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29659B - 车辆用保险杠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保险杠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29659B
CN103029659B CN201210336332.8A CN201210336332A CN103029659B CN 103029659 B CN103029659 B CN 103029659B CN 201210336332 A CN201210336332 A CN 201210336332A CN 103029659 B CN103029659 B CN 1030296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parts
bumper
flange
wheel arch
side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3633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29659A (zh
Inventor
广濑善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296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96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296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96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2019/002Wheel gu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2019/247Fastening of bumpers' side en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保险杠结构,能够使挡泥板构成部件及凸缘部的设计自由度提高并使保险杠侧部的支承刚性提高。本发明的后保险杠(10)具有:覆盖汽车(C)的后端部的保险杠中央部(11);从保险杠中央部(11)的两端向着车轮罩(C2)延伸设置的一对保险杠侧部(12);在保险杠侧部(12)的端部上设置的车轮拱罩部(12a);与保险杠侧部(12)的内面一体形成的凸缘部(13);和设置在凸缘部(13)上且支承挡泥板构成部件(F)的车轮拱罩托架(20),其中,车轮拱罩托架(20)具有:支承挡泥板构成部件(F)的构成部件支承部(22);与构成部件支承部(22)相对配置且安装在凸缘部(13)上的凸缘安装部(23);和从构成部件支承部(22)向着凸缘安装部(23)延伸的纵壁(24)。

Description

车辆用保险杠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保险杠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已知一种车辆用保险杠结构,在车辆的后端部向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左右端部向前方延伸至车轮拱罩而形成为俯视大致呈コ字形。例如,专利文献1中,在面对车轮拱罩的后保险杠侧部件(保险杠侧部)的内面,大致垂直设置有用于安装车轮外罩等的挡泥板构成部件的凸缘部。
另外,在该凸缘部上,安装有从内侧将后挡泥板与保险杠侧部之间的边界部分覆盖的封闭板,防止了在车轮拱罩内溅起的泥水等的飞溅从该边界部分渗出。
专利文献1:专利第2505898号公报
在以往的结构中,由于挡泥板构成部件直接安装在凸缘部上,所以,设置凸缘部的位置受到挡泥板构成部件的形状的限制,反之,挡泥板构成部件的形状受到设置凸缘部的位置的限制。由此,存在挡泥板构成部件及凸缘部的设计自由度降低的问题。
另外,近几年,开始谋求抑制保险杠侧部因行驶时的风压而膨胀变形。然而,虽然以往的保险杠侧部的内侧具有封闭板,但由于封闭板形成为平板状,所以几乎无助于保险杠侧部的刚性强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挡泥板构成部件及凸缘部的设计自由度提高并使保险杠侧部的支承刚性提高的车辆用保险杠结构。
本发明的车辆用保险杠结构具有:以覆盖车辆的端部的方式向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保险杠中央部;从所述保险杠中央部的两端向着车轮罩延伸设置的一对保险杠侧部;在面对所述车轮罩的所述保险杠侧部的端部上设置的车轮拱罩部;竖立设置在所述保险杠侧部的内面上,且与所述保险杠侧部一体形成的凸缘部;和在车辆上下方向范围内设置在所述凸缘部上且支承挡泥板构成部件的车轮拱罩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拱罩托架具有:支承所述挡泥板构成部件的构成部件支承部;与所述构成部件支承部相对配置且安装在所述凸缘部上的凸缘安装部;和从所述构成部件支承部向着所述凸缘安装部延伸的纵壁。
根据这种结构,在凸缘部上具有车轮拱罩托架,通过变更车轮拱罩托架的车辆前后方向宽度或安装位置,能够与挡泥板构成部件的形状相符地设定构成部件支承部,且能够确保设计自由度。另外,通过在保险杠侧部的内面侧设置构成部件支承部并使其不能从车辆外侧看到,能够谋求美观的提高(外观性提高)。
另外,根据这种结构,车轮拱罩托架具有从所述构成部件支承部向着所述凸缘安装部延伸的纵壁,因此,能够提高设置在保险杠侧部的内侧的挡泥板构成部件的支承刚性,还能抑制因行驶时的风压而造成的保险杠侧部的膨胀。
另外,根据这种结构,通过将凸缘部与保险杠侧部一体成形,与将凸缘部设为独立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挡泥板构成部件的安装精度稳定化,并且能够削减零件件数,减少操作工序数。
优选地,所述凸缘安装部具有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呈交错状排列且与所述凸缘部卡合的多个卡合部,所述保险杠侧部以使车辆上下方向中央向车辆外侧鼓出的方式弯曲形成,所述车轮拱罩托架沿着所述保险杠侧部的内面配设。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将设置在凸缘安装部上的多个卡合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呈交错状配置且沿着保险杠侧部的内面配设车轮拱罩托架,而使保险杠侧部附近一体化,因此,能够使在保险杠侧部的挡泥板构成部件的支承刚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优选地,所述凸缘部具有向所述车轮拱罩侧弯曲并且在与所述保险杠侧部之间具有间隙的折曲部,所述折曲部具有用于安装所述挡泥板构成部件的构成部件安装部,所述构成部件安装部配置在从所述构成部件支承部穿过且与所述车轮拱罩部平行的虚拟线上。
根据这种结构,使凸缘部向车轮拱罩部侧弯曲,并在从构成部件支承部穿过且与车轮拱罩部平行的虚拟线上设置有构成部件安装部,因此,保险杠侧部的截面系数增大,且能够使车轮拱罩部的周边的挡泥板构成部件的支承刚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折曲部与保险杠侧部之间设有间隙,因此,在与折曲部对应的保险杠侧部的外表面(外观面)上难以产生收缩,能够自由地设定凸缘部的位置,并且,在能够确保设计自由度的同时,能够谋求外观性的提高。
另外,优选地,所述保险杠侧部具有在成为外观面的外表面上与所述车轮拱罩大致平行地设置的棱线部,所述凸缘部沿着所述棱线部设置。
根据这种结构,凸缘部沿着在保险杠侧部的外表面上与车轮拱罩部大致平行地设置的棱线部,而设置在保险杠侧部的内面上,因此,易在保险杠侧部的外表面(外观面)上沿着凸缘部产生的收缩变得不明显。由此,能够确保与保险杠的设计对应的设计自由度(例如,自由设定棱线的位置),并且能够谋求外观性的提高。
优选地,所述凸缘部具有与所述保险杠侧部的内面连续的基部、和从所述基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基部与所述延伸部相比形成为薄壁状。
根据这种结构,凸缘部的基部形成为薄壁状,因此,在与凸缘部对应的保险杠侧部的外表面(外观面)上难以产生收缩。由此,能够自由地设定凸缘部的位置,并且能够谋求外观性的提高。
优选地,所述凸缘部与所述车轮拱罩大致平行地设置,所述车轮拱罩托架从车辆宽度方向来看形成为大致扇状,并且多个所述纵壁从所述构成部件支承部向着所述凸缘安装部呈放射状设置。
根据这种结构,凸缘部与车轮拱罩大致平行地设置,车轮拱罩托架从车辆宽度方向来看形成为大致扇状,并且,多个纵壁从构成部件支承部向着凸缘安装部呈放射状设置,因此,保险杠侧部上的挡泥板构成部件的支承刚性进一步提高。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因行驶时的风压而造成的保险杠侧部的膨胀。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使挡泥板构成部件及凸缘部的设计自由度提高并使保险杠侧部的支承刚性提高的车辆用保险杠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左斜后方观察到的具有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保险杠结构的汽车的立体图。
图2是从内侧观察到的保险杠侧部的立体图。
图3是凸缘部的立体图,其中,(a)表示从车辆前方观察到的状态,(b)表示从车辆后方观察到的状态。
图4是从车辆前方观察到的折曲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车轮拱罩托架的立体图,其中,(a)表示从车内侧前方观察到的状态,(b)表示从车外侧后方观察到的状态。
图6是从车轮罩的内侧观察到的保险杠侧部与挡泥板构成部件的立体图,其中,(a)表示安装有内面板的状态,(b)表示安装有挡泥板罩的状态,(c)表示安装有内挡泥板的状态。
图7是图6(c)的I-I向视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后保险杠
11  保险杠中央部
12  保险杠侧部
12a  车轮拱罩部
13   凸缘部
14   凸缘主体部
15   折曲部
15a  构成部件安装部
20   车轮拱罩托架
21   底壁
22   构成部件支承部
23   凸缘安装部
24   纵壁
F    挡泥板构成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7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本发明应用于车辆即汽车C的后保险杠上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在说明中,对于同一要素标记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另外,在说明方向时,根据从车辆的驾驶员观察到的前后左右上下来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汽车C在其后端部C1具有成为车辆用保险杠结构的后保险杠10,并具有容纳车轮W的车轮罩C2。在车轮罩C2的内部,安装有构成对车轮W的上半部进行覆盖的挡泥板的挡泥板构成部件F。后述说明挡泥板构成部件F。
后保险杠10主要具有以覆盖汽车C的后端部C1的方式向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保险杠中央部11、和从保险杠中央部11的左右两端向着车轮罩C2延伸设置的一对保险杠侧部12。后保险杠10形成为俯视大致コ字形。各保险杠侧部12的前端部面对车轮罩C2,对形成为拱形且成为车轮拱罩的一部分的车轮拱罩部12a进行构成。在保险杠侧部12的外表面(外观面)上,弯曲形成有与车轮拱罩部12a平行的棱线部12b。
此外,因为一对保险杠侧部12为左右对称结构,所以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左侧的保险杠侧部12进行说明,而省略右侧的保险杠侧部12的说明。
如图2所示,保险杠侧部12的内面上具有凸缘部13,在该凸缘部13上结合有车轮拱罩托架20。另外,保险杠侧部12的上边构成与挡泥板面板C3结合的挡泥板安装部12c,在该挡泥板安装部12c上安装有保险杠间隔部件19。
如图2、图3所示,凸缘部13是从保险杠侧部12的内面向着车辆内侧竖立设置的壁状部位,与保险杠侧部12一体成形。凸缘部13对车轮拱罩托架20进行支承,并且具有作为提高保险杠侧部12的刚性的肋的功能。凸缘部13具有供车轮拱罩托架20安装的凸缘主体部14、和在凸缘主体部14的下端侧连续并向车轮拱罩侧弯曲形成的折曲部15。
如图3(a)、(b)所示,凸缘主体部14与车轮拱罩部12a大致平行地弯曲形成。此外,保险杠侧部12以使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央向车外侧鼓出的方式弯曲形成,凸缘主体部14也以沿着该保险杠侧部12的弯曲形状向车外侧鼓出的方式弯曲。
凸缘主体部14具有用于对车轮拱罩托架20进行螺丝固定的一对螺丝孔14a。一对螺丝孔14a在上下方向上相互远离地配置。另外,凸缘主体部14在一对螺丝孔14a之间具有用于将车轮拱罩托架20的扣锁件23a(参照图5)插入的卡合孔14b。卡合孔14b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呈交错状排列。
如图1、图3(b)所示,凸缘主体部14沿着形成在保险杠侧部12的外表面上的棱线部12b形成。换言之,凸缘主体部14处于保险杠侧部12的内面且形成在与棱线部12b对应的位置上。由此,在将凸缘主体部14与保险杠侧部12一体成形的情况下,在保险杠侧部12的外表面上产生的收缩变得不明显。
如图7所示,凸缘主体部14具有在保险杠侧部12的内面上连续的基部14c、和从基部14c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延伸部14d。基部14c与延伸部14d相比形成为薄壁状。由此,在将凸缘主体部14与保险杠侧部12一体成形的情况下,在保险杠侧部12的外表面上难以产生收缩。
如图2、图3(a)及图4所示,折曲部15由用于安装后述的挡泥板构成部件F的构成部件安装部15a、和将凸缘主体部14与构成部件安装部15a连结的连结部15b构成。
构成部件安装部15a是与凸缘主体部14大致平行地形成的壁状部位,具有用于将挡泥板构成部件F的固定件V穿插的螺丝孔15a1。如图2所示,构成部件安装部15a配置在从后述的车轮拱罩托架20的构成部件支承部22穿过且与车轮拱罩部12a大致平行的虚拟线L上。构成部件安装部15a的上端部由连结部15b支承,构成部件安装部15a的下端部由保险杠侧部12(具体为设置在保险杠侧部12的下端的层差部12d)支承。
连结部15b是将凸缘主体部14的下端部与构成部件安装部15a的上端部连结的部位。
如图4所示,构成部件安装部15a的保险杠侧部12侧的端部15a2远离保险杠侧部12的内面。另外,连结部15b的保险杠侧部12侧的端部15b1远离保险杠侧部12的内面。由此,在折曲部15与保险杠侧部12之间形成间隙S。因此,根据折曲部15而不会在保险杠侧部12上产生收缩。
如图2、图5所示,车轮拱罩托架20是在车辆上下方向范围内夹在凸缘部13与挡泥板构成部件F(参照图6)之间,并支承挡泥板构成部件F的部件。车轮拱罩托架20是通过注塑成型而一体形成的树脂性部件,从车辆宽度方向来看形成为大致扇状(大致梯形)。另外,车轮拱罩托架20在形成于保险杠中央部11的上侧的未图示的保险杠成形浇口附近,与后保险杠10一体成形。
车轮拱罩托架20主要具有:形成为大致扇状(大致梯形)的底壁21;在底壁21的车轮拱罩部12a侧的端部上竖立设置的构成部件支承部22;在底壁21的凸缘部13侧的端部上竖立设置的凸缘安装部23;和从构成部件支承部22向着凸缘安装部23延伸的多个纵壁24。
如图5所示,底壁21是沿着保险杠侧部12的内面配置的部位。底壁21与保险杠侧部12相同,以使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向车外侧鼓出的方式弯曲。
构成部件支承部22是用于支承挡泥板构成部件F的部位,并沿着底壁21的车轮拱罩部12a侧的端部而竖立设置成壁状。在构成部件支承部22的下端侧,设有用于将挡泥板构成部件F的固定件V穿插的穿插孔22a。
凸缘安装部23是安装在凸缘部13上的部位,并沿着底壁21的凸缘部13侧的端部而竖立设置成壁状。在凸缘安装部23的凸缘部13侧的侧面上,突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扣锁件23a。作为卡合部的扣锁件23a与凸缘主体部14的卡合孔14b对应地,在上下方向上呈交错状排列。另外,在凸缘安装部23的上端侧及下端侧,在与凸缘主体部14的螺丝孔14a对应的位置上分别设置有用于穿插螺丝的切口23b。
纵壁24是竖立设置在底壁21上,并且将构成部件支承部22与凸缘安装部23连结的壁状部位。多个纵壁24在上下方向上相互远离地配置。多个纵壁24从构成部件支承部22侧向着凸缘安装部23侧呈放射状配置。换言之,邻接的纵壁24彼此之间的间隔与在构成部件支承部22侧相比,在凸缘安装部23侧的一方变宽。由此,能够将作用于构成部件支承部22上的挡泥板构成部件F的支承力分散到凸缘安装部23(进而分散到凸缘主体部14)。
此外,如图7所示,纵壁24的从底壁21起的高度尺寸与凸缘安装部23侧相比在构成部件支承部22侧的一方变低。由此,能够将挡泥板构成部件F的一部分配置在构成部件支承部22的内侧(凸缘安装部23侧)。
如图6所示,挡泥板构成部件F具有:形成为拱状的金属制内面板F1;安装在内面板F1的后侧的端部上的树脂制挡泥板罩F2;和形成为拱状并覆盖内面板F1的无纺布制内挡泥板F3。
如图6(a)所示,内面板F1的下端部的车外侧F1a配置在车轮拱罩托架20的构成部件支承部22的后侧(内侧)。如图7所示,在内面板F1的下端部的车外侧F1a上形成有折返部F1b,在该折返部F1b上设置有用于插入自攻螺钉等固定件V的支承部件Va。
如图6(b)所示,挡泥板罩F2的上端部的车外侧F2a配置在车轮拱罩托架20的构成部件支承部22的前侧(外侧),挡泥板罩F2的下端部的车外侧F2b安装在设于凸缘部13的折曲部15上的构成部件安装部15a的前侧。
如图6(c)所示,内挡泥板F3的下端部的车外侧F3a重叠配置在挡泥板罩F2的上端部的车外侧F2a上,内挡泥板F3的下端部的车外侧F3b重叠配置在挡泥板罩F2的上端部的车内侧F2c上。
如图7所示,挡泥板构成部件F从后侧依次重叠有内面板F1的折返部F1b、构成部件支承部22的穿插孔22a、挡泥板罩F2的上端部的车外侧F2a、内挡泥板F3的下端部的车外侧F3a,在该状态下,通过将固定件V穿插到这些部件中并螺合到支承部件Va上,而在一个位置上与车轮拱罩托架20结合。
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保险杠结构基本以上述方式构成,接下来,适当地参照图1~图7对其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后保险杠10(车辆用保险杠结构),如图2所示,在后保险杠10的凸缘主体部14与挡泥板构成部件F之间具有车轮拱罩托架20,因此,通过变更车轮拱罩托架20的车辆前后方向宽度或安装位置,能够与挡泥板构成部件F的形状相符地设定构成部件支承部22。由此,能够确保挡泥板构成部件F和凸缘部13的设计自由度。另外,通过在保险杠侧部12的内面侧设置构成部件支承部22并使其从车辆外侧看不出来,从而能够谋求美观的提高(外观性提高)。
另外,车轮拱罩托架20具有从构成部件支承部22向着凸缘安装部23延伸的多个纵壁24,因此,能够提高设置在保险杠侧部12的内侧的挡泥板构成部件F的支承刚性,还能抑制因行驶时的风压而造成的保险杠侧部12的膨胀。
另外,通过将凸缘部13与保险杠侧部12一体成形,与将凸缘部13设为独立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挡泥板构成部件F的安装精度稳定化,并且能够削减零件件数,减少操作工序数。
另外,如图5(b)所示,设置在凸缘安装部23上的多个扣锁件23a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呈交错状配置,且沿着保险杠侧部12的内面配设有车轮拱罩托架20,因此,由于使保险杠侧部12与车轮拱罩托架20一体动作,所以能够使在保险杠侧部12的挡泥板构成部件F的支承刚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如图2所示,使凸缘部13向车轮拱罩部12a侧折曲,并在从构成部件支承部22穿过且与车轮拱罩部12a平行的虚拟线L上设置有构成部件安装部15a,因此,保险杠侧部12的截面系数增大,且能够使车轮拱罩部12a的周边的挡泥板构成部件F的支承刚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如图4所示,在折曲部15与保险杠侧部12之间设有间隙S,因此,在与折曲部15对应的保险杠侧部12的外表面(外观面)上难以产生收缩,能够自由地设定凸缘部13的位置,并且,在能够确保设计自由度的同时,能够谋求外观性的提高。
另外,如图3(b)所示,凸缘部13沿着在保险杠侧部12的外表面上与车轮拱罩部12a大致平行地设置的棱线部12b,而设置在保险杠侧部12的内面上,因此,易在保险杠侧部12的外表面(外观面)上沿着凸缘部13产生的收缩变得不明显。这样,通过使凸缘部13与棱线部12b的位置相匹配,能够确保与后保险杠10的设计对应的设计自由度(例如,自由设定棱线部12b的位置),并且能够谋求外观性的提高。
另外,如图7所示,凸缘主体部14的基部14c与延伸部14d相比形成为薄壁状,因此,在与凸缘主体部14对应的保险杠侧部12的外表面(外观面)上难以产生收缩。由此,能够自由地设定凸缘主体部14的位置(进而凸缘部13的位置),并且能够谋求外观性的提高。
另外,如图2所示,凸缘主体部14与车轮拱罩部12a大致平行地设置,车轮拱罩托架20从车辆宽度方向来看形成为大致扇状,并且,多个纵壁24以从构成部件支承部22向着凸缘安装部23呈放射状扩展的方式设置,因此,保险杠侧部12上的挡泥板构成部件F的支承刚性进一步提高。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因行驶时的风压而造成的保险杠侧部12的膨胀。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变更。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后保险杠10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应用于前保险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车轮拱罩托架20配置在凸缘部13的前侧,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将车轮拱罩托架20配置在凸缘部13的后侧。这样,通过改变车轮拱罩托架20的配置,能够调整车轮拱罩部12a与挡泥板构成部件F的位置关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凸缘部13的下端侧设有折曲部15,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在凸缘部13的上端侧或中间部设置折曲部15(进而设置构成部件安装部15a)。进一步地,若挡泥板构成部件F的支承刚性足够,则也可以省略折曲部15。

Claims (6)

1.一种车辆用保险杠结构,其具有:以覆盖车辆的端部的方式向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保险杠中央部;从所述保险杠中央部的两端向着车轮罩延伸设置的一对保险杠侧部;在面对所述车轮罩的所述保险杠侧部的端部上设置的车轮拱罩部;竖立设置在所述保险杠侧部的内面上且与所述保险杠侧部一体形成的凸缘部;和在车辆上下方向范围内设置在所述凸缘部与挡泥板构成部件之间且支承所述挡泥板构成部件的车轮拱罩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拱罩托架具有:支承所述挡泥板构成部件的构成部件支承部;与所述构成部件支承部相对配置且安装在所述凸缘部上的凸缘安装部;和从所述构成部件支承部向着所述凸缘安装部延伸的纵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保险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安装部具有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呈交错状排列且与所述凸缘部卡合的多个卡合部,所述保险杠侧部以使车辆上下方向中央向车辆外侧鼓出的方式弯曲形成,所述车轮拱罩托架沿着所述保险杠侧部的内面配设。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保险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部具有向所述车轮拱罩侧弯曲并且在与所述保险杠侧部之间具有间隙的折曲部,所述折曲部具有用于安装所述挡泥板构成部件的构成部件安装部,所述构成部件安装部配置在从所述构成部件支承部穿过且与所述车轮拱罩部平行的虚拟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保险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险杠侧部具有在成为外观面的外表面上与所述车轮拱罩大致平行地设置的棱线部,所述凸缘部沿着所述棱线部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保险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部具有与所述保险杠侧部的内面连续的基部、和从所述基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基部与所述延伸部相比形成为薄壁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保险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部与所述车轮拱罩大致平行地设置,所述车轮拱罩托架从车辆宽度方向来看形成为大致扇状,并且多个所述纵壁从所述构成部件支承部向着所述凸缘安装部呈放射状设置。
CN201210336332.8A 2011-09-28 2012-09-05 车辆用保险杠结构 Active CN1030296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11975 2011-09-28
JP2011211975A JP5492167B2 (ja) 2011-09-28 2011-09-28 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29659A CN103029659A (zh) 2013-04-10
CN103029659B true CN103029659B (zh) 2015-05-06

Family

ID=47910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36332.8A Active CN103029659B (zh) 2011-09-28 2012-09-05 车辆用保险杠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08379B2 (zh)
JP (1) JP5492167B2 (zh)
CN (1) CN10302965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94055B1 (ko) * 2013-05-30 2014-05-09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범퍼커버 고정 브래킷
CN104249673A (zh) * 2013-06-28 2014-12-31 江苏高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改装后杠
US20150021883A1 (en) * 2013-07-22 2015-01-2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Wheel stabilizer
USD749468S1 (en) * 2014-03-05 2016-02-16 Jaguar Land Rover Limited Vehicle bumper
CA3057610C (en) * 2017-03-23 2020-01-14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Bumper beam
CN107117123A (zh) * 2017-04-26 2017-09-01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保险杠支架及车辆的车身结构
CN110549968B (zh) * 2019-07-26 2023-05-23 天津华夏联盛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后保险杠面罩总成安装结构
USD994557S1 (en) * 2021-02-22 2023-08-08 Hyundai Motor Company Rear bumper lower cover for an automobil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4443A (ja) * 1983-06-23 1985-01-10 Nissan Motor Co Ltd バンパ−サイドの取付構造
JP2004098918A (ja) * 2002-09-11 2004-04-02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バンパフェイス取付構造
JP2007137080A (ja) * 2005-11-14 2007-06-07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のバンパ取付け構造
CN201619540U (zh) * 2009-12-31 2010-11-03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保险杠安装结构
CN201932103U (zh) * 2010-12-31 2011-08-17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保险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7652Y2 (zh) * 1987-09-08 1993-05-12
JPH0162286U (zh) * 1987-10-15 1989-04-20
JP2505898B2 (ja) 1989-11-16 1996-06-1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ヤバンパ―サイドとリヤフェンダの接続部構造
US7207617B2 (en) * 2005-03-14 2007-04-24 Nissan Technical Center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body structur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4443A (ja) * 1983-06-23 1985-01-10 Nissan Motor Co Ltd バンパ−サイドの取付構造
JP2004098918A (ja) * 2002-09-11 2004-04-02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バンパフェイス取付構造
JP2007137080A (ja) * 2005-11-14 2007-06-07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のバンパ取付け構造
CN201619540U (zh) * 2009-12-31 2010-11-03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保险杠安装结构
CN201932103U (zh) * 2010-12-31 2011-08-17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保险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708379B2 (en) 2014-04-29
US20130076050A1 (en) 2013-03-28
JP2013071591A (ja) 2013-04-22
CN103029659A (zh) 2013-04-10
JP5492167B2 (ja) 2014-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29659B (zh) 车辆用保险杠结构
CN104661904B (zh) 前扰流板装置
JP5261528B2 (ja) 車両用バンパ取付構造
JP4767716B2 (ja) 車両用プロテクタパネル
US7954885B2 (en) Installation structure of resin garnish
CN101356075A (zh) 行人保险杠系统及方法
JP2010030481A (ja) 自動車の車体側部構造
US20090108611A1 (en) Tailgate for vehicle
US9994176B2 (en) Bumper module
CN207631341U (zh) 车辆侧围内板后段总成和车辆
JP5244530B2 (ja) 車両用アンダーカバー及びその取付構造
JP5584879B2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10149547A (ja) 自動車のカウル部構造
CN104670334A (zh) 车身侧部构造
JP5614663B2 (ja) 車体前部の構造
JP4532099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754742B (zh) 汽车的车顶结构
CN105799790A (zh) 内挡泥板
CN110446650B (zh) 车辆前部结构
JP2008162413A (ja) 樹脂製フェンダ取り付け構造
JP6550744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6368702B2 (ja) 車両用樹脂成形品
KR101272034B1 (ko) Fem캐리어의 보강구조
JP2008013057A (ja) 車体下部構造
JP2007182163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