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37908A - 蓄电元件 - Google Patents
蓄电元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37908A CN103137908A CN2012104872749A CN201210487274A CN103137908A CN 103137908 A CN103137908 A CN 103137908A CN 2012104872749 A CN2012104872749 A CN 2012104872749A CN 201210487274 A CN201210487274 A CN 201210487274A CN 103137908 A CN103137908 A CN 10313790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iner
- arm
- recess
- pair
- protuberan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title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255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0292 electrical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5900 swe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compound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8095 Ni-MH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8477 Ni—MH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76425 Xiphophorus maculat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9 activ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30 aluminium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9 copper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87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42 fo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765 intermetallic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3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4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4—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 H01M50/56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by fixing means, e.g. screws, rivets or bol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8—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 stack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可容易提高电极体相对于容器的收纳效率的蓄电元件。蓄电元件(1)具备容器(30)、收纳在容器(30)内的电极体(11)、设置于容器(30)的电极端子(23)、对电极端子(23)和电极体(11)进行电连接的集电体(12),其中,容器(30)具有:通过其外壁的一部分向外侧突出而形成的凸部(21)、通过形成凸部(21)而在与凸部(21)对应的位置的容器(30)的内壁上形成的凹部(21x),集电体(12)具有:在凹部(21x)内与电极端子(23)连接的基台部(12b)、从基台部(12b)向凸部(21)的突出方向的相反侧延伸并与电极体(11)连接的臂部(12c)。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二次电池和其他的电池等的蓄电元件。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不仅在替换一次电池的用途中普及,还作为手机、I T机器等电子机器的电源而广泛普及。特别是,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由于是高能量密度,所以正在推进向电动车等工业用大型电子机器上的应用。
在这样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目前,在主要的构成要素之中,作为在容器主体内部配置的部件,具有集电体、电极体、及用于对集电体和容器的盖部进行绝缘的内部绝缘封闭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1-307954号公报
现有技术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构成如上所述,但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
具体地说,在上述现有的专利文献1中,如图9所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0具备:电极端子130、由盖部120以及容器主体110构成的容器300、集电体112、电极体111、对电极端子130以及容器300进行绝缘的外部绝缘封闭件121、对集电体112以及容器300进行绝缘的内部绝缘封闭件113。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0的构成要素之中,在容器300内部主要收纳内部绝缘封闭件113、集电体112、电极体111。而且,为了将在盖部120的外侧配置的电极端子130和集电体112电连接起来,在盖部120的容器300内侧,需要有对电极端子130和集电体112进行接合的结构。即,在容器300的内部空间的尤其电极端子130的里侧,占据有电极体111以外的部件。
但是,如果能够增加电极体111在容器300的内部空间所占的体积的比例(以下,称为“收纳效率”),则即便不使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自身的体积增加,也可以容易增加电池容量。因此,需要高效地在容器300的内部空间收纳电极体111。
在专利文献1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0中,如上述那样在盖部120的设有电极端子130的部分的里侧,由于需要对电极端子130以及集电体112进行连接的部分,所以该部分相对于容器300的内部空间占据一定的体积。具体地说,如图10所示,在盖部120的里侧,内部绝缘封闭件113、集电体112以及电极端子130的端部131存在于容器300的内部空间,所以电极体111(参照图10的虚线)将存在于这些部件的下方。另外,在正极以及负极这两处分别也是同样的构成,因此在正极侧的部件和负极侧的部件之间,在电极体111和盖部120之间的容器300的内部空间产生不存在任何部件的区域。即,在容器300的内部空间产生浪费的空间,收纳效率变小。
另外,还考虑通过改变电极体的外形,从而在专利文献1的容器300中还在内部空间的不存在任何部件的区域收纳电极体。但是,此时,由于电极体的构造变复杂,所以存在电极体的制造不容易、制造的成本以及能量变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要提供一种可容易提高电极体相对于容器的收纳效率的蓄电元件。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蓄电元件,其具备:容器、收纳在所述容器内的电极体、设置于所述容器的电极端子、及对所述电极端子和所述电极体进行电连接的集电体,其中,所述容器具有:通过所述容器的外壁的一部分向外侧突出而形成的凸部、通过形成所述凸部而在与所述凸部对应的位置的所述容器的内壁上形成的凹部,所述集电体具有:在所述凹部内与所述电极端子连接的基台部、从所述基台部向所述凸部的突出方向的相反侧延伸并与所述电极体连接的臂部。
由此,在容器形成有凸部,进而通过形成凸部,而形成有在与凸部对应的位置的容器的内壁上形成的凹部。而且,在容器的内部与电极端子电连接的集电体具有在该凹部内与电极端子连接的基台部。另外,集电体还具有从在凹部内收纳的基台部向凸部的突出方向的相反侧延伸并与电极体连接的臂部。
如此,与电极端子连接的集电体的部分即基台部被收纳在形成于容器的凹部内,因此,在容器的内部空间之中可使凹部以外的空间匹配于电极体的形状。由此,仅通过使电极体的外形的大小匹配于该空间的大小,能够减小在容器内部收纳电极体时产生的浪费的空间。如此,不用改变电极体的构造,使容器的形状匹配于电极体的形状而改变,因此,能够容易提高容器相对于内部空间的电极体的收纳效率。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凹部具有:最外侧的底面、在所述底面和所述容器的内壁之间连续而形成的侧面,所述基台部具有:沿所述底面设置的板状的板部、相对于所述板部连续设置并与所述侧面相对设置的相互相对的一对第一壁部,所述一对第一壁部随着从所述板部远离而向相互分开的方向倾斜,所述臂部通过从所述一对第一壁部的各自的至少一部分连续,从而从所述基台部向所述凸部的突出方向的相反侧延伸。
由此,集电体是构成基台部的一对第一壁部随着从基台部的板部远离而向相互分开的方向倾斜的构造。而且,集电体是一对臂部从一对第一壁部的至少一部分连续、且一对臂部从基台部向凸部的突出方向的相反侧延伸的构造。即,一对臂部在与基台部连续的根的部分(即,与第一壁部的边界附近的部分)在基台部的一对第一壁部中扩大一对臂部的间隔的状态下,向电极体延伸。
因此,例如在蓄电元件的构造是通过集电体的一对臂部夹入电极体的构造的情况下,可以增大一对臂部的间隔。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被一对臂部夹入的电极体的部分。即,能够进一步增大在容器内部收容的电极体的体积,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极体相对于容器的收纳效率。
另外,所述凹部也可以是所述侧面之中的与所述一对第一壁部相对的一对部分随着从所述底面远离而向相互分开的方向倾斜的结构。
由此,在凹部的侧面之中,与集电体的基台部的一对第一壁部相对的一对部分与一对第一壁部同样,是随着从凹部的底面远离而向相互分开的方向倾斜的构成。即,通过匹配于集电体的基台部的一对第一壁部的倾斜的构造,将与该一对第一壁部相对的凹部的侧面倾斜构成,由此能够更牢固地接合凹部和集电体的基台部。另外,在接合电极端子和集电体的基台部时,可增大插入接合用的工具的空间,可提高制造时的操作性。
另外,所述容器可以是外形大致为长方体的结构,并具有长条状的第一面和在所述第一面的长边方向端部与所述第一面正交的第二面,所述凸部形成于从所述第二面离开的所述第一面上的位置。
由此,容器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外形。而且,凸部形成于形成容器外形的第一面上的位置,且是从与第一面正交的第二面离开的位置。因此,凸部至少未形成于第一面的长边方向的端部。
另外,若例如假定第一面是容器的盖部,则考虑通过焊接接合构成第一面的盖部与容器的其他的部分的情况。在该情况下,进而,在第一面的短边方向的端部也未形成有形成凸部的第一面上的位置,则在盖部与容器的其他部分焊接时,在作为可进行焊接的第一面的盖部的外缘部分未形成凸部。因此,可使盖部的外缘部分作为用于设置将焊接热释放到蓄电元件的外部用的散热片的空间。如此,由于设有用于设置释放焊接热用的散热片的空间,因此在盖部的可进行焊接的部位容易设置散热片,能够在防止蓄电元件的性能下降的同时进行制造。
另外,所述臂部可以具有:与所述电极体连接的臂主体、连接所述臂主体和所述第一壁部的连接部分,所述连接部分沿着所述凹部的内部形状折曲或弯曲。
由此,由于集电体的臂部的连接部分沿着凹部的内部形状折曲或弯曲,因此能够使集电体的臂部的形状近似于电极体的外形。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极体相对于容器的收纳效率。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集电体的所述臂部在所述长边方向上,在比所述容器的内部之中的形成所述凸部的位置更靠近所述第二面的一侧,与所述电极体连接,所述连接部分通过从所述凹部向所述容器的所述第二面侧弯曲,从而连接所述臂主体和所述第一壁部。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臂部的所述长边方向的所述第二面侧的缘比所述基台部的所述长边方向的所述第二面侧的缘更靠所述容器的所述第二面。
在此,考虑了形成于容器的凸部的位置例如是:如上所述在以第一面为盖部时,考虑焊接盖部时使用的用于设置散热片的空间的位置的情况。集电体的臂部的连接部分的形状从形成凸部的位置朝向容器的短侧面即第二面侧弯曲。因此,即使在上述那样的情况下,集电体的臂部在更靠近第二面的一侧与电极体连接。由此,能够使电极体形成为如下形状,即:无限接近在容器的第一面(盖部)的长边方向的端部正交的第二面的形状。由此,不仅在容器的内部空间中的接近第一面的空间,对于接近第二面的空间,也可以使电极体占有,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极体相对于容器的收纳效率。
另外,所述集电体可以具有与所述一对第一壁部分别连续的一对所述臂部,所述一对臂部夹入所述电极体。
因此,能够更牢固地对电极体和集电体的臂部进行连接。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蓄电元件还具备位于所述凹部和所述集电体的所述基台部之间并对所述容器和所述集电体进行绝缘的绝缘部件,所述绝缘部件以及所述基台部被收纳在所述底面和形成所述凹部的面之间。
由此,在容器的凹部内收纳用于使容器和集电体绝缘的绝缘部件以及集电体的基台部。因此,能够使容器内部的形状与电极体的外形接近。即,在将电极体收纳在容器中时,可使电极体无限接近于容器的第一面。因此,即使是在容器内部配置绝缘部件的构成,也可以提高电极体相对于容器的收纳效率。
另外,所述绝缘部件可以具有第二壁部,该第二壁部与所述凹部的所述侧面相对设置,并包围所述基台部的所述第一壁部。
即,绝缘部件具有配置在形成于容器的凹部的侧面与集电体的基台部的第一壁部之间的第二壁部。因此,绝缘部件能够可靠地使容器和集电体绝缘。另外,例如通过将第二壁部设置成沿着容器的凹部的侧面,从而能够更可靠地使容器和绝缘部件密接,可以提高容器的气密性。
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凹部形成有供所述电极端子贯通的贯通孔,所述电极端子具有:在所述凹部的所述容器的外侧配置的板状的端子主体;贯通所述凹部的所述贯通孔的柱状的连接部;以及在所述凹部内与所述端子主体一起将所述容器以及所述集电体夹入并压接,由此与所述集电体电连接的压接端部,所述基台部、所述压接端部以及所述绝缘部件被收纳在所述底面和形成所述凹部的面之间。
由此,在容器的凹部内,除了绝缘部件和集电体的基台部外,还收纳有用于将电极端子与集电体连接的压接端部。因此,可使容器内部的形状与电极体的外形接近。即,在将电极体收纳于容器时,可使电极体无限接近于容器的第一面。因此,即使是在容器内部配置绝缘部件的构成,也可以提高电极体相对于容器的收纳效率。
另外,所述臂部也可以是一对臂部,所述一对臂部的间隔大于所述一对臂部的排列方向上的所述基台部的宽度。
因此,例如在由一对臂部夹入电极体的情况下,可以增大一对臂部的间隔,可进一步增大被一对臂部夹入的电极体的部分。即,可进一步增大在容器内部收容的电极体的体积,可进一步提高电极体相对于容器的收纳效率。
发明效果
根据以上那样的本发明,具有能够提高电极体的收纳效率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示意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电极端子周边的构成的Y-Z平面的要部剖面图。
图3是表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电极端子周边的构成的X-Z平面的要部剖面图。
图4是表示集电体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5的(a)是表示集电体的构成的沿Y轴方向观察的图,图5的(b)是表示集电体的构成的沿X轴方向观察的图。
图6是表示集电体的其他的构成例的沿Y轴方向观察的图。
图7A是表示集电体的其他的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7B是表示集电体的其他的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电极端子周边的构成的要部剖面图。
图9是表示现有技术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现有技术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构成的要部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都是表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具体例。以下实施方式表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方式等是一例,不是限定本发明的意思。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对于未记载在表示本发明的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中的构成要素,作为构成更优选方式的任意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的示意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具有:容器30;在容器30内收容的电极体11;设置于容器30的电极端子23;对电极端子23和电极体11进行电连接的集电体12、15;对容器30和电极端子23进行绝缘的外部绝缘封闭件22;及对容器30和集电体12、15进行绝缘的内部绝缘封闭件13。
容器30由盖部20和容器主体10构成。盖部20是在Y轴方向(参照后述)上长的长条板状的部件。容器主体10是在矩形筒状的部件的一端具有开口10x,在另一端具有底的部件。即,容器30是外形大致为长方体的结构,并具有由盖部20形成的长条状的第一面、及在第一面的长边方向(Y轴方向)端部与第一面正交的作为第二面的短侧面10a。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容器主体10和盖部20的排列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图1中的Z轴方向),将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排列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图1中的Y轴方向),将与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图1中的X轴方向)。另外,在容器30之中,盖部20以及容器30的底面(未图示)以外的侧面由沿盖部20的短边方向形成的短侧面10a和沿盖部20的长边方向形成的长侧面10b构成。
盖部20在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具有:从盖部20的上侧的表面即上表面20b朝向容器30的外方突出的凸部21以及凸部21以外的部分即板状的盖主体20a。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所谓盖部20的上表面20b是盖主体20a的容器30外侧的面。即,容器30具有通过其外壁的一部分朝向外侧突出而形成的凸部21。凸部21形成于从容器的短侧面10a分开的盖部20上的位置。
凸部21具有作为顶部的板部21b和侧壁部21d。板部21b是构成凸部21的上部的平板状的部件,且俯视时是具有与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平行的边的矩形,且与盖主体20a平行。另外,在凸部21上,在板部21b形成有供电极端子23贯通的贯通孔21a。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仅表示正极侧的贯通孔21a,负极侧的贯通孔由于被后述的绝缘封闭件的阴影遮挡,因此没有图示。
电极体11是通过以在带状的电极即正极和负极之间夹入隔板的方式进行层叠、且同时整体卷绕成长圆筒形而形成的。电极体11以如下朝向被收纳在容器30内,即,卷绕轴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且剖面的长圆形状的长轴与Z轴方向一致的朝向。正极以及负极在卷绕轴方向上相互错开位置,以卷绕轴为中心卷绕成长圆筒形。电极体11在其两端具有:正极以及负极分别以规定的宽度从隔板朝向电极体11的卷绕轴方向(Y轴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11a、11b。即,电极体11在卷绕轴方向的一端具有正极从隔板突出的正极侧的突出部11a,在另一端具有负极从隔板突出的负极侧的突出部11b。进而,正极侧的突出部11a以及负极侧的突出部11b未形成有活性物质,作为基材的金属箔露出。即,正极侧的突出部11a露出有未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基材即铝箔,负极侧的突出部11b露出有未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基材即铜箔。在正极侧的突出部11a以及负极侧的突出部11b上分别电连接正极侧的集电体12以及负极侧的集电体15。
集电体12的上侧的端部具有与电极体11的上侧表面平行(即,与X-Y平面平行)的板状的结构(后述的板部12b1),在该板状结构上形成有贯通孔12a。另外,集电体12具有如下结构(后述的臂部12c):在电极体11的卷绕轴方向的一端即正极侧的突出部11a,随着朝向Z轴方向的下侧的端部,沿该正极侧的突出部11a的X轴方向外侧的侧面弯曲,且与正极侧的突出部11a一起被铝或铝合金的夹持板14夹着并通过超声波焊接等被连接、固定。需要说明的是,负极侧的集电体15也具有同样构成,由铜或铜合金形成。正极侧的集电体12以及负极侧的集电体15是相同结构,因此在以下,仅对正极侧的集电体12进行说明,省略负极侧的集电体15的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对集电体12、15的详细的构成在后面进行更详细说明。
内部绝缘封闭件13是一种通过被配置在盖部20和集电体12的基台部12b(参照后述)之间,从而对容器30和集电体12进行绝缘的绝缘部件。即,内部绝缘封闭件13是一种被配置在容器30的内部,从而将容器30与经集电体12而电连接的电极体11绝缘的绝缘部件。另外,内部绝缘封闭件13还作为封闭件(填料)起作用,即,作为相对于在容器30的盖部20形成的贯通孔21a而言被电极端子23以及外部绝缘封闭件22压接,从而用于密闭该贯通孔21a的封闭件(填料)起作用。内部绝缘封闭件13是从电极端子23侧覆盖集电体12的基台部12b的形状。内部绝缘封闭件13由合成树脂等构成,且具备绝缘性以及弹性。在内部绝缘封闭件13上形成有贯通孔13a,由后述的电极端子23的连接部23b一起贯通该贯通孔13a和盖部20的贯通孔21a以及集电体12的贯通孔12a。
外部绝缘封闭件22是一种通过被夹入电极端子23的端子主体23a(参照后述)和盖部20的凸部21之间,从而对电极端子23和容器30进行绝缘的绝缘部件。即,外部绝缘封闭件22是一种配置于容器30的外部,将容器30与经电极端子23以及集电体12而电连接的电极体11绝缘的绝缘部件。另外,外部绝缘封闭件22还作为封闭件(填料)起作用,即,作为相对于在容器30的盖部20形成的贯通孔21a而言被电极端子23以及内部绝缘封闭件13压接,从而用于密闭该贯通孔21a的封闭件(填料)起作用。外部绝缘封闭件22具有:配置于凸部21的板部21b的上侧,形成有贯通孔22d的板状的板部22b;从形成板部22b的贯通孔22d的部分连续而形成,并向板部22b的下方延伸的筒状的筒部22c。即,外部绝缘封闭件22具有:筒部22c;朝向与筒部22c的轴交叉的方向即朝向筒部22c的外侧的方向扩展的板部22b。
另外,外部绝缘封闭件22具有从板部22b的外缘沿着凸部21的侧面形成的侧壁部22a。即,外部绝缘封闭件22是通过板部22b以及侧壁部22a覆盖凸部21的外侧的部件。
外部绝缘封闭件22是与内部绝缘封闭件13同样的合成树脂制的部件。在外部绝缘封闭件22上形成的贯通孔22d和在盖部20上形成的贯通孔21a、在内部绝缘封闭件13上形成的贯通孔13a以及在集电体12上形成的贯通孔12a一起由后述的电极端子23的连接部23b贯通。
另外,外部绝缘封闭件22的筒部22c形成于与盖部20相对的一侧(即板部22b的下侧),贯通孔22d和筒部22c的内缘一致。另外,筒部22c具有与贯通孔13a、21a对应的外形,并嵌入这些各贯通孔13a、21a中。因此,筒部22c被夹入在容器30的凸部21上形成的贯通孔21a与电极端子23的连接部23b之间。即,外部绝缘封闭件22通过被夹入电极端子23的端子主体23a与容器30的凸部21的板部21b之间、且被夹入电极端子23的连接部23b与容器30的形成贯通孔21a的部分之间,从而对电极端子23和容器30进行绝缘。
进而,在外部绝缘封闭件22的板部22b的上侧形成有框体22e,框体22e形成于在板部22b上形成的贯通孔22d的外侧。
电极端子23具有:在容器30的凸部21的突出方向的外侧配置的板状的端子主体23a;及贯通在凹部21x形成的贯通孔21a的柱状的连接部23b。端子主体23a是其外缘的形状对应于框体22e的内缘的形状的平面形状。连接部23b起到将端子主体23a和集电体12电连接,并且将盖部20和电极体11机械接合的作用。另外,在正极侧配置的电极端子23由铝或铝合金构成,在负极侧配置的电极端子23由铜或铜合金构成。
电极端子23具体地说是一种通过将未图示的外部负载(即,消耗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的电能的机器)的端子焊接固定于端子主体23a的表面,从而完成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和外部负载的电连接的部件。或者,电极端子23是一种在将未图示的多个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排列配置的状态下,通过由母线对各电池的端子主体23a进行焊接固定,从而完成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彼此的电连接的部件。
需要说明的是,电极端子23可以通过锻造、铸造等由同一坯料构成端子主体23a和连接部23b。另外,电极端子23也可以使端子主体23a和连接部23b分别独立,通过对构成端子主体23a和连接部23b的两种异种或同种材料的坯料进行一体成形而构成。
下面,参照图2以及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的、电极端子23以及集电体12周边的构成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其中,图2是组装状态下的图1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的在Y-Z平面上切断时的电极端子周边的要部剖面图。另外,图3是在该图1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的X-Z平面上切断时的电极端子周边的要部剖面图。
如图2以及图3所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的电极端子23以及集电体12周边的构成是从上到下按照电极端子23、外部绝缘封闭件22、盖部20的凸部21、内部绝缘封闭件13、集电体12的板部12b1的顺序层叠。外部绝缘封闭件22被配置成如下状态:板部22b、凸部21的板部21b和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板部13b(参照后述)重合、且筒部22c贯通在形成于盖部20的贯通孔21a以及形成于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贯通孔13a中。筒部22c的端面与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下表面处于同一面上,并与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下表面一起与形成集电体12的主面的板部12b1的上表面相接。而且,外部绝缘封闭件22的筒部22c的内周的形状与集电体12的贯通孔12a是相同的尺寸、且相同的形状。另外,电极端子23的连接部23b贯通在筒部22c和贯通孔12a中。即,连接部23b的外周与筒部22c的内周以及形成贯通孔12a的部分成为相互接触的状态。而且,电极端子23的连接部23b在贯通了外部绝缘封闭件22的筒部22c以及在集电体12上形成的贯通孔12a的状态下,其前端被铆接,铆接端23c被整形。即,电极端子23还具有作为压接端部的铆接端23c,该铆接端23c通过在凹部21x内,与端子主体23a一起将容器30以及集电体12夹入并压接,从而与集电体12电连接。
铆接端23c的外径大于各贯通孔21a、22d、13a、12a的直径,因此,外部绝缘封闭件22、盖部20、内部绝缘封闭件13以及集电体12通过被电极端子23的端子主体23a和铆接端23c夹着而被相互压接,从而被一体地固定。由此,电极端子23通过压接外部绝缘封闭件22和容器30的凸部21,从而容器30的形成贯通孔21a的部分与电极端子23之间由外部绝缘封闭件22以及内部绝缘封闭件13密闭。另外,电极端子23由于连接部23b以及铆接端23c通过集电体12相接,因此,在贯通了盖部20的凸部21的状态下与集电体12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连接部23b的侧面由于被外部绝缘封闭件22的筒部22c覆盖,因此盖部20和连接部23b之间确保绝缘状态。
下面,说明各部的各自的结构。
如图2以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盖部20在其里侧(即下侧)形成框部20c,框部20c具有与开口10x的内缘形状一致的外形,以嵌合于容器主体10的开口10x。框部20c形成于与容器主体10的上侧的端面抵接的盖部20的侧端的内侧。即,盖部20是形成框部20c的部分的厚度比其他的部分的厚度大的构成。另外,盖部20的、除凸部21以外的部分的厚度在形成框部20c的部分最大,接着按照框部20c的外侧的部分、框部20c的内侧的部分的顺序变小。
另外,盖部20,其构成部件的剖面的厚度大致一样。在盖部20上,在凸部21的里侧形成有与凸部21的突出对应的凹部21x。即,盖部20的凸部21例如是通过冲压加工对均一厚度的板状部件施加凹凸而形成的。总之,容器30具有:凸部21;通过形成凸部21而在与凸部21对应的位置的容器30的内壁上形成的凹部21x。凹部21x具有:最外侧的底面21y;及在底面21y与容器30的内壁之间连续而形成的侧面21z。因此,盖部20具有形成凸部21的侧面21c以及凹部21x的侧面21z的侧壁部21d。如图2以及图3所示,侧壁部21d从俯视时矩形的板部21b的外缘沿着盖部20的短边方向(X轴方向)以及长边方向(Y轴方向)遍及到盖主体20a之间而连续,且沿着与盖主体20a交叉的方向形成。侧壁部21d具有分别面向四方的四个部分21d 1、21d 2、21d 3、21d 4。这四个部分21d 1、21d 2、21d 3、21d 4,相邻的部分彼此相互连续。在该四个部分21d 1、21d 2、21d 3、21d 4之中,与沿着凸部21的板部21b的短边方向(X轴方向)的外缘连续的一对部分21d 1、21d 3相对于盖主体20a以及板部21b垂直地折曲而形成(参照图2)。另外,在该四个部分21d 1、21d 2、21d 3、21d 4之中,与沿着凸部21的板部21b的长边方向(Y轴方向)的外缘连续的一对部分21d 2、21d 4,随着靠近盖主体20a而向互相分开的方向倾斜折曲而形成(参照图3)。即,侧壁部21d的沿Y轴方向的一对部分21d 2、21d 4的X轴方向内侧的第一侧面21c 2以及第二侧面21c 4,随着靠近盖部20的上表面20b,向互相分开的方向倾斜。凹部21x的侧面21z是夹着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侧壁部13c(参照后述)与集电体12的基台部12b的一对第一壁部12b 2(参照后述)相对的面。凹部21x是如下结构:即,侧面21z之中的与集电体12的一对第一壁部12b 2相对的一对部分21z 2、21z 4随着远离底面21y,向互相分开的方向倾斜的结构。
内部绝缘封闭件13与形成在盖部20上的凸部21同样,具有板部13b以及作为第二壁部的侧壁部13c。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上侧的形状是与凹部21x的形状对应的形状。板部13b是与凸部21的板部21b平行的平板状,且在俯视时是具有与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平行的边的矩形。在板部13b形成有上述的贯通孔13a。侧壁部13c形成为:从板部13b的周缘朝向电极体11侧(即下侧)立起。侧壁部13c具有分别面向四方的四个部分13c 1、13c 2、13c 3、13c 4。四个部分13c 1、13c 2、13c 3、13c 4中,相邻的部分彼此相互连续。而且,侧壁部13c与上述的侧壁部21d的内侧的面平行。即,在四个部分13c 1、13c 2、13c 3、13c 4之中,从板部13b的沿X轴方向的一对边立起的一对部分13c 1、13c 3相对于板部13b垂直形成。另外,在该四个部分13c 1、13c 2、13c 3、13c 4之中,从板部13b的沿Y轴方向的一对边立起的一对部分13c 2、13c 4随着越到下部越向相互分开的方向倾斜而形成。另外,如图3所示,凸部21的与沿板部21b的长边方向的外缘连续的一对相互相对的侧壁部21d的面向两方的部分21d 2、21d 4的内侧的面、与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从沿板部13b的Y轴方向的一对边立起的一对部分13c 2、13c 4的外侧的面相互相接。另外,内部绝缘封闭件13具有如下结构:相对于凹部21x的侧面21z设置,且侧壁部13c包围集电体12的基台部12b的第一壁部12b 2。
进而,位于盖部20的凸部21的上部的外部绝缘封闭件22与内部绝缘封闭件13同样具有与凸部21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在外部绝缘封闭件22中,板部22b的下表面与凸部21的板部21b的上表面接触,从板部22b的外缘向板部22b的下方延伸的侧壁部22a是沿着形成凸部21的侧面的侧壁部21d的形状。侧壁部22a具有分别面向四方的四个部分22a 1、22a 2、22a 3、22a 4。四个部分22a 1、22a 2、22a 3、22a 4中,相邻的部分彼此相互连续。在该四个部分22a 1、22a 2、22a 3、22a 4之中,从板部22b的沿X轴方向的一对边向下方延伸的一对部分22a 1、22a 3相对于板部22b垂直形成。另外,在该四个部分22a 1、22a 2、22a 3、22a 4之中,从板部22b的沿Y轴方向的一对边向下方延伸的一对部分22a 2、22a 4随着靠近容器30的上表面20b而向相互分开的方向倾斜而形成。即,外部绝缘封闭件22的侧壁部22a具有:沿凸部21的侧面的一部分(第一侧面21c 2)配置的作为第一侧壁部的侧壁部22a的部分22a 2;以及沿夹着凸部21而位于第一侧壁部的相反侧的凸部21的侧面(第二侧面21c 4)的一部分配置的作为第二侧壁部的侧壁部22a的部分22a 4。
在此,侧壁部22a的部分22a 2与侧壁部的部分22a 4所成的第一角度θ1与第一侧面21c 2与第二侧面21c 4所成的第二角度θ2相等。即,侧壁部22a的部分22a 2的X轴方向内侧的面和第一侧面21c 2密接,侧壁部22a的部分22a 4的X轴方向内侧的面和第二侧面21c 4密接。
另外,从板部22b的下表面到侧壁部22a的下端的Z轴方向的距离小于从盖主体20a的上表面20b到凸部21的板部21b的上表面的Z轴方向的距离。即,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外部绝缘封闭件22、盖部20、内部绝缘封闭件13以及集电体12被电极端子23的端子主体23a和铆接端23c夹入而被压接的状态下,侧壁部22a的容器30的上表面20b侧的端部(即,侧壁部22a的下端)的端面22f从盖部20的上表面20b离开有规定间隔C。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中,构成为盖部20具有凸部21及与其对应的凹部21x,外部绝缘封闭件22以及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形状具有与凸部21的形状以及凹部21x的形状分别对应的形状。
下面,参照图4以及5,说明集电体12的详细的结构。图4是从下方仰视集电体12的立体图,图5的(a)以及(b)分别是从Y轴方向的视点观察的图以及从X轴方向的视点观察的图。
如各图所示,集电体12是通过冲压等对一片金属板进行折曲加工而形成的,且具备包括平板状的结构在内的基台部12b、及从基台部12b的X轴方向的两端向下方延伸的一对臂部12c。另外,集电体12的基台部12b在凹部21x内与电极端子23连接。集电体的臂部12c从基台部12b朝向凸部21的突出方向的相反侧(即,盖部20的下方)延伸,并与电极体11连接。
如图4以及图5的(a)所示,基台部12b由形成有贯通孔12a的平板状的板部12b 1和在板部12b 1的沿Y轴方向的一对边折曲而形成的一对第一壁部12b 2构成。板部12b 1沿凹部21x的底面21y设置。一对第一壁部12b 2相对于板部12b 1连续设置,并与凹部21x的侧面21z相对设置而相互面对。构成基台部12b的一对第一壁部12b 2对应于图3所示的盖部20的凹部21x的侧壁部21d的内侧的面即侧面21z,随着从板部12b 1远离,向相互分开的方向倾斜。一对第一壁部12b 2具有容器30的Y轴方向的端部侧(图5(b)的右侧)的各个部分向一对臂部12c连续的结构。即,在第一壁部12b 2之中,仅靠近电极体11的突出部11a、11b的一侧的一部分与臂部12c连续。即,集电体12的臂部12c通过从一对第一壁部12b 2的各自的一部分连续,从而从基台部12b朝向盖部20的下方延伸。
接着,一对臂部12c分别由与电极体11连接的臂主体12c 1和连接臂主体12c 1与第一壁部12b 2的连接部分12c 2构成。一对臂主体12c 1分别是外形为长条状的平板,并沿着面向电极体11的正极侧的突出部11a的X轴方向的侧面的外侧,在与板部12b 1正交的方向上从板部12b 1向下方延伸。即,一对臂主体12c 1相互平行。如图3所示,一对臂主体12c 1将电极体11夹入其间。集电体12的臂部12c在Y轴方向上,在比容器30内部之中的形成凸部21的位置更接近短侧面10a的一侧与电极体11连接。另外,连接部分12c 2是如下形状:从X轴方向观察的形状通过从凹部21x朝向容器30的短侧面10a侧弯曲,从而连接臂主体12c 1和第一壁部12b 2。即,如图5的(b)所示,集电体12位于臂部12c的Y轴方向的短侧面侧的缘e 2比基台部12b的Y轴方向的短侧面侧的缘e 1更靠容器的短侧面的位置上。
需要说明的是,一对臂主体12c 1的各自的前端如图5(b)所示,从Y轴方向的视点观察的形状是圆的。如此,通过使臂主体12c 1的前端构成为圆的结构,防止在电极体11上连接集电体12时,弄伤电极体11的表面。需要说明的是,臂主体12c 1的前端的形状也可以不圆,可以有棱角。
另一方面,如图5的(a)所示,一对连接部分12c 2分别相对于基台部12b的板部12b 1的角度与第一壁部12b 2相对于基台部12b的板部12b 1的角度相同。即,连接部分12c 2是在一对第一壁部12b 2的各自的延长线上形成的集电体12的一对构成要素。另外,连接部分12c 2的从Y轴方向观察的形状为沿着凹部21x的内部形状,相对于一对第一壁部12b 2以及一对臂主体12c 1这两方折曲而连续。而且,一对连接部分12c 2随着越到下部越向相互分开的方向倾斜。如此,由于一对第一壁部12b 2以及一对连接部分12c 2倾斜,所以与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板部13b直接接触的板部12b 1的上表面的X轴方向的宽度W1小于一对臂主体12c 1的间隔W2。另外,由于第一壁部12b 2和连接部分12c 2相互在延长线上形成,所以容易确保集电体12的臂部12c与基台部12b之间的强度和一对臂部12c的精度。
另外,如图2、图4以及图5(b)所示,连接部分12c 2以在容器30的Y轴方向的端部侧配置臂主体12c 1的方式,从基台部12b的第一壁部12b 2向容器30的朝向Y轴方向的端部侧的方向延伸。由此,臂主体12c 1在比板部12b 1的后端e靠外侧的位置延伸。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在容器30上形成有凸部21,进而,通过形成凸部21,从而形成有在与凸部21对应的位置的容器30的盖部20的内壁形成的凹部21x。而且,在电极端子23和容器30的内部电连接的集电体12具有在该凹部21x内与电极端子23连接的基台部12b。另外,集电体12具有从收纳于凹部21x的基台部12b朝向盖部20的凸部21的下方延伸、并与电极体11连接的臂部12c。
如此,由于集电体12的与电极端子23连接的部分即基台部12b被收纳在形成于容器30上的凹部21x内,因此,在容器30的内部空间之中,可使凹部21x以外的空间匹配于电极体11的形状。由此,仅通过使电极体11的外形的大小匹配于该空间的大小,能够减小在容器30内部收纳电极体11时产生的浪费的空间。如此,不用将电极体11的构造例如从卷绕型的长圆柱形状做什么改变,而使容器30的形状匹配于电极体11的形状来改变,因此能够容易提高电极体11相对于容器30内部空间的收纳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集电体12是如下构造:构成基台部12b的一对第一壁部12b 2随着从基台部12b的板部12b 1远离,向相互分开的方向倾斜。而且,集电体12是如下构造:一对臂部12c从一对第一壁部12b 2的靠近短侧面10a的一侧的一部分连续,且一对臂部12c从基台部12b朝向盖部20的凸部21的下方延伸。即,一对臂部12c在下述状态下朝向电极体11延伸,所述状态是与基台部12b连续的根部分(即,与第一壁部12b 2的边界附近的部分)在基台部12b的一对第一壁部12b 2中使一对臂部12c的间隔扩大的状态。
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的构造是通过集电体12的一对臂部12c从电极体11的X轴方向的外侧将电极体11的突出部11a夹入的构造的情况下,可使一对臂部12c的间隔变大。由此,可使被一对臂部12c夹入的电极体11的部分的X轴方向的宽度即一对臂部12c的间隔W2大于基台部12b的X轴方向的宽度W1。即,能够进一步增大在容器30内部收容的电极体11的体积,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极体11相对于容器30的内部空间的收纳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由于集电体12的一对臂部12c夹入电极体11而被接合,因此能够更牢固地接合电极体11和集电体12的臂部12c。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在形成于盖部20上的凹部21x的侧面21z之中,与集电体12的基台部12b的一对第一壁部12b 2相对的一对部分21z 2、21z 4与一对第一壁部12b 2同样,是随着远离凹部21x的底面21y而向相互分开的方向倾斜的结构。即,通过匹配于集电体12的基台部12b的一对第一壁部12b 2的倾斜构造,使与该一对第一壁部12b 2相对的凹部21x的侧面21z的一对部分21z 2、21z 4同样倾斜构成,由此,能够更牢固地接合凹部21x和集电体12的基台部12b。另外,在接合电极端子23和集电体12的基台部12b时,可增大插入接合用的工具的空间,因此可以提高制造时的操作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内部绝缘封闭件13具有侧壁部13c,该侧壁部13c被配置于在容器30的盖部20上形成的凹部21x的侧面21z与集电体12的基台部12b的第一壁部12b 2之间。因此,内部绝缘封闭件13能够可靠地使容器30与集电体12绝缘。另外,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侧壁部13c由于以沿着容器30的凹部21x的侧面21z的方式设置,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使容器30与内部绝缘封闭件13直接密接,可以提高容器30的气密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容器30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外形。而且,凸部21形成于容器30的盖部20上的位置,且是从与盖部20正交的短侧面10a离开的位置。因此,凸部21至少未形成于盖部20的长边方向的端部。另外,凸部21也未形成于盖部20的短边方向的端部。
这是由通过焊接接合容器30的盖部20与容器主体10而引起的。即,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由于可能受到焊接的热的影响而导致其性能下降,因此,为了不使焊接的热传向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的内部,需要实施对策。因此,在容器30的盖部20的端部,即可进行焊接的端部,需要设置空间,在该空间设置用于将焊接热释放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的外部的散热片。总之,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由于在盖部20的长边方向以及短边方向的端部未形成凸部21,因此,能够将可进行焊接的盖部20的端部的空间R(参照图2的虚线部)作为设置用于将焊接热释放到蓄电元件外部的散热片用的空间。如此,将设置用于释放焊接热的散热片用的空间R设置于盖部20,因此可容易设置散热片,能够不使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的性能下降地制造。
另外,在形成了这样的凸部21的容器30中,由于集电体12的臂部12c的连接部分12c 2沿着凹部21x的内部形状折曲,因此,可使集电体12的臂部12c的形状与在从Y轴方向看的情况下的电极体11的外形近似。如此,能够使在从Y轴方向看的情况下的臂部12c的形状更近似于在从Y轴方向看的情况下的电极体11的外形,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极体11相对于容器30的收纳效率。
进而,如上所述,在形成有考虑了散热片的设置空间的凸部21的容器30中,集电体12的臂部12c的连接部分12c 2的形状是从形成凸部21的位置朝向容器30的短侧面10a侧弯曲的形状。而且,在集电体12中,臂部12c的Y轴方向的短侧面10a侧的缘e 2相比基台部12b的Y轴方向的短侧面10a侧的缘e 1更靠容器30的短侧面10a。即,集电体12的臂部12c在更靠近短侧面10a的一侧与电极体11连接。因此,能够将集电体12的形状形成为无限接近将电极体11形成于容器30的长侧面10b的长边方向(Y轴方向)的端部的短侧面10a的形状。因此,确保使散热片接触于盖部20的空间R,同时,不仅是容器30的内部空间中靠近盖部20的空间,而且对于靠近短侧面10a的空间,也可使电极体11占有,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极体11相对于容器30的收纳效率。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中,集电体12的臂部12c的连接部分12c 2如图5的(a)所示,从Y轴方向观察的形状虽然沿着凹部21x的内部形状,相对于一对第一壁部12b 2以及一对臂主体12c 1两方折曲而连续,但是不限于折曲连续。例如,如图6所示,集电体12的臂部12c的连接部分12c 2相对于一对第一壁部12b 2以及一对臂主体12c 1两方弯曲而构成。在该情况下,进一步使连接部分12c 2的从Y轴方向看到的形状近似于电极体11的从Y轴方向看到的外形,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收纳效率。另外,使集电体12的从Y轴方向看到的形状相比于在连接部分12c 2和一对第一壁部12b 2以及一对臂主体12c 1的边界折曲的形状而言,由于可使连接部分12c 2从平面状变成曲面状,因此可增大连接部分12c 2的刚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中,集电体12虽然具有一对臂部12c,但不限于具有一对臂部12c。例如图7A所示,也可以采用仅具有一个臂部12c的构成的集电体32取代集电体12。另外,也可以采用具有三个以上的臂部的构成的集电体取代集电体12。总之,本发明的集电体只要确保与电极体11的电连接即可,不受具备的臂部的个数的限定。另外,臂部12c由于可以不是一对,所以只要具有与电极体11连接的臂主体12c 1及连接臂主体12c 1和第一壁部12b 2的连接部分12c 2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中,集电体12的基台部12b是在设有臂部12c的一侧(即,X轴方向的两端侧)具有第一壁部12b 2的构成。即,由于臂部12c和第一壁部12b 2一体化,所以可得到提高集电体12的臂部12c的刚性的效果。
但是,例如图7B所示,也可以采用还在未设置臂部12c的一侧(即,Y轴方向的两端侧)的基台部42b上形成第一壁部42b 2的构成的集电体42。由此,可以提高集电体42的相对于X轴方向的弯曲刚性。因此,能够使电极端子23的铆接的押压力相对于在上部重合的内部绝缘封闭件13等尤其相对于X轴方向变均等地传递,能够更牢固地接合电极端子23附近的各部。需要说明的是,图7B图示的是在盖部20的靠长边方向中心的一侧具备第一壁部42b 2的例子,但通过将第一壁部还配备于盖部20的靠长边方向端部的一侧,能够更牢固地接合。
即,在集电体12的基台部12b设置的第一壁部12b 2不管设置于基台部12b的板部12b 1的哪个位置,总之起到以下那样的效果。在集电体12中当臂部12c的长度变大的情况下,在容器30上施加振动时,电极体11的摆动变大,因此,在支承其的基台部12b上也容易施加容器30的振动或由其引起的电极体11的摆动导致的应力。因此,通过在基台部12b形成第一壁部12b 2那样的壁部,可以提高抵抗上述那样的应力的强度,可以提高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的可靠性。
另外,进而,也可以构成为不在基台部12b上设置壁部,臂部12c从板部12b 1直接向板部12b 1的下方延伸。即,基台部12b不是在板部12b 1的沿Y轴方向的边的整体设置壁部的结构,而可以构成为臂部12c直接从板部12b 1的沿Y轴方向的边之中的靠短侧面10a的一部分延伸。在该情况下,制作变容易,可实现制造工序的简化、低成本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中,盖部20的凹部21x虽然是作为与在盖部20的上表面20b形成的凸部21对应的反转形状而形成的凹陷,但是,本发明的凹部21x也可以无论凸部21的有无而形成。
例如,如图8所示,也可以采用不设置凸部,使上表面220a为平面,通过冲压或切削等加工在其背面形成有凹部21x的盖部220。即使是这样的构成,与图2所示的构成同样,能够提高电极体11的收纳效率。另外,由于凹部21x以外的部分的厚度增加,所以可以增大盖部220的刚性,可以提高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自身的强度。
但是,在形成凹部21x之际,配合凸部21而形成会带来以下的效果,更优选。即,通过使凸部21为本发明的凸部,在其上表面配置电极端子23,由此电极端子23的定位变容易,可以使生产率提高。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中,盖部20在凹部21x内,内部绝缘封闭件13、集电体12的基台部12b以及铆接端23c在图2中的最下端即铆接端23c的顶点的位置与盖部20的框部20c大致一样。但是,不限于图2那样的构成,可考虑将铆接端23c的高度形成得更低的结构,或者可考虑通过焊接等手段省掉铆接端23c而形成连接电极端子23和集电体12的焊接部的结构。即,集电体12的基台部12b、内部绝缘封闭件13以及作为压接端部的铆接端23c被收纳在凹部21x的底面21y与形成凹部21x的面即盖部20的下表面20d之间的空间内。另外,在省掉铆接端23c而设成焊接部的情况下,集电体12的基台部12b以及内部绝缘封闭件13被收纳在凹部21x的底面21y与形成凹部21x的面即盖部20的下表面20d之间的空间内。即,能够将电极体11以及与电极体11连接的集电体12的臂部12c以外的构成即集电体12的基台部12b、内部绝缘封闭件13以及铆接端23c或焊接部收纳在凹部21x内部的空间中。因此,可使容器30内部的形状与电极体11的外形接近。即,在将电极体11收纳于容器30时,能够使电极体11无限接近容器30的盖部20。因此,即使是在容器30内部配置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构成,也可以提高电极体11相对于容器30的收纳效率。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本发明的电极体虽然是卷绕型,但也可以是层叠型的电极体。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本发明的蓄电元件设成以锂离子二次电池为代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但只要是通过电化学反应而能够充放电的电池,也可以使用镍氢电池及其他各种二次电池。另外,也可以是一次电池。进而,也可以是如双电荷层电容器那样,将电直接作为电荷积蓄的方式的元件。总之,本发明的蓄电元件只要是可积蓄电的元件,其具体的方式不受限定。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由容器主体10以及盖部20构成的电池容器相当于本发明的元件容器,电极端子设置于盖部,但本发明也可以将电极端子设置于容器主体侧。总之,本发明只要是集电体的基台部可位于在元件容器内的任意的位置设置的凹部的结构即可,不受构成元件容器的盖部和容器主体的接合态样、进而构成元件容器的部件的种类、形状、个数的限定。
另外,电池主体虽然是铝制的,但也可以是以铝合金、不锈钢等其他任意的金属或金属化合物为材料。另外,形状虽然设为外形六面体,但也可以是圆筒形状。总之,本发明的元件容器不受形状、材质等其他的具体的构成的限定。
总之,本发明只要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就包括以上说明的例子,也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而实施。
工业实用性
以上的本发明具有能够提高电极体的收纳效率的效果,例如在二次电池那样的蓄电元件中有用。
符号说明
1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10 容器主体
10a 短侧面
10b 长侧面
11 电极体
11a 突出部(正极侧)
11b 突出部(负极侧)
12、32、42 集电体
12a 贯通孔
12b 基台部
12b1 板部
12b2 第一壁部
12c 臂部
12c1 臂主体
12c2 连接部分
13 内部绝缘封闭件
13a 贯通孔
13b 板部
13c 侧壁部
14 夹持板
15 集电体
20 盖部
20a 盖主体
20b 上表面
20c 框部
20d 下表面
21 凸部
21a 贯通孔
21b 板部
21c 侧面
21d 侧壁部
21x 凹部
21y 底面
21z 侧面
22 外部绝缘封闭件
22a 侧壁部
22b 板部
22c 筒部
22d 贯通孔
22e 框体
22f 端面
23 电极端子
23a 端子主体
23b 连接部
23c 铆接端
30 容器
Claims (12)
1.一种蓄电元件,其具备:容器、收纳在所述容器内的电极体、设置于所述容器的电极端子、及对所述电极端子和所述电极体进行电连接的集电体,其中,
所述容器具有:通过所述容器的外壁的一部分向外侧突出而形成的凸部;通过形成所述凸部而在与所述凸部对应的位置的所述容器的内壁上形成的凹部,
所述集电体具有:在所述凹部内与所述电极端子连接的基台部;从所述基台部向所述凸部的突出方向的相反侧延伸并与所述电极体连接的臂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凹部具有:最外侧的底面;在所述底面和所述容器的内壁之间连续而形成的侧面,
所述基台部具有:沿所述底面设置的板状的板部;相对于所述板部连续设置并与所述侧面相对设置的相互相对的一对第一壁部,
所述一对第一壁部随着从所述板部远离而向相互分开的方向倾斜,
所述臂部通过从所述一对第一壁部的各自的至少一部分连续,从而从所述基台部向所述凸部的突出方向的相反侧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凹部是所述侧面之中的与所述一对第一壁部相对的一对部分随着从所述底面远离而向相互分开的方向倾斜的结构。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容器是外形大致为长方体的结构,并具有长条状的第一面和在所述第一面的长边方向端部与所述第一面正交的第二面,
所述凸部形成于从所述第二面离开的所述第一面上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臂部具有:与所述电极体连接的臂主体;连接所述臂主体和所述第一壁部的连接部分,
所述连接部分沿着所述凹部的内部形状折曲或弯曲。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集电体的所述臂部在所述长边方向上,在比所述容器的内部之中的形成所述凸部的位置更靠近所述第二面的一侧,与所述电极体连接,
所述连接部分通过从所述凹部向所述容器的所述第二面侧弯曲,从而连接所述臂主体和所述第一壁部。
7.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臂部的所述长边方向的所述第二面侧的缘比所述基台部的所述长边方向的所述第二面侧的缘更靠所述容器的所述第二面。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集电体具有与所述一对第一壁部分别连续的一对所述臂部,
所述一对臂部夹入所述电极体。
9.如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蓄电元件还具备位于所述凹部和所述集电体的所述基台部之间并对所述容器和所述集电体进行绝缘的绝缘部件,
所述绝缘部件以及所述基台部被收纳在所述底面和形成所述凹部的面之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绝缘部件具有第二壁部,该第二壁部与所述凹部的所述侧面相对设置,并包围所述基台部的所述第一壁部。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在所述凹部形成有供所述电极端子贯通的贯通孔,
所述电极端子具有:在所述凹部的所述容器的外侧配置的板状的端子主体;贯通所述凹部的所述贯通孔的柱状的连接部;以及在所述凹部内与所述端子主体一起将所述容器以及所述集电体夹入并压接,由此与所述集电体电连接的压接端部,
所述基台部、所述压接端部以及所述绝缘部件被收纳在所述底面和形成所述凹部的面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臂部是一对臂部,所述一对臂部的间隔大于所述一对臂部的排列方向上的所述基台部的宽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61068 | 2011-11-29 | ||
JP2011261068 | 2011-11-29 | ||
JP2012-247803 | 2012-11-09 | ||
JP2012247803A JP6175758B2 (ja) | 2011-11-29 | 2012-11-09 | 蓄電素子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37908A true CN103137908A (zh) | 2013-06-05 |
CN103137908B CN103137908B (zh) | 2017-11-28 |
Family
ID=48288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487274.9A Active CN103137908B (zh) | 2011-11-29 | 2012-11-26 | 蓄电元件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105881B2 (zh) |
JP (1) | JP6175758B2 (zh) |
KR (1) | KR102085680B1 (zh) |
CN (1) | CN103137908B (zh) |
DE (1) | DE102012221773A1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25784A (zh) * | 2013-09-02 | 2015-03-18 |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 蓄电装置 |
CN104425783A (zh) * | 2013-09-02 | 2015-03-18 |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 蓄电装置 |
CN108271426A (zh) * | 2016-11-02 | 2018-07-10 | 奇昊汽车德国有限责任公司 | 电池壳体 |
CN108701804A (zh) * | 2016-02-19 | 2018-10-23 |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 蓄电元件以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
CN109478682A (zh) * | 2016-07-12 | 2019-03-15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可再充电电池 |
CN111512474A (zh) * | 2017-12-27 | 2020-08-07 |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 蓄电元件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48080B2 (ja) * | 2011-11-29 | 2016-12-21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蓄電素子 |
JP6055983B2 (ja) * | 2012-06-25 | 2017-01-11 | エリーパワー株式会社 | 電池用集電体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
CN105940522B (zh) * | 2014-01-29 | 2019-03-08 | 株式会社东芝 | 电池及封口体单元 |
JP2015162275A (ja) * | 2014-02-26 | 2015-09-07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蓄電素子 |
WO2015191641A1 (en) | 2014-06-10 | 2015-12-17 | Smart Hybrid Systems Incorporated | High energy density capacitor with micrometer structures and nanometer components |
DE102015209032A1 (de) | 2015-05-18 | 2016-11-24 | Robert Bosch Gmbh | Kollektor für ein Batteriesystem |
US10312026B2 (en) | 2015-06-09 | 2019-06-04 | Smart Hybird Systems Incorporated | High energy density capacitor with high aspect micrometer structures and a giant colossal dielectric material |
JP6786806B2 (ja) * | 2016-01-28 | 2020-11-18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蓄電素子 |
CN114026723B (zh) * | 2019-07-22 | 2024-08-02 | 松下控股株式会社 | 方形二次电池 |
HUE066138T2 (hu) * | 2021-01-19 | 2024-07-28 | Lg Energy Solution Ltd | Elektródaszerelvény, akkumulátor, akkumulátorcsomag és jármû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53209A (zh) * | 2004-09-21 | 2006-03-29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二次电池 |
CN101145624A (zh) * | 2006-08-11 | 2008-03-19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US20100233528A1 (en) * | 2009-03-11 | 2010-09-16 | Sung-Bae Kim | Rechargeable battery |
WO2010147136A1 (ja) * | 2009-06-17 | 2010-12-23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電池及び電池の製造方法 |
KR101084056B1 (ko) * | 2010-07-21 | 2011-11-16 | 에스비리모티브 주식회사 | 이차 전지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307954A (ja) | 2000-04-26 | 2001-11-02 | Nippon Chemicon Corp | コンデンサ素子の低インピーダンス化方法及びコンデンサ |
KR100971339B1 (ko) * | 2008-04-18 | 2010-07-20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배터리 팩 |
JP5418809B2 (ja) * | 2008-10-16 | 2014-02-19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430978B2 (ja) * | 2009-03-10 | 2014-03-05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密閉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470604B2 (ja) | 2009-10-05 | 2014-04-16 | エリーパワー株式会社 | 密閉型電池 |
JP5211086B2 (ja) * | 2010-02-08 | 2013-06-12 | 日立ビーク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 二次電池 |
KR101211755B1 (ko) * | 2010-05-20 | 2012-12-12 | 에스비리모티브 주식회사 | 이차 전지 |
KR20120028078A (ko) * | 2010-09-14 | 2012-03-22 | 에스비리모티브 주식회사 | 이차전지 |
JP5609610B2 (ja) * | 2010-12-10 | 2014-10-22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電池 |
JP6014990B2 (ja) | 2010-12-10 | 2016-10-26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電池、集電体、及び集電体の製造方法 |
KR101233470B1 (ko) * | 2011-01-25 | 2013-02-15 | 로베르트 보쉬 게엠베하 | 이차 전지 |
JP5625959B2 (ja) | 2011-01-31 | 2014-11-19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電池 |
JP5742260B2 (ja) | 2011-01-31 | 2015-07-01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電池 |
US9537121B2 (en) * | 2011-03-18 | 2017-01-03 | Samsung Sdi Co., Ltd. |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pack having a flexible collecting tab extending through a cap plate |
US8748034B2 (en) * | 2011-04-14 | 2014-06-10 |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 Battery including baffling member including one of projecting portion and recessed portion extending from lid plate |
US8841022B2 (en) * | 2011-04-28 | 2014-09-23 | Samsung Sdi Co., Ltd. | Terminal of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
US9236596B2 (en) * | 2011-06-30 | 2016-01-12 | Samsung Sdi Co., Ltd. | Rechargeable battery |
JP6048080B2 (ja) * | 2011-11-29 | 2016-12-21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蓄電素子 |
JP5450741B2 (ja) | 2012-09-05 | 2014-03-26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液晶表示装置 |
-
2012
- 2012-11-09 JP JP2012247803A patent/JP6175758B2/ja active Active
- 2012-11-26 CN CN201210487274.9A patent/CN103137908B/zh active Active
- 2012-11-28 DE DE102012221773A patent/DE102012221773A1/de not_active Ceased
- 2012-11-28 US US13/688,088 patent/US910588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11-28 KR KR1020120136369A patent/KR102085680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53209A (zh) * | 2004-09-21 | 2006-03-29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二次电池 |
CN101145624A (zh) * | 2006-08-11 | 2008-03-19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US20100233528A1 (en) * | 2009-03-11 | 2010-09-16 | Sung-Bae Kim | Rechargeable battery |
WO2010147136A1 (ja) * | 2009-06-17 | 2010-12-23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電池及び電池の製造方法 |
KR101084056B1 (ko) * | 2010-07-21 | 2011-11-16 | 에스비리모티브 주식회사 | 이차 전지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25784A (zh) * | 2013-09-02 | 2015-03-18 |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 蓄电装置 |
CN104425783A (zh) * | 2013-09-02 | 2015-03-18 |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 蓄电装置 |
CN104425783B (zh) * | 2013-09-02 | 2018-07-06 |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 蓄电装置 |
CN108701804A (zh) * | 2016-02-19 | 2018-10-23 |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 蓄电元件以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
CN109478682A (zh) * | 2016-07-12 | 2019-03-15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可再充电电池 |
US11133547B2 (en) | 2016-07-12 | 2021-09-28 | Samsung Sdi Co., Ltd. | Rechargeable battery |
CN108271426A (zh) * | 2016-11-02 | 2018-07-10 | 奇昊汽车德国有限责任公司 | 电池壳体 |
CN108271426B (zh) * | 2016-11-02 | 2021-07-20 | 奇昊汽车德国有限责任公司 | 电池壳体 |
CN111512474A (zh) * | 2017-12-27 | 2020-08-07 |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 蓄电元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30060149A (ko) | 2013-06-07 |
JP6175758B2 (ja) | 2017-08-09 |
CN103137908B (zh) | 2017-11-28 |
KR102085680B1 (ko) | 2020-03-06 |
US9105881B2 (en) | 2015-08-11 |
JP2013137990A (ja) | 2013-07-11 |
US20130136977A1 (en) | 2013-05-30 |
DE102012221773A1 (de) | 2013-05-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37908A (zh) | 蓄电元件 | |
CN103137909A (zh) | 蓄电元件 | |
CN103137907A (zh) | 蓄电元件 | |
CN102130319B (zh) | 可再充电电池 | |
US9548475B2 (en) | Battery cell of irregular structure and battery module employed with the same | |
CN103137910A (zh) | 蓄电元件以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 |
EP2528131B1 (en) |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and insulation cover | |
KR102230638B1 (ko) | 축전 소자 및 축전 장치 | |
US8889292B2 (en) | Rechargeable battery | |
KR101214011B1 (ko) | 전극 단자 구조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차 전지 | |
EP3046160B1 (en) |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pack of the same | |
US10637035B2 (en) | Energy storage device | |
CN103367668B (zh) | 电池 | |
KR102263198B1 (ko) | 배터리 팩 | |
KR102397122B1 (ko) | 전지 모듈 | |
KR20050121904A (ko) | 이차 전지와 이에 사용되는 전극 조립체 | |
JP6494066B2 (ja) | バッテリパック | |
JP6444061B2 (ja) | 二次電池 | |
KR101275785B1 (ko) | 이차 전지 | |
KR20140100032A (ko) | 단차 구조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 |
KR20170070401A (ko) | 전극판에 만입부가 형성되어 있는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 |
KR101412323B1 (ko) | 전지 | |
US10734655B2 (en) |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 |
KR20150133165A (ko) | 단차 구조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 |
US10930979B2 (en) |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nergy storage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