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35421A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35421A
CN103135421A CN2012105044346A CN201210504434A CN103135421A CN 103135421 A CN103135421 A CN 103135421A CN 2012105044346 A CN2012105044346 A CN 2012105044346A CN 201210504434 A CN201210504434 A CN 201210504434A CN 103135421 A CN103135421 A CN 1031354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supply part
band
section
fixing b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0443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35421B (zh
Inventor
坂井利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1354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354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354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354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0Detecting malfunctions relating to paper handling, e.g. ja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与定影带(51)的一对环状电极(515)接触,向定影带(51)的电阻放热体层供给来自外部电源的电力的一对供电部件(54);隔着定影带(51)而配设于供电部件(54)的相反侧的挤压辊(52);使供电部件(54)选择性地移动到压接于环状电极(515)的第一位置(P1)和离开环状电极(515)的第二位置(P2)的移动机构(80);旋转驱动定影带(51)的电动机;以及用于检测在定影密合部的卡纸发生的纸张传感器(55),检测出卡纸发生时,停止定影带(51)的旋转,并且,使供电部件(54)退缩到离开环状电极(515)的第二位置(P2)。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及使用了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涉及在使用了包含电阻放热体层的带的定影装置中,防止该带老化的技术。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打印机、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利用使用了包含进行焦耳放热的电阻放热体层的带的定影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9-109997号公报)。
通常,这种定影装置中以通过使与外部电源连接的供电部件滑接于带的周面,从而对电阻放热体层进行供电的方式构成。
图9是用于说明具备上述的供电部件的定影装置的构成的示意图。
如同图所示,定影装置900具备:包含电阻放热体层的环状的带951、配置于带951的内侧的挤压辊952、为形成密合(nip)部N而经由带951挤压于挤压辊952的加压辊953、供电部件954。
在带951上形成有用于向电阻放热层供电的环状电极E,在该环状电极E的外周面滑接有与未图示的外部电源连接的供电部件954。
供电部件954利用弹簧等施力部件(未图示)对挤压辊952侧施力(箭头F)且在与挤压辊952之间夹持带951的方式构成,由此,带951和供电部件954的接触状态良好。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定影装置900的构成中,例如图10所示,发生卡纸等故障,用户为了从密合部N去除片材(sheet)S而向G方向拉伸片材S时,带951的与片材S接触的部分受到与该片材S的摩擦力的影响而移动,另一方面,在与被施力的供电部件954相接的部分,由于摩擦阻力,抑制带951的移动,因此,在供电部件954和密合部N之间发生带951(环状电极E)挠曲的现象。由此,环状电极E的挠曲的部分e1卡在于供电部件954的角部K,可能折弯,或损伤(下面,称为“损伤”。)。
在环状电极E的损伤的部分,表面产生凹凸,因此,在与供电部件954之间产生微小的间隙,接触状态恶化,并且,可能在该生成的间隙发生火花放电(电火花),具有带951受到火花放电损坏而老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那样的问题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其在卡纸等故障处理时尽可能地防止损伤带且与目前相比,能够延长带的寿命。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在包含电阻放热体层并旋转移动的环状带的外周面挤压加压部件而形成密合部,在该密合部通过形成了未定影图像的片材使之热定影,其特征在于,包括:与设于所述带的外周面的一对环状电极接触,向所述电阻放热体层供给来自外部电源的电力的一对供电部件;隔着所述带而配设于所述供电部件的相反侧,从其内周面侧支承带的支承部件;使所述供电部件选择性地移动到压接于所述环状电极的第一位置和离开所述环状电极的第二位置的移动部件;旋转驱动所述带的驱动部件;控制所述驱动部件对带的旋转动作及所述移动部件对供电部件的压接及离开动作的驱动控制部件;以及检测在片材通过所述密合部的期间发生的故障的故障检测部件,在由所述故障检测部件检测出故障发生时,所述驱动控制部件控制所述驱动部件以停止所述带的旋转,并且控制所述移动部件以使所述供电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在所述构成的定影装置中,形成如下构成,即,在片材通过密合部的期间检测到故障发生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停止带旋转,并且,进行控制以使供电部件移动到离开带的环状电极的第二位置。
由此,例如,即使在用户将片材从密合部拔出时,带受影响而旋转,也由于供电部件从带的环状电极离开,因此,能够防止由于该供电部件而损伤环状电极,抑制接触状态的恶化及电火花发生,与目前相比,能够延长带的寿命。
另外,优选的是,设为具备检测解除故障的故障解除检测部件的构成,在由故障解除检测部件检测到故障解除时,驱动控制部件控制驱动部件从而使带旋转,并且控制移动部件从而使所述供电部件移动到第一位置。
在此,优选的是,在由故障解除检测部件检测到故障解除时,驱动控制部件先由驱动部件旋转带后,在经过第一时间后,由移动部件使供电部件移动到第一位置。
另外,优选具备控制从所述外部电源对电阻放热体层的电力供给的电力供给控制部件,该电力供给控制部件以如下方式控制,即,在由故障检测部件检测到故障发生时,停止向电阻放热体层的电力供给,并且在由故障解除检测部件检测出故障解除时,由移动部件使供电部件移动到第一位置后,在经过第二时间后,开始向电阻放热体层的电力供给。
另外,本发明也可以是具备所述构成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由此,能够得到与所述构成的定影装置相同的效果。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优点和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其从下面的说明中一并示出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构成的概略图。
图2是从下方观察上述打印机具有的定影部的立体图。
图3是用于说明定影带的层叠构造的局部剖面图。
图4(a)及图4(b)是从打印机的正面方向观察定影部的示意主视图,图4(a)表示供电部件移动到压接定影带的第一位置P1的状态,图4(b)表示供电部件移动到离开定影带的第二位置P2的状态。
图5是表示控制部的构成和成为控制部的控制对象的主要构成要素的关系的方块图。
图6是表示卡纸检测时的退缩处理的内容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卡纸处理后的恢复处理的内容的流程图。
图8(a)是用于说明在拉伸堵塞定影密合部的记录片材时,定影带相对于挤压辊的旋转轴倾斜的情况的图,图8(b)是用于说明一方的供电部件压接倾斜的定影带的情况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现有例子的定影装置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发生卡纸、为了将其消除而拉伸片材S时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串列彩色打印机(下面,简称为“打印机”)为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打印机的整体构成〉
图1是表示打印机的构成的概略图。
如该图所示,打印机1具备:图像处理部3、供纸部4、定影部5及控制部60。该打印机1具有如下构成,即,与网络(例如LAN)连接,当接受来自外部终端装置(未图示)的打印作业的执行指示时,基于该指示,形成黄色、品红、青色及黑色的各色的调色剂像,将其多重转印形成彩色图像后,执行对记录片材的印刷处理。
下面,将黄色、品红、青色、黑色的各再现颜色以Y、M、C、K表示,以该Y、M、C、K为下标对各再现颜色相关的构成部分的编号进行标注。
图像处理部3具备:分别与Y~K色对应的成像部3Y、3M、3C、3K、光学部10、中间转印带11等。
成像部3Y具备:感光体鼓31Y、配设于其周围的带电器32Y、显影器33Y、一次转印辊34Y、用于清洁感光体鼓31Y的清洁器35Y等,在感光体鼓31Y上成像Y色的调色剂像。其它成像部3M~3K也成为与成像部3Y一样的构成,在该图中省略符号。
中间转印带11为环状的带,架设于驱动辊12和被动辊13上并沿箭头A方向循环移动。
光学部10具备激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根据来自控制部60的驱动信号,发出用于Y~K色的图像形成的激光L,曝光扫描感光体鼓31Y~31K。
通过该曝光扫描,在由带电器32Y~32K充电的感光体鼓31Y~31K上形成静电潜影。
各静电潜影利用显影器33Y~33K进行显影,在感光体鼓31Y~31K上成像Y~K色的调色剂像。
成像的各调色剂像通过施加于一次转印辊34Y~34K的电压的静电力在中间转印带11上进行一次转印。此时,为了各颜色的调色剂像在移动的中间转印带11的相同位置重合而转印,从中间转印带11的移动方向上游侧向下游侧错开定时执行成像部3Y、3M、3C、3K的成像动作。
供纸部4具备:收容记录片材S的存纸盒41、逐一向输送路43上抽出存纸盒41内的记录片材S的抽出辊42、用于得到向二次转印位置46送出抽出的记录片材S的定时的定时辊对44等。
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像在二次转印位置46上通过施加于二次转印辊45的电压的静电力,一并二次转印到由供纸部4送出的记录片材S上。
通过上述二次转印,形成有调色剂像(未定影图像)的记录片材S又输送到定影部5。在定影部5,加热或加压记录片材S上的调色剂像,进行热定影。之后,记录片材S被排出辊对71排出到排出托盘72上。
控制部60控制这些图像处理部3、供纸部4及定影部5的动作。
〈定影部的构成〉
接着,参照图2对定影部5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2是从下方(图1的Z方向)观察定影部5的立体图。
如该图所示,定影部5具备:具有电阻放热体层512的环状的定影带51、挤压辊52、加压辊53、供电部件54a、54b和纸张传感器55等。
挤压辊52带有间隙地嵌入(遊嵌)定影带51内侧,加压辊53经由定影带51挤压挤压辊52。由此,在定影带51和加压辊53之间形成有定影密合部N。
加压辊53以电动机56(在图2中未图示。参照图5)为动力源,经由齿轮及带等动力传递机构旋转驱动。定影带51及挤压辊52由加压辊53的旋转进行被动地旋转驱动,且相互连动。加压辊53向箭头C方向(参照图2)旋转,定影带51及挤压辊52向箭头B方向旋转。
下面,对定影部5的各构成要素进行详细地说明。
(定影带)
定影带51使用当向半径方向施加某程度的外力时,进行弹性变形,当从变形状态停止外力赋予时,通过自身的恢复力返回成最初的状态的可保持本身形状的带。
在该定影带5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外周面设有与供电部件54a、54b接触来接受电力供给的环状的电极层515a、515b。
图3是用于说明定影带51的层叠构造的包含电极层515a侧的端部的局部剖面图。
如图3所示,在未设有定影带51的电极层的区域形成顺次层叠了绝缘层511、电阻放热体层512、弹性层513及脱模层514的层叠构造。另一方面,在电极层区域没有弹性层513及脱模层514,在电阻放热体层512的外周面直接形成有电极层515a。另外,定影带51的电极层515b侧的端部也是相同的构成。
绝缘层511由PI(聚酰亚胺)、PPS(聚苯醚)、PEEK(聚醚醚酮)等耐热性绝缘树脂构成。
电阻放热体层512由在树脂材料上分散导电性填料而构成,受到电力供给而发生焦耳热。作为该树脂材料,可以使用PI、PPS、PEEK等耐热性树脂。作为导电性填料,可以使用银、铜、铝、镁、镍等金属,或石墨、碳精、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等碳类材料及混合它们中两种以上使之分散的材料。为了以同一含量提高填料彼此接触的概率,导电性填料的形状优选为纤维状。这种电阻放热体层512的电阻率优选为1.0×10-6~1.0×10-2Ωm。更优选为1.0×10-5~5.0×10-3Ωrn。
弹性层513由具有耐热性、弹性及绝缘性的橡胶材或树脂材,例如,硅橡胶构成。通过设置该弹性层513,防止压破调色剂像或不均匀地熔融调色剂像,防止图像噪声的发生。
脱模层514是用于提高与定影后的记录片材S的脱模性的绝缘性的层,具有耐热性,由脱模性优异的树脂材料构成。作为该树脂材料,可以使用例如PFA(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共聚物)等氟树脂。
电极层515a、515b由例如金、银、铜、铝、锌、钨、镍、黄铜、磷青铜等金属材料构成。电极层515a、515b分别沿着电阻放热体层512的外周面,将上述金属材料通过例如镀敷形成环状。电极层515a、515b的宽度设定为例如15mm程度。
上述各层的厚度在整周上是均匀的。具体而言,绝缘层511为5~100μm,电阻放热体层512为5~200μm,弹性层513为100~300μm,脱模层514为5~100μm,电极层515a、515b为0.1~20μm。
这种定影带51的宽度尺寸设定为比例如合计记录片材S的最大通纸宽度(A3纵向通过)及电极层515a、515b的宽度所得的值大的360mm。另外,定影带51的内径设定为30mm。
(挤压辊)
返回图2,挤压辊52在长条、圆柱状的芯棒(芯金)521周围形成弹性层522而成。
芯棒521由例如铝、铁、不绣钢等构成,在其轴方向两端部具有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定影部5的、设于未图示的框体的轴承部的轴部521a、521b。弹性层522由耐热性及隔热性高的例如硅橡胶及氟橡胶等泡沫弹性体等材料构成。通过设置该弹性层522,使挤压辊52与定影带51进行弹性接触,使接触状态良好。另外,该弹性层522作为隔热材也发挥作用,因此,能够抑制在定影带51发生的热经由挤压辊52散热。弹性层522的厚度优选为1~20mm。
在此,芯棒521(去除轴部521a、521b)的外径约为18mm,弹性层522的厚度约为5mm,当将它们合并的挤压辊52的外径约为28mm时,比定影带51的内径更小地设定。另外,挤压辊52的去除轴部521a、521b的长度与定影带51的宽度尺寸相等。
(加压辊)
加压辊53在长条、圆柱状的芯棒531周围顺次层叠有弹性层532和脱模层533。
芯棒531由例如铝、铁、不绣钢等构成,在其轴方向两端部具有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定影部5的设于未图示的框体的轴承部的轴部531a、531b。弹性层532由例如硅橡胶构成,脱模层533由例如PFA等氟类树脂构成。通过设置该弹性层532,使加压辊53和定影带51进行弹性接触,使接触状态良好。
弹性层532的厚度优选为1~20mm,脱模层533的厚度优选为5~100μm。另外,包含这些弹性层532、脱模层533的加压辊的外径优选为20~100mm。
在此,芯棒531(去除轴部531a、531b)的外径约为30mm,弹性层532的厚度约为3mm。另外,加压辊53的去除轴部531a、531b的长度设定为比记录片材S的最大通纸宽度更大且不与电极层515a、515b接触的大小330mm。
(供电部件)
供电部件54a、54b为块状碳刷,由具有滑动性及导电性的铜石墨及碳石墨等材料构成,其大小设定为例如长10mm(Y轴方向)、宽5mm(X轴方向)、高15mm(Z轴方向)。
这些供电部件54a、54b经由引线501与外部电源500电连接。电源500为例如电压100V、频率50Hz或60Hz的家庭用电源,在引线501上插入设置有接受控制部60的控制从而接通或切断电力供给的公知的继电器(继电器开关)502。
另外,一对供电部件54a、54b及电极层515a、515b沿旋转轴J方向左右对称地设置,因此,在下面,除需要特别区分的情况外,将供电部件54a、54b记载为“供电部件54”、将电极层515a、515b记载为“电极层515”进行说明。
各供电部件54被保持为可由下面叙述的移动机构80移动到压接定影带51的电极层515的第一位置P1和离开电极层515的第二位置P2。
(使供电部件移动的移动机构)
接着,参照图4(a)及图4(b)对移动机构80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4(a)及图4(b)是从打印机1的正面方向(Y’方向)观察定影部5的示意主视图。另外,在图4(a)中,为了表示移动机构80中保持供电部件54的构成,切开局部以截面表示。
如图4(a)所示,移动机构80由螺线管81、利用螺线管81摆动驱动的杆82、安装于杆82的一端且保持供电部件54的保持部83、抗拉螺旋弹簧84构成。
螺线管81为拉拽型,其具有柱塞811,经由未图示的引线从电源500(参照图2)接受电力供给进行驱动。在该引线上插入设置有接受控制部60的控制,接通或切断电力供给的公知的继电器开关503(图6)。
杆82可旋转地支承于旋转支承轴821上。该旋转支承轴821向与挤压辊52的旋转轴J(参照图2)平行的方向延伸,被安装于定影部5的未图示的框体上。
保持部83为有底筒状,在其内部可伸缩地插入供电部件54。在供电部件54和保持部83底部之间介设插入压缩螺旋弹簧831,由此,在第一位置P1,供电部件54被预先确定的范围内的挤压力施力推压到对定影带51的电极层515上。
另外,压缩螺旋弹簧831的一端安装于供电部件54的端面541,并且,压缩螺旋弹簧831的另一端安装于保持部83的底部,供电部件54不会脱离保持部83而落下。
另外,在保持部83的底部设有插通连接供电部件54的引线501的贯通孔(未图示)。
螺线管81主体和抗拉螺旋弹簧84的一端分别安装于定影部5的未图示的框体上,螺线管81的柱塞811的前端和抗拉螺旋弹簧84的另一端分别连结于杆82的与保持部83相反侧的端部82a。
螺线管81通过通电向箭头H方向拉进柱塞811,抵抗抗拉螺旋弹簧84的与箭头H方向相反方向的弹力,使杆82向箭头R1方向摆动。由此,使保持部83所保持的供电部件54移动到压接定影带51的电极层515的第一位置P1。此时,在定影带51的内侧,挤压辊52将其外周面52a作为支承定影带51内周侧的支承部件发挥作用。而且,对于定影带51的挤压辊52所支承的部分,通过利用压缩螺旋弹簧831对供电部件54施力,使供电部件54和电极层515的接触状态良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挤压辊52的周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以挤压辊52的外周中,从定影密合部N到上游侧的供电部件54的挤压位置的大约1/4的部分与定影带51的内周面接触,剩余大约3/4的部分不与定影带51接触的方式,确定挤压辊52的外径和定影带51的内径的尺寸关系及供电部件54对定影带51的挤压位置。
由此,利用挤压辊52稳定地支承定影带51,并尽可能地缩小挤压辊52和定影带51的接触面积,抑制定影带51的热经由挤压辊52逃走。
如果停止螺线管81的驱动,则如图4(b)所示,杆82通过抗拉螺旋弹簧84的恢复力向箭头R2方向摆动,供电部件54退缩到离开定影带51的电极层515的第二位置P2。
(纸张传感器)
纸张传感器55例如由反射型光电传感器构成,如图4(a)所示,配置于定影密合部N的片材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检测通过片材检测位置D的记录片材S。而且,在检测记录片材S的期间,向控制部60输出高电平信号,在不检测的期间,向控制部60输出低电平信号。控制部60通过纸张传感器55的输出的上升沿(从低电平到高电平的变化点)、下降沿(从高电平到低电平的变化点)的检测,判定记录片材S的前端、后端通过片材检测位置D。
〈控制部〉
图5是表示控制部60的构成和成为控制部60的控制对象的主要构成要素的关系的方块图。
如该图所示,控制部60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601、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602、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603、通信接口(1/F)部604及图像数据存储部605等。
CPU601执行用于控制图像处理部3、供纸部4、定影部5、操作面板6等的程序。ROM602是存储由CPU601执行的各种程序的存储器。RAM603是CPU601执行程序时的工作区。通信1/F部604是LAN卡、LAN板等用于与LAN连接的接口。
图像数据存储部605存储经由通信1/F部604或未图示的图像读取部输入的印刷用图像数据。
操作面板6配设于打印机1上部的易于操作的位置,该操作面板6由显示印刷设定画面等操作画面及印刷结果等各种信息的液晶显示屏、层叠于液晶显示屏上的触摸面板及用于输入各种指示的操作按钮等构成,经由触摸面板及操作按钮等操作从用户接受各种指示的输入。
另外,CPU601通过纸张传感器55的输出检查记录片材S的前端及后端的片材检测位置D的通过,检测是否发生卡纸,当检测到卡纸发生时,执行包含使上述的供电部件54退缩到第二位置P2的控制的“卡纸检测时的退缩处理”。而且,通过用户等进行去除堵塞于定影密合部N的记录片材S的处理(下面,称为“卡纸处理”)后,在打印机1的再次启动时,执行“卡纸处理后的恢复处理”,恢复成可进行定影动作的状态。
图6是表示上述“卡纸检测时的退缩处理”的内容的流程图,图7是表示“卡纸处理后的恢复处理”的内容的流程图。
各流程作为控制打印机1整体的主要流程(未图示)的辅助程序进行实施。
〈卡纸检测时的退缩处理〉
如图6所示,控制部60首先参照纸张传感器55的输出(步骤S 101),检测卡纸是否发生(步骤S102)。
该卡纸发生的检测可以如下进行。
如上述,控制部60可以通过纸张传感器55输出的上升沿、下降沿的检测判定记录片材S的前端、后端通过片材检测位置D。另外,记录片材S的前端通过片材检测位置D后到其后端通过的时间Ta可以利用记录片材S的输送方向的长度L和输送速度v求得(Ta=L/v)。由此,在即使从记录片材S的前端通过片材检测位置D的时刻经过时间Ta,其后端未通过片材检测位置D的情况下,也可判断发生卡纸等故障。
上述记录片材S的输送方向的长度L可以通过从来自操作面板的指示信息或打印工作的标题信息提取片材尺寸获得。另外,为了防止卡纸检测的误判定,也可以使时间Ta比上述计算值稍微长。
另外,也可以将纸张传感器55设置于密合部N下游侧,在该情况下,例如,在从定时辊对44的驱动开始,到即使经过规定时间Tb,该纸张传感器也未检测到记录片材的前端的情况下,也可以判定为卡纸发生。此时的时间Tb相当于从定时辊对44的密合部到纸张传感器55的检测位置的输送路长除以记录片材的输送速度所得的时间。
在步骤S102中,当检测到卡纸发生时(“是”),切断继电器开关502(图2),停止对定影带51的电力供给(步骤S103),并且,停止电动机56的旋转,停止加压辊53及由该加压辊53被动的定影带51、挤压辊52的旋转(步骤S104)。此时,为了防止向定影部5输送下一个记录片材S,控制部60也停止供纸部4的供纸(抽出辊42和定时辊对44的旋转停止)。
接着,控制部60切断继电器开关503,停止螺线管81的驱动,使供电部件54移动到第二位置P2,而从定影带51离开(步骤S105)。
而且,在打印机1的操作面板6中进行卡纸发生的显示(错误显示)(步骤S106),返回到未图示的主要流程中。
另外,在卡纸发生的打印作业的发出者为外部终端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控制部60向该外部终端也发送错误消息的方式控制。
在上述卡纸检测时的退缩处理的流程图中,顺次示出了对定影带51的电力供给停止(步骤S103)、定影带51等的旋转停止(步骤S104)、供电部件54的离开(步骤S105)、错误显示(步骤S106),但处理顺序不限定于此。
但是,在进行对定影带51的电力供给的状态下,当使供电部件54从定影带51离开时,在离开之后不久,在供电部件54和定影带51之间可能发生电火花,因此,如图6的流程图,对定影带51的电力供给停止处理优选比供电部件54从定影带51的离开处理先施行。
〈卡纸处理后的恢复处理〉
上述卡纸检测后的退缩处理之后,注意到操作面板6的错误显示的用户等进行除掉堵塞的记录片材的卡纸处理,关闭用于卡纸处理的维护用门等,在再次启动打印机1时,执行“卡纸处理后的恢复处理”。
图7是表示该卡纸处理后的恢复处理的内容的流程图。
如图7所示,控制部60首先参照纸张传感器55的输出(步骤S201),判断是否解除了卡纸(步骤S202)。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利用纸张传感器55检测不到记录片材S,则判断为去除记录片材S,解除卡纸,如果检测到记录片材S,则判断为记录片材S还未去除,未解除卡纸。
在未解除卡纸时(步骤S202:“否”),在残留操作面板6的错误显示的状态下,返回未图示的主要流程。
在解除了卡纸的情况下(步骤S202:“是”),控制部60开始时间测量(步骤S203),消除操作面板6的错误显示,并且,驱动电动机56,使加压辊53、定影带51、挤压辊52旋转(步骤S204)。在该阶段,供电部件54位于从定影带51离开的第二位置P2,对定影带51的电力供给也停止。
之后,当测量时间经过第一时间t1时(步骤S205:“是”),接通继电器开关503,驱动螺线管81,使供电部件54移动到第一位置P1,而压接于定影带51的电极层515(步骤S206)。该第一时间t1是用于使在步骤S204中开始旋转的定影带51、挤压辊52及加压辊53的旋转相互适应稳定的时间,例如设定数10秒。该第一时间t1被预先确定并存储于ROM602内。
在卡纸处理中,通常,用户位于打印机1的正面侧,以从打印机1的侧面方向拔出的方式去除堵塞于定影密合部N的记录片材S。因此,如图8(a)所示,大多向比与旋转轴J正交的方向更向打印机1的正面侧(Y方向侧)倾斜的方向(例如箭头Q方向)拉伸记录片材S,在该情况下,定影带51在定影密合部N被密合状态的记录片材S拖动,从实线表示的姿势变化成双点划线所示那样相对于挤压辊52倾斜的姿势。
在由于倾斜而与电极层515a的距离变近的供电部件54a侧,电极层515a和挤压辊52周面的距离也变大,因此,在未改善这种倾斜状态的状态下,当使供电部件54a从第二位置P2移动到第一位置P1而挤压电极层515a时,如图8(b)夸张所示,供电部件54a的挤压引起的电极层515a的变形量增大,由此,可能在电极层515a的表面发生损伤。
为了避免这种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步骤S204所示,在使供电部件54a、54b移动到第一位置P1前,通过使定影带51、挤压辊52及加压辊53旋转规定时间到相互适应,以解除定影带51的倾斜。
配合步骤S206的压接动作,控制部60将目前为止的测量时间复位成“0”(步骤S207),再开始时间测量。
而且,等待测量时间经过第二时间t2(步骤S208:“是”),使继电器开关502接通,开始对定影带51的电力供给(步骤S209)。该第二时间t2是使供电部件54与电极层515滑接时产生的碳的磨损粉擦附于电极层515表面,到供电部件54和电极层515的接触状态良好且稳定的时间,例如设定5~6分钟。该第二时间t2也被预先确定并存储于ROM602内。
由此,如果在卡纸处理中抽取记录片材时,由于卡纸发生以前的供电部件54的滑接,从而即使附着在电极层515的磨损粉被记录片材擦去,在之后的再次启动时,也能够总是良好地保持接触状态。
然后,返回未图示的主要流程。在主要流程中,执行将定影带51提高到规定的定影温度的升温处理等。
如上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定影部5,在卡纸等,在定影密合部N通过的期间检测到故障发生的情况下,控制部60以如下方式构成,即,为了停止定影带51的旋转,使电动机56的驱动停止,并且,为了供电部件54移动到从电极层515离开的第二位置P2,而控制移动机构80。
由此,卡纸处理等,在用户为了去除而拔出定影密合部N所挟持的记录片材S时,即使定影带51受影响而旋转,供电部件54也形成为,即使定影带51的电极层515在供电部件54和定影密合部N之间挠曲且施加过度的力,也不会损伤电极层515。
因此,不会发生基于在以往卡纸处理时产生的定影带51的损伤而在供电部件54和电极层515之间产生的电火花,能够延长定影带51的寿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60在执行上述图6、图7的相应的步骤时,作为本发明的各控制部件而发挥作用。例如,在控制部60执行图6的步骤S104、S105、图7的步骤S204、S206等的情况下,作为本发明的“驱动控制部件”发挥作用,在执行图6的步骤S103、图7的步骤S209的情况下,作为“电力供给控制部件”发挥作用。
另外,控制部60基于纸张传感器55的检测结果执行图6的步骤S101、S102时作为“故障检测部件”发挥作用,在执行图7的步骤S201、S202的情况下,还作为“故障解除检测部件”发挥作用。
[变形例]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本发明当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实施下面那样的变形例。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采用螺线管机构的移动机构80的构成,但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以使用直动电动机及偏心凸轮等,使供电部件54选择性地移动到第一位置P1和第二位置P2的方式构成。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不限定供电部件的大小、形状、配置等。例如,也可以设为代替与电极层滑接的块状供电部件,而使用旋转接触的供电辊的构成。
这是因为,由于用户拔出记录片材时的速度及力的大小、方向不同,从而即使是摩擦阻力小的供电辊,只要局部挤压定影带,电极层就可能在该挤压部分弯曲损伤,因此,优选使供电辊移动到从定影带(电极层)离开的第二位置P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与定影密合部N相比,供电部件54配置于定影带51的旋转方向更上游侧的构成,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为以在定影密合部N更下游侧按压挤压辊周面的方式配置供电部件54的构成。是因为不能预测用户从哪侧拔出记录片材。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在定影密合部N通纸的期间的故障的一例,使用卡纸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
例如,在检测出在打印动作中用户不经意地开放维护用的开闭门,导致安全装置进行动作而紧急停止打印动作那样的情况;或加热器异常、温度传感器的异常引起的高温检测时;或低温检测引起的强制停止等故障发生时,有时也停止定影动作,当时,只要在定影密合部N残存记录片材,通过以供电部件54移动到从电极层515离开的第二位置P2的方式控制移动机构80,能够防止定影带51的电极层515与供电部件54接触而损伤,因此,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另外,不限于检测故障发生时,在大概停止定影动作那样的情况下,也可以以使供电部件54移动到第二位置P2的方式控制。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定影带51具有顺次层叠了绝缘层、电阻放热体层、弹性层及脱模层的层叠构造的构成,但不限定于此,根据定影部的规格,可以适当确定定影带的构成及各层的厚度。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利用电动机56旋转驱动加压辊53且挤压辊52被动地旋转驱动于加压辊53的旋转的构成,但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设为利用电动机旋转驱动挤压辊52,被动地旋转驱动加压辊53的构成或分别利用电动机旋转驱动挤压辊52及加压辊53的构成。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支承定影带51的内侧的支承部件,表示了挤压辊52有间隙地嵌入定影带51内的构成,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代替挤压辊52,将与定影带51的内周面接触的长条状垫部件作为支承部件使用。
在该情况下,以通过将加压辊53经由定影带51挤压于该垫部件形成定影密合部N,并且由该垫部件或额外设置的其它支承部件和供电部件54夹持定影带51的方式构成,由此,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通过将加压辊53经由定影带51挤压于挤压辊52形成定影密合部N的构成,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代替加压辊53,将设有与定影带51的外周面滑接的滑接面的长条状垫部件作为加压部件使用。
(8)另外,即使是以在外周面具有弹性层的挤压辊没有间隙的状态外插定影带的构成,拔出记录片材时,该弹性层变形,定影带挠曲,电极层可能损伤,因此,通过应用本发明,与以前相比,能够延长带寿命。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卡纸处理后的恢复处理中,以定影带等驱动开始后,等待第一时间t1的经过(步骤S205:是),将供电部件压接于电极层的方式控制,但例如,在上述变形例(8)那样的情况下,认为定影带相对于挤压辊不会倾斜,因此,也可以省略步骤S205。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图像形成装置,说明了使用串列彩色打印机,但本发明的适用范围不限于此,可以适用于具有使用了电阻放热体的定影部的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的内容也可以尽可能组合。
虽然本发明已充分说明,通过实例和附图,值得注意的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领域中,各种变化和修改将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除非该变更和修改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它们应该被视为包括在其中。
本申请是基于在日本提交的No.2011-261595的应用程序上的,其内容被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Claims (5)

1.一种定影装置,在包含电阻放热体层并旋转移动的环状带的外周面挤压加压部件而形成密合部,在该密合部通过形成了未定影图像的片材使之热定影,其特征在于,包括:
与设于所述带的外周面的一对环状电极接触,向所述电阻放热体层供给来自外部电源的电力的一对供电部件;
隔着所述带而配设于所述供电部件的相反侧,从其内周面侧支承带的支承部件;
使所述供电部件选择性地移动到压接于所述环状电极的第一位置和离开所述环状电极的第二位置的移动部件;
旋转驱动所述带的驱动部件;
控制所述驱动部件对带的旋转动作及由所述移动部件进行的供电部件的压接及离开动作的驱动控制部件;以及
检测在片材通过所述密合部的期间发生的故障的故障检测部件,
在由所述故障检测部件检测出故障发生时,所述驱动控制部件控制所述驱动部件以停止所述带的旋转,并且控制所述移动部件以使所述供电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检测解除所述故障的故障解除检测部件,
在由所述故障解除检测部件检测出故障解除时,所述驱动控制部件控制所述驱动部件从而使所述带旋转,并且控制所述移动部件从而使所述供电部件移动到第一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故障解除检测部件检测到故障解除时,所述驱动控制部件先由所述驱动部件旋转所述带后,在经过第一时间后,由所述移动部件使所述供电部件移动到第一位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控制从所述外部电源对电阻放热体层的电力供给的电力供给控制部件,
电力供给控制部件以如下方式控制,即,
在由所述故障检测部件检测到故障发生时,停止向电阻放热体层的电力供给,并且在由所述故障解除检测部件检测出故障解除时,由所述移动部件使所述供电部件移动到第一位置后,在经过第二时间后,开始向电阻放热体层的电力供给。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
CN201210504434.6A 2011-11-30 2012-11-30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31354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61595A JP2013114132A (ja) 2011-11-30 2011-11-30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61595 2011-11-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35421A true CN103135421A (zh) 2013-06-05
CN103135421B CN103135421B (zh) 2016-10-05

Family

ID=484669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04434.6A Active CN103135421B (zh) 2011-11-30 2012-11-30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136461A1 (zh)
JP (1) JP2013114132A (zh)
CN (1) CN103135421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42519A (zh) * 2013-12-26 2015-07-01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打印机装置及打印机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9085743A (zh) * 2017-05-22 2018-12-25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09917625A (zh) * 2017-12-08 2019-06-2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3093490A (zh) * 2020-01-08 2021-07-09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41112B2 (ja) * 2013-06-18 2017-06-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2016090674A (ja) * 2014-10-30 2016-05-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7344642B2 (ja) * 2019-01-07 2023-09-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26347A (ja) * 2021-02-18 2022-08-30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18605A (ja) * 1996-02-15 1997-08-19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
JPH10171295A (ja) * 1996-12-12 1998-06-26 Ricoh Co Ltd 加熱ローラ装置
JP2009109997A (ja) * 2007-10-12 2009-05-21 Ist Corp 画像定着装置
JP2010271542A (ja) * 2009-05-21 2010-12-0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91648A (ja) * 2010-03-16 2011-09-29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95152A (en) * 1996-11-13 1999-04-2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and fixing temperature control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18605A (ja) * 1996-02-15 1997-08-19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
JPH10171295A (ja) * 1996-12-12 1998-06-26 Ricoh Co Ltd 加熱ローラ装置
JP2009109997A (ja) * 2007-10-12 2009-05-21 Ist Corp 画像定着装置
JP2010271542A (ja) * 2009-05-21 2010-12-0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91648A (ja) * 2010-03-16 2011-09-29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42519A (zh) * 2013-12-26 2015-07-01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打印机装置及打印机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9085743A (zh) * 2017-05-22 2018-12-25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09085743B (zh) * 2017-05-22 2021-10-08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09917625A (zh) * 2017-12-08 2019-06-2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3093490A (zh) * 2020-01-08 2021-07-09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3093490B (zh) * 2020-01-08 2024-04-02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114132A (ja) 2013-06-10
US20130136461A1 (en) 2013-05-30
CN103135421B (zh) 2016-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35421A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2307669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RE48153E1 (en) Fixing apparatus for fixing toner onto a sheet
US7962079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20034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fixing device employing a plurality of pressing members
JP6071306B2 (ja) 画像加熱装置
KR100750155B1 (ko) 정착장치, 이를 구비한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인쇄방법
JP5495892B2 (ja) 定着装置
JP202308549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568782B2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損傷検出方法
US761340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detects a presence of a conductive foreign object on a recording material
US10551773B2 (en) Cleaning apparatus, and fix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JP4608345B2 (ja) 転写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05836A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09717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9731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777289B2 (ja) 像加熱装置
US1008878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910159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03295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57910B2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31512A (ja) 定着装置
JP4040019B2 (ja) 定着装置
JP2005300841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に用いられる記録材温度検知ユニット
JP2012108412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