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11732A -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11732A
CN103311732A CN2013100752259A CN201310075225A CN103311732A CN 103311732 A CN103311732 A CN 103311732A CN 2013100752259 A CN2013100752259 A CN 2013100752259A CN 201310075225 A CN201310075225 A CN 201310075225A CN 103311732 A CN103311732 A CN 1033117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means
housing
lock arm
projection
hous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7522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11732B (zh
Inventor
今彰大
野吕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117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117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117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117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5Latching arms not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2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a single latching a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1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correct or full engagement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涉及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其目的是在有利于检测构件的尺寸管理的同时提高检测可靠度。从初始位置到检测位置可移动的检测构件(70)安装在壳体主体(11)上。检测构件包括在高度方向上弹性地可变形的弹性臂部(72)。在壳体主体被连接到配合壳体(50)之前,弹性臂部从后方接触或能够接触锁定臂(12)以防止在初始位置处的向前移动。当壳体主体(11)被正确连接到配合壳体(50)时,检测构件到达检测位置,在该检测位置中,弹性臂部(72)通过被从初始位置向前推而进入变形空间(25)。在初始位置处,弹性臂部沿高度方向对锁定臂施加预载荷。

Description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一种连接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2004-103551中公开的连接器包括:带有锁定接纳部的配合壳体;可连接到配合壳体的壳体主体;从壳体主体的前端部向后延伸的弹性地可变形的锁定臂;以及被安装在壳体主体上从初始位置可移动到检测位置的检测构件。检测构件包括以悬臂方式向前突起的可变形的弹性臂部。
在壳体主体被连接到配合壳体之前,弹性臂部的前端部从后方与锁定臂相接触,因而检测构件被保持在初始位置处,且其向前移动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当壳体主体被正确连接到配合壳体时,锁定臂与锁定接纳部弹性地相接合,并且壳体主体和配合壳体被保持在连接状态下。此外,当壳体主体被正确连接到配合壳体时,检测构件从在初始位置处的移动受限状态被解除并且被允许移动至检测位置。在检测位置处,锁定接纳部位于锁定臂的变形空间中,并且弹性臂部的前端部被插入在在锁定臂中形成的贯通孔中。检测构件以这种方式到达检测位置,因而它可以检测到:壳体主体已经被正确连接到配合壳体。
由于设计偏差等,弹性臂部的前端部在初始位置处可能被布置在不被保持在与锁定臂相接触的位置处,或可能被保持成以不适当的重叠余量与锁定臂相接触。如果检测构件在初始位置处未以该方式布置在适当位置处,则它可能缺乏检测可靠度。如果鉴于此试图获得在锁定臂与弹性臂部之间的适当重叠余量,则必须严格管理检测构件的尺寸设置,这可能降低生产能力。
鉴于以上情况完成了本发明并且其目的是在有利于检测构件的尺寸管理的情况下提高检测可靠度。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来解决。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被连接到配合壳体的壳体主体;锁定臂,该锁定臂从壳体主体突起、在变形方向上弹性地可变形并且与配合壳体的锁定接纳部弹性地相接合,以将壳体主体和配合壳体保持在连接状态下;以及检测构件,该检测构件被安装在壳体主体上或安装到壳体主体、从初始位置可移动到检测位置、包括沿变形方向弹性地可变形的弹性臂并且被构造成使得(i)在壳体主体被连接到配合壳体之前,通过弹性臂部与锁定臂的接触而在初始位置限制插入移动,(ii)当壳体主体被正确连接到配合壳体时,解除初始位置处的限制移动状态,并且检测构件能够从初始位置移动到达检测位置,在检测位置,弹性臂部至少部分地进入变形空间,以及(iii)在初始位置,弹性臂部沿着变形方向与锁定臂保持接触,以对锁定臂施加预载荷。
在初始位置处,弹性臂部与锁定臂在变形方向上相接触,以施加预载荷。因此,弹性臂部被布置成能够(具体地,从后方)与锁定臂相接触,并且适当地确定与锁定臂的重叠余量。因此,能够提高检测可靠度,而无需严格管理检测构件的尺寸。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弹性臂部大致以悬臂方式延伸。
具体地,能够与锁定臂相接触的突起被形成为在弹性臂部上、具体地在弹性臂部的前端部上沿变形方向突出。
进一步具体地,检测构件从初始位置经由待机位置朝检测位置移动,在该待机位置中,通过与配合壳体相接触解除限制移动状态;并且突起被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在待机位置,所述突起与锁定臂在变形方向上至少部分地重叠。
进一步具体地,在从待机位置朝检测位置的移动过程中,与锁定臂滑动接触的倾斜的引导表面形成在突起的前表面上。
弹性臂部的突起被布置在与锁定臂在待机位置处在变形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处,并且在从待机位置朝检测位置移动的过程中,突起的引导表面与锁定臂滑动接触。因此,突起在待机位置处的位置精度的精确度是有利的。在那方面,由于根据本发明弹性臂部与锁定臂在初始位置处在高度方向上相接触,所以突起的位置精度可以被满足。
进一步具体地,检测构件包括本体部,当检测构件被朝检测位置移动时,该本体部被操作;弹性臂部联接到本体部,并且能够以其联接位置为支撑点而弹性地变形;并且在检测构件的移动过程中,本体部与壳体主体滑动接触。
进一步具体地,至少一个摇动防止部被设置在本体部和壳体主体的两个滑动接触表面中的一个上,并且在朝检测位置移动的过程中能够挤靠另一滑动接触表面。
检测构件地具体地包括本体部,当检测构件移动至检测位置时,该本体部将被压挤,在检测构件的移动过程中,该本体部与壳体主体滑动接触,并且摇动防止部被设置在本体部和壳体主体的两个滑动接触表面中的一个上和/或在检测构件的移动过程中能够挤靠另一滑动接触表面。因此,防止了检测构件在变形方向(具体地,高度方向)上的摇动。因此,进一步提高了检测构件的检测可靠度。
又进一步具体地,多个摇动防止部被沿前后方向和/或变形方向大致并排布置在本体部上。
由于多个摇动防止部被沿前后方向和高度方向大致并排布置在本体部上,所以检测构件在前后方向上的倾斜被防止,并且检测构件的姿态的稳定性被确保。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连接器组件,该连接器组件包括:根据本发明或其具体实施例的上述方面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壳体;以及配合连接器,其具有与壳体可连接的配合壳体,该配合壳体具有与锁定臂可接合以将壳体锁定在连接状态下的锁定接纳部。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件,该连接器组件包括:包括锁定接纳部的配合壳体;可连接到该配合壳体的壳体主体;锁定臂,该锁定臂从壳体主体突起、在高度方向上弹性地可变形并且与锁定接纳部弹性地相接合,以将壳体主体和配合壳体保持在连接状态下;以及检测构件,该检测构件安装在壳体主体上、从初始位置可移动到检测位置、包括沿高度方向弹性地可变形的弹性臂,并且被构造成:在壳体主体被连接到配合壳体之前,通过弹性臂部与锁定臂的接触而在初始位置限制向前移动,当壳体主体被正确连接到壳体时,解除初始位置处的限制移动状态,并且检测构件能够从初始位置到达检测位置,在该检测位置,弹性臂部通过被向前推而进入变形空间,并且被构造成使得弹性臂部在初始位置处与锁定臂在高度方向上保持接触,以施加预载荷。
在初始位置,弹性臂部与锁定臂在高度方向上相接触,以施加预载荷。因此,弹性臂部被布置成能够从后方与锁定臂相接触,并且适当地确定与锁定臂的重叠余量。因此,可以提高检测可靠度而,无需严格地管理检测构件的尺寸。
具体地,弹性臂部大致以悬臂方式延伸;能够与锁定臂相接触的突起被形成为在弹性臂部的前端部上沿高度方向突出;检测构件从初始位置经由待机位置移动到检测位置,在检测位置,通过与配合壳体的接触解除限制移动状态;突起被布置在与锁定臂在待机位置处在高度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处;并且在从待机位置到检测位置的移动过程中与锁定臂滑动接触的倾斜的引导表面形成在突起的前表面上。
弹性臂部的突起被布置在与锁定臂在待机位置处在高度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处,并且在从待机位置到检测位置移动的过程中,突起的引导表面与锁定臂滑动接触。因此,要求突起在待机位置处的位置准确性的精度。在那方面,由于根据本发明弹性臂部与锁定臂在初始位置处在高度方向上相接触,所以突起的位置精度可以被满足。
进一步具体地,检测构件包括本体部,当检测构件移动到检测位置时,该本体部将被挤压;弹性臂部联接到本体部并且能够以其联接位置为支撑点而弹性地变形;在检测构件的移动过程中,本体部与壳体主体滑动接触;并且摇动防止部被设置在本体部和壳体主体的两个滑动接触表面中的一个上并且在移动至检测位置的过程中能够挤靠另一滑动接触表面。
检测构件地包括本体部,当构件移动到检测位置时,该本体部将被挤压,在检测构件的移动过程中,本体部与壳体主体滑动接触,并且摇动防止部被设置在本体部和壳体主体的两个滑动接触表面中的一个上并且在检测构件的移动过程中能够压靠另一滑动接触表面。因此,检测构件在高度方向上的摇动被防止。因此,进一步提高了检测构件的检测可靠度。
进一步具体地,多个摇动防止部被沿到检测位置的移动方向和高度方向并排布置在本体部上。
由于多个摇动防止部被沿前后方向和高度方向并排布置在本体部上,所以检测构件在前后方向上的倾斜被防止,并且确保了检测构件的姿态的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组装连接器组件的方法,具体地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面或其具体实施例,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提供具有壳体主体和从壳体主体突起且在变形方向上可弹性变形的锁定臂的连接器,提供具有配合壳体的配合连接器,将壳体主体与配合壳体配合地连接,从而将锁定臂与配合壳体的锁定接纳部弹性地接合,以将壳体主体和配合壳体保持在连接状态下;以及将检测构件安装在壳体主体上或安装到壳体主体,该检测构件从初始位置可移动到检测位置、包括在变形方向上弹性地可变形的弹性臂部,并且被构造成使得:(i)在壳体主体被连接到配合壳体之前,通过弹性臂部与锁定臂的接触而在初始位置限制插入移动,(ii)当壳体主体被正确连接到配合壳体时,解除初始位置的限制移动状态,并且检测构件能够从初始位置移动到达检测位置,在该检测位置,弹性臂部至少部分地进入变形空间,以及(iii)弹性臂部在初始位置处被保持与锁定臂在变形方向上相接触,以对锁定臂施加预载荷。
根据具体实施例,弹性臂部大致以悬臂方式延伸。
具体地,该组装方法进一步包括:在弹性臂部上具体地在弹性臂部的前端部上提供突起,该突起能够与锁定臂相接触以沿变形方向突出。
进一步具体地,检测构件从初始位置经由待机位置朝检测位置移动,在该待机位置中,移动受限状态通过与配合壳体相接触被解除;并且突起被布置在与锁定臂在待机位置处在变形方向上至少部分地重叠的位置处。
进一步具体地,该组装方法进一步包括:在突起的前表面上设置倾斜的引导表面,在从待机位置朝检测位置的移动过程中,该倾斜的引导表面与锁定臂滑动接触。
又进一步具体地,该组装方法进一步包括:当检测构件将被朝检测位置移动时,操作检测构件的本体部,其中弹性臂部联接到本体部并且能够以其联接位置为支撑点而弹性地变形;并且在检测构件的移动过程中,本体部与壳体主体滑动接触;其中摇动具体地由至少一个摇动防止部防止,该至少一个摇动防止部被设置在本体部和壳体主体的两个滑动接触表面中的一个上并且在朝检测位置移动的过程中能够挤靠另一滑动接触表面。
附图说明
在阅读关于优选实施例和附图的下列详细描述之后,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为清楚。应理解,即使单独地描述实施例,实施例的单个特征也可以组合到其它的实施例。
图1是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中的安装有检测构件的壳体在初始位置处的平面图,
图2是安装有检测构件的壳体在初始位置处的后视图,
图3是壳体的平面图,
图4是壳体的侧视图,
图5是壳体的前视图,
图6是壳体的后视图,
图7是检测构件的平面图,
图8是检测构件的侧视图,
图9是检测构件的前视图,
图10是检测构件的底视图,
图11是示出如下状态的截面:检测构件被安装在初始位置处,并且壳体主体被略连接到配合壳体,
图12是示出如下状态的截面:壳体主体被进一步连接,并且锁定突起由干涉部的挤压表面挤压以使锁定臂在很大程度上弹性地变形,
图13是示出如下状态的截面:壳体主体被正确连接到配合壳体,锁定臂与锁定接纳部相接合,并且检测构件被保持在待机位置处,
图14是示出如下状态的截面:在朝检测位置移动检测构件的过程中,锁定突起的引导表面被保持为与容纳凹部的上端开口边缘滑动接触,
图15是示出如下状态的截面:检测构件位于检测位置处,并且突起被容纳在容纳凹部中,
图16是示出在初始位置处检测构件被固持在壳体主体中状态的基本部分的截面,
图17是示出在初始位置处阻止检测构件到检测位置的移动的状态的基本部分的截面,
图18是示出在待机位置处阻止检测构件到初始位置的返回移动的状态的基本部分的截面,
图19是示出在检测构件被安装在壳体主体上之前的状态的基本部分的侧视截面图,和
图20是示出检测构件被安装在壳体主体上且本体部的摇动由第一摇动防止部和第二摇动防止部抑制的状态的基本部分的侧截面图。
附图标记
10…壳体
11…壳体主体
12…锁定臂
13…保护壁
24…锁定突起
25…变形空间
28…脱离部
31…容纳凹部
32…辅助凹部
50…配合壳体
52…锁定接纳部
70…检测构件
71…本体部
72…弹性臂部
73…后部
74…脱离窗
77…钩挂部
82…第一摇动阻止部(摇动防止部)
83…第二摇动防止部(摇动防止部)
87…突起
88…引导表面
91…辅助突起
92…辅助引导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至图20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根据该实施例的连接器A包括可连接到彼此的壳体10和配合壳体50以及被安装在壳体10上或中的检测构件70。注意,在下列描述中,就前后方向FBD而言,两个壳体10、50的待连接侧被称为前侧。
配合壳体50由例如合成树脂制成,并且包括如图11中所示向前敞开的(具体地,大致筒形的)底座51。锁定接纳部52被形成在底座51(具体地,底座51的外壁或上壁的前端部)中或上。锁定接纳部52具体地在高度方向HD(与两个壳体10、50的连接方向CD相交的方向)上穿透底座51(具体地,上壁)。锁定接纳部52的内部前表面充当接合表面53,该接合表面53是朝上或外侧略向前倾斜的倒锥形表面。此外,干涉部54在底座51(具体地,底座51的外或上壁的前端部)处形成在与锁定接纳部52相邻(具体地,直接前方)的位置。倾斜表面55形成在干涉部54(具体地,干涉部54的前表面的下或内端部)处,其是朝上或外侧向前倾斜的倾斜表面。此外,干涉部54的下或内表面从倾斜表面55到锁定接纳部52被从倾斜表面55到锁定接纳部52布置为大致水平(平行于连接方向CD)并且充当挤压表面56,该挤压表面56能够从上方或外侧挤压检测构件70的突起87(稍后描述)以及锁定臂12的锁定突起24。
壳体10由例如合成树脂制成,并且包括(具体地,大致块状的)壳体主体11以及弹性可变形的(且具体地大致悬臂形状的)锁定臂12,该锁定臂12被一体地或整体地联接到壳体主体11(具体地,壳体主体11的上表面),如图3和4中所示。一个或更多个端子接头(未示出)至少部分地可插入到壳体主体11中。
至少部分地围绕锁定臂12的后端部(稍后描述的脱离部28)的(具体地,大致弧状或弯曲或门状的)保护壁13形成在壳体主体11(具体地,壳体主体11的后端部)的上或外表面上,如图5和6所示。保护壁13具体地由如下部分组成或包括如下部分:成对的外侧壁14,从壳体主体11的上表面的大致宽度方向上的相反两端站立或突出;成对的内侧壁15,其位于两个外侧壁14的内侧并且从壳体主体11的上表面站立或突出;以及覆盖壁16,其连接到两个内侧壁15和/或两个外侧壁14(的具体地上或远端),并且具体地大致延伸过壳体主体11的整个宽度。如图19中所示,保护壁13的内部空间充当安装空间17,检测构件70将沿插入方向ID(具体地,平行于连接方向CD)具体地大致从后方至少部分地插入在该安装空间17中。
如图3中所示,覆盖壁16具体地被形成有至少一个切口部18,该切口部18在覆盖壁16的后端上敞开。锁定臂12的脱离部28通过该切口部18能够被至少部分地看到。此外,内侧壁15的后端具体地通过由切口部18至少部分地隔开而位于外侧壁14的后端之前。
如图5和图19中所示,一个或更多个、具体地成对的引导凹槽19被形成在(具体地,两个)外侧壁14(的具体地下端部的内表面)上。(两个)引导槽19具体地具有矩形横截面、大致沿前后方向FBD延伸和/或在(两个)外侧壁14的前端和后端上敞开。一个或更多个、具体地成对的第一保持部21被形成为在(具体地两个)引导槽19(的具体地后端的下部)的内表面上向内突出。如图16中所示,第一保持部21的后表面具体地是朝前方向内倾斜的锥形表面,并且其前表面沿宽度方向WD(相对于前后方向FBD和/或插入方向ID和/或连接方向CD成不同于0°或180°的角、优选地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
一个或更多个、具体地成对的第二保持部22被形成为在(具体地两个)内侧壁15(的具体地后端部)的外表面上向外突出。如图5和6所示,(两个)第二保持部22具体地大致是从壳体主体11的外或上表面大致向上或向外(具体地,沿高度方向或沿相对于前后方向FBD和/或插入方向ID和/或连接方向CD和/或宽度方向WD成不同于0°和180°的角、优选地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长窄肋形。如图16中所示,第二保持部22的后表面具体地是朝前方向外倾斜的锥形表面,和/或其前表面具体地是朝外侧略向前倾斜的倒锥形表面。
如图17中所示,一个或更多个、具体地成对的限制部23形成为在(具体地两个)内侧壁15(的具体地前端部的外表面)上向外突出。如图5和6中所示,(两个)限制部23具体地是从覆盖壁16的下或内表面沿高度方向HD大致向下或向内延伸的长窄肋形。限制部23具体地具有比第二保持部22短的突出距离和/或比第二保持部22长的延伸长度和/或具体地大致布置成在第二保持部22之上或对应于第二保持部22。如图17所示,限制部23的后表面具体地是朝前方向外倾斜的锥形表面,和/或其前表面是朝前方向内倾斜的锥形表面。
如图4中所示,锁定臂12大致从壳体主体11(的前端部的具体地上或外表面)向后或沿着连接方向CD延伸。锁定突起24被形成为在锁定臂12的在前后方向FBD上的中间部(具体地大致中央部中)沿高度方向HD突出。变形空间25被形成在锁定臂12的下或内表面与壳体主体11的上或外表面之间。
如图3中所示,锁定臂12具体地包括在锁定突起24前方的(具体地大致矩形板的)基端部26。如图4中所示,基端部26的前端侧联接到壳体主体11的上表面并且充当锁定臂12的弹性变形的支撑点。此外,如图3和4中所示,锁定臂12包括:一个或更多个、具体地成对的联接部分27,其从锁定突起24(的具体地两侧)大致向后延伸;以及脱离部28,其联接到(两个)联接部27的后端,大致沿宽度方向WD延伸并且被布置成略微更高。锁定突起24的后表面充当大致面向后的锁定表面29,其中与锁定接纳部52的接合表面53面对的上或外侧具体地是略倒锥形的,和/或与检测构件70的移动限制表面94(稍后描述)的下或内侧具体地是略锥形的,如图11所示。
当两个壳体10、50被正确连接时,如图13中所示,锁定突起24至少部分地从下方或内侧弹性配合到锁定接纳部52中,并且锁定表面29被布置成能够与接合表面53相接触,因而两个壳体10、50被保持在连接状态CS中。另一方面,通过在两个壳体10、50正确相连的状态下从上方或外侧挤压脱离部28,锁定臂12弹性地变形而至少部分地进入变形空间25。以这种方式,锁定突起24从锁定接纳部52退开,并且两个壳体10、50可以被分开或拉开。
此外,如图11中所示,容纳凹部31由此被形成在锁定臂12的下表面上以向后敞开。容纳凹部31的尺寸被设定为和/或成形为使得检测构件70的突起87至少部分地可配合在该容纳凹部31中,并且在锁定臂12的(面向变形空间25的)下或内表面和/或锁定突起24的后表面上敞开。容纳凹部31的内部上表面具体地布置为高于锁定臂12的基端部26的上表面。此外,容纳凹部31的内部上表面具体地被局部凹进,以形成辅助凹部32。如图6中所示,辅助凹部32被布置在容纳凹部31的内部上表面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具体地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中,并且具有具体地比容纳凹部31的整个宽度的约一半(具体地约1/3)小的宽度。辅助凹部32的深度被设置成充分地小于容纳凹部31的深度。
接着,描述检测构件70。检测构件70同样由例如合成树脂制成并且包括本体部71和一体或整体地联接到本体部71(的具体地前端)的弹性臂部72,如图7和图8中所示。检测构件70将被安装在壳体主体11上或中,能够从初始位置IP经由待机位置SP移动到检测位置DP。
如图2和图9中所示,本体部71包括大致沿宽度方向WD和/或高度方向HD延伸的后部73。后部73被形成有脱离窗74。脱离窗74具体地是这样的凹部:该凹部具有大致拐角U形截面,和/或形成在后部73的上端边缘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中部(具体地在大致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当从后方观察安装在壳体主体11上的检测构件70时,锁定臂12的脱离部28能够通过脱离窗74被至少部分地看到。
此外,后部73包括:一个或更多个、具体地成对的竖直部75,在宽度方向上的相反两端处大致沿高度方向HD上延伸;和/或水平部76,具体地被联接到两个竖直部75的后端部和/或大致沿宽度方向WD延伸。脱离窗74由两个竖直部75和水平部76隔开。两个竖直部75和水平部76的后表面被大致沿着高度方向HD布置并且在移动到检测位置DP的期间可以(具体地沿插入方向ID或从后方)被挤压或操作。成对的钩挂部77被形成为在两个竖直部75的上端上突出。两个钩挂部77被或能够被手指或夹具抓持,并且移动力(具体地向后的拉力)在该状态下作用在两个钩挂部77上,因而检测构件70被或能够被从检测位置DP移动到初始位置IP。
如图8中所示,两个竖直部75具体地具有大致矩形侧视图,并且包括在竖直部75(的具体地外表面的下端部)上的一个或更多个、具体地成对的引导部78。引导部78具体地大致为大致沿前后方向FBD具体地延伸过水平部76的大致整个长度的肋形。如图10中所示,一个或更多个、具体地成对的第一止动部79形成在两个引导部78(的具体地下部、进一步具体地大致下半部)上。第一止动部79的后表面大致沿宽度方向WD延伸。两个引导部78中的每一个包括凹槽部81,凹槽部81位于第一止动部79的前后两侧处,大致沿前后方向FBD延伸和/或在前后两端上敞开。
如图8和图9中所示,一个或更多个、具体地成对的第一摇动防止部82被形成为在(两个)引导部78(的具体地后部的上表面)上在与(具体地两个)第一止动部79在前后方向FBD上至少部分地重叠的一个或更多个位置处突出。(两个)第一摇动防止部82具体地是以这样的肋形:这些肋大致沿前后方向FBD延伸,和/或大致具有三角形或尖状截面,和/或被布置成与本体部71的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相邻,具体地在本体部71的在宽度方向上的相反两端的后下侧上。
此外,一个或更多个具体地成对的第二摇动防止部83形成为在竖直部75上、具体地大致在两个竖直部75的前部的上端表面上突出。第二摇动防止部83具体地是这样的肋形:该肋大致沿前后方向FBD延伸,和/或大致具有三角形或尖状截面,和/或具体地具有略小于第一摇动防止部82的大小。(具体地两个)第二摇动防止部83被布置成与本体部71的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相邻,具体地在本体部71的在宽度方向上的相对端部的前上侧上。在检测构件70的移动过程中,(两个)第一摇动防止部82在被压挤的状态下被保持成与(两个)引导槽19的内部上表面滑动接触,和/或(两个)第二摇动防止部83在被压挤的状态下被保持成与覆盖壁16的下表面滑动接触,因而检测构件70的移动姿态具体地大致被校正到适当姿态。
此外,如图7中所示,一个或更多个、具体地成对的弹性件84被形成为大致在(两个)竖直部75(的具体地前端)上向前突出。如图8中所示,(两个)弹性件84具体地是这样的板的形式:该板具有大致矩形的侧视图,和/或大致在宽度方向WD上以竖直部75的前端为支撑点能够弹性变形。如图9中所示,一个或更多个、具体地成对的部分锁定部85和一个或更多个、具体地成对的第二止动部86大致以并排形式在高度方向HD上形成在(两个)弹性件84(的具体地前端部)上。
部分锁定部85从弹性件84(的具体地大致前端部的上半部)向内突出,并且大致沿高度方向HD延伸。如图7所示,部分锁定部85的后表面具体地是朝前方向内倾斜的锥形表面,和/或其前表面是朝前方向外向前倾斜的锥形表面。如图17所示,当检测构件70在初始位置IP处,(两个)部分锁定部85的前表面在半锁定状态下从后方保持与(两个)限制部23相接触,因而检测构件70到检测位置DP的移动被(具体地二次地或另外地)阻止。另外,如图18所示,当检测构件70在检测位置DP处时,(两个)部分锁定部85的后表面在半锁定状态下从前方与(两个)限制部23相接触,因而检测构件70到初始位置IP的移动被(具体地二次地或另外地)阻止。
如图9中所示,第二止动部86从弹性件84(的具体地前端部的大致下半部)向内突出,和/或大致沿高度方向HD延伸。如图10中所示,第二止动部86具体地略小于部分锁定部85。第二止动部86的后表面的具体地是朝内侧略向后倾斜的倒锥形表面。如图16中所示,当检测构件70在初始位置IP处时,第一止动部79的后表面具体地被保持为从前方与保持部21相接触,和/或第二止动部86的后表面具体地被保持为从前方与第二保持部22相接触,从而防止检测构件70从壳体主体11脱离或在壳体主体11内移动。
如图8中所示,弹性臂部72具体地大致以悬臂方式从本体部71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具体地前端的大致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向前延伸。弹性臂部72具体地是大致矩形杆件的形式,和/或能够在变形方向DD(例如,高度方向HD或内外方向)上具体地以与本体部71的前端相连的后端部为支撑点而弹性地变形。在自然状态下,弹性臂部72具体地从弹性臂部72的后端到前端以大致恒定的倾斜角度向上或向外倾斜。另一方面,如图11至图13中所示,随着检测构件70从初始位置IP向待机位置SP移动,弹性臂部72沿变形方向DD弹性地变形以渐次地使倾斜角度变小。然后,如图15中所示,当检测构件70到达检测位置DP时,弹性臂部72具体地大致处于水平姿态而大致不倾斜。因此,弹性臂部72具体地在待机位置SP和检测位置DP处处于积蓄弹性力的状态。
如图8中所示,(具体地大致矩形块形式的)突起87被形成为在弹性臂部72的前端部或远端部上或在该前端部或远端部附近向上或向外突出。朝后方向上或向外倾斜的锥形引导表面88形成在突起87的前表面的上端或外端部上。如图13中所示,当检测构件70在待机位置SP处时,突起87的引导表面88具体地被布置成从后方大致面对在锁定突起24的后表面上的容纳凹部31的上或外端开口边缘。此外,如图14中所示,在将检测构件70从待机位置SP向检测位置DP移动的过程中,突起87的引导表面88在容纳凹部31(的具体地上或外端开口边缘)上滑动,并且,相应地,弹性臂部72弹性地倾斜。此外,如图15中所示,当检测构件70到达检测位置DP时,突起87被定位且至少部分地插入到容纳凹部31中。在检测位置DP处大致面对突起87的引导表面88的锥形引导表面34形成在容纳凹部31的内表面上。
此外,如图8和图9中所示,辅助突起91具体地被形成为在突起87的上端表面上部分地突出。辅助突起91具体地是这样的肋的形式:该肋在突起87的上端表面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具体地大致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上大致沿前后方向FBD延伸。辅助突起91的突出距离被设置成充分地小于突起87的突出距离。当突起87至少部分地被插入到容纳凹部31中时,辅助突起91至少部分地被配合且插入到辅助凹部32中。
辅助突起91的前表面充当朝后方向上或向外倾斜的锥形辅助引导表面92。辅助引导表面92与引导表面88大致平齐且连续,和/或具有与引导表面88大致相同的倾斜角度。在将检测构件70从待机位置SP向检测位置DP移动的过程中,辅助引导表面92具体地跟随引导表面88而与容纳凹部31的上或外端开口边缘接触。因此,弹性臂部72的弹性变形量具体地增大如辅助突起91那么多。注意,辅助突起91的上表面在辅助引导表面92后方的区域是朝后方向下倾斜的锥形表面。
此外,接触部93被形成为在突起87的前端的下端部上向前突出。如图7中所示,接触部93具体地大致具有矩形的平面图。当检测构件70在初始位置IP处时,接触部93的上或外表面被布置为大致水平和/或从下方与容纳凹部31的内部上表面相接触。以这种方式,弹性臂部72在预载荷施加到锁定臂12的状态下略弹性变形。
如图8中所示,移动限制表面94被形成在突起87的前表面上在引导表面88与接触部93之间。当弹性臂部72在自然状态下时,移动限制表面94被大致沿着高度方向HD布置。此外,如图11中所示,当检测构件70在初始位置IP处时,突起87的移动限制表面94被布置成从后方面对锁定突起24的锁定表面29。
接着,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功能。
在安装检测构件70中,检测构件70至少部分地被沿插入方向ID、具体地大致从后方插入到壳体主体11的安装空间17中。在安装过程中,第一摇动防止部82在被压挤的状态下与引导槽19的内部上表面滑动接触,和/或第二摇动防止部83在被压挤的状态下与覆盖壁16的下表面滑动接触,从而确保检测构件70的安装姿态的稳定性。
此外,在安装过程中,(两个)弹性件84弹性地变形,并且检测构件70到达初始位置IP,如图16中所示,因而(两个)弹性件84至少部分地弹性复位和/或第二止动部86被布置成从前方与第二止动部22可接合。具体地,同时,第一止动部79被布置成从前方与第一保持部21可接合。以这种方式,阻止检测构件70从壳体主体11(例如,向后)脱离。此外,所示当检测构件70到达初始位置IP时,突起87的移动限制表面94被布置成具体地大致从后方与锁定突起24的锁定面29可接合,如图11中所示。因此,如果在初始位置IP处试图沿插入方向ID或向前推检测构件70,则移动限制表面94与锁定表面29相接触以阻止检测构件70的任何进一步(向前)移动。这时,如图17中所示,在初始位置IP处检测构件70的向前移动具体地还由部分锁定部85从后方与限制部23的接触而被二次地阻止。以这种方式,如图1中所示,检测构件70相对于壳体主体11被保持或定位在初始位置IP处,且沿前后方向FBD的移动被阻止。
在初始位置IP处,如图11中所示,弹性臂部72的接触部93与容纳凹部31的内部上表面相接触,并且弹性臂部72在累积弹性力的状态下相对于锁定臂12被保持。然后,接触部93接触容纳凹部31的内部上表面,因而在突起87的移动限制表面94与锁定突起24的锁定表面29之间的重叠余量被自动以确定为规定(预定或可预定)值。
随后,壳体主体11被配合到配合壳体50的底座51中。在配合过程中,在与干涉部54的倾斜表面55滑动接触之后,锁定突起24由干涉部54的挤压表面56挤压,并且锁定臂12弹性地变形以至少部分地进入变形空间25,如图12中所示。另外,当壳体主体11被正确连接到配合壳体50时,锁定突起24从由干涉部54挤压的状态被解除,因而锁定臂12至少部分地弹性复位,并且锁定突起24从内侧或下方被至少部分地配合到锁定接纳部52中,如图13中所示。以这种方式,锁定突起24的锁定表面29的上或外部被布置成与锁定接纳部52的接合表面53可接合,并且两个壳体10、50被保持在连接状态下。
此外,当壳体主体11被正确连接到配合壳体50时,在突起87的上端表面上的辅助突起91由干涉部54的挤压表面56向内或向下挤压,如图13中所示。这时,突起87保持与干涉部54相接触,而不跟随锁定臂12的往复移动,并且接触部93从容纳凹部31离开。以这种方式,检测构件70具体地被保持在待机位置SP处,在该待机位置SP中,弹性臂部72从锁定臂12分离并且保持与配合壳体50相接触。在待机位置SP处,弹性臂部72由干涉部54弹性地变形,并且具体地大致呈与水平姿态近似的倾斜姿态。
而且,在待机位置SP处,突起87的引导表面88的具体地被布置成从后方大体上面对在锁定突起24的后表面上的容纳凹部31的上或外端开口边缘,同时形成小的间隙,如图13中所示。也就是,容纳凹部31的上端开口边缘被布置成容纳在突起87的引导表面88的高度范围内。
随后,后部73的后表面被沿插入方向ID或向前移动或推动,以将检测构件70置于检测位置DP。通过在待机位置SP处对检测构件70施加向前推力,部分锁定部85与限制部23之间的半锁定状态被解除,并且弹性件84弹性变形以移动到限制部23上。此外,在移动到检测位置DP或朝检测位置DP移动的过程中,突起87的引导表面88和辅助突起91的辅助引导表面92依次与容纳凹部31的上端开口边缘滑动接触,如图14中所示,因而弹性臂部72具体地在更大程度上弹性变形并且被更深地插入到变形空间25中,并且进一步,突起87从后方插入到容纳凹部31中。
当检测构件70大致到达检测位置DP时,突起87具体地大致完全地配合并容纳到容纳凹部31中,并且辅助突起91具体地同样配合并容纳到辅助凹部32中,如图15中所示。突起87与容纳凹部31的内部前表面相接触,从而阻止检测构件70的任何进一步向前移动。此外,在检测位置DP处,弹性件84至少部分地弹性复位,和/或部分锁定部85从前方与限制部23相接触,从而防止检测构件70的向后移动。以这种方式,检测构件70被保持或定位在检测位置DP处。
此外,在检测位置DP处,在弹性力在锁定臂12与壳体主体11之间累积的状态下,弹性臂部72具体地被大致保持在水平姿态下,如图15中所示。弹性臂部72被插入到变形空间25中适当的深度,从而限制锁定臂12的弹性变形,其结果是,两个壳体10、50具体地被强有力地保持在连接状态下。注意,在将检测构件70从初始位置IP经由待机位置SP移动到检测位置DP的过程中,第一摇动防止部82在被压挤的状态下与引导槽19的内部上表面滑动接触,和/或第二摇动防止部83在被压挤的状态下与覆盖壁16的下表面滑动接触,因而避免了本体部71的倾斜并且确保检测构件70在移动姿态下的稳定性。此外,在初始位置IP、待机位置SP与检测位置DP中的每一个处,本体部71的摇动具体地由第一和第二摇动防止部82、83的摇动防止功能抑制,和/或检测构件70被定位并保持在壳体主体11上,如图2和图20中所示。
另一方面,如果壳体主体11被保持在部分连接的位置而未正确连接到配合壳体50,则锁定臂12由干涉部54的挤压表面56挤压并且保持在变形空间25弹性地变形,如图12中所示。因此,即使在该状态下试图沿插入方向或向前移动或推检测构件70,弹性臂部72由于突起87与锁定突起24的干涉而不能进入变形空间25并且阻碍了检测构件70到检测位置DP的移动。因此,可以基于检测构件70是否能够朝或到检测位置DP移动或移动而得知或检测到壳体主体11是否已经正确连接到配合壳体50。
在分离两个壳体10、50中,钩挂部77被或能够被手指或夹具抓持,并且检测构件70在该状态下被向后移动或拉动。如果向后拉力作用在检测构件70上,则在弹性件84弹性变形的同时部分锁定部85与限制部23脱离,并且检测构件70朝初始位置IP被向后拉或被拉到初始位置IP。随后,手指或夹被或可以被至少部分地插入到脱离窗74中并且被放置在脱离部28上(与脱离部28相互作用),以压下或移动脱离部28。以这种方式,使锁定突起24变形或从锁定接纳部52分离,并且使或可以使锁定臂12与锁定接纳部52脱离。通过拉壳体主体11离开配合壳体50,且压下或移动脱离部28,可以使两个壳体10、50彼此分离。在这种情况下,覆盖壁16位于脱离部28之上,并且切口部18不具有充分的开口面积用于允许手指或夹具进入,因而阻止手指或夹具从上方进入。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实现下列效果。
当检测构件70在初始位置IP处时,弹性臂部72(具体地大致沿高度方向HD)与锁定臂12相接触,以施加预载荷,相应地,弹性臂部72被布置在能够从后方与锁定臂12相接触的位置处,并且与锁定臂12的重叠余量被适当地确定。因此,即使检测构件70的尺寸被不严格地管理,也能提高检测可靠性,从而提高整体可操作性。
在此处,当检测构件70在待机位置SP处时,弹性臂部72的突起87被布置在沿着变形方向DD(具体地大致沿高度方向HD)至少部分地与锁定臂12重叠的位置处,并且在移动过程中或从待机位置SP到检测位置DP的过渡中,突起87的引导表面88与锁定臂12滑动接触。因此,具体地要求突起87在待机位置SP处的位置精度的精确性。在该方面,根据该实施例,弹性臂部72在初始位置IP处(具体地大致沿高度方向HD)与锁定臂12相接触。因此,能够有利地满足突起87的位置精度。
此外,检测构件70具体地包括在朝或到检测位置DP的移动期间将被挤压的本体部71,在检测构件70的移动过程中,本体部71与壳体主体11滑动接触,并且第一和/或第二摇动防止部82、83被设置在本体部71的出自本体部71和/或壳体主体11的两个滑动接触表面的滑动接触表面上并且能够沿高度方向压挤靠着壳体主体11的滑动接触表面。因此,检测构件70的(具体地大致沿高度方向HD)摇动被或可以被阻止。因此,进一步提高了检测构件70的检测可靠性。
此外,由于第一与第二摇动防止部82、83具体地沿前后方向FBD和/或沿高度方向HD被两个并排地布置,阻止了检测构件70沿前后方向FBD的倾斜,并且确保了检测构件70的姿态稳定性。
由于当检测构件70到达检测位置DP时,突起87具体地至少部分地被容纳到锁定臂12的容纳凹部31中,所以锁定臂12和检测构件70被布置在至少部分地沿着变形方向DD(具体地大致沿高度方向HD)重叠的位置处,并且能够减小连接器的相应尺寸(具体地高度)。在这种情况下,容纳凹部31朝锁定臂12的变形空间25和朝后方敞开,但并不在与壳体主体11相连的前端部上敞开,因而避免了锁定臂12的强度降低。因此,通过锁定臂12提高了锁定可靠度。
由于锁定突起24具体地被形成为在锁定臂12上沿着变形方向DD(具体地沿高度方向HD)突出,并且容纳凹部31在锁定突起24的后表面上敞开,能够在锁定突起24的对应尺寸内沿着变形方向DD、具体地在锁定突起24的高度范围内沿高度方向HD确保容纳凹部31的大的开口区域。
由于突起87和锁定突起24具体地被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当检测构件70位于待机位置SP处时,突起87和锁定突起24沿着变形方向DD(具体地大致沿高度方向HD)至少部分地重叠,所以能够进一步减小连接器的相应尺寸(具体地高度)。
在将检测构件70从待机位置SP移动或移动到检测位置DP的过程中,突起87的引导表面88与容纳凹部31的上或外端开口边缘滑动接触,以大致引导突起87到容纳凹部31中的插入。因此,确保了检测构件70的移动操作的稳定性。
由于辅助突起91具体地被形成为在突起87的上端的一部分上沿变形方向DD或高度方向HD突出,和/或与引导表面88连续的辅助引导表面92具体地形成在辅助突起91的前表面上,所以能够确保在变形方向DD或高度方向HD上的大的引导区域,和/或促进在待机位置SP处在将突起87定位成面对容纳凹部31的开口边缘中的尺寸管理。此外,除突起87之外,辅助突起91也至少部分地插入到容纳凹部31中,并且容纳凹部31的深度被增大如辅助突起91的高度那么多,因而可能降低锁定臂12的强度。然而,根据该实施例,容纳凹部31的内部上表面的一部分具体地仅被凹进以形成辅助凹部,其中辅助突起91在检测位置DP处至少部分地配合到该辅助凹部32中。因此,并不增大整个容纳凹部31的深度,并且能够抑制锁定臂12的强度降低。
脱离部28的与面对变形空间25的表面相反的表面具体地由保护壁13至少部分地覆盖,并且通过保护壁13阻止了脱离部28的意外操作,而在使锁定臂12脱开的过程中,例如通过穿过在检测构件70的后部73上敞开的脱离窗74放置手指或夹具,能够操作脱离部28。因此,锁定臂12可以容易地从锁定状态被解除。
此外,在拉配合壳体50离开壳体主体11的过程中,通过例如用手指或夹具抓持后部73的钩挂部77,检测构件70具体地被或能够被拉回到初始位置IP,并且之后,能够操作脱离部28。在该情况下,由于该对钩挂部77具体地被布置在后部73上在脱离窗74的相对侧处,提高了后部73的空间效率,并且能够满足连接器的小型化。
因此,为了提高检测可靠性,同时有利于检测构件的尺寸管理,能够从初始位置IP移动到检测位置DP的检测构件70被安装在壳体主体11上或中。检测构件70包括沿着变形方向DD(具体地高度方向HD)弹性地可变形的弹性臂部72。在壳体主体11被连接到配合壳体50之前,弹性臂部72从后方接触或能够从后方接触锁定臂12以阻止在初始位置IP处的插入或向前运动。当壳体主体11正确连接到配合壳体50时,检测构件70到达或能够到达检测位置DP,在检测位置DP处,弹性臂部72通过从初始位置IP在插入方向ID上移动(具体地被向前推)而至少部分地进入变形空间25。在初始位置IP处,弹性臂部72在变形方向DD(具体地高度方向HD)上施加预载荷到锁定臂12。
<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和图示的实施例。例如,下列实施例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检测构件可以被构造成当检测构件到达检测位置时不能限制锁定臂的弹性变形。
(2)容纳凹部不可被定尺寸和成形为使得突起可配合在其中,而可以被定尺寸为使得突起被宽松地配合在其中。
(3)容纳凹部可以在锁定臂的不同于锁定突起的一部分上向后敞开。
(4)摇动防止部可以被形成在壳体主体上,而不是形成在本体部上。此外,摇动防止部可以形成在本体部和壳体主体两者上。
(5)多个摇动防止部可以沿前后方向FBD和/或高度方向HD被大致并排布置在同一轴线上。
(6)三个或更多个摇动防止部可以沿前后方向FBD和/或高度方向HD被大致并排布置。
(7)多个辅助突起可以被形成在突起的上端上。例如,成对的辅助突起可以形成在突起的上端的相对的在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侧上。在这种情况下,多个辅助凹部可以被形成在容纳凹部的对应于辅助突起的位置处。
(8)引导表面和引导倾斜表面可以是弯曲的倾斜表面。

Claims (15)

1.一种连接器,包括:
壳体主体(11),所述壳体主体能够被连接到配合壳体(50);
锁定臂(12),所述锁定臂(12)从所述壳体主体(11)突起,并且能够在变形方向(DD)上弹性地变形,所述锁定臂能够与所述配合壳体(50)的锁定接纳部(52)弹性地接合,以将所述壳体主体(11)和所述配合壳体(50)保持在连接状态(CS)下;以及
检测构件(70),所述检测构件以能够从初始位置(IP)移动到检测位置(DP)的方式被安装在所述壳体主体(11)上或安装到所述壳体主体(11),并且包括能够在所述变形方向(DD)上弹性变形的弹性臂部(72),所述检测构件被构造成:
在所述壳体主体(11)被连接到所述配合壳体(50)之前,通过所述弹性臂部(72)与所述锁定臂(12)的接触而在所述初始位置(IP)处限制插入移动,
当所述壳体主体(11)被正确连接到所述配合壳体(50)时,解除所述初始位置(IP)处的限制移动状态,并且所述检测构件(70)能够从所述初始位置(IP)移动到达所述检测位置(DP),在所述检测位置(DP),所述弹性臂部(72)至少部分地进入变形空间(25),并且
在初始位置(IP),所述弹性臂部(72)沿着所述变形方向(DD)与所述锁定臂(12)保持接触,以对所述锁定臂(12)施加预载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弹性臂部(72)大致以悬臂方式延伸。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能够与所述锁定臂(12)相接触的突起(87)形成为在所述弹性臂部(72)上、具体在所述弹性臂部(72)的前端部上沿着所述变形方向(DD)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检测构件(72)从所述初始位置(IP)经由待机位置(SP)朝所述检测位置(DP)移动,在所述待机位置,通过所述检测构件(72)与所述配合壳体(50)的接触来解除所述限制移动状态;并且
所述突起(87)被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处:在所述待机位置(SP),所述突起(87)在所述变形方向(DD)上与所述锁定臂(12)处至少部分地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突起(87)的前表面上形成有倾斜的引导表面(88),在从所述待机位置(SP)朝所述检测位置(DD)的移动过程中,所述引导表面与所述锁定臂(12)滑动接触。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检测构件(70)包括本体部(71),当所述检测构件(70)朝着所述检测位置(DD)移动时,所述本体部(71)被操作;
所述弹性臂部(72)联接到所述本体部(71),并且能够以其联接位置为支撑点而弹性地变形,;并且
在所述检测构件(70)的移动过程中,所述本体部(71)与所述壳体主体(11)滑动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本体部(71)和所述壳体主体(11)的滑动接触表面中的任一个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摇动防止部(82;83),在朝着所述检测位置(DD)的移动过程中,所述摇动防止部能够挤靠另一滑动接触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多个摇动防止部(82、83)沿着前后方向(FBD)和/或所述变形方向(DD)大致并排布置在所述本体部(71)上。
9.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具有壳体(10);以及
配合连接器,所述配合连接器具有能够与所述壳体(10)连接的配合壳体(50),所述配合壳体(50)具有锁定接纳部(52),所述锁定接纳部能够与所述锁定臂(12)接合,以将所述壳体(10;50)锁定在所述连接状态(CS)下。
10.一种组装连接器组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设置具有壳体主体(11)和锁定臂(12)的连接器,所述锁定臂(12)从所述壳体主体(11)突起,并且能够在变形方向(DD)上弹性变形,
设置具有配合壳体(50)的配合连接器,
将所述壳体主体(11)与所述配合壳体(50)配合连接,从而使得所述锁定臂(12)与所述配合壳体(50)的锁定接纳部(52)弹性地接合,以将所述壳体主体(11)和所述配合壳体(50)保持在连接状态(CS)下;以及
将检测构件(70)以能够从初始位置(IP)移动到检测位置(DP)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壳体主体(11)上或安装到所述壳体主体(11),所述检测构件(70)包括能够在所述变形方向(DD)上弹性变形的弹性臂部(72),并且所述检测构件被构造成:
在所述壳体主体(11)被连接到所述配合壳体(50)之前,通过所述弹性臂部(72)与所述锁定臂(12)的接触来在所述初始位置(IP)处限制插入移动,
当所述壳体主体(11)被正确连接到所述配合壳体(50)时,解除所述初始位置(IP)处的限制移动状态,并且所述检测构件(70)能够从所述初始位置(IP)移动到达所述检测位置(DP),在所述检测位置(DP),所述弹性臂部(72)至少部分地进入变形空间(25),并且
在初始位置(IP),所述弹性臂部(72)沿着所述变形方向(DD)与所述锁定臂(12)保持接触,以对所述锁定臂(12)施加预载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所述弹性臂部(72)大致以悬臂方式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组装方法,进一步包括:设置能够与所述锁定臂(12)相接触的突起(87),所述突起在所述弹性臂部(72)上、具体在所述弹性臂部(72)的前端部上沿着所述变形方向(DD)突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所述检测构件(72)从所述初始位置(IP)经由待机位置(SP)朝所述检测位置(DP)移动,在所述待机位置,通过所述检测构件(72)与所述配合壳体(50)的接触来解除所述限制移动状态;并且
所述突起(87)被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处:在所述待机位置(SP),所述突起(87)在所述变形方向(DD)上与所述锁定臂(12)至少部分地重叠。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组装方法,进一步包括:将所述突起(87)的前表面上设置倾斜的引导表面(88),在从所述待机位置(SP)朝所述检测位置(DD)的移动过程中,所述引导表面与所述锁定臂(12)滑动接触。
15.根据权利要求10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组装方法,进一步包括:
当所述检测构件(70)朝着所述检测位置(DD)移动时,操作所述检测构件(70)的本体部(71),其中,所述弹性臂部(72)联接到所述本体部(71),并且能够以其联接位置为支撑点而弹性变形;并且
在所述检测构件(70)的移动过程中,所述本体部(71)与所述壳体主体(11)滑动接触;
其中,利用至少一个摇动防止部(82;83)来尤其防止摇动,所述至少一个摇动防止部(82;83)设置在所述本体部(71)和所述壳体主体(11)的滑动接触表面中的任一个上,并且在朝着所述检测位置(DD)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摇动防止部能够挤靠另一滑动接触表面。
CN201310075225.9A 2012-03-09 2013-03-08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Active CN1033117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52795 2012-03-09
JP2012052795A JP5810980B2 (ja) 2012-03-09 2012-03-09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11732A true CN103311732A (zh) 2013-09-18
CN103311732B CN103311732B (zh) 2016-07-13

Family

ID=47713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75225.9A Active CN103311732B (zh) 2012-03-09 2013-03-08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22797B2 (zh)
EP (1) EP2637261B1 (zh)
JP (1) JP5810980B2 (zh)
CN (1) CN103311732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77450A (zh) * 2013-10-18 2015-04-2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6299869A (zh) * 2015-06-25 2017-01-0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7666068A (zh) * 2016-07-29 2018-02-0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0875553A (zh) * 2018-09-03 2020-03-10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3675702A (zh) * 2021-07-13 2021-11-19 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一种插拔机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51196B2 (ja) * 2012-03-09 2015-07-2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8920187B2 (en) * 2012-03-09 2014-12-30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JP6354655B2 (ja) * 2015-04-29 2018-07-1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642109B2 (ja) * 2016-02-26 2020-02-0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288125B2 (ja) * 2016-03-03 2018-03-07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EP3252880B1 (en) * 2016-06-02 2020-05-20 Aptiv Technologies Limi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locking device
JP6417370B2 (ja) * 2016-07-29 2018-11-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10855025B2 (en) * 2017-05-01 2020-12-01 J.S.T. Corporation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device, connector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connector system
JP6933941B2 (ja) * 2017-09-21 2021-09-08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JP7077995B2 (ja) 2019-03-04 2022-05-3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21005519A (ja) 2019-06-27 2021-01-1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132201B2 (ja) * 2019-10-17 2022-09-0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22136022A (ja) * 2021-03-05 2022-09-15 ジェーエスティー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コネクタ位置保証付きコネクタ
JP2024055303A (ja) * 2022-10-07 2024-04-1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73197A1 (en) * 2001-05-18 2002-11-21 Yazaki Corporation Half-fitting prevention connector
US20040067676A1 (en) * 2002-07-17 2004-04-08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US20040087206A1 (en) * 2002-10-31 2004-05-06 Grubbs Jimmy G. Self-cleaning CPA device for high-debris applications
US6824417B1 (en) * 2002-07-24 2004-11-30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ion detecting connector and a connection detecting connector assembly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34204A (en) * 1985-12-24 1987-01-06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assist device
JP2522319Y2 (ja) * 1991-03-13 1997-01-1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921645B2 (ja) * 1994-07-12 1999-07-1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嵌合検知構造
US5681178A (en) * 1995-06-27 1997-10-28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device
JP3755677B2 (ja) * 1996-05-10 2006-03-1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嵌合構造
JP3539673B2 (ja) * 1999-04-27 2004-07-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ガタ防止構造
JP2005251540A (ja) * 2004-03-03 2005-09-15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装置
JP4548272B2 (ja) * 2005-08-17 2010-09-2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73197A1 (en) * 2001-05-18 2002-11-21 Yazaki Corporation Half-fitting prevention connector
JP2002343501A (ja) * 2001-05-18 2002-11-29 Yazaki Corp 半嵌合防止コネクタ
US20040067676A1 (en) * 2002-07-17 2004-04-08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US6824417B1 (en) * 2002-07-24 2004-11-30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ion detecting connector and a connection detecting connector assembly
US20040087206A1 (en) * 2002-10-31 2004-05-06 Grubbs Jimmy G. Self-cleaning CPA device for high-debris applications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77450A (zh) * 2013-10-18 2015-04-2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6299869A (zh) * 2015-06-25 2017-01-0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7666068A (zh) * 2016-07-29 2018-02-0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0875553A (zh) * 2018-09-03 2020-03-10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3675702A (zh) * 2021-07-13 2021-11-19 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一种插拔机构
CN113675702B (zh) * 2021-07-13 2024-02-20 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一种插拔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37261B1 (en) 2017-06-14
EP2637261A1 (en) 2013-09-11
JP5810980B2 (ja) 2015-11-11
JP2013187116A (ja) 2013-09-19
US9022797B2 (en) 2015-05-05
US20130237083A1 (en) 2013-09-12
CN103311732B (zh) 2016-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11732A (zh)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CN103311731A (zh)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其组装/拆卸方法
CN103311730A (zh)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US8920187B2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US8523594B2 (en) Connector
US7591668B2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US7527514B2 (en) Fit-in member
US7614904B2 (en) Connector
CN101471514B (zh)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其连接方法
US9543702B2 (en) Connector
US9515410B2 (en) Connector with a slider releasably locked to a housing by a resilient stopper having two points of support for resilient deflection
US20070054536A1 (en) Connector and a connector assembly
US20040067676A1 (en) Connector
EP1233480B1 (en) A connector and a method of assembling a connector
US1049808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having connection detection function
JP2009037835A (ja) コネクタ
US20190225119A1 (en) Vehicle slide rail structure
US20130315662A1 (en) Jig and a connector
US6749455B2 (en) Connector
US6551146B2 (en) Connector and a method for assembling a connector
US6595795B2 (en) Connector and a method of assembling a connector
US6319041B1 (en) Connector with positive locking features
US6530800B2 (en)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a connector
US20210044058A1 (en) Connector
CN110831817A (zh) 保险杠、保险杠装置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