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87530A - 跨骑型车辆中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中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87530A
CN103287530A CN2013100593407A CN201310059340A CN103287530A CN 103287530 A CN103287530 A CN 103287530A CN 2013100593407 A CN2013100593407 A CN 2013100593407A CN 201310059340 A CN201310059340 A CN 201310059340A CN 103287530 A CN103287530 A CN 1032875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voltage changer
retainer
handlebar
strad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5934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87530B (zh
Inventor
渡边二夫
藤原清隆
松井康真
草野拓平
栗城大亮
泷泽浩太
关谷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875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875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875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875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会使车把管周围烦杂化地配置电压变换器,且在将电装零件设置在车把管的周边,将该电装零件和电压变换器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将该电装零件和电压变换器的距离抑制得短,确保便利性的跨骑型车辆中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在与可转动地支撑前轮的前叉连结的操控轴被可转向地支撑在车身框架,并在被设置在上述操控轴的上部的车把保持器上固定车把管的操控系统中的车把保持器或者车把保持器的附近的部位,在车把管以外的部位配置将从搭载在跨骑型车辆上的电瓶供给的电压变压的电压变换器。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中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车辆中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
背景技术
具备作为发电设备的发电机,并将具备将从该发电机供给的交流电流变换为直流的回路等的电压变换器(电装零件保持器)安装在车把管上的自行车被专利文献1公开。在该自行车中,以能够将来自发电机的电力通过电压变换器向设置在自行车上的多个电装零件供给,将被设置在车把管周边的电装零件和电压变换器的距离抑制得短为目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04258号公报
然而,虽然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涉及自行车,但是,被认为在自动二轮车等跨骑型车辆中也能够应用,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将上述那样的电压变换器连接在自动二轮车等所搭载的电瓶上的形态。
然而,在装载内燃机、马达的跨骑型车辆中,由于通常与自行车相比,安装在车把管上的部件多,在车把管周边布线制动器线缆、照明器、仪表类或者开关等的线束等,所以,若将电压变换器配置在车把管,则存在车把管周边变得烦杂的情况。另外,在将电压变换器直接固定在车把管的情况下,由于每次进行车把管的装拆作业都有必要将电压变换器也拆下,所以,维护的作业性上也存在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借鉴上述实际情况做出的发明,第一,以提供一种在将电压变换器配置成不使车把管周围烦杂化,且在车把管的周边设置电装零件,将该电装零件和电压变换器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将该电装零件和电压变换器的距离抑制得短,确保利便性的跨骑型车辆中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为目的。再有第二,以提供一种通过电压变换器的配置,能够确保车把管装拆时的良好的作业性的跨骑型车辆中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为目的。
作为上述课题的解决手段,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是具备操控系统S的跨骑型车辆中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所述操控系统S将与对前轮6可转动地支撑的前叉7连结的操控轴9可转向地支撑在车身框架11上,在设置在上述操控轴9的上部的车把保持器40上固定车把管10,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操控系统S中的上述车把保持器40或者上述车把保持器40的附近的部位,在上述车把管10以外的部位配置对从被搭载在上述跨骑型车辆上的电瓶B供给的电压进行变压的电压变换器70。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跨骑型车辆中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中,其特征在于,被配置在上述车把保持器40的附近且从上方将上述操控系统S中的上述车把保持器40的下方的部位覆盖的罩部件48被固定在上述操控轴9上,在上述罩部件48配置上述电压变换器70。
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2记载的跨骑型车辆中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罩部件48的上表面配置上述电压变换器70。
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3记载的跨骑型车辆中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罩部件48的上表面形成向下方凹陷的孔部125,在该孔部125中收容上述电压变换器70。
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2至4中的任一项记载的跨骑型车辆中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中,其特征在于,在车辆侧视时与上述操控轴9的操控轴线L1相比的前侧配置上述电压变换器70。
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2至5中的任一项记载的跨骑型车辆中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车把保持器40具备隔着上述操控轴9分为左右配置的左保持器41L、42L以及右保持器41R、42R,上述电压变换器70被配置成其至少一部分在上述操控轴9的轴方向看位于上述左保持器41L、42L以及右保持器41R、42R之间。
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6记载的跨骑型车辆中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中,其特征在于,该电压变换器70被配置成在上述操控轴9的轴方向看,上述电压变换器7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与将上述左保持器41L、42L以及右保持器41R、42R的前端连结的直线相比的后方。
技术方案8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2至7中的任一项记载的跨骑型车辆中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罩部件48形成在上下方向贯通且至少使与设置在上述车把管10上的部件连接的线缆插通的布线孔50,将上述电压变换器70和上述电瓶B连接的软线74被插通在上述布线孔50中。
技术方案9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2至8中的任一项记载的跨骑型车辆中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中,其特征在于,从上方覆盖上述电压变换器70的遮檐部件122被固定于上述车把保持器40。
技术方案10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跨骑型车辆中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车把保持器40上固定向该车把保持器40的外侧伸出的安装部件122,在该安装部件122的下表面固定上述电压变换器70。
技术方案11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10中的任一项记载的跨骑型车辆中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中,其特征在于,与设置在上述车把管10上的部件连接的线缆被布线在上述操控系统S的操控轴9的前方,将上述电压变换器70和上述电瓶B连接的软线74被布线在上述操控轴9的前方。
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因为通过在操控系统中的车把管以外的部位配置电压变换器,由此抑制车把管周围烦杂化,并且通过在操控系统中的车把保持器或者车把保持器的附近的部位配置电压变换器,在将电装零件设置在车把管或者其附近,将该电装零件和电压变换器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将该电装零件和电压变换器的距离抑制得短,所以,能够确保装配性、维护的容易程度等便利性。另外,由于电压变换器被配置在操控系统的转动中心部或者其附近的位置,所以,能够将电瓶和电压变换器之间的线束的摆动抑制得小。
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因为通过在操控系统中的车把管以外的部位,也就是在被固定在与车把保持器不同的操控轴上的罩部件上配置电压变换器,由此不将电压变换器从罩部件拆下即可装拆车把管,所以,不受将电压变换器配置在车把管的旁边的影响,能够良好地维持车把管的装拆等的作业性。
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由于与被配置在罩部件的下表面的情况相比,在容易操作的位置配置电压变换器,所以,能够使维护性以及操纵性良好。
根据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能够以稳定的状态保持电压变换器。
根据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在将连接电瓶和电压变换器的软线布线在操控轴的前方的情况下,能够使该软线缩短化,且容易抑制因操控造成的软线的摆动,能够容易提高软线的保护性。
根据技术方案6、7记载的发明,由于能够将电压变换器极其接近地配置在操控轴,电压变换器靠近转动中心部,所以,能够使电压变换器和电瓶之间的线束的摆动更小,另外,容易在罩部件配置电压变换器。
根据技术方案8记载的发明,能够使将电压变换器和电瓶连接的软线和例如制动器线缆等汇集,以稳定的状态紧凑地将软线以及制动器线缆等布线。
根据技术方案9记载的发明,能够保护电压变换器不受到雨等的损害。
根据技术方案10记载的发明,由于能够保护电压变换器不受到雨等的损害,能够将安装部件和电压变换器预先小组装固定在车把保持器,所以,能够使装配作业性良好。
根据技术方案11记载的发明,能够使将电压变换器和电瓶连接的软线和例如制动器线缆等汇集,能够将软线以及制动器线缆等紧凑地布线。
附图说明
图1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从车辆上方向斜前下方俯瞰上述自动二轮车的车把管周边的俯瞰图。
图3是上述自动二轮车的操控系统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上述自动二轮车的便携终端保持器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上方看上述自动二轮车的便携终端保持器的图。
图6是在上述便携终端保持器上安装了便携信息终端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从车辆上方向斜前下方俯瞰在上述便携终端保持器上安装了便携信息终端的状态的车把周边的图。
图8是沿图5的X-X线的剖视图。
图9是被配置在上述自动二轮车具备的车把罩上的电压变换器的放大图。
图10是从车辆上方向后下方俯瞰上述自动二轮车的车把管周边的俯瞰图。
图11是表示上述自动二轮车的车辆前部的内部的图。
图12是表示上述自动二轮车的主线束的图。
图13是上述自动二轮车中的电瓶和电压变换器的电气回路图。
图14是表示收容被安装在上述便携终端保持器上的便携信息终端的便携信息终端用箱的图,(A)是主视图,(B)是左视图,(C)是俯视图,(D)是仰视图,(E)是后视图,(F)是(E)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5是沿图14(A)的Y-Y线的剖视图。
图16是图15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7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8是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图。
图19是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图。
图20是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图。
图21是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图,(A)是表示在便携终端保持器上安装便携信息终端用箱前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在便携终端保持器上安装了便携信息终端用箱的状态的图。
图22是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图,(A)是表示在便携终端保持器上安装便携信息终端用箱前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在便携终端保持器上安装了便携信息终端用箱的状态的图。
图23是表示在变形例5中,将线圈以及基板的配置变更了的便携信息终端用箱,(A)是剖视图,(B)是后视图。
图24是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的图,是便携信息终端用箱的剖视图。
图25是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的图,是车把保持器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自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6:前轮;7:前叉;9:转向轴(操控轴);10:车把管;11:车身框架;40:车把保持器;41L、41R:下侧保持器(左保持器、右保持器);42L、42R:上侧保持器(左保持器、右保持器);48:车把罩(罩部件);50:布线孔;70:电压变换器;74:中继软线(软线);122:遮檐部件(安装部件);125:孔部;B:电瓶;S:操控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下面使用的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方,箭头LH表示车辆的左方。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踏板型的自动二轮车1。该自动二轮车1具备使发动机2和动力传递机构3成为一体的摆动单元4,由摆动单元4的后部可转动地支撑后轮5,且在摆动单元4的前方配置构成操控系统S的前轮6。前轮6被可转动地支撑在左右一对前叉7、7的下部,在左右的前叉7、7的上部架设联板8。在联板8的车宽方向中央竖立设置作为操控轴的转向轴9。
在转向轴9的上方设置车把管10,车把管10由在车宽方向延展的单一的管材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的操控系统S主要由前轮6、前叉7、7、转向轴9以及车把管10等构成。这里,图中L1表示操控系统S的操控轴线。
转向轴9被可转动地支撑在头管12上,该头管12设置于通过焊接等使多个框架部件为一体的车身框架11的前端,该车辆的车身框架11具备上述头管12;从该头管12向下方延伸的主框架13;连接在主框架13的下部侧面,且在向后方延伸后,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框架14、14;与侧框架14、14的上端连接,且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座椅框架15、15。另外,严谨地说,主框架13相对于竖直方向略微倾斜,从头管12向后下方延伸。
摆动单元4经联结部件14A被支撑在侧框架14、14的后侧下部,能够在上下方向摆动。在摆动单元4的上方配置乘员落座的座椅16,座椅16在前后方向延展,使驾驶者落座的主座椅17和同乘者落座的后座椅18一体形成。
自动二轮车1被由多个罩部件构成的车身罩CV覆盖,该多个罩部件由树脂材料构成,在前轮6的上方且是头管12的前方配置前罩21。另外,侧视时将角部配置在前方的L字状的左右一对前侧罩22、22与前罩21的两侧部后缘部相连,前侧罩22、22被形成为使其L字状的一边与前罩21的两侧部后缘部相连,使另一边向后方延伸的形状。
前罩21被形成为俯视时朝向车辆前方变得尖细的流线形状,在其上部形成从后方沿着车宽方向中心线朝向前方逐渐变得尖细的切口,在该切口的内侧设置筛网21A。筛网21A被固定在前罩21的上述切口的缘部等,侧视时从前方朝向后方向后上方竖起,通过筛网21A使来自前方的行驶风向后上方流动。另外,前罩21一体地具有前灯以及左右方向指示灯。
前侧罩22、22的左右的后部之间的空间由在车宽方向延伸的上部内罩23以及下部内罩24覆盖,上部内罩23的后壁部沿转向轴9在上下方向延展,该后壁部的下端位于头管12的下端的后方。另一方面,下部内罩24与上部内罩23的上述后壁部的下端相连,向后方延伸,下部内罩24的后端到达座椅16的前端的前方极近的位置。
在上部内罩23的后壁部的上部中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区域形成向后方鼓出的鼓出部23A,该鼓出部23A做成在转向轴9的径方向的外侧沿着该转向轴9的外周面的弧状。另外,在下部内罩24的下方配置燃料箱T,在下部内罩24可开闭地设置有用于使燃料箱T的省略了图示的供油口向外部开放的供油口盖24A。
这里,在座椅16的前方,也就是下部内罩24的上方,形成乘员乘降时脚通过的脚穿过空间19,驾驶者通过使脚在脚穿过空间19通过,落座在座椅16,将脚放置在被设置于车身前后方向的中央下部的左右的踏板20、20,由此来乘坐自动二轮车1。这里,上述踏板20、20被一体地设置在与前侧罩22、22的下部相连,且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底罩25、25上,底罩25、25延伸到摆动单元4的上方。
另外,在底罩25、25的下方设置左右一对下护罩26、26,底罩25、25和座椅16之间的空间由使前端与前侧罩22、22的后端相连并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侧罩29、29覆盖。
在左右的后侧罩29、29之间,在座椅16的下方设置收纳盒30,座椅16由收纳盒30支撑,能够以前端为轴中心从后方开闭收纳盒30。另外,在收纳盒30的前端部设置电瓶收纳部31,在该电瓶收纳部31收容电瓶B。另外,在主框架13的下部的后方设置发动机控制单元(下称ECU)32。ECU32是获取搭载在车辆上的各种传感器等的信息等,例如控制发动机的燃料喷射量等的控制装置。
接着,图2是车把管10周边的俯视图,表示被配置在车把管10和筛网21A之间,具备速度表等各种仪表类的仪表板33。仪表板33以使其显示面从在板状的前内面板34上形成的开口露出的方式被该前内面板34支撑,该前内面板34覆盖由左右的前侧罩22、22的上部和筛网21A包围的空间。
这里,在前内面板34的后部中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区域形成向前方凹陷的切口部34A,该切口部34A被做成在转向轴9的径方向的外侧,沿着该转向轴9的外周面的弧状。该切口部34A的左右端部与上述上部内罩23的鼓出部23A的左右端部抵接,由切口部34A和鼓出部23A形成圆形的空间K。这里,也参见图1,转向轴9的上端部从空间K向上方突出,车把管10在空间K的上方被固定在转向轴9。
图3是操控系统S的分解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向轴9具备被插入头管12内,且被可转动地支撑的轴主体35、在轴主体35中与从头管12向上方突出的该轴主体35的上部连结的车把支柱36。车把支柱36具备将轴主体35的上部插入到内侧,并由螺栓37不可转动地连结的筒部38和以将筒部38的上端堵塞的方式连结且在车宽方向两侧延伸的长方形状的撑杆部39。
车把管10由被固定在撑杆部39上的车把保持器40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车把保持器40具备被固定在撑杆部39的上表面且向上方突出的左右一对下侧保持器41L、41R和从上方抵接这些下侧保持器41L、41R且隔着车把管10与这些下侧保持器41L、41R固定的左右一对上侧保持器42L、42R。下侧保持器41L、41R以及上侧保持器42L、42R在撑杆部39隔着操控轴线L1分为左右地配置。
在下侧保持器41L、41R的上部分别形成有为载置车把管10而向下方凹陷的弧状的车把承受部41A、41A,且隔着车把承受部41A、41A在两侧形成有螺栓紧固孔41B…。另一方面,在上侧保持器42L、42R的下部分别形成有为将车把管10推入而向上方凹陷的弧状的车把抵接部42A、42A,且隔着车把抵接部42A、42A在两侧形成有与螺栓紧固孔41B…匹配的贯通孔42B…。
上侧保持器42在使被紧固在螺栓紧固孔41B…的螺栓45插通于贯通孔42B…,使上述车把抵接部42A、42A与车把管10抵接的状态下,将插通于上述贯通孔42B…的螺栓45紧固在螺栓紧固孔41B…,据此,将车把管10与下侧保持器41L、41R一起固定。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把支柱36的撑杆部39固定将前半部46和后半部47连结而形成圆板状的车把罩48,也参见图2,该车把罩48从上方覆盖撑杆部39的上表面。后半部47被形成为俯视时半圆状,从上方与撑杆部39嵌合。在后半部47形成使左右的下侧保持器41L、41R插通的左右的通孔48A、48A,在通孔48A、48A各自的外周缘形成有将下侧保持器41L、41R的周围覆盖的周壁部49、49。另外,在周壁部49、49形成有用于避免与车把管10干涉的切口。
在后半部47被嵌合于撑杆部39时,下侧保持器41L、41R在通孔48A、48A通过,成为使其上部从周壁部49、49的上端开口露出到外侧的状态。另一方面,前半部46被形成为弧状,将其两端部被紧固在后半部47的左右端部。在该前半部46和后半部47的连结状态下,如图2所示,前半部46和后半部47的外形呈圆形,在前半部46的后缘和后半部47的前缘之间设置间隙,该间隙作为使各种线缆插通的布线孔50发挥功能。这里,后半部47的前缘朝向前方弧状地突出,前半部46使其两端部隔着后半部47的前述弧状突出的部位地连结在两侧,布线孔50为弧状(月牙形状)。另外,在图3中,为了说明方便,用双点划线表示布线孔5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前半部46和后半部47两个部件构成车把罩48,但是,也可以是由一个部件做成圆形,设置上述那样的布线孔50。
返回到图2,上述车把罩48在由切口部34A和鼓出部23A形成的圆形的空间K的上方,在上下方向接近地配置在切口部34A和鼓出部23A的缘部,车把罩48从上方覆盖操控系统S中的车把保持器40的下方的部位。另外,如图2所示,在车把罩48的布线孔50插通前后制动器线缆51、52、节气门线缆53、车把开关线缆54等各种线缆,多个线缆被汇集。另外,车把开关线缆54是用于将信号从设置在车把管10上的开关盒向ECU32等输出的线缆。另外,前后制动器线缆51、52等在转向轴9的前方通过,被导向车辆适当部位。
然而,参见图2~图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侧保持器42的上部设置便携终端保持器55,如图6所示,能够在该便携终端保持器55安装收容了便携信息终端P的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另外,如图4、图5所示,在便携终端保持器55设置正侧充电端子56以及负侧充电端子57,在将收容了便携信息终端P的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安装在便携终端保持器55的状态下,能够进行针对便携信息终端P的充电。
下面,详细阐述便携终端保持器55,参见图3~图5以及图8,该便携终端保持器55具备从上方以及前后左右覆盖上侧保持器42L、42R,并由螺栓45与上侧保持器42L、42R一起固定(通过一起拧紧来紧固)在下侧保持器41L、41R上的台座部55A;可转动地被支撑于第一轴部59且在第一轴部59的正交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状的支撑体60,所述第一轴部59在形成于台座部55A的上部的凹部58(参见图8)内沿车宽方向设置;从支撑体60的顶端侧被插入,沿该支撑体60的延展方向延伸,并相对于该支撑体60可转动地被支撑的第二轴部61;与第二轴部61不可转动地连结,且向该轴部61的径方向的外侧伸出的圆板状的基部62;被竖立设置在基部62,且将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卡定的一对第一卡定部63以及第二卡定部64。参见图5,该便携终端保持器55位于操控轴线L1的延长线上,详细地说,被配置成基部62的大致中央位于操控轴线L1上,由前述第一卡定部63以及第二卡定部64在操控轴线L1上保持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
在本实施方式中,台座部55A具有被形成为俯视时大致矩形状,且从上方覆盖上侧保持器42L、42R的上壁部55U;从上壁部55U的前缘向下方延伸,且从前方覆盖上侧保持器42L、42R的前壁部55F;从上壁部55U的左缘向下方延伸,且从左方覆盖上侧保持器42L、42R的左壁部55L;从上壁部55U的右缘向下方延伸,且从右方覆盖上侧保持器42L、42R的右壁部55R。上壁部55U随着去向后方而逐渐向下方延伸,由上壁部55U的后部从后方覆盖上侧保持器42L、42R。
在上壁部55U形成四个使螺栓45插通的螺栓插通孔55V,使螺栓45插通这些螺栓插通孔55V,紧固在下侧保持器41L、41R的各紧固孔螺栓紧固孔41B…,据此,台座部55A被固定。
对于基部62而言,支撑体60被设置在台座部55A,并被可转动地支撑于第一轴部59,由此而能够以第一轴部59为轴中心在上下方向摆动,所述第一轴部59在与车把管10的延展方向平行地配置的同时被配置在车把管10的后方。另外,在可转动地被支撑在支撑体60上的第二轴部61上不可转动地连结基部62,据此,基部62能够以第二轴部61为轴中心转动。另外,在图8中,L2表示第一轴部59的轴线,L3表示第二轴部61的轴线。另外,第一轴部59能够以一定状态保持支撑体60的姿势地可转动地进行支撑,支撑体60也能够以一定状态保持第二轴部61的姿势地可转动地进行支撑。作为像这样保持姿势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被设置在第一轴部59的外周侧的第一角度调节部200和被设置在第二轴部61的外周侧的第二角度调节部201。这些角度调节部是怎样的部件均可,例如,也可以是利用棘轮机构的部件、在轴部和支撑它的轴承面之间配置了弹性材料的部件等。另外,在图8中,针对基部62,为了说明方便,没有表示截面。
第一卡定部63和第二卡定部64分别被形成为截面L字状,将一方的端部连结在基部62的上表面,且另一方的端部(下称顶端)以分别朝向相反方向在基部62离开的状态被竖立设置。另外,第一卡定部63和第二卡定部64以隔着轴线L3在轴线L3的径方向相向的方式被定位。这里,在图8中,L4是表示在轴线L3的径方向使第一卡定部63和第二卡定部64排列的并列设置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定部63由被插通于位于其基部62侧的端部的轴65,像图8的旋转箭头所示那样可转动地被支撑,但是,从沿轴线L3从基部62竖立设置的状态向与第二卡定部64侧相反侧的方向的摆动受到限制。限制这样的摆动的机构的图示被省略,但是,例如,可以在第一卡定部63设置与基部62抵接而限制转动那样的挡块。另外,通过在轴65插通螺旋弹簧66,由该螺旋弹簧66弹压,第一卡定部63被保持为沿轴线L3从上述基部62竖立设置的状态。另一方面,第二卡定部64与基部62一体地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做成第一卡定部63被转动支撑进行摆动的构造,但也可以做成沿基部62的面方向滑动的构造。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上述正侧充电端子56以及负侧充电端子57构成的电力供给部被设置在第二卡定部64的L字状的屈曲部中的位于竖立设置方向上的部位64A,即、朝向便携信息终端P侧的部位64A,在该部位64A,正侧充电端子56以及负侧充电端子57被离开地设置。
即、在第一卡定部63和第二卡定部64排列的方向,在包括第一卡定部63和第二卡定部64的空间中,在第二卡定部64设置正侧充电端子56以及负侧充电端子57。
而且,如图8所示,在第二卡定部64以及基部62沿轴线L3贯穿设置引导孔67,使与正侧充电端子56以及负侧充电端子57导通的连接线68在该引导孔67通过。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摆动的部分仅做成第一卡定部63,在不可摆动的第二卡定部64安装连接线68,所以,连接线68的挠曲的管理变得容易。即、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能够抑制因摆动等而产生的连接线68的挠曲,所以,挠曲的管理变得容易,因此,能够提高设计自由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是正侧充电端子56以及负侧充电端子57沿与第一卡定部63以及第二卡定部64的并列设置方向L4正交的方向被配置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做成沿L4配置的结构。
第一卡定部63和第二卡定部64通过使第一卡定部63适当摆动而被插入形成在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上的一对卡定孔中,在上述卡定孔内,在第一卡定部63和第二卡定部64中的一方的顶端,从一方向抵接于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将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定位,且在另一方的顶端,从朝向与前述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另一方向抵接于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将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定位,安装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另外,该安装的具体的说明将在后面阐述。
接着,对上述连接线68进行说明,正侧充电端子56以及负侧充电端子57是通过连接线68将来自电瓶B的电力向便携信息终端P供给的部件,连接线68与将电瓶B的电压降压的电压变换器70连接。
这里,参见图2、图8、图10,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压变换器70在车把罩48的后半部47的上表面,以在操控轴线L1的轴方向看时,在左右的下侧保持器41L、41R以及上侧保持器42L、42R之间,其一部分位于与将左右的下侧保持器41L、41R以及上侧保持器42L、42R的前端连结的直线L6相比靠后方的方式被配置。更详细地说,在车辆侧视时,电压变换器70被配置在与操控轴线L1相比的前侧。另外,如图9所示,电压变换器70具有与后半部47的上表面抵接的一对凸缘部71、71,将螺栓72插通于这些凸缘部71、71,进行固定。
而且,如图9所示,连接线68经连接器73与电压变换器70可装拆地连接,从电压变换器70向上方延伸,被配置在台座部55A内,如图8所示,从台座部55A内在第一轴部59的内部通过,此后,从第一轴部59的适当部位被拉出到外部,通过引导孔67,与正侧充电端子56以及负侧充电端子57连接。
另一方面,参见图10~图12,电压变换器70通过中继软线74以及主线束75与电瓶B连接。如图12所示,主线束75是捆扎多个从电瓶B向搭载在车辆上的辅机、传感器供给电力的配线、将由前述传感器检测的信息向ECU32输出的配线等的部件,在车辆前后方向延展,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以将捆扎了多个前述各配线的连接器的联接器76配置在头管12的前方的方式被设置在车辆上。
而且,如图10所示,中继软线74从电压变换器70在车把罩48的布线孔50通过,向下方延伸,在通过转向轴9以及头管12的前方后,向前方延伸,与联接器76内所含的省略了图示的连接器连接。另外,在联接器76内也含有连接车把开关线缆54的连接器等。
这里,图13中表示将电瓶B和电压变换器70连接的电气回路图。如该图所示,电压变换器70被配置在主开关MS的下游侧,在主开关MS伴随着驾驶者的钥匙操作而成为了接通状态时,与电瓶B导通。据此,能够防止停车时无意的充电。
接着,对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进行说明。图14(A)是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的主视图,图14(B)是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的左视图,图14(C)是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的俯视图,图14(D)是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的仰视图,图14(E)是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的后视图,图14(F)是图14(E)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另外,图15是沿图14(A)的Y-Y线的剖视图,图16是图15的主要部分放大图。下面,针对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以图14的方向为基准进行说明,将由俯视图所示的一侧规定为上侧,将仰视图所示的一侧规定为下侧。
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是收容便携信息终端P的长方形状的箱,具备覆盖便携信息终端P的背面以及侧面全周,且具有使便携信息终端P的正面开放的开口的箱主体80、可开闭地覆盖箱主体80的开口的盖部件81。箱主体80具备覆盖便携信息终端P的背面的背面壁部82和从背面壁部82的外周缘竖立设置,且覆盖便携信息终端P的侧面全周的侧壁部83,在由这些背面壁部82和侧壁部83包围的空间中收容便携信息终端P,由盖部件81覆盖被设置有便携信息终端P的显示部(液晶画面)的正面。下面,存在将使箱主体80在将盖部件81关闭的状态下露出到外部的这些箱主体80以及盖部件81的面称为外面,将不露出的面称为内面的情况。
侧壁部83的外面被形成为从背面壁部82逐渐向外侧伸出的形状,如图15所示,在侧壁部83,在位于上侧的上侧侧壁部84的延展方向上的中央的部位形成切口,在该切口内设置沿上侧侧壁部84的延展方向延伸的铰接轴85。盖部件81在其长边方向一端侧具备可转动地被支撑在铰接轴85上的被支撑部86,通过使该被支撑部86支撑在铰接轴85而可开闭地构成箱主体80。
另一方面,在侧壁部83位于下侧的下侧侧壁部87形成得比上侧侧壁部84壁厚,在其延展方向上的中央的部位形成有从外面向内面侧凹陷的凹部88。在该凹部88内设置沿下侧侧壁部87的延展方向延伸的轴89,且以可转动地被支撑在该轴89上的状态收容操作片90。
操作片90剖视时被形成为弧状,被设置成在箱主体80的左右方向具有一定的宽度,其弧面的外面朝向箱主体80的外侧与箱主体80的外面相连,体现出一体性。操作片90使其弧状的端部中的位于背面壁部82侧的端部侧支撑在轴89上。而且,操作片90中的位于背面壁部82侧的端部,在该操作片90中的盖部件81侧的端部围绕轴89的轴线向箱主体80的外侧转动时,抵接在凹部88的内面。据此,操作片90向箱主体80的外侧的转动受到限制。而且,操作片90从该操作片90的位于背面壁部82侧的端部抵接或者挨近凹部88的内面的状态开始,能够围绕轴89的轴线,向箱主体80的内侧转动操作盖部件81侧的端部。
而且,参见图16,在操作片90的弧面的内面一体地形成有沿侧壁部83向盖部件81侧延伸,且使顶端朝向下侧侧壁部87的外侧的L字状的卡定片91,与此相对,盖部件81在其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的内面,具有使其顶端卡定在卡定片91的顶端的L字状的被卡定片92。盖部件81通过使被卡定片92的顶端在侧壁部83的竖立设置方向卡定在卡定片91的顶端而保持关闭的状态,通过转动操作操作片90而解除卡定状态,由此被开放。
另外,如图14(A)所示,在盖部件81上形成能够目视被设置在便携信息终端P的正面侧的显示部的长方形状的窗部93,如图15所示,在该窗部93以平行的状态配置一对透明板材料94、94,窗部93被双层密封构造堵塞。据此,谋求防止透明板材料94、94的每一个的模糊。另外,这些透明板材料94、94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粘接被固定在窗部93的周缘。
另外,在箱主体80的内侧可装拆地设置与便携信息终端P的背面以及侧面接触,且使便携信息终端P的正面开放的由弹性材料构成的衬垫9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衬垫95内以弹性支撑状态收容有便携信息终端P。另外,在图14中,为了说明方便,在衬垫95上标注点来表示。
衬垫95一体地具有:与便携信息终端P的背面接触的背面抵接壁部96;从背面抵接壁部96的周缘竖立设置,并与箱主体80的侧壁部83的前端部相比使其顶端部突出,且在其内面与便携信息终端P的侧面接触的侧面抵接壁部97;从侧面抵接壁部97向侧壁部83的顶端侧伸出的凸缘部98。如图14(B)~(D)所示,凸缘部98在盖部件81关闭的状态下,被侧壁部83的顶端和盖部件81的周缘夹着,且能够从该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的外侧被目视。另外,如图14(F)所示,凸缘部98的外周缘在本实施方式中做成与侧壁部83的外面以及盖部件81的外面大致相齐平面,或者与这些外面相比从外侧鼓出的形状,在使用者把持了该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时,使用者的手和凸缘部98容易接触,难以打滑,作为防滑件发挥功能。
另外,如图15、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衬垫95的侧面抵接壁部97,在与下侧侧壁部87抵接的下侧壁部95A设置与被设置在便携信息终端P的长边方向的端部的充电口(省略图示)连接的充电连接器100。详细地说,如图16所示,下侧壁部95A被切掉一部分,在配置在该切口内的轴101上,可像参见图中旋转箭头那样,从衬垫95的开放方向到下侧壁部95A的内侧方向可转动地支撑着充电连接器100。而且,充电连接器100使其顶端从下侧壁部95A突出。
另一方面,如图14(E)、图15所示,在箱主体80的背面壁部82的外面的大致中央的区域形成朝向便携信息终端P的背面侧凹陷,且收容便携终端保持器55的上述第一卡定部63的第一卡定孔102以及收容上述第二卡定部64的第二卡定孔103,在第二卡定孔103内设置与充电连接器100电气性地连接的正侧触点104以及负侧触点105。
这里,在背面壁部82以及侧壁部83的下侧侧壁部87的内面形成有跨过它们相连的槽部106,在该槽部106内配置软线106A,将充电连接器100和正侧触点104以及负侧触点105连接。
参见图8,第一卡定孔102以及第二卡定孔103分别被形成与第一卡定部63以及第二卡定部64匹配的截面L字状,如图15所示,正侧触点104以及负侧触点105在第二卡定孔103内被设置在指向背面壁部82的外侧的面上。
另外,在充电连接器100上设置与被设置在便携信息终端P的充电口的正侧充电用触点以及负侧充电用触点连接的省略图示的端子。
参见图8以及图14~图16,在相对于便携终端保持器55安装上述那样的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时,一面将便携终端保持器55的第二卡定部64插入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的第二卡定孔103内,一面使第一卡定部63摆动,插入第一卡定孔102内。
而且,在第一卡定部63和第二卡定部64被插入第一卡定孔102以及第二卡定孔103的状态下,第二卡定部64的正侧充电端子56和负侧充电端子57分别与正侧触点104和负侧触点105电气性地连接,经这些正侧触点104和负侧触点105与便携信息终端P的正侧充电用触点以及负侧充电用触点电气性地连接,据此,成为能够充电的状态。
而且,来自电瓶B的电力由电压变换器70降压,向便携信息终端P供给。
另外,由于在第一卡定部63和第二卡定部64被插入第一卡定孔102以及第二卡定孔103的状态下,第一卡定部63和第二卡定部64为L字状的截面,所以,在它们的顶端侧在第一卡定孔102以及第二卡定孔103内,在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从基部62离开的方向,也将该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卡定,因此,稳定性得到确保。
另外,参见图15,在将便携信息终端P收容于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时,首先,如I所示,将盖部件81打开,在使充电连接器100朝向衬垫95的开放方向的状态下,在将便携信息终端P的充电口与该充电连接器100连接的基础上,如II所示,维持该连接状态,使充电连接器100与便携信息终端P一起朝向衬垫95的侧面抵接壁部97的内侧方向,在衬垫内收容便携信息终端P。
顺便提及,参见图1、图17,V1~V3表示落座在座椅16上的驾驶者的视野中的视线的一部分。驾驶者的视点与仪表板33以及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相比位于上方,在侧视时,仪表板33位于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的前下方。
而且,V1是驾驶者笔直地看仪表板33的上端的情况的视线,V2是相对于视线V1略微向下方倾斜的视线,是驾驶者笔直地看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的上端的情况的视线。
这里,若着眼于视线V2,则仪表板33的大致下端位于视线V2上,成为仪表板33的下部未被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大幅隐藏的状态。因此,确保仪表板33的目视性。
因此,图中θ1(下面为第一视角θ1)也能够称为驾驶者的对仪表板33侧视时的视野区域。另外,正确地说,该第一视角θ1是驾驶者笔直地看仪表板33的上端的情况的视线V1和驾驶者笔直地看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的上端(仪表板33的大致下端)的情况的视线V2在侧视时所成的角度。
另外,在像上述那样,仪表板33的大致下端位于视线V2上的情况下,也可以说,通过在笔直地看仪表板33的大致下端的情况下能看到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的上端来确保便携信息终端P的目视性。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不会对仪表板33的目视性造成影响,成为在对驾驶者来说能够轻易地目视便携信息终端P的位置保持该箱C的结构。另外,在该例中,以使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向最近似水平方向的方向前倾的状态为基准,规定视线V2上的仪表板33和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的位置关系。
而且,V3是驾驶者看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的下端的视线,是相对于视线V2略微向下方倾斜的视线。而且,θ2(下面为第二视角θ2)表示驾驶者的对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的侧视时的概略视野区域。也就是说,第二视角θ2是驾驶者笔直地看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的上端的情况的视线V2和驾驶者笔直地看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的下端的情况的视线V3在侧视时所成的角度。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保持成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从后方到前方向前上方延伸,而抑制第二视角θ2的角度。据此,驾驶者能够轻易地目视便携信息终端P整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图17可以看出,成为第一视角θ1+第二视角θ2<90度的关系。
另外,图中直线LP表示在仪表板33的显示部面方向的侧视时向前上方延伸的延展方向,图中直线LC表示在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的面方向的侧视时向前上方延伸的延展方向。
另外,图中θα是表示视线V1和直线LP在侧视时所成的第一视点角,图中θβ是表示视线V2和直线LC在侧视时所成的第二视点角。
另外,图中θα’是表示驾驶者沿与地面平行的水平方向看前方的水平视线H和直线LP在侧视时所成的面板倾斜角,图中θβ’是表示驾驶者沿与地面平行的水平方向看前方的水平视线H和直线LC在侧视时所成的终端倾斜角。另外,ve是表示从驾驶者的视点看与水平视线H正交的竖直线。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90度≤θα≤180度、90度≤θβ≤180度的关系成立。另外,θα’>θβ’的关系成立,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成为与仪表板33相比在侧视时相对于竖直线ve朝向前方大幅倾斜的状态的关系成立。
另外,对于上面阐述的角度的规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中便携信息终端P被收纳在内部,所以,以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的上端、下端为基准,但是,在去除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以便携信息终端P的上端、下端为基准的情况下,也与上述同样地成立。
而且,在相对于便携终端保持器55安装了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的状态下,一并参见图6、图8,在便携终端保持器55,通过使支撑体60以第一轴部59(轴线L2)为中心转动,能够使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上下摆动。另外,一并参见图7、图8,通过使基部62相对于支撑体60以第二轴部61(轴线L3)为中心转动,能够使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左右转动。而且,通过这样的转动调整,能够使便携信息终端P成为与使用者的喜好相应的姿势。
另外,在将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从便携终端保持器55拆下时,通过使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倾斜,以便使第一卡定部63摆动,能够轻易地拆下。
在上面记载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操控系统S中的车把管10以外的部位配置电压变换器70,抑制车把管10周围烦杂化,且通过在操控系统S中的车把保持器40的附近的部位配置电压变换器70,例如在将电装零件(便携信息终端P)设置在车把管10,将该电装零件和电压变换器70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将该电装零件和电压变换器70的距离抑制得短,因此,能够确保装配性、维护的容易程度等利便性。另外,由于电压变换器70被配置在操控系统S的转动中心部或者其附近,所以,能够将电瓶B和电压变换器70之间的线束的摆动抑制得小。
另外,由于被配置在车把保持器40的附近,且从上方覆盖操控系统S中的车把保持器40的下方的部位的作为罩部件的车把罩48被固定在操控轴中的车把支柱36的撑杆部39,且电压变换器70被配置在车把罩48,所以,不将电压变换器70从车把罩48拆下,即可装拆车把管10,所以,与配置了电压变换器70无关,能够良好地维持车把管10的装拆等作业性。
另外,因为电压变换器70被配置在车把罩48的上表面,所以,与被配置在车把罩48的下表面的情况相比,电压变换器70被配置在容易操作的位置,因此,能够良好地维持维护性以及操纵性。另外,因为电压变换器70被配置在车辆侧视时与操控轴线L1相比的前侧,所以,在转向轴9的前方布线将电瓶B和电压变换器70连接的软线的情况下,能够使该软线缩短化,且能够容易地抑制因操控造成的软线的摆动,能够容易提高软线的保护性。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车把保持器40具备隔着操控轴分为左右配置的下侧保持器41L、41R以及上侧保持器42L、42R,电压变换器70被配置成其至少一部分在操控轴线L1的轴方向看时,位于左右的下侧保持器41L、41R以及上侧保持器42L、42R之间,详细地说,被配置成在操控轴线L1的轴方向看时,其至少一部分位于与将左右的下侧保持器41L、41R以及上侧保持器42L、42R的前端连结的直线相比的后方,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电压变换器70靠近转动中心部,所以,能够使电压变换器70和电瓶B之间的线束的摆动更小,另外,容易在车把罩48中配置电压变换器70。
另外,还有,在车把罩48上形成在上下方向贯通,且使与设置在车把管10上的部件连接的线缆插通的布线孔50,在该布线孔50中插通将电压变换器70和电瓶B连接的中继软线74,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中继软线74和例如前后制动器线缆51、52等汇集,紧凑地以稳定的状态将中继软线74以及前后制动器线缆51、52等布线。另外,与设置在车把管10上的部件连接的例如前后制动器线缆51、52被布线在操控系统S的操控轴的前方,中继软线74被布线在操控轴的前方,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紧凑地将中继软线74以及前后制动器线缆51、52等布线。
接着,使用图18,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另外,在下面说明的各变形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方向以车辆的朝向为基准。
在变形例1中,在上侧保持器42L、42R的上部配置板状的遮檐部件122,该遮檐部件122由螺栓45…固定,成为朝向上侧保持器42L、42R的外侧向前后左右伸出的状态。在遮檐部件122的上表面支撑着能够以在车宽方向延伸的转动轴123为轴中心转动的撑杆124,在撑杆124的顶端以使第一卡定部63以及第二卡定部64朝向驾驶者侧的方式固定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基部62。
而且,在该变形例1中,在遮檐部件122的下表面固定电压变换器70,电压变换器70由遮檐部件122从上方覆盖。另外,电压变换器70使其凸缘部71抵接在遮檐部件122的下表面,由将凸缘部71插通的螺栓固定在遮檐部件122。
在该变形例1的方式中,从上方覆盖电压变换器70的遮檐部件122被固定在车把保持器40,据此,能够保护电压变换器70不受雨等损坏。另外,由于通过将电压变换器70固定在遮檐部件122,能够对遮檐部件122和电压变换器70进行预先小组装并固定在车把保持器40,所以,能够使装配作业性良好。
接着,使用图19,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在该变形例2中,不将电压变换器70安装在上述的变形例1的遮檐部件122,而是在车把罩48的上部形成向下方凹陷的孔部125,在该孔部125中收容电压变换器70。另一方面,遮檐部件122仅作为从上方覆盖电压变换器70的部件发挥功能。另外,在孔部125的下部形成将罩48贯通,用于对从电压变换器70延伸的中继软线74配线的贯通孔125A。
在这样的变形例2的方式中,能够以稳定的状态保持电压变换器70。
接着,使用图20,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
在该变形例3中,如图20所示,便携终端保持器具备被安装在车把保持器40上的底座板130;在底座板130的上表面,由配置成在车宽方向延伸的转动轴131可转动地支撑的撑杆132;被固定在撑杆132的顶端的保持板133;摆动自由且能够以一定状态保持姿势地嵌入形成在保持板133上的球面承受部134,且使一部分从球面承受部134露出的球节部135;连结在球节部135的从球面承受部134露出的部位上的圆板状的基部136;被竖立设置在基部136上的一对卡定片137、137。
球节部135由弹性材料形成,被压入球面承受部134。卡定片137、137分别被形成为截面L字状,在将一方的端部连结在基部136,使另一方的端部相互面对面的状态下,被竖立设置在基部136。而且,在一方的卡定片137的基端侧的内面配设正侧充电端子56以及负侧充电端子57。
另一方面,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在其背面壁部82具备被一对卡定片137、137卡定的被卡定片138。该被卡定片138具备在抵接在背面壁部82的状态下被固定的板状的底座部139和被竖立设置在底座部139上的截面L字状的一对爪部140、140。一对爪部140、140被形成为使从底座部139到屈曲部为止的部位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延伸,且使从屈曲部到顶端为止的部位向相互离开的方向延伸的形状。另外,一对爪部140、140的顶端被形成为在爪部140、140的中间位置通过,在以在它们的竖立设置方向延伸的轴线为基准的情况下,随着去向竖立设置方向而逐渐靠近上述轴线的倾斜面。而且,在一对爪部140、140中的一方的前端设置有正侧触点104以及负侧触点105。
在该变形例3中,在将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安装在便携终端保持器上的情况下,将上述一对爪部140、140推入并卡定在一对卡定片137、137之间。此时,爪部140、140由于被形成为使从底座部139到屈曲部为止的部位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延伸的形状,所以,通过使各顶端的倾斜面分别与卡定片137、137抵接,由此,能够轻易地使爪部140、140挠曲,顺畅地将爪部140、140的顶端卡定在卡定片137、137的内侧。而且,在爪部140、140的顶端被卡定在卡定片137、137的内侧的状态下,正侧充电端子56以及负侧充电端子57和正侧触点104以及负侧触点105被导通。
接着,使用图21,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
在该变形例4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正侧充电端子56以及负侧充电端子57的位置不同。另外,与此相伴,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的正侧触点104以及负侧触点105的结构也不同。另外,除这点以外的构造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21(A)所示,在该变形例4中,在第一卡定部63和第二卡定部64排列的方向上的第一卡定部63和第二卡定部64之间,在基部62配置有正侧充电端子56以及负侧充电端子57。正侧充电端子56以及负侧充电端子57分别由长方形状的板体形成,以将长边方向的一端固定在基部62,使另一端从基部62离开的状态下被保持。而且,在基部62和正侧充电端子56以及负侧充电端子57的各顶端侧的部位之间,设置弹簧145,正侧充电端子56以及负侧充电端子57的各顶端侧的部位向从基部62离开的方向被弹压。
另一方面,在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在箱主体80的背面壁部82,在第一卡定孔102和第二卡定孔103之间,与正侧充电端子56以及负侧充电端子57的位置对应地设置正侧触点104以及负侧触点105。这里,在该变形例中,由于第一卡定部63以及第二卡定部64能够作为仅进行卡定的部件来构成,所以,也可以使每一个能够摆动。
在该变形例4的方式中,如图21(B)所示,在将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安装在便携终端保持器时,正侧充电端子56以及负侧充电端子57以分别被弹压的状态与正侧触点104以及负侧触点105抵接。因此,确保充电的稳定性。这样的方式例如在振动较大的情况中也能够有效地使用。
接着,使用图22,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
在该变形例5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正侧充电端子56以及负侧充电端子57的位置不同,采用非接触充电方式。另外,与此相伴,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的正侧触点104以及负侧触点105的结构也不同。另外,除这点以外的构造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22(A)所示,在该变形例5中,在第一卡定部63和第二卡定部64排列的方向上的第一卡定部63和第二卡定部64之间,在基部62设置有收容了发信侧线圈150的电力供给部151。电力供给部151被插入形成在基部62上的孔部152内,在孔部152的底部和电力供给部151之间设置弹簧153,电力供给部151在被弹簧153弹压的状态下,被可推入孔部152的底部侧地保持。另外,发信侧线圈150被构成为能够使来自电瓶B的电流流通。另外,图中151A表示从电力供给部151的外周面向外侧伸出的挡块,该挡块151A抑制电力供给部151从孔部152飞出。
这里,在该变形例中,由于第一卡定部63以及第二卡定部64能够作为仅进行卡定的部件构成,所以,也可以使每一个能够摆动。
另一方面,在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中,在箱主体80的背面壁部82内设置收信侧线圈单元154。该收信侧线圈单元154与充电连接器100连接。收信侧线圈单元154具有在背面壁部82内被配置在作为便携终端保持器55侧的外面侧的线圈154A和配置在与线圈154A相比的内面侧的基板154B。基板154B具备将由线圈154A产生的交流电流变换为直流电流,并向充电连接器100供给的回路。
在该变形例5的方式中,如图22(B)所示,在将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安装在便携终端保持器时,电力供给部151在被弹压的状态下与箱主体80的背面壁部82抵接。而且,使电流流向发信侧线圈150,使因此而产生的磁束通过收信侧线圈单元154的线圈154A,据此,电流在收信侧线圈单元154流动,能够向充电连接器100供给电力。在这样的变形例5中,防水性优异。
另外,在该例中,说明了将线圈154A和基板154B在背面壁部82的厚度方向重叠地配置的方式,但是,它们的位置也可以是其它的方式,例如,如图23(A)、(B)所示,也可以使基板154B从线圈154A向背面壁部82的面方向偏心。另外,在图23中,使基板154B向铰接轴85侧偏心,但也可以是相反侧。
接着,使用图24,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
在该变形例6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的构造不同。另外,除这点以外的构造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24所示,在变形例6中,在衬垫95的背面抵接壁部96形成例如矩形状的开口155,该开口155使箱主体80的背面壁部82的内面露出在箱主体80的收容空间侧。在开口155的内侧设置形状与该开口大致相同的热传导性片材156,热传导性片材156被构成为在收容了便携信息终端P时,成为与便携信息终端P的背面接触的状态。热传导性片材156例如由含有硅等的材料构成。
另一方面,在箱主体80的背面壁部82,在隔着设置了第一卡定孔102以及第二卡定孔103的区域的两侧,形成一对例如矩形状的开口157、157,这些开口157、157使箱主体80的收容空间与外部连通。而且,在这些开口157、157设置有散热部件158、158。而且,这些散热部件158、158被构成为在箱主体80的收容空间侧的面与热传导性片材156接触,成为箱主体80的外部侧的面与背面壁部82的外面为相齐平面的状态。另外,优选散热部件158使用例如铝合金等散热性能优异的材料。
这样,在变形例6中,由于能够将被收容在箱主体80内的便携信息终端P的热通过热传导性片材156以及散热部件158、158向外部排放,所以,这样的结构在跨骑型车辆等温度较高的环境下,能够特别有效地使用。
另外,在该例中设置有衬垫95,但是,在不设置衬垫95的情况下,将散热部件158设置在开口157内,以成为散热部件158的收容空间侧的面在收容了该便携信息终端P时与该便携信息终端P的背面接触的状态。
接着,图25是表示变形例7的图。在该变形例中,在上侧保持器42的贯通孔42B的外侧的位置形成不同于贯通孔42B的螺栓紧固孔42C。而且,由该螺栓紧固孔42C,将便携终端保持器55的台座部55A紧固在上侧保持器41。
上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添加例如上述各变形例那样的各种变更。
另外,作为上述的变形例以外的变形例,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第二卡定部64设置正侧充电端子56以及负侧充电端子57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列举将它们设置在第一卡定部63的方式等。另外,还可以列举出分为第一卡定部63和第二卡定部64,设置正侧充电端子56和负侧充电端子57的方式等。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做成在盖部件81的窗部93设置双层的透明板材料94、94的结构,但也可以仅设置一张透明板材料94,在该透明板材料94上成膜防止模糊材料,成为模糊的对策。另外,作为上述防止模糊材料,能够使用例如含有界面活性剂的溶剂等。另外,也可以使透明板材料94为通电材料,使用触摸面板。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图8所示那样,将电压变换器70配置成在车把罩48的后半部47的上表面,在操控轴线L1的轴方向看左右的下侧保持器41L、41R之间,其一部分位于与将左右的下侧保持器41L、41R的前端连结的直线相比靠后方的例子,但是,也可以配置在车把罩48的前部。
在此情况下,在将对电瓶B和电压变换器70连接的软线布线在操控轴的前方的情况下,能够使该软线缩短化,且轻易地抑制软线因操控而被拉拽并摆动的情况,能够轻易地提高软线的保护性。
另外,如图8所示,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由正侧充电端子56以及负侧充电端子57构成的电力供给部被设置在第二卡定部64的L字状的屈曲部中的位于竖立设置方向上的部位64A,即、朝向便携信息终端P侧的部位64A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像该图的β所示那样,在第二卡定部64的顶端侧,设置在朝向基部62的面上。
在这种情况下,做成尽量不使正侧充电端子56以及负侧充电端子57露出在外部的状态,能够使正侧充电端子56以及负侧充电端子57的防水性以及保护性在插入卡定孔前的状态下也良好。而且,在此情况下,便携信息终端用箱C的卡定孔中的正侧触点104以及负侧触点105的位置被设置在卡定孔中的朝向便携信息终端P侧的面上。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便携信息终端P除所谓的智能电话外,还包括平板电脑终端、导航装置等能够接收电力供给的所有的信息终端。

Claims (11)

1.一种跨骑型车辆中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该跨骑型车辆具备操控系统(S),所述操控系统(S)将与对前轮(6)可转动地支撑的前叉(7)连结的操控轴(9)可转向地支撑于车身框架(11),在设置在上述操控轴(9)的上部的车把保持器(40)上固定车把管(10),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操控系统(S)中的上述车把保持器(40)或者上述车把保持器(40)的附近的部位,在上述车把管(10)以外的部位配置对从被搭载在上述跨骑型车辆上的电瓶(B)供给的电压进行变压的电压变换器(7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中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被配置在上述车把保持器(40)的附近且从上方将上述操控系统(S)中的上述车把保持器(40)的下方的部位覆盖的罩部件(48)被固定在上述操控轴(9)上,
在上述罩部件(48)上配置上述电压变换器(7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中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罩部件(48)的上表面配置上述电压变换器(7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中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罩部件(48)的上表面形成向下方凹陷的孔部(125),在该孔部(125)中收容上述电压变换器(70)。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中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在车辆侧视时与上述操控轴(9)的操控轴线(L1)相比的前侧配置上述电压变换器(70)。
6.如权利要求2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中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车把保持器(40)具备隔着上述操控轴(9)分为左右配置的左保持器(41L、42L)以及右保持器(41R、42R),
上述电压变换器(70)被配置成其至少一部分在上述操控轴(9)的轴方向看位于上述左保持器(41L、42L)以及右保持器(41R、42R)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跨骑型车辆中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该电压变换器(70)被配置成在上述操控轴(9)的轴方向看,上述电压变换器(7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与将上述左保持器(41L、42L)以及右保持器(41R、42R)的前端连结的直线相比的后方。
8.如权利要求2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中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罩部件(48)形成在上下方向贯通且至少使与设置在上述车把管(10)上的部件连接的线缆插通的布线孔(50),
将上述电压变换器(70)和上述电瓶(B)连接的软线(74)被插通在上述布线孔(50)中。
9.如权利要求2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中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从上方覆盖上述电压变换器(70)的遮檐部件(122)被固定于上述车把保持器(40)。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中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车把保持器(40)上固定向该车把保持器(40)的外侧伸出的安装部件(122),
在该安装部件(122)的下表面固定上述电压变换器(70)。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中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与设置在上述车把管(10)上的部件连接的线缆被布线在上述操控系统(S)的操控轴(9)的前方,
将上述电压变换器(70)和上述电瓶(B)连接的软线(74)被布线在上述操控轴(9)的前方。
CN201310059340.7A 2012-03-02 2013-02-26 跨骑型车辆中的便携信息终端用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 Active CN1032875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46979A JP6055600B2 (ja) 2012-03-02 2012-03-02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携帯情報端末用電圧変換器の配置構造
JP2012-046979 2012-03-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87530A true CN103287530A (zh) 2013-09-11
CN103287530B CN103287530B (zh) 2016-02-17

Family

ID=49089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59340.7A Active CN103287530B (zh) 2012-03-02 2013-02-26 跨骑型车辆中的便携信息终端用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55600B2 (zh)
CN (1) CN1032875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58478B2 (ja) * 2012-05-16 2017-07-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における携帯情報端末の非接触充電構造
JP6545214B2 (ja) * 2017-03-17 2019-07-1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支持部材およびそれを含む車両
JP6965072B2 (ja) 2017-09-15 2021-11-1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転車及びステム組立体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9585A (ja) * 1996-05-15 1998-02-03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バーハンドル取付構造
CN1461720A (zh) * 2002-05-31 2003-12-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的转向锁装置
JP2004262296A (ja) * 2003-02-28 2004-09-24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放電ランプ装置
JP2005104258A (ja) * 2003-09-30 2005-04-21 Shimano Inc 自転車用電装品ホルダー
CN201026969Y (zh) * 2007-04-25 2008-02-27 张简遵在 电动自行车
CN101274652A (zh) * 2007-03-30 2008-10-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燃料电池动力车
CN201442621U (zh) * 2008-10-24 2010-04-28 陈鸿发 双发电油电轻便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35438A (ja) * 2003-07-17 2005-02-10 Bridgestone Cycle Co 自転車用充電器付携帯機器ホルダ
EP2740658A1 (en) * 2012-03-02 2014-06-11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ride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9585A (ja) * 1996-05-15 1998-02-03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バーハンドル取付構造
CN1461720A (zh) * 2002-05-31 2003-12-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的转向锁装置
JP2004262296A (ja) * 2003-02-28 2004-09-24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放電ランプ装置
JP2005104258A (ja) * 2003-09-30 2005-04-21 Shimano Inc 自転車用電装品ホルダー
CN101274652A (zh) * 2007-03-30 2008-10-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燃料电池动力车
CN201026969Y (zh) * 2007-04-25 2008-02-27 张简遵在 电动自行车
CN201442621U (zh) * 2008-10-24 2010-04-28 陈鸿发 双发电油电轻便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55600B2 (ja) 2016-12-27
JP2013180702A (ja) 2013-09-12
CN103287530B (zh) 2016-0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64490B (zh) 跨骑型车辆
JP6158478B2 (ja) 車両における携帯情報端末の非接触充電構造
CN102811900B (zh) 车辆的显示装置
EP2711276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having a storage structure of portable information terminal
CN105593112A (zh) 鞍乘型车辆的线束布置结构
EP2810859A1 (en) Storage structure of portable information terminal for motorcycle vehicle
CN103287530A (zh) 跨骑型车辆中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
EP3778361A1 (en) Usb terminal unit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saddle riding-type vehicle
JP6401725B2 (ja) 電装モジュール
EP2703269A1 (en) Mobile terminal housing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677099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端子ユニット配置構造
JP2013209070A (ja) 車両の収納ボックス構造
CN102198849B (zh) 车辆的状态显示装置
JP6175217B2 (ja) 携帯情報端末の充電構造
CN110494351B (zh) 用于两轮车辆的电子设备充电装置
EP3778360A1 (en) Usb terminal unit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saddle riding-type vehicle
CN216332440U (zh) 智能尾箱
CN218938663U (zh) 两轮车挡风玻璃的hud装置以及两轮车挡风玻璃总成
CN216153938U (zh) 电动车的仪表结构及电动车
JP5938236B2 (ja) 携帯情報端末用ケース
JP2021154804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充電構造
KR101651788B1 (ko) 차량용 클러스터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