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97062B - 钻头及使用该钻头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钻头及使用该钻头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097062B CN103097062B CN201280002568.6A CN201280002568A CN103097062B CN 103097062 B CN103097062 B CN 103097062B CN 201280002568 A CN201280002568 A CN 201280002568A CN 103097062 B CN103097062 B CN 10309706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ll bit
- groove
- cutting portion
- observe
- leading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51/00—Tools for drilling machines
- B23B51/02—Twist dril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2251/00—Details of tools for drilling machines
- B23B2251/40—Flutes, i.e. chip conveying grooves
- B23B2251/406—Flutes, i.e. chip conveying grooves of special form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2251/00—Details of tools for drilling machines
- B23B2251/44—Margins, i.e. the narrow portion of the land which is not cut away to provide clearance on the circumferential surfac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51/00—Tools for drilling machines
- B23B51/011—Micro dril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08/00—Cutting by use of rotating axially moving tool
- Y10T408/03—Process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08/00—Cutting by use of rotating axially moving tool
- Y10T408/89—Tool or Tool with support
- Y10T408/909—Having peripherally spaced cutting edges
- Y10T408/9095—Having peripherally spaced cutting edges with axially extending relief channel
- Y10T408/9097—Spiral chann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rilling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钻头以及使用该钻头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钻头具有本体部和圆柱状的切削部,切削部具有在前端部相互离开配置的两个切削刃、分别与两个切削刃连续且向后端部螺旋状延伸的两个槽、从前端部侧向后端部侧螺旋状延伸且在剖视下以切削部的外周为基准向内侧凹陷的间隔部,切削部具有切削部的两个槽中的至少一个与间隔部汇合的第一汇合槽,所述第一汇合槽在剖视下底面为向外侧凸起的曲线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钻头及使用该钻头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在日本特开2007-307642号公报中公开了以下的内容,即,在本体的前端具有两个切削刃和与各切削刃相连的两个弯曲的槽的钻头中,两个弯曲的槽在从本体的前端后退规定量的位置汇合成一个槽。
然而,在如此槽汇合的钻头中,从各切削刃生成的切屑在两个槽汇合的部位有容易堵塞的倾向。其结果是,由于起因于堵塞的切屑而引起汇合部位发热,有被切削件变质或加工孔的内壁变形(表面粗糙度劣化)之虞。另外,若切屑堵塞于槽的汇合部位,则在加工中施加于该部位的应力(切削扭矩)增大,有钻头折损之虞。另一方面,在槽的汇合部位由于槽彼此交叉引起槽形状产生变化,因此通过各槽而来的切屑的流动在汇合部位产生变化,有损伤加工孔的内壁之虞。
因此,需要兼备优异的孔加工性和优异的耐折损性的钻头及使用该钻头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钻头具有本体部和圆柱状的切削部。所述切削部具有:在前端部相互离开配置的两个切削刃;分别与两个切削刃连续且向后端部螺旋状延伸的两个槽;从所述前端部侧向所述后端部侧螺旋状延伸且在剖视下以所述切削部的外周为基准向内侧凹陷的间隔部。并且,所述切削部具有所述切削部的两个槽的至少一个与所述间隔部汇合的第一汇合槽,所述第一汇合槽在剖视下底面为向外侧凸起的曲线状。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钻头具有本体部和圆柱状的切削部。所述切削部具有:在前端部相互离开配置的两个切削刃;分别与所述两个切削刃连续且向后端部螺旋状延伸并且相互汇合的两个槽。另外,所述两个槽分别在与所述汇合的部位相比靠所述前端部侧,在剖视下随着离开一端而以所述切削部的外周为基准的深度D变大而达到所述切削部的底部,且随着从所述底部朝向另一端而所述深度D变小。并且,所述切削部在与所述汇合的部位相比靠所述后端部侧具有在剖视下底面为向外侧凸起的曲线状的第一汇合槽。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包括:使所述钻头绕旋转轴旋转的工序;使旋转的所述钻头的所述两个切削刃接触被切削件的工序;使被切削件和所述钻头相对离开的工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涉及的钻头,由于槽及间隔部汇合而得到的第一汇合槽为在剖视下底面向外侧凸起的曲线状,所以能够在较大地确保钻头的芯厚(内切圆)的同时,减少通过各槽排出的切屑彼此在汇合部位堵塞,因此能够兼备优异的孔加工性和优异的耐破损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钻头的图,(a)是整体侧视图,(b)是放大表示切削部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钻头的图,(a)是放大表示切削部的侧视图,(b)是前端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钻头的各截面的图,(a)是X1-X1线的剖视图,(b)是X2-X2线的剖视图,(c)是X3-X3线的剖视图,(d)是X4-X4线的剖视图。
图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的图,(a)是表示使钻头朝向被切削件而接近Y方向的工序的图,(b)是表示使钻头接触被切削件的工序的图,(c)是表示使钻头从被切削件向Z方向离开的工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钻头>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3对本发明涉及的钻头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钻头1具有被机床的旋转轴所把持的本体部20和设置于本体部20的一端侧的切削部10。本体部20为根据机床的旋转轴的形状而设计的部位。切削部10为接触被切削件30的部位。
切削部10为在被切削件30的切削加工中具有主要作用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圆柱状。即,在切削部10的与旋转轴O垂直的截面中,在将前端部10a的直径设为T1,且将前端部10a以外的部位的直径设为T2时,T1及T2具有T1=T2的关系。另外,在切削部10的与旋转轴O垂直的截面中,其直径从前端部10a至后端部10b为恒定。
如图2所示那样,在切削部10的前端部10a形成两个切削刃11(第一切削刃11a及第二切削刃11b)。第一切削刃11a及第二切削刃11b配置成以切削部10的旋转轴O(轴线)为基准成180°的旋转对称。即,第一切削刃11a及第二切削刃11b相对于旋转轴O相互为二重对称。通过形成这样的配置,能够使加工被切削件30时的直进稳定性提高。
如图2所示那样,与两个切削刃11对应,在切削部10的外周沿着旋转轴O螺旋状地形成以排出从两个切削刃11生成的切屑为主要目的的两个槽12(第一槽12a及第二槽12b)。具体而言,第一槽12a及第二槽12b分别与第一切削刃11a及第二切削刃11b连续,并且螺旋状地配置于从切削部10的前端部10a至后端部10b(本体部20侧)。在本说明书中,切削部10的“外周”是指在图2(b)及图3中用虚线表示的部位。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槽12a及第二槽12b也可以形成为经由后述那样的后刀面14等其他结构而分别与第一切削刃11a及第二切削刃11b连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那样,在切削部10的最前端部10a侧配置横刃11c(11c1、11c2),该横刃11c具有与第一切削刃11a及第二切削刃11b一同切削被切削件30的作用。
根据具有以上那样的基本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钻头1,在切削加工时,在第一切削刃11a生成的切屑通过与第一切削刃11a连续的第一槽12a向后端部10b侧排出,在第二切削刃11b生成的切屑通过与第二切削刃11a连续的第二槽12b向后端部10b侧排出。即,在各切削刃11生成的切屑通过对应的槽12分别向后端部10b侧排出。另外,在与第一切削刃11a连续的横刃11c1生成的切屑及在与第二切削刃11b连续的横刃11c2生成的切屑经由与各自对应配置的第二后刀面14b而通过第一槽12a及第二槽12b向后端部10b侧排出。需要说明的是,箭头a表示钻头1的旋转方向。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钻头1如图2及图3所示那样,在切削部10的前端部10a且除去切削刃以外的部位构成在前端视或剖视下以切削部10的外周为基准向内侧凹陷的间隔部17。在本说明书中,“剖视”是指与旋转轴O垂直的截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部17为向外侧凸起的曲线状或圆弧状,从前端部10a延伸至后端部10b的区域。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将间隔部17的上述圆弧形状形成为与切削部10的曲率半径相同。间隔部17具有减少钻头1与被切削件30的加工孔31的内壁的接触的作用且为有助于提高切屑排出性的部位。需要说明的是,钻头径(外径)与形成间隔部17前的切削部10的大小相当。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b)所示那样,在前端部10a中存在两个间隔部17a、17b,两个槽12和两个间隔部17分别至少局部汇合而构成第二汇合槽12d。在本说明书中,“至少局部汇合”是指两个结构/部位没有完全汇合,而是在能够分别取得各个具有的主要特征、目的的范围内局部一体化的状态。例如,第一槽12a和第二槽12b的局部的汇合是指虽然具有一体化的部分但位于两者之间的槽壁面维持充分的高度,因此通过各自的内部排出的切屑不相互往来那样的状态。
在此,如图2(b)及图3所示那样,优选在剖视下间隔部17的底面(17a1、17b1)距外周的距离C在后端部10b侧比前端部10a侧大。优选距离C在第一汇合槽12c中为最大。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各规定区间使距离C阶段性地变化,也可以使距离C连续平缓地变化。另外,可以以在前端部10a侧和后端部10b侧之间成为最小的方式设定距离C。如此,通过在后端部10b侧比前端部10a侧较大地设定距离C,在用间隔部17和第一槽12a及第二槽12b构成第一汇合槽12c时,能够通过使底面形状为向外侧凸起的曲线状或圆弧状的间隔部17的距离C产生变化,而较容易地将第一汇合槽12c的底面12c1形状也设成向外侧凸起的曲线状或圆弧状。另外,与间隔部17的距离C的变化匹配,优选将剖视下的两个槽12的自外周的深度D形成为在后端部10b侧比前端部10a侧小。
另外,如图3(a)所示那样,能够将剖视下的间隔部17的宽度L1形成为在后端部10b侧比前端部10a侧大。需要说明的是,间隔部17的宽度不是底面17a1、17b1的长度,如图3(a)所示那样,是指对应的外周的长度。即,在本说明书中,“宽度”是指沿外周的圆弧状的线段的长度(参照图3(a))。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间隔部17a的宽度是指对应的外周的开口长度。需要说明的是,如后述那样,如图3(a)所示那样,在如第一间隔部17a和第二槽12b局部汇合的情况那样两个结构/部位未独立的情况下,使用与汇合点对应的外周的法线决定两者的宽度即可。另外,优选剖视下的间隔部17的宽度L1在与第一汇合槽12c相比靠前端部10a侧比两个槽12的任一个的宽度L2小。进而,优选剖视下的两个槽12的宽度L2在后端部10b侧比前端部10a侧小。
另外,切削部10在不存在间隔部17及槽12的区域具有边缘部16。边缘部16在剖视下为与切削部10的外周相当的部位,为圆弧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b)所示那样,在前端部10a中分别在第一槽12a和第一间隔部17a之间配置第一边缘部16a,在第二槽12b和第二间隔部17b之间配置第二边缘部16b。另外,如图3所示那样,随着朝向后端部10b而第一边缘部16a变无且第二边缘部16b的宽度L3变大。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边缘部16从前端部10a向后端部10b侧延伸,且在剖视下后端部10b侧的宽度L3b比前端部10a侧的宽度L3a大,所以能够使钻头1的强度提高。需要说明的是,边缘部16的宽度L3为图3(a)所示的区域,其中的前端部10a侧的宽度L3a及后端部10b侧的L3b是指切削部10的前后相对的位置关系的概念,而不是以规定的位置为基准明确区别的部位。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槽12(第一槽12a及第二槽12b)的至少一个与间隔部17汇合,构成在剖视下底面12c1向外侧凸起的曲线状的第一汇合槽12c。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槽12和间隔部17在前端部10a侧分别独立或仅局部汇合,但在后端部10b侧的规定部位构成第一汇合槽12c。在本说明书中,“汇合”是指两个以上的结构/部位相互一体化而达到在单独状态下不能发挥各自的主要特征、作用的状态。例如是指在第一槽12a和第二槽12b的汇合中,一体化进展而位于两者之间的槽壁面变低,通过相互的槽内部排出的切屑相互来往那样的状态。例如能够举出后述的凸状的边界部12f相对于槽12的自外周的深度D不足50%的情况或第一槽12a的端部和第二槽12b的端部形成的角的内角为钝角的情况。以下,依次对如图2(b)所示的切削部10的区域A~区域D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首先,在区域A中,虽然两个槽12相互隔离,但两个槽12和两个间隔部17分别局部汇合而构成两个第二汇合槽12d(参照图2(b)及图3(a))。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b)及图3(a)所示那样,在切削部10的前端部10a中,第一槽12a和第二间隔部17b局部汇合,且第二槽12b和第一间隔部17a局部汇合,分别构成第二汇合槽12d。在该区域A中,如上述那样,间隔部17的底面距外周的距离C1比槽12的以外周为基准的深度D1小。
其次,在区域B中,两个槽12的相互的间隔产生变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槽12a的扭转角为恒定且第二槽12b的扭转角变小,从而以第二槽12b相对接近第一槽12a的方式使两者的间隔产生变化。图3(b)表示上述那样的两个槽12的相互的间隔变化的结果,即第一槽12a的端部与第二槽12b的端部连续的状态,为表示区域B和区域C的交界线的部位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其他的例子,也可以形成两个槽12的扭转角一同变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区域B中,间隔部17的底面距外周的距离C2随着朝向后端部10b侧而变大,并且槽12的以外周为基准的深度D2随着朝向后端部10b侧而变小。
其次,在区域C中,由于上述区域B的两个槽12的相互的间隔的变化进展,两个槽12局部汇合而构成第三汇合槽12e。图3(c)表示第一槽12a和第二槽12b之间存在凸状的边界部12f的状态,为表示区域C和区域D的交界线的部位的剖视图。优选凸状的边界部12f相对于第一槽12a及第二槽12b中的以外周为基准的深度D为最大的部位具有规定的高度,据此,分别流动于第一槽12a的内部及第二槽12b的内部的切屑不相互干扰而能够实现顺畅的切屑排出。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区域C中,间隔部17的底面距外周的距离C3随着朝向后端部10b侧而变大,并且槽12的以外周为基准的深度D3随着朝向后端部10b侧而变小。
并且,在区域D中,两个槽12汇合的第三汇合槽12e进一步与间隙17汇合而达到构成在剖视下底面12c1为向外侧凸起的曲线状的第一汇合槽12c(参照图3(d))。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部17的底面距外周的距离C4比槽12的以外周为基准的深度D4大,其结果是,作为第一汇合槽12c,剖视下的底面12c1成为向外侧凸起的曲线状。
如以上那样,由于槽12及间隔部17汇合而构成的第一汇合槽12c为在剖视下底面12c1向外侧凸起的曲线状,所以能够在确保钻头1的芯厚(内切圆的直径)W的大小的同时,减少通过各槽12排出的切屑彼此在汇合部位堵塞,因此能够兼备优异的孔加工性和优异的耐折损性。即,如以往技术那样,能够抑制由于切屑的堵塞的部位发热而引起被切削件30变质,或加工孔31的内壁变形(表面粗糙度劣化)。另外,能够抑制由于施加于切屑的堵塞部位的应力增大而引起钻头折损的状况。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随着槽12及间隔部17的汇合而槽等的形状产生变化,但由于底面12c1为向外侧凸起的曲线状,所以能够使通过各槽12的切屑的流动顺畅地变化,从而抑制切屑的流动紊乱而损害加工孔31的内壁。在本说明书中,“内切圆”是指在与中心轴O垂直的截面中,能够在切削部10内形成的最大的圆。另外,内切圆15的直径W为与成为测试钻头的刚性的指标的钻头的截面芯厚相当的长度。因此,表示直径W越大则钻头的刚性越高。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削部10如图2(b)及图3所示那样,与其旋转轴O垂直的截面的内切圆15的直径W随着从前端部10a侧朝向后端部10b侧而变大。即,位于前端部10a侧的内切圆15的直径Wa和位于后端部10b侧的内切圆15的直径Wb具有Wa<Wb的关系。正因为如此,钻头的截面芯厚随着朝向后端部10b而变大,因此钻头能够具有高刚性。需要说明的是,前端部10a附近的内切圆15的中心位于与旋转轴O相同的位置,但在前端部10a附近以外的其他部位不一定一致。更加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那样,具有W1<W2<W3<W4的关系。
这样的效果在被切削件30为耐热性低的树脂基板或者使用了该树脂基板的复合基板等情况下显著。作为复合基板,例如能够举出在使玻璃纤维含浸了环氧树脂等树脂的玻璃环氧树脂材料上层叠了铜箔那样的印刷电路基板。在这样的印刷电路基板中,在开孔加工时不能够顺畅地进行切屑排出的情况下,有以下之虞,即,铜箔的切屑损伤加工孔31的内壁,或由于切削热未顺畅地排往外部而积蓄于加工孔31的内部使树脂软化,引起加工孔31的内表面的粗糙度变大(内壁粗糙度劣化)。然而,若使用本实施方式的钻头1,由于取得上述的作用效果,所以也能够减少印刷电路基板的内壁粗糙度,因此能够适宜地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具有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钻头1为切削刃11的外径小于0.6mm、优选小于0.3mm的小径钻头,为能够作为深孔加工用钻头而适宜使用的钻头,尤其适合于容易受到热损伤的被切削件30等的开孔加工。本实施方式的钻头1例如在将轴线的长度(从切削刃11至槽12终止为止的长度)设为L,将直径(切削刃11的外径)设为D时,能够适宜地使用于L/D为5以上那样的深孔加工。
(第二实施方式)
其次,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钻头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钻头相同,因此一边适宜参照图1~图3一边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钻头1具有圆柱状的切削部10和本体部20。切削部10具有在前端部10a相互分开配置的两个切削刃11a、11b和分别与两个切削刃11a、11b连续且向后端部10b螺旋状延伸并且相互汇合的两个槽12a、12b。另外,在剖视下,两个槽12a、12b分别随着远离一端12a1而切削部10的自外周的深度变大而达到底部12a3,且随着从底部12a3朝向另一端12a2而深度变小。并且,切削部在与汇合的部位相比靠后端部10b侧具有在剖视下底面12c1为向外侧凸起的曲线状的第一汇合槽12c。即,底部是指切削部10的自外周的深度为最大的部位。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部为不具有规定的长度的点。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具有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间隔部17,而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具有由相对于外周向内侧凹陷的两个槽12a、12b的汇合引起的底面12c1向外侧凸起的第一汇合槽12c。该结构例如能够通过随着从前端部10a朝向后端部10b而使两个槽12a、12b的形状、尤其底面形状产生变化而构成。作为其他的例子,通过将第三槽(未图示)形成于从与第一汇合槽12c相比靠前端部10a侧朝向后端部10b侧且使该第三槽与第一槽12a及第二槽12b汇合,或者将第三槽设置于第三汇合槽12e中的第一槽12a和第二槽12b之间,也能够形成没有上述那样的凸状的边界部12f的向外侧凸起的曲线状。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结构的钻头1中,也能够取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钻头1相同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其他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钻头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即,能够对省略说明的结构适当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钻头1相同的结构。
能够将具有以上那样结构的各实施方式涉及的钻头的位于切削部10的后端部10b侧的本体部20插入机床的钻头支撑部而使用。作为这样的机床,只要为本行业人员通常使用的机床就不特别限制,但例如能够举出加工中心等各种机械。使安装于这样的机床的钻头首先以旋转轴O为中心向箭头a方向旋转。接着,向旋转轴O方向的前侧进给旋转的钻头,例如,抵接被切削件30。由此,能够在被切削件30形成规定的内径的加工孔31。关于细节后述。
<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其次,以使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钻头1的情况为例对本发明涉及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的(i)~(iv)的工序。
(i)在被切削件30的上方配置钻头1的工序。
(ii)使钻头1以旋转轴O为中心向箭头a方向旋转,且使钻头1接近被切削件30的工序。
本工序例如通过将被切削件30固定于安装了钻头1的机床的工作台上且在使钻头1旋转的状态下使钻头1接近而进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工序中,只要被切削件30和钻头1相对接近即可,例如也可以使被切削件30接近钻头1。
(iii)通过使钻头1进一步接近被切削件30,且使旋转的钻头1的第一切削刃11a及第二切削刃11b接触被切削件30的表面的期望位置而在被切削件30上形成加工孔31的工序。
在本工序中,从得到良好的精加工表面的观点出发,优选以钻头1的切削部10中的后端部10b侧的一部分区域不贯通或不接触被切削件30的方式设定切削加工条件。即,由于在切屑通过在该一部分区域形成的槽12时,与被切削件30的接触被抑制,所以能够取得优异的切屑排出性。
(iv)使钻头1离开被切削件30的工序。
在本工序中,与上述(ii)的工序同样,只要被切削件30和钻头1相对离开即可,例如也可以使被切削件30离开钻头1。
通过经过以上那样的各工序,能够发挥优异的孔加工性。另外,如上述那样,钻头1能够在确保其芯厚的同时减少通过各槽而被排出的切屑彼此在汇合部位堵塞,因此能够兼备优异的孔加工性和优异的耐折损性。正因为如此,能够在长期间稳定切削被切削件30。
需要说明的是,在多次进行以上所示那样的被切削件30的切削加工的情况下,例如,在对一个被切削件30形成多个加工孔31的情况下,只要在反复以下的工序即可,即,在保持使钻头1旋转的状态的同时使钻头1的第一切削刃11a及第二切削刃11b接触被切削件30的不同部位。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因为上述理由,所以对耐热性低的被切削件30也能够得到质量良好的加工孔31。
具体而言,作为耐热性低的被切削件30,能够举出上述那样的印刷电路基板等。在该情况下,优选(i)的准备被切削件30的工序具有以下的工序,即,将在表面上形成有由铜等构成的导体的图案的多个基板以在各基板之间介入含有树脂材料的中间层的方式层叠的工序和加热中间层而使树脂材料软化的工序。从增强作为被切削件30的基板且保持基板之间的绝缘的观点出发,优选该中间层使用使玻璃纤维布含浸树脂材料而得到的材料。由此,例如通过在200℃以上的温度条件加压,能够使中间层的树脂材料软化,且以不存在间隙的方式使具有表面凹凸的基板彼此层叠而形成被切削件30。
另外,在被切削件30含有玻璃的情况下,由于起因于切屑的堵塞等的发热,作为切屑的一部分的粉状玻璃具有粘性或溶解,有使切屑的排出性进一步降低的倾向。根据使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钻头1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对如此的被切削件30也能够取得优异的切屑排出性。
以上,对本发明涉及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例示,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可以为任意的方式。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为具有两个槽12a、12b和两个间隔部17a、17b的结构,但代替于此,也可以设为相对于两个槽12a、12b而具有一个间隔部17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间隔部17形成于切削部10的前端部10a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代替于此,也可以形成将间隔部17形成于从切削部10的中途至后端部10b侧那样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为以下的结构,即,在切削部10中的形成有第一汇合槽12c的部位的内切圆的直径(芯厚)W为最大,但代替于此,也可以设为以下的结构,即,在与第一汇合槽12c相比靠后端部10b侧,内切圆的直径变得更大。
需要说明的是,切削部10的形状只要为本行业人员通常使用的形状即可,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例如,切削部10也可以为芯厚W从前端部10a朝向后端部10b而变大那样的锥形状。另外,在切削部10中,可以以钻头直径(外径)随着从前端部10a朝向后端部10b而变大或者变小的方式倾斜。进而,在切削部10中,也可以设置所谓的底切区域。
Claims (19)
1.一种钻头,具有本体部和圆柱状的切削部,
所述切削部具有:
在前端部相互离开配置的两个切削刃;
分别与所述两个切削刃连续且向后端部螺旋状延伸的第一槽和第二槽构成的两个槽;
从所述前端部侧向所述后端部侧螺旋状延伸且在剖视下以所述切削部的外周为基准向内侧凹陷的间隔部,
所述切削部具有所述第一槽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二槽的一端部汇合,且所述第一槽的另一端部与所述间隔部汇合的第一汇合槽,所述第一汇合槽由汇合的所述两个槽及所述间隔部形成且在剖视下底面为向外侧凸起的曲线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头,其中,
在剖视下,所述第一汇合槽的所述底面为向外侧凸起的圆弧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钻头,其中,
所述切削部在与所述第一汇合槽相比靠所述前端部侧还具有所述两个槽的一个与所述间隔部至少局部汇合的第二汇合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钻头,其中,
所述第一汇合槽为所述第二汇合槽与所述两个槽的另一个汇合的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钻头,其中,
所述切削部在与所述第一汇合槽相比靠所述前端部侧还具有所述两个槽相互汇合的第三汇合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钻头,其中,
所述第一汇合槽为所述第三汇合槽与所述间隔部汇合的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头,其中,
剖视下的所述间隔部的底面距所述外周的距离C在所述后端部侧大于所述前端部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头,其中,
剖视下的所述间隔部的所述底面距所述外周的距离C在所述第一汇合槽的区域为最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头,其中,
剖视下的所述两个槽的以所述外周为基准的深度D在所述后端部侧小于所述前端部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头,其中,
在剖视下的所述后端部侧,所述间隔部的所述底面距所述外周的距离C比所述两个槽的以所述外周为基准的深度D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头,其中,
剖视下的所述间隔部的宽度L1在所述后端部侧大于所述前端部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头,其中,
剖视下的所述间隔部的宽度L1在与所述第一汇合槽相比靠所述前端部侧比所述两个槽的任一个的宽度L2小。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头,其中,
剖视下的所述两个槽的宽度L2在所述后端部侧小于所述前端部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头,其中,
所述切削部在配置有所述第一汇合槽的区域芯厚W为最大。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头,其中,
所述切削部还具有在剖视下位于所述外周的边缘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钻头,其中,
所述边缘部从所述前端部侧向所述后端部侧延伸,在剖视下所述后端部侧的宽度L3b比所述前端部侧的宽度L3a大。
17.一种钻头,具有本体部和圆柱状的切削部,
所述切削部具有:
在前端部相互离开配置的两个切削刃;
分别与所述两个切削刃连续且向后端部螺旋状延伸并且相互汇合的第一槽和第二槽构成的两个槽;
所述两个槽分别在与所述汇合的部位相比靠所述前端部侧,在剖视下随着离开一端而以所述切削部的外周为基准的深度D变大而达到所述切削部的底部,且随着从所述底部朝向另一端而所述深度D变小,
所述切削部在与所述汇合的部位相比靠所述后端部侧具有由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形成的在剖视下底面为向外侧凸起的曲线状的第一汇合槽。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钻头,其中,
在剖视下,所述第一汇合槽的所述底面为向外侧凸起的圆弧状。
19.一种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包括:
使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钻头绕旋转轴旋转的工序;
使旋转的所述钻头的所述两个切削刃接触被切削件的工序;
使被切削件和所述钻头相对离开的工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18306 | 2011-01-31 | ||
JP2011-018306 | 2011-01-31 | ||
PCT/JP2012/052125 WO2012105545A1 (ja) | 2011-01-31 | 2012-01-31 | ドリ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97062A CN103097062A (zh) | 2013-05-08 |
CN103097062B true CN103097062B (zh) | 2014-11-05 |
Family
ID=46602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02568.6A Active CN103097062B (zh) | 2011-01-31 | 2012-01-31 | 钻头及使用该钻头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30170920A1 (zh) |
JP (1) | JP5238912B2 (zh) |
CN (1) | CN103097062B (zh) |
WO (1) | WO201210554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118587A1 (fr) | 2013-01-30 | 2014-08-07 | Maillefer Instruments Holding Sàrl | Instrument pour l'alésage des canaux radiculaires dentaires |
JP5474227B2 (ja) * | 2013-02-28 | 2014-04-16 | ユニオンツール株式会社 | 穴明け工具 |
US9271740B2 (en) | 2013-08-21 | 2016-03-01 | Michael J. Scianamblo | Precessional-motion bone and dental drilling tools and bone harvesting apparatus |
CN105451918B (zh) * | 2013-08-26 | 2018-08-14 | 京瓷株式会社 | 钻头以及使用了该钻头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
CN103433535B (zh) * | 2013-08-26 | 2015-11-04 | 深圳市金洲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微型钻头 |
TWI554348B (zh) * | 2014-04-16 | 2016-10-21 | 創國興業有限公司 | 鑽頭結構 |
DE102014108513A1 (de) * | 2014-06-17 | 2015-12-17 | Franz Haimer Maschinenbau Kg | Rotationsschneidwerkzeug |
KR101906124B1 (ko) | 2015-09-02 | 2018-10-08 | 미츠비시 가스 가가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드릴 천공용 엔트리 시트,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드릴 천공 가공 방법 |
CN106493413A (zh) * | 2015-09-08 | 2017-03-15 | 创国兴业有限公司 | 钻头结构 |
TWM513078U (zh) * | 2015-09-08 | 2015-12-01 | Tct Global Ltd | 鑽頭結構 |
JP6860856B2 (ja) * | 2015-11-26 | 2021-04-21 |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 繊維強化複合材の切削加工方法 |
CA3048753C (en) | 2016-01-29 | 2021-10-26 | Nobel Biocare Services Ag | Dentistry tool |
EP3417968B1 (en) | 2016-02-17 | 2021-03-24 | 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mpany, Inc. | Cutting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cut object |
US11819930B2 (en) | 2016-11-14 | 2023-11-21 | 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mpany, Inc. | Material for built-up edge formation and built-up edge formation method |
JP7057901B2 (ja) | 2017-05-25 | 2022-04-21 |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 切削加工補助潤滑材、切削加工補助潤滑シート、及び切削加工方法 |
WO2018221303A1 (ja) * | 2017-05-29 | 2018-12-06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ドリル及び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
WO2019204644A1 (en) | 2018-04-18 | 2019-10-24 | Scianamblo Michael J | Bone matter collection apparatuses |
GB2574652A (en) | 2018-06-14 | 2019-12-18 | Black & Decker Inc | Drilling tool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499154Y (zh) * | 2001-10-24 | 2002-07-10 | 江苏天工工具股份有限公司 | 高性能麻花钻 |
JP2007307642A (ja) * | 2006-05-17 | 2007-11-29 | Sumitomo Electric Hardmetal Corp | ドリル |
JP4048709B2 (ja) * | 2000-11-09 | 2008-02-20 |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 ドリル |
CN201086151Y (zh) * | 2007-08-20 | 2008-07-16 | 常州市万绥工具厂 | 抛物线钻 |
CN101791717A (zh) * | 2010-03-22 | 2010-08-04 | 深圳市金洲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微型钻头及加工此微型钻头的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8221A (en) * | 1868-05-26 | Improved brick-machine | ||
US2912887A (en) * | 1958-03-17 | 1959-11-17 | Rudolf W Andreasson | Single-double spiral drill |
US3073189A (en) * | 1960-09-30 | 1963-01-15 | Stalker Drill Works Ltd | Drills |
JPS60183108U (ja) * | 1984-05-16 | 1985-12-05 |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 二枚刃のドリル |
JPS62173108A (ja) * | 1985-06-14 | 1987-07-30 | Kobe Steel Ltd | ドリル |
JPS62188614A (ja) * | 1986-02-12 | 1987-08-18 | Mitsubishi Metal Corp | ドリル |
US5174691A (en) * | 1989-09-05 | 1992-12-29 | Ford Motor Company | High feed rate deep penetration drill |
DE10050229C1 (de) * | 2000-10-11 | 2002-02-21 | Hilti Ag | Wendelbohrer für Gestein |
JP2002154005A (ja) * | 2000-11-16 | 2002-05-28 | Taikomu Japan Kk | ツイストドリル |
WO2010125881A1 (ja) * | 2009-04-27 | 2010-11-04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ドリル及びこのドリルを用いる被削材の切削方法 |
-
2012
- 2012-01-31 US US13/821,841 patent/US2013017092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2-01-31 WO PCT/JP2012/052125 patent/WO201210554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1-31 CN CN201280002568.6A patent/CN103097062B/zh active Active
- 2012-01-31 JP JP2012555888A patent/JP5238912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048709B2 (ja) * | 2000-11-09 | 2008-02-20 |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 ドリル |
CN2499154Y (zh) * | 2001-10-24 | 2002-07-10 | 江苏天工工具股份有限公司 | 高性能麻花钻 |
JP2007307642A (ja) * | 2006-05-17 | 2007-11-29 | Sumitomo Electric Hardmetal Corp | ドリル |
CN201086151Y (zh) * | 2007-08-20 | 2008-07-16 | 常州市万绥工具厂 | 抛物线钻 |
CN101791717A (zh) * | 2010-03-22 | 2010-08-04 | 深圳市金洲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微型钻头及加工此微型钻头的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2105545A1 (ja) | 2014-07-03 |
US20130170920A1 (en) | 2013-07-04 |
WO2012105545A1 (ja) | 2012-08-09 |
CN103097062A (zh) | 2013-05-08 |
JP5238912B2 (ja) | 2013-07-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97062B (zh) | 钻头及使用该钻头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 |
JP6421792B2 (ja) | ドリル及びドリルヘッド | |
JP6343005B2 (ja) | ドリル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 |
CN105478862A (zh) | 实心阶梯钻 | |
JP6082500B2 (ja) | マイクロドリル | |
WO2011116540A1 (zh) | 一种微型钻头及加工此微型钻头的方法 | |
CN206702276U (zh) | 一种变螺旋槽双锥角叠层结构制孔一体化刀具 | |
TWI637799B (zh) | Single-edged micro drill | |
KR102164730B1 (ko) | 볼 엔드 밀 | |
TW201601862A (zh) | 鑽孔工具 | |
CN110603112B (zh) | 钻体和钻 | |
CN106825699A (zh) | 一种变螺旋槽双锥角叠层结构制孔一体化刀具 | |
JP6609638B2 (ja) | 切削工具及び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 |
KR101014122B1 (ko) | 인덱서블 드릴 | |
WO2016047803A1 (ja) | ドリル及びドリルヘッド | |
KR101594659B1 (ko) | 구멍 뚫기 공구 | |
CN206065496U (zh) | 一种单刃微型钻头 | |
JP2019005882A (ja) | ドリル | |
JP2016064477A (ja) | ドリル | |
JP5845288B2 (ja) | ドリル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 |
US9969012B2 (en) | Dril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ut product using same | |
WO2017076092A1 (zh) | 用于 pcb 板钻孔的钻头 | |
CN205464476U (zh) | 用于pcb板钻孔的钻头 | |
CN205129015U (zh) | 钻头 | |
CN210877730U (zh) | 一种具有铰孔功能的深孔钻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