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81944B - 葫芦素在制备用于治疗痤疮的药物中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葫芦素在制备用于治疗痤疮的药物中的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81944B
CN103181944B CN201110453573.6A CN201110453573A CN103181944B CN 103181944 B CN103181944 B CN 103181944B CN 201110453573 A CN201110453573 A CN 201110453573A CN 103181944 B CN103181944 B CN 1031819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curbitacin
acne
medicine
cucurbitacins
trea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5357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81944A (zh
Inventor
邓意辉
佘振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11045357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81944B/zh
Publication of CN1031819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19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819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19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公开了葫芦素(CUCURBITACINS)的新用途。即葫芦素及其药学组合物治疗痤疮的新用途。以葫芦素或其药用组合物作为主要成分的药物可以制备成多种剂型,如片剂、散剂、胶囊剂、颗粒剂、混悬剂、糖浆剂、口服液、软膏剂、贴剂、注射剂。可以单独给药或者联合治疗,可以单独外用给药,也可以外用联合内服给药,也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用于治疗痤疮。葫芦素外用制剂的浓度为0.01%~10%(w/w,或者w/v),葫芦素口服剂量为0.3MG~3MG/日,分1次~4次给药。

Description

葫芦素在制备用于治疗痤疮的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葫芦素及其组合物用于痤疮的治疗。
背景技术
痤疮(pimple)是美容皮肤科的一种常见多发病,俗称“青春痘”,又叫“面疱”、“粉刺”、“暗疮”等,易发于面部、颈部、胸背部等,临床以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除儿童外,人群中约有80%~90%的人患本病或曾经患过本病(包括轻症在内)。通过百度搜索,可以得到3400余万条相关信息(谷歌搜索找到约 6500余万条结果),可见痤疮发病人群广,治疗不易且对患者生活影响大。
一般认为,痤疮的发病是由于毛囊及皮脂腺堵塞所致,也有实验证明是由于毛囊内的厌氧菌大量增生,导致微生物失衡,或者“螨虫”所致。可诱发痤疮的因素包括:神经精神因素;饮食因素;大便(便秘)、睡眠等个人行为因素;烟、酒等嗜好因素;药物因素;化妆品/皮肤护理品;环境因素等。归结起来,痤疮的诱因主要分为环境相关、压力相关和荷尔蒙相关三类。
根据痤疮的临床表现进展可将其分为以下类别:粉刺性痤疮:初发者有白头和黑头粉刺两种,白头粉刺又称闭合性粉刺,为皮色丘疹,开口不明显,不易挤出;黑头粉刺又称开放性粉刺,位于毛囊口的顶端,可挤出,叫硬脂栓。丘疹性痤疮:痤疮炎症可继续发展扩大并深入,表现为炎性丘疹和黑头粉刺者称丘疹性痤疮。脓包性痤疮:表现以脓包和炎性丘疹为主者称为脓包性痤疮。囊肿性痤疮:表现以大小不等的皮脂腺囊肿内含有带血的粘稠脓液,破溃后可形成窦道及瘢痕称囊肿性痤疮。结节性痤疮:脓包性痤疮漏治误治以后,可以发展成壁厚,大小不等的结节,位于皮下或高于皮肤表面,呈淡红色或暗红色,质地较硬,称为结节性痤疮,又称硬结性痤疮。萎缩性痤疮:丘疹或脓疱性痤疮破坏腺体而形成凹坑状萎缩性瘢痕者,称萎缩性痤疮。聚合性痤疮数个痤疮结节在深部聚集融合,有红肿颜色青紫,称为融合性痤疮或聚合性痤疮。恶病质性青春痘:超重型青春痘,虽极少见,但却相当严重。损害为小米至黄豆大的紫红色丘疹、脓疱或结节,黑头粉刺不多,经久不愈;多并发于贫血、结核病或其它全身性疾病。
虽然痤疮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而有所分型,但其具有共同的发病机理。所以在临床上,又根据其症状强弱分为4级(张学军.皮肤性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164—165;或Pillsbury分类标准):
Ⅰ级:粉刺为主,少量丘疹、脓疱,总皮损小于30个。
Ⅱ级:粉刺和中等量丘疹、脓疱,总皮损数31~50个。
Ⅲ级:大量丘疹、脓疱,总皮损数50~100个,结节数小于3个。
Ⅳ级:结节/囊肿性痤疮或聚合性痤疮,总皮损大于100个,结节/囊肿大于3个。
痤疮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食疗、物理疗法和日常护理等。其中,药物治疗具有疗效确切,起效快的优势。目前用于治疗痤疮的药物主要通过口服和外用途径给药,如胶丸、胶囊、乳膏、软膏、外用洗液等。维A酸类药物是治疗重症痤疮药物的“金标准”,其通过抑制皮脂腺功能、抗毛囊皮脂导管角化、抑制毛囊皮脂导管内微生物生长和消弱炎症等途径发挥疗效,目前有片剂、胶囊及外用乳膏等剂型。但维A酸类药物在口服和外用时均可产生较强的致畸作用,育龄妇女需在治疗结束半年后才能生育。而且使用维A酸类药物还会带来严重的皮肤黏膜炎性反应并引起血脂的升高。此外,某些抗生素,特别是四环素类药物对于痤疮也具有较好疗效,其主要通过抗菌消炎的方式实现痤疮的治疗。但长期服用四环素类药物会加重肝、肾的负担,四环素类药物同样具有较强的致畸作用,对孕妇或准备生育的妇女尤其有禁忌。
中医对于痤疮的认识历史悠久,《皇帝内经·素问》中的“皶”即为痤疮的最早记载。中医认为痤疮好发于青年人,病变主要涉及肺脾,而表现于皮肤,其病理因素主要有风、寒、热、湿、瘀等,辨证需分虚实,但以实热为主。所用药物按其临床辨治而不同,例如外感风热型多用白芷、细辛、防风、水萍、杏仁、白敛、白术、白茯苓、 轻粉、枯矾、硫黄、硝粉等药物;血热郁滞型常用枇杷叶、黄芩、黄连、生地、冬葵子、当归、川芎、赤芍、天花粉、连翘、大黄、硫黄等药物;饮酒生热型常以防风、木兰皮、栀子仁、芍药、荠苊、茯苓、珍珠、胡粉等入药;体虚感邪型多以黄芪、白术、人参、丹参、益母草、白附子、吴茱萸、白蔹、杏仁、麝香、朱砂、牛黄、雄黄等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手段同样包括内服与外用,但中药方剂服用不便且疗程较长。
除了药物治疗外,食疗和日常护理等手段也可以单独或作为辅助的痤疮治疗手段。食疗又称食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痤疮患者应避免喝酒、咖啡、辛辣刺激与油炸的食品,饮食应清淡,多吃水果蔬菜及绿豆、冬瓜、莲子、苦瓜等清热利湿排毒食品,避免食用榴莲、芒果、龙眼、荔枝等热性水果。常见的痤疮治疗的食疗处方有:绿豆薏苡仁汤、果菜绿豆饮、海带绿豆汤和枸杞消炎粥等。
在日常护理或生活习惯方面方面,痤疮患者应保持心情愉悦、增强生活的规律性、调理机体平衡,如补充缺乏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同时注意合理的化妆、卸妆和洗脸方式等细节,例如可以使用偏碱性的香皂、硫磺皂清洗脸部痤疮部位。
新近出现的以光疗法为代表的物理疗法被用于痤疮的治疗,如紫外光照射、蓝光照射、红光照射、光动力学疗法以及激光治疗等,其具有显效快的优点。但是光疗法也具有其不足,如紫外光疗法会导致红斑反应、色素沉着、皮肤光毒性反应和光敏反应及皮肤肿瘤等;蓝光照射同样会出现皮疹等不良反应,而且需要每天进行,患者必须每天到医院或者诊所导致治疗依从性差;激光治疗,缺点即易在有色人种中产生色素沉着,治疗范围小,多为点状治疗,不能用于治疗胸背部皮损;光动力学疗法则需要复杂的治疗方案。
除了上述治疗痤疮的维A酸类和抗生素类药物外,目前也有大量用于痤疮的治疗或辅助治疗的外用制剂或化妆品。如中国专利CN100389810C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痤疮的外用药物组合物,其中含有40%的硫磺,此种成分某种程度上可起到防治痤疮的作用,但也可能诱发、加重痤疮,甚至可导致接触性皮炎,尤其是长期使用者更应注意。中国专利CN101829057A使用含有水杨酸的脂质体作为治疗痤疮的外用药物,其中的水杨酸同样对皮肤具有较大的刺激性,甚至可使痤疮加重。具有此类潜在的物质还包括甘油、氧化铅、苯酚、樟脑、酒精、雌激素等。
综上可见,药物治疗是最为简便有效的痤疮治疗手段,但目前尚缺乏疗效好、见效快、副作用小的治疗药物,而且多数药物都涉及合成化学物质的使用,一些人认为合成的化学物质对人有害,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使用“天然的”材料,例如基于植物来源的活性物质,特别是一些具有悠久药用甚至是食用历史的植物。葫芦素类(Cucurbitacins)成分是从植物中提取的一类高度氧化的四环三萜类化合物,至今已发现40多种。我国古代就采用中药甜瓜蒂(富含葫芦素),治疗黄疸病,又能催吐、祛痰,用于痰涎宿食葫,芦素类成分多数存在于葫芦科植物中,部分存在了其它植物中。随着光谱技术的发展,对葫芦素类成分的结构已有较全面的认识,它们的基本碳氢骨架为19-失碳-9β-甲基-10α-羊毛甾醇-5,按其侧链的差异可将葫芦素类分为葫芦素A~R。葫芦素B、E(CuB、E)主要从中药甜瓜蒂中提取,具有保肝、提高免疫力、抗化学致癌及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目前,我国批准生产的葫芦素又叫葫芦素BE(CuBE),为中药甜瓜蒂(别名:苦丁香)提取物,主要含葫芦素B、E等成分,现有提取物中葫芦素B含量为60%以上,其质量标准收载于我国部颁标准中。葫芦素B的结构式如下:
葫芦素的相关上市制剂为片剂和胶囊剂(即葫芦素片或葫芦素胶囊),用于湿热毒盛所致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及原发性肝癌的辅助治疗。临床试验结果表明CuBE用于治疗肝癌,对早期、中期肝癌的疗效较好,单纯型总有效率为80 %、显效率66 %;硬化型总有效率65 %,显效率28 %。抗化学致癌作用的实验结果表明,苯并芘在细胞代谢中可产生致癌物质,而小剂量的CuBE 可显著抑制苯比芘的代谢物即 9,10-二醇-B(a)P 和9-羟-B(a)P 的生成,从而抑制终致癌物质的形成,发挥抗化学致癌作用。(治疗肝炎、肝癌新药葫芦素片,中草药1987,18(10):21;葫芦素治疗原发性肝癌50例观察,新药与临床1984,3(2):21-22;葫芦素的药理与临床应用,中草药,1992,23(11):605-608)
现在公开的葫芦素制剂专利有:“纳米葫芦素制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01103658.3”、“葫芦素环糊精包合物及其制剂,专利号:02153647.3”、“葫芦素脂质体组方及其制剂,专利号:02144633.4”、“葫芦素滴丸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200310100943.3”、“葫芦素新型软件囊及其制备工艺,专利号:200510063660.5”、“葫芦素液体型组方及其制剂,专利号:200410021536.8”等。上述专利及相关文献都是关于葫芦素在肝炎治疗、提升免疫功能(CN101062041 B)、肿瘤治疗或咳嗽治疗中(CN 102038689A)的应用,至今未见其用于痤疮治疗的专利及文献报道。我们在研究工作中非常意外的发现,葫芦素类化合物对于痤疮具有极好的治疗效果,此结果不仅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了证实,而且大量试用者痊愈的事实也证明了葫芦素治疗痤疮的有效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葫芦素的新用途,即葫芦素在制备用于治疗痤疮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中所述的葫芦素(Cucurbitacins)为葫芦科植物、十字花科、玄参科、秋海棠科、杜英科、四数本科植物及一些大型真菌中提取的一类四环三帖化合物,达数百种。本发明首先涉及植物粗体物,如瓜蒂素[葫芦科植物甜瓜的瓜蒂提取物,含有葫芦素B(含量约为13%)、葫芦素D、葫芦素E、异葫芦素(isocucurbitacin)B,葫芦素B-2-0-β-D-吡喃葡萄糖苷(cucurbitacinB-2-0-β-D-glucopyranoside)等成分]和葫芦素BE(市售葫芦素原料,符合部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九册 WS3-B-3711-98,其中葫芦素B重量百分比60%以上,其余为异葫芦素B、双氢葫芦素B、葫芦素E、双氢葫芦素E等成分)在制备用于治疗痤疮的药物中的应用。
其次,本发明进一步包括各种葫芦素单体在制备用于治疗痤疮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的葫芦素单体包括:葫芦素A、葫芦素B、葫芦素C、葫芦素D、葫芦素E、葫芦素I、葫芦素Q和葫芦素S,以及相对应的双氢葫芦素A、双氢葫芦素B、双氢葫芦素C、双氢葫芦素D、双氢葫芦素E、双氢葫芦素I、双氢葫芦素Q和双氢葫芦素S,还有异葫芦素A、异葫芦素B、异葫芦素C、异葫芦素D、异葫芦素E、异葫芦素I、异葫芦素Q和异葫芦素S,尚包括上述各种葫芦素单体对应的糖苷类物质。
葫芦素A、葫芦素B、葫芦素C、葫芦素D、葫芦素E、葫芦素I、葫芦素Q和葫芦素S的结构式如下。
作为优选,本法明提供了含有葫芦素的提取物(如瓜蒂素)、葫芦素BE、葫芦素B、葫芦素D葫芦素E或葫芦素I在制备用于治疗痤疮的药物中的应用,它们可以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用于治疗痤疮的药物组合物,其中含有葫芦素以及至少一种药学上可接受的稀释剂或载体,这种以葫芦素作为主要活性物质的药物组合物可以是多种形式,例如但不限于片剂、散剂、锭剂、胶囊剂(包括硬胶囊和软胶囊,内容物可以是固体、液体或半固体)、颗粒剂、滴丸剂、混悬剂、口服液、糖浆剂、溶液、醑剂、酊剂、悬浮液、乳状液、甘油剂、霜剂、软膏剂、凝胶剂、奶液、护肤液、粉、香皂、油、干粉、粉底液、湿粉、酊剂、搽剂、脂质体、脂质体凝胶、乳剂、胶束、纳米粒、白蛋白纳米粒、包合物、气雾剂、喷雾剂、粉雾剂、喷剂或贴剂。本发明所述的含有葫芦素的药物组合物可以通过外用和/或口服的途径给药。在本发明所述应用中,所述的葫芦素可以单独给药或制备为复方制剂后使用,复方制剂中与葫芦素联合给药的成分包括但不限于维甲酸及其衍生物、丹参提取物、蛇床子提取物、连翘提取物、厚朴提取物、丹参酮、隐丹参酮、厚朴酚、和厚朴酚、芦荟提取物、茶多酚、竹子提取液、罗勒提取物、肉桂提取物、五味子提取物、覆盆子提取物、金盏花提取物、绿茶提取物、七叶树提取物、印度楝树提取物、兰花提取物、积雪草总苷、维生素E或葡萄糖酸锌,当然,这种联合用药可以是两种以上成分的联合应用。所述的以葫芦素为主要活性成分的药物组合物可以通过外用和/或口服的途径给药。
我们同时还提供了发明所述的含有葫芦素的药物组合物的使用剂量。当含有葫芦素的药物组合物通过外用的方式给予用药对象时,相应制剂中葫芦素的浓度为0.01%~10%(w/w,或者w/v),当然,制剂中葫芦素的浓度为0.01%~1%(w/w,或者w/v)时,其对皮的刺激性难以被察觉;当含有葫芦素的药物组合物通过口服的方式给予用药对象时,葫芦素口服剂量优选为0.3 mg~3 mg/日,分1次~4次给药,在此口服剂量下,无可观测到的副反应产生。
本发明带来的有益结果
本发明对已知的葫芦素类化合物发掘了新的医药用途,开拓了一个新的应用领域。
本发明的葫芦素类化合物用于痤疮的治疗具有疗效显著的优点,预示很好的药用前景。
本发明的产品来源丰富,可以制备为简单有效的剂型用于外用或口服给药,使用方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中所用各成分的简称如下
SPC                        大豆卵磷脂
CH                         胆固醇
EPC                        蛋黄卵磷脂
MCT                       中链甘油三酯
RH40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VE                         维生素E
为了更清楚的理解本发明,以下结合发明人给出的依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完成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对本发明所做的任何形式上的变通和/或改变都将落入本发明保护范围。
在本发明中,所有的设备或原料等均可从市场获得或是本行业常用的。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用瓜蒂素是葫芦科植物甜瓜的瓜蒂提取物,含有葫芦素B(含量约为13%)、葫芦素D、葫芦素E、异葫芦素(isocucurbitacin)B,葫芦素B-2-0-β-D-吡喃葡萄糖苷(cucurbitacinB-2-0-β-D-glucopyranoside)等成分。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用葫芦素BE购买于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其中葫芦素B所占重量大于60%,剩余主要为葫芦素E(李晓峰,刘克非,邓意辉,HPLC法同时测定葫芦素原料中葫芦素B和葫芦素E的含量[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0.27(2):23-25),所述葫芦素BE符合部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九册 WS3-B-3711-98。发明人通过制备液相分离得到葫芦素B、葫芦素D、葫芦素E和葫芦素I,并通过HPLC分析其纯度达到90%以上。当然,葫芦素B、葫芦素D、葫芦素E和葫芦素I也容易通过商业化途径购得。
实施例1 含有葫芦素的乳膏剂对痤疮治疗效果研究
处方1
葫芦素BE                    0.001~10 g
硬脂酸                                   12 g
单硬脂酸甘油脂                        3 g
凡士林                                    5 g
三乙醇胺                                0.5 g
羟苯乙酯                               0.05 g
甘油                                        5 g
液体石蜡                                 5 g
水加至                                100 mL
处方2
葫芦素B                      0.001~10 g
硬脂酸                                   12 g
单硬脂酸甘油脂                        3 g
凡士林                                    5 g
三乙醇胺                                0.5 g
羟苯乙酯                               0.05 g
甘油                                        5 g
液体石蜡                                 5 g
水加至                                100 mL
处方3
葫芦素D                      0.001~10 g
硬脂酸                                   12 g
单硬脂酸甘油脂                        3 g
凡士林                                    5 g
三乙醇胺                                0.5 g
羟苯乙酯                               0.05 g
甘油                                        5 g
液体石蜡                                 5 g
水加至                                100 mL
处方4
葫芦素E                      0.001~10 g
硬脂酸                                   12 g
单硬脂酸甘油脂                        3 g
凡士林                                    5 g
三乙醇胺                                0.5 g
羟苯乙酯                               0.05 g
甘油                                        5 g
液体石蜡                                 5 g
水加至                                100 mL
处方5
葫芦素I                      0.001~10 g
硬脂酸                                   12 g
单硬脂酸甘油脂                        3 g
凡士林                                    5 g
三乙醇胺                                0.5 g
羟苯乙酯                               0.05 g
甘油                                        5 g
液体石蜡                                 5 g
水加至                                100 mL
按照制备乳膏剂的一般方法制备葫芦素软膏,处方1至5分别为含有葫芦素BE、葫芦素B、葫芦素D、葫芦素E和葫芦素I的乳膏剂,其中每种乳膏剂中葫芦素的含量依次为0.001%、0.01%、0.1%、1%或10%。
我们按照专利CN 200910164369.5中所提供的方法进行葫芦素抗痤疮试验,考察不同剂量与不同给药方案,结果均不理想。分析原因可能是葫芦素并非通过抗菌机制而发挥对痤疮的治疗作用,因而改变模型,以煤焦油造模,建立经典痤疮药物抗角化模型。美国皮肤病学会在1989年制定了兔耳模型的使用规范,证明兔耳痤疮模型是进行寻常痤疮研究的合适动物模型,该模型具有可靠性高、重复性好的特点。
兔耳实验性角化模型制备:取雄性家兔176只,第 1组6只为正常对照组,不涂煤焦油;余下170只兔,在双耳内侧耳管开口处2 cm x 2 cm范围,每天涂0.5 mL煤焦油1次,连续2周。兔耳涂煤焦油部位的皮肤在1周后变得干燥、粗糙,并且局部增厚,有痂片脱落,毛囊口扩张,角化过度。2周后,局部皮肤厚度和硬度增加,毛囊口有黑色角栓,隆起呈痤疮丘疹状皮损。于第15天,随机取2只兔,用3 mm直径打孔器制备左、右耳涂煤焦油处的4个耳片,用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于光镜下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已形成兔耳实验性角化模型。
动物模型分组及结果判定标准:从余下的168只雄性家兔中随机取出18只,按照每组6只分为3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每日于双耳角化处涂0.1 mL生理盐水)、基质组(每日于双耳角化处涂0.1g乳膏基质)和维A酸乳膏组(每天于双耳角化处涂0.1%维A酸乳膏0.1 g)。
将剩余的150只家兔随机分为25组(每组6只)用于研究葫芦素乳膏治疗效果,每种葫芦素乳膏(葫芦素BE、葫芦素B、葫芦素D、葫芦素E和葫芦素I乳膏剂)使用5个剂量(10%、1%、0.1%、0.01%或0.001%的葫芦素乳膏),每个剂量使用6只家兔(即1组),每天于双耳角化处分别涂0.1 g的10%、1%、0.1%、0.01%或0.001%的葫芦素乳膏。
以上各组(生理盐水组、基质组、维A酸乳膏组,以及各种剂量的葫芦素BE、葫芦素B、葫芦素D、葫芦素E和葫芦素I乳膏剂)均每天涂药2次,连续3周。于末次给药后24 h,以3 mm打孔器制作涂药处耳片标本(皮肤全层),以10%甲醛溶液固定后常规制作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进行显微照相。按参考文献[柴宝,等.中药痤疮冲剂对兔耳实验模型抗角化作用的研究. 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32(5):326-327],根据其表皮增厚及毛囊口扩张程度和角化物多少将标本的组织病理变化分为4级:无粉刺为0;毛囊漏斗部可见少量致密角化物为+;毛囊漏斗部可见中等量角化物,并向皮脂腺延伸为++;扩张的毛囊内有广泛的角化物为+++。
使用上述方法对维A酸组及各剂量组的葫芦素BE、葫芦素B、葫芦素D、葫芦素E或葫芦素I乳膏剂治疗痤疮的效果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见下,其中表1至表5依次为含有葫芦素BE、葫芦素B、葫芦素D、葫芦素E或葫芦素I的乳膏剂的治疗效果。
  
  
 
很显然,对于葫芦素BE、葫芦素B、葫芦素D、葫芦素E或葫芦素I的乳膏剂,药物浓度在0.01%~10%范围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0.001%浓度组没有治疗效果,与基质组相同。另外,虽然10%浓度葫芦素乳膏组的治疗效果很好,但用药部位可见一定的毒性反应。综合之,药物浓度选择范围0.01%~10%较佳,最佳范围为0.01%~1%(w/w)。
实施例2 含有葫芦素的脂质体混悬液制剂(葫芦素含量1% w/w)
处方:
葫芦素BE               1g
SPC                    30g
CH                    0.3g
无水乙醇               适量
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    适量
蒸馏水                 加至100g
制备工艺:称取处方量的葫芦素、SPC、CH(胆固醇)置于烧杯中,加入无水乙醇溶解后,加入磷酸盐缓冲液,水化1~2小时,得葫芦素脂质体溶液。所得脂质体进行包封率测定,其包封率为87.1%。此脂质体混悬液可直接涂抹于患处,也可制备为脂质体凝胶后涂抹于患处。
实施例3 含有葫芦素的脂质体凝胶剂(葫芦素含量0.1% w/w)
处方
葫芦素B                   0.1g
EPC                        10g
卡波姆934                  0.6g
无水乙醇                   适量
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        适量
蒸馏水                      加至100g
制备工艺:称取处方量的葫芦素和EPC置于烧杯中,加入无水乙醇溶解后,加入磷酸盐缓冲液,水化1~2小时,得葫芦素脂质体溶液。配制5%卡波姆934溶液,三乙醇胺调节pH至6.8,并研匀。将葫芦素B脂质体加入卡波姆凝胶基质中,加水定容,搅拌并研匀,即得葫芦素B脂质体凝胶。
实施例4 葫芦素乳胶剂(葫芦素含量0.01% w/w)
处方
葫芦素D                               10 mg  
MCT                                   1.66 g  
RH40                                     0.37 g   
SPC                                       0.15 g   
VE                                         0.30 g   
卡波姆940                              0.6g
纯净水                                   加至100 g  
制备工艺:称取处方量的葫芦素D(HPLC面积归一化法测定的纯度大于99%)、MCT、SPC、RH40和VE组成油相,纯净水作为水相,两相分别加热至50~55 ℃。待油相中物质完全溶解后,在磁力搅拌的条件下,将水相缓慢加入油相中,继续搅拌10 min,制得初乳,用微射流仪14000 psi均质6次,纯净水稀释至20 mL,得终乳。配制5%卡波姆940溶液,三乙醇胺调节pH至7.0,并研匀。将葫芦素D微乳加入卡波姆凝胶基质中,加水搅拌并研匀,即得葫芦素D乳胶剂。本葫芦素乳胶剂可作为外用制剂直接涂抹于患处。
实施例5 葫芦素口服脂质纳米乳剂(0.3~3mg/日,分1~4次服用 )
处方:        
葫芦素E                                3 mg  
MCT                                   1.66 g  
RH40                                     0.37 g   
SPC                                       0.15 g   
VE                                         0.30 g   
甘油                                   0.30 g    
纯净水                                   适量  
制备工艺:称取处方量的葫芦素E(HPLC面积归一化法测定的纯度大于98%)、MCT、SPC、RH40和VE组成油相;称取处方量的甘油溶于纯净水作为水相,两相分别加热至50~55 ℃。待油相中物质完全溶解后,在磁力搅拌的条件下,将水相缓慢加入油相中,继续搅拌15 min,制得初乳,用微射流仪15000 psi均质5次,纯净水稀释至30 mL,过0.22 μm微孔滤膜,得终乳;将终乳分装,充氮气,加塞,铝盖密封,流通蒸汽灭菌100℃、30 min,冷水喷淋让乳液迅速降至室温,即得葫芦素口服脂质纳米乳剂。灭菌稳定性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制剂灭菌前后粒径基本保持不变,说明其灭菌稳定性良好。
对于冻融稳定性,取制备好的葫芦素E口服脂质纳米乳剂若干瓶,在-25℃条件下冷冻48 h,然后在40℃条件下放置48 h为一个循环,共循环3次,每完成一个循环测定粒度。结果见下表:
冻融试验结果表明,该葫芦素E脂质纳米乳剂经受得住冻融试验,冻融稳定性好。将本处方中的葫芦素E用葫芦素BE、葫芦素B、葫芦素D或葫芦素I代替时取得相同的实验结果。
本葫芦素口服脂质纳米乳剂药物含量为0.1 mg/mL,按3 mL每瓶进行分装,患者口服剂量为0.3~3mg/日,分1~4次服用。
实施例6 葫芦素透皮贴剂
处方
葫芦素BE                            0.5 g 
聚丙烯酸酯DuroTak87-2051             10 g 
乙醇                                  适量丙二醇                                0.5 g
背衬层和防黏层均使用聚乙烯材质
制备工艺:在35℃下用适量乙醇将处方量的葫芦素BE、聚丙烯酸酯DuroTak87-2051和丙二醇溶解并封闭搅拌,之后将此混合物均匀涂抹于背衬层上并于室温下干燥1小时,之后贴上防黏层,之后将此透皮贴剂切割为适当大小,包装待用。每剂贴剂中葫芦素BE含量约为10 mg。
实施例7 葫芦素口服胶囊
处方
葫芦素BE                         1 g
MCT                           2000 g
VE                             200 g
制备工艺:将MCT与VE混合均匀,加入处方量的葫芦素,60℃加热溶解即得澄清透明的溶液。将该溶液按常规方法制备为软胶囊或液体型硬胶囊,每粒装440 mg,相当于每粒含有葫芦素0.2 mg。
实施例8 患者局部施用葫芦素脂质体凝胶剂实例
7名患者,均为在读研究生,其中4名男性患者,3名女性患者;年龄23-26岁,平均年龄24.5岁;病程4月~3年,平均1.8年;诊断参照临床诊疗常规中痤疮的诊断标准(赵辨.临床皮肤科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35—936);根据患者的严重程度,参照文献(靳培英.痤疮的分型论治[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1):67-69)将皮损分为4度,7名患者具有Ⅰ级至Ⅱ级普通痤疮症状,临床表现以黑头粉刺、白头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和疼痛,部位主要集中于脸颊和额头。
向此7名患者提供如“实施例3”所述的葫芦素脂质体凝胶剂,并指导他们将该制剂局部施用于患病区域,一天使用3次,治疗期间未口服或外用其他药物。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治疗前后皮损 (粉刺、丘疹、脓疱等)减少情况进行疗效判定。治愈:皮损消退≥90%,无新的皮损出现,仅遗留少量色素沉着;显效:皮损消退60%~89%,无新的皮损出现,遗留少量色素沉着;好转:皮损消退30%~59%,偶有新的皮损出现,遗留少许色素沉着;无效:皮损消退<30%,仍有新的皮损出现,遗留色素沉着。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经过8周的治疗,客观地重新评估患者,7名患者中有5名(3名男性患者,2名女性患者)治愈,其余2名(1名男性患者,1名女性患者)显效;在用药过程中3名患者(2名女性。1名男性)反映在涂抹药物后皮肤局部有发红,在约30分钟后消除。
本实施例的数据表明,使用葫芦素脂质体凝胶治疗Ⅰ级至Ⅱ级普通痤疮,有效率为100%。
实施例9 患者局部施用葫芦素乳胶剂并同时口服葫芦素软胶囊
男性患者1名,32岁,公交司机,病程已有十余年,之前曾口服异维A酸胶囊并外涂过激素类药物,但效果均不理想。患者整个面部出油较多,面颊及前额部遍布米粒大小痤疮,面颊部痤疮融合成片,色红,尖部有脓胞,前胸也有少许痤疮;患者主诉有便秘。诊断为Ⅱ级至Ⅲ级痤疮。
向此患者提供如“实施例6”所述的葫芦素贴剂,并指导其将该制剂局部施用于患病区域,于夜间使用;同时口服“实施例7”所述的葫芦素软胶囊(每粒含有葫芦素0.2 mg),一次3粒,一天4次;治疗期间未口服或外用其他药物。嘱咐患者每天用温水、少许洗面奶或香皂清除面部的油脂及尘土2~3次,特别是在涂抹外用制剂前进行;少食油腻辛辣的食物。
治疗3个月后,按照“实施例8”所述标准,该患者症状好转,便秘症状缓解;继续治疗达到6个月时,患者基本治愈,停药2个月未见复发。
实施例10 葫芦素面膜对痤疮的治疗效果
女性患者1名,17岁,高中生,病程6个月,痤疮主要分布在额头及鼻部分布,以粉刺为主,伴有少量丘疹和脓疱,按严重程度分级约为Ⅰ级。之前使用维A酸软膏局部治疗1个月,因为灼感、红斑及脱屑等症状较强,并且皮损加重而停止用药。嘱咐其使用葫芦素面膜进行治疗,面膜配制方法如下:将蜂蜜和牛奶按1:1(v/v)的比例混合均匀,在其中加入约为总重量0.1%的瓜蒂素,并用适量水调节粘度,即得葫芦素面膜。
每晚将面膜敷于患处,1.5~2小时,然后洗净,同时服用“实施例5”所述的葫芦素口服脂质纳米乳剂,每日3瓶(按葫芦素计0.9 mg)。使用一个月后症状减轻,三个月时痊愈。
实施例11 葫芦素自乳化胶囊
处方:
葫芦素BE                1 g                 
油酸乙酯                 30 g
Cremophor RH             55 g
乙醇                     15 g
制备工艺:将处方量葫芦素BE、油酸乙酯、Cremophor RH、乙醇于55℃混合均匀,装软胶囊1000粒。
实施例12 含有葫芦素的香皂
处方
瓜蒂素(葫芦素B重量百分比大于10%)        10 %
丹参提取物                                   3 %
香皂                                         余量
制备工艺:按传统香皂制作方法中的配方比例准备好香皂原料,先经过油浴、盐析脱胶、脱色、脱臭、皂化、二次盐析皂化、三次碱析、整理等工序制成皂基并烘干。在皂基中加入瓜蒂素和其他添加剂如香精等,搅拌研磨,压条、打印、包装制得含有葫芦素的成品香皂。
实施例13 含有葫芦素与维甲酸的搽剂
处方
葫芦素BE            0.1 %
维甲酸               0.01 %
异丙醇               10%
PEG200              20%
乙醇                 10%
水                  加至100%
制备工艺:称取处方量的葫芦素与维甲酸,依次加入异丙醇、PEG200与乙醇10,搅拌溶解,加入水至100%,混合均匀即可。

Claims (3)

1.葫芦素在制备用于治疗痤疮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的葫芦素是瓜蒂素、葫芦素BE、葫芦素B、葫芦素D、葫芦素E或葫芦素I中的一种或多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葫芦素与及至少一种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组成药物组合物。
3.如权利要求1或2 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通过外用或口服的方式给予用药对象。
CN201110453573.6A 2011-12-30 2011-12-30 葫芦素在制备用于治疗痤疮的药物中的应用 Active CN1031819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53573.6A CN103181944B (zh) 2011-12-30 2011-12-30 葫芦素在制备用于治疗痤疮的药物中的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53573.6A CN103181944B (zh) 2011-12-30 2011-12-30 葫芦素在制备用于治疗痤疮的药物中的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1944A CN103181944A (zh) 2013-07-03
CN103181944B true CN103181944B (zh) 2015-01-14

Family

ID=48673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53573.6A Active CN103181944B (zh) 2011-12-30 2011-12-30 葫芦素在制备用于治疗痤疮的药物中的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819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20945A (zh) * 2014-10-15 2016-04-27 成都医学院 葫芦素在制备TrkA激酶抑制剂类药物中的用途
CN105267282B (zh) * 2015-10-14 2020-12-11 成都医学院 瓜蒂或其提取物的新用途
CN107095980A (zh) * 2016-02-23 2017-08-29 张琰 治疗皮肤粉刺的外用药
CN112587593B (zh) * 2020-11-17 2022-05-10 中山大学 一种治疗痤疮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0415994D0 (en) * 2004-07-16 2004-08-18 Novartis Ag Organic compounds
CN1644202A (zh) * 2004-07-22 2005-07-27 沈阳药科大学 葫芦素液体型组方及其制剂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1944A (zh) 2013-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28752B (zh) 中草药复方祛斑美白组合物及外用制剂
CN102049008B (zh) 一种治疗黄褐斑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988264A (zh) 银杏叶祛斑美白霜及其制备方法
CN103181944B (zh) 葫芦素在制备用于治疗痤疮的药物中的应用
CN102389539B (zh) 一种祛斑养颜的纯中药制剂及其散剂与颗粒的制备方法
CN101502588B (zh) 一种美容祛痘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56909A (zh) 一种可减少黑色素沉积的睡眠面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4208153A (zh) 一种治疗皮肤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剂
CN103599424B (zh) 一种用于美白皮肤的中药组合物
Li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CN102727761B (zh) 治疗脂溢性脱发、防治头发干枯发叉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846753A (zh) 一种葛根芩连汤整合型新剂型制备技术及其生产方法
CN104940124A (zh)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以及包含该组合物的面膜
CN104688627A (zh) 粉刺消除面膜
CN103083522B (zh) 一种生发育发的中药组合物、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3599455B (zh) 一种用于祛斑的中药胶囊
CN109364011A (zh) 一种可以美白祛斑的包裹型新八白散及其制备方法
CN108785384A (zh) 一种用于治疗痤疮的含锌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剂
CN103479744B (zh) 柴胡花疏肝养颜中药组合物
CN108403932A (zh) 一种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中药复方外用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208171A (zh) 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
CN113599480A (zh) 一种缓解乳腺增生症状的刮痧油及其制备方法
CN110075178A (zh) 一种治疗激素性皮炎的组合物,制剂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0376253C (zh) 一种治疗乳腺增生的外用油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9771511A (zh) 一种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及酒渣鼻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