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34108B - 清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清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34108B
CN103034108B CN201210367773.4A CN201210367773A CN103034108B CN 103034108 B CN103034108 B CN 103034108B CN 201210367773 A CN201210367773 A CN 201210367773A CN 103034108 B CN103034108 B CN 1030341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eaning brush
toner
mentioned
upstream
mov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6777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34108A (zh
Inventor
目黑太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0341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41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341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41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0005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 G03G21/0035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using a brush; Details of cleaning brushes, e.g. fibre densit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调色剂滞留于刷、且能够减轻放电生成物引起的对刷的应力的清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清洁装置(70)具备与二次转印带(68)的表面接触的上游清洁刷(71)、下游清洁刷(72)及清洁辊(73)、以及第一~第三偏置施加部(75,76,77)。第一偏置施加部(75)对上游清洁刷(71)施加与标准调色剂相反极性的偏压。第二偏置施加部(76)对下游清洁刷(72)施加与标准调色剂相反极性、且设定为施加到上游清洁刷(71)的偏压的绝对值以上的偏压。第三偏置施加部(77)对清洁辊(73)施加与标准调色剂相同极性的偏压。

Description

清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去除附着在移动体上的调色剂的清洁装置以及具备该清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这些的复合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附着调色剂的移动体。作为这种移动体,例如有形成调色剂像的感光体、将形成在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的中间转印体、将在转印位置处转印到中间转印体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纸张的转印部件等。
此外,在转印部件上不形成调色剂像。但是,在纸张的双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由于先形成图像的纸张的一面(表面)与转印部件接触,因此有时纸张表面的调色剂附着在转印部件上。
残留在转印了调色剂像后的感光体上、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附着在转印部件上的调色剂是通过清洁装置来去除。这种清洁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所公开。
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清洁装置具有与作为移动体的像承载体的表面抵接的多个刷滚(brush roll),对至少两个刷滚分别施加互不相同的极性的偏压。而且,将施加与调色剂的标准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偏压的刷滚的表面速度设定为比施加与调色剂的标准的带电极性相同极性的偏压的刷滚的表面速度快。
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清洁装置具备与作为移动体的像保持部件的表面接触的第一刷部件、第二刷部件以及第三刷部件。第二刷部件与第一刷部件相比配置在像保持部件的移动方向下游侧,第三刷部件与第二刷部件相比配置在像保持部件的移动方向下游侧。而且,对第一刷部件和第二刷部件施加不同极性的偏压,并且使第三刷部件的机械刮取力大于第一刷部件和第二刷部件的机械刮取力。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723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369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清洁装置中,配置在移动体的移动方向的最上游的刷首先回收残留在移动体上的调色剂。因此,有可能在配置在最上游的刷中进入超过该刷的调色剂回收功能的调色剂。而且,如果在配置在最上游的刷中进入超过调色剂回收功能的调色剂,则产生如下问题:未被回收而滞留于刷内的调色剂再附着在像保持部件上,或者导致使刷的电阻上升。
另外,为了去除像保持部件的大量的调色剂,需要提高对刷施加的偏压,因此有时引发放电,导致放电生成物附着在像保持部件、刷上。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考虑上述以往技术中的实际情况来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调色剂滞留于刷、且能够减轻放电生成物引起的对刷的应力的清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清洁装置具备上游清洁刷、下游清洁刷、清洁辊、第一偏置施加部、第二偏置施加部以及第三偏置施加部。
上游清洁刷与附着调色剂的移动体的表面接触。
下游清洁刷与上游清洁刷相比配置在移动体的移动方向下游侧,与移动体的表面接触。
清洁辊与下游清洁刷相比配置在移动体的移动方向下游侧,与移动体的表面接触。
第一偏置施加部对上游清洁刷施加与标准调色剂相反极性的偏压。
第二偏置施加部对下游清洁刷施加与标准调色剂相反极性、且设定为施加到上述上游清洁刷的偏压的绝对值以上的偏压。
第三偏置施加部对清洁辊施加与标准调色剂相同极性的偏压。
另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移动体,其在表面附着调色剂;以及上述清洁装置,其去除附着在移动体上的调色剂。
在本发明的清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上游清洁刷和下游清洁刷去除附着在移动体的表面上的带电为标准极性的调色剂。因此,在去除附着在移动体的表面上的大量的调色剂的情况下,也可以不是一次去除大量的调色剂,因此能够将施加到各清洁刷的偏压抑制为较低。由此,放电的引发得到抑制,能够减轻放电生成物引起的对刷的应力。
另外,在本发明的清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中,施加到下游清洁刷的偏压的绝对值被设定为施加到上游清洁刷的偏压的绝对值以上。因此,在下游清洁刷中也去除规定量的调色剂,因此能够使与调色剂去除有关的负荷不偏于上游清洁刷。其结果,能够避免超过调色剂回收功能的调色剂进入上游清洁刷,能够抑制调色剂滞留于上游清洁刷。
并且,在本发明的清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中,对清洁辊施加与标准调色剂相同极性的偏压,因此能够通过清洁辊去除带电为与标准极性相反极性的调色剂以及添加在调色剂中的蜡、润滑剂。其结果,能够防止或抑制调色剂以及添加在调色剂中的蜡、润滑剂以被膜状粘着在移动体的表面的生膜(filming)的产生。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清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抑制调色剂滞留于刷,并且能够减轻放电生成物引起的对刷的应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二次转印部和清洁装置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清洁装置的概要结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概要结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偏压设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清洁装置的概要结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清洁装置的概要结构图。
图11是表示施加到清洁刷的偏置的电压与电流的关系的曲线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51、201:图像形成装置;10:原稿输送部;20:纸张收纳部;30:图像读取部;40:图像形成部;41:感光体;42:带电部;43:曝光部;44:显像部;45:清洁部;50:中间转印带;51:一次转印部;52:二次转印对置辊;53:带清洁装置;60:二次转印部;61:二次转印辊;62:驱动辊;64、65、66、67:从动辊;68:二次转印带;70、170、270、370:清洁装置;71:上游清洁刷;72:下游清洁刷;73:清洁辊;75:第一偏置施加部;76:第二偏置施加部;77:第三偏置施加部;79A、79B、79C:刀片;80:定影部;81:定影上辊;82:定影下辊;91:第一电源部;92:第二电源部;93:第三电源部;100:控制基板;101:CPU;102:ROM;103:RAM;104:硬盘驱动器(HDD);105:操作显示部;107:系统总线;106:图像处理部;171:调色剂带电量检测部;271:电荷赋予部;272:第四电源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11来说明用于实施清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方式。此外,在各图中对共同的部件附加了同一标记。另外,按以下顺序进行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
2.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
3.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
4.图像形成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
1.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例]
首先,参照图1来说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例。
图1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图。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通过电子照像术方式在纸张上形成图像,是将黄色(Y)、品红(M)、青色(C)以及黑色(Bk)这四个颜色的调色剂重叠的串联(tandem)形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原稿输送部10、纸张收纳部20、图像读取部30、图像形成部40、中间转印带50、二次转印部60、清洁装置70、定影部80以及控制基板100。
原稿输送部10具有放置原稿的原稿供纸台11、多个辊12、输送鼓13、输送导轨14、原稿排出辊15以及原稿排出托盘16。放置在原稿供纸台11上的原稿G通过多个辊12和输送鼓13一张一张地输送到图像读取部30的读取位置。输送导轨14和原稿排出辊15将通过多个辊12和输送鼓13输送的原稿G排出到原稿排出托盘16。
图像读取部30读取通过原稿输送部10输送的原稿G或载置于原稿台31的原稿的图像,来生成图像数据。具体地说,原稿G的图像被灯L照射。来自原稿G的反射光按第一反射镜单元32、第二反射镜单元33、透镜单元34的顺序被导入,并成像于撮像元件35的受光面。撮像元件35将所入射的光进行光电转换来输出规定的图像信号。被输出的图像信号通过进行A/D转换,制作成图像数据。
另外,图像读取部30具有图像读取控制部36。图像读取控制部36对通过A/D转换所制作的图像数据实施“黑点”校正、抖动(dither)处理、压缩等处理,并保存到控制基板100的RAM 103(参照图4)中。此外,图像数据不限定于从图像读取部30输出的数据,也可以是从与图像形成装置1连接的个人计算机、其它图像形成装置等外部装置接收到的数据。
纸张收纳部20配置在装置主体的下部,与纸张S的尺寸、种类相应地设置有多个。该纸张S通过供纸部21被供纸并送至输送部23,通过输送部23输送至作为转印位置的二次转印部60。另外,在纸张收纳部20的附近设置有手动供纸部(manual sheet feeding section)22。从该手动供纸部22向转印位置输送没有收纳在纸张收纳部20中的尺寸的纸张、具有标签的标签纸、OHP薄片等特殊纸。
在图像读取部30与纸张收纳部20之间配置有图像形成部40和中间转印带50。图像形成部40具有四个图像形成单元40Y、40M、40C、40K,以形成黄色(Y)、品红(M)、青色(C)、黑色(Bk)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像。
第一图像形成单元40Y形成黄色的调色剂像,第二图像形成单元40M形成品红的调色剂像。另外,第三图像形成单元40C形成青色的调色剂像,第四图像形成单元40K形成黑色的调色剂像。这四个图像形成单元40Y、40M、40C、40K分别具有同一结构,因此,在此说明第一图像形成单元40Y。
第一图像形成单元40Y具有鼓状的感光体41、配置在感光体41的周围的带电部42、曝光部43、显像部44以及清洁部45。感光体41通过未图示的驱动电动机进行旋转。带电部42对感光体41提供电荷来使感光体41的表面均匀地带电。曝光部43根据从原稿G读取出的图像数据或从外部装置发送的图像数据对感光体41的表面进行曝光操作,由此在感光体41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像部44使黄色的调色剂附着在形成于感光体41的静电潜像。由此,在感光体41的表面形成黄色的调色剂像。此外,第二图像形成单元40M的显像部44使品红的调色剂附着在感光体41上,第三图像形成单元40C的显像部44使青色的调色剂附着在感光体41上。而且,第四图像形成单元40K的显像部44使黑色的调色剂附着在感光体41上。
清洁部45去除残留在感光体4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
附着在感光体41上的调色剂被转印到表示中间转印体的一例的中间转印带50。中间转印带50形成为无接头(环)状,架设在多个辊上。该中间转印带50通过未图示的驱动电动机沿与感光体41的旋转(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驱动。
在中间转印带50中的与各图像形成单元40Y、40M、40C、40K的感光体41相对置的位置处设置有一次转印部51。该一次转印部51对中间转印带50施加与调色剂相反的极性,由此将附着在感光体41上的调色剂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0。
而且,通过中间转印带50进行旋转驱动,在中间转印带50的表面依次转印由四个图像形成单元40Y、40M、40C、40K形成的调色剂像。由此,在中间转印带50上,黄色、品红、青色以及黑色的调色剂像重叠而形成彩色图像。
另外,带清洁装置53与中间转印带50相对置。该带清洁装置53对结束了调色剂图像向纸张S的转印的中间转印带50的表面进行清扫。
在中间转印带50附近、且输送部23的纸张输送方向下游配置有二次转印部60。该二次转印部60使通过输送部23送过来的纸张S与中间转印带50接触,将形成在中间转印带50的外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S。清洁装置70与二次转印部60相对置。关于这些二次转印部60和清洁装置70,稍后详细说明。
在二次转印部60中的纸张S的排出侧设置有定影部80。该定影部80对纸张S进行加压及加热,使转印后的调色剂像定影于纸张S。定影部80例如由作为一对定影部件的定影上辊81和定影下辊82构成。定影上辊81和定影下辊82以相互压接的状态配置,作为定影上辊81与定影下辊82的压接部,形成定影密合部。
在定影上辊81的内部设置有加热部。通过来自该加热部的辐射热,定影上辊81的辊部被加温。然后,定影上辊81的辊部的热传递到纸张S,由此纸张S上的调色剂图像被热定影。
纸张S以通过二次转印部60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面(定影对象面)与定影上辊81相向的方式被输送,并通过定影密合部。因而,对通过定影密合部的纸张S进行利用定影上辊81和定影下辊82的加压以及利用定影上辊81的辊部的热的加热。
在定影部80的纸张输送方向下游配置有切换门24。切换门24对通过了定影部80的纸张S的输送路径进行切换。即,在进行单面图像形成中的面朝上(face up)的排纸的情况下,切换门24使纸张S直线前进。由此,纸张S通过一对排纸辊25被排出。另外,在进行单面图像形成中的面朝下(face down)的排纸以及双面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切换门24向下方引导纸张S。
在进行面朝下的排纸的情况下,在通过切换门24向下方引导纸张S之后,通过纸张反转输送部26将表面和背面反转并向上方输送。由此,表面和背面反转的纸张S通过一对排纸辊25被排出。
在进行双面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在通过切换门24向下方引导纸张S之后,通过纸张反转输送部26将表面和背面反转,通过再供纸路径27再次送至转印位置。
在一对排纸辊25的下游侧也可以配置后处理装置,该后处理装置将纸张S折叠,或者对纸张S进行装订处理等。
[二次转印部]
接着,参照图2来说明二次转印部60。
图2是表示二次转印部60和清洁装置70的说明图。
如图2所示,二次转印部60具备二次转印辊61、驱动辊62、从动辊64、65、66、67以及二次转印带68。二次转印辊61经由二次转印带68和中间转印带50压接到二次转印对置辊52。而且,二次转印辊61与中间转印带50接触的密合部被作为将形成在中间转印带50的外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S的转印位置。
驱动辊62通过电动机等的旋转驱动部(未图示)进行旋转。从动辊65、66、67隔着二次转印带68与清洁装置70的后述的上游清洁刷71、下游清洁刷72以及清洁辊73相对置。这些从动辊65、66、67与地(GND)相连接(参照图3)。
二次转印带68架设在二次转印辊61、驱动辊62以及从动辊64~67,构成为能够沿与纸张输送方向对应的方向进行旋转。通过驱动辊62的驱动而该二次转印带68进行旋转,来将纸张S输送到转印位置。
二次转印带68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附着调色剂的移动体的一例。在该二次转印带68上不形成调色剂像。但是,例如在纸张S的双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先形成图像的纸张S的一面(表面)与二次转印带68接触,因此有时纸张S的一面上的调色剂附着在二次转印带68上。附着在该二次转印带68上的调色剂T是通过清洁装置70来去除。
[清洁装置]
接着,参照图2和图3来说明清洁装置70。
图3是表示清洁装置70的概要结构图。
清洁装置70具备上游清洁刷71、下游清洁刷72、具有弹性的清洁辊73、第一偏置施加部75、第二偏置施加部76以及第三偏置施加部77。
上游清洁刷71与二次转印带68接触,隔着二次转印带68而与从动辊65相对置。该上游清洁刷71是导电性刷,通过电动机等的旋转驱动部(未图示)沿与二次转印带68的旋转(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而且,通过电吸引和机械刮取力来去除残留在二次转印带68上的调色剂等残留物。
下游清洁刷72与上游清洁刷71相比配置在二次转印带68的移动方向下游侧。也就是说,将二次转印带68与中间转印带50接触的密合部作为最上游,下游清洁刷72与上游清洁刷71相比配置在二次转印带68的移动(旋转)方向下游侧。
下游清洁刷72与二次转印带68接触,隔着二次转印带68而与从动辊66相对置。另外,下游清洁刷72与上游清洁刷71同样是导电性刷,通过电动机等的旋转驱动部(未图示)沿与二次转印带68的旋转(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而且,通过电吸引和机械刮取力来去除残留在二次转印带68上的调色剂等残留物。
作为上游清洁刷71和下游清洁刷72的材料,例如能够应用尼龙树脂、聚酯树脂、丙烯树脂、维尼纶树脂等树脂。另外,还能够应用将尼龙树脂、聚酯树脂、丙烯树脂、维尼纶树脂等树脂中的两种以上组合而成的材料。
清洁辊73与下游清洁刷72相比配置在二次转印带68的移动方向下游侧。也就是说,将二次转印带68与中间转印带50接触的密合部作为最上游,清洁辊73与下游清洁刷72相比配置在二次转印带68的移动(旋转)方向下游侧。
清洁辊73与二次转印带68接触,隔着二次转印带68而与从动辊67相对置。该清洁辊73具有由弹性部件形成的外周部73a,该外周部73a与二次转印带68接触。
作为形成清洁辊73的外周部73a的弹性部件的材料,例如能够列举泡沫聚氨酯、聚氨酯、海绵部件、橡胶部件等。
清洁辊73通过电动机等的旋转驱动部(未图示)沿与二次转印带68的旋转(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而且,通过电吸引和机械刮取力去除残留在二次转印带68上的调色剂、添加在调色剂中的蜡以及润滑剂等附着物。
如图3所示,第一偏置施加部75形成为与上游清洁刷71接触而旋转的辊状。该第一偏置施加部75与第一电源部91电连接。而且,第一偏置施加部75当从第一电源部91提供了偏压时,将该偏压施加到上游清洁刷71。
第一电源部91输出与标准调色剂相反极性的偏压(+HV)。从第一电源部91输出的与标准调色剂相反极性的偏压经由第一偏置施加部75施加到上游清洁刷71。由此,上游清洁刷71能够电吸引残留在二次转印带68上的带电为标准极性的调色剂等残留物。
另外,第一偏置施加部75还兼有作为电吸引被上游清洁刷71回收的调色剂等残留物来进行回收的回收部的功能。被第一偏置施加部75回收的调色剂等残留物通过刀片(blade)79A从第一偏置施加部75去除,并积存在接收部件(未图示)中。
第二偏置施加部76形成为与下游清洁刷72接触而旋转的辊状。该第二偏置施加部76与第二电源部92电连接。而且,第二偏置施加部76当从第二电源部92提供了偏压时,将该偏压施加到下游清洁刷72。
第二电源部92输出与标准调色剂相反极性的偏压(+HV)。从第二电源部92输出的与标准调色剂相反极性的偏压经由第二偏置施加部76施加到下游清洁刷72。由此,下游清洁刷72能够电吸引残留在通过上游清洁刷71后的二次转印带68上的带电为标准极性的调色剂等残留物来进行回收。
另外,第二电源部92所输出的偏压的绝对值被设定为第一电源部91所输出的偏压的绝对值以上。也就是说,施加到下游清洁刷72的偏压的绝对值被设定为施加到上游清洁刷71的偏压的绝对值以上。因而,上游清洁刷71的电吸引力小于下游清洁刷72的电吸引力,或与下游清洁刷72的电吸引力大致相等。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带电为标准极性的调色剂等残留物用上游清洁刷71和下游清洁刷72分开去除。因此,能够将施加到上游清洁刷71和下游清洁刷72的偏压设定得较低。而且,能够避免上游清洁刷71中进入超过该刷的调色剂回收功能的调色剂。
此外,关于第二电源部92所输出的偏压的绝对值,若考虑到抑制从各刷71、72的放电,则优选为施加到上游清洁刷71的偏压的绝对值的1~2倍左右。此外,偏压的设定是由包括附着调色剂的移动体(本例的二次转印带68)、回收辊(本例的偏置施加部75~77)等的清洁系统整体的电阻值的平衡所决定。
另外,第二偏置施加部76还兼有作为电吸引被下游清洁刷72回收的调色剂等残留物来进行回收的回收部的功能。被第二偏置施加部76回收的调色剂等残留物通过刀片79B从第二偏置施加部76去除,并积存在接收部件(未图示)中。
第三偏置施加部77形成为与清洁辊73接触而旋转的辊状。该第三偏置施加部77与第三电源部93电连接。而且,当从第三电源部93提供偏压时,将该偏压施加到清洁辊73。
第三电源部93输出与标准调色剂相同极性的偏压(-HV)。从第三电源部93输出的与标准调色剂相同极性的偏压经由第三偏置施加部77施加到清洁辊73。由此,清洁辊73能够电吸引残留在通过下游清洁刷72后的二次转印带68上的带电为与标准调色剂相反极性的调色剂等残留物来进行回收。
另外,第三偏置施加部77还兼有作为电吸引被清洁辊73回收的调色剂等残留物来进行回收的回收部的功能。从清洁辊73被第三偏置施加部77回收的调色剂等残留物通过刀片79C从第三偏置施加部77去除,并积存在接收部件(未图示)中。
[图像形成装置的各部的硬件结构]
接着,参照图4来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部的硬件结构。
图4是表示本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如图4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例如具有CPU(中央运算处理装置)101和用于存储CPU 101所执行的程序等的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102。此外,作为ROM 102,例如通常使用能够电擦除的可编程ROM。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用作CPU 101的作业区域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103、作为大容量存储装置的硬盘驱动器(HDD)104以及操作显示部105。
CPU 101、ROM 102以及RAM 103搭载于上述控制基板100(参照图1)。
CPU 101是控制部的一例,对装置整体进行控制。该CPU 101经由系统总线107分别与ROM 102、RAM 103、HDD 104以及操作显示部105相连接。另外,CPU 101经由系统总线107与图像读取部30、图像处理部106、图像形成部40、供纸部21、第一电源部91、第二电源部92以及第三电源部93相连接。
HDD 104存储通过图像读取部30读取而获得的原稿图像的图像数据,或者存储已输出的图像数据等。操作显示部105是由液晶显示装置(LCD)或有机ELD(Electro Luminescence Display:电致发光显示器)等显示器构成的触摸面板。该操作显示部105显示对于用户的指示菜单、与所获取的图像数据有关的信息等。并且,操作显示部105具备多个键,接受通过用户的键操作进行的各种指示、文字、数字等的数据的输入并输出输入信号。
图像读取部30以光学方式读取原稿图像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例如,在读取彩色原稿的情况下,生成每一像素具有RGB各10比特的亮度信息的图像数据。通过图像读取部30生成的图像数据、从表示连接在图像形成装置1上的外部装置的一例的PC(个人计算机)120发送到获取部108的图像数据被送到图像处理部106而进行图像处理。图像处理部106对接收到的图像数据进行模拟处理、A/D转换、“黑点”校正、图像压缩等处理。
此外,在本例中,说明了应用个人计算机作为外部装置的例子,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能够应用传真机装置等其它各种装置作为外部装置。
例如,在通过图像形成装置1执行彩色印刷的情况下,将通过图像读取部30等生成的R·G·B的图像数据输入到图像处理部106中的颜色变换LUT(Look up Table:查找表)。而且,图像处理部106将R·G·B数据颜色转换为Y·M·C·Bk的图像数据。而且,对颜色转换了的图像数据进行灰度再现特性的校正、参照了浓度校正LUT的网状点(日文:網点)等的网板处理、或用于强调细线的边缘处理等。
图像形成部40接收通过图像处理部106进行图像处理了的图像数据,在纸张S上形成图像。
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通过清洁装置70的上游清洁刷71和下游清洁刷72,将附着在二次转印带68的外周面(表面)上的带电为标准极性的调色剂分两次去除。因而,关于附着在二次转印带68的外周面上的大量调色剂,也可以不是一次去除,因此能够将施加到各清洁刷71、72的偏压抑制为较低。由此,放电的引发得到抑制,能够减轻放电生成物引起的对清洁刷71、72的应力。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施加到清洁装置70的下游清洁刷72的偏压的绝对值被设定为施加到上游清洁刷71的偏压的绝对值以上。因此,能够使调色剂的去除所涉及的负荷不偏于上游清洁刷71。其结果,能够避免超过调色剂回收功能的调色剂进入上游清洁刷71,能够抑制调色剂滞留于上游清洁刷71。
并且,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对清洁辊73施加与标准调色剂相同极性的偏压,因此能够通过清洁辊73去除带电为与标准极性相反极性的调色剂以及添加在调色剂中的蜡、润滑剂。其结果,能够防止或抑制调色剂以及添加在调色剂中的蜡、润滑剂以被膜状粘着在二次转印带68的表面的生膜的产生。
2.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例]
接着,参照图5和图6来说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例。
图5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清洁装置的概要结构图。图6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51(参照图6)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参照图4)相同的结构。该图像形成装置151与图像形成装置1的不同之处在于,清洁装置170具备调色剂带电量检测部171。因而,在此,说明清洁装置170的调色剂带电量检测部171,对与图像形成装置1共同的部分附加同一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清洁装置170的调色剂带电量检测部171表示检测调色剂的带电量分布的检测部的一个具体例。作为该调色剂带电量检测部171,例如能够应用通过电场使调色剂粒子偏转并根据一定时间后的偏转量测定调色剂粒子的带电量分布的带电量分布测定装置。
如图5所示,调色剂带电量检测部171配置在下游清洁刷72与清洁辊73之间。该调色剂带电量检测部对通过了下游清洁刷72的二次转印带68上的调色剂的带电量的分布进行检测。
如图6所示,调色剂带电量检测部171经由系统总线107与CPU 101相连接。因而,由调色剂带电量检测部171得到的检测结果经由系统总线107提供给CPU 101。CPU 101根据由调色剂带电量检测部171得到的检测结果,设定第一电源部91和第二电源部92中的输出值。关于该输出值的初始设定处理,在后述的“偏压设定处理”中参照图7来进行说明。
[调色剂的去除性能的评价]
在此,表1中示出调查在改变偏压值的情况下在二次转印带68上带电为与标准调色剂相反极性的调色剂的增加率与调色剂的去除性能的关系的实验结果。
表1
在表1中,“第一根”表示上游清洁刷71,“第二根”表示下游清洁刷72。另外,“第三根”表示清洁辊73。通过调色剂带电量检测部171对通过了下游清洁刷72的二次转印带68上的调色剂的带电量分布进行检测,并根据其检测结果计算出带电为与标准调色剂相反极性的调色剂的增加率。
表1所示的“清洁性”被定义为由各清洁刷71、72进行的二次转印带68上的调色剂的去除性能。关于该“清洁性”的评价,通过目视而在二次转印带68上未残留调色剂的情况下设为“○”。另外,通过目视而虽然在二次转印带68上残留有调色剂、但是在实用上不成问题的情况下设为“△”,通过目视而在二次转印带68上残留有调色剂而在实用上有问题的情况下设为“×”。
表1所示的“再附着性”被定义为通过各清洁刷71、72去除的调色剂向各偏置施加部(回收辊)75、76的转移性能。关于该“再附着性”的评价,通过目视而在各清洁刷71、72上的大部分调色剂转移到各偏置施加部75、76的情况下设为“○”。另外,通过目视而虽然在各清洁刷71、72上残留有调色剂、但是在实用上不成问题的情况下设为“△”,通过目视而在各清洁刷71、72上残留有调色剂而在实用上有问题的情况下设为“×”。
表1所示的“综合评价”被定义为在二次转印带68上将“清洁性”、“再附着性”以及“生膜性”综合得到的评价。在该“综合评价”中,评价了存在清洁辊(第三根)73的情况和不存在清洁辊73的情况。而且,若“清洁性”、“再附着性”以及“生膜性”良好则设为“○”,在实用上不成问题的情况下评价为“△”。另外,“清洁性”、“再附着性”以及“生膜性”中的至少一个在实用上有问题的情况下评价为“×”。
此外,在不存在清洁辊(第三根)73的情况下,导致发生生膜,因此将“生膜性”的评价设为在实用上有问题。另一方面,在存在清洁辊(第三根)73的情况下,不发生生膜,因此将“生膜性”的评价设为良好。
如表1所示,在施加到上游清洁刷71的偏压为400V或600V、而施加到下游清洁刷72的偏压为400V、600V或800V的情况下,“综合评价”为良好或在实用上不成问题这样的评价。
另外,如果带电为与标准调色剂相反极性的调色剂的增加率为6.1%以下,则“再附着性”为良好或在实用上不成问题这样的评价。其结果可知,如果通过多个清洁刷后的作为清洁对象的移动体上的带电为与标准调色剂相反极性的调色剂的增加率为6.1%以下,则调色剂从各清洁刷向回收辊的转移性最佳。
在“再附着性”差的情况下,带弱电的调色剂从各清洁刷转移到清洁对象的移动体上,或者调色剂滞留在各清洁刷内。而且,在调色剂滞留在各清洁刷内的情况下,各清洁刷容易劣化,导致各清洁刷的耐久性降低。因而,使调色剂从各清洁刷向回收辊的转移性最佳很重要。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偏压使得通过多个清洁刷后的作为清洁对象的移动体上的带电为与标准调色剂相反极性的调色剂的增加率为6.0%以下。此外,也可以设定偏压使得带电为与标准调色剂相反极性的调色剂的增加率为6.1%以下。
[偏压设定处理]
接着,参照图7来说明偏压的设定处理。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偏压设定处理的流程图。
在进行偏压的设定处理之前,输入预先确定的初始值作为偏压的输出值。然后,在偏压的设定处理中,判断该初始值是否适当,在不适当的情况下变更偏压的设定值。该偏压设定处理例如在图像形成装置151出厂前、交换清洁刷71、72、偏置施加部75、76或二次转印带68时执行。
如果开始偏压设定处理,则首先,CPU 101获取调色剂带电量检测部171的检测结果(步骤S1)。调色剂带电量检测部171检测二次转印带68上的带电为与标准调色剂相反极性的调色剂的带电量分布。
接着,CPU 101根据调色剂带电量检测部171的检测结果,计算带电为与标准调色剂相反极性的调色剂的增加率(步骤S2)。在该处理中,预先检测出通过上游清洁刷71之前的二次转印带68上的带电为与标准调色剂相反极性的调色剂,根据其检测结果和调色剂带电量检测部171的检测结果计算带电为与标准调色剂相反极性的调色剂的增加率。因而,在本例中,最好在由二次转印辊61形成的密合部(二次转印部)与上游清洁刷71之间配置对二次转印带68上的带电为与标准调色剂相反极性的调色剂的带电量分布进行检测的调色剂带电量分布检测部。
接着,CPU 101判别带电为与标准调色剂相反极性的调色剂的增加率是否为6%以下(步骤S3)。在判别为带电为与标准调色剂相反极性的调色剂的增加率不是6%以下时,CPU 101以规定的降幅(例如,50V)降低第一电源部91和第二电源部92的输出值(步骤S4)。之后,CPU 101将处理转移到步骤S1。
在通过步骤S3的处理判别为带电为与标准调色剂相反极性的调色剂的增加率为6%以下时,CPU 101将当前的第一电源部91和第二电源部92的输出值设为偏压的设定值(步骤S5)。之后,CPU 101结束偏压设定处理。
通过该偏压设定处理,施加到各清洁刷71、72的偏压被设定为能够确保各清洁刷71、72的电吸引力、且使调色剂向各偏置施加部(回收辊)75、76的转移性最佳的值。其结果,能够提高各清洁刷71、72的耐久性。
此外,在上述的偏压设定处理的步骤S4的处理中,将第一电源部91和第二电源部92中的输出值的降幅设为相同。但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电源部和第二电源部中的输出值的降幅也可以不同。
3.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例]
接着,参照图8和图9来说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例。
图8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清洁装置的概要结构图。图9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01(参照图9)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参照图4)相同的结构。该图像形成装置201与图像形成装置1的不同之处在于,清洁装置270具备电荷赋予部271。因而,在此,说明清洁装置270的电荷赋予部271,对与图像形成装置1共同的部分附加同一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8所示,清洁装置270的电荷赋予部271配置在上游清洁刷71与下游清洁刷72之间。该电荷赋予部271对通过了上游清洁刷71的二次转印带68上的调色剂等残留物赋予与标准调色剂相同极性的电荷。作为该电荷赋予部271,能够列举辊、刷、充电器(charger)。
如图9所示,电荷赋予部271与第四电源部272电连接。而且,第四电源部272经由系统总线107与CPU 101相连接。该第四电源部272通过CPU 101被驱动控制,输出与标准调色剂相同极性的偏压(-HV)。由此,电荷赋予部271能够对残留在二次转印带68上的带电为与标准调色剂相同极性的调色剂等残留物赋予与标准调色剂相同极性的电荷。
通过了上游清洁刷71的二次转印带68上的调色剂等残留物在通过上游清洁刷71时稍微进行放电。因此,通过了上游清洁刷71的二次转印带68上的带电为与标准调色剂相同极性的调色剂等残留物的带电量变少。
因此,在通过下游清洁刷72之前,电荷赋予部271对残留在二次转印带68上的调色剂等残留物赋予与标准调色剂相同极性的电荷。由此,即使不将施加到下游清洁刷72的偏压设为高于施加到上游清洁刷71的偏压,也能够通过下游清洁刷72可靠地去除残留在二次转印带68上的调色剂等残留物。
另外,能够使施加到上游清洁刷71和下游清洁刷72的偏压相等,因此能够使施加到上游清洁刷71和下游清洁刷72的负荷均匀。其结果,能够提高上游清洁刷71和下游清洁刷72的耐久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游清洁刷71与下游清洁刷72之间配置电荷赋予部271,在通过下游清洁刷72之前对残留在二次转印带68上的调色剂等残留物赋予与标准调色剂相同极性的电荷。但是,作为本发明的清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追加了如下的上游电荷赋予部结构:在通过上游清洁刷71之前,该上游电荷赋予部对残留在二次转印带68上的调色剂等残留物赋予与标准调色剂相同极性的电荷。由此,在上游清洁刷71中,也能够稳定地进行二次转印带68上的调色剂等的残留物的去除。
另外,以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清洁装置70(参照图3)中附加电荷赋予部271的结构为例说明了本实施方式的清洁装置270。但是,作为本发明的清洁装置,也可以是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清洁装置170中附加电荷赋予部271的结构。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51中附加电荷赋予部271和第四电源部272的结构。
4.图像形成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例]
接着,参照图10来说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例。
图10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清洁装置的概要结构图。
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参照图1)相同的结构。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电源部91和第二电源部92的控制方法。因而,在此,说明第一电源部91和第二电源部92的控制方法。
通过CPU 101对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清洁装置370的第一电源部91和第二电源部92进行恒压控制。第二电源部92所输出的偏压的绝对值被设定为第一电源部91所输出的偏压的绝对值以上。也就是说,施加到下游清洁刷72的偏压的绝对值被设定为施加到上游清洁刷71的偏压的绝对值以上。
在此,参照图11来说明施加到清洁刷71、72的偏置的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图11是表示施加到清洁刷的偏置的电压与电流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1所示的曲线N表示对新产品的清洁刷施加偏置时的电压与电流的关系,曲线O表示对使用了规定期间的清洁刷施加偏置时的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如图11所示,使用了规定期间的清洁刷(曲线O)由于劣化而电阻比新产品的清洁刷(曲线N)大。因而,如果进行将施加到清洁刷的偏置的电流控制为一定量的恒流控制,则随着使用清洁刷,施加到清洁刷的偏置的电压变大。
调色剂对电压(电位)有灵敏度,因此关于清洁刷对调色剂的电吸引力,电压起很大的作用。因此,如果对施加到清洁刷的偏置进行恒流控制,则在使用期间偏置的电压变大,清洁刷对调色剂的电吸引力变大。由此,例如通过上游的清洁刷去除的调色剂的量变多,调色剂容易滞留于上游清洁刷。
因而,优选的是将施加到上游清洁刷71和下游清洁刷72的偏置设为将电压控制为一定量的恒压控制。由此,能够抑制施加到上游清洁刷71和下游清洁刷72的偏置的电压发生变动。其结果,能够稳定地进行二次转印带68上的调色剂等残留物的去除。
本实施方式的清洁装置370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清洁装置70(参照图3)相同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清洁装置170或第三实施方式的清洁装置270的第一电源部91和第二电源部92的输出进行恒压控制。另外,也可以对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清洁装置170中附加第三实施方式的电荷赋予部271而成的结构的清洁装置的第一电源部91和第二电源部92的输出进行恒压控制。
以上,关于清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包括其作用效果在内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清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实施。
例如,在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设为设置了两个清洁刷71、72的结构。但是,作为本发明的清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设置三个以上的清洁刷的结构。
在该情况下,对所有的清洁刷施加与标准调色剂相反极性的偏压。而且,将施加到相邻的清洁刷中的配置在下游侧的清洁刷的偏压的绝对值设为施加到配置在上游侧的清洁刷的偏压的绝对值以上。
另外,在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设为设置一个清洁辊73的结构。但是,作为本发明的清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设置两个以上的清洁辊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将附着调色剂等残留物的移动体设为二次转印带68。但是,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附着调色剂等残留物的移动体,例如可以是感光体、中间转印带。

Claims (7)

1.一种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上游清洁刷,与附着调色剂的移动体的表面接触;
下游清洁刷,与上述上游清洁刷相比配置在上述移动体的移动方向下游侧,与上述移动体的表面接触;
清洁辊,与上述下游清洁刷相比配置在上述移动体的移动方向下游侧,与上述移动体的表面接触;
第一偏置施加部,对上述上游清洁刷施加与带电为标准的极性的调色剂相反极性的偏压;
第二偏置施加部,对上述下游清洁刷施加与带电为标准的极性的调色剂相反极性、且设定为施加到上述上游清洁刷的偏压的绝对值以上的偏压;以及
第三偏置施加部,对上述清洁辊施加与带电为标准的极性的调色剂相同极性的偏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
施加到上述上游清洁刷和上述下游清洁刷的偏压分别被设定为相对于通过上游清洁刷前的移动体表面的带电为标准的极性的调色剂的量的、通过下游清洁刷后的带电为与标准的极性相反极性的调色剂的量为6%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电荷赋予部,该电荷赋予部配置在上述上游清洁刷与上述下游清洁刷之间,对附着在上述移动体的表面上的调色剂赋予与带电为标准的极性的调色剂相同极性的电荷。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上游电荷赋予部,该上游电荷赋予部与上述上游清洁刷相比配置在上述移动体的移动方向上游侧,对附着在上述移动体的表面上的调色剂赋予与带电为标准的极性的调色剂相同极性的电荷。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偏置施加部和上述第二偏置施加部被恒压控制。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移动体,在表面附着调色剂;以及
清洁装置,去除附着在上述移动体上的调色剂,
上述清洁装置具有:
上游清洁刷,与上述移动体的表面接触;
下游清洁刷,与上述上游清洁刷相比配置在上述移动体的移动方向下游侧,与上述移动体的表面接触;
具有弹性的清洁辊,与上述下游清洁刷相比配置在上述移动体的移动方向下游侧,与上述移动体的表面接触;
第一偏置施加部,对上述上游清洁刷施加与带电为标准的极性的调色剂相反极性的偏压;
第二偏置施加部,对上述下游清洁刷施加与带电为标准的极性的调色剂相反极性、且设定为施加到上述上游清洁刷的偏压的绝对值以上的偏压;以及
第三偏置施加部,对上述清洁辊施加与带电为标准的极性的调色剂相同极性的偏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检测部,与上述下游清洁刷相比配置在上述移动体的移动方向下游侧,检测上述移动体的表面上的调色剂的带电量分布;以及
控制部,根据上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设定对上述上游清洁刷和上述下游清洁刷施加的偏压的值,使得相对于通过上游清洁刷前的移动体表面的带电为标准的极性的调色剂的量的、通过下游清洁刷后的带电为与标准的极性相反极性的调色剂的量为6%以下。
CN201210367773.4A 2011-10-03 2012-09-28 清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30341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18916A JP5423761B2 (ja) 2011-10-03 2011-10-03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18916 2011-10-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34108A CN103034108A (zh) 2013-04-10
CN103034108B true CN103034108B (zh) 2015-10-14

Family

ID=468883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67773.4A Active CN103034108B (zh) 2011-10-03 2012-09-28 清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79941B2 (zh)
EP (1) EP2592488B1 (zh)
JP (1) JP5423761B2 (zh)
CN (1) CN1030341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79290B2 (ja) * 2013-03-26 2016-03-0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33699B2 (ja) * 2013-11-26 2017-11-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521358B2 (ja) * 2015-01-23 2019-05-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66295B2 (ja) * 2015-01-23 2019-08-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562292B2 (ja) * 2015-01-23 2019-08-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5824215B (zh) * 2015-01-23 2019-06-21 株式会社理光 清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6329701B2 (ja) * 2016-03-09 2018-05-23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28738A (zh) * 2005-09-09 2007-03-14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JP2009036957A (ja) * 2007-08-01 2009-02-19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09805A (zh) * 2009-12-24 2011-06-29 株式会社理光 清洁设备和成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57682U (zh) * 1986-09-30 1988-04-18
JPH06130875A (ja) * 1992-10-22 1994-05-13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US5652951A (en) * 1995-12-18 1997-07-29 Xerox Corporation Detoning cycle to increase brush life and reduce emissions by removing accumulated toner
JP4729931B2 (ja) * 2005-01-20 2011-07-2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860429B2 (en) * 2005-09-09 2010-12-28 Fuji Xerox Co., Ltd.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4956943B2 (ja) 2005-09-09 2012-06-2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053602B2 (ja) * 2006-09-20 2012-10-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247223B2 (ja) * 2008-05-02 2013-07-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45520A (ja) * 2008-12-16 2010-07-0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中間転写体用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45522B2 (ja) * 2009-12-04 2014-07-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53207B2 (ja) * 2010-03-10 2014-07-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64487B2 (ja) * 2010-03-18 2014-04-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57099B2 (ja) * 2010-07-12 2014-07-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41407B2 (ja) * 2010-08-09 2014-12-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28738A (zh) * 2005-09-09 2007-03-14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JP2009036957A (ja) * 2007-08-01 2009-02-19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09805A (zh) * 2009-12-24 2011-06-29 株式会社理光 清洁设备和成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23761B2 (ja) 2014-02-19
EP2592488A2 (en) 2013-05-15
EP2592488A3 (en) 2016-04-13
JP2013080029A (ja) 2013-05-02
CN103034108A (zh) 2013-04-10
US8879941B2 (en) 2014-11-04
EP2592488B1 (en) 2017-04-05
US20130084095A1 (en) 2013-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34108B (zh) 清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US7251434B2 (en)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901496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2372463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4298088A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831144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45886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72502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belt transport device having a cleaning mechanism
JP201916422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57919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と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4101838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EP3118690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duplex printing function
JP644234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13622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37972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16733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46317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31622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0351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1114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03699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oreign matter removing method
JP522335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20552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7546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8971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