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84814A - 适用在电动锁的传动机构及其相关电动锁 - Google Patents

适用在电动锁的传动机构及其相关电动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84814A
CN103184814A CN2012105873378A CN201210587337A CN103184814A CN 103184814 A CN103184814 A CN 103184814A CN 2012105873378 A CN2012105873378 A CN 2012105873378A CN 201210587337 A CN201210587337 A CN 201210587337A CN 103184814 A CN103184814 A CN 1031848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eller
clutch part
selection structure
subjected
transmission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8733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84814B (zh
Inventor
黄莲溪
黄建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wan Fu Hsing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wan Fu Hsing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wan Fu Hsing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wan Fu Hsing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848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48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848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48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7/00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E05B47/06Controlling mechanically-operated bolts by electro-magnetically-operated detents
    • E05B47/0676Controlling mechanically-operated bolts by electro-magnetically-operated detents by disconnecting the handle
    • E05B47/068Controlling mechanically-operated bolts by electro-magnetically-operated detents by disconnecting the handle axially, i.e. with an axially disengaging coupling elemen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13/00Devices preventing the key or the handle or both from being used
    • E05B13/10Devices preventing the key or the handle or both from being used formed by a lock arranged in the handle
    • E05B13/101Devices preventing the key or the handle or both from being used formed by a lock arranged in the handle for disconnecting the handl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7/00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E05B47/0001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with electric actuator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reof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7/00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E05B47/0001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with electric actuator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reof
    • E05B47/0012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with electric actuator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reof with rotary electromot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9/00Electric permutation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 Mechanical aspects of electronic locks; 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9/00Gearing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gears or friction members and not capable of conveying indefinitely-continuing rotary motion
    • F16H19/02Gearing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gears or friction members and not capable of conveying indefinitely-continuing rotary motion for interconverting rotary or oscillating motion and reciprocating mo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7/00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E05B47/0001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with electric actuator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reof
    • E05B2047/001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ctuators or power transmissions therefor
    • E05B2047/0018Details of actuator transmissions
    • E05B2047/002Geared transmiss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7/00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E05B47/0001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with electric actuator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reof
    • E05B2047/001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ctuators or power transmissions therefor
    • E05B2047/0018Details of actuator transmissions
    • E05B2047/0026Clutches, couplings or braking arrangem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7/00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E05B47/0001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with electric actuator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reof
    • E05B2047/001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ctuators or power transmissions therefor
    • E05B2047/0018Details of actuator transmissions
    • E05B2047/0026Clutches, couplings or braking arrangements
    • E05B2047/0031Clutches, couplings or braking arrangements of the elastic typ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63/00Locks or fastenings with speci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E05B63/04Locks or fastenings with speci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for alternative use on the right-hand or left-hand side of w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T292/57Operators with knobs or hand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0/00Locks
    • Y10T70/70Operating mechanism
    • Y10T70/7051Using a powered device [e.g., motor]
    • Y10T70/7062Electrical type [e.g., solenoid]
    • Y10T70/7068Actuated after correct combination recognized [e.g., numerical, alphabetical, or magnet[s] patter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8Mechanical movements
    • Y10T74/18056Rotary to or from reciprocating or oscill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一种适用在电动锁的传动机构,其用来带动锁闩组合解闩,传动机构包含有底板、推动件、离合件以及电致动件。底板具有第一受推结构,推动件具有第二受推结构,且离合件抵接在推动件上。电致动件驱动推动件朝第一方向转动,且第二受推结构与第一受推结构配合,以使推动件能相对底板产生位移,藉以推动离合件至解闩位置。

Description

适用在电动锁的传动机构及其相关电动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在电动锁的传动机构及其相关电动锁,特别是有关一种用来带动锁闩组合解闩的传动机构及其相关电动锁。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电动锁利用马达作为其动力来源,再通过齿轮组传递马达所输出的扭力,藉以驱动电动锁的离合机构移动进而卡合或分离于锁闩组合。当齿轮组被马达驱动而正转时,设置在齿轮组上的受推结构可驱动离合机构卡合于电动锁的锁闩组合。藉此,把手所承受的扭力便可传递至锁闩组合,进而使使用者可通过转动把手以达到开门的目的。当齿轮组被马达驱动而反转时,离合机构可通过弹簧而分离于电动锁的锁闩组合。因此,当把手承受扭力时,把手只可空转而无法传递扭力至锁闩组合。藉此,锁闩组合便可保持闩锁状态。
然而,由于公知用来驱动离合机构移动的受推结构设置在齿轮组上,其导致齿轮组的结构复杂且不利于组装。此外,当齿轮组驱动离合机构时,齿轮组也承受离合机构所施予的反作用力影响,使得齿轮组容易因所述反作用力而磨损,进而缩短电动锁的使用寿命,从而降低电动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用来带动锁闩组合解闩的传动机构及其相关电动锁,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公开一种适用在电动锁的传动机构,其用来带动一锁闩组合解闩,所述传动机构包含有一底板、一推动件、一离合件以及一电致动件。所述底板具有一第一受推结构,所述推动件具有一第二受推结构,且所述离合件抵接在所述推动件上。所述电致动件驱动所述推动件朝第一方向转动,且所述第二受推结构与所述第一受推结构配合,以使所述推动件能相对所述底板产生位移,藉以推动所述离合件至一解闩位置。
本发明进一步公开一种电动锁,其固定在一门片上且包含有一传动机构以及一把手装置。所述传动机构包含有一底板以及一推动件。所述底板锁附于所述门片,且所述推动件抵接在所述底板且可相对于所述底板移动。所述把手装置可相对一长轴转动,当所述推动件推抵所述底板时,所述推动件沿所述长轴相对远离所述底板的第一位移方向移动至一解闩位置,以使所述把手装置可传递扭力;当所述推动件未推抵所述底板时,所述推动件沿所述长轴相对邻近所述底板的第二位移方向离开所述解闩位置,以使所述把手装置空转。
综上所述,当电致动件(例如马达)驱动推动件朝第一方向转动时,推动件上的第二受推结构与底板上的第一受推结构配合,使推动件受推而相对底板位移。这样一来,通过将用来驱动离合件的第一受推结构以及第二受推结构分别设置在底板与推动件上的设计,本发明便可降低推动件上机构的复杂度,藉以方便组装。此外,当电致动件驱动推动件时,本发明利用底板来提供推动件推动离合件所需的反作用力,由于底板可被固定在一门片上,故本发明可大幅提升机构在作动时的稳定性而减少磨损,进而增加电动锁的使用寿命,从而提升电动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发明详述及所附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电动锁的元件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电动锁在另一视角的元件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转动轮以及第二转动轮的元件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转动轮以及第二转动轮在另一视角的元件爆炸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转动轮、第二转动轮以及干涉机构的元件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第一转动轮、第二转动轮以及干涉机构的元件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电动锁的元件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底板以及推动件的元件爆炸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底板以及推动件在另一视角的元件爆炸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传动机构处在初始状态的元件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传动机构处在解闩状态的元件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电动锁的部分元件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动锁的元件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电动锁的部分元件爆炸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离合机构的元件爆炸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离合机构在另一视角的元件爆炸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离合机构处在初始状态的元件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离合机构处在解闩状态的元件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电动锁的元件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把手装置的内部元件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把手装置处在另一状态的内部元件示意图。
图22为图20所示把手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把手装置处在另一状态的内部元件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把手装置处在另一状态的内部元件示意图。
图2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把手部位在所述第一起始位置在另一视角的元件示意图。
图2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把手部位在所述第二起始位置在另一视角的元件示意图。
图2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把手部位在初始位置的元件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30、30'、80    电动锁               31             墙面
32             门片                 34             传动机构
36             电致动件             38             输入单元
40             控制单元             42、42'        第一转动轮
44、44'        第二转动轮           46、46'        干涉机构
48             蜗齿轮               50             推动件
52             底板                 54             离合件
56             带动凸轮             58             锁闩组合
60、82         把手装置             64             接触开关
66             第三受推结构         68             停止端
70             反转端               71             解闩控制件解闩控制
                                                   件
72             离合机构             74             锁匙组合
76             转动卡制件           78             锁匙件
84             壳体                 86             固定件
88             换向片               90             复位件
92             止挡片               96             压杆
421            转动凹部             461            卡槽
463、463'      容置槽               465            开口
467            卡固件               469、469'、    弹性件
                                    62、94
501            传动齿轮部           503            破孔
505、541       第二受推结构         507            推动件部
521            轴管                 523、761       第一受推结构
581            锁舌                 583            带动柱
601            把手部               603            管状部
741            锁壳                 743            锁心
745            锁匙带动板           747            锁槽
861            穿孔                 881            第一凹槽
883            第二凹槽             921            止挡结构
923            突点                 S1             第一侧
S2             第二侧               S3             第三侧
S4             第四侧               A              轴向方向
B              径向方向             X              长轴
X1             第一位移方向         X2             第二位移方向
D1             第一方向             D2             第二方向
R1、W1         第一转向             R2、W2         第二转向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电动锁30的元件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动锁30可安装在一门片32上,电动锁30用来将门片32闩锁在一墙面31上或将门片32自墙面31解闩,以使门片32对应地处在一闩锁状态或一解闩状态。请参阅图1以及图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电动锁30在另一视角的元件示意图。如图1以及图2所示,电动锁30包含有一传动机构34。此外,传动机构34包含有一电致动件36,电致动件36用来作为电动锁30的动力来源。进一步地,电动锁30进一步包含有一输入单元38,其用来输入一信号,如密码信号。在此实施例中,输入单元38可为一铵键装置,但不受此限。举例来说,输入单元38也可为一触控面板。换句话说,只要是可用来输入所述信号的输入装置均属本发明所保护的范畴。
值得一提的是,电动锁30进一步包含有一控制单元40,其耦接于输入单元38与电致动件36。当使用者欲开启门片32时,首先利用输入单元38输入所述信号至控制单元40。接着,当由输入单元38所输入的所述信号与一授权信号相符时,控制单元40便控制电致动件36通电运转,藉以驱动传动机构34执行后续的解闩等的动作。此外,传动机构34进一步包含有一第一转动轮42以及一第二转动轮44。第一转动轮42用来传递电致动件36所输出的扭力,且第一转动轮42具有轴向方向A。第二转动轮44在轴向方向A上与第一转动轮42相邻排列,以使电致动件36所输出的扭力可沿轴向方向A在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间传递。
请参阅图3以及图4,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的元件爆炸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在另一视角的元件爆炸示意图。如图3以及图4所示,第一转动轮42具有一转动凹部421,第二转动轮44具有一转动轴部441,且转动轴部441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转动凹部421中。此外,传动机构34进一步包含有一干涉机构46。在此实施例中,干涉机构46包含有两个卡槽461以及一容置槽463。各卡槽461形成在第一转动轮42的转动凹部421的外围,容置槽463形成在第二转动轮44的转动轴部441的端面。请参阅图5,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转动轮42、第二转动轮44以及干涉机构46的元件剖面示意图。如图5所示,当第一转动轮42、第二转动轮44以及干涉机构46沿转动轴部441的轴向方向A组装后,干涉机构46设置在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之间,且容置槽463是位在各卡槽461的内侧。此外,容置槽463沿垂直于转动轴部441的轴向方向A的径向方向B上形成有两个开口465。
此外,干涉机构46进一步包含有两个卡固件467以及一弹性件469。各卡固件467位在容置槽463中,且可脱离地卡制于卡槽461中。弹性件469设置在容置槽463中,此外当弹性件469设置在容置槽463中时,由于卡固件467占据了容置槽463的部分空间,致使弹性件469并不能在容置槽463中呈释放状态,反而是会被卡固件467所推抵而使弹性件469产生一弹性变形。因此,弹性件469即可相对卡固件467分别施予一弹性力,藉以在径向方向B上的箭头所示方向分别将各卡固件467朝外推抵。这样一来,各卡固件467分别经由开口465卡制在对应的卡槽461中(如图5所示)。藉此,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便可通过各卡固件467互相干涉,以使电致动件36所输出的扭力可沿第一转动轮42的轴向方向A在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间传递。在此实施例中,弹性件469为一C形簧片,容置槽463为一C形凹槽,且所述C形簧片的两端分别在径向方向B上弹性抵接各卡固件467。另外,在实际上,各卡固件467可分别为一滚柱结构,且各卡槽461可分别为一相对应的半圆柱形凹槽(如图3以及图4所示)。
综上所述,卡槽461以及卡固件467的数量可不以此实施例中所述者为限。举例来说,本发明的干涉机构46也可仅包含有一个卡固件467以及对应的一个卡槽461。或者是,干涉机构46也可包含有两个弹性件469以及两个容置槽463,各弹性件469分别设置在容置槽463中,且各弹性件469的两端分别抵接卡固件467。换句话说,干涉机构46也可包含有四个卡固件467以及对应的四个卡槽461,意即本发明的干涉机构46包含有一卡槽461、一容置槽463、一卡固件467以及一弹性件469。也就是说,只要是上述的卡槽461、容置槽463、卡固件467以及弹性件469的设置数量可使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互相干涉,进而使第一转动轮42可与第二转动轮44同动旋转的结构设计均属本发明所保护的范畴。
此外,传动机构34具有一蜗齿轮48,其连接于电致动件36,且蜗齿轮48用来传递电致动件36所输出的扭力至第一转动轮42(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实际上,电致动件36可为一马达,例如直流马达等。此外,为配合蜗齿轮48的齿形,第一转动轮42可为一斜齿轮,其用来囓合蜗齿轮48,藉以传递电致动件36所输出的扭力。另外,传动机构34进一步包含有一推动件50,且推动件50具有一传动齿轮部501。在此实施例中,推动件50的传动齿轮部501用来囓合第二转动轮44,且第二转动轮44可为一正齿轮。这样一来,电致动件36所输出的扭力便可通过蜗齿轮48传递至第一转动轮42,接着再利用干涉机构46将所述扭力传递至第二转动轮44,最后利用第二转动轮44将所述扭力传递至推动件50。
综上所述,当电致动件36驱动推动件50时,第一转动轮42会承受来自电致动件36所输出的所述扭力,且第二转动轮44会承受来自电动锁30其它内部元件(例如推动件50等)的内阻力所形成的扭力。在一般状况下,弹性件469可在径向方向B上驱动各卡固件467分别经由各开口465卡合于相对应的卡槽461,藉以卡固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这样一来,电致动件36便可驱动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同动旋转。藉此,电致动件36所产生的所述扭力可依序经由蜗齿轮48、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传递至推动件50,藉以驱动推动件50转动。
另一方面,若传动机构34产生故障,导致第二转动轮44无法转动时(即俗称的卡死),在此一特殊状况下,当电致动件36驱动第一转动轮42转动时,由于各卡固件467与各卡槽461之间的圆滑啮合型式,使得各卡固件467随着第一转动轮42的转动,可以轻易地脱离于相对应的卡槽461。这样一来,第一转动轮42与第二转动轮44不构成干涉,意即第一转动轮42可相对第二转动轮44转动。这样一来,电致动件36便无法驱动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同动旋转。藉此设计,当第二转动轮44呈卡死状态时,电致动件36所产生的所述扭力便还可以输出给第一转动轮42使其自由空转,不会因为扭力无法输出而将扭力转化为热能累积在电致动件36内部,造成电致动件36内部零件因高热而损坏。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实施例中,电致动件36利用蜗齿轮48囓合于第一转动轮42,且第二转动轮44囓合于推动件50的传动齿轮部501,但不以为限。举例来说,在另一实施例中,电致动件36也可利用蜗齿轮48囓合于第二转动轮44,且第一转动轮42囓合于推动件50的传动齿轮部501。承上所述,第二转动轮44在实际上可设计为一斜齿轮,且第一转动轮42可设计为一正齿轮,以使上述齿轮可符合传动需求。综上所述,电致动件36可利用蜗齿轮48囓合于第一转动轮42或第二转动轮44。至于采用上述何者的设计,其端视实际需求而定。
请参阅图6,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第一转动轮42'、第二转动轮44'以及干涉机构46'的元件剖面示意图。如图6以及图5所示,干涉机构46'与上述的干涉机构46的主要不同在干涉机构46'包含有四个弹性件469'、四个容置槽463'以及四个卡固件467。在此实施例中,各弹性件469'分别为一压簧,各容置槽463'分别为一长形凹槽,且各压簧分别设置在长形凹槽中。藉此,各压簧便可分别在径向方向B上施予卡固件467所述弹性力,藉以在径向方向B上分别将各卡固件467朝外推抵。这样一来,各卡固件467分别经由开口465卡制在对应的卡槽461中(如图6所示)。藉此,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便可通过各卡固件467互相干涉,以使电致动件36所输出的扭力可在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间传递。需注意的是,图6以及图5具有相同标号的元件,其具有相同的结构与作用原理,为求简洁,故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以及图7,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电动锁30的部分元件爆炸示意图。如图1以及图7所示,传动机构34进一步包含有一底板52。底板52用来锁附于门片32,藉以固定传动机构34在门片32上。此外,底板52具有一轴管521,且推动件50具有一破孔503。在安装推动件50以及底板52时,轴管521穿设于破孔503。这样一来,推动件50便可相对底板52转动。请参阅图8以及图9,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底板52以及推动件50的元件爆炸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底板52以及推动件50在另一视角的元件爆炸示意图。如图8以及图9所示,底板52具有两个第一受推结构523,推动件50进一步具有两个第二受推结构505以及一推动件部507,第二受推结构505是形成在推动件部507上。此外,第一受推结构523分别对应第二受推结构505。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受推结构523以及第二受推结构505的数量可不以此实施例中所述者为限。举例来说,底板52也可具有一个第一受推结构523,推动件50也可具有对应第一受推结构523的数量的一个第二受推结构505。或者是,底板52也可具有三个第一受推结构523,推动件50也可具有对应第一受推结构523的数量的三个第二受推结构505。换句话说,只要底板52具有一第一受推结构523以及推动件50具有一第二受推结构505均属本发明所保护的范畴。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受推结构523以及第二受推结构505可分别为一斜面结构。
请参阅图7、图10以及图11,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传动机构34处在一初始状态的元件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传动机构34处在一解闩状态的元件示意图。如图7、图10以及图11所示,电动锁30的传动机构34进一步包含有一离合件54以及一带动凸轮56。离合件54抵接在推动件50上,随着推动件50的位移而被推动,且带动凸轮56可脱离地卡合于离合件54。此外,传动机构34进一步包含有一锁闩组合58,其连接于带动凸轮56。进一步地,锁闩组合58包含有一锁舌581以及一带动柱583。锁舌581用来锁闩在墙面31,且带动柱583用来连接于带动凸轮56以及锁舌581。此外,带动凸轮56固定在带动柱583的一端。
如图1以及图7所示,电动锁30进一步包含有一把手装置60,其可相对一长轴X转动。进一步地,把手装置60包含有一把手部601以及一管状部603。把手部601相对门片32外露在底板52外侧,以供使用者操作。管状部603连接于把手部601且穿伸过底板52的轴管521,且带动柱583是未与管状部603连动,另外,离合件54可滑动地穿设于管状部603的一端。藉此,离合件54即可在管状部603上相对长轴X移动,进而可脱离于带动凸轮56或是可卡合于带动凸轮56。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当电致动件36所产生的所述扭力依序经由蜗齿轮48、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传递至推动件50,进而驱动推动件50相对长轴X朝第一方向D1转动时,推动件50的第二受推结构505与底板52的第一受推结构523配合互相推抵,使得推动件50在转动时的扭力,会转化为轴向推力,以使推动件50在管状部603上滑动且沿第一位移方向X1相对底板52产生位移。这样一来,离合件54便可随着推动件50的位移而被推动而自如图10所示的一初始位置移动至如图11所示的一解闩位置。
进一步地,当离合件54被推动件50沿管状部603推动至所述解闩位置时,离合件54卡合于设置在带动柱583的所述端上的带动凸轮56。此时,若是使用者转动把手装置60的把手部601时,使用者所施予把手部601的扭力便可通过管状部603在沿着长轴X的方向传递至离合件54。由上述可知,因离合件54在所述解闩位置时卡合带动凸轮56,上述的所述扭力便可自离合件54沿长轴X传递至带动凸轮56。接着,所述扭力再驱动锁闩组合58的带动柱583旋转,进而驱动锁舌581脱离墙面31,以使门片32对应地处在所述解闩状态。
此外,电动锁30的传动机构34进一步包含有一设置在离合件54与带动凸轮56之间的弹性件62。当离合件54位在如图11所示的所述解闩位置时,离合件54可与带动凸轮56卡合而压缩弹性件62。藉此,弹性件62便可因变形而储存一弹性位能,并且传动机构34便会维持一段时间的可解闩状态。接着,当可解闩状态的维持时间结束之后,传动机构34就会回到不可解闩状态,如下所述,当电致动件36所产生的所述扭力依序经由蜗齿轮48、第一转动轮42以及第二转动轮44传递至推动件50,藉以驱动推动件50相对长轴X朝相反于第一方向D1的第二方向D2转动。此时,推动件50的第二受推结构505与底板52的第一受推结构523配合不再互相推抵,以使离合件54不再被推动件50的轴向推力所推动,反而是弹性件62便可释放所述弹性位能以产生一弹性回复力。这样一来,在上述过程中,离合件54可被弹性件62的弹性回复力所驱动而在管状部603上滑动,并且自如图11所示的所述解闩位置离开,且沿相反于第一位移方向X1的第二位移方向X2相对底板52产生位移,在位移过程中离合件54脱离与带动凸轮56之间的卡合,直到移动至如图10所示的所述初始位置为止。
进一步地,当离合件54被推动件50沿管状部603推动至所述初始位置时,离合件54未卡合于设置在带动柱583的所述端上的带动凸轮56。此时,若是使用者转动把手装置60的把手部601时,使用者所施予把手部601的扭力便无法通过管状部603沿着长轴X的方向传递至离合件54。由上述可知,因离合件54在所述初始位置时未卡合带动凸轮56,上述的所述扭力便无法自离合件54沿长轴X传递至带动凸轮56。藉此,把手装置60无法传递所述扭力至锁闩组合58而空转。这样一来,传动机构34就会呈不可解闩状态,而门片32持续地处在所述闩锁状态。
请参阅图12,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电动锁30的部分元件示意图。如图12所示,电动锁30进一步包含有一接触开关64,且推动件50进一步具有一第三受推结构66。当接触开关64接触第三受推结构66时,电致动件36通电运转。进一步地,推动件50的第三受推结构66具有一停止端68以及一反转端70,停止端68以及反转端70分别用来控制电致动件36停止运转以及反向转动。举例而言,当电动锁30位在如图12所示的位置时,电动锁30的接触开关64接触第三受推结构66。此时,电致动件36可被控制而通电正转,藉以驱动推动件50朝第一方向D1转动,直到接触开关64接触第三受推结构66的反转端70为止。当接触开关64接触反转端70时,电致动件36停止运转一设定时间之后再反转,藉以驱动推动件50朝相反于第一方向D1的第二方向D2转动,直到接触开关64接触第三受推结构66的停止端68为止。此时,电致动件36可被控制而停止运转。
这样一来,本发明的电动锁30便可利用第三受推结构66,藉以控制电致动件36驱动推动件50朝第一方向D1转动,以及利用反转端70,藉以控制电致动件36驱动推动件50朝相反于第一方向D1的第二方向D2转动,进而使离合件54可在管状部603上沿第一位移方向X1或是相反于第一位移方向X1的第二位移方向X2移动,藉以达到使离合件54可脱离地卡合于带动凸轮56的目的。
此外,请参阅图13,图1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电动锁30'的元件示意图。如图13所示,电动锁30'进一步可包含有一解闩控制件71,其耦接在控制单元40。控制单元40可依据解闩控制件71的位置控制电致动件36是否通电运转,藉以推动离合件54移动至所述解闩位置。此外,当离合件54依据上述机制移动移动至所述解闩位置时,控制单元40使电致动件36停止通电,以使推动件50持续推抵离合件54,进而使离合件54持续位在所述解闩位置且卡合于带动凸轮56。这样一来,门片32便可长时间处在所述解闩状态。
举例来说,当电动锁30'的解闩控制件71位在如图13所示的位置时,推动件50以及离合件54是停留在如图10所示的所述初始位置,使用者需利用输入单元38输入所述信号至控制单元40,藉以驱动传动机构34执行后续的解闩等的动作,这样方可达到解闩的目的。此外,当电动锁30'的解闩控制件71自如图13所示的位置旋转九十度时,此时电致动件36可被控制而通电正转以使推动件50朝第一方向D1转动,并且在接触开关64还未接触到第三受推结构66的反转端70之前,电致动件36就加以停止,这样一来,推动件50以及离合件54是停留在如图11所示的所述解闩位置,意即此时电动锁30'的离合件54被驱动而卡合在带动凸轮56,这样使用者便可转动把手部60以解闩而无需利用输入单元38输入所述信号。
在实际上,电动锁30'与电动锁30搭配使用,也就是说,电动锁30'可安装在室内,而电动锁30可安装在室外。藉此,使用者便可利用电动锁30的机制至室外解闩以进入室内,且使用者也可利用电动锁30′自门内控制门片32长时间处在所述解闩状态。这样一来,当使用者需重复多次开启门片32时,使用者无需在每次进门时需输入所述信号,通过上述的设计,电动锁便可提供使用者更大的使用裕度。
请参阅图14,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电动锁30的部分元件爆炸示意图。如图14所示,电动锁30进一步包含有一离合机构72,其用来在使用者操作把手装置60时沿长轴X传递把手装置60所承受的扭力至锁闩组合58,藉以带动锁闩组合58解闩。请参阅图14至图16,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离合机构72的元件爆炸示意图,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离合机构72在另一视角的元件爆炸示意图。如图14至图16所示,离合机构72包含有一锁匙组合74,其安装在把手装置60的把手部601中。在此实施例中,离合机构72进一步包含有一转动卡制件76,其具有两个第一受推结构761。此外,离合机构72进一步包含有上述的离合件54,离合件54具有两个第二受推结构541。此外,离合件54的第二受推结构541分别抵接在转动卡制件76的第一受推结构761。
值得一提的是,卡制件76的第一受推结构761以及离合件54的第二受推结构541的数量可不以此实施例中所述者为限。举例来说,卡制件76也可具有一个第一受推结构761,离合件54可对应第一受推结构761的数量而具有一个第二受推结构541,或是卡制件76也可具有三个第一受推结构761,离合件54也可对应第一受推结构761的数量而具有三个第二受推结构541。换句话说,只要卡制件76具有一第一受推结构761以及离合件54具有一第二受推结构541均属本发明所保护的范畴。在此实施例中,卡制件76的第一受推结构761以及离合件54的第二受推结构541可分别为一斜面结构。
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锁匙组合74包含有一锁壳741及卡锁在锁壳741中的一锁心743。另外,锁壳741用来保护锁心743,藉以避免锁心743的内部元件在使用过程中损伤。进一步地,锁心743具有一锁匙带动板745。锁匙带动板745卡制于转动卡制件76以及用来驱动转动卡制件76转动。此外,锁心743进一步具有外露于锁壳741的一锁槽747。当一锁匙件78插入锁槽747后,锁匙件78便可解除锁壳741对锁心743的卡锁。藉此,使用者便可利用锁匙件78来驱动锁心743相对长轴X朝一第一转向R1转动,或是驱动锁心743相对长轴X朝相反于第一转向R1的一第二转向R2转动。
请参阅图17以及图18,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离合机构72处在一初始状态的元件示意图,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离合机构72处在一解闩状态的元件示意图。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当使用者利用锁匙件78驱动锁心743相对长轴X朝第一转向R1转动时,锁匙组合74被驱动而朝第一转向R1转动,藉以驱动转动卡制件76朝第一转向R1转动。此时,转动卡制件76的第一受推结构761与离合件54的第二受推结构541配合互相推抵,使得转动卡制件76在转动时的扭力,会转化为轴向推力。藉此,转动卡制件76即可推抵离合件54,以使离合件54可沿长轴X的第一位移方向X1相对转动卡制件76产生位移。这样一来,转动卡制件76便可推动离合件54沿长轴X的第一位移方向X1自如图17所示的一初始位置至如图18所示的一解闩位置。
进一步地,当离合件54被转动卡制件76沿长轴X的第一位移方向X1推动至所述解闩位置时,离合件54卡合于设置在带动柱583的所述端上的带动凸轮56。此时,若是使用者转动把手装置60的把手部601时,把手装置60会带动锁匙组合74、转动卡制件76以及离合件54一并转动。这样一来,使用者所施予把手部601的扭力便可沿着长轴X的方向传递至离合件54。由上述可知,因离合件54在所述解闩位置时卡合带动凸轮56,上述的所述扭力便可自离合件54沿长轴X传递至带动凸轮56。接着,所述扭力再驱动锁闩组合58的带动柱583旋转,进而驱动锁舌581脱离墙面31,以使门片32对应地处在所述解闩状态。
此外,当离合件54位在如图18所示的所述解闩位置时,离合件54可压缩弹性件62。藉此,弹性件62便可因变形而储存一弹性位能。接着,使用者利用锁匙件78驱动锁心743相对长轴X朝第二转向R2转动时,锁匙组合74被驱动而朝第二转向R2转动,藉以驱动转动卡制件76朝第二转向R2转动。此时,离合件54的第二受推结构541与转动卡制件76的第一受推结构761配合不再互相推抵,以使离合件54不再被转动卡制件76的轴向推力所推动,反而是弹性件62便可释放所述弹性位能以产生一弹性回复力。这样一来,在上述过程中,离合件54可被弹性件62的弹性回复力所驱动,并且如图18所示的所述解闩位置离开带动凸轮56,而在长轴X上沿相反于第一位移方向X1的第二位移方向X2相对转动卡制件76产生位移,直到移动至如图17所示的所述初始位置为止。
进一步地,当离合件54被推动件50沿长轴X推动至所述初始位置时,离合件54未卡合于设置在带动柱583的所述端上的带动凸轮56。此时,若是使用者转动把手装置60的把手部601时,把手装置60仅可带动锁匙组合74以及转动卡制件76转动而无法带动离合件54一并转动。这样一来,使用者所施予把手部601的扭力便无法沿着长轴X的方向传递至离合件54。由上述可知,因离合件54在所述初始位置时未卡合带动凸轮56,上述的所述扭力便无法自离合件54沿长轴X传递至带动凸轮56。藉此,把手装置60无法传递所述扭力至锁闩组合58而空转。这样一来,门片32持续地处在所述闩锁状态。
请参阅图19,图1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电动锁80的元件示意图。如图19所示,电动锁80的把手装置82包含有一壳体84,其固定在门片32上,壳体84用来将把手装置82安装在门片32上,且把手装置82的把手部601可相对壳体84转动。此外,把手装置82进一步包含有一固定件86,其固定在壳体84,且与壳体84用来共同包覆电动锁80的内部元件,例如电致动件、推动件、离合件等,藉以避免上述的电动锁80的内部元件受外力碰撞而损伤。
请参阅图20至图22,图20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把手装置82的内部元件示意图,图21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把手装置82处在另一状态的内部元件示意图,图22为图20所示的把手装置82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如图20至图22所示,把手装置82进一步包含有一换向片88。换向片88利用上述的管状部603连接于把手部601,管状部603用来传递把手部601所承受的扭力至换向片88。藉此,换向片88便可被把手部601驱动且随把手部601转动。此外,换向片88上形成有一第一凹槽881以及一第二凹槽883,且第一凹槽881具有一第一侧S1与一第二侧S2,且第二凹槽883具有一第三侧S3与一第四侧S4。在此实施例中,换向片88实质上为一圆形结构,且第一凹槽881与第二凹槽883分别为一弧形凹槽并形成在所述圆形结构的圆周上。
此外,如图22所示,把手装置82进一步包含有一复位件90。复位件90设置在壳体84与换向片88之间,且用来提供一扭矩以使换向片88复位,意即,当外力赋加在把手装置82上而使把手装置82转动时,复位件90是会因变形而储存一弹性位能,当若无外力赋加在把手装置82上,复位件90便会释放其弹性位能。另外,把手装置82进一步包含有一止挡片92,其设置在壳体84上。止挡片92具有一止挡结构921,其可突出于换向片88的第一凹槽881中或第二凹槽883中。如图19至图22所示,固定件86上形成有一穿孔861,且止挡片92在对应穿孔861的位置上具有一突点923。此外,把手装置82进一步包含有一弹性件94,其弹性抵接于止挡片92与壳体84。藉此,弹性件94即可支撑止挡片92,以使止挡片92的突点923可穿设于固定件86上的穿孔861,且使止挡片92的突点923可外露在固定件86上的穿孔861。在实际上,弹性件94可为一压簧,但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弹性件94也可为具有弹性的支撑结构,例如橡胶垫圈等。换句话说,只要是可以弹性抵接且支撑止挡片92的结构设计,均属本发明所保护的范畴。
当止挡片92的止挡结构921突出于换向片88的第一凹槽881中时,此时,若无外力赋加在把手装置82上,复位件90便会释放其弹性位能而驱动换向片88,以使换向片88沿如图20所示的一第一转向W1转动,直到换向片88的第一凹槽881的第一侧S1抵接止挡片92的止挡结构921为止。此时,止挡片92的止挡结构921止挡第一凹槽881的第一侧S1,以使把手部601无法继续沿第一转向W1转动。藉此,把手部601便可对应地位在如图20所示的一第一起始位置。
此时,若是使用者转动把手装置82的把手部601,使把手部601朝相反于第一转向W1的一第二转向W2转动,藉以驱动换向片88也沿第二转向W2自如图20所示的所述第一起始位置转动,直到换向片88的第一凹槽881的第二侧S2抵接止挡片92的止挡结构921为止。此时,止挡片92的止挡结构921止挡第一凹槽881的第二侧S2,以使把手部601无法继续沿第二转向W2方向转动。藉此,把手部601便可对应地位在如图21所示的一第一终止位置。进一步地,若是使用者在把手部601位在所述第一终止位置时释放把手部601,或者是使用者在把手部601位在其它非所述第一起始位置时释放把手部601,则复位件90便可提供所述扭矩至换向片88,藉以驱动换向片88以及把手部601复位于所述第一起始位置。这样一来,把手装置82的把手部601即可达到自动复位于所述第一起始位置的功效。
综上所述,当止挡片92的止挡结构921突出于换向片88的第一凹槽881中时,把手部601的转动被第一凹槽881的第一侧S1与第二侧S2所限制,而仅能在如图20所示的所述第一起始位置以及如图21所示的所述第一终止位置间转动。这样一来,把手装置82的把手部601便可处在一第一旋向状态。在此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旋向状态可被设计为一右旋向状态,意即所述第一旋向状态为适用在惯用手为右手的使用者所设计。
请参阅图20至图24,图2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把手装置82处在另一状态的内部元件示意图,图2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把手装置82处在另一状态的内部元件示意图。当使用者欲改变把手装置82的把手部601的旋向状态时,首先需将一压杆96插入固定件86上的穿孔861(如图19所示)。此时,止挡片92的突点923被压杆96推动而带动止挡片92脱离换向片88的第一凹槽881(如图22所示),且同时压缩弹性件94而使弹性件94储存一弹性位能。藉此,把手装置82的把手部601以及换向片88便可自如图20所示的所述第一起始位置沿第一转向W1转动。
此时,使用者便可转动把手装置82的把手部601,藉以驱动换向片88沿第一转向W1转动,直到换向片88的第二凹槽883的第三侧S3转到如图23所示的一第二起始位置时,将压杆96自固定件86上的穿孔861移开。此时,弹性件94释放所述弹性位能,藉以产生一弹性回复力。藉此,弹性件94便可驱动止挡片92复位,意即止挡片92可被弹性件94驱动而沿平行于把手部601的长轴X的方向移动至第二凹槽883。值得一提的是,固定件86可用来在上述止挡片92复位的过程中止挡止挡片92,藉以防止自止挡片92第二凹槽883中脱离。
当止挡片92位在第二凹槽883中时,止挡片92的止挡结构921止挡第二凹槽883的第三侧S3(如图23所示)。这样一来,把手部601便无法沿第二转向W2转动。藉此,把手部601便可对应地位在如图23所示的所述第二起始位置。此时,若是使用者转动把手装置82的把手部601,使把手部601朝第一转向W1转动,藉以驱动换向片88也沿第一转向W1自如图23所示的所述第二起始位置转动,直到换向片88的第二凹槽883的第四侧S4抵接止挡片92的止挡结构921为止。此时,止挡片92的止挡结构921止挡第二凹槽883的第四侧S4,以使把手部601无法继续沿第一转向W1方向转动。藉此,把手部601便可对应地位在如图24所示的一第二终止位置。进一步地,若是使用者在把手部601位在所述第二终止位置时释放把手部601,或者是使用者在把手部601位在其它非所述第二起始位置时释放把手部601,则复位件90便可提供所述扭矩至换向片88,藉以驱动换向片88以及把手部601复位在所述第二起始位置。这样一来,把手装置82的把手部601即可达到自动复位在所述第二起始位置的功效。
综上所述,当止挡片92的止挡结构921突出于换向片88的第二凹槽883中时,把手部601的转动被第二凹槽883的第三侧S3与第四侧S4所限制,而仅能在如图23所示的所述第二起始位置以及如图24所示的所述第二终止位置间转动。这样一来,把手装置82的把手部601便可处在一第二旋向状态。在此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旋向状态可被设计为一左旋向状态,意即所述第二旋向状态为适用在惯用手为左手的使用者所设计。
当使用者欲将把手部601自所述第二旋向状态改变为所述第一旋向状态时,首先需将压杆96插入固定件86上的穿孔861。此时,止挡片92的突点923被压杆96推动而带动止挡片92脱离换向片88的第二凹槽883,且同时压缩弹性件94而使弹性件94储存一弹性位能。藉此,把手装置82的把手部601以及换向片88便可自如图23所示的所述第二起始位置沿第二转向W2转动。接着,当使用者转动把手装置82的把手部601,藉以驱动换向片88沿第二转向W2转动,直到换向片88的第一凹槽881的第一侧S1转到如图20所示的所述第一起始位置时,将压杆96自固定件86上的穿孔861移开。此时,弹性件94释放所述弹性位能,藉以产生所述弹性回复力。藉此,弹性件94便可驱动止挡片92复位,意即止挡片92可被弹性件94驱动而沿平行于把手部601的长轴X的方向移动至第一凹槽881。值得一提的是,固定件86可用来在上述止挡片92复位的过程中止挡止挡片92,藉以防止自止挡片92第一凹槽881中脱离。
在此实施例中,复位件90可为一扭簧。请参阅图25至图27,图2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把手部601位在所述第一起始位置在另一视角的元件示意图,图2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把手部601位在所述第二起始位置在另一视角的元件示意图,图2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把手部601位在一初始位置的元件示意图。需说明的是,当把手部601位在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扭簧为一自由位置,意即所述扭簧不具有扭转变形。在实际上,所述初始位置实质上垂直于所述第一起始位置以及所述第二起始位置。综上所述,不论是把手部601处在所述第一旋向状态或是所述第二旋向状态时,所述扭簧均相对所述初始位置具有扭转变形。因此,所述扭簧不论是把手部601处在所述第一旋向状态或是所述第二旋向状态时均储存有一弹性位能,故当把手部601自所述第一旋向状态的所述第一初始位置或是所述第一终止位置释放时,或是当把手部601自所述第二旋向状态的所述第二初始位置或是所述第二终止位置释放时,所述扭簧均释放所述弹性位能而产生一弹性回复力,藉以驱动把手部601朝所述初始位置移动,意即所述扭簧驱动所述把手部601复位在所述第一初始位置或所述第二初始位置。
相较于现有技术,当电致动件(例如马达)驱动推动件朝第一方向转动时,推动件上的第二受推结构与底板上的第一受推结构配合,使推动件受推而相对底板位移。这样一来,通过将用来驱动离合件的第一受推结构以及第二受推结构分别设置在底板与推动件上的设计,另外,推动件在被电致动件带动时同时相对底板位移,意即推动件为结合旋转座的旋转以及滑套的滑动的设计。因此,本发明便可降低推动件上机构的复杂度,藉以方便组装。此外,当电致动件驱动推动件时,本发明利用底板来提供推动件推动离合件所需的反作用力,由于底板可被固定在一门片上,故本发明可大幅提升机构在作动时的稳定性而减少磨损,进而增加电动锁的使用寿命,从而提升电动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适用在电动锁的传动机构,其用来带动锁闩组合解闩,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含有:
底板,其具有第一受推结构;
推动件,其具有第二受推结构;
离合件,其抵接在所述推动件上;以及
电致动件,其驱动所述推动件朝第一方向转动,且所述第二受推结构与所述第一受推结构配合,以使所述推动件能相对所述底板产生位移,藉以推动所述离合件至解闩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进一步包含有:
带动凸轮,其连接于所述锁闩组合,当所述离合件被所述推动件推动至所述解闩位置时,所述带动凸轮卡合于所述离合件,以使所述离合件能夠带动所述带动凸轮与所述锁闩组合解闩。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进一步包含有:
弹性件,设置在离合件与带动凸轮之间,当所述电致动件驱动所述推动件朝相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弹性件驱动所述离合件离开所述解闩位置,藉以脱离所述带动凸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具有推动件部以及传动齿轮部,且所述推动件的所述第二受推结构形成在所述推动件部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受推结构与所述第一受推结构分别为斜面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进一步包含有接触开关,所述推动件进一步具有第三受推结构,当所述接触开关接触所述第三受推结构时,所述电致动件通电运转。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的所述第三受推结构具有停止端以及反转端,当所述电致动件驱动所述推动件朝所述第一方向转动至所述接触开关接触所述反转端的位置时,所述电致动件驱动所述推动件朝相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转动,当所述电致动件驱动所述推动件朝所述第二方向转动至所述接触开关接触所述停止端的位置时,所述电致动件停止运转。
8.一种电动锁,其固定在门片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锁包含有:
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含有:
底板,其锁附在所述门片;以及
推动件,其抵接于所述底板且能夠相对于所述底板移动;以及
把手装置,其能夠相对长轴转动,当所述推动件推抵所述底板时,所述推动件沿所述长轴相对远离所述底板的第一位移方向移动至解闩位置,以使所述把手装置能夠传递扭力;当所述推动件未推抵所述底板时,所述推动件沿所述长轴相对邻近所述底板的第二位移方向离开所述解闩位置,以使所述把手装置空转。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具有第一受推结构,所述推动件具有第二受推结构,且所述传动机构进一步包含有:
离合件,其抵接于所述推动件上;
电致动件,其驱动所述推动件朝第一方向转动,且所述第二受推结构与所述第一受推结构配合,以使所述推动件沿所述第一位移方向相对所述底板产生位移,藉以推动所述离合件至解闩位置;
带动凸轮,其能夠脱离地卡合于所述离合件;以及
锁闩组合,其连接于所述带动凸轮;
当所述离合件被所述推动件沿所述第一位移方向推动至所述解闩位置时,所述带动凸轮卡合于所述离合件,以使所述把手装置能夠传递扭力至所述锁闩组合而解闩,且当所述离合件离开所述解闩位置时,所述离合件脱离所述带动凸轮的卡合,所述把手装置无法传递扭力至所述锁闩组合而空转。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具有推动件部及传动齿轮部,所述推动件的所述第二受推结构是形成在所述推动件部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装置包含有:
把手部,其外露在所述底板外侧;以及
管状部,其连接于所述把手部且穿伸过所述底板,所述离合件能夠滑动地穿设于所述管状部的一端。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闩组合包含有:
锁舌,其用来锁闩在墙面;以及
带动柱,其连接于所述带动凸轮以及所述锁舌,当所述离合件被所述推动件沿所述管状部推动至所述解闩位置时,所述离合件卡合于所述带动凸轮,藉以驱动所述带动柱以及所述锁舌旋转以解闩,所述带动凸轮安装在所述带动柱,且所述带动柱未与所述管状部连动。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进一步包含有:
弹性件,设置在离合件与带动凸轮之间,其在所述电致动件驱动所述推动件朝相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弹性件驱动所述离合件沿所述第二位移方向离开所述解闩位置以脱离所述带动凸轮。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受推结构与所述第一受推结构分别为斜面结构。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进一步包含有接触开关,所述推动件进一步具有第三受推结构,当所述接触开关接触所述第三受推结构时,所述电致动件通电运转。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的所述第三受推结构具有停止端以及反转端,当所述电致动件驱动所述推动件朝所述第一方向转动至所述接触开关接触所述反转端的位置时,所述电致动件驱动所述推动件朝相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转动,当所述电致动件驱动所述推动件朝所述第二方向转动至所述接触开关接触所述停止端的位置时,所述电致动件停止运转。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锁进一步包含有:
输入单元,其用来输入信号;以及
控制单元,其耦接于所述输入单元与所述电致动件,所述控制单元用来判断在所述信号与授权信号相符时,控制所述电致动件通电运转。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锁进一步包含有:
解闩控制件,其耦接于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解闩控制件的位置控制所述电致动件是否通电运转,藉以推动所述离合件移动至所述解闩位置。
CN201210587337.8A 2011-12-29 2012-12-28 适用在电动锁的传动机构及其相关电动锁 Active CN1031848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49523 2011-12-29
TW100149523A TWI457493B (zh) 2011-12-29 2011-12-29 適用於電動鎖的傳動機構及其相關電動鎖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4814A true CN103184814A (zh) 2013-07-03
CN103184814B CN103184814B (zh) 2015-06-03

Family

ID=48676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87337.8A Active CN103184814B (zh) 2011-12-29 2012-12-28 适用在电动锁的传动机构及其相关电动锁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51762B2 (zh)
CN (1) CN103184814B (zh)
CA (1) CA2800440C (zh)
TW (1) TWI457493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63420A (zh) * 2015-05-25 2015-08-26 刘申川 一种电动与手动两用开闭锁器及安全智能锁
CN111441663A (zh) * 2020-05-13 2020-07-24 广州朴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离合机构的电机门锁、旋钮门锁和门
CN113738186A (zh) * 2021-09-28 2021-12-03 华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把手装置以及门锁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31315B2 (en) * 2006-04-13 2015-01-13 Schlage Lock Company Electronic deadbolt lock
AU2013215310B2 (en) 2012-01-30 2016-09-08 Schlage Lock Company Llc Lock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TWM451410U (zh) * 2012-09-21 2013-04-21 Tong Lung Metal Ind Co Ltd 電子鎖的傳動機構
KR101402740B1 (ko) * 2012-09-18 2014-06-03 주식회사 아이레보 안티 패닉용 기어박스의 핀 클러치 연결 구조체
JP2016108928A (ja) * 2014-12-02 2016-06-20 Ntn株式会社 電気錠
CN104878986B (zh) * 2015-04-21 2017-07-18 宁波永发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电子离合把手
USD790956S1 (en) * 2015-07-08 2017-07-04 Yale Security Inc. Escutcheon
USD791577S1 (en) * 2015-07-08 2017-07-11 Yale Security Inc. Escutcheon
CN105370097B (zh) * 2015-12-05 2017-11-21 中山市德利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可换向的门锁组件
US9982462B2 (en) * 2016-01-22 2018-05-29 Brainchild Electronic Co., Ltd. Release structure of smart lock
CN105715120B (zh) * 2016-04-06 2018-05-18 优住(北京)科技股份公司 一种智能锁体及含有该锁体的门锁系统
US10597902B2 (en) * 2016-04-20 2020-03-24 Scyan Electronics LLC Lock clutches, lock assemblies, lock component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thereof
CN106193804B (zh) * 2016-09-27 2018-04-06 浙江钜士安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锁芯拨轮离合机构
TWI593866B (zh) * 2016-11-14 2017-08-01 台灣福興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鎖及其離合機構
US10851565B1 (en) * 2017-03-15 2020-12-01 Questek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Rotary lock actuator
TWI627337B (zh) * 2017-03-15 2018-06-21 台灣福興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鎖及其離合機構
TWI615536B (zh) * 2017-04-28 2018-02-21 台灣福興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鎖組傳動機構
JP2019065502A (ja) * 2017-09-29 2019-04-25 Kyb株式会社 回転操作部材
US11187008B2 (en) * 2018-04-18 2021-11-30 Assa Abloy Korea Clutch engagement assembly of door lock and driving device thereof
CN108518131B (zh) * 2018-04-26 2024-04-26 深圳市罗漫斯智能家居有限公司 一种锁具及其旋转式限位装置
CN108756463B (zh) * 2018-05-30 2023-07-14 广东汇泰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防猫眼开锁和左右换向功能的门锁
CN109184353B (zh) * 2018-10-30 2023-11-24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锁
TWM581627U (zh) * 2019-04-18 2019-08-01 鑫東龍安防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鎖之傳動結構
CN110356212A (zh) * 2019-06-27 2019-10-22 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加解锁装置
CN112343430A (zh) * 2019-08-06 2021-02-09 云丁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门锁及其传动系统、离合机构
CN111321945A (zh) * 2020-03-26 2020-06-23 肇庆市志盛门控五金有限公司 门锁系统
US11674335B2 (en) * 2020-05-05 2023-06-13 Schlage Lock Company Llc Axial clutch mechanism
CN115247531A (zh) * 2021-04-28 2022-10-28 亿丰综合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立式百叶帘
CN113756662A (zh) * 2021-08-27 2021-12-07 广东好太太智能家居有限公司 一种执手换向结构
CN114033251B (zh) * 2021-11-15 2022-12-27 珠海优特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离合器和锁体
US20230349195A1 (en) * 2022-04-29 2023-11-02 Iloq Oy Electromechanical lock cylinder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36716Y (zh) * 2002-04-05 2003-02-19 吕昭瑢 电动锁
CN2576867Y (zh) * 2002-08-20 2003-10-01 余哲明 凸轮轴套离合器门锁
TW200417668A (en) * 2003-03-14 2004-09-16 Ez Trend Technology Co Ltd An electric handle lock
US20040207214A1 (en) * 2003-04-16 2004-10-21 Yi-An Lin Electronic door lock
US20090211320A1 (en) * 2008-02-27 2009-08-27 Wen-Pin Wu Electro-mechanical lock structure
US20100212381A1 (en) * 2009-02-23 2010-08-26 Lien-Hsi Huang Electro-mechanical lock assembly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17127B1 (en) * 2001-09-17 2003-02-11 Chao-Jung Lu Electric door lock
TWM240472U (en) * 2002-05-09 2004-08-11 Tsun-Tsai Yeh A motor-driving lock
TWI340787B (en) * 2008-01-15 2011-04-21 Taiwan Fu Hsing Ind Co Ltd Electro-mechanical lock structure
TW200938711A (en) * 2008-03-06 2009-09-16 Sun Castle Global Prec Technology Co Ltd A modified driving mechanism to unlock and lock a lock latch
US7770423B2 (en) * 2008-03-14 2010-08-10 Taiwan Fu Hsing Industrial Co., Ltd Electro-mechanical lock structure
US7543469B1 (en) * 2008-04-07 2009-06-09 Sun-Castle Global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Mechanism of electronic door lock
TWM362278U (en) * 2009-01-23 2009-08-01 Taiwan Fu Hsing Ind Co Ltd Assembly structure for electric control lock
TWM378957U (en) * 2009-08-13 2010-04-21 Tong Lung Metal Ind Co Ltd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electrically-controlled lock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36716Y (zh) * 2002-04-05 2003-02-19 吕昭瑢 电动锁
CN2576867Y (zh) * 2002-08-20 2003-10-01 余哲明 凸轮轴套离合器门锁
TW200417668A (en) * 2003-03-14 2004-09-16 Ez Trend Technology Co Ltd An electric handle lock
US20040207214A1 (en) * 2003-04-16 2004-10-21 Yi-An Lin Electronic door lock
US20090211320A1 (en) * 2008-02-27 2009-08-27 Wen-Pin Wu Electro-mechanical lock structure
US20100212381A1 (en) * 2009-02-23 2010-08-26 Lien-Hsi Huang Electro-mechanical lock assembly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63420A (zh) * 2015-05-25 2015-08-26 刘申川 一种电动与手动两用开闭锁器及安全智能锁
CN104863420B (zh) * 2015-05-25 2020-11-03 刘申川 一种电动与手动两用开闭锁器及安全智能锁
CN111441663A (zh) * 2020-05-13 2020-07-24 广州朴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离合机构的电机门锁、旋钮门锁和门
CN113738186A (zh) * 2021-09-28 2021-12-03 华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把手装置以及门锁
CN113738186B (zh) * 2021-09-28 2023-02-24 华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把手装置以及门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051762B2 (en) 2015-06-09
TWI457493B (zh) 2014-10-21
TW201326524A (zh) 2013-07-01
CN103184814B (zh) 2015-06-03
US20130167598A1 (en) 2013-07-04
CA2800440C (en) 2017-02-28
CA2800440A1 (en) 2013-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84814A (zh) 适用在电动锁的传动机构及其相关电动锁
CN103184812A (zh) 可换向把手装置
CN103184815A (zh) 传动机构及其相关电动锁
CN100425483C (zh) 用于锁定机动车转向轴的装置
CN109958342A (zh) 智能锁及电动车
CN104328945A (zh) 一种电子锁离合器
CN204715916U (zh) 一种基于螺旋式返离合模块和双电机模块的防撬锁
US20180266146A1 (en) Electric lock and clutch mechanism thereof
TWI457491B (zh) 離合機構及其電動鎖
TWI626360B (zh) Electronic lock clutch mechanism
CN2923931Y (zh) 一种插芯锁
TWI457495B (zh) 傳動機構及其相關電動鎖
CN100451285C (zh) 一种插芯锁
CN200992836Y (zh) 锁体传动结构
CN103200794A (zh) 显示盒旋转组件
CN103711368A (zh) 电子锁的传动机构
CN106939729B (zh) 一种防盗锁的转动环强制复位装置
CN217735129U (zh) 锁体结构以及门锁
CN105909077A (zh) 马达单方向控制脱齿自弹锁
TWI457492B (zh) 可換向把手裝置
TWM554492U (zh) 把手的換向機構
TWI611086B (zh) 簡易變號之號碼鎖結構
CN201521154U (zh) 一种电控锁的驱动结构
TWM638466U (zh) 鎖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