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14436A - 冷却器 - Google Patents

冷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14436A
CN103314436A CN2011800649219A CN201180064921A CN103314436A CN 103314436 A CN103314436 A CN 103314436A CN 2011800649219 A CN2011800649219 A CN 2011800649219A CN 201180064921 A CN201180064921 A CN 201180064921A CN 103314436 A CN103314436 A CN 1033144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ducing medium
cold
inflow side
fin
accumulat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492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川启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3144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144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7/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apparatus
    • F28F27/0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heat-exchange media between different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 H01L23/473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by flowing 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27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冷却器,具备:与散热部相接的制冷剂空间(R);经由流入侧节流部(Rsi)而与制冷剂空间(R)的一端连通的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以及经由流出侧节流部(Rso)而与制冷剂空间(R)的另一端连通的流出侧制冷剂积存部(Ro)。在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下游侧端部的附近区域竖立设置翅片(22、23)或引导件(24、25)而对流路截面积进行缩小调整,使该区域的制冷剂的流速增大。

Description

冷却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却器,尤其涉及制冷剂流量的改善。
背景技术
以往,在具备电动机、收容电动机的驱动装置壳体、及对电动机进行控制的逆变器的驱动装置中,提出了一种具有用于对逆变器、电动机进行冷却的冷却结构的装置。
在图18、图19及图20中示出下述的专利文献1公开的以往的冷却器结构。图18是冷却结构的整体立体图,图19是冷却结构的纵向剖视图,图20是冷却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视图。使逆变器3、电动机1等散热体散热的热量在制冷剂循环通路4中,对于在制冷剂循环通路4与散热器42之间循环的制冷剂进行散热,从而对散热体进行热保护。
逆变器3包括将蓄电池电源的直流转换成交流的开关晶体管、附随的电路元件、设置有它们的电路基板。逆变器3通过将基板自身或其他构件安装于基板而安装在与基板一体化的吸热设备53的上表面侧,并将吸热设备53固定在收容逆变器3的逆变器壳体7的底部。吸热设备53的下表面形成作为与逆变器3热连接的散热面53a。逆变器壳体7为了保护内部的逆变器3免于遭受雨水或尘埃而以覆盖内部的逆变器3的方式形成。
电动机1收容于驱动装置壳体2,在驱动装置壳体2的上表面设有间隔构件6。在间隔构件6的上表面形成有与散热面53a相对配置且与电动机1热连接的相对面6a。在间隔构件6的上表面形成有矩形的凹部,该矩形的凹部用于在将吸热设备53搭载于间隔构件6上的状态下与吸热设备53的下表面即散热面53a之间形成制冷剂空间R。凹部的底面形成相对面6a。在间隔构件6的下表面,与驱动装置壳体2的上表面协作,形成流入侧制冷剂路Ri的凹部61及形成流出侧制冷剂路Ro的凹部62相互平行地形成。
冷却结构在吸热设备53的散热面53a与间隔构件6的相对面6a之间形成制冷剂空间R,在该制冷剂空间R并列配置有从散热面53a朝向相对面6a竖立设置的多个散热片56,在多个散热片56的各个相邻散热片之间形成有供制冷剂流通的翅片间通路Rp。散热片56为了确保热交换面积,从吸热设备53侧的散热面53a朝向间隔构件6的相对面6a而延伸到制冷剂空间R内,并将制冷剂空间R沿着其厚度方向横剖切。
散热片56将吸热设备53的下侧削起而形成,散热面53a接近逆变器3侧。在散热片56的竖立设置时,与削起前的面相比,关于竖立设置的部位,将散热片56的前端部的长度设定得比基端部的长度短,翅片间通路Rp的端面相对于散热片56的竖立设置方向发生倾斜。
由间隔构件6的凹部61和驱动装置壳体2的上表面,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沿着翅片间通路Rp的并列设置方向延伸形成,由间隔构件6的凹部62和驱动装置壳体2的上表面,流出侧制冷剂积存部Ro沿着翅片间通路Rp的并列设置方向延伸形成。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与翅片间通路Rp的一端通过在翅片间通路Rp的并列设置区域上延伸的节流部Rs而连通连结,排出侧制冷剂积存部Ro与翅片间通路Rp的另一端通过在翅片间通路Rp的并列设置区域上延伸的节流部Rs而连通连结。在驱动装置壳体2的与凹部61、62相对的位置,朝向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及流出侧制冷剂积存部Ro内竖立设置翅片21,使传热面积增加。
在间隔构件6的一方侧的侧端部,使制冷剂流入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流入侧端口51与使制冷剂从流出侧制冷剂积存部Ro流出的流出侧端口52相互平行地连接。并且,通过设置在制冷剂循环通路上的制冷剂泵41使供给到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制冷剂经由节流部Rs向并列配置的多个翅片间通路Rp流通,由此经由散热面53a将逆变器3冷却。将逆变器3冷却后的制冷剂经由节流部Rs而向流出侧制冷剂积存部Ro流出。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720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供给到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制冷剂经由节流部Rs中的位于制冷剂流的上游侧的节流部Rs而选择性地向翅片间通路Rp流动,因此经由位于下游侧的节流部Rs而向翅片间通路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相对减少,空气滞留在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的下游侧端部而会产生冷却性能下降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经由节流部而将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及流出侧制冷剂积存部与散热面的制冷剂通路即制冷剂空间连通的冷却器中,提高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的下游侧的冷却性能。
解决方案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制冷剂所流通的制冷剂空间;经由流入侧节流部而与所述制冷剂空间的一端侧连通的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以及经由流出侧节流部而与所述制冷剂空间的另一端侧连通的流出侧制冷剂积存部,所述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及所述流入侧节流部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形成,供给到所述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的制冷剂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流动并经由所述流入侧节流部而流通至所述制冷剂空间,并且经由所述流出侧节流部而流通至所述流出侧制冷剂积存部,在所述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的下游侧端部的附近区域形成有对流路截面积进行缩小调整而增大该区域的制冷剂的流速的调整单元。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调整单元是翅片。所述翅片可以设为针状翅片。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针状翅片向所述流入侧节流部连通的一侧偏向分布而形成。
另外,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流入侧节流部连通的一侧的所述针状翅片的翅片直径相对较大。
另外,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流入侧节流部连通的一侧的所述针状翅片的密度相对较大。
另外,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调整单元是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形成的引导件。
另外,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引导件包括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形成的第一部分和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且限制所述制冷剂向下游的流动的第二部分。
另外,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进而,在比所述下游侧端部的附近区域更靠上游侧处具有对所述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的流路截面积进行缩小调整的第二调整单元。
另外,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调整单元是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形成的翅片。
另外,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调整单元与所述第二调整单元之间具有对所述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的流路截面积进行缩小调整的第三调整单元。
另外,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调整单元是形成在所述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内的凸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的下游侧端部的空气的滞留,并提高冷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的概观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的制冷剂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的制冷剂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7是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概观立体图。
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剂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纵向剖视图。
图13是第三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14是第四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15是第五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16是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7是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8是现有技术的整体立体图。
图19是现有技术的冷却结构的剖视图。
图20是现有技术的冷却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图18、图19、图20所示的以往的冷却结构相同或对应的构件,标注相同标号。而且,以下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例示,本发明并未限定为以下的实施方式。
1.基本结构
首先,在实施方式的说明之前,说明成为实施方式的前提的基本结构。实施方式的冷却器的基本结构具备与图18~图20所示的以往的冷却结构相同的部分。即,实施方式的冷却器也在吸热设备53的散热面53a与间隔构件6的相对面6a之间形成制冷剂空间R。也可以在该制冷剂空间R根据需要而并列配置从散热面53a朝向相对面6a竖立设置的多个散热片56,并在多个散热片56的各个相邻散热片间形成供制冷剂流通的翅片间通路Rp。但是,散热片56不是必须的,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不具有散热片56的结构。
通过间隔构件6的凹部61和驱动装置壳体2的上表面,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与制冷剂空间R连通形成。而且,通过间隔构件6的凹部62和驱动装置壳体2的上表面,流出侧制冷剂积存部Ro与制冷剂空间R连通形成。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与制冷剂空间R的一端通过节流部Rs而连通,流出侧制冷剂积存部Ro与制冷剂空间的另一端通过节流部Rs而连通。
在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连通连结有使制冷剂流入的流入侧端口51,在流出侧制冷剂积存部Ro连通连结有使制冷剂流出的流出侧端口52。通过设于制冷剂循环通路的制冷剂泵41使供给到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制冷剂经由节流部Rs而流通至制冷剂空间R,由此经由散热面53a将发热体例如逆变器3冷却。将逆变器3冷却后的制冷剂经由节流部Rs而向流出侧制冷剂积存部Ro流出。而且,通过在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内流通的制冷剂,将驱动装置壳体2内的发热体例如电动机、电抗器冷却。实施方式的冷却器50通过处于冷却空间R的上面的吸热设备53将处于冷却空间R的上部的发热体冷却,并将处于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下部的发热体冷却。
图1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器50的基本结构的概观立体图。另外,图2示出冷却器50的俯视图。与间隔构件6对应的间隔构件64在正交的3轴x-y-z的x方向上分割形成为3个区域64a、64b、64c。间隔构件64分割为3个的情况对应于将位于冷却器50的上部的逆变器3等的发热体大体由3个单元构成的情况。在间隔构件64a、64b、64c的内部分别形成有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和流出侧制冷剂积存部Ro,如图2所示,在各个间隔构件64a、64b、64c的一端形成有流入侧节流部Rsi,并与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连通。即,在间隔构件64a的一端形成有节流部Rsia,节流部Rsia与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连通。而且,在间隔构件64b的一端形成有节流部Rsib,节流部Rsib也与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连通。此外,在间隔构件64c的一端形成有节流部Rsic,节流部Rsic也与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连通。而且,在间隔构件64的y方向的另一端形成有流出侧节流部Rso,并与流出侧制冷剂积存部Ro连通。即,在间隔构件64a的另一端形成有节流部Rsoa,节流部Rsoa与流出侧制冷剂积存部Ro连通。而且,在间隔构件64b的另一端形成有节流部Rsob,节流部Rsob与流出侧制冷剂积存部Ro连通。此外,在间隔构件64c的另一端形成节流部Rsoc,节流部Rsoc也与流出侧制冷剂积存部Ro连通。在图2中,制冷剂空间R形成在各个间隔构件64a、64b、64c的上部(图2的纸面的跟前侧)。
在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x方向的一端连通有流入侧端口51,从该流入侧端口51向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供给制冷剂。制冷剂是任意的,例如使用冷却水。向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供给的制冷剂经由在3个间隔构件64a、64b、64c分别形成的节流部Rsia、Rsib、Rsic而流入制冷剂空间R。在制冷剂空间R内流动而将逆变器3等发热体冷却之后的制冷剂经由在间隔构件64a、64b、64c的另一端形成的节流部Rsoa、Rsob、Rsoc而向流出侧制冷剂积存部Ro流出。向流出侧制冷剂积存部Ro流出的制冷剂从流出侧端口52向制冷剂循环通路流出。
图3示出将间隔构件64去除后的状态的冷却器50的概观立体图。而且,图4示出将间隔构件64去除后的冷却器50的俯视图。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图中示出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底面)沿着x方向延伸形成。而且,流出侧制冷剂积存部Ro(图中示出流出侧制冷剂积存部Ro的底面)也沿着x方向延伸形成,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和流出侧制冷剂积存部Ro沿着y方向并列设置。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及流出侧制冷剂积存部Ro均形成在间隔构件64的并列设置的凹部内,分别在x方向的一端形成有与流入侧端口51及流出侧端口52连通的连通孔51a、52a。制冷剂经由所述连通孔51a、52a而流入到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且冷却后的制冷剂从流出侧制冷剂积存部Ro流出。
图5及图6示意性地示出向流入侧端口51供给并从流出侧端口52流出为止的制冷剂的流动。图5示出将间隔构件64去除后的冷却器50的俯视图,图6示出具备间隔构件64的冷却器50的俯视图。从流入侧端口51向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流入的制冷剂按照图中的数字1、2、3、4而以
1→2→3→4
的方式流动。即,制冷剂沿着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延伸方向(x方向)流动。在此,将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与流入侧端口51连通一侧定义为上游侧,将其相反侧定义为下游侧。
另外,流入到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的制冷剂经由流入侧节流部Rsia、Rsib、Rsic而流入至制冷剂空间R。即,流入到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分流并经由间隔构件64a的流入侧节流部Rsia而向制冷剂空间R流入。而且,经由间隔构件64b的流入侧节流部Rsib而流入至制冷剂空间R。此外,经由间隔构件64c的流入侧节流部Rsic而流入至制冷剂空间R。图6中,将它们的分流的流动表现作为数字5、6、7。即,流入到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制冷剂分流为
1→2→5
1→2→3→6
1→2→3→4→7
而流过制冷剂空间R。
流过制冷剂空间R而将发热体冷却后的制冷剂经由流出侧节流部Rsoa、Rsob、Rsoc向流出侧制冷剂积存部Ro流出,按照图5的数字8、9、10、11,以
8→9→10→11
的方式流动而从流出侧端口52流出。
汇总的话,作为冷却器50内的制冷剂的流动,存在
1→2→5→10→11
1→2→3→6→9→10→11
1→2→3→4→7→8→9→10→11
这3个流动,通过这些制冷剂的流动而将存在于冷却空间R的上面的发热体冷却,并将存在于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下面的发热体冷却。
图7示出间隔构件64a存在的位置处的冷却器50的纵向剖视图。在间隔构件64a沿着y方向并列设置形成凹部61、62,分别构成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流出侧制冷剂积存部Ro。流入到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制冷剂将相对面61冷却并经由在间隔构件64a的一端形成的流入侧节流部Rsia而流过制冷剂空间R,将吸热设备53冷却。冷却后的制冷剂经由在间隔构件64a的另一端形成的流出侧节流部Rsoa而向流出侧制冷剂积存部Ro流出。
另一方面,这样的制冷剂的流动中,经由形成于间隔构件64的流入侧节流部Rsia、Rsib、Rsic中的位于最接近流入侧端口51的上游侧的流入侧节流部Rsia而流动的
1→2→5→10→11
的流动的流量最多,经由接着流入侧节流部Rsia的位于上游侧的流入侧节流部Rsib而流动的
1→2→3→6→9→10→11
的流量多。因此,以
1→2→3→4→7→8→9→10→11
的方式流动的制冷剂与其他的流动相比而相对减少,在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下游侧端部,具体而言在图5所示的区域X,制冷剂的流量少,冷却性能下降。而且,在区域X,容易发生空气的滞留。
因此,在实施方式中,为了使以
1→2→3→4→7→8→9→10→11
的方式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速增大,而对基本结构施加了几种改良。在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下游侧端部的附近区域,即在区域X用于使制冷剂的流速增大的基本原理是在区域X中容许向流入侧节流部Rsic的制冷剂的流入,并缩小制冷剂的流路截面积而使流速增大。为了使区域X的流路截面积缩小而在区域X内形成用于对流路截面积进行缩小调整的调整单元。用于对流路截面积进行缩小调整的调整单元例如是竖立设置在区域X内的翅片或竖立设置在区域X内的引导件。在位于区域X的上游侧的区域中,使制冷剂的流速增大,从而能够增大区域X内的制冷剂的流速。
以下,具体说明实施方式的结构。
2.第一实施方式
图8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器50的概观立体图。是将间隔构件64去除后的状态的立体图,与基本结构的图3相对应。
若将图3与图8对比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下游侧端部竖立设置有多个无方向性翅片例如针状翅片22。针状翅片22从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底面朝向制冷剂空间R竖立设置。
图9示出图8所示的冷却器50的俯视图。在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下游侧端部的附近区域,即在图5的区域X形成的针状翅片22没有在区域X内均等地形成,向区域X中的在间隔构件64c的一端形成的流入侧节流部Rsic一侧偏向分布,非均匀地竖立设置。即,针状翅片22在区域X中的流入侧节流部Rsic的y方向相反侧未形成而不存在。更详细而言,将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在区域X处沿着y方向进行4等分,从流入侧节流部Rsic侧观察,在3/4的区域竖立设置针状翅片22,在其余1/4的区域不存在针状翅片22。当然,这是例示,可以是将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在区域X中沿着y方向进行2等分,从流入侧节流部Rsic侧观察,在1/2的区域竖立设置针状翅片22,在其余1/2的区域不存在针状翅片22的结构,也可以是将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在区域X中沿着y方向进行3等分,在从流入侧节流部Rsic侧观察,在2/3的区域竖立设置针状翅片22,在其余1/3的区域不存在针状翅片22的结构。而且,针状翅片22也可以是在整个区域X内竖立设置,但在流入侧节流部Rsic侧更多地竖立设置的结构。总之,在区域X中,针状翅片22的竖立设置密度沿着y方向变化,越接近流入侧节流部Rsic而竖立设置密度越变大。针状翅片22向流入侧节流部Rsic侧偏向分布而非均匀地竖立设置,在区域X中制冷剂的流速产生不同,在针状翅片22竖立设置的区域,制冷剂的流速下降,而在针状翅片22未竖立设置的区域,或者在针状翅片22的竖立设置密度相对小的区域,制冷剂的流速相对增大。
图10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内的制冷剂的流动。从流入侧端口51供给的制冷剂从上游向下游流动,并且分流而向流入侧节流部Rsia、Rsib流动。并且,制冷剂向下游端部的区域X流入。针状翅片22在区域X偏向分布且竖立设置,由于针状翅片22而制冷剂的流速下降,而在针状翅片22不存在的区域或针状翅片22的竖立设置密度相对小的区域,制冷剂的流速相对增大。因此,在区域X中滞留的空气由制冷剂排出,尤其是有效地抑制图10的标号P所示的下游侧端部的角部的空气的滞留,区域X的冷却性能提高。竖立设置有针状翅片22的区域或针状翅片22的竖立设置密度相对大的区域是相对的高压损区域,针状翅片22未竖立设置的区域或针状翅片22的竖立设置密度相对小的区域是相对的低压损区域,可以说,通过针状翅片22在区域X生成相对的低压损区域和高压损区域而增大制冷剂的流速。或者,可以说,通过针状翅片22减小区域X的流路截面积而增大区域X内的制冷剂的流速。
3.第二实施方式
图1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器50的结构。是将间隔构件64去除后的状态的冷却器50的俯视图。在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下游侧端部的附近区域即区域X竖立设置有多个针状翅片23。针状翅片23从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底面朝向制冷剂空间R竖立设置。针状翅片23虽然在区域X中大致均匀地竖立设置,但翅片的翅片径(直径)不相同。即,流入侧节流部Rsic一侧的针状翅片23的翅片径相对大,流入侧节流部Rsic的相反侧的针状翅片23的翅片径相对小。总之,针状翅片23的翅片径沿着y方向不同,越接近流入侧节流部Rsic而翅片径越大。针状翅片23的翅片径的变化可以连续,或者也可以是步进式的。
根据这样的结构,对应于针状翅片23的直径的大小而制冷剂的流速变化,在针状翅片23的直径相对小的区域,制冷剂的流速相对增大。因此,有效地排出区域X的滞留空气,区域X的冷却性能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针状翅片23的翅片径沿着y方向依次变化,但也可以是例如使针状翅片23的翅片径两阶段地变化,翅片径相对大的针状翅片23竖立设置在接近节流部Rsic的一侧,翅片径相对小的针状翅片23竖立设置在相反侧。
4.第三实施方式
图12及图13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器50的结构。图12是间隔构件64c存在的位置处的冷却器50的纵向剖视图,图13是将间隔构件64去除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如这些图所示,在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下游侧端部的附近区域即区域X竖立设置形成有引导件24。引导件24从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底面竖立设置,沿着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延伸方向(x方向)延伸。但是,引导件24未到达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下游侧端部,而在其与下游侧端部之间形成空间。在图中,引导件24竖立设置在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宽度方向(y方向)的大致中央,将区域X的制冷剂流路分割成两部分。在图12中,引导件24从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底面朝向制冷剂空间R竖立设置,未到达间隔构件64c而存在空间,但引导件24也可以竖立设置至到达间隔构件64c为止。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区域X中,流路截面积由于引导件24而缩小,因此区域X的制冷剂的流速相对增大。由于制冷剂的流速相对增大,能有效地排出区域X的滞留空气,冷却性能提高。
5.第四实施方式
图14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器50的结构。是将间隔构件64去除后的俯视图。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地在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下游侧端部即区域X竖立设置形成有引导件25,但引导件25的形状与引导件24不同,在俯视下呈L字形状。即,引导件25包括沿着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延伸方向(x方向)延伸的部分25a和其一部分与x方向大致垂直地弯曲而与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内部侧面抵接的部分25b。部分25b与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因此限制制冷剂的向下游侧的流动,减小区域X的制冷剂流路。引导件25从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底面朝向制冷剂空间R竖立设置,但未到达间隔构件64c而在与间隔构件64c之间形成空间,或者也可以以到达间隔构件64c为止的方式竖立设置。制冷剂由于部分25b妨碍其流动,在部分25b不存在的流路部分流通而在区域X内流动,在下游侧端部折回而旋入部分25b的下游侧。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区域X,流路截面积由于引导件25而缩小,因此区域X的制冷剂的流速相对增大,有效地排出滞留空气,冷却性能提高。
6.第五实施方式
图15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器50的结构。是将间隔构件64去除后的俯视图。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在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下游侧端部即区域X竖立设置形成有多个针状翅片23。针状翅片23的直径不相同而沿着y方向不同,越接近流入侧节流部Rsic而直径越大。而且,在区域X上游侧、在与间隔构件64b存在的位置对应的区域(为了简便起见,将其设为区域Y)离散地竖立设置形成有多个矩形翅片26。多个矩形翅片26为相同形状,且竖立设置密度也大致均匀。由于多个矩形翅片26离散地形成,因此即使矩形翅片26从底面竖立设置而延伸至到达间隔构件为止,制冷剂也流入间隔构件64b的流入侧节流部Rsib。由于矩形翅片26而制冷剂的流路截面积缩小,制冷剂的流速增大。并且,由于流速增大的制冷剂向下游侧的区域X流入,因此区域X的制冷剂的流速相对增大。此外,由于在区域X竖立设置形成有针状翅片23,因此制冷剂的流速进一步相对增大,能有效地排出滞留的空气。
7.变形例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也可以是其他的变形例。例如在图11的结构中,也可以不仅使针状翅片23的直径变化,而是使直径变化并使针状翅片23的竖立设置密度变化。即,沿着y方向越接近流入侧节流部Rsic而越增大针状翅片23的直径,且越增大竖立设置密度。
另外,在图15中,也可以取代竖立设置形成在区域Y的矩形翅片26而竖立设置形成针状翅片。
另外,在图15中,也可以取代针状翅片23而竖立设置形成图8或图9所示的针状翅片22。
另外,在图15中,也可以取代针状翅片23而竖立设置形成图13的引导件24或图14的引导件25。
另外,在图15中,也可以设置用于使竖立设置形成有针状翅片23的区域X与竖立设置形成有矩形翅片26的区域Y之间的区域的流路截面积进一步缩小的构件。
在图16中示出该情况的结构。是图15的A-A剖视图。在区域X与区域Y之间的区域,即在位于区域X上游侧且区域Y下游侧的区域,设置从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内的底部突出的凸部30而缩小该区域的制冷剂的流路31的流路截面积。由于该结构,流入区域X的制冷剂的流速相对增大。
概括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及其变形例时,如以下所述。即,如图17所示,设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i的下游侧端部的附近区域为区域X,设比区域X靠上游侧且与应由冷却器50冷却的发热体存在的位置对应的区域为区域Y,设区域X与区域Y之间的区域、发热体不存在的区域为区域Z时,
(1)在区域X竖立设置针状翅片22、针状翅片23、引导件24、引导件25中的任一个构件作为调整单元
(2)在区域X竖立设置针状翅片22、针状翅片23、引导件24、引导件25中的任一个构件作为调整单元,并在区域Y竖立设置针状翅片22、针状翅片23、引导件24、引导件25、矩形翅片26中的任一个构件作为第二调整单元
(3)在区域X竖立设置针状翅片22、针状翅片23、引导件24、引导件25中的任一个构件作为调整单元,并在区域Z形成凸部30作为第三调整单元
(4)在区域X竖立设置针状翅片22、针状翅片23、引导件24、引导件25中的任一个构件作为调整单元,并在区域Y竖立设置针状翅片22、针状翅片23、引导件24、引导件25、矩形翅片26中的任一个构件作为第二调整单元,且在区域Z形成凸部30作为第三调整单元。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例示了间隔构件64分割为间隔构件64a、64b、64c这3个的情况,但间隔构件64也可以不必分割。而且,在将间隔构件64分割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分割为2个,或者分割为4个以上。间隔构件64的分割的有无根据应冷却的发热体的设置形态而决定。
标号说明
22、23针状翅片,24、25引导件,50冷却器,51流入侧端口,52流出侧端口,64间隔构件,Ri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Ro流出侧制冷剂积存部。

Claims (12)

1.一种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
制冷剂所流通的制冷剂空间;
经由流入侧节流部而与所述制冷剂空间的一端侧连通的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以及
经由流出侧节流部而与所述制冷剂空间的另一端侧连通的流出侧制冷剂积存部,
所述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及所述流入侧节流部沿着第一方向延伸而形成,
供给到所述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的制冷剂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流动并经由所述流入侧节流部而流通至所述制冷剂空间,并且经由所述流出侧节流部而流通至所述流出侧制冷剂积存部,
在所述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的下游侧端部的附近区域形成有对流路截面积进行缩小调整而增大该区域的制冷剂的流速的调整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单元是翅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翅片是针状翅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状翅片向所述流入侧节流部连通的一侧偏向分布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流入侧节流部连通的一侧的所述针状翅片的翅片直径相对较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流入侧节流部连通的一侧的所述针状翅片的密度相对较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单元是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形成的引导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件包括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形成的第一部分和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且限制所述制冷剂向下游的流动的第二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进而,在比所述下游侧端部的附近区域更靠上游侧处具有对所述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的流路截面积进行缩小调整的第二调整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调整单元是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形成的翅片。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调整单元与所述第二调整单元之间具有对所述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的流路截面积进行缩小调整的第三调整单元。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调整单元是形成在所述流入侧制冷剂积存部内的凸部。
CN2011800649219A 2011-01-12 2011-01-12 冷却器 Pending CN10331443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50305 WO2012095950A1 (ja) 2011-01-12 2011-01-12 冷却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14436A true CN103314436A (zh) 2013-09-18

Family

ID=46506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49219A Pending CN103314436A (zh) 2011-01-12 2011-01-12 冷却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292091A1 (zh)
EP (1) EP2665093A4 (zh)
JP (1) JP5605438B2 (zh)
CN (1) CN103314436A (zh)
WO (1) WO201209595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01279A (zh) * 2013-12-04 2015-06-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制冷剂管的连接结构和包括连接结构的逆变器
CN106505873A (zh) * 2015-09-04 2017-03-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冷却剂通路的连接部件和冷却系统
CN112839481A (zh) * 2019-11-25 2021-05-25 大众汽车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的电子部件的冷却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96027B2 (ja) * 2015-09-04 2018-03-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冷媒通路の連結構造
KR102458066B1 (ko) * 2015-11-09 2022-10-2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냉각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부품 패키지
US10375857B2 (en) * 2016-09-29 2019-08-06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Pin fin heat sink with integrated phase change material and method
US10969177B2 (en) 2016-09-29 2021-04-06 Hamilton Sunstrand Corporation Pin fin heat sink with integrated phase change material and method
JP6462737B2 (ja) 2017-01-24 2019-01-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ヒートシンク
CN112005485A (zh) * 2018-04-25 2020-11-2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逆变器单元以及马达单元
DE102019200143A1 (de) * 2019-01-08 2020-07-09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Kühleinheit
DE102019200142A1 (de) * 2019-01-08 2020-07-09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Kühleinheit zur Abfuhr von Abwärme von zumindest einem Leistungsbauteil
JP7379958B2 (ja) 2019-09-03 2023-11-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JP7120481B1 (ja) 2022-01-19 2022-08-17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冷却器及び半導体装置
JP7120480B1 (ja) 2022-01-19 2022-08-17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冷却器及び半導体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6124A (zh) * 2001-09-28 2005-07-06 莱兰德斯坦福初级大学理事会 电渗微通道冷却系统
CN101523595A (zh) * 2007-01-11 2009-09-02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发热体冷却构造以及具备该构造的驱动装置
JP4354151B2 (ja) * 2002-04-25 2009-10-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ヒートシンク
US20090321924A1 (en) * 2008-06-30 2009-12-31 Hitachi, Ltd. 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34003B1 (en) * 2001-04-24 2002-08-13 York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Liquid-cooled power semiconductor device heatsink
US6898082B2 (en) * 2002-05-10 2005-05-24 Serguei V. Dessiatoun Enhanced heat transfer structure with heat transfer members of variable density
JP4186109B2 (ja) * 2003-06-25 2008-11-26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US7197819B1 (en) * 2004-12-18 2007-04-03 Rinehart Motion Systems, Llc Method of assembling an electric power
US7578337B2 (en) * 2005-04-14 2009-08-25 United States Thermoelectric Consortium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JP4770490B2 (ja) * 2006-01-31 2011-09-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パワー半導体素子の冷却構造およびインバータ
JP5381561B2 (ja) * 2008-11-28 2014-01-08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冷却装置
DE102009022986A1 (de) * 2009-05-28 2010-12-02 Behr Gmbh & Co. Kg Wärmeübertrager
US8720536B2 (en) * 2009-09-04 2014-05-13 Modi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Heat exchanger having flow diverte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6124A (zh) * 2001-09-28 2005-07-06 莱兰德斯坦福初级大学理事会 电渗微通道冷却系统
JP4354151B2 (ja) * 2002-04-25 2009-10-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ヒートシンク
CN101523595A (zh) * 2007-01-11 2009-09-02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发热体冷却构造以及具备该构造的驱动装置
US20090321924A1 (en) * 2008-06-30 2009-12-31 Hitachi, Ltd. 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01279A (zh) * 2013-12-04 2015-06-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制冷剂管的连接结构和包括连接结构的逆变器
CN104701279B (zh) * 2013-12-04 2017-10-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制冷剂管的连接结构和包括连接结构的逆变器
CN106505873A (zh) * 2015-09-04 2017-03-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冷却剂通路的连接部件和冷却系统
CN106505873B (zh) * 2015-09-04 2019-04-0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冷却剂通路的连接部件和冷却系统
CN112839481A (zh) * 2019-11-25 2021-05-25 大众汽车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的电子部件的冷却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095950A1 (ja) 2012-07-19
JPWO2012095950A1 (ja) 2014-06-09
EP2665093A1 (en) 2013-11-20
EP2665093A4 (en) 2015-05-06
US20130292091A1 (en) 2013-11-07
JP5605438B2 (ja) 2014-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14436A (zh) 冷却器
CN103871984B (zh) 冷却装置
US7940527B2 (en) Cooling system for electronic structural units
JP5067975B2 (ja) 冷熱貯蔵器を有する熱伝達体
US10753656B2 (en) Low refrigerant charge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CN108973650A (zh) 冷却模块
US10625572B2 (en) Heating/cooling module
CN103210707A (zh) 冷却器
CN104487787A (zh) 蒸发器
US20100038056A1 (en) High performance compact heat exchanger
US10177425B2 (en) Battery pack
US11512903B2 (en) Heat exchanger
CN114927793A (zh) 液冷板及电池包
US10234178B2 (en) Fin and tube-evaporator with mini-slab circuit extenders
KR101837618B1 (ko) 전력공급장치의 냉각구조 및 이를 구비한 정수기
JP5740119B2 (ja) 冷却装置
US11437670B2 (en) Battery module having a flow-directing configuration in the module housing
JP5344999B2 (ja) ヒートシンク
JP6075631B2 (ja) 蓄電池の冷却装置
CN103575025B (zh) 冷冻冷藏冰箱
CN110247133A (zh) 一种动力电池模组用冷却板及液冷循环系统
US10883767B2 (en) Multi-fluid heat exchanger
US20060207281A1 (en) Showcase
KR20180080019A (ko) 냉온 매트장치
KR20180080022A (ko) 냉온 매트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