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53568B - 模具温度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模具温度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53568B
CN103153568B CN201180048478.6A CN201180048478A CN103153568B CN 103153568 B CN103153568 B CN 103153568B CN 201180048478 A CN201180048478 A CN 201180048478A CN 103153568 B CN103153568 B CN 1031535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mentioned
temperature
supply
supply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847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53568A (zh
Inventor
目次正明
清水元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TSU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I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535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35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535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35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5/00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35/007Tempering unit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of moulds or cores, e.g. comprising heat exchangers, controlled valves, temperature-controlled circuits for flui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72Heating or cooling
    • B29C45/73Heating or cooling of the mould
    • B29C45/7306Control circui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3/00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9C33/02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incorporated heating or cooling means
    • B29C33/04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incorporated heating or cooling means using liquids, gas or stea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72Heating or cooling
    • B29C45/73Heating or cooling of the moul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76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B29C45/78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of tempera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4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9/48Moulds
    • B29C49/4823Moulds with incorporated heating or cool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4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9/64Heating or cooling preforms, parisons or blown art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425/00Plastic article or earthenware shaping or treating: apparatus
    • Y10S425/246Mold heating

Abstract

模具温度调节装置(1)具备:第一介质供给部(10),向设置于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循环供给第一介质;第二介质供给部(20),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与上述第一介质不同温度的第二介质;第三介质供给部(30),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与上述第一介质对应的第三介质;切换连接部(40),将这些介质供给部的介质输送路(15、25、35)及介质返回路(16、26、36)与上述介质流通路切换连接;控制部(51),控制上述切换连接部,从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上述第二介质的第二介质供给状态,成为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上述第三介质的第三介质供给状态中后,切换为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上述第一介质的第一介质供给状态。

Description

模具温度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具温度调节装置,具备向设置于模具的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第一介质的第一介质供给部和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与上述第一介质不同温度的第二介质的第二介质供给部。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一种模具温度调节装置(模具温度调节系统),具备:高温介质供给部,向设置于模具的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例如高温介质而作为第一介质;以及低温介质供给部,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低温介质而作为与第一介质不同的第二介质。根据这种模具温度调节装置,通过对模具进行加热,能够延迟向模具的型腔射出而填充的熔融树脂的固化,能够提高型腔面向成型品的转印性(转印率)。此外,通过在熔融树脂的填充后对模具进行冷却,能够使熔融树脂迅速固化,能够实现成型周期的缩短化。
在这种模具温度调节装置中,以往存在如下问题:在从循环供给高温介质的模具加热状态向循环供给低温介质的模具冷却状态切换时,残留在模具的介质流通路和各路径中的高温介质返回到低温介质供给部,贮存低温介质的贮存部的介质温度急剧上升,在低温介质供给部中下降到规定温度为止需要时间。此外,在从上述模具冷却状态向上述模具加热状态切换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残留在模具的介质流通路和各路径中的低温介质返回到高温介质供给部,贮存高温介质的贮存部的介质温度急剧下降,在高温介质供给部中上升到规定温度为止需要时间。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加热冷却装置,具有与模具的热介质流路连接的输送配管路及返回配管路,经由送水路、返送路及循环路将冷却单元及加热单元分别与这些配管路连接。此外,在该加热冷却装置中构成为,将具备一对热介质临时贮水箱的临时贮水配管路与上述返回配管路连接。
在该加热冷却装置中构成为,在从热水向冷水切换时,将与模具的热介质流路连接的返回配管与临时贮水箱连接,将通过送入冷水而从模具的热介质流路压出的热水向临时贮水箱送入。通过该热水的送入,将之前储存在临时贮水箱中的冷水压出,经由冷水返送路向冷水循环路返送。另一方面,在从冷水向热水切换时,将与模具的热介质流路连接的返回配管与临时贮水箱连接,将通过送入热水而从模具的热介质流路压出的冷水向临时贮水箱送入。通过该冷水的送入,将之前储存在临时贮水箱中的热水压出,经由热水返送路向热水循环路返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45599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加热冷却装置中构成为,在各切换时,向临时贮水箱交替地送入热水及冷水,因此可以想到在交替时这些热水及冷水在临时贮水箱内混合。此外,在成为不使各循环路与临时贮水箱连接而使热水循环的状态以及使冷水循环的状态时,可以认为临时贮水箱所储存的冷水或者热水的温度上升或者下降。其结果,可以想到在各切换时,从临时贮水箱向冷水循环路返送温度上升后的冷水,或者向热水循环路返送温度下降后的热水,可以认为在冷水侧及热水侧到冷水及热水成为规定的设定温度为止需要时间,希望进一步的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成型周期的缩短化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介质供给部,向设置于模具的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第一介质;第二介质供给部,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与上述第一介质不同温度的第二介质;第三介质供给部,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与上述第一介质对应的第三介质;切换连接部,将这些各介质供给部的介质输送路及介质返回路与上述介质流通路切换连接;以及控制部,控制上述切换连接部,从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上述第二介质的第二介质供给状态成为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上述第三介质的第三介质供给状态之后,切换为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上述第一介质的第一介质供给状态。
在成为上述构成的本发明中,从向模具的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上述第二介质的第二介质供给状态,成为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与上述第一介质对应的第三介质的第三介质供给状态之后,切换为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上述第一介质的第一介质供给状态。因此,向模具的介质流通路,供给与第一介质对应的第三介质,介质,供给第一介质。此外,伴随着第三介质的供给,在模具的介质流通路等中残留的第二介质,首先向第三介质供给部供给,能够减少、甚至防止该第二介质直接向第一介质供给部供给。由此,在从第三介质供给状态切换到第一介质供给状态时,能够减小与第二介质的供给相伴随的第一介质供给部中的第一介质的温度下降或者温度上升,能够缩短使第一介质成为设定温度为止所需要的时间。
即,能够缩短从第一介质的设定温度背离的介质向模具的介质流通路供给的时间,能够将规定的设定温度的第一介质迅速地向模具的介质流通路供给。结果,能够缩短成型周期。
此外,在第三介质供给部中,在模具的介质流通路等中残留的第二介质被直接供给,因此虽然第三介质的温度从设定温度背离,但在从第三介质供给状态成为第一介质供给状态时、或者进一步成为第二介质供给状态时,能够使第三介质的温度充分复原为设定温度。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通过上述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在成为上述第三介质供给状态之后,在至少使上述介质流通路内以及将上述介质流通路与上述切换连接部进行连接的管路内残留的上述第二介质(残留第二介质)置换为上述第三介质之后,切换为上述第一介质供给状态。
根据这种构成,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减小与第二介质的供给相伴随的第一介质供给部中的第一介质的温度下降或者温度上升,在第一介质供给状态中,能够更迅速地将规定的设定温度的第一介质向模具的介质流通路供给。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为,通过控制部判别上述残留第二介质被置换为第三介质的情况,并切换为上述第一介质供给状态。这种控制部的上述判别,可以根据基于事先设定、运转测试而设定的切换时间来进行判别,也可以根据温度传感器、流量计等各种检测构件的检测值来进行判别。
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为,通过上述控制部,在从上述第一介质供给状态切换为上述第二介质供给状态,并且强制地使上述第二介质供给部的热交换构件工作之后,以上述第二介质成为预先设定的规定温度的方式,根据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来进行上述热交换构件的工作控制。
根据这种构成,在切换为第二介质供给状态时,伴随着第一介质的供给,第二介质供给部中的第二介质的温度下降或者上升,但能够使该第二介质的温度比较迅速地复原为设定温度。即,在以往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中,以不产生过冲、下冲等的方式,根据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进行PID控制等的温度控制,随着介质温度接近于设定温度而执行使热交换构件的工作率(如果为高温侧则为加热器的运转率,如果为低温侧则为制冷剂介质输送率等)减少的控制,到达设定温度为止所需要的时间具有变得比较长的趋势。根据上述构成,在从第一介质供给状态向第二介质供给状态切换的初期,强制地使第二介质供给部的热交换构件工作,因此能够使第二介质的温度比较迅速地复原为设定温度。该热交换构件的强制工作,也可以继续进行到经过预先设定的规定时间为止,也可以继续进行到温度传感器等的检测温度成为预先设定的温度为止。
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将上述第一介质供给部作为循环供给高温介质的高温介质供给部,将上述第二介质供给部作为循环供给低温介质的低温介质供给部。
根据这种构成,在从低温介质(第二介质)供给状态成为循环供给与高温介质对应的第三介质的第三介质供给状态之后,切换为高温介质(第一介质)供给状态,因此能够减小高温介质供给部中的介质的温度下降,能够使向模具的介质流通路供给的高温介质迅速地复原为设定温度。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上述第三介质的设定温度设定为比高温介质(第一介质)的设定温度高。据此,能够更迅速地将高温介质向模具的介质流通路供给,能够迅速加热模具。
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将上述第一介质供给部作为循环供给低温介质的低温介质供给部,将上述第二介质供给部作为循环供给高温介质的高温介质供给部。
根据这种构成,在从高温介质(第二介质)供给状态成为循环供给与低温介质对应的第三介质的第三介质供给状态之后,向低温介质(第一介质)供给状态切换,因此能够减小低温介质供给部中的介质的温度上升,能够使向模具的介质流通路供给的低温介质迅速复原为设定温度。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上述第三介质的设定温度设定得比低温介质(第一介质)的设定温度低。据此,能够更迅速地将低温介质向模具的介质流通路供给,能够迅速冷却模具。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通过上述那样的构成能够缩短成型周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概略结构图。
图2中的(a)是表示由该模具温度调节装置执行的基本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概略时间图,(b)是示意地表示以往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的执行时的模具入口侧的温度推移的概略图表。
图3中的(a)是说明由该模具温度调节装置执行的第一介质供给工序的动作的概略结构图,(b)是说明由该模具温度调节装置执行的第二介质供给切换工序的动作的概略结构图。
图4中的(a)是说明由该模具温度调节装置执行的第二介质供给工序的动作的概略结构图,(b)是说明由该模具温度调节装置执行的第三介质供给工序的动作的概略结构图。
图5中的(a)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概略结构图,(b)是表示由该模具温度调节装置执行的基本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概略时间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图4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的说明图。
此外,在图1、图3、图4及图5(a)中,用实线等示意地表示供介质流通的管路(配管)等。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1具备:第一介质供给部10,向设置于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循环供给第一介质;第二介质供给部20,向介质流通路3循环供给与第一介质不同温度的第二介质;以及第三介质供给部30,向介质流通路3循环供给与第一介质对应的第三介质。
本实施方式所示的例子为,将第一介质供给部10作为循环供给高温介质的高温介质供给部10,将第二介质供给部20作为循环供给低温介质的低温介质供给部20,将第三介质供给部30作为循环供给与高温介质的温度对应的高温介质的预高温介质供给部30。
这些各介质供给部10、20、30的各介质输送路15、25、35及各介质返回路16、26、36,通过作为切换连接部的阀单元40而与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切换连接,如后述那样,该阀单元40的各阀按照规定的程序,由作为控制盘50的控制部的CPU51进行开闭控制和切换控制。
作为由该模具温度调节装置1进行加热及冷却的模具2,可以是任意的模具,一般来说,可以是具备固定模具和可动模具的模具。在这种模具2中,向由固定模具和可动模具形成的型腔等中,从喷嘴等射出而填充在注射成型机(未图示)的缸等中熔融的树脂,从而对成型品进行成型。在该模具2中,设置有用于使该模具2的温度上升或者下降的介质所流通的介质流通路3。此外,附图标记4是对模具2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可以根据该温度传感器4的检测温度,来执行向后述的模具加热工序、模具冷却工序的切换。此外,各工序的切换也可以与注射成型机的成型动作连动地切换,例如,根据来自注射成型机的闭模信号、保压信号、开模信号等进行切换。
在该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的入口,连接有与后述的阀单元40连接的介质输送路5,在介质流通路3的出口,连接有与阀单元40连接的介质返回路6。
此外,在图例中,示出了在模具2的固定模具及可动模具上分别连接一条介质输送路5及介质返回路6的例子,但是也可以与设置于模具2的固定模具及可动模具的介质流通路3、3的个数相对应,使这些介质输送路5及介质返回路6分支为多条,而与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的入口及出口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介质供给部10、20、30的构成以大致相同的例子示出,分别具备:贮存箱11、21、31,作为贮存介质的贮存部;加热器(加热构件)12、22、32,作为对贮存箱11、21、31所贮存的介质进行加热的热交换构件;冷却路(冷却构件)13、23、33,作为对贮存箱11、21、31所贮存的介质进行冷却的热交换构件;以及循环泵17、27、37,用于将贮存箱11、21、31所贮存的介质经由各介质输送路15、25、35及各介质返回路16、26、36向设置于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循环供给。这些循环泵17、27、37在该装置1的运转中原则上可以常时工作。
此外,在各介质供给部10、20、30的贮存箱11、21、31上,分别连接有与阀单元40连接的介质输送路15、25、35及介质返回路16、26、36。在各贮存箱11、21、31与阀单元40之间的各介质输送路15、25、35上,分别配设有上述循环泵17、27、37和手动阀。在阀单元40与各贮存箱11、21、31之间的各介质返回路16、26、36上,分别配设有手动阀和过滤器。
此外,在各介质供给部10、20、30的各贮存箱11、21、31的出口侧(介质输送侧)等的适当部位,分别设置有检测介质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4、24、34,原则上(在通常控制状态下),为了使各介质成为预先设定的规定温度,基于各温度传感器14、24、34的检测温度,由CPU51进行上述各热交换构件的工作控制。
此外,在各介质供给部10、20、30的贮存箱11、21、31上,分支地分别连接有与介质供给源(供水源)连接的介质供给管路(供水管)7和介质排出管路(排水管)8。向各介质供给部10、20、30分支的各供水管7上分别设置有过滤器,各过滤器的下游侧进一步分支并设置有冷却管。在这些各冷却管上,连接有收容于各贮存箱11、21、31的螺旋状的冷却路13、23、33。此外,在这些各冷却管上,分别设置有冷却阀V11、V21、V31。此外,在与冷却管的分支部和各贮存箱11、21、31之间的各供水管7上,分别设置有供给(供水)阀V12、V22、V32。
此外,冷却路13、23、33的排出侧与排水管8合流连接。在这些各合流部与各贮存箱11、21、31之间的各排水管8上,分别设置有排出(排水)阀V13、V23、V33。
在成为上述构成的各介质供给部10、20、30中,在该装置1的起动时,使供给阀V12、V22、V32及排出阀V13、V23、V33开放,将规定的介质压(供水压)的介质在各贮存箱11、21、31中贮存到规定液位,并使供给阀V12、V22、V32及排出阀V13、V23、V33关闭。在该装置1的运转中,为了将各贮存箱11、21、31中的介质维持为规定液位,可以通过液位计、浮控开关等来检测介质的增减等,对这些供给阀V12、V22、V32及排出阀V13、V23、V33进行开闭控制,并适当地补给或排出介质。
此外,在后述的强制工作状态以外的通常控制状态下,为了将各贮存箱11、21、31所贮存的介质成为规定的设定温度,进行上述各热交换构件的工作控制。在对介质进行加热的情况下,使加热器12、22、32运转而进行加热。另一方面,在对介质进行冷却的情况下,使冷却阀V11、V21、V31开放,使制冷剂(冷却水)向冷却路13、23、33供给而进行冷却。在该通常控制状态下,根据各温度传感器14、24、34的检测温度,对加热器12、22、32及冷却阀V11、V21、V31例如进行PID控制。
此外,作为对介质进行冷却的冷却构件,不限于这种通过冷却路与贮存箱所贮存的介质间接地进行热交换而进行冷却的构件,例如,在介质为水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供给冷水来对介质进行冷却(直接冷却)。在该情况下,可以供给规定的供水压的冷水,并根据需要在排水管等上设置在规定压以上开放的排水阀等。
此外,通过使各循环泵17、27、37工作,使各贮存箱11、21、31所贮存的介质经由各介质输送路15、25、35及各介质返回路16、26、36,在各贮存箱11、21、31与阀单元40之间循环供给。
此外,这些各介质的设定温度取决于熔融而填充的树脂的温度、模具2的设定温度等,但是例如作为高温介质可以为90℃~180℃左右,作为低温介质可以为5℃~70℃左右。
此外,上述供水压、各循环泵17、27、37的排出压力取决于介质的种类、各管路的直径、长度等压力损失因素等,但是例如在将水(清水)作为介质时,在高温介质的设定温度高于常压的沸点的情况下,也可以与该温度相对应地维持系统内的压力,以成为介质不沸腾的压力。
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在适当部位设置有对系统内的压力进行检测的压力计、维持系统内的压力的泄压阀、防止系统内的压力异常上升的安全阀等。
此外,作为介质不限于水,也可以采用油类、酒精类等其他介质。
此外,虽然省略图示,各介质供给部10、20、30的贮存箱、循环泵等收容在各自的框体(外壳)内。或者,也可以代替这种具有使各介质供给部分别独立的框体的方式,而成为将这些所具备的上述各部收容在一个框体内的介质供给装置。
此外,也可以在从各介质供给部10、20、30到阀单元40的各介质输送路15、25、35及各介质返回路16、26、36上外装(覆盖)绝热材料。
此外,在图例中,虽然将图示简化,但在各介质供给部10、20、30及阀单元40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各介质输送路15、25、35及各介质返回路16、26、36的连接口等。此外,在阀单元40上设置有与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连接的介质输送路5及介质返回路6所连接的连接口等。
此外,作为向上述冷却构件供给的制冷剂,根据低温介质的设定温度,可以通过适当的深冷器等冷却器等而冷却,也可以将来自设置于工厂等的冷却塔等的冷水作为制冷剂,甚至也可以是常温的自来水。
阀单元40具备多个切换阀V1、V2、V3、V4,该多个切换阀V1、V2、V3、V4使与各介质供给部10、20、30的各贮存箱11、21、31连接的各介质输送路15、25、35及各介质返回路16、26、36以能够切换的方式与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连通。
在图例中,示出了采用了4个三通阀V1、V2、V3、V4的例子,包括:高·低介质输送切换阀V1,设置在介质输送侧,切换高温介质(第一介质及第三介质)侧和低温介质(第二介质)侧;高·低介质返回切换阀V2,设置在介质返回侧,切换高温介质(第一介质及第三介质)侧和低温介质(第二介质)侧;高·高介质输送切换阀V3,设置在介质输送侧,切换第一介质侧和第三介质侧;以及高·高介质返回切换阀V4,设置在介质返回侧,切换第一介质侧和第三介质侧。
高温介质供给部10的介质输送路15与高·高介质输送切换阀V3的一个连接口(端口B)连接,介质返回路16与高·高介质返回切换阀V4的一个连接口(端口B)连接。
低温介质供给部20的介质输送路25与高·低介质输送切换阀V1的一个连接口(端口C)连接,介质返回路26与高·低介质返回切换阀V2的一个连接口(端口C)连接。
预高温介质供给部30的介质输送路35与高·高介质输送切换阀V3的一个连接口(端口C)连接,介质返回路36与高·高介质返回切换阀V4的一个连接口(端口C)连接。
高·高介质输送切换阀V3的一个连接口(端口A)与高·低介质输送切换阀V1的一个连接口(端口B)通过高·高(第一、第三)介质输送路44连接,高·高介质返回切换阀V4的一个连接口(端口A)与高·低介质返回切换阀V2的一个连接口(端口B)通过高·高(第一、第三)介质返回路47连接。此外,这些高·高介质输送路44与高·高介质返回路47通过旁通路48连接。
此外,在高·低介质输送切换阀V1的一个连接口(端口A)上,连接有与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连接的介质输送路5所连接的介质输送路45,在高·低介质返回切换阀V2的一个连接口(端口A)上,连接有与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连接的介质返回路6所连接的介质返回路46。在介质输送路45上设置有对向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供给的介质的温度(入口侧的介质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45a,在介质返回路46上设置有对从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排出的介质的温度(出口侧的介质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46a。
此外,这些切换阀V1、V2、V3、V4的各介质供给部10、20、30侧的各介质输送路15、25、35与各介质返回路16、26、36通过旁通路41、42、43分别连接,在各旁通路41、42、43上分别设置有旁通阀V5、V6、V7。
作为该切换连接部的阀单元40可以设置为附设在各介质供给部10、20、30上或者组装到框体内,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将上述各阀等集合的阀单元40,设置在模具2附近。该阀单元40例如可以在模具2附近设置架台等,并设置在该架台上。或者,可以载放在模具2下方的地板等上。据此,与以往那种在装置附近或装置内切换高温侧和低温侧的装置相比,能够缩小在切换时将各介质供给部和模具的介质流通路连接的共用的介质输送侧的管路以及共用的介质返回侧的管路相当的容积。因此,能够使各介质供给部向热交换构件的负荷比较小,并且能够使各介质的温度比较迅速地复原为设定温度。结果,能够进行迅速的切换控制,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成型周期的缩短化。
此外,作为在上述供水管、排水管、介质输送路、介质返回路、旁通路等各管路上设置的各阀(开闭阀、切换阀),可以是电磁阀、空气动作型的电磁阀、马达驱动阀等、能够通过后述的CPU51进行开闭控制或切换控制的阀。在采用空气动作型的电磁阀的情况下,可以经由过滤器、稳定器等与供给驱动用的压缩空气的压缩空气源连接。
此外,上述各切换阀,只要是能够执行后述的各切换状态(各介质供给状态等)的阀,则可以是任意的阀,可以代替图示那样的设置三通阀的方式,而采用组合设置单独的开闭阀的方式,并且也可以成为在适当部位设置其他多端口多位置型的切换阀等的方式。
控制盘50具备:CPU51,具有计时构件、计算处理部等,按照规定的程序对该模具温度调节装置1的上述各阀、各设备、各部进行控制;以及经由信号线等与该CPU51分别连接的存储部52及显示操作部53。该CPU51经由信号线等与上述各阀、各设备、各种传感器等连接。
显示操作部53对各种设定操作、事先设定输入项目(模具设定温度、各介质的设定温度、后述的切换时间等)等进行设定、输入,或显示各种设定条件、各种运转模式等。
存储部52由各种存储器等构成,存储有通过显示操作部53的操作而设定、输入的设定条件、输入值,用于执行后述的基本动作等各种动作的控制程序等各种程序,以及预先设定的各种动作条件、各种数据表等。
此外,该控制盘50可以组装到任一个介质供给部10、20、30的框体中,也可以设置在任一个介质供给部10、20、30的框体的上部、侧部等。
接下来,基于图2~图4来说明在采用上述构成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1中执行的基本动作的一个例子。
此外,在图2(a)所示的图表中,横轴为时间轴,纵轴为对模具2入口侧的介质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45a的检测温度,示意地表示其推移,此外,在图2(a)所示的时间图中,示意地图示各阀的开闭动作、切换动作。
此外,图2(b)所示的图表示意地表示使用以往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而通过与图2(a)相同的时间控制来执行的情况下的模具2入口侧的介质温度的推移。
此外,在图3及图4中,用白色表示开状态的开闭阀,用黑色表示闭状态的开闭阀,用阴影表示通常控制的状态的冷却阀。此外,用白色表示各切换阀的连通的各端口,用黑色表示切断的端口。此外,用虚线概念地表示高温介质流通的管路,用点划线概念地表示低温介质流通的管路。
在本动作例中,从向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循环供给第二介质(低温介质)的第二介质供给状态,成为向介质流通路3循环供给第三介质(与第一介质对应的高温介质)的第三介质供给状态之后,切换为向介质流通路3循环供给第一介质(高温介质)的第一介质供给状态。
此外,在成为上述第三介质供给状态之后,至少使介质流通路3内以及将介质流通路3与阀单元40连接的管路5、6内残留的上述第二介质置换为上述第三介质之后,切换为第一介质供给状态。
此外,在从第一介质供给状态切换为第二介质供给状态,并且使第二(低温)介质供给部20的热交换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作为冷却构件的冷却阀V21)强制工作之后,基于第二介质温度传感器24的检测温度执行热交换构件V21的工作控制,以使第二介质成为预先设定的规定温度。
并且,在本动作例中,将第三介质的设定温度设定得比作为第一介质的高温介质的设定温度高。此外,以下说明使第一介质的设定温度为145℃、第二介质的设定温度为60℃、第三介质的设定温度为160℃的例子,但各介质的温度不限定于此。例如,作为比第一介质的设定温度设定得高的第三介质的设定温度,如果过高,则需要与其对应的供水压、或需要确保与其对应的耐压性,因此可以将比第一介质的设定温度高10℃~40℃左右的温度作为设定温度。
以下,具体说明在各切换状态及各切换状态下执行的各工序。
<模具加热工序:第一介质供给工序>
在向设置于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循环供给高温介质而对模具2进行加热时,在该装置1的运转时,由CPU51对各阀进行开闭控制(或者切换控制),而成为第一介质(高温介质)供给状态。
即,如图2(a)及图3(a)所示,成为使各切换阀V1、V2、V3、V4的各端口A与各端口B连通的状态,并成为将各端口C切断的状态。此外,使设置在将与高温介质供给部10连接的介质输送路15和介质返回路16连接的第一旁通路41上的第一旁通阀V5成为闭,使设置在将与低温介质供给部20连接的介质输送路25和介质返回路26连接的第二旁通路42上的第二旁通阀V6、以及设置在将与预高温介质供给部30连接的介质输送路35和介质返回路36连接的第三旁通路43上的第三旁通阀V7分别成为开。
在该状态下,通过设置在各介质供给部10、20、30上的循环泵17、27、37,在高温介质供给部10侧,经由各介质输送路15、44、45、5及各介质返回路6、46、47、16向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循环供给高温介质,模具2被加热。此外,在低温介质供给部20侧,低温介质经由第二旁通路42循环,在预高温介质供给部30侧,高温(第三)介质经由第三旁通路43循环。
此外,在该第一介质供给工序中,伴随着与模具2之间的热的授受和熔融树脂向模具2的型腔的射出工序等,模具2入口侧的介质温度稍微上下浮动,但是以预先设定的高温介质的设定温度(例如145℃)左右推移。
<模具冷却工序:第二介质供给切换工序>
在上述第一介质供给工序之后,在本动作例中,执行如下的第二介质供给切换工序:成为第二介质供给状态,并且使作为低温介质供给部20的热交换构件的第二冷却阀V21强制地工作。
在该工序中,由CPU51对成为第一介质供给状态的各阀进行开闭控制(或者切换控制),而成为第二介质(低温介质)供给状态。
即,如图2(a)及图3(b)所示,成为使各切换阀V1、V2、V3、V4的各端口A与各端口C连通的状态,并成为将各端口B切断的状态。此外,使设置在第一旁通路41上的第一旁通阀V5成为开,使设置在第二旁通路42上的第二旁通阀V6成为闭,使设置在第三旁通路43上的第三旁通阀V7保持开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通过设置在各介质供给部10、20、30中的循环泵17、27、37,在低温介质供给部20侧,经由各介质输送路25、45、5及各介质返回路6、46、26向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循环供给低温介质,模具2被冷却。此外,在高温介质供给部10侧,高温(第一)介质经由第一旁通路41循环。此外,在预高温介质供给部30侧,与上述同样,高温(第三)介质经由第三旁通路43循环,并且,高温(第三)介质经由将高·高介质输送路44和高·高介质返回路47连接的旁通路48循环。如此,向第三旁通路43的模具2侧的管路内,也经由旁通路48循环高温(第三)介质,由此在这些管路内难以产生高温介质的温度下降,而在下次成为后述的第三介质供给状态时,能够迅速地向模具2侧供给高温的介质。
此外,在本动作例中,如上述那样,使各阀从第一介质供给状态向第二介质供给状态开闭或者切换,并且强制地使第二冷却阀V21全开,向低温介质供给部20的冷却路23供给最大量的制冷剂(冷却水)。如上述那样,在通常控制中,基于第二介质温度传感器24的检测温度,对第二冷却阀V21进行PID控制等。然而,在从上述第一介质供给状态向第二介质供给状态切换之后,在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内、与介质流通路3连接的介质输送路5、45内及介质返回路6、46内等残留有高温的第一介质,该残留高温介质向低温介质供给部20返回,低温介质供给部20的贮存箱21的介质温度急剧上升,如果执行通常控制,则到复原到规定的低温介质的设定温度为止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即,如图2(b)所示,模具入口侧的介质温度为,在从第一介质供给状态向第二介质供给状态切换之后,急剧降低到低温介质的设定温度程度,但由于残留高温介质的介质返回而上升。然后,在通过PID控制等通常控制而使该上升了的低温介质的温度复原为规定的设定温度时,随着接近设定温度,向冷却水向冷却路23的介质输送率降低,因此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因此,在本动作例中,在从第一介质供给状态向第二介质供给状态切换之后,代替基于第二介质温度传感器24的检测温度的通常的温度控制,而强制地使第二冷却阀V21全开,向低温介质供给部20的冷却路23供给最大量的冷却水。由此,如图2(a)的概略图表所示,能够使从低温介质供给部20供给的低温介质迅速地复原为规定的设定温度(例如60℃)。在执行这种控制的情况下,模具2入口侧的介质温度会稍微下冲,但模具2热容量比较大、并在之前的工序中被加热,因此不会产生问题,能够更迅速地冷却模具2。
在该第二介质供给切换工序中执行的、作为低温介质供给部20的热交换构件的第二冷却阀V21的强制工作,也可以继续进行到经过预先设定的规定的强制工作时间。上述强制工作时间可以根据运转测试等来预先设定,并作为事先设定输入项目而从显示操作部53输入,并储存到存储部52。
或者,也可以继续进行到第二介质温度传感器24的检测温度达到低温介质的设定温度。
是否达到这些规定条件的判别在CPU51中进行。
此外,也可以代替使作为低温介质供给部20的热交换构件的第二冷却阀V21强制工作直到达到规定条件的方式,而如上述那样,在达到规定条件之前,基于第二介质温度传感器24的检测温度,进行二位置控制(ON/OFF控制)。由此,与执行PID控制等通常控制的情况相比,能够比较迅速地使低温介质复原为规定的设定温度。
此外,在执行该第二介质供给切换工序的期间,也可以使作为第二介质供给部20的加热构件的加热器22强制地停止。即,也可以使基于设定温度的温度控制无效。
<模具冷却工序:第二介质供给工序>
如果达到上述规定条件,即如果经过上述强制工作时间(或者如果第二介质温度传感器24的检测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则执行基于第二介质温度传感器24的检测温度的通常控制,并执行第二介质供给工序,以使低温介质成为设定温度。
即,如图2(a)及图4(a)所示,使各阀保持上述第二介质供给状态,向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循环供给低温介质,而冷却模具2。
在该第二介质供给工序中,模具2的入口侧的介质温度伴随着与模具2之间的热的授受等而稍微上下浮动,但从上述下冲的温度起以预先设定的低温介质的设定温度(例如60℃)左右推移。
<模具加热工序:第三介质供给工序>
在上述第二介质供给工序之后,由CPU51对成为第二介质供给状态的各阀进行开闭控制(或者切换控制),而成为第三介质(高温介质)供给状态,并执行第三介质供给工序。
即,如图2(a)及图4(b)所示,成为使高·低介质输送切换阀V1及高·低介质返回切换阀V2的各端口A与各端口B连通的状态,并成为将各端口C切断的状态,其他切换阀V3、V4保持上述第二介质供给状态。此外,使设置在第二旁通路42上的第二旁通阀V6为开,设置在第三旁通路43上的第三旁通阀V7为闭,设置在第一旁通路41的第一旁通阀V5保持开。
在该状态下,通过设置在各介质供给部10、20、30的循环泵17、27、37,在预高温介质供给部30侧,经由各介质输送路35、44、45、5及各介质返回路6、46、47、36向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循环供给高温(第三)介质,模具2被加热。此外,在高温介质供给部10侧,高温介质经由第一旁通路41循环,在低温介质供给部20侧,低温介质经由第二旁通路42循环。
在该第三介质供给工序中,模具2入口侧的介质温度,在从第二介质供给状态向第三介质供给状态切换之后,从低温介质的设定温度程度急剧上升到高温(第三)介质的设定温度(例如160℃)程度,但是在此之后,在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内、与介质流通路3连接的介质输送路5、45及介质返回路6、46内等残留有低温的第二介质,该残留低温介质向第三介质供给部30返回,因此第三介质供给部30的贮存箱31的介质温度急剧下降,伴随于此,模具2入口侧的介质温度也下降。在本动作例中,如上述那样,将第三介质的设定温度设定得比第一介质的设定温度高,因此例如与图2(b)所示的以往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温度下降的程度。
可以执行该第三介质供给工序,直到至少在介质流通路3内及将介质流通路3和阀单元40连接的管路5、6内残留的低温的第二介质(残留第二介质)置换为高温的第三介质。
在该情况下,可以由CPU51来判别上述残留第二介质被置换为第三介质的情况。这种由CPU51进行的上述判别,可以根据预先设定或基于运转测试而设定的切换时间来进行判别,也可以根据温度传感器、流量计等各种检测构件的检测值来进行判别。
例如,可以使上述第三介质供给状态继续到经过预先设定的规定的第三介质供给时间。上述第三介质供给时间可以基于运转测试等而预先设定,作为事先设定输入项目而从显示操作部53输入,并储存到存储部52。
或者,也可以是继续到对模具2出口侧的介质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46a的检测温度超过规定的切换温度为止的方式,并且,也可以是继续到对第三介质温度传感器34的检测温度或者模具2入口侧的介质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45a的检测温度低于规定的切换温度为止的方式。上述同样,这种切换温度可以基于运转测试等来预先设定,作为事先设定输入项目而从显示操作部53输入,并储存到存储部52。
并且,也可以是由设置在适当部位的流量计对与上述残留第二介质相当的流量进行检测、并进行判别那样的方式。
此外,在从上述第二介质供给状态向第三介质供给状态切换时,也可以使第三介质供给部30的加热器32强制地运转直到达到上述规定条件(第三介质供给时间、切换温度、流量等)。或者,也可以在到达上述规定条件之前,根据第三介质温度传感器34的检测温度进行二位置控制(ON/OFF控制)。根据这些方式,能够减小与低温介质的流入相伴随的温度下降的程度,能够更迅速地循环供给高温的第三介质。
此外,在执行这些方式的情况下,在执行第三介质供给工序的期间,也可以使第三介质供给部30的冷却构件强制停止。
<模具加热工序:第一介质供给工序>
如果达到上述规定条件,则由CPU51对成为第三介质供给状态的各阀进行开闭控制(或者切换控制),而成为上述第一介质供给状态,并执行第一介质供给工序。
即,如图2(a)及图3(a)所示,成为使高·高介质输送切换阀V3及高·高介质返回切换阀V4的各端口A与各端口B连通的状态,成为将各端口C切断的状态,其他切换阀V1、V2保持上述第三介质供给状态。此外,使设置在第一旁通路41上的第一旁通阀V5为闭,使设置在第三旁通路43上的第三旁通阀V7为开,使设置在第二旁通路42上的第二旁通阀V6保持开。
在该第一介质供给工序中,模具2的入口侧的介质温度,在从上述第三介质供给状态向第一介质供给状态切换之后,急剧上升到高温介质的设定温度左右,然后,由于与模具2之间的热的授受等而稍微下降,但在上述第三介质供给状态下,残留第二介质向第三介质供给部30供给,因此不会大幅度地下降,而接近高温介质的设定温度,并以该设定温度左右推移。
如此,根据本动作例,在第一介质供给状态下,能够迅速地将规定的设定温度的第一介质向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供给。
即,如图2(b)所示,根据以往的装置,在从第二介质供给状态向第一介质供给状态切换的情况下,模具的入口侧的介质温度,在从第二介质供给状态向第一介质供给状态切换之后,急剧上升到高温介质的设定温度左右,但由于残留低温介质的返回而下降,在使该下降了的高温介质的温度复原为规定的设定温度时,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另一方面,根据本动作例,在第一介质供给状态下,能够迅速地将规定的设定温度的第一介质向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供给。
以下,同样地按照第一介质供给工序、第二介质供给切换工序、第二介质供给工序、第三介质供给工序的顺序反复执行。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1,在从模具加热工序向模具冷却工序切换时、以及从模具冷却工序向模具加热工序切换时,能够使各介质的温度迅速地复原为规定的低温介质的设定温度及高温介质的设定温度,能够将这些向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循环供给。因此,能够迅速地加热或者冷却模具2,能够使成型周期缩短化。
此外,与上述那样在临时贮水箱等中交替地暂时储存热水和冷水的情况相比,难以产生混合、散热等外部干扰导致的温度下降或者温度上升,在更可靠地且迅速地切换为各工序时,能够使各介质复原为规定的低温介质的设定温度及高温介质的设定温度。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1,如上述动作例那样,还能够简单地执行使高温的第一介质的设定温度与高温的第三介质的设定温度不同的控制。
此外,如上述动作例那样,执行第三介质供给工序,直到至少使介质流通路3内以及将介质流通路3和阀单元40连接的管路5、6内残留的低温的第二介质(残留第二介质)置换为高温的第三介质,由此能够有效地减小向高温介质供给部10返回的残留第二介质量,能够更迅速地将规定的设定温度的第一介质向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供给。
此外,在上述动作例中,示出了将第三介质的设定温度设定得比第一介质的设定温度高的例子,但也可以将它们设为相同的设定温度。
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
图5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的说明图。
此外,主要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于同样的构成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或者简略地进行说明。此外,对于同样的动作例也省略说明或者简略地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1A中,如图5(a)所示,将第一介质供给部10A作为循环供给低温介质的低温介质供给部10A,将第二介质供给部20A作为循环供给高温介质的高温介质供给部20A,将第三介质供给部30A作为循环供给与低温介质的温度对应的低温介质的预低温介质供给部30A。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1A所执行的基本动作例中,将第三介质的设定温度设定得低于作为第一介质的低温介质的设定温度。此外,例如作为设定得比第一介质的设定温度低的第三介质的设定温度,如果过低,则需要供给与其相应的制冷剂等,因此也可以将比第一介质的设定温度低10℃~40℃左右的温度作为设定温度。以下,对高温介质及低温介质的设定温度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使第三介质的设定温度成为45℃的例子进行说明。
以下,根据图5(b)对本实施方式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1A中所执行的基本动作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模具加热工序:第二介质供给工序>
在向设置于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循环供给高温介质而对模具2进行加热时,在该装置1的运转时,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基本动作例同样,由CPU51对各阀进行开闭控制(或切换控制),而成为上述第二介质(高温介质)供给状态。
在该状态下,通过设置在各介质供给部10A、20A、30A的循环泵17、27、37,在高温介质供给部20A侧,高温介质经由各介质输送路25、45、5及各介质返回路6、46、26向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循环供给,模具2被加热。此外,在低温介质供给部10A侧,低温介质经由第一旁通路41循环。此外,在预低温介质供给部30A侧,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低温(第三)介质经由第三旁通路43循环,并且,低温(第三)介质经由将低·低介质输送路44和低·低介质返回路47连接的旁通路48循环。如此,在第三旁通路43的模具2侧的管路内、还经由旁通路48使低温(第三)介质循环,由此在这些管路内难以产生低温介质的温度上升,接着在成为后述的第三介质供给状态时,能够更迅速地将低温的介质向模具2侧供给。
<模具冷却工序:第三介质供给工序>
在上述第二介质供给工序之后,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基本动作例同样,由CPU51对成为第二介质供给状态的各阀进行开闭控制(或切换控制),而成为上述第三介质(低温介质)供给状态,并执行第三介质供给工序。
在该状态下,通过设置在各介质供给部10A、20A、30A的循环泵17、27、37,在预低温介质供给部30A侧,低温(第三)介质经由各介质输送路35、44、45、5及各介质返回路6、46、47、36向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循环供给,模具2被冷却。此外,在低温介质供给部10A侧,低温介质经由第一旁通路41循环,在高温介质供给部20A侧,高温介质经由第二旁通路42循环。
在该第三介质供给工序中,模具2入口侧的介质温度,在从第二介质供给状态切换为第三介质供给状态之后,从高温介质的设定温度程度急剧下降到低温(第三)介质的设定温度(例如45℃)左右,但是之后,在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内、与介质流通路3连接的介质输送路5、45内及介质返回路6、46内等残留有高温的第二介质,该残留高温介质向第三介质供给部30A返回,因此第三介质供给部30A的贮存箱31的介质温度急剧上升,随之模具2入口侧的介质温度也上升。在本动作例中,如上述那样,将第三介质的设定温度设定得低于第一介质的设定温度,因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大致同样,能够减小温度上升的程度。
也可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执行该第三介质供给工序,直到至少使在介质流通路3内以及将介质流通路3和阀单元40连接的管路5、6内残留的高温的第二介质(残留第二介质)置换为低温的第三介质。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与上述同样,由CPU51判别上述残留第二介质被置换为第三介质的情况。这种CPU51进行的上述判别,也可以与上述同样,基于第三介质供给时间、各种检测构件的检测值来进行判别。
此外,在从上述第二介质供给状态切换为第三介质供给状态时,也可以强制地使第三介质供给部30A的冷却阀31全开直到达到上述规定条件(第三介质供给时间、切换温度、流量等)。或者,也可以在达到上述规定条件之前,根据第三介质温度传感器34的检测温度来进行二位置控制(ON/OFF控制)。根据这些方式,能够减小与高温介质的流入相伴随的温度上升的程度,能够更迅速地循环供给低温的第三介质。
此外,在执行这些方式的情况下,在执行第三介质供给工序的期间,第三介质供给部30A的加热构件也可以强制地停止。
<模具冷却工序:第一介质供给工序>
如果达到上述规定条件,则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基本动作例同样,由CPU51对成为第三介质供给状态的各阀进行开闭控制(或者切换控制),而成为上述第一介质供给状态,并执行第一介质供给工序。
在该状态下,通过设置在各介质供给部10A、20A、30A的循环泵17、27、37,在低温介质供给部10A侧,经由各介质输送路15、44、45、5及各介质返回路6、46、47、16向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循环供给低温介质,模具2被冷却。此外,在高温介质供给部20A侧,高温介质经由第二旁通路42循环,在预低温介质供给部30A侧,低温(第三)介质经由第三旁通路43循环。
在该第一介质供给工序中,模具2入口侧的介质温度,在从上述第三介质供给状态切换为第一介质供给状态之后,急剧下降到低温介质的设定温度程度,然后通过与模具2之间的热的授受等而稍微上升,但在上述第三介质供给状态下,残留第二介质被向第三介质供给部30A供给,因此不会大幅度上升,而接近低温介质的设定温度(例如60℃),并以该设定温度程度进行推移。
如此,根据本动作例,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第一介质供给状态下,能够迅速地将规定的设定温度的第一介质向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供给。
<模具加热工序:第二介质供给切换工序>
在上述第一介质供给工序之后,在本动作例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大致同样,成为第二介质供给状态,并且,执行使作为高温介质供给部20A的热交换构件的加热器(第二加热器)22强制地工作的第二介质供给切换工序。
即,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该工序中,由CPU51对成为第一介质供给状态的各阀进行开闭控制(或者切换控制),而成为上述第二介质(高温介质)供给状态。
此外,如上述那样,使各阀从第一介质供给状态开闭或者切换为第二介质供给状态,并且使第二加热器22强制地运转,而对高温介质供给部20A的贮存箱21内的介质进行强制加热。即,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大致同样,在达到规定条件之前,执行该第二介质供给切换工序,基于PID控制等通常控制,不执行第二加热器22的通电控制地使其强制地运转。由此,能够使从高温介质供给部20A供给的高温介质迅速地复原为规定的设定温度(例如145℃)。在执行了这种控制的情况下,模具2入口侧的介质温度会若干过冲,但模具2的热容量比较大、并在之前工序中被冷却,因此不会产生问题,能够更迅速地加热模具2。此外,也可以预先设定系统内的压力,以便越过该过冲而介质不沸腾。
此外,也可以代替如此使作为高温介质供给部20A的热交换构件的第二加热器22强制工作直到达到规定条件的方式,而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那样,在达到规定条件之前,根据第二介质温度传感器24的检测温度来进行二位置控制(ON/OFF控制)。由此,与执行PID控制等通常控制的情况相比,能够比较迅速地使高温介质复原为规定的设定温度。
此外,在执行该第二介质供给切换工序的期间,也可以强制地关闭作为第二介质供给部20A的冷却构件的第二冷却阀V21。即,也可以预先使基于设定温度的温度控制无效。
<模具加热工序:第二介质供给工序>
如果达到上述规定条件,则以高温介质成为设定温度的方式,执行基于第二介质温度传感器24的检测温度的通常控制,并执行第二介质供给工序。
即,使各阀保持上述第二介质供给状态,向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循环供给高温介质,而加热模具2。
在该第二介质供给工序中,模具2入口侧的介质温度,伴随着与模具2之间的热的授受等而若干上升下降,但是从上述过冲的温度以预先设定的高温介质的设定温度(例如145℃)程度进行推移。
以下,同样,按照第二介质供给工序、第三介质供给工序、第一介质供给工序、第二介质供给切换工序的顺序反复执行。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1A,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大体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动作例中,表示了将第三介质的设定温度设定得低于第一介质的设定温度的例子,但也可以使这些成为相同的设定温度。
此外,在上述各动作例中,表示的例子为,在成为第三介质供给状态之后,在至少使在介质流通路3内以及将介质流通路3和阀单元40连接的管路5、6内残留的第二介质置换为第三介质之后,执行切换为第一介质供给状态的控制,但也可以不置换残留第二介质的全部量而进行切换为第一介质供给状态的控制。由此,与以往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一介质供给部的温度下降或者温度上升比较小,能够实现成型周期的缩短化。
此外,在上述各动作例中,表示的例子为,在从第一介质供给状态切换为第二介质供给状态,并且使第二介质供给部的热交换构件强制工作之后,通过通常控制执行热交换构件的工作控制,但也可以不执行这种强制工作。由此,与以往的情况相比,一方的介质(第一介质)的温度能够比较迅速地复原为设定温度,因此能够实现成型周期的缩短化。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的例子为,将分别设置了各旁通阀V5、V6、V7的各旁通路41、42、43组装到阀单元40中,但也可以将这些设置在各介质供给部一侧。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具备上述那样的各部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1、1A,但也可以掌握为如下的模具温度调节系统1(1A):具备作为第一介质供给部的第一介质供给装置10(10A)、作为第二介质供给部的第二介质供给装置20(20A)、作为第三介质供给部的第三介质供给装置30(30A)、阀单元40、以及具有CPU51等的控制单元50。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具备第一介质供给部、第二介质供给部、以及循环供给与第一介质对应的第三介质的第三介质供给部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还具备循环供给与第二介质对应的第四介质的第四介质供给部。在该情况下,可以适当地进一步设置切换阀等,代替在上述各动作例中说明的第二介质供给切换工序,使第四介质供给工序与第三介质供给工序大致同样地执行。即,也可以从向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循环供给第一介质的第一介质供给状态,成为向介质流通路3循环供给第四介质的第四介质供给状态之后,切换为向介质流通路3循环供给第二介质的第二介质供给状态。并且,也可以设置多个这种第三介质供给部、第四介质供给部。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的例子为,为了能够适应各种运转方式,并且为了使装置构成不复杂化,使各介质供给部成为大致相同构成,但不限于这种方式。也可以采用专用的介质供给部来作为供给高温介质的高温介质供给部,采用专用的介质供给部来作为供给低温介质的低温介质供给部。此外,也可以采用以这些为基准的专用的预介质供给部作为第三介质供给部。
附图标记的说明
1、1A模具温度调节装置
2模具
3介质流通路
10高温介质供给部(第一介质供给部)
10A低温介质供给部(第一介质供给部)
15第一介质的介质输送路
16第一介质的介质返回路
20低温介质供给部(第二介质供给部)
V21第二介质冷却阀(热交换构件)
23冷却管(热交换构件)
20A高温介质供给部(第二介质供给部)
22第二介质加热器(热交换构件)
24第二介质温度传感器
25第二介质的介质输送路
26第二介质的介质返回路
30预高温介质供给部(第三介质供给部)
30A预低温介质供给部(第三介质供给部)
35第三介质的介质输送路
36第三介质的介质返回路
40阀单元(切换连接部)
51CPU(控制部)

Claims (6)

1.一种模具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介质供给部,向设置于模具的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第一介质;
第二介质供给部,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与上述第一介质不同温度的第二介质;
第三介质供给部,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与上述第一介质对应的第三介质;
切换连接部,将这些各介质供给部的介质输送路及介质返回路与上述介质流通路切换连接;以及
控制部,控制上述切换连接部,从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上述第二介质的第二介质供给状态成为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上述第三介质的第三介质供给状态之后,切换为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上述第一介质的第一介质供给状态,
上述切换连接部为使将上述各介质供给部的介质输送路及介质返回路与上述介质流通路切换连接的多个阀集合、设置在上述模具附近的阀单元,
并且在该阀单元中设有:
旁通路,分别连接上述各介质供给部的介质输送路和介质返回路,使这些各介质供给部的各个介质循环;以及
旁通阀,分别对这些各旁通路进行开闭,
上述控制部,在从上述第一介质供给状态切换为上述第二介质供给状态、并且使上述第二介质供给部的热交换构件强制地工作直到经过预先设定的规定时间或上述第二介质至少成为预先设定的规定温度之后,以上述第二介质成为预先设定的规定温度的方式,基于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来进行上述热交换构件的工作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在成为上述第三介质供给状态之后,在至少使上述介质流通路内以及将上述介质流通路与上述切换连接部连接的管路内残留的上述第二介质置换为上述第三介质之后,切换为上述第一介质供给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介质供给部是循环供给高温介质的高温介质供给部,上述第二介质供给部是循环供给低温介质的低温介质供给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第三介质的设定温度设定得比上述高温介质的设定温度高。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介质供给部是循环供给低温介质的低温介质供给部,上述第二介质供给部是循环供给高温介质的高温介质供给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介质的设定温度设定得比上述低温介质的设定温度低。
CN201180048478.6A 2010-10-07 2011-10-05 模具温度调节装置 Active CN1031535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27144 2010-10-07
JP2010227144A JP5740129B2 (ja) 2010-10-07 2010-10-07 金型温度調節装置
PCT/JP2011/072927 WO2012046752A1 (ja) 2010-10-07 2011-10-05 金型温度調節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53568A CN103153568A (zh) 2013-06-12
CN103153568B true CN103153568B (zh) 2016-08-03

Family

ID=459277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8478.6A Active CN103153568B (zh) 2010-10-07 2011-10-05 模具温度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22766B2 (zh)
JP (1) JP5740129B2 (zh)
CN (1) CN103153568B (zh)
WO (1) WO201204675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2111700B4 (de) * 2012-12-03 2017-01-19 Wenz Kunststoff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variothermen Temperierung eines Spritzgießwerkzeugs
AT513042B1 (de) * 2012-12-21 2014-01-15 Engel Austria Gmbh Vorrichtung zur Temperiermedienversorgung und Verfahren zur Überwachung derselben
ITBS20130135A1 (it) * 2013-10-01 2015-04-02 I E C I Di Inverardi Mauro Metodo e apparato di termoregolazione di uno stampo
CN103753735B (zh) * 2013-11-08 2016-03-23 万贤能 一种发泡产品成型的制作系统
US10460873B2 (en) * 2015-11-09 2019-10-29 Facebook Technologies, Llc Enhancing dielectric constants of elastomer sheets
AT517592B1 (de) * 2015-11-27 2017-03-15 Engel Austria Gmbh Temperiervorrichtung
IT201600095904A1 (it) * 2016-09-23 2018-03-23 Sipa Progettazione Automaz Apparato di raffreddamento e manipolazione di preforme in materiale plastico
CN106738729A (zh) * 2016-12-14 2017-05-31 宁波市百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模温机及其温度控制方法
EP3698939B1 (en) * 2017-10-20 2022-11-23 Nissei Asb Machine Co., Ltd. Blow molding device and interface device provided in blow molding device
JP7118419B2 (ja) * 2018-09-19 2022-08-16 株式会社松井製作所 温度制御装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温度制御方法
JP2020046978A (ja) * 2018-09-19 2020-03-26 株式会社松井製作所 温度制御装置
KR102469371B1 (ko) * 2021-07-30 2022-11-21 주식회사 대정테크 플라스틱 시트 제조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81420B2 (ja) * 1992-01-31 2002-05-13 橋本フォーミング工業株式会社 樹脂成形品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2003145599A (ja) 2001-11-09 2003-05-20 Sekisui Chem Co Ltd 加熱冷却装置
JP2004322597A (ja) * 2003-04-28 2004-11-18 Nippon Zeon Co Ltd 射出成形用金型及び射出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2005254573A (ja) * 2004-03-10 2005-09-22 Fujitsu Kasei Kk 樹脂成形方法及び金型温度調節装置
JP5250223B2 (ja) 2007-08-20 2013-07-31 三菱重工プラスチック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成形用金型の温度制御方法及び温度制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53568A (zh) 2013-06-12
JP2012081595A (ja) 2012-04-26
WO2012046752A1 (ja) 2012-04-12
JP5740129B2 (ja) 2015-06-24
US20130196015A1 (en) 2013-08-01
US9022766B2 (en) 2015-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53568B (zh) 模具温度调节装置
JP5294501B2 (ja) 金型温度調節装置
KR100718414B1 (ko) 금형 온도 조정 장치, 열회수 탱크 및 금형 온도 조정 방법
EP1772246A2 (en) Mold temperature regulating apparatus
JP2003145542A (ja) 金型の熱交換装置
US9835391B2 (en) Heat recovery from a tunnel recooling process
US9566356B2 (en) Sterilizing device and sterilization method having energy recovery
CN105904694A (zh) 用于对造型工具进行变温或常规的调温的调温设备
JP6127099B2 (ja) 温度調節システム
JPS58215309A (ja) プラスチツク成形用金型温度調節装置
JP2016030393A (ja) 金型温度調節装置及び金型温度調節方法
KR101578450B1 (ko) 금형 온도조절시스템
JP2005205876A (ja) 加熱冷却装置
CN107443628B (zh) 模具温度调节装置以及模具温度调节方法
CN101474855B (zh) 注塑装置的液相加热恒温系统
CN210282858U (zh) 一种造粒系统的温度控制系统
CN107368126A (zh) 实验台的温度环境监控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7234752B (zh) 模具温度调节装置及模具温度调节方法
JPH07195369A (ja) プラスチック加工用の複数個の型に1種類または複数種類の流体を作用させ型を温度調節するための装置
EP2308662B1 (en) Heating unit for heating press plates of vulcanizing press machine and method for heating press plates of vulcanizing press machine
CN109200297B (zh) 喷淋冷却机
JP6182087B2 (ja) ヒートポンプ貯湯式給湯装置
CN218489425U (zh) 用于作业机械驾驶室的制暖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作业机械
KR101172164B1 (ko) 사출금형용 온도조절기 및 사출금형용 온도조절기의 유체 순환 방법
JP6749796B2 (ja) 温度調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