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32417A - 砌块 - Google Patents
砌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32417A CN103132417A CN2012100278164A CN201210027816A CN103132417A CN 103132417 A CN103132417 A CN 103132417A CN 2012100278164 A CN2012100278164 A CN 2012100278164A CN 201210027816 A CN201210027816 A CN 201210027816A CN 103132417 A CN103132417 A CN 10313241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otuberance
- recess
- building block
- downside
- profile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43/00—Implements for preparing or holding food,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A47J43/25—Devices for grat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1/00—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 B26D1/01—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 B26D1/04—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linearly-movable cutting member
- B26D1/06—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linearly-movable cutting member wherein the cutting member reciprocat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1/00—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 B26D1/01—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 B26D1/04—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linearly-movable cutting member
- B26D1/06—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linearly-movable cutting member wherein the cutting member reciprocates
- B26D1/08—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linearly-movable cutting member wherein the cutting member reciprocates of the guillotine type
- B26D1/09—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linearly-movable cutting member wherein the cutting member reciprocates of the guillotine type with a plurality of cutting memb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2210/00—Machines or methods used for cutting special materials
- B26D2210/02—Machines or methods used for cutting special materials for cutting food products, e.g. food slic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 Floor Finish (AREA)
Abstract
一种砌块,其具有形成在前侧面上的凸部和以与该凸部对应的形状形成在后侧面上的凹部。在使砌块的底面位于下侧并在沿着前后方向的竖直平面进行切割时形成的纵截面形状上,在凸部的上表面上从凸部的前端向基端延伸的凸部上侧轮廓部和在凹部的上表面上从凹部的内端向开口延伸的凹部上侧轮廓部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向前下方倾斜的形状。在纵截面形状上,在凸部的上表面上从凸部的前端向基端延伸的凸部下侧轮廓部和在凹部的下表面上从凹部的内端向开口延伸的凹部下侧轮廓部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不向前上方倾斜的形状。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施工性优异、且在铺设后仍能够良好地维持相邻砌块彼此的接缝平面性的砌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被铺设在例如人行道或公共场所的铺装用砌块。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砌块,已知有在例如日本特开2004-263370号公报中公开的砌块。在该砌块中,在形成为平板状的砌块主体的前侧面形成有沿着该前侧面的长度方向的整个长度延伸的凸条。在该前侧面相反侧的后侧面形成有凹条,在铺设砌块时,该凹条与形成在相邻的其他砌块上的上述凸条嵌合。这些凸条和凹条被形成为彼此相互嵌合的部分的截面形状呈大小大致相同的圆弧形状。
在这种现有砌块中,如图12所示,在由被铺撒于路床41上的垫砂形成的砂垫层(sand cushion layer)42上,以使相邻的砌块彼此的凸条61和凹条62嵌合的串联状态依次铺设多个(图12中示出3个)砌块51~53。然后,在铺设时,朝向在已铺设于砂垫层42上的砌块52、53之中的位于串联方向最后尾的砌块52,后续的砌块51以其底面71与砂垫层42的表面形成面接触的状态下前进,从而后续的砌块51的凸条61被嵌合到最后面的砌块52的凹条62中。
但是,在采用上述公报中公开的砌块的情况下,在铺设过程中,后续的砌块51朝向最后尾的砌块52前进时,由于该砌块51的底面71在砂垫层42的表面上滑动,所以会将砂垫层42表面的垫砂带走。因此,会导致砂垫层42的平整的表面状态变粗糙。
另外,在铺设之后,从上方对通过使凸条61与凹条62嵌合而相邻的砌块51~53彼此的接缝施加了未预料到的负载时,截面呈圆弧形状的曲面彼此、即凸条61和凹条62滑动而导致在沿着曲面的方向上发生相对移动。因此,一个砌块相对于另一个砌块错位,存在不能确保接缝的平面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铺装用砌块,在表面平整的砂垫层上铺设该砌块时的施工性优异,而且在铺设后仍能够良好地维持相邻的砌块彼此的接缝的平面性。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砌块,其具有形成在前侧面上的凸部和形成在与所述前侧面相反侧的后侧面上的凹部,该凹部具有与所述凸部对应的形状,其特征在于,在使所述砌块的底面位于下侧并在沿着所述凸部的突出方向和所述凹部的深度方向的竖直平面切割所述砌块的情况下形成的截面形状上,所述凸部具有:凸部上侧轮廓部,其在该凸部的上表面上,从所述凸部的前端向该凸部的基端延伸;和凸部下侧轮廓部,其在该凸部的下表面上,从所述凸部的前端向该凸部的基端延伸,所述凹部具有:凹部上侧轮廓部,其在该凹部的上表面上,从所述凹部的内端向该凹部的开口延伸;和凹部下侧轮廓部,其在该凹部的下表面上,从所述凹部的内端向该凹部的开口延伸,所述凸部上侧轮廓部和所述凹部上侧轮廓部形成为在所述凸部的突出方向和所述凹部的深度方向上朝向所述凸部的前端和所述凹部的内端向前下方倾斜的形状,所述凸部下侧轮廓部和所述凹部下侧轮廓部形成为在所述凸部的突出方向和所述凹部的深度方向上朝向所述凸部的前端和所述凹部的内端不向前上方倾斜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在表面平整的砂垫层上铺设该砌块时的施工性优异、且在铺设后仍能够良好地维持相邻的砌块彼此的接缝的平面性的砌块。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砌块的立体图。
图2是从不同于图1的方向观看砌块时的立体图。
图3是砌块的主视图。
图4是将砌块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局部剖视图。
图5(a)是表示砌块的铺设中途状态的概要主视图。
图5(b)是图5(a)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表示砌块的铺设状态的概要主视图。
图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砌块的铺设状态的概要主视图。
图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砌块的铺设状态的概要主视图。
图9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砌块的铺设状态的概要主视图。
图10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砌块的铺设状态的概要主视图。
图11(a)是第6实施方式的砌块的主视图。
图11(b)是图11(a)的砌块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以往的砌块的铺设时的状态的概要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6,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为铺设在例如人行道或公共场所的铺装用砌块的第1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砌块11具有砌块主体12,该砌块主体12由混凝土形成,俯视呈四边形,且形成为平板状。在砌块主体12的呈矩形横向较长形状的4个侧面13、14、15、16之中的前侧面13上形成有凸部17。在砌块主体12的前侧面13相反侧的后侧面15上形成有凹部18,该凹部18形成为与凸部17相对应的形状,也就是说,凹部18能够与形成在其他砌块11的前侧面13上的凸部17嵌合。
另外,凸部17和凹部18以沿着各自所在的侧面(前侧面13和后侧面15)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具体地讲,分别形成在前侧面13和后侧面15的长度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另外,由图1~图3的图示内容可知,砌块主体12的底面19形成为平面形状。在砌块主体12的作为外观面的上表面20上,以隔着大致相同的间隔的方式形成有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槽20a。
如图3和图4所示,凸部17和凹部18在使砌块主体12的底面19位于下侧并在沿着凸部17的突出方向和凹部18的深度方向的前后方向的竖直平面切割砌块11而形成的截面形状(下面称为“纵截面形状”。)上,具有如下所述的几个特征。
首先,说明第1特征。在砌块11的纵截面形状上,凸部17具有凸部上侧轮廓部17b,该凸部上侧轮廓部17b为凸部17的上表面,从凸部17的前端17a向凸部17的基端(图3中后方)延伸。该凸部上侧轮廓部17b形成为在凸部17的突出方向、即前后方向上朝向凸部17的前端17a向前下方倾斜的形状。也就是说,在凸部17上,与砌块11的纵截面形状上的凸部上侧轮廓部17b对应的部分的大致整个表面形状形成为朝向凸部17的前端17a向前下方倾斜的斜面形状。
同样地,在砌块11的纵截面形状上,凹部18具有凹部上侧轮廓部18b,该凹部上侧轮廓部18b为凹部18的上表面,从凹部18的内端18a向凹部18的开口(图3中后方)延伸。凹部上侧轮廓部18b形成为在凹部18的深度方向、即前后方向上朝向凹部18的内端18a向前下方倾斜的形状。也就是说,在凹部18上,与砌块11的纵截面形状上的凹部上侧轮廓部18b对应的部分的大致整个内表面形状形成为朝向凹部18的内端18a向下倾斜的斜面形状。
如图4所示,以凸部17与凹部18嵌合的状态铺设砌块。凸部17的凸部上侧轮廓部17b的部分和凹部18的凹部上侧轮廓部18b的部分分别形成为在相同的高度位置以大致相同的角度倾斜的斜面形状,以便在凸部17和凹部18彼此嵌合的状态下,在前后方向上朝前下方倾斜的斜面彼此面接触。
接着,说明第2特征。在砌块11的纵截面形状上,凸部17具有凸部下侧轮廓部17c,该凸部下侧轮廓部17c为凸部17的下表面,从凸部17的前端17a向凸部17的基端延伸。凸部下侧轮廓部17c形成为包含在凸部17的突出方向、即前后方向上朝向凸部17的前端17a水平延伸的直线状部SL的形状。在凸部17上,直线状部SL占砌块11的纵截面形状的凸部下侧轮廓部17c的一大半。与直线状部SL对应的部分的表面形状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水平的面、即并不向前上方倾斜的水平面形状,这与图12所示的现有的砌块51的凸条61上的向前下方倾斜的圆弧曲面有所不同。
同样地,在砌块11的纵截面形状上,凹部18具有凹部下侧轮廓部18c,该凹部下侧轮廓部18c为凹部18的下表面,从凹部18的内端18a朝向凹部18的开口延伸。凹部下侧轮廓部18c形成为包含直线状部SL的形状,该直线状部SL在凹部18的深度方向、即前后方向上朝向凹部18的内端18a水平延伸。在凹部18上,直线状部SL占砌块11的纵截面形状上的凹部下侧轮廓部18c的一大半。与直线状部SL对应的部分的内表面形状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水平的面、即并不向前上方倾斜的水平面形状。
另外,在图4的铺设状态中,凸部17的凸部下侧轮廓部17c的呈水平面形状的直线状部SL的部分和凹部18的凹部下侧轮廓部18c的呈水平面形状的直线状部SL的部分分别形成为在相同的高度位置上位于同一条线上,以便构成在上下方向形成面接触的结构。
接着,说明第3特征。砌块主体12的前侧面13具有:上侧侧面部13a,其比前侧面13上的凸部17更靠上侧;以及下侧侧面部13b,其比凸部17更靠下侧。上侧侧面部13a形成为在凸部17的突出方向、即前后方向上比下侧侧面部13b靠后的面。也就是说,在图4的铺设状态中,前侧面13的上侧侧面部13a形成在相比于前侧面13的下侧侧面部13b后退了一定距离的位置上,该一定距离是与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其他砌块11的后侧面15之间形成用于规定接缝宽度的缝隙23的距离。
在砌块11的上表面20的前端侧与前侧面13的上端侧之间以圆弧状相交的位置上形成有上侧隅角部21。另外,在砌块11的底面19的前端侧与前侧面13的下端侧之间以圆弧状相交的位置上形成有下侧隅角部22。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前侧面13的上侧侧面部13a是指,从上侧隅角部21延伸到凸部17的凸部上侧轮廓部17b的基端侧与前侧面13以圆弧状相交的位置为止的矩形横向较长的面。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前侧面13的下侧侧面部13b是指,从下侧隅角部22延伸到凸部17的凸部下侧轮廓部17c的基端侧与前侧面13以圆弧状相交的位置为止的矩形横向较长的面。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前侧面13的上侧侧面部13a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比下侧侧面部13b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小。
下面,对于采用上述方式构成的砌块11的作用,特别着眼于铺设砌块11的情况下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5(a)、图5(b)以及图6所示,由垫砂形成的砂垫层25以预定的厚度铺撒在路床24上。多个砌块11以使相邻的砌块11彼此的凸部17与凹部18嵌合的串联状态依次铺设在砂垫层25上。然后,在铺设时,首先,按照如图5(a)中实线所示的方式,保持接下来将要铺设的砌块(下面称为“铺设砌块”)11。详细地说,在多个已铺设的砌块11之中的在串联方向上位于最后尾的砌块11后方且砂垫层25的表面上方的位置上,铺设砌块11被保持在铺设砌块11的底面19向前下方倾斜的倾斜姿势。
接着,从图5(a)中实线表示的位置(下面称为“铺设初始位置”。),以图5(a)中双点划线表示的方式那样,在将铺设砌块11向水平姿势转动位移的同时,使铺设砌块11移动到将其凸部17的前端17a从斜上方插入到最后尾的砌块11的凹部18内的位置(下面称为“铺设中途位置”。)为止。另外,直到移动到该位置为止,铺设砌块11的底面19不与砂垫层25的表面接触。也就是说,在图5(a)中双点划线表示的铺设中途位置上,铺设砌块11被作业者保持成在比砂垫层25的表面稍微靠向上方的位置且比水平姿势稍微倾斜的倾斜姿势。
另外,铺设砌块11从铺设初始位置一边转动位移一边移动而到达铺设中途位置。在将凸部17插入到对方砌块11的凹部18内时,不必要求凸部17相对于凹部18在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上严格地对准位置。也就是说,形成在后侧面15上的凹部18在长度方向的两端从砌块主体12的左右的各侧面14、16的端缘凹陷而形成为凹状。因此,在图5(a)中双点划线表示的铺设中途位置上,凸部17能够在并未与凹部18严格地位置对准的状态下插入到凹部18内。之后,在使铺设砌块11位移到水平姿势的期间,调整凸部17在凹部18内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
另外,如图5(b)的局部放大图所示,铺设砌块11从铺设初始位置一边转动位移一边移动到铺设中途位置时,其前侧上端的角部、即上侧隅角部21不与最后尾的砌块11的后侧面15的上端部分抵接。铺设砌块11从图5(a)中实线表示的铺设初始位置移动到图5(a)中双点划线表示的铺设中途位置。在此过程中,铺设砌块11在不使其上侧隅角部21碰到最后尾的对方侧的砌块11的后侧面15的状态下,一边将其姿势从倾斜姿势转动位移到水平姿势,一边进行移动。
在此,假设在本实施方式的铺设砌块11中,其前侧面13的上侧侧面部13a不是形成在比下侧侧面部13b靠后的位置上的情况下,如图5(b)所示,处于将凸部17的前端17a从斜上方插入到最后尾的砌块11的凹部18的倾斜姿势的状态时,该铺设砌块11的上侧隅角部21会碰到最后尾的砌块11。因此,该铺设砌块11的上侧隅角部21和最后尾的砌块11上的后侧面15上的上端部分的至少一方有可能破损。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5(b)的放大图所示,铺设砌块11的前侧面13的上侧侧面部13a形成在比下侧侧面部13b靠后的位置。因此,能够避免铺设砌块11在从图5(a)所示的铺设初始位置向铺设中途位置的移动过程中,铺设砌块11的上侧隅角部21与对方侧的砌块11抵接。因此,能够降低铺设砌块11在铺设时与其他砌块11之间发生碰撞而受损的可能性。
此外,铺设砌块11在图5(a)中双点划线表示的铺设中途位置,其姿势被作业者从倾斜姿势改变为水平姿势。而且,当铺设砌块11的姿势处于水平姿势时,如图6所示,铺设砌块11的底面19才会与砂垫层25的表面接触,其凸部17与最后尾的砌块11的凹部18嵌合。由此,铺设砌块11成为铺设完成状态。而且,在该铺设完成的同时,在该铺设砌块11和在该砌块的前侧与之相邻的其他砌块(到此之前的最后尾的砌块)11之间形成用于规定接缝宽度的缝隙23。
也就是说,即使不在砌块11的侧面上形成接缝宽度规定用的突起,由于前侧面13的上侧侧面部13a形成在比下侧侧面部13b靠后的位置上,所以能够将后退的空间部分作为用于规定接缝宽度的缝隙23利用。另外,在从图5(a)所示的铺设初始位置经由铺设中途位置到达图6所示的铺设完成状态的位置为止的移动过程中,铺设砌块11在从砂垫层25的表面浮起的状态下移动。因此,在对砌块11进行铺设时,不会出现砂垫层25的表面因与砌块11滑接而变粗糙的情况。
而且,在图6所示的铺设后,从上方对相邻的砌块11彼此的接缝施加了负载时,彼此嵌合的凸部17和凹部18上的凸部下侧轮廓部17c和凹部下侧轮廓部18c的直线状部SL彼此不会在与负载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能够可靠地承受负载。因此,即使对相邻的砌块11彼此的接缝施加了负载,砌块11彼此的接缝的平面性仍能够得到维持。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如下的效果。
(1)对铺设砌块11进行铺设时,该铺设砌块11的凸部17与相邻的其他砌块11的凹部18嵌合。此时,铺设砌块11在不会在作为铺设面的砂垫层25上发生侧滑、且从该砂垫层25的表面浮起的状态下,一边从其底面19向前下方倾斜的倾斜姿势转动位移到水平姿势,一边移动。因此,砌块11即使在被铺设到由垫砂构成的砂垫层25上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在其底面19不与作为铺设面的砂垫层25的表面滑接的状态下、将凸部17慢慢地嵌合到凹部18内的移动方式,移动到与其他砌块11相邻的铺设位置。因此,铺设时,能够抑制使表面已处于平整状态的砂垫层25的表面状态变粗糙,具有优异的施工性。
(2)另外,在铺设后,有时会从上方向相邻的砌块11彼此的凸部17和凹部18之间的接缝施加未预料到的负载。此时,相互嵌合的凸部17及凹部18的凸部下侧轮廓部17c和凹部下侧轮廓部18c接触的面彼此不会发生相对移动,能够可靠地截住负载。因此,不会发生凸部17在凹部18内向导致砌块11错位的方向滑动的情况。因此,能够在铺设砌块11后良好地维持相邻的砌块11彼此的接缝的平面性。
(3)尤其,凸部17的凸部下侧轮廓部17c和凹部18的凹部下侧轮廓部18c具有在嵌合状态下沿上下方向彼此面接触的部分、即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直线状部SL。因此,在铺设后,当从上方对相邻的砌块11彼此的接缝施加了未预料到的负载时,负载从一个砌块11的凸部17施加到另一个砌块11的凹部18。通过由凸部下侧轮廓部17c的直线状部SL和与之抵接的凹部下侧轮廓部18c的直线状部SL形成在与负载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上延伸的联锁(interlocking)结构,从而截住负载。因此,即使承受负载,凸部17的凸部下侧轮廓部17c和凹部18的凹部下侧轮廓部18c也不会沿着彼此的直线状部SL所延伸的方向进行相对移动,所以能够抑制在砌块11的铺设后发生导致相邻的砌块11彼此的接缝的平面性被破坏的错位的可能性。
(4)在本实施方式中,未形成从砌块11的侧面突出的、以往曾担心在施工时容易破损的接缝宽度规定用的突起。通过将前侧面13的上侧侧面部13a形成为比下侧侧面部13b靠后的面,从而在铺设时相邻的砌块11彼此之间形成用于规定接缝宽度的缝隙23,所以能够容易地形成接缝。另外,在铺设时姿势转动位移的砌块11上的前侧面13的上侧侧面部13a比下侧侧面部13b靠后。因此,将铺设砌块11以一边从倾斜姿势转动位移到水平姿势一边进行移动的方式铺设的情况下,能够降低相邻的砌块11的上侧隅角部21彼此抵接而缺损的可能性。
(5)凸部17和凹部18形成为沿着横长矩形的前侧面13以及后侧面15的长度方向延伸。因此,在铺设后,从上方对相邻的砌块11彼此的接缝施加的未预料到的负载被较宽的受压面积截住,能够实现具有稳定性的联锁结构。
(6)与凸部17嵌合的凹部18形成在砌块主体12的后侧面15的长度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因此,在将铺设砌块11的凸部17嵌合到铺设时相邻的其他砌块11的凹部18时,该铺设砌块11能够在与凸部17的突出方向和凹部18的深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不严格地位置对准的状态下,将凸部17的前端17a插入到相应的凹部18中。而且,在从该插入状态一边使铺设砌块11转动位移一边前进移动的过程中,可以一并进行宽度方向的位置调整。因此,能够进一步实现对砌块11进行铺设时的施工性的提高。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7,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另外,在下面说明的第2实施方式到第6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凸部17和凹部18的局部结构,而其他结构采用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下面的各个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构成部分进行说明,对于其他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7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砌块11中,形成在前侧面13上的凸部17的凸部下侧轮廓部17c和形成在后侧面15上的凹部18的凹部下侧轮廓部18c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向前下方倾斜的斜面形状,在这一方面,与这些部分形成为沿前后方向的水平面形状的第1实施方式有所不同。但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凸部17的凸部下侧轮廓部17c和凹部18的凹部下侧轮廓部18c的部分也是不同于以往的砌块,形成为不向前上方倾斜的形状,在这一点上,与这些部分同样地形成为不向前上方倾斜而为水平面形状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
因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的上述(1)、(2)、(4)~(6)相同的效果,并且,尤其通过将凸部17的凸部下侧轮廓部17c和凹部18的凹部下侧轮廓部18c的部分形成为向前下方倾斜的斜面状,从而能够得到如下特有的效果。
(7)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构成,在凹部18内嵌合了凸部17的铺设状态下,从上方对相邻的砌块11彼此的接缝部分施加了负载的情况下,凸部17的向前下方倾斜的斜面状的凸部下侧轮廓部17c的部分进入到凹部18的向前下方倾斜的斜面状的凹部下侧轮廓部18c的部分中而被卡止。因此,例如即使在仅因为施加负载而赋予了振动的情况下,通过将施加的负载的力转换成卡止的力,从而能够抑制相邻的砌块11彼此向相互分离的方向位置偏移。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
如图8所示,在第3实施方式的砌块11中,形成在前侧面13上的凸部17的凸部上侧轮廓部17b和形成在后侧面15上的凹部18的凹部上侧轮廓部18b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向前下方倾斜的凸曲面形状,在这一点上,与这些部分形成为倾斜状的平面形状的第1实施方式有所不同。但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凸部17的凸部上侧轮廓部17b和凹部18的凹部上侧轮廓部18b的部分也是形成为在纵截面形状的前后方向上向前下方倾斜的形状,在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因此,在第3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上述(1)~(6)相同的效果。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9,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
如图9所示,在第4实施方式的砌块11中,形成在前侧面13上的凸部17的凸部上侧轮廓部17b和形成在后侧面15上的凹部18的凹部上侧轮廓部18b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向前下方倾斜的凹曲面形状,在这一点上,与这些部分形成为倾斜状的平面形状的第1实施方式有所不同。但是,第4实施方式中的凸部17的凸部上侧轮廓部17b和凹部18的凹部上侧轮廓部18b的部分也是形成为在纵截面形状的前后方向上向前下方倾斜的形状,在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因此,在第4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的上述(1)~(6)相同的效果,并且,尤其凸部17的凸部上侧轮廓部17b和凹部18的凹部上侧轮廓部18b形成为向前下方倾斜的凹曲面形状,从而还能够获得如下的特有效果。
(8)根据第4实施方式的构成,将铺设砌块11在从图5(a)中双点划线表示的铺设中途位置上从倾斜姿势转动位移到水平姿势时,相互形成为向前下方倾斜的凹曲面形状的凸部上侧轮廓部17b的部分和凹部上侧轮廓部18b的部分作为将对方沿转动方向引导的导向部发挥作用。
(第5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0,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
如图10所示,在第5实施方式的砌块11中,在前侧面13和后侧面15上分别设置有2个(也就是说多个)凸部17和凹部18,在这一点上,与在前侧面13和后侧面15上分别只形成有1个凸部17和凹部18的第1实施方式有所不同。但是,第5实施方式的凸部17和凹部18也在砌块11的纵截面形状上具有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向前下方倾斜的形状的凸部上侧轮廓部17b和凹部上侧轮廓部18b、以及形成为不向前上方倾斜的形状的凸部下侧轮廓部17c和凹部下侧轮廓部18c等,在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因此,在第5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的上述(1)~(6)相同的效果,并且,尤其通过分别设置2个(多个)凸部17和2个(多个)凹部18,而不是单单设置1个凸部17和1个凹部18,从而还能够获得如下的特有效果。
(9)根据第5实施方式的构成,分别形成有2个(多个)的凸部17和凹部18之中的1个凸部17或凹部18缺损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剩下的未缺损的凸部17和凹部18确保适当的嵌合方式。
(第6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1,说明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
如图11(a)、(b)所示,在第6实施方式的砌块11中,虽然凸部17也是以沿着前侧面13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但是凸部17的长度比前侧面13的整个长度短,在这一点上,与沿着前侧面13的整个长度形成凸部17的第1实施方式有所不同。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凹部18形成为沿着后侧面15的长度方向的整个长度延伸。另外,在第6实施方式的砌块11中,前侧面13的凸部17上侧的上侧侧面部13a和凸部17下侧的下侧侧面部13b形成为同一竖直平面内,在这一点上,也与上侧侧面部13a形成在比下侧侧面部13b靠后的位置上的第1实施方式有所不同。但是,第6实施方式的凸部17和凹部18也在砌块11的纵截面形状上具有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向前下方倾斜的形状的凸部上侧轮廓部17b和凹部上侧轮廓部18b、以及形成为不向前上方倾斜的形状的凸部下侧轮廓部17c和凹部下侧轮廓部18c等,在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因此,在第6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的除上述(4)之外的上述(1)~(3)、(5)、(6)相同的效果,另外,通过将凸部17形成为比前侧面13的整个长度短,能够获得如下的特有效果。
(10)根据该第6实施方式的结构,凸部17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缘不在砌块主体12的左右各侧面14、16上露出,所以在铺设时,能够降低与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其他砌块11碰撞等而导致凸部17缺损的可能性。
另外,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如下变更。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铺设时使凸部17和凹部18嵌合而相邻的砌块11彼此在长度方向(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厚度方向(上下方向)的尺寸之中的至少1个尺寸也可以互不相同。例如,相对于一个砌块11,另一个砌块11的长度可以是一个砌块11的1/2,另一个砌块11的厚度可以是一个砌块11的3/4。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砌块11的砌块主体12的平面形状只要形成为在前侧面上形成有凸部17并且在后侧面上形成有与凸部17嵌合的凹部18即可,砌块11的形状除了四边形之外,还可以是六边形、八边形等多边形,或者也可以是在轮廓的至少一部分上包含曲线部分的形状。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在砌块11的砌块主体12的上表面20上,除了在左右方向上形成槽20a之外,还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形成槽20a。或者,上表面20可以是未形成有槽20a的平面形状。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多个凸部17可以在前侧面13的长度方向上隔着间隔形成。
·在上述第1~第5实施方式中,砌块11的砌块主体12的前侧面13的上侧侧面部13a从下侧侧面部13b后退的距离可以与规定接缝宽度的缝隙23的大小相对应地变更为任意的后退距离。
·在上述第1~第5实施方式中,砌块11的砌块主体12的前侧面13可以形成为凸部17上侧的上侧侧面部13a和凸部17下侧的下侧侧面部13b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Claims (6)
1.一种砌块,其具有形成在前侧面上的凸部和形成在与所述前侧面相反侧的后侧面上的凹部,该凹部具有与所述凸部对应的形状,其特征在于,
在使所述砌块的底面位于下侧并在沿着所述凸部的突出方向和所述凹部的深度方向的竖直平面切割所述砌块的情况下形成的截面形状上,
所述凸部具有:
凸部上侧轮廓部,其在该凸部的上表面上,从所述凸部的前端向该凸部的基端延伸;和
凸部下侧轮廓部,其在该凸部的下表面上,从所述凸部的前端向该凸部的基端延伸,
所述凹部具有:
凹部上侧轮廓部,其在该凹部的上表面上,从所述凹部的内端向该凹部的开口延伸;和
凹部下侧轮廓部,其在该凹部的下表面上,从所述凹部的内端向该凹部的开口延伸,
所述凸部上侧轮廓部和所述凹部上侧轮廓部形成为在所述凸部的突出方向和所述凹部的深度方向上朝向所述凸部的前端和所述凹部的内端向前下方倾斜的形状,
所述凸部下侧轮廓部和所述凹部下侧轮廓部形成为在所述凸部的突出方向和所述凹部的深度方向上朝向所述凸部的前端和所述凹部的内端而不向前上方倾斜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砌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凸部下侧轮廓部和所述凹部的凹部下侧轮廓部形成为包含直线状部的形状,该直线状部沿着所述凸部的突出方向和所述凹部的深度方向,在相同的高度位置上位于同一条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砌块,其特征在于,
在使所述砌块的底面位于下侧的状态下,所述前侧面包括:
比所述凸部更靠上侧的上侧侧面部;和
比所述凸部更靠下侧的下侧侧面部,
所述上侧侧面部形成于在所述凸部的突出方向上比所述下侧侧面部靠后的位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砌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砌块具有:
上侧隅角部,其形成在所述前侧面与该砌块的上表面相交的位置上;和
下侧隅角部,其形成在所述前侧面与该砌块的底面相交的位置上,
所述上侧侧面部从所述上侧隅角部延伸到所述凸部的所述凸部上侧轮廓部与所述前侧面相交的位置,
所述下侧侧面部从所述下侧隅角部延伸到所述凸部的所述凸部下侧轮廓部与所述前侧面相交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砌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砌块包含形成为平板状的砌块主体,
所述凸部以沿着所述砌块主体的所述前侧面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砌块主体的所述前侧面上,所述凹部以沿着所述砌块主体的所述后侧面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砌块主体的所述后侧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砌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形成在所述后侧面的长度方向的整个长度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58639 | 2011-11-28 | ||
JP2011-258639 | 2011-11-28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32417A true CN103132417A (zh) | 2013-06-05 |
Family
ID=48492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0278164A Pending CN103132417A (zh) | 2011-11-28 | 2012-01-30 | 砌块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3136935A (zh) |
KR (1) | KR20130059247A (zh) |
CN (1) | CN103132417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79106A (zh) * | 2014-08-21 | 2014-12-03 | 四川金锋建设有限公司 | 快捷式乡村道路硬化路面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90070638A (ko) | 2017-12-13 | 2019-06-21 | 니혼 코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콘크리트 블록 |
TWI678447B (zh) * | 2018-05-15 | 2019-12-01 | 淨斯人間志業股份有限公司 | 連鎖磚總成、組合連鎖磚總成之方法、單元組合磚及組合單元組合磚之方法 |
JP7022679B2 (ja) * | 2018-12-25 | 2022-02-18 | 大成ロテック株式会社 | 虫除け舗装システム |
KR102388671B1 (ko) * | 2021-09-08 | 2022-04-20 | 박종석 | 투수블록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93953A (ja) * | 1986-10-08 | 1988-04-25 | 元旦ビユーティ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ルブロツク壁体 |
US5503498A (en) * | 1993-04-23 | 1996-04-02 | Scheiwiller; Rene | Paving stone with lateral spacers |
US6705797B1 (en) * | 1999-04-07 | 2004-03-16 | Nihon Kogyo Co., Ltd. | Paving block and its installation method |
CN1617966A (zh) * | 2001-11-28 | 2005-05-18 | 汉斯·迈耶 | 地板铺设系统 |
CN1697904A (zh) * | 2003-02-12 | 2005-11-16 | 日本兴业株式会社 | 铺装用砌块 |
CN101250919A (zh) * | 2008-04-03 | 2008-08-27 | 程友珍 | 一种可以筑砌相互卡锁叠置形成多功能墙体的砌块 |
CN201485857U (zh) * | 2009-08-27 | 2010-05-26 | 冯恬 | 一种竖向卡锁砌块筑成的护坡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146685A (ja) * | 2003-11-17 | 2005-06-09 | Wonder Giken Kk | 路床材ブロック |
-
2012
- 2012-01-27 KR KR1020120008502A patent/KR20130059247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2-01-30 CN CN2012100278164A patent/CN103132417A/zh active Pending
- 2012-05-31 JP JP2012124461A patent/JP2013136935A/ja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93953A (ja) * | 1986-10-08 | 1988-04-25 | 元旦ビユーティ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ルブロツク壁体 |
US5503498A (en) * | 1993-04-23 | 1996-04-02 | Scheiwiller; Rene | Paving stone with lateral spacers |
US6705797B1 (en) * | 1999-04-07 | 2004-03-16 | Nihon Kogyo Co., Ltd. | Paving block and its installation method |
CN1617966A (zh) * | 2001-11-28 | 2005-05-18 | 汉斯·迈耶 | 地板铺设系统 |
CN1697904A (zh) * | 2003-02-12 | 2005-11-16 | 日本兴业株式会社 | 铺装用砌块 |
CN101250919A (zh) * | 2008-04-03 | 2008-08-27 | 程友珍 | 一种可以筑砌相互卡锁叠置形成多功能墙体的砌块 |
CN201485857U (zh) * | 2009-08-27 | 2010-05-26 | 冯恬 | 一种竖向卡锁砌块筑成的护坡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79106A (zh) * | 2014-08-21 | 2014-12-03 | 四川金锋建设有限公司 | 快捷式乡村道路硬化路面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30059247A (ko) | 2013-06-05 |
JP2013136935A (ja) | 2013-07-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32417A (zh) | 砌块 | |
ES2202165T3 (es) | Panel, especialmente panel para suelo. | |
ES2307150T3 (es) | Elemento de panel para revestimiento. | |
US6910833B2 (en) | Block with multifaceted bottom surface | |
ES2206232T3 (es) | Sistema de bloqueo, placa de piso que comprende tal sistema de bloqueo, asi como metodo para fabricar placas de piso. | |
RU2552504C2 (ru) | Панель | |
US20050204676A1 (en) | Panel element and connecting system for panel elements | |
CN102859077A (zh) | 用于挡土墙的砖 | |
CN106351249A (zh) | 组装式挡土墙砌块及挡土墙施工方法 | |
ZA202202537B (en) | Concrete variable cross-section prefabricated square pile | |
JP2015527512A (ja) | 構造ユニット及び位置決め部材 | |
US20210115677A1 (en) | Panel | |
CN103114676A (zh) | 多用墙体砌块 | |
JP2005290850A (ja) | 舗装用ブロック | |
CN103132424A (zh) | 砌块 | |
JP3194137U (ja) | ブロックの敷設構造 | |
CN204343575U (zh) | 一种新型瓷砖 | |
JP2020066956A (ja) | 拘束用ブロック | |
US8100608B2 (en) | Retaining wall | |
KR20220115772A (ko) | 소파블록, 이를 이용한 해양구조물 및 그 시공 방법 | |
CN114080478A (zh) | 用于防波堤的堤顶元件、用于防波堤的护面层组件、防波堤、对防波堤加堤顶的方法以及在防波堤上提供护面的方法 | |
KR101865828B1 (ko) | 슬라이딩구조체를 포함하는 신축이음장치 | |
KR101741579B1 (ko) | 인터위븐 방파제 | |
KR101199902B1 (ko) | 도로경계석의 연결구 | |
CN103696436A (zh) | 一种透水留土挡墙及其制作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6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