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78116A - 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78116A
CN103178116A CN2013100852242A CN201310085224A CN103178116A CN 103178116 A CN103178116 A CN 103178116A CN 2013100852242 A CN2013100852242 A CN 2013100852242A CN 201310085224 A CN201310085224 A CN 201310085224A CN 103178116 A CN103178116 A CN 1031781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p grid
grid
channel region
straight line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8522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78116B (zh
Inventor
戴明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Institute of Material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Institute of Material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Institute of Material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of CAS filed Critical Ningbo Institute of Material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31008522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78116B/zh
Publication of CN1031781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781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781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781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包括基底和处在基底上的介质层,所述介质层上设有一源区、一漏区以及连通在所述源区和漏区之间的沟道区,所述沟道区内设有第一顶栅作为晶体管的输出极,其输出的逻辑值在沟道区导通时为逻辑1,在沟道区截断时为逻辑0;所述晶体管还设有至少两个作为控制沟道区的输入极;其中至少有一个输入极为第二顶栅;还有至少有一个输入极为第三顶栅和/或底栅;所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均位于所述介质层上,且处在所述沟道区的旁边。本发明晶体管,能够减少逻辑电路中晶体管的个数,使逻辑电路的制备方法简单,器件面积减少,从而提高逻辑电路的成品率,降低制作成本,并且可以方便改善调整逻辑电路器件的电学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
背景技术
晶体管,是一种固体半导体器件,可以用于检波、整流、放大、开关、稳压、信号调制和许多其它功能。晶体管作为一种可变开关,基于输入的电压,控制流出的电流,因此晶体管可做为电流的开关,和一般机械开关不同处在于晶体管是利用电讯号来控制,而且开关速度可以非常之快,在实验室中的切换速度可达100GHz以上。
晶体管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双极性晶体管(BJT)和场效应晶体管(FET)。晶体管具有三个极;双极性晶体管的三个极,分别由N型跟P型组成的发射极、基极和集电极;场效应晶体管的三个极,分别是源极(源区)(Source)、栅极(栅区)(Gate)和漏极(漏区)(Drain)。
授权公告号为CN101567392B的发明公开了一种在确保良好的生产性同时又具有优良特性和高可靠性的栅绝缘层的薄膜晶体管,该薄膜晶体管包括:在基板上含有源区、沟道区、漏区的有源层,栅电极层,以及在有源层和栅电极层之间所形成的栅绝缘层的薄膜晶体管,栅绝缘层由在有源层一侧形成的第1氧化硅膜、在栅电极层一侧形成的第2氧化硅膜,和在第1氧化硅膜与第2氧化硅膜之间形成的氮化硅膜而形成。
晶体管是逻辑电路中的核心部件。逻辑电路是一种离散信号的传递和处理,以二进制为原理、实现数字信号逻辑运算和操作的电路,主要分为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由最基本的“与门”电路、“或门电路”和“非门”电路组成。
传统意义上的逻辑电路,为了实现不同的逻辑门运算,需要使用不同类型、不同种类、不同数目的晶体管,藉此对于大面积制作逻辑电路的工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包括用不同的掩膜版、不同的工艺、不同的材料以及不同的设计,因此制造过程比较复杂,逻辑电路的成品率难以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进栅结构的晶体管,能够减少逻辑电路中晶体管的个数,使逻辑电路的制备方法简单,器件面积减少,从而提高逻辑电路的成品率,降低制作成本,并且可以方便改善调整逻辑电路器件的电学性能。
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包括基底和处在基底上的介质层,所述介质层上设有一源区、一漏区以及连通在所述源区和漏区之间的沟道区,所述沟道区内设有第一顶栅作为晶体管的输出极,其输出的逻辑值在沟道区导通时为逻辑1,在沟道区截断时为逻辑0;
所述晶体管还设有至少两个作为控制沟道区的输入极;其中至少有一个输入极为第二顶栅;还有至少有一个输入极为第三顶栅和/或底栅;所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均位于所述介质层上,且处在所述沟道区的旁边。本发明中沟道区旁边的顶栅位于所述介质层上应理解为这些顶栅至少与介质层接触。
作为输出极的顶栅并不覆盖整个沟道区,且该顶栅具有稳定的输出电压;为了使该顶栅具有稳定的输出电压,在沟道区的长度方向上,该顶栅应具有合适的尺寸,以保证该顶栅的输出电压是一个明确的值,即在输入极电压确定后该顶栅的输出电压保持相对稳定。一般情况下在保证强度和导电性能的前提下,该顶栅尺寸尽可能的小。
作为优选,还设有用于控制沟道区的底栅,所述底栅处在基底和介质层之间或由所述基底兼做。
所述的源区、漏区、顶栅和底栅均可采用现有技术中使用的导体特性材料,包括金属、合金、导电聚合物、导电碳纳米管、铟锡氧化物(ITO)、铟镓锌氧化物(IGZO)等,其中,金属为铝、铜、钨、钼、金或铯等;合金至少含有铝、铜、钨、钼、金、铯中的两种;所述的沟道区使用半导体材料,所述半导体材料包括有机半导体材料和无机半导体材料等,例如氧化物半导体(如铟锡氧化物)、氧化锌纳米线以及碳纳米管。
所述的源区、漏区、顶栅、底栅和沟道区均使用铟锡氧化物。采用一次掩膜法自组装形成源区、漏区、顶栅、底栅和沟道区,工艺简单。
所述的基底可以采用各种材料,只需具有一定的强度可以起到支撑作用即可,包括玻璃、石英、陶瓷、金刚石、纸张、硅片、塑料或树脂等。
所述沟道区一般是条状,所述的“旁边”既可以是沟道区长度方向的一侧,也可以是宽度方向的一侧。
所述的沟道区的长度为0.001~5000μm,沟道区的宽度为0.0001~1000μm,沟道区的电学厚度为0.001~8000nm;
较优选沟道区的长度为0.01~100μm,沟道区的宽度为0.01~100μm,沟道区的电学厚度为0.01~200nm;
更优选沟道区的长度为0.1~10μm,沟道区的宽度为0.01~10μm,沟道区的电学厚度为1~50nm。
所述的介质层采用绝缘材料,介质层的物理厚度为0.001~1000μm,优选地介质层的物理厚度为1~200μm。
所述的介质层为二氧化硅(例如多孔二氧化硅、热生长二氧化硅)、苯并环丁烯、聚酯、丙烯酸树脂、氧化铝、氮氧化硅、高κ栅介质材料中的至少一种。介质层和沟道区之间界面产生电容。
所述的源区和漏区与作为输出极的顶栅的最小横向距离(沿沟道区长度方向的距离)均为0.0001~100μm;所述的源区或漏区与沟道外顶栅的最小横向距离为0.0001~100μm。设输出极到源区的最小横向距离为l。
作为输出极的顶栅可以输出确定电压,这个确定电压是由沟道区是否开启、源漏电压VDS和l决定。
如果顶栅没有位于沟道区内,则优选地,顶栅尽可能地靠近沟道区。
本发明中所述的晶体管可以是薄膜晶体管。
作为优选,所述沟道区内的顶栅、源区和漏区三者排列成第一直线。
作为优选,所述顶栅为两个,分别为第一顶栅和第二顶栅,其中第一顶栅处在所述沟道区内,且与源区和漏区三者排列形成第一直线,第二顶栅位于所述第一直线的一侧,且与第一顶栅对齐。
作为优选,所述顶栅为两个,分别为第一顶栅和第二顶栅,其中第一顶栅处在所述沟道区内,且与源区和漏区三者排列成第一直线,第二顶栅位于所述第一直线上。晶体管的源区、漏区、第一顶栅和第二顶栅呈条状排列,便于制造线型的逻辑电路。
作为优选,所述顶栅为三个,分别为第一顶栅、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其中第一顶栅处在所述沟道区内,且与源区和漏区三者排列成第一直线,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直线的两侧,或位于所述第一直线的同侧。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排列成第二直线,且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垂直。晶体管的源区、漏区、第一顶栅、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呈块状排列,便于制造块型的逻辑电路。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位于所述第一直线的同侧且排列成第二直线,所述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垂直。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中的一者与第一顶栅对齐。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位于所述第一直线的同侧且排列成第二直线,所述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垂直。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第一顶栅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的最短距离相等。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直线的两侧且排列成第二直线,所述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垂直。作为进一步的优选,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中的一者与第一顶栅对齐。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直线的两侧且排列成第二直线,所述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垂直。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第一顶栅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的最短距离相等。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位于所述第一直线的同侧且排列成第二直线,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平行。晶体管的源区、漏区、第一顶栅、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呈块状排列,便于制造块型的逻辑电路。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位于所述第一直线的同侧且排列成第二直线,所述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平行。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中的一者与第一顶栅对齐。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位于所述第一直线的同侧且排列成第二直线,所述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平行。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第一顶栅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的最短距离相等。
作为优选,所述顶栅为三个,分别为第一顶栅、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其中第一顶栅处在所述沟道区内,且与源区和漏区三者排列成第一直线,所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排列成第二直线,且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重合。所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处在所述源区的同一侧且远离所述漏区。或所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处在所述漏区的同一侧且远离所述源区。
作为优选,所述顶栅为三个,分别为第一顶栅、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其中第一顶栅处在所述沟道区内,且与源区和漏区三者排列成第一直线,所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排列成第二直线,且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重合。所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中的一个顶栅处在所述源区的一侧且远离所述漏区。所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中的一个顶栅处在所述源区的一侧且远离所述源区。
晶体管的源区、漏区、第一顶栅、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呈条状排列,便于制造线型的逻辑电路。
作为优选,所述底栅处在基底和介质层之间,所述底栅分布在基底上的局部区域,基底上开设有与底栅位置相应的容置槽,所述底栅的面积至少能够与处在沟道区旁边的顶栅形成耦合,以控制所述沟道区。底栅与作为输入极的顶栅形成耦合,可以更好的控制沟道区。
若所述底栅由所述基底兼做,此时该基底与介质层贴合的一面应为导电材料,而背向介质层的一面应该为非导电材料。
优选地,所述基板与介质层之间设有导电层。所述的导电层采用导电材料,例如ITO或者IGZO。设置导电层能够增强电容耦合的效果,使得顶栅更易于调控沟道区。
本发明中每个晶体管具有至少两个顶栅,每个位于沟道区之外的顶栅均可以调控沟道区,通过改变顶栅电压,可以让同一个晶体管实现多个逻辑电路功能,例如与门、或门、与非门等。
作为优选,顶栅共有四个,分别为第一顶栅、第二顶栅、第三顶栅和第四顶栅,其中第一顶栅处在所述沟道区内,且与源区和漏区三者排列成第一直线,所述第二顶栅、第三顶栅和第四顶栅排列成第二直线,且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重合。所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处在所述源区的同一侧且远离所述漏区。或所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处在所述漏区的同一侧且远离所述源区。第四顶栅可以位于任何位置。优选地,在所述源区的一侧且远离所述漏区,或者在所述漏区的一侧且远离所述源区
作为优选,顶栅共有四个,分别为第一顶栅、第二顶栅、第三顶栅和第四顶栅,其中第一顶栅处在所述沟道区内,且与源区和漏区三者排列成第一直线,所述第二顶栅、第三顶栅和第四顶栅排列成第二直线,且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重合。所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处分别在所述源区的一侧且远离所述漏区,以及在所述漏区的一侧且远离所述源区。第四顶栅可以位于任何位置。优选地,在所述源区的一侧且远离所述漏区,或者在所述漏区的一侧且远离所述源区。
作为优选,输入极不包含有底栅,所述顶栅为四个,分别为第一顶栅、第二顶栅、第三顶栅和第四顶栅,其中第二顶栅、第三顶栅和第四顶栅均作为输入极。
由于没有底栅,为了实现复杂的逻辑功能,此时需要有至少三个输入极,例如采用三个输入极,分别为第二顶栅、第三顶栅和第四顶栅。
在排列方式上可有如下方式:
其中第一顶栅处在所述沟道区内,且与源区和漏区三者排列成第一直线,第二顶栅、第三顶栅和第四顶栅,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直线的两侧,第一直线上或位于所述第一直线的同侧。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顶栅、第三顶栅和第四顶栅排列成第二直线,且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垂直。晶体管的源区、漏区、第一顶栅、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呈块状排列,便于制造块型的逻辑电路。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顶栅、第三顶栅和第四顶栅位于所述第一直线的同侧且排列成第二直线,所述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垂直。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第二顶栅、第三顶栅和第四顶栅的一者与第一顶栅对齐。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顶栅、第三顶栅和第四顶栅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直线的两侧且排列成第二直线,所述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垂直。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第二顶栅、第三顶栅和第四顶栅的一者与第一顶栅对齐。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顶栅、第三顶栅和第四顶栅位于所述第一直线的同侧且排列成第二直线,所述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垂直。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第一顶栅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的最短距离相等。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顶栅、第三顶栅和第四顶栅位于所述第一直线的同侧且排列成第二直线,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平行。晶体管的源区、漏区、第一顶栅、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呈块状排列,便于制造块型的逻辑电路。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顶栅、第三顶栅和第四顶栅位于所述第一直线的同侧且排列成第二直线,所述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平行。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中的一者与第一顶栅对齐。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顶栅、第三顶栅和第四顶栅位于所述第一直线的两侧且至少其中任意两栅排列成第二直线,所述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平行。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中的一者与第一顶栅对齐。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顶栅、第三顶栅和第四顶栅位于所述第一直线的两侧且其中任意两栅排列成第二直线,所述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垂直。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中的一者与第一顶栅对齐。
作为优选,顶栅共有四个,分别为第一顶栅、第二顶栅、第三顶栅和第四顶栅,其中第一顶栅处在所述沟道区内,且与源区和漏区三者排列成第一直线,所述第二顶栅、第三顶栅和第四顶栅排列成第二直线,且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重合。所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处在所述源区的同一侧且远离所述漏区。或所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处在所述漏区的同一侧且远离所述源区。第四顶栅可以位于任何位置。优选地,在所述源区的同一侧且远离所述漏区,或者在所述漏区的一侧且远离所述源区。
作为优选,顶栅共有四个,分别为第一顶栅、第二顶栅、第三顶栅和第四顶栅,其中第一顶栅处在所述沟道区内,且与源区和漏区三者排列成第一直线,所述第二顶栅、第三顶栅和第四顶栅排列成第二直线,且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重合。所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处分别在所述源区的一侧且远离所述漏区,以及在所述漏区的一侧且远离所述源区。第四顶栅可以位于任何位置。优选地,在所述源区的一侧且远离所述漏区,或者在所述漏区的一侧且远离所述源区。
本发明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在晶体管的沟道区引入顶栅,在具备传统晶体管的功能的前提下,能够实现逻辑电路的功能,使得原来需要多个晶体管完成的逻辑电路功能仅需要一个晶体管即可完成,大大简化了电路,提高了逻辑电路的生产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第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第二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第三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第四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第五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第六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各实施方式(若有底栅)中改变第二顶栅的电压时,沟道电流随底栅电压变化的曲线图;
图8为本发明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各实施方式中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关系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含有第三顶栅或底栅时,第三顶栅或底栅对沟道区的肖特基势垒φ的影响图;
图10为本发明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第七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做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包括基底1和处在基底1上的介质层3、介质层3上设有一源区5、一漏区6以及连通在源区5和漏区6之间的沟道区7,还设有两个顶栅,以及和这两个顶栅形成耦合的底栅,两个顶栅分别为第一顶栅4a和第二顶栅4b,基底1兼做底栅,第一顶栅4a位于沟道区7内,且与源区5和漏区6三者排列成第一直线,第二顶栅4b位于第一直线的一侧,且与第一顶栅4a对齐。如果没有底栅,则增加一沟道区外的顶栅代替底栅调控沟道。
基底1采用单表面为导电层的玻璃,其导电层采用铟锡氧化物(ITO)与介质层3贴合,介质层3采用二氧化硅,且介质层3的物理厚度为0.5μm;源区5、漏区6、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沟道区7均采用铟锡氧化物(ITO)制成,其中,沟道区7为半导体材料,其余为导体材料。
沟道区7的长度为15μm,沟道区7的宽度为1μm,沟道区7的电学厚度为30nm;源区5与第一顶栅4a的横向距离(图中沿着沟道区的长度方向)为10μm。沟道区内的栅极的大小必须是能够得到一个稳定电位的大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基板1与介质层3之间可以不设置导电层,第二顶栅4b与介质层3的界面形成等效电容,使第二顶栅4b能够有效调控沟道区7的载流子浓度。
本实施例中的介质层3采用无机材料制备,相对于采用有机材料制备,其稳定性和可靠性相对较好,且能够与传统半导体工艺线相兼容,制备相对比较简单。
本实施例提供的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具有逻辑电路功能,当源漏电压VDS=1.5V,改变位于沟道区7外部的第二顶栅4b的电压VG2为-0.5V、0V、0.5V、1V,则源漏两端的沟道电流IDS与底栅(基底1兼做)的电压VG1的关系如图7所示,在四种情况下,本实施例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VTH分别为1.1V、0.85V、0.45V、-0.05V,同时电流开关比也得到显著的调控改变,晶体管作为反相器用时VG1输入与VG3输出关系见图8,因此,本实施例中除了沟道区7内的第一顶栅4a以外,其余的栅极,包括底栅和第二顶栅4b都具有可以调控沟道区7的功能,通过改变底栅和第二顶栅4b的电压控制沟道区7的输出,获得理想的反相器输入输出结果,逻辑输入输出结果见表1。
表1
输入 输出
VG1 VG3 VG2
0(0V) 1(1V) 1(0.7V)
1(0.7V) 0(0V) -1(-1V)
设源漏电压VDS=1.5V,漏区电压Vss=0V,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0.7V,即记为输出为1,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0.7V即记为输出为0,定义沟道区的长度L=15μm,VDS=1.5V,由l/L=1/1.5,可以得到(l为第一顶栅4a到源区的距离)l=10μm,所以当l≥10μm,可以得到VG3≥1V。于是可以得到OR门逻辑,如表2所示,当VG1和VG2都为0,IDS=0,VG3=0,在底栅上施加电压或者在第二顶栅4b上施加电压时,VG3=1V。
表2
Figure BDA00002925559400061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包括基底1和处在基底1上的介质层3、介质层3上设有一源区5、一漏区6以及连通在源区5和漏区6之间的沟道区7,还设有两个顶栅,以及和这两个顶栅形成耦合的底栅2,两个顶栅分别为第一顶栅4a和第二顶栅4b,底栅2处在基底1和介质层3之间,底栅2分布在基底1上的局部区域,基底1上开设有与底栅2位置相应的容置槽,底栅2的面积至少能够控制沟道区7,第一顶栅4a位于沟道区7内,且与源区5和漏区6三者排列成第一直线,第二顶栅4b位于第一直线的一侧,且与第一顶栅4a对齐。如果没有底栅,则增加一沟道外顶栅代替底栅调控沟道。
基底1和介质层3之间设有导电层,基底1采用玻璃,导电层采用铟锡氧化物(ITO),介质层3采用二氧化硅,且介质层3的物理厚度为0.5μm;源区5、漏区6、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沟道区7均采用铟锡氧化物(ITO)制成,其中,沟道区7为半导体材料,其余为导体材料。
沟道区7的长度为15μm,沟道区7的宽度为1μm,沟道区7的电学厚度为30nm;源区5与第一顶栅4a的横向距离为10μm。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基板1与介质层3之间可以不设置导电层,第二顶栅4b与介质层3的界面形成等效电容,使第二顶栅4b能够有效调控沟道区7的载流子浓度,从而调节本发明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漏电流、电流开关比等电学性能。本实施例中的介质层3采用无机材料制备,相对于采用有机材料制备,其稳定性和可靠性相对较好,且能够与传统半导体工艺线相兼容,制备相对比较简单。
本实施例提供的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具有逻辑电路功能,当源漏电压VDS=1.5V,改变位于沟道区7外部的第二顶栅4b的电压VG2为-0.5V、0V、0.5V、1V,则源漏两端的沟道电流IDS与底栅2的电压VG1的关系如图7所示,在四种情况下,本实施例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VTH分别为1.1V、0.85V、0.45V、-0.05V,同时电流开关比也得到显著的调控改变,晶体管作为反相器用时VG1输入与VG3输出关系见图8,因此,本实施例中除了沟道区7内的第一顶栅4a以外,,其余的栅极,包括底栅2和第二顶栅4b都具有可以调控沟道区7的功能,通过改变底栅2和第二顶栅4b的电压控制沟道区7的输出,获得理想的反相器输入输出结果。
设源漏电压VDS=1.5V,漏区电压Vss=0V,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0.7V,即记为输出为1,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0.7V即记为输出为0,定义沟道区的长度L=15μm,VDS=1.5V,由l/L=1/1.5,可以得到(l为第一顶栅4a到源区的距离)l=10μm,所以当l≥10μm,可以得到VG3≥1V。于是可以得到OR门逻辑,如表2所示,当VG1和VG2都为0,IDS=0,VG3=0,在底栅上施加电压或者在第二顶栅4b上施加电压时,VG3=1V。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包括基底1和处在基底1上的介质层3、介质层3上设有一源区5、一漏区6以及连通在源区5和漏区6之间的沟道区7,还设有三个顶栅,以及和这三个顶栅形成耦合的底栅,三个顶栅分别为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其中第一顶栅4a处在沟道区7内且与源区5和漏区6三者排列成第一直线,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位于第一直线的两侧,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排列成第二直线,且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垂直,基底1兼做底栅。如果没有底栅,则增加一沟道外顶栅代替底栅调控沟道。
基底1采用单表面为导电层的玻璃,其导电层采用铟锡氧化物(ITO)与介质层3贴合,介质层3采用二氧化硅,且介质层3的物理厚度为0.5μm;源区5、漏区6、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沟道区7均采用铟锡氧化物(ITO)制成,其中,沟道区7为半导体材料,其余为导体材料。
沟道区7的长度为15μm,沟道区7的宽度为1μm,沟道区7的电学厚度为30nm;源区5与第一顶栅4a的横向距离为10μm。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基板1与介质层3之间可以不设置导电层,第二顶栅4b与介质层3的界面形成等效电容,第三顶栅4c与介质层3的界面也形成等效电容,这两个电容相互耦合,使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能够有效调控沟道区7的载流子浓度,从而调节本发明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漏电流、电流开关比等电学性能。
本实施例中的介质层3采用无机材料制备,相对于采用有机材料制备,其稳定性和可靠性相对较好,且能够与传统半导体工艺线相兼容,制备相对比较简单。
本实施例提供的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具有逻辑电路功能,当源漏电压VDS=1.5V,第三顶栅4c的电压为0V,改变位于沟道区7外部的第二顶栅4b的电压VG2为-0.5V、0V、0.5V、1V,则源漏两端的沟道电流IDS与底栅(基底1兼做)的电压VG1的关系如图7所示,在四种情况下,本实施例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VTH分别为1.1V、0.85V、0.45V、-0.05V,同时电流开关比也得到显著的调控改变,因此,晶体管作为反相器用时VG1输入与VG3输出关系见图8,本实施例中除了沟道区7内的第一顶栅4a以外,其余的栅极,包括底栅、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都具有可以调控沟道区7的功能,通过改变底栅、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的电压控制沟道区7的输出,获得理想的反相器输入输出结果。
该实施例中的晶体管具有三个顶栅,由于第三顶栅4c可以调控沟道区的电位、即电子浓度,因此单个晶体管可以实现多种逻辑功能。
如果第三顶栅4c的电压VG4=0V,假设源漏电压VDS=1.5V,漏区电压VSS=0V,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1V,即记为输出为1,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1V即记为输出为0,(同理定义VG1,VG2的输入输出状态)定义沟道区的长度L=15μm,VDS=1.5V,由l/L=1/1.5,可以得到(第一顶栅4a到源区的距离)l=10μm。所以当l≥10μm,可以得到VG3≥1V。于是可以得到OR门逻辑,如表3所示,当底栅的电压VG1和第二顶栅4b的电压VG2都为0,IDS=0,VG3=0,在底栅上施加电压或者在第二顶栅4b上施加电压时,VG3=1V,同样可以得到表2。如果第三顶栅4c的电压VG4=1V,那么IDS很难为零,沟道区常开,如果VG4=-1V,那IDS很难大于漏电流,沟道为关断状态,因此可实现与门逻辑,如表4所示。
表3
Figure BDA00002925559400081
表4
第三顶栅4c对沟道区的肖特基势垒φ的影响见图9,在图9的(A)部分中的第三顶栅的电压相对φ1为负偏压,在图9的(B)部分中的第三顶栅的电压相对φ0为0,在图9的(C)部分中的第三顶栅的电压相对φ2为正偏压。
实施例4
如图4所示,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包括基底1和处在基底1上的介质层3、介质层3上设有一源区5、一漏区6以及连通在源区5和漏区6之间的沟道区7,还设有三个顶栅,以及和这三个顶栅形成耦合的底栅2,三个顶栅分别为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其中第一顶栅4a处在沟道区7内且与源区5和漏区6三者排列成第一直线,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位于第一直线的两侧,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排列成第二直线,且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垂直,底栅2位于基底1和介质层3之间,底栅2分布在基底1上的局部区域,基底1上开设有与底栅2位置相应的容置槽,且底栅2的面积至少能够控制沟道区7。如果没有底栅,则增加一沟道外顶栅代替底栅调控沟道。
基底1和介质层3之间设有导电层,基底1采用玻璃,导电层采用铟锡氧化物(ITO),介质层3采用二氧化硅,且介质层3的物理厚度为0.5μm;源区5、漏区6、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沟道区7均采用铟锡氧化物(ITO)制成,其中,沟道区7为半导体材料,其余为导体材料。
沟道区7的长度为15μm,沟道区7的宽度为1μm,沟道区7的电学厚度为30nm;源区5与第一顶栅4a的横向距离为10μm。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基板1与介质层3之间可以不设置导电层,第二顶栅4b与介质层3的界面形成的等效电容,第三顶栅4c与介质层3的界面也形成等效电容,这两个电容相互耦合,使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能够有效调控沟道区7的载流子浓度,从而调节本发明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漏电流、电流开关比等电学性能。
本实施例中的介质层3采用无机材料制备,相对于采用有机材料制备,其稳定性和可靠性相对较好,且能够与传统半导体工艺线相兼容,制备相对比较简单。
本实施例提供的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具有逻辑电路功能,当源漏电压VDS=1.5V,第三顶栅4c的电压为0V,改变位于沟道区7外部的第二顶栅4b的电压VG2为-0.5V、0V、0.5V、1V,则源漏两端的沟道电流IDS与底栅2的电压VG1的关系如图7所示,在四种情况下,本实施例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VTH分别为1.1V、0.85V、0.45V、-0.05V,同时电流开关比也得到显著的调控改变,晶体管作为反相器用时VG1输入与VG3输出关系见图8,因此,本实施例中除了沟道区7内的第一顶栅4a以外,其余的栅极,包括底栅2、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都具有可以调控沟道区7的功能,通过改变底栅2、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的电压控制沟道区7的输出,获得理想的反相器输入输出结果。
该实施例中的晶体管具有三个顶栅,由于第三顶栅4c可以调控沟道区的电位、即电子浓度,因此单个晶体管可以实现多种逻辑功能。
如果第三顶栅4c的电压VG4=0V,假设源漏电压VDS=1.5V,漏区电压VSS=0V,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1V,即记为输出为1,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1V即记为输出为0,(同理定义VG1,VG2的输入输出状态)定义沟道区的长度L=15μm,VDS=1.5V,由l/L=1/1.5,可以得到(第一顶栅4a到源区的距离)l=10μm。所以当l≥10μm,可以得到VG3>1V。于是可以得到OR门逻辑,如表3所示,当底栅2的电压VG1和第二顶栅4b的电压VG2都为0,IDS=0,VG3=0,在底栅2上施加电压或者在第二顶栅4b上施加电压时,VG3=1V,同样可以得到表2。如果第三顶栅4c的电压VG4=1V,那么沟道电流IDS很难为零,沟道区常开,如果VG4=-1V,那沟道电流IDS很难大于漏电流,沟道为关断状态,因此可实现与门逻辑,如表4所示。
实施例5
如图5所示,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包括基底1和处在基底1上的介质层3、介质层3上设有一源区5、一漏区6以及连通在源区5和漏区6之间的沟道区7,还设有三个顶栅,以及和这三个顶栅形成耦合的底栅,三个顶栅分别为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其中第一顶栅4a处在沟道区7内且与源区5和漏区6三者排列成第一直线,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排列成第二直线,且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重合,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处在源区5的同一侧,且远离漏区6,基底1兼做底栅。如果没有底栅,则增加一沟道外顶栅代替底栅调控沟道。
基底1采用单表面为导电层的玻璃,其导电层采用铟锡氧化物(ITO)与介质层3贴合,介质层3采用二氧化硅,且介质层3的物理厚度为0.5μm;源区5、漏区6、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沟道区7均采用铟锡氧化物(ITO)制成,其中,沟道区7为半导体材料,其余为导体材料。
沟道区7的长度为15μm,沟道区7的宽度为1μm,沟道区7的电学厚度为30nm;源区5与第一顶栅4a的横向距离为10μm。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基板1与介质层3之间可以不设置导电层,第二顶栅4b与介质层3的界面形成等效电容,第三顶栅4c与介质层3的界面也形成等效电容这两个电容相互耦合,使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能够有效调控沟道区7的载流子浓度,从而调节本发明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漏电流、电流开关比等电学性能。
本实施例中的介质层3采用无机材料制备,相对于采用有机材料制备,其稳定性和可靠性相对较好,且能够与传统半导体工艺线相兼容,制备相对比较简单。
本实施例提供的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具有逻辑电路功能,当源漏电压VDS=1.5V,第三顶栅4c的电压为0V,改变位于沟道区7外部的第二顶栅4b的电压VG2为-0.5V、0V、0.5V、1V,则源漏两端的沟道电流IDS与底栅(基底1兼做)的电压VG1的关系如图7所示,在四种情况下,本实施例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VTH分别为1.1V、0.85V、0.45V、-0.05V,同时电流开关比也得到显著的调控改变,晶体管作为反相器用时VG1输入与VG3输出关系见图8,因此,本实施例中除了沟道区7内的第一顶栅4a以外,其余的栅极,包括底栅、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都具有可以调控沟道区7的功能,通过改变底栅、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的电压控制沟道区7的输出,获得理想的反相器输入输出结果。
该实施例中的晶体管具有三个顶栅,由于第三顶栅4c可以调控沟道区的电位、即电子浓度,因此单个晶体管可以实现多种逻辑功能。
如果第三顶栅4c的电压VG4=0V,假设源漏电压VDS=1.5V,漏区电压VSS=0V,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1V,即记为输出为1,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1V即记为输出为0,(同理定义VG1,VG2的输入输出状态)定义沟道区的长度L=15μm,VDS=1.5V,由l/L=1/1.5,可以得到(第一顶栅4a到源区的距离)l=10μm。所以当l≥10μm,可以得到VG3≥1V。于是可以得到OR门逻辑,如表3所示,当底栅的电压VG1和第二顶栅4b的电压VG2都为0,IDS=0,VG3=0,在底栅上施加电压或者在第二顶栅4b上施加电压时,VG3=1V,同样可以得到表2。如果第三顶栅4c的电压VG4=1V,那么IDS很难为零,沟道区常开,如果VG4=-1V,那IDS很难大于漏电流,沟道为关断状态,因此可实现与门逻辑,如表4所示。
实施例6
如图6所示,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包括基底1和处在基底1上的介质层3、介质层3上设有一源区5、一漏区6以及连通在源区5和漏区6之间的沟道区7,还设有三个顶栅,以及和这三个顶栅形成耦合的底栅2,三个顶栅分别为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其中第一顶栅4a处在沟道区7内且与源区5和漏区6三者排列成第一直线,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排列成第二直线,且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重合,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处在源区5的同一侧,且远离漏区6,底栅2位于基底1和介质层3之间,基底1上开设有与底栅2位置相应的容置槽,底栅2分布在基底1上的局部区域,且底栅2的面积至少能够控制沟道区7。
基底1和介质层3之间设有导电层,基底1采用玻璃,导电层采用铟锡氧化物(ITO),介质层3采用二氧化硅,且介质层3的物理厚度为0.5μm;源区5、漏区6、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沟道区7均采用铟锡氧化物(ITO)制成,其中,沟道区7为半导体材料,其余为导体材料。
沟道区7的长度为15μm,沟道区7的宽度为1μm,沟道区7的电学厚度为30nm;源区5与第一顶栅4a的横向距离为10μm。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基板1与介质层3之间可以不设置导电层,第二顶栅4b与介质层3的界面形成等效电容,第三顶栅4c与介质层3的界面也形成等效电容,这两个电容相互耦合,使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能够有效调控沟道区7的载流子浓度,从而调节本发明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漏电流、电流开关比等电学性能。如果没有底栅,则增加一沟道外顶栅代替底栅调控沟道。
本实施例中的介质层3采用无机材料制备,相对于采用有机材料制备,其稳定性和可靠性相对较好,且能够与传统半导体工艺线相兼容,制备相对比较简单。
本实施例提供的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具有逻辑电路功能,当源漏电压VDS=1.5V,第三顶栅4c的电压为0V,改变位于沟道区7外部的第二顶栅4b的电压VG2为-0.5V、0V、0.5V、1V,则源漏两端的沟道电流IDS与底栅2的电压VG1的关系如图7所示,在四种情况下,本实施例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VTH分别为1.1V、0.85V、0.45V、-0.05V,同时电流开关比也得到显著的调控改变,晶体管作为反相器用时VG1输入与VG3输出关系见图8,因此,本实施例中除了沟道区7内的第一顶栅4a以外,其余的栅极,包括底栅2、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都具有可以调控沟道区7的功能,通过改变底栅2、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的电压控制沟道区7的输出,获得理想的反相器输入输出结果。
该实施例中的晶体管具有三个顶栅,由于第三顶栅4c可以调控沟道区的电位、即电子浓度,因此单个晶体管可以实现多种逻辑功能。
如果第三顶栅4c的电压VG4=0V,假设源漏电压VDS=1.5V,漏区电压VSS=0V,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1V,即记为输出为1,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1V即记为输出为0,(同理定义VG1,VG2的输入输出状态)定义沟道区的长度L=15μm,VDS=1.5V,由l/L=1/1.5,可以得到(第一顶栅4a到源区的距离)l=10μm。所以当l≥10μm,可以得到VG3l≥1V。于是可以得到OR门逻辑,如表3所示,当底栅2的电压VG1和第二顶栅4b的电压VG2都为0,IDS=0,VG3=0,在底栅2上施加电压或者在第二顶栅4b上施加电压时,VG3=1V,同样可以得到表2。如果第三顶栅4c的电压VG4=1V,那么IDS很难为零,沟道区常开,如果VG4=-1V,那IDS很难大于漏电流,沟道为关断状态,因此可实现与门逻辑,如表4所示。第三顶栅4c对沟道区的肖特基势垒φ的影响见图9,在图9的(A)部分中的第三顶栅的电压相对φ1为负偏压,在图9的(B)部分中的第三顶栅的电压相对φ0为0,在图9的(C)部分中的第三顶栅的电压相对φ2为正偏压。
实施例7
如图10所示,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包括基底1和处在基底1上的介质层3、介质层3上设有一源区5、一漏区6以及连通在源区5和漏区6之间的沟道区7,还设有三个顶栅,以及和这三个顶栅形成耦合的底栅2,三个顶栅分别为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其中第一顶栅4a处在沟道区7内且与源区5和漏区6三者排列成第一直线,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位于第一直线的同一侧。
底栅2位于基底1和介质层3之间,底栅2分布在基底1上的局部区域,基底1上开设有与底栅2位置相应的容置槽,且底栅2的面积至少能够控制沟道区7。
基底1和介质层3之间设有导电层,基底1采用玻璃,导电层采用铟锡氧化物(ITO),介质层3采用二氧化硅,且介质层3的物理厚度为0.5μm;源区5、漏区6、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沟道区7均采用铟锡氧化物(ITO)制成,其中,沟道区7为半导体材料,其余为导体材料。
沟道区7的长度为15μm,沟道区7的宽度为1μm,沟道区7的电学厚度为30nm;源区5与第一顶栅4a的横向距离为10μm。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基板1与介质层3之间可以不设置导电层,第二顶栅4b与介质层3的界面形成的等效电容,第三顶栅4c与介质层3的界面也形成等效电容,这两个电容相互耦合,使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能够有效调控沟道区7的载流子浓度,从而调节本发明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漏电流、电流开关比等电学性能。如果没有底栅,则增加一沟道外顶栅代替底栅调控沟道。
本实施例中的介质层3采用无机材料制备,相对于采用有机材料制备,其稳定性和可靠性相对较好,且能够与传统半导体工艺线相兼容,制备相对比较简单。
本实施例提供的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具有逻辑电路功能,当源漏电压VDS=1.5V,第三顶栅4c的电压为0V,改变位于沟道区7外部的第二顶栅4b的电压VG2为-0.5V、0V、0.5V、1V,则源漏两端的沟道电流IDS与底栅2的电压VG1的关系如图7所示,在四种情况下,本实施例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VTH分别为1.1V、0.85V、0.45V、-0.05V,同时电流开关比也得到显著的调控改变,晶体管作为反相器用时VG1输入与VG3输出关系见图8,因此,本实施例中除了沟道区7内的第一顶栅4a以外,其余的栅极,包括底栅2、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都具有可以调控沟道区7的功能,通过改变底栅2、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的电压控制沟道区7的输出,获得理想的反相器输入输出结果。
该实施例中的晶体管具有三个顶栅,由于第三顶栅4c可以调控沟道区的电位、即电子浓度,因此单个晶体管可以实现多种逻辑功能。
如果第三顶栅4c的电压VG4=0V,假设源漏电压VDS=1.5V,漏区电压VSS=0V,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1V,即记为输出为1,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1V即记为输出为0,(同理定义VG1,VG2的输入输出状态)定义沟道区的长度L=15μm,VDS=1.5V,由l/L=1/1.5,可以得到(第一顶栅4a到源区的距离)l=10μm。所以当l≥10μm,可以得到VG3>1V。于是可以得到OR门逻辑,如表3所示,当底栅2的电压VG1和第二顶栅4b的电压VG2都为0,IDS=0,VG3=0,在底栅2上施加电压或者在第二顶栅4b上施加电压时,VG3=1V,同样可以得到表2。如果第三顶栅4c的电压VG4=1V,那么沟道电流IDS很难为零,沟道区常开,如果VG4=-1V,那沟道电流IDS很难大于漏电流,沟道为关断状态,因此可实现与门逻辑,如表4所示。
实施例8
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包括基底1和处在基底1上的介质层3、介质层3上设有一源区5、一漏区6以及连通在源区5和漏区6之间的沟道区7,还设有四个控制沟道的顶栅,分别为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第三顶栅4c和第四顶栅,其中第一顶栅4a处在沟道区7内且与源区5和漏区6三者排列成第一直线,第二顶栅4b、第三顶栅4c和第四顶栅位于第一直线的同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设置底栅2位于基底1和介质层3之间,底栅2分布在基底1上的局部区域,基底1上开设有与底栅2位置相应的容置槽,且底栅2的面积至少能够控制沟道区7。本实施例中的基板1与介质层3之间可以不设置导电层。
基底1和介质层3之间设有导电层,基底1采用玻璃,导电层采用铟锡氧化物(ITO),介质层3采用二氧化硅,且介质层3的物理厚度为0.5μm;源区5、漏区6、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沟道区7均采用铟锡氧化物(ITO)制成,其中,沟道区7为半导体材料,其余为导体材料。
沟道区7的长度为15μm,沟道区7的宽度为1μm,沟道区7的电学厚度为30nm;源区5与第一顶栅4a的横向距离为10μm。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基板1与介质层3之间可以不设置导电层,第二顶栅4b与介质层3的界面形成的等效电容,第三顶栅4c与介质层3的界面也形成等效电容,这两个电容相互耦合,使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能够有效调控沟道区7的载流子浓度,从而调节本发明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漏电流、电流开关比等电学性能。本实施例中的介质层3采用无机材料制备,相对于采用有机材料制备,其稳定性和可靠性相对较好,且能够与传统半导体工艺线相兼容,制备相对比较简单。
本实施例提供的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具有逻辑电路功能,当源漏电压VDS=1.5V,第三顶栅4c的电压为0V,改变位于沟道区7外部的第二顶栅4b的电压VG2为-0.5V、0V、0.5V、1V,则源漏两端的沟道电流IDS与第四顶栅的电压VG1的关系如图7所示,在四种情况下,本实施例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VTH分别为1.1V、0.85V、0.45V、-0.05V,同时电流开关比也得到显著的调控改变,晶体管作为反相器用时VG1输入与VG3输出关系见图8,因此,本实施例中除了沟道区7内的第一顶栅4a以外,其余的栅极,包括第四顶栅、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都具有可以调控沟道区7的功能,通过第四顶栅、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的电压控制沟道区7的输出,获得理想的反相器输入输出结果。
该实施例中的晶体管具有三个顶栅,由于第三顶栅4c可以调控沟道区的电位、即电子浓度,因此单个晶体管可以实现多种逻辑功能。
如果第三顶栅4c的电压VG4=0V,假设源漏电压VDS=1.5V,漏区电压VSS=0V,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1V,即记为输出为1,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1V即记为输出为0,(同理定义VG1,VG2的输入输出状态)定义沟道区的长度L=15μm,VDS=1.5V,由l/L=1/1.5,可以得到(第一顶栅4a到源区的距离)l=10μm。所以当l≥10μm,可以得到VG3>1V。于是可以得到OR门逻辑,如表3所示,当第四顶栅的电压VG1和第二顶栅4b的电压VG2都为0,IDS=0,VG3=0,在第四顶栅上施加电压或者在第二顶栅4b上施加电压时,VG3=1V,同样可以得到表2。如果第三顶栅4c的电压VG4=1V,那么沟道电流IDS很难为零,沟道区常开,如果VG4=-1V,那沟道电流IDS很难大于漏电流,沟道为关断状态,因此可实现与门逻辑,如表4所示。
实施例9
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包括基底1和处在基底1上的介质层3、介质层3上设有一源区5、一漏区6以及连通在源区5和漏区6之间的沟道区7,还设有四个控制沟道的顶栅,分别为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第三顶栅4c和第四顶栅,其中第一顶栅4a处在沟道区7内且与源区5和漏区6三者排列成第一直线,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第四顶栅排列成第二直线,且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重合。
基底1和介质层3之间设有导电层,基底1采用玻璃,导电层采用铟锡氧化物(ITO),介质层3采用二氧化硅,且介质层3的物理厚度为0.5μm;源区5、漏区6、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沟道区7均采用铟锡氧化物(ITO)制成,其中,沟道区7为半导体材料,其余为导体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设置底栅2位于基底1和介质层3之间,底栅2分布在基底1上的局部区域,基底1上开设有与底栅2位置相应的容置槽,且底栅2的面积至少能够控制沟道区7。本实施例中的基板1与介质层3之间可以不设置导电层。
沟道区7的长度为15μm,沟道区7的宽度为1μm,沟道区7的电学厚度为30nm;源区5与第一顶栅4a的横向距离为10μm。
本实施例中的介质层3采用无机材料制备,相对于采用有机材料制备,其稳定性和可靠性相对较好,且能够与传统半导体工艺线相兼容,制备相对比较简单。
本实施例提供的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具有逻辑电路功能,当源漏电压VDS=1.5V,第三顶栅4c的电压为0V,改变位于沟道区7外部的第二顶栅4b的电压VG2为-0.5V、0V、0.5V、1V,则源漏两端的沟道电流IDS与第四顶栅的电压VG1的关系如图7所示,在四种情况下,本实施例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VTH分别为1.1V、0.85V、0.45V、-0.05V,同时电流开关比也得到显著的调控改变,晶体管作为反相器用时VG1输入与VG3输出关系见图8,因此,本实施例中除了沟道区7内的第一顶栅4a以外,其余的栅极,包括第四顶栅、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都具有可以调控沟道区7的功能,通过第四顶栅、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的电压控制沟道区7的输出,获得理想的反相器输入输出结果。
该实施例中的晶体管具有三个顶栅,由于第三顶栅4c可以调控沟道区的电位、即电子浓度,因此单个晶体管可以实现多种逻辑功能。
如果第三顶栅4c的电压VG4=0V,假设源漏电压VDS=1.5V,漏区电压VSS=0V,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1V,即记为输出为1,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1V即记为输出为0,(同理定义VG1,VG2的输入输出状态)定义沟道区的长度L=15μm,VDS=1.5V,由l/L=1/1.5,可以得到(第一顶栅4a到源区的距离)l=10μm。所以当l≥10μm,可以得到VG3>1V。于是可以得到OR门逻辑,如表3所示,当第四顶栅的电压VG1和第二顶栅4b的电压VG2都为0,IDS=0,VG3=0,在第四顶栅上施加电压或者在第二顶栅4b上施加电压时,VG3=1V,同样可以得到表2。如果第三顶栅4c的电压VG4=1V,那么沟道电流IDS很难为零,沟道区常开,如果VG4=-1V,那沟道电流IDS很难大于漏电流,沟道为关断状态,因此可实现与门逻辑,如表4所示。
实施例10
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包括基底1和处在基底1上的介质层3、介质层3上设有一源区5、一漏区6以及连通在源区5和漏区6之间的沟道区7,还设有四个控制沟道的顶栅,分别为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第三顶栅4c和第四顶栅,其中第一顶栅4a处在沟道区7内且与源区5和漏区6三者排列成第一直线,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第四顶栅排列成第二直线,且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垂直。
基底1和介质层3之间设有导电层,基底1采用玻璃,导电层采用铟锡氧化物(ITO),介质层3采用二氧化硅,且介质层3的物理厚度为0.5μm;源区5、漏区6、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沟道区7均采用铟锡氧化物(ITO)制成,其中,沟道区7为半导体材料,其余为导体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设置底栅2位于基底1和介质层3之间,底栅2分布在基底1上的局部区域,基底1上开设有与底栅2位置相应的容置槽,且底栅2的面积至少能够控制沟道区7。本实施例中的基板1与介质层3之间可以不设置导电层。
沟道区7的长度为15μm,沟道区7的宽度为1μm,沟道区7的电学厚度为30nm;源区5与第一顶栅4a的横向距离为10μm。
本实施例中的介质层3采用无机材料制备,相对于采用有机材料制备,其稳定性和可靠性相对较好,且能够与传统半导体工艺线相兼容,制备相对比较简单。
本实施例提供的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具有逻辑电路功能,当源漏电压VDS=1.5V,第三顶栅4c的电压为0V,改变位于沟道区7外部的第二顶栅4b的电压VG2为-0.5V、0V、0.5V、1V,则源漏两端的沟道电流IDS与第四顶栅的电压VG1的关系如图7所示,在四种情况下,本实施例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VTH分别为1.1V、0.85V、0.45V、-0.05V,同时电流开关比也得到显著的调控改变,晶体管作为反相器用时VG1输入与VG3输出关系见图8,因此,本实施例中除了沟道区7内的第一顶栅4a以外,其余的栅极,包括第四顶栅、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都具有可以调控沟道区7的功能,通过第四顶栅、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的电压控制沟道区7的输出,获得理想的反相器输入输出结果。
该实施例中的晶体管具有三个顶栅,由于第三顶栅4c可以调控沟道区的电位、即电子浓度,因此单个晶体管可以实现多种逻辑功能。
如果第三顶栅4c的电压VG4=0V,假设源漏电压VDS=1.5V,漏区电压VSS=0V,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1V,即记为输出为1,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1V即记为输出为0,(同理定义VG1,VG2的输入输出状态)定义沟道区的长度L=15μm,VDS=1.5V,由l/L=1/1.5,可以得到(第一顶栅4a到源区的距离)l=10μm。所以当l≥10μm,可以得到VG3>1V。于是可以得到OR门逻辑,如表3所示,当第四顶栅的电压VG1和第二顶栅4b的电压VG2都为0,IDS=0,VG3=0,在第四顶栅上施加电压或者在第二顶栅4b上施加电压时,VG3=1V,同样可以得到表2。如果第三顶栅4c的电压VG4=1V,那么沟道电流IDS很难为零,沟道区常开,如果VG4=-1V,那沟道电流IDS很难大于漏电流,沟道为关断状态,因此可实现与门逻辑,如表4所示。
实施例11
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包括基底1和处在基底1上的介质层3、介质层3上设有一源区5、一漏区6以及连通在源区5和漏区6之间的沟道区7,还设有两个顶栅,以及和这两个顶栅形成耦合的底栅,两个顶栅分别为第一顶栅4a和第二顶栅4b,基底1兼做底栅,第一顶栅4a位于沟道区7内,且与源区5和漏区6三者排列成第一直线,第二顶栅4b与第一顶栅4a排列成第二直线,且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重合。
基底1采用单表面为导电层的玻璃,其导电层采用铟锡氧化物(ITO)与介质层3贴合,介质层3采用二氧化硅,且介质层3的物理厚度为0.5μm;源区5、漏区6、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沟道区7均采用铟锡氧化物(ITO)制成,其中,沟道区7为半导体材料,其余为导体材料。
沟道区7的长度为15μm,沟道区7的宽度为1μm,沟道区7的电学厚度为30nm;源区5与第一顶栅4a的横向距离(图中沿着沟道区的长度方向)为10μm。沟道区内的栅极的大小必须是能够得到一个稳定电位的大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基板1与介质层3之间可以不设置导电层,第二顶栅4b与介质层3的界面形成等效电容,使第二顶栅4b能够有效调控沟道区7的载流子浓度。
本实施例中的介质层3采用无机材料制备,相对于采用有机材料制备,其稳定性和可靠性相对较好,且能够与传统半导体工艺线相兼容,制备相对比较简单。
本实施例提供的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具有逻辑电路功能,当源漏电压VDS=1.5V,改变位于沟道区7外部的第二顶栅4b的电压VG2为-0.5V、0V、0.5V、1V,则源漏两端的沟道电流IDS与底栅(基底1兼做)的电压VG1的关系如图7所示,在四种情况下,本实施例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VTH分别为1.1V、0.85V、0.45V、-0.05V,同时电流开关比也得到显著的调控改变,晶体管作为反相器用时VG1输入与VG3输出关系见图8,因此,本实施例中除了沟道区7内的第一顶栅4a以外,其余的栅极,包括底栅和第二顶栅4b都具有可以调控沟道区7的功能,通过改变底栅和第二顶栅4b的电压控制沟道区7的输出,获得理想的反相器输入输出结果,逻辑输入输出结果见表1。
设源漏电压VDS=1.5V,漏区电压Vss=0V,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0.7V,即记为输出为1,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0.7V即记为输出为0,定义沟道区的长度L=15μm,VDS=1.5V,由l/L=1/1.5,可以得到(l为第一顶栅4a到源区的距离)l=10μm,所以当l≥10μm,可以得到VG3≥1V。于是可以得到OR门逻辑,如表2所示,当VG1和VG2都为0,IDS=0,VG3=0,在底栅上施加电压或者在第二顶栅4b上施加电压时,VG3=1V。
实施例12
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包括基底1和处在基底1上的介质层3、介质层3上设有一源区5、一漏区6以及连通在源区5和漏区6之间的沟道区7,还设有两个顶栅,以及和这两个顶栅形成耦合的底栅2,两个顶栅分别为第一顶栅4a和第二顶栅4b,底栅2处在基底1和介质层3之间,底栅2分布在基底1上的局部区域,基底1上开设有与底栅2位置相应的容置槽,底栅2的面积至少能够控制沟道区7,第一顶栅4a位于沟道区7内,且与源区5和漏区6三者排列成第一直线,第二顶栅4b与第一顶栅4a排列成第二直线,且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重合。
基底1和介质层3之间设有导电层,基底1采用玻璃,导电层采用铟锡氧化物(ITO),介质层3采用二氧化硅,且介质层3的物理厚度为0.5μm;源区5、漏区6、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沟道区7均采用铟锡氧化物(ITO)制成,其中,沟道区7为半导体材料,其余为导体材料。
沟道区7的长度为15μm,沟道区7的宽度为1μm,沟道区7的电学厚度为30nm;源区5与第一顶栅4a的横向距离为10μm。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基板1与介质层3之间可以不设置导电层,第二顶栅4b与介质层3的界面形成等效电容,使第二顶栅4b能够有效调控沟道区7的载流子浓度,从而调节本发明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漏电流、电流开关比等电学性能。本实施例中的介质层3采用无机材料制备,相对于采用有机材料制备,其稳定性和可靠性相对较好,且能够与传统半导体工艺线相兼容,制备相对比较简单。如果没有底栅,则增加一沟道外顶栅代替底栅调控沟道。
本实施例提供的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具有逻辑电路功能,当源漏电压VDS=1.5V,改变位于沟道区7外部的第二顶栅4b的电压VG2为-0.5V、0V、0.5V、1V,则源漏两端的沟道电流IDS与底栅2的电压VG1的关系如图7所示,在四种情况下,本实施例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VTH分别为1.1V、0.85V、0.45V、-0.05V,同时电流开关比也得到显著的调控改变,晶体管作为反相器用时VG1输入与VG3输出关系见图8,因此,本实施例中除了沟道区7内的第一顶栅4a以外,,其余的栅极,包括底栅2和第二顶栅4b都具有可以调控沟道区7的功能,通过改变底栅2和第二顶栅4b的电压控制沟道区7的输出,获得理想的反相器输入输出结果。
设源漏电压VDS=1.5V,漏区电压Vss=0V,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0.7V,即记为输出为1,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0.7V即记为输出为0,定义沟道区的长度L=15μm,VDS=1.5V,由l/L=1/1.5,可以得到(l为第一顶栅4a到源区的距离)l=10μm,所以当l≥10μm,可以得到VG3≥1V。于是可以得到OR门逻辑,如表2所示,当VG1和VG2都为0,IDS=0,VG3=0,在底栅上施加电压或者在第二顶栅4b上施加电压时,VG3=1V。
实施例13
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包括基底1和处在基底1上的介质层3、介质层3上设有一源区5、一漏区6以及连通在源区5和漏区6之间的沟道区7,还设有三个顶栅,以及和这三个顶栅形成耦合的底栅,三个顶栅分别为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其中第一顶栅4a处在沟道区7内且与源区5和漏区6三者排列成第一直线,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位于第一直线的同侧,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排列成第二直线,且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垂直,基底1兼做底栅。如果没有底栅,则增加一沟道外顶栅代替底栅调控沟道。
基底1采用单表面为导电层的玻璃,其导电层采用铟锡氧化物(ITO)与介质层3贴合,介质层3采用二氧化硅,且介质层3的物理厚度为0.5μm;源区5、漏区6、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沟道区7均采用铟锡氧化物(ITO)制成,其中,沟道区7为半导体材料,其余为导体材料。
沟道区7的长度为15μm,沟道区7的宽度为1μm,沟道区7的电学厚度为30nm;源区5与第一顶栅4a的横向距离为10μm。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基板1与介质层3之间可以不设置导电层,第二顶栅4b与介质层3的界面形成等效电容,第三顶栅4c与介质层3的界面也形成等效电容,这两个电容相互耦合,使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能够有效调控沟道区7的载流子浓度,从而调节本发明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漏电流、电流开关比等电学性能。
本实施例中的介质层3采用无机材料制备,相对于采用有机材料制备,其稳定性和可靠性相对较好,且能够与传统半导体工艺线相兼容,制备相对比较简单。
本实施例提供的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具有逻辑电路功能,当源漏电压VDS=1.5V,第三顶栅4c的电压为0V,改变位于沟道区7外部的第二顶栅4b的电压VG2为-0.5V、0V、0.5V、1V,则源漏两端的沟道电流IDS与底栅(基底1兼做)的电压VG1的关系如图7所示,在四种情况下,本实施例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VTH分别为1.1V、0.85V、0.45V、-0.05V,同时电流开关比也得到显著的调控改变,因此,晶体管作为反相器用时VG1输入与VG3输出关系见图8,本实施例中除了沟道区7内的第一顶栅4a以外,其余的栅极,包括底栅、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都具有可以调控沟道区7的功能,通过改变底栅、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的电压控制沟道区7的输出,获得理想的反相器输入输出结果。
该实施例中的晶体管具有三个顶栅,由于第三顶栅4c可以调控沟道区的电位、即电子浓度,因此单个晶体管可以实现多种逻辑功能。
如果第三顶栅4c的电压VG4=0V,假设源漏电压VDS=1.5V,漏区电压VSS=0V,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1V,即记为输出为1,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1V即记为输出为0,(同理定义VG1,VG2的输入输出状态)定义沟道区的长度L=15μm,VDS=1.5V,由l/L=1/1.5,可以得到(第一顶栅4a到源区的距离)l=10μm。所以当l≥10μm,可以得到VG3≥1V。于是可以得到OR门逻辑,如表3所示,当底栅的电压VG1和第二顶栅4b的电压VG2都为0,IDS=0,VG3=0,在底栅上施加电压或者在第二顶栅4b上施加电压时,VG3=1V,同样可以得到表2。如果第三顶栅4c的电压VG4=1V,那么IDS很难为零,沟道区常开,如果VG4=-1V,那IDS很难大于漏电流,沟道为关断状态,因此可实现与门逻辑,如表4所示。
实施例14
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包括基底1和处在基底1上的介质层3、介质层3上设有一源区5、一漏区6以及连通在源区5和漏区6之间的沟道区7,还设有三个顶栅,以及和这三个顶栅形成耦合的底栅2,三个顶栅分别为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其中第一顶栅4a处在沟道区7内且与源区5和漏区6三者排列成第一直线,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位于第一直线的同侧,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排列成第二直线,且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垂直,底栅2位于基底1和介质层3之间,底栅2分布在基底1上的局部区域,基底1上开设有与底栅2位置相应的容置槽,且底栅2的面积至少能够控制沟道区7。如果没有底栅,则增加一沟道外顶栅代替底栅调控沟道。
基底1和介质层3之间设有导电层,基底1采用玻璃,导电层采用铟锡氧化物(ITO),介质层3采用二氧化硅,且介质层3的物理厚度为0.5μm;源区5、漏区6、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沟道区7均采用铟锡氧化物(ITO)制成,其中,沟道区7为半导体材料,其余为导体材料。
沟道区7的长度为15μm,沟道区7的宽度为1μm,沟道区7的电学厚度为30nm;源区5与第一顶栅4a的横向距离为10μm。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基板1与介质层3之间可以不设置导电层,第二顶栅4b与介质层3的界面形成的等效电容,第三顶栅4c与介质层3的界面也形成等效电容,这两个电容相互耦合,使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能够有效调控沟道区7的载流子浓度,从而调节本发明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漏电流、电流开关比等电学性能。
本实施例中的介质层3采用无机材料制备,相对于采用有机材料制备,其稳定性和可靠性相对较好,且能够与传统半导体工艺线相兼容,制备相对比较简单。
本实施例提供的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具有逻辑电路功能,当源漏电压VDS=1.5V,第三顶栅4c的电压为0V,改变位于沟道区7外部的第二顶栅4b的电压VG2为-0.5V、0V、0.5V、1V,则源漏两端的沟道电流IDS与底栅2的电压VG1的关系如图7所示,在四种情况下,本实施例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VTH分别为1.1V、0.85V、0.45V、-0.05V,同时电流开关比也得到显著的调控改变,晶体管作为反相器用时VG1输入与VG3输出关系见图8,因此,本实施例中除了沟道区7内的第一顶栅4a以外,其余的栅极,包括底栅2、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都具有可以调控沟道区7的功能,通过改变底栅2、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的电压控制沟道区7的输出,获得理想的反相器输入输出结果。
该实施例中的晶体管具有三个顶栅,由于第三顶栅4c可以调控沟道区的电位、即电子浓度,因此单个晶体管可以实现多种逻辑功能。
如果第三顶栅4c的电压VG4=0V,假设源漏电压VDS=1.5V,漏区电压VSS=0V,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1V,即记为输出为1,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1V即记为输出为0,(同理定义VG1,VG2的输入输出状态)定义沟道区的长度L=15μm,VDS=1.5V,由l/L=1/1.5,可以得到(第一顶栅4a到源区的距离)l=10μm。所以当l≥10μm,可以得到VG3>1V。于是可以得到OR门逻辑,如表3所示,当底栅2的电压VG1和第二顶栅4b的电压VG2都为0,IDS=0,VG3=0,在底栅2上施加电压或者在第二顶栅4b上施加电压时,VG3=1V,同样可以得到表2。如果第三顶栅4c的电压VG4=1V,那么沟道电流IDS很难为零,沟道区常开,如果VG4=-1V,那沟道电流IDS很难大于漏电流,沟道为关断状态,因此可实现与门逻辑,如表4所示。
实施例15
如图5所示,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包括基底1和处在基底1上的介质层3、介质层3上设有一源区5、一漏区6以及连通在源区5和漏区6之间的沟道区7,还设有三个顶栅,以及和这三个顶栅形成耦合的底栅,三个顶栅分别为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其中第一顶栅4a处在沟道区7内且与源区5和漏区6三者排列成第一直线,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排列成第二直线,且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重合,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其中一个在源区5的一侧,且远离漏区6,另一个在漏区6的一侧,且远离源区5,基底1兼做底栅。如果没有底栅,则增加一沟道外顶栅代替底栅调控沟道。
基底1采用单表面为导电层的玻璃,其导电层采用铟锡氧化物(ITO)与介质层3贴合,介质层3采用二氧化硅,且介质层3的物理厚度为0.5μm;源区5、漏区6、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沟道区7均采用铟锡氧化物(ITO)制成,其中,沟道区7为半导体材料,其余为导体材料。
沟道区7的长度为15μm,沟道区7的宽度为1μm,沟道区7的电学厚度为30nm;源区5与第一顶栅4a的横向距离为10μm。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基板1与介质层3之间可以不设置导电层,第二顶栅4b与介质层3的界面形成等效电容,第三顶栅4c与介质层3的界面也形成等效电容这两个电容相互耦合,使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能够有效调控沟道区7的载流子浓度,从而调节本发明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漏电流、电流开关比等电学性能。
本实施例中的介质层3采用无机材料制备,相对于采用有机材料制备,其稳定性和可靠性相对较好,且能够与传统半导体工艺线相兼容,制备相对比较简单。
本实施例提供的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具有逻辑电路功能,当源漏电压VDS=1.5V,第三顶栅4c的电压为0V,改变位于沟道区7外部的第二顶栅4b的电压VG2为-0.5V、0V、0.5V、1V,则源漏两端的沟道电流IDS与底栅(基底1兼做)的电压VG1的关系如图7所示,在四种情况下,本实施例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VTH分别为1.1V、0.85V、0.45V、-0.05V,同时电流开关比也得到显著的调控改变,晶体管作为反相器用时VG1输入与VG3输出关系见图8,因此,本实施例中除了沟道区7内的第一顶栅4a以外,其余的栅极,包括底栅、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都具有可以调控沟道区7的功能,通过改变底栅、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的电压控制沟道区7的输出,获得理想的反相器输入输出结果。
该实施例中的晶体管具有三个顶栅,由于第三顶栅4c可以调控沟道区的电位、即电子浓度,因此单个晶体管可以实现多种逻辑功能。
如果第三顶栅4c的电压VG4=0V,假设源漏电压VDS=1.5V,漏区电压VSS=0V,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1V,即记为输出为1,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1V即记为输出为0,(同理定义VG1,VG2的输入输出状态)定义沟道区的长度L=15μm,VDS=1.5V,由l/L=1/1.5,可以得到(第一顶栅4a到源区的距离)l=10μm。所以当l≥10μm,可以得到VG3≥1V。于是可以得到OR门逻辑,如表3所示,当底栅的电压VG1和第二顶栅4b的电压VG2都为0,IDS=0,VG3=0,在底栅上施加电压或者在第二顶栅4b上施加电压时,VG3=1V,同样可以得到表2。如果第三顶栅4c的电压VG4=1V,那么IDS很难为零,沟道区常开,如果VG4=-1V,那IDS很难大于漏电流,沟道为关断状态,因此可实现与门逻辑,如表4所示。
实施例16
如图6所示,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包括基底1和处在基底1上的介质层3、介质层3上设有一源区5、一漏区6以及连通在源区5和漏区6之间的沟道区7,还设有三个顶栅,以及和这三个顶栅形成耦合的底栅2,三个顶栅分别为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其中第一顶栅4a处在沟道区7内且与源区5和漏区6三者排列成第一直线,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排列成第二直线,且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重合,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其中一个在源区5的一侧,且远离漏区6,另一个在漏区6的一侧,且远离源区5,基底1兼做底栅。如果没有底栅,则增加一沟道外顶栅代替底栅调控沟道。底栅2位于基底1和介质层3之间,基底1上开设有与底栅2位置相应的容置槽,底栅2分布在基底1上的局部区域,且底栅2的面积至少能够控制沟道区7。
基底1和介质层3之间设有导电层,基底1采用玻璃,导电层采用铟锡氧化物(ITO),介质层3采用二氧化硅,且介质层3的物理厚度为0.5μm;源区5、漏区6、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沟道区7均采用铟锡氧化物(ITO)制成,其中,沟道区7为半导体材料,其余为导体材料。
沟道区7的长度为15μm,沟道区7的宽度为1μm,沟道区7的电学厚度为30nm;源区5与第一顶栅4a的横向距离为10μm。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基板1与介质层3之间可以不设置导电层,第二顶栅4b与介质层3的界面形成等效电容,第三顶栅4c与介质层3的界面也形成等效电容,这两个电容相互耦合,使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能够有效调控沟道区7的载流子浓度,从而调节本发明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漏电流、电流开关比等电学性能。如果没有底栅,则增加一沟道外顶栅代替底栅调控沟道。
本实施例中的介质层3采用无机材料制备,相对于采用有机材料制备,其稳定性和可靠性相对较好,且能够与传统半导体工艺线相兼容,制备相对比较简单。
本实施例提供的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具有逻辑电路功能,当源漏电压VDS=1.5V,第三顶栅4c的电压为0V,改变位于沟道区7外部的第二顶栅4b的电压VG2为-0.5V、0V、0.5V、1V,则源漏两端的沟道电流IDS与底栅2的电压VG1的关系如图7所示,在四种情况下,本实施例改良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VTH分别为1.1V、0.85V、0.45V、-0.05V,同时电流开关比也得到显著的调控改变,晶体管作为反相器用时VG1输入与VG3输出关系见图8,因此,本实施例中除了沟道区7内的第一顶栅4a以外,其余的栅极,包括底栅2、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都具有可以调控沟道区7的功能,通过改变底栅2、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的电压控制沟道区7的输出,获得理想的反相器输入输出结果。
该实施例中的晶体管具有三个顶栅,由于第三顶栅4c可以调控沟道区的电位、即电子浓度,因此单个晶体管可以实现多种逻辑功能。
如果第三顶栅4c的电压VG4=0V,假设源漏电压VDS=1.5V,漏区电压VSS=0V,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1V,即记为输出为1,第一顶栅4a的输出电压VG3<1V即记为输出为0,(同理定义VG1,VG2的输入输出状态)定义沟道区的长度L=15μm,VDS=1.5V,由l/L=1/1.5,可以得到(第一顶栅4a到源区的距离)l=10μm。所以当l≥10μm,可以得到VG3l≥1V。于是可以得到OR门逻辑,如表3所示,当底栅2的电压VG1和第二顶栅4b的电压VG2都为0,IDS=0,VG3=0,在底栅2上施加电压或者在第二顶栅4b上施加电压时,VG3=1V,同样可以得到表2。如果第三顶栅4c的电压VG4=1V,那么IDS很难为零,沟道区常开,如果VG4=-1V,那IDS很难大于漏电流,沟道为关断状态,因此可实现与门逻辑,如表4所示。

Claims (10)

1.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包括基底(1)和处在基底(1)上的介质层(3),所述介质层(3)上设有一源区(5)、一漏区(6)以及连通在所述源区(5)和漏区(6)之间的沟道区(7),其特征在于,所述沟道区(7)内设有第一顶栅(4a)作为晶体管的输出极,其输出的逻辑值在沟道区导通时为逻辑1,在沟道区截断时为逻辑0;
所述晶体管还设有至少两个控制沟道区(7)的输入极;
其中至少有一个输入极为第二顶栅(4b);
还有至少有一个输入极为第三顶栅(4c)和/或底栅;
所述第二顶栅和第三顶栅均位于所述介质层(3)上,且处在所述沟道区(7)的旁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栅(2)处在基底(1)和介质层(3)之间或由所述基底(1)兼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栅(2)处在基底(1)和介质层(3)之间,所述底栅(2)分布在基底(1)上的局部区域,基底(1)上开设有与底栅(2)位置相应的容置槽,所述底栅(2)的面积至少能够与处在沟道区(7)旁边的顶栅形成耦合,以控制所述沟道区(7)。
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栅为两个,分别为第一顶栅(4a)和第二顶栅(4b),其中第一顶栅(4a)处在所述沟道区(7)内,且与源区(5)和漏区(6)三者排列形成第一直线,第二顶栅(4b)位于所述第一直线的一侧。
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栅为两个,分别为第一顶栅(4a)和第二顶栅(4b),其中第一顶栅(4a)处在所述沟道区(7)内,且与源区(5)和漏区(6)三者排列成第一直线,第二顶栅(4b)位于所述第一直线上。
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栅为三个,分别为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其中第一顶栅(4a)处在所述沟道区(7)内,且与源区(5)和漏区(6)三者排列成第一直线,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直线的两侧,或位于所述第一直线的同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排列成第二直线,且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垂直。
8.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栅为三个,分别为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其中第一顶栅(4a)处在所述沟道区(7)内,且与源区(5)和漏区(6)三者排列成第一直线,所述第二顶栅(4b)和第三顶栅(4c)排列成第二直线,且第二直线与第一直线重合或平行。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其特征在于,输入极不包含有底栅,所述顶栅为四个,分别为第一顶栅(4a)、第二顶栅(4b)、第三顶栅(4c)和第四顶栅,其中第二顶栅(4b)、第三顶栅(4c)和第四顶栅均作为输入极。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与介质层之间设有导电层。
CN201310085224.2A 2013-03-15 2013-03-15 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 Active CN1031781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85224.2A CN103178116B (zh) 2013-03-15 2013-03-15 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85224.2A CN103178116B (zh) 2013-03-15 2013-03-15 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78116A true CN103178116A (zh) 2013-06-26
CN103178116B CN103178116B (zh) 2015-08-12

Family

ID=48637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85224.2A Active CN103178116B (zh) 2013-03-15 2013-03-15 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78116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79349A (zh) * 2013-08-28 2014-02-12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具有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
WO2014139167A1 (zh) * 2013-03-15 2014-09-18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
CN104899343A (zh) * 2014-03-04 2015-09-09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交叉栅结构mosfet及多叉指栅结构mosfet的版图设计
CN106158863A (zh) * 2015-04-14 2016-11-23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基于晶体管结构的存储器单元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53347A (en) * 1989-08-03 1991-10-01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Amorphous silicon thin film transistor with a depletion gate
KR20080056910A (ko) * 2006-12-19 2008-06-24 충북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단전자 터널링 인버터 회로 제조방법
CN101393918A (zh) * 2007-09-18 2009-03-25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双比特的sonos eeprom存储结构单元及其制备方法
US20090294805A1 (en) * 2008-05-30 2009-12-03 Gil Shalev Virtual semiconductor nanowire, and methods of using same
US20100052025A1 (en) * 2008-08-27 2010-03-04 Texas Instruments Inc. Soi mugfets having single gate electrode level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53347A (en) * 1989-08-03 1991-10-01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Amorphous silicon thin film transistor with a depletion gate
KR20080056910A (ko) * 2006-12-19 2008-06-24 충북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단전자 터널링 인버터 회로 제조방법
CN101393918A (zh) * 2007-09-18 2009-03-25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双比特的sonos eeprom存储结构单元及其制备方法
US20090294805A1 (en) * 2008-05-30 2009-12-03 Gil Shalev Virtual semiconductor nanowire, and methods of using same
US20100052025A1 (en) * 2008-08-27 2010-03-04 Texas Instruments Inc. Soi mugfets having single gate electrode level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39167A1 (zh) * 2013-03-15 2014-09-18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
CN103579349A (zh) * 2013-08-28 2014-02-12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具有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
CN104899343A (zh) * 2014-03-04 2015-09-09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交叉栅结构mosfet及多叉指栅结构mosfet的版图设计
CN104899343B (zh) * 2014-03-04 2018-07-20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交叉栅结构mosfet及多叉指栅结构mosfet的版图设计
CN106158863A (zh) * 2015-04-14 2016-11-23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基于晶体管结构的存储器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78116B (zh) 2015-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85912B2 (en) Graphene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graphene channel layers
CN108807546A (zh) 氧化物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04766888A (zh) 高介电常数栅介质复合沟道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CN110164958B (zh) 一种非对称型的可重构场效应晶体管
CN103178116B (zh) 一种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
CN104637995A (zh) 一种介质隔离与结隔离相结合的ligbt器件及制作方法
CN107819027B (zh) 一种源漏阻变式h形栅控双向开关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04409487A (zh) 体硅双向击穿保护双栅绝缘隧穿增强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02956693B (zh) 一种finfet以及采用该finfet的应用电路
CN107644878B (zh) 反相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03579349A (zh) 一种具有改良栅结构的晶体管
CN114496761A (zh) 一种圆形栅纵向mosfet功率器件的制造方法
Li et al. 2D Short‐Channel Tunneling Transistor Relying on Dual‐Gate Modulation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Application
CN106920840A (zh) 消除横向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拖尾电流的方法
CN103956383A (zh) 一种基于多顶栅结构的晶体管
CN108767015B (zh) 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应用
CN208062057U (zh) 一种鳍式沟道的氧化镓基垂直场效应晶体管
CN104409508A (zh) Soi衬底双向击穿保护双栅绝缘隧穿增强晶体管及制造方法
EP2858116A1 (en) Ambipolar transis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device
CN110010681A (zh) 非对称峰值掺杂的二硫化钼隧穿场效应管
CN104992985A (zh)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阵列基板
CN108447904A (zh) 一种横向igbt的制造方法
CN107706235A (zh) 一种矩形栅控u形沟道双向开关隧穿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07785436A (zh) 源漏阻变式矩形栅控u形沟道双向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07359193B (zh) 一种ldmos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