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11958A - 电力供需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力供需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311958A CN103311958A CN2013100809435A CN201310080943A CN103311958A CN 103311958 A CN103311958 A CN 103311958A CN 2013100809435 A CN2013100809435 A CN 2013100809435A CN 201310080943 A CN201310080943 A CN 201310080943A CN 103311958 A CN103311958 A CN 10331195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ic power
- power supply
- supply
- demand
- distribu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28—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 H02J3/32—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using batteries with converting mea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monitoring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007—Arrangements for selectively connecting the load or loads to one or several among a plurality of power lines or power sourc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381—Dispersed generato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02J2300/22—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70—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energy generation secto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12—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equipment for energy generation units, e.g. distributed energy generation [DER] or load-side genera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12—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equipment for energy generation units, e.g. distributed energy generation [DER] or load-side generation
- Y04S10/123—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equipment for energy generation units, e.g. distributed energy generation [DER] or load-side generation the energy generation units being or involving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14—Energy storage uni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30—State monitoring, e.g. fault, temperature monitoring, insulator monitoring, corona dischar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Remot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Power-Distribution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力供需控制装置,涉及进行电力系统的电力供需控制的电力供需控制装置,能够有助于设立考虑到使用自然能源的电源的适当的电力供需计划。根据实施方式,电力供需控制装置具有:计测部(3),计测电力系统内的在各处配置的分布电源的输出电力特性;以及判定部(58),基于该计测的输出电力特性,针对各处的分布电源,分别判定是否将分布电源设为与规定日期时间的电力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2-057757(申请日:2012年3月14日)并享受其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包括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实施方式涉及进行电力系统的电力供需控制的电力供需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电力系统中,基于供需预测的结果,例如基于明日这样的规定日的任意的时间带的电力供需计划,与当日的电力需求变动等相对应进行电力供需控制以使发电输出追随。该计划考虑到拥有的供给能力的经济性等特性,而且使得能够保持需要的预备能力。
电力系统中的用于设立供需计划的自动供电系统在设立该供需计划时,参考积蓄的过去的总需求电力信息、气温、气象等的数据,以多种区分来决定各自的各发电机的输出分配。该区分为基本供给能力、中间供给能力、峰值供给能力。
另外,自动供电系统在输出分配中适用经济负荷分配控制(ELD:Economic load dispatching control)。该控制的方式是与电力需求的变动相对应地计算各火力发电机或各水力发电机的经济的输出分配来控制各发电机的方式。
一般而言,组合该经济负荷分配控制和负荷频率控制(LFC:loadfrequency control)来控制发电机。具体而言,在电力需求以数分钟周期变动时适用经济负荷控制,以秒周期变动时适用负荷频率控制,从而进行供需控制。
上述技术是电力供需控制中的基本技术。但是,最近,作为用于发电的能源(energy、能量),日益引入作为可再生能源的自然能源。将来,可以考虑例如在电力需求地附近的各处分布配置的分布电源作为已有的大容量电源的置换来运转,大幅度变更电力系统中的电源构成。该分布电源是自然能源电源以及二次电池。该自然能源电源是太阳光发电系统、太阳热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水力发电系统、地热发电系统等使用自然能源的比较小规模的发电装置。
但是,太阳光发电系统和风力发电系统这样的自然能源电源的输出电力依赖于气象条件。因此,根据自然能源电源的个体,有时发电输出的变动幅度显著增大。例如仅基于自然能源电源的额定输出来将该自然能源电源的发电输出反映在供需计划中,则有可能无法进行与当日的电力需求相应的供给。另外,也会因此而引起负荷频率的显著变动,无法实现稳定的电力供给。
另外,也考虑将通过自然能源电源发电而得到的电力蓄电至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铅蓄电池、钠硫电池等二次电池中,在需要时放电从而进行电力系统的输出平稳化。但是,根据该二次电池的SOC(充电状态:Stateof Charge)、即当前可使用的电力相对于充满容量的比例,可使用的电力在放电开始后减少,结果有时无法从该二次电池进行放电。例如仅基于二次电池的充满容量来将该二次电池的输出电力反映在供需计划中,则与使用自然能源电源时相同,有时无法进行与当日的电力需求相应的供给,无法实现稳定的电力供给。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电力供需控制装置,能够有助于设立考虑到使用自然能源的电源的适当的电力供需计划。
根据实施方式,电力供需控制装置具有:计测部,计测电力系统内的在各处配置的分布电源的输出电力特性;以及判定部,基于该计测出的输出电力特性,针对各处的分布电源,分别判定是否将分布电源作为与规定日期时间的电力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
根据上述构成的电力供需控制装置,能够有助于设立考虑到电力系统内的在各处配置的分布电源的适当的电力供需计划。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力系统供需控制系统的结构例的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力系统供需控制系统的电力供需控制装置的主控制装置的功能构成例的框图。
图3是表示用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力系统供需控制系统判定是否将分布式电源作为与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处理步骤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用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力系统供需控制系统判定是否将二次电池作为与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处理步骤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用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力系统供需控制系统设定经济负荷分配控制的分配优先级的处理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力系统供需控制系统的电力供需控制装置的主控制装置的功能构成例的框图。
图7是表示用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力系统供需控制系统在考虑了气象条件时判定是否需要确保更多电力的处理步骤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电力系统供需控制系统的电力供需控制装置的主控制装置的功能构成例的框图。
图9是表示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电力系统供需控制系统在考虑了气象条件时判定是否需要确保更多电力的处理步骤的一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力系统供需控制系统的结构例的图。如图1所示,该电力系统供需控制系统在电力系统内具有:原子能发电机等多个已设发电机1、输出计测装置2、SOC计测装置3、总括控制装置4、主控制装置5、PCS(功率调节子系统:Power Conditioner Subsystem)6、蓄电装置7、分布式电源8、电力供需控制装置9。
各个蓄电装置7具有PCS11以及二次电池12。该二次电池12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分布电源的一种,是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铅蓄电池、钠硫电池等。另外,该二次电池12是储藏电力的电力储藏装置即可,也可以由电容器、飞轮、超导磁储能(SMES:Superconducting Magnetic EnergyStorage)、电动车等替代使用。
如图1所示,蓄电装置7内的二次电池12在电力系统内设于多个位置。各自的位置例如是上述的锂离子电池的二次电池位置,或者是铅蓄电池的二次电池位置。另外,图1所示的虚线表示各种数据和操作信号的流动。图1所示的实线表示电力系统内的电连接、即电力系统内的潮流的流动。
分布式电源8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分布电源的一种,例如是太阳光发电系统、太阳热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水力发电系统、地热发电系统等使用自然能源进行发电的自然能源电源。该分布式电源8在电力系统内设有多个。
PCS6与分布式电源8并设。PCS6对由该分布式电源8发电而得到的电力进行直流—交流变换并输送至输配电网,或者抑制由输出电力变动引起的电压变动。另外,蓄电装置7内的PCS11将分布式电源8中发电而得到的电力蓄电至该蓄电装置7内的二次电池12,或者对该蓄电的电力进行直流—交流变换并输送至输配电网。
电力供需控制装置9具有上述的输出计测装置2、SOC计测装置3、总括控制装置4、主控制装置5、输入装置10。
输出计测装置2计测已设发电机1的输出电力的值,将该值作为发电量信息101向主控制装置5输出。另外,输出计测装置2计测各个分布式电源8的输出电力的值,将该值作为发电量信息101向主控制装置5输出。该分布式电源8的输出电力的值由与该分布式电源8并设的PCS6计测,与计测源的分布式电源8的识别信息一起输出至输出计测装置2。
SOC计测装置3计测各个蓄电装置7的二次电池12的SOC的值并作为SOC信息102向主控制装置5输出。SOC的值是当前可使用的电力相对于充满容量的比例(单位为%)。该二次电池12的SOC的值由具有该二次电池12的蓄电装置7内的PCS11计测,与计测源的二次电池12的识别信息一起输出至SOC计测装置3。
在此,SOC的值记作二次电池12的当前可使用的电力相对于充满容量的比例(单位为%),但也可以是当前可使用的电力(单位为Wh)或二次电池12的正极与负极间的电位差等电气量信息。在如上所述由二次电池12将电气量信息输出至SOC计测装置3时,SOC计测装置3基于接收的电气量信息计算当前可使用的电力。
主控制装置5基于多个分布式电源8各自的输出变动幅度和多个二次电池12各自的SOC信息,针对多个分布式电源8和多个二次电池12,分别判定是否设为与规定日的任意的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主控制装置5针对基于该判定而作为分配对象的分布式电源8和二次电池12,决定与上述的任意的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比。以下,将上述的规定日的任意的时间带简称为规定时间带。
详细而言,如果从多个分布式电源8各自中选择的判定对象的分布式电源8的输出电力的变动幅度为规定值(A)以内,则主控制装置5设为与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该规定值(A)是电力系统供需控制系统的管理者使用主控制装置5的输入装置10针对该判定对象的分布式电源8设定的值。
另一方面,如果为规定值(A)以上,则主控制装置5判断为不适于该规定时间带的稳定的电力供给,设为与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之外。由此,能够将输出变动幅度大的分布式电源8从与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中排除,因此能够有助于遵循供需计划的电力供给中的输出平稳化。
该规定值(A)是被判定是否为分配对象的判定对象的分布式电源8的输出电力的变动幅度(单位为W)相对于具有分布式电源8或二次电池12的电力系统的规定时间带的系统容量的预测值(单位为W)的比例。规定值(A)针对各个分布式电源8设定。该系统容量也就是电力系统内的电力需求的总需求。另外,规定值(A)也可以是判定对象的分布式电源8的输出电力的变动幅度相对于该判定对象的分布式电源8的额定输出(单位为W)的比例。
另外,如果判定对象的二次电池12的SOC的值为管理者基于规定时间带的系统容量的预测值而使用该判定对象的输入装置10设定的规定值(B)以上,则主控制装置5设为规定时间带的放电控制对象。如果判定对象的二次电池12的SOC的值为规定值(B)以内,则主控制装置5设为规定时间带的充电控制对象。该规定值(B)针对各个二次电池12设定。
其中,主控制装置5针对判定为放电控制对象的二次电池12之中的、充满容量为管理者对二次电池12的每个个体使用输入装置10设定的规定值(C)以上的二次电池12,进行规定的判断。该判断用于,将发现老化因而不适于使用的对象设为与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之外。该规定值(C)针对各个二次电池12分别设定。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力系统供需控制系统的电力供需控制装置的主控制装置的功能构成例的框图。
如图2所示,电力供需控制装置9内的主控制装置5具有负责装置整体的处理动作的控制部51、存储装置52、通信接口53、对当前时刻进行计时的计时部54、选择处理部55、发电量信息接收部56、充电信息接收部57、能否分配判定部58、分配优先级判定部59。通信接口53、计时部54、选择处理部55、发电量信息接收部56、充电信息接收部57、能否分配判定部58、分配优先级判定部59是由微处理器上的软件执行的处理部,能够如图2所示在各部间进行信息的交接。
选择处理部55作为第一功能,从电力系统内的多个分布式电源8之中,选择作为判定是否设为与规定时间带的电力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判定对象的单一的分布式电源8。
另外,选择处理部55作为第二功能,从电力系统内的多个二次电池12之中,选择作为判定是否设为与规定时间带的电力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判定对象的单一的二次电池12的识别信息。
发电量信息接收部56经由通信接口53,接收由输出计测装置2计测的表示已设发电机1或分布式电源8的输出电力的值的发电量信息101。
充电信息接收部57经由通信接口53,接收由SOC计测装置3计测的表示二次电池12的SOC的值的SOC信息102。
能否分配判定部58作为第一功能,基于由发电量信息接收部56接收的发电量信息101,判定是否将作为该发电量信息101的计测源的分布式电源8设为与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
另外,能否分配判定部58作为第二功能,基于由充电信息接收部57接收的表示二次电池12的SOC的值的SOC信息102进行规定的判定。详细而言,能否分配判定部58判定是将作为SOC信息102的计测源的二次电池12设为用于针对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分配的放电控制对象,还是将该二次电池12设为针对上述供需计划的分配对象之外的充电控制对象。
另外,能否分配判定部58作为第三功能,针对如上所述判定为放电控制对象的二次电池12,判定是不视为老化而设为与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还是视为老化因而设为与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之外。
分配优先级判定部59基于能否分配判定部58的判定结果,针对已设发电机1、分布式电源8、二次电池12,分别判定用于与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经济负荷分配控制的分配优先级。
接着,说明图1所示的构成的电力系统供需控制系统的动作步骤。
图3是表示用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力系统供需控制系统判定是否将分布式电源设为与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处理步骤的一例的流程图。
首先,电力供需控制装置9的输出计测装置2分别计测由已设发电机1发电而得到的输出电力的值、以及由分布式电源8发电而得到的输出电力的值。输出计测装置2将这些计测的输出电力的值作为发电量信息101,与计测源的已设发电机1或分布式电源8所固有的识别信息一起发送给主控制装置5。
然后,电力供需控制装置9的主控制装置5的计时部54对当前时刻进行计时(步骤S1)。在此,要设立的电力供需计划设为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已设发电机1的发电电力与时刻无关而保持一定,该发电电力针对规定时间带的电力供需计划总是设为分配对象。
然后,主控制装置5的选择处理部55从电力系统内的多个分布式电源8之中,选择作为判定是否设为与上述的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判定对象的、单一的分布式电源8的识别信息(步骤S2)。各个分布式电源8的识别信息的信息存储在存储装置52中。
主控制装置5的发电量信息接收部56经由通信接口53,接收从输出计测装置2发送的与已选择的识别信息对应的分布式电源8的发电量信息101(步骤S3)。该发电量信息101是在步骤S1中已计时的当前时刻前后一定时间内的发电量的信息。在该发电量的信息中,示出该一定时间内的输出变动幅度。
然后,发电量信息接收部56从存储装置52,读取与已选择的识别信息对应的分布式电源8的输出电力的变动幅度的规定值(A)(步骤S4)。该规定值(A)是视为无法遵循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进行稳定的电力供给的值,是分布式电源8的输出电力的变动幅度的下限值。另外,该值是针对多个分布式电源8分别通过管理者对输入装置10的操作来预先输入、且与作为对象的分布式电源8的识别信息一起存储在存储装置52中的值。
然后,能否分配判定部58识别由已选择的分布式电源8的发电量信息101示出的、已计时的当前时刻前后一定时间内的发电量的输出变动幅度的值。
能否分配判定部58将该识别的输出变动幅度的值与已选择的分布式电源8的输出电力的变动幅度的规定值(A)进行比较,判定已识别的输出变动幅度的值是否为规定值(A)以内(步骤S5)。
如果识别的输出变动幅度的值为规定值(A)以内(步骤S5的“是”),则能否分配判定部58视为在将已选择的分布式电源8设为与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时不会妨碍稳定的电力供给。该已选择的分布式电源8决定为与该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
然后,能否分配判定部58将该决定的分布式电源8的识别信息作为被设为与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分布式电源之一,与步骤S3中已接收的发电量的值一起存储在存储装置52中(步骤S6)。
另一方面,如果识别的输出变动幅度的值为规定值(A)以上(步骤S5的“否”),则能否分配判定部58视为在将已选择的分布式电源8设为与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时有可能妨碍稳定的电力供给。该已选择的分布式电源8决定为与该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之外。
此时,能否分配判定部58将该决定的分布式电源8的识别信息作为被设为与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之外的分布式电源8之一,与步骤S3中已接收的发电量的值一起存储在存储装置52中(步骤S7)。
然后,如果在电力系统内的多个分布式电源8之中,存在未被选择为判定是否设为与上述的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判定对象的其他分布式电源8(步骤S8的“是”),则选择处理部55返回S2。选择处理部55从该未选择的分布式电源8中,选择某一个单一的分布式电源8的识别信息作为新的判定对象,转移至步骤S3以后。
另外,在电力系统内的多个分布式电源8之中,不存在未被选择为判定是否设为与上述的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判定对象的其他分布式电源8时(步骤S8的“否”),则选择处理部55从存储装置52中,读取在S6中存储在该存储装置52中的、设为与上述的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分布式电源8的识别信息。不存在其他分布式电源8,意味着针对电力系统内的全部多个分布式电源8判定是否设为与上述的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之事已经结束。然后,选择处理部55将判定结果与供需计划的计划日期时间和步骤S3中已接收的发电量的值一起存储在存储装置52中(步骤S9)。
如上所述,主控制装置5能够针对电力系统内的多个分布式电源8,分别判定是否作为与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由此,能够容易地取舍选择用于设立进行稳定的电力供给用的供需计划的分布式电源8。
图4是表示用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力系统供需控制系统判定是否将二次电池设为与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处理步骤的一例的流程图。
首先,电力供需控制装置9的SOC计测装置3经由具有二次电池12的蓄电装置7的PCS11,计测该二次电池12的SOC的值。SOC计测装置3将该计测的SOC的值作为SOC信息102,与计测源的二次电池12所固有的识别信息一起发送至主控制装置5。
进而,SOC计测装置3经由具有二次电池12的蓄电装置7的PCS11,计测该二次电池12的充满容量的值。SOC计测装置3将该计测的充满容量的值与计测源的二次电池12所固有的识别信息一起发送至主控制装置5。该充满容量在二次电池12刚开始工作时与设计值相同,但由于从开始工作时起的经过时间或工作时间的累积等引起的老化而逐渐减少。
然后,主控制装置5的选择处理部55从电力系统内的多个二次电池12之中,选择作为判定是否设为与上述的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判定对象的、单一的二次电池12的识别信息(步骤S11)。二次电池12的识别信息的信息存储在存储装置52中。
主控制装置5的充电信息接收部57经由通信接口53,接收从SOC计测装置3发送的、与已选择的识别信息对应的二次电池12的SOC信息102(步骤S12)。
然后,能否分配判定部58从存储装置52,读取与已选择的识别信息对应的二次电池12的SOC的规定值(B)(步骤S13)。该规定值(B)是应将已选择的二次电池12设为规定时间带的放电控制对象的SOC的下限值。该值是针对多个二次电池12分别通过管理者针对输入装置10的操作预先输入、且与作为对象的二次电池12的识别信息一起存储在存储装置52中的值。
然后,能否分配判定部58识别在步骤S12中接收的已选择的二次电池12的SOC信息102示出的SOC的值。能否分配判定部58将该识别的SOC的值与步骤S13中读取的已选择的二次电池12的SOC的规定值(B)进行比较,判定识别的SOC的值是否为规定值(B)以上(步骤S14)。
如果识别的SOC的值为规定值(B)以上(步骤S14的“是”),则能否分配判定部58针对已选择的二次电池12,以该二次电池12未发现老化时为前提,由于即使在将该二次电池12作为放电控制对象,SOC也有富余,因此视为在设为与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时也不会妨碍稳定的电力供给。此时,能否分配判定部58将该二次电池12决定为用于遵循该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进行电力供给的放电控制对象。能否分配判定部58将该决定的分布式电源8的识别信息作为设为放电控制对象的二次电池12之一,与步骤S12中已接收的SOC的值一起存储在存储装置52中(步骤S15)。
另一方面,如果识别的SOC的值小于规定值(B)(步骤S14的“否”),则能否分配判定部58由于已选择的二次电池12的SOC没有富余,因此视为在设为与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时有可能妨碍稳定的电力供给,需要充电。于是,能否分配判定部58将已选择的二次电池12决定为以后的充电控制对象。
能否分配判定部58将该决定的二次电池12的识别信息作为设为充电控制对象的二次电池12之一,与步骤S12中已接收的SOC的值一起存储在存储装置52中(步骤S16)。该设为充电控制对象的二次电池12用于分布式电源8的输出电力的变动时的输出平稳化。
由此,遵循供需计划,将电力系统内的多个二次电池12分别设为用于电力供给的放电用二次电池或用于分布式电源8的输出平稳化的二次电池,像这样能够实现按用途分类的操作的自动化,因此能够减轻对管理者的负担。
此时,能否分配判定部58将已决定为充电控制对象的二次电池12,决定为与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之外。能否分配判定部58将该决定的二次电池12的识别信息作为设为与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之外的二次电池12之一,与步骤S12中已接收的SOC的值一起存储在存储装置52中(步骤S22)。
在步骤S15之后,主控制装置5的充电信息接收部57经由通信接口53,接收从SOC计测装置3发送的、与已选择的识别信息对应的二次电池12的充满容量的信息(步骤S17)。
然后,能否分配判定部58从存储装置52,读取已决定为放电控制对象的二次电池12的充满容量的规定值(C)(步骤S18)。该规定值(C)是用于将已决定为放电控制对象的二次电池12视为老化的充满容量的基准值。该值针对多个二次电池12分别通过管理者对输入装置10的操作来预先输入。该值与作为对象的二次电池12的识别信息一起存储在存储装置52中。
然后,能否分配判定部58将步骤S17中接收的已选择的二次电池12的充满容量的值与步骤S18中读取的该已选择的二次电池12的充满容量的规定值(C)进行比较,判断接收的充满容量的值是否为规定值(C)以上(步骤S20)。
如果接收的充满容量的值为规定值(C)以上(步骤S20的“是”),则能否分配判定部58由于已选择的二次电池12如上所述SOC有富余,而且也未发现老化,因此视为在设为与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时不会妨碍稳定的电力供给。然后,能否分配判定部58将已选择的二次电池12决定为与该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
能否分配判定部58将该决定的二次电池12的识别信息作为设为与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二次电池12之一,与步骤S12中已接收的SOC的值、步骤S17中已接收的充满容量的值一起存储在存储装置52中(步骤S21)。
另一方面,如果识别的充满容量的值为规定值(C)以上(步骤S21的“否”),能否分配判定部58由于已选择的二次电池12虽然如上所述SOC有富余,但发现老化,可使用的电力自身显著减少,因此视为在设为与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时有可能妨碍稳定的电力供给。然后,能否分配判定部58将已选择的二次电池12决定为与该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之外。
能否分配判定部58将该决定的二次电池12的识别信息作为设为与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之外的二次电池12之一,与步骤S12中已接收的SOC的值、步骤S17中已接收的充满容量的值一起存储在存储装置52中(步骤S22)。
在步骤S22之后,如果在电力系统内的多个二次电池12之中,存在未被选择为作为判定是否设为与上述的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判定对象的其他二次电池12(步骤S23的“是”),则选择处理部55返回步骤S11。选择处理部55从该未选择的二次电池12中,选择某一个单一的二次电池12的识别信息作为新的判定对象,并转移至步骤S12以后。
另外,在电力系统内的多个二次电池12之中,不存在未被选择为作为判定是否设为与上述的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判定对象的其他二次电池12时(步骤S23的“否”),选择处理部55从存储装置52,读取步骤S22中存储在该存储装置52中的、设为与上述的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二次电池12的识别信息。在此说明的不存在未选择的其他二次电池12,意味着针对电力系统内的全部多个二次电池12判定是否设为与上述的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一事已经结束。选择处理部55作为判定结果与供需计划的计划日期时间、步骤S12中已接收的SOC的值、步骤S17中已接收的充满容量的值一起存储在该存储装置52中(步骤S24)。
如上所述,主控制装置5能够针对电力系统内的多个二次电池12,分别判定是否设为与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由此,能够容易地取舍选择用于设立进行稳定的电力供给用的供需计划的二次电池12。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判定为放电控制对象的二次电池12的充满容量的值为规定值(C)以上时,将该二次电池12判定为与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如果进行二次电池12的老化的判定,则能否分配判定部58例如计测电力系统内的二次电池12各自的累积工作时间,在该累积工作时间为针对各个二次电池12决定的规定值以内时,将该二次电池12判定为与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
另外,也可以设为:能否分配判定部58对二次电池12的充放电循环数进行计数,在该计数数量为针对各个二次电池12决定的规定值以内时,将该二次电池12判定为与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
接着,说明基于如上所述说明过的、针对电力系统内的多个分布式电源8和二次电池12分别判定是否设为与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判定结果,决定针对这些设为分配对象的分布式电源8和二次电池12的经济负荷分配控制的分配优先级的处理动作。
通过该经济负荷分配控制,决定向已设发电机1、多个分布式电源8和二次电池12的经济的输出分配。
图5是表示用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力系统供需控制系统设定经济负荷分配控制的分配优先级的处理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在此设为以下状态:针对属于电力系统的各个分布式电源8和二次电池12,判定是否设为与上述的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并将该判定结果存储在主控制装置5的存储装置52中。
在该状态下,电力供需控制装置9的主控制装置5的分配优先级判定部59从存储装置52,读取针对分布式电源8和二次电池12判定是否设为与上述的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判定结果(步骤S31)。
然后,分配优先级判定部59将针对由该读取的判定结果所示的已设发电机1的输出电力的、与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有关的经济负荷分配控制的分配优先级判定为第一优先级(步骤S32)。设为第一优先级的已设发电机1的输出电力为规定时间带的基本供给能力。
接着,分配优先级判定部59判定在步骤S31中读取的判定结果中是否存在被判定为与上述的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分布式电源8(步骤S33)。
在判定为步骤S31中读取的判定结果中存在被判定为与上述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分布式电源8时(步骤S33的“是”),分配优先级判定部59将针对由步骤S31中读取的判定结果示出的分配对象的分布式电源8的、与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有关的经济负荷分配控制的分配优先级,判定为比步骤S32中设定的第一优先级低的第二优先级(步骤S34)。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步骤S31中读取的判定结果中不存在被判定为与上述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分布式电源8时(步骤S33的“否”),分配优先级判定部59保留关于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的、经济负荷分配控制的第二优先级的分配优先级的设定(步骤S35)。
在步骤S34之后,分配优先级判定部59判定在步骤S31中读取的判定结果中是否存在被判定为与上述的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二次电池12(步骤S36)。
在判定为步骤S31中读取的判定结果中存在被判定为与上述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二次电池12时(步骤S36的“是”),分配优先级判定部59将针对由步骤S31读取的判定结果所示的分配对象的二次电池12的、与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有关的经济负荷分配控制的分配优先级,设为比步骤S34中设定的第二优先级低的第三优先级(步骤S37)。此时,设定的分配优先级为第一优先级、第二优先级、第三优先级这全部三种。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步骤S31中读取的判定结果中不存在被判定为与上述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二次电池12时(步骤S36的“否”),分配优先级判定部59不进行关于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的、经济负荷分配控制的第三优先级的分配优先级的设定,而结束分配优先级的设定(步骤S38)。此时,设定的分配优先级仅为第一优先级、第二优先级。
另外,在上述的步骤S35之后,分配优先级判定部59判定在步骤S31中读取的判定结果中是否存在被判定为与上述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二次电池12(步骤S39)。
在判定为步骤S31中读取的判定结果中存在被判定为与上述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二次电池12时(步骤S39的“是”),分配优先级判定部59将针对由步骤S31中读取的判定结果所示的分配对象的二次电池12的、与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有关的经济负荷分配控制的分配优先级,判定为次于步骤S32中设定的第一优先级的第二优先级,并结束分配优先级的设定(步骤S40)。此时,设定的分配优先级仅为第一优先级以及第二优先级。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步骤S31中读取的判定结果中不存在被判定为与上述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二次电池12时(步骤S39的“否”),分配优先级判定部59不进行关于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的、经济负荷分配控制的第二优先级、第三优先级的分配优先级的设定,而结束分配优先级的设定(步骤S41)。此时,设定的分配优先级仅为第一优先级。
通过以上的处理动作,主控制装置5能够针对电力系统内的已设发电机1、分布式电源8、二次电池12分别设定经济负荷分配控制的分配优先级。
在分配优先级的设定结束时,分配优先级判定部59将分配优先级的设定结果,与判定是否设为与上述的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判定结果和已设发电机1的输出电力的计测结果一起,设为分配对象·分配比信息103。分配优先级判定部59将该信息经由通信接口53发送给总括控制装置4。
在接收到分配对象·分配比信息103时,总括控制装置4基于由该接收结果示出的已设发电机1的发电量、设为分配对象的分布式电源8的识别信息或输出电力的值、设为分配对象的二次电池12的SOC的值、充满容量、分配优先级的优先次序,设立规定时间带的基于已设发电机1、设为分配对象的各个分布式电源8和二次电池12的供需计划。然后,总括控制装置4在成为规定时间带的同时,向依照该设立的供需计划的已设发电机1发送运转指令104。另外,总括控制装置4经由PCS6向分布式电源8发送运转指令104。另外,总括控制装置4向各个蓄电装置7的二次电池12发送运转指令104。
如上说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力系统供需控制系统的电力供需控制装置9基于电力系统内的在各处配置的分布电源的输出电力特性,针对所述各处的分布电源,分别判定是否将分布电源设为与规定日期时间的电力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
详细而言,该电力供需控制装置9为了在具有已设发电机1、分布式电源8和二次电池12的电力系统中设立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接收多个分布式电源8各自的发电量。电力供需控制装置9基于该发电量的大小,针对多个分布式电源8,分别决定是否设为与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的对象。
另外,该电力供需控制装置9接收多个二次电池12各自的SOC的值和充满容量。电力供需控制装置9基于这些SOC的值和充满容量的大小,针对多个二次电池12,分别决定是否设为与上述的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的对象。
由此,能够取舍选择供需计划所需要的分布式电源,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利用二次电池,从而能够不使电力品质下降地利用分布式电源。
另外,以后通过上述的处理动作来决定设为与另外决定的规定时间带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分布式电源8和二次电池12,并决定包含已设发电机1的分配优先级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的电力系统供需控制系统的结构之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省略说明。
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力系统供需控制系统中,考虑明日以后的气象条件,在无法期待该日的分布式电源8进行与电力需求对应的所需的充分的电力供给时,构筑满足规定的条件的二次电池位置,以便能够替代该分布式电源8而从二次电池12进行所需的充分的电力供给。该条件指的是,能够输出除了基本供给能力量之外的最大系统容量的预测值的二倍以上的电力。该预测值指的是,在整年间的峰值时需要由来自除了已设发电机1以外的分布式电源8或者二次电池12的电力供给来弥补的电力需求。
然后,该电力系统供需控制系统在二次电池的总充电量(单位:Wh)不满足电力供需计划所涉及的规定日的总发电量、即电力需求的时间特性的图表的总需求的面积(单位:Wh)的预测值的情况下,向管理者通知在该规定日中需要从其他电力机构融通或从另外拥有分布式电源的电力需求者购买电力等来确保需要的电力。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力系统供需控制系统的电力供需控制装置的主控制装置的功能构成例的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力供需控制装置9的主控制装置5不仅具有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控制部51、存储装置52、通信接口53、计时部54、选择处理部55、发电量信息接收部56、充电信息接收部57、能否分配判定部58、分配优先级判定部59之外,还具有气象信息取得部71、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72。
通信接口53、计时部54、选择处理部55、发电量信息接收部56、充电信息接收部57、能否分配判定部58、分配优先级判定部59、气象信息取得部71、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72是由微处理器上的软件执行的处理部,如图6所示能够在各部间进行信息的交接。
气象信息取得部71从外部装置,取得设置有电力系统的地域中的、要设立的供需计划所涉及的规定日的气象预测信息。
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72在由气象信息取得部71取得的气象预测信息所示的气象条件为晴以外、而无法期待该日由分布式电源8进行所需的充分的电力供给时,计算被判定为与该日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二次电池12的总充电量。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72通过将该总充电量与上述的规定日中的1日的总发电量的预测值进行比较,判定该规定日中是否能够替代分布式电源8而从二次电池12进行所需的充分的电力供给。
图7是表示用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力系统供需控制系统在考虑了气象条件时判定是否需要确保更多电力的处理步骤的一例的流程图。
在此,电力系统内的分布式电源8设为太阳光发电系统或太阳热发电系统。另外,在此设为:能否分配判定部58已经通过使用要设立的供需计划所涉及的规定日的SOC的规定值(B)或充满容量的规定值(C),判定了与规定日中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分布式电源8。另外,设为:基于通过使用规定值(B)或规定值(C)而存储在存储装置52中的过去的总需求电力的积蓄信息的、上述的规定日的电力系统内的1日的总发电量的预测值存储在存储装置52中。
首先,电力供需控制装置9的主控制装置5的气象信息取得部71从外部装置经由通信接口53,取得设置有电力系统的地域中的、要设立的供需计划所涉及的日子的气象预测信息(步骤S51)。
在该取得的气象预测信息所示的规定日、在此为明日的气象条件为晴以外、即无法期待作为太阳光发电系统或太阳热发电系统的分布式电源8进行所需的充分的电力供给的状态下(步骤S52的“是”),气象信息取得部71将该情况通知给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72。
于是,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72从存储装置52,读取与该规定日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二次电池12的判定结果。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72取得被判定为分配对象的二次电池12的SOC的值的测定结果以及充满容量的测定结果(步骤S53)。
然后,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72基于步骤S53的取得结果,针对被判定为分配对象的二次电池12分别计算充电量。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72通过合计这些值,计算在上述的规定日能够从被判定为分配对象的各个二次电池12输出的电力量即总充电量(步骤S54)。
然后,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72从存储装置52读取上述的规定日的电力系统内的总发电量的预测值。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72通过将该读取的预测值与步骤S54中计算的总充电量进行比较,判定总充电量是否满足总发电量的预测值(步骤S55)。
在比较的总充电量满足总发电量的预测值时(步骤S55的“否”),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72判定为:即使无法期待从与上述的规定日的电力需求对应的分布式电源8进行所需的充分的电力供给,通过从电力系统内的二次电池12放电,也能够进行用于充分弥补所需的电力需求的电力供给。
另一方面,在比较的总充电量不满足总发电量的预测值时(步骤S55的“是”),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72基于以下的理由,判定为需要在上述的规定日从其他电力机构进行电力融通或从电力需求者购买电力,或者需要更多地确保充电到充满容量的二次电池12的数量。该理由指的是,无法期待从与规定日的电力需求对应的分布式电源8进行所需的充分的电力供给,而且通过从电力系统内的二次电池12放电,无法进行用于充分弥补所需的电力需求的电力供给。
此时,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72为了向管理者通知该判定结果,使该判定结果显示在例如电力供需控制装置9内的未图示的显示装置上(步骤S56)。由此,能够有助于设立更适当的电力供需计划,另外能够有助于设立二次电池位置的适当的运用计划。
如上所述,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电力系统供需控制系统的电力供需控制装置9考虑规定日的天气预报,在无法期待在该日由作为太阳光发电系统或太阳热发电系统的分布式电源8进行所需的充分的电力供给时,计算被判定为与上述的规定日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二次电池12的总充电量。电力供需控制装置9通过将该总充电量与该规定日的总发电量的预测值进行比较,能够判定在该规定日能否替代分布式电源8而从二次电池12进行所需的充分的电力供给。
接着,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该变形例中,如上所述,适应于由电力供需控制装置9的主控制装置5的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72比较的总充电量不满足总发电量的预测值的状况。在该变形例中,在该状况下,适应于无法期待从与规定日的电力需求对应的分布式电源8进行所需的充分的电力供给、而且判定为通过从电力系统内的二次电池12放电无法进行用于充分弥补所需的电力需求的电力供给的状况。此时,在该变形例中,使用于对二次电池12判定是否设为放电控制对象的判定基准即规定值(B)减少。在此基础上,电力供需控制装置9再次对二次电池12判定是否设为放电控制对象,通过使设为放电控制对象的二次电池12的数量增加,使得由主控制装置5的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72比较的总充电量满足总发电量的预测值。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电力系统供需控制系统的电力供需控制装置的主控制装置的功能构成例的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力供需控制装置9的主控制装置5不仅具有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控制部51、存储装置52、通信接口53、计时部54、选择处理部55、发电量信息接收部56、充电信息接收部57、能否分配判定部58、分配优先级判定部59、气象信息取得部71、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72,还具有规定值变更部81。
通信接口53、计时部54、选择处理部55、发电量信息接收部56、充电信息接收部57、能否分配判定部58、分配优先级判定部59、气象信息取得部71、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72、规定值变更部81是由微处理器上的软件执行的处理部,如图8所示能够在各部间进行信息的交接。
在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72比较的总充电量不满足总发电量的预测值,因而无法期待从与规定日的电力需求对应的分布式电源8进行所需的充分的电力供给、而且判定为通过从电力系统内的二次电池12放电无法进行用于充分弥补所需的电力需求的电力供给时,规定值变更部81针对各个二次电池12,变更用于判定是否设为放电控制对象的判定基准即规定值(B)为减少规定值。
此时,能否分配判定部58使用变更后的规定值(B),针对电力系统内的全部多个二次电池12,对多个二次电池12分别再次判定是否设为与规定日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
图9是表示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电力系统供需控制系统在考虑了气象条件时判定是否需要确保更多电力的处理步骤的一例的流程图。
在此,以以下状况作为前提。第一状况是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步骤S55的处理中比较的总充电量不满足总发电量的预测值的状况。第二状况是无法期待从与规定日的电力需求对应的分布式电源8进行所需的充分的电力供给、而且通过从电力系统内的二次电池12放电无法进行用于充分弥补所需的电力需求的电力供给的状况。在该状况下,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72判定为在该规定日需要从其他电力机构进行电力融通或从电力需求者购买电力。
此时,规定值变更部81针对电力系统内的全部二次电池12,变更用于判定是否将二次电池12设为放电控制对象的判定基准即SOC的规定值(B)为减少规定值(步骤S71)。
像这样,使SOC的规定值(B)减少的理由是,为了使用该变更后的规定值,再次对二次电池12判定是否设为放电控制对象,使设为放电控制对象的二次电池12的数量增加。该规定值(B)的减少幅度设定为:在上述的规定日,作为被设为放电控制对象的二次电池12的SOC显著减少的结果,不会对遵循上述的规定日的电力供需计划的电力供给造成妨碍的值。
然后,能否分配判定部58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图4所示的步骤S12~S17的处理相同,通过将各二次电池12的SOC的值与变更后的规定值(B)进行比较,针对多个二次电池12,分别判定是设为放电控制对象还是设为充电控制对象(步骤S72~77)。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针对通过该判定被判定为放电控制对象的二次电池12,使用规定值(C),最终判定是否设为分配对象。但是,在此不进行规定值(C)的变更,因此能否分配判定部58将判定为放电控制对象的全部二次电池12,判定为与上述的规定日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
如果该判定结束,而在电力系统内的多个二次电池12之中,存在未被选择为再次判定是否设为与上述的规定日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判定对象的其他二次电池12(步骤S78的“是”),则选择处理部55返回步骤S72,从该未选择的二次电池12中,将某一个单一的二次电池12的识别信息选择为新的判定对象,并转移至步骤S73以后。
另外,在电力系统内的多个二次电池12之中,不存在未被选择为再次判定是否作为与上述的规定日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判定对象的其他二次电池12时(步骤S78的“否”),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72从存储装置52,读取并取得被判定为与该规定日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二次电池12的SOC的值的测定结果以及充满容量的测定结果(步骤S79)。不存在该未选择的其他二次电池12,意味着针对电力系统内的全部多个二次电池12再次判定是否设为与上述的规定日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一事已经结束。
在此,在步骤S71中使规定值(B)减少,因此可知与规定值(B)变更前相比,被判定为与上述的规定日的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二次电池12的数量与变更前相同或比变更前增加。
然后,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72基于步骤S79中的取得结果,针对被判定为分配对象的二次电池12分别再次计算充电量。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72通过对这些值进行合计,再次计算被判定为分配对象的二次电池12的总充电量(步骤S80)。
然后,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72从存储装置52读取上述的规定日的总发电量的预测值。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72通过将该读取的预测值与步骤S84中计算的总充电量进行比较,再次判定总充电量是否满足总发电量的预测值(步骤S81)。
在比较的总充电量满足总发电量的预测值时(步骤S81的“否”),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72判定为:即使无法期待从与上述的规定日的电力需求对应的分布式电源8进行所需的充分的电力供给,通过从电力系统内的二次电池12放电,也能够进行用于充分弥补所需的电力需求的电力供给。由此,得到与规定值(B)变更前不同的判定结果。
另一方面,在比较的总充电量不满足总发电量的预测值时(步骤S81的“是”),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72与规定值(B)变更前相同,依然无法期待从与上述的规定日的电力需求对应的分布式电源8进行所需的充分的电力供给,而且视为通过从电力系统内的二次电池12放电无法进行用于充分弥补所需的电力需求的电力供给。此时,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72判定为需要在该规定日从其他电力机构进行电力融通或从电力需求者购买电力(步骤S82)。
此时,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72返回步骤S71,在不会对电力供给造成妨碍的范围内使规定值(B)进一步减少并转移至步骤S72。
如上所述,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在二次电池的总充电量不满足总发电量的预测值,因而判定为通过从电力系统内的二次电池12放电无法进行用于充分弥补所需的电力需求的电力供给时,电力供需控制装置9通过使二次电池12的规定值(B)减少并再次进行判定,也能够使得总充电量满足总发电量的预测值。
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电力供需控制装置,能够有助于设立考虑到电力系统内的在各处配置的分布电源的适当的电力供需计划。
其中,上述实施方式作为一例示出,意图不在于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多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主旨中,并且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与其相等的范围中。
Claims (8)
1.一种电力供需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计测部,计测电力系统内的在各处配置的分布电源的输出电力特性;以及
判定部,基于由所述计测部计测的输出电力特性,针对所述各处的分布电源,分别判定是否将所述分布电源设为与规定日期时间的电力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电力供需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布电源是接受自然能源进行发电的自然能源电源、以及对由所述自然能源电源发电而得到的电力进行蓄电的电力储藏装置;
所述计测部计测所述自然能源电源的发电量的特性的信息以及所述电力储藏装置的充电状态及性能恶化的特性;
所述判定部具有:
第一判定功能,基于由所述计测部计测的信息所示的发电量的变动幅度,针对所述各处的自然能源电源,分别判定是否将发出构成该发电量的电力的所述自然能源电源设为与所述规定日期时间的电力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以及
第二判定功能,基于由所述计测部计测的信息所示的所述电力储藏装置的充电状态以及性能恶化的程度,针对所述各处的电力储藏装置,分别判定是否将所述电力储藏装置设为与所述规定日期时间的电力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
3.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电力供需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计测部计测所述电力储藏装置的当前可使用的电力相对于充满容量的比例;
所述判定部的第二判定功能中,在由所述计测部计测的所述电力储藏装置的当前可使用的电力相对于充满容量的比例为所述比例的规定值以上时,将所述电力储藏装置判定为用于遵循所述规定日期时间的电力供需计划进行电力供给的放电控制对象,在所述电力储藏装置的当前可使用的电力相对于充满容量的比例小于所述比例的规定值时,将所述电力储藏装置判定为充电控制对象;
另外,所述第二判定功能中,针对判定为所述放电控制对象的所述电力储藏装置,分别基于所述性能恶化的程度判定是否设为与所述规定日期时间的电力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
4.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电力供需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定部的第一判定功能中,基于所述计测的发电量的所述变动幅度相对于具有所述自然能源电源和所述电力储藏装置的电力系统的系统容量的比例,判定是否将发出构成该发电量的电力的所述自然能源电源设为与所述规定日期时间的电力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
5.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电力供需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定部的第一判定功能中,基于所述计测的发电量的所述变动幅度相对于所述自然能源电源的额定输出的比例,判定是否将发出构成该发电量的电力的所述自然能源电源设为与所述规定日期时间的电力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
6.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电力供需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然能源电源是接受太阳光能源进行发电的太阳光发电系统、接受太阳热能源进行发电的太阳热发电系统、接受风力能源进行发电的风力发电系统、接受水力能源进行发电的水力发电系统、接受地热能源进行发电的地热发电系统中的至少一种。
7.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电力供需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该能否电力供给判定部在预测到规定日的气象条件是无法期待所述自然能源电源的电力供给的气象条件时,通过对所述电力储藏装置的充电量与所述规定日的电力系统内的总发电量的预测值进行比较,判定在该规定日是否需要引入来自所述电力系统以外的其他电力供给源的电力作为向所述电力系统的电力。
8.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电力供需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第二发电系统,该第二发电系统通过自然能源以外的能源进行发电;
将在所述规定日期时间由所述第二发电系统发出的电力,指定为所述规定日期时间的基于经济负荷分配控制的电力供给的第一优先级,
另外,在由所述第一判定功能将所述自然能源电源判定为与所述规定日期时间的电力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而且由所述第二判定功能将所述电力储藏装置判定为与所述规定日期时间的电力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时,将在所述规定日期时间由该自然能源电源发出的电力,指定为基于经济负荷分配控制的电力供给的低于所述第一优先级的第二优先级,进而,将在所述规定日期时间由该电力储藏装置发出的电力,指定为所述规定日期时间的基于经济负荷分配控制的电力供给的低于所述第二优先级的第三优先级;
另外,在由所述第二判定功能将所述电力储藏装置未判定为与所述规定日期时间的电力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状态下,由所述第一判定功能判定为将所述自然能源电源设为与所述规定日期时间的电力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时,或者,在由所述第一判定功能将所述自然能源电源未判定为与所述规定日期时间的电力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的状态下,由所述第二判定功能将所述电力储藏装置判定为与所述规定日期时间的电力供需计划对应的分配对象时,将由判定为所述分配对象的电源输出的电力,指定为所述规定日期时间的基于经济负荷分配控制的电力供给的第二优先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57757 | 2012-03-14 | ||
JP2012057757A JP2013192401A (ja) | 2012-03-14 | 2012-03-14 | 電力需給制御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11958A true CN103311958A (zh) | 2013-09-18 |
CN103311958B CN103311958B (zh) | 2015-09-16 |
Family
ID=47844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080943.5A Active CN103311958B (zh) | 2012-03-14 | 2013-03-14 | 电力供需控制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30245850A1 (zh) |
EP (1) | EP2639919B1 (zh) |
JP (1) | JP2013192401A (zh) |
CN (1) | CN103311958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779456A (zh) * | 2016-12-29 | 2017-05-31 |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能源分配控制方法及装置 |
CN107005055A (zh) * | 2014-10-21 | 2017-08-01 | 东芝三菱电机产业系统株式会社 | 充放电管理装置 |
CN109088426A (zh) * | 2018-05-16 | 2018-12-25 | 武汉大学 | 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微网协调控制系统及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2127585A1 (ja) * | 2011-03-18 | 2012-09-27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運転計画作成方法、運転計画作成装置及び運転計画作成プログラム |
US10074984B2 (en) * | 2013-04-09 | 2018-09-11 | Nec Corporation | Electric power control system |
FR3004307A1 (fr) * | 2013-04-09 | 2014-10-10 | France Telecom | Fourniture decentralisee d'energie electrique |
CN105379003B (zh) * | 2013-07-23 | 2018-11-06 |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 太阳能供电和电池操作的系统以及用于控制该系统的方法 |
CN104135036B (zh) * | 2014-07-24 | 2016-04-20 | 华北电力大学 | 一种基于时域和集群效应分析间歇性能源出力的方法 |
US20160056759A1 (en) * | 2014-08-21 | 2016-02-25 | Spinlectrix, Inc. | Photovoltaic energy sources |
SG10201406883UA (en) | 2014-10-23 | 2016-05-30 | Sun Electric Pte Ltd | "Power Grid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solidating Power Inje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A Power Grid System" |
US10644505B2 (en) | 2016-03-04 | 2020-05-05 | Nec Corporation | Technique for evaluating an output performance of an electric power output apparatus connected to an electric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
JP6856063B2 (ja) * | 2016-03-04 | 2021-04-07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端末装置、制御装置、サーバ、評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2018161023A (ja) * | 2017-03-24 | 2018-10-11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電力管理システム、電力管理装置及び電力管理方法 |
KR102200296B1 (ko) * | 2018-01-19 | 2021-01-08 | 엘에스일렉트릭(주) | 태양광발전 장치 |
CN110245771B (zh) * | 2018-03-09 | 2021-08-20 | 亿可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需量预测方法、需量控制方法及系统 |
JP7234815B2 (ja) * | 2019-06-11 | 2023-03-08 |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 電力調整システム |
KR102284303B1 (ko) * | 2019-12-23 | 2021-08-03 | (주)누리플렉스 | 이종 분산 자원과 연계된 에너지 저장 장치의 지능형 운전 방법 및 장치 |
JP7468478B2 (ja) | 2021-07-16 | 2024-04-1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制御システム、及び電力調整方法 |
CN115036911B (zh) * | 2022-05-26 | 2023-03-21 | 怀化建南机器厂有限公司 | 电力系统用电网集中器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10029141A1 (en) * | 2010-07-02 | 2011-02-03 | David Sun | Method for integrating individual load forecasts into a composite load forecast to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synchronized and harmonized load forecast |
WO2011030472A1 (ja) * | 2009-09-08 | 2011-03-17 | 株式会社 東芝 | スマートグリッド及びマイクログリッド向け総合監視制御システム |
CN102064574A (zh) * | 2009-11-16 | 2011-05-18 | 夏普株式会社 | 电力运用系统、电力运用方法及太阳光发电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179604A (ja) * | 1995-09-13 | 1997-07-11 | Toshiba Corp | プラントの運転制御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
JP2000333369A (ja) * | 1999-05-20 | 2000-11-30 | Hitachi Ltd | 電力系統需給制御装置 |
JP2003259696A (ja) * | 2002-02-28 | 2003-09-12 | Jfe Engineering Kk | 発電制御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
JP4213941B2 (ja) * | 2002-10-11 | 2009-01-2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複数の分散電源の出力抑制方法および分散電源管理システム |
JP2005151662A (ja) * | 2003-11-13 | 2005-06-09 | Sharp Corp | インバータ装置および分散電源システム |
JP3981690B2 (ja) * | 2005-03-28 | 2007-09-26 | 東京電力株式会社 | 統括風力発電システム |
JP2007009804A (ja) * | 2005-06-30 | 2007-01-18 | Tohoku Electric Power Co Inc | 風力発電施設の出力電力制御スケジュールシステム |
JP4715624B2 (ja) * | 2006-05-09 | 2011-07-06 | 富士電機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電力安定化システム、電力安定化制御プログラム、電力安定化制御方法 |
JP5194458B2 (ja) * | 2007-01-24 | 2013-05-08 | 株式会社明電舎 | 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と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の発電量予測装置 |
JP4796974B2 (ja) * | 2007-01-26 | 2011-10-19 |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 風力発電装置と蓄電装置のハイブリッドシステム,風力発電システム,電力制御装置 |
DE102008063250A1 (de) * | 2008-12-23 | 2010-09-16 | Natcon7 Gmbh | Verfahren und System zur Nutzung erneuerbarer Energiequellen |
JP5310003B2 (ja) * | 2009-01-07 | 2013-10-09 | 新神戸電機株式会社 | 風力発電用鉛蓄電池制御システム |
US8706650B2 (en) * | 2009-01-14 | 2014-04-22 | Integral Analytics, Inc. | Optimization of microgrid energy use and distribution |
JP2011114956A (ja) * | 2009-11-27 | 2011-06-09 | Hitachi Ltd | マイクログリッドの安定運転制御装置 |
JP5529887B2 (ja) * | 2009-11-30 | 2014-06-25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制御システム、補正装置、及び電力制御方法 |
JP5190050B2 (ja) * | 2009-12-16 | 2013-04-24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風力発電システム、風力発電制御装置、及び風力発電制御方法 |
JP5493886B2 (ja) * | 2010-01-08 | 2014-05-14 |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 太陽光発電量予測システムおよび太陽光発電量予測方法 |
EP2541716A1 (en) * | 2010-02-25 | 2013-01-02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Demand and supply control apparatus, demand and supply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
JP2012034444A (ja) * | 2010-07-28 | 2012-02-16 | Toshiba Corp | 電力需給計画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
JP5101675B2 (ja) * | 2010-09-09 | 2012-12-19 | 株式会社東芝 | 需給バランス制御装置 |
-
2012
- 2012-03-14 JP JP2012057757A patent/JP2013192401A/ja active Pending
-
2013
- 2013-03-07 EP EP13158178.7A patent/EP2639919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3-13 US US13/801,332 patent/US2013024585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3-03-14 CN CN201310080943.5A patent/CN10331195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1030472A1 (ja) * | 2009-09-08 | 2011-03-17 | 株式会社 東芝 | スマートグリッド及びマイクログリッド向け総合監視制御システム |
CN102064574A (zh) * | 2009-11-16 | 2011-05-18 | 夏普株式会社 | 电力运用系统、电力运用方法及太阳光发电装置 |
US20110029141A1 (en) * | 2010-07-02 | 2011-02-03 | David Sun | Method for integrating individual load forecasts into a composite load forecast to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synchronized and harmonized load forecast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05055A (zh) * | 2014-10-21 | 2017-08-01 | 东芝三菱电机产业系统株式会社 | 充放电管理装置 |
CN107005055B (zh) * | 2014-10-21 | 2019-11-12 | 东芝三菱电机产业系统株式会社 | 充放电管理装置 |
CN106779456A (zh) * | 2016-12-29 | 2017-05-31 |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能源分配控制方法及装置 |
CN106779456B (zh) * | 2016-12-29 | 2020-07-14 |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能源分配控制方法及装置 |
CN109088426A (zh) * | 2018-05-16 | 2018-12-25 | 武汉大学 | 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微网协调控制系统及方法 |
CN109088426B (zh) * | 2018-05-16 | 2021-09-14 | 武汉大学 | 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微网协调控制系统及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639919B1 (en) | 2015-05-27 |
EP2639919A2 (en) | 2013-09-18 |
US20130245850A1 (en) | 2013-09-19 |
EP2639919A3 (en) | 2014-03-26 |
JP2013192401A (ja) | 2013-09-26 |
CN103311958B (zh) | 2015-09-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11958A (zh) | 电力供需控制装置 | |
JP5542781B2 (ja) | 蓄電池制御システム及び蓄電池制御方法 | |
CN104753164B (zh) | 一种v2g充电站 | |
JP6067619B2 (ja) | バッテリーを備えた無停電電源装置のエネルギー貯蔵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 |
CN107005055B (zh) | 充放电管理装置 | |
Yao et al. | Determination of short-term power dispatch schedule for a wind farm incorporated with dual-battery energy storage scheme | |
CN103944178B (zh) | 智能配电网能量平衡优化调度方法 | |
US9098817B2 (en) | Method for real-time control of energy storage units to reduce electricity cost | |
US9450439B2 (en) | Secondary battery system and operating method of secondary battery | |
CN102110987A (zh) | 从电池供给电网能量的系统和方法 | |
CN108695871B (zh) | 含有电力弹簧的孤岛微电网降低储能容量需求的配置方法 | |
KR101769776B1 (ko) | 주파수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 |
JP2012196123A (ja) | 地域内電力需要管理システム | |
CN103081280A (zh) | 电源系统 | |
JP2012210129A (ja) | 充電制御装置、充電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システム | |
Li et al. | Power allocation strategy for 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 based on cluster switching | |
US9450417B2 (en) | Method for efficiency-driven operation of dispatchable sources and storage units in energy systems | |
KR20200005862A (ko) | 에너지 관리 시스템 및 그 에너지 관리 시스템을 구비한 에너지 저장 시스템 | |
Liu et al. | Operation-area-constrained adaptive primary frequency support strategy for electric vehicle clusters | |
JP2017046507A (ja) | 系統安定化システム | |
JP2021180581A (ja) | 蓄電装置のsoc制御装置 | |
JP6210419B2 (ja) | 電力制御方法および電力制御装置 | |
JP2013162560A (ja) | 需給調整システム | |
KR102029030B1 (ko) | 장주기 및 단주기 특성을 모두 고려하는 전력저장시스템 운전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 |
JP2018157647A (ja) | 情報処理装置、蓄電装置の制御装置、電力システム、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