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99388A - 车辆用点火开关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点火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99388A
CN103299388A CN2011800647529A CN201180064752A CN103299388A CN 103299388 A CN103299388 A CN 103299388A CN 2011800647529 A CN2011800647529 A CN 2011800647529A CN 201180064752 A CN201180064752 A CN 201180064752A CN 103299388 A CN103299388 A CN 1032993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case
cap assembly
switch
main body
r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475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99388B (zh
Inventor
日高雅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ibei Zhil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Lock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0391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3041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0391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9441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Lock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Lock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993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993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993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993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7/00Switches operated by a removable member, e.g. key, plug or plate; Switches operated by setting members according to a single predetermined combination out of several possible settings
    • H01H27/06Key inserted and then turned to effect operation of the switch

Landscapes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点火开关,具有圆筒孔的主体以能够实现转子的与钥匙操作相对应的转动的方式与该转子嵌合,具有固定触点的开关壳体安装于主体,对能够与固定触点接触的可动触点进行保持的触点保持件与转子联动、连结,并且触点保持件收纳于开关壳体内,连接器的至少一部分一体地形成于将开关壳体的一部分覆盖起来的罩部件,所述连接器覆盖与固定触点连接且从开关壳体突出的端子,其中,由内置有触点保持件的开关壳体(33)和罩部件(35)构成的开关组装单元(75)安装于主体,整个连接器(35c)一体地形成于罩部件(35),并且罩部件(35)卡合于开关壳体(33)。由此,能够提高开关壳体和罩部件相对于主体的组装性。

Description

车辆用点火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点火开关,其中,主体以能够实现转子的与钥匙操作相对应的转动的方式与该转子嵌合,具有固定触点的开关壳体安装于所述主体,对能够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的可动触点进行保持的触点保持件与所述转子联动、连结,并且该触点保持件收纳于所述开关壳体内,连接器的至少一部分一体地形成于将所述开关壳体的一部分覆盖起来的罩部件,所述连接器覆盖与所述固定触点连接且从所述开关壳体突出的端子。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已知这样的车辆用点火开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102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可是,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结构为,在将内置有触点保持件的开关壳体安装于主体后,将覆盖开关壳体的一部分的罩部件安装于主体,需要分别将开关壳体和罩部件安装于主体,组装作业比较烦杂。
而且,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连接器构成为由一体地形成于主体的连接器半部和一体地形成于罩部件的连接器半部构成的分割成两部分的结构,需要将两个连接器半部互相组装的作业,很难说开关壳体和罩部件相对于主体的组装性优异。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了开关壳体和罩部件相对于主体的组装性的车辆用点火开关。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为一种车辆用点火开关,其中,主体以能够实现转子的与钥匙操作相对应的转动的方式与该转子嵌合,具有固定触点的开关壳体安装于所述主体,对能够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的可动触点进行保持的触点保持件与所述转子联动、连结,并且该触点保持件收纳于所述开关壳体内,连接器的至少一部分一体地形成于将所述开关壳体的一部分覆盖起来的罩部件,所述连接器覆盖与所述固定触点连接并从所述开关壳体突出的端子,所述车辆用点火开关的第1特征在于,对所述开关壳体、所述罩部件以及收纳于该开关壳体的所述触点保持件进行单元化而成开关组装单元,整个所述连接器一体地形成于所述罩部件,所述开关组装单元以使所述触点保持件与所述转子联动、连结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主体。
另外,本发明的第2特征在于,在第1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罩部件和所述开关壳体通过多个卡合部而相互卡合,在所述开关组装单元安装于所述主体的安装状态下从外侧覆盖所述卡合部的卡合解除阻止部一体地设于所述主体,以便阻止所述卡合部的卡合解除。
另外,本发明的第3特征在于,在第1或第2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位于在所述开关壳体设置的第1排水孔的下方的第2排水孔以与第1排水孔连通的方式设于所述罩部件。
另外,本发明的第4特征在于,在第1~第3特征中的任意一个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罩部件通过在与所述转子的转动轴线正交的滑动方向上的相对于所述开关壳体的滑动动作而卡合于所述开关壳体。
另外,本发明的第5特征在于,在第4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在由合成树脂构成的所述罩部件一体地设有沿所述滑动方向延伸的卡合臂部,与所述卡合臂部弹性卡合的卡合突起设于所述开关壳体。
另外,本发明的第6特征在于,在第4或第5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开关壳体与所述罩部件之间设有引导机构,所述引导机构对所述罩部件的相对于所述开关壳体的所述滑动动作进行引导。
并且,实施方式的第2卡合部64对应于本发明的卡合部,实施方式的第2卡合臂部66对应于本发明的卡合臂部,实施方式的第2卡合突起67对应于本发明的卡合突起。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特征,由于将对开关壳体、触点保持件以及罩部件进行单元化而构成的开关组装单元安装于主体,因此无需相对于主体分别安装开关壳体和罩部件,从而能够提高组装操作性。而且,由于整个连接器一体地形成于罩部件,因此,不需要用于将连接器组装于主体的作业,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开关壳体和罩部件相对于主体的组装操作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2特征,一体地设于主体的卡合解除阻止部在开关组装单元安装于主体的安装状态下从外侧覆盖罩部件与开关壳体的卡合部来阻止卡合部的卡合解除,因此,不但能够使罩部件相对于开关壳体的组装容易,还能够可靠地阻止在将开关组装单元安装于主体的状态下罩部件从开关壳体脱落。
根据本发明的第3特征,与设于开关壳体的第1排水孔连通的第2排水孔在比第1排水孔靠下方的位置设于罩部件,因此,即使水浸入开关壳体内,也能够从第1和第2排水孔排出,从而能够防止水积存于开关壳体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4特征,罩部件通过相对于开关壳体在与转子的转动轴线正交的滑动方向上滑动而卡合于开关壳体,因此,无需为了确保组装尺寸而使开关壳体在沿着转子的转动轴线的方向上大型化,从而能够实现开关壳体即点火开关的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5特征,卡合臂部一体地设于由合成树脂构成的罩部件,且沿滑动方向延伸,使设于开关壳体的卡合突起弹性卡合于卡合臂部,因此,当使罩部件卡合于开关壳体时,与在开关壳体设置卡合臂部相比,能够实现开关壳体的小型化。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6特征,罩部件由设在开关壳体与罩部件之间的引导机构引导而能够相对于开关壳体进行滑动动作,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滑动卡合。
附图说明
图1是车辆用转向锁定装置的主视图。(第1实施例)
图2是沿图1的2-2线的剖视图。(第1实施例)
图3是沿图2的3-3线的剖视图。(第1实施例)
图4是沿图2的箭头4观察的图。(第1实施例)
图5是第2壳体半体和罩部件的分解立体图。(第1实施例)
图6是将罩部件的一部分切开后示出开关组装单元的立体图。(第1实施例)
图7是沿图4的7-7线的放大剖视图。(第1实施例)
标号说明
11:主体;
11c:卡合解除阻止部;
12:转子;
13:点火开关;
33:开关壳体;
34:触点保持件;
35:罩部件;
35c:连接器;
45A、45B、46A、46B:固定触点;
47A、47B、48A、48B:端子;
49、50:可动触点;
63:滑动方向;
64:作为卡合部的第2卡合部;
66:作为卡合臂部的第2卡合臂部;
67:作为卡合突起的第2卡合突起;
68:引导机构;
75:开关组装单元;
82:第1排水孔;
83:第2排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所附的图1~图7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首先,在图1~图4中,在例如机动两轮车的转向立管(未图示)安装有金属制成的主体11,在该主体1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嵌合有转子12,该转子12在LOCK(锁定)位置与OFF(断开)位置之间转动时,以伴随按压操作为条件,能够以依次占据LOCK位置、OFF位置以及ON(接通)位置的方式转动,并且,在该主体11安装有点火开关13,该点火开关13根据转子12的转动动作而使开关状态变化,另外,在该主体11还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支承有锁定部件14,该锁定部件14根据转子12的转动来对转向操作的允许和阻止进行切换。
在所述主体11设有:圆筒孔15,其一端在该主体11的一端(图2和图3的左端)开口;凹部16,其与圆筒孔15的另一端连接,并且在主体11的侧面敞开;以及有底的开关收纳孔17,其使间隔壁18介于其与该凹部16之间,并且该开关收纳孔17在主体11的另一端(图2和图3的右端)敞开,在主体11的侧面安装有盖板20,该盖板20覆盖所述凹部16的开口端,从而在该盖板20与该主体11之间形成收纳室19。
所述圆筒孔15由大径圆筒孔部15a和小径圆筒孔部15b构成,所述大径圆筒孔部15a在所述主体11的一端敞开,所述小径圆筒孔部15b的直径比大径圆筒孔部15a的直径小,且所述小径圆筒孔部15b的一端与大径圆筒孔部15a的另一端同轴地连接,在大径圆筒孔部15a的另一端和小径圆筒孔部15b的一端之间形成有环状的阶梯部15c。
转子12一体地具有:转子部12a,其具有用于使正规的机械钥匙21插入的有底的钥匙孔22,且该转子部12a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于所述圆筒孔15的小径圆筒孔部15b;凸缘部12b,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于所述圆筒孔15的大径圆筒孔部15a,并从所述转子部12a的一端部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驱动部12c,其与所述转子部12a的另一端连接而形成为曲柄状,并且收纳于所述收纳室19;轴部12d,其与所述转子部12a在同一轴线上,且与所述驱动部12c连接;以及连结轴部12e,其与该轴部12d连接,当转子12在LOCK位置与OFF位置之间转动时,在按压转子12时,所述凸缘部12b与所述阶梯部15c抵接而限制转子12的后退极限,同时所述凸缘部12b配置成从前方(图2和图3的左侧)与所述阶梯部15c对置,所述轴部12d的一部分以能够转动且能够进行轴向的移动的方式贯穿插入于在所述间隔壁18设置的贯穿孔23。
在所述转子12中的转子部12a的一端部嵌装有帽24,在该帽24设有与所述钥匙孔22连接的钥匙插入孔25。在所述转子12的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有挡板26,该挡板26用于从内侧关闭钥匙插入孔25,该挡板26被未图示的弹簧向关闭钥匙插入孔25的一侧施力,在将机械钥匙21插入钥匙插入孔25时,该挡板26打开钥匙插入孔25。
另外,在所述主体11安装有合成树脂制成的主体罩27,所述主体罩27在一端部具有圆筒部27a,所述圆筒部27a围绕所述转子12的转子部12a中的嵌装有所述帽24的部分,所述转子12的凸缘部12b与所述圆筒部27a抵接,由此限制转子12的前进极限。
在主体11的圆筒孔15中的小径圆筒孔部15b的内表面设有沿轴向延伸的一对卡合槽28、28,多个制动栓29…被向与所述卡合槽28…卡合的方向弹性施力,并且配设于转子部12a,所述多个制动栓29…随着将正规的机械钥匙21插入到钥匙孔22而解除与所述卡合槽28…的卡合。
另外,锁定部件14以能够在与所述转子12的轴线正交的平面内进行滑动动作的方式支承于主体11,并且在所述收纳室19内与所述转子12的驱动部12c连结。即,在锁定部件14设有使所述驱动部12c贯穿插入的连结孔30,在锁定部件14和主体11之间设有弹簧31,该弹簧31对所述锁定部件14向解除与转向轴的卡合的一侧施力。
并且,所述驱动部12c形成为曲柄状,由此,随着转子12在LOCK位置与OFF位置之间转动,锁定部件14被滑动驱动,为了在转子12的LOCK位置与未图示的转向轴卡合来阻止转向操作而位于突出位置的锁定部件14在OFF位置解除与所述转向轴的卡合,由此后退至图3所示的位置以允许转向操作。
所述点火开关13的开关壳体33以嵌合于所述主体11的开关收纳孔17的方式安装于主体11,与所述转子12的连结轴部12e联动且连结的触点保持件34以随着转子12的转动而转动的方式收纳在所述开关壳体33内,所述开关壳体33的一部分被罩部件35覆盖。
所述开关收纳孔17从介于其与所述收纳室19之间的所述间隔壁18侧开始依次由与所述贯穿孔23同轴的小径孔部17a和大径孔部17b构成,所述大径孔部17b形成为比小径孔部17a大的直径,且同轴地与小径孔部17a连接,所述开关壳体33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第1壳体半体36和合成树脂制成的第2壳体半体37构成,所述第1壳体半体36嵌合于所述开关收纳孔17,所述第2壳体半体37在与所述间隔壁18相反的一侧安装于第1壳体半体36。
第1壳体半体36在一端部具有与间隔壁18抵接的端壁部36a,并且,第1壳体半体36具有与所述开关收纳孔17的内周相对应的外周,从而形成为带阶梯的有底圆筒状,在所述端壁部36a的中央部设有通孔38,该通孔38与所述间隔壁18的贯穿孔23同轴,且直径比该贯穿孔23大。另外,在所述端壁部36a的外表面,一体地突出设置有与所述通孔38同轴的环状的嵌合突部36b,在所述间隔壁18设有使所述嵌合突部36b嵌合的环状的嵌合凹部39。
一并参照图5,第2壳体半体37以与第1壳体半体36的同所述端壁部36a相反的一侧的开放端部即另一端部抵接的方式基本形成为矩形的平板状,与第1壳体半体36的另一端部嵌合的短圆筒状的嵌合筒部37a一体地设于第2壳体半体37。
第1壳体半体36和第2壳体半体37通过多个第1卡合部40…相互卡合,以便将触点保持件34收纳于这些壳体半体36、37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壳体半体36和第2壳体半体37通过在第1壳体半体36的周向上隔开相等间隔的两处第1卡合部40…而相互卡合。
一并参照图6,第1卡合部40…由第1卡合臂部42…和第1卡合突起43…构成,所述第1卡合臂部42…以形成第1卡合孔41…的方式一体地设于第1壳体半体36,所述第1卡合突起43…以与第1卡合孔41…卡合的方式一体地突出设置于第2壳体半体37,第1卡合臂部42…从第1壳体半体36的另一端部的外周的在周向上隔开相等间隔的两处位置向第2壳体半体37侧伸出。另一方面,如图5所明示那样,在第2壳体半体37的侧部外表面设有用于配置第1卡合臂部42…的槽44…,第1卡合突起43…以与在所述槽44…中配置的第1卡合臂部42…的第1卡合孔41…卡合的方式一体地突出设置于第2壳体半体37。
并且,如果以使第2壳体半体37的嵌合筒部37a嵌合于第1壳体半体36的方式使第1和第2壳体半体36、37互相抵接,则第1壳体半体36的第1卡合臂部42…的末端部挠曲,同时越过第2壳体半体37的第1卡合突起43…,从而第1卡合突起43…弹性地卡合于第1卡合臂部42…,由此第1和第2壳体半体36、37互相组装而构成开关壳体33。
在所述开关壳体33中的第2壳体半体37的内表面固定设置有分别成一对的两组固定触点45A、45B;46A、46B。这些固定触点45A、45B;46A、46B由埋设于第2壳体半体37的多个总线的一部分形成,这些总线还形成有分别与所述固定触点45A、45B;46A、46B连接的端子47A、47B;48A、48B。在安装于转向立管的主体11上安装有开关壳体33的状态下,这些端子47A、47B;48A、48B以沿着与所述触点保持件34的转动轴线正交的方向排列并朝向下方的方式从第2壳体半体37突出,用于对这些端子47A、47B;48A、48B的基部进行支承的端子支承部37b在与所述两个槽44…之间的周向间隔相等的位置一体地设置于第2壳体半体37的侧部,端子支承部37b形成为将主体11的另一端部和第1壳体半体36的另一端部夹在该端子支承部37b与第2壳体半体37的嵌合筒部37a之间。
在所述触点保持件34保持有一对可动触点49、50,所述一对可动触点49、50能够与成对地固定设置于第2壳体半体37的内表面的固定触点45A、45B;46A、46B接触。这些可动触点49、50以能够在沿着触点保持件34的转动轴线的方向上移动的方式保持于第1壳体半体36,在第1壳体半体36和可动触点49、50之间设有弹簧51、52,该弹簧51、52对可动触点49、50向第2壳体半体37侧施力。
另外,所述转子12的连结轴部12e形成为具有横截面为矩形的形状,在贯穿所述间隔壁18的贯穿孔23的横截面为圆形的所述轴部12d和所述连结轴部12e之间形成有阶梯部12f(参照图2),该阶梯部12f面向触点保持件34侧。另外,在所述触点保持件34的中央部一体地设有连结筒部34a,有底的连结孔55以具有横截面为矩形的形状的方式形成于该连结筒部34a内,所述连结轴部12e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嵌合于所述连结孔55。并且,通过将所述连结轴部12e嵌合于连结孔55,使得触点保持件34与转子12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联动、连结。因此,随着转子12的转动,触点保持件34也在开关壳体33内转动,由此来切换所述可动触点49、50和所述固定触点45A、45B;46A、46B的连通/切断状态,从而使开关状态变化。
而且,在弹簧支承板56与所述触点保持件34之间压缩设置有围绕所述连结筒部34a的螺旋弹簧即复位弹簧57,所述弹簧支承板56与转子12的位于轴部12d和连结轴部12e之间的所述阶梯部12f抵接,所述转子12借助于该复位弹簧57所发挥的弹力被向使凸缘部12b与所述主体罩27的圆筒部27a抵接的一侧即前进侧施力。
另外,在所述开关壳体33的第1壳体半体36与所述触点保持件34之间设有触击机构58,该触击机构58用于使触点保持件34的转动具有触击感(節度感),该触击机构58由下述部分构成:有底的弹簧收纳孔59…,其设置于所述触点保持件34的在周向隔开相等间隔的两处位置,并向第1壳体半体36的端壁部36a侧敞开;球体60…,其保持于这些弹簧收纳孔59…的开口端部;凹部61…,其以与各个球体60…的一部分在所述转子12的LOCK、OFF以及ON的各个位置嵌合的方式设于所述端壁部36a;以及弹簧62…,其以介于所述球体60…与所述触点保持件34之间的方式收纳于所述弹簧收纳孔59…。
所述罩部件35一体地具有:矩形的平板部35a,其从外侧覆盖第2壳体半体37;侧壁部35b,其以从侧方覆盖第2壳体半体37的侧部中的设有所述端子支承部37b的部分侧的方式形成为大致U字状,并且垂直地连续设置于所述平板部35a的周缘部;以及筒状的连接器35c,其以收纳并配置第2壳体半体37的端子支承部37b和从该端子支承部37b突出的端子47A、47B;48A、48B的方式从所述侧壁部35b突出,整个连接器35c一体地形成于罩部件35。
该罩部件35通过在与所述转子12和所述触点保持件34的转动轴线正交的滑动方向63(参照图5)上的相对于所述开关壳体33的滑动动作而卡合于所述开关壳体33的第2壳体半体37,所述开关壳体33的第2壳体半体37和罩部件35通过多处例如2处第2卡合部64、64而互相卡合。
一并参照图7,第2卡合部64…由第2卡合臂部66…和第2卡合突起67…构成,所述第2卡合臂部66…以形成第2卡合孔65…的方式一体地设于罩部件35,所述第2卡合突起67…以与第2卡合孔65…卡合的方式一体地突出设置于第2壳体半体37,如图5所示,第2卡合臂部66…从罩部件35的侧壁部35b的两端沿着所述滑动方向63向与所述连接器35c相反的一侧伸出。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第2卡合突起67…以与第2卡合臂部66…的第2卡合孔65…卡合的方式一体地突出设置于第2壳体半体37的侧部外表面。
并且,使罩部件35相对于第2壳体半体37向滑动方向63滑动,以使第2壳体半体37的端子支承部37b和端子47A、47B;48A、48B收纳于连接器35c内,由此,通过由第2卡合臂部66…和弹性地卡合于第2卡合臂部66…的第2卡合突起67…构成的第2卡合部64…将罩部件35卡合于开关壳体33的第2壳体半体37。
另外,在所述开关壳体33的第2壳体半体37与所述罩部件35之间设有引导机构68,所述引导机构68对罩部件35相对于第2壳体半体37的所述滑动动作进行引导,该引导机构68由下述部分构成:一对第1引导突部69…,其以沿所述滑动方向63延伸的方式突出设置于第2壳体半体35的外表面;一对第1引导凹部70…,其设于所述罩部件35的平板部35a的内表面,且沿所述滑动方向63延伸,第1引导突部69…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于第1引导凹部70…;一对第2引导突部71…,其以沿所述滑动方向63延伸的方式突出设置于第2壳体半体35的两个侧部;以及一对第2引导凹部72…,其设于所述罩部件35的侧壁部35b的内表面,且沿所述滑动方向延伸,第2引导突部71…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于第2引导凹部72…。
并且,对所述开关壳体33、所述罩部件35以及收纳于该开关壳体33的所述触点保持件34如图6所示那样进行单元化而构成开关组装单元75,该开关组装单元75以使所述触点保持件34与所述转子12联动、连结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主体11。
另外,凸台部37c…在基本上为矩形状的第2壳体半体37的4个角部中的两个角部从第2壳体半体37的外表面突出,所述凸台部37c…以与罩部件35的平板部35a的内表面抵接的方式一体地设于第2壳体半体27,在罩部件35的平面部35a设有与在这些凸台部37c…形成的贯穿插入孔76…相对应的贯穿插入孔77…。
在所述主体11一体地设有从其另一端部向外侧方伸出的凸缘部11a,所述开关组装单元75以下述方式安装于主体11:将构成该开关组装单元75的一部分的第1壳体半体36插入到主体11的开关收纳孔17,并且使第2壳体半体37中的从第1壳体半体36探出的部分与所述凸缘部11a抵接,贯穿插入于所述贯穿插入孔76…、77…的螺钉部件78…与在所述凸缘部11a设置的螺纹孔(未图示)螺合,通过紧固这些螺钉部件78…来将开关组装单元75安装至主体11。即,构成开关组装单元75的一部分且收纳触点保持件34的开关壳体33中的第2壳体半体37通过螺钉部件78…安装于主体11,构成开关组装单元75的剩余部分的罩部件35以与第2壳体半体37共同紧固的方式通过所述螺钉部件78…被安装于主体11。
并且,在主体11的开关收纳孔17中的大径孔部17b的内表面,以沿轴向延伸的方式设有收纳凹部79…,该收纳凹部79…用于收纳一体地设于第1壳体半体36的第1卡合臂部42…的一部分。
一并参照图7,另外,在所述主体11一体地设有罩部11b,该罩部11b在所述开关组装单元75安装于主体11的状态下从与所述连接器35c相反的一侧覆盖第2壳体半体37,即,在所述主体11一体地设有在安装于转向立管的主体11上安装有所述开关组装单元75的状态下从上方覆盖第2壳体半体37的罩部11b,与该罩部11b的两端一体地连接的卡合解除阻止部11c、11c以为了阻止第2卡合部64、64的卡合解除而从外侧覆盖第2卡合部64…的方式一体地设于所述主体11。
另外,在第1壳体半体36的另一端部突出设置有定位突起80,该定位突起80配置在与所述连接器35c相反的一侧,与该定位突起80嵌合的定位凹部81设于所述罩部11b的内表面。
在所述开关壳体33的第2壳体半体37设有第1排水孔82,该第1排水孔82用于将经过主体11与转子12之间的间隙和触点保持件34向第2壳体半体37侧流过来的水排出至外部,第2排水孔83以与第1排水孔82连通的方式设于所述罩部件35,在安装于转向立管的主体11上安装有所述开关组装单元75的状态下,该第2排水孔83位于第1排水孔82的下方。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对开关壳体33、罩部件35以及收纳于该开关壳体33的触点保持件34进行单元化而构成开关组装单元75,该开关组装单元75以使触点保持件34与转子12联动、连结的方式安装于主体11,因此,不需要相对于主体11分别安装开关壳体33和罩部件35,能够提高组装操作性。而且,由于连接器35c的整体一体地形成于罩部件35,因此,不需要用于将连接器35c组装于主体11的作业,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开关壳体33和罩部件35相对于主体11的组装操作性。
另外,罩部件35和开关壳体33的第2壳体半体37通过一对第2卡合部64…互相卡合,在开关组装单元75安装于主体11的安装状态下从外侧覆盖第2卡合部64…的卡合解除阻止部11c…一体地设于主体11,以便阻止第2卡合部64…的卡合解除,因此,不但使罩部件35相对于开关壳体33的组装变得容易,还能够可靠地阻止在将开关组装单元75安装于主体11的状态下罩部件35从开关壳体33脱落。
另外,位于在开关壳体33的第2壳体半体37设置的第1排水孔82的下方的第2排水孔83以与第1排水孔82连通的方式设于所述罩部件35,因此,即使水浸入开关壳体33内,也能够从第1和第2排水孔82、83排出,从而能够防止水积存于开关壳体33内。
另外,所述罩部件35通过在与转子12的转动轴线正交的滑动方向63上的相对于所述开关壳体33的滑动动作而卡合于所述开关壳体33,因此,无需为了确保组装尺寸而使开关壳体33在沿着转子12的转动轴线的方向上大型化,从而能够实现开关壳体33即点火开关13的小型化。
另外,在由合成树脂构成的所述罩部件35一体地设有沿所述滑动方向63延伸的第2卡合臂部66…,在所述开关壳体33的第2壳体半体37一体地设有与第2卡合臂部66…弹性地卡合的第2卡合突起67…,因此,当使罩部件35卡合于开关壳体33时,与在开关壳体33设置卡合臂部相比,能够实现开关壳体33的小型化。
另外,在开关壳体33与罩部件35之间设有对罩部件35的相对于开关壳体33的滑动动作进行引导的引导机构68,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罩部件35相对于开关壳体33的滑动卡合。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本发明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定,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情况下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Claims (6)

1.一种车辆用点火开关,其中,主体(11)以能够实现转子(12)的与钥匙操作相对应的转动的方式与该转子(12)嵌合,具有固定触点(45A、45B、46A、46B)的开关壳体(33)安装于所述主体(11),对能够与所述固定触点(45A、45B、46A、46B)接触的可动触点(49、50)进行保持的触点保持件(34)与所述转子(12)联动、连结,并且该触点保持件(34)收纳于所述开关壳体(33)内,连接器(35c)的至少一部分一体地形成于将所述开关壳体(33)的一部分覆盖起来的罩部件(35),所述连接器(35c)覆盖与所述固定触点(45A、45B、46A、46B)连接并从所述开关壳体(33)突出的端子(47A、47B、48A、48B),
所述车辆用点火开关的特征在于,
对所述开关壳体(33)、所述罩部件(35)以及收纳于该开关壳体(33)的所述触点保持件(34)进行单元化而构成开关组装单元(75),整个所述连接器(35c)一体地形成于所述罩部件(35),所述开关组装单元(75)以使所述触点保持件(34)与所述转子(12)联动、连结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主体(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点火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件(35)和所述开关壳体(33)通过多个卡合部(64)而相互卡合,在所述开关组装单元(75)安装于所述主体(11)的安装状态下从外侧覆盖所述卡合部(64)的卡合解除阻止部(11c)一体地设于所述主体(11),以便阻止所述卡合部(64)的卡合解除。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点火开关,其特征在于,
位于在所述开关壳体(33)设置的第1排水孔(82)的下方的第2排水孔(83)以与第1排水孔(82)连通的方式设于所述罩部件(35)。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点火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件(35)通过在与所述转子(12)的转动轴线正交的滑动方向(63)上的相对于所述开关壳体(33)的滑动动作而卡合于所述开关壳体(3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点火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由合成树脂构成的所述罩部件(35)一体地设有沿所述滑动方向(63)延伸的卡合臂部(66),与所述卡合臂部(66)弹性卡合的卡合突起(67)设于所述开关壳体(33)。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辆用点火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开关壳体(33)与所述罩部件(35)之间设有引导机构(68),所述引导机构(68)对所述罩部件(35)的相对于所述开关壳体(33)的所述滑动动作进行引导。
CN201180064752.9A 2011-01-12 2011-08-31 车辆用点火开关 Active CN1032993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03914A JP5330417B2 (ja) 2011-01-12 2011-01-12 車両用イグニッションスイッチ
JP2011003915A JP5394413B2 (ja) 2011-01-12 2011-01-12 車両用イグニッションスイッチ
JP2011-003914 2011-01-12
JP2011-003915 2011-01-12
PCT/JP2011/069725 WO2012096026A1 (ja) 2011-01-12 2011-08-31 車両用イグニッションスイッ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99388A true CN103299388A (zh) 2013-09-11
CN103299388B CN103299388B (zh) 2016-09-28

Family

ID=465069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4752.9A Active CN103299388B (zh) 2011-01-12 2011-08-31 车辆用点火开关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1426219B1 (zh)
CN (1) CN103299388B (zh)
WO (1) WO20120960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10182A (ja) * 2012-12-03 2014-06-12 Jst Mfg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スクイブの接続装置
JP6051032B2 (ja) * 2012-12-11 2016-12-21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エンジン始動装置
JP6146205B2 (ja) * 2013-08-27 2017-06-14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スイッチ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839A (zh) * 1996-03-27 1997-11-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主开关
CN101111913A (zh) * 2005-01-31 2008-01-23 本田制锁有限公司 旋转开关装置
CN100452270C (zh) * 2002-12-13 2009-01-14 瓦莱奥锁固与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弱电流和数字信号的车用起动器开关及车用起动器装置
US20100188192A1 (en) * 2009-01-29 2010-07-29 Trw Automotive U.S. Llc Keyless-go ignition switch with fault backup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38436A (ja) * 1998-02-24 1999-08-31 Honda Lock Mfg Co Ltd ロータリースイッチ装置
JP4201301B2 (ja) 2000-01-24 2008-12-24 Necトーキン株式会社 密閉型電池
JP4474294B2 (ja) * 2005-01-31 2010-06-02 株式会社ホンダロック スイッチ装置
JP4523435B2 (ja) * 2005-01-31 2010-08-11 株式会社ホンダロック 車両用イグニッションスイッチ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839A (zh) * 1996-03-27 1997-11-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主开关
CN100452270C (zh) * 2002-12-13 2009-01-14 瓦莱奥锁固与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弱电流和数字信号的车用起动器开关及车用起动器装置
CN101111913A (zh) * 2005-01-31 2008-01-23 本田制锁有限公司 旋转开关装置
US20100188192A1 (en) * 2009-01-29 2010-07-29 Trw Automotive U.S. Llc Keyless-go ignition switch with fault backup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99388B (zh) 2016-09-28
KR20130103611A (ko) 2013-09-23
KR101426219B1 (ko) 2014-08-01
WO2012096026A1 (ja) 2012-07-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41938C (zh) 用于屏蔽的插塞连接器的接触元件
CN102543587B (zh) 电磁开关的活动触头组件
CN103299388A (zh) 车辆用点火开关
KR101792090B1 (ko) 고 전류 플러그인 커넥터
CN104365568A (zh) 纺车式绕线轮
EP2804194B1 (en) Limit switch
EP3417469B1 (en) A push button operated switch with anti-jamming guiding system
CN101835949B (zh) 圆柱锁的保护装置
CN101952527B (zh) 车辆用圆柱锁装置
CN105026664B (zh) 圆筒锁
EP1050931B1 (en) Self-locking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particularly for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KR20210017262A (ko) 유니버셜 조인트 어셈블리
EP3291380A1 (en)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 latching arrangement
KR200440657Y1 (ko) 휴대폰용 슬라이딩 및 회전 가능한 복합 슬라이더 조립체
EP2811500B1 (en) A switch, in particular a battery cutout switch for vehicles and the like
CN103107053B (zh) 车辆用杠杆开关及其组装方法
CN104246096A (zh) 圆柱锁
US11276951B2 (en) Socket-outlet equipped with a disc and a shutter
CN109891682B (zh) 插座保护盖结构、电池组件及无人机
FI84767C (fi) Omstaellningsanordning foer elektrisk kontakt.
CN109789749A (zh) 车辆用保持装置
CN113745068B (zh) 断路器的操作机构
KR940005999B1 (ko) 변압기 스위치
JP5330417B2 (ja) 車両用イグニッションスイッチ
CN101818598A (zh) 多点锁定式锁紧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Miyazaki Japan

Patentee after: Meibei Zhil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rts Co.,Ltd.

Address before: Miyazaki Japan

Patentee before: Kabushiki Kaisha HONDA L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