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01518B - 贯流风扇和具有该贯流风扇的空调 - Google Patents

贯流风扇和具有该贯流风扇的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01518B
CN103201518B CN201180053696.9A CN201180053696A CN103201518B CN 103201518 B CN103201518 B CN 103201518B CN 201180053696 A CN201180053696 A CN 201180053696A CN 103201518 B CN103201518 B CN 1032015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g
region
wall thickness
side end
ax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369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01518A (zh
Inventor
池田尚史
田所敬英
滨田慎悟
代田光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015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015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015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015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2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having non-centrifugal stages, e.g. centripetal
    • F04D17/04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having non-centrifugal stages, e.g. centripetal of transverse-flow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5/00Blades; Blade-carrying members; Heating, heat-insulating, cooling or antivibration means on the blades or the members
    • F01D5/12Blades
    • F01D5/14Form or construction
    • F01D5/141Shape, i.e. outer, aerodynamic for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281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281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 F04D29/28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the leading edge of each vane being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rotation axis
    • F04D29/283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the leading edge of each vane being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rotation axis rotors of the squirrel-cag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30Va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5Cross-flow or tangential f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贯流风扇(8)包括:至少2个支承板(8b),它们沿风扇旋转轴线(O)方向空开间隔地配置;叶轮(8a),其在彼此的环形部(8b)间具有沿环形部(8b)的周向空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翼(20),沿风扇旋转轴线(O)方向将翼(20)分成多个区域,将与环形部(8b)相邻的两端部分设为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将翼(20)的中央部分设为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将作为翼(20)的叶轮(8a)内周侧端的翼内周侧端部(20c)的壁厚,形成为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比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壁薄。

Description

贯流风扇和具有该贯流风扇的空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贯流风扇和装设有该贯流风扇的空调。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贯流风扇中,例如提出了以下的贯流风扇:以“在施加有负荷时也形成稳定的流通场所”为目的,“将贯流风扇的叶片形状形成为在叶片的内周侧构成对最大壁厚位置进行规定的圆弧状部,向比该圆弧状部靠外周方向的位置去而壁厚逐渐减少的壁厚分布的翼形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例如还提出了以下的贯流风扇:以“不减少送风量而有效地减小送风噪声”为目的,“关于在圆板状或环状的一对端板间沿周向以规定的安装间距呈环状配置且横架固定多个翼,且在翼的轴向中间部配设有分隔板的横流风扇”,“将翼形成为该翼的轴向中间部处的翼弦长比轴向两端部处的翼弦长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23891号公报(第7段、第8段,图1)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77988号公报(第9段、第15段,图1、图4)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贯流风扇中,在圆板状的翼安装板的环形部中央部,不会受到在环形部表面发展的边界层的影响,所以易于吸入、吹出空气。
但是,由于沿叶轮的轴向是相同的翼形状,所以存在翼间距离狭窄、在翼间流路形成通风阻力、送风效率下降的问题。
另外,因为送风效率的下降而使驱动叶轮的风扇电机所消耗的电力增加,存在节能性差的这一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贯流风扇中,将环形部间的中央部的翼弦长形成为比环形部附近的翼弦长短,使环形部间的中央部的风速得到降低,使风扇整体的轴向的风速分布均匀化。
但是,在不存在环形部等障碍物的环形部间中央部的易于流通的区域,由于缩短翼弦长,所以存在送风量减少的这一问题。
也就是说,由于通过降低翼的压力上升来使叶轮轴向的风速分布均匀化,所以存在送风效率下降的这一问题。
另外,因为送风效率的下降而使驱动叶轮的风扇电机所消耗的电力增加,存在节能性差的这一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做成的,目的在于获得能够降低翼间流路内的通风阻力的贯流风扇和具有该贯流风扇的空调。
另外,获得能使叶轮的风速分布均匀化的贯流风扇和具有该贯流风扇的空调。
另外,获得能够降低叶轮内和风路内的通风阻力、提高送风效率的贯流风扇和具有该贯流风扇的空调。
另外,获得能够对驱动叶轮的风扇电机所消耗的电力的增加进行抑制、提高节能性的贯流风扇和具有该贯流风扇的空调。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贯流风扇具有叶轮,该叶轮包括:至少2个支承板,它们沿旋转轴线方向空开间隔地配置;多个翼,它们在彼此的支承板间具有沿支承板的周向空开间隔地配置,该贯流风扇的特征在于,沿上述旋转轴线方向将上述翼的上述支承板间分成多个区域,将与上述支承板相邻的两端部分设为第1区域,将翼的中央部分设为第2区域,将作为上述翼的上述叶轮内周侧端的翼内周侧端部的壁厚,形成为上述第2区域的壁厚比上述第1区域的壁厚薄。
本发明的空调包括上述贯流风扇和换热器,该换热器配置在由贯流风扇形成的吸入侧流路内,与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翼的翼内周侧端部的壁厚形成为中央部分的第2区域比与支承板相邻的第1区域壁薄,所以能够降低翼间流路内的通风阻力。
另外,能使叶轮的风速分布均匀化。
另外,能够降低叶轮内和风路内的通风阻力,提高送风效率。
另外,能够对驱动叶轮的风扇电机所消耗的电力的增加进行抑制,提高节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空调的纵剖视图。
图3是图1的贯流风扇的叶轮的主视图。
图4是从图3的1片翼的翼压力面侧(旋转方向侧面)看去的立体图。
图5是从图3的1片翼的翼负压面侧(旋转方向的相反侧面)看去的立体图。
图6是从图4的1片翼的风扇内周侧看去的F箭头方向图。
图7是图3的1片翼的A-A剖视图。
图8是图3的1片翼的B-B剖视图。
图9是图3的1片翼的B-B剖视图。
图10是图3的多片翼的A-A剖视图的风扇吹出侧的放大图。
图11是表示相对于环形部间中央部长度Bb与翼环形部间长度B的比Bb/B的、风量相同时的噪声值变化的图。
图12是表示相对于比Bb/B的风量相同时的风扇电机所消耗的电力的变化的图。
图13是装设在表示实施方式2的空调中的贯流风扇的相当于图4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的翼的相当于图9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空调的纵剖视图。
在图1和图2中,本发明的空调主体1设置在被进行空气调节的房间11的墙壁11a上。
另外,在主体前表面1a安装有能拆卸的前表面格栅6。
另外,在主体上部1b配置有上部吸入口2、去除灰尘的过滤器5、和与被吸入到主体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制热制冷的换热器7。
在换热器7的下游侧配置有作为鼓风机的贯流风扇8。
贯流风扇8由叶轮8a、稳定器9和螺旋状的引导壁10构成,上述稳定器9包括将吸入侧风路E1与吹出侧风路E2分离开的舌部、和暂时储存自换热器7滴下的水滴的排水盘,上述引导壁10配置在叶轮8a的吹出侧。
此外,在吹出口3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有风向叶片(上下风向叶片4a和左右风向叶片4b)。
图3是图1的贯流风扇的叶轮的主视图。
在图3中,作为一例,利用AS树脂等热塑性树脂成形贯流风扇8的叶轮8a。
叶轮8a的自圆板状的环形部8b的外周部延伸出来的多个翼20,熔接固定、连结有多个沿环形部8b的周向连设构成的叶轮单体8c,构成为一体。
也就是说,在叶轮单体8c的彼此的环形部8b之间,设置有沿环形部8b的周向空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翼20。
另外,叶轮8a的一端被固定于风扇轴8d,另一端由螺钉等固定有向叶轮8a的内部侧突出的风扇轴套8e、和电机12的电机轴12a,叶轮8a在两端被支承的状态下,以风扇旋转轴线O为中心沿风扇旋转方向RO进行转动,从而送风。
另外,“环形部8b”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支承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多个叶轮单体8c连结起来而形成叶轮8a,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只利用叶轮单体8c构成叶轮8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圆板状的环形部8b,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例如多边形的支承板。
图4是从图3的1片翼的翼压力面侧(旋转方向侧面)看去的立体图。
图5是从图3的1片翼的翼负压面侧(旋转方向的相反侧面)看去的立体图。
图6是从图4的1片翼的风扇内周侧看去的F箭头方向图。
在图4~图6中,翼20形成为其作为叶轮8a的外周侧端的翼外周侧端部20d相对于作为叶轮8a的内周侧端的翼内周侧端部20c沿风扇旋转方向RO前倾的形状。
翼20沿旋转轴线方向分开成多个区域,形成为将与环形部8b相邻的两端部分视作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将翼20的中央部分视作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将翼环形部附近部20a与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之间的部分视作翼连接部20e的5个区域。
另外,“翼环形部附近部20a”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1区域”。
另外,“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2区域”。
另外,“翼连接部20e”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3区域”。
翼20的翼内周侧端部20c的壁厚形成为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比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壁薄。
另外,翼连接部20e处的翼20的壁厚形成为从翼环形部附近部20a的壁厚到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的壁厚,形状逐渐变化。
也就是说,以如下方式形成翼20的翼内周侧端部20c:在相对于翼20的风扇旋转方向RO成为前表面的翼压力面20p,和相对于风扇旋转方向RO成为后表面的翼负压面20s的两个面,以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的风扇旋转轴线O方向的规定长度凹陷。
另外,如图6所示,在作为风扇旋转轴线O方向的翼20的全长的翼环形部间长度B上,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的风扇旋转轴线O方向的长度Bb、两端两处的翼环形部附近部20a的风扇旋转轴线O方向的各长度Ba、和两处的翼连接部20e的风扇旋转轴线O方向的各长度Bc为Bb>Ba>Bc的关系。
图7是图3的1片翼的A-A剖视图。
在图7中,表示翼环形部附近部20a的与风扇旋转轴线O正交的截面。
如图7所示,翼20的与风扇旋转轴线O正交的截面形成为圆弧状。
翼20的在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处的翼外周侧端部20da和翼内周侧端部20ca均形成为圆弧形状。另外,翼外周侧端部20da位于比环形部8b的外周靠内周侧的位置。
并且,翼20在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处的壁厚形成为从翼外周侧端部20da向翼内周侧端部20ca逐渐增厚。
即,在将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处的翼内周侧端部20ca的圆弧中心点C1a的壁厚设为t1a,将翼外周侧端部20da的圆弧中心点C2a的壁厚设为t2a,将翼弦中心点C3a(见后述)的壁厚设为t3a时,翼环形部附近部20a的翼20的壁厚形成为翼外周侧端部20da的壁厚t2a<翼弦中心点C3a的壁厚t3a<翼内周侧端部20ca的壁厚t1a。
这里,翼内周侧端部20ca的壁厚t1a相当于与翼内周侧端部20ca的圆弧内切的圆的直径。
另外,翼外周侧端部20da的壁厚t2a相当于与翼外周侧端部20da的圆弧内切的圆的直径。
另外,将连结翼外周侧端部20da的圆弧中心点C2a和翼内周侧端部20ca的圆弧中心点C1a的线设为翼弦线La,翼弦中心点C3a的壁厚t3a相当于在翼弦中心点C3a与翼20内切的圆的直径,该翼弦中心点C3a是该翼弦线La的垂直平分线、与作为翼20在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处的壁厚中心线的曲线Sa的交点。
在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处的与风扇旋转轴线O正交的截面上,翼压力面20p、曲线Sa和翼负压面20s均形成为圆弧形状。
并且,在将翼压力面20p的圆弧半径设为Ra1,将翼负压面20s的圆弧半径设为Ra2,将曲线Sa的圆弧半径设为Ra3时,形成为翼压力面20p的圆弧半径Ra1<曲线Sa的圆弧半径Ra3<翼负压面20s的圆弧半径Ra2。
也就是说,将翼压力面20p的圆弧半径Ra1形成为比翼负压面20s的圆弧半径Ra2小,是越靠翼压力面20p侧圆弧半径越小、弯曲越大的形状。
另外,在图7中,附图标记R01a是以风扇旋转轴线O为中心的通过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处的翼内周侧端部20ca的圆弧中心点C1a的圆的半径。
另外,附图标记R02a是以风扇旋转轴线O为中心的通过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处的翼外周侧端部20da的圆弧中心点C2a的圆的半径。
图8是图3的1片翼的B-B剖视图。
在图8中,表示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的与风扇旋转轴线O正交的截面。
如图8所示,翼20的与风扇旋转轴线O正交的截面形成为圆弧状。
翼20在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处的翼外周侧端部20db和翼内周侧端部20cb均形成为圆弧形状。另外,翼外周侧端部20db位于比环形部8b的外周靠内周侧的位置。
并且,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处的翼20的壁厚形成为从翼外周侧端部20db,向翼外周侧端部20db与翼内周侧端部20cb的中央逐渐增厚,从该中央向翼内周侧端部20cb逐渐变薄。
即,在将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处的翼内周侧端部20cb的圆弧中心点C1b的壁厚设为t1b,将翼外周侧端部20db的圆弧中心点C2b的壁厚设为t2b,将翼弦中心点C3a’(见后述)的壁厚设为t3a时,例如将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的翼20的壁厚形成为翼外周侧端部20db的壁厚t2b<翼弦中心点C3a’的壁厚t3a,且翼弦中心点C3a’的壁厚t3a>翼内周侧端部20cb的壁厚t1b。
这里,翼内周侧端部20cb的壁厚t1b相当于与翼内周侧端部20cb的圆弧内切的圆的直径。
另外,翼外周侧端部20db的壁厚t2b相当于与翼外周侧端部20db的圆弧内切的圆的直径。
另外,翼弦中心点C3a’是图7的A-A截面中的翼弦中心点C3a向B-B截面的投影点。翼弦中心点C3a’的壁厚t3a相当于在翼弦中心点C3a’与翼20内切的圆的直径,与图7的A-A截面中的翼弦中心点C3a的壁厚t3a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图7的A-A截面中的翼弦中心点C3a向B-B截面的投影点、即翼弦中心点C3a’的壁厚t3a成为最大,其壁厚与A-A截面的翼弦中心点C3a的壁厚相同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在图8中,附图标记Lb是连结翼外周侧端部20db的圆弧中心点C2b和翼内周侧端部20cb的圆弧中心点C1b的翼弦线。
另外,附图标记Sb是作为翼20的在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处的壁厚中心线的曲线。
另外,附图标记R01b是以风扇旋转轴线O为中心的通过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处的翼内周侧端部20cb的圆弧中心点C1b的圆的半径。
另外,附图标记R02b是以风扇旋转轴线O为中心的通过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处的翼外周侧端部20db的圆弧中心点C2b的圆的半径。
在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处的与风扇旋转轴线O正交的截面上,翼压力面20p、曲线Sb、翼负压面20s均形成为圆弧形状。
并且,在将翼压力面20p的圆弧半径设为Rb1,将翼负压面20s的圆弧半径设为Rb2,将作为翼20的在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处的壁厚中心线的曲线Sb的圆弧半径设为Rb3时,形成为翼压力面20p的圆弧半径Rb1>曲线Sb的圆弧半径Rb3>翼负压面20s的圆弧半径Rb2。
也就是说,翼压力面20p的圆弧半径Rb1形成为比翼负压面20s的圆弧半径Rb2大,是越靠近翼负压面20s侧圆弧半径越小、弯曲越大的形状。
图9是图3的1片翼的B-B剖视图。
在图9中,表示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的与风扇旋转轴线O正交的截面,并且表示翼环形部附近部20a的形状。
如图9所示,翼20形成为从翼外周侧端部20d到翼外周侧端部20d与翼内周侧端部20c的中央,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和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为同一形状。
并且,形成为从翼外周侧端部20d与翼内周侧端部20c的中央到翼内周侧端部20c,在翼环形部附近部20a、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和翼连接部20e,形状变化。
例如从翼外周侧端部20d到翼弦中心点C3a,各部分的形状形成为同一形状,从而翼弦中心点C3a到翼内周侧端部20c,各部分的形状形成为发生变化。
另外,附图标记R01c是以风扇旋转轴线O为中心的通过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处的翼内周侧端部20cb的端面的圆的半径,与以风扇旋转轴线O为中心的通过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处的翼内周侧端部20ca的端面的圆的半径相同。
此外,作为翼20在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处的壁厚中心线的曲线Sa,和作为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处的壁厚中心线的曲线Sb形成为相同。
图10是图3的多个翼的A-A剖视图的风扇吹出侧的放大图。
如图10所示,当利用与各翼20的表面内切的圆的直径来表示相邻的翼20间的距离时,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在翼内周侧端部20cb处的翼间距离M1b,和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在翼内周侧端部20ca处的翼间距离M1a为M1a<M1b。即,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的翼间距离比翼环形部附近部20a的翼间距离大。
另外,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在翼外周侧端部20da处的翼间距离M2a,和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在翼外周侧端部20db处的翼间距离M2b相同。
另外,至少将在翼外周侧端部20da、20db处的翼间距离M2a、M2b形成为比在翼内周侧端部20ca、20cb处的翼间距离M1a、M1b小。
另外,在图10中,附图标记Ua表示来自翼环形部附近部20a的吹出气流。另外,附图标记Ub表示来自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的吹出气流。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沿风扇旋转轴线O方向将翼20分成多个区域,将与环形部8b相邻的两端部分视作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将翼20的中央部分视作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作为翼20的叶轮8a内周侧端的翼内周侧端部20c的壁厚形成为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比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壁薄。
因此,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在翼内周侧端部20cb处的翼间距离M1b,比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在翼内周侧端部20ca处的翼间距离M1a大。因此,在风扇吹出区域内,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比翼环形部附近部20a能够减速翼间通过风速地吹出气流。
结果,能够沿风扇吹出区域的风扇旋转轴线O方向使风速分布均匀化,降低吹出风路的通风阻力,能够减少风扇电机所消耗的电力。因而,能够提高节能性。
另外,在翼环形部附近部20a,翼内周侧端部20ca的壁厚较厚,所以翼内周侧端部20cb处的翼间距离M1b减小。
因此,即使在环形部8b表面发展的边界层紊流流入,也能在翼环形部附近部20a使气流增速,向风扇吹出侧吹出气流。
也就是说,通过减少向翼20的流入气流的紊乱以及降低风速,能够减小噪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翼环形部附近部20a与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之间的部分视作翼连接部20e,将翼连接部20e的翼20的壁厚形成为从翼环形部附近部20a的壁厚到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的壁厚,形状逐渐变化。
因此,能够使翼间通过风速平稳地减速地吹出气流。
结果,能够沿风扇吹出区域的风扇旋转轴线O方向使风速分布均匀化,降低吹出风路的通风阻力,能够减少风扇电机所消耗的电力。因而,能够提高节能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翼环形部附近部20a的翼20的壁厚形成为从翼外周侧端部20da向翼内周侧端部20ca逐渐增厚。另外,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的翼20的壁厚形成为从翼外周侧端部20d向翼外周侧端部20d与翼内周侧端部20c的中央逐渐增厚,从中央向翼内周侧端部20c逐渐变薄。
因此,即使在环形部8b的表面发展的边界层紊流流入,由于翼间距离M1a小,所以使紊流平稳地衰减而向风扇吹出侧吹出。也就是说,通过减少向翼20的流入气流的紊乱以及降低风速,能够减小噪声。
另外,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更能够减速翼间通过风速地吹出气流。
结果,能够沿风扇吹出区域的风扇旋转轴线O方向使风速分布均匀化,降低吹出风路的通风阻力,能够减少风扇电机所消耗的电力。因而,能够提高节能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翼20的与风扇旋转轴线O正交的截面形成为圆弧状,在将翼20的壁厚中心、与连结翼外周侧端部20d和翼内周侧端部20c的弦线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视作翼弦中心点C3a的情况下,翼环形部附近部20a的翼20的壁厚形成为翼外周侧端部20d的壁厚<翼弦中心点C3a的壁厚<翼内周侧端部20c的壁厚。另外,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的翼20的壁厚形成为翼外周侧端部20d的壁厚<翼弦中心点C3a的壁厚,且翼弦中心点C3a的壁厚>翼内周侧端部20c的壁厚。
因此,即使在环形部8b的表面发展的边界层紊流流入,由于翼间距离M1a小,所以使紊流平稳地衰减而向风扇吹出侧吹出。也就是说,通过减少向翼20的流入气流的紊乱以及降低风速,能够减小噪声。
另外,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更能够减速翼间通过风速而吹出气流。
结果,能够沿风扇吹出区域的风扇旋转轴线O方向使风速分布均匀化,降低吹出风路的通风阻力,能够减少风扇电机所消耗的电力。因而,能够提高节能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翼环形部附近部20a的相对于翼20的风扇旋转方向RO成为前表面的翼压力面20p的圆弧半径,形成为比相对于翼20的风扇旋转方向RO成为后表面的翼负压面20s的圆弧半径小,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的翼压力面20p的圆弧半径形成为比翼负压面20s的圆弧半径大。
因此,在通过风量大的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能够减小在翼压力面20p的气流的转向角度。
另外,在通过风量小的翼环形部附近部20a,能够增大在翼压力面20p的气流的转向角度。
也就是说,如图10所示,来自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的吹出气流Ub自吹出口3的高度方向中央向引导壁10侧吹出。
另外,来自翼环形部附近部20a的吹出气流Ua从在吹出口3的高度方向上比吹出气流Ub靠上方的位置的中央向稳定器9侧吹出。
结果,能够在风扇旋转轴线O方向上以沿吹出口3的高度方向不同的风向吹出气流,使高速区域得到扩散,抑制偏流,使风速分布均匀化,所以减小通风阻力。
因此,能够降低风路内的通风阻力,能够降低风扇电机所消耗的电力。因而,能够提高节能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翼20的各区域的与风扇旋转轴线O正交的截面的形状,形成为从翼外周侧端部20d到翼外周侧端部20d与翼内周侧端部20c的中央,在各区域为同一形状。另外,形成为从翼外周侧端部20d与翼内周侧端部20c的中央到翼内周侧端部20c,各区域的形状发生变化。
因此,能够抑制灰尘向翼20附着。也就是说,当在叶轮8a的外周侧,沿风扇旋转轴线O方向壁厚、翼外周侧端部20d例如为波浪状或者存在缺口等形状变化部时,在贯流风扇8起动时,在风扇周围浮游的灰尘可能挂在上述形状变化部,以此为起因而使灰尘附着,粘着在翼2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形成为从中央到翼内周侧端部20c的形状发生变化,所以能够抑制灰尘的附着。
因此,能够保持贯流风扇8的清洁性。结果,能够获得卫生的空调。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在风扇旋转轴线O方向的翼环形部间长度B上,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的风扇旋转轴线O方向的长度Bb、两端两处的翼环形部附近部20a的风扇旋转轴线O方向的各长度Ba、和两处的翼连接部20e的风扇旋转轴线O方向的各长度Bc为Bb>Ba>Bc的关系。
当该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的长度Bb相对于翼环形部间长度B的比率过高时,气流过于集中在环形部间中央部,相反若比率过低,则不能获得噪声降低效果和节能效果,所以是存在最佳范围的。
图11是表示相对于环形部间中央部长度Bb与翼环形部间长度B的比Bb/B的、风量相同时的噪声值变化的图。
图12是表示相对于比Bb/B的、风量相同时的风扇电机所消耗的电力的变化的图。
如图11所示,当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的风扇旋转轴线O方向的长度Bb与翼20的风扇旋转轴线O方向的翼环形部间长度B的比Bb/B至少为0.4~0.6时,能够获得噪声降低效果。
另外,在如图12所示Bb/B至少为0.3~0.7时,能够降低风扇电机所消耗的电力。
因此,当Bb/B至少为0.4~0.6时,能够获得噪声降低效果和风扇电机所消耗的电力的降低效果,能够获得肃静且节能性高的贯流风扇8和空调。
实施方式2.
图13是装设在表示实施方式2的空调中的贯流风扇的相当于图4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的翼的相当于图9的B-B剖视图。
在图14中,表示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的与风扇旋转轴线O正交的截面,并且表示翼环形部附近部20a的形状。
另外,在图13和图14中,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对应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下,以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描述。
如图13所示,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的翼内周侧端部20c形成为向比翼环形部附近部20a靠叶轮8a的内周侧的位置凸出。也就是形成为凸型形状。
另外,如图14所示,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的曲线Sb与翼环形部附近部20a的曲线Sa相同,该曲线Sb在曲线Sa的延长线上向叶轮8a的内周侧突出。即,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在壁厚中心的圆弧半径形成为与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在壁厚中心的圆弧半径相同。
另外,在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处的翼外周侧端部20da的圆弧中心点C2a,与在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处的翼外周侧端部20db的圆弧中心点C2b相同。
另外,在图14中,附图标记La是连结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处的翼内周侧端部20ca的圆弧中心点C1a和翼外周侧端部20da的圆弧中心点C2a的线的翼弦线。
另外,附图标记Lb是连结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处的翼内周侧端部20cb的圆弧中心点C1b和翼外周侧端部20db的圆弧中心点C2b的线的翼弦线。
并且,翼弦线Lb的长度形成为比翼弦线La长。
另外,附图标记R01a是以风扇旋转轴线O为中心的通过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处的翼内周侧端部20ca的圆弧中心点C1a的圆的半径。
另外,附图标记R01b是以风扇旋转轴线O为中心的通过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处的翼内周侧端部20cb的圆弧中心点C1b的圆的半径。
并且,形成为半径R01a>半径R01b。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的翼内周侧端部20c形成为向比翼环形部附近部20a靠叶轮8a内周侧的位置凸出。
因此,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的翼弦长(翼弦线Lb的长度)比翼环形部附近部20a的翼弦长(翼弦线La的长度)长,能够使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的静压的上升比翼环形部附近部20a高。
因此,能够沿风扇旋转轴线O方向从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向两侧的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形成从高压变成低压的压力梯度。结果,能够产生从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向翼环形部附近部20a的气流。
因此,除了上述实施方式1的抑制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处的边界层紊流的效果以外,还能利用从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向翼环形部附近部20a的气流,进一步抑制环形部8b的表面处的边界层的发展,进一步抑制在翼20的出口侧的剥离紊乱。
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噪声,并且有效风路也得到扩大,从而减小在翼间内部的通风阻力,能够减少风扇电机所消耗的电力。
因而,能够获得更加安静且节能性高的贯流风扇8和空调。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贯流风扇不限定于使用在上述空调中,能够有效地利用在空气净化器、加湿器和除湿器等中。
附图标记说明
1、空调主体;1a、主体前表面;1b、主体上部;2、上部吸入口;3、吹出口;4a、上下风向叶片;4b、左右风向叶片;5、过滤器;6、前表面格栅;7、换热器;8、贯流风扇;8a、叶轮;8b、环形部;8c、叶轮单体;8d、风扇轴;8e、风扇轴套;9、稳定器;10、引导壁;11、房间;11a、壁;12、电机;12a、电机轴;20、翼;20a、翼环形部附近部;20b、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c、翼内周侧端部;20ca、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处的翼内周侧端部;20cb、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处的翼内周侧端部;20d、翼外周侧端部;20da、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处的翼外周侧端部;20db、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处的翼外周侧端部;20e、翼连接部;20p、翼压力面;20s、翼负压面;B、翼环形部间长度;Ba、翼环形部附近部20a的长度;Bb、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的长度;Bc、翼连接部20e的长度;C1a、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处的翼内周侧端部20ca的圆弧中心点;C1b、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处的翼内周侧端部20cb的圆弧中心点;C2a、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处的翼外周侧端部20da的圆弧中心点;C2b、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处的翼外周侧端部20db的圆弧中心点;C3a、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处的翼弦中心点;C3a’、翼弦中心点C3a的向B-B截面的投影点;E1、吸入侧风路;E2、吹出侧风路;F、箭头;La、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处的翼弦线;Lb、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处的翼弦线;M1a、翼环形部附近部20a的在翼内周侧端部20ca处的翼间距离;M1b、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的在翼内周侧端部20cb处的翼间距离;M2a、翼环形部附近部20a的在翼外周侧端部20da处的翼间距离;M2b、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的在翼外周侧端部20db处的翼间距离;O、风扇旋转轴线;RO、风扇旋转方向;R01a、以风扇旋转轴线O为中心的通过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处的翼内周侧端部20ca的圆弧中心点C1a的圆的半径;R01b、以风扇旋转轴线O为中心的通过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处的翼内周侧端部20ca的圆弧中心点C1a的圆的半径;R02a、以风扇旋转轴线O为中心的通过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处的翼外周侧端部20da的圆弧中心点C2a的圆的半径;R02b、以风扇旋转轴线O为中心的通过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处的翼外周侧端部20da的圆弧中心点C2a的圆的半径;Ra1、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处的翼压力面20p的圆弧半径;Ra2、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处的翼负压面20s的圆弧半径;Ra3、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处的曲线Sa的圆弧半径;Rb1、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处的翼压力面20p的圆弧半径;Rb2、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处的翼负压面20s的圆弧半径;Rb3、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处的曲线Sb的圆弧半径;Sa、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处的曲线;Sb、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处的曲线;Ua、来自翼环形部附近部20a的吹出气流;Ub、来自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的吹出气流;t1a、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处的翼内周侧端部20ca的圆弧中心点C1a的壁厚;t1b、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处的翼内周侧端部20cb的圆弧中心点C1b的壁厚;t2a、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处的翼外周侧端部20da的圆弧中心点C2a的壁厚;t2b、翼环形部间中央部20b处的翼外周侧端部20db的圆弧中心点C2b的壁厚;t3a、翼环形部附近部20a处的翼弦中心点C3a的壁厚。

Claims (12)

1.一种贯流风扇,该贯流风扇具有叶轮,该叶轮包括:
至少2个支承板,它们沿旋转轴线方向空开间隔地配置;
多个翼,它们在彼此的支承板间沿支承板的周向空开间隔地配置;
该贯流风扇的特征在于,
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将所述翼的所述支承板间分成多个区域,将与所述支承板相邻的两端部分设为第1区域,将翼的中央部分设为第2区域,
作为所述翼的所述叶轮内周侧端的翼内周侧端部的壁厚,形成为所述第2区域的壁厚比所述第1区域的壁厚薄,
所述第1区域的翼的壁厚形成为从作为所述翼的所述叶轮外周侧端的翼外周侧端部向所述翼内周侧端部逐渐变厚。
2.一种贯流风扇,该贯流风扇具有叶轮,该叶轮包括:
至少2个支承板,它们沿旋转轴线方向空开间隔地配置;
多个翼,它们在彼此的支承板间沿支承板的周向空开间隔地配置;
该贯流风扇的特征在于,
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将所述翼的所述支承板间分成多个区域,将与所述支承板相邻的两端部分设为第1区域,将翼的中央部分设为第2区域,
作为所述翼的所述叶轮内周侧端的翼内周侧端部的壁厚,形成为所述第2区域的壁厚比所述第1区域的壁厚薄,
所述第2区域的翼的壁厚形成为从作为所述翼的所述叶轮外周侧端的翼外周侧端部向所述翼内周侧端部逐渐变厚,之后向所述翼内周侧端部逐渐变薄。
3.一种贯流风扇,该贯流风扇具有叶轮,该叶轮包括:
至少2个支承板,它们沿旋转轴线方向空开间隔地配置;
多个翼,它们在彼此的支承板间沿支承板的周向空开间隔地配置;
该贯流风扇的特征在于,
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将所述翼的所述支承板间分成多个区域,将与所述支承板相邻的两端部分设为第1区域,将翼的中央部分设为第2区域,
作为所述翼的所述叶轮内周侧端的翼内周侧端部的壁厚,形成为所述第2区域的壁厚比所述第1区域的壁厚薄,
所述第2区域的翼的壁厚形成为从作为所述翼的所述叶轮外周侧端的翼外周侧端部,向所述翼外周侧端部与所述翼内周侧端部的中央逐渐变厚,从所述中央向所述翼内周侧端部逐渐变薄。
4.一种贯流风扇,该贯流风扇具有叶轮,该叶轮包括:
至少2个支承板,它们沿旋转轴线方向空开间隔地配置;
多个翼,它们在彼此的支承板间沿支承板的周向空开间隔地配置;
该贯流风扇的特征在于,
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将所述翼的所述支承板间分成多个区域,将与所述支承板相邻的两端部分设为第1区域,将翼的中央部分设为第2区域,
作为所述翼的所述叶轮内周侧端的翼内周侧端部的壁厚,形成为所述第2区域的壁厚比所述第1区域的壁厚薄,
将所述第1区域与所述第2区域之间的部分设为第3区域,
所述第3区域的翼的壁厚形成为从所述第1区域的壁厚到所述第2区域的壁厚,形状逐渐变化。
5.一种贯流风扇,该贯流风扇具有叶轮,该叶轮包括:
至少2个支承板,它们沿旋转轴线方向空开间隔地配置;
多个翼,它们在彼此的支承板间沿支承板的周向空开间隔地配置;
该贯流风扇的特征在于,
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将所述翼的所述支承板间分成多个区域,将与所述支承板相邻的两端部分设为第1区域,将翼的中央部分设为第2区域,
作为所述翼的所述叶轮内周侧端的翼内周侧端部的壁厚,形成为所述第2区域的壁厚比所述第1区域的壁厚薄,
所述翼的与所述旋转轴线正交的截面形成为圆弧状,
在将所述翼的壁厚中心、与连结翼外周侧端部和翼内周侧端部的弦线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设为翼弦中心点的情况下,
所述第1区域的翼的壁厚形成为翼外周侧端部的壁厚<翼弦中心点的壁厚<翼内周侧端部的壁厚,
所述第2区域的翼的壁厚形成为翼外周侧端部的壁厚<翼弦中心点的壁厚,且翼弦中心点的壁厚>翼内周侧端部的壁厚。
6.一种贯流风扇,该贯流风扇具有叶轮,该叶轮包括:
至少2个支承板,它们沿旋转轴线方向空开间隔地配置;
多个翼,它们在彼此的支承板间沿支承板的周向空开间隔地配置;
该贯流风扇的特征在于,
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将所述翼的所述支承板间分成多个区域,将与所述支承板相邻的两端部分设为第1区域,将翼的中央部分设为第2区域,
作为所述翼的所述叶轮内周侧端的翼内周侧端部的壁厚,形成为所述第2区域的壁厚比所述第1区域的壁厚薄,
所述翼的与所述旋转轴线正交的截面形成为圆弧状,
所述第1区域的相对于所述翼的旋转方向成为前表面的翼压力面的圆弧半径,形成为比相对于所述翼的旋转方向成为后表面的翼负压面的圆弧半径小,
所述第2区域的翼压力面的圆弧半径形成为比翼负压面的圆弧半径大。
7.一种贯流风扇,该贯流风扇具有叶轮,该叶轮包括:
至少2个支承板,它们沿旋转轴线方向空开间隔地配置;
多个翼,它们在彼此的支承板间沿支承板的周向空开间隔地配置;
该贯流风扇的特征在于,
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将所述翼的所述支承板间分成多个区域,将与所述支承板相邻的两端部分设为第1区域,将翼的中央部分设为第2区域,
作为所述翼的所述叶轮内周侧端的翼内周侧端部的壁厚,形成为所述第2区域的壁厚比所述第1区域的壁厚薄,
所述翼的各区域内的与所述旋转轴线正交的截面的形状形成为:
从翼外周侧端部到翼外周侧端部与翼内周侧端部的中央,各区域为同一形状,
从翼外周侧端部与翼内周侧端部的中央到翼内周侧端部,各区域的形状发生变化。
8.一种贯流风扇,该贯流风扇具有叶轮,该叶轮包括:
至少2个支承板,它们沿旋转轴线方向空开间隔地配置;
多个翼,它们在彼此的支承板间沿支承板的周向空开间隔地配置;
该贯流风扇的特征在于,
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将所述翼的所述支承板间分成多个区域,将与所述支承板相邻的两端部分设为第1区域,将翼的中央部分设为第2区域,
作为所述翼的所述叶轮内周侧端的翼内周侧端部的壁厚,形成为所述第2区域的壁厚比所述第1区域的壁厚薄,
所述第2区域的翼内周侧端部形成为向比所述第1区域靠所述叶轮内周侧的位置凸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贯流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翼的与所述旋转轴线正交的截面形成为圆弧状,
所述第2区域的壁厚中心处的圆弧半径形成为与所述第1区域的壁厚中心处的圆弧半径相同。
10.一种贯流风扇,该贯流风扇具有叶轮,该叶轮包括:
至少2个支承板,它们沿旋转轴线方向空开间隔地配置;
多个翼,它们在彼此的支承板间沿支承板的周向空开间隔地配置;
该贯流风扇的特征在于,
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将所述翼的所述支承板间分成多个区域,将与所述支承板相邻的两端部分设为第1区域,将翼的中央部分设为第2区域,
作为所述翼的所述叶轮内周侧端的翼内周侧端部的壁厚,形成为所述第2区域的壁厚比所述第1区域的壁厚薄,
形成为使所述翼的所述第2区域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长度(Bb)与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全长(B)的比(Bb/B)是0.4~0.6。
11.一种贯流风扇,该贯流风扇具有叶轮,该叶轮包括:
至少2个支承板,它们沿旋转轴线方向空开间隔地配置;
多个翼,它们在彼此的支承板间沿支承板的周向空开间隔地配置;
该贯流风扇的特征在于,
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将所述翼的所述支承板间分成多个区域,将与所述支承板相邻的两端部分设为第1区域,将翼的中央部分设为第2区域,
作为所述翼的所述叶轮内周侧端的翼内周侧端部的壁厚,形成为所述第2区域的壁厚比所述第1区域的壁厚薄,
形成为使所述翼的所述第2区域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长度(Bb)与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全长(B)的比(Bb/B)是0.3~0.7。
12.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
该空调包括:
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贯流风扇;
换热器,其配置在由所述贯流风扇形成的吸入侧流路内,与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CN201180053696.9A 2010-11-08 2011-10-12 贯流风扇和具有该贯流风扇的空调 Active CN1032015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49511 2010-11-08
JP2010249511A JP5269036B2 (ja) 2010-11-08 2010-11-08 貫流ファン、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PCT/JP2011/005717 WO2012063404A1 (ja) 2010-11-08 2011-10-12 貫流ファン、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01518A CN103201518A (zh) 2013-07-10
CN103201518B true CN103201518B (zh) 2015-09-30

Family

ID=460505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3696.9A Active CN103201518B (zh) 2010-11-08 2011-10-12 贯流风扇和具有该贯流风扇的空调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303649B2 (zh)
EP (1) EP2639458B1 (zh)
JP (1) JP5269036B2 (zh)
CN (1) CN103201518B (zh)
ES (1) ES2729377T3 (zh)
WO (1) WO20120634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50569A1 (ja) * 2012-04-06 2013-10-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JP5747888B2 (ja) * 2012-09-28 2015-07-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送風機
WO2014080494A1 (ja) * 2012-11-22 2014-05-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DE102013213416B4 (de) * 2013-07-09 2017-11-09 MTU Aero Engines AG Schaufel für eine Gasturbomaschine
CN105134497A (zh) * 2015-08-18 2015-12-09 苗泽新 直立式贯流风扇型风力发电装置
JP6625213B2 (ja) * 2016-06-27 2019-12-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多翼ファン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7956739B (zh) * 2017-11-23 2024-04-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贯流风轮及空调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900U (ja) * 1982-06-26 1984-01-07 株式会社東芝 横流フアン
CN1106125A (zh) * 1993-09-10 1995-08-0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空气调节器及其通流风扇
CN1323952A (zh) * 2000-05-16 2001-11-2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直流风扇和具有直流风扇的空调器
CN1392940A (zh) * 2000-09-29 2003-01-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器
CN1482367A (zh) * 2002-09-13 2004-03-17 日立家用电器公司 空调机
JP3515437B2 (ja) * 1999-08-06 2004-04-0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横流ファン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65992U (zh) * 1979-05-17 1980-11-28
JPH1077988A (ja) 1996-08-30 1998-03-24 Toshiba Corp 横流ファン
JP3497073B2 (ja) * 1998-01-19 2004-02-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貫流送風機
JP2005120877A (ja) 2003-10-15 2005-05-12 Haruo Yoshida 横断流送風機用羽根車および横断流送風機
JP2006329099A (ja) 2005-05-27 2006-12-07 Daikin Ind Ltd クロスフローファン
EP1741934B1 (de) * 2005-07-04 2015-06-10 MAHLE Behr GmbH & Co. KG Laufrad
JP4840343B2 (ja) * 2007-11-30 2011-12-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貫流ファン及び空気調和機
JP4989705B2 (ja) * 2009-11-09 2012-08-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貫流ファン及び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JP5030115B2 (ja) * 2010-02-16 2012-09-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貫流ファン、送風機および羽根車の成形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900U (ja) * 1982-06-26 1984-01-07 株式会社東芝 横流フアン
CN1106125A (zh) * 1993-09-10 1995-08-0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空气调节器及其通流风扇
JP3515437B2 (ja) * 1999-08-06 2004-04-0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横流ファン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CN1323952A (zh) * 2000-05-16 2001-11-2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直流风扇和具有直流风扇的空调器
CN1392940A (zh) * 2000-09-29 2003-01-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器
CN1482367A (zh) * 2002-09-13 2004-03-17 日立家用电器公司 空调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729377T3 (es) 2019-11-04
US20130177395A1 (en) 2013-07-11
CN103201518A (zh) 2013-07-10
EP2639458A4 (en) 2018-04-11
US9303649B2 (en) 2016-04-05
WO2012063404A1 (ja) 2012-05-18
EP2639458B1 (en) 2019-05-08
EP2639458A1 (en) 2013-09-18
JP2012102622A (ja) 2012-05-31
JP5269036B2 (ja) 2013-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01518B (zh) 贯流风扇和具有该贯流风扇的空调
JP7092433B2 (ja) 正逆回転ファン
US9759220B2 (en) Cross flow fan and in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KR20080104169A (ko) 다익 팬
JP4896213B2 (ja) 貫流ファン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2009203897A (ja) 多翼送風機
CN102341603B (zh) 螺旋桨式风扇
JP4208020B2 (ja) 多翼ファンの羽根車
CN109469643A (zh) 轴流风轮、轴流风机、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
JP5631429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4389816A (zh) 离心叶轮及离心风机
JP5629720B2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流体送り装置および成形用金型
CN205117806U (zh) 轴流风叶、轴流风机和空调器
KR100806149B1 (ko) 저소음형 송풍팬
CN104895838A (zh) 轴流风叶及轴流风机
CN202418036U (zh) 轴流风扇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3810595U (zh) 风机的出风保护罩、风机和空调器室外机
CN105889128A (zh) 离心风叶、外转子风机及空调器
CN207555749U (zh) 挡风板、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4299949U (zh) 离心叶轮及离心风机
CN205779899U (zh) 离心风叶、外转子风机及空调器
KR101826348B1 (ko) 횡류팬 및 이를 구비한 공기 조화기
CN202579316U (zh) 轴流风扇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21096950U (zh) 用于轴流风扇的叶片、轴流风扇和空调室外机
JP5627731B2 (ja) 貫流ファン、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