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96060A -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96060A
CN103296060A CN2012100433827A CN201210043382A CN103296060A CN 103296060 A CN103296060 A CN 103296060A CN 2012100433827 A CN2012100433827 A CN 2012100433827A CN 201210043382 A CN201210043382 A CN 201210043382A CN 103296060 A CN103296060 A CN 1032960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lectric layer
doped region
region
field oxid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4338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宥宪
徐志嘉
黄胤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cronix Internation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cronix Internation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cronix Internation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cronix Internation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04338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296060A/zh
Publication of CN1032960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960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该半导体结构包括一第一导电型的衬底、一形成于衬底中的第二导电型的阱区、一第一掺杂区、一第二掺杂区、一场氧化物、一第一介电层以及一第二介电层。第一掺杂区与一第二掺杂区形成于阱区中。场氧化物形成于阱区的表面区域,且位于第一掺杂区与第二掺杂区之间。第一介电层形成于阱区的表面区域,且覆盖场氧化物的一边缘部分,第一介电层具有一第一厚度。第二介电层形成于阱区的表面区域,第二介电层具有一第二厚度。第二厚度小于第一厚度。

Description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在高电压的系统中,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具有高关闭击穿电压(Vbd)以及在操作时低导通阻值(Ronsp)是重要的,以使半导体元件能承受更高的电压,让更多的电流在漏极与源极之间流动,以提高元件的功率。然而,关闭击穿电压与导通阻值是相伴的,关闭击穿电压增加,相对地也会造成导通阻值的增加,因此,在设计半导体元件时,无法使关闭击穿电压趋向极大值。所以,如何提高半导体元件的关闭击穿电压,并降低操作时的导通阻值是业界亟欲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通过改变介电层的厚度及长度,以减少热载子效应并提高击穿电压。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一第一导电型的衬底、一形成于衬底中的第二导电型的阱区、一第一掺杂区、一第二掺杂区、一场氧化物、一第一介电层以及一第二介电层。第一掺杂区与一第二掺杂区形成于阱区中。场氧化物形成于阱区的表面区域,且位于第一掺杂区与第二掺杂区之间。第一介电层形成于阱区的表面区域,且覆盖场氧化物的一边缘部分,第一介电层具有一第一厚度。第二介电层形成于阱区的表面区域,第二介电层具有一第二厚度。第二厚度小于第一厚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提供一第一导电型的衬底。形成一第二导电型的阱区于衬底中。形成一第一掺杂区与一第二掺杂区于阱区中。形成一场氧化物于阱区的表面区域,且位于第一掺杂区与第二掺杂区之间,场氧化物的一边缘部分与第二掺杂区之间具有一通道区。形成一第一介电层,以覆盖场氧化物的边缘部分,第一介电层具有一第一厚度。形成一第二介电层,以覆盖阱区的表面区域,第二介电层具有一第二厚度。第二厚度小于第一厚度。
为了对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A至图2F分别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半导体结构
101:掩模层
110:衬底
120:阱区
130:第一掺杂区
131:重掺杂区
132:漏极端
133:源极端
134:基极端
140:场氧化物
141:边缘部分
150:介电材料层
151:第一介电层
152:端部
160:第二介电层
170:栅极导电层
180:第二掺杂区
181:本体区
182:重掺杂区
190:通道区
X1、X2:厚度
L1、L2: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的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是利用厚的介电层覆盖在场氧化物的边缘部分,故可避免较高的尖端电场发生在场氧化物的边缘部分,以减少热载子效应(hot carrier effect)。此外,栅极导电层可通过厚度不同的二介电层提供适当的绝缘,以避免电击穿的现象发生在栅极导电层与本体区之间。
以下是提出各种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仅用以作为范例说明,并非用以限缩本发明欲保护的范围。
请参照图1,其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的示意图。半导体结构100例如为双扩散金属半导体元件,其包括一衬底110、一阱区120、一第一掺杂区130、一第二掺杂区180、一场氧化物140、一第一介电层151以及一第二介电层160。衬底110例如为P型衬底,阱区120例如为N型阱区,阱区120形成于衬底110中。第一掺杂区130与第二掺杂区180位于阱区120中,第一掺杂区130例如为N型掺杂区。第一掺杂区130具有一重掺杂区131,例如为N+掺杂区,可作为漏极端132的接触区。第二掺杂区180包括一本体区181以及一重掺杂区182。本体区181例如为P型本体区,重掺杂区182例如为N+掺杂区与P+掺杂区,可分别作为源极端133与基极端134的接触区。场氧化物140形成于阱区120的表面区域,且位于第一掺杂区130与第二掺杂区180之间,其材质例如为氧化硅。场氧化物140亦可为浅沟道隔离结构,用以隔离第一掺杂区130与第二掺杂区18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介电层151与第二介电层160分别形成于阱区120的表面区域,且第一介电层151覆盖场氧化物140的一边缘部分141(例如鸟嘴部)。第一介电层151具有一第一厚度X1,其范围介于950~1000埃之间,例如975埃。此外,第二介电层160具有一第二厚度X2,其范围介于100~150埃之间,例如为115埃。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介电层151可作为厚栅极氧化层,而第二介电层160可作为薄栅极氧化层。随着栅极氧化层厚度的降低,半导体元件可承受的栅极电压亦随之降低。举例来说,第一介电层151可耐40V栅极电压,而第二介电层160可耐5V栅极电压。因此,可通过改变第一介电层151与第二介电层160的厚度,来改变栅极的开启电压。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厚度较薄的栅极氧化层(第二介电层160)位于部分P型本体区181上,故栅极的开启电压不会增加。
此外,第一介电层151与第二介电层160相邻且不重叠。第一介电层151覆盖部分通道区190及部分场氧化物140,而第二介电层160覆盖另一部分通道区190及部分第二掺杂区180。另外,栅极导电层170形成于第一介电层151与第二介电层160上,也就是位于本体区181、通道区190以及部分场氧化物140的上方,并通过第一介电层151与第二介电层160提供适当的绝缘,以避免电击穿的现象发生在栅极导电层170与本体区181之间。本实施例可调变施加至栅极导电层170的电压,以控制半导体结构100的开启电压或关闭半导体结构100。另外,当施加于第一掺杂区130的电压与施加于第二掺杂区180的电压之间具有一偏压时,可使电流于第一掺杂区130与第二掺杂区180之间流动。举例来说,在高电压操作下,第一掺杂区130连接至高电压,第二掺杂区180接地。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介电层151的厚度(第一厚度X1)大于第二介电层160的厚度(第二厚度X2)。由于厚的第一介电层151覆盖在场氧化物140的边缘部分141,故可避免较高的尖端电场发生在场氧化物140的边缘部分141,以减少热载子效应。此外,由于第一介电层151的一端部152显露于栅极导电层170之外,且第一介电层151覆盖在场氧化物140的面积大于栅极导电层170覆盖在场氧化物140的面积,故可进一步提高击穿电压。
接着,请参照图2A至图2F,其分别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的示意图。在图2A中,提供一第一导电型的衬底110,并形成一第二导电型的阱区120于衬底110中。进行一掺杂制作方法,以形成一第一掺杂区130于阱区120中。第一导电型例如为P型,第二导电型例如为N型。但本发明对此不加以限制,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型可为N型,而第二导电型可为P型。
在图2B中,进行一局部热氧化制作方法,以形成一场氧化物140于阱区120的表面区域。场氧化物140用以隔离第一掺杂区130与第二掺杂区180,场氧化物140例如与第一掺杂区130连接,且与第二掺杂区180之间具有一通道区190。接着,以热氧化法形成一介电材料层150于阱区120的表面区域,介电材料层150覆盖场氧化物140。介电材料层150可通过刻蚀而形成第一介电层151。第一介电层151具有一第一厚度X1,其范围介于950~1000埃之间,例如975埃。第一介电层151的材质可为氧化硅、氮化硅或氮氧化硅等绝缘材质。第一介电层151的氧化状况可通过调变热氧化制作方法的参数例如加热温度、加热时间等来精确地控制其生长的厚度。此外,第一介电层151亦可采用牺牲氧化(sacrificial oxidation;SAC)法形成,本发明对此不加以限制。
在图2C及图2D中,形成一掩模层101于部分介电材料层150上,掩模层101例如为光刻胶图案,用以定义第一介电层151的图案。接着,例如进行干法刻蚀或湿法刻蚀制作方法,以移除未被掩模层101覆盖的显露部分的介电材料层150,使得图案化的第一介电层151可覆盖于场氧化物140的边缘部分141。
在图2E中,以热氧化法形成一第二介电层160于阱区120的表面区域。第二介电层160具有一第二厚度X2,其范围介于100~150埃之间,例如为115埃。第二介电层160的材质可为氧化硅、氮化硅或氮氧化硅等绝缘材质。第二介电层160的氧化状况可通过调变热氧化制作方法的参数例如加热温度、加热时间等来适当地控制其生长的厚度。此外,第二介电层160亦可采用牺牲氧化(SAC)法形成。
在图2F中,例如以化学气相沉积法形成一栅极导电层170于第一介电层151与第二介电层160上。栅极导电层170例如为一掺杂的多晶硅层或金属硅化物。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介电层151的一端部152显露于栅极导电层170之外,且第一介电层151覆盖在场氧化物140的面积大于栅极导电层170覆盖在场氧化物140的面积。当栅极导电层170被施予一开启电压以开启半导体元件,并施加一偏压于第一掺杂区130与第二掺杂区180之间,可使第一掺杂区130与第二掺杂区180之间产生一电流,并流经通道区190中的间隙。
由于厚的第一介电层151覆盖在场氧化物140的边缘部分141,故可避免较高的尖端电场发生在场氧化物140的边缘部分141,以减少热载子效应。此外,位于本体区181、通道区190以及部分场氧化物140的上方的栅极导电层170,可通过第一介电层151与第二介电层160提供适当的绝缘,以避免电击穿的现象发生在栅极导电层170与本体区181之间。
接着,请参照下表,其列出长度(L)、开启电压(Vt)、半导体关闭时的击穿电压(off-Vbd)、导通阻值(Ronsp)、半导体开启时的击穿电压(on-Vbd)及质量因子(FOM)的对照关系。如图2F所示,L1表示第一介电层151覆盖在场氧化层140的长度,L2表示栅极导电层170覆盖在场氧化层140的长度。由对照表的数据可知,相对于L1<L2,当L1>L2时,关闭击穿电压(off-Vbd)提高至94V,开启击穿电压提高至76V,使得质量因子(Ronsp/off-Vbd)下降至0.96,进而使半导体元件具有高击穿电压及低导通阻值。
上述的半导体结构100可为金属氧化半导体元件,例如垂直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VDMOS)、侧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LDMOS)或增强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EDMOS)元件等,但本发明对此不加以限制。
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随附的权利要求范围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
一第一导电型的衬底;
一第二导电型的阱区,形成于该衬底中;
一第一掺杂区与一第二掺杂区,形成于该阱区中;
一场氧化物,形成于该阱区的表面区域,且位于该第一掺杂区与该第二掺杂区之间;
一第一介电层,形成于该阱区的表面区域,且覆盖该场氧化物的一边缘部分,该第一介电层具有一第一厚度;以及
一第二介电层,形成于该阱区的表面区域,该第二介电层具有一第二厚度,该第二厚度小于该第一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中该第一介电层与该第二介电层不重叠,该第一介电层为第一栅极氧化层,该第二介电层为第二栅极氧化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中该场氧化物与该第二掺杂区之间具有一通道区,该第一介电层覆盖部分该通道区及部分该场氧化物,且该第二介电层覆盖另一部分该通道区及部分该第二掺杂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中该第一掺杂区为漏极掺杂区,该第二掺杂区为源极掺杂区,该场氧化物与该第一掺杂区相连,且该场氧化物与该第二掺杂区之间具有一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更包括一栅极导电层,形成于该第一介电层与该第二介电层上,其中该第一介电层的一端部显露于该栅极导电层之外。
6.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一第一导电型的衬底;
形成一第二导电型的阱区于该衬底中;
形成一第一掺杂区与一第二掺杂区于该阱区中;
形成一场氧化物于该阱区的表面区域,且位于该第一掺杂区与该第二掺杂区之间;
形成一第一介电层,以覆盖该场氧化物的该边缘部分,该第一介电层具有一第一厚度;以及
形成一第二介电层,以覆盖该阱区的表面区域,该第二介电层具有一第二厚度,该第二厚度小于该第一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中该第一介电层与该第二介电层不重叠,该第一介电层为第一栅极氧化层,该第二介电层为第二栅极氧化层。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中该场氧化物与该第二掺杂区之间具有一通道区,该第一介电层覆盖部分该通道区及部分该场氧化物,该第二介电层覆盖另一部分该通道区及部分该第二掺杂区。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更包括形成一栅极导电层于该第一介电层与该第二介电层上,其中该第一介电层的一端部显露于该栅极导电层之外。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中部分该第一介电层以一掩模层覆盖,并进行一刻蚀制作方法,以定义该第一介电层的图案。
CN2012100433827A 2012-02-24 2012-02-24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Pending CN10329606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433827A CN103296060A (zh) 2012-02-24 2012-02-24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433827A CN103296060A (zh) 2012-02-24 2012-02-24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96060A true CN103296060A (zh) 2013-09-11

Family

ID=490966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433827A Pending CN103296060A (zh) 2012-02-24 2012-02-24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296060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34321A (zh) * 2014-03-17 2015-09-23 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局部绝缘结构的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5226094A (zh) * 2014-06-19 2016-01-06 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
US10120249B2 (en) 2016-05-27 2018-11-06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Array substrat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15934A (en) * 1989-12-21 1993-06-01 Tzeng Jyh Cherng J Process for reducing program disturbance in eeprom arrays
US6468870B1 (en) * 2000-12-26 2002-10-22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LDMOS transistor
CN1206712C (zh) * 2001-11-30 2005-06-1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US20070063271A1 (en) * 2005-08-31 2007-03-2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ateral double-diffused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and integrated circuit having sam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15934A (en) * 1989-12-21 1993-06-01 Tzeng Jyh Cherng J Process for reducing program disturbance in eeprom arrays
US6468870B1 (en) * 2000-12-26 2002-10-22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LDMOS transistor
CN1206712C (zh) * 2001-11-30 2005-06-1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US20070063271A1 (en) * 2005-08-31 2007-03-2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ateral double-diffused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and integrated circuit having sam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34321A (zh) * 2014-03-17 2015-09-23 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局部绝缘结构的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5226094A (zh) * 2014-06-19 2016-01-06 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
US10120249B2 (en) 2016-05-27 2018-11-06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Array substrat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45341B2 (en) High voltage semiconductor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US8759912B2 (en) High-voltage transistor device
US20090273032A1 (en) LDMOS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969161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KR101228366B1 (ko) Ldmos 소자 제조 방법
US9660020B2 (en) Integrated circuits with laterally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structures and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CN204289464U (zh) 一种高压pmos器件
CN104979390A (zh) 高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KR101699585B1 (ko) 고전압 반도체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9741844B2 (en) Lateral double-diffused MOS transistor having deeper drain region than source region
US20120267716A1 (en) High voltage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low on-state resistance
US20070278570A1 (en) High-Voltage Nmos-Transistor and Associated Production Method
US20160181400A1 (en) LDMOS Devic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TW202105729A (zh) 遮蔽閘金氧半場效電晶體及其製造方法
CN104377244A (zh) 一种降低ldmos导通电阻的器件结构
US9082787B2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reof
KR20230082182A (ko) 고전압 반도체 소자 및 제조방법
CN103296060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TWI601295B (zh) 斷閘極金氧半場效電晶體
KR20170114703A (ko) 게이트 전극 구조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고전압 반도체 소자
US9257555B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CN104218080A (zh) 射频ld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TWI835594B (zh) 半導體裝置
TWI449178B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程
KR100840787B1 (ko) 반도체 장치 및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