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26070A - 卷绕装置及卷绕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卷绕装置及卷绕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26070A
CN103326070A CN2013100910290A CN201310091029A CN103326070A CN 103326070 A CN103326070 A CN 103326070A CN 2013100910290 A CN2013100910290 A CN 2013100910290A CN 201310091029 A CN201310091029 A CN 201310091029A CN 103326070 A CN103326070 A CN 1033260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volume core
wound
roller
t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9102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畑政臣
高桥不二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3260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60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61Winding flat conductive wires or she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82Devices for guiding or positioning the winding material on the form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04Machines for assembling batteries
    • H01M10/0409Machines for assembling batteries for cells with woun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提供卷绕装置及卷绕方法。实施方式的卷绕装置具备卷芯和具有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的夹持装置。上述卷芯为,进行旋转而卷取被卷绕物,并且与旋转中心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为非正圆形。上述夹持装置沿着上述被卷绕物的移动方向而配置在比上述卷芯更靠上游并夹入上述被卷绕物。在上述第一夹持部与上述第二夹持部之间夹入上述被卷绕物。并且,上述夹持装置为,通过上述第一及第二夹持部之间并与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夹持部之间夹入上述被卷绕物的方向和上述旋转中心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假想线,通过从上述旋转中心错开的位置,并且在上述卷芯旋转时、上述卷芯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假想线重叠。

Description

卷绕装置及卷绕方法
关联申请的引用:本申请基于2012年3月22日提交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第2012-66275号的优先权的利益并且要求该利益,并通过引用而将其全部内容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此处说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例如涉及用于将电池的电极等被卷绕物卷绕到卷芯上的卷绕装置及卷绕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锂离子电池具有卷状电极。作为形成卷状电极的方法,存在通过将正负电极和配置在正负电极之间的隔板卷绕到扁平形状的卷芯上而形成卷状电极的方法。通过使卷芯旋转,而将正负电极和隔板的一体物卷绕到卷芯上。
在被卷芯卷取时,为了抑制正负电极和隔板的一体物“摆动”,而使用六边形截面的卷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在将被卷绕物卷取到卷芯上时能够抑制“摆动”的卷绕装置及卷绕方法。
实施方式的卷绕装置具备卷芯和具有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的夹持装置。上述卷芯为,进行旋转而卷取被卷绕物,并且与旋转中心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为非正圆形。上述夹持装置沿着上述被卷绕物的移动方向而配置在比上述卷芯更靠上游,并在上述第一夹持部与上述第二夹持部之间夹入上述被卷绕物。并且,上述夹持装置为,通过上述第一及第二夹持部之间并与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夹持部之间夹入上述被卷绕物的方向和上述旋转中心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假想线通过从上述旋转中心错开的位置,并且在上述卷芯旋转时、上述卷芯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假想线重叠。
实施方式的卷绕方法为,将沿着被卷绕物的移动方向而配置在比卷芯更靠上游并具备夹入上述被卷绕物的第一及第二夹持部的夹持装置与上述卷芯的相对位置,定位到如下位置:通过上述第一及第二夹持部之间并与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夹持部之间夹入上述被卷绕物的方向和上述卷芯的旋转中心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假想线,通过设置于上述卷芯而将上述被卷绕物固定于上述卷芯的固定装置;上述被卷绕物通过上述第一及第二夹持部之间,将通过了上述第一及第二夹持部之间的上述被卷绕物固定于上述卷芯的上述固定装置,将上述卷芯与上述夹持装置的相对位置定位到如下位置:上述假想线通过从上述卷芯的旋转中心错开的位置,并且在上述卷芯旋转时上述卷芯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假想线重叠;通过使上述卷芯旋转而将上述被卷绕物卷绕到上述卷芯上。
根据上述的构成,在将被卷绕物卷取到卷芯上时,能够抑制“摆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卷绕装置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上述卷绕装置的夹持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上述夹持装置的第一及第二辊的放大图。
图4是表示上述卷绕装置的卷芯的第一及第二部分彼此分离了的状态的、该卷绕装置的概略图。
图5是表示上述卷芯旋转而卷绕电极板的状态中、卷芯未与假想线重叠的状态中的一个状态下的第一及第二辊附近的放大图。
图6是表示上述卷芯旋转而卷绕电极板的状态中、卷芯与假想线重叠的状态中的一个状态下的第一及第二辊附近的放大图。
图7是表示电极板被固定到上述卷芯上之前的状态的卷绕装置的概略图。
图8是表示电极板被固定到上述卷芯的第一及第二部分之间、并且第一及第二部分彼此连接而端面成为椭圆的状态的卷绕装置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卷绕装置的第一及第二按压部的放大图。
图1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卷绕装置的概略图。
图11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卷绕装置的概略图。
图12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卷绕装置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多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附图中,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类似部分。
使用图1~8来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卷绕装置及卷绕方法。图1是表示卷绕装置10的概略图。如图1所示,卷绕装置10具备卷芯20、卷芯驱动装置30、夹持装置40、夹持装置用位置调整装置50、进给装置65、控制装置70及进给装置用位置调整装置80。卷绕装置10将作为被卷绕物的一例的电极板5卷绕在卷芯20上。电极板5具备正极电极片、负极电极片及被夹入正负极电极之间的隔板。
卷芯20由旋转轴27能够旋转地支承在后述的卷芯驱动装置30上。在图1中表示有卷芯20的端面21。旋转轴27设置在相对于端面21的相反侧,所以在图中以虚线表示。端面21为椭圆形。椭圆形为非正圆形的一例。非正圆形表示不是正圆的形状。正圆为半径一定的圆。在卷芯20中,该卷芯20的与旋转轴27的轴心X延伸的方向D垂直的截面形状,为与图1所示的端面21相同的形状。轴心X为旋转轴27的中心,且为卷芯20的旋转中心。
卷芯20在轴心X延伸的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长度。此处所说的规定的长度是为了卷取电极板5而需要的长度以上的长度。对于卷芯20的构造,将在后面具体地说明。
卷芯驱动装置30具备作为驱动源的例如电动马达31和将电动马达31的旋转轴连结到卷芯20的旋转轴27的连结机构32。连结机构32例如具备多个齿轮等,将电动马达31的旋转轴的旋转传递到卷芯20的旋转轴27。连结机构32例如也可以是减速机。
电动马达31和连结机构32在图中以虚线表示。通过电动马达31进行驱动,由此电动马达31的旋转轴的旋转经由连结机构32传递到卷芯20的旋转轴27。由此,卷芯20绕轴心X旋转。在图1中,相对于由实线描绘的卷芯20旋转了规定角度的卷芯20以双点划线表示。
夹持装置40具备第一辊41、第二辊42及支承台43。第一辊41为第一夹持部的一例。第二辊42为第二夹持部的一例。图2表示从图1中的F2方向观察夹持装置40的状态。图2是夹持装置40的侧视图。如图2所示,第一及第二辊41、42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支承台43上。作为支承构造的一例,第一辊41的旋转轴46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支承台43上。第二辊42的旋转轴47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支承台43上。作为其他例子,也可以为,旋转轴46、47固定在支承台43上,并绕旋转轴46、47旋转自如地支承第一及第二辊41、42。
第一及第二辊41、42为,沿着与轴心Y、Z垂直的方向的形状为圆。第一辊41的直径与第二辊42的直径相同。
第一及第二辊41、42的旋转轴46、47的轴心Y、Z延伸的方向与卷芯20的轴心X延伸的方向平行。轴心Y、Z为旋转轴46、47的中心,且为第一及第二辊41、42的旋转中心。轴心X、Y、Z延伸的方向D为直线方向。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辊41和第二辊42被配置为,第一辊41的旋转轴46的轴心Y与第二辊42的旋转轴47的轴心Z在上下方向G上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下方向G与重力作用的方向平行,重力作用的方向为下方向。第二辊42相对于第一辊41位于上方。延伸的方向D相对于上下方向G正交。
如图1所示,在第一及第二辊41、42之间夹持电极板5。图3放大表示在第一及第二辊41、42之间未夹持电极板5的状态的第一及第二辊41、42的端面44、45。如图3所示,第一及第二辊41、42在其间未夹持电极板5的状态下,以在上下方向G上彼此压紧的状态支承在支承台43上。因此,在未夹持电极板5的状态下,第一及第二辊41、42在上下方向G上彼此接触。
第一辊41的外周部41a由比第二辊42的外周部42a更柔软的材料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第一辊41由橡胶形成。第二辊42由金属形成。
因此,在第一辊41中,由第二辊42压紧的外周部41a以沿着第二辊42的外周部42a的方式弹性变形而凹陷。在图3中放大表示第一及第二辊41、42的接触部。通过第一辊41旋转,由此在外周部41a中变得不与第二辊42的外周部42a接触的部分,通过弹性力而使凹陷复原。另外,图3所示的第一辊41的弹性变形被夸张地描绘为较大。第一辊41的弹性变形量实际上较小。
对第一及第二辊41、42的外周部41a、42a的材料进行说明。
第一辊41的外周部41a例如为聚氨酯橡胶,硬度为肖氏A40以上即可。另外,例如也可以是,第一辊41的整体为聚氨酯橡胶,硬度为肖氏A40以上。
第二辊42的外周部42a例如使用铝和硬质防蚀铝。第二辊42的外周部42a只要具有铁、铝、不锈钢程度的硬度,则足以实用。优选为,由于希望减小惯性,因此铝较适合。但是,为了寿命提高而进行氧化铝膜处理。另外,第二辊42的整体也可以由铝和硬质防蚀铝形成。
夹持装置40在第一及第二辊41、42之间夹持电极板5。如上述那样,电极板5重叠了正极电极片、负极电极片和隔板。此外,如上述那样,第一及第二辊41、42彼此接触,并且旋转自如。因此,电极板5从一侧向另一侧通过第一及第二辊41、42之间,由此夹持在第一及第二辊41、42之间,并且由第一及第二辊41、42按压,而紧密接触。此处所说的紧密接触是指,构成电极板5的多个片部件彼此紧密接触。
电极板5在从一侧向另一侧通过了第一及第二辊41、42之间之后,被固定在卷芯20上。换言之,夹持装置40沿着电极板5的移动方向而配置在比卷芯20更靠上游。
如图2所示,夹持装置用位置调整装置50配置在支承台43的下方。夹持装置用位置调整装置50为位置调整装置的一例。夹持装置用位置调整装置50使支承台43的位置沿上下方向G移动而调整沿着上下方向G的位置。夹持装置用位置调整装置50例如可以是电动式的,或者也可以是具备气缸的构造。通过由夹持装置用位置调整装置50来改变支承台43的位置,由此第一及第二辊41、42的上下方向G的位置改变。
对卷芯20的构造进行具体说明。卷芯20具备第一部分22和第二部分23。第一部分22为沿着短轴S分割了卷芯20的一个部分,第二部分23为沿着端面21的短轴S分割了卷芯20的另一个部分。
卷芯驱动装置30具有将第一及第二部分22、23彼此连结而固定为端面21成为椭圆的状态的固定机构35。此外,固定机构35具有在使第一及第二部分22、23沿着长轴L分离了的状态下固定第一及第二部分22、23的功能。图4表示第一及第二部分22、23分离了的状态。固定机构35在图4中表示。
此外,在卷芯20中,在第一及第二部分22、23之间设置有固定电极板5的夹紧机构25。夹紧机构25为固定装置的一例。在第一及第二部分22、23彼此连结而端面21成为椭圆的状态下,夹紧机构25被收容在第一及第二部分22、23之间。在第一及第二部分22、23连结而端面21成为椭圆的状态下,夹紧机构25被收容在第一及第二部分22、23之间,因此电极板5被夹持在第一及第二部分22、23之间。
对卷芯20与夹持装置40的位置的相对关系进行具体说明。首先,说明卷芯20旋转而卷绕电极板5的驱动状态下的相对关系。图1表示卷芯20旋转而卷绕电极板5的状态。如图1所示,驱动状态下的卷芯20的位置与夹持装置40的位置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条件1)通过第一及第二辊41、42之间、并与在第一及第二辊41、42之间夹入电极板5的方向和卷芯20的轴心X延伸的方向D垂直的假想线V,通过从卷芯20的旋转中心即轴心X离开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及第二辊41、42之间夹入电极板5的方向为,连接第一辊41的轴心Y和第二辊42的轴心Z的线延伸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下方向G。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假想线V为与上下方向G和延伸的方向D垂直的直线。假想线V在图中以双点划线表示。
另外,此处所说的假想线V通过的第一及第二辊41、42之间是指,在第一及第二辊41、42之间未夹入电极板5的状态下,第一及第二辊41、42接触的范围90中沿着电极板5的移动方向的前端的位置P1。另外,接触的范围90和前端的位置P1在图3中表示。
(条件2)在卷芯20为了卷取电极板5而绕轴心X旋转时,至少卷芯20的一部分与假想线V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满足上述条件1,卷芯20配置在短轴S与假想线V不重叠的位置。为了满足上述条件2,在卷芯20的端面21的长轴L成为与假想线V垂直的姿态的前后,卷芯20的端部与假想线V重叠。
图5表示图1所示的卷芯20沿着旋转方向R旋转而卷绕电极板5的状态中、卷芯20与假想线V不重叠的状态中的一个状态下的第一及第二辊41、42的附近。如图5所示,在卷芯20与假想线V不重叠的状态下,电极板5中通过了第一及第二辊41、42之间的部分被向夹着假想线V而配置卷芯20一侧拉伸。因此,由电极板5中通过第一及第二辊41、42之前的部分与通过了第一及第二辊41、42之后的部分所规定的角度α成为钝角。
因此,电极板5中通过了第一及第二辊41、42之后的部分,在第一及第二辊41、42中相对于假想线V而配置有卷芯20一侧的辊上缠绕若干。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及第二辊41、42中相对于假想线V而配置有卷芯20一侧的辊为第二辊42。
图6表示图1所示的卷芯20沿着旋转方向R旋转而卷绕电极板5的状态中、卷芯20与假想线V重叠的状态中的一个状态下的第一及第二辊41、42的附近。
如图6所示,在卷芯20与假想线V重叠的状态下,电极板5中通过了第一及第二辊41、42的部分被向夹着假想线V而相对于卷芯20的相反侧拉伸。因此,由电极板5中通过第一及第二辊41、42之前的部分与通过了第一及第二辊41、42之后的部分所规定的角度β成为钝角。因此,电极板5中通过了第一及第二辊41、42之间的部分,在第一及第二辊41、42中位于相对于假想线V而配置有卷芯20一侧的相反侧的辊上缠绕若干。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及第二辊41、42中位于相对于假想线V而配置有卷芯20一侧的相反侧的辊为第一辊41。
如图1所示,进给装置65为,在后述的将电极板5固定在卷芯20上时,将电极板5向卷芯20侧进给。进给装置65为,在电极板5正在卷绕到卷芯20上的过程中,不进给电极板5。进给装置65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沿着相对于上下方向G垂直的方向进给电极板5。
进给装置65为,例如在内部配置有旋转的一对辊,在该辊之间夹入电极板5。通过上述一对辊旋转,由此将电极板5送出。另外,进给装置65也可以通过与上述不同的构造来将电极板5送出。另外,在进给装置65不进给电极板5的状态下,上述辊成为旋转自如,不会妨碍电极板5被卷取到卷芯20上时的移动。
进给装置用位置调整装置80配置在进给装置65的下方。进给装置用位置调整装置80调整进给装置65的沿着上下方向G的位置。
控制装置70控制卷芯驱动装置30、夹持装置用位置调整装置50及进给装置65。
接着说明将电极板5固定到卷芯20上的步骤。图7表示电极板5被固定到卷芯20上之前的状态。首先,如图4所示,控制装置70控制卷芯驱动装置30而将卷芯20的姿态调整为,端面21的长轴L沿着上下方向G。这是因为,卷芯20为第一及第二部分22、23能够以短轴S为界分离的构造,在第一及第二部分22、23分离了的状态下,将电极板5固定到设置在第一及第二部分22、23之间的夹紧机构25上。
接着,如图4所示,控制装置70控制夹持装置用位置调整装置50,而使第一及第二辊41、42的位置和假想线V与夹紧机构25重叠的位置对齐。接着,控制装置70控制进给装置用位置调整装置80,以第一及第二辊41、42移动了的量、来调整进给装置65的沿着上下方向G的位置。接着,控制装置70控制进给装置65,来将电极板5向卷芯20侧进给。
卷芯20侧的所进给的电极板5通过第一及第二辊41、42之间,并向卷芯侧移动。电极板5与假想线V重叠。由于假想线V与夹紧机构25重叠,因此电极板5到达夹紧机构25。当电极板5到达夹紧机构25时,电极板5被固定在夹紧机构25上。另外,夹紧机构25可以由作业员等人直接操作,也可以由控制装置70来控制动作。
接着,控制装置70控制卷芯驱动装置30的固定机构35,而成为卷芯20的第一及第二部分22、23彼此连接、端面21成为椭圆的状态,并将卷芯20固定在该状态。图8表示第一及第二部分22、23彼此连接、端面21成为了椭圆的状态。在第一及第二部分22、23连接而端面21成为椭圆的状态下,电极板5被夹持在第一及第二部分22、23之间。
接着,如图1所示,控制装置70控制夹持装置用位置调整装置50,而将夹持装置40移动为满足上述条件1、2。接着,控制装置70控制卷芯驱动装置30,而使卷芯20沿着旋转方向R旋转。通过卷芯20旋转,电极板5被卷绕在卷芯20上。卷芯20的旋转被控制为,在单位时间内卷绕到卷芯20上的电极板5的长度始终一定。这是因为,由于卷芯20的端面21为椭圆,因此当卷芯20以一定的速度旋转时,卷芯20每单位时间所卷取的长度不均匀。
在如此构成的卷绕装置10中,在卷芯20为了卷取电极板5而旋转的状态下,如图5、6所示,电极板5在第一辊41或第二辊42上缠绕若干。因此,在图5、6中如箭头所示,电极板5以第一及第二辊41、42为界被向两侧拉伸。这两个拉伸力的合力具有将电极板5向第一辊41或第二辊42侧压紧的作用。
因此,在卷芯20为了卷取电极板5而旋转的状态下,电极板5被压紧到第一辊41或第二辊42上。由于电极板5被压紧到第一辊41或第二辊42上,因此能够抑制电极板5中通过了第一及第二辊41、42的部分“摆动”。
此外,第一辊41中被压紧到第二辊42上的部分弹性变形而沿着第二辊42的外周部42a的形状凹陷,电极板5遍及范围90而夹持在第一及第二辊41、42之间,因此能够提高电极板5的紧密接触性。
此外,在调整卷芯20与夹持装置40的相对位置时,通过调整夹持装置40的位置,能够高效地进行调整动作。对于这一点进行具体说明。卷芯20如上述那样连结到卷芯驱动装置30上。因此,为了移动卷芯驱动装置30,还需要同时移动与卷芯驱动装置30连结的其他装置。然而,夹持装置40为具备第一及第二辊41、42和支承台43的构成,第一及第二辊41、42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支承台43上,因此在移动夹持装置40时,仅移动夹持装置40即可。因此,在调整卷芯20与夹持装置40的相对位置时,通过调整夹持装置40的位置,能够高效地调整相对位置。
接着,使用图9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卷绕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夹持装置40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他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对上述不同点进行说明。
图9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夹持装置40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取代第一及第二辊41、42而具备第一及第二按压部101、102。第一及第二按压部101、102为彼此相同的形状,并且为相同的大小。第一及第二按压部101、102沿上下方向G彼此对置。
第一按压部101由与第一辊41的外周部41a相同的材料形成。第一按压部101为第一夹持部的一例。第二按压部102由与第二辊42的外周部42a相同的材料形成。第二按压部102为第二夹持部的一例。第一及第二按压部101、102在彼此沿上下方向G相互压紧的状态下固定在支承台43上。
第一及第二按压部101、102中彼此对置的范围形成为圆弧状。因此,在第一及第二按压部101、102之间未夹持电极板5的状态下,第一按压部101中与第二按压部102接触的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以沿着第二按压部102凹陷的方式弹性变形。在图中放大表示第一及第二按压部101、102的接触部。
卷芯20卷取电极板5时的卷芯20与夹持装置40的相对位置,被设定为满足以下条件。
(条件1)通过第一及第二按压部101、102之间、并与在第一及第二按压部101、102之间夹入电极板5的方向和卷芯20的轴心X延伸的方向D垂直的假想线V,通过从卷芯20的旋转中心即轴心X离开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及第二按压部101、102之间夹入电极板5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一及第二按压部101、102的排列方向即上下方向G。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假想线V为与上下方向G和延伸的方向D垂直的方向。假想线V在图中以双点划线表示。
另外,此处所说的假想线V通过的第一及第二按压部101、102之间是指,在第一及第二按压部101、102之间未夹入电极板5的状态下,第一及第二按压部101、102接触的范围91中沿着电极板5的移动方向的前端的位置P2。另外,接触的范围91和前端的位置P2在图9中表示。
(条件2)在卷芯20为了卷取电极板5而绕轴心X旋转时,至少卷芯20的一部分与假想线V重叠。
另外,上述条件1、2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只是用第一及第二按压部101、102代替了第一及第二辊41、42。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接着,使用图10来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卷绕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卷芯20的端面21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他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卷绕装置10的概略图。如图10所示,卷芯20的端面21为菱形。菱形为非正圆形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如此,卷芯20的端面21的形状为非正圆形即可。本实施方式的卷芯20也可以被用于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1来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卷绕装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功能的构成,赋予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取代夹持装置用位置调整装置50而具备卷芯驱动装置用位置调整装置110。其他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对上述不同点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卷绕装置10的概略图。如图11所示,在卷芯驱动装置30的下方配置有卷芯驱动装置用位置调整装置110。卷芯驱动装置用位置调整装置110为位置调整装置的一例。卷芯驱动装置用位置调整装置110沿着上下方向G调整卷芯驱动装置30的位置。由此,卷芯20的位置沿着上下方向G被调整。
卷芯驱动装置用位置调整装置110例如也可以利用电动马达的驱动力来调整卷芯驱动装置30的上下方向G的位置,或者也可以使用气缸来调整卷芯驱动装置30的上下方向G的位置。
在图11中,以双点划线表示通过卷芯驱动装置用位置调整装置110而移动到将电极板5固定在夹紧机构25上的位置的卷芯20。在图11中,以实线表示处于通过沿着旋转方向R旋转而卷绕电极板5的位置的卷芯2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电极板5固定在卷芯20的夹紧机构25上时,通过卷芯驱动装置用位置调整装置110将卷芯20的位置调整为,夹紧机构25与假想线V重叠。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未使用夹持装置用位置调整装置50。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卷芯驱动装置用位置调整装置110也可以被用于第二、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2来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卷绕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卷芯20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他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对上述不同点进行说明。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卷绕装置10的概略图。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及第二部分22、23不沿着短轴S被分割,而是沿着假想线V被分割。具体地说明,如图12所示,在卷芯20与夹持装置4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为卷芯20卷绕电极板5的状态,且卷芯20的姿态为长轴L与上下方向G平行时,将第一及第二部分22、23分隔的分界线与假想线V重叠。
因此,在将电极板5固定到设置在第一及第二部分22、23之间的夹紧机构25上时,不需要为了使夹紧机构25与假想线V重叠而调整卷芯20与夹持装置40的相对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夹持装置用位置调整装置50。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以外,由于不需要夹持装置用位置调整装置50,因此能够简化卷绕装置10的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卷芯20也可以被用于第二至第四实施方式。在将本实施方式的卷芯20用于第四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不需要卷芯驱动装置用位置调整装置110。
另外,在第一、第三至第五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及第二夹持部的一例的第一及第二辊41、42为,在其间未夹持电极板5的状态下,彼此遍及范围90而接触。而且,将假想线V通过的第一及第二辊41、42之间、设为范围90中沿着电极板5的移动方向的前端的位置P1。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及第二夹持部的一例的第一及第二按压部101、102为,在其间未夹持电极板5的状态下,彼此遍及范围91而接触。而且,将假想线V通过的第一及第二按压部101、102之间、设为范围91中沿着电极板5的移动方向的前端的位置P2。
如此,在其间未夹持电极板5等被卷绕物的状态下,在第一及第二夹持部的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中、第一及第二夹持部彼此接触的部位并非一点而具有规定的范围的情况下,假想线通过的第一及第二夹持部之间,表示该规定的范围内的被卷绕物的移动方向的前端的位置。
此外,在第一及第二夹持部的与该第一及第二夹持部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中、第一及第二夹持部彼此在一点接触的情况下,将该一点作为假想线通过的第一及第二夹持部之间。
此外,在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中,作为被卷绕物而使用了电极板5。被卷绕物也可以是电极板5以外的被卷绕物。
另外,在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中,卷芯20的沿着长轴L的端部与假想线V重叠,其他部位与假想线V不重叠。这是在卷芯旋转时卷芯的至少一部分与假想线重叠的一例。作为其他例子,假想线V也可以始终与卷芯重叠。
该发明并非直接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实施阶段中,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将构成要素变形而具体化。此外,能够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的适宜组合来形成各种发明。例如,也可以从上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构成要素中删除某些构成要素。并且,也可以组合不同实施方式的构成。

Claims (5)

1.一种卷绕装置,具备:
卷芯,进行旋转而卷取被卷绕物,并且与旋转中心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为非正圆形;以及
夹持装置,沿着上述被卷绕物的移动方向而配置在比上述卷芯更靠上游并夹入上述被卷绕物,具备第一夹持部和在与上述第一夹持部之间夹入上述被卷绕物的第二夹持部,通过上述第一及第二夹持部之间并与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夹持部之间夹入上述被卷绕物的方向和上述旋转中心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假想线,通过从上述旋转中心错开的位置,并且在上述卷芯旋转时上述卷芯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假想线重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装置,具备:
固定装置,设置于上述卷芯,将上述被卷绕物固定于上述卷芯;以及
位置调整装置,调整上述卷芯与上述夹持装置的相对位置关系,以使上述假想线通过上述固定装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卷绕装置,其中,
上述位置调整装置调整上述夹持装置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装置,其中,
具备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设置于上述卷芯中上述假想线通过的位置,将上述被卷绕物固定于上述卷芯。
5.一种卷绕方法,其中,
将沿着被卷绕物的移动方向而配置在比卷芯更靠上游并具备夹入上述被卷绕物的第一及第二夹持部的夹持装置与上述卷芯的相对位置,定位到如下位置:通过上述第一及第二夹持部之间并与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夹持部之间夹入上述被卷绕物的方向和上述卷芯的旋转中心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假想线,通过设置于上述卷芯而将上述被卷绕物固定于上述卷芯的固定装置,
上述被卷绕物通过上述第一及第二夹持部之间,
将通过了上述第一及第二夹持部之间的上述被卷绕物固定于上述卷芯的上述固定装置,
将上述卷芯与上述夹持装置的相对位置定位到如下位置:上述假想线通过从上述卷芯的旋转中心错开的位置,并且在上述卷芯旋转时上述卷芯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假想线重叠,
通过使上述卷芯旋转而将上述被卷绕物卷绕在上述卷芯上。
CN2013100910290A 2012-03-22 2013-03-21 卷绕装置及卷绕方法 Pending CN1033260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66275A JP2013193875A (ja) 2012-03-22 2012-03-22 捲回装置、捲回方法
JP2012-066275 2012-03-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26070A true CN103326070A (zh) 2013-09-25

Family

ID=491946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910290A Pending CN103326070A (zh) 2012-03-22 2013-03-21 卷绕装置及卷绕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248636A1 (zh)
JP (1) JP2013193875A (zh)
CN (1) CN103326070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52212A (zh) * 2014-05-28 2014-09-17 苏州市圣玛特电机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多工位绕线机的走线架
CN106876769A (zh) * 2015-11-05 2017-06-20 Ckd株式会社 卷绕装置
CN108447678A (zh) * 2018-06-22 2018-08-24 海盐伟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线圈自动绕线装置
CN112018408A (zh) * 2019-05-28 2020-12-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片材粘贴装置和方法
CN112334401A (zh) * 2018-07-17 2021-02-05 史太林格有限责任公司 带材卷绕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66875B1 (ko) * 2013-03-21 2016-10-1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극판 길이 측정장치
JP2016134239A (ja) * 2015-01-16 2016-07-25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巻回機、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DE102016214787B4 (de) * 2016-08-09 2019-11-07 Jonas & Redmann Automationstechnik Gmbh Wickel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Flachwickeln
JP2023521217A (ja) * 2020-04-14 2023-05-23 マンツ・イタリー・エッセ・エッレ・エッレ 電気エネルギー貯蔵デバイスの製造のための支持装置及び方法
IT202000007849A1 (it) * 2020-04-14 2021-10-14 Manz Italy Srl Apparato di supporto e metodo per la produzione di dispositivi di accumulo di energia elettrica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46538A (ja) * 2001-11-15 2003-05-21 Sony Corp 巻取方法および巻取装置
JP2004262561A (ja) * 2003-02-28 2004-09-24 Nippei Toyama Corp 巻取り装置
CN1848509A (zh) * 2005-04-04 2006-10-18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卷芯及使用该卷芯的电极体的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46538A (ja) * 2001-11-15 2003-05-21 Sony Corp 巻取方法および巻取装置
JP2004262561A (ja) * 2003-02-28 2004-09-24 Nippei Toyama Corp 巻取り装置
CN1848509A (zh) * 2005-04-04 2006-10-18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卷芯及使用该卷芯的电极体的制造方法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52212A (zh) * 2014-05-28 2014-09-17 苏州市圣玛特电机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多工位绕线机的走线架
CN104052212B (zh) * 2014-05-28 2016-06-01 苏州市圣玛特电机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多工位绕线机的走线架
CN106876769A (zh) * 2015-11-05 2017-06-20 Ckd株式会社 卷绕装置
CN106876769B (zh) * 2015-11-05 2019-03-05 Ckd株式会社 卷绕装置
CN108447678A (zh) * 2018-06-22 2018-08-24 海盐伟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线圈自动绕线装置
CN108447678B (zh) * 2018-06-22 2024-02-06 海盐伟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线圈自动绕线装置
CN112334401A (zh) * 2018-07-17 2021-02-05 史太林格有限责任公司 带材卷绕装置
CN112018408A (zh) * 2019-05-28 2020-12-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片材粘贴装置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248636A1 (en) 2013-09-26
JP2013193875A (ja) 2013-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26070A (zh) 卷绕装置及卷绕方法
CN103209824A (zh) 辊压装置
TW200948497A (en) Rolling device, in particular thrust rolling device
CN208189698U (zh) 极耳抚平装置及卷绕机
CN203830233U (zh) 基膜展平装置
CN205328315U (zh) 用于裁膜机的送膜系统及裁膜机
CN205312732U (zh) 袋装弹簧机的拉布机构
CN201841191U (zh) 多功能四辊卷板机
CN205272123U (zh) 裁膜机
CN105479510A (zh) 裁膜机
CN2850744Y (zh) 一种钢筒卷板开平机
CN201862659U (zh) 皮带助卷器
CN208759663U (zh) 一种切刀机构
CN202193310U (zh) 大型圆柱形工件输送装置的支承机构
CN107825351A (zh) 一种压胶辊轮结构
CN104002022A (zh) 焊丝供给机构、焊丝进给装置及电弧系统
CN210701691U (zh) 锂电池极片辊压机
CN202848719U (zh) 料带的展平机构
CN207293713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极片变速收卷装置
CN207930019U (zh) 一种用于轧辊加工的打孔机
CN218134213U (zh) 入料折极耳装置
CN203245486U (zh) 使用弹性部件的行星式送丝机
CN206028404U (zh) 高强度薄板滚弯机
CN210074009U (zh) 锂电池极卷制作中的极耳抚平装置
CN104044881A (zh) 一种托辊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