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62316B - 燃气炉具 - Google Patents

燃气炉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62316B
CN103162316B CN201210538778.9A CN201210538778A CN103162316B CN 103162316 B CN103162316 B CN 103162316B CN 201210538778 A CN201210538778 A CN 201210538778A CN 103162316 B CN103162316 B CN 1031623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mary air
framework
furnace
panel
possess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3877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62316A (zh
Inventor
水谷嘉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nna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inna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nnai Corp filed Critical Rinna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1623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623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623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6231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气炉具。该燃气炉具具备:设置在台面内的炉具主体(4)、设置在台面(2)上的面板部(5)和炉具燃烧器(6)。炉具燃烧器具备燃烧器头部(15)、颈部(16)、把持部(17)和从颈部下方喷出燃料气体的喷嘴(24)。喷嘴的水平方向上的周围部分作为向颈部供给一次空气的一次空气吸入部(25)。面板部具备面板(10)和框体(11),框体至少在彼此相对的侧壁面上分别具备沿水平方向开口的一次空气取入口(28、29)。至少一次空气吸入部(25)配置在面板部(5)内部。即使将上述燃气炉具设置在台面上,也能够顺利地向炉具燃烧器供给一次空气,向炉具燃烧器提供足够量的一次空气,使炉具燃烧器获得良好的燃烧。

Description

燃气炉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气炉具。
背景技术
设置在厨房成套家具(kitchenunit)的台面上的所谓嵌入式燃气炉具由炉具主体和面板部构成。炉具主体设置在比台面上表面要低的下方位置,面板部覆盖在炉具主体上表面并露出于台面上表面的上方。
在炉具主体内部容纳有炉具燃烧器的主体部分。在炉具燃烧器的炉具主体内部,从与向水平方向喷出燃料气体的喷嘴相对的颈部吸入燃料空气的同时吸入燃烧用一次空气。
在这种燃气炉具中,从开设在炉具主体的周壁或底壁等上面的一次空气取入口取入一次空气。但是,由于炉具主体位于台面内侧,必须从厨房成套家具的柜内取入一次空气,所以,空气流通不畅通,从而可能导致炉具燃烧器燃烧不良。
另一方面,公知有以下一种燃气炉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044864号公报):通过在从台面上表面露出的面板部上开设一次空气取入口,能够取入台面外侧的空气作为一次空气。
然而,即使在面板部上开设一次空气取入口,喷出燃料空气的喷嘴和与喷嘴相对的炉具燃烧器的颈部容纳在炉具主体内部,是位于比面板部低的位置上。因此,从一次空气取入口流入的一次空气流向颈部的流动状态容易出现弯曲流动或蛇行流动,难以使一次空气流动顺畅地供给到颈部。
并且,由于炉具主体内部受炉具主体的周壁和底壁包围,因而炉具燃烧器容易蓄积热量。所以,炉具主体内部的空气流受炉具主体内部蓄积的热量影响容易变得不均匀,难以向颈部供给足够量的一次空气。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气炉具,该燃气炉具即使被设置在台面上,也能够顺利地向炉具燃烧器供给一次空气,能够向炉具燃烧器供给足够量的一次空气,使炉具燃烧器获得良好的燃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燃气炉具具备设置在台面内的炉具主体、设置在台面上的面板部以及炉具燃烧器,该燃气炉具的特征在于,所述炉具燃烧器具备,外周具有大量火焰孔的燃烧器头部、从该燃烧器头部的中央部向下延伸的颈部、经由该颈部对燃烧器头部进行支承的把持部以及设置在该把持部上并在所述颈部下方喷出燃料气体的喷嘴,该喷嘴的水平方向上的周围部分作为向所述颈部供给一次空气的一次空气吸入部,所述面板部具备面板和框体,所述炉具燃烧器从所述面板露出,所述框体设置在所述面板的外周,该框体将所述面板支承在比所述台面上表面高出规定高度的位置上,所述框体具备一次空气取入口,所述炉具燃烧器的至少所述一次空气吸入部配置在所述面板部的内部,所述一次空气取入口至少在彼此相对的侧壁面上分别沿水平方向开口。
根据本发明,由于一次空气取入口设置在面板部的框体上,与设置在炉具主体上的情形相比,能够取入足够量的一次空气。并且,由于燃烧器的一次空气吸入部配置在面板部内部,框体的一次空气取入口和燃烧器的一次空气吸入部大致相对,能够抑制从一次空气取入口流向一次空气吸入部的空气流发生弯曲流动或蛇行流动。因此,能够向一次空气吸入部供给足够量的一次空气。
而且,通过在框体的至少彼此相对的侧壁面上分别设置一次空气取入口,能够在一次空气吸入部的周围,至少有相对的两侧方向一起供给一次空气,能够防止向一次空气吸入部的一次空气的供给偏向于一方。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炉具燃烧器的所述把持部配置在所述面板部的内部。
因此,由于炉具燃烧器不是容纳在炉具主体的内部,所以能够抑制在炉具主体内部蓄积热量。此外,由于一次空气的气流是在炉具主体的上方且在面板部内部形成的,即使在炉具主体内部产生热量蓄积,对一次空气造成的影响也较小。而且,由于把持部位于一次空气的气流中,把持部获得由一次空气带来的冷却效果,能够抑制炉具燃烧器的温度过度上升。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还具备操作所述炉具燃烧器的操作装置,该操作装置具备操作柄和操作钮,所述操作柄穿过形成在所述框体前侧面上的贯穿孔向前方延伸,所述操作钮设置在所述操作柄的前端,并从所述框体前侧面露出,当在所述框体的后侧面上设置所述一次空气取入口的其中一方一次空气取入口时,形成在所述框体前侧面上的贯穿孔作为所述一次空气取入口的另一方一次空气取入口。通过将贯穿孔兼用成一次空气取入口,使用者不会意识到该贯穿孔是一次空气取入口,能够防止因为装设了一次空气取入口而导致炉具外观受损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燃气炉具的设置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燃气炉具的示意性正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燃气炉具的示意性侧视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燃气炉具的示意性后视图。
图5是对本实施方式的燃气炉具要部进行放大表示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燃气炉具上的面板部分解状态的示意性剖视图。
符号说明
1:燃气炉具;2:台面;4:炉具主体;5:面板部;6:炉具燃烧器;10:面板;11:框体;15:燃烧器头部16:颈部;17:把持部;18:火焰孔;24:喷嘴;25:一次空气吸入部;28一次空气取入口;29:操作杆贯穿孔(贯穿孔);37:操作装置;49:操作杆(操作柄);56:操作钮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燃气炉具1是一种嵌入式炉具,以落入炉具用开口3内(参照图2)的方式设置。其中,所述炉具用开口3形成于厨房成套家具(kitchenunit)的台面2上。
如图2所示,燃气炉具1具备炉具主体4、面板部5和炉具燃烧器6。如图3所示,炉具主体4由大致呈四角筒状的周壁7和封闭周壁7底部的底壁8构成。在炉具主体4的周壁7上端形成向外侧水平伸出的锷部9。锷部9悬挂在炉具用开口3的周缘上表面上固定。由此,炉具主体4处于吊挂在炉具用开口3内侧的设置状态。
如图1及图3所示,面板部5覆盖在炉具主体4上面,从台面2的上部露出。如图3所示,面板部5由平板状的面板10和框体11构成。框体11包围面板10外周并对面板10进行保持。
面板10由耐热玻璃板或较厚的金属板形成,通过图示省略的填缝剂(caulkingagent)与框体11的上端部内侧粘接。另外,如图2及图3所示,炉具主体4的锷部9上设置有用于支承面板10的多个面板支承构件12。面板支承构件12与面板10的周缘部下表面抵接。因此,即使有极大的荷重施加在面板10上,也能够通过台面2经由炉具主体4的锷部9承受该荷重。而且,能够可靠地防止面板10从框体11上脱落。
框体11具备周壁,该周壁具有规定高度。该周壁由台框部13和上框部14构成。台框部13通过未图示的平螺丝等与炉具主体4的锷部9连结,上框部14以能够分离的方式摆置在台框部13的上端。
如图3所示,台框部13在几乎其整个外周部分上具备让上框部14落座的落座面13a和沿落座面13a内侧竖立的内纵壁13b。因此,上框部14在落座于落座面13a上的状态下,受内纵壁13b的制约,制约上框部14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从而防止上框部14相对台框部13产生偏位。并且,通过使内纵壁13b竖立设置在落座面13a内侧,即使在万一发生像煮沸汤汁等进入到上框部14和台框部13的落座面13a之间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内纵壁13b可靠地阻止煮沸汤汁等进入到面板部5内侧。而且,如图3及图5所示,通过事先在内纵壁13b的外侧面上形成倾斜,在台框部13上摆置上框部14时,上框部14能够受内纵壁13b倾斜部分引导而顺利地落座在落座面13a上。
面板10设置在从台面2上表面起算具有规定高度的位置上。这是因为上框部14的上端部内侧保持面板10的缘故。因此,面板部5在炉具主体4上方且在比台面2上表面高的位置上,形成由面板10和框体11构成的较为宽敞的内部空间。
如图3所示,炉具燃烧器6具备燃烧器头部15、颈部16和把持部17。燃烧器头部15在其圆周侧面具备许多火焰孔18,并经由形成于面板10上的燃烧器用开口19配设在面板10上方。颈部16形成为圆筒状,与燃烧器头部15内部连通,并从燃烧器头部15的中央部向下方延伸设置。
把持部17由铝制块材形成,具备以装卸自如的方式支承颈部16的颈部支承部20和在颈部支承部20的下方与该颈部支承部20相对的基体部21。颈部支承部20和支承颈部16一起支承燃烧器头部15。颈部支承部20和基体部21通过支柱部22连结成整体。
在基体部21内部形成有燃料气体的供给通道23。在基体部21上面一侧设置与燃料气体的供给通道23连通的喷嘴24。喷嘴24竖立设置在基体部21和颈部支承部20之间,沿颈部16的轴心向上喷出燃料气体。
喷嘴24喷出的燃料气体从喷嘴24的水平方向上的周围部分引入燃烧用一次空气的同时,通过颈部16并流向燃烧器头部15。这样,作为喷嘴24的水平方向上的周围部分、即基体部21与颈部支承部20之间的空隙成为该炉具燃烧器6的一次空气吸入部25。
燃烧器头部15在其内部生成混合气体,该混合气体从火焰孔18喷出。所述混合气体由通过颈部16后的燃料气体和一次空气混合而成,并从燃烧器头部15的火焰孔18喷出。并且,由从燃烧器头部15的火焰孔18喷出的混合气体形成火焰。
把持部17的支柱部22支承火花塞26。火花塞26通过未图示的点火器(igniter)的驱动在火花塞26和燃烧器头部15之间产生用于点火的火花放电。
在炉具主体4的底壁8上设置支承把持部17的燃烧器支承台27。燃烧器支承台27通过弯折金属片而形成,将把持部17支承在比台面2上表面高的位置上。因此,炉具燃烧器6并不是位于炉具主体4的内部,炉具燃烧器6的一次空气吸入部25位于由面板10和框体11构成的面板部5的内部。
如图3及图4所示,在框体11的后侧面上开设有一次空气取入口28。另外,在框体11的前侧面上形成有后述的操作杆贯穿孔29(贯穿孔),该操作杆贯穿孔29也起到另外的一次空气取入口的作用。一次空气取入孔28和操作杆贯穿孔29均沿水平方向开口。
如图3所示,一次空气取入口28及操作杆贯穿孔29位于台面2上方。因此,与例如在比台面2上表面低的位置上设置的炉具主体4的周壁7上设置一次空气取入口的情形相比,一次空气流几乎不会发生弯曲流动或蛇行流动,能够顺利地取入足够量的一次空气。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炉具燃烧器6的一次空气吸入部25位于由面板10和框体11构成的面板部5的内部,炉具燃烧器6的一次空气吸入部25、框体11的后侧面部上的一次空气取入口28以及框体11的前侧面上的操作杆贯穿孔29均位于大致同等的高度上。
因此,能够顺利且可靠地形成从一次空气取入口28和操作杆贯穿孔29流向一次空气吸入部25的空气流。而且,由于一次空气取入口28和操作杆贯穿孔29位于框体11的前后侧面部分并彼此相对,形成的流向一次空气吸入部25的空气流不会在前后方向上产生偏离。
此外,如上所述,由燃烧器支承台27支承的炉具燃烧器6的把持部17并不是位于炉具主体4的内部,而是位于框体11内部的比台面2上表面要高的位置上。
因此,能够抑制炉具主体4内部蓄积热量。并且,由于一次空气流是形成在炉具主体4上方的,所以,即使在炉具主体4内部产生热量蓄积,对一次空气流产生的影响也很小。另外,把持部17由于与在框体11内部形成的一次空气流发生接触,把持部17能够因为一次空气流而获得冷却效果,能够抑制炉具燃烧器6温度过度上升。
除此之外,其中一方的一次空气取入口28位于框体11的后侧面上,不会被使用者目视到。而另一方一次空气取入口由于被用作操作杆贯穿孔29,从而能够维持如图1所示的较高的美感,不会因为装设了一次空气取入口而影响燃气炉具的外观。另外,一次空气取入口并不仅限于设置在框体11的前后侧面上,也可以设置在框体11的左右侧面上。
另外,虽然在面板部5内部形成了一次空气流,但是由于在面板部5上部设置有面板10的燃烧器用开口19,需要防止一次空气流从燃烧器用开口19漏出。因此,如图3所示,面板10具备闭塞燃烧器用开口19的大致成圆盘状的闭塞板30。所以,一次空气流不会通过燃烧器用开口19向上方逃逸。
闭塞板30放置在安装于燃烧器用开口19内周缘上的环状构件31之上。此外,在面板10上放置火撑子32。火撑子32由多个火撑子爪33和将这些火撑子爪33连结的环状的连结构件34构成。另外,虽然没有图示,在闭塞板30上形成有让火花塞26或/和失火检测用传感器类穿透的小孔。通过设置对火花塞26或/和失火检测用传感器类与小孔间间隙进行密封的密封材,防止一次空气从面板部5内部漏出或煮沸的汤汁等从燃烧器用开口19进入到燃气炉具1内部。
如图3及图5所示,在炉具主体4内容纳有燃气旋塞(gascock)35。燃气旋塞35配置在前壁7a的附近位置。前壁7a构成炉具主体4的周壁7的前面一侧部分。燃气旋塞35具备内藏有未图示的火力调节阀的旋塞体36和操作火力调节阀的操作装置37。
旋塞体36上安装有点火用的点火开关38。旋塞体36上以与其连接的状态固定有导入燃料气体的金属制燃气导管39。并且,从旋塞体36延伸导出向炉具燃烧器6供给燃料气体的燃气供给管40。燃气供给管40与把持部17的基体部21连接,并经由基体部21的供给通道23与喷嘴24连通。
如图3及图4所示,燃气导管39与燃气软管连接部41连接。该燃气软管连接部41贯穿后壁7b而设置,后壁7b构成炉具主体4的周壁7的后面一侧部分。另外,在图3中省略了图示的燃气导管39和燃气软管连接部41之间设置有燃气调节器(gasgovernor)等。此外,虽然没有图示,燃气软管连接部41上连接有燃气软管,燃气软管与外部的燃料气体供给源相连接。
如图5所示,旋塞体36具备一体构成的伸出部42。伸出部42从旋塞体36上端部向前方伸出。该伸出部42卡合在设置于炉具主体4前壁7a上端的卡合部43上,并由此被固定。卡合部43由炉具主体4前壁7a上缘的锷部9的上表面和通过熔接等方式固定在该锷部9上的按压构件44构成。旋塞体36的伸出部42受炉具主体4的锷部9上表面和按压构件44上下夹持,处于固定在炉具主体4上的状态。根据这种构成,旋塞体36的前端一侧和炉具主体4的前壁7a之间无需通过例如螺丝等进行连结。因此,能够削减将燃气旋塞35安装到炉具主体4上的安装工时。
另外,旋塞体36的燃气导管39通过炉具主体4的固定部45被固定。固定部45由固定在炉具主体4底壁8上的固定台46和通过螺丝连结在固定台46上并固定的金属条47构成。金属条47包住燃气导管39并通过螺丝将其固定在固定台46上,从而将燃气导管39固定于固定台46。这样,旋塞体36经由燃气导管39被固定在炉具主体4的底壁8上。而且,固定台46上连结设置有旋塞体支承部48,该旋塞体支承部48与旋塞体36底面抵接,从下方支承旋塞体36。
在将燃气旋塞35安装到炉具主体4上时,首先将旋塞体36的伸出部42插入到炉具主体4的卡合部43中,然后让旋塞体36的底面与旋塞体支承部48抵接。接着,用金属条47和螺丝将燃气导管39固定在固定台46上。这样,只需用螺丝从上方实施将燃气导管39固定的操作,就能够完成燃气旋塞35向炉具主体4的安装,因而操作性极高。另外,由于是通过卡合部43确定了旋塞体36和燃气导管39的设置位置后再用金属条47固定的,因而在固定燃气导管39时,能够减轻对旋塞体36所造成的负担。
在旋塞体36的上部设置操作装置37。操作装置37具备操作杆49(操作柄)。操作杆49设置在转动板51上,该转动板51经由设置在旋塞体36上的枢轴50能够在水平方向上转动自如。转动板51具备轴承52和摆动轴53,转动板51经由摆动轴53以操作杆49在上下方向上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承该操作杆49。此外,在操作杆49的后端一侧和转动板51之间设置用于维持操作杆49姿势的弹簧54。
使操作杆49向水平方向滑动时,该滑动动作被传递至设置在旋塞体36上部的阀动作轴55上。并且,内藏在旋塞体36中的未图示的火力调节阀由于阀动作轴55的转动而工作。
在操作杆49的前端部安装有操作钮56。从操作钮56下方利用螺丝构件57将该操作钮56固定在操作杆49前端部上。操作钮56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容纳螺丝构件57头部的凹陷部,从而防止螺丝构件57被使用者目视到。由于所述凹陷部被螺丝构件57的头部所填埋,操作钮56和台面2之间的间隙变窄。因此,使用者的手指不会伸入到操作钮56和台面2之间,从而能够顺利地对操作钮56进行操作。
操作杆49贯穿操作杆贯穿孔29从框体11的前侧表面伸出。该操作杆贯穿孔29形成于面板部5的框体11上,其在前面一侧的框体11上沿水平延伸。如图1及图2所示,操作杆贯穿孔29形成为与操作杆49的移动范围相对应的横向条形。在本实施方式的燃气炉具1中,对操作钮56进行操作使操作杆49从操作杆贯穿孔29的图中所示左端向右端移动时,火力逐渐变大。
面板部5位于台面2上部。通过使操作杆49从面板部5的框体11的前侧表面伸出,从而使操作钮56处于台面2上方。因此,与现有技术中操作钮被配置在台面2下方的燃气炉具相比,使用者能够更易于目视到操作钮56,操作钮56的操作性也较高。
另外,由于操作钮56位于面板部5的框体11的前面一侧,能够确保面板10上面形成宽敞的烹调空间。除此以外,由于从面板10到操作钮56的热传递较少,操作钮56不容易形成高温,所以能够减轻使用者操作时的不适感。
而且,如图1及图5所示,操作钮56位于台面2前端和面板部5框体11的前侧面之间。即,操作钮56并不突出到台面2前方。因此,能够防止在烹调时不慎碰触到操作钮56,所以能够防止操作装置37的误动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采用了通过操作杆49进行滑动操作,能够将操作装置37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设定的较小。如图1及图2所示,能够提高露出在台面2上面的面板部5的美观效果。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将燃气旋塞35固定到炉具主体4上时,是通过使伸出部42卡合到卡合部43上并以炉具主体4和旋塞体36之间不产生偏位的方式被固定的,所以,操作杆49相对操作杆贯穿孔29的位置精度较高,能够顺利地对操作杆49进行操作。
如图2所示,操作杆贯穿孔29在图中的左端部分作为熄火位置,其上下方向上形成的开口幅度比左端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要大。熄火位置的操作杆49在位于操作杆贯穿孔29上下方向开口幅度较大的部分时处于上方位置,处于即使让操作钮56向水平方向移动也无法向图中所示的右方移动的状态。所以,能够防止不慎移动操作杆49而被点火的情况。在点火操作时,将操作钮56往下按后再使其向水平方向移动。
如图5所示,在进行点火操作时,当向下按压操作钮56时,燃气旋塞35经由操作杆49被向下施加荷重。而且,在将操作钮56往下按的状态下使操作钮56沿水平方向移动时,燃气旋塞35经由操作杆49被施加左右方向上的荷重。但是,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旋塞体36受卡合部43、固定部45及旋塞体支承部48限制而可靠地被固定,从而限制了其向其他方向移动。所以,在对操作杆49进行操作时,即使对旋塞体36施加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的荷重,也能够维持燃气旋塞35的固定状态。
另外,如图5所示,在对操作杆49进行操作时,往下按操作杆49使其向下摆动时,操作杆49和操作杆贯穿孔29的下缘发生接触,因而可能导致操作杆49和操作杆贯穿孔29下缘受损。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操作杆49上设置合成树脂制的包覆构件58。通过这种方式,即使操作杆49向下方摆动,包覆构件58也能够与操作杆贯穿孔29顺利地产生接触滑动,防止操作杆49和操作杆贯穿孔29下缘的损伤。
如图2所示,操作杆贯穿孔29沿水平方向贯穿面板部5的框体11而形成。因此,面板部5的面板10上的煮沸汤汁即使沿着框体11流下,也极少有煮沸汤汁会从操作杆贯穿孔29流入炉具主体4内部。
然而,例如在使用者进行烹调时不慎操作而导致从锅中溢出汤汁等情况时,大量的汤汁从燃气炉具1的正面一侧流淌时,可以认为一部分汤汁会从操作杆贯穿孔29流入到炉具主体4的内部。
所以,如图2及图5所示,对旋塞体36的伸出部42进行卡合的按压构件44上一体设置防水壁59。通过被设置在按压构件44上,防水壁59与操作杆贯穿孔29相对并位于旋塞体36的上部前方。所以,即使万一有煮沸汤汁从操作杆贯穿孔29进入,也能够防止其沾到燃气旋塞35上。
此外,防水壁59竖直设置的高度被设定成不会妨碍到操作杆49的水平移动。并且,如图5所示,防水壁59的高度设定为:当对操作杆49进行操作时,将其下按使其向下方摆动时,操作杆49与防水壁59的上端抵触,从而限制操作杆49进一步摆动。因此,在往下按操作杆49时,施加在燃气旋塞35上的向下的荷重能够由炉具主体4经由设置有防水壁59的卡合部43来承受。
另外,如上所述,燃气炉具1的面板部5的框体11能够被分割成台框部13和上框部14。因此,如图6所示,只要将上框部14向上提起,就能够非常简单地使炉具主体4的上部整体成为开放状态。而且,如图2所示,作为分割位置、即台框部13和上框部14间的界限的水平方向上的直线通过操作杆贯穿孔29。由此,如图6所示,当向上提起上框部14时,操作杆49和操作钮56的上方呈开放状态。
这样,由于炉具主体4的上部能够简单地形成为开放状态,例如在对燃气旋塞35进行维修时,不用进行从操作杆49上拆除操作钮56等繁琐的作业,炉具主体4内部的维修作业变得简单。
而且,燃气旋塞35通过以下方式被安装在炉具主体4上:旋塞体36上端部的伸出部42卡合在炉具主体4前壁7a上端部的卡合部43上,并利用炉具主体4的固定部45对燃气导管39进行固定。因此,如图6所示,只需向上提起框体11的上框部14使炉具主体4的上部开放,就能够简单地进行燃气旋塞35的安装和拆卸作业。这样,由于本实施方式的燃气炉具1的面板部5的框体11是能够上下分割的,维修时的操作性非常高。

Claims (3)

1.一种燃气炉具,其具备设置在台面内的炉具主体、设置在台面上的面板部和炉具燃烧器,该燃气炉具的特征在于,
所述炉具燃烧器具备:外周具有大量火焰孔的燃烧器头部;从该燃烧器头部的中央部向下延伸的颈部;经由该颈部对燃烧器头部进行支承的把持部;以及设置在该把持部上并从所述颈部下方喷出燃料气体的喷嘴,该喷嘴的水平方向上的周围部分作为向所述颈部供给一次空气的一次空气吸入部,
所述面板部具备:面板和框体,所述炉具燃烧器从所述面板露出,所述框体设置在所述面板的外周,该框体将所述面板支承在比所述台面上表面高出规定高度的位置上,
所述框体至少在彼此相对的侧壁面上分别具备沿水平方向开口的一次空气取入口,所述炉具燃烧器的至少所述一次空气吸入部配置在所述面板部的内部而不是所述炉具主体的内部,
所述炉具燃烧器的所述一次空气吸入部位于所述框体的所述一次空气取入口同等以上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炉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炉具燃烧器的所述把持部配置在所述面板部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气炉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气炉具还具备操作所述炉具燃烧器的操作装置,该操作装置具备操作柄和操作钮,所述操作柄穿过形成在所述框体前侧面上的贯穿孔向前方延伸,所述操作钮设置在所述操作柄的前端,并从所述框体前侧面露出,
当在所述框体的后侧面上设置所述一次空气取入口的其中一方一次空气取入口时,形成在所述框体前侧面上的贯穿孔作为所述一次空气取入口的另一方一次空气取入口。
CN201210538778.9A 2011-12-16 2012-12-13 燃气炉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623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75683A JP5616321B2 (ja) 2011-12-16 2011-12-16 ガスコンロ
JP2011-275683 2011-12-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62316A CN103162316A (zh) 2013-06-19
CN103162316B true CN103162316B (zh) 2016-01-20

Family

ID=48585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38778.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62316B (zh) 2011-12-16 2012-12-13 燃气炉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616321B2 (zh)
CN (1) CN10316231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87715B (zh) * 2016-08-31 2018-04-17 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鼓风燃烧器
CN106439938B (zh) * 2016-11-25 2023-11-14 中山市博厨绿能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炉底全封闭式上进风高效燃气灶
CN110017511B (zh) * 2018-02-05 2020-09-15 楼和根 一种齿轮传动的闭式燃气灶安全机构
CN112628799A (zh) * 2020-12-23 2021-04-09 郝贵友 一种具备升降机构的嵌入式燃气灶及其升降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0989613Y (zh) * 2006-10-18 2007-12-12 广东万和集团有限公司 环保节能完全上进风燃气灶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54419Y2 (zh) * 1977-07-25 1981-12-18
JPH083841Y2 (ja) * 1991-05-27 1996-01-31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埋込型ガスこんろ装置
JP3754202B2 (ja) * 1998-03-06 2006-03-08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ドロップインコンロ
DE10315343A1 (de) * 2003-04-03 2004-10-14 Isphording Germany Gmbh Gasbrenner mit Abdeckung
JP5558054B2 (ja) * 2009-09-04 2014-07-23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コンロ用バーナ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0989613Y (zh) * 2006-10-18 2007-12-12 广东万和集团有限公司 环保节能完全上进风燃气灶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62316A (zh) 2013-06-19
JP2013124851A (ja) 2013-06-24
JP5616321B2 (ja) 2014-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62316B (zh) 燃气炉具
US7881593B2 (en) Gas cooking appliance with removable burners and useable work area
CN103162317B (zh) 燃气炉具
JP2008089229A (ja) ガス調理器
JP5950801B2 (ja) ガスコンロ及びシステムキッチン
CN207317011U (zh) 灶具面板和具有该面板的嵌入式灶具
JP2016118337A (ja) 加熱調理装置
JP6321467B2 (ja) グリル装置
JP5345958B2 (ja) ガスコンロ
JP6549453B2 (ja) コンロ
CN103162315A (zh) 燃气炉具
KR100691058B1 (ko) 가스 풍로
JP6247543B2 (ja) ガスコンロ
JP2015137808A (ja) ガスコンロ
KR101404418B1 (ko) 빌트인 타입 가스 쿡탑
KR200438126Y1 (ko) 주방용 튀김 조리기
CN205119149U (zh) 一种新型燃气灶
CN107514660A (zh) 灶具面板和具有该面板的嵌入式灶具和安装方法
CN104633660A (zh) 抽油烟燃气灶
CN102444922B (zh) 燃气炉具
CN111550783B (zh) 燃烧器及包含其的燃气灶具
CN210511787U (zh) 一种升降式燃气灶
CN211822549U (zh) 烹饪灶
JP5702103B2 (ja) 加熱調理装置
CN104421976A (zh) 一种具有温度显示功能燃气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0

Termination date: 20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