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99490B - 具有散热器的卡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具有散热器的卡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99490B
CN103299490B CN201180059017.9A CN201180059017A CN103299490B CN 103299490 B CN103299490 B CN 103299490B CN 201180059017 A CN201180059017 A CN 201180059017A CN 103299490 B CN103299490 B CN 1032994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d
top plate
connection pad
plate portion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901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99490A (zh
Inventor
内藤裕司
富田光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ublication of CN1032994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994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994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9949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卡连接器,其具有简单的结构,能够将卡产生的热量快速地散发出去,且尺寸小、可靠性高、成本低、容易制造。该卡连接器附接到基板且包括:壳体,其容纳设置有端子部件的卡;附接至所述壳体且与卡的端子部件接触的连接端子;以及盖部件,其与所述壳体连接并且在所述盖部件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卡容纳空间。所述盖部件包括顶板部、直立设置在所述顶板部的侧边缘的多个侧板部以及从所述侧板部的底端边缘延伸出的固定侧部。至少一个所述固定侧部与布置在所述基板上的热传递接垫相连接。所述顶板部接触容纳在所述卡容纳空间内的所述卡的顶面并且设置有改善从所述卡到所述顶板部的热传递的热传递改善部。

Description

具有散热器的卡连接器
相关申请的引用
本发明要求于2010年12月7日递交至日本专利局的名称是“CardConnector”的日本专利申请2010-272638的优先权。上述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完全合并于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通常涉及一种卡连接器,更特别地涉及一种能够快速地除去由卡产生的热的卡连接器,且该卡连接器具有简单的构造、小的尺寸、易于制造、低成本和优良的可靠性。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电子器件已设置有使用各种类型的存储卡的卡连接器。此外,从易于使用的角度看,这种卡连接器通常采用推进/推出结构,即是当插入存储卡时以及当取出存储卡时,都是采用推动存储卡的动作。这种卡连接器的实施例公开于申请号为2009-146701的日本专利申请中,该申请的全部内容完全合并于本文中。
图12示出了现有技术的卡连接器。在图中,811是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卡连接器的壳体,并且设置由金属制成的多个连接端子851。此外,861是卡连接器的外壳并且由附接至壳体811的上侧的金属板制成。而且,存储卡901插入到外壳861和壳体811之间的空间中以使存储卡901的接触接垫951接触对应的连接端子851。
在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卡连接器是所谓的推进/推出型连接器并且具有弹出存储卡901的引导机构。引导机构与存储卡901接合并且设置有与存储卡901一起滑动的滑动部件821并且设置有沿弹出存储卡901的方向推动滑动部件821的卷式弹簧881。
此外,心形凸轮机构的凸轮槽形成在滑动部件821的顶面上,并且心形凸轮机构的销部件871的一端接合在凸轮槽中。注意,通过借助外壳861的板式弹簧865沿从上向下的方向进行偏压来固持销部件871。另外,滑动部件821设置由与存储卡901的接合凹部912接合的接合部823形成的杆822。而且,当存储卡901被推入壳体811中时,存储卡901被推入壳体811的内部方向(图12中的右上方向)。在这样做时,存储卡901的接合凹部912与滑动部件821的杆822的接合部823接合,并且滑动部件821与卷式弹簧881的斥力反向地连同存储卡901一起移动到壳体811的内部。此外,销部件871的一端通过心形凸轮机构的作用闩锁到心形凸轮机构的凸轮槽,并且当滑动部件821停止时,存储卡901也停止在插入到壳体811内的状态。
接下来,当存储卡901被推动而从壳体811移除存储卡901时,心形机构的凸轮槽中的销部件871的一端的闩锁状态被释放。通过这样,滑动部件821被释放并且通过卷式弹簧881施加的力与存储卡901一起向前方(图1中的左下方)移动,并且因此存储卡901从壳体811弹出。
然而,在现有技术的卡连接器中尚未充分实现用于散热的策略。近年来,与具有较高性能的较小型的电子器件相结合,正在努力在减小存储卡的尺寸以及增加存储卡的容量的同时提高通过存储卡进行数据输入和输出的传递速率。因此,由于在电子器件内部构件安装密度已经增大,从而减小了开放式空间而未考虑存储卡所产生的热的增加,卡连接器周围的通风状况已经恶化从而降低了散热能力,并且因此存储卡的温度升高。尽管通过布置冷却器件可防止存储卡中的温度升高,但是布置这种器件将需要增大电子器件的尺寸以及增加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卡连接器的问题的高可靠性的卡连接器,并且该卡连接器具有简单的构造、小的尺寸、易于制造和低成本,并能快速地除去卡所产生的热。因此,本发明的卡连接器是这样一种卡连接器,其包括:壳体,其容纳设置有端子部件的卡;附接至壳体的、与所述卡的所述端子部件连接的连接端子;盖部件,其与壳体连接并且在盖部件与壳体之间形成一卡容纳空间;并且所述卡连接器附接至一基板。所述盖部件包括顶板部、设置在所述顶板部的侧边缘的多个侧板部以及从所述侧板部的底端边缘延伸出的固定侧部。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固定侧部与布置在所述基板上的热传递接垫连接。所述顶板部接触容纳在所述卡容纳空间内的所述卡的顶面,并且设置有改善从所述卡到所述顶板部的热传递的热传递改善部。
在本发明的另一卡连接器中,所述盖部件设置有与所述侧板部的底端边缘连接的卡固持翼片,并且所述卡固持翼片向上偏压容纳在所述卡容纳空间中的卡的底面,并且热传递改善部抵接在卡的顶面。在本发明的又一卡连接器中,所述热传递改善部是与所述顶板部的周边部分通过狭缝分隔的,且朝下突出的突出弹性部。
在本发明的另一卡连接器中,所述突出弹性部通过其两端与所述周边部分连接,并且是沿所述盖部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具有简单支撑的横梁形状的扩张弹性部,并且所述突出弹性部的中部设置为朝向所述卡的插入方向突出的弓形带状形状。在本发明的又一卡连接器中,所述突出弹性部是形成为鱼鳞样式的凸起叶部,并且在所述卡的插入方向的相对侧端是与所述周边部分连接,并且在所述卡的插入方向的侧端面是朝下突出的。
在本发明的另一卡连接器中,卡设置有布置在其底面上的散热接垫,并且所述卡固持翼片抵接到所述散热接垫。在本发明的又一卡连接器中,所述端子部件布置在所述卡上的前端侧半部上的底面上,并且由所述连接端子向上偏压;并且所述散热接垫布置在所述卡上的后端侧半部上的底面上,并且由所述卡固持翼片向上偏压。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结构和工作的结构和方式连同其进一步的目的和优点一起,可通过参照下面结合附图的详述而最佳地理解,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部件,并且其中:
图1是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卡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a)是从上前侧对角地看到的视图,并且(b)是从底部对角地看到的视图;
图2是图1的卡连接器的分解视图;
图3是图示出图1的卡连接器的外壳的视图,其中(a)是从下前侧对角地看到的视图,并且(b)是后表面视图;
图4是图示出处于安装在基板上的状态的图1的卡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5是待插入到图1的卡连接器中的卡的四个正交视图,其中(a)是右侧面视图,(b)是底面视图,(c)是左侧面视图,并且(d)是顶面视图;
图6图示出将卡插入到图1的卡连接器中的中间状态,其中(a)是立体图,(b)是(a)中的A部分的放大视图,(c)是立体平面图,并且(d)是(c)中的B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7是图示出插入到图1的卡连接器中的卡被锁定的状态的视图,其中(a)是立体图,(b)是(a)中的A部分的放大视图,(c)是立体平面图,并且(d)是(c)中的B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8是图示出插入到图1的卡连接器中的卡被锁定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图示出插入到图1的卡连接器中的卡被锁定的状态的剖视图,并且是沿图8中的箭头X-X的剖视图,其中(a)是沿箭头X-X的剖视图,并且(b)是(a)中的C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10是从上方对角地观察到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卡连接器的外壳的立体图,其中(a)和(b)是从相互不同的角度看到的视图;
图11是从下面对角地观察到的图10的卡连接器的外壳的立体图,其中(a)和(b)是从相互不同的角度看到的视图;以及
图12是图示出现有技术的卡连接器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本发明可易于以不同形式的实施方案来实施,在图中示出了且本文将详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案应当理解为本发明原理的范例,并且不意在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图示的内容。
因此,对于特征或特点的提及旨在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特征或特点,而不暗示其每个实施方案必须具有所描述的特征或特点。此外,应当注意的是,说明书阐述了多个特征。尽管一些特征被组合到一起来阐述可能的系统设计,那些特征还可用于未明确申请的其它组合中。因此,所描绘的组合不意在限制,除非特别指出。
在图中所示的实施方案中,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各个部件的结构和运动的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等方向的表示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部件位于图中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表示是适当的。然而,如果部件的位置的描述变化,则这些表示应相应地变化。
参照附图,1是卡连接器,其表面安装以附接至设置在电子器件(未示出)上的印刷电路板、柔性印刷电路板(FPC)等基板91。卡101插入到卡连接器1中,并且卡101通过卡连接器1装载到电子器件中。卡101具有近似矩形板的形状,如图5所示,并且接触接垫151被布置为多个端子部件以便在底面111d的靠近前端111a处沿着前端111a排成一直线。另外,散热接垫155作为一对散热部件被布置到底面111d的靠近后端111b的部分上。而且,接触接垫151以及散热接垫155不布置在顶面111c上。另外,至少一个凹槽部113形成在将前端111a与后端111b接合的侧边缘112的至少一侧上的后半部分(比前端111a和后端111b之间的中点更靠近后端111b的部分)。此处,为了便于说明,将对仅有一个凹槽部113形成在右侧边缘112上的后半部分中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此处,卡连接器1设置有:一整体形成的壳体11,其由绝缘材料构成;端子51,其作为多个连接端子附接至壳体11,这些连接端子是通过对由导电材料构成的板材进行冲压并且使其经受弯折处理而整体地形成;以及外壳61,其作为盖部件附接至壳体11的上侧,并且是通过对由导电材料构成的板材进行冲压并且使其经受弯折处理而整体地形成。外壳61盖住壳体11以及容纳在壳体11中的卡101的至少一部分的上侧。卡连接器1是附接至电子器件的大致平坦的长方体形状。卡101从前侧(图1(a)中的右下侧和图1(b)中的右上侧)插入到形成在壳体11和外壳61之间的卡容纳空间中。另外,端子51通常通过包覆成型与壳体11整体地形成。
如图中所示,壳体11具有:一底壁部11b,其具有大致矩形的板状形状;以及一后壁部11a,其设置在底壁部11b上,并且在底壁部11b的后部上沿着后侧(图2中的左上侧)的边缘延伸。此处,底壁部11b上设置有端子固持部11d,在端子固持部11d处端子51作为连接端子附接至上表面。端子51可通过包覆成型与端子固持部11d整体形成;然而,多个端子装载槽可形成在端子固持部11d的顶侧上从而沿前后方向(在图2中将左上侧和右下侧连接的方向)延伸,并且端子51可被插入并附接在每个端子装载槽中。
端子51是沿前后方向平行地延伸的长且薄的条形部件,并且平行地布置以便相邻端子之间彼此不接触。每个端子51包括:一主体51a,其沿前后方向延伸;一臂部51d,其从主体51a的前端向前延伸;一接触部51b,其与臂部51d的末端连接;以及一尾部51c,其作为从主体51a的后端向后延伸出的焊料尾部。而且,对于端子51,主体51a附接至端子固持部11d,并且臂部51d朝向后壁部11a向上倾斜地延伸,并且与臂部51d的末端连接的接触部51b从底壁部11b的顶面向上突出。每个端子51的接触部51b通过与卡101的底面111d上对应的接触接垫151接触而被电连接。此外,尾部51c从底壁部11b的前侧的边缘朝向前侧突出,并且通过焊接等方法与形成在基板91的顶面上的相应端子部件的端子连接接垫92电连接。而且,端子连接接垫92与基板91的顶面或者与在内部形成的信号线相连接。
臂部51d用作向上弹性地偏压接触部51b的悬臂形板式弹簧部件。因此,接触部51b被压到卡101的接触接垫151,因此牢固地保持接触部51b和接触接垫151之间的接触。此外,在底壁部11b的厚度上贯通的开口11c形成在底壁部11b中的与臂部51d和接触部51b的下侧对应的部分中。注意的是能够根据需要而省略开口11c。
另外,外壳61具有大致呈矩形形状的一顶板部62,以及设置在顶板部62的多个位置处(更具体地,两个侧边缘和后侧边缘)的侧边缘的多个侧板部64。多个闩锁开口63形成在侧板部64上,如图1所示,并且当外壳61附接至壳体11的上侧时,闩锁开口63闩锁到形成在壳体11的底壁部11b的外表面上的闩锁突起13,以使外壳61固定到壳体11上。而且,多个固定翼片65沿与顶板部62平行的方向从侧板部64的下端边缘延伸出。至少一个固定翼片65连接并固定到布置在基板91的顶面上的固定接垫93。注意,优选的是所有的固定翼片65均通过与固定接垫93连接而被固定。
固定接垫93与基板91的底面连接或者与在内部形成的接地线等连接。在本文中,基板91的接地线是例如由具有高导热率的金属制成的具有宽的宽度的板状部件,并且优选地是用作散热板或导热板的部件。通过这样做,由卡101产生的热能够通过顶板部62、侧板部64、固定翼片65和固定接垫93传递到接地线从而被高效地散出。在该情况下,固定接垫93用作热传递接垫。另外,固定接垫93仅用作散热件或导热件而不用作接地线,并且可与不用作接地线的散热板或导热板连接。
此外,一些固定翼片65通常向外壳61外延伸,并且其它固定翼片65向外壳61内延伸。向外壳61内延伸的固定翼片65抵接在壳体11的底壁部11b的底面以具有用于将外壳61固定到壳体11的功能。
此外,多个狭缝62a形成在外壳61的顶板部62中,并且扩张弹性部62b作为朝下突出的突出弹性部形成在与顶板部62的周边部分62d(peripheralpart)通过狭缝62a分隔开的区域中。通常地,扩张弹性部62b是朝下扩张的部件,并且狭缝62a形成为具有与顶板部62的前侧端的弓形部62c相似的形状,换句话说,其被定形为具有朝内侧突出的中央部的弓形形状,并且其数量形成为偶数(在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是四个)。另外,扩张弹性部62b是这样的区域:其前后方向(图1(a)中连结左上和右下的方向)的两端边缘由一对狭缝62a来划界,并且当从上方观察时,扩张弹性部62b设置为具有宽的宽度且具有朝内侧突出的中央部的弓形带状形状。
扩张弹性部62b改善了与卡101的接触状态并且改善了从卡101的热传递而用作接触改善部或热传递改善部。因此,扩张弹性部62b是沿外壳61的宽度方向延伸且两端与周边部分62d连接的简单支撑的横梁形的板式弹簧部件,并且如图3所示,扩张弹性部62b朝下扩张以使其底面位于周边部分62d的底面下方。
尽管外壳61通常是通过诸如冲压或弯曲金属板的加工处理所形成的部件,但是自然地,尽管很微小,但是作为平板的顶板部62由于在加工处理时的弹性回弹等而会略微弯曲而朝上突出。另外,当顶板部62弯曲而朝上突出时,插入到壳体11和外壳61之间的卡容纳空间中的卡101的顶面111c的部分(特别是靠近沿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不再抵接顶板部62,并且因此,由卡101产生的热不能高效地传递到顶板部62。
由于形成了扩张弹性部62b,即使顶板部62弯曲而向上突出,以及相反地,即使顶板部62是平板,插入到卡容纳空间中的卡101的整个顶面111c也能够抵接到顶板部62,并且因此,由卡101产生的热能够高效地传递到顶板部62。此外,因为扩张弹性部62b设置为其中央部朝向内侧突出的弓形带状形状,所以其长度比与周边部分62d相互连接的两端的线性连结的长度长。换句话说,作为两端与周边部分62d连接的简单支撑的横梁(simplysupportedbeam)形状的板式弹簧部件的扩张弹性部62b的长度较长,也就是说,弹性部的长度较长。因此,由于扩张弹性部62b作为弹性部具有沿垂直方向移位的较宽的范围并且具有较高的弹性,所以其能够牢固地接触卡101的顶面111c。
另外,外壳61的顶板部62通常大于壳体11的底壁部11b,其面积的大小是卡101的上表面111c的面积的至少80%,优选地至少90%,更优选地至少95%。此外,扩张弹性部62b通常从卡101的前部跨到后部,因而连续地接触卡101的一个侧表面。注意的是,狭缝62a具有极窄的宽度,并且由于狭缝62a的形成而引起的顶板部62的面积的减少可达到能够被忽略的程度。
在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外壳61的顶板部62具有近似为壳体11的底壁部11b的面积的两倍的面积。而且,外壳61附接到壳体11的上侧以使从顶板部62的后侧边缘安装的侧板部64抵接在后壁部11a的外表面,换句话说,顶板部62的后侧边缘和底壁部11b的后侧边缘基本上匹配。因此,该构造使得在顶板部62的大约前半部的下侧部处不存在壳体11。
卡固持翼片66在外壳61的前侧边缘连接到侧板部64。卡固持翼片66的基部66a与顶板部62平行地从侧板部64的下端边缘向外壳61内部延伸,并且支撑臂翼片66b从基部66a的前端侧朝向后壁侧延伸。支撑臂翼片66b是具有弹性的悬臂形板式弹簧部件,并且朝向后壁侧倾斜(对角)地向上延伸。注意,类似于固定翼片65,基部66a也连接且固定到形成在基板91的顶面上的固定接垫93上。
另外,支撑臂翼片66b的末端接触卡101的底面111d的散热接垫155。在该情况下,支撑臂翼片66b用作向上弹性地偏压其末端的悬臂形板式弹簧部件。因此,支撑臂翼片66b的末端被压到卡101的散热接垫155上,因此能够牢固地固持与散热接垫155的接触。
通过这样做,卡101所产生的热能够通过支撑臂翼片66b、基部66a和固定接垫93从散热接垫155传递到接地线以便高效地散出。此外,因为支撑臂翼片66b的末端向上弹性地偏压而支撑插入到壳体11和外壳61之间的卡容纳空间中的卡101的底面111d,所以卡101的顶面111c被压到外壳61的顶板部62上,从而稳定卡101在卡容纳空间中的布置。此外,因为卡101的整个顶面111c抵接到外壳61的顶板部62,所以卡101所产生的热被高效地传递。而且,热通过侧板部64、固定翼片65和固定接垫93被传递到接地线以便被高效地散出。另外,外壳61设置形成在如图4所示的左右两侧的侧板部64的至少一侧上的至少一个锁定部件68。此处,为了方便,将对仅有一个锁定部件68形成在右侧板部64上的情况进行说明。
注意的是锁定部件68是通过侧板部64的被切割而突出的部分形成的悬臂形板式弹簧部件,并且如本文将要说明的,其基端部设置有与侧板部64整体连接的锁定主体部68a、与锁定主体部68a的末端连接的锁定脊状部68b以及与锁定脊状部68b的末端连接的平坦形操作部68c。而且,锁定部件68沿与侧板部64正交的方向弹性地移位。因此,锁定部件68的锁定脊状部68b通过装配到形成在插入到壳体11和外壳61之间的卡容纳空间中的卡101的侧边缘112上的凹槽部113中而被接合。由此,卡101被牢固地锁定和固持。
如图6-7中的(b)所示,形成在外壳61中的锁定部件68设置有:一锁定主体68a,其中其基端部与侧板部64整体地连接并且朝向后壁部11a一侧(沿卡101的插入方向)延伸;一锁定脊状部68b,其通过弯曲而朝向外壳61的内部突出而形成并且与锁定主体68a的末端连接;以及板形操作部68c,其与锁定脊状部68b的末端连接。操作部68c优选地形成为与锁定主体68a基本平齐。因此,由于操作部68c不是从卡连接器的侧表面突出,所以尺寸减小是可能的,因而不会增加卡连接器1的宽度,并且锁定部件68的处理甚至更容易。注意,锁定部件68的周边由其中外壳61的部分被去除的开口67制成。而且,锁定部件68沿与侧板部64正交的方向弹性地移位。
此外,如图6-7中的(d)所示,锁定部件68的锁定脊状部68b设置有:一锁定部68b1,其与锁定主体68a和操作部68c的表面基本正交;以及一倾斜部68b2,其沿朝向表面倾斜的方向延伸,并且当从上方观察时其形状为大致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位于与锁定部68b1对应的侧和与倾斜部68b2对应的侧之间的脊状顶点部68b3是锐角,并且位于与脊状顶点部68b3相对的侧和与锁定部68b1对应的侧之间的顶点大致成直角。注意,在卡101尚未插入的初始状态下,锁定主体68a和操作部68c的表面与周边的侧板部64几乎平齐。
当插入卡101时,用户将卡101从卡连接器1的前侧(图6(a)中的左下侧)插入到形成在壳体11和外壳61之间的卡容纳空间中。注意,卡101以这样的配置插入:使布置有接触接垫151的底面111d与壳体11的底壁部11b相对,未布置有接触接垫151的顶面111c与外壳61的顶板部62相对,并且前端111a朝向壳体11的后壁部11a。因此,卡101沿着形成有凹槽部113的侧边缘112前进,换言之,沿着右侧边缘112同时沿着另一侧边缘112前进,在右侧边缘112处存在锁定部件68形成在外壳61中的侧板部64,而在另一侧边缘112即左侧边缘112处存在锁定部件68未形成在外壳61中的侧板部64。简言之,卡101以如下方式前进:在外壳61的左右两侧上,通过侧板部64来引导左右两个侧边缘112。
另外,图6示出了在卡101的插入过程的初始阶段,并且该图示出了仅前端111a及其近处插入到卡容纳空间中的状态,并且示出了当前端111a到达锁定部件68的锁定脊状部68b的近侧时的状态。此外,通过外壳61的顶板部62,尽管扩张弹性部62b朝下扩张,因为扩张量极微小,所以在卡101的插入过程中实际上不会发生卡101卡止在扩张弹性部62b上的情况。
随后,当卡101从图6所示的状态被进一步推入时,卡101的右侧边缘112抵接锁定部件68的锁定脊状部68b,并且锁定部件68向外壳61的外侧方向(图6(c)-(d)中的右向)移位。当卡101的右侧边缘112抵接锁定部件68的锁定脊状部68b时,卡101的右侧边缘112首先抵接倾斜部68b2,并且因此能够平滑地向外壳61的外侧方向移位。因此,卡101能够前进,而不会受到来自锁定部件68的较大的阻力,并且能够容易地将卡101推入。
此外,对于卡101的前进方向,锁定脊状部68b被定位为比锁定主体68a与侧板部64连接的区域更向后。换言之,锁定脊状部68b被定位到作为悬臂形板式弹簧部件的锁定部件68的尾侧。因此,卡101能够使锁定脊状部68b不受阻地向外壳61的外侧方向移位。因此,卡101能够极顺利地前进,并且能够被容易地推入。此外,卡101的前端111a或者抵接或者靠近壳体11的后壁部11a以及外壳61的后侧的侧板部64以便处于图7所示的状态;并且因此完成卡101到卡连接器1中的插入。
在该状态下,相应端子51的接触部51b接触卡101的各个接触接垫151以便电连接,如图8所示。此外,卡101的几乎整个顶面111c由外壳61的顶板部62覆盖,并且卡101的左右两侧的侧边缘112的几乎整个表面或者抵接或者靠近外壳61中的左右两侧的侧板部64。因此,稳定卡101在卡连接器1内的布置,并且能够固持接触接垫151和端子51之间的电连接。
此外,卡101的后端111b侧的大约一半的部分具有布置在底面111d上的散热接垫155,并且由卡固持翼片66向上偏压;并且卡101的前端111a侧的大约一半的部分具有布置在底面111d上的接触接垫151,并且由端子51向上偏压,因此卡101的几乎整个顶面111c被压到外壳61的顶板部62方向,如图9(a)所示,因此,进一步稳定卡101在卡连接器1内的设置。
此外,因为卡101的几乎整个顶面111c被压到外壳61的顶板部62,所以卡101所产生的热从顶面111c被高效地传递到顶板部62,并且通过侧板部64、固定翼片65和固定接垫93进一步传递到接地线并且被高效地散发出。另外,因为扩张弹性部62b形成在外壳61的顶板部62上并且扩张弹性部62b弹性地变形,顶板部62的几乎整个底面与卡101的几乎整个顶面111c抵接以使卡101所产生的热能够高效地传递到顶板部62。
注意的是卡101具有较低的尺寸精度并且存在卡101的厚度(顶面111c和底面111d之间的空间)出现变化的可能性。然而,卡固持翼片66和端子51用作向上偏压卡101的悬臂形板式弹簧。因此,如果卡101的厚度出现变化,则卡101的几乎整个顶面111c牢固地抵接外壳61的顶板部62。此外,因为扩张弹性部62b弹性地变形,所以顶板部62的几乎整个底面牢固地抵接卡101的几乎整个顶面111c。相应地,卡101所产生的热从顶面111c高效地传递到顶板部62。
类似地,如果卡101的厚度出现变化,因为卡固持翼片66的支撑臂翼片66b的末端被压到卡101的散热接垫155上并且与散热接垫155的接触被牢固地固持,所以卡101所产生的热从散热接垫155通过支撑臂翼片66b、基部66a和固定接垫93传递到接地线并且被高效地散出。另外,锁定部件68的锁定脊状部68b装配到形成在卡101的侧边缘112上的凹槽部113中并且与形成在卡101的侧边缘112上的凹槽部113接合。因此,卡101被牢固地锁定并固持在卡连接器1内。
如图7(d)所示,凹槽部113设置有与侧边缘112大致正交的锁定容置部113a,并且当从上方观察时其形状是大致矩形形状。锁定容置部113a是在凹槽113中的接近前端111a的表面并且是在锁定脊状部68b装配到凹槽部113中的状态下与锁定部68b1相对的区域。因此,如果外力沿从卡容纳空间移除卡的方向施加到卡101上,则卡101不会沿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进一步移动,因为凹槽部113的锁定容置部113a抵接并锁定在锁定脊状部68b的锁定部68b1中。因此,这不仅能够防止卡101由于脱离卡容纳空间而与卡连接器1分离,而且能够防止接触接垫15和端子1之间的接触状态的释放。
当锁定脊状部68b装入到凹槽部113中时,锁定主体68a和操作部68c的表面以与初始状态相似的方式与周边侧板部64基本平齐。因此,与锁定主体部68a和操作部68c的表面基本正交的锁定部68b1与侧板部64大致正交。同时,由于由侧板部64引导,卡101的侧边缘112与侧板部64基本平行。因此,与侧边缘112基本正交的锁定容置部113a与侧板部64基本正交。因此,锁定脊状部68b的锁定部68b1和凹槽部113的锁定容置部113a相互平行且同时与侧板部64几乎正交,换句话说,由于大致正交的插入方向,不会释放锁定状态。
此外,因为锁定脊状部68b被定位为相对于卡101的前进方向比锁定主体68a与侧板部64连接的区域更靠后,所以对于与卡101的前进方向相反的方向其被定位为比锁定主体部68a与侧板部64连接的区域更靠前。换言之,当卡101从卡容纳空间中被拉出时,锁定脊状部68b位于作为悬臂形板式弹簧部件的锁定部件68的前侧。因此,当沿缩回方向的外力施加到卡101时,沿穿透到凹槽部113的方向的力作用于锁定脊状部68b上。简言之,向左侧方向移位的力作用于图7(b)中的锁定脊状部68b上。因此,锁定脊状部68b不向外壳61的外侧方向移位,由此锁定脊状部68b的锁定部68b1和凹槽部113的锁定容置部113a之间的锁定状态不释放。
需要注意的是,卡101的尺寸精度低,并且存在卡在凹槽部113中的位置相对于卡101的前后方向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在该情况下,当锁定部件68的锁定脊状部68b在锁定状态下装配到凹槽部113中时,卡101在卡连接器1内的位置发生变化。结果,接触接垫155和散热接垫150的位置关于卡101的插入和移除方向也发生变化。然而,如图5(b)所示,接触接垫151和散热接垫155设置为沿卡101的前到后的方向长且窄的形状,并且因此即使当卡101在卡连接器1内的位置关于卡101的插入和移除方向发生变化时,端子51的接触部51b和卡固持翼片66的支撑臂翼片66b之间的接触也能被固持。
此外,当卡101从卡连接器1移除时,操作部68c沿外壳61的外侧方向移位以释放锁定脊状部68b的锁定部68b1和凹槽部113的锁定容置部113a之间的锁定状态。随后,卡101的接近后端111b被固持,并且在使得操作部68c向外壳61的外侧方向移位的同时从卡容纳空间中拉出卡101。因此,能够从卡连接器1中容易地且快速地移除卡101。
通过这种方式,外壳61设置有顶板部62、从顶板部62的侧边缘安装的多个侧板部64、从侧板部64的底端边缘延伸出的固定翼片65,并且至少一个固定翼片65与布置在基板91上的固定接垫93连接,并且与容纳在卡容纳空间中的卡101的顶面111c接触的顶板部62设置有作为改善从卡101到顶板部62的热传递的热传递改善部的扩张弹性部62b。通过这样做,卡连接器1能够具有小的尺寸和简单的构造,而仍能够通过外壳61传递热来快速地移除卡101所产生的热。
外壳61设置有与侧板部64的底端边缘连接的卡固持翼片66,并且卡固持翼片66向上偏压容纳在卡容纳空间中的卡101的底面111d,以使卡101的顶面111c与作为热传递改善部的扩张弹性部62b可靠地抵接。由此,因为卡101的顶面111c可靠地抵接作为热传递改善部的扩张弹性部62b,所以能够更加可靠地传递并移除由卡101所产生的热。
此外,作为热传递改善部的扩张弹性部62b通过狭缝62a与顶板部62的周边部分62d分隔开并且朝下扩张。因此,包括扩张弹性部62b的整个顶板部62的底面抵接卡101的整个顶面111c,并且卡101所产生的热能够高效地传递到顶板部62。此外,扩张弹性部62b在其两端处与周边部分62d连接,并且扩张弹性部62b是沿外壳6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简单支撑的横梁形板式弹簧部件,在其朝向内侧的中央部设置有弓形的带状形状,也就是说其朝向卡101的插入方向突出。
因此,由于扩张弹性部62b作为高弹性的弹性部具有较长的弹性长度、和较宽的沿竖直方向移位的范围,所以其能够与卡101的顶面111c可靠地接触。另外,卡101设置有布置在其底面111d上的散热接垫155,并且卡固持翼片66抵接在散热接垫155。因此,也能够通过散热接垫155和卡固持翼片66的传递来更快速地移除卡101所产生的热。
另外,接触接垫151布置在卡101上的前端111a侧半部上的底面111d上并且由端子51向上偏压。散热接垫155布置在卡101上的后端111b侧半部上的底面111d上并且由卡固持翼片66向上偏压。因此,由于几乎整个顶面111c被压到外壳61的顶板部62上,所以使容纳在卡容纳空间中的卡101的位置稳定,并且卡101所产生的热从顶面111c高效地传递和移除到顶板部62。
接下来,将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另外,对与先前的实施方案具有相同的结构且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的那些部分的解释将省略。此外,关于与先前实施方案相同的运作和效果,也将省略这样的说明。
在该实施方案中,多个狭缝62e形成在外壳61的顶板部62中,凸起叶片部62f形成为在通过狭缝62e与顶板部62的周边部分62d分隔开的区域中朝下突出的突出弹性部。凸起叶片部62f是悬臂形的部件,通常其基端(换句话说,后端)与周边部分62d连接,而自由端(换句话说,前端)朝下突出,并且狭缝62e形成为弓形形状,其中央部朝向内侧突出。
另外,与第一实施方案中的拉伸弹性部62b相比,各个凸起叶片部62f均具有极小的尺寸并且形成为具有极大的数量(在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形成有85个凸起叶片部)并且布置为格栅。整体上,凸起叶片部62f与鱼鳞类似地形成和布置。换言之,凸起叶片部62f形成为鱼鳞样式。注意,可适当地修改凸起叶片部62f的数量和布置的方式。类似于先前实施方案中的扩张弹性部62b,凸起叶片部62f改善了与卡101的接触状态并且改善了卡101的热传递,从而充当接触改善部或热传递改善部。因此,凸起叶片部62f是悬臂形板式弹簧部件,其中后端(与卡101的插入方向侧相对的一端)与周边部分62d连接,并且如图11所示朝下突出,以使其前端(在卡101的插入方向侧的一端)位于周边部分62d的底面下方。
在该实施方案中,因为形成有凸起叶片部62f,即使顶板部62弯曲而向上突出,插入到卡容纳空间中的卡101的整个顶面111c也能够抵接顶板部62,并且因此,卡101所产生的热能够高效地传递到顶板部62。此外,因为凸起叶片部62f是弹性地形成的悬臂形板式弹簧部件,并且因为作为原始为平板的顶板部62是由插入到卡容纳空间中的卡101的顶面111c形成的,并且其底面与周边部分62d的底面基本平齐,所以包括凸起叶片部62f的整个顶板部62的底面抵接卡101的整个顶面111c,并且因此,卡101所产生的热能够高效地传递到顶板部62。
因为各个凸起叶片部62f具有极小的尺寸并且布置为具有极大的数量(换言之,凸起叶片部62f形成为鱼鳞样式),所以即使顶板部62局部地弯曲而向上突出,插入到卡容纳空间中的卡101的整个顶面111c也能够抵接顶板部62,并且因此,卡101所产生的热能够高效地传递到顶板部62。此外,即使卡101的顶面111c由于较低的尺寸精度而不是平坦的,或者即使凹凸部形成在卡101的顶面111c上,因为每个凸起叶片部62f都形成为可适应卡101的顶面111c上的局域化的凹凸部,所以卡101的整个顶面111c能够可靠地接触顶板部62。
注意的是凸起叶片部62f通常是从卡101的前部一直分布到后部,因而可连续地接触卡101的一个侧表面。另外,狭缝62e具有极窄的宽度,因此由于形成狭缝62e而使得顶板部62的面积的减少可以被忽略。
其它方面的结构和工作与第一实施方案相同,因此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尽管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可以预想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作出不偏离前面的说明和随附的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改变。

Claims (17)

1.一种卡连接器,包括:
一壳体,其容纳设置有端子部件的卡;
附接至所述壳体的连接端子,其与所述卡的所述端子部件连接;
一盖部件,其与所述壳体连接并且在所述盖部件和所述壳体之间形成一卡容纳空间;以及
所述卡连接器附接至一基板;
其中:
所述盖部件包括顶板部、设置在所述顶板部的侧边缘的多个侧板部以及从所述侧板部的底端边缘延伸出的固定侧部;
至少一个所述固定侧部与布置在所述基板上的热传递接垫连接;并且
所述顶板部接触容纳在所述卡容纳空间内的所述卡的顶面,并且设置有改善从所述卡到所述顶板部的热传递的一热传递改善部,所述热传递改善部是与所述顶板部的周边部分通过狭缝分隔的、朝下突出的突出弹性部,所述突出弹性部通过其两端与所述周边部分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连接器,其中,所述盖部件设置有与所述侧板部的所述底端边缘连接的卡固持翼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连接器,其中,所述卡固持翼片向上偏压容纳在所述卡容纳空间中的所述卡的底面,并且将所述卡的所述顶面抵接在所述热传递改善部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连接器,其中,所述突出弹性部是沿所述盖部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具有简单支撑的横梁形状的扩张弹性部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连接器,其中,所述突出弹性部的中部设置为朝向所述卡的插入方向突出的弓形带状形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卡连接器,其中,所述卡设置有布置在所述卡的底面上的散热接垫,并且所述卡固持翼片抵接到所述散热接垫。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卡连接器,其中,所述端子部件布置在所述卡的前端侧半部的底面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卡连接器,其中,所述端子部件由所述连接端子向上偏压。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卡连接器,其中,所述散热接垫布置在所述卡的后端侧半部的底面上,并且由所述卡固持翼片向上偏压。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连接器,其中,所述突出弹性部是形成为鱼鳞样式的凸起叶片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卡连接器,其中,所述突出弹性部与所述卡的插入方向相对的侧端是与所述周边部分相连接的。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卡连接器,其中,所述突出弹性部在所述卡的插入方向的侧端面是朝下突出的。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卡连接器,其中,所述卡设置有布置在其底面上的散热接垫,并且所述卡固持翼片抵接到所述散热接垫。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卡连接器,其中,所述端子部件布置在所述卡的前端侧半部的底面上。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卡连接器,其中,所述端子部件由所述连接端子向上偏压。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卡连接器,其中,所述散热接垫布置在所述卡的后端侧半部的底面上,并且由所述卡固持翼片向上偏压。
1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连接器,其中:所述卡设置有布置在其底面上的散热接垫,并且所述卡固持翼片抵接到所述散热接垫;所述端子部件布置在所述卡的前端侧半部的底面上,并且由所述连接端子向上偏压;并且所述散热接垫布置在所述卡的后端侧半部的底面上,并且由所述卡固持翼片向上偏压。
CN201180059017.9A 2010-12-07 2011-12-06 具有散热器的卡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994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72638 2010-12-07
JP2010272638A JP5657363B2 (ja) 2010-12-07 2010-12-07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PCT/IB2011/003365 WO2012110849A2 (ja) 2010-12-07 2011-12-06 ヒートシンク付きカード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99490A CN103299490A (zh) 2013-09-11
CN103299490B true CN103299490B (zh) 2016-04-06

Family

ID=46505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901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99490B (zh) 2010-12-07 2011-12-06 具有散热器的卡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48553B2 (zh)
JP (1) JP5657363B2 (zh)
CN (1) CN103299490B (zh)
WO (1) WO2012110849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16439B1 (en) * 2013-04-22 2018-10-03 Huawei Device Co., Ltd. Device for preventing deformation of communication card
US9329643B2 (en) 2013-06-17 2016-05-03 Michael R. Tobias Apparatus for holding a semiconductor module
TWI627803B (zh) * 2017-04-24 2018-06-21 Use the grounding pin of the grounding piece to reduce the signal interference between the two rows of terminals
US11079820B2 (en) 2019-01-15 2021-08-03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removable storage performance
US11520311B2 (en) * 2019-07-25 2022-12-06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High performance removable storage device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2097A (zh) * 1999-12-28 2001-07-04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模块用连接器
CN1362758A (zh) * 2000-12-27 2002-08-07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通信模块用连接座
CN102084552A (zh) * 2008-07-01 2011-06-01 山一电机株式会社 卡用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4976U (ja) * 1984-07-20 1986-02-14 株式会社明電舎 高周波電流伝送用継手
JPH0638179U (ja) * 1992-10-23 1994-05-20 エスエムケイ株式会社 メモリ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H0638180U (ja) * 1992-10-27 1994-05-20 エスエムケイ株式会社 メモリ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2001185307A (ja) * 1999-12-28 2001-07-06 Jst Mfg Co Ltd モジュール用コネクタ
JP4299427B2 (ja) * 2000-01-14 2009-07-22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カードコネクタ
US7254029B2 (en) * 2005-11-01 2007-08-07 Fu Zhu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Printed circuit board with a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TWM303477U (en) * 2006-04-24 2006-12-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Slide switch
TWM307212U (en) * 2006-06-05 2007-03-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JP4913026B2 (ja) 2007-12-13 2012-04-11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カードコネクタ
JP2010218955A (ja) * 2009-03-18 2010-09-30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カードコネクタ
JP2011028389A (ja) * 2009-07-22 2011-02-10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メモリカードソケット
JP2012113984A (ja) * 2010-11-25 2012-06-14 Molex Inc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5714313B2 (ja) * 2010-11-29 2015-05-07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Molex Incorporated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2097A (zh) * 1999-12-28 2001-07-04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模块用连接器
CN1362758A (zh) * 2000-12-27 2002-08-07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通信模块用连接座
CN102084552A (zh) * 2008-07-01 2011-06-01 山一电机株式会社 卡用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57363B2 (ja) 2015-01-21
CN103299490A (zh) 2013-09-11
US20130295792A1 (en) 2013-11-07
WO2012110849A3 (ja) 2012-12-06
US9048553B2 (en) 2015-06-02
WO2012110849A2 (ja) 2012-08-23
JP2012123976A (ja) 2012-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29362B (zh) 卡连接器
US7892002B2 (en) FPC connector having grounding structure
CN103299490B (zh) 具有散热器的卡连接器
US7086889B2 (en) Interlocking member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92365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terminals
US20080220637A1 (en) Card edge connector with latch
US20110230072A1 (en) Push-push card connector
EP0908978A2 (en) Card connector assembly
US20070173107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retaining member
US7467953B2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coupler
US20100055940A1 (en) Fpc connector having moveable slide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and fpc connector
JP2012169243A (ja) フレキシブル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US7955138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housing for staggering contact
US20120252276A1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with contacts having shared soldering tail
US7118396B2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US7946867B2 (en) Card connector with a spring member for retaining an electrical card
TWI354406B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CN103222117B (zh) 卡连接器
US7938687B2 (en) Compact stacked card edge connector assembly
WO1996032831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US7128612B2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US8100702B2 (en) Receptacle connector
TWI358173B (en) Card connector and assembly of the same
US20220263273A1 (en) Low-height connector for high-speed transmission
US10637170B2 (en) Right-angle electrical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06

Termination date: 201812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