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83119A - 无线电力输送系统、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电力输送系统、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83119A
CN103283119A CN2011800624809A CN201180062480A CN103283119A CN 103283119 A CN103283119 A CN 103283119A CN 2011800624809 A CN2011800624809 A CN 2011800624809A CN 201180062480 A CN201180062480 A CN 201180062480A CN 103283119 A CN103283119 A CN 1032831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electric side
power transmission
subjected
curr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248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83119B (zh
Inventor
市川敬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831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831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831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831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02J7/0027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7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reduction of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leakage field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5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capaci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25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holding portable devices contain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构成无线电力输送系统的送电装置(101)中的电压产生电路向主动电极(11)和被动电极(121)之间施加电压。受电装置(201)在被搭载于送电装置(101)的情况下,向负载电路输入在与主动电极(11)对置的主动电极(21)、和与被动电极(121)对置或接触的被动电极(22)之间产生的电压作为电源电压。送电装置(101)的被动电极(121、122、123、124)被设置成使对置的主动电极(11、21)相对于地面而进行静电屏蔽。由此,构成使从送电装置向受电装置输送电力时的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的电位稳定、且不会引起受电装置的误操作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

Description

无线电力输送系统、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送电装置向搭载于送电装置的受电装置输送电力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代表性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公知从送电装置的初级线圈向受电装置的次级线圈利用磁场来输送电力的磁场耦合方式的电力输送系统。在该系统中,在通过磁场耦合输送电力的情况下,由于通过各线圈的磁通的大小对电动势的影响很大,因此在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上要求很高的精度。此外,由于利用线圈,因此很难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另一方面,还公知专利文献1所公开那样的电场耦合方式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在该系统中,从送电装置的耦合电极向受电装置的耦合电极通过电场来输送电力。该方式对耦合电极要求的相对位置精度比较低,而且能够实现耦合电极的小型化及薄型化。
图1是表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力输送系统的基本结构的图。该电力输送系统由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构成。送电装置具备高频高压产生电路1、被动电极2及主动电极3。受电装置具备高频高压负载电路5、被动电极7及主动电极6。并且,送电装置的主动电极3和受电装置的主动电极6隔着空隙4而相邻,该两个电极彼此产生电场耦合而在电极间形成强电场,从而能够进行高输送效率的电力输送。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表2009-5310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该受电装置的一例,可列举移动电话或PDA(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等电子设备等,但是近几年在这些电子设备等中普遍采用操作性良好的静电电容式输入部(触摸面板)。此时,受电装置有时是被搭载于送电装置上而被充电的同时对触摸面板进行操作的状况,如上所述,由于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的主动电极上形成的电场,电位会变动,触摸面板有可能会产生误动作。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从送电装置向受电装置输送电力时的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的电位稳定、且不会引起受电装置的误操作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从送电装置向受电装置输送电力时的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的电位稳定、且不会引起受电装置的误操作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送电装置,其具备送电侧电极、和向所述送电侧电极施加电压的电压产生电路;和受电装置,其具有与所述送电侧电极进行电容耦合的受电侧电极、对在所述受电侧电极中产生的电压进行降压的降压电路、及输入所述降压电路的输出电压作为电源电压的负载电路,所述送电装置或所述受电装置具备:静电屏蔽部,其使所述送电侧电极及所述受电侧电极相对于地面而进行静电屏蔽。
在该构成中,电极相对于地面而被静电屏蔽。在电力输送时,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的接地电位有时会从地面电位产生变动。由于该影响,有可能导致以接地电位为基准来进行动作的例如触摸面板等变得无法操作,或者显示器的显示变得凌乱。因此,在没有将电容耦合的电极进行静电屏蔽的情况下,在电极与地面之间形成寄生电容,但为了使接地电位不变动,需要减小电极与地面之间的寄生电容。因此,通过使电容耦合的电极相对于地面而进行静电屏蔽,从而能够抑制在电极与地面之间形成大的寄生电容。其结果,在电力输送中受电装置不会进行误动作。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送电侧电极具有送电侧主动电极、及与所述送电侧主动电极相比成为低电位的送电侧被动电极,所述受电侧电极具有受电侧主动电极、及与所述受电侧主动电极相比成为低电位的受电侧被动电极,所述送电侧主动电极及所述受电侧主动电极隔着间隙而对置,从而进行电容耦合,所述送电侧被动电极及所述受电侧被动电极隔着间隙而对置或接触。
在该构成中,通过使成为高电压部的主动电极相对于地面而进行静电屏蔽,从而能够使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的接地电位进一步稳定,能够进一步防止送电装置或受电装置的误操作。
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送电侧电极具有送电侧第1电极及送电侧第2电极,所述受电侧电极具有与所述送电侧第1电极对置的受电侧第1电极、及与所述送电侧第2电极对置的受电侧第2电极,所述电压产生电路向所述送电侧第1电极及所述送电侧第2电极施加互相成为反相位的电压,所述降压电路对来自所述受电侧第1电极及受电侧第2电极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
在该构成中,能够使成为高电压的4个电极相对于地面而进行静电屏蔽。
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优选所述静电屏蔽部使所述电压产生电路相对于所述地面而进行静电屏蔽的构成。
在该构成中,能够抑制电压产生电路的电压变动引起的接地电位的变动,能够进一步防止送电装置或受电装置的误操作。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中,优选所述静电屏蔽部使所述降压电路相对于所述地面而进行静电屏蔽的构成。
在该构成中,能够抑制降压电路的电压变动引起的接地电位的变动,能够进一步防止送电装置或受电装置的误操作。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受电装置具有:静电电容式输入部,其将所述受电侧被动电极的电位作为基准电位。
在该构成中,通过检测因触碰受电装置的静电电容式输入部而经由人体与地面连接的(流过微小电流)情况,从而检测被输入操作的情况。因此,通过使电力输送时的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的接地电位稳定化,从而即便在电力输送时静电电容式输入部(触摸面板)被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检测触碰静电电容式输入部而引起的地面连接,因此能够降低触摸面板操作时的受电装置的误操作。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静电屏蔽部是所述送电侧被动电极或所述受电侧被动电极。
在该构成中,能够削减部件数量。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受电装置具有设有所述静电电容式输入部的前面、与所述前面平行的背面、以及与所述前面及所述背面相邻的底面,沿着所述底面而设有所述受电侧主动电极,沿着所述背面而设有所述受电侧被动电极;所述送电装置具有所述受电装置的底面所面接触的搭载面、所述受电装置的背面所面接触的靠背面、及夹着所述搭载面而与所述靠背面对置的前面,沿着所述搭载面而设有所述送电侧主动电极,沿着所述靠背面及所述前面而设有所述送电侧被动电极,且夹着所述送电侧主动电极而在与搭载面相反的相反侧设有所述送电侧被动电极,沿着所述搭载面而设有所述送电侧主动电极,沿着所述靠背面及所述前面而设有所述送电侧被动电极,且夹着所述送电侧主动电极而在与搭载面相反的相反侧设有所述送电侧被动电极。
在该构成中,能够通过送电侧被动电极将送电侧及受电侧主动电极进行静电屏蔽。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受电装置具有设有所述静电电容式输入部的前面、与所述前面平行的背面、以及与所述前面及所述背面相邻的底面,沿着所述背面而设有所述受电侧主动电极,所述受电侧被动电极具有沿着所述底面设置的底面侧被动电极、及夹着所述受电侧主动电极而与所述背面对置的背面侧被动电极;所述送电装置具有所述受电装置的底面所面接触的搭载面、及所述受电装置的背面所面接触的靠背面,沿着所述靠背面而设有所述送电侧主动电极,所述送电侧被动电极具有沿着所述搭载面设置的搭载面侧被动电极、及夹着所述送电侧主动电极而与所述靠背面对置的靠背面侧主动电极。
在该构成中,能够通过送电侧被动电极将送电侧及受电侧主动电极进行静电屏蔽。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受电装置具有设有所述静电电容式输入部的前面、与所述前面平行的背面、以及与所述前面及所述背面相邻的底面,沿着所述底面或所述背面而设有所述受电侧主动电极的所述受电侧第1电极及所述受电侧第2电极;所述送电装置具有所述受电装置的底面所面接触的搭载面、及所述受电装置的背面所面接触的靠背面,沿着所述搭载面或所述靠背面而设有所述送电侧主动电极的所述送电侧第1电极及所述送电侧第2电极。
在该构成中,能够通过送电侧被动电极将送电侧及受电侧主动电极进行静电屏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静电屏蔽部使电容耦合的电极相对于地面而进行静电屏蔽,从而在电力输送时,能够防止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的接地电位从地面电位产生变动的影响而引起的触摸面板等的误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力输送系统的基本结构的图。
图2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的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的剖视立体图。
图3是将受电装置搭载于送电装置时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的等效电路的概略图。
图4是受电装置的概略电路图。
图5是简化了图3的等效电路的图。
图6是受电装置的基准电位具备静电屏蔽电极时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的等效电路的概略图。
图7是表示受电装置的被动电极对主动电极进行静电屏蔽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的等效电路图。
图9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的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的图。
图11是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剖视立体图。
图12是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送电装置的被动电极对主动电极进行静电屏蔽的构成的其他例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送电装置的被动电极对主动电极进行静电屏蔽的构成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送电装置的被动电极对主动电极进行静电屏蔽的构成的又一例的示意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的变形例,是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图17是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剖视立体图。
图18是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侧视图。
图19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的等效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由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构成。受电装置是具备了二次电池的、例如便携电子设备。作为便携电子设备,可列举移动电话、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便携音乐播放器、笔记本型PC(Personal Computer)、数码相机等。送电装置是用于搭载受电装置并对该受电装置的二次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座。
(实施方式1)
图2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的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剖视立体图。
受电装置201在内部具备具有二次电池(未图示)的大致长方体状的框体20。在框体20中,将面积最宽的两个对置面的一方设为前面,将另一方设为背面。在框体20中沿着前面而设有静电电容式输入部(以下称为触摸面板)23。触摸面板23是受电装置201的输入单元。即,触摸面板23是组合显示功能和位置输入功能并通过按压画面上的显示来操作受电装置201的输入单元。
在框体20中沿着背面的长边方向(以下称为受电装置201的高度方向)而设有矩形状的主动电极21及被动电极22。在将受电装置201搭载于送电装置101的情况下,主动电极21隔着间隙而与设置在送电装置101中的后述的主动电极11对置,被动电极22隔着间隙而与设置在送电装置101中的被动电极12对置。另外,被动电极22也可以露出一部分或全部,以使与送电装置101侧的被动电极12直接导通。
送电装置101具备侧视图为L形状的框体10。框体10具有与设置面(地面)大致水平的搭载面10A、和与搭载面10A大致垂直且互相平行地对置的靠背面10B。搭载面10A及靠背面10B分别是矩形状。在送电装置101中搭载了受电装置201,使得受电装置201的底面成为搭载面10A侧,受电装置201的背面成为靠背面10B侧。
在框体10中沿着靠背面10B的长边方向(以下称为受电装置201的高度方向)而设有矩形状的主动电极11及被动电极12。在送电装置101搭载了受电装置201的情况下,主动电极11、21隔着间隙而对置,被动电极12、22隔着间隙而对置。
送电装置101具备沿着搭载面10A设置的静电屏蔽电极13。静电屏蔽电极13与作为送电装置101的基准电位的接地电位(ground potential)连接。静电屏蔽电极13是长方形状,电力输送时对置的主动电极11、21及被动电极12、22分别被设置成位于送电装置101的高度方向的上侧。换言之,静电屏蔽电极13介于对置的主动电极11、21及被动电极12、22与地面(大地、地板、桌子等)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中,在电力输送时,在送电装置101中搭载受电装置201,使被动电极12、22对置,并使主动电极11、21对置。然后,通过电压产生电路(未图示)施加电压,从而使电场产生在成为对置配置的主动电极11、21间,经由该电场而从送电装置101向受电装置201输送电力。由此,受电装置201的二次电池被充电。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力输送动作中能够进行受电装置201的触摸面板23的操作,但是若在电力输送时电力输送线的电位发生较大变动,则触摸面板23有可能引起误操作,这将在后面详细叙述。因此,通过静电屏蔽电极13使成为高压部分的主动电极11、21相对于地面(大地、地板、桌子等)而进行静电屏蔽,从而能够防止触摸面板23的误操作。
以下,详细说明无线电力输送系统的电路构成、及因操作电力输送动作中的受电装置201而引起的受电装置201的误操作的原因。
图3是将受电装置201搭载于送电装置101时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的等效电路的概略图。
送电装置101具备AC适配器16及电压产生电路17。AC适配器16对100V的交流电压进行整流,变换为5V、12V等直流电压后输出到电压产生电路17。电压产生电路17由逆变器18、升压变压器TG及电感器LG构成,对从AC适配器16输入的电压进行交流变换及升压,施加到主动电极11和被动电极12之间。被施加的电压的频率是100kHz至10MHz。
在受电装置201的主动电极21与被动电极22之间连接有由降压变压器TL及电感器LL构成的降压电路25。在降压变压器TL的次级侧连接负载电路RL及触摸面板23。该负载电路RL由未图示的整流平滑电路及二次电池构成。触摸面板23将负载电路RL的二次电池作为驱动电源。
图4是受电装置201的概略电路图。降压变压器TL的初级侧连接在被动电极22与主动电极21之间。在该降压变压器TL的次级侧连接了负载电路RL。另外,在图4中省略了触摸面板23。
回到图3,在将受电装置201搭载于送电装置101的情况下,主动电极11及主动电极21隔着间隙而相邻,构成电容Ca。此外,被动电极12及被动电极22也隔着间隙而相邻,构成电容器Cp。
图5是简化了图3的等效电路的图。触摸面板23是静电电容感知方式,通过触碰触摸面板23,从而在人体与触摸面板23之间形成静电电容(电容器Ct),触摸面板23成为经由人体而被连接到地面的状态。经由该电容器Ct而流过微弱电流,由检测器23A检测电流的变化量,检测触摸面板23上的输入位置。
在主动电极11、21的高压部分未被静电屏蔽电极13进行静电屏蔽的情况下,送电装置101及受电装置201与地面300相隔离,因此如图5的虚线所示,在主动电极11与地面300之间构成寄生电容Ca1,在被动电极12与地面300之间构成寄生电容Cp1。通过该寄生电容Ca1及寄生电容Cp1,来自电压产生电路17的输出电压被分压。具体而言,若电压产生电路17的输出电压为Vo、寄生电容Cp1的电压为Vn,则电压Vn成为Vo*Ca1/(Ca1+Cp1)。
为了简化说明,若设Cp的电容足够大,则触摸面板23以受电装置201的接地电位(即电压Vn)作为基准电位来进行动作,因此若基准电位(电压Vn)变动,则触摸面板23无法正常工作。因此,需要极力降低触摸面板23的基准电位(电压Vn)的变动。因此,若使寄生电容Ca1极小(小于寄生电容Cp1),则电压Vn也能与之相伴地降低,能够使电力输送时的送电装置101及受电装置201的接地电位(电压Vn)稳定。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及图3中所说明过的那样,构成为通过静电屏蔽电极13使主动电极11等的高压部分相对于地面300而进行了静电屏蔽。由此,能够使图5所示的寄生电容Ca1小于寄生电容Cp1,能够抑制寄生电容Ca1、Cp1引起的分压电压Vn。其结果,能够抑制相对于地面的接地电位的变动。由此,即使在电力输送动作中触碰了受电装置201的触摸面板23,触摸面板23也不会引起误操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静电屏蔽电极13连接了送电装置101的基准电位,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在静电屏蔽电极13连接了受电装置201的基准电位。
图6是受电装置201的基准电位具备静电屏蔽电极13时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的等效电路的概略图。在该情况下,例如在静电屏蔽电极13设置于送电装置101中、并将受电装置201搭载于送电装置101时,设为静电屏蔽电极13与受电装置201的基准电位连接的构成。触摸面板23以该基准电位作为基准进行工作。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使图5所示的寄生电容Ca1小于寄生电容Cp1,能够抑制寄生电容Ca1、Cp1引起的分压电压Vn,因此能够抑制相对于地面的接地电位的变动。其结果,能够防止在受电装置201的电力输送动作中触碰了触摸面板23时的、受电装置201的误操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送电装置101及受电装置201的被动电极12、22隔着间隙而对置的情况,但是也可以是被动电极12、22直接导通的构成。例如,在图2中,可以是从框体10、20使被动电极12、22的一部分露出从而使被动电极12、22直接导通的构成。
图7是使被动电极彼此直接导通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的简化电路图。在主动电极11与被动电极12之间连接有高频高压产生电路OSC。在主动电极21与被动电极22之间连接有降压电路25,在降压电路25连接负载电路RL。另外,被动电极12、22不一定必须是图2中说明的平板状,只要是能够直接导通的电极即可。
高频高压产生电路OSC向送电装置侧主动电极11与送电装置侧被动电极12之间施加高频的高电压。降压电路25对在受电装置侧主动电极21与受电装置侧被动电极22之间产生的电压进行降压。负载电路RL输入降压电路25的输出电压,作为电源电压。该负载电路RL具备对降压电路25的输出进行整流平滑的整流平滑电路、及利用该整流平滑电路的输出进行充电的二次电池。受电装置侧被动电极22与送电装置侧被动电极12连接而直流导通。
根据该构成,利用升压后的高电压进行电力输送,因此送电装置侧被动电极12中流动的电流也可为例如几mA级别。在通过接点电极的接触来对二次电池进行充电的以往接触式充电装置中,由于直接流过几A级别的充电电流,因此接触电阻引起的损耗大。相对于此,根据本发明,由于送电装置侧被动电极的接触电阻的影响非常小,因此无需将接触电阻抑制地很低。因此,能够应用导电性橡胶等各种接触单元。
图8是图7所示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的等效电路图。送电装置101的高频高压产生电路OSC产生例如100kHz~几十MHz的高频电压。由升压变压器TG及电感器LG构成的升压电路19,对高频高压产生电路OSC产生的电压进行升压并施加到主动电极11与被动电极12之间。在受电装置侧主动电极21与受电装置侧被动电极22之间连接有由降压变压器TL及电感器LL构成的降压电路25。在降压变压器TL的次级侧连接负载电路RL。该负载电路RL由整流平滑电路和二次电池构成。
在送电装置侧被动电极12与受电装置侧被动电极22之间连接的电阻r相当于在送电装置侧被动电极12与受电装置侧被动电极22的接触部中构成的接触电阻。在送电装置侧主动电极11与受电装置侧主动电极21之间产生电容Ca。
接触电阻r及电容耦合部的电容Ca具有r<<1/ωCa的关系。由此,通过直接导通送电装置101和受电装置201的被动电极彼此,从而使受电装置侧被动电极12的电位与送电装置侧被动电极22的电位大致相等。其结果,受电装置侧被动电极22的电位得以稳定化,接地电位的变动及无用电磁场的泄漏被抑制。此外,由于抑制寄生电容,因此耦合度得到提高,可获得高的输送效率。
(实施方式2)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在本实施方式中,送电装置101及受电装置201中的主动电极及被动电极的配置不同于实施方式1。送电装置101及受电装置201的电路构成与实施方式1同样,因此省略说明。
图9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的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侧视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电装置101及受电装置201所具备的部件等与实施方式1相同。
沿着搭载面10A而设有送电装置101的主动电极11。此外,被动电极12被设置成与搭载面10A平行,以使主动电极11介于被动电极12与搭载面10A之间。并且,静电屏蔽电极13被设置成介于主动电极11及被动电极12、与地面300之间。
沿着底面而设有受电装置201的主动电极21。此外,被动电极22被设置成与底面平行,以使主动电极21介于被动电极22与底面之间。
该构成的情况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在电力输送时,主动电极11、21、被动电极12、22分别隔着间隙而对置,从而产生电场耦合。由此,从送电装置101向受电装置201输送电力。并且,由于静电屏蔽电极13介于成为高电压部的主动电极11、21与地面300之间,因此能够使高压部分相对于地面(大地、地板、桌子等)而进行静电屏蔽。其结果,在电力输送动作中,即使触摸面板23被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检测触摸面板23的操作的有无,能够抑制触摸面板23的误操作。
(实施方式3)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在本实施方式中,送电装置101及受电装置201中的主动电极及被动电极的配置不同于实施方式1。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的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电装置101及受电装置201所具备的部件等与实施方式1相同。送电装置101的框体10不同于实施方式1、2。
送电装置101的框体10具有与搭载面10A大致垂直且与靠背面10B平行地对置的前面10C。搭载面10A、靠背面10B及前面10C分别是长方形状。搭载面10A的长边与靠背面10B的短边一致,而且搭载面10A的长边与前面10C的长边一致。前面10C具有在搭载了受电装置201时不会与设置在框体20的前面上的触摸面板23重叠的大小。
沿着靠背面10B而设有送电装置101的主动电极11。此外,被动电极12被设置成平行于靠背面10B,以使主动电极11介于被动电极12与靠背面10B之间。并且,分别沿着搭载面10A、靠背面10B及前面10C而设有静电屏蔽电极13,以使在将受电装置201搭载于搭载面10A时包围对置的主动电极11、21及被动电极12、22。另外,送电装置101可以具备将分别沿着搭载面10A、靠背面10B及前面10C的面作为一体的静电屏蔽电极13,也可以具备按各个面独立形成的静电屏蔽电极。
沿着背面而设有受电装置201的主动电极21。此外,被动电极22被设置成平行于背面,以使主动电极21介于被动电极22与背面之间。
该构成的情况也与实施方式1、2同样地,在电力输送时,主动电极11、21、被动电极12、22分别隔着间隙而对置,从而产生电场耦合。由此,从送电装置101向受电装置201输送电力。并且,由于静电屏蔽电极13介于成为高电压部的主动电极11、21、与地面300之间,因此能够使高压部分相对于地面(大地、地板、桌子等)而进行静电屏蔽。其结果,在电力输送动作中,即使触摸面板23被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检测触摸面板23的操作的有无,能够抑制受电装置201的误操作。
(实施方式4)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实施方式1~3中,将相对于地面而进行静电屏蔽的静电屏蔽电极设置成了独立的部件,但是在实施方式4中将被动电极用作静电屏蔽电极。
图11是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剖视立体图。图12是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侧视图。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电装置101的框体10具有与实施方式3同样的形状。
在受电装置201的框体20中,沿着背面而设有被动电极22。被动电极22是长方形状,被设置成长边方向与受电装置201的高度方向一致。在将受电装置201搭载于送电装置101的情况下,被动电极22隔着间隙而与设置在送电装置101中的后述的被动电极121对置。另外,被动电极22也可以使一部分或全部露出,使得与送电装置101侧的被动电极121直接导通。
在受电装置201的框体20中,沿着底面而设有主动电极21。框体20的底面是长方形状且其长边是与前面及背面的短边一致的面。主动电极21是长方形状,被设置成长边方向与框体20的底面的长边方向(以下称为受电装置201的宽度方向)一致。在将受电装置201配置于送电装置101中的情况下,主动电极21隔着间隔而与设置在送电装置101中的后述的主动电极11对置。
送电装置101的框体10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具有搭载面10A、靠背面10B及前面10C。搭载面10A、靠背面10B及前面10C分别是长方形状。搭载面10A的长边与靠背面10B的短边一致,而且搭载面10A的长边与前面10C的长边一致。
在送电装置101中搭载了受电装置201,以使受电装置201的底面成为搭载面10A侧,且受电装置201的背面成为靠背面10B侧。前面10C具有在搭载了受电装置201时不会与设置在框体20的前面上的触摸面板23重叠的大小。
送电装置101具备沿着搭载面10A设置的主动电极11。主动电极11是长方形状,被设置成长边方向与搭载面10A的长边方向(以下称为送电装置101的宽度方向)一致。在送电装置101中搭载了受电装置201的情况下,送电装置101侧的主动电极11和受电装置201侧的主动电极21隔着间隙而对置。
在框体10中,沿着靠背面10B而设有被动电极121。被动电极121是长方形状,被设置成长边方向与送电装置101的高度方向一致。在送电装置101中搭载了受电装置201的情况下,送电装置101侧的被动电极121和受电装置201侧的被动电极22对置(或直接导通)。
此外,在框体10中还设有被动电极122、123,被动电极122、123与被动电极121垂直地设置且与搭载面10A平行地对置。被动电极122、123是长方形状,被设置成长边方向与送电装置101的宽度方向一致。此外,在送电装置101的高度方向上,被动电极122被设置成位于主动电极11与被动电极123之间。
进而,送电装置101具备沿着前面10C设置的被动电极124。被动电极124被设置成与被动电极122、123正交、且与被动电极121平行。被动电极121、122及124包围送电装置101的主动电极11的三面。
因此,在送电装置101中搭载了受电装置201时对置的送电装置101侧的主动电极11和受电装置201侧的主动电极21的三面由被动电极121、122及124包围。
此外,送电装置101具备:电压产生电路17,对经由AC适配器供给的直流电压进行交流变换及升压后施加到主动电极11与被动电极121之间。该电压产生电路17被设置成位于被动电极122与被动电极123之间。因此,电压产生电路17的四面由被动电极121、122、123、124包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送电装置101通过被动电极121、122、123、124包围产生电场耦合的主动电极11、21及电压产生电路17等高压部分,从而构成为使高压部分相对于地面(大地、地板、桌子等)而进行静电屏蔽。
由此,送电装置101及受电装置201中的接地电位变动不大,因此在电力输送动作中,即使触摸面板23被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检测触摸面板23的操作的有无,能够抑制触摸面板23的误操作。
另外,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的电路构成除了不具备静电屏蔽电极13这点之外,其余与实施方式1~3同样,因此省略说明。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中,通过被动电极121、122、123、124,使在送电装置101中搭载了受电装置201时对置的主动电极11、21相对于地面而进行静电屏蔽。由此,能够使送电装置101及受电装置201的接地电位稳定。其结果,在从送电装置101向受电装置201输送电力时、即在受电装置201的电力输送动作中,即使进行了触碰触摸面板23的操作的情况下,受电装置201也不会引起误操作。
在通过被动电极对主动电极等进行静电屏蔽的情况下,如图11及图12等所示,优选在主动电极11的下侧(地面侧)设置被动电极122、123的构成,但是对高压部分进行静电屏蔽的构成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无须覆盖高压部分的整体,也可以只对部分进行静电屏蔽。
此外,受电装置201侧的被动电极22仅设置在框体20的背面,但是也可以沿着框体20的侧面还设置被动电极。进而,送电装置101及受电装置201的主动电极被设置在送电装置101的搭载面10A及框体20的底面,但并不限于此。
图13、图14及图15是表示送电装置101的被动电极对主动电极进行静电屏蔽的构成的其他例的示意图。例如,如图13所示,沿着送电装置101的靠背面10B而设有主动电极11,沿着受电装置201的框体20的背面而设有主动电极21。进而,送电装置101及受电装置201的被动电极125、22被设置成夹着主动电极11、21而对置。另外,沿着框体20的底面而设有被动电极24,沿着送电装置101的搭载面10A而设有与被动电极24对置的被动电极126。通过该构成,对置的主动电极11、21通过被动电极125、126、22、24而相对于地面成为静电屏蔽。
此外,如图14所示,也可以沿着送电装置101的搭载面10A而设有主动电极11及被动电极12,沿着受电装置201的底面而设有主动电极21及被动电极22。此时,对置的主动电极11、21介于对置的被动电极12、22之间。由此,被动电极12起到相对于地面的静电屏蔽部的作用。
另外,如图15所示,也可以是由被动电极127、128、129包围成为高电压部分的送电装置101的电压产生电路17的构成。此时,沿着框体10的搭载面10A而设有送电装置101的主动电极11及被动电极127。设置被动电极129以使电压产生电路17介于被动电极129与被动电极127之间,通过被动电极128来导通被动电极127、129。沿着框体20的底面而设有受电装置201的主动电极21及被动电极22。在图15的情况下,电压产生电路17也可以通过起到静电屏蔽电极作用的被动电极127、128、129而相对于地面300成为静电屏蔽。
图16是图15所示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的变形例,是送电装置101及受电装置201的侧面剖视图。被动电极128被形成为从框体10的搭载面10A露出一部分。此外,受电装置201的被动电极22被形成为从框体20的底面露出一部分。在将受电装置201搭载于送电装置101的情况下,被动电极22及被动电极129所露出的部分彼此导通。此时,将相对于电压产生电路17而起到静电屏蔽电极作用的被动电极129设为与受电装置201的被动电极22相同电位。即使是该构成,也能够使高压部分相对于地面300而进行静电屏蔽,能够防止触摸面板23的误操作。
(实施方式5)
以下,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5。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分别具备一对主动电极。
图17是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剖视立体图。图18是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侧视图。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电装置101的框体10具有与实施方式3、4同样的形状。
在送电装置101的框体10中,沿着靠背面10B而设有主动电极111、112。主动电极111、112是矩形状,沿着送电装置101的高度方向而排列。静电屏蔽电极131被设置成与靠背面10B平行。沿着框体10的搭载面10A而设有静电屏蔽电极132。静电屏蔽电极132被配置成介于未图示的电压产生电路等高压部分与地面300之间。沿着框体10的前面10C而设有静电屏蔽电极133。
在受电装置201的框体20中,沿着背面而设有主动电极211、212。主动电极211、212是矩形状,沿着受电装置201的高度方向而排列。
图19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的等效电路图。
在送电装置101中,变压器TG的次级线圈的一端与主动电极111连接,另一端与主动电极112连接。
在受电装置201中,降压变压器TL的初级线圈的一端与主动电极211连接,另一端与主动电极212连接。降压变压器TL的次级线圈的两端分别经由二极管D1、D2而与负载电路RL连接。此外,次级线圈具有中心抽头,该中心抽头与负载电路RL连接。
由此,因为是在对置的主动电极111和主动电极211、以及对置的主动电极112和主动电极212、与地面300之间设置了静电屏蔽电极131、132、133的构成,所以各电极相对于地面300而被静电屏蔽。由此,电极的电位不会相对于地面300而变动很大,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防止触摸面板23的误操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框体10的靠背面10B而设有主动电极111、112,但是也可以沿着搭载面10A而设有主动电极111、112。此时,成为沿着框体20的底面而设置主动电极211、212的构成。此外,在受电装置201的降压变压器TL的次级侧,整流电路由两个二极管D1、D2构成,但是可以是二极管电桥电路,也可以是其他构成。
对以上说明的送电装置101及受电装置201的具体构成等可进行适当设计变更,上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作用及效果仅仅是列举了本发明产生的最佳的作用及效果,本发明的作用及效果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作用及效果。
符号说明
10-框体
10A-搭载面
10B-靠背面
10C-前面
11-主动电极
12-被动电极
13-静电屏蔽电极
17-电压产生电路
20-框体
21-主动电极
22-被动电极
23-触摸面板
101-送电装置
201-受电装置
300-地面
RL-负载电路

Claims (14)

1.一种无线电力输送系统,具备:
送电装置,其具备送电侧电极、和向所述送电侧电极施加电压的电压产生电路;和
受电装置,其具有与所述送电侧电极进行电容耦合的受电侧电极、对在所述受电侧电极中产生的电压进行降压的降压电路、及输入所述降压电路的输出电压作为电源电压的负载电路,
所述送电装置或所述受电装置具备:静电屏蔽部,其使所述送电侧电极及所述受电侧电极相对于地面而进行静电屏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其中,
所述送电侧电极具有送电侧主动电极、及与所述送电侧主动电极相比成为低电位的送电侧被动电极,
所述受电侧电极具有受电侧主动电极、及与所述受电侧主动电极相比成为低电位的受电侧被动电极,
所述送电侧主动电极及所述受电侧主动电极隔着间隙而对置,从而进行电容耦合,
所述送电侧被动电极及所述受电侧被动电极隔着间隙而对置或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其中,
所述送电侧电极具有送电侧第1电极及送电侧第2电极,
所述受电侧电极具有与所述送电侧第1电极对置的受电侧第1电极、及与所述送电侧第2电极对置的受电侧第2电极,
所述电压产生电路向所述送电侧第1电极及所述送电侧第2电极施加互相成为反相位的电压,
所述降压电路对来自所述受电侧第1电极及受电侧第2电极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其中,
所述静电屏蔽部使所述电压产生电路相对于所述地面而进行静电屏蔽。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其中,
所述静电屏蔽部使所述降压电路相对于所述地面而进行静电屏蔽。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其中,
所述受电装置具有:静电电容式输入部,其将所述受电侧被动电极的电位作为基准电位。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其中,
所述静电屏蔽部是所述送电侧被动电极或所述受电侧被动电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其中,
所述受电装置
具有设有所述静电电容式输入部的前面、与所述前面平行的背面、以及与所述前面及所述背面相邻的底面,
沿着所述底面而设有所述受电侧主动电极,
沿着所述背面而设有所述受电侧被动电极,
所述送电装置
具有所述受电装置的底面所面接触的搭载面、所述受电装置的背面所面接触的靠背面、及夹着所述搭载面而与所述靠背面对置的前面,
沿着所述搭载面而设有所述送电侧主动电极,
沿着所述靠背面及所述前面而设有所述送电侧被动电极,且夹着所述送电侧主动电极而在与搭载面相反的相反侧设有所述送电侧被动电极,
沿着所述搭载面而设有所述送电侧主动电极,
沿着所述靠背面及所述前面而设有所述送电侧被动电极,且夹着所述送电侧主动电极而在与搭载面相反的相反侧设有所述送电侧被动电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其中,
所述受电装置
具有设有所述静电电容式输入部的前面、与所述前面平行的背面、以及与所述前面及所述背面相邻的底面,
沿着所述背面而设有所述受电侧主动电极,
所述受电侧被动电极具有沿着所述底面设置的底面侧被动电极、及夹着所述受电侧主动电极而与所述背面对置的背面侧被动电极,
所述送电装置
具有所述受电装置的底面所面接触的搭载面、及所述受电装置的背面所面接触的靠背面,
沿着所述靠背面而设有所述送电侧主动电极,
所述送电侧被动电极具有沿着所述搭载面设置的搭载面侧被动电极、及夹着所述送电侧主动电极而与所述靠背面对置的靠背面侧主动电极。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电力输送系统,其中,
所述受电装置
具有设有所述静电电容式输入部的前面、与所述前面平行的背面、以及与所述前面及所述背面相邻的底面,
沿着所述底面或所述背面而设有所述受电侧主动电极的所述受电侧第1电极及所述受电侧第2电极,
所述送电装置
具有所述受电装置的底面所面接触的搭载面、及所述受电装置的背面所面接触的靠背面,
沿着所述搭载面或所述靠背面而设有所述送电侧主动电极的所述送电侧第1电极及所述送电侧第2电极。
11.一种送电装置,搭载了受电装置,并向该受电装置发送电力,
所述受电装置具有受电侧主动电极、受电侧被动电极、对在所述受电侧主动电极和送电侧被动电极之间产生的电压进行降压的降压电路、以及输入所述降压电路的输出电压作为电源电压的负载电路,
所述送电装置具备:
被搭载的所述受电装置的受电侧主动电极隔着间隙而对置的送电侧主动电极;
被搭载的所述受电装置的受电侧被动电极所对置或接触的送电侧被动电极;
向所述送电侧主动电极和送电侧被动电极之间施加电压的电压产生电路;和
使所述送电侧主动电极、或被搭载的所述受电装置的受电侧主动电极中的至少一方相对于地面而进行静电屏蔽的静电屏蔽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送电装置,其中,
所述送电侧主动电极具有送电侧第1电极及送电侧第2电极,
所述电压产生电路向所述送电侧第1电极及所述送电侧第2电极施加互相成为相反相位的电压。
13.一种受电装置,搭载至送电装置,并从该送电装置接收电力,
所述送电装置具有送电侧主动电极、送电侧被动电极、以及向所述送电侧主动电极和送电侧被动电极之间施加电压的电压产生电路,
所述受电装置具备:
与所述送电装置的送电侧主动电极隔着空隙而对置的受电侧主动电极;
与所述送电装置的送电侧被动电极对置或接触的受电侧被动电极;
对在所述受电侧主动电极和受电侧被动电极之间产生的电压进行降压的降压电路;
输入该降压电路的输出电压作为电源电压的负载电路;和
使所述受电侧主动电极或所述送电装置的送电侧主动电极中的至少一方相对于地面而进行静电屏蔽的静电屏蔽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送电装置,其中,
所述受电侧主动电极具有受电侧第1电极及受电侧第2电极,
所述降压电路对来自所述受电侧第1电极及受电侧第2电极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
CN201180062480.9A 2010-12-24 2011-12-07 无线电力输送系统、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 Active CN1032831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87012 2010-12-24
JP2010287012 2010-12-24
PCT/JP2011/078242 WO2012086411A1 (ja) 2010-12-24 2011-12-07 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送電装置および受電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83119A true CN103283119A (zh) 2013-09-04
CN103283119B CN103283119B (zh) 2015-09-02

Family

ID=46313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2480.9A Active CN103283119B (zh) 2010-12-24 2011-12-07 无线电力输送系统、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698629B2 (zh)
JP (1) JP5500269B2 (zh)
CN (1) CN103283119B (zh)
GB (1) GB2499914B (zh)
WO (1) WO201208641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82680A (zh) * 2015-02-11 2016-10-05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x光机机身平板翻斗式充电装置
CN109286246A (zh) * 2017-07-20 2019-01-2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极单元、送电装置、受电装置、电子设备、移动体以及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72547B2 (ja) * 2011-11-14 2014-04-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WO2014045375A1 (ja) * 2012-09-20 2014-03-27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装置
JP5874844B2 (ja) * 2012-12-14 2016-03-0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WO2014103430A1 (ja) * 2012-12-27 2014-07-0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WO2014112639A1 (ja) * 2013-01-21 2014-07-2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WO2014122829A1 (ja) * 2013-02-06 2014-08-1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トランスモジュール、受電装置および送電装置
KR102113258B1 (ko) * 2013-02-15 2020-05-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한 무선 충전 시스템
JP2014220889A (ja) * 2013-05-07 2014-11-20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ワイヤレス給電方法及びワイヤレス給電システム
JP6032366B2 (ja) 2013-07-01 2016-11-2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WO2015052003A1 (en) * 2013-10-10 2015-04-16 Koninklijke Philips N.V. Wireless capacitive power receiving module
CN207124491U (zh) * 2015-02-26 2018-03-2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压检测电路、送电装置及电力传输系统
JP7187810B2 (ja) * 2018-04-13 2022-12-13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受電装置及び送電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56449A (ja) * 2000-03-08 2001-09-21 Glory Ltd 食器用idタグの読出装置
CN101055507A (zh) * 2006-04-14 2007-10-17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输入装置
JP2009531009A (ja) * 2006-03-21 2009-08-27 Tmms株式会社 誘電性媒質を介した部分的インフルエンスによるエネルギー搬送装置
CN101803222A (zh) * 2007-08-17 2010-08-11 Tmms有限公司 用于通过近场内电偶极子之间的远程纵向耦合来传输、分配和管理电能的方法和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63610A (ja) * 1995-03-22 1996-10-11 Otec Denshi Kk 非接触カードリーダ
JP2003125544A (ja) * 2001-10-12 2003-04-2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電子カメラ及び充電装置
FR2899737B1 (fr) 2006-04-10 2008-12-05 Renault Sas Dispositif et procede de pilotage d'un actionneur piezo-electrique ultrasonore.
JP2008131812A (ja) * 2006-11-22 2008-06-05 Kenwood Corp 携帯無線機用充電器
JP2009089520A (ja) * 2007-09-28 2009-04-23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WO2010150317A1 (en) * 2009-06-25 2010-12-29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ower transfer system and noncontact charging device
CN102754306B (zh) 2010-05-28 2014-12-2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功率传输系统
JP5093369B2 (ja) * 2010-07-28 2012-12-1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送電装置、受電装置および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5177187B2 (ja) * 2010-08-10 2013-04-0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56449A (ja) * 2000-03-08 2001-09-21 Glory Ltd 食器用idタグの読出装置
JP2009531009A (ja) * 2006-03-21 2009-08-27 Tmms株式会社 誘電性媒質を介した部分的インフルエンスによるエネルギー搬送装置
CN101055507A (zh) * 2006-04-14 2007-10-17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输入装置
CN101803222A (zh) * 2007-08-17 2010-08-11 Tmms有限公司 用于通过近场内电偶极子之间的远程纵向耦合来传输、分配和管理电能的方法和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82680A (zh) * 2015-02-11 2016-10-05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x光机机身平板翻斗式充电装置
CN105982680B (zh) * 2015-02-11 2024-03-19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x光机机身平板翻斗式充电装置
CN109286246A (zh) * 2017-07-20 2019-01-2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极单元、送电装置、受电装置、电子设备、移动体以及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83119B (zh) 2015-09-02
GB201305739D0 (en) 2013-05-15
US20140152122A1 (en) 2014-06-05
JP5500269B2 (ja) 2014-05-21
WO2012086411A1 (ja) 2012-06-28
US9698629B2 (en) 2017-07-04
JPWO2012086411A1 (ja) 2014-05-22
GB2499914B (en) 2016-09-21
GB2499914A (en) 2013-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83119B (zh) 无线电力输送系统、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
CN103843228B (zh) 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CN102510110B (zh) 送电装置、受电装置和电力传送系统
CN102299572B (zh) 送电装置、受电装置以及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JP6168193B2 (ja) 電子装置
JP5790897B2 (ja) 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N103181060B (zh) 电力输送系统以及受电外壳
US9831710B2 (en) Electric power transmit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CN104348223B (zh) 无线装置中无线充电单元的集成
WO2014102883A1 (ja) 携帯端末及びその非接触充電方法
CN103081295A (zh) 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JP5844003B2 (ja) 電力中継台
CN207691690U (zh) 多功能适配器
JP5907307B2 (ja) 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WO2007086673A1 (en) Charging system for mobile devices
CN202696241U (zh) 供电单元及具有该供电单元的手持设备
JP2015005802A (ja) 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