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26229B - 透镜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26229B
CN103226229B CN201310029959.3A CN201310029959A CN103226229B CN 103226229 B CN103226229 B CN 103226229B CN 201310029959 A CN201310029959 A CN 201310029959A CN 103226229 B CN103226229 B CN 1032262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t
component
interarea
lens
actu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2995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26229A (zh
Inventor
铃木辉
伊美和朋
宇野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262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62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262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62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a remote control mechanis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0005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non-specific motion;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covered by H02N2/02 - H02N2/16
    • H02N2/001Driving devices, e.g. vibrators
    • H02N2/003Driving devices, e.g. vibrators using longitudinal or radial modes combined with bending modes
    • H02N2/004Rectangular vibr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0005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non-specific motion;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covered by H02N2/02 - H02N2/16
    • H02N2/005Mechanical details, e.g. housings
    • H02N2/0055Supports for driving or driven bodies; Means for pressing driving body against driven bod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0005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non-specific motion;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covered by H02N2/02 - H02N2/16
    • H02N2/005Mechanical details, e.g. housings
    • H02N2/0055Supports for driving or driven bodies; Means for pressing driving body against driven body
    • H02N2/006Elastic elements, e.g.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0005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non-specific motion;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covered by H02N2/02 - H02N2/16
    • H02N2/005Mechanical details, e.g. housings
    • H02N2/0065Friction interfac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02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linear motion, e.g. actuators; Linear positioners ; Linear motors
    • H02N2/026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linear motion, e.g. actuators; Linear positioners ; Linear motors by pressing one or more vibrators against the driven bod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General Electrical Machinery Utilizing Piezoelectricity,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AREA)

Abstract

透镜驱动装置具备透镜架、压电致动器、可旋转地保持的球构件、以及经由球构件向着压电致动器对透镜架赋以作用力的施力构件。透镜架具有从外周面向着外侧突出并且在与该突出的方向和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宽幅突出部。在宽幅突出部的侧壁面,形成有沿着光轴方向延伸并且分别与球构件卡合的沟槽部。透镜架上的由施力构件而被赋以作用力的位置与由压电致动器而被赋以驱动力的位置以在中间隔着宽幅突出部的方式相对。

Description

透镜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驱动搭载于例如手机等的相机用透镜的透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透镜驱动装置,已知有具备用于保持透镜的透镜架、引导透镜架的轴、用于使透镜架沿着轴移动的致动器、用于与致动器压接的压接面的透镜驱动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10-90584号公报)。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为了将致动器压接于压接面,在透镜架与致动器之间,或者在致动器与透镜驱动装置的固定部之间,配置有施力构件(弹簧)。
发明内容
然而,由于日本特开平10-90584号公报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经由轴引导透镜架,因此,在轴与插入有该轴的贯通孔之间产生摩擦力。因此,该摩擦力成为阻力而使从致动器向透镜架的驱动力的传递产生损失,从而存在难以使透镜架适当地移动的担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高效地从致动器向透镜架传递驱动力的透镜驱动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具备用于保持透镜的透镜架、以使透镜架沿着透镜的光轴方向移动的方式对透镜架赋以驱动力的致动器、可旋转地保持的第1和第2球构件、以及经由第1和第2球构件向着致动器对透镜架赋以作用力的施力构件,透镜架具有保持透镜的躯干部、以及从躯干部的外周面向着外侧突出并且在与该突出的方向和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宽幅突出部,在宽幅突出部的外周面,形成有沿着光轴方向延伸并且与第1球构件卡合的第1沟槽部、以及沿着光轴方向延伸并且与第2球构件卡合的第2沟槽部,透镜架上的由施力构件而被赋以作用力的位置与由致动器而被赋以驱动力的位置以在中间隔着宽幅突出部的方式相对。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中,施力构件经由第1和第2球构件向着致动器对透镜架赋以作用力。因此,能够良好地保持透镜架和致动器的抵接状态。而且,由施力构件而被赋以作用力的位置与由致动器而被赋以驱动力的位置以在中间隔着透镜架的宽幅突出部的方式相对,由施力构件产生的作用力向着致动器。因此,施力构件不位于从致动器向透镜架的驱动力传递路径上,从而难以使从致动器向透镜架的驱动力的传递产生损失。而且,由于能够将由施力构件产生的作用力赋予具有高的刚性的宽幅突出部,因此,透镜架和致动器的抵接状态变得更加良好,并且容易传递从致动器向透镜架的驱动力。再有,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中,第1和第2球构件分别与第1和第2沟槽部卡合,在光轴方向上引导透镜架,没有如现有那样将在与贯通孔之间容易产生摩擦力的轴用于透镜架的引导,因此,进一步难以使从致动器向透镜架的驱动力的传递产生损失。其结果,来自致动器的驱动力被高效地传递至透镜架。
致动器也可以进一步具有产生驱动力的元件、以及电连接于元件的柔性印刷基板。在此情况下,由于柔性印刷基板具有可挠性,因此,即使元件发生振动,柔性印刷基板也能够追随着该振动而动。因此,元件和柔性印刷基板的电连接保持为良好。
也可以还具备被按压至致动器的背面构件,沿着由施力构件产生的作用力的方向,以施力构件、第1和第2球构件、宽幅突出部、致动器、以及背面构件的顺序排列。
致动器也可以为具有相互相对的第1和第2主面的压电致动器,还具有位于元件的第1主面侧并且用于对透镜架赋以驱动力的摩擦部,元件在第1和第2主面的相对方向以及与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发生变形,背面构件位于第2主面侧,压电致动器具有相对方向上的位移最小的一对第1和第2节点、以及相对方向上的位移最小且与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移最小、并且位于第1和第2节点之间的第3节点,背面构件具有向着第2主面突出的第1~第3突部,第1~第3突部在从相对方向看时在分别对应于第1~第3节点的位置被按压至第2主面,在第1~第3突部与第2主面之间,分别产生阻碍沿着第2主面的第1~第3突部的移动的阻力,在第1和第2突部与第2主面之间产生的阻力低于在第3突部与第2主面之间产生的阻力。
在此情况下,在从相对方向看时,背面构件的第1~第3突部在分别对应于第1~第3节点的位置被压至压电致动器的第2主面。而且,在第1和第2突部与第2主面之间产生的阻力低于在第3突部与第2主面之间产生的阻力。在第1和第2节点,通过相对方向上的位移最小、以及在第1和第2突部与第2主面之间产生的阻力更加低,从而即使压电致动器在与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发生振动,由第1和第2突部而难以阻碍该振动。另外,在第3节点,由于相对方向上的位移最小且与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移最小,因此,即使在第3突部与第2主面之间产生的阻力更加高,由第3突部也难以阻碍压电致动器的振动。而且,由于第1~第3的3个突部被压至第2主面,因此,能够使摩擦部均匀地接触于透镜架。其结果,能够更加高效地从压电致动器向透镜架传递驱动力,并且能够高精度地驱动压电致动器。
也可以还具备容纳透镜架、致动器以及施力构件的外壳(housing),致动器配置于外壳的第一角部,施力构件配置于与外壳的第一角部邻接的第二角部,宽幅突出部具有在该宽幅突出部的延伸的方向上相对的一对第1和第2面,第1面位于第一角部,第2面位于第二角部,由致动器而向着第1面赋予驱动力,由施力构件而向着第2面赋予作用力。在此情况下,在成为死角(dead space)的外壳的角部,配置有致动器和施力构件。而且,由致动器进行的驱动力的赋予在第一角部内进行,并且由施力构件产生的作用力的赋予在第二角部内进行。因此,即使透镜架大型化,用于赋予驱动力和作用力的构件的区域也可以在死角被确保,因此,不会阻碍相对于透镜架的驱动力和作用力的赋予。因此,能够使透镜架的大型化和透镜驱动装置的小型化均成立。其结果,在将透镜架的大小设定为与现有相同程度的情况下,可以得到小型的透镜驱动装置。另一方面,在将透镜驱动装置的大小设定为与现有相同程度的情况下,可以使透镜架大型化,从而可以将具有更大的直径的透镜搭载于透镜架。
施力构件也可以具有可旋转地保持第1球构件的第1保持孔、以及可旋转地保持第2球构件的第2保持孔。在此情况下,能够将用于保持第1和第2球构件的构件与施力构件一体化。因此,能够减少构件数量,从而能够有助于节省空间。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以高效地从致动器向透镜架传递驱动力的透镜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平面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表示压电致动器主体的顶面图,图3(b)是表示压电致动器的侧面图。
图4是表示压电致动器和背面构件的侧面图。
图5是表示背面构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施力单元的其他例子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背面构件的其他例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还有,在说明中,对相同要素或者具有相同功能的要素使用相同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具备由基座(base)和盖(cover)构成的外壳(housing)10、透镜架20、压电致动器单元30、以及施力单元40。透镜驱动装置1为驱动搭载于例如手机等的相机用透镜的装置。透镜驱动装置1,平面形状例如被设定为8.5mm×8.5mm。
外壳10在内部容纳透镜架20、压电致动器单元30、以及施力单元40。外壳10的基座具有形成有圆形状的开口11a的底部、从底部立设的侧壁部13。基座(底部)平面视时呈矩形状。因此,如图1所示,基座具有4个角部10a~10d。从透镜的光轴方向OA看时,角部10a与角部10b、10d邻接,角部10b与角部10a、10c邻接,角部10c与角部10b、10d邻接,角部10d与角部10a、10c邻接。
侧壁部13遍及底部的四边而设置,且与底部一体地形成。底部和侧壁部13,划定容纳透镜架20的空间。基座由包含例如玻璃纤维或无机质等的填料的液晶聚合物形成。所谓矩形状,不仅是角为直角的形状,也包括角被倒角后的形状。
外壳10的盖呈一个面侧开口的中空的长方体形状。盖具有与底部相对的表面部、从表面部的四边分别延伸的侧面部。在表面部,在与开口11a相对的位置,形成有圆形状的开口11b。在侧面部,形成有开口(未图示),该开口嵌入于在基座的侧壁部13的外表面所形成的卡合突起(未图示),从而盖安装于基座。盖例如由SPCC(冷轧钢)形成。
透镜架20具有筒状的躯干部21,配置于由底部和侧壁部13划定的容纳空间。躯干部21的内周面和外周面呈截面圆形状。在躯干部21的内侧,安装有收纳了透镜的透镜筒(lens barrel)。透镜架20通过安装有透镜筒,从而保持透镜。保持于透镜筒的透镜通过基座的开口11a以及盖的开口11b而露出。透镜架20例如由包含碳纤维的液晶聚合物或者尼龙形成。
如图1和图2所示,透镜架20具有从躯干部21的外周面向着外侧,且在与透镜的光轴方向OA正交的第1方向X上突出的宽幅突出部22。宽幅突出部22所突出的第1方向X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躯干部21的径向一致。宽幅突出部22沿着与透镜的光轴方向OA以及第1方向X正交的第2方向Y(从透镜的光轴方向OA看时的躯干部21的切线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方向Y上的宽幅突出部22的宽度被设定为大于躯干部21的半径而小于直径。
宽幅突出部22在透镜架20搭载于外壳10的基座的状态下,位于基座的角部10a与角部10b之间。如图1和图2所示,宽幅突出部22具有位于基座的角部10a的侧壁面22a以及位于基座的角部10b的侧壁面22b。侧壁面22a、22b以沿着第1方向X的方式向着躯干部21的外侧突出。侧壁面22a和侧壁面22b在第2方向Y上相对。
在侧壁面22b,形成有沿着透镜的光轴方向OA延伸的一对沟槽部23a、23b。沟槽部23a、23b在第1方向X上邻接。沟槽部23a、23b从透镜的光轴方向OA看时,呈随着朝里而宽度变窄的V字形状。因此,卡合于沟槽部23a的后面所述的球构件41a与沟槽部23a两点接触,卡合于沟槽部23b的后面所述的球构件41b与沟槽部23b两点接触。
透镜架20具有后面所述的压电致动器50的摩擦部52a、52b所抵接的平板状的基板24。基板24固定于宽幅突出部22的侧壁面22a。由此,基板24实质上起到作为宽幅突出部22的侧面(透镜架20的侧面)的作用。基板24例如由SiC或者氧化锆等构成。基板24也可以与透镜架20一体地形成。
如图1和图2所示,压电致动器单元30具有压电致动器50和背面构件70。压电致动器单元30位于基座的角部10a。
压电致动器50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呈长方体形状的元件51(参照图3)和柔性印刷基板60构成,与基板24接近配置。压电致动器50具有一对相对的第1和第2主面50a、50b。元件51为所谓的层叠型压电元件。元件51的长度被设定为例如2.5mm左右。元件51的厚度被设定为例如0.5mm左右。元件51的宽度被设定为例如1.8mm左右。如图3(b)所示,元件51在其内部具有对应于所施加的电压值而伸缩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活性部A1~A4。
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摩擦部52a、52b沿着活性部A1~A4的排列方向,位于元件51的第1主面50a侧。在从第1和第2主面50a、50b看时,在第2主面50b,对应于伸缩最小的位置(节点),形成有外部电极53和一对突起54a、54b。
各摩擦部52a、52b呈半圆柱形状,在透镜的光轴方向OA(活性部A1~A4的排列方向)上间隔地配置并且沿着第1方向X(与活性部A1~A4的排列方向以及第1和第2主面50a、50b的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摩擦部52a、52b通过与基板24抵接,从而与透镜架20的外周面(宽幅突出部22的侧壁面22a)间接地抵接。摩擦部52a、52b的高度例如被分别设定为50μm左右。摩擦部52a、52b的表面构成压电致动器50的第1主面50a的一部分。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主面50a成为由元件51的表面以及摩擦部52a、52b的表面的组合构成的凹凸面。
元件51在驱动时具有2个共振模式。具体而言,元件51由在元件51的长边方向(活性部A1~A4的排列方向)上振动的纵振动模式(第1振动模式)以及向元件51的厚度方向(第1主面50a和第2主面50b的相对方向)的弯曲振动模式(第2振动模式)的重叠而发生振动。
如果驱动由第1内部电极、接地内部电极和压电体层构成的活性部A1,以及由第4内部电极、接地内部电极和压电体层构成的活性部A4,则活性部A1、A4伸展,活性部A2、A3收缩,因此,摩擦部52a从基板24分离,并且摩擦部52b与基板24接触,在摩擦部52b与基板24之间产生摩擦力。由在摩擦部52b与基板24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基板24在透镜的光轴方向OA上移动。
如果驱动由第2内部电极、接地内部电极和压电体层构成的活性部A2、以及由第3内部电极、接地内部电极和压电体层构成的活性部A3,则活性部A2、A3伸展,活性部A1、A4收缩,因此,摩擦部52b从基板24分离,并且摩擦部52a与基板24接触,在摩擦部52a与基板24之间产生摩擦力。由在摩擦部52a与基板24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基板24在透镜的光轴方向OA上并且在摩擦部52b的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上移动。
如果将相位相差90度的电压分别施加于连接于第1内部电极的外部电极53以及连接于第2内部电极的外部电极53来驱动元件51,则在摩擦部52a、52b分别产生相位相差180度的椭圆运动,在与基板24之间,摩擦力交替地作用,基板24(透镜架20)移动。即,摩擦部52a、52b沿着透镜的光轴方向OA驱动透镜架20。其结果,压电致动器50经由基板24而向着宽幅突出部22的侧壁面22a赋以驱动力。
在图3(b)所示的例子中,元件51具有3个节点N1~N3。节点N1存在于作为活性部A1、A3的边界部分并且在使元件51的长边方向(活性部A1~A4的排列方向)上的元件51的长度为L的情况下成为从元件51的端部向内侧L/6左右的位置。节点N2存在于作为活性部A2、A4的边界部分并且成为从元件51的端部向内侧L/6左右的位置。节点N3存在于元件51的长边方向上的中央部分以及厚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因此,节点N3位于节点N1与节点N2之间。节点N1、N2为在元件51的长边方向上位移而厚度方向上的位移最小的点。节点N3为元件51的长边方向以及厚度方向的双方上的位移最小的点。
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外部电极53位于元件51的第2主面50b上侧,且分别呈矩形状。各外部电极53沿着第1方向X(与活性部A1~A4的排列方向以及第1和第2主面50a、50b的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在第1方向X上相互分离且串联地排列。外部电极53以在从与第1和第2主面50a、50b的相对方向看时与节点N3重叠的方式,位于第2主面50b上。外部电极53的厚度例如被设定为2μm左右。
突起54a、54b均呈半圆柱形状,从第2主面50b向着外侧突出。突起54a、54b均沿着第1方向X(与活性部A1~A4的排列方向以及第1和第2主面50a、50b的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突起54a、54b以在中间放置各外部电极53的方式,位于元件51的第2主面50b侧。突起54a、54b的表面构成压电致动器50的第2主面50b的一部分。
突起54a以在从第1和第2主面50a、50b的相对方向看时与节点N1重叠的方式,位于第2主面50b上。突起54b以在从第1和第2主面50a、50b的相对方向看时与节点N2重叠的方式,位于第2主面50b上。突起54a、54b均优选具有一定程度的硬度和光滑的表面,例如能够使用作为材料的硅酮树脂并由印刷法形成。作为突起54a、54b的制法,如果使用印刷法,则能够减小高度的偏差。突起54a、54b的高度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定为比外部电极53的高度高,例如被分别设定为30μm左右。
回到图2,柔性印刷基板60具有膜状的绝缘体和配置于绝缘体上的配线部。配线部包含通过焊接等而连接于各外部电极53的配线。柔性印刷基板60沿着基座(侧壁部13)的一边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柔性印刷基板60以横跨角部10a和角部10b之间的方式配置。
柔性印刷基板60的角部10a侧的一个端部被安装于元件51。柔性印刷基板60的角部10d侧的另一个端部(未图示)通过粘结等而被固定于侧壁部13,并相对于基座或透镜架20等而被定位。该端部通过形成于基座与盖之间的间隙而被引出至透镜驱动装置1的外侧。
柔性印刷基板60的一个端部上的、安装有元件51的一侧的面的背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压电致动器50的第2主面50b的一部分。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主面50b成为由元件51的表面、突起54a、54b的表面、以及柔性印刷基板60的一个端部上的该背面的组合而构成的凹凸面。
如图2和图4所示,在柔性印刷基板60的一个端部上的该背面上,配置有背面构件70。即,背面构件70位于第2主面50b侧。背面构件70优选使用金属或陶瓷等的难以变形的材料来构成。在背面构件70由金属构成的情况下,由蚀刻等将背面构件70成形为规定形状。在背面构件70由陶瓷构成的情况下,由使用了切割器(dicer)的加工等将背面构件70成形为规定形状。
如图4和图5所示,背面构件70具有向着第2主面50b侧突出的第1~第3突部71~73。即,背面构件70成为从呈矩形状的平板部74的一个面74a突出有第1~第3突部71~73的构造。平板部74的厚度例如被设定为170μm左右。第1和第2突部71、72的高度例如被分别设定为130μm左右。第3突部73的高度例如被设定为60μm左右。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和第2突部71、72的高度高于第3突部73的高度。
第1~第3突部71~73均呈长方体形状,沿着第1方向X延伸。第1和第2突部71、72在透镜的光轴方向OA上分别位于一个面74a的两端侧,第3突部73位于第1和第2突部71、72之间。
如图4所示,第1突部71与突起54a的顶点相接。因此,第1突部71在从第2方向Y(第1和第2主面50a、50b的相对方向)看时与节点N1重叠。第1突部71不通过粘结等而被突起54a束缚。因此,第1突部71能够以在突起54a的表面滑动的方式在透镜的光轴方向OA上移动。即,第1突部71相对于第2主面50b能够滑动。
第2突部72与突起54b的顶点相接。因此,第2突部72在从第2方向Y(第1和第2主面50a、50b的相对方向)看时与节点N2重叠。第2突部72不通过粘结等而被突起54b束缚。因此,第2突部72能够以在突起54b的表面滑动的方式在透镜的光轴方向OA上移动。即,第2突部72相对于第2主面50b能够滑动。因此,在第1和第2突部71、72与第2主面50b之间,不产生阻碍沿着第2主面50b的第1和第2突部71、72的移动的阻力。
第3突部73在从第2方向Y(第1和第2主面50a、50b的相对方向)看时与外部电极53以及节点N3重叠。第3突部73通过硅酮树脂等的粘结剂75而被粘结于柔性印刷基板60的一个端部上的背面。因此,第3突部73经由柔性印刷基板60以及外部电极53而被束缚于第2主面50b。因此,在第3突部73与第2主面50b之间,产生阻碍沿着第2主面50b的第3突部73的移动的阻力。即,在第1和第2突部71、72与第2主面50b之间产生的阻力低于在第3突部73与第2主面50b之间产生的阻力。因此,第1和第2突部71、72相比于第3突部73,更容易在与第2主面50b之间移动。
背面构件70的另一个面74b通过粘结剂等而被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于外壳的侧壁部13。
施力构件44(后面叙述)的弹性力F所引起的背面构件70的阻力E(参照图1),经由背面构件70的第1~第3突部71~73而传递至压电致动器50。因此,第1突部71在从第2方向Y(第1和第2主面50a、50b的相对方向)看时与节点N1对应的位置,被按压至压电致动器50。第2突部72在从第2方向Y(第1和第2主面50a、50b的相对方向)看时与节点N2对应的位置,被按压至压电致动器50。第3突部73在从第2方向Y(第1和第2主面50a、50b的相对方向)看时与节点N3对应的位置,被按压至压电致动器50。
还有,由压电致动器50和背面构件70构成压电致动器单元。另外,如图4所示,柔性印刷基板60在第2方向Y上位于第3突部73与元件51之间,并且在透镜的光轴方向OA上位于第1突部71及突起54a与第2突部72及突起54b之间。
回到图1和图2,施力单元40具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球构件41a、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球构件41b、保持构件42、板构件43以及施力构件44。施力单元40位于基座的角部10b。
2个球构件41a均卡合于沟槽部23a,且沿着透镜的光轴方向OA排列。2个球构件41b均卡合于沟槽部23b,且沿着透镜的光轴方向OA排列。这样,球构件41a、41b分别卡合于沟槽部23a、23b,从而能够相对于透镜的光轴方向OA不倾斜地沿着该光轴方向OA使透镜架20移动。球构件41a、41b均具有相同程度的直径,例如由不锈钢构成。
保持构件42是呈矩形形状的平板构件。在保持构件42,形成有与2个球构件41a对应的一对保持孔42a、以及与2个球构件41b对应的一对保持孔42b。保持孔42a呈正方形状,比球构件41a的直径大一些。因此,保持孔42a可旋转地保持球构件41a。保持孔42b呈正方形状,比球构件41b的直径略大一些。因此,保持孔42b可旋转地保持球构件41b。保持构件42例如由不锈钢构成。
板构件43是呈矩形形状的平板构件。在板构件43,形成有沿着透镜的光轴方向OA延伸的一对沟槽部43a、43b。沟槽部43a、43b在第1方向X上邻接。沟槽部43a、43b在从透镜的光轴方向OA看时,呈随着朝里而宽度变窄的V字形状。因此,卡合于沟槽部43a的球构件41a与沟槽部43a两点接触,卡合于沟槽部43b的球构件41b与沟槽部43b两点接触。板构件43例如由液晶聚合物或者尼龙构成。
施力构件44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弹性变形的矩形形状的弹性板,如图1所示,经由板构件43以及球构件41a、41b而对宽幅突出部22的侧壁面22b(透镜架20)赋以作用力(弹性力)。施力构件44的一个面44a与板构件43中的形成有沟槽部43a、43b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相接。
这些面也可以通过粘结剂等被粘结,也可以单单仅接触。施力构件44的另一个面44b通过粘结剂等而被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于外壳的侧壁部13。施力构件44优选使用由硅酮树脂等的树脂构成的各种弹性材料来构成。作为施力构件44,如果使用这样的弹性材料,则能够获得吸收由元件51激励的振动来抑制噪声的效果、及吸收施加于透镜驱动装置1的冲击来抑制元件51的裂纹产生的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由施力构件44产生的作用力F的方向,依次排列有施力构件44、板构件43、球构件41a、41b、透镜架20的宽幅突出部22、基板24、压电致动器50、柔性印刷基板60以及背面构件70。因此,在透镜架20,由施力构件44赋予作用力F的位置与由压电致动器50赋予驱动力的位置在中间隔着宽幅突出部22而相对,并且由施力构件44产生的作用力F朝向压电致动器50。
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第1和第2主面50a、50b的相对方向看时,背面构件70的第1~第3突部71~73在分别对应于节点N1~N3的位置被按压至压电致动器50的第2主面50b。而且,在第1和第2突部71、72与第2主面50b之间产生的阻力低于在第3突部73与第2主面50b之间产生的阻力。在节点N1、N2,由于第1和第2主面50a、50b的相对方向上的位移最小、以及在第1和第2突部71、72与第2主面50b之间产生的阻力更低,因此,即使在与第1和第2主面50a、50b的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透镜的光轴方向OA)上压电致动器50发生振动,该振动也难以被第1和第2突部71、72阻碍。另外,在节点N3,由于第1和第2主面50a、50b的相对方向上的位移最小并且与该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透镜的光轴方向OA)上的位移最小,因此,即使在第3突部73与第2主面50b之间产生的阻力更高,压电致动器50的振动也难以被第3突部73阻碍。而且,第1~第3突部71~73被按压至第2主面51b,因此,能够使摩擦部52a、52b均匀地接触于作为被驱动体的透镜架20。其结果,能够高效地从压电致动器50向透镜架20传递驱动力,并且能够高精度地驱动压电致动器50。
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电致动器50具有位于第3突部73与第2主面50b之间并且电连接于元件51的柔性印刷基板60。柔性印刷基板60具有可挠性,因此,即使元件51发生振动,柔性印刷基板60也能够追随着该振动而动。因此,能够容易地电连接柔性印刷基板60和元件51,并且元件51和柔性印刷基板60的电连接保持为良好。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突部73被按压至构成第2主面50b的一部分的柔性印刷基板60。柔性印刷基板60具有可挠性,相对于元件51的振动发挥缓冲作用。因此,即使在第3突部73与第2主面50b之间产生的阻力更高,也更加进一步地难以阻碍元件51的振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和第2突部71、72相对于第2主面50b能够滑动。因此,即使在与第1和第2主面50a、50b的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透镜的光轴方向OA)上元件51发生振动,该振动也几乎不被第1和第2突部71、72阻碍。
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电致动器50具有从第2主面50b向着外侧突出的第1和第2突起54a、54b,第1突部71与第1突起54a相接,并且第2突部72与第2突起54b相接。而且,第1突起54a中朝向第1突部71的表面构成第2主面50b的一部分,第2突起54b中朝向第2突部72的表面构成第2主面50b的一部分。因此,通过将第1和第2突起54a、54b设定为所期望的高度,从而能够调整从分别与第1和第2突起54a、54b相接的第1和第2突部71、72赋予压电致动器50的负载的平衡。因此,能够使摩擦部52a、52b更加进一步均匀地接触于透镜架20。
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构件44经由球构件41a、41b向着压电致动器50对透镜架20赋予作用力。因此,透镜架20和压电致动器50的抵接状态保持为良好。而且,由施力构件44赋予作用力的位置与由压电致动器50赋予驱动力的位置在中间隔着透镜架20的宽幅突出部22而相对,并且由施力构件44产生的作用力朝向压电致动器50。因此,施力构件44不位于从压电致动器50向透镜架20的驱动力传递路径上,从而难以使从压电致动器50向透镜架20的驱动力的传递产生损失。而且,由于能够将由施力构件44产生的作用力赋予具有高的刚性的宽幅突出部22,因此,透镜架20和压电致动器50的抵接状态变得更加良好,并且容易传递从压电致动器50向透镜架20的驱动力。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球构件41a、41b分别与沟槽部23a、23b和沟槽部43a、43b卡合,在透镜的光轴方向OA上引导透镜架20,没有如现有那样将在与贯通孔之间容易产生摩擦力的轴用于透镜架20的引导,因此,进一步难以使从压电致动器50向透镜架20的驱动力的传递产生损失。其结果,来自压电致动器50的驱动力被高效地传递至透镜架20。
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具备容纳透镜架20、压电致动器30以及施力构件40的外壳10。压电致动器50配置于外壳10的角部10a,施力构件44配置于与外壳10的角部10a邻接的角部10b。宽幅突出部22具有在该宽幅突出部22的延伸的方向(第2方向Y)上相对的一对侧壁面22a、22b,侧壁面22a位于角部10a,侧壁面22b位于角部10b。而且,由压电致动器50向着侧壁面22b赋以驱动力,由施力构件44向着侧壁面22b赋以作用力。因此,在成为死角的外壳10的角部,配置有压电致动器50和施力构件44。而且,由压电致动器50进行的驱动力的赋予在角部10a内进行,并且由施力构件44产生的作用力的赋予在角部10b内进行。因此,即使透镜架20大型化,用于赋予驱动力和作用力的构件的区域也可以在死角被确保,因此,不会阻碍相对于透镜架20的驱动力和作用力的赋予。因此,能够使透镜架20的大型化和透镜驱动装置1的小型化均成立。其结果,在将透镜架20的大小设定为与现有相同程度的情况下,可以得到小型的透镜驱动装置1。另一方面,在将透镜驱动装置1的大小设定为与现有相同程度的情况下,可以使透镜架20大型化,从而可以将具有更大的直径的透镜搭载于透镜架20。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替代使用保持构件42、板构件43以及施力构件44,也可以使用使保持球构件41a、41b的功能和产生作用力的功能一体化的方式的施力单元40。
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施力单元40具备球构件41a、41b和保持基体142。在保持基体142的一个面的中央部,形成有向着外侧(侧壁部13)突出的圆锥形状的突起部144。保持基体142以及突起部144能够使用聚缩醛(polyacetal)等的各种弹性材料来构成。因此,突起部144作为施力构件44的替代而发挥产生作用力的功能。突起部144替代圆锥形状而可以为圆柱形状、角锥形状、角柱形状等各种的形状。另外,在保持基体142,也可以形成有多个突起部144,多个突起部144的配置优选为使作用力(弹性力)均匀地赋予透镜架20那样的配置。
在保持基体142,形成有贯通其厚度方向并且在其长边方向上延伸的4个狭缝145。这些4个狭缝145中、位于突起部144与保持基体142的长边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之间的2个狭缝均从保持基体142的中央附近延伸至一个端部。这些4个狭缝145中、位于突起部144与保持基体142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之间的2个狭缝均从保持基体142的中央附近延伸至另一个端部。
在各狭缝145的长边方向上的中央部,以与各狭缝145重叠的方式,在保持基体142的厚度方向上分别形成有保持球构件41a、41b的保持孔146。各保持孔146的内表面成为球面状。各保持孔146的大小比球构件41a、41b略大一些。因此,球构件41a、41b在各保持孔146,不会脱落而可旋转地被保持。
如果使用这样的施力单元40,则不需要保持构件42、板构件43以及施力构件44而是部件数量变少,因此,可以实现透镜驱动装置1的小型化。还有,狭缝145用于将球构件41a、41b容易地嵌入于保持孔146,因此,在保持基体142也可以不形成狭缝145。在此情况下,通过将球构件41a、41b压入于保持孔146,从而能够将球构件41a、41b保持于保持孔146。
也可以使用与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不同的构造的背面构件70。具体而言,背面构件70的第3突部73也可以不在第1方向X上延伸,而为从平板部74的一个面74a的中央附近突出的突起体。在图7中,表示该突起体为圆柱状的情况下的一个例子。在此情况下,第3突部73粘结于柔性印刷基板60的面积大幅减少,因此,能够减小相对于第2主面50b的第3突部73的束缚力。因此,更加难以阻碍元件51的振动。
也可以不由柔性印刷基板60进行元件51的电连接。在此情况下,背面构件70的第3突部73与元件51直接相接。再有,压电致动器50也可以不具有突起54a、54b。在此情况下,背面构件70的第1和第2突部71、72与元件51直接相接。即,第1~第3突部71~73在从第1和第2主面50a、50b的相对方向看时在分别对应于节点N1~N3的位置被压至第2主面50b,包含第1~第3突部71~73被直接压至元件51的情况,也包含被压至突起54a、54b以及柔性印刷基板60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施力构件44,使用了弹性板,但是,也能够使用线圈弹簧或板簧等的各种的施力构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和第2突部71、72仅与突起54a、54b相接而未被粘结,但是,第1和第2突部71、72也可以通过粘结等而分别被安装于突起54a、54b。另外,在压电致动器50不具有突起54a、54b的实施方式中,第1和第2突部71、72也可以通过粘结等而被安装于第2主面50b。但是,在此情况下,在第1和第2突部71、72与第2主面50b之间产生的阻力也低于在第3突部73与第2主面50b之间产生的阻力。因此,第1和第2突部71、72相比于第3突部73,更容易在与第2主面50b之间移动。

Claims (7)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具备用于保持透镜的透镜架、以使所述透镜架沿着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移动的方式对所述透镜架赋以驱动力的致动器、以及施力构件,所述透镜架具有保持透镜的躯干部、以及从所述躯干部的外周面向着外侧突出的宽幅突出部,所述宽幅突出部在与其突出的方向和所述光轴方向这两个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所述透镜架上的由所述施力构件而被赋以作用力的位置与由所述致动器而被赋以驱动力的位置以在中间隔着所述宽幅突出部的方式相对,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镜驱动装置还具备可旋转地保持的第1和第2球构件,
所述施力构件经由所述第1和第2球构件向着所述致动器对所述透镜架赋以作用力,
在所述宽幅突出部的外周面,形成有沿着所述光轴方向延伸并且与所述第1球构件卡合的第1沟槽部、以及沿着所述光轴方向延伸并且与所述第2球构件卡合的第2沟槽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致动器具有产生所述驱动力的元件、以及电连接于所述元件的柔性印刷基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被按压至所述致动器的背面构件,
沿着由所述施力构件产生的作用力的方向,依次排列有所述施力构件、所述第1和第2球构件、所述宽幅突出部、所述致动器、以及所述背面构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致动器为具有相互相对的第1和第2主面的压电致动器,该致动器还具有位于所述元件的所述第1主面侧并且用于对所述透镜架赋以所述驱动力的摩擦部,
所述元件在所述第1和第2主面的相对方向以及与所述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发生变形,
所述背面构件位于所述第2主面侧,
所述压电致动器具有:
所述相对方向上的位移最小的一对第1和第2节点;以及
所述相对方向上的位移最小且与所述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移最小、并且位于所述第1和第2节点之间的第3节点,
所述背面构件具有向着所述第2主面突出的第1~第3突部,
在从所述相对方向看时所述第1~第3突部在分别对应于所述第1~第3节点的位置被按压至所述第2主面,
在所述第1~第3突部与所述第2主面之间,分别产生阻碍沿着所述第2主面的所述第1~第3突部的移动的阻力,
在所述第1和第2突部与所述第2主面之间产生的阻力低于在所述第3突部与所述第2主面之间产生的阻力。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容纳所述透镜架、所述致动器以及所述施力构件的外壳,
所述致动器配置于所述外壳的第一角部,
所述施力构件配置于与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一角部邻接的第二角部,
所述宽幅突出部具有在该宽幅突出部的延伸的方向上相对的一对第1和第2面,
所述第1面位于所述第一角部,所述第2面位于所述第二角部,
由所述致动器而向着所述第1面赋予所述驱动力,
由所述施力构件而向着所述第2面赋予所述作用力。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构件具有可旋转地保持所述第1球构件的第1保持孔、以及可旋转地保持所述第2球构件的第2保持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被按压至所述致动器的背面构件,
沿着由所述施力构件产生的作用力的方向,依次排列有所述施力构件、所述第1和第2球构件、所述宽幅突出部、所述致动器、以及所述背面构件。
CN201310029959.3A 2012-01-26 2013-01-25 透镜驱动装置 Active CN1032262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14481A JP5966383B2 (ja) 2012-01-26 2012-01-26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2-014481 2012-01-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26229A CN103226229A (zh) 2013-07-31
CN103226229B true CN103226229B (zh) 2015-08-12

Family

ID=48836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29959.3A Active CN103226229B (zh) 2012-01-26 2013-01-25 透镜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64315B2 (zh)
JP (1) JP5966383B2 (zh)
CN (1) CN10322622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65212B2 (ja) * 2016-04-25 2020-10-07 新思考電機有限公司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6699408B2 (ja) * 2016-07-05 2020-05-27 Tdk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7991827B (zh) * 2016-10-26 2020-08-18 Tdk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US11722759B2 (en) 2019-03-20 2023-08-08 Ticona Llc Actuator assembly for a camera module
CN111077628B (zh) * 2020-01-03 2024-05-21 睿恩光电有限责任公司 压电式透镜驱动装置、相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079486A (zh) * 2022-06-25 2022-09-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42358A (ja) * 2000-07-25 2002-02-08 Ricoh Co Ltd ピックアップ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08187839A (ja) * 2007-01-30 2008-08-14 Kyocera Corp 圧電素子を用いた駆動機構と該駆動機構を用いた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該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CN101364027A (zh) * 2007-08-09 2009-02-11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摄像单元以及电子设备
JP2009044861A (ja) * 2007-08-08 2009-02-26 Sharp Corp 駆動装置
JP3154894U (ja) * 2009-08-18 2009-10-29 一品國際科技股▲ふん▼有限公司 レンズ駆動装置
TW201009488A (en) * 2008-08-27 2010-03-01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Method of driving a driv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smoothly moving a moving member
JP2010233404A (ja) * 2009-03-27 2010-10-14 Sharp Corp 屈曲変位素子および当該屈曲変位素子を備えた駆動装置、並びにその利用
JP2011133790A (ja) * 2009-12-25 2011-07-07 Tdk Corp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1227427A (ja) * 2010-04-02 2011-11-10 Tdk Corp レンズ駆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22681A (ja) * 1989-11-28 1991-10-0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超音波モータ
JPH0755364Y2 (ja) * 1990-05-24 1995-12-20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クリック係止機構
JPH1090584A (ja) 1996-01-26 1998-04-10 Konica Corp レンズ装置
JP2000060163A (ja) * 1998-02-10 2000-02-25 Nikon Corp 振動アクチュエ―タ
JP4820882B2 (ja) * 2002-07-12 2011-11-24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圧電モータ、圧電モータ付き電子機器及び圧電モータを備えたステージ
JP4654007B2 (ja) * 2004-11-18 2011-03-16 Hoya株式会社 シームレスレンズ駆動切換機構を備えたカメラシステム
KR100770866B1 (ko) * 2006-06-01 2007-10-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자동 초점조절 장치를 구비하는 카메라 렌즈 모듈
JP2008178250A (ja) * 2007-01-19 2008-07-31 Olympus Corp 超音波振動子の押圧機構および超音波モータ
JP4739357B2 (ja) * 2007-02-06 2011-08-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機器
JP2009047842A (ja) * 2007-08-17 2009-03-05 Sony Corp 駆動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4558071B2 (ja) * 2008-08-04 2010-10-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電子機器
JP5413391B2 (ja) * 2011-03-18 2014-02-12 Tdk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5880021B2 (ja) * 2011-03-18 2016-03-08 Tdk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42358A (ja) * 2000-07-25 2002-02-08 Ricoh Co Ltd ピックアップ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08187839A (ja) * 2007-01-30 2008-08-14 Kyocera Corp 圧電素子を用いた駆動機構と該駆動機構を用いた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該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JP2009044861A (ja) * 2007-08-08 2009-02-26 Sharp Corp 駆動装置
CN101364027A (zh) * 2007-08-09 2009-02-11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摄像单元以及电子设备
TW201009488A (en) * 2008-08-27 2010-03-01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Method of driving a driv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smoothly moving a moving member
JP2010233404A (ja) * 2009-03-27 2010-10-14 Sharp Corp 屈曲変位素子および当該屈曲変位素子を備えた駆動装置、並びにその利用
JP3154894U (ja) * 2009-08-18 2009-10-29 一品國際科技股▲ふん▼有限公司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1133790A (ja) * 2009-12-25 2011-07-07 Tdk Corp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1227427A (ja) * 2010-04-02 2011-11-10 Tdk Corp レンズ駆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156295A (ja) 2013-08-15
US8964315B2 (en) 2015-02-24
JP5966383B2 (ja) 2016-08-10
CN103226229A (zh) 2013-07-31
US20130194684A1 (en) 2013-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26229B (zh) 透镜驱动装置
KR102549850B1 (ko) 렌즈 구동 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카메라 탑재 장치
KR100799867B1 (ko) 렌즈 이송장치
US10116849B2 (en) Lens driving actuator
US9134503B2 (en) VCM OIS actuator module
CN102681133B (zh) 透镜驱动装置
KR101285412B1 (ko) 카메라 렌즈 어셈블리의 구동 장치
US20110101796A1 (en) Vibration actuator
US20150328664A1 (en) Vibrator
US8405921B2 (en) Piezo actuator and lens actuating module using the same
US20200348479A1 (en) Camera module
JP2011227428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KR101765281B1 (ko) 카메라 모듈
EP2869595A1 (en)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JP4883675B2 (ja) 振動体
JP2021105653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CN213581534U (zh) 镜头驱动装置
JP2006262637A (ja) 静電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CN216485898U (zh) 相机模块
JPWO2014049962A1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22155032A (ja) 光学ユニット、スマートフォン及び光学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13062997A (ja) 駆動機構及びレンズユニット
JP5966384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圧電アクチュエータユニット
WO2021200012A1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US20220082850A1 (en) Optical uni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