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25078B - 高频模块 - Google Patents

高频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25078B
CN103125078B CN201180046320.5A CN201180046320A CN103125078B CN 103125078 B CN103125078 B CN 103125078B CN 201180046320 A CN201180046320 A CN 201180046320A CN 103125078 B CN103125078 B CN 1031250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plexer
side filter
electrode
switch element
frequency mod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632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25078A (zh
Inventor
上嶋孝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250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250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250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250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44Transmit/receive switching
    • H04B1/48Transmit/receive switching in circuits for connecting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to a common transmission path, e.g. by energy of transmi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05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 H04B1/0053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with common antenna for more than one band
    • H04B1/0057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with common antenna for more than one band using diplexing or multiplexing filters for selecting the desired band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70Multiple-port networks for connecting several sources or loads, working on different frequencies or frequency bands, to a common load or source
    • H03H9/72Networks using surface acoustic waves
    • H03H9/725Duplex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现一种能提高双工器的发送侧电路与接收侧电路之间的隔离性并容易小型化的高频模块。高频模块(10)包括开关元件(SWIC)、双工器(DUP1、DUP2、DUP3)。双工器(DUP1)包括SAW滤波器(SAWut1、SAWur1),双工器(DUP2)包括SAW滤波器(SAWut2、SAWur2),双工器(DUP3)包括SAW滤波器(SAWut3、SAWur3)。SAW滤波器(SAWut1、SAWut2、SAWut3)安装在层叠体(900)的一条边的附近。SAW滤波器(SAWur1、SAWur2、SAWur3)安装在层叠体(900)的一条边的相反侧的另一条边的附近。层叠体(900)的中央安装有开关元件(SWIC)。

Description

高频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共用天线来发送和接收多个通信信号的高频模块。
背景技术
以往,已设计出各种利用共用天线对利用了各自不同的频带的多个通信信号进行发送和接收的高频模块。作为这种高频模块,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高频模块包括开关IC、信号分离电路、以及双工器。
这里,信号分离电路是对成为对象的多个通信信号进行信号分离的电路及电路元件,不限于发送信号、接收信号,例如是对以下信号进行信号分离的电路,即,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850的通信信号及GSM900的通信信号、DCS(Digital CellularSystem:数字蜂窝系统)的通信信号、PCS(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ervices:个人通信服务)的通信信号及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通信系统的通信信号。
双工器是对利用一个通信频带内不同频带的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进行信号分离的电路元件。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双工器与CDMA通信系统中的一个通信频带的发送信号输入端口、接收信号输出端口、天线输入输出端口(具体而言,经由开关IC的天线输入输出端口)相连接。双工器将上述一个通信频带的发送信号从发送信号输入端口传输到天线输入输出端口侧,并将上述一个通信频带的接收信号从天线输入输出端口侧传输到接收信号输出端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8-109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上所述,双工器对一个通信频带的发送信号的接收信号进行信号分离,这些利用一个通信频带的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所使用的频带较为接近。因此,当前,双工器、特别是安装在移动通信终端的高频模块中的双工器是通过将以发送信号的使用频带为通频带的发送侧SAW(Surface AcousticWave:表面声波)滤波器、和以接收信号的使用频带为通频带的接收侧SAW滤波器进行组合而构成的。
并且,如专利文献1所示,现有的双工器是将发送侧SAW滤波器和接收侧SAW滤波器一体地形成在一个壳体内。
因此,对于现有的双工器,发送信号的传输路径(电极图案等)与接收信号的传输路径(电极图案等)较接近。因此,高功率的发送信号可能会向接收信号侧的传输路径泄漏,使得发送侧电路与接收侧电路之间的隔离性下降。
此外,会需要高频模块进一步小型化,对于进行该高频模块的小型化所用的设计变更,各电路元件的大小也会成为重要的因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能提高双工器的发送侧电路与接收侧电路之间的隔离性并容易小型化的高频模块。
为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频模块,该高频模块包括:开关元件,该开关元件以切换方式将多个独立端子与共用端子相连接;双工器,该双工器对一个通信频带中的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进行信号分离;以及层叠体,该层叠体的顶面安装有开关元件及双工器,该层叠体的底面上形成有外部连接端口用电极,该层叠体的内层形成有构成高频模块的规定电极图案。该高频模块的双工器包括发送侧滤波器和接收侧滤波器。发送侧滤波器以发送信号的频带为通频带,并至少以接收信号的频带为衰减频带。接收侧滤波器以接收信号的频带为通频带,并至少以发送信号的频带为衰减频带。
这些发送侧滤波器和接收侧滤波器由独立的壳体组成。发送侧滤波器和接收侧滤波器以隔开方式安装在层叠体的顶面上。在发送侧滤波器的安装位置与接收侧滤波器的安装位置之间安装开关元件。
该结构中,构成双工器的发送侧滤波器和接收侧滤波器没有一体化,配置于层叠体顶面上隔开的位置,因此,与一体化的情况相比,发送侧滤波器和接收侧滤波器的间隔变大。由此,抑制了发送侧滤波器与接收侧滤波器之间不必要的电磁耦合及静电耦合。另外,这些发送侧滤波器与接收侧滤波器之间夹着开关元件,由此进一步抑制了发送侧滤波器与接收侧滤波器之间不必要的电磁耦合及静电耦合。此外,发送侧滤波器和接收侧滤波器为独立壳体,由此,单独的电路元件的壳体比现有的双工器单体小。因此,用于小型化的安装图案的选择自由度提高。
此外,在本发明的高频模块中,外部连接端口用电极包含从外部输入发送信号的发送信号输入端口用电极。以发送侧滤波器的发送信号输入端子和发送信号输入端口用电极在俯视层叠体的状态下至少一部分重合的方式安装发送侧滤波器。
在该结构中,形成在层叠体的顶面上并安装有发送侧滤波器的发送信号输入端子的电极、和形成在层叠体底面上的发送信号输入端子用电极在俯视层叠体的状态下,大致在相同位置。因此,若沿着通常的层叠方向进行走线,则能对安装有发送侧滤波器的发送信号输入端子的电极、和发送信号输入端口用电极进行连接的内层的发送系统的电极图案进行缩短。因此,能够抑制发送系统的电极图案与其它电极图案、例如接收系统的电极图案产生电磁耦合及静电耦合。
此外,在本发明的高频模块中,安装有发送侧滤波器的发送信号输入端子的电极、和发送信号输入端口用电极仅通过沿着层叠体的层叠方向而形成的通孔电极相连接。
在该结构中,安装有发送侧滤波器的发送信号输入端子的电极、和发送信号输入端口用电极以沿着层叠方向的最短距离相连接。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发送系统的电极图案与其它电极图案、例如接收系统的电极图案产生电磁耦合及静电耦合。
此外,在本发明的高频模块中,外部连接端口用电极包含向外部输出接收信号的接收信号输出端口用电极。以接收侧滤波器的接收信号输出端子和接收信号输出端口用电极在俯视层叠体的状态下至少一部分重合的方式安装接收侧滤波器。
在该结构中,形成在层叠体的顶面上并安装有接收侧滤波器的接收信号输出端子的电极、和形成在层叠体底面上的接收信号输出端子用电极在俯视层叠体的状态下,大致在相同位置。因此,若沿着通常的层叠方向进行走线,则能对安装有接收侧滤波器的接收信号输出端子的电极、和接收信号输出端口用电极进行连接的内层的接收系统的电极图案进行缩短。因此,能够抑制接收系统的电极图案与其它电极图案、例如发送系统的电极图案产生电磁耦合及静电耦合。
此外,在本发明的高频模块中,安装有接收侧滤波器的接收信号输出端子的电极、和接收信号输出端口用电极仅通过沿着层叠体的层叠方向而形成的通孔电极相连接。
在该结构中,安装有接收侧滤波器的接收信号输出端子的电极、和接收信号输出端口用电极以沿着层叠方向的最短距离相连接。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接收系统的电极图案与其它电极图案、例如发送系统的电极图案产生电磁耦合及静电耦合。
此外,在本发明的高频模块中,包括多个双工器。分别构成各双工器的多个发送侧滤波器一体地形成在一个壳体中。
在该结构中,与独立配置多个发送侧滤波器相比,能实现小型化。
此外,在本发明的高频模块中,包括多个双工器。分别构成各双工器的多个接收侧滤波器一体地形成在一个壳体中。
在该结构中,与独立配置多个接收侧滤波器相比,能实现小型化。
此外,在本发明的高频模块中,开关元件包括被施加驱动电压及控制电压的电源系统端子。发送侧滤波器相对于开关元件,安装在设置了电源系统端子一侧的相反侧。
在该结构中,能增大发送侧滤波器与开关元件的电源系统端子的距离,因此能抑制从发送侧滤波器泄漏的高功率发送信号输入至开关元件的电源系统端子。由此,能抑制发送信号与开关元件的驱动电压、控制电压产生叠加,能防止开关元件的特性劣化。
在本发明的高频模块中,层叠体的顶面上安装有电路元件,该电路元件是与开关元件、和构成双工器的发送侧滤波器及接收侧滤波器不同的构成要素。在开关元件的安装位置与发送侧滤波器的安装位置之间安装该电路元件。
在该结构中,开关元件及接收侧滤波器经由电路元件来相对于发送侧滤波器的安装位置进行安装,由此,不仅能提高发送侧滤波器与接收侧滤波器之间的隔离性,也能提高发送侧滤波器与开关元件之间的隔离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实现一种确保一个通信频带的发送信号侧电路与接收侧电路之间的隔离性并容易小型化的高频模块。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高频模块10的电路结构的框图。
图2是用于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高频模块10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外观立体图、顶面安装图、及开关元件SWIC的端子排列图案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高频模块10A的电路结构的框图。
图4是用于对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高频模块10A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外观立体图、顶面安装图、及开关元件SWIC的端子排列图案图。
图5是实施方式2的高频模块10A的剖面图。
图6是实施方式2的高频模块10A的层叠体900的最上层的安装状态图、及最下层的外部连接用端口电极的排列图案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高频模块进行说明。将对进行以下六种通信信号的发送和接收的高频模块进行说明,即,GSM900的通信信号、GSM1800的通信信号、GSM1900的通信信号、以及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通信系统的三种通信频带的发送和接收。另外,作为W-CDMA的三种通信频带的一个例子,存在BAND1、BAND2、BAND5的组合。这里,可以省略GSM900、GSM1800、GSM1900的发送接收电路。此外,这些GSM系统的通信信号以外的通信系统的发送和接收数也不限于三个。
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示出使用开关IC的情况来作为开关元件的一个例子,但也能适用由其它结构构成的开关元件。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高频模块10的电路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模块10的电路结构的框图。
开关元件SWIC包括单个共用端子PIC0和八个独立端子PIC11~PIC18。开关元件SWIC包括用于与接地GND进行连接的接地用端子PGND。接地用端子PGND与高频模块10的外部连接用接地端口电极PMGND相连接。
开关元件SWIC包括驱动电压施加用端子PICVdd以及多个控制电压施加用端子PICVc1、PICVc2、PICVc3、PICVc4。驱动电压施加用端子PICVdd与高频模块10的外部连接用电源系统端口电极PMVdd相连接。控制电压施加用端子PICVc1、PICVc2、PICVc3、PICVc4分别与高频模块10的外部连接用电源系统端口电极PMVc1、PMVc2、PMVc3、PMVc4相连接。
利用从驱动电压施加用端子PICVdd施加的驱动电压Vdd来驱动开关元件SWIC。在开关元件SWIC中,通过分别施加在多个控制电压施加用端子PICVc1、PICVc2、PICVc3、PICVc4上的控制电压Vc1、Vc2、Vc3、Vc4的组合,来将单个共用端子PIC0与八个独立端子PIC11~PIC18的任何一个相连接。
共用端子PIC0经由兼用作ESD(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电路的天线侧匹配电路来与高频模块10的外部连接用端口电极PMan相连接。端口电极PMan与外部的天线ANT相连接。
第一独立端子PIC11经由发送侧滤波器12A与高频模块10的外部连接用端口电极PMtL相连接。端口电极PMtL是从外部输入GSM850的发送信号或GSM900的发送信号的端口。发送侧滤波器12A是使GSM850的发送信号及GSM900的发送信号的二次谐波及三次谐波衰减、并以GSM850的发送信号及GSM900的发送信号的使用频带为通频带的滤波器电路。
第二独立端子PIC12经由发送侧滤波器12B与高频模块10的外部连接用端口电极PMtH相连接。端口电极PMtH是从外部输入GSM1800的发送信号或GSM1900的发送信号的端口。发送侧滤波器12B是使GSM1800的发送信号及GSM1900的发送信号的二次谐波及三次谐波衰减、并以GSM1800的发送信号及GSM1900的发送信号的使用频带为通频带的滤波器电路。
第三独立端子PIC13与SAW滤波器SAW1的一端相连接。在连接了第三独立端子PIC13和SAW滤波器SAW1的传输线路与接地电位之间连接有匹配用电感器L5。SAW滤波器SAW1是以GSM900的接收信号的频带为通频带的滤波器,并具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功能。SAW滤波器SAW1的另一端为平衡端子,并与高频模块10的外部连接用端口电极PMrL相连接。
第四独立端子PIC14与双信器DIP1的SAW滤波器SAWir1的一端相连接。在连接了第四独立端子PIC14和SAW滤波器SAWir1的传输线路与接地电位之间连接有匹配用电感器L6。SAW滤波器SAWir1是以GSM1800的接收信号的频带为通频带的滤波器,并具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功能。
第五独立端子PIC15与双信器DIP1的SAW滤波器SAWir2的一端相连接。在连接了第五独立端子PIC15和SAW滤波器SAWir2的传输线路与接地电位之间连接有匹配用电感器L7。SAW滤波器SAWir2是以GSM1900的接收信号的频带为通频带的滤波器,并具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功能。
将SAW滤波器SAWir1、SAWir2形成为一体,从而形成一个双信器DIP1。双信器DIP1的SAW滤波器SAWir1、SAWir2共用平衡端子。该共用的平衡端子与高频模块10的外部连接用端口电极PMrH相连接。将GSM1800的接收信号及GSM1900的接收信号从端口电极PMrH输出到外部。
第六独立端子PIC16与双工器DUP1相连接。第六独立端子PIC16与双工器DUP1之间连接有电容器C2,该电容器C2的双工器DUP1侧与接地电位之间连接有电感器L3。这些电容器C2和电感器L3构成匹配电路。
双工器DUP1由SAW滤波器SAWut1和SAW滤波器SAWur1构成。第六独立端子PIC16同时与SAW滤波器SAWut1的一端和SAW滤波器SAWur1的一端相连接。
本发明的发送侧滤波器所对应的SAW滤波器SAWut1以第一通信信号的发送信号的使用频带为通频带,且将第一通信信号的接收信号的使用频带设定在衰减频带内。SAW滤波器SAWut1的另一端与高频模块10的外部连接用端口电极PMct1相连接。端口电极PMct1是从外部输入第一发送信号的端口。
本发明的接收侧滤波器所对应的SAW滤波器SAWur1以第一通信信号的接收信号的使用频带为通频带,且将第一通信信号的发送信号的使用频带设定在衰减频带内。SAW滤波器SAWur1具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功能。SAW滤波器SAWur1的另一端为平衡端子,并与高频模块10的外部连接用端口电极PMcr1相连接。端口电极PMcr1是向外部输出第一接收信号的端口。
另外,构成双工器DUP1的SAW滤波器SAWut1和SAW滤波器SAWur1分别由具有独立壳体的电路元件来实现。并且,SAW滤波器SAWut1和SAW滤波器SAWur1如后文详述的那样,以隔开的方式进行配置。
第七独立端子PIC17与双工器DUP2相连接。第七独立端子PIC17和双工器DUP2之间的传输路径与接地电位之间连接有匹配用电感器L8。
双工器DUP2由SAW滤波器SAWut2和SAW滤波器SAWur2构成。第七独立端子PIC17同时与SAW滤波器SAWut2的一端和SAW滤波器SAWur2的一端相连接。
本发明的发送侧滤波器所对应的SAW滤波器SAWut2以第二通信信号的发送信号的使用频带为通频带,且将第二通信信号的接收信号的使用频带设定在衰减频带内。SAW滤波器SAWut2的另一端与高频模块10的外部连接用端口电极PMct2相连接。端口电极PMct2是从外部输入第二发送信号的端口。
本发明的接收侧滤波器所对应的SAW滤波器SAWur2以第二通信信号的接收信号的使用频带为通频带,且将第二通信信号的发送信号的使用频带设定在衰减频带内。SAW滤波器SAWur2具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功能。SAW滤波器SAWur2的另一端为平衡端子,并与高频模块10的外部连接用端口电极PMcr2相连接。端口电极PMcr2是向外部输出第二接收信号的端口。
另外,构成双工器DUP2的SAW滤波器SAWut2和SAW滤波器SAWur2也分别由具有独立壳体的电路元件来实现。并且,SAW滤波器SAWut2和SAW滤波器SAWur2如后文详述的那样,以隔开的方式进行配置。
第八独立端子PIC18与双工器DUP3相连接。第八独立端子PIC18和双工器DUP3之间的传输路径与接地电位之间连接有匹配用电感器L4。
双工器DUP3由SAW滤波器SAWut3和SAW滤波器SAWur3构成。第八独立端子PIC18同时与SAW滤波器SAWut3的一端和SAW滤波器SAWur3的一端相连接。
本发明的发送侧滤波器所对应的SAW滤波器SAWut3以第三通信信号的发送信号的使用频带为通频带,且将第三通信信号的接收信号的使用频带设定在衰减频带内。SAW滤波器SAWut3的另一端与高频模块10的外部连接用端口电极PMct3相连接。端口电极PMct3是从外部输入第三发送信号的端口。
本发明的接收侧滤波器所对应的SAW滤波器SAWur3以第三通信信号的接收信号的使用频带为通频带,且将第三通信信号的发送信号的使用频带设定在衰减频带内。SAW滤波器SAWur3具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功能。SAW滤波器SAWur3的另一端为平衡端子,并与高频模块10的外部连接用端口电极PMcr3相连接。端口电极PMcr3是向外部输出第三接收信号的端口。
另外,构成双工器DUP3的SAW滤波器SAWut3和SAW滤波器SAWur3也分别由具有独立壳体的电路元件来实现。并且,SAW滤波器SAWut3和SAW滤波器SAWur3如后文详述的那样,以隔开的方式进行配置。
接着,对包括上述电路结构的高频模块1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用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模块10的结构的图,图2(A)是外观立体图,图2(B)是顶面安装图,图2(C)是开关元件SWIC的端子排列图案图。
高频模块10包括层叠体900、以及安装在该层叠体900的顶面上的、以下所示的各电路元件。
层叠体900中,层叠了规定数量的电介质层,且形成有内层电极,并实现了除后文的电路元件以外的、形成高频模块10的电极图案。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未详细图示,但在层叠体900的底面上以规定排列分别形成有上述外部连接用端口电极。
安装在层叠体900的顶面上的电路元件包括上述开关元件SWIC、SAW滤波器SAW1、双信器DIP1、构成双工器DUP1的SAW滤波器SAWut1、SAWur1、构成双工器DUP2的SAW滤波器SAWut2、SAWur2、以及构成双工器DUP3的SAW滤波器SAWut3、SAWur3。
此时,构成双工器DUP1的SAW滤波器SAWut1、SAWur1分别是利用独立壳体来实现的电路元件。同样,构成双工器DUP2的SAW滤波器SAWut2、SAWur2也分别是利用独立壳体来实现的电路元件。构成双工器DUP3的SAW滤波器SAWut3、SAWur3也分别是利用独立壳体来实现的电路元件。
另外,电路元件也包含用于构成上述匹配电路的电感器等。
当俯视层叠体900时,构成双工器DUP1的SAW滤波器SAWut1、构成双工器DUP2的SAW滤波器SAWut2、以及构成双工器DUP3的SAW滤波器SAWut3沿着一条边安装在该边的附近。
当俯视层叠体900时,构成双工器DUP1的SAW滤波器SAWur1、构成双工器DUP2的SAW滤波器SAWur2、以及构成双工器DUP3的SAW滤波器SAWur3沿着一条边的相反侧的另一条边安装在该另一条边的附近。
通过该结构,构成双工器DUP1的SAW滤波器SAWut1与SAW滤波器SAWur1相互隔开。由此,能抑制SAW滤波器SAWut1、SAWur1之间不必要的电磁耦合及静电耦合,并能提高隔离性。即,能够提高双工器DUP1的特性,且高功率的第一通信信号的发送信号不会向SAW滤波器SAWur1侧泄漏。
同样,构成双工器DUP2的SAW滤波器SAWut2与SAW滤波器SAWur2相互隔开,构成双工器DUP3的SAW滤波器SAWut3与SAW滤波器SAWur3相互隔开。由此,能抑制SAW滤波器SAWut2、SAWur2之间以及SAW滤波器SAWut3、SAWur3之间不必要的电磁耦合及静电耦合,并能提高隔离性。即,能够提高双工器DUP2的特性,且高功率的第二通信信号的发送信号不会向SAW滤波器SAWur2侧泄漏。此外,能够提高双工器DUP3的特性,且高功率的第三通信信号的发送信号不会向SAW滤波器SAWur3侧泄漏。
另外,当俯视层叠体900时,中央安装有开关元件SWIC。换言之,构成双工器DUP1、DUP2、DUP3的SAW滤波器SAWut1、SAW滤波器SAWut2和SAW滤波器SAWut3的安装区域与构成双工器DUP1、DUP2、DUP3的SAW滤波器SAWur1、SAW滤波器SAWur2和SAW滤波器SAWur3的安装区域之间安装有开关元件SWIC。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构成双工器DUP1的SAW滤波器SAWut1、SAWur1之间不必要的电磁耦合及静电耦合。同样,能够进一步抑制构成双工器DUP2的SAW滤波器SAWut2、SAWur2之间不必要的电磁耦合及静电耦合、以及构成双工器DUP3的SAW滤波器SAWut3、SAWur3之间不必要的电磁耦合及静电耦合。特别是如图2(B)所示,在将构成双工器DUP2的SAW滤波器SAWut2、SAWur2连接起来的直线上、以及在将构成双工器DUP3的SAW滤波器SAWut3、SAWur3连接起来的直线上存在开关元件SWIC,因此,抑制不必要的电磁耦合及静电耦合的效果更大。
此外,如图2(B)、图2(C)所示,开关元件SWIC以如下方式安装在层叠体900上,即,使得包括驱动电压施加用端子PICVdd以及多个控制电压施加用端子PICVc1、PICVc2、PICVc3、PICVc4的电源系统端子组在接收侧滤波器、即SAW滤波器SAWur1、SAWur2、SAWur3一侧。换言之,开关元件SWIC以如下方式安装在层叠体900上,即,这些电源系统端子组在发送侧滤波器、即SAW滤波器SAWut1、SAWut2、SAWut3一侧的相反侧。
通过该结构,发送侧滤波器、即SAW滤波器SAWut1、SAWut2、SAWut13与电源系统端子组隔开,因此能确保高隔离性。因此,能够抑制高功率的发送信号从发送侧滤波器、即SAW滤波器SAWut1、SAWut2、SAWut3泄漏从而与输入至电源系统端子组的驱动电压及控制电压叠加。由此,能提高开关元件SWIC的高次谐波特性等各开关特性。
此外,若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与现有的将发送侧滤波器和接收侧滤波器一体化后得到的双工器相比,各发送侧滤波器及接收侧滤波器、即SAW滤波器SAWut1、SAWut2、SAWut3、SAWur1、SAWur2、SAWur3的外形更小。由此,提高了在高频模块10上安装各电路元件时的配置自由度,并能更可靠且容易地使高频模块10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与上述一条边及另一条边正交的其它边来安装双信器DIP1及SAW滤波器SAW1,但也可以根据规格将其安装在其它位置。
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2的高频模块。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模块10A的电路结构的框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高频模块10A对于实施方式1中所示的高频模块10而言,仅在开关元件SWIC的电源系统电路中添加了噪音应对用的电感器Lm、和电阻器R1、R2、R3、R4,其它电路结构相同。因此,在电路结构的说明中,仅说明不同的部位,并省略其它部位的说明。
开关元件SWIC的驱动电压施加用端子PICVdd与高频模块10A的外部连接用电源系统端口电极PMVdd之间连接有电感器Lm。
开关元件SWIC的控制电压施加用端子PICVc1与高频模块10A的外部连接用电源系统端口电极PMVc1之间连接有电阻器R1。开关元件SWIC的控制电压施加用端子PICVc2与高频模块10A的外部连接用电源系统端口电极PMVc2之间连接有电阻器R2。开关元件SWIC的控制电压施加用端子PICVc3与高频模块10A的外部连接用电源系统端口电极PMVc3之间连接有电阻器R3。开关元件SWIC的控制电压施加用端子PICVc4与高频模块10A的外部连接用电源系统端口电极PMVc4之间连接有电阻器R4。
这种结构的高频模块10A包括以下所示的结构。图4是用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模块10A的结构的图,图4(A)是外观立体图,图4(B)是顶面安装图,图4(C)是开关元件SWIC的端子排列图案图。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高频模块10A的剖面图。另外,图5示出了从底面侧观察层叠体900的各电介质层时的电极图案。图6(A)是本实施方式的高频模块10A的层叠体900的最上层的安装状态图,图6(B)是最下层的外部连接用端口电极的排列图案图。
与实施方式1的高频模块10同样,层叠体900的最上层安装有构成如下各部分的各电路元件,即,开关元件SWIC、SAW滤波器SAW1、双信器DIP1、构成双工器DUP1的SAW滤波器SAWut1、SAWur1、构成双工器DUP2的SAW滤波器SAWut2、SAWur2、构成双工器DUP3的SAW滤波器SAWut3、SAWur3、以及匹配电路。
另外,在高频模块10A中安装有上述电感器Lm、以及电阻器R1、R2、R3、R4。当俯视层叠体900时,这些电感器Lm、电阻器R1、R2、R3、R4排列并安装在开关元件SWIC的安装位置与发送侧滤波器、即SAW滤波器SAWut1、SAW滤波器SAWut2、SAW滤波器SAWut3的安装区域之间。
通过这种结构,能进一步提高发送侧滤波器即SAW滤波器SAWut1、SAW滤波器SAWut2、SAW滤波器SAWut3与、接收侧滤波器即SAW滤波器SAWur1、SAW滤波器SAWur2、SAW滤波器SAWur3之间的隔离性。而且,也能进一步提高发送侧滤波器即SAW滤波器SAWut1、SAW滤波器SAWut2、SAW滤波器SAWut3与开关元件SWIC的隔离性。
此时,对于开关元件SWIC,即使电源系统端子组成为发送侧滤波器即SAW滤波器SAWut1、SAW滤波器SAWut2、SAW滤波器SAWut3,也能通过存在于开关元件SWIC与发送侧滤波器组之间的电感器Lm、电阻器R1、R2、R3、R4来确保隔离性,并能抑制发送信号与驱动电压及控制电压的叠加。
另外,如图3及图6所示,在安装电感器Lm、电阻器R1、R2、R3、R4时,以如下方式来安装电感器Lm、电阻器R1、R2、R3、R4,即,使电感器Lm、电阻器R1、R2、R3、R4的与外部连接用端口电极相连接一侧(图3、图6的“SB”侧)的端子朝向发送侧滤波器组的安装区域侧。由此,能进一步提高隔离性,并能抑制发送信号与驱动电压及控制电压的叠加。
接着,使用图5、图6来说明层叠体900的内部结构及顶面的安装图案、和底面的外部连接用端口电极的排列图案。
层叠体900层叠有十四层的电介质层,各电介质层上形成有用于构成高频模块10A的规定电极图案,并且形成有将各层之间连接起来的通孔电极。在图5的各层中用圆形图标来表示通孔电极。另外,以下,将最上层作为第一层,越往下层侧数值越大,并将最下层作为第十四层来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最上层即第一层的顶面、即层叠体900的顶面上形成有用于安装各电路元件的元件安装用电极。
第二层及第三层上形成有走线图案电极。第四层的几乎整个面上形成有内层接地电极GNDi。第五层上形成有走线电极。第六层的规定区域内形成有内层接地电极GNDi。
第七层、第八层、第九层、第十层、第十一层、第十二层上形成有用于构成发送侧滤波器12A、12B、天线侧匹配电路11的电感器用电极图案和电容器用电极图案。
第十三层的几乎整个面上形成有内层接地电极GNDi。
最下层即第十四层的底面、即层叠体900的底面上排列形成有外部连接用端口电极。如图6所示,第十四层的与发送侧滤波器即SAW滤波器SAWut1、SAWut2、SAWut3的安装侧的一条边相对应的一条边上排列形成有第一发送信号输入用端口电极PMct1、第二发送信号输入用端口电极PMct2、第三发送信号输入用端口电极PMct3、以及GSM1800/1900的发送信号输入用端口电极PMtH、GSM850/900的发送信号输入用的端口电极PMtL。
此时,在俯视层叠体900的状态下,第一发送信号输入用端口电极PMct1与SAW滤波器SAWut1的发送信号输入端子用安装电极Pst1形成为至少部分重合。并且,端口电极PMct1和安装电极Pst1仅经由通孔电极VHt1相连接。通过该结构,端口电极PMct1和安装电极Pst1沿着层叠方向以最短距离相连接,因而很难对其它电路元件产生不必要的电磁耦合及静电耦合。
此外,在俯视层叠体900的状态下,第二发送信号输入用端口电极PMct2与SAW滤波器SAWut2的发送信号输入端子用安装电极Pst2形成为至少部分重合。并且,端口电极PMct2和安装电极Pst2仅经由通孔电极VHt2相连接。通过该结构,端口电极PMct2和安装电极Pst2沿着层叠方向以最短距离相连接,因而很难对其它电路元件产生不必要的电磁耦合及静电耦合。
此外,在俯视层叠体900的状态下,第三发送信号输入用端口电极PMct3与SAW滤波器SAWut3的发送信号输入端子用安装电极Pst3形成为至少部分重合。并且,端口电极PMct3和安装电极Pst3仅经由通孔电极VHt3相连接。通过该结构,端口电极PMct3和安装电极Pst3沿着层叠方向以最短距离相连接,因而很难对其它电路元件产生不必要的电磁耦合及静电耦合。
另外,虽然这些通孔电极VHt1、VHt2、VHt3比较接近,而且是以平行方式延伸的电极,但如图5的第四层和第十三层所示,通孔电极之间夹着内层接地电极GNDi,因此也能抑制它们之间不必要的电磁耦合及静电耦合。
此外,在第十四层的与接收侧滤波器即SAW滤波器SAWur1、SAWur2、SAWur3的安装侧的另一条边相对应的另一条边上排列形成有第一接收信号输出用端口电极PMcr1、第二接收信号输出用端口电极PMcr2、第三接收信号输出用端口电极PMcr3。
此时,在俯视层叠体900的状态下,第一接收信号输出用端口电极PMct1与SAW滤波器SAWur1的接收信号输出端子用安装电极Psr1形成为至少部分重合。并且,端口电极PMcr1和安装电极Psr1仅经由通孔电极VHr1相连接。通过该结构,端口电极PMcr1和安装电极Psr1沿着层叠方向以最短距离相连接,因而很难对其它电路元件产生不必要的电磁耦合及静电耦合。并且,通过与上述为第一发送信号设置的端口电极PMct1和安装电极Pst1仅经由通孔电极VHt1相连接的结构进行组合,第一通信信号的发送系统电路与接收系统电路相互远离,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不必要的电磁耦合及静电耦合。由此,能在第一通信信号的发送系统电路与接收系统电路之间实现高隔离性。
此外,在俯视层叠体900的状态下,第二接收信号输出用端口电极PMcr2与SAW滤波器SAWur2的接收信号输出端子用安装电极Psr2形成为至少部分重合。并且,端口电极PMcr2和安装电极Psr2仅经由通孔电极VHr2相连接。通过该结构,端口电极PMcr2和安装电极Psr2沿着层叠方向以最短距离相连接,因而很难对其它电路元件产生不必要的电磁耦合及静电耦合。并且,通过与上述为第二发送信号设置的端口电极PMct2和安装电极Pst2仅经由通孔电极VHt2相连接的结构进行组合,第二通信信号的发送系统电路与接收系统电路相互远离,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不必要的电磁耦合及静电耦合。由此,能在第二通信信号的发送系统电路与接收系统电路之间实现高隔离性。
此外,在俯视层叠体900的状态下,第三接收信号输出用端口电极PMcr3与SAW滤波器SAWur3的接收信号输出端子用安装电极Psr3形成为至少部分重合。并且,端口电极PMcr3和安装电极Psr3仅经由通孔电极VHr3相连接。通过该结构,端口电极PMcr3和安装电极Psr3沿着层叠方向以最短距离相连接,因而很难对其它电路元件产生不必要的电磁耦合及静电耦合。并且,通过与上述为第三发送信号设置的端口电极PMct3和安装电极Pst3仅经由通孔电极VHt3相连接的结构进行组合,第三通信信号的发送系统电路与接收系统电路相互远离,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不必要的电磁耦合及静电耦合。由此,能在第三通信信号的发送系统电路与接收系统电路之间实现高隔离性。
此外,在俯视第十四层的状态下,在端口电极PMct1、端口电极PMct2及端口电极PMct3、与端口电极PMcr1、端口电极PMcr2及端口电极PMcr3之间的中央区域形成有接地端口电极PMGND。由此,在安装面上也能确保发送系统电路和接收系统电路的高隔离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仅通过通孔电极来对应当连接的端口电极和安装电极进行连接的例子,但也可以在例如俯视状态下与SAW滤波器的安装区域相对应的范围内,利用规定的内层电极来进行走线。该结构也能确保相同的通信信号的发送系统电路与接收系统电路之间的高隔离性。
另外,关于上述实施方式2所示的、层叠体900的走线电极图案、安装电极、端口电极的排列图案,也能将其应用于实施方式1所示的高频模块10。由此,即使在实施方式1所示的高频模块10中,也能确保层叠体900内发送系统电路与接收系统电路之间的高隔离性。
此外,上述说明中示出了使用三个双工器的例子,但本发明的结构也能应用于包含一个在内的其它个数的情况。在使用多个的情况下,可以将构成各双工器的多个发送侧滤波器一体地形成在一个壳体中。通过进行这种一体化,相比于独立安装各发送侧滤波器,能使高频模块小型化。另外,并不限于发送侧滤波器,对于发送侧滤波器,也同样可以将多个接收侧滤波器一体地形成在一个壳体中。
标号说明
10、10A:高频模块
11:天线侧匹配电路
12A、12B:发送滤波器
900:层叠体
SWIC:开关元件
DIP1:双信器
DUP1、DUP2、DUP3:双工器
SAW1、SAWir1、SAWir2、SAWur1、SAWur2、SAWur3、SAWut1、SAWut2、SAWut3:SAW滤波器
VHt1、VHt2、VHt3、VHr1、VHr2、VHr3:通孔电极

Claims (7)

1.一种高频模块,包括:
开关元件,该开关元件具有:被施加驱动电压或控制电压的电源系统端子、共用端子、以及以切换方式将多个独立端子与所述共用端子相连接的多个独立端子,且该开关元件俯视时呈矩形;
双工器,该双工器对一个通信频带的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进行信号分离;以及
层叠体,该层叠体的顶面安装有所述开关元件及所述双工器,该层叠体的底面上形成有外部连接端口用电极,该层叠体的内层形成有构成高频模块的规定电极图案,
该高频模块的特征在于,
所述双工器包括:
发送侧滤波器,该发送侧滤波器以所述发送信号的频带为通频带,并至少以所述接收信号的频带为衰减频带;以及
接收侧滤波器,该接收侧滤波器以所述接收信号的频带为通频带,并至少以所述发送信号的频带为衰减频带,
所述发送侧滤波器和所述接收侧滤波器由独立的壳体组成,
所述发送侧滤波器和所述接收侧滤波器以隔开方式安装在所述层叠体的顶面上,
在所述发送侧滤波器的安装位置与所述接收侧滤波器的安装位置之间安装有所述开关元件,
该高频模块包括多个所述双工器,
分别构成各双工器的多个发送侧滤波器或多个接收侧滤波器一体地形成在一个壳体中,
所述电源系统端子沿着位于所述双工器的接收侧滤波器一侧的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一边而设置,
所述双工器的发送侧滤波器及接收侧滤波器连接于沿着第二边设置的独立端子,所述第二边与所述开关元件的所述第一边相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连接端口用电极包含从外部输入所述发送信号的发送信号输入端口用电极,
以所述发送侧滤波器的发送信号输入端子和所述发送信号输入端口用电极在俯视所述层叠体的状态下至少一部分重合的方式安装所述发送侧滤波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模块,其特征在于,
安装有所述发送侧滤波器的发送信号输入端子的电极、和所述发送信号输入端口用电极仅通过沿着所述层叠体的层叠方向而形成的通孔电极相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连接端口用电极包含接收信号输出端口用电极,该接收信号输出端口用电极向外部输出所述接收信号,
所述接收侧滤波器以所述接收侧滤波器的接收信号输出端子和所述接收信号输出端口用电极在俯视所述层叠体的状态下至少一部分重合的方式进行安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模块,其特征在于,
安装有所述接收侧滤波器的接收信号输出端子的电极、和所述接收信号输出端口用电极仅通过沿着所述层叠体的层叠方向而形成的通孔电极相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关元件包括被施加驱动电压及控制电压的电源系统端子,
所述发送侧滤波器相对于所述开关元件安装在设置了所述电源系统端子一侧的相反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叠体的顶面上安装有电路元件,该电路元件是与所述开关元件、和构成所述双工器的所述发送侧滤波器及所述接收侧滤波器不同的构成要素,
在所述开关元件的安装位置与所述发送侧滤波器的安装位置之间安装该电路元件。
CN201180046320.5A 2010-09-29 2011-09-26 高频模块 Active CN1031250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18064 2010-09-29
JP2010-218064 2010-09-29
PCT/JP2011/071791 WO2012043429A1 (ja) 2010-09-29 2011-09-26 高周波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25078A CN103125078A (zh) 2013-05-29
CN103125078B true CN103125078B (zh) 2015-02-11

Family

ID=45892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6320.5A Active CN103125078B (zh) 2010-09-29 2011-09-26 高频模块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160397B2 (zh)
JP (1) JP5590134B2 (zh)
CN (1) CN103125078B (zh)
WO (1) WO20120434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51605B2 (ja) 2015-11-18 2019-01-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高周波モジュール及び通信装置
JP2018101943A (ja) * 2016-12-21 2018-06-2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高周波モジュール
JP2018157248A (ja) 2017-03-15 2018-10-0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フロントエンドモジュール
CN107769752A (zh) * 2017-11-17 2018-03-06 中电科技集团重庆声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多通道声表面滤波模块
CN213937905U (zh) 2018-03-29 2021-08-1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高频模块
JP2021145282A (ja) * 2020-03-13 2021-09-2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高周波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通信装置
JP2021158556A (ja) * 2020-03-27 2021-10-0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高周波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通信装置
JP2021158554A (ja) * 2020-03-27 2021-10-0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高周波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通信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36806A1 (fr) * 2001-10-24 2003-05-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odule de commutation composee haute frequence, et terminal de communication equipe de ce module
JP2005073086A (ja) * 2003-08-26 2005-03-17 Kyocera Corp スイッチ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2006246234A (ja) * 2005-03-04 2006-09-14 Hitachi Metals Ltd 高周波スイッチ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無線通信装置
JP2009531882A (ja) * 2006-03-31 2009-09-03 エプコス 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ャフト マルチバンドおよびマルチモード方式の移動無線モジュ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00937A (ja) * 2001-09-26 2003-04-04 Hitachi Ltd 高周波モジュール
JP2004147045A (ja) * 2002-10-24 2004-05-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高周波スイッチ
JP3828892B2 (ja) * 2003-03-19 2006-10-04 日本電波工業株式会社 高周波無線機
DE10316719B4 (de) * 2003-04-11 2018-08-02 Snaptrack, Inc. Frontendschaltung für drahtlose Übertragungssysteme
JP2005045345A (ja) 2003-07-23 2005-02-17 Murata Mfg Co Ltd 高周波モジュール
JP2005124139A (ja) * 2003-09-25 2005-05-12 Murata Mfg Co Ltd 分波器、通信機
WO2005072468A2 (en) * 2004-01-28 2005-08-11 Paratek Microwave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capable of utilizing a tunable antenna-duplexer combination
DE102004032928B4 (de) * 2004-07-07 2013-03-07 Epcos Ag RF-Modul mit verbesserter Integration
KR20060113539A (ko) * 2005-04-28 2006-11-02 쿄세라 코포레이션 대역통과 필터 및 이것을 사용한 무선통신기기
JP4521602B2 (ja) * 2005-06-06 2010-08-11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マルチモード高周波回路
US7808935B2 (en) * 2006-03-08 2010-10-05 Kyocera Corporation Duplexer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JP4441886B2 (ja) * 2006-03-31 2010-03-31 Tdk株式会社 高周波モジュール
JP2008010995A (ja) 2006-06-28 2008-01-17 Ngk Spark Plug Co Ltd アンテナスイッチモジュール
DE102007019082B4 (de) * 2007-04-23 2018-04-05 Snaptrack Inc. Frontendmodul
DE102007050606B3 (de) * 2007-10-23 2009-04-23 Epcos Ag Schaltungsanordnung für eine Mobilfunk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DE102008003820B4 (de) * 2008-01-10 2013-01-17 Epcos Ag Frontendschaltung
JP2010068503A (ja) * 2008-08-13 2010-03-25 Seiko Epson Corp 弾性表面波素子
JP2010232314A (ja) * 2009-03-26 2010-10-14 Tdk Corp 電子部品モジュール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36806A1 (fr) * 2001-10-24 2003-05-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odule de commutation composee haute frequence, et terminal de communication equipe de ce module
JP2005073086A (ja) * 2003-08-26 2005-03-17 Kyocera Corp スイッチ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2006246234A (ja) * 2005-03-04 2006-09-14 Hitachi Metals Ltd 高周波スイッチ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無線通信装置
JP2009531882A (ja) * 2006-03-31 2009-09-03 エプコス 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ャフト マルチバンドおよびマルチモード方式の移動無線モジュー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160397B2 (en) 2015-10-13
JPWO2012043429A1 (ja) 2014-02-06
CN103125078A (zh) 2013-05-29
JP5590134B2 (ja) 2014-09-17
US20130176915A1 (en) 2013-07-11
WO2012043429A1 (ja) 2012-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83152B (zh) 高频模块
CN103125078B (zh) 高频模块
CN102204100B (zh) 高频电路、高频部件及多频带通信装置
KR100653344B1 (ko) 스위치 회로 및 복합 고주파 부품
CN103636136B (zh) 高频模块
CN103155427B (zh) 高频模块
CN101375515B (zh) 复合高频部件及移动通信装置
WO2013021626A1 (ja) フィルタモジュール
US8805299B2 (en) High-frequency module
JP4422724B2 (ja) 適応フィルタをもつアンテナスイッチ
CN103026622B (zh) 高频模块
KR20090035480A (ko) 분기 회로, 고주파 회로 및 고주파 모듈
JP5582400B2 (ja) 高周波回路部品、及び通信装置
CN102684729B (zh) 高频模块
CN102301611A (zh) 双工器模块
JP2005210607A (ja) 分波回路及び高周波スイッチ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