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72046B - 异形工件的摆动磨削方法及摆动式磨削盘 - Google Patents

异形工件的摆动磨削方法及摆动式磨削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72046B
CN103072046B CN201110326024.2A CN201110326024A CN103072046B CN 103072046 B CN103072046 B CN 103072046B CN 201110326024 A CN201110326024 A CN 201110326024A CN 103072046 B CN103072046 B CN 1030720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inding
special
shaped workpiece
mentioned
sw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2602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72046A (zh
Inventor
壁谷真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do Machines Work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ndo Machines Work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do Machines Work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ndo Machines Work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32602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072046B/zh
Publication of CN1030720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720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720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7204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stituent Portions Of Griding Lathes, Driving, Sensing And Control (AREA)
  • Grinding And Polishing Of Tertiary Curved Surfaces And Surfaces With Complex Sha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不使用母工件就能够磨削以凸轮类为代表的非圆形截面的异形工件。本发明的方法是以非圆形截面的异形工件(W1)的旋转轴心(Cw1)与主轴(S)的轴心(C1)同心的方式,一边使被夹头(26)夹着该异形工件连续旋转,一边磨削作为被磨削面的外周面。预先计算特定异形工件相对于基准位置的旋转角度(θx)和磨削装置(GU)的摆动角度(θy)的关系来决定异形工件的外周磨削形状的外周形状特定式[θy=f1(θx)],按照外周形状特定式[θy=f1(θx)],一边使磨削装置以摆动轴心(C0)为中心摆动,一边使异形工件连续旋转,将其外周面磨削成为由该外周形状特定式[θy=f1(θx)]特定的形状。

Description

异形工件的摆动磨削方法及摆动式磨削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异形工件的摆动磨削方法及摆动式磨削盘。本发明的磨削方法及磨削盘,不必使用母工件(マスタ一ワ一ク),就能磨削以凸轮类为代表的非圆形截面的异形工件或者能依次磨削多边形截面形状的异形工件的各平面部。
本说明书中所说的“异形工件”是指非正圆形截面的工件或正圆的偏心部相对于旋转轴心偏心的偏心工件,当然包括相对于正圆截面局部变形的工件,也包括多边形截面形状或葫芦形截面形状的工件。
背景技术
磨削非圆形截面的异形工件时,要使用与该异形工件形状相似的大形母工件。下面,参照图17简单说明使用该母工件的磨削盘。图17中,主轴台101和尾架102都安装在摆动工作台103上,该摆动工作台103能以摆动轴心C0为中心摆动地支承在底座104上,在主轴台101上,母工件W0与主轴(图未示)的轴心C1同心地安装在该主轴上。另一方面,在底座104上,与上述母工件W0相向地可旋转地支承着凸轮辊105,上述母工件W0借助拉伸弹簧107的复原力被按压在上述凸轮辊105上。上述拉伸弹簧107的一端与上述摆动工作台103的臂部103a连接,另一端与弹簧调节机构106的调节杆106a连接。另外,配置着能在与主轴的轴心C1正交的水平方向进退的磨石台108,利用安装在该磨石台108上的磨石109,两端由主轴台101及尾架102的各个心轴111、112支承着的工件W’,在摆动工作台103以摆动轴心C0为中心的摆动的作用下,在母工件W0的形状就此被复制的状态下被磨石109磨削。
但是,上述使用母工件的异形工件的磨削方法却存在以下问题:每当磨削对象的异形工件不同时,都要制作与该异形工件对应的母工件,而该母工件的制作要求高精度,所以,花费很多时间和成本。另外,使用母工件来磨削产品时,如果磨削后的产品外形形状的精度并未收敛在要求范围内、即产品的外形形状不好时,必须修正该母工件或重新制作母工件,直到可磨削出合格品,所以,母工件的制作中时常有浪费。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方法:不使用母工件,使磨石与异形工件的外形形状对应地相对于该工件前后动作,来磨削该异形工件。但是,要计算磨石相对于异形工件的旋转角度的前后动作的位置,该计算(程序)本身相当难。而且,为了使安装着磨石的磨石台前后动作,要消除将旋转运动变换为直线运动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的间隙,使用线性伺服马达。另外,为了消除热膨胀的影响、提高磨削精度,不可避免地要采用使上述线性伺服马达冷却的冷却装置、以及使磨石台的前后动作顺畅进行的静压滑动装置。
如上所述,在不使用母工件地使磨石相对于异形工件前后动作的磨削方法中,如上所述,存在使磨石前后动作的装置的各部位要求高精度的部分,所以,装置本身价格高,同时磨削用的程序的制作复杂而存在困难,并且,为了让使用者不能简单地变更该程序,有时该程序被模块化,所以,对于使用者来说,使用不方便。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85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不使用母工件,能够磨削以凸轮类为代表的非圆形截面的异形工件,或依次磨削多边形截面的异形工件的各面部。
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如下的方法,以非圆形截面的异形工件的旋转轴心与主轴的轴心同心的方式,一边使被夹具夹持着的该异形工件连续旋转,一边磨削作为被磨削面的外周面;其特征在于,主轴台及尾架安装在工作台上的磨削装置整体,能以在上述主轴的轴心的大致正下方配置成与该主轴的轴心平行的摆动轴心为中心摆动;预先计算特定上述异形工件相对于基准位置的旋转角度和上述磨削装置的摆动角度的关系来决定异形工件的外周磨削形状的外周形状特定式;按照上述外周形状特定式,一边使磨削装置以摆动轴心为中心摆动,一边使上述异形工件连续旋转,将其外周面磨削成为由该外周形状特定式特定的形状。
技术方案1的发明,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的三角函数算出异形工件相对于基准位置的旋转角度和磨削装置的摆动角度的关系,从而预先计算决定异形工件的外周磨削形状的外周形状特定式。主轴台及尾架安装在工作台上的磨削装置整体,在能以在主轴的轴心大致正下方配置成与该主轴的轴心平行的摆动轴心为中心摆动的状态下,即,在能以配置在主轴轴心的大致正下方的摆动轴心为中心使异形工件摆动的状态下,按照上述外周形状特定式,一边使磨削装置摆动,一边使异形工件连续旋转,这样,将该异形工件的外周磨削成为由上述外周形状特定式特定的形状。上述计算只使用三角函数进行数学计算,而与实施专利文献1的磨削方法要计算磨石台相对于异形工件的旋转角度前后动作的位置相比,更容易进行。即,用于实施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磨削(加工)程序可以使用利用三角函数的数学方法来作成,所以,其制作对于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比较容易进行。技术方案1的发明可以用由技术方案3特定的摆动式磨削盘来实施。
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如下的方法,以多边形截面的异形工件的旋转轴心与主轴的轴心同心的方式,使被夹具夹持着的该异形工件在与作为截面形状的多边形的各面部的中心角对应的角度内旋转,一边依次变更作为被磨削面的各面部,一边磨削该各外周面;其特征在于,主轴台及尾架安装在工作台上的磨削装置整体,能以在上述主轴的轴心大致正下方配置成与该主轴的轴心平行的摆动轴心为中心摆动;预先计算特定上述异形工件的各面部相对于基准位置的旋转角度和上述磨削装置的摆动角度的关系来决定异形工件的各面部的外周磨削形状的外周形状特定式;按照上述外周形状特定式,一边使磨削装置以摆动轴心为中心摆动,一边依次变更上述异形工件的各面部,同时使各面部在与其中心角对应的角度内旋转,将该各面部分别磨削成为由上述外周形状特定式特定的形状。
技术方案1的发明,作为磨削对象的异形工件是相对于正圆的异形,所以,一边使该异形工件的轴心摆动,一边使其连续旋转地磨削。而技术方案2的发明,作为磨削对象的异形工件是多边形截面,具有与多边形的边数相同数量的面部,与技术方案1的摆动磨削方法的不同点是,一边使异形工件的轴心摆动,一边使该异形工件在与各面部的中心角对应的角度内旋转,对各面部依次进行磨削。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决定多边形截面的异形工件的各面部相对于基准位置的旋转角度、和该异形工件的摆动角度的关系的外周形状特定式,也是用三角函数、进行数学计算算出的。
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用于实施技术方案1或2记载的异形工件的摆动磨削方法的摆动式磨削盘,其特征在于,具有磨削装置和摆动用伺服马达;上述磨削装置具有使上述主轴驱动旋转的主轴用伺服马达,能以上述摆动轴心为中心摆动地被支承;上述摆动用伺服马达使该磨削装置以上述摆动轴心为中心摆动;为了保持由上述外周形状特定式所特定的、上述异形工件相对于基准位置的旋转角度和上述磨削装置的摆动角度的关系,使上述主轴用及摆动用的各伺服马达同步旋转,把该异形工件磨削成为由上述外周形状特定式特定的形状。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外周形状特定式特定异形工件相对于基准位置的旋转角度和磨削装置的摆动角度的关系来决定异形工件的外周磨削形状,为了满足该外周形状特定式,使主轴用伺服马达和摆动用伺服马达同步旋转,这样,可将异形工件的外周磨削成为由上述外周形状特定式特定的形状。上述主轴用伺服马达用于使磨削装置的主轴旋转。上述摆动用伺服马达用于使磨削装置以摆动轴心为中心摆动。即,以使异形工件的磨削点的位置成为由外周形状特定式特定的位置的方式,使得驱动异形工件旋转的主轴用伺服马达和使磨削装置摆动的摆动用伺服马达这样2种伺服马达同步旋转,这样,可以不使用母工件且不必使磨石前后动作地进行异形工件的磨削。
技术方案4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摆动用伺服马达由输出轴相向且配置在同一轴心上的一对伺服马达构成,该各摆动用伺服马达的轴心作为摆动轴心;该一对摆动用伺服马达分别在其驱动轴心上具有带输入轴及输出轴的减速机;各摆动用伺服马达的驱动轴分别与各减速机的输入轴连接,配置在各减速机间的磨削装置安装体的两端部与该各减速机的输出轴连接;上述磨削装置一体地安装在上述磨削装置安装体上,各摆动用伺服马达的驱动轴的旋转被减速后,使上述磨削装置安装体旋转,从而上述磨削装置以各摆动用伺服马达的轴心为中心摆动。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摆动用伺服马达由输出轴相向并配置在同一轴心上的一对伺服马达构成,各摆动用伺服马达的驱动轴的旋转分别被减速机减速,使两端部一体地连接在各减速机输出轴上的磨削装置安装体、即磨削装置摆动。这样,由于磨削装置从沿着轴心方向的两侧被驱动摆动,所以,摆动时,没有扭转力作用在磨削装置上。结果,即使磨削装置在摆动中,该磨削装置也能保持与静止时同样的磨削精度。
另外,驱动轴相向地配置着的一对摆动用伺服马达和与该一对摆动用伺服马达对应的各减速机这共计4个旋转机器的轴心都配置在同一轴心上,相向配置着的一对摆动用伺服马达和磨削装置安装体是直接连接的状态,所以,磨削装置的摆动轴心的位置以及摆动角度的各精度变高,这一点也有利于保持异形工件的磨削精度。
技术方案5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3或4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主轴用伺服马达与主轴同心地配置,借助在该主轴的轴心上具有输入轴及输出轴的减速机,旋转被减速,主轴被驱动。
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主轴用伺服马达、减速机和主轴的各轴心是相同的,可实现主轴用伺服马达的驱动轴和主轴直接连接的状态,所以,异形工件的旋转角度的精度,可保持该主轴用伺服马达的旋转角度的精度,异形工件的磨削精度高。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摆动磨削方法,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的三角函数算出异形工件相对于基准位置的旋转角度和磨削装置的摆动角度的关系,从而预先计算决定异形工件的外周磨削形状的外周形状特定式。主轴台及尾架安装在工作台上的磨削装置整体,在能以在主轴的轴心大致正下方配置成与该主轴轴心平行的摆动轴心为中心摆动的状态下,即在能以配置在主轴轴心的大致正下方的摆动轴心为中心使异形工件摆动的状态下,按照上述外周形状特定式,一边使磨削装置摆动,(对于非圆形截面的异形工件)一边使该异形工件连续旋转,(对于多边形截面的异形工件)使该异形工件在一周以内旋转、依次磨削各面部,这样,无论该异形工件是非圆形截面还是多边形截面,其外周都能被磨削成为由上述外周形状特定式特定的形状。上述计算只使用三角函数进行数学计算,而较之实施专利文献1的为了实施磨削方法要计算磨石台相对于异形工件的旋转角度前后动作的位置,本发明方法容易进行。即,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磨削(加工)程序,可以使用利用三角函数的数学方法作成,对于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比较容易进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摆动式磨削盘的正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摆动式磨削盘的侧面图。
图3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表示摆动用伺服马达M1的驱动轴14和磨削装置安装体A的一端的支承轴部4经由减速机R1连接着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4-A(a)(b)是表示异形工件W1的磨削顺序的图。
图4-B(c)(d)是表示异形工件W1的磨削顺序的图。
图4-C(e)(f)是表示异形工件W1的磨削顺序的图。
图5是表示异形工件W1的旋转角度(θx)与主轴台B的摆动角度(θy)的关系的整体图。
图6是图5的局部放大图,表示异形工件W1的假想位置中的磨削点P′2及其前后的2个磨削点P1、P3与异形工件W1的旋转轴心C′w1的关系。
图7是图5的局部放大图,表示异形工件W1的假想位置中的该异形工件W1的旋转轴心C′w1、与磨削点P′2及磨石G的轴心C3的关系。
图8是图5的局部放大图,表示异形工件W1的假想位置及实际位置中的该异形工件W1的各旋转轴心Cw1、C′w1、主轴台B的摆动轴心C0、和磨石G的轴心C3的关系。
图9是图5的局部放大图,表示异形工件W1的实际位置中的该异形工件W1的旋转轴心Cw1、主轴台B的摆动轴心C0、和磨石G的轴心C3的关系。
图10是用于求出假想位置中的异形工件W1的磨削点P′2的假想旋转角度(α-γ)的图。
图11表示以磨石G的轴心C3为中心使配置在假想位置的异形工件W1旋转角度(β)、返回到实际磨削位置时,相对于以开始状态配置在该异形工件W1的旋转轴心Cw1的位置,该异形工件W1的旋转角度是(α-γ+β)。
图12示意地表示使图11状态下的三角形P′2C3C′w1旋转了角度(β)的状态。
图13表示在图11的状态,使得长轴线F垂直地配置在摆动位置的处于开始位置的异形工件W1顺时针旋转摆动角度(θy),从开始位置到磨削磨削点P2的异形工件W1的旋转角度(θx)是(α-β+γ-θy)。
图14是表示异形工件W1的旋转角度(θx)与主轴台B的摆动角度(θy)的关系[(θy)=f1(θx)]的曲线。
图15(a)(b)是表示偏心工件W2的磨削原理的图。
图16是表示正方形截面的异形工件W3的磨削原理的图。
图17(a)(b)是使用母工件W0的摆动式磨削盘的平面图及左侧面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A:磨削装置安装体
B:主轴台
C0:摆动轴心,
C1:主轴的轴心
C3:磨石的轴心
Cw1、Cw2:异形工件的旋转轴心
Cw3:偏心工件的旋转轴心
G:磨石
GU:磨削装置
M1:摆动用伺服马达
M2:主轴用伺服马达
P2:磨削点
R1、R2:减速机
S:磨削装置的主轴
W1:卵形的异形工件
W2:偏心工件(异形工件)
W2a:偏心工件的偏心部
W2b:偏心工件的同心部
W3:正方形截面的异形工件
θx:异形工件的旋转角度
θy:磨削装置或主轴台的摆动角度
16:减速机的波发生器(输入轴)
17:减速机的柔轮(输出轴)
21:磨削装置的工作台
具体实施方式
先参照图1至图3,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摆动磨削方法的摆动式磨削盘。图1是本发明的摆动式磨削盘的正面图。图2是本发明的摆动式磨削盘的侧面图。图3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表示摆动用伺服马达M1的驱动轴14和磨削装置安装体A的一端的支承轴部4经由减速机R1连接着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在第1底座1上,沿着主轴S的轴心C1隔开预定间隔地固定着一对第2基座2。在各第2基座2上固定着支承体3。磨削装置安装体A中的沿主轴S的轴心C1的两端部的支承轴部4经由多个轴承5可旋转地支承于支承体3。因此,磨削装置安装体A,其两端部的支承轴部4经由多个轴承5可旋转地支承在各支承体3上。
圆筒形的套筒8经由螺栓6及自身的嵌合部7一体地安装在支承体3外侧的端面上。另外,摆动用伺服马达M1的圆筒形安装部13经由螺栓11及自身的嵌合部12一体地安装在套筒8的外侧的端面上。摆动用伺服马达M1的旋转轴心位于磨削装置安装体A的旋转轴心的延长线上。即,一对摆动用伺服马达M1夹着磨削装置安装体A地相向配置着。一对摆动用伺服马达M1的旋转轴心和磨削装置安装体A的旋转轴心呈同心地水平地配置着。与磨削装置安装体A的旋转轴心同心地配置着的一对摆动用伺服马达M1的轴心作为后述的摆动轴心C0
摆动用伺服马达M1的驱动轴14经由由谐波传动(ハ-モニツクドライブ,注册商标)机构构成的减速机R1与磨削装置安装体A的支承轴部4连接。即,一对摆动用伺服马达M1的各驱动轴14的旋转分别被各减速机R1减速后,驱动磨削装置安装体A两端的各支承轴部4。磨削装置安装体A被驱动旋转时,使得没有扭转力作用在该磨削装置安装体A上,使得一体地安装在该磨削装置安装体A的上面部的磨削装置GU的磨削精度不降低。
上述减速机R1由波发生器16、柔轮17和刚轮18共3个零件构成。波发生器16在椭圆形凸轮的外周嵌入薄轴承15。柔轮17由薄的杯状金属弹性体构成,在开口部外周刻有齿。刚轮18的内周形成有与上述柔轮17的齿啮合的齿。摆动用伺服马达M1的驱动轴14插入波发生器16的凸轮部分。上述刚轮18的杯底部分经由多个螺栓19固定于磨削装置安装体A的支承轴部4的端面。刚轮18经由多个螺栓20固定于套筒8的端面。形成在柔轮17的外周的齿数通常比形成在刚轮18内周的齿数少2个,所以,当在波发生器16旋转的作用下,柔轮17产生弹性变形并在刚轮18的内侧旋转时,由于上述齿数的差异,作为输入侧的波发生器16的旋转被减速后,传递到作为输出侧的柔轮17。与输入侧连接着的波发生器16和与输出侧连接着的柔轮17的各轴心是相互同心的,位于摆动用伺服马达M1的轴心上。另外,由谐波传动(注册商标)机构构成的减速机R1的通常的减速比是1/100。
在磨削装置安装体A的上面侧,一体地安装着磨削装置GU。在该磨削装置GU呈水平配置的状态,上述摆动轴心C0配置于磨削装置GU的主轴S的轴心C1的正下方。
摆动用伺服马达M1具有可检测驱动轴14的旋转角度的编码器(图未示),每转一圈产生的脉冲数是1.6×107。由于磨削装置安装体A被减速机R1减速1/100地旋转,所以,相对于磨削装置安装体A的一周旋转,摆动用伺服马达M1产生的脉冲数是1.6×109,磨削装置安装体A的摆动角度的精度相当高。
一体安装在磨削装置安装体A的上面侧的磨削装置GU由主轴台B和尾架D构成。主轴台B固定在工作台21上。尾架D与该主轴台B相向,并且可沿着主轴S的轴心C1的方向滑动。一对摆动用伺服马达M1的旋转被各减速机R1减速后,驱动磨削装置安装体A旋转。与此同样地,配置在主轴S后端侧的主轴用伺服马达M2的旋转被由谐波传动(注册商标)机构构成的减速机R2减速后,驱动经由多个轴承23可旋转地支承在主轴台B的套筒22上的主轴S旋转。另外,主轴用伺服马达M2、和减速机R2的输入侧及输出侧的各部件的轴心(与输入侧连接着的波发生器16的轴心、和与输出侧连接着的柔轮17的各轴心),都配置在主轴S的轴心C1上。另外,减速机R2与减速机R1构造相同,只是尺寸不相同。
尾架D的构造与通常磨削盘的尾架相同。异形工件W1由主轴台B和尾架D的各心轴24、25两中心地支承着,并且,借助夹头26,使该异形工件W1与主轴S一体地旋转,利用在与该主轴S的轴心C1正交的水平方向进退的磨石G,磨削异形工件W1,这与通常的磨削盘相同。另外,在图2中,磨石G支承在磨石台(图未示)上,该磨石台可接近、远离主轴台B地移动。
下面,说明上述外周形状特定式的计算方法。本发明中,如图4-A~图4-C所示,当异形工件W1以主轴轴心C1为中心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同时、磨石G顺时针方向旋转而磨削该异形工件W1时,主轴轴心C1以摆动轴心C0为中心摆动,同时,该异形工件W1被磨削。该异形工件W1的外周形状由异形工件W1相对于主轴轴心C1的旋转角度(θx)和摆动角度(θy)的关系而特定。上述摆动角度(θy)是通过摆动轴心C0的垂线、和连接该摆动轴心C0与主轴轴心C1的线段L12所形成的角度。因此,摆动角度(θy)是异形工件W1的旋转角度(θx)的函数,只要求出该函数[θy=f1(θx)]即可。下面,说明该函数的计算方法。另外,在图4-A~图4-C中,为了便于图示,磨石G的轴心C3比实际位置更接近该磨石G的外周面。
异形工件W1中,相对于旋转轴心Cw1、中心角度为180°的部分是从该旋转轴心Cw1到外周的长度(半径)相等的正圆,其余的180°的部分是从该旋转轴心Cw1到外周的长度变化的非正圆,整体呈卵形。因此,把异形工件W1设置在主轴台B和尾架D的各个心轴24、25上并使其旋转时,异形工件W1的正圆部分被磨石G的最突出部分(磨石中的、与通过该磨石G的轴心C3的水平面交叉的部分,下面称为“最突出部Ga”)磨削,异形工件W1的非正圆部分在最突出部Ga的上方或下方的位置被磨削。本例的异形工件W1,在图4-A(b)和图4-B(d)中,非正圆部分中的从旋转轴心Cw1到外周的距离渐渐缩短的部分以及渐渐增长的部分分别在磨石G的最突出部分Ga的下方及上方被磨削。
这里,为了计算函数[θy=f1(θx)],在磨削异形工件W1的非正圆部的特定磨削点P2时,只要计算异形工件W1从基准位置开始的旋转角度(θx)和主轴轴心C1的摆动角度(θy),算出异形工件W1的非正圆部中尽可能多的不同磨削点P2的异形工件W1的旋转角度(θx)和主轴轴心C1的摆动角度(θy)即可。在本例的异形工件W1中,把连接正圆部与非正圆部交叉的2点的直线称为短轴线E,把与该短轴线E正交并通过旋转轴心Cw1的轴线称为长轴线F。异形工件W1的旋转角度(θx)以短轴线E为基准。异形工件W1的非正圆部外周的磨削点P2被特定。计算异形工件W1的特定磨削点P2处的异形工件W1的旋转角度(θx)和主轴轴心C1的摆动角度(θy)时,为了接近异形工件W1的真实外周形状,在以下的计算中,以磨削点P2前后的2个不同的磨削点P1、P3为基准进行计算。
图5~图9是用于计算异形工件W1的旋转角度(θx)和主轴台B的轴心C1的摆动角度(θy)的图。图5是整体图,图6~图9是图5的各部分的放大图。如图5所示,异形工件W1的磨削点P2配置在磨石G的最突出部Ga的下方,为了便于计算,假设将该异形工件W1以磨石的轴心C3为中心稍稍旋转,使得磨削点P2位于磨石G的最突出部Ga的位置。该状态在图5中用实线表示。另外,将异形工件W1的磨削点P2配置在了假想位置时,为了与实际的磨削点P2区别,把该磨削点的位置表示为P′2,对于磨削点P2前后的各点P1、P3,由于其表示变得复杂,所以不加注符号[′]而就这样表示。另外,在图5~图9中,CL31表示以磨石G的轴心C3为中心、通过磨削位置中的异形工件W1的旋转轴心Cw1的圆弧。CL32表示以摆动轴心C0为中心、通过异形工件W1的旋转轴心Cw1的圆弧。假想位置的异形工件W1的轴心C′w1位于上述圆弧CL31上。另外,L24表示通过摆动轴心C0的垂线。
如图5和图6所示,在将从配置在假想位置的异形工件W1的旋转轴心C′w1朝着通过磨石G的轴心C3的水平线L21向下的垂线作为线段L7时,用余弦定理,求出该线段L7与线段L2所成的夹角(α)。线段L2连接假想位置的旋转轴心C′w1与磨削点P′2。计算该角度(α)的公式如下所示。式中,L1、L3~L6、θ1~θ7如下所示。另外,L22表示通过假想位置的异形工件W1的磨削点P′2、并相对于通过磨石G的轴心C3的水平线垂直的线(垂直线)。
L1:连接异形工件W1的旋转轴心C′w1和磨削点P1的线段。
L3:连接异形工件W1的旋转轴心C′w1和磨削点P3的线段。
L4:连接磨削点P′2和磨削点P3的线段。
L5:连接磨削点P1和磨削点P′2的线段。
L6:连接磨削点P1和磨削点P3的线段。
θ1:线段L2和线段L3所成的角度。
θ2:线段L1和线段L2所成的角度。
θ3:线段L2和线段L4所成的角度。
θ4:线段L2和线段L5所成的角度。
θ5:线段L4和线段L6所成的角度。
θ6:线段L4和水平线L21所成的角度。
θ7:线段L2和水平线L21所成的角度。
在图6中,对三角形P′2P3C′w1的顶点C′w1的部分、以及三角形P1P′2C′w1的顶点C′w1分别应用余弦定理,则如下式所示,可求出线段L4、线段L5
L4 2=L2 2+L3 2-2L2L3cosθ1,L5 2=L1 2+L2 2-2L1L2cosθ2,求出L4、L5
L4=(L2 2+L3 2-2L2L3cosθ1)1/2
L5=(L1 2+L2 2-2L1L2cosθ2)1/2
对三角形P′2P3C′w1的顶点P′2应用余弦定理,可求出角度θ3
从L3 2=L2 2+L4 2-2L2L4cosθ3中,得出cosθ3=(L2 2+L4 2-L3 2)/2L2L4,角度θ3如下所示。
θ3=cos-1[(L2 2+L4 2-L3 2)/2L2L4]    ......式(1)
同样地,对三角形P1P′2C′w1的顶点P′2应用余弦定理,可求出角度θ4
从L1 2=L2 2+L5 2-2L2L5cosθ4中,得出cosθ4=(L2 2+L5 2-L1 2)/2L2L5
θ4=cos-1[(L2 2+L5 2-L1 2)/2L2L5]。
对三角形P1P′2P3的顶点P′2应用余弦定理,
从L6 2=L4 2+L5 2-2L4L5cos(θ34)中,如下所示地可求出线段L6的长度。
L6=[L4 2+L5 2-2L4L5cos(θ34)]1/2
另外,对三角形P1P′2P3的顶点P3应用余弦定理,
从L5 2=L4 2+L6 2-2L4L6cosθ5中,得出
cosθ5=(L4 2+L6 2-L5 2)/2L4L6
θ5=cos-1[(L4 2+L6 2-L5 2)/2L4L6]    ......式(2)。
由于以下的式(3)、式(4)成立,所以,
θ6=90°-θ5    ......式(3)
θ7=θ63     ......式(4)
从式(1)~式(4)求出角度(θ3)、(θ5)、(θ6)、(θ7),所以,作为目标的角度(α)如式(5)所示。
α=180°-90°-θ7    ......式(5)
下面,参照图8,求线段L8与线段L′8所成的角度(β)。线段L8连接磨石G的轴心C3与磨削点P2的瞬间磨削位置中的工件旋转轴心Cw1。线段L′8连接磨石G的轴心C3与假想位置中的工件旋转轴心C′w1。在图7中,把水平线L21与线段L′8所成的角度作为(θ8),把水平线L21与线段L8所成的角度作为(θ9)。线段L′8连接磨石G的轴心C3与假想位置中的工件旋转轴心C′w1。线段L8连接磨石G的轴心C3与磨削点P2的瞬间磨削位置中的工件旋转轴心Cw1。上述角度(β)是角度(θ8)和角度(θ9)的和。
β=θ89    ......式(6)
在图7中,连接磨石G的轴心C3与假想位置的异形工件W1的磨削点P′2的线段L9的长度,与磨石的半径r相同,上述角度(θ8)如下式那样地求出。
首先,对三角形P′2C3C′w1的顶点P′2应用余弦定理,
则L′8 2=L2 2+L9 2-2L2L9cos(180-θ7),线段L′8的长度如下所示。
L′8=[L2 2+L9 2-2L2L9cos(180-θ7)]1/2
对三角形P′2C3C′w1的顶点C3应用余弦定理,
则L2 2=L9 2+L′8 2-2L9L′8cosθ8
cosθ8=(L9 2+L′8 2-L2 2)/2L9L′8
θ8=cos-1[(L9 2+L′8 2-L2 2)/2L9L′8]    ......式(7)
在图8中,从摆动轴心C0朝着通过磨石G的轴心C3的垂直线L23画垂线,把该垂线与上述垂直线L23的交点作为Q,把线段C0Q与垂直线L22的交点作为J,线段C0Q的长度是线段L10与线段L11的和。线段L10与磨石G的半径r相等。线段L11与异形工件W1的正圆部的半径相等。另外,L12是连接摆动轴心C0与磨削点P2的瞬间磨削位置中的工件旋转轴心Cw1的线段。L13是连接磨石G的轴心C3与摆动轴心C0的线段。把连接磨石G的轴心C3与摆动轴心C0的线段L13和连接磨石G的轴心C3与点Q的线段L14(与线段L12的长度相等)所成的交叉角度作为(θ10),把线段L13和水平线L21所成的交叉角度作为(θ11),该角度(θ11)如下所示。
tanθ10=(L10+L11)/L14
θ10=tan-1[(L10+L11)/L14]    ......式(8)
θ11=90°-θ10    ......式(9)
另外,从(L14=L13cosθ10)求出线段L13,L13=L14/cosθ10
另外,对三角形C0C3Cw1的顶点C3应用余弦定理,如下所示求出线段L8和线段L13所成的交叉角度(θ12)。
L12 2=L8 2+L13 2-2L8L13cosθ12
cosθ12=(L8 2+L13 2-L12 2)/2L8L13
θ12=cos-1[(L8 2+L13 2-L12 2)/2L8L13]    ......式(10)
由于θ9=θ1112    ......式(11)
所以,从式(7)~式(11)求出作为目标的β(=θ89)。
下面,参照图9,计算摆动角度(θy)。在三角形C0C3Q中,从式(8)已经求出了线段C0C3和线段C3Q所形成的角度(θ10),所以,线段C0Q和线段C0C3形成的角度(θ13),如下求出。
θ13=180°-90°-θ10    ......式(12)
另外,线段C0C3和通过摆动轴心C0的垂直线L24形成的角度(θ14),如下所示。
θ14=90°-θ13    ......式(13)
另外,为了求出线段C0Cw1和线段C0C3形成的角度(θ15),对三角形C0C3Cw1的2条线段L8、L12应用正弦定理,则(L8/sinθ15=L12/sinθ12),(sinθ15=L8sinθ12/L12),角度(θ15)如下所示。
θ15=sin-1(L8sinθ12/L12)    ......式(14)
从式(13)和式(14),摆动角度(θy)如下所示。
θy=θ1514    ......式(15)
下面,参照图10~图13,在磨削异形工件W1的磨削点P2的时刻,求出该异形工件W1相对于该时刻的摆动角度(θy)的旋转角度(θx)。图10是用于求出磨削点P′2的假想旋转角度(α-γ)的图。在图10中,在异形工件W1的假想位置,角度(α)是线段L7(在假想位置,异形工件W1的长轴线F呈垂直时,包含在该长轴线F内的线段)和线段L2所成的角度。线段L2连接假想位置的旋转轴心C′w1与磨削点P′2。角度(γ)是假想位置中的异形工件W1的长轴线F和上述线段L2所成的角度。在图10中,在假想位置,配置在开始位置的异形工件W1用点划线表示,假想磨削假想磨削点P′2的异形工件W1,相对于异形工件W1的假想位置的开始位置旋转(α-γ)。即,假想磨削假想磨削点P′2的异形工件W1的假想旋转角度是(α-γ)。
图11表示以磨石G的轴心C3为中心、使配置在假想位置的异形工件W1旋转角度(β)而回到磨削点P2的瞬间磨削位置时,相对于以开始状态配置在该异形工件W1的旋转轴心Cw1的位置,该异形工件W1的旋转角度是(α-γ+β)。图12示意地表示使图11的状态下的三角形P′2C3Cw1旋转了角度(β)的状态。在图11中,把线段L2和线段L′8所成的交叉角度作为(δ),把线段L7和直线(水平线)L21的交点作为V(参照图11和图12),则在三角形VC′w1P′2中,[α+(δ+θ8)+90°=180°],下式成立。
α+δ+θ8=90°    ......式(16)
另一方面,在图12中,各角度θ8、θ9、α、δ如图所示。另外,在图12中,L′21是使通过磨石G的轴心C3的水平线L21以该轴心C3为中心旋转角度(β)而产生的直线,把该直线L′21与通过在磨削点P2被磨削着的异形工件W1的旋转轴心Cw1的垂线L25的交点作为T,把从上述旋转轴心Cw1朝直线L′21垂下的垂线与该直线L′21的交点作为U。另外,直线L26是通过异形工件W1的旋转轴心Cw1、并且与上述水平线L21平行的直线(辅助线)。直线L8和直线L26交叉形成的角度与直线L8和水平线L21的交叉角度(θ9)相等,把作为未知数的线段Cw1T和线段Cw1U形成的角度作为(θ16),由于直线L25与直线L26正交,所以,下式成立。
θ16+α+δ-θ9=90°    ......式(17)
根据式(16)和式(17),以下关系成立。
α+δ+θ8=θ16+α+δ-θ9=90°    ......式(18)
从式(6)和式(18),如下所示导出角度(θ16)。
θ16=θ89=β    ......式(19)
结果,从图11可知,在磨削点P2被磨削的瞬间,异形工件W1相对于通过异形工件W1的旋转轴心Cw1的垂线的旋转角度θ′(x),是在假想磨削假想磨削点P′2的异形工件W1的假想旋转角度(α-γ)上加上了从异形工件W1的假想位置返回到磨削点P2瞬间磨削位置的角度(β)而成的角度。
θ′(x)=(α-γ+β)    ......式(20)
从图13可知,上述旋转角度θ′(x)是以在磨削点P2被磨削的瞬间通过异形工件W1的旋转轴心Cw1的垂线为基准的、该异形工件W1的旋转角度,异形工件W1一边以摆动轴心C0为中心摆动一边被磨削,所以,在磨削磨削点P2的瞬间,必须以连接该异形工件W1的旋转轴心Cw1与摆动轴心C0的线段L12为基准(作为旋转角度的基准的异形工件W1,在图13中用双点划线表示),该线段L12相对于长轴线F呈垂直的异形工件W1的开始位置,摆动了角度(θy)。因此,从上述旋转角度θ′(x)中减去了摆动角度(θy)的值就是异形工件W1的真实的旋转角度[θ(x)]。
θ(x)=θ′(x)-θ(y)=α-γ+β-θ(y)    ......式(21)
在异形工件W1外周的多个(无数个)磨削点,如上所述地求出该异形工件W1的旋转角度(θx)和摆动角度(θy)。在本异形工件W1中,把异形工件W1的累积旋转角度、主轴台B的摆动角度(θy)分别设横轴及纵轴上时,函数[θy=f1(θx)]如图14所示。如上所述,在特定异形工件W1的外周形状时,所选择的磨削点数越多,用于特定外周形状的函数[θy=f1(θx)]越接近异形工件W1的真实外周形状,磨削精度越高。
在图1~图3中,一边使主轴用伺服马达M2定速旋转,即,一边使异形工件W1的旋转角度的变化相对于时间成为一定,一边用非定速使摆动用伺服马达M1旋转,以满足特定异形工件W1的外周形状的式子即上述函数[θy=f1(θx)],这样,异形工件W1的外周被磨削成为设定的形状。
如上所述,兼用摆动用伺服马达M1和减速机R1,在理论上,相对于安装着磨削装置GU的磨削装置安装体A的一周旋转,摆动用伺服马达M1产生的脉冲数是1.6×109,所以,磨削装置GU的摆动角度精度相当高,结果,异形工件W1的磨削精度提高,可磨削成目标的形状。
图15(a)(b)表示偏心工件W2的磨削原理。在图15(a)(b)中,偏心工件W2的形状是正圆的偏心部W2a和同心部W2b沿着轴方向相连而设的形状,偏心部W2a的中心C′w2相对于同心部W2b的中心(轴心)Cw2偏心了偏心量(e)。图15(a)表示偏心工件W2配置在基准位置的状态,在该基准位置,连接偏心部W2a和同心部W2b的各轴心Cw2、C′w2的线段的延长线通过磨石G的轴心C3。图15(b)表示在偏心工件W2旋转了旋转角度(θx)的状态下,主轴台B(偏心工件W2)相对于上述基准位置摆动了摆动角度(θy)的状态。另外,在图15(a)(b)中,P2表示磨削点。
另外,偏心工件W2的旋转角度(θx)和主轴台B(偏心工件W2)相对于基准位置的摆动角度θy的关系式(外周形状特定式)[θy=f2(θx)],与上述异形工件W1同样地,可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等三角函数通过数学方法算出。为了满足上述外周形状特定式[θy=f2(θx)],一边使主轴用伺服马达M2定速旋转,一边使摆动用伺服马达M1变速旋转,这样,偏心工件W2的偏心部W2a的外周按照外周形状特定式[θy=f2(θx)]地被磨削。另外,偏心工件W2的同心部W2b在不使主轴台B摆动而在定位置的状态下磨削。
另外,可用本发明的摆动磨削方法磨削的异形工件,并不限定于相对于正圆局部变形的上述异形工件W1、偏心工件W2,也可以磨削多边形截面的异形工件。图16表示正方形截面的异形工件W3的磨削原理,与磨削上述异形工件W1、偏心工件W2时同样地,预先计算异形工件W3相对于基准位置的旋转角度θ(x)和异形工件W3的旋转角度为θ(x)时的主轴台B的摆动角度θ(y)的函数(外周形状特定式)[θy=f3(θx)],在上述基准位置,异形工件W3的各个面是水平或垂直。为了满足函数[θy=f3(θx)],使主轴台B摆动即可。另外,磨削多边形截面的异形工件W3时,要根据多边形的边数,设置调整异形工件W3,依次磨削各个面。另外,在图16中,P2表示磨削点,Cw3表示异形工件W3的轴心。
另外,在多边形截面的异形工件中,其各个面并不限定是上述异形工件W3那样的平面,对于各个面是凸面或凹面的多边形截面的异形工件,也可以磨削。
另外,可用本发明的摆动磨削方法磨削的其它异形工件,还有葫芦形的工件。

Claims (5)

1.一种异形工件的摆动磨削方法,以非圆形截面的异形工件的旋转轴心与主轴的轴心同心的方式,一边使被夹具夹持着的该异形工件连续旋转,一边磨削作为被磨削面的外周面;其特征在于,
主轴台及尾架安装在工作台上的磨削装置整体,能以在上述主轴的轴心的大致正下方配置成与该主轴的轴心平行的摆动轴心为中心摆动;
预先计算特定上述异形工件相对于基准位置的旋转角度和上述磨削装置的摆动角度的关系来决定异形工件的外周磨削形状的外周形状特定式;
按照上述外周形状特定式,一边使磨削装置以摆动轴心为中心摆动,一边使上述异形工件连续旋转,将其外周面磨削成为由该外周形状特定式特定的形状。
2.一种异形工件的摆动磨削方法,以多边形截面的异形工件的旋转轴心与主轴的轴心同心的方式,使被夹具夹持着的该异形工件在与作为截面形状的多边形的各面部的中心角对应的角度内旋转,一边依次变更作为被磨削面的各面部,一边磨削该各面部;其特征在于,
主轴台及尾架安装在工作台上的磨削装置整体,能以在上述主轴的轴心大致正下方配置成与该主轴的轴心平行的摆动轴心为中心摆动;
预先计算特定上述异形工件的各面部相对于基准位置的旋转角度和上述磨削装置的摆动角度的关系来决定异形工件的各面部的外周磨削形状的外周形状特定式;
按照上述外周形状特定式,一边使磨削装置以摆动轴心为中心摆动,一边依次变更上述异形工件的各面部,同时使各面部在与其中心角对应的角度内旋转,将该各面部分别磨削成为由上述外周形状特定式特定的形状。
3.一种异形工件的摆动式磨削盘,是用于实施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异形工件的摆动磨削方法的摆动式磨削盘,
具有磨削装置和摆动用伺服马达;上述磨削装置具有使上述主轴旋转的主轴用伺服马达,能以上述摆动轴心为中心摆动地被支承;上述摆动用伺服马达使该磨削装置以上述摆动轴心为中心摆动;
为了保持由上述外周形状特定式所特定的、上述异形工件相对于基准位置的旋转角度和上述磨削装置的摆动角度的关系,使上述主轴用及摆动用的各伺服马达同步旋转,把该异形工件磨削成为由上述外周形状特定式特定的形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异形工件的摆动式磨削盘,其特征在于,
上述摆动用伺服马达由输出轴相向且配置在同一轴心上的一对伺服马达构成,该各摆动用伺服马达的轴心作为摆动轴心;
该一对摆动用伺服马达分别在其驱动轴心上具有带输入轴及输出轴的减速机;
各摆动用伺服马达的驱动轴分别与各减速机的输入轴连接,配置在各减速机间的磨削装置安装体的两端部与该各减速机的输出轴连接;
上述磨削装置一体地安装在上述磨削装置安装体上,各摆动用伺服马达的驱动轴的旋转被减速后,使上述磨削装置安装体旋转,从而上述磨削装置以各摆动用伺服马达的轴心为中心摆动。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异形工件的摆动式磨削盘,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轴用伺服马达与主轴同心地配置,借助在该主轴的轴心上具有输入轴及输出轴的减速机,旋转被减速,主轴被驱动。
CN201110326024.2A 2011-10-25 2011-10-25 异形工件的摆动磨削方法及摆动式磨削盘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720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26024.2A CN103072046B (zh) 2011-10-25 2011-10-25 异形工件的摆动磨削方法及摆动式磨削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26024.2A CN103072046B (zh) 2011-10-25 2011-10-25 异形工件的摆动磨削方法及摆动式磨削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72046A CN103072046A (zh) 2013-05-01
CN103072046B true CN103072046B (zh) 2015-04-08

Family

ID=48148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2602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72046B (zh) 2011-10-25 2011-10-25 异形工件的摆动磨削方法及摆动式磨削盘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7204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02569B (zh) * 2013-07-26 2015-09-09 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摆动的磨削加工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02082A (en) * 1977-02-22 1978-07-25 Mitsubish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Cam grinding apparatus with means to maintain the grinding speed constant
JPS60232863A (ja) * 1984-05-07 1985-11-19 Hond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の動弁カムの研削方法
JPH07277742A (ja) * 1994-04-13 1995-10-24 Toyo Glass Co Ltd カム駆動機構並びにカム駆動機構を用いたゴブ生成装置におけるプランジャ駆動装置
JP3830703B2 (ja) * 1999-11-30 2006-10-11 株式会社日平トヤマ カム研削装置
CN101513726A (zh) * 2009-04-03 2009-08-26 胡惜时 一种随动磨削方法及其数控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02082A (en) * 1977-02-22 1978-07-25 Mitsubish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Cam grinding apparatus with means to maintain the grinding speed constant
JPS60232863A (ja) * 1984-05-07 1985-11-19 Hond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の動弁カムの研削方法
JPH07277742A (ja) * 1994-04-13 1995-10-24 Toyo Glass Co Ltd カム駆動機構並びにカム駆動機構を用いたゴブ生成装置におけるプランジャ駆動装置
JP3830703B2 (ja) * 1999-11-30 2006-10-11 株式会社日平トヤマ カム研削装置
CN101513726A (zh) * 2009-04-03 2009-08-26 胡惜时 一种随动磨削方法及其数控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72046A (zh) 2013-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53361B (zh) 一种双端面磨床
JP2003025150A (ja) 歯付工作物の歯面のばり取りおよび精密機械加工を行うための装置
CN209565816U (zh) 一种加工髓腔锉的工装夹具
CN109794812B (zh) 一种磨削圆锥滚子球基面的专用磨床使用方法
CN103358210B (zh) 一种水平多砂带机构的六轴联动数控砂带磨床
CN201283430Y (zh) 用于圆弧面车削加工的仪表车床
CN102581401A (zh) 一种用于微细旋转结构加工的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装置
CN103072046B (zh) 异形工件的摆动磨削方法及摆动式磨削盘
CN2920510Y (zh) 用于拉丝模模孔激光同轴成形技术的旋转工作台
CN209737201U (zh) 一种用于汽车主减速器壳体轴承孔的加工装置
CN207534415U (zh) 一种可调节角度的刀具磨削、铣削装置
CN209886837U (zh) 一种螺旋双头转子的切削车床
CN202399044U (zh) 一种旋转铣削工装
KR101470365B1 (ko) 이형 워크의 요동 연삭 방법, 및 요동형 연삭반
CN202428324U (zh) 太阳能光伏玻璃磨边安全倒角机定位装置
TWM276656U (en) Grind, polish machine swing control structure
CN206998613U (zh) 一种抛光机的转臂回转结构
CN202212658U (zh) 电火花轮胎模具专用机床
CN207239698U (zh) C型轴平面转台
CN106077856A (zh) 一种用于微细旋转结构加工的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装置
CN106141731B (zh) 机床智能快速定位系统
CN203712451U (zh) 一种凹面磨削装置
CN214418821U (zh) 一种机电一体化用具有定位结构的机械臂
CN209793419U (zh) 一种五金用精密加工的抛光装置
CN209598834U (zh) 磨刀机定位夹紧工作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08

Termination date: 202010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