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36876B - 发送装置及方法、接收装置及方法、以及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发送装置及方法、接收装置及方法、以及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36876B
CN103236876B CN201310134898.7A CN201310134898A CN103236876B CN 103236876 B CN103236876 B CN 103236876B CN 201310134898 A CN201310134898 A CN 201310134898A CN 103236876 B CN103236876 B CN 1032368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preamble
time shift
unit
shift amou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3489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36876A (zh
Inventor
藤晋平
浜口泰弘
难波秀夫
三瓶政
三瓶政一
原田博司
森山雅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368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368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368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368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608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 H04B7/061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Equal gain combining, only phase adjust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16Code allocation
    • H04J13/18Allocation of orthogonal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04Channel estimation of multiple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Abstract

公开了在接收来自多个天线的信号时提高对信道响应的估计的精确性。基站的发射设备包括前同步码A生成单元、前同步码B生成单元、相位旋转单元、复用单元、前向纠错编码单元、S/P转换单元、映射单元、切换开关、IDFT单元、P/S转换单元和、GI插入单元、D/A转换单元、无线电发射单元以及天线单元。在前同步码A生成单元和前同步码B生成单元中,分别生成前同步码A和前同步码B。将前同步码A输出至复用单元,将前同步码B输出至相位旋转单元。已经输入了前同步码B的相位旋转单元向前同步码B的子载波提供连续相位旋转。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基站的发射设备中,相位旋转单元不向前同步码B提供相位旋转,仅相位旋转单元向前同步码B提供相位旋转。

Description

发送装置及方法、接收装置及方法、以及通信系统
本申请是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国立大学法人大阪大学、独立行政法人情报通信研究机构”于2006年1月16日提出的申请号为PCT/JP2006/300422、发明名称为“通信设备”的PCT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包括多个天线的无线电发射设备和一种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无线电发射设备的信号的无线电接收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通信容量的增长,更多的用户需要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的快速数据传输。以正交频分复用(OFDM)表示的多载波传输作为用于实现快速高容量的数据传输的通信方式而得到关注。在IEEE802.11a中作为5GHz波段或者数字陆地广播的无线电系统而使用的OFDM,通过以理论上不引入干扰的最小频率间隔来设置十至成千个载波来提供同时通信。通常在OFDM中,这些载波被称为子载波,通过相移键控(PSK)、正交幅度调制(QAM)等对所述子载波进行数字调制以用于通信。已知的是将OFDM和前向纠错结合以获得对频率选择性衰落的强大容忍度。
参照图1将描述根据IEEE802.11a的数据包的结构。如图1所示,IEEE802.11a所使用的数据包包括前同步码A和B以及数据信号。前同步码A用于OFDM符号同步和频率同步,而前同步码B用于天线识别和信道响应的估计。这两个前同步码均为预定的信号,也是接收侧已知的信号。
图12和13分别示出了OFDM调制电路和OFDM解调电路的结构示例。在图中,将使用中的子载波的数量定义为N。
图12是通常的OFDM调制电路的功能框图。在图12中,附图标记1000表示前向纠错编码电路,附图标记1001表示串/并转换单元(S/P转换单元),附图标记1002表示映射单元,附图标记1003表示离散傅立叶逆变换(IDFT)单元,附图标记1004表示并/串转换单元(P/S转换单元),附图标记1005表示前同步码A生成单元,附图标记1006表示前同步码B生成单元,附图标记1007表示复用单元,附图标记1008表示保护间隔插入单元,附图标记1009表示数/模转换单元(D/A转换单元),附图标记1010表示无线电发射单元,附图标记1011表示天线。
在前向纠错编码单元1000中对已发射的信息数据进行编码。然后,S/P转换单元1001根据调制每个载波所需要的数据量对数据执行串/并转换。映射单元1002对每个载波进行调制。随后,IDFT单元1003执行IDFT。尽管这里描述了将IDFT用于OFDM调制的示例,一般的电路通常以2n的形式定义了点的数量并使用快速傅立叶变换(IFFT)。为了生成N个波的OFDM信号,一般使用不小于N且最接近于N的值2n作为IFFT的点的数量。
在IDFT之后,P/S转换单元1004将数据转换为串行数据,然后复用单元1007将数据与前同步码A和B进行时分复用(timemultiplex),结果为图1所示的数据包结构。然后,保护间隔(GI)插入单元1008插入保护间隔。插入保护间隔用于降低在接收OFDM信号时符号间的干扰。此外,在D/A转换单元1009中数据还被转换为模拟信号,然后在无线电发射单元1010中被转换到发射频率,最后从天线1011发射数据包。
图13为示出OFDM解调电路的结构示例的功能框图。如图13所示,接收器大体上执行发射的逆处理。在图13中,附图标记1020表示天线,附图标记1021表示无线电接收单元,附图标记1022表示模/数(A/D)转换单元,附图标记1023表示同步单元,附图标记1024表示GI去除单元,附图标记1025表示S/P转换单元,附图标记1026表示离散傅立叶变换(DFT)单元,附图标记1027表示切换开关,附图标记1028表示前同步码相乘单元,附图标记1029和1030表示相乘单元,附图标记1031表示解映射单元,附图标记1032表示P/S转换单元,附图标记1033表示前向纠错解码单元。但是,如上文所述,解调电路同样地通常使用FFT而非DFT。
在无线电接收单元1021中,将天线单元1020中接收的电波频率转换到可以进行A/D转换的频带。A/D转换单元1022将数据转换为数字信号,同步单元1023使用前同步码A对该数据信号执行OFDM符号同步。GI去除单元1024从数据中去除保护间隔。然后,S/P转换单元1025对数据执行串/并转换。然后,DFT单元1026对数据执行DFT,切换开关1027将所接收的已经过DFT的前同步码B发射至前同步码复用单元1028,并将所接收的已经过DFT的数据信号发射至相乘单元1029。前同步码相乘单元1028将所接收的前同步码B的复共轭与发射侧所使用的前同步码B相乘(频域中相乘),以估计信道响应。在下文中,将使用数字表达式简要描述使用作为已知信号和信道响应的补偿的前同步码(前同步码B)对信道响应的估计。首先,以p(f)表示在发射侧所使用的前同步码,以s(f)表示信息信号。这里将其表示为频域信号。此外,在发射前同步码或信息信号后,如果信道响应定义为c(f),以下面的等式表示所接收的前同步码p′(f)和所接收的信息信号s′(f)。在该等式中,c(f)是向每个子载波提供不同的振幅和相位旋转的复函数。
等式1:
p′(f)=c(f)×p(f) (1)
s′(f)=c(f)×s(f) (2)
但是,这里为了简化,没有考虑接收器中的热噪声。对于所接收的信号,首先,在前同步码相乘单元1028中获得p′(f)的复共轭,如前述地,将该共轭与发射侧所使用的前同步码p(f)相乘。该乘法表示为等式(3):
等式2:
p′*(f)×p(f)=c*(f)×p*(f)×p(f)
=c*(f)×|p(f)|2 (3)
将前同步码相乘单元1028的输出(等式(3))传输至相乘单元1029和1030,相乘单元1029和1030将该输出分别与所接收的数据信号和所接收的前同步码相乘。等式(4)中示出了相乘单元1029的输出,等式(5)中示出了相乘单元1030的输出:
等式3:
s′(f)×c*(f)×|p(f)|2=c(f)×c*(f)×s(f)×|p(f)|2
=|c(f)|2|p(f)|2×s(f) (4)
p′(f)×c*(f)×|p(f)|2=c(f)×c*(f)×p(f)×|p(f)|2
=|c(f)|2|p(f)|2×p(f) (5)
如等式(4)所示,将所接收的信息信号与前同步码相乘单元1028的输出相乘,由此补偿信道响应c(f)对相位旋转的影响,并获得与所发射的信号s(f)相位相等的信号。然后,将以这种方式所获得的相乘单元1029和1030的输出(等式(4)和(5))输入至解映射单元1031。使用等式(5)中已经过信道响应补偿的前同步码作为对每个子载波解映射信息信号的标准。然后,P/S转换单元1032串行化必需的数据,前向纠错解码单元1033对所发射的数据进行解码。
以快速高质量的OFDM为目标的示例之一包括非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方法。一般地,将不同的信息比特分配给OFDM子载波。但是,根据非专利文献1,将同样的信息比特分配给所有的子载波。为了以这种方式将同样的信息比特分配给所有的子载波并保持高传输速率,非专利文献1建议针对每个信息比特设置不同的相位旋转量并向子载波提供所设置的相位旋转,因此使得能够将不同的信息比特分配给相同的子载波用于传输。
图14示出了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发射机结构的一部分。如图14所示,在根据非专利文献1的发射设备中,由复制单元1051根据子载波的数量(这里子载波的数量为N)来复制映射单元1050所映射的信息比特(在非专利文献1中用于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调制),并将该信息比特输入至子载波解调和相位旋转单元1052。如图14所示,子载波解调和相位旋转单元1052将信息比特分配给所有子载波,并向每个子载波提供针对每个信息比特设置的相位旋转。此时,向相邻的子载波提供连续的相位旋转,以使提供给第一子载波的第k个信息比特的相位旋转为0,而所提供给第n子载波的相位旋转为(n-1)Δθk。根据非专利文献1,在加法器1053中,将所有应用这些相位旋转的子载波相加,还将子载波调制单元和相位旋转单元对于所有信息比特的输出相加。接收设备将发射设备中所提供的相位旋转的复共轭相乘,因此补偿相位旋转和恢复信息数据。非专利文献1公开了,与一般的OFDM相比,通过这种结构可以提高接收特性并确保高传输速率。
[非专利文献1]D.A.Wiegandt和Z.Wu,C.R.Nassar的″High-throughput,high-performance OFDM via pseudo-orthogonalcarrier interferometry spreading codes",IEEE Transactions onCommunications,vol.51,no.7,Jul.2003,pp.1123-1134。
如果多个天线同时发射不同的多载波信号,或者如果位于小区边缘周围的终端接收其中相邻小区使用同样频带的OFDM系统中的下行链路信号,则在接收侧混合多个不同的多载波信号,导致相应的信号互相干扰。在这种情况下,识别哪个天线发射了所接收的信号或者哪个基站发射了该信号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信道响应估计准确性的严重恶化已成为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在接收来自多个天线的信号时对信道响应的估计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使用根据本发明的无线电通信技术,向从多个天线同时发射的符号提供随天线而不同的相位旋转,由此接收侧分离和计算从天线发射的信号的延迟概况(delay profile)。也就是说,通过发射已对于多个天线或小区应用不同的相位旋转的前同步码,接收侧分离来自每个天线或每个小区的信号的延迟概况,以识别发射天线或发射基站并估计信道响应。如果要分离的延迟概况的数量较大,则共同使用不同的前同步码模式,实现对延迟概况的高度精确的分离。
具体地,该技术可应用于发射设备包括多个天线的情况,使得能够在发射分集中选择发射天线。此外,可确定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中发射天线的数量。
此外,该技术可应用于接收来自多个发射设备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可以用于在接收来自多个基站的信号时识别基站。此外,可一起使用通过时移和码的延迟概况分离。也就是说,对基站的识别可使用码,而对基站中多个天线的识别可使用时移。
使用本发明能够分离和识别从多个基站同时发射的OFDM信号以及高精确性地估计期望信号的信道响应。它还使得能够在通信起始和在切换时高精确性地感测要连接到的基站的信号。它还通过从多个相邻基站发射同样的数据而使得易于执行位置分集,提高了位于小区边界周围的终端的接收特性。如果每个基站包括多个发射天线,则使用专用于基站的信号序列作为用于估计信道响应的信号。然后,通过向用于估计信道响应的信号提供随发射天线而不同的相位旋转并通过发射该信号,即使在要分离诸多信号的情况下,也可以高精确性地估计期望信号的信道响应。
此外,使用本发明使得能够在包括多个发射天线的发射设备执行选择性发射分集发射或者MIMO发射时,基于信道响应的状态选择适当的发射天线或者发射天线的数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描述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目标的数据包格式的示例的图示;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设备中基站的发射设备的结构示例的图示;
图3是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终端的接收设备的结构示例的图示;
图4是示出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技术所获得的延迟概况的示例的图示,图4(a)是示出当不将相位旋转应用于发射天线X和Y所发射的前同步码时在接收侧所获得的延迟概况的图示,图4(b)是示出当将相位旋转应用于发射天线Y所发射的前同步码时的延迟概况的图示;
图5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目标的小区布置的示例的图示;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基站的发射设备的结构示例的图示;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终端的接收设备的结构示例的功能框图;
图8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技术中当假设应分离大量延迟概况时的问题的图示;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发射设备的结构示例的图不;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接收设备的结构示例的图示;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发射和接收处理的流程的图示;
图12是示出常用OFDM调制电路的结构示例的功能框图;
图13是示出常用OFDM解调电路的结构示例的功能框图;以及
图14是示出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发射设备的结构示例的功能框图。
附图标记描述
010前同步码A生成单元;011前同步码B生成单元;012,013相位旋转单元;014,015复用单元;016前向纠错编码单元;017S/P转换单元;018映射单元;019切换开关;020,026IDFT单元;021,027P/S转换单元;022,028GI(保护间隔)插入单元;023,029D/A转换单元;024,030无线电发射单元;025,031天线单元;040天线单元;041无线电接收单元;042A/D转换单元;043同步单元;044GI去除单元;045S/P转换单元;046,052DFT单元;047切换开关;048前同步码相乘单元;049IDFT单元;050延迟概况功率测量单元;051时间滤波器;053信道响应补偿和解映射单元;054P/S转换单元;055前向纠错解码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使用可通过向用于多载波传输的每个子载波提供连续相位旋转而对时域中的信号进行时移的特性,将技术应用于分离经由传播路径接收的从多个天线同时发射的、随相应的天线而不同的多载波信号,以识别天线或基站。更具体地,本发明通过固定具有相同连续前同步码的子载波之间的相位差,向所有子载波提供2mπ的相位旋转(m为不小于1的整数),以及针对每个天线对信号进行时移来实现上述的处理。
已时移的前同步码的特征在于,可用于以与使用不同码相同的精确度来估计来自使用相同码的天线的信道响应。因此可解决码的缺陷。此外,单个OFDM符号足以估计来自多个天线的信道响应,因此避免了吞吐量的降低。
接下来,将简要描述提供给每个子载波的相位旋转与信号的时移之间的关系。
首先,将时域信号表示为s(t),通过将s(t)转换为频域信号所获得的信号被表示为S(f)。s(t)和S(f)组成傅立叶变换对并具有等式(6)中的关系:
等式4:
s ( t ) ↔ S ( f ) · · · ( 6 )
等式5:
s ( t - τ ) ↔ S ( f ) e - j 2 πfτ · · · ( 7 )
如等式(7)所示,给出了相邻子载波中的连续相位旋转(等式(7)的右侧),由此可对时域信号进行时移。因此,例如如果将这样的相位旋转应用于通过将所有子载波的振幅和相位设为相等值所获得的信号(时域中的脉冲信号),可以控制脉冲位置。
接下来将描述使用作为一种多载波信号的OFDM信号的系统。这里这样的OFDM系统使用64个子载波。
这里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技术的数据包格式如图1所示。如上文所述,图1所示的数据包包括前同步码A、前同步码B和数据。前同步码A用于OFDM符号同步和频率同步,而前同步码B用于识别天线和估计信道响应。这两个前同步码均为预定的信号。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根据下列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技术中,对数字信号执行傅里叶变换和傅立叶逆变换的方式主要使用离散傅里叶变换和离散傅立叶逆变换,同时也可使用快速傅立叶变换和快速傅立叶逆变换。此外,当发射侧使用离散傅立叶逆变换而接收侧使用快速傅立叶变换时,或者当发射侧使用快速傅立叶逆变换而接收侧使用离散傅立叶变换时,可以通过提供相位旋转来识别天线或基站,通过考虑使用中的子载波的数量和用于傅立叶变换的点的数量来调整该相位旋转。
首先,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技术。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技术针对下行链路传输,其中发射(基站)侧包括多个天线,并涉及用于执行发射天线选择分集的天线选择方式。根据本实施例,多个天线同时发射OFDM信号,接收侧分离从相应的天线发射的信号,并估计哪个天线发射了所接收的具有最高功率的信号。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设备中基站的发射设备的结构示例的图示。但是,图2中描述了其中发射设备包括两个发射天线的示例。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的发射设备包括前同步码A生成单元010、前同步码B生成单元011、相位旋转单元012和013、复用单元014和015、前向纠错编码单元016、S/P转换单元017、映射单元018、切换开关019、IDFT(或IFFT)单元020和026、P/S转换单元021和027、GI(保护间隔)插入单元022和028、D/A转换023和029、无线电发射单元024和030、以及天线单元025和031。
在图2所示的结构中,前同步码A生成单元010和前同步码B生成单元011分别生成前同步码A和前同步码B(见图1中的数据包格式)。将前同步码A输出至复用单元014和015,将前同步码B输出至相位旋转单元012和013。已经被输入了前同步码B的相位旋转单元012和013向前同步码B的子载波提供连续相位旋转。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的发射设备中,相位旋转单元012不提供相位旋转,只有相位旋转单元013向前同步码B提供相位旋转。通过这种方式,在从基站的发射设备所包括的两个天线发射的前同步码中,仅向从一个天线发射的数据包中的第二个前同步码提供相位旋转,而不向另一前同步码提供相位旋转。信息数据在前向纠错编码单元016中被编码,经过S/P转换单元017并在映射单元018中基于调制方案被映射。
同样地对于前同步码B,向以上述方式生成的信息信号提供相位旋转,并将其与用于传输的前同步码时分复用。仅从通过在先前的数据包中反映发射天线选择结果而确定用于获得高接收功率的天线发射信息信号。为此目的,终端向基站反馈发射天线选择结果。将基站的接收设备032所接收的天线选择信息发射至切换开关019,切换开关019执行切换以使仅从所选择的发射天线发射信息信号。但是,在通信起始处,从任一预定的天线发射信息信号。在下面的描述中选择以天线单元025为例。
如上文所述,选择用于发射信息信号的天线,切换开关019控制仅将信息信号输入至相位旋转单元012,相位旋转单元012向该信息信号提供与向前同步码B提供的相位旋转相类似的相位旋转(但是,如上文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相位旋转单元012中提供的相位旋转量为零)。如上文所述,在复用单元014中将被提供了相位旋转的信息信号与前同步码时分复用,然后在GI插入单元022和028中对每个OFDM符号添加保护间隔。此时,GI插入单元022处理由前同步码A和B以及信息信号所组成的数据包,而GI插入单元028处理仅由前同步码A和B所组成的数据包。在添加保护间隔后,天线单元025发射由前同步码A和B以及信息信号所组成的数据包,同时天线单元031发射由前同步码A和B所组成的数据包,其中通过提供给每个发射天线的D/A转换单元023和029以及无线电发射单元024和030执行这两个发射。
接下来将参照图3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终端的接收设备的结构示例。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终端的接收设备包括天线单元040、无线电接收单元041、A/D转换单元042、同步单元043、GI去除单元044、S/P转换单元045、DFT(或FFT)单元046和052、切换开关047、前同步码相乘单元048、IDFT(或IFFT)单元049、延迟概况功率测量单元050、时间滤波器051、信道响应补偿和解映射单元053、P/S转换单元054和前向纠错解码单元055。
如上文所述,基站的发射设备从不同的天线同时发射包括前同步码A和B和信息信号的数据包以及包括前同步码A和B的数据包。另一方面,在终端的接收设备中,通过单个天线040经由不同的传播路径同时接收这些数据包。
将如上文所述添加有经由不同传输路径的两个数据包的所接收信号经由无线电接收单元041和A/D转换单元042输入至同步单元043。在同步单元043中,通过使用前同步码A建立符号同步,因此在适当的时间执行后续的处理。
然后,GI去除单元044去除在发射侧所添加的保护间隔,然后S/P转换单元045将串行信号转换为并行信号并将结果输入至DFT单元046。然后,DFT单元046将所接收的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并将结果传送至切换开关047。切换开关047控制开关以便将前同步码B传送至前同步码相乘单元048并将信息信号发送至信道响应补偿和解映射单元053。接下来,前同步码相乘单元048将通过以前同步码B的振幅平方对发射侧所使用的前同步码B的复共轭进行归一化所获得的值与所接收的前同步码B相乘。所接收的前同步码B指示了添加有发射自两个发射天线并经由不同的传播路径到达的两个前同步码B的信号。在IDFT单元049中将该乘法的结果转换为时域信号,以获得从基站的发射设备的天线单元021和天线单元029发射信号的传播路径的延迟概况。这里所获得的延迟概况意味着传播路径的冲激响应。图4示出了如上述的所获得的延迟概况的示例。图4(a)是示出了当不将相位旋转应用于发射天线X和Y所发射的前同步码时在接收侧所获得的延迟概况的图示。图4(b)是示出了当将相位旋转应用于发射天线Y所发射的前同步码时的延迟概况的图示。为了简单起见,在图4中省略了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的详细结构。图4是示出了其中的接收设备具有与图3相类似的结构而发射设备不包括如图4(a)中的相位旋转单元或者不包括如图4(b)中的相位旋转单元的结构示例的图示。图4中的其它结构与图2中所示的结构相类似。
首先,如图4(a)所示,如果经由至接收设备的传输路径从图2中虚线部分所示基站的发射设备的两个天线X和Y同时发射了由前同步码B生成单元011所生成的相同前同步码,则在接收设备中,在IDFT(图3中的IDFT单元049)后所获得的延迟概况是添加有传输路径的延迟概况的响应,通过该传输路径传输从这两个天线发射的信号。同样地,在这种情况下,不能针对搜寻而分离从两个天线X和Y所发射的信号所经过的传播路径的延迟概况。也就是说,如同从延迟概况和时间的关系可看到的,在接收侧,作为组合来观察以实线示出的从天线X发射的信号的延迟概况和以虚线示出的从天线Y发射的信号的延迟概况,因此不能将它们分离。
另一方面,如图4(b)所示,如果向前同步码B生成单元011的子载波提供相位旋转(但是,这里相位旋转单元012和013中,单元012中的相位旋转量为零),则根据等式(7)所示的原理对从天线X发射的信号和从天线Y发射的信号应用不同的时移。因此,在接收侧,作为在接收侧时间上分离的两个延迟概况,来观察实线所示的从天线X发射的信号的延迟概况和虚线所示的从天线Y发射的信号的延迟概况。通过这种方式,预先向从发射侧的两个天线发射的信号提供不同的相位旋转,并且接收侧执行适当的时间滤波(时间滤波以基于在发射侧所提供的相位旋转量确定开始滤波的时间或采样点),因此如同可看到的,可易于分离在接收侧所观察到的延迟概况。
如上文所述,使用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技术,将分离的延迟概况输入至图3所示的延迟概况功率测量单元050,并选择所观察的具有第一路径电波高功率的发射天线。为此目的,在延迟概况功率测量单元050中,将选择所观察的具有第一路径电波高功率的发射天线的选择天线信息输入至发射设备056并反馈至基站。在下一个下行链路传输中将反映选择结果。
这里术语“第一路径电波”用于以下含义。也就是说,通常在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电波经由不同路由到达接收机,因此不同的路由长度导致电波到达的时间差。在这样的多路径环境中,词语“路径”一般表示在某个时间到达的电波(多个电波的复合电波),而“第一路径电波”意味着最先到达的电波。
将在IDFT单元049中所获得的延迟概况输入至时间滤波器051,并从该概况中去除不必要的部分。仅从发射侧的天线之一(例如天线单元021)发射前同步码B之后的信息信号。因此,为了补偿信息信号的信道响应,仅需要获得发射该信息信号的天线与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响应。基于此,时间滤波器051(图2)被设置为仅通过从与信息信号相同的天线发射的前同步码B所获得的延迟概况,如上文所述,基于在发射侧所提供的相位旋转量(时移量)确定开始滤波的时间或采样点。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已经选择天线单元025,在发射侧所提供的相位旋转量为零,开始滤波的参考采样点也是零。相反地,当选择天线单元031时从接近所应用的时移的参考采样点开始滤波,而在参考采样点前将零插入采样。将时间滤波器051的输出输入至DFT单元052,获得解调信息信号所需要的信道响应的估计值。接下来,将所获得的信道响应的估计值和所接收的信息信号输入至信道响应补偿和解映射单元053,信道响应补偿和解映射单元053补偿信道响应并解映射所接收的信道信号。然后,该信号通过P/S转换单元054至执行解码的前向纠错解码单元055,再现信息数据。
使用上述的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可以分离作为OFDM信号同时从不同天线发射并经由不同传播路径到达的所接收的信号的延迟概况,单个符号足以精确地估计信道响应和在执行发射分集时选择发射天线。但是,使用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技术,选择具有所测量为高的延迟概况的第一路径电波功率的发射天线;取代地,还可以使用计算所有路径的功率的总和,以选择具有最高总和总数值的发射天线的结构。
接下来,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技术。使用上文所述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技术,向多载波传输所使用的子载波提供连续相位旋转,因此使得能够对时域信号进行时移。使用该特征,该技术用于分离从多个天线同时发射并经由随相应天线而不同的传播路径所接收的多载波信号。相关技术包括MIMO(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作为不仅在发射侧还在接收侧使用多个天线的系统。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技术针对MIMO系统并特别涉及一种MIMO传输中所使用的基于信道响应的状态来确定发射天线的数量的方法。
首先,在图9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发射设备的结构示例。图9是示出包括三个发射天线的发射设备的结构示例的图示。如图9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发射设备包括前同步码A生成单元200,前同步码B生成单元201,相位旋转单元202、203和204,数据调制单元208,切换开关209,IDFT单元210、216和222,P/S转换单元211、217和223,GI插入单元212、218和224,D/A转换单元213、219和225,无线电发射单元214、220和226,以及天线单元215、221和227。如图9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发射设备被配置为进行选择,以便基于两个前同步码生成单元200和201执行信号处理以及从前同步码生成单元200和201直接地或经由相位旋转单元输出信号。
下面将描述图9所示的发射设备中的基本数据发射处理的示例。首先,为了在生成要发射的信息数据时开始发射处理,通过多个天线生成用作信息数据的不同的流,然后,数据调制单元208对每个数据流执行前向纠错编码或调制。在用于发射随天线而不同的数据流的MIMO传输中,例如如果使用所有的三个天线,可以获得与使用单个天线相比三倍的传输容量。在数据调制单元208中的调制之后,切换开关209将每个流分配给该流所发射至的天线的类型。然后该类型的相位旋转单元202、203和204向每个流提供与向前同步码B所提供的旋转量(相位旋转量随天线类型而不同)相等的相位旋转,复用单元205、206和207对具有前同步码A和前同步码B的流进行时分复用。然后,GI插入单元将保护间隔添加至经历了IDFT和P/S转换的信号。在对信号进一步执行D/A转换并且无线电发射单元对信号执行频率转换到射频后,天线单元发射相应的信号流。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技术中使用的接收设备的结构示例的图示。但是,图10是示出包括三个接收天线的示例的图示。如图10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接收设备包括天线单元250、260和270,无线电接收单元251、261和271,A/D转换单元252、262和272,同步单元253、263和273,GI去除单元254、264和274,S/P转换单元255、265和275,DFT单元256、266和276,切换开关257、267和277,前同步码相乘单元258、268和278,IDFT单元259、269和279,最大延迟时间测量单元280和解调单元281。
下面将描述如图10所示的发射设备中的解调过程的示例。图10中示出的天线单元250、260和270接收经由传播路径从发射设备所包括的多个天线发射的接收信号。例如,当发射设备中的三个天线发射不同的信息信号流时,图10中示出的天线单元250接收其中混合了经过不同传播路径的三个信息信号流的信号。类似地,天线单元260和270还接收其中混合了经过不同传播路径的三个信息信号流的信号。对于这样的接收信号,无线电接收单元251、261和271执行频率转换至可以进行A/D转换的频带中,A/D转换单元252、262和272执行A/D转换,然后同步单元253、263和273建立OFDM符号同步。使用前同步码A来执行同步单元253、263和273中的同步过程。然后,GI去除单元254、264和274去除保护间隔,S/P转换单元255、265和275执行S/P转换,然后DFT单元256、266和276将所接收的时域信号转换到频域信号。然后,切换开关257、267和277控制将前同步码B发射至前同步码相乘单元258、268和278,并控制将所接收的信号发射至解调单元281。
前同步码相乘单元258、268和278将通过以前同步码B的振幅平方对发射侧所使用的前同步码B的复共轭进行归一化所获得的值与所接收的前同步码B相乘。当将该乘法的结果输入至相应IDFT单元259、269和279时,如同关于本实施例所述,以对于每个发射天线分离的状态,获得从发射天线发射的信号所经过的传播路径的延迟概况。这是因为发射侧向前同步码提供随天线而不同的相位旋转,因此时间信号对于每个天线时移,用于等式(7)中的关系。以这种方式,对每个信息信号流,可以根据对每个发射天线分离的延迟概况来补偿信道响应。这使得能够通过实现将IDFT单元259、269和279的输出和接收天线所接收的信息信号输入至解调单元281的结构,来在解调单元281中解调信息数据。
图11是示出包括上述结构的MIMO系统的发射/接收设备中基于信道响应的状态改变用于发射信息信号流的天线数量的控制流的流程图。首先将描述发射侧的控制流。如图11所示(a;图的左侧),根据本实施例的发射设备首先在发射数据包之前将相位旋转单元中提供的相位旋转量设为零(没有相位旋转),并从单个天线发射包括前同步码A和B的信号(步骤001至002)。
然后,如步骤003所示,接收设备接收从接收侧反馈的发射天线的数量信息。然后,基于在步骤003接收的发射天线的数量信息,将向前同步码B和从天线发射的信息信号提供的相位旋转量设为随天线而不同的值(步骤004),使用在发射天线的数量信息中所通知数量的天线发射数据包。但是,如上文所述,发射随天线而不同的信息信号流。
接下来,将描述接收侧的控制流处理。如图11(b)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接收设备使用例如三个接收天线,仅接收包括从发射侧发射的前同步码A和前同步码B的信号(步骤010),执行与前述的解调过程相类似的处理,并且每个IDFT单元259、269和279计算延迟概况(步骤011)。接下来,将所计算的延迟概况发射至图10所示的最大延迟时间测量单元280,并计算所有延迟概况中具有最长延迟时间(最后到达)的路径的延迟时间τmax(步骤012)。然后如步骤013和015所示,确定τmax如何占用保护间隔的长度。
在步骤013,将τmax与GI长度*1/3相比较。如果确定τmax较小(是),处理进入步骤014。如果确定τmax较大(否),处理进入步骤015。如果在步骤013确定τmax较小,如下设置向从三个发射天线发射的前同步码B提供的相位旋转量:例如,相位旋转单元202将该量设为0,相位旋转单元203将该量设为时移为GI长度*1/3的相位旋转量,相位旋转单元204将该量设为时移量为GI长度*2/3的相位旋转量。通过该设置,可以在接收侧分离延迟概况而不互相干扰。因此,在该处理中,如步骤014所示将发射天线的数量信息设为3。
否则,如果在步骤013确定τmax较大,则在发射中使用三个天线导致在接收侧的延迟概况间的干扰(见图8(b)),不能正确地估计信道响应。也就是说,由于其互相干扰,不能分离从基站的不同天线发射的延迟概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执行使用三个天线的发射,但是处理进入步骤015以将τmax与GI长度*1/2相比较。
如果在步骤015确定τmax小于GI长度*1/2(是),如下设置向从两个发射天线发射的前同步码B提供的相位旋转量:例如,相位旋转单元202将该量设为0,相位旋转单元203将该量设为时移为GI长度*1/2的相位旋转量。通过该设置,可以在接收侧分离延迟概况而不互相干扰。因此,在该处理中,如步骤016所示将发射天线的数量信息设为2。否则,如果在步骤015确定τmax大于GI长度*1/2(否),则在发射中使用两个天线导致在接收侧的延迟概况间的干扰(见图8(b)),而不能正确地估计信道响应。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执行使用三个天线的发射,但是处理进入步骤017以将发射天线的数量信息设为1。
通过上述处理,获得将反馈至发射侧的发射天线的数量信息。如步骤018所示,这使得能够使用接收机的发射设备282(图10)向发射侧反馈发射天线的数量信息。基于发射天线的数量信息,发射侧生成与发射天线的数量信息相同数量的信息信号流并发射数据包(步骤003至005),使得接收侧能够接收和解调数据包(步骤019)。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技术能够分离延迟概况。因此,即使在延迟波到达接收设备的延迟时间变化很大的环境中,也能够选择适当数量的发射天线并高精确度地估计信道响应。也就是说,该技术具有能实现稳定的MIMO传输的优点。接下来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技术。
如上文所述,在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描述中,示出了将本发明应用于其中的发射设备包括多个天线的结构的示例。但是,即使多个发射设备的每个使用单个天线,也向发射设备提供不同的相位旋转,以使得能够同样地分离和获得从不同的发射设备发射的信号的延迟概况。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技术是使用识别基站的所述结构。
首先,在图5中示出了用于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小区布置的示例。如图5所示,这里将描述当终端V位于被三个基站S、T和U覆盖的小区的边界时的基站识别技术。但是,将所有的基站互相同步,并且这里在所有小区中使用同样的频率。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本实施例的基站的发射设备的结构示例的图示。如图6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的发射设备包括前同步码A生成单元100、前同步码B生成单元101、相位旋转单元102、复用单元103、前向纠错编码单元104、S/P转换单元105、映射单元106、IDFT单元107、P/S转换单元108、GI插入单元109、D/A转换单元110、无线电发射单元111和天线单元112。当发射天线的数量为1时该结构示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本实施例中所有的基站S、T和U具有同样的结构。
如图6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设备的前同步码A生成单元100和前同步码B生成单元101分别生成前同步码A和前同步码B。将前同步码A传送至复用单元103,将前同步码B传送至相位旋转单元102。相位旋转单元102对前同步码B的子载波提供连续相位旋转,这里将所提供的相位旋转的量设为随基站而不同的值。也就是说,例如,基站S将相位旋转的量设为0,而基站T将相位旋转的量设为2mπ,基站U将该值设为2nπ,其中m和n为大于1并满足m≠n的整数。如上所述将相位旋转的量设为随基站而不同,使得终端能够分离从基站到达的信号的延迟概况并感测要连接到的候选基站。
在前向纠错编码单元104中将下行链路上的信息数据转换为已编码的数据,并经过S/P转换单元105至基于调制方案映射已编码的数据的映射单元106。但是,上述信息数据并非用于终端V的数据,而是向所有小区广播的控制信息或者用于以及连接到基站的小区的信息。在相位旋转单元102中向以这种方式生成的信息数据提供与前同步码B相同的相位旋转,然后在复用单元103中将其与前同步码时分复用,并将其经由IDFT单元107、P/S转换单元108、GI插入单元109、D/A转换单元110和无线电发射单元111从天线单元112发射。
接下来,将描述应用于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终端的接收设备的结构示例。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本实施例的终端的接收设备的结构示例的功能框图。如图7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终端的接收设备包括天线单元150、无线电接收单元151、A/D转换单元152、同步单元153、GI插入单元154、S/P转换单元155、DFT(或FFT)单元156、切换开关157、前同步码相乘单元158、IDFT(或IFFT)单元159、延迟概况功率测量单元160和解调单元161。图7中所示的终端的接收设备包括与图3所示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终端的接收设备几乎相同的结构。首先,天线单元150同时接收从基站S、T和U发射的信号。对于所接收的其中混合了从基站发射信号的信号,经过无线电接收单元151和A/D转换单元152在同步单元153中建立同步。
同步单元153使用前同步码A建立同步。由于前同步码A是用于所有基站的公共信号,即使混合了从基站发射的信号,也能够建立同步。在建立同步后,在GI去除单元154中去除所接收的信号(前同步码B和信息数据)的保护间隔,所接收的信号经过S/P转换单元155至DFT单元156,DFT单元156将所接收的信号从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
接下来,切换开关157将所接收的前同步码B传送至前同步码相乘单元158,并将所接收的信号传送至解调单元161。前同步码相乘单元158将通过以前同步码B的振幅平方对发射侧所使用的前同步码B的复共轭进行归一化所得到的值与所接收的前同步码B相乘。在IDFT单元159中将该乘法的结果转换为时域信号,获得从基站S、T和U发射的信号所经过的传播路径的暂时分离的延迟概况。通过在基站S、T和U中在频域中将不同的相位旋转应用于前同步码B来对用于等式(7)中的关系的时域信号进行时移以实现该分离。通过以这种方式将相位旋转应用于暂时分离的前同步码,能够获得延迟概况而不受到其它小区的干扰。
如上文所述,通过测量按每个基站分离的延迟概况,能够感测将作为连接目的地的候选的基站。此外,将按每个基站分离的延迟概况传送至延迟概况功率测量单元160和解调单元161。延迟概况功率测量单元160测量和比较每个延迟概况的第一路径电波的功率,并确定哪个基站发射了所接收的包括最高功率的信号。结果,能够尝试连接到发射了所接收的确定为包括最高功率的信号的基站,导致了从终端162的发射设备到基站的信号传输。另一方面,解调单元161使用按每个基站而分离的延迟概况和诸如控制信息的解调信息数据补偿信道响应。
使用上述结构,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系统能够识别将作为连接目的地候选的基站,而不受来自其中相邻小区使用同样频率的OFDM蜂窝通信系统中的其它小区的干扰的影响。此外,通过测量已分离延迟概况的功率,系统能够精确地确定要连接的基站。尽管在本实施例中选择所测量的具有延迟概况的第一路径电波高功率的基站作为连接目标,可以计算所有路径的功率的总和以选择具有最高总和总数值的基站。
同样地如上文所述,通过同时发射被提供了随基站而不同的相位旋转的前同步码,能够获得从基站发射的信号的分离的延迟概况。基于此,如果连接到基站的终端位于小区边缘周围,可能处理以计算来自相邻小区中的基站的信号的延迟概况并感测将作为切换目标的候选的基站。在这种情况下,从除了已连接基站的延迟概况之外的延迟概况中,选择已经发射了信号以获得具有最高功率的延迟概况的基站,作为切换目的地的基站。
此外,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中,多个相邻的基站装置同时向某个终端发射数据,实现位置分集(软合并接收)的平稳性能。这使得位于小区边界周围的终端的接收特性得到提高。
接下来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技术。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蜂窝通信系统中的基站发射被提供了不同相位旋转的前同步码,而接收侧能分离和测量从基站发射的信号所经过的传播路径的延迟概况。第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使用该方案,以基于所分离和测量的延迟概况来选择所连接的目的地基站。为了将该特征应用于其中每个基站包括多个天线的系统,即,其中每个基站使用例如第一实施例中所示的发射天线选择性分集的系统,需要同时执行对基站的识别和对提供给基站的多个天线的识别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要分离的延迟概况的数量等于(基站数量)×(每个基站中的天线数量),也就是说是非常大的数量。如上所述,当要分离的延迟概况的数量较大时,出现了下面的问题。将参照图8描述该问题。
如图8(a)所示,基站K、L和M设置于三个小区中。基站K、L和M的每个包括天线1和天线2。为了在终端J位于三个小区中的边界附近的情况下应用前述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向前同步码B提供随基站的发射天线而不同的相位旋转,并且终端分离从基站的发射天线发射的信号所经过的传播路径的延迟概况。如果在上述情况下要分离的概况和延迟波很多,则应用于每个天线的时移量的差减小。同样地,如图8(b)所示,被分离后的延迟概况可互相干扰。在图8(b)所示的示例中,从基站K的天线1发射的信号的延迟概况中的最后路径干扰了从基站L的天线1发射的信号的延迟概况中的第一路径,而其它路径导致如图8(b)所示的干扰。如果相邻的延迟概况如上述互相干扰,则对基站的识别和对天线的选择导致了主要误差。这意味着如果要分离的延迟概况的数量非常大,则难以使用根据第一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的分离延迟概况的方法来分离。尽管在用于描述的附图中相邻概况呈现为在时间轴上互相略微重叠,它们实际上完全重叠并且是组合而成的。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特征在于,除了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向子载波提供连续相位旋转来对时域信号进行时移的方式之外,还将使用不同的前同步码模式分离延迟概况的方法应用于识别基站和选择天线。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其中每个基站包括多个天线的蜂窝通信系统中,当终端分离从基站的天线发射的信号的延迟概况时,基于专用于基站的前同步码模式来分离基站的延迟概况。首先使用与第三实施例相同的时移(相位旋转量)来分离基站中的天线的延迟概况。在这种情况下,以与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实现基站的发射设备。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前同步码B必须使用对于基站特定的模式。此外,需要将相位旋转单元012和013中的相位旋转量设为随天线而不同的值。但是,可将相位旋转量设为基站中的公共值。
可以图7所示的结构实现根据本实施例的终端的接收设备。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前同步码相乘单元158保留用于每个基站的前同步码模式(在图8所示的情况下用于基站K、L和M的每个的前同步码模式)。将所接收的混合了从基站发射信号的信号与每个前同步码模式相乘,以分离每个基站的延迟概况。假设在基站K、L和M中使用的前同步码模式之间没有相关性,当将所接收的信号与基站K中使用的前同步码模式相乘时,从基站L和M发射的信号的延迟概况为噪声波形,并且从IDFT单元159仅获得从基站K的两个天线发射的信号所经过的传播路径的延迟概况。
类似地,当将所接收的信号与基站L中使用的前同步码模式相乘时,仅获得从基站L的两个天线发射的信号所经过的传播路径的延迟概况,而当所接收的信号与基站M中使用的前同步码模式相乘时,仅获得从基站M的两个天线发射的信号所经过的传播路径的延迟概况。以这种方式,不仅可通过向发射侧的前同步码的每个子载波提供连续相位旋转并时移波形来分离延迟概况,还可使用不同的前同步码模式来分离延迟概况。这使得能够高精确度地测量延迟概况,也就是说,即使在有非常多的要分离的延迟概况时(例如当基站包括多个天线时),也能够识别基站或选择天线。
此外,与本实施例相反,还可使用通过使用随天线而不同的前同步码模式和将随基站而不同的时移应用于前同步码来分离延迟概况以分离基站的延迟概况的方法。
工业应用性:
本发明可应用于无线电通信系统。

Claims (18)

1.一种通信系统中的发送装置,所述通信系统包括:从多个天线发送由N个子载波构成的信号的发送装置、以及对从所述发送装置发送的信号进行接收的接收装置,其中,N是不小于2且满足2n- 1<N≤2n的整数,其中n是不小于1的整数,所述发送装置的特征在于,
从所述多个天线发送多个流,
将以针对每个流所设定的相位旋转量按照相邻的子载波间的相位差固定的方式提供了相位旋转后的传播路径估计用的序列分配给子载波,
在进行发送的所述流数为2的情况下和为3的情况下,所述针对每个流所设定的相位旋转量之差的最小值发生变化,
将分配给所述子载波的传播路径估计用的序列从所述多个天线以相同的定时发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对每个流所设定的相位旋转量基于从所述接收装置通知的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是从所述接收装置取得的最新的信息。
4.一种通信系统中的接收装置,所述通信系统包括:从多个天线发送由N个子载波构成的信号的发送装置、以及对从所述发送装置发送的信号进行接收的接收装置,其中,N是不小于2且满足2n- 1<N≤2n的整数,其中n是不小于1的整数,所述接收装置的特征在于,
对从所述发送装置的多个天线发送的多个流和传播路径估计用的序列进行接收,
对于所述传播路径估计用的序列按照相邻的子载波间的相位差固定的方式来设定针对每个流而不同的相位旋转量,并将用于在所述流数为2的情况下和为3的情况下改变所述针对每个流所设定的相位旋转量之差的最小值的信息通知给发送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被提供了所述相位旋转后的传播路径估计用的序列进行接收,并分离出每个流的传播路径来进行估计。
6.一种通信系统,包括:从多个天线发送由N个子载波构成的信号的发送装置、以及对从所述发送装置发送的信号进行接收的接收装置,其中,N是不小于2且满足2n-1<N≤2n的整数,其中n是不小于1的整数,所述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装置从多个天线发送多个流,基于从所述接收装置通知的信息,将以针对每个流所设定的相位旋转量按照相邻的子载波间的相位差固定的方式提供了相位旋转后的传播路径估计用的序列分配给子载波,
在进行发送的所述流数为2的情况下和为3的情况下,所述针对每个流所设定的相位旋转量之差的最小值发生变化,
将分配给所述子载波的传播路径估计用的序列从所述多个天线以相同的定时发送,
所述接收装置对从所述发送装置的所述多个天线的各天线发送的所述多个流进行接收,并将用于以所述针对每个流所设定的相位旋转量按照相邻的子载波间的相位差固定的方式由发送装置对传播路径估计用的序列提供相位旋转的信息通知给发送装置。
7.一种通信系统中的发送方法,所述通信系统包括:从多个天线发送由N个子载波构成的信号的发送装置、以及对从所述发送装置发送的信号进行接收的接收装置,其中,N是不小于2且满足2n- 1<N≤2n的整数,其中n是不小于1的整数,所述发送方法的特征在于,
从所述多个天线发送多个流,
将以针对每个流所设定的相位旋转量按照相邻的子载波间的相位差固定的方式提供了相位旋转后的传播路径估计用的序列分配给子载波,
在进行发送的所述流数为2的情况下和为3的情况下,所述针对每个流所设定的相位旋转量之差的最小值发生变化,
将分配给所述子载波的传播路径估计用的序列从所述多个天线以相同的定时发送。
8.一种蜂窝系统中的接收装置的接收方法,所述蜂窝系统包括:从多个天线发送由N个子载波构成的信号的发送装置、以及对从所述发送装置发送的信号进行接收的接收装置,其中,N是不小于2且满足2n-1<N≤2n的整数,其中n是不小于1的整数,所述接收方法的特征在于,
对从所述发送装置的所述多个天线发送的多个流和传播路径估计用的序列进行接收,
对于所述传播路径估计用的序列按照相邻的子载波间的相位差固定的方式来设定针对每个流而不同的相位旋转量,并将用于根据所述流的数量来改变所述针对每个流所设定的相位旋转量之差的最小值的信息通知给发送装置。
9.一种发送方法,使用多个子载波,从M个天线发送具有对在收发机间为已知的信号进行发送的期间以及对数据进行发送的期间的至少2个期间的数据包,其中,M是不小于2的整数,所述发送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发送所述已知的信号的期间的至少一部分发送M个前同步码信号,
所述M个前同步码信号被施加了相互不同的时移量,
在发送所述数据的期间,发送M个数据流,
所述M个数据流被施加与施加至所述M个前同步码信号的时移量为相同的时移量,
所施加的所述时移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保护间隔的长度以下,
所述M个前同步码信号与所述M个数据流分别从不同的天线发送,
在所施加的所述时移量为2个的情况下,
将所述时移量之差设为保护间隔的长度的1/2的大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施加的所述时移量之中包括0。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发送所述已知的信号的期间中,除发送所述M个前同步码信号的期间以外,发送与所述M个前同步码信号不同的信号。
12.一种发送方法,使用多个子载波,从M个天线发送具有对在收发机间为已知的信号进行发送的期间以及对数据进行发送的期间的至少2个期间的数据包,其中,M是不小于2的整数,所述发送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发送所述已知的信号的期间的至少一部分发送M个前同步码信号,
所述M个前同步码信号被施加了相互不同的时移量,
在发送所述数据的期间,发送M个数据流,
所述M个数据流被施加与施加至所述M个前同步码信号的时移量为相同的时移量,
所施加的所述时移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保护间隔的长度以下,
所述M个前同步码信号与所述M个数据流分别从不同的天线发送,
在所施加的所述时移量为3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时移量各自的差成为固定值的整数倍。
13.一种发送方法,使用多个子载波,从M个天线发送具有对在收发机间为已知的信号进行发送的期间以及对数据进行发送的期间的至少2个期间的数据包,其中,M是不小于2的整数,所述发送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发送所述已知的信号的期间的至少一部分发送M个前同步码信号,
所述M个前同步码信号被施加了相互不同的时移量,
在发送所述数据的期间,发送M个数据流,
所述M个数据流被施加与施加至所述M个前同步码信号的时移量为相同的时移量,
所施加的所述时移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保护间隔的长度以下,
所述M个前同步码信号与所述M个数据流分别从不同的天线发送,
在所施加的所述时移量为3以上的情况下,具有不同的值的所施加的所述时移量的两个的差的绝对值的最小值随着所施加的所述时移量的种类变多而变小。
14.一种发送装置,发送数据包,所述数据包具有使用多个子载波来从M个天线发送在收发机间为已知的信号的期间、以及发送数据的期间的至少2个期间,其中,M是不小于2的整数,所述发送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发送所述已知的信号的期间的至少一部分发送M个前同步码信号的无线部;以及
对所述M个前同步码信号施加相互不同的时移量的相位旋转部,
所述无线部在发送所述数据的期间,发送M个数据流,
所述相位旋转部对所述M个流施加与被施加至所述前同步码信号的时移量为相同的时移量,
与对所述前同步码信号提供的全部的相位旋转量对应的时移量为保护间隔的长度以下,
所述M个前同步码信号与所述M个数据流分别从不同的天线发送,
在所述时移量为2个的情况下,
将所述时移量的1个设为保护间隔的长度的1/2的大小。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施加的所述时移量之中包括0。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发送所述已知的信号的期间中,除发送所述M个前同步码信号的期间以外,发送与所述M个前同步码信号不同的信号。
17.一种发送装置,发送数据包,所述数据包具有使用多个子载波来从M个天线发送在收发机间为已知的信号的期间、以及发送数据的期间的至少2个期间,其中,M是不小于2的整数,所述发送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发送所述已知的信号的期间的至少一部分发送M个前同步码信号的无线部;以及
对所述M个前同步码信号施加相互不同的时移量的相位旋转部,
所述无线部在发送所述数据的期间,发送M个数据流,
所述相位旋转部对所述M个流施加与被施加至所述前同步码信号的时移量为相同的时移量,
与对所述前同步码信号提供的全部的相位旋转量对应的时移量为保护间隔的长度以下,
所述M个前同步码信号与所述M个数据流分别从不同的天线发送,
在所述时移量为3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时移量各自的差成为固定值的整数倍。
18.一种发送装置,发送数据包,所述数据包具有使用多个子载波来从M个天线发送在收发机间为已知的信号的期间、以及发送数据的期间的至少2个期间,其中,M是不小于2的整数,所述发送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发送所述已知的信号的期间的至少一部分发送M个前同步码信号的无线部;以及
对所述M个前同步码信号施加相互不同的时移量的相位旋转部,
所述无线部在发送所述数据的期间,发送M个数据流,
所述相位旋转部对所述M个流施加与被施加至所述前同步码信号的时移量为相同的时移量,
与对所述前同步码信号提供的全部的相位旋转量对应的时移量为保护间隔的长度以下,
所述M个前同步码信号与所述M个数据流分别从不同的天线发送,
在所述时移量为3以上的情况下,具有不同的值的所述时移量的两个的差的最小值随着所述时移量的种类变多而变小。
CN201310134898.7A 2005-01-17 2006-01-16 发送装置及方法、接收装置及方法、以及通信系统 Active CN1032368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09448 2005-01-17
JP2005009448 2005-01-17
CNA2006800080279A CN101138183A (zh) 2005-01-17 2006-01-16 通信设备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800080279A Division CN101138183A (zh) 2005-01-17 2006-01-16 通信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36876A CN103236876A (zh) 2013-08-07
CN103236876B true CN103236876B (zh) 2016-08-10

Family

ID=36677753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832793A Active CN101860513B (zh) 2005-01-17 2006-01-16 通信设备
CN201310134898.7A Active CN103236876B (zh) 2005-01-17 2006-01-16 发送装置及方法、接收装置及方法、以及通信系统
CNA2006800080279A Pending CN101138183A (zh) 2005-01-17 2006-01-16 通信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832793A Active CN101860513B (zh) 2005-01-17 2006-01-16 通信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800080279A Pending CN101138183A (zh) 2005-01-17 2006-01-16 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6) US8270514B2 (zh)
EP (1) EP1843499B1 (zh)
JP (5) JP4569929B2 (zh)
CN (3) CN101860513B (zh)
WO (1) WO20060757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55992A (en) * 1998-02-12 1999-09-21 Shattil; Steve J. Frequency-shifted feedback cavity used as a phased array antenna controller and carrier interference multiple access spread-spectrum transmitter
US8670390B2 (en) 2000-11-22 2014-03-11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Cooperative beam-forming in wireless networks
US10355720B2 (en) 2001-04-26 2019-07-16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Distributed software-defined radio
US10425135B2 (en) 2001-04-26 2019-09-24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Coordinated multipoint systems
US10931338B2 (en) 2001-04-26 2021-02-23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Coordinated multipoint systems
US9893774B2 (en) 2001-04-26 2018-02-13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
US9819449B2 (en) 2002-05-14 2017-11-14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Cooperative subspace demultiplexing in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s
US10644916B1 (en) 2002-05-14 2020-05-05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Spreading and precoding in OFDM
US10142082B1 (en) 2002-05-14 2018-11-27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Pre-coding in OFDM
US10200227B2 (en) 2002-05-14 2019-02-05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Pre-coding in multi-user MIMO
US9628231B2 (en) 2002-05-14 2017-04-18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Spreading and precoding in OFDM
US11184037B1 (en) 2004-08-02 2021-11-23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Demodulating and decoding carrier interferometry signals
US11552737B1 (en) 2004-08-02 2023-01-10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Cooperative MIMO
US11381285B1 (en) 2004-08-02 2022-07-05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Transmit pre-coding
JP4490831B2 (ja) * 2005-01-17 2010-06-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8270514B2 (en) * 2005-01-17 2012-09-1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3179072B (zh) 2005-03-30 2016-04-13 苹果公司 用于ofdm信道化的系统和方法
JP4728715B2 (ja) * 2005-07-11 2011-07-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EA018436B1 (ru) * 2005-10-31 2013-08-30 Шарп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Беспроводное перед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EP2045942B1 (en) 2006-07-20 2017-04-2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Multicarrier signal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multicarrier signal transmitting apparatus
JP5023881B2 (ja) * 2006-10-03 2012-09-1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信号転送方法、および受信装置
US8396151B2 (en) * 2006-10-19 2013-03-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Timing tracking in a multiple receive antenna system
US7684504B2 (en) * 2006-10-31 2010-03-23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edge effect
TWI333342B (en) * 2006-11-06 2010-11-11 Inst Information Industry Signal relay apparatus, method, application program,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capable of adjusting amplifying gain dynamicaaly
JP5008994B2 (ja) * 2007-01-30 2012-08-22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EP2151938A1 (en) 2007-05-29 2010-02-1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Radio reception devic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JPWO2009022599A1 (ja) 2007-08-14 2010-11-1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受信装置及びデータ取得方法
JP4538485B2 (ja) * 2007-10-30 2010-09-0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5167097B2 (ja) * 2008-12-03 2013-03-2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信号生成装置及び信号生成方法
US8218419B2 (en) * 2009-02-12 2012-07-10 Alcatel Lucent Simultaneous estimation of multiple channel coefficients using a common probing sequence
CN101674162B (zh) * 2009-09-29 2013-08-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天线系统中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数据加扰方法与装置
EP2353677A3 (en) 2010-02-03 2014-01-22 Nintendo Co., Ltd. Game system, image output device, and image display method
CN102195760A (zh) * 2010-03-16 2011-09-2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终端及码本生成方法
US9363068B2 (en) 2010-08-03 2016-06-07 Intel Corporation Vector processor having instruction set with sliding window non-linear convolutional function
JP5554178B2 (ja) * 2010-08-20 2014-07-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JP5204256B2 (ja) * 2011-03-14 2013-06-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RU2012102842A (ru) 2012-01-27 2013-08-10 ЭлЭсАй Корпорейшн Инкрементное обнаружение преамбулы
JP2013108917A (ja) * 2011-11-24 2013-06-06 Hitachi-Ge Nuclear Energy Ltd ケーブル探査方法及びケーブル探査装置
RU2012116579A (ru) * 2012-04-24 2013-10-27 ЭлЭсАй Корпорейшн Детектирование преамбулы с двойной выдержкой на основе фрагментов
RU2012137095A (ru) 2012-08-30 2014-03-10 ЭлЭсАй Корпорейшн Обнаружение преамбулы с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м векторных процессоров
WO2014057924A1 (ja) * 2012-10-11 2014-04-17 日本放送協会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方法及びチップ
WO2014087674A1 (ja) * 2012-12-07 2014-06-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信号生成方法、送信装置、受信方法および受信装置
US9923595B2 (en) 2013-04-17 2018-03-20 Intel Corporation Digital predistortion for dual-band power amplifiers
US9510161B2 (en) * 2013-07-08 2016-11-29 Electronics & Telecoo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for public safety communication and apparatus for the same
KR102147114B1 (ko) * 2013-07-08 2020-08-24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재난 안전 통신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JP2015023554A (ja) * 2013-07-23 2015-02-02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KR102192157B1 (ko) * 2013-09-26 2020-12-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검색 장소에 대한 관련 정보를 제공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방법
WO2015113204A1 (zh) 2014-01-28 2015-08-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站点
KR102200941B1 (ko) * 2014-06-02 2021-01-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송신 장치, 수신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TW201611553A (zh) * 2014-09-09 2016-03-16 聯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偵測正交分頻多工信號的保護間隔的裝置及其偵測方法
US10020865B2 (en) * 2015-03-19 2018-07-1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hase rotation and amplitude control unit
JP2019075595A (ja) * 2016-03-10 2019-05-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ES2842434T3 (es) * 2016-09-30 2021-07-14 Fraunhofer Ges Forschung Localización basada en la división de telegramas
CN107070837A (zh) * 2017-04-18 2017-08-18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连续相位多载波调制方法
US10637705B1 (en) 2017-05-25 2020-04-28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Peak-to-average-power reduction for OFDM multiple access
US10243773B1 (en) 2017-06-30 2019-03-26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Efficient peak-to-average-power reduction for OFDM and MIMO-OFDM
EP3915236A4 (en) 2019-01-25 2023-05-24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ORTHOGONAL MULTI-ACCESS AND NON-ORTHOGONAL MULTI-ACCESS
US11343823B2 (en) 2020-08-16 2022-05-24 Tybalt, Llc 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and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WO2020242898A1 (en) 2019-05-26 2020-12-03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US11817630B2 (en) 2021-09-17 2023-11-14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ubstrate integrated waveguide-fed Fabry-Perot cavity filtering wideband millimeter wave antenna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827A (zh) * 1994-09-09 1996-09-11 索尼公司 通信系统
CN1391400A (zh) * 2001-06-11 2003-01-1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有效估计码元定时偏移的正交频分复用接收系统及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68696A (ja) 1997-08-19 1999-03-09 Sony Corp 通信方法及び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並びにセルラー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EP1039709B1 (en) * 1997-12-17 2007-08-08 Kabushiki Kaisha Kenwood Receiver for signals modulated by a plurality of PSK modulation schemes
US6831943B1 (en) 1999-08-13 2004-12-14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wireless system with closed loop mode using ninety degree phase rotation and beamformer verification
EP1076425B1 (en) 1999-08-13 2018-05-30 Intel Corporation CDMA wireless system with closed loop mode using 90 degree phase rotation and beamformer verification
US6807145B1 (en) 1999-12-06 2004-10-19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Diversity i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systems
JP3513465B2 (ja) * 2000-02-22 2004-03-3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送信機及び無線通信受信機
JP2001333043A (ja) 2000-03-15 2001-11-30 Sony Corp データ変調方法及びデータ変調装置並びに通信装置
JP4212768B2 (ja) 2000-07-13 2009-01-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KR100493152B1 (ko) 2000-07-21 2005-06-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전송 안테나 다이버시티 방법 및이를 위한 기지국 장치 및 이동국 장치
US6842487B1 (en) * 2000-09-22 2005-01-1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yclic delay diversity for mitigat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in OFDM systems
FI113818B (fi) 2000-11-23 2004-06-15 Nokia Corp Menetelmä informaation välittämiseksi tiedonsiirtojärjestelmässä, tiedonsiirtojärjestelmä, verkkoelementti sekä langaton viestin
JP3808311B2 (ja) * 2000-12-28 2006-08-09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受信方法及び受信機
JP4252802B2 (ja) * 2001-05-02 2009-04-08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送信ダイバーシチシステム
HUP0401806A2 (en) * 2001-08-30 2004-11-29 Ntt Docomo Inc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method and transmission station apparatus and reception station apparatus used in the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US6993341B2 (en) * 2001-09-18 2006-01-31 Denso Corporation Uplink-downlink diversity for fast cell-site selection
US20030128787A1 (en) * 2002-01-10 2003-07-10 Daisuke Terasaw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itigating interference between base stations in a wideband CDMA system
US7099270B2 (en) * 2002-06-06 2006-08-29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ulti-path equalization for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04064670A (ja) * 2002-07-31 2004-02-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US7529177B2 (en) * 2002-08-28 2009-05-05 Agere Systems Inc. Dithering scheme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for OFDM systems
US6873606B2 (en) * 2002-10-16 2005-03-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te adaptive transmission scheme for MIMO systems
KR100479864B1 (ko) * 2002-11-26 2005-03-31 학교법인 중앙대학교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하향링크 신호의 구성 방법과동기화 방법 및 그 장치 그리고 이를 이용한 셀 탐색 방법
JP4276009B2 (ja) * 2003-02-06 2009-06-1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局、基地局、無線伝送プログラム、及び無線伝送方法
JP3816450B2 (ja) * 2003-02-18 2006-08-30 Kddi株式会社 送信機及び受信機
JP2004254192A (ja) * 2003-02-21 2004-09-09 Seiko Epson Corp Ofdm受信装置
JP4573834B2 (ja) * 2003-06-30 2010-11-04 アギア システムズ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時間直交シンボルを使用する複数アンテナ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後方互換性通信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833387B (zh) * 2003-08-12 2016-03-02 知识产权之桥一号有限责任公司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导频码元传输方法
DE60330453D1 (de) * 2003-08-26 2010-01-21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Positionierung eines Pfadsucherfensters in einem CDMA-Empfänger
KR100938095B1 (ko) * 2003-11-19 2010-01-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방식을 사용하는 통신시스템에서 프리앰블 시퀀스 생성 장치 및 방법
US20070110172A1 (en) * 2003-12-03 2007-05-17 Australian Telecommunications Cooperative Research Channel estimation for ofdm systems
JP4212548B2 (ja) * 2003-12-26 2009-01-21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受信装置、無線送信方法及び無線受信方法
US8369790B2 (en) * 2003-12-30 2013-02-05 Intel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overhead reduction apparatus, systems, and methods
WO2005112566A2 (en) * 2004-05-01 2005-12-01 Neocific,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s with variable channel bandwidth
EP1716679B1 (en) 2004-02-19 2008-07-09 NTT DoCoMo,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stimating an effective channel an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pilot sequences
DE602004016219D1 (de) * 2004-02-19 2008-10-09 Ntt Docomo Inc Kanalschätzer und verfahren zur schätzung einer kanalübertragungsfunktion sowi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erzeugung von pilotsequenzen
US7447268B2 (en) * 2004-03-31 2008-11-04 Intel Corporation OFDM system with per subcarrier phase rotation
WO2005107121A1 (en) 2004-04-28 2005-11-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preamble sequence for adaptive antenna system i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285226B2 (en) * 2004-05-07 2012-10-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teering diversity for an OFDM-based multi-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596506B1 (en) * 2004-05-13 2011-11-23 NTT DoCoMo, Inc. Path searcher and path searching method in a CDMA receiver
US8233555B2 (en) * 2004-05-17 2012-07-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ime varying delay diversity of OFDM
EP1756991B1 (en) * 2004-05-20 2016-09-28 Intellectual Ventures I LLC Cyclic diversity systems and methods
US8089855B2 (en) 2004-06-04 2012-01-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overhead information for broadcast and multicast servic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619907B2 (en) * 2004-06-10 2013-12-31 Agere System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amble training in a multiple 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050118031A (ko) * 2004-06-12 2005-12-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순환지연 다이버시티를 이용하여 방송 채널을 효율적으로전송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JP2006005436A (ja) * 2004-06-15 2006-01-05 Fujitsu Ltd 送信ビームフォーミングの適応制御方法及び装置
KR100651536B1 (ko) * 2004-06-21 2006-11-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 접속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동작 모드 정보 송수신방법
US7643453B2 (en) * 2004-06-22 2010-01-05 Webster Mark A Legacy compatible spatial multiplexing systems and methods
JP2006050573A (ja) 2004-06-28 2006-02-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送信方法および装置ならびに受信方法および装置
WO2006001351A1 (ja) * 2004-06-28 2006-01-05 Sanyo Electric Co., Ltd 送信方法および装置
JP4591973B2 (ja) 2004-07-27 2010-12-01 ゼットティーイー(ユーエスエー)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Ofdmaまたはofdm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基準プリアンブル信号の送信及び受信
JP4091578B2 (ja) * 2004-08-11 2008-05-28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アンテナ数の推定方法
DE602004012460T2 (de) * 2004-08-27 2009-03-12 Ntt Docomo Inc.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erhalten von cyclischer verzögerungs-diversity
CN1756248B (zh) * 2004-09-29 2010-06-02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多入多出正交频分复用移动通信系统及信道估计方法
KR20060044126A (ko) * 2004-11-11 2006-05-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직교 분할 다중 접속 시스템에서 프리앰블 생성 및 셀검출을 수행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US8270514B2 (en) * 2005-01-17 2012-09-1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device
JP4422778B2 (ja) * 2006-04-27 2010-02-24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827A (zh) * 1994-09-09 1996-09-11 索尼公司 通信系统
CN1391400A (zh) * 2001-06-11 2003-01-1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有效估计码元定时偏移的正交频分复用接收系统及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36829B2 (ja) 2013-07-17
US20160301553A1 (en) 2016-10-13
CN101138183A (zh) 2008-03-05
CN101860513B (zh) 2012-10-17
JP2010022023A (ja) 2010-01-28
EP1843499A4 (en) 2013-03-06
US11283659B2 (en) 2022-03-22
US20140226564A1 (en) 2014-08-14
CN103236876A (zh) 2013-08-07
CN101860513A (zh) 2010-10-13
JP5330346B2 (ja) 2013-10-30
US8743993B2 (en) 2014-06-03
JP2011151816A (ja) 2011-08-04
JP5330427B2 (ja) 2013-10-30
US20080080628A1 (en) 2008-04-03
US8270514B2 (en) 2012-09-18
EP1843499A1 (en) 2007-10-10
EP1843499B1 (en) 2018-04-18
US20210044466A1 (en) 2021-02-11
JP2011050061A (ja) 2011-03-10
JP4569929B2 (ja) 2010-10-27
JP4615059B2 (ja) 2011-01-19
WO2006075733A1 (ja) 2006-07-20
US10833903B2 (en) 2020-11-10
US8514962B2 (en) 2013-08-20
US20130070867A1 (en) 2013-03-21
JPWO2006075733A1 (ja) 2008-06-12
US20100254497A1 (en) 2010-10-07
JP2013048422A (ja) 2013-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36876B (zh) 发送装置及方法、接收装置及方法、以及通信系统
KR100657312B1 (ko) 다중입력 다중출력-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화 수신기의 주파수 오프셋 및 채널 변동 보상 장치와 그 방법
EP1553714B1 (en) Communicating method and transmitting device
EP1575235B1 (en) OFDM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EP2211516B1 (en) Synchronisation for multicarrier MIMO receivers
EP2120377A1 (en) Ofdm transmitter and ofdm receiver
US20050249319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hannel estimation in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multiple transmit antennas
EP095575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hieving and maintaining symbol synchronization in an OFDM transmission system
CN101523736A (zh) 用天线权重反馈进行的移动站辅助下行链路波束形成
CN102546512A (zh) 正交频分复用发送装置和正交频分复用接收装置
JP3896012B2 (ja) 無線装置
JPH11275047A (ja) 送信機、受信機および伝送方法
CN1832466B (zh) Ofdm信号传输方法和设备
JPH07154129A (ja) Lms方式のアダプティブアレイアンテナ装置
CN103281169A (zh) 通信方法、基站、移动站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UNIV OSAKA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Effective date: 2015090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909

Address after: Japan Osaka

Applicant after: Sharp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Japan Osaka

Applicant before: Sharp Corporation

Applicant before: National University Corporation Osaka University

Applicant before: Nat Inst of Information and Co.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