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12918A - 图像形成装置、信息处理装置以及信息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信息处理装置以及信息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12918A
CN103312918A CN2012104460043A CN201210446004A CN103312918A CN 103312918 A CN103312918 A CN 103312918A CN 2012104460043 A CN2012104460043 A CN 2012104460043A CN 201210446004 A CN201210446004 A CN 201210446004A CN 103312918 A CN103312918 A CN 1033129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ster
operator scheme
unit
pattern
chang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4600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12918B (zh
Inventor
笠原俊介
菊田将克
小野真史
波多野圭
板东义文
林辉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129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129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129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1291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G06K15/02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885Power supply means,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power supply to the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4N1/00888Control thereof
    • H04N1/00896Control thereof using a low-power mode, e.g. standb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G06K15/40Details not directly involved in printing, e.g. machine management, management of the arrangement as a whole or of its constitutive parts
    • G06K15/4055Managing power consumption, e.g. standby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885Power supply means,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power supply to the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4N1/00888Control thereof
    • H04N1/00891Switching on or off, e.g. for saving power when not in u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885Power supply means,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power supply to the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4N1/00904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power to different circuits or for supplying power at different lev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02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1218Reducing or saving of used resources, e.g. avoiding waste of consumables or improving usage of hardware resources
    • G06F3/1221Reducing or saving of used resources, e.g. avoiding waste of consumables or improving usage of hardware resources with regard to power consum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4Multifunctional device, i.e. a device capable of all of reading, reproducing, copying, facsimile transception, file transcep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Sources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信息处理装置以及信息处理方法。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操作模式、节能模式以及停止模式,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和控制图像形成单元的控制单元,其中,控制单元包括:运算单元,其执行逻辑运算或者算术运算;存储单元,其将由运算单元使用的寄存器值存储在非易失性寄存器中,该非易失性寄存器是可读写的并且即使在没有电力供应时也能够保持所存储的信息;以及改变单元,其改变存储在非易失性寄存器中的寄存器值,以对应于操作模式与节能模式之间的模式改变或者操作模式与停止模式之间的模式改变。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信息处理装置以及信息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信息处理装置以及信息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技术,JA-A-2007-38580公开了一种程序执行类型的计算机装置,所述程序执行类型的计算机装置包括:诸如中央处理单元或者装置的寄存器;诸如存储器的易失性存储装置;以及诸如非易失性存储器或者外部存储装置的非易失性存储装置,并且其中,易失性存储装置被划分为:诸如程序区域、数据区域以及图像区域的临时存储区域和未使用区域,数据区域和寄存器在模式从正常状态改变至休眠状态或者系统停止状态之前被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装置中,所存储的数据区域和寄存器以及预先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装置中的可执行程序在模式从休眠状态或者系统停止状态改变至正常状态时被展开,并且模式利用展开后的信息返回至原来的模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技术,起能够减少包括可读写的非易失性寄存器的信息处理装置等等中的在模式在操作模式、节能模式以及停止模式之间改变时的操作错误。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其中图像形成装置被供应有电力并且进行操作的操作模式、其中电力消耗比操作模式中的电力消耗少的节能模式以及其中不供应电力的停止模式,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单元,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和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运算单元,所述运算单元执行逻辑运算或者算术运算;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将由所述运算单元使用的寄存器值存储在非易失性寄存器中,所述非易失性寄存器是可读写的并且即使在没有电力供应时也能够保持所存储的信息;以及改变单元,所述改变单元改变存储在所述非易失性寄存器中的所述寄存器值,以对应于所述操作模式与所述节能模式之间的模式改变或者所述操作模式与所述停止模式之间的模式改变。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信息处理装置,该信息处理装置具有其中所述信息处理装置被供应有电力并且进行操作的操作模式、其中电力消耗比所述操作模式中的电力消耗少的节能模式以及其中不供应电力的停止模式,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包括:运算单元,所述运算单元执行逻辑运算或者算术运算;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将由所述运算单元使用的寄存器值存储在非易失性寄存器中,所述非易失性寄存器是可读写的并且即使在没有供应电力时也能够保持所存储的信息;以及第一改变单元,所述第一改变单元改变存储在所述非易失性寄存器中的所述寄存器值,以对应于所述操作模式与所述节能模式之间的模式改变或者所述操作模式与所述停止模式之间的模式改变。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根据第二方面的信息处理装置中,第一改变单元可以参考存储在外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的指定要改变的寄存器值的寄存器信息来改变存储在所述非易失性寄存器中的所述寄存器值。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根据第二或者第三方面的信息处理装置中,要改变的寄存器值可以包括用于识别用户的识别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和第八方面,根据第二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信息处理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二改变单元,所述第二改变单元在所述模式从所述节能模式改变至所述操作模式时,取消指示从所述操作模式改变至所述节能模式的模式改变的标志。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第九以及第十方面,在根据第二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信息处理装置中,非易失性寄存器可以是MRAM、FeRAM、PRAM以及ReRAM中的任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所述信息处理方法包括:执行逻辑运算或者算术运算;将由运算单元使用的寄存器值存储在非易失性寄存器中,所述非易失性寄存器是可读写并且即使在没有电力供应时也能够保持所存储的信息;以及改变所述非易失性寄存器的预定寄存器值,以对应于操作模式与节能模式之间的模式改变或者所述操作模式与停止模式之间的模式改变,其中,所述操作模式是其中供应电力并且进行操作的模式,所述节能模式是其中电力消耗比所述操作模式中的电力消耗少的模式,并且所述停止模式是其中不供应电力的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没有此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模式改变时操作错误的发生。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没有此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在模式改变时操作错误的发生。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没有此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指定要改变的寄存器值。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没有此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用户信息的泄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和第八方面,与没有此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不能进行模式改变。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第九以及第十方面,与没有此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模式改变时启动所需的时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第七方面,与没有此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在模式改变时操作错误的发生。
附图说明
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结构的示例的示图;
图2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示例的示图;
图3的(a)和图3的(b)是示出非易失性寄存器和非易失性主存储器的一部分的示图;
图4的(a)和图4的(b)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模式与节能模式之间的比较的示图;
图5是示出从停止模式至操作模式的模式改变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从操作模式至停止模式的模式改变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从操作模式至节能模式的模式改变的流程图;以及
图8是示出从节能模式至操作模式的模式改变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来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系统
图1是例示出根据此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结构的示图。
图像形成系统包括:图像形成装置100,其用作具有扫描功能、打印功能、复印功能以及传真功能的所谓的多功能机;连接至图像形成装置100的通信线路200;连接至通信线路200的终端装置300;连接至通信线路200的传真装置400;以及连接至通信线路200的服务器装置500。
通信线路200例如是网络线路或者电话线路。终端装置300经由通信线路200指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形成图像,并且例如是PC(个人电脑)。传真装置400经由通信线路200向图像形成装置100发送传真以及从图像形成装置100接收传真。服务器装置500经由通信线路200向图像形成装置100发送数据(包括程序)并从图像形成装置100接收数据(包括程序)。
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图像读取单元140,其读取记录在诸如纸张的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图像形成单元130,其在诸如纸张的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用户接口(UI)120,其从用户接收与电源接通/断开操作以及使用扫描功能、打印功能、复印功能以及传真功能的操作相关的指示,并且向用户显示消息;发送和接收单元150,发送和接收单元150经由通信线路200向终端装置300、传真装置400以及服务器装置500发送数据并从终端装置300、传真装置400以及服务器装置500接收数据;以及信息处理单元1,其用作控制器,并且控制图像读取单元140、图像形成单元130、UI 120以及发送和接收单元150的操作。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扫描功能由图像读取单元140实施,打印功能由图像形成单元130实施,复印功能由图像读取单元140和图像形成单元130实施,并且传真功能由图像读取单元140、图像形成单元130以及发送和接收单元150实施。另外,例如,可分别提供用于网络线路和电话线路的发送和接收单元150。
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由图像读取单元140读取的图像由图像形成单元130打印在诸如纸张的记录材料上。
图像形成单元130可以是其中利用激光束和LED将潜像图像写至光导鼓上,利用墨粉进行显影,并且然后将图像转印至记录材料上的类型,或者是其中排出墨水以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喷墨类型。图像读取单元140可以是其中对光接收元件阵列进行扫描的类型,或者其中使用诸如CCD的成像元件来读取图像的类型。
图像形成装置100利用图像形成单元130将诸如经由通信线路200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外部的终端装置300、传真装置400或者服务器装置500发送的图像的数据打印在记录材料上。
图像形成装置100将诸如由图像读取单元140读取的图像的数据从发送和接收单元150经由通信线路200发送至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外部的终端装置300和/或传真装置400。
图像形成装置100
图2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结构的示例的示图。
如图1中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用作控制器的信息处理装置1、UI 120、图像形成单元130、图像读取单元140以及发送和接收单元150。
UI 120、图像形成单元130、图像读取单元140以及发送和接收单元150均被称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结构,并且统称为装置构成。
用作控制器的信息处理装置1包括:中央处理单元(此后称为CPU)10;重置单元25,其对作为可读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元件的非易失性寄存器14的特定位元进行重置;作为可读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元件的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连接至数据/地址总线41和外部总线42(稍后描述)的总线桥40;从用户接收例如用于控制信息处理装置1的信号的UIIF(用户输入接口)50;连接至诸如因特网或者电话网络的通信线路的通信IF(通信接口)60;连接至外部装置的IOIF(输入/输出接口)70;执行串行通信的SBIF(串行总线接口)80;以及电源单元90。
此外,信息处理装置1包括数据/地址总线41和外部总线42。
UI 120连接至信息处理装置1的UIIF 50,图像形成单元130连接至信息处理装置1的IOIE 70,图像读取单元140连接至SBIF 80,并且发送和接收单元150连接至通信IF 60。
非易失性存储器元件表示具有存储信息(“1”/“0”)的功能(存储功能)的元件。术语“易失性”表示下述状态,即在电力供应时,保持信息(“1”/“0”)的功能(存储功能)可用,但在没有电力供应时,保持信息(“1”/“0”)的功能(存储功能)不可用(即难以保持信息)。相对照的是,术语“非易失性”表示下述状态,即保持信息(“1”/“0”)的功能(存储功能)除了在电力供应时可用之外,在没有电力供应时也可用。
在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信息处理装置1包括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但不包括易失性主存储器。信息处理装置1可以包括易失性主存储器。在一些情况中,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称为非易失性存储器。
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包括:例如操作系统(此后称为OS)、应用程序(此后称为程序)、文本、常数以及变量。此外,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用作临时存储例如数据的工作区域。在一些情况中,不需要OS。
CPU 10指定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的地址,并且可以直接进行相对于由地址指定的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的区域的信息(“1”/“0”)的读取(访问)和写入。
接下来,描述CPU 10的结构。
CPU 10包括:ALU(算术逻辑单元)11,ALU 11是运算单元的示例并且执行逻辑运算和数值运算;FPU(浮点单元)12,FPU 12是运算单元的示例并且执行浮点运算;以及执行中断处理的中断单元13。此外,CPU 10包括在执行这些操作和处理时保持(存储)数据和地址的非易失性寄存器14。在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例如,由非易失性寄存器14存储的数据和地址被称为寄存器值。
在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中,CPU 10包括非易失性寄存器14,但不包括易失性寄存器。CPU 10可以包括易失性寄存器。
CPU 10还包括用于控制数据的读取(加载)和保持(存储)的L/S单元(加载/存储单元)15和用于解码命令的命令单元16。
此外,CPU 10包括:用于高速缓存数据的数据高速缓存17;用于高速缓存命令的命令高速缓存18;以及连接至总线桥40的总线IF(总线接口)19。
CPU 10包括控制ALU 11、FPU 12、中断单元13、非易失性寄存器14、L/S单元15、命令单元16、数据高速缓存17、命令高速缓存18以及总线IF 19的控制单元20。控制单元20是改变单元的示例。重置单元25是另一改变单元的示例。
此外,CPU 10包括内部总线22,其连接至ALU 11、FPU 12、中断单元13、非易失性寄存器14、L/S单元15、命令单元16以及控制单元20并且用于在上述单元之间执行数据或者命令的输入和输出。
假设形成CPU 10的ALU 11、FPU 12、中断单元13、非易失性寄存器14、L/S单元15、命令单元16、数据高速缓存17、命令高速缓存18、总线IF 19、控制单元20以及内部总线22形成为由例如硅制成的一个半导体芯片。此外,单元中的任何一个或者一些可以形成为另一半导体芯片,并且可设置在CPU 10的外部。
在根据此示例性实施方式的CPU 10中,例如数据高速缓存17和命令高速缓存18具有在电力供应时保持信息(“1”/“0”)的存储功能,但是数据高速缓存17和命令高速缓存18在没有电力供应时难以保持信息(“1”/“0”)。ALU 11和FPU 12具有设置在其内部的算术寄存器,并且具有当电力供应时保持信息(“1”/“0”)的存储功能。当没有电力供应时,存储功能不可用,并且ALU 11和FPU 12难以保持信息。例如,中断单元13、命令单元16、总线IF 19以及控制单元20均具有设置在内部的寄存器,并且具有在电力供应时保持信息(“1”/“0”)的存储功能。当没有电力供应时,存储功能不可用,并且中断单元13、命令单元16、总线IF 19以及控制单元20难以保持信息。这同样适用于总线桥40、UIIF 50、通信IF 60、IOIF 70以及SBIF 80。
接下来描述信息处理装置1中的连接关系。
CPU 10的总线IF 19连接至总线桥40,使得可以双向地发送和接收例如数据、地址以及命令。
数据/地址总线41和外部总线42连接至总线桥40。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连接至数据/地址总线41。
数据/地址总线41包括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
地址总线是由CPU 10用于发送用于指定(访问)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的地址的信号的信号线。例如,当利用32位宽来执行访问时,地址总线包括32条信号线。
数据总线是如下信号线,经由该信号线发送数据或者命令作为信号,以从由地址指定的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的区域读取数据或者命令。此外,数据总线是如下信号线,经由该信号线发送数据作为信号,以将数据写入由地址指定的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的区域。即,当指定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的地址时,可从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读取数据或者命令,并且可以将数据写入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
例如,当利用32位宽来发送并接收数据或者命令时,数据总线包括32条信号线。
这样,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被设置在CPU 10能够访问的空间(地址空间)中(例如当地址(地址)是32位时,该空间为4G),并且具有预定位宽的数据或者命令(例如当位宽是32位时,该位宽为4字节)被从由地址指定的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的区域,以位并行方式发送和接收。
在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数据/地址总线41被划分为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然而,数据/地址总线41可以被构造为共用部分或者全部数据总线和部分或者全部地址总线。
UIIF 50、通信IF 60、IOIF 70以及SBIF 80连接至外部总线42,使得可以在上述单元之间发送和接收例如数据或命令。
与数据/地址总线41类似地,外部总线42包括与用于发送和接收例如数据或命令的位宽相对应的信号线。
电源单元90连接至CPU 10、重置单元25、总线桥40、UIIF 50、通信IF 60、IOIF70以及SBIF 80并且为上述单元供应电力。在图1中,未示出从电源单元90供应电力的线路。
此外,电源单元90包括在节能模式中接通的给电控制单元90a(稍后描述)。给电控制单元90a连接至UI 120和发送和接收单元150,以从UI 120发送和接收单元150接收信号。此外,给电控制单元90a被连接为在其被接通时向重置单元25供应电力。
在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电源单元90包括给电控制单元90a。然而,在下列描述中,为了单独地描述给电控制单元90a,电源单元90不包括给电控制单元90a。此外,假设当导通电源开关时,首先,接通给电控制单元90a并且接通除了给电控制单元90a之外的电源单元90。
接下来,将描述CPU 10的内部连接关系。
ALU 11、FPU 12、中断单元13、非易失性寄存器14、L/S单元15、命令单元16以及控制单元20并行连接至CPU 10的内部总线22。因此,可以在内部总线22与ALU 11、FPU 12、中断单元13、非易失性寄存器14、L/S单元15、命令单元16以及控制单元20之间双向发送例如数据和地址。
当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或命令的位宽例如是32位时,内部总线22包括与位宽相对应的32条信号线。
数据高速缓存17连接至L/S单元15,使得可双向发送和接收数据。此外,数据高速缓存17连接至总线IF 19,使得可以双向地向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发送数据和从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接收数据。
命令高速缓存18被连接为将命令发送至命令单元16。此外,命令高速缓存18连接至总线IF 19,以从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接收命令。
当比较内部总线22、数据/地址总线41以及外部总线42时,内部总线22形成于半导体芯片中并且以最高速度发送和接收数据和地址。数据/地址总线41可以以次最高速度向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发送数据和地址并且从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接收数据和地址。外部总线42具有最低发送和接收速度。
如上所述,非易失性寄存器14和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是可读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元件,并且具有下述存储功能,即除了电源单元90供应电力时之外,即使没有电力供应时也能够保持(持续保持)信息(“1”/“0”)。
接下来,与易失性存储器元件相比较地描述非易失性存储器元件。术语“元件”包括作为存储单元(主要是位)的单元(单位元件)、作为单元组的部件(例如DRAM,稍后描述)以及装置(HDD,稍后描述)。
易失性存储器元件的示例包括基于电容器中存储的电荷的存在与否来保持信息(“1”/“0”)的DRAM(动态RAM)和利用由触发器(FF)产生的锁存效应来保持信息(“1”/“0”)的SRAM(静态RAM)。在易失性存储器元件中,作为存储单元的单元布置在矩阵芯片中的半导体上。能够访问任意单元并且使用在单元之间以格形状布置的线和连接至线的驱动电路来读取和写入信息(“1”/“0”)。因此,易失性存储器元件被称为RAM(随机访问存储器)。
在DRAM中,单元的尺寸小于SRAM中的单元的尺寸。DRAM用作需要高容量的易失性主存储器,以便提高集成度。然而,在DRAM中,电容器中存储的电荷随时间衰减。因此,以预定时间间隔执行更新(refreshment)以使电荷恢复至原始状态,从而所存储的信息(“1”/“0”)不随时间而丢失。
SRAM利用由触发器(FF)产生的锁存效应来保持信息(“1”/“0”)。在SRAM中,单元的尺寸大于DRAM中的单元的尺寸,并且读取和写入速度高于DRAM中的读取和写入速度。
非易失性存储器元件的示例是其中在盘上形成利用磁极的方向来存储信息(“1”/“0”)的磁性介质的HDD(硬盘驱动器)。HDD具有高容量,但由于利用机械机制来读取和写入信息(“1”/“0”),所以信息(“1”/“0”)的读取和写入(访问速度)速度较低。
此外,非易失性存储器元件的示例包括基于MOS晶体管的栅电极(浮置栅)中存储的电荷的存在与否来存储信息(“1”/“0”)的闪存存储器和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闪存存储器和EEPROM可磁性地读取和写入状态(“1”/“0”)。然而,在闪存存储器和EEPROM中,读取和写入速度(尤其是写入速度)低于SRAM和DRAM中的速度。闪存存储器和EEPROM在覆写数据的次数上有限制。
此外,非易失性存储器元件的示例包括磁存储器(磁阻RAM:由MRAM表示)、铁电存储器(铁电RAM:由FeRAM表示)、相变存储器(相变RAM:由PRAM表示)、以及电阻存储器(电阻RAM:由ReRAM表示)。
MRAM包括两个磁层压膜和插入其间的隧穿磁阻膜并且使用磁阻(MR)效应来存储信息(“1”/“0”),磁阻(MR)效应是隧穿磁阻膜的电阻由于彼此交叠的磁层压膜的磁化形成的相对角而改变的现象。FeRAM使用诸如PZT(Pb(Zr,Ti)O3)的铁电体材料的极化来存储信息(“1”/“0”)。PRAM使用因硫族化合物的相位变化而引起的电阻变化来存储信息(“1”/“0”)。ReRAM使用由于施加电压而引起的电阻的巨大变化(CER(巨电致电阻)效应)并且使用电阻变化来存储信息(“1”/“0”)。
在非易失性存储器元件(MRAM、FeRAM、PRAM以及ReRAM)中,与DRAM和SRAM类似地,单元可以以矩阵形式高密度地布置在半导体基板上,并且可以通过一体形成的驱动电路高速地读取并写入数据。此外,原则上,非易失性存储器元件对覆写数据的次数没有限制或者覆写的次数可以非常多(非易失性存储器元件对覆写次数几乎没有限制)。
因此,与SRAM和DRAM类似地,非易失性存储器元件(MRAM、FeRAM、PRAM以及ReRAM)适于应用于例如主存储器(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和寄存器(非易失性寄存器14)。
在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非易失性寄存器14和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的示例是MRAM。此外,除了MRAM之外,非易失性寄存器14和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可以是FeRAM、PRAM或ReRAM。
下面将描述信息处理装置1的操作。
信息处理装置1的CPU 10基于控制单元20的控制经由总线桥40和总线IF 19从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读取例如命令、地址以及数据。然后,地址和数据经由数据高速缓存17和L/S单元15写入非易失性寄存器14。类似地,命令经由命令高速缓存18发送至命令单元16并且由命令单元16解码。然后,指定由ALU 11或FPU 12执行的计算。
ALU 11或FPU 12使用例如写入非易失性寄存器14的数据和地址来执行指定的计算。作为计算的结果,例如,所获得的数据和地址被写入非易失性寄存器14并且还经由L/S单元15、数据高速缓存17、总线IF 19以及总线桥40发送至UIIF 50、通信IF 60、IOIF 70以及SBIF 80。以此方式,信息处理装置控制与其连接的UI 120、图像形成单元130、图像读取单元140以及发送和接收单元150。
当UI 120从用户接收到接通或断开电源的指示和关于使用扫描功能、打印功能、复印功能以及传真功能的操作的指示时,中断单元13通知控制单元20发生中断。控制单元20从如上所述的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获得与中断相对应的例如命令和数据并且执行中断处理。
将结合非易失性寄存器14来描述操作单元25的功能。
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其中所有功能都是可操作的(处于启用状态)的操作模式和其中部分功能(UIIF 50、通信IF 60以及电源单元90的给电控制单元90a)是可操作的(处于启用状态)并且其它功能停止(处于关闭状态)的节能模式。在节能模式中,例如当经由通信线路200接收到传真时或当从用户接收到用于开始装置的使用的信号时,图像形成装置100返回操作模式。
其中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所有功能停止的状态表示停止模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操作模式、节能模式以及停止模式。
图3的(a)和图3的(b)是示出非易失性寄存器14和一部分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的结构的示图。图3的(a)示出非易失性寄存器14的结构并且图3的(b)示出一部分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的结构。
如上所述,在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存储例如OS、程序、文本、常数以及变量。此外,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可用作临时存储例如数据的工作区。然而,图3的(b)示出了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的存储关于非易失性寄存器14的信息的区域的结构。
首先,描述非易失性寄存器14。非易失性寄存器14包括均都能够存储例如32位数据的寄存器Reg0、Reg1、Reg2、…。当寄存器Reg0、Reg1、Reg2、…彼此不区分时,将它们称为寄存器Reg。寄存器Reg0、Reg1、Reg2、…存储由与寄存器Reg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的寄存器值Reg0、Reg1、Reg2、…。当寄存器值彼此不区分时,将它们称为寄存器值Reg。
寄存器Reg0、Reg1、Reg2、…由寄存器地址R0、R1、R2、…区分。当寄存器地址R0、R1、R2、…彼此不区分时,将它们称为寄存器地址R。在图3的(a)中,例如在寄存器地址R0(0x8100)中,“0x8100”表示详细寄存器地址。此外,“0x”指示十六进制数字。
电源标志Pf存储在寄存器Reg0中。关闭(“0”)状态或开启(“1”)状态被设置给功率标志Pf。当电源标志Pf被设置为关闭(“0”)状态时,图像形成装置100处于操作模式(稍后描述)中。另一方面,当电源标志Pf被设置为开启(“1”)状态时,图像形成装置100从操作模式改变至节能模式,稍后描述。
当图像形成装置100从停止模式改变至操作模式时以及从节能模式返回操作模式时,电源标志Pf需要被设置为关闭(“0”)状态。当电源标志Pf保持在开启(“1”)状态中,图像形成装置100难以改变至操作模式。
结束标志Ps存储在寄存器Reg1中。关闭(“0”)状态或开启(“1”)状态被设置给结束标志Ps。当图像形成装置100接通并处于操作模式中时,结束标志Ps被设置为关闭(“0”)状态。当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电力供应停止(关闭)时,电源单元90根据预定顺序关闭电力供应。在此情况中,就在电力供应关闭之前,结束标志Ps从关闭(“0”)状态被设置至开启(“1”)状态。
当电源单元90没有根据预定顺序停止电力供应时,例如当停止对电源单元90的电力供应时,结束标志Ps保持处于关闭(“0”)状态中,而没有从关闭(“0”)状态设置到开启(“1”)状态。
例如,当诸如总电源故障、临时电源故障的突发事件,或是电源插头被不小心拉出的情况发生时,电源单元90的电力供应停止。
构成状态St存储在寄存器Reg2中。当存在可以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各构成时,构成状态St被设置为启用(“1”)状态。当不存在这样的构成时,构成状态St被设置为关闭(“0”)状态。即,对于构成状态St的参考使得能够得知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设置的构成。前次启动图像形成装置100时的装置构成被称为“前次装置构成”,并且当前启用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时的装置构成被称为“当前装置构成”。
识别信息ID(识别)被存储在寄存器Reg3中,日历信息被存储在寄存器Reg4中,参数被存储在寄存器Reg5中,并且程序计数器PC被存储在寄存器Reg6中。
例如,由ALU 11和FPU 12用于执行演算的数据和地址被存储在后续寄存器(寄存器Reg7或后续寄存器)中。下面将详细描述识别信息ID、日历信息参数以及程序计数器PC。
程序计数器PC是存储由CPU 10执行的下一个命令的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的地址。程序计数器PC的地址被顺序地更新,以便信息处理装置1执行处理。
电源标志Pf和结束标志Ps中的每一个具有诸如关闭(“0”)状态和启用(“1”)状态的二进制值,并且由1位来表示。因此,电源标志Pf和结束标志Ps可被设置到一个寄存器Reg中的不同位。此外,电源标志Pf和结束标志Ps可被设置到存储例如数据和地址的不同寄存器中没有用于存储数据和地址的位。
存储电源标志Pf的寄存器Reg0连接至重置单元25。
接下来,参考图3的(b)来描述存储关于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的非易失性寄存器14的信息(寄存器信息)的区域的结构。与非易失性寄存器14类似地,指定地址(存储器地址M)用于从此区域以预定位元数读取数据。
在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假设通过指定存储器地址M,可以一次读取的数据的位元数是例如64位,这是非易失性寄存器14中的寄存器Reg的位元数的两倍。
在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此区域被划分为五个寄存器信息组G1、G2、G3、G4以及G5。寄存器信息组G1的数据头是存储器地址M00,寄存器信息组G2的数据头是存储器地址M10,寄存器信息组G3的数据头是存储器地址M20,寄存器信息组G4的数据头是存储器地址M30,并且寄存器信息组G5的数据头是存储器地址M40。当寄存器信息组G1、G2、G3、G4以及G5彼此不区分时,将它们称为寄存器信息组G。当存储器地址M00、M10、M20、M30以及M40彼此不区分,将它们称为存储器地址M。
在图3的(b)中,例如,在存储器地址M00(0x1000)中,“0x1000”是详细存储器地址。
一组非易失性寄存器14的寄存器地址R和用于初始化的初始值D(在图3的(b)中,当初始值D00、D01、D02以及D04彼此不区分时,将它们称为初始值D)被存储在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的各存储器地址M处。例如,寄存器地址R3(0x8103)被存储在存储器地址M00的上32位处,并且初始值D01被存储在存储器地址M00的下32位处。
寄存器地址R和初始值D的组表示由寄存器地址R指定的寄存器Reg的寄存器值Reg覆写(改变)为初始值D。
此外,初始值D设置为例如“0x0000”或“0xFFFF”是将全部位设置为“0”或“1”以删除寄存器值Reg。因此,删除寄存器值Reg表示将寄存器值Reg覆写为初始值D。
当模式从停止模式改变至操作模式(情况1)时,寄存器信息组G1指示覆写寄存器值Reg的寄存器Reg的寄存器地址R和待写入的初始值D。当模式从操作模式改变至停止模式(情况2)时,寄存器信息组G2指示覆写寄存器值Reg的寄存器Reg的寄存器地址R和待写入的初始值D。当模式从操作模式改变至节能模式(情况3)时,寄存器信息组G3指示覆写寄存器值Reg的寄存器Reg的寄存器地址R和待写入的初始值D。当模式从节能模式返回操作模式(情况4)时,寄存器信息组G4指示覆写寄存器值Reg的寄存器Reg的寄存器地址R和待写入的初始数值D。
此外,当信息处理装置1初次操作(初始化)(情况5)时,寄存器信息组G5指示覆写寄存器值Reg的寄存器Reg的寄存器地址R和待写入的初始值D。
将在下面将描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操作中对此进行描述。
优选的是,当不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00时,切断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电源。期望的是,当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00时,可快速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00。
如上所述,根据此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操作模式和节能模式,在操作模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00被供应有电力并且处于可操作状态中(启用状态),在节能模式中仅一些功能是可操作的(处于启用状态)并且其它功能停止(处于关闭状态),由此与操作模式相比减少了电力消耗。在节能模式中,例如当经由通信线路200接收传真时或当接收到用于开始使用图像形成装置的信号时,图像形成装置100返回到操作模式。
在停止模式中,不供应电力。
下面参照图2来描述节能模式。
在节能模式中,为了提高节能效果,优选的是,作为控制器的信息处理装置1的CPU 10、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总线桥40、UIIF 50、通信IF 60、IOIF 70以及SBIF 80关闭。此外,优选的是电源单元90关闭。即,在节能模式中,接通UI 120、发送和接收单元150以及电源单元90的给电控制单元90a,并且关闭图像处理装置1的CPU 10、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总线桥40、UIIF 50、通信IF 60、IOIF 70、SBIF80、电源单元90的除给电控制单元90a之外的部分、图像形成单元130以及图像读取单元140。
提供信号线以使得将信号从UI 120和发送和接收单元150中的每一个发送至信息处理装置1中的电源90的给电控制单元90a。
设置在电源单元90中的给电控制单元90a从UI 120或发送和接收单元150接收信号以接通电源单元90,由此恢复向处于关闭状态中的信息处理装置1的CPU 10、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总线桥40、UIIF 50、通信IF 60、IOIF 70、SBIF 80、图像形成单元130以及图像读取单元140供应电力。
即,即使在节能模式中,也从电源(未示出)向UI 120、发送和接收单元150以及信息处理装置1中的电源单元90的给电控制单元90a供应电力。
在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信息处理装置1的电源单元90向图像形成单元130和图像读取单元140供应电力。然而,可以提供与给电控制单元90a相同的给电控制单元,并且通过来自UI 120或发送和接收单元150的信号来恢复向图像形成单元130和图像读取单元140供应电力。
图4的(a)和(b)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操作模式与节能模式之间的比较的示图。图4的(a)示出操作模式并且图4的(b)示出节能模式。处于启用状态的部件由实线环绕并且由网点表示。处于停止状态的部件由虚线环绕。
在图4的(a)中所示的操作模式中,信息处理装置1、UI 120、图像形成单元130、图像读取单元140以及发送和接收单元150都处于启用状态。在图4的(b)中所示的节能模式中,UI 120、发送和接收单元150以及信息处理装置1中的电源单元90的给电控制单元90a处于启用状态,并且图像形成单元130、图像读取单元140以及信息处理装置1的除电源单元90的给电控制单元90a之外的部分处于关闭状态(休眠状态)。
假设,在图像形成装置处于节能模式期间,在图像读取单元140是扫描仪的情况下,用户提起扫描仪的上盖,以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00。扫描仪的上盖是一种UI 120。因此,当用户提起扫描仪的上盖时,指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启动的信号被从UI 120发送至信息处理装置1中的电源单元90的给电控制单元90a。以此方式,接通电源单元90。然后,信息处理装置1、图像形成单元130以及图像读取单元140被提供有来自电源单元90的电力并且进行操作。
以此方式,图像形成装置100返回到操作模式。
类似地,在图像形成装置处于节能模式期间,当经由通信线路200从传真装置400接收到数据时,发送和接收单元150检测到数据,并且用于指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启动的信号被发送至信息处理装置1中的电源单元90的给电控制单元90a。以此方式,接通电源单元90。然后,与上述情况类似地,信息处理装置1、图像形成单元130以及图像读取单元140被提供有来自电源单元90的电力并且进行操作。
以此方式,图像形成装置100返回到操作模式。
上文已经描述了模式从节能模式改变至操作模式的情况。
当模式从其中包括UI 120、发送和接收单元150以及电源单元90的给电控制单元90a的所有部件关闭的停止模式改变至操作模式时,电源单元90被接通并且信息处理装置1、UI 120、图像形成单元130、图像读取单元140以及发送和接收单元150被提供有来自电源单元90的电力并且进行操作。
当模式从操作模式改变至停止模式时,电源单元90停止向信息处理装置1、UI120、图像形成单元130、图像读取单元140以及发送和接收单元150供应电力。然后,电源单元90也被关闭。
在模式从操作模式改变至停止模式和从操作模式改变至节能模式的过程中,电源单元90根据停止电力供应的预定顺序来停止向各部件供应电力。
在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即使当没有电力供应时也能够存储信息的非易失性寄存器14用于存储当供应电力时存储的寄存器值Reg。因此,当模式从停止模式改变至操作模式(情况1)时和当模式从节能模式返回操作模式(情况4)时,非易失性寄存器14存储在模式改变至停止模式或节能模式之前存储在各寄存器Reg中的寄存器值Reg。
然而,在模式从停止模式改变至操作模式的情况下(情况1)和模式从节能模式返回操作模式的情况下(情况4),如果在不修改的情况下使用所存储的寄存器值,则可能发生错误。当模式从停止模式改变至操作模式(情况1)时和当模式从节能模式返回操作模式(情况4)时,引起错误的寄存器值Reg需要被删除或者被设置(初始化)为另一值(初始值D)。
引起错误的寄存器值的示例是用于识别用户(例如人员)的识别信息ID(身份)。例如,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在模式从停止模式改变至操作模式的情况下(情况1)和在模式从节能模式返回操作模式的情况下(情况4),当未删除存储在寄存器Reg3中的识别信息ID时,难以使用在模式改变至停止模式或者节能模式之前的用户的识别信息ID即,难以识别用户并且导致用户数据(例如,客户端信息)的泄露。
因此,当模式从停止模式改变至操作模式(情况1)时和当模式从节能模式返回操作模式(情况4)时,需要删除或初始化识别信息ID。此外,当模式从操作模式改变至停止模式(情况2)时和当模式从操作模式改变至节能模式(情况3)时,可以删除或初始化识别信息ID。
引起错误的寄存器值的示例是关于年、月、日以及时间的日历信息。在图像形成装置处于停止模式或者节能模式期间,存储日历信息的寄存器Reg4的寄存器值Reg没有被更新。因此,当模式从停止模式改变至操作模式(情况1)时和当模式从节能模式返回操作模式(情况4)时,需要删除或初始化寄存器值。在删除寄存器值之后,通过例如设置在信息处理装置1中的计时器(未示出)来新获得日历信息,并且设置存储日历信息的寄存器Reg4的日历信息。
引起错误的寄存器值的示例是上述电源标志Pf。当电源标志Pf从关闭(“0”)状态改变至启用(“1”)状态时,图像形成装置100改变为节能模式。当电源标志Pf保持处于启用(“1”)状态中时,图像形成装置100难以返回操作模式。因此,当图像形成装置100返回到操作模式时,需要将电源标志Pf从启用(“1”)状态设置为关闭(“0”)状态。信息处理装置1的CPU 10难以执行电源标志Pf的设置。因此,当模式从停止模式改变至操作模式(情况1)时和当模式从节能模式改变至操作模式(情况4)时,需要使用连接至给电控制单元90a的操作单元25来将电源标志Pf从启用(“1”)状态设置为关闭(“0”)状态。
此外,引起错误的寄存器值的示例是存储在存储例如纸张的图像形成单元130的托盘中的纸张数量或者纸张大小。在图像形成装置处于节能模式或者停止模式的期间,在一些情况下,可以拖出托盘,并且增加或者减少纸张数量或者改变纸张大小。在此情况下,当存储纸张数量或者纸张大小的寄存器Reg的寄存器值Reg等于在模式改变至节能模式或者停止模式之前的寄存器值Reg时,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会发生操作错误。
因此,当模式从停止模式改变至操作模式(情况1)时和当模式从节能模式返回操作模式(情况4)时,需要删除或初始化存储诸如在图像形成单元130的纸张托盘中的纸张的纸张数量或纸张大小的与各构成有关的参数的寄存器Reg的寄存器值Reg。此外,当模式从操作模式改变至停止模式(情况2)时和当模式从操作模式改变至节能模式(情况3)时,可以删除或初始化寄存器值Reg。
在删除寄存器值之后,例如,可以从图像形成单元130重新获得托盘中的纸张的纸张数量或者纸张大小,并且设置寄存器值Reg。
此外,引起错误的寄存器值的示例是构成状态St。在图像形成装置处于停止模式期间,当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例如UI 120、图像形成单元130、图像读取单元140以及发送和接收单元150的构成发生改变时,模式从停止模式改变至操作模式(情况1)时检测到的装置构成(当前装置构成)与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14的寄存器Reg2中的构成状态St(先前装置构成)不同。在此情况下,当模式从停止模式改变至操作模式时(情况1)时,需要删除存储在寄存器Reg2中的构成状态St。检测到的当前装置构成被作为构成状态St设置到寄存器Reg2。然后,需要删除或初始化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操作的控制有关的所有寄存器Reg的寄存器值Reg。
此外,引起错误的寄存器值的示例是结束标志Ps。当图像形成装置100没有根据预定顺序从操作模式改变至停止模式(情况2)时,结束标志Ps设置为关闭(“0”)状态。在此情况下,存在信息处理装置1将没有处于正常状态的问题。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从停止模式改变至操作模式(情况1)时,当利用存储在非易失性寄存器14中的寄存器值Reg来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00时,存在将发生操作错误的问题。当结束标志Ps被设置为关闭(“0”)状态并且图像形成装置100从停止模式改变至操作模式(情况1)时,需要删除或者初始化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操作的控制有关的所有寄存器Reg的寄存器值Reg,例如存储程序计数器PC的寄存器Reg6的寄存器值Reg。
作为示例,图3的(a)示出了非易失性寄存器14中的电源标志Pf(寄存器Reg0)、结束标志Ps(寄存器Reg1)、构成状态St(寄存器Reg2)、识别信息ID(寄存器Reg3)、日历信息(寄存器Reg4)、参数(寄存器Reg5)以及程序计数器PC(寄存器Reg6)。
寄存器值Reg是示例性的并且可以包括其它寄存器值Reg。
信息处理装置1的操作
接下来,描述信息处理装置1的操作。
下文中,将描述模式从停止模式改变至操作模式的情况1、模式从操作模式改变至停止模式的情况2、模式从操作模式改变至节能模式的情况3以及模式从节能模式返回到操作模式的情况4。在信息处理装置1首次操作的情况5中,结束标志被设置为关闭(“0”)状态。
情况1:从停止模式改变到操作模式的模式改变
图5是示出从停止模式改变到操作模式的模式改变的流程图。
当接通电源开关时,接通给电控制单元90a(步骤1)。然后,重置单元25被供应有电力并且将存储在非易失性寄存器14中具有寄存器地址R0的寄存器Reg0中的电源标志Pf设置为关闭(“0”)状态(步骤2)。然后,接通电源单元90(步骤3)。然后,信息处理装置1被供应有电力。然后,处于操作状态的CPU 10从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读取OS并且启动OS(步骤4)。
然后,CPU 10使用经由总线桥40和外部总线42连接到CPU 10的各IF(UIIF 50、通信IF 60、IOIF 70以及SBIF 80)来检测图像形成装置100的装置构成(步骤5)。
在步骤5中,可以使用用于检测连接器是否被物理连接到各IF的硬件方法,或者可以使用用于检测是否通过各IF执行与连接目标的通信的软件方法。
然后,CPU 10比较作为存储在非易失性寄存器14的寄存器Reg2中的前次启动时的装置构成(前次装置构成)的构成状态St与检测到的当前装置构成并且判断装置构成是否发生了变化。当步骤6中的判断结果是“否”时,即,当当前装置构成与前次装置构成相同时,CPU 10确定结束标志Ps是否被设置为启用(“1”)状态(步骤7)。接下来,描述步骤7中的判断结果是“是”的情况。稍后将描述步骤7中的判断结果是“否”的情况。
当步骤7中的判断结果是“是”时,即,当图像形成装置根据预定顺序改变至前次停止模式时,用于读取寄存器信息的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的地址(读取的存储器地址M)被设置为是寄存器信息组G1的头的存储器地址M00(步骤8)。然后,读取寄存器地址R和初始值D(步骤9)。
然后,CPU 10判断在寄存器地址R处的寄存器值Reg是否等于初始值D(步骤10)。当步骤10中的判断结果是“是”时,CPU 10判断对于寄存器信息组G1的处理是否完成(步骤11)。当步骤11中的判断结果是“否”时,CPU 10将存储器地址M加“1”并且返回步骤9。然后,CPU 10从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读取寄存器地址R和初始值D并且连续执行与寄存器值Reg的比较。
当步骤10中的判断结果是“否”时,CPU 10将初始值D设置给寄存器地址R处的寄存器值Reg(步骤12)。
当步骤11中的判断结果是“是”时,CPU 10将结束标志Ps设置为关闭(“0”)状态(步骤13)。
以此方式,模式从停止模式改变至操作模式。
当步骤6中的判断结果是“是”时,即,当前次装置构成与当前装置构成不同时,需要初始化作为控制器的信息处理装置1。首先,CPU 10在非易失性寄存器14的寄存器Reg2的构成状态St中存储当前装置构成(步骤21)。
CPU 10将用于读取寄存器信息的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的地址(读取的存储器地址M)设置为是寄存器信息组G5的头的存储器地址M40(步骤22)。
随后,与步骤9类似地,CPU 10读取寄存器地址R和初始值D(步骤23),并且判断寄存器地址R处的寄存器值是否等于初始值D(步骤24)。当步骤24中的判断结果是“是”时,CPU 10判断对于寄存器信息组G5的处理是否完成(步骤25)。当步骤25中的判断结果是“否”时,CPU 10将存储器地址M加“1”并且返回步骤23。随后,CPU 10从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读取寄存器地址R和初始值D并且连续执行与寄存器值Reg的比较。
当步骤24中的判断结果是“否”时,CPU 10将初始值D设置给在寄存器地址R处的寄存器值Reg(步骤26)。
当步骤7中的判断结果是“否”时,即,当图像形成装置没有根据预定顺序改变至前次停止模式时,需要初始化作为控制器的信息处理装置1。因此,可以从步骤22执行处理。
如上所述,在模式从停止模式改变至操作模式的情况1中,当装置构成没有改变并且结束标志Ps处于启用(“1”)状态中时,可以从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读取寄存器信息组G1,并且可以删除或初始化识别信息ID、日历信息以及参数。由于程序计数器PC没有改变,所以能够从就在模式改变至前次停止模式之前的状态恢复操作。
相反地,当装置构成改变时或当结束标志Ps处于关闭(“0”)状态中时,需要初始化用作控制器的信息处理装置1。因此需要初始化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有关的包括程序计数器PC的全部寄存器值Reg。然后,从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读取寄存器信息组G5,并且删除或初始化包括程序计数器的寄存器值。
情况2:从操作模式改变到停止模式的模式改变
图6是示出从操作模式改变至停止模式的模式改变的流程图。
CPU 10经由UI 120获得来自用户的关闭电源的指示(步骤31)。CPU 10将用于读取寄存器信息的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的地址(读取的存储器地址M)设置给作为寄存器信息组G2的数据头的存储器地址M10(步骤32)。
与图5中示出的步骤9类似地,CPU 10读取寄存器地址R和初始值D(步骤33)。然后,CPU 10判断读取的初始值D是否等于在寄存器地址R处的寄存器值Reg(步骤34)。当步骤34中的判断结果是“是”时,CPU 10判断对于寄存器信息组G2的处理是否完成(步骤35)。当步骤35中的判断结果是“否”时,CPU 10将存储器地址M加“1”并且返回步骤33。随后,CPU 10从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读取寄存器地址R和初始值D并且连续执行与寄存器值Reg的比较。
另一方面,当步骤34中的判断结果是“否”时,CPU 10将初始值D设置给在寄存器地址R处的寄存器值Reg(步骤36)。
然后,CPU 10将在寄存器地址R1处的寄存器值Reg1的结束标志Ps设置为启用(“1”)状态(步骤37)。此外,CPU 10将在寄存器地址R0处的寄存器值Reg0的电源标志Pf设定为启用(“1”)状态(步骤38)。随后,关闭电源单元90的除给电控制单元90a之外的部分(步骤39)并且还关闭给电控制单元90a(步骤40)。
以此方式,模式从操作模式改变至停止模式。
当模式从操作模式改变至停止模式时,可以删除或初始化由寄存器信息组G2指定的寄存器Reg3的识别信息ID。
情况3:从操作模式改变到节能模式的模式改变
图7是示出从操作模式改变至节能模式的模式改变的流程图。
CPU 10经由UI 120获得来自用户的改变至节能模式的指示,或者当检测到图像形成装置100在预定时间段内未使用时(步骤41),CPU 10将用于读取寄存器信息的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的地址(读取的存储器地址M)设置给作为寄存器信息组G3的头的存储器地址M20(步骤42)。
然后,与图5中示出的步骤9类似地,CPU 10读取寄存器地址R和初始值D(步骤43)。然后,CPU 10判断读取的初始值D是否等于在寄存器地址R处的寄存器值Reg(步骤44)。当步骤44中的判断结果是“是”时,CPU 10判断对于寄存器信息组G3的处理是否完成(步骤45)。当步骤45中的判断结果是“否”时,CPU 10将存储器地址M加“1”并且返回步骤43。随后,CPU 10从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读取寄存器地址R和初始值D并且连续执行与寄存器值Reg的比较。
另一方面,当步骤44中的判断结果是“否”时,CPU 10将初始值D设置给在寄存器地址R处的寄存器值Reg(步骤46)。
然后,CPU 10将寄存器Reg0的电源标志Pf设置为启用(“1”)状态(步骤47)。随后,关闭电源单元90的除给电控制单元90a之外的部分(步骤48)。
以此方式,模式从操作模式改变至节能模式。
当模式从操作模式改变至节能模式时,可以删除或初始化由寄存器信息组G3指定的寄存器Reg3的识别信息ID。
情况4:从节能模式改变到操作模式的模式改变
图8是示出从节能模式改变至操作模式的模式改变的流程图。
给电控制单元90a经由UI 120或发送和接收单元150获得返回到操作模式的指示(步骤51)。然后,给电控制单元90a向重置单元25供应电力并且将电源标志Pf设置为关闭(“0”)状态(步骤52)。此外,给电控制单元90a接通电源单元90(步骤53)。
CPU 10将用于读取寄存器信息的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的地址(读取的存储器地址M)设置给作为寄存器信息组G4的头的存储器地址M30(步骤54)
然后,与图5中示出的步骤9类似地,CPU 10读取寄存器地址R和初始值D(步骤55)。然后,CPU 10判断读取的初始值D是否等于在寄存器地址R处的寄存器值Reg(步骤56)。当步骤56中的判断结果是“是”时,CPU 10判断对于寄存器信息组G4的处理是否完成(步骤57)。当步骤57中的判断结果是“否”时,CPU 10将存储器地址M加“1”并且返回步骤55。随后,CPU 10从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读取寄存器地址R和初始值D并且连续执行与寄存器值Reg的比较。
另一方面,当步骤56中的判断结果是“否”时,CPU 10将初始数值D设置给寄存器地址R的寄存器值Reg(步骤58)。
以此方式,模式从节能模式改变至操作模式。
当模式从节能模式改变至操作模式时,可以删除或初始化由寄存器信息组G4指定的寄存器Reg3的识别信息ID、日历信息以及参数。
在此情况中,由于程序计数器PC未被覆写,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0可以从就在模式改变至节能模式之前的状态恢复操作。
当模式从节能模式改变至停止模式时,图像形成装置可以从节能模式返回到操作模式并且然后从操作模式改变至停止模式。
此示例性实施方式包括非易失性寄存器14。因此,即使当没有电力供应时,也不删除(清除)非易失性寄存器14的寄存器值Reg。因此,当模式从停止模式改变至操作模式(情况1)时和模式从节能模式返回操作模式(情况4)时,需要删除或者初始化引起错误的寄存器值Reg。
如上所述,在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寄存器信息组被存储在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中以对应于模式改变前后的模式(停止模式、操作模式以及节能模式)。因此,当模式改变时,参考寄存器信息来删除或初始化寄存器值。
以此方式,当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模式改变时,删除或初始化引起错误的寄存器值。因此,防止了操作错误的发生。
在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非易失性寄存器14的电源标志Pf被设置为启用(“1”)状态,从而将模式改变至节能模式。因此,电源标志Pf在节能模式中保持在启用(“1”)状态中。因此,防止了模式从节能模式返回至操作模式。
在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重置单元25用于将电源标志Pf从启用(“1”)状态设置为关闭(“0”)状态。以此方式,模式可以从节能模式返回。
在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存储在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中的寄存器信息被划分为五个寄存器信息组G。寄存器信息组的数目可根据所使用的模式(停止模式、操作模式以及节能模式)来设置。
在图3的(b)中,相同数据以彼此交叠的方式存储在不同寄存器信息组G中。因此,为了避免寄存器信息项目的交叠,可以指定对应于模式改变前后的模式和待读取的存储器地址M的参数表。
此外,图3的(a)中所示的存储在非易失性寄存器14中的电源标志Pf、结束标志Ps、构成状态St、识别信息ID、日历信息、参数以及程序计数器PC是示例性的。然而,非易失性寄存器14可包括其它信息项目,或者可以包括多个电源标志、多个结束标志、多个构成状态、多个识别信息项目、多个日历信息项目、多个参数以及多个程序计数器。
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器的信息处理装置1包括诸如MRAM的能够以高速度读取和写入数据并且几乎没有覆写次数的限制的非易失性主存储器30。因此,当写入例如OS和程序时,信息处理装置1存储所写入的OS和程序。因此,当模式从停止模式改变至操作模式(情况1)时和模式从节能模式改变至操作模式(情况4)时,不需要再次写入数据。因此,能够减少启动信息处理装置1和图像形成装置100所需要的时间。
此外,信息处理装置1包括非易失性寄存器14。因此,当模式从停止模式改变至操作模式(情况1)时和当模式从节能模式改变至操作模式(情况4)时,能够从就在模式改变到停止模式或节能模式之前的状态恢复操作。
在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信息处理装置1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0。然而,信息处理装置1可以控制具有其它功能的装置。此外,例如可以使用包括具有与CPU 10相同功能的演算电路和寄存器的ASIC。
为了例示和说明的目的,已经提供了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文描述。并非旨在对本发明进行穷尽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而易见的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想到大量修改例和变型例。为了最佳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选择并描述了这些实施方式,由此使得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针对各种实施方式并设想出适合具体应用的各种修改来理解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由随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被供应有电力并且进行操作的操作模式、其中电力消耗比所述操作模式中的电力消耗少的节能模式以及其中不供应电力的停止模式,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和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图像形成单元,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
运算单元,所述运算单元执行逻辑运算或者算术运算;
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将由所述运算单元使用的寄存器值存储在非易失性寄存器中,所述非易失性寄存器是可读写的并且即使在没有电力供应时也能够保持所存储的信息;以及
改变单元,所述改变单元改变存储在所述非易失性寄存器中的所述寄存器值,以对应于所述操作模式与所述节能模式之间的模式改变或者所述操作模式与所述停止模式之间的模式改变。
2.一种信息处理装置,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具有其中所述信息处理装置被供应有电力并且进行操作的操作模式、其中电力消耗比所述操作模式中的电力消耗少的节能模式以及其中不供应电力的停止模式,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运算单元,所述运算单元执行逻辑运算或者算术运算;
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将由所述运算单元使用的寄存器值存储在非易失性寄存器中,所述非易失性寄存器是可读写的并且即使在没有供应电力时也能够保持所存储的信息;以及
第一改变单元,所述第一改变单元改变存储在所述非易失性寄存器中的所述寄存器值,以对应于所述操作模式与所述节能模式之间的模式改变或者所述操作模式与所述停止模式之间的模式改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改变单元参考存储在外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且指定要改变的寄存器值的寄存器信息,来改变存储在所述非易失性寄存器中的所述寄存器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要改变的寄存器值包括用于识别用户的识别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所述信息处理装置还包括:
第二改变单元,所述第二改变单元在模式从所述节能模式改变至所述操作模式时,取消指示从所述操作模式改变至所述节能模式的模式改变的标志。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非易失性寄存器是MRAM、FeRAM、PRAM以及ReRAM中的任一种。
7.一种信息处理方法,所述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执行逻辑运算或者算术运算;
将由运算单元使用的寄存器值存储在非易失性寄存器中,所述非易失性寄存器是可读写并且即使在没有电力供应时也能够保持所存储的信息;以及
改变所述非易失性寄存器的预定寄存器值,以对应于操作模式与节能模式之间的模式改变或者所述操作模式与停止模式之间的模式改变,其中,所述操作模式是其中供应电力并且进行操作的模式,所述节能模式是其中电力消耗比所述操作模式中的电力消耗少的模式,并且所述停止模式是其中不供应电力的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所述信息处理装置还包括:
第二改变单元,所述第二改变单元在模式从所述节能模式改变至所述操作模式时,取消指示从所述操作模式改变至所述节能模式的模式改变的标志。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非易失性寄存器是MRAM、FeRAM、PRAM以及ReRAM中的任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非易失性寄存器是MRAM、FeRAM、PRAM以及ReRAM中的任意一种。
CN201210446004.3A 2012-03-14 2012-11-09 图像形成装置、信息处理装置以及信息处理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129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57752A JP6007529B2 (ja) 2012-03-14 2012-03-14 画像形成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2-057752 2012-03-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12918A true CN103312918A (zh) 2013-09-18
CN103312918B CN103312918B (zh) 2017-05-10

Family

ID=491376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4600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12918B (zh) 2012-03-14 2012-11-09 图像形成装置、信息处理装置以及信息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87220B2 (zh)
JP (1) JP6007529B2 (zh)
CN (1) CN103312918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88552A (zh) * 2015-03-20 2016-10-0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信息处理装置以及信息处理方法
CN107665039A (zh) * 2016-07-29 2018-02-0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显示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显示方法
CN107872602A (zh) * 2016-09-23 2018-04-03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156764A1 (en) * 2012-12-05 2014-06-05 Mike Oliszewski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Electronic Messages
KR20140112628A (ko) * 2013-03-12 2014-09-24 에스케이하이닉스 주식회사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이 반도체 장치를 포함하는 마이크로 프로세서, 프로세서, 시스템, 데이터 저장 시스템 및 메모리 시스템
JP6451175B2 (ja) * 2014-09-24 2019-01-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6141490A1 (en) * 2015-03-11 2016-09-15 Telcodium Inc. Power supply connecting board with multiple programmable output voltage levels
JP7102814B2 (ja) * 2018-03-16 2022-07-20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電子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75666A (ja) * 1999-09-07 2001-03-23 Canon Inc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記憶媒体
CN1746816A (zh) * 2004-09-10 2006-03-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信息处理设备及电源控制方法
JP2007038580A (ja) * 2005-08-04 2007-02-15 Canon Inc コンピュータの退避・復帰高速化手法
CN101246389A (zh) * 2006-09-29 2008-08-20 英特尔公司 提供从休眠状态瞬时接通恢复的计算系统节电方法和装置
JP2010108253A (ja) * 2008-10-30 2010-05-13 Hitachi Ltd 不揮発性メモリを主記憶に用いた装置
JP2010170206A (ja) * 2009-01-20 2010-08-05 Hitachi Ltd 情報処理装置、初期化要求機構、及び、テレビ受像機
JP2011049761A (ja) * 2009-08-26 2011-03-10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56490A (ja) * 1996-08-12 1998-02-24 Hitachi Ltd 半導体集積回路及びデータ処理装置
US7007180B2 (en) * 2000-01-13 2006-02-28 Acces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switching a computer system to a first or second power saving mode based on whether or not there exists a timer-expiration-waiting event in an event queue
JP2004078772A (ja) * 2002-08-21 2004-03-11 Fujitsu Ltd マイクロコンピュータ装置の待機時の処理方法およびマイクロコンピュータ装置
JP5257388B2 (ja) * 2010-03-19 2013-08-0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継続方法および通信継続プログラム
JP5800479B2 (ja) * 2010-09-08 2015-10-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管理システム、電子機器管理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75666A (ja) * 1999-09-07 2001-03-23 Canon Inc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記憶媒体
CN1746816A (zh) * 2004-09-10 2006-03-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信息处理设备及电源控制方法
JP2007038580A (ja) * 2005-08-04 2007-02-15 Canon Inc コンピュータの退避・復帰高速化手法
CN101246389A (zh) * 2006-09-29 2008-08-20 英特尔公司 提供从休眠状态瞬时接通恢复的计算系统节电方法和装置
JP2010108253A (ja) * 2008-10-30 2010-05-13 Hitachi Ltd 不揮発性メモリを主記憶に用いた装置
JP2010170206A (ja) * 2009-01-20 2010-08-05 Hitachi Ltd 情報処理装置、初期化要求機構、及び、テレビ受像機
JP2011049761A (ja) * 2009-08-26 2011-03-10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システム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88552A (zh) * 2015-03-20 2016-10-0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信息处理装置以及信息处理方法
CN107665039A (zh) * 2016-07-29 2018-02-0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显示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显示方法
CN107665039B (zh) * 2016-07-29 2022-06-03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图像显示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显示方法
CN107872602A (zh) * 2016-09-23 2018-04-03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US10506114B2 (en) 2016-09-23 2019-12-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7872602B (zh) * 2016-09-23 2020-03-27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07529B2 (ja) 2016-10-12
US8687220B2 (en) 2014-04-01
US20130242341A1 (en) 2013-09-19
CN103312918B (zh) 2017-05-10
JP2013191085A (ja) 2013-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12918A (zh) 图像形成装置、信息处理装置以及信息处理方法
JP3892851B2 (ja) メモリカード及び半導体装置
JP4842563B2 (ja) メモリコントローラ、不揮発性記憶装置、不揮発性記憶システム、及びデータ書き込み方法
JP5021220B2 (ja) 不揮発性メモリ装置及びそのマルチページコピーバック方法
US20060064538A1 (en) Memory controller, memory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for the memory controller
JP2008070975A (ja) データ保存装置及びデータ保存方法
EP2538319A1 (en) Non-volatile data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20070010164A (ko) 반도체 메모리장치
JP5183662B2 (ja) メモリ制御装置及びメモリ制御方法
JP4843222B2 (ja) 半導体記憶装置の制御方法、メモリカード、及びホスト機器
TW201015563A (en) Block management and replacement method, flash memory storage system and controller using the same
US1009137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for flash memory,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US7487324B2 (en) Computer system
JP4661369B2 (ja) メモリコントローラ
TW201214111A (en) Data writing method, memory controller and memory storage apparatus
JP4134895B2 (ja)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JPH1040176A (ja) 電子機器におけるメモリ管理システム,メモリ管理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で読み出し可能なメモリ管理プログラムを格納した記憶媒体
JP641005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データ処理プログラム
JP657932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データ処理プログラム
JP4898252B2 (ja) 不揮発性記憶装置及びそのデータ管理方法
JP7313840B2 (ja)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ならびにプログラム
JP2013069054A (ja) 情報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WO2008102610A1 (ja) メモリコントローラ、不揮発性記憶装置、及び不揮発性記憶システム
JP4958723B2 (ja) 仮想記憶制御装置、仮想記憶制御方法、仮想記憶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5222223B2 (ja) 複合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10

Termination date: 202111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