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08179B - 涂敷装置及涂敷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涂敷装置及涂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08179B
CN103008179B CN201210348068.XA CN201210348068A CN103008179B CN 103008179 B CN103008179 B CN 103008179B CN 201210348068 A CN201210348068 A CN 201210348068A CN 103008179 B CN103008179 B CN 1030081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ction
suction nozzle
width
formula
pain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4806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08179A (zh
Inventor
能条和彦
大岛笃
城正树
坂本孝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0081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081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081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0817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涂敷装置及涂敷方法,在行进的片材上涂敷涂敷液之际,能够通过吸嘴比现有技术更为有效地吸引厚涂部,因此,能够使吸引压力比较小,从而消除行进的片材发生抖动等的不良状况。在涂敷装置(10)具有吸嘴(15),在行进的带状的片材(18)上涂敷涂敷液之际,该吸嘴对形成在涂敷宽度方向两端部且比目标涂敷膜厚d厚的厚涂部(43)进行吸引,吸嘴(15)的涂敷宽度方向上的吸引面宽度Do及吸引口宽度Di在将厚涂部(43)的涂敷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为W及高度为H、片材(18)与吸引面(54)之间的间隙为L时,满足下述的式1及式2。即,W≤Do…(式1)、W*H/L≤Di<Do‑1mm…(式2)。

Description

涂敷装置及涂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涂敷装置及涂敷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在行进的片材上涂敷涂敷液之际,通过吸嘴对形成在涂敷宽度方向两端部且比目标涂敷膜厚更厚的厚涂部进行吸引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行进的带状的片材通过例如杆涂敷装置来连续涂敷涂敷液的情况下,大多在涂敷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涂敷得比目标涂敷膜厚更厚的厚涂部。
尤其是,在以比较低的片材张力来行进(与搬运同义)片材且以高涂敷量连续地高速涂敷具有比较高的表面张力、高粘度的涂敷液的情况下下,厚涂部的宽度也变宽,且相对于目标涂敷膜厚的厚涂部的厚涂比也增高。另外,当在涂敷之前的片材两端部形成有滚花时,厚涂部的厚涂比容易进一步变大。厚涂比在将目标涂敷膜厚设为d(湿膜厚)而将厚涂部的高度设为H时,以H/d来表示。
厚涂部的厚涂比与目标涂敷膜厚相比通常为1.5倍以上,在有上述滚花的情况下往往也超过2倍~3倍。另外,厚涂部的涂敷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也从3mm前后达到20mm以上。
当存在厚涂部时,会引发在干燥区域中厚涂部未干透而弄搬运辊、或由于片材的卷取而引起片材彼此粘结之类等的制造方面的大问题。
另一方面,作为该厚涂部的对策,如专利文献1所示,进行通过吸嘴对厚涂部进行吸引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在厚涂比较大时往往提高吸引压力来进行对应。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99410号公报
但是,当过于增高吸引压力时,会在行进的片材上产生抖动,无法实现片材的稳定搬运。尤其是,在片材的搬运中途有片材浮起工序、或作为片材表面的附带伤痕对策而以比较低的片材张力来搬运的情形中,往往是无法提高吸引压力的。因而,通过吸嘴来吸引厚涂部的方法需要以比较低的吸引压力来提高吸引效率。
另外,当为了提高吸引压力而使吸嘴过于接近片材时,存在产生片材的接合部或片材耳部的抖动、或吸嘴前端与片材的凹处(ベコ)冲撞而使片材切断的危险,成为引发重大故障的原因。
另外,当在吸嘴前端的外壁面上附着并残存有所吸引的涂敷液时,随着时间的经过所附着的涂敷液干燥而粘着堆积,最终导致妨碍吸引。
从这样的背景出发,期望即便是比较低的吸引压力,也能够有效地对厚涂部的涂敷液进行吸引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作出的,在行进的片材上涂敷涂敷液之际,能够通过吸嘴比现有技术更为有效地吸引厚涂部,因此,能够使吸引压力比较小,从而消除行进的片材发生抖动等的不良状况的涂敷装置及涂敷方法。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涂敷装置,其具备吸嘴,在行进的带状的片材上涂敷涂敷液之际,该吸嘴对形成在涂敷宽度方向两端部且比目标涂敷膜厚更厚的厚涂部进行吸引,其中,所述吸嘴的涂敷宽度方向上的吸引面宽度Do及吸引口宽度Di在所述厚涂部的涂敷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为W及高度为H、所述片材与所述吸引面之间的间隙为L时,满足下述的式1及式2。
W≤Do…(式1)、W*H/L≤Di<Do-1mm…(式2)。
根据本发明的涂敷装置,吸嘴的涂敷宽度方向上的吸引面宽度Do及吸引口宽度Di在厚涂部的宽度W、高度H及间隙的关系中,满足上述式1及式2,因此,在行进的片材上涂敷涂敷液之际使通过吸嘴吸引厚涂部的吸引能力与现有技术相比更为显著提高。因而,能够使吸引压力比较小地抑制行进的片材的抖动,同时能够确保厚涂部高的吸引性能。
在本发明的涂敷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吸嘴具有将吸引压力设定在30~180kPa的范围内的吸引压力调整机构。
其示出了在使用满足上述式1及式2的吸嘴来吸引厚涂部的情况下,将片材的抖动抑制至没有问题的程度时的吸引压力的范围,只要处于该范围内,就能够始终维持吸嘴的吸引性能地抑制片材的抖动。
在本发明的涂敷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吸引面相对于所述厚涂部具有凹状的吸引面。
通过吸引面具有相对于厚涂部的凹状形状,由此与满足上述式1及式2协同作用地,使厚涂部的涂敷液变得易于吸引口吸入,从而能够进一步地提高厚涂部的吸引性能。另外,在吸引面外侧的吸嘴外壁面上难以附着涂敷液。
在本发明的涂敷装置中,优选的是,具有:所述吸引面宽度Do不同的多个吸嘴;将所述吸嘴支承为沿着铅垂方向滑动自如的主体;使所述吸嘴沿着铅垂方向滑动移动的移动机构;相对于所述主体拆装所述吸嘴的拆装机构。
根据本发明,厚涂部的宽度和高度根据涂敷液的组成或物性、及滚花的有无等的涂敷条件而不同。
在本发明的涂敷装置的方式中,准备吸引面宽度Do不同的多个吸嘴,并设有相对于支承吸嘴的主体而能够拆装的机构,故能够基于厚涂部的宽度来使用适当的吸嘴。由此,能够简单地满足式1的W≤Do的条件。
另外,使吸嘴相对于主体而能够沿着铅垂方向滑动移动,故能够对式2的W*H/L≤Di中的间隙L进行调整。由此,即便改变吸引口宽度Di也能够满足式2。需要说明的是,式2的Di<Do-1mm的条件也可以预先形成在吸嘴中。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涂敷方法,其具备吸引工序,在该工序中,在行进的带状的片材上涂敷涂敷液之际,通过吸嘴对形成在涂敷宽度方向两端部且比目标涂敷膜厚更厚的厚涂部进行吸引,其中,所述吸引工序包括:测定所述厚涂部的高度H和所述涂敷宽度方向上的厚涂宽度W的厚涂部测定工序;根据所述测定出的厚涂宽度W,将所述吸嘴的吸引面的所述涂敷宽度方向上的吸引面宽度Do设定为W≤Do的吸引面宽度设定工序;根据所述测定出的厚涂部的高度H和从所述片材至所述吸引面的间隙L,将所述吸嘴的所述涂敷宽度方向上的吸引口宽度Di设定为满足W*H/L≤Di<Do-1mm的吸引口宽度设定工序。
根据本发明的涂敷方法,测定厚涂部的高度H和宽度W,并根据该结果,将吸嘴的吸引面宽度Do和吸引口宽度Di设定为满足W≤Do及W*H/L≤Di<Do-1mm。
由此,在行进的片材上涂敷涂敷液之际,能够与现有技术相比更为有效地通过吸嘴吸引厚涂部。因而,能够使吸引压力比较小地抑制行进的片材的抖动,同时能够确保厚涂部高的吸引性能。
在本发明的涂敷方法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吸引面宽度设定工序中,准备满足所述Di<Do-1mm且吸引面宽度Do不同的多个吸嘴,并根据所述厚涂部宽度的测定结果来选择满足所述W≤Do的吸嘴,在所述吸引口宽度设定工序中,通过对所述选择出的吸嘴的所述间隙L进行调整来满足所述W*H/L≤Di。
其是用于满足上述的W≤Do及W*H/L≤Di<Do-1mm的优选具体例,准备满足Di<Do-1mm且吸引面宽度不同的多个吸嘴。然后,根据测定出的厚涂部的宽度W,从多个准备的吸嘴之中选择使用满足W≤Do的吸嘴。另外,根据厚涂部的高度H,以满足W*H/L≤Di的方式对片材和吸引面的间隙进行调整。
在本发明的涂敷方法中,优选的是,将所述吸嘴的吸引压力设定在30~180kPa的范围内。
其示出了在吸引工序中将片材的抖动抑制至没有问题的程度时的吸引压力的范围,只要处于该范围内,就能够始终维持吸嘴的吸引性能地抑制片材的抖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涂敷装置及涂敷方法,在行进的片材上涂敷涂敷液之际,能够与现有技术相比更为有效地通过吸嘴对厚涂部进行吸引,因此,能够使吸引压力比较小,从而消除行进的片材发生抖动等不良状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涂敷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说明厚涂部的说明图。
图3是通过吸嘴对厚涂部进行吸引的图。
图4是说明本发明的涂敷装置中所具备的吸嘴的说明图。
图5是说明吸嘴的吸引面及吸引口的各种方式的说明图。
图6是具备吸嘴的周边构件的吸引装置的说明图。
图7是吸引装置的另一方式的说明图。
图8是实施例中的试验A的条件及结果的表图。
图9是实施例中的试验B的条件及结果的表图。
图10是对比本发明和现有技术技术中的厚涂部的吸引性能的说明图。
图11是对比本发明和现有技术技术中的吸嘴污垢的说明图。
图12是实施例中的试验C的条件及结果的表图。
图13是实施例中的试验D的条件及结果的表图。
符号说明
10...杆涂敷装置
12...杆涂敷头
14、16...引导辊
15(15A、15B)...吸嘴
18...片材
20...杆
22...杆承受机构
24...供液路
26...排液路
28...上游侧内浇道机构
30...下游侧内浇道机构
32...岐管
34...狭槽
36...一次侧焊道
38...岐管
40...狭槽
42...涂敷膜
43...厚涂部
44...滚花
46...喷出管
47...清洗液供给配管
48...吸引通路
48A...吸引通路的内壁面
50...吸引口
52...吸引配管
54...吸引面
56...吸嘴外壁面
58...吸引装置
60...主体
62...移动机构
64...拆装机构
66...导轨
68...滑块
70...线性引导件
72...悬挂构件
74...电动机
76...滚珠丝杠
78(78A、78B、78C)...吸引面板
A...涂敷液
B...清洗液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添加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涂敷装置及涂敷方法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叙述。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涂敷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杆涂敷装置的侧视剖视图。
如图1所示,杆涂敷装置10主要具有:杆涂敷头12;夹着该杆涂敷头12而设置在片材行进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上的一对引导辊14、16;吸嘴15。
并且,在将片材18搭接在杆涂敷头12的杆20上的状态下进行涂敷涂敷液A之际,通过吸嘴15对形成在涂敷宽度方向两端部且比目标涂敷膜厚更厚的厚涂部43(参考图2)进行吸引。
杆涂敷头12主要包括:两端由未图示的轴承而支承为旋转自如地杆(线束杆)20;在该杆20的整个长度上支承于支承面22A上的杆承受机构22;在比杆承受机构22靠上游侧且在与杆承受机构22之间形成涂敷液A的供液路24的上游侧内浇道机构28;在比杆承受机构22靠下游侧,形成排出剩余的涂敷液A的排液路26的下游侧内浇道机构30。
供液路24由岐管32和狭槽34构成,且向岐管32供给的涂敷液A经由狭槽34而沿着片材18的宽度方向被均匀地压出。由此,在相对于杆20的片材18的行进方向上的上游侧(以下,称之为“一次侧”)形成有一次侧焊道36。
排液路26由岐管38和狭槽40构成,且在杆20表面上流下的剩余的涂敷液A经由狭槽40而向岐管38回收。向岐管38回收的剩余的涂敷液A通过未图示的吸引泵等而向岐管38外排出。在该杆20表面上流下的剩余涂敷液以使杆20与杆承受机构22之间不卷入空气的方式发生作用。
形成这些一次侧的焊道36的涂敷液A借助旋转的杆20而被拾取,由此涂敷在与杆20搭接并连续行进的片材18上。从供液路24向一次侧焊道36供给的涂敷液A之中剩余的涂敷液A在狭槽40及上游侧内浇道机构28的外侧28A流下。
杆20的旋转无论是借助片材18的行进而从动旋转的情况,还是设有驱动源来旋转驱动情况中的任一者均可,另外,旋转驱动的方向无论是向与片材18的行进方向的相同方向的旋转,还是向相反方向的旋转均可。
在这样的杆涂敷中,如图2所示,大多通过涂敷在片材18上的涂敷液A来形成涂敷膜42,并且在涂敷膜42的涂敷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图2中示出一端侧)形成有涂敷得比目标涂敷膜厚d(湿膜厚)厚的厚涂部43。因而,如图3所示,通过一对吸嘴15、15来吸引厚涂部43(黑色的粗线)。由此,防止在涂敷工序之后的干燥装置中厚涂部43不干透而弄脏搬运辊、或由于片材18的卷取而引发片材彼此粘结等的制造方面的不良状况。
尤其是,在以比较低的片材张力来行进(与搬运同义)片材18且以高涂敷量连续地高速涂敷具有比较高的表面张力、高粘度的涂敷液的情况下,厚涂部43的宽度W也变宽,相对于目标涂敷膜厚d的厚涂部43的高度H也增高,从而厚涂比(H/d)变大。另外,当在涂敷之前的片材两端部形成有滚花44(微细的凹凸)时,厚涂部43的厚涂比容易进一步变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杆涂敷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即便在杆涂敷以外的涂敷方法中进行,形成厚涂部43也是同样的。
图4是配置在厚涂部43的上方的吸嘴15的侧视剖视图。
如图4所示,吸嘴15构成为双重管结构,在双重管的中心轴部设有清洗液B的喷出管46。喷出管46的喷出孔46A从该喷出管46的前端部朝向吸嘴15的吸引通路48的内壁面48A地设置多个,且形成为使清洗液B不直接与厚涂部43碰触。从喷出管46的喷出孔46A喷出的清洗液B的喷出角度θ也因吸嘴的结构而不同,但相对于喷出管46的中心轴为20°以上,优选为30°以上。喷出孔46A的孔径为0.2~3mm,更优选为0.7~1.5mm左右较佳。另外,喷出管46的前端直径为3~10mm,更优选为4~8mm左右较佳。
在吸嘴15的上部连接有向喷出管46供给清洗液B的清洗液供给配管47,其与未图示的清洗液供给罐及送液泵连接。作为清洗液B,优选相对于涂敷液A具有溶解性的物质,例如可以使用水、有机溶剂、这些物质的混合液。
另外,在吸嘴15的上部侧面连接有与吸引通路48连通而对吸引口50赋予吸引压力的吸引配管52,其经由未图示的收集罐而与真空泵连接。另外,在吸引配管52上设有对吸引压力进行调整的调整阀53。
由此,当驱动吸嘴15时,从形成在吸嘴15前端的吸引面54上的吸引口50吸引厚涂部43的涂敷液A,并且从喷出管46朝向吸引通路48的内壁面48A喷出清洗液B。然后,将从厚涂部43吸引到吸嘴15内的涂敷液A和从喷出管46喷出到吸嘴15内的清洗液B通过吸引通路48而从吸引配管52向吸嘴15外排出(参考图11)。
为了提高排气能力,使吸嘴15的内径从前端部逐渐扩大、或者如图4所示那样阶段性地扩大,从而使压力损失尽可能地减少较佳。这样的结构通过供给清洗液B的本发明的模式而能够实现。
这样的吸嘴15的吸引面54的宽度Do及吸引口50的宽度Di在厚涂部43的宽度W及高度H和吸嘴15的吸引面54与片材18面之间的间隙L的关系中,满足下述的式1及式2是重要的。
W≤Do…(式1)
W*H/L≤Di<Do-1mm…(式2)
此处,
Do…吸引面的涂敷宽度方向的宽度
Di…吸引口的涂敷宽度方向的宽度
W…厚涂部的涂敷宽度方向的宽度
H…厚涂部的高度
L…片材与吸引面之间的间隙
吸嘴15的吸引面54的宽度Do及吸引口50的宽度Di通过满足上述的式1及式2,在行进的片材18上涂敷涂敷液A之际,能够使由吸嘴15吸引厚涂部43的吸引性能与现有技术相比得到显著提高。因而,能够使吸引压力P变得比较小而抑制行进的片材18的抖动,同时以较高的吸引效率来吸引厚涂部43。
为了抑制片材18的抖动,对吸引压力调整阀53的开度进行调整,优选将吸嘴15的吸引压力P设定在30~180kPa的范围内,更优选为设定在30~150kPa的范围内。在此,吸引压力P(kPa)作为大气压Po(kPa)和吸引通路48的压力Pi(kPa)之差(Po-Pi)来表示。若吸引压力小于30kPa,则无法充分地吸引除去厚涂部43,若吸引压力超过180kPa,则无法抑制片材18的抖动。
优选涂敷速度为20~120m/分钟的范围。若涂敷速度超过120m/分钟,则不但会给涂敷膜42的品质带来恶劣影响,而且吸嘴15的吸引性能也容易降低。
在上述式2中,显然间隙L比厚涂部43的高度H高,但优选作为上限值为1mm(1000μm)。若间隙L超过1mm,则也有可能给吸嘴15的吸引性能带来恶劣影响。
优选的是,目标涂敷膜厚d以湿膜厚计为5~100μm的范围。
作为片材18,只要是可挠性的支承体,尤其是没有限制,可以使用塑料膜(例如PET膜)、金属膜(例如铝膜)等。在使用PET膜的情况下,优选为可以使用厚50~300μm的PET膜,在使用铝膜的情况下,优选为可以使用厚0.1~0.3mm厚的铝膜。
图5A~图5C示出了吸嘴15的吸引面54及吸引口50的形状、及吸引面54的凹形状的各种方式。图5B是从箭头a方向观察图5A的吸嘴15时的图,图5C是沿着图5A的b-b线的纵向剖视图。
如图5B所示,吸嘴15的吸引面54优选能够使用圆板状、正方形或者长方形,且优选与吸引面54的形状相匹配地形成吸引口50的形状。
另外,如图5C所示,除平坦的吸引面54A以外,可以优选采用相对于厚涂部43而向内侧弯曲的吸引面54B、或者相对于厚涂部43而向内侧呈梯形状弯曲的吸引面54C。
吸引面54具有相对于厚涂部43而言例如图5的54B或54C那样的凹状形状,由此与满足上述式1及式2协同作用地,使厚涂部43的涂敷液A变得易于向吸引口50吸入,从而能够进一步地提高厚涂部43的吸引性能。另外,在吸引面54外侧的吸嘴外壁面56上难以附着涂敷液。
吸嘴外壁面56相对于吸引面54的角度θ优选为20~45°的范围。
另外,厚涂部43的宽度W和高度H因涂敷液A的组成或物性、及滚花44的有无等的涂敷条件而不同。因而,吸引面宽度Do及吸引口宽度Di在恒定的一个吸嘴15中,是难以满足上述式1及式2的。
图6是以能够基于厚涂部43的宽度W和高度H来简单地满足上述式1及式2的方式而构成的吸引装置58。
如图6所示,吸引装置58包括:吸引面宽度Do不同的多个吸嘴15(15A、15B);将吸嘴15支承为沿着铅垂方向滑动自如的主体60;使吸嘴15沿着铅垂方向滑动移动的移动机构62;相对于主体60拆装吸嘴15的拆装机构64。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中,以两座吸嘴15A、15B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三座以上。
即,在吸嘴15的附近设有对吸嘴15进行支承的倒L字型的主体60。在该主体60侧面上沿着铅垂方向设有导轨66,构成拆装机构64的一方侧的滑块68经由线性引导件70而滑动自如地支承在导轨66上。在滑块68上形成有第一嵌合部68A。
另一方面,在吸嘴15的导轨侧侧面上形成有构成拆装机构64的另一方侧且与滑块68的第一嵌合部嵌合的第二嵌合部68B。拆装机构64为将吸嘴15支承为相对于滑块68拆装自如简单的机构,但并不局限于所述的第一嵌合部68A和第二嵌合部68B的嵌合。
另外,在吸嘴15的上表面设有门型的悬挂构件72,并且,与设置在主体60上的能够正反旋转的电动机74连结的滚珠丝杠76向下方延伸设置,并与悬挂构件72的形成有阴螺纹的孔72A螺合。由此,通过使电动机74正反旋转而使滚珠丝杠76旋转,从而使吸嘴15沿着上下方向移动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不使用电动机74而通过手动来使滚珠丝杠76旋转。
接着,对于通过具备图6所示的吸引装置58的杆涂敷装置10,将涂敷液涂敷在行进的片材18上的涂敷方法进行说明。
预先进行试验涂敷,并用测定器(未图示)来测定厚涂部43的宽度W和高度H。测定即可以是离线方式测定,也可以是在线方式测定。
接着,从准备多个的吸引面宽度Do不同的吸嘴15(15A、15B)之中,根据测定出的厚涂宽度W来选择吸引面宽度Do满足u式1的W≤Do的吸嘴15B,并将该吸嘴15B安装在滑块68上。
接着,根据测定出的厚涂部43的高度H,以使吸引口宽度Di满足式2的W*H/L≤Di的方式,使所述安装的吸嘴15B沿着铅垂方向滑动而调整间隙L。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式2的Di<Do-1mm的条件而言,在准备多个的吸嘴15中预先设定。
通过以上工作结束涂敷准备,故开始涂敷运转,并且将吸嘴15的吸引压力设定在比现有技术小的30~180kPa的范围内。
由此,能够根据厚涂部43的宽度W及高度H,以满足上述式1及式2的方式通过吸嘴15来吸引厚涂部43,故能够比现有技术更为有效地吸引厚涂部43。因而,能够使吸引压力P比现有技术小,从而能够消除在行进的片材18上产生抖动,而使吸嘴前端与片材18接触等的不良状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中,设有拆装机构而能够更换吸嘴整体,但如图7所示,也可以准备吸引面宽度Do不同的多个吸引面板78A、78B、78C,从而能够与形成在吸嘴15的前端部上的嵌合部80拆装自如地嵌合。在这种情况下,无需图6的拆装机构64,而能够将吸嘴15经由线性引导件70直接支承在导轨66上。
[实施例1]
接着,在行进的带状的片材18上涂敷涂敷液A之际,关于采用满足本发明的吸引条件的吸嘴15对厚涂部43进行吸引的情况和采用不满足本发明的条件的吸嘴15对厚涂部43进行吸引的情况下进行试验,调查了厚涂部43的“吸引性能”及吸嘴前端部的“吸嘴污垢”及“片材的抖动”。
[试验A]
首先,通过改变涂敷液A的粘度、表面张力、目标涂敷膜厚d、滚花44的有无的涂敷条件,来对厚涂部的宽度W、厚涂部的高度H及厚涂比(H/d)如何变化进行了调查。
(涂敷条件及厚涂部的吸引条件)
*涂敷液的组成…作为涂敷液使用包含30质量%的氧化钛粒子的聚氨酯水溶液,对于涂敷液的粘度实施2、5、10、15mPas(cP)的4个级别,对于表面张力实施30、40、50dyn/cm的3个级别
*涂敷速度…50m/分钟
*目标涂敷膜厚d…实施15、30、45的3个级别
*涂敷装置…使用杆涂敷装置
*片材…使用厚度250μm的PE 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
*滚花…实施有无的2个级别
*间隙L…以200μm实施
*吸嘴的吸引压力…以100kPa实施
*清洗液…使用水
(试验结果)
如图8的表1的试验1~15所示,通过改变涂敷液A的粘度、表面张力、目标涂敷膜厚d、滚花44的有无的涂敷条件,从而厚涂部43的宽度W在5~16mm的范围内变化,厚涂部43的高度H在19.5~135μm的范围内变化及厚涂比(H/d)在1.3~3.0的范围内变化。
[试验B]
在试验B中,对于试验A中的试验1~15之中的无滚花44的试验7及试验9,关于采用满足本发明的吸引条件的吸嘴15对厚涂部43进行吸引的情况和采用不满足本发明的条件的吸嘴15对厚涂部43进行吸引的情况下进行试验,对比了“厚涂部的吸引性能”和“吸嘴污垢”。
(本发明的吸引条件)
本发明的吸引条件满足上述的式1及式2。
(评价方法)
“厚涂部的吸引性能”通过吸引后的厚涂部43的宽度W和厚涂比(H/d)来评价,将吸引后的厚涂部43的宽度为吸引前的厚涂部43的宽度的1/2以下、厚涂比(H/d)为1以下设为合格。需要说明的是,在表2的吸引后的厚涂部43的宽度W中,“-”的记载是指没有厚涂部而无法测定宽度W的含义。以后说明的表3、表4中也是同样的。
另外,对于“吸嘴污垢”而言按以下内容进行评价,将吸引到吸嘴前端部的外壁面56上的涂敷液A的附着较多且污垢较严重的情况设为×,将涂敷液A的附着较少且污垢也不怎么严重的情况设为△,将没有涂敷液A的附着且未被污染的情况设为○。并且,○设为合格。
(试验结果)
图9的表2表示试验结果。
*试验7-1…不满足式1及式2的W*H/L≤Di。
*试验7-2…不满足式1及式2的W*H/L≤Di。
*试验7-3…满足式1但不满足式2的W*H/L≤Di。
*试验7-4…满足式1及式2。
*试验7-5…满足式1及式2。
*试验7-6…满足式1及式2。
*试验7-7…满足式1但不满足式2的Di<Do-1mm。
*试验9-1…不满足式1及式2的W*H/L≤Di。
*试验9-2…满足式1但不满足式2的W*H/L≤Di。
*试验9-3…满足式1及式2。
*试验9-4…满足式1及式2。
*试验9-5…满足式1及式2。
*试验9-6…满足式1及式2但间隙L比厚涂部的高度H低。
从上述的试验结果可知,对于涂敷条件而言,即便厚涂部43的状态发生变化,但通过使用满足本发明的吸引条件(式1及式2)的吸嘴15,“厚涂部的吸引性能”显著得到改善。即,如图10A所示,厚涂部43的涂敷液A在宽度整体上被吸引除去。另外,如图11A所示,从厚涂部43吸引出的涂敷液A不会附着在吸嘴外壁面56上,而是与清洗液B一同通过吸引通路48而向吸嘴15外排出。即,可见“吸嘴污垢”的显著改善。尤其是,式1的W≤Do的条件对于改善“厚涂部的吸引性能”及“吸嘴污垢”的效果大。
与其相对,在使用不满足本发明的吸引条件(式1及式2)的吸嘴15的情况下,如图10B所示,无法将厚涂部43的涂敷液吸引除去至目标涂敷膜厚d以下,厚涂比超过了1。另外,如图11B所示,从厚涂部43吸引出的涂敷液A附着在吸嘴外壁面56上,产生了“吸嘴污垢”。
需要说明的是,试验9-6虽然满足式1及式2,但由于间隙L比厚涂部43的高度H低,故形成“厚涂部的吸引性能”及“吸嘴污垢”一并较差的结果。将间隙L设定得比厚涂部43的高度H高这样的吸引条件为常见的情况,故可以不必认为包含在本发明的吸引条件中,但也可以认为包含在本发明的吸引条件中。
[试验C]
在试验C中,对于试验A中的试验1~15之中的有滚花44的试验3及试验15,与试验B同样地进行。
滚花44形成为,在离片材宽度方向的端5mm~15mm宽度的片材面上沿着片材长度方向而使微小凹凸高度成为10μm。
试验C中的本发明的吸引条件及评价方法与试验B同样故省略,以下对试验结果进行说明。
(试验结果)
图12的表3表示试验结果。
*试验3-1…满足式1及式2。
*试验3-2…满足式1及式2。
*试验3-3…满足式1及式2。
*试验3-4…满足式1及式2。
*试验3-5…满足式1及式2。
*试验3-6…满足式1及式2。
*试验15-1…满足式1但不满足式2的Di<Do-1mm。
*试验15-2…不满足式1及式2。
*试验15-3…不满足式1但满足式2。
*试验15-4…满足式1及式2。
*试验15-5…满足式1及式2。
*试验15-6…满足式1及式2。
从上述的试验结果可知,在有滚花44的情况下,成为与试验B同样的试验结果,无论滚花44的是否有无,均能够适用本发明。即,通过使用满足发明的吸引条件(式1及式2)的吸嘴15,在“厚涂部的吸引性能”及“吸嘴污垢”这两方中均成为良好的结果。
与其相对,在使用不满足本发明的吸引条件(式1及式2)的吸嘴15的情况下,成为“厚涂部的吸引性能”及“吸嘴污垢”中的至少一方较差的结果。
[试验D]
在试验D中,对于试验C中获得良好的结果的试验3-4及试验3-11,关于在改变吸嘴15的吸引压力时,吸嘴15的“厚涂部的吸引性能”和“吸嘴污垢”、及行进的片材18的“片材抖动”如何变化进行了试验。
(评价方法)
“吸嘴污垢”与上述同样。另外,“片材抖动”通过目视来评价,将片材18的抖动完全没有的情况设为○,将稍微存在抖动但没有向吸嘴15的接触的情况设为△,将由于抖动而导致片材18与吸嘴15接触的情况设为×。并且,△以上设为合格。
(试验结果)
图13的表4表示试验结果。
*试验3-4-1…吸引压力为10kPa的情况
*试验3-4-2…吸引压力为30kPa的情况
*试验3-4-3…吸引压力为100kPa的情况
*试验3-4-4…吸引压力为150kPa的情况
*试验3-4-5…吸引压力为180kPa的情况
*试验3-4-6…吸引压力为200kPa的情况
*试验3-11-1…吸引压力为30kPa的情况
*试验3-11-2…吸引压力为50kPa的情况
*试验3-11-3…吸引压力为100kPa的情况
*试验3-11-4…吸引压力为150kPa的情况
*试验3-11-5…吸引压力为180kPa的情况
*试验3-11-6…吸引压力为200kPa的情况
*试验3-11-7…吸引压力为220kPa的情况
从图13的表4的结果可知,在试验3-4-1那样吸引压力过低至10kPa的情况下,没有“片材抖动”,但在“厚涂部的吸引性能”及“吸嘴污垢”的评价中,在吸引后也容易残留厚涂部43,且还容易产生吸嘴外壁面56的吸嘴污垢。
另外,在试验3-4-20及试验3-11-7那样吸引压力过高至200kPa以上的情况下,“厚涂部的吸引性能”及“吸嘴污垢”的评价良好,但片材抖动成为×。
与其相对,如试验3-4-2~试验3-4-6、及试验3-11-1~试验3-11-6那样,吸引压力在30~180kPa的范围内的话,可知“厚涂部的吸引性能”及“吸嘴污垢”的评价良好,并且片材抖动得到显著抑制。尤其是,吸引压力在30~150kPa的范围内的话,完全无法观察到片材抖动。
因而可知,为了关于“厚涂部的吸引性能”、“吸嘴污垢”、“片材抖动”全部获得良好的结果,吸嘴15除了满足上述式1及式2以外,优选将吸引压力设定在30~180kPa的范围内,更优选设定在30~150Pa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涂敷装置,其具备吸嘴,在以20~120m/分钟的速度行进的带状的片材上涂敷涂敷液之际,该吸嘴对形成在涂敷宽度方向两端部且比目标涂敷膜厚更厚的厚涂部进行吸引,其中,
所述吸嘴的涂敷宽度方向上的吸引面宽度Do及吸引口宽度Di在所述厚涂部的涂敷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为W及高度为H、所述片材与所述吸引面之间的间隙为L时,满足下述的式1及式2,且使所述间隙L比所述厚涂部的高度H大,并且,所述吸嘴具有将吸引压力设定在50~180kPa的范围内的吸引压力调整机构,
W≤Do…(式1)
W*H/L≤Di<Do-1mm…(式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涂敷装置,其中,
所述吸引面相对于所述厚涂部具有凹状的吸引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涂敷装置,其中,
具有:
所述吸引面宽度Do不同的多个吸嘴;
将所述吸嘴支承为沿着铅垂方向滑动自如的主体;
使所述吸嘴沿着铅垂方向滑动移动的移动机构;
相对于所述主体拆装所述吸嘴的拆装机构。
4.一种涂敷方法,其具备吸引工序,该吸引工序中,在以20~120m/分钟的速度行进的带状的片材上涂敷涂敷液之际,通过吸嘴对形成在涂敷宽度方向两端部且比目标涂敷膜厚更厚的厚涂部进行吸引,其中,
所述吸引工序包括:
测定所述厚涂部的高度H和所述涂敷宽度方向上的厚涂宽度W的厚涂部测定工序;
根据所述测定出的厚涂宽度W,将所述吸嘴的吸引面的所述涂敷宽度方向上的吸引面宽度Do设定为W≤Do的吸引面宽度设定工序;
根据所述测定出的厚涂部的高度H和从所述片材到所述吸引面的间隙L,将所述吸嘴的所述涂敷宽度方向上的吸引口宽度Di设定为满足W*H/L≤Di<Do-1mm,且使所述间隙L比所述厚涂部的高度H大的吸引口宽度设定工序;
将所述吸嘴的吸引压力设定在50~180kPa的范围内的吸引压力设定工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涂敷方法,其中,
在所述吸引面宽度设定工序中,准备满足所述Di<Do-1mm且吸引面宽度Do不同的多个吸嘴,并根据所述厚涂部宽度的测定结果来选择满足所述W≤Do的吸嘴,
在所述吸引口宽度设定工序中,通过对所述选择出的吸嘴的所述间隙L进行调整来满足所述W*H/L≤Di。
CN201210348068.XA 2011-09-22 2012-09-18 涂敷装置及涂敷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081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07637A JP5546516B2 (ja) 2011-09-22 2011-09-22 塗布装置及び塗布方法
JP2011-207637 2011-09-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08179A CN103008179A (zh) 2013-04-03
CN103008179B true CN103008179B (zh) 2016-08-17

Family

ID=47957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4806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08179B (zh) 2011-09-22 2012-09-18 涂敷装置及涂敷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546516B2 (zh)
CN (1) CN10300817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72932B2 (ja) * 2013-09-10 2016-08-1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塗布装置及び塗布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08559A (en) * 1971-11-26 1975-10-01 Molins Ltd Adhesive-applying apparatus
JPS5673579A (en) * 1979-11-19 1981-06-18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Production of coated object
US4611553A (en) * 1983-09-12 1986-09-16 Fuji Photo Film Co., Ltd. Suction nozzle
JPH07299410A (ja) * 1995-01-30 1995-11-1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塗布層縁部の吸引処理を行う吸引ノズル
JP2002066430A (ja) * 2000-08-28 2002-03-0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塗布液吸引装置
CN101003041A (zh) * 2006-01-19 2007-07-25 东京毅力科创株式会社 涂敷方法、涂敷装置以及涂敷处理程序
JP2007237039A (ja) * 2006-03-07 2007-09-20 Fujifilm Corp 塗布液の吸引方法及び装置
JP2008132401A (ja) * 2006-11-27 2008-06-12 Ias Inc ノズルおよび液体回収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1422B2 (ja) * 1988-10-04 1994-02-16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塗布層縁部の吸引処理方法及び吸引ノズル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08559A (en) * 1971-11-26 1975-10-01 Molins Ltd Adhesive-applying apparatus
JPS5673579A (en) * 1979-11-19 1981-06-18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Production of coated object
US4611553A (en) * 1983-09-12 1986-09-16 Fuji Photo Film Co., Ltd. Suction nozzle
JPH07299410A (ja) * 1995-01-30 1995-11-1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塗布層縁部の吸引処理を行う吸引ノズル
JP2002066430A (ja) * 2000-08-28 2002-03-0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塗布液吸引装置
CN101003041A (zh) * 2006-01-19 2007-07-25 东京毅力科创株式会社 涂敷方法、涂敷装置以及涂敷处理程序
JP2007237039A (ja) * 2006-03-07 2007-09-20 Fujifilm Corp 塗布液の吸引方法及び装置
JP2008132401A (ja) * 2006-11-27 2008-06-12 Ias Inc ノズルおよび液体回収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08179A (zh) 2013-04-03
JP5546516B2 (ja) 2014-07-09
JP2013066851A (ja) 2013-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3516B (zh) 塗佈裝置及塗佈方法
JP3676182B2 (ja) 塗工装置および塗工方法
CN104106125B (zh) 擦拭垫、使用该垫的喷嘴维护装置和涂覆处理装置
CN107443907B (zh) 打印装置
JPH07106333B2 (ja) 塗布装置
WO2006095669A1 (ja) 塗布装置、塗布方法および塗膜を有するウェブの製造方法
WO2007116609A1 (ja) 予備吐出装置及び予備吐出方法
JP2013188663A (ja) 間欠塗布装置
JP2008221102A (ja) カーテン塗布装置及びカーテン塗布方法
EP2756958A2 (en) Belt clean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3008179B (zh) 涂敷装置及涂敷方法
TWI322039B (zh)
US8627781B2 (en) Coating die and coat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JP2000153205A (ja) 塗布装置および塗布部材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カラーフィルタ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JP5456956B2 (ja) ノズル装置、それを用いた薬液の付与方法及び薬液
CN100377792C (zh) 涂布装置
KR102354085B1 (ko) 도포용 노즐의 청소 장치
JP2008246476A (ja) ガラス用シーラントを塗布するアプリケータノズル及び該アプリケータノズルの使用方法
JP2014136625A (ja) ベルト洗浄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2016221252A (ja) 液体吸引装置
JPH07275786A (ja) 間欠塗布方法
JP5321643B2 (ja) 塗布装置
JP4857813B2 (ja) 塗布装置、塗布方法および塗膜形成ウェブの製造方法
JP5382579B2 (ja) 壁紙糊付機
KR101547053B1 (ko) 롤 반송식 코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7

Termination date: 20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