CN103339696A - 电抗器及电抗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抗器及电抗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39696A
CN103339696A CN2011800661526A CN201180066152A CN103339696A CN 103339696 A CN103339696 A CN 103339696A CN 2011800661526 A CN2011800661526 A CN 2011800661526A CN 201180066152 A CN201180066152 A CN 201180066152A CN 103339696 A CN103339696 A CN 1033396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ctor
coil
core
clearance portion
iron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615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39696B (zh
Inventor
延坂真央
篠原伸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3396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396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396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3969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01F27/025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coo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00Cores, Yokes, or armatures
    • H01F3/10Composite arrangements of magnetic circuits
    • H01F3/14Constrictions; Gaps, e.g. air-ga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6Fastening parts of the core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the core on casing or support
    • H01F27/266Fastening or mounting the core on casing o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0/00Fixed transformers not covered by group H01F19/00
    • H01F30/06Fixed transformers not covered by group H01F19/00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8Cooling; Ventilating
    • H01F27/22Cooling by heat conduction through solid or powdered fill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Housings And Mounting Of Transformers (AREA)

Abstract

电抗器(10)利用使J字型铁心相对而成为环状形状的电抗器芯(12)。在该环状形状中,卷绕于第一间隙部(40)的第一线圈(50)的轴向外周部与卷绕于第二间隙部(42)的第二线圈(52)的轴向外周部沿着轴向彼此重复。而且,关于在电抗器(10)的四个角部设置的4个保持撑条部,靠近第一间隙部(40)的保持撑条部和靠近第二间隙部(42)的保持撑条部的刚性小于远离第一间隙部(40)的保持撑条部和远离第二间隙部(42)的保持撑条部的刚性。

Description

电抗器及电抗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抗器及将电抗器收纳于壳体的电抗器装置,尤其是涉及使用分别具有不同长度的两个腿部的一对铁心的电抗器及将电抗器收纳于壳体的电抗器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源装置的升压电路等中使用的电抗器可以使用向形成为环状的电抗器芯卷绕有线圈的电抗器。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指出了如下情况:现有技术的电抗器使用一对U字型铁心,一对铁心的腿部分别与相对的端面的空隙对合,一对线圈的线轴以重复的方式配置,由于该线圈的线轴重复,因此铁心的腿部无法变粗,铜损变多而温度上升变大。因此,公开了为了避免重复配置一对线圈的线轴,而使用一对J字型铁心。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的结构:作为电源装置,为了避免来自成为振动源的电抗器的噪音向外部传播,而在PCU壳体的底面的由突出部包围的区域设置电抗器,并将电抗器罩固定在该突出部。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的情况:作为电抗器的制造方法,在外壳内收纳电抗器和线圈,在利用具有散热性能的封固树脂体进行模制成形时,对电抗器进行预热。由此,封固树脂体与电抗器之间的粘结强度提高。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0962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7339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997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正如专利文献1叙述那样,使用J字型铁心来形成环状的电抗器芯,将一对线圈以沿着其轴向不重复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减小沿着线圈的径向的电抗器的尺寸。然而,另一方面,由于沿着线圈的轴向的电抗器的尺寸变大,因此电源装置的电抗器的配置方法有时会受到制约。
另外,若考虑对电抗器从其侧面进行冷却,则作为发热源的一对线圈从电抗器的侧面观察下配置在不为等距离之处,因此对双方的线圈的冷却难以均等地进行。
另外,当考虑到将电抗器保持于壳体等的情况时,成为振动源的磁间隙的位置成为在从电抗器的四角观察下不为等距离之处,因此根据保持部的配置,产生不均的振动容易向壳体等传播的情况。
如此,在使用一对J字型铁心的电抗器中残留有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一对J字型铁心能够提高电源装置内的配置的自由度的电抗器及电抗器装置。而且,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一对J字型铁心能够进行高效率的冷却的电抗器及电抗器装置。而且,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一对J字型铁心能够抑制来自磁间隙的振动传播的电抗器及电抗器装置。以下的方案对上述目的的至少一个作出贡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抗器的特征在于,具备:电抗器芯,对于分别具有不同长度的两个腿部的一对铁心,使一方侧的铁心的两个腿部中较长的腿部与另一方侧的铁心的两个腿部中较短的腿部相对并将它们的相对间隙作为第一间隙部,使一方侧的铁心的两个腿部中较短的腿部与另一方侧的铁心的两个腿部中较长的腿部相对并将它们的相对间隙作为第二间隙部,从而将所述一对铁心组合,形成环状形状;及线圈部,是在电抗器芯的环状形状中卷绕于第一间隙部的第一线圈和卷绕于第二间隙部的第二线圈这一对的线圈部,第一线圈的轴向外周部与第二线圈的轴向外周部以沿着轴向彼此重复的方式配置于电抗器芯。
另外,在本发明的电抗器中,优选的是,具备4个保持撑条部,该4个保持撑条部为了将电抗器安装于外部而设置在电抗器的四个角部,且靠近第一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和靠近第二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的刚性小于远离第一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和远离第二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的刚性。
另外,在本发明的电抗器中,优选的是,靠近第一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和靠近第二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的板厚比远离第一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和远离第二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的板厚薄。
另外,本发明的电抗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壳体;保持于壳体的电抗器;及设置在电抗器与壳体之间的散热用构件,电抗器具备:电抗器芯,对于分别具有不同长度的两个腿部的一对铁心,使一方侧的铁心的两个腿部中较长的腿部与另一方侧的铁心的两个腿部中较短的腿部相对并将它们的相对间隙作为第一间隙部,使一方侧的铁心的两个腿部中较短的腿部与另一方侧的铁心的两个腿部中较长的腿部相对并将它们的相对间隙作为第二间隙部,从而将所述一对铁心组合,形成环状形状;一对线圈,是在电抗器芯的环状形状中卷绕于第一间隙部的第一线圈和卷绕于第二间隙部的第二线圈这一对的线圈部,并且以第一线圈的轴向外周部与第二线圈的轴向外周部沿着轴向彼此重复的方式配置于电抗器芯上;及4个保持撑条部,是为了将电抗器安装于壳体而设置在电抗器的四个角部的4个保持撑条部,靠近第一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和靠近第二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的刚性小于远离第一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和远离第二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的刚性。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电抗器使用电抗器芯,该电抗器芯使分别具有不同的长度的两个腿部的J字型铁心相对而成为环状形状。并且,在电抗器芯的环状形状中,卷绕于第一间隙部的第一线圈的轴向外周部与卷绕于第二间隙部的第二线圈的轴向外周部以沿着轴向彼此重复的方式配置于电抗器芯。由此,与一对线圈沿着轴向彼此不重复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沿着线圈的轴向的电抗器的尺寸,例如,电源装置的电抗器的配置方法的自由度升高。
另外,一对线圈从电抗器的侧面观察时配置在等距离之处,因此能够使对于双方的线圈的冷却均等。
另外,在电抗器中,关于为了将电抗器安装于外部而在电抗器的四个角部设置的4个保持撑条部,靠近第一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和靠近第二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的刚性小于远离第一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和远离第二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的刚性。如此,减小靠近作为振动源的磁间隙的部位的保持刚性,由此能够抑制将振动向壳体等传播的情况。
另外,在电抗器中,靠近第一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和靠近第二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的板厚比远离第一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和远离第二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的板厚薄,因此通过简单的结构能够减小靠近作为振动源的磁间隙的部位的保持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抗器的结构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2是说明图1的电抗器的尺寸关系的图。
图3是为了与图3进行比较而说明现有技术的电抗器的尺寸关系的图。
图4是作为图1的电抗器的作用而说明冷却的情况的图。
图5是以现有技术的U字型芯为例来说明冷却的情况的图。
图6是为了与图4进行比较而说明现有技术的电抗器的冷却的图。
图7是作为图1的电抗器的作用而说明对于振动的保持的情况的图。
图8是为了与图7进行比较而说明现有技术的电抗器的保持的情况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说明在车辆用电源装置中使用的电抗器、电抗器装置,但也可以是车辆用以外的用途的电源装置。而且,作为电抗器芯即J字型铁心,说明了一个铁心材料具有弯曲成J字型的形状,但也可以将多个芯材料组合而形成J字形状。例如,可以将3个直线状的I型芯组合而形成为J字型,也可以在1个U字型芯的两个腿部中的1个上再组合I字型芯而形成为J字型。
J字型铁心作为成形磁性粉末而成的压粉磁心进行说明,但也可以将电磁钢板冲裁为规定的形状。而且,说明保持电抗器的壳体作为电源装置壳体,但也可以是收纳电抗器的电抗器壳体。而且,以下叙述的材质、尺寸、形状是说明用的一例,根据用途等能够适当变更。
以下,在全部的附图中,对于同样的要素标注同一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而且,在本文中的说明中,根据需要而使用其以前叙述的标号。
图1是电抗器10的俯视图和侧视图。此外,以下,将向铁心卷绕线圈且具有安装于壳体的保持部的装置称为电抗器,将使用保持部而将电抗器安装于壳体的装置称为电抗器装置。电抗器10在搭载于混合动力车辆、电动车等的车辆用电源装置的升压电路中使用,并经由保持部而配置在电源装置的壳体之中。
电抗器10包括电抗器芯12、利用树脂覆盖电抗器芯12的模制部14、卷绕在模制部的外周的一对线圈50、52、从模制部14的四角突出的4个保持撑条部60、62、64、66。
电抗器芯12是将一对铁心20、30组合而形成为环状形状的磁性体。一对铁心20、30分别具有长度不同的两个腿部,平面形状具有J字型。在图1中,为了对这两个铁心20、30进行区别,而作为T1、T2示出。作为所述铁心20、30,使用成形磁性粉末而形成为J字型的压粉磁心。
将T1设为一方侧的铁心20,一方侧的铁心20具有较长的腿部22、较短的腿部24、将它们连结的主体部21。将T2设为另一方侧的铁心30,另一方侧的铁心30具有较长的腿部32、较短的腿部34、将它们连结的主体部31。关于一方侧的铁心20和另一方侧的铁心30,各自的主体部21、31的长度相同,较长的腿部22、32的长度相同,较短的腿部24、34的长度相同。即,一方侧的铁心20与另一方侧的铁心30具有彼此相同的外形。
电抗器芯12使一方侧的铁心20的较长的腿部22与另一方侧的铁心30的较短的腿部34相对,并使一方侧的铁心20的较短的腿部24与另一方侧的铁心30的较长的腿部32相对,而形成为环状形状。在此,将一方侧的铁心20的较长的腿部22与另一方侧的铁心30的较短的腿部34相对的间隙设为第一间隙部40,将一方侧的铁心20的较短的腿部24与另一方侧的铁心30的较长的腿部32相对的间隙设为第二间隙部42,在图1中,第一间隙部40表示为G1,第二间隙部42表示为G2。在第一间隙部40和第二间隙部42插入适当的非磁性体,成为电抗器芯12的磁间隙。
模制部14是一方侧的铁心模和另一方侧的铁心模这两个的总称,该一方侧的铁心模使一方侧的铁心20的朝向第一间隙部40的端面和朝向第二间隙部42的端面露出并利用树脂覆盖整体,该另一方侧的铁心模使另一方侧的铁心30的朝向第一间隙部40的端面和朝向第二间隙部42的端面露出并利用树脂覆盖整体。换言之,无论是一方侧的铁心20还是另一方侧的铁心30,都除了磁间隙之外由树脂模制。模制部14的树脂可以使用具有耐热性和电绝缘性的适当的塑料树脂。
一对线圈50、52在电抗器芯12的环状形状中,由卷绕于第一间隙部40的第一线圈50和卷绕于第二间隙部42的第二线圈52构成。第一线圈50和第二线圈52是将绝缘导线以规定的匝数卷绕于适当的线轴,相互串联连接,等价电路性地以电抗器芯12为铁心而卷绕的1个线圈。在图1中,利用双重圆圈标记,示出从第一线圈50侧引出的一方侧端子、从第二线圈52侧引出的另一端端子。第一线圈50与第二线圈52的匝数相同。
在此,第一线圈50以覆盖第一间隙部40的方式配置,第二线圈52以覆盖第二间隙部42的方式配置,但第一线圈50的轴向外周部与第二线圈52的轴向外周部沿着轴向彼此重复。关于沿着轴向而彼此重复的情况的意义,使用图2、3在后面叙述。
保持撑条部60、62、64、66是为了将电抗器10安装并保持于外部的壳体,而从模制部14的四角突出的4个保持部。保持撑条部60、62、64、66可以使用将适当的金属板的一端埋入模制部14并使另一端从模制部14露出的构件。
在此,为了区别4个保持撑条部60、62、64、66,而在图1中,作为S11、S12、S21、S22而示出。S11是在电抗器芯12的一方侧的铁心20的第一间隙部40侧设置的保持撑条部60。将其称为第十一撑条。S11是第十一的意思。同样地,S12是在一方侧的铁心20的第二间隙部42侧设置的保持撑条部62,将其称为第十二撑条。S21是在另一方侧的铁心30的第一间隙部40侧设置的保持撑条部64,将其称为第二十一撑条。S22是在另一方侧的铁心30的第二间隙部42侧设置的保持撑条部66,将其称为第二十二撑条。
在此,靠近第一间隙部40的S21即保持撑条部64的板厚和靠近第二间隙部42的S12即保持撑条部62的板厚比远离第一间隙部40的S11即保持撑条部60的板厚和靠近第二间隙部42的S22即保持撑条部66的板厚薄。在图1的侧视图中,示出了S12即保持撑条部62的板厚比S22即保持撑条部66的板厚薄的情况。
即,靠近磁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62、64的刚性设定得比远离磁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60、66的刚性小。为了减小刚性,除了如上述那样减薄板厚之外,还可以形成为容易挠曲的形状。例如,也可以使保持撑条部62、64的模制部14的根部的宽度比保持撑条部62、64的模制部14的根部的宽度窄。关于如此在刚性上设置差别的意义,使用图7、8在后面叙述。
图2和图3是说明沿着轴向彼此重复的情况的图。图2是将图1的一方侧的铁心20、另一方侧的铁心30、第一线圈50、第二线圈52拔出而表示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使用了现有技术的J字型铁心的电抗器11的结构的图,是将一方侧的铁心20、另一方侧的铁心30、第一线圈50、第二线圈52拔出而表示的示意图。在图2、图3中,第一线圈50与第二线圈52相同。在此,在图3中,第一线圈50的轴向外周部与第二线圈52的轴向外周部以沿着轴向彼此不重复的方式配置。
当将第一线圈50和第二线圈52的各自的沿着轴向的长度设为LC时,在图2中,第一线圈50的轴向外周部与第二线圈52的轴向外周部以沿着轴向相互重复的方式配置。因此,图2的电抗器10的轴向的尺寸L1大致等于在LC上加入了第一铁心20的主体部21的宽度和第二铁心30的主体部31的宽度所得到的尺寸。而且,图2的电抗器1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W1大致等于第一线圈50的宽度方向尺寸与第二线圈52的宽度尺寸相加而得到的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电抗器10的轴向是与第一线圈50、第二线圈52的轴向平行的方向,是第一铁心20的腿部22、24、第二铁心30的腿部32、34的延伸方向。电抗器10的宽度方向是与轴向垂直的方向,是第一铁心20的主体部21、第二铁心30的主体部31的延伸方向。
相对于此,在现有技术的电抗器11中,第一线圈50的轴向外周部与第二线圈52的轴向外周部以沿着轴向相互不重复的方式配置。因此,图3的电抗器1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W2大致等于从第一线圈50的宽度方向尺寸与第二线圈52的宽度尺寸相加得到的尺寸减去了沿着宽度方向重复的部分所得到的值。第一线圈50与第二线圈52的沿着宽度方向重复的部分的尺寸相当于各线圈的绕组部分的径向尺寸。图3的电抗器11的轴向的尺寸L2大致等于向2LC上加入了第一铁心20的主体部21的宽度和第二铁心30的主体部31的宽度所得到的值。
图2的结构与图3的结构相比,图2的电抗器10的轴向的尺寸L1比图3的电抗器11的轴向的尺寸L2缩短Lc量。另一方面,图3的电抗器1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W2比图2的电抗器1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W1缩短线圈绕组的径向尺寸量。如此,图3的电抗器11虽然能够减小宽度方向的尺寸W2,但轴向的尺寸L2增大。虽然图2的电抗器1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W1变长,但能够缩短轴向的尺寸L1。需要说明的是,与轴向和宽度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尺寸在电抗器10、11中相同。
实际上在电源装置壳体中配置电抗器时,轴向的尺寸和宽度方向的尺寸有时成为问题。在宽度方向的尺寸小的一方容易配置时,采取电抗器11的结构的情况在配置上有利。另一方面,在轴向的尺寸小的一方容易配置时,采取电抗器10的结构的情况在配置上有利。如此,除了图3的结构之外,通过采取图2的电抗器10的结构,会提高在电源装置壳体中配置电抗器的自由度。
例如,在电源装置壳体上配置电抗器以外的逆变器电路、DC/DC转换器等时,从它们的尺寸关系出发,在电抗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上留有富余度,优选减小轴向的尺寸。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采取电抗器10的结构,而能够设为紧凑的电源装置。以下,说明与现有技术不同的结构的电抗器10的其他的效果。
图4至图8是将电抗器10配置于电源装置壳体70的电抗器装置90的作用与将电抗器11配置于电源装置壳体71的电抗器装置91的作用的比较说明图。图4至图6是关于冷却作用进行说明的图,图7、8是关于振动传播抑制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图4所示的电抗器装置90在电源装置壳体70配置了电抗器10,在此,在电抗器10与电源装置壳体70之间配置散热树脂72、74、76。散热树脂72、74、76是将电抗器10与电源装置壳体70之间电绝缘,并为了将电抗器10动作时产生的热量向电源装置壳体70侧引导而配置的树脂层。在此,在线圈50、52与电源装置壳体70之间配置散热树脂72,在第一铁心20、第二铁心30与电源装置壳体70之间配置散热树脂74、76。作为所述散热树脂,可以使用耐热性和热传导性优异的适当的塑料树脂。
在电源装置壳体70设置散热部。在电源装置壳体70的底部设置散热部80的方式为下部冷却方式,在电源装置壳体70的内部竖立散热部82、84而在它们之间配置电抗器10的方式为双面冷却方式。关于这两个冷却方式的特质,使用图5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将电抗器收纳于壳体的电抗器装置的冷却的情况的图,该电抗器是将一对U字型铁心组合而形成为环状形状并向其卷绕一对线圈而得到的电抗器。需要说明的是,U字型铁心是从铁心的主体部弯曲而突出的两腿部的长度相同的铁心。在使用一对U字型铁心的电抗器中,线圈配置在电抗器的对称中央部,因此无论是双面冷却方式还是下部冷却方式,冷却都不产生不均而能够相同。因此,作为说明冷却的情况的最优的一例,在图5中,采取了使用U字型铁心的电抗器装置。
图5的横轴表示电抗器装置的温度测定位置,纵轴是温度。温度测定位置1在供给制冷剂的温度测定位置,这里的温度表示供给制冷剂的温度。温度测定位置2是散热部与壳体接触的位置。在下部冷却方式的情况下,是壳体的底面与散热部接触的位置,在双面冷却方式的情况下,是壳体的侧面与散热部接触的位置。温度测定位置3是壳体电源与散热树脂接触的位置。温度测定位置4是散热树脂与线圈接触的位置。温度测定位置5是线圈的表面温度的测定位置。
在图5中,实线是在电抗器的动作时,使用下部冷却方式时的温度特性86,虚线是使用了双面冷却方式时的温度特性88。如在此所示那样,线圈的表面温度成为最高温。而且,通常,下部冷却方式比双面冷却方式对线圈的冷却性能高。然而,由于电源装置,有时无法采用下部冷却方式,而使用双面冷却方式。这种情况下,以图5的温度特性88不会导致电抗器的性能下降的方式设定供给制冷剂温度等。
再次返回图4的电抗器装置90,配置于该电抗器装置90的电抗器10正如图2中说明那样,第一间隙部40与第二间隙部42未处于电抗器10的对称中心位置,但线圈50、52处于电抗器10的对称中心位置。在此意思上,与图5中说明的使用U字型铁心的电抗器装置相同。即,在使用双面冷却方式的情况下,也如空心箭头所示,线圈50、52的发热所产生的热量的流动向在电源装置壳体70的两侧配置的散热部82、84均等地传播,没有冷却不均的情况。因此,使用在图5中说明的均匀冷却时的温度特性88,能够适当地设定供给制冷剂温度等。
图6是说明将图3中说明的现有技术的电抗器11配置在电源装置壳体71上的电抗器装置91的冷却的情况的图。该电抗器11如图3中说明那样,无论是第一间隙部40、第二间隙部42,还是线圈50、52,均未处于电抗器11的对称中心位置。因此,在使用双面冷却方式时,由线圈50、52的发热所产生的热量的流动根据在电源装置壳体70的两侧配置的散热部83、85与线圈50、52之间的距离,经由散热树脂73、75、77而不均等地传播,冷却发生不均。图6中利用空心箭头示出由线圈52的发热产生的热量的流动,但与向靠近线圈52的散热部83的热量的流动相比,向远离线圈52的散热部85的热量的流动变差。
如此,与现有技术的电抗器相比,图1的结构的电抗器10构成作为电抗器装置90时,在使用双面冷却方式的情况下,冷却性能也优异。
图7、8是关于电抗器10的振动传播抑制作用,与现有技术的电抗器11进行比较而说明的图。电抗器10正如图1中说明那样,靠近磁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62、64的刚性设定得比远离磁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60、66的刚性小。在现有技术的电抗器11中,各保持撑条部的刚性相同。
图7是与图4相同的图,但在此,示出通过4个保持撑条部60、62、64、66将电抗器10安装保持于电源装置壳体70的电抗器装置90的情况。具体而言,在图7中,通过作为S12示出的刚性小的保持撑条部62和作为S22示出的通常的刚性的保持撑条部66,将电抗器10安装于电源装置壳体70。
在此,当电抗器10动作时,作为磁间隙的第一间隙部40与第二间隙部42的间隔发生变动,产生振动。即,振动源在作为磁间隙的第一间隙部40和第二间隙部42的附近。在此,靠近该振动源的保持撑条部62、64的刚性比远离振动源的保持撑条部60、66的刚性小。在图7中,与作为G2示出的第二间隙部42靠近的作为S12示出的保持撑条部62的板厚比远离G2的作为S22示出的保持撑条部66的板厚薄。
如此,通过远离振动源的保持撑条部60、66的刚性,确保电抗器10与电源装置壳体70之间的保持用的刚性,并通过距振动源近的刚性小的保持撑条部62、64来吸收振动,能够抑制将来自振动源的振动向电源装置壳体70传播的情况。
图8是与图6相同的图,但在此,将电抗器11安装于电源装置壳体71的4个保持撑条部的刚性相同,保持通常的刚性。在图8中示出靠近第二间隙部42的保持撑条部63的板厚也与远离第二间隙部42的保持撑条部67的板厚相同的情况。
在此,当电抗器11动作时,作为磁间隙的第一间隙部40与第二间隙部42的间隔发生变动,产生振动。在此,各保持撑条部的刚性相同,因此大的振动从距该振动源近的保持撑条部向电源装置壳体70传播。该振动大于从距振动源远的保持撑条部向电源装置壳体70传播的振动。
如此,与现有技术的电抗器相比,图1的结构的电抗器10在构成作为电抗器装置90时,振动抑制性能优异。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电抗器及电抗器装置可以利用在电源装置中。
标号说明
10、11  电抗器,12  电抗器芯,14  模制部,20、30  铁心,21、31  主体部,22、24、32、34  腿部,40  第一间隙部,42  第二间隙部,50、52  线圈,60、62、63、64、66、67  保持撑条部,70、71  电源装置壳体,72、73、74、75、76、77  散热树脂,82、83、84、85  散热部,86、88  温度特性,90、91  电抗器装置。

Claims (4)

1.一种电抗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
电抗器芯,对于分别具有不同长度的两个腿部的一对铁心,使一方侧的铁心的两个腿部中较长的腿部与另一方侧的铁心的两个腿部中较短的腿部相对并将它们的相对间隙作为第一间隙部,使一方侧的铁心的两个腿部中较短的腿部与另一方侧的铁心的两个腿部中较长的腿部相对并将它们的相对间隙作为第二间隙部,从而将所述一对铁心组合,形成环状形状;及
线圈部,是在电抗器芯的环状形状中卷绕于第一间隙部的第一线圈和卷绕于第二间隙部的第二线圈这一对的线圈部,
第一线圈的轴向外周部与第二线圈的轴向外周部以沿着轴向彼此重复的方式配置于电抗器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4个保持撑条部,
该4个保持撑条部为了将电抗器安装于外部而设置在电抗器的四个角部,且靠近第一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和靠近第二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的刚性小于远离第一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和远离第二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的刚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
靠近第一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和靠近第二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的板厚比远离第一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和远离第二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的板厚薄。
4.一种电抗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壳体;
保持于壳体的电抗器;及
设置在电抗器与壳体之间的散热用构件,
电抗器具备:
电抗器芯,对于分别具有不同长度的两个腿部的一对铁心,使一方侧的铁心的两个腿部中较长的腿部与另一方侧的铁心的两个腿部中较短的腿部相对并将它们的相对间隙作为第一间隙部,使一方侧的铁心的两个腿部中较短的腿部与另一方侧的铁心的两个腿部中较长的腿部相对并将它们的相对间隙作为第二间隙部,从而将所述一对铁心组合,形成环状形状;
一对线圈,是在电抗器芯的环状形状中卷绕于第一间隙部的第一线圈和卷绕于第二间隙部的第二线圈这一对的线圈部,并且以第一线圈的轴向外周部与第二线圈的轴向外周部沿着轴向彼此重复的方式配置于电抗器芯上;及
4个保持撑条部,是为了将电抗器安装于壳体而设置在电抗器的四个角部的4个保持撑条部,靠近第一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和靠近第二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的刚性小于远离第一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和远离第二间隙部的保持撑条部的刚性。
CN201180066152.6A 2011-01-26 2011-01-26 电抗器及电抗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396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51388 WO2012101764A1 (ja) 2011-01-26 2011-01-26 リアクトル及びリアクト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39696A true CN103339696A (zh) 2013-10-02
CN103339696B CN103339696B (zh) 2016-04-06

Family

ID=46580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615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39696B (zh) 2011-01-26 2011-01-26 电抗器及电抗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786391B2 (zh)
EP (1) EP2669911B1 (zh)
JP (1) JP5440719B2 (zh)
CN (1) CN103339696B (zh)
WO (1) WO201210176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35480A (zh) * 2018-05-21 2018-11-02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电感可调的正交电抗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110142A1 (de) 2015-06-24 2016-12-29 Epcos Ag Induktives Bauteil für eine Stromschiene
CN106448998B (zh) * 2016-11-11 2018-09-11 北方民族大学 环形电抗器及装置
JP6383034B1 (ja) * 2017-03-13 2018-08-29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
US10699840B2 (en) * 2017-11-13 2020-06-3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for vehicle power inductor assembly
CN111602215B (zh) * 2018-01-17 2022-10-14 株式会社田村制作所 电抗器
JP6996369B2 (ja) * 2018-03-16 2022-01-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リアクトルの積層冷却構造
JP7147266B2 (ja) * 2018-05-18 2022-10-0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磁気部品、電子装置
US20210012944A1 (en) * 2019-07-08 2021-01-14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Transformer designs for very high isolation with high coupling
EP3992997A1 (en) * 2020-10-28 2022-05-04 ETA Green Power Ltd. An inductor coil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44868A (ja) * 2005-06-10 2006-12-21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リアクトル及びトランス
WO2008035807A1 (fr) * 2006-09-19 2008-03-2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œur de réacteur et réacteur
JP2009026952A (ja) * 2007-07-19 2009-02-05 Toyota Motor Corp リアクトルの固定構造
JP2009272508A (ja) * 2008-05-09 2009-11-19 Toyota Motor Corp リアクトル装置及びリアクトル装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25155A (en) * 1946-04-16 1947-08-05 Gen Electric Coil support
US3374452A (en) * 1966-09-26 1968-03-19 Gen Electric Toroidal transformer construction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ng same
US5210513A (en) * 1992-03-20 1993-05-11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Cooling of electromagnetic apparatus
US6657528B1 (en) * 2000-08-25 2003-12-02 Astec International Limited Slope gap inductor for line harmonic current reduction
US6445220B1 (en) * 2000-11-20 2002-09-03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ully-differential half-circulator for bi-directional small-signal signaling
JP3096267U (ja) 2003-03-05 2003-09-12 サンケン電気株式会社 内鉄型リアクトル
JP2005073392A (ja) 2003-08-25 2005-03-17 Toyota Motor Corp 電源装置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自動車
US7164584B2 (en) * 2004-10-19 2007-01-16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Modular heatsink, electromagnetic device incorporating a modular heatsink and method of cooling an electromagnetic device using a modular heatsink
WO2008087885A1 (ja) * 2007-01-15 2008-07-24 Hitachi Metals, Ltd. リアクトル磁心およびリアクトル
JP2009071248A (ja) * 2007-09-18 2009-04-02 Hitachi Metals Ltd リアクトルおよび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装置
JP4888324B2 (ja) 2007-10-17 2012-02-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
US7911308B2 (en) * 2008-11-26 2011-03-22 Rippel Wally E Low thermal impedance conduction cooled magnetics
JP5257780B2 (ja) * 2008-12-26 2013-08-07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集合体、及びコンバータ
ATE531055T1 (de) * 2009-02-05 2011-11-15 Abb Oy Permanentmagnet-gleichstromdrosselspul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44868A (ja) * 2005-06-10 2006-12-21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リアクトル及びトランス
WO2008035807A1 (fr) * 2006-09-19 2008-03-2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œur de réacteur et réacteur
JP2009026952A (ja) * 2007-07-19 2009-02-05 Toyota Motor Corp リアクトルの固定構造
JP2009272508A (ja) * 2008-05-09 2009-11-19 Toyota Motor Corp リアクトル装置及びリアクトル装置製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35480A (zh) * 2018-05-21 2018-11-02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电感可调的正交电抗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786391B2 (en) 2014-07-22
US20130300528A1 (en) 2013-11-14
JP5440719B2 (ja) 2014-03-12
EP2669911A1 (en) 2013-12-04
EP2669911B1 (en) 2017-01-04
WO2012101764A1 (ja) 2012-08-02
EP2669911A4 (en) 2014-10-29
CN103339696B (zh) 2016-04-06
JPWO2012101764A1 (ja) 2014-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39696A (zh) 电抗器及电抗器装置
US8110950B2 (en) Coreless linear motor having a non-magnetic reinforcing member
CN204205774U (zh) 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
JP6030828B2 (ja) トランス
EP2744084B1 (en) Cooling-member-integrated motor
CN105827027B (zh) 轴向气隙开关磁阻电机及其制备方法
JP2008028290A (ja) リアクトル装置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CN102255469B (zh) 带冷却结构的无铁心永磁直线电机及其绕组线圈的制作模具与绕组线圈加工工艺
AU2021201057B2 (en) A Transformer with Improved Heat Dissipation
CN104976263A (zh) 一种对称型电磁作动器
JPWO2009025162A1 (ja) 円筒状リニアモータ電機子および円筒状リニアモータ
JP2019169499A (ja)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
CN107462850B (zh) 梯度线圈组件
CN104067493A (zh) 线性电动机
JP5909901B2 (ja) リアクトル
JP2018101725A (ja) コイルユニット、送電装置、および、受電装置
JP2015005579A (ja) リアクトル及び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
JP6217435B2 (ja) 受電装置
JP6171726B2 (ja) 非接触給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8245492A (ja) 可動コイル型リニアモータ
CN117118132B (zh) 一种三维磁路导磁高速马达
JP2015015417A (ja) 送電または受電装置
JP2012231069A (ja) リアクトル
CN220307417U (zh) 一种平面感应加热装置
JP2013229483A (ja) リアクト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06

Termination date: 2019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