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03856B - 掌握正骨技术用的人体模型教具及使用了该人体模型教具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掌握正骨技术用的人体模型教具及使用了该人体模型教具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003856B CN103003856B CN201180035530.4A CN201180035530A CN103003856B CN 103003856 B CN103003856 B CN 103003856B CN 201180035530 A CN201180035530 A CN 201180035530A CN 103003856 B CN103003856 B CN 10300385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ne
- humerus
- skull
- component
- magn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10000000988 bone and bone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9000012634 fragm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4
- 210000002758 humerus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2
- 206010023204 Joint dislocation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06010017076 Fracture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4
- 210000001738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08000010392 Bone Fractures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10000001991 scapula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10000000323 shoulder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06010009245 Clavicle fracture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41001653121 Glenoides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10000003109 clavicle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10000000245 forearm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06010020462 Humerus fracture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40000002299 Symphytum officinale Species 0.000 abstract 1
- 235000005865 Symphytum officinale Nutrition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2
- MOVRNJGDXREIBM-UHFFFAOYSA-N aid-1 Chemical compound O=C1NC(=O)C(C)=CN1C1OC(COP(O)(=O)OC2C(OC(C2)N2C3=C(C(NC(N)=N3)=O)N=C2)COP(O)(=O)OC2C(OC(C2)N2C3=C(C(NC(N)=N3)=O)N=C2)COP(O)(=O)OC2C(OC(C2)N2C3=C(C(NC(N)=N3)=O)N=C2)COP(O)(=O)OC2C(OC(C2)N2C(NC(=O)C(C)=C2)=O)COP(O)(=O)OC2C(OC(C2)N2C3=C(C(NC(N)=N3)=O)N=C2)COP(O)(=O)OC2C(OC(C2)N2C3=C(C(NC(N)=N3)=O)N=C2)COP(O)(=O)OC2C(OC(C2)N2C3=C(C(NC(N)=N3)=O)N=C2)COP(O)(=O)OC2C(OC(C2)N2C(NC(=O)C(C)=C2)=O)COP(O)(=O)OC2C(OC(C2)N2C3=C(C(NC(N)=N3)=O)N=C2)COP(O)(=O)OC2C(OC(C2)N2C3=C(C(NC(N)=N3)=O)N=C2)COP(O)(=O)OC2C(OC(C2)N2C3=C(C(NC(N)=N3)=O)N=C2)COP(O)(=O)OC2C(OC(C2)N2C(NC(=O)C(C)=C2)=O)COP(O)(=O)OC2C(OC(C2)N2C3=C(C(NC(N)=N3)=O)N=C2)COP(O)(=O)OC2C(OC(C2)N2C3=C(C(NC(N)=N3)=O)N=C2)COP(O)(=O)OC2C(OC(C2)N2C3=C(C(NC(N)=N3)=O)N=C2)CO)C(O)C1 MOVRNJGDXREIB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1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8
- 210000004373 mandib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6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10000003625 sku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1
- 208000024891 sympto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10000001562 sternum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08000008877 Shoulder Disloca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10000003811 fing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01172 neodymium magne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0915 polyvinyl chl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800 polyvinyl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10000000115 thoracic cav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10000003813 thumb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2310 elbow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ZZUFCTLCJUWOSV-UHFFFAOYSA-N furosemide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S(=O)(=O)N)=CC(C(O)=O)=C1NCC1=CC=CO1 ZZUFCTLCJUWOS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472 traum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06010002091 Anaesthes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0142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005 anaesthesia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815 fa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6407 pai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4872 soft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3582 temporal bo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0779 thoracic wa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1015 abdome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0038 ches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414 extrem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247 han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847 j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0281 joint capsu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2221 olecranon proces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399 orthope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79 sof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898 sternoclavicular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309551 Arthraxon hispid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10356 Congenital anomal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7981 Humeral Fracture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23206 Joint dislocation pathological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4693 Lacera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282135 Poromitra oscitan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2287 Prolap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37802 Radius fractur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48232 Yawning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659 acromio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46 bilat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823 hyoid bo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127 kne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041 ligame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105 martensitic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124595 oriental medicin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40 relaxa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41 sensory perception of touc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491 sk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003 subcutaneous fa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435 tendo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560 therapeutic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19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9 tra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364 upper extrem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23 w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59 α-F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B—EDUCATIONAL OR DEMONSTRATION APPLIANCES; APPLIANCES FOR TEACHING, 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BLIND, DEAF OR MUTE; MODELS; PLANETARIA; GLOBES; MAPS; DIAGRAMS
- G09B23/00—Models for scientific, medical, or mathematical purposes, e.g. full-sized devices for demonstration purposes
- G09B23/28—Models for scientific, medical, or mathematical purposes, e.g. full-sized devices for demonstration purposes for medicine
- G09B23/30—Anatomical model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B—EDUCATIONAL OR DEMONSTRATION APPLIANCES; APPLIANCES FOR TEACHING, 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BLIND, DEAF OR MUTE; MODELS; PLANETARIA; GLOBES; MAPS; DIAGRAMS
- G09B23/00—Models for scientific, medical, or mathematical purposes, e.g. full-sized devices for demonstration purposes
- G09B23/28—Models for scientific, medical, or mathematical purposes, e.g. full-sized devices for demonstration purposes for medicine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B—EDUCATIONAL OR DEMONSTRATION APPLIANCES; APPLIANCES FOR TEACHING, 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BLIND, DEAF OR MUTE; MODELS; PLANETARIA; GLOBES; MAPS; DIAGRAMS
- G09B23/00—Models for scientific, medical, or mathematical purposes, e.g. full-sized devices for demonstration purposes
- G09B23/28—Models for scientific, medical, or mathematical purposes, e.g. full-sized devices for demonstration purposes for medicine
- G09B23/30—Anatomical models
- G09B23/32—Anatomical models with moving part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B—EDUCATIONAL OR DEMONSTRATION APPLIANCES; APPLIANCES FOR TEACHING, 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BLIND, DEAF OR MUTE; MODELS; PLANETARIA; GLOBES; MAPS; DIAGRAMS
- G09B23/00—Models for scientific, medical, or mathematical purposes, e.g. full-sized devices for demonstration purposes
- G09B23/28—Models for scientific, medical, or mathematical purposes, e.g. full-sized devices for demonstration purposes for medicine
- G09B23/30—Anatomical models
- G09B23/34—Anatomical models with removable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lgebra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structional Devices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了人体模型教具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其不需要对实际患者进行正骨,就能够掌握正骨技术。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使用了下述人体模型教具:其包含具有近似于人骨的形状的骨状部件和覆盖骨状部件的软质部件,骨状部件包含第1骨状部件和第2骨状部件,在第1骨状部件和第2骨状部件的任一个上设有磁铁,在另一个上设有磁性体,第1骨状部件与第2骨状部件具有在近似于人骨的正常连接状态的状态下连接的正常连接状态、和在与人骨的正常连接状态不同的状态下连接的异常连接状态这两种连接状态;其中,该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包含下述工序:将第1骨状部件和第2骨状部件配置为异常连接状态的工序;以及对处于异常连接状态的骨状部件实施正骨操作,使其移动到正常连接状态的正骨工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掌握正骨技术用的人体模型教具及使用了该人体模型教具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
背景技术
从没有X射线检查和麻醉技术的时代起,作为骨折/脱臼的治疗方法,就一直广泛地采用柔道正骨来进行治疗。柔道正骨是属于东方医学的医疗行为,即使在现在,作为无需手术或入院程度的骨折或脱臼的治疗技术,其重要性也很高。另外,由于采用柔道正骨的治疗不进行麻醉,所以治疗时有时会伴有疼痛,但是如果由具有高技术的柔道正骨师来进行,则能够得到高效、迅速且精细的治疗,并能够将其疼痛抑制到最小限度。柔道正骨在运动、事故、灾害现场进行应急处置方面也是有效的。柔道正骨是不亚于以使用医疗设施内的医疗器械、在麻醉下的治疗为前提的西洋医学的整形外科治疗的优良的治疗方法。
为了成为进行上述柔道正骨的柔道正骨师,需要上培养柔道正骨师的专科学校等以掌握正骨技术。正骨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凭借视觉、触觉等感觉,所以通过在临床现场实际地见习指导者对骨折、脱臼的患者进行的正骨,或者实习生自身实际地进行正骨来掌握该技术。但是,近年来,由于放宽限制,柔道正骨学校增加,学生猛增,因此在临床现场实习生实际地对患者进行正骨的机会减少,其结果是,未能掌握充分的正骨技术的柔道正骨师逐渐增加。另外,没有正骨技术的实习生在实习中对患者进行正骨时,恐怕也会使患者不安或痛苦。
如上所述,现在柔道正骨学校正在发愁如何培养具有高技术的柔道正骨师,这不仅仅是柔道正骨学校的问题,而且也作为柔道正骨业界、乃至日本的医疗现场的重要课题而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该问题,发明人等提出了以桡骨远端骨折的正骨为目的的掌握正骨技术用的人体模型教具(专利文献1)。但是,在以柔道正骨等为代表的东洋医学领域,现状是没有一种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能够获得与实际地治疗骨折/脱臼患者相同的体验,并能够应用于多种骨折/脱臼症状,而且,对于人体模型教具,也要求拓展用途并得到改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案登录第31443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掌握正骨技术用的人体模型教具及使用了该人体模型教具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通过在人体模型教具上再现与实际骨折/脱臼近似的症状,从而不需要对实际患者进行正骨就能够掌握正骨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的特征在于,其使用了下述人体模型教具:该人体模型教具包含具有近似于人骨的形状的至少一个以上的硬质的骨状部件和覆盖骨状部件的软质部件,骨状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包含相互分离且邻接的第1骨状部件和第2骨状部件,在第1骨状部件和第2骨状部件的任一个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磁铁,在另一个的与这个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上或其附近设有磁性体,第1骨状部件和第2骨状部件具有在近似于人骨的正常连接状态的状态下连接的正常连接状态、和在与人骨的正常连接状态不同的状态下连接的异常连接状态这至少两种连接状态;其中,该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包含下述工序:将人体模型教具的第1骨状部件和第2骨状部件配置为异常连接状态的工序,和,对处于异常连接状态的骨状部件实施正骨操作,使其移动到正常连接状态的正骨工序。
本发明的肩关节脱臼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的特征在于,其使用了下述人体模型教具:该人体模型教具包含硬质的骨状部件和覆盖骨状部件的软质部件,该硬质的骨状部件至少包含肱骨状部件、肩胛骨状部件、锁骨状部件及胸廓状部件,且这些部件具有近似于人骨的配置关系;并且,肱骨状部件与肩胛骨状部件邻接,在肱骨状部件的骨头部设有磁铁,肩胛骨状部件的关节盂的至少一部分由磁性体形成,或者,在肱骨状部件的骨头部设有磁性体,在肩胛骨状部件的关节盂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磁铁;肩胛骨状部件与锁骨状部件连结固定,锁骨状部件与胸廓状部件可相互移动地连接,肩胛骨状部件与胸廓状部件可相互移动地连接或连结固定;肱骨状部件与肩胛骨状部件具有在近似于人骨的正常连接关系的状态下连接的正常连接状态、和在近似于肩关节脱臼的状态下连接的异常连接状态这至少两种连接状态;其中,该正骨技术的方法包含下述工序:将肱骨状部件与肩胛骨状部件配置为异常连接状态的工序;对处于异常连接状态的肱骨状部件实施下垂牵引,对肩胛骨状部件实施上举、下压运动、外展运动、内收运动、下旋及上旋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正骨操作,使其移动到正常连接状态的工序;以及,固定处于异常连接状态的肩胛骨状部件,对肱骨状部件进行屈曲、伸直、外展、内收、外旋、内旋及牵引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正骨操作,使其移动到正常连接状态的工序。
本发明的锁骨骨折典型移位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的特征在于,其使用了下述的人体模型教具:该人体模型教具包含硬质的骨状部件和覆盖骨状部件的软质部件,该硬质的骨状部件至少包含肱骨状部件、肩胛骨状部件、锁骨状部件及胸廓状部件,且这些部件具有近似于人骨的配置关系;并且,肱骨状部件与肩胛骨状部件可相互移动地连接,肩胛骨状部件与锁骨状部件连结固定,锁骨状部件与胸廓状部件可相互移动地连接,肩胛骨状部件与胸廓状部件可相互移动地连接或连结固定;锁骨状部件包含在中外1/3交界处分离且接触的近端骨片部件和远端骨片部件;近端骨片部件的与远端骨片部件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由磁性体形成,在远端骨片部件的与近端骨片部件接触的一侧设有磁铁;或者,在近端骨片部件的与远端骨片部件接触的一侧设有磁铁,远端骨片部件的与近端骨片部件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由磁性体形成;近端骨片部件与远端骨片部件具有连接为与正常锁骨相同形状的正常连接状态、和在近似于锁骨骨折典型移位的状态下连接的异常连接状态这至少两种连接状态;其中,该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包含下述工序:将锁骨状部件的近端骨片部件与远端骨片部件配置为异常连接状态的工序;对肱骨状部件实施屈曲、伸直、外展、内收、外旋、内旋及牵引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正骨操作,使其移动到正常连接状态的工序;对肩胛骨状部件实施上举、下压运动、外展运动、内收运动、下旋及上旋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正骨操作,使其移动到正常连接状态的工序;对锁骨状部件的近端骨片部件实施固定、上举、回旋、水平屈曲及伸直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正骨操作,使其移动到正常连接状态;以及,对锁骨状部件的近端骨片部件和远端骨片部件的两端实施施加直压的正骨操作,使其移动到正常连接状态的工序。
本发明的掌握肩关节脱臼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的特征在于,其包含硬质的骨状部件和覆盖骨状部件的软质部件,该硬质的骨状部件至少包含肱骨状部件、肩胛骨状部件、锁骨状部件及胸廓状部件,且这些部件具有近似于人骨的配置关系;其中,肱骨状部件与肩胛骨状部件邻接;在肱骨状部件的骨头部设有磁铁,肩胛骨状部件的关节盂的至少一部分由磁性体形成,或者,在肱骨状部件的骨头部设有磁性体,在肩胛骨状部件的关节盂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磁铁;肩胛骨状部件与锁骨状部件连结固定,锁骨状部件与胸廓状部件可相互移动地连接,肩胛骨状部件与胸廓状部件可相互移动地连接或连结固定;肱骨状部件与肩胛骨状部件具有在近似于人骨的正常连接关系的状态下连接的正常连接状态、和在近似于肩关节脱臼的状态下连接的异常连接状态这至少两种连接状态。
本发明的掌握锁骨骨折典型移位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的特征在于,其包含硬质的骨状部件和覆盖骨状部件的软质部件,该硬质的骨状部件至少包含肱骨状部件、肩胛骨状部件、锁骨状部件及胸廓状部件,且这些部件具有近似于人骨的配置关系;其中,肱骨状部件与肩胛骨状部件可相互移动地连接,肩胛骨状部件与锁骨状部件连结固定,锁骨状部件与胸廓状部件可相互移动地连接,肩胛骨状部件与胸廓状部件可相互移动地连接或连结固定;锁骨状部件包含在中外1/3交界处分离且邻接的近端骨片部件和远端骨片部件;近端骨片部件的与远端骨片部件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由磁性体形成,在远端骨片部件的与近端骨片部件接触的一侧设有磁铁;或者,在近端骨片部件的与远端骨片部件接触的一侧设有磁铁,远端骨片部件的与近端骨片部件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由磁性体形成;近端骨片部件与远端骨片部件具有连接为与正常锁骨相同形状的正常连接状态、和在近似于锁骨骨折典型移位的状态下连接的异常连接状态这至少两种连接状态。
本发明的掌握肱骨髁上骨折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的特征在于,其具备硬质的骨状部件和覆盖骨状部件的软质部件,该硬质的骨状部件至少具备肱骨状部件、前臂骨状部件、以及腕骨-掌骨-指骨状部件,且这些部件具有近似于人骨的配置关系;其中,肱骨状部件与前臂骨状部件可相互移动地连接;前臂骨状部件与腕骨-掌骨-指骨状部件可相互移动地连接;肱骨状部件由在肱骨远端的肱骨内上髁和外上髁的上部附近处分离且接触的近端骨片部件和远端骨片部件构成;近端骨片部件的与远端骨片部件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由磁性体形成,在远端骨片部件的与近端骨片部件接触的一侧设有磁铁;或者,在近端骨片部件的与远端骨片部件接触的一侧设有磁铁,远端骨片部件的与近端骨片部件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由磁性体形成;近端骨片部件与远端骨片部件具有连接为与正常肱骨相同形状的正常连接状态、和在近似于肱骨髁上骨折的状态下连接的异常连接状态这至少两种连接状态。
本发明的肱骨髁上骨折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的特征在于,使用了下述的人体模型教具:该人体模型教具具备硬质的骨状部件和覆盖骨状部件的软质部件,该硬质的骨状部件至少具备肱骨状部件、前臂骨状部件、以及腕骨-掌骨-指骨状部件,且这些部件具有近似于人骨的配置关系;肱骨状部件与前臂骨状部件可相互移动地连接;前臂骨状部件与腕骨-掌骨-指骨状部件可相互移动地连接;肱骨状部件由在肱骨远端的肱骨内上髁和外上髁的上部附近处分离且接触的近端骨片部件和远端骨片部件构成;近端骨片部件的与远端骨片部件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由磁性体形成,在远端骨片部件的与近端骨片部件接触的一侧设有磁铁;或者,在近端骨片部件的与远端骨片部件接触的一侧设有磁铁,远端骨片部件的与近端骨片部件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由磁性体形成;近端骨片部件与远端骨片部件具有连接为与正常肱骨相同形状的正常连接状态、和在近似于肱骨髁上骨折的状态下连接的异常连接状态这至少两种连接状态;其中,该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包含下述工序:将肱骨状部件的近端骨片部件与远端骨片部件配置为异常连接状态的工序;以及,固定近端骨片部件,对远端骨片部件实施牵引、向内、向外、内旋、外旋、向前、向后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正骨操作,使其移动到正常连接状态的工序。
本发明的掌握颞下颌关节前脱臼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的特征在于,其具备硬质的骨状部件和覆盖骨状部件的软质部件,该硬质的骨状部件至少具备结合头盖骨状部件和下颌骨状部件,且这些部件具有近似于人骨的配置关系;其中,结合头盖骨状部件与下颌骨状部件可相互移动地连接;结合头盖骨状部件的与下颌骨状部件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由磁性体形成,在下颌骨状部件的与结合头盖骨状部件接触的一侧设有磁铁;或者,在结合头盖骨状部件的与下颌骨状部件接触的一侧设有磁铁,下颌骨状部件的与结合头盖骨状部件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由磁性体形成;结合头盖骨状部件与下颌骨状部件具有连接为与正常颞下颌关节相同形状的正常连接状态、和在近似于颞下颌关节前脱臼的状态下连接的异常连接状态这至少两种连接状态。
另外优选:在结合头盖骨状部件与下颌骨状部件之间,还具备关节盘状部件;结合头盖骨状部件与关节盘状部件可相互移动地连接,下颌骨状部件与关节盘状部件可相互独立地移动;结合头盖骨状部件的与关节盘状部件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由磁性体形成,在关节盘状部件的与结合头盖骨状部件接触的一侧设有磁铁;或者,在结合头盖骨状部件的与关节盘状部件接触的一侧设有磁铁,关节盘状部件的与结合头盖骨状部件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由磁性体形成;结合头盖骨状部件与关节盘状部件具有连接为与正常颞下颌关节相同形状的正常连接状态、和在近似于颞下颌关节前脱臼的状态下连接的异常连接状态这至少两种连接状态。
本发明的颞下颌关节前脱臼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的特征在于,使用了下述的人体模型教具:其具备硬质的骨状部件和覆盖骨状部件的软质部件,该硬质的骨状部件至少具备结合头盖骨状部件和下颌骨状部件,且这些部件具有近似于人骨的配置关系;结合头盖骨状部件与下颌骨状部件可相互移动地连接;结合头盖骨状部件的与下颌骨状部件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由磁性体形成,在下颌骨状部件的与结合头盖骨状部件接触的一侧设有磁铁;或者,在结合头盖骨状部件的与下颌骨状部件接触的一侧设有磁铁,下颌骨状部件的与结合头盖骨状部件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由磁性体形成;结合头盖骨状部件与下颌骨状部件具有连接为与正常颞下颌关节相同形状的正常连接状态、和在近似于颞下颌关节前脱臼的状态下连接的异常连接状态这至少两种连接状态;其中,该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包含下述工序:将结合头盖骨状部件与下颌骨状部件配置为异常连接状态的工序;相对于结合头盖骨状部件,对下颌骨状部件实施向前、向后、向上、向下、向右、向左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正骨操作,或者相对于下颌骨状部件,对结合头盖骨状部件的颜面部实施向右、向左、向上、向下、右侧屈、左侧屈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正骨操作,使其移动到正常连接状态的工序。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能够在人体模型教具上再现与实际骨折/脱臼接近的症状,实施正骨操作,所以不需要对实际患者进行正骨,就能够掌握正骨技术,从而能够提高柔道正骨师的正骨技术。另外,本发明的掌握正骨技术用的人体模型教具与对实际患者的治疗不同,能够任意次地进行正骨,所以能够任意次地重复练习在对实际患者的治疗中只能体验1次的操作。此外,还能够减轻、消除技术水平低的柔道正骨师或实习生的正骨给患者带来的不安、痛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掌握肩关节脱臼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的示意正视图。
图2是图1的人体模型教具的软质部件的概略正视图。
图3是从正面示出图1的人体模型教具的内部的示意截面图,是示出骨状部件被配置为异常连接状态的状态的图。
图4是与图3对应的图,是示出骨状部件被配置为正常连接状态的状态的图。
图5是从正面看图3的肱骨状部件的骨头部的内部露出的状态的示意说明图。
图6是从侧面看图5的肱骨状部件的示意说明图。
图7是从斜前方看图3的肩胛骨状部件的示意图。
图8是从后方看图7的肩胛骨状部件的示意图。
图9是从正面看图3的锁骨状部件与胸骨状部件的连接部位的放大说明图。
图10是从上面看图9的锁骨状部件与胸骨状部件的连接部位的示意说明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图3的肩胛骨状部件与肋骨状部件的连接状态的示意说明图,是从斜前方看肩胛骨状部件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图3的肩胛骨状部件与肋骨状部件的连接状态的示意说明图,是横截面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掌握肩关节脱臼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的肱骨状部件的概略立体图。
图14是从正面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掌握锁骨骨折典型移位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的内部的示意截面图,是示出骨状部件被配置为异常连接状态的状态的图。
图15是与图14对应的图,是示出骨状部件被配置为正常连接状态的状态的图。
图16是图14的锁骨状部件的概略俯视图。
图17是图16的锁骨状部件的概略正视图。
图18是与图17对应的图,是示出锁骨状部件的近端骨片部件与远端骨片部件的异常连接状态的图。
图19是图16的远端骨片部件的示意横截面图。
图20是图16的近端骨片部件的示意横截面图。
图21是图16的锁骨状部件的纵截面图。
图22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掌握锁骨骨折典型移位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的锁骨状部件的概略俯视图。
图23是图22的锁骨状部件的概略正视图。
图24是与图23对应的图,是示出锁骨状部件的近端骨片部件与远端骨片部件的异常连接状态的图。
图25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掌握锁骨骨折典型移位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的锁骨状部件的概略纵截面图。
图26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掌握肱骨髁上骨折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的肱骨状部件的近端骨片部件与远端骨片部件的正常连接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图27是图26的近端骨片部件的示意横截面图。
图28是图26的近端骨片部件与远端骨片部件的伸直型骨折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图29是图26的近端骨片部件与远端骨片部件的屈曲型骨折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图30是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掌握颞下颌关节前脱臼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的结合头盖骨状部件与下颌骨状部件的正常连接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图31是图30的结合头盖骨状部件与下颌骨状部件的颞下颌关节前脱臼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图32是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掌握颞下颌关节前脱臼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的结合头盖骨状部件与关节盘状部件的正常连接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图33是图32的结合头盖骨状部件与关节盘状部件的颞下颌关节前脱臼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用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掌握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及使用了该人体模型教具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掌握肩关节脱臼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及使用了它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在进入第1实施方式的说明之前,简单说明本实施方式中设想的肩关节脱臼。所谓脱臼是指,构成关节的关节端从解剖学状态完全或不完全移位、关节面失去生理相对关系的状态。脱臼有外伤性脱臼、先天性脱臼、病理性脱臼等区别,其中本实施方式中所说的肩关节脱臼以发生频率高的外伤性脱臼为对象。所谓外伤性脱臼定义为,在外力强制关节进行超出其生理范围的运动的情况下、关节端的一方损伤关节囊、从其裂口脱出到关节外的状态。该外伤性脱臼中频率最高的是肩关节脱臼。
肩关节脱臼进一步分为前脱臼(喙突下脱臼、锁骨下脱臼)、后脱臼(肩峰下脱臼、棘下脱臼)、下脱臼(腋窝脱臼、关节盂下脱臼)及上脱臼(喙突上脱臼),但是由于几乎都是前脱臼中的喙突下脱臼,所以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以喙突下脱臼为正骨对象。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肩关节脱臼并不限于喙突下脱臼。
为了容易理解第1实施方式,说明肩关节喙突下脱臼的发生机制、症状及代表性的正骨法。
(发生机制)
肩关节喙突下脱臼由下述外力引起:(a)来自后方的直接外力,或(b)由于坠落、跌倒而以手掌支撑,向肩关节作用过度的伸直力的间接外力,(c)由于肩关节过度外展而使大结节碰撞关节盂上缘或肩峰,从而成为杠杆的支点的间接外力,(d)投掷物体时等的自己肌肉力量所施加的间接外力。
(症状)
其症状为肩关节外展约30°,其结果是,上臂轴略呈外展内旋位,另外,三角肌部膨隆消失,肩峰成角状突出,三角肌胸肌三角消失,此外,肩峰下空虚,在喙突下能够触知骨头(骨头的位置异常),此外,即使将略微外展位的上臂贴在胸壁上,松手后也立即返回到原来的位置(弹性固定)。
(正骨法)
下面简要说明采用科氏(Kocher)法的正骨法。首先,(1)一边将轻度外展位的上臂沿长轴方向进行末梢牵引,一边使其接近侧胸壁(内收)。接着,(2)一边持续末梢牵引,一边外旋上臂(肩关节)。进而,(3)一边不放松牵引、在保持外旋位的状态下,使肘滑过前胸壁而接近正中面(内收),一边屈曲(前举)。最后,(4)进行内旋,使得患侧手掌从脸前通过到达健侧。采用这种正骨法来治疗肩关节喙突下脱臼。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掌握肩关节脱臼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的示意正视图;图2是图1的人体模型教具的软质部件的概略正视图;图3是从正面示出图1的人体模型教具的内部的示意截面图,是示出骨状部件被配置为异常连接状态的状态的图;图4是与图3对应的图,是示出骨状部件被配置为正常连接状态的状态的图。
如这些图所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掌握肩关节脱臼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1(以下称为人体模型教具1)是全身模型,包含覆盖上半身部分的软质部件2、和构成人体模型教具1的骨骼的骨状部件3。其中,人体模型教具1至少具备肩关节脱臼的正骨所需的肱骨状部件10、肩胛骨状部件11、锁骨状部件12及胸廓状部件即可,并不限于全身模型。
软质部件2是再现人体软组织的部件,如图3所示,是覆盖骨状部件3的中空的部件。其中,所谓软组织是指,包含皮肤、皮下脂肪、肌肉、其它除骨以外的人体组织的概念。软质部件2只要接近人体的皮肤和肌肉的质感即可,没有特别限制,但是优选由感触柔软、触感接近人体的软组织的橡胶原料制成。
另外,软质部件2更优选由透明的橡胶原料制成。在不透明的橡胶原料的情况下,不能目视内部的骨状部件3的状态,所以有能够在更接近实际正骨的状态下掌握正骨技术这一优点;而在透明的橡胶原料的情况下,则具有能够确认内部的骨状部件3的运动、能够理解正骨的操作与骨的运动的关联性这一优点。
如图2所示,软质部件2具有与人体的躯干相当的部位、和与再现肩关节脱臼一侧的臂相当的部位(在图2中为右臂部),且在与再现颈部及肩关节脱臼一侧的相反侧的臂的根部相当的部位(在图2中为左臂部的根部),设有用于插入构成人体模型教具1的内部结构的骨状部件3的开口。另外,软质部件2构成为能够使再现肩关节脱臼一侧的相反侧分离为正面(腹侧)和背面(背侧),并能够打开。具体地说,从软质部件2的肩部到侧腹部分离为正面和背面。由此,能够从软质部件2的该被打开的部位,放入人体模型教具1的再现肩关节脱臼一侧的骨状部件3,并能够以与穿衣相同的要领将软质部件2安装到骨状部件3上。
安装了的软质部件2的正面和背面通过分离的肩部和安装于侧腹部的粘接部6a、6b而装卸自如地粘接,从而维持覆盖骨状部件3的状态。粘接部6a、6b只要能够装卸自如地粘接即可,并无特别限制,可以使用マジツクテ一プ(注册商标)或拉链。其中,从能够将软质部件2容易且迅速地安装到骨状部件3上、而且不损害软质部件2的柔软性的角度出发,优选使用マジツクテ一プ。
如图3及4所示,骨状部件3至少由肱骨状部件10、肩胛骨状部件11、锁骨状部件12及胸廓状部件构成。胸廓状部件至少由脊椎状部件(由于位于胸骨状部件17的背面,所以未图示)、肋骨状部件16及胸骨状部件17构成。骨状部件3的各部件优选具有近似于人骨的形状及配置关系,以便能够掌握实际的正骨技术。即,肱骨状部件10和肩胛骨状部件11在与人体的肩关节(肩胛上臂关节)相当的部位处将肱骨状部件10的骨头部20与肩胛骨状部件11的关节盂21可移动地连接。另外,肩胛骨状部件11与锁骨状部件12在与人体的肩锁关节相当的部位处连接,胸骨状部件17与锁骨状部件12在与人体的胸锁关节相当的部位处连接,肩胛骨状部件11与肋骨状部件16在与人体的肩胛胸廓关节相当的部位连接。
另外,这样构成的骨状部件3具有与人体的动作范围相同的可动范围。由此,人体模型教具1能够再现与人体相同的运动,能够做出更接近实际正骨操作的状态。除了后面特别指出的情况之外,骨状部件3的各部件在与人体的关节相当的部位处用金属丝、弹簧或皮筋等可相互移动地连结,通过弹簧或皮筋等弹性体的作用力来再现与人体相同的运动及对运动的阻力感。
骨状部件3的材质只要能够再现人骨的质感即可,没有特别限制,除了后面特别指出的情况之外,出于容易加工成人骨的形状这一理由,优选不锈钢、铁、铜、铝等金属制;另外,出于重量轻这一理由,则优选PVC(聚氯乙烯)等合成树脂、FRP、木制。
图5是从正面看图3的肱骨状部件的骨头部的内部露出的状态的示意说明图;图6是从侧面看图5的肱骨状部件的示意说明图。
如图5及6所示,肱骨状部件10由与长度方向平行地2等分、重叠而固定的肱骨近端部件25a、25b、和其一端被夹入肱骨近端部件25a、25b中而固定的肱骨骨干部件26构成。在肱骨近端部件25a、25b的骨头部20的内部,分别形成半球状的凹部,当使肱骨近端部件25a、25b重叠时,在肱骨状部件10的骨头部20的内部形成球状的空间。在肱骨近端部件25a、25b中,在相互对置的一个面上形成多个卡定凸部28,在另一面的与卡定凸部28对应的位置上形成多个卡定凹部29,通过使肱骨近端部件25a、25b重叠,使卡定凸部28和卡定凹部29配合,从而能够装卸自如地固定两者。肱骨近端部件25a、25b的材质优选不锈钢或铁,肱骨骨干部件26的材质优选PVC等合成树脂。其中,形成球状的骨头部20的直径并无特别限制,但优选为35~55mm、更优选为40~50mm、最优选为43~47mm。
在该肱骨状部件10的骨头部20的内部形成的球状空间中,配置用于再现正常位或脱臼位的静止粘接及正骨时的肌肉的阻力感的球形的磁铁27。该磁铁27的大小根据肱骨状部件10的骨头部20的大小而变化,优选直径为10~40mm、更优选为15~38mm、最优选为20~36mm。另外,磁铁27的种类可以使用铁氧体磁铁、钕磁铁等永久磁铁,其中优选使用钕磁铁。磁铁27的磁力没有特别限制,但是从再现与人体的肌肉或腱的阻力感相同程度的阻力感的观点出发,优选为5800~7700高斯、更优选为6000~7500、最优选为7500~7500高斯。
图7是从斜前方看图3的肩胛骨状部件的示意图;图8是从后方看图7的肩胛骨状部件的示意图。
如图7及8所示,肩胛骨状部件11在成为与肱骨状部件10的连结部位的关节盂21上,固定有与人体的关节唇相当的圆形的关节唇状部件30,在关节唇状部件30的上方固定有磁性体材料31。肩胛骨状部件11由于被肱骨状部件10的磁铁27吸附,所以至少关节盂21和其附近需要由磁性体形成,在关节盂21上,用螺丝或粘接剂固定有具有大致圆形的板状的磁性体材料31,在肩胛骨状部件11的前表面及后表面的大致整个面上,用螺丝或粘接剂沿肩胛骨状部件11的形状固定有板状的磁性体(未图示)。虽然未特别图示,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肩胛骨状部件11的前表面的与后述的异常连接状态的肱骨状部件10的骨头部20邻接的部位及与肋骨状部件16邻接的部位由磁性体形成。另外,肩胛骨状部件11的后表面的比与后述的异常连接状态的肱骨状部件10的骨头部20邻接的部位即与人体的肩胛棘相当的部位靠下的下部由磁性体形成。作为磁性体,可列举出铁或马氏体系不锈钢。
关节唇状部件30具有覆盖整个关节盂21的圆形状,具有近似于人体的关节唇及关节囊的形状。另外,关节唇状部件30由没有磁性的材料形成。由此,关节唇状部件30不被肱骨状部件10的磁铁27吸附,在正骨时肱骨状部件10的骨头部20能够以在关节唇状部件30上滑动的方式移动,并能够再现与实际正骨接近的运动。关节唇状部件30的材质只要没有磁性即可,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橡胶、合成树脂、铝等金属。将关节唇状部件30固定到肩胛骨状部件11上可以使用螺丝、粘接剂等。
这样形成的肱骨状部件10和肩胛骨状部件11在与人体的肩关节(肩胛上臂关节)相当的部位处,肱骨状部件10的骨头部20与肩胛骨状部件11的关节盂21能够可移动地连接,从而具有正常连接状态和异常连接状态,并能够再现近似于肩关节脱臼的状态。这里,所谓正常连接状态,在本发明中是指骨状部件3的各部件在近似于人体的正常肩关节的状态下连结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肱骨状部件10的骨头部20与肩胛骨状部件11的关节盂21连结的状态。所谓异常连接状态,在本发明中是指骨状部件3的各部件与上述正常连接状态不同的状态、即近似于人体的脱臼或骨折的状态下连结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在近似于人体的肩关节脱臼的状态下连结的状态,即肱骨状部件10的骨头部20不在肩胛骨状部件11的关节盂21,而是移动到关节盂21的前方、后方或下方而连接的状态。
肩胛骨状部件11与锁骨状部件12的连接部位是与人体的肩锁关节相当的部位。由于该肩锁关节通过韧带牢固地结合,是不可动的关节,所以肩胛骨状部件11和锁骨状部件12通过金属性的固定件、皮筋、粘接剂等连结固定。
图9是从正面看图3的锁骨状部件与胸骨状部件的连接部位的放大说明图;图10是从上面看图9的锁骨状部件与胸骨状部件的连接部位的示意说明图。
如图9及10所示,锁骨状部件12与胸廓状部件的胸骨状部件17的连接部位是与人体的胸锁关节相当的部位。锁骨状部件12与胸骨状部件17通过金属制的旋转固定件35可相互移动地连接。
旋转固定件35是金属制的部件,由下述部分构成:半圆部40,其是通过将长板状体弯曲成半圆状而成的;棒状的轴部41,其固定在半圆部40的两端且被插入到锁骨状部件12的近端处形成的孔45中;以及销42,被可移动地固定在半圆部40且被固定在胸骨状部件17的端部。在半圆部40上按照与其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式在中央形成有长孔46。在该长孔46中,沿长孔46的长度方向可移动地固定有固定于胸骨状部件17的销42。另外,锁骨状部件12以轴部41为旋转中心旋转自如地固定于旋转固定件35。由此,锁骨状部件12能够相对于胸骨状部件17进行上举、回旋、水平屈曲及伸直操作。其中,锁骨状部件12与胸骨状部件17也可以不是通过该旋转固定件35而是通过皮筋可相互移动地连接。
图11是用于说明图3的肩胛骨状部件与肋骨状部件的连接状态的示意说明图,是从斜前方看肩胛骨状部件的图;图12是用于说明图3的肩胛骨状部件与肋骨状部件的连接状态的示意说明图,是横截面图。
如图11及12所示,肩胛骨状部件11与胸廓状部件的肋骨状部件16的连接部位是与人体的肩胛胸廓关节相当的部位。肩胛骨状部件11与肋骨状部件16通过卡定件50连结固定。
卡定件50是N字状的部件,其具有:从上方向下方屈曲的第1屈曲部,和从下方向上方屈曲的第2屈曲部。通过用卡定件50的第1屈曲部卡定肋骨状部件16,用第2屈曲部卡定肩胛骨状部件11,从而使肩胛骨状部件11与肋骨状部件16可装卸地固定。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定件50是通过将金属制的金属丝折弯来形成的,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合成树脂成形为上述形状。由此,能够相对于肋骨状部件16,进行肩胛骨状部件11的上举、下压运动、外展运动、内收运动、下旋(脊椎方向旋转)及上旋(腋窝方向旋转)操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使用了人体模型教具1的肩关节脱臼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将人体模型教具1的骨状部件3配置为异常连接状态、即近似于人体的肩关节脱臼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地使肱骨状部件10的骨头部20不是移动到肩胛骨状部件11的关节盂21,而是移动到关节盂21的前方。此时,肱骨状部件10的骨头部20通过内置的磁铁27的吸附力吸附到由磁性体形成的肩胛骨状部件11的前表面,从而再现了近似于人体的肩关节脱臼的状态。
接着,对于处于异常连接状态的肱骨状部件10,下垂牵引肱骨状部件10,对肩胛骨状部件11实施上举、下压运动、外展运动、内收运动、下旋及上旋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正骨操作,从而使骨状部件3移动到正常连接状态。另外,对于处于异常连接状态的肩胛骨状部件11,固定肩胛骨状部件11,对肱骨状部件10实施屈曲、伸直、外展、内收、外旋、内旋及牵引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正骨操作,从而使骨状部件3移动到正常连接状态、即肱骨状部件10的骨头部20与肩胛骨状部件11的关节盂21连接的状态。此时,在使肱骨状部件10的骨头部20移动的途中的肩胛骨状部件11的前表面,通过磁铁27和肩胛骨状部件11的磁性体的吸附力而再现与实际正骨时接近的阻力感。然后,当骨头部20靠近关节唇状部件30时,由于关节唇状部件30由没有磁性的材料形成,所以按照在关节唇状部件30上滑动的方式移动,当越过它后,骨头部20的磁铁27与由磁性体形成的关节盂21吸附,如图4所示,肱骨状部件10的骨头部20与肩胛骨状部件11的关节盂21稳定在正常连接状态。
如上所述,通过本发明的肩关节脱臼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能够在人体模型教具上再现实际肩关节脱臼的正骨中直到脱臼的肱骨的骨头部被正骨到肩胛骨关节盂之前的不平的、有凸凹的路径、以及肩胛骨关节盂及关节唇向外扩展的结构。因此,能够体验与下述实际正骨操作接近的运动:在只用牵引力的情况下,肱骨的骨头部会碰到肩胛骨的关节盂侧面缘而不被正骨到肩胛骨关节盂,施加旋转力和杠杆力进行正骨才能越过肩胛骨的关节盂侧面缘。另外,在软质部件为透明部件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目视来观察科氏正骨法时等的肱骨的骨头部的实际运动,能够理解牵引后在什么时机回旋、或以哪部分为支点来施加杠杆力,从而可望通过反复练习超过以往地将柔道正骨师的技术提高。此外,通过使用上述人体模型教具,并且将引入了使用该人体模型教具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的正骨技术的指导方法提供给柔道正骨学校,从而不仅可望提高柔道正骨师的技术,而且可望对提高柔道正骨教育做出贡献。
第2实施方式的人体模型教具1及使用了人体模型教具1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与前面说明过的第1实施方式基本相同,所以以不同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人体模型教具1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不在图5所示的由铁或不锈钢等磁性体形成的肱骨状部件10的骨头部20中内置球形的磁铁27,而是图7及8所示的肩胛骨状部件11的关节盂21中所设的磁性体材料31是磁铁,在肩胛骨状部件11的前表面及后表面的大致整个面上沿肩胛骨状部件11的形状所设的板状的磁性体是磁铁。
虽然未特别图示,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肩胛骨状部件11的前表面在与后述的异常连接状态的肱骨状部件10的骨头部20邻接的部位及与肋骨状部件16邻接的部位处固定有磁铁。另外,肩胛骨状部件11的后表面在比与后述的异常连接状态的肱骨状部件10的骨头部20邻接的部位即与人体的肩胛棘相当的部位更靠下的下部固定有磁铁。通过这样构成,还能够在人体模型教具1上再现近似于人体的肩关节脱臼的状态,从而达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其中,在肱骨状部件10的材质为合成树脂等非磁性体的情况下,也可以按照在图5所示的肱骨状部件10的骨头部20中内置球形的磁性体的方式构成。
图13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掌握肩关节脱臼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的肱骨状部件的概略立体图。第3实施方式的人体模型教具1及使用了人体模型教具1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与前面说明过的第1实施方式基本相同,所以以不同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第3实施方式的肱骨状部件10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其包含下述部分:肱骨状部件主体55,没有骨头部20,而是在骨头部20的基部形成了阴螺纹;和大致球状的骨头部件56,其具有开口,且在该开口的周缘上形成了与该阴螺纹螺合的阳螺纹。骨头部件56能够从该开口向内部插入球形的磁铁(未图示),插入后,如果将肱骨状部件主体55与骨头部件56螺合,则能够达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肱骨状部件10同样的作用、效果。
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涉及掌握锁骨骨折典型移位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及使用了该教具的锁骨骨折典型移位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在进入第4实施方式的说明之前,简单说明本实施方式中设想的锁骨骨折典型移位的发生机制、症状及代表性的正骨法。作为发生机制,锁骨骨折典型移位多是跌倒而重击肩部而发生的。锁骨骨折典型移位的症状发生在锁骨的中外1/3交界处(将锁骨的长度方向3等分时的交界处),近端骨片向后上方移位,远端骨片向前下方移位、短缩移位。
作为代表性的正骨法,有卧位正骨法和坐位正骨法。下面说明卧位正骨法的一个例子。将锁骨正骨台调节到与床相同的高度,在患者背卧于床上时,按照上背部从床端探出并正确搭到锁骨正骨台上的方式设置。使上体倒向该位置,背卧到正骨台上。使两肩外展,向后外上方充分牵引患侧上肢及远端骨片,以使锁骨远端骨片到达近端骨片的长轴上。通过在该肢位下放置片刻,移位大体被正骨。在正骨不充分的情况下,操作者通过用单手的手指固定近端骨片,使助手将肩向后外上方牵引以使骨折端接近,用一只手握住远端骨片端,向两骨折端施加直压,从而完成正骨。
坐位正骨法首先使患者呈坐位,第1助手位于患者的后方,用膝盖紧贴脊柱部,将手放入两腋并将两肩向外后方牵引,去除短缩移位。此时,第2助手握住患肢的上臂及前臂并将上臂和肩胛骨向上外方举起,使向下移位的远端骨片接近近端骨片。操作者与卧位正骨法同样地用两手握住两骨折端,向两骨片施加压迫来进行正骨,以使远端骨片与近端骨片对合。
图14是从正面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掌握锁骨骨折典型移位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的内部的示意截面图,是示出骨状部件被配置为异常连接状态的状态的图;图15是与图14对应的图,是示出骨状部件被配置为正常连接状态的状态的图;图16是图14的锁骨状部件的概略俯视图;图17是图16的锁骨状部件的概略正视图;图18是与图17对应的图,是示出锁骨状部件的近端骨片部件与远端骨片部件的异常连接状态的图;图19是图16的远端骨片部件的示意横截面图;图20是图16的近端骨片部件的示意横截面图;图21是图16的锁骨状部件的纵截面图。第4实施方式的掌握锁骨骨折典型移位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1及使用了人体模型教具1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与前面说明过的第1实施方式基本相同,所以以不同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
如图14及15所示,第4实施方式的掌握锁骨骨折典型移位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1(以下称为人体模型教具1)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锁骨状部件12由在其中外1/3交界处分离的近端骨片部件60和远端骨片部件61构成,并且肱骨状部件10和肩胛骨状部件11由旋转固定件62连接。
如图16、17及18所示,锁骨状部件12由介由其中外1/3交界处的分离面70分离的近端骨片部件60和远端骨片部件61构成。优选近端骨片部件60及远端骨片部件61整体由铁或不锈钢等磁性体构成,但也可以是合成树脂制的。
在远端骨片部件61的分离面70侧末端附近的上侧,形成有未图示的凹部,在该凹部收纳有磁铁65。该凹部可以通过切削远端骨片部件61的上方、或切削分离面来形成。
另外,如图19及20所示,在近端骨片部件60及远端骨片部件61二者的分离面70侧,由铁或不锈钢等磁性体构成的板状体66、67按照沿各自部件的外形的方式缠绕并固定。由此,即使近端骨片部件60向后上方移位,远端骨片部件61发生前下方及短缩移位,由于磁铁65的吸附力,也不分离,从而能够再现在中外1/3交界处分离的锁骨骨折典型移位。
磁铁65优选使用方形的钕磁铁。磁铁65的磁力优选为1900~5500高斯,更优选为2500~4500高斯,最优选为3000~4000高斯。作为适合本实施方式的磁铁65的例子,可列举出20mm×10mm×5mm的方形的、具有3530高斯、吸附力为4.58kg的磁铁。其中,优选磁铁65不露出到分离面70而是介由铁等的板状体。由此,能防止磁铁65由于与近端骨片部件60接触而破坏。
如图21所示,在近端骨片部件60及远端骨片部件61的分离面70分别形成有对应形状的凸部75和凹部76。由此,在使异常连接状态的近端骨片部件60及远端骨片部件61通过正骨操作移动到正常连接状态时,能够在该位置可移动的程度地定位,从而能够把握是否进行了适当的正骨操作。另外,由于实际骨折部位并不平坦而有凹凸,所以还有更接近实际正骨这一优点。其中,凸部75及凹部76只要能够定位,则可以做成更平缓的曲面形状,或者可以是更容易识别定位的弹簧钩。
另外,如图14所示,肱骨状部件10和肩胛骨状部件11通过旋转固定件62可相互移动地连接。该旋转固定件62是由下述部分构成的金属制的部件:半圆部,其是通过将长的板状体弯曲成半圆状而成的;棒状的轴部,其固定在半圆部的两端且插入到肱骨状部件的骨头部上形成的孔中;以及销,其可移动地固定在半圆部且固定在肩胛骨状部件11的关节盂20;其形状及结构与前述旋转固定件35基本相同,所以不重复说明。其中,肱骨状部件10和肩胛骨状部件11也可以不通过该旋转固定件62而是通过皮筋相互可移动地连接。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使用了人体模型教具1的锁骨骨折典型移位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
首先,将人体模型教具1的骨状部件3配置为异常连接状态、即近似于人体的锁骨骨折典型移位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使近端骨片部件60的分离面70侧端部向远端骨片部件61的后上方偏移,使远端骨片部件61的分离面70侧端部向近端骨片部件60的前下内方偏移。此时,如图18所示,由于磁铁65收纳于远端骨片部件61的上侧,所以通过其吸附力,近端骨片部件60和远端骨片部件61被维持在近端骨片部件60的分离面70侧端部向远端骨片部件61的后上方偏移、远端骨片部件61的分离面70侧端部向近端骨片部件60的前下内方偏移的状态。由此,能在人体模型教具1上再现近似于人体的锁骨骨折典型移位的状态。
接着,相对于配置为异常连接状态的肩胛骨状部件11和肱骨状部件10的连接部位,对肱骨状部件10实施屈曲、伸直、外展、内收、外旋、内旋及牵引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正骨操作,并且相对于肩胛骨状部件11和胸廓状部件,对肩胛骨状部件11实施上举、下压运动、外展运动、内收运动、下旋及上旋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正骨操作,进而相对于锁骨状部件12的近端骨片部件60和胸廓状部件,对近端骨片部件60实施固定、上举、回旋、水平屈曲及伸直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正骨操作,对近端骨片部件60和远端骨片部件61的两端实施施加直压的正骨操作,如图15所示地使其移动到正常连接状态,即近端骨片部件60和远端骨片部件61成为与正常的锁骨相同的形状。当近端骨片部件60和远端骨片部件61成为正常连接状态时,在两者的分离面70形成的凸部75和凹部76配合,由此而定位,从而能够识别近端骨片部件60和远端骨片部件61在正常连接状态下被卡定。
图22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掌握锁骨骨折典型移位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的锁骨状部件的概略俯视图;图23是图22的锁骨状部件的概略正视图;图24是与图23对应的图,是示出锁骨状部件的近端骨片部件与远端骨片部件的异常连接状态的图。第5实施方式的掌握锁骨骨折典型移位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1及使用了人体模型教具1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与前面说明过的第4实施方式基本相同,所以以不同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
如图22、23及24所示,第5实施方式的掌握锁骨骨折典型移位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1(以下称为人体模型教具1)与第4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磁铁65不是收纳在远端骨片部件61、而是收纳在近端骨片部件60的分离面70侧末端附近的下侧。由此,也能够在人体模型教具1上再现近似于人体的锁骨骨折典型移位的状态,能够起到与第4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图25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掌握锁骨骨折典型移位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的锁骨状部件的概略纵截面图。第6实施方式的掌握锁骨骨折典型移位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1及使用了人体模型教具1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与前面说明过的第4实施方式基本相同,所以以不同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
如图25所示,第6实施方式的掌握锁骨骨折典型移位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1(以下称为人体模型教具1)与第4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安装有由覆盖近端骨片部件60和远端骨片部件61各自的分离面70侧末端的铁或不锈钢等磁性体构成的帽80、81。近端骨片部件60和远端骨片部件61各自的分离面70侧末端被切削得能安装帽80、81,帽80、81通过其凹部嵌入近端骨片部件60和远端骨片部件61各自的分离面70侧末端而固定。固定也可以使用粘接剂等。另外,在帽81的凹部预先嵌入有磁铁65,通过将帽81安装到远端骨片部件61,磁铁65被配置到远端骨片部件61的分离面70侧。由此,远端骨片部件61的分离面70侧末端所设的磁铁65不直接接触近端骨片部件60的分离面70侧末端,从而具有磁铁65不易损坏这一优点。其中,磁铁65也可以不是嵌入帽81、而是嵌入帽80的凹部来构成。
如上所述,通过本发明的锁骨骨折典型移位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能够体验与实际锁骨骨折典型移位的正骨操作接近的运动。另外,在软质部件为透明部件的情况下,还能够通过目视来观察正骨时等的骨状部件的实际运动。此外,由于能够反复练习,所以可望超过以往地提高柔道正骨师的技术。此外,通过用上述人体模型教具,并且将引入了使用该人体模型教具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的正骨技术的指导方法提供给柔道正骨学校,还不仅可望提高柔道正骨师的技术,而且可望对提高柔道正骨教育做出贡献。
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涉及掌握肱骨髁上骨折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及使用了该教具的肱骨髁上骨折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在进入第7实施方式的说明之前,简单说明肱骨髁上骨折的发生机制、症状及正骨法。
肱骨髁上骨折是在肱骨远端的肱骨内上髁和外上髁上在近端侧2cm以内发生的骨折。肱骨髁上部是肱骨从近端侧的截面圆形过渡到远端方向的三角形的部位,是力学上薄弱的部位,所以容易发生骨折。根据发生机制可分为伸直型骨折和屈曲型骨折,但其多数是伸直型骨折。
(发生机制和症状)
伸直型骨折是由于在肘关节伸直位以手支撑跌倒时,对肘关节部作用强力的向前凸的屈曲力而发生的。骨片移位是远端骨片相对于近端骨片向后方、内侧、外侧、内旋、外旋、短缩中的任一个方向移动的移位。屈曲型骨折是由于在肘关节屈曲位以肘部支撑跌倒时,对肱骨远端作用向后凸的屈曲力而发生的。骨片移位是远端骨片相对于近端骨片向前方、内侧、外侧、内旋、外旋、短缩中的任一个方向移动的移位。
(正骨法)
在伸直型骨折的情况下,首先使患者以背卧位躺倒床上,外展肩关节。(1)使助手维持上臂部,操作者用一只手握住上臂下端,另一只手握住前臂,慢慢施加末梢牵引来对短缩移位进行正骨。(2)在持续牵引的状态下,用放在上臂下端的手对侧方移位(向内、向外)和回旋移位(内旋、外旋)进行正骨。(3)在持续牵引的状态下,将拇指放在鹰嘴部,将其他四指放在近端骨片前方。一边用四指握住近端骨片,一边用拇指将鹰嘴压向前方,同时根据骨片移位方向将前臂调整为旋内位、旋外位,将肘关节慢慢从90度屈曲至110度,对后方移位进行正骨,从而完成正骨。在屈曲型骨折的情况下,患者的位置、肩关节的外展、助手的固定与伸直型骨折相同,但是操作者在屈曲肘关节、对短缩移位、侧方移位(向内、向外)和回旋移位(内旋、外旋)进行正骨后,将远端骨片压向后方,对前方移位进行正骨,从而完成正骨。
图26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掌握肱骨髁上骨折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的肱骨状部件的近端骨片部件与远端骨片部件的正常连接状态的示意侧视图;图27是图26的近端骨片部件的示意横截面图;图28是图26的近端骨片部件与远端骨片部件的伸直型骨折状态的示意侧视图;图29是图26的近端骨片部件与远端骨片部件的屈曲型骨折状态的示意侧视图。第7实施方式的掌握肱骨髁上骨折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及使用了人体模型教具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与前面说明过的第1实施方式基本相同,所以以不同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
如这些图所示,第7实施方式的掌握肱骨髁上骨折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以下称为人体模型教具)具备肱骨状部件90、前臂骨状部件(未图示)、以及腕骨-掌骨-指骨状部件(未图示),肱骨状部件90由近端骨片部件91和远端骨片部件92构成,在近端骨片部件91的分离面侧内置有磁铁93。
虽然未特别图示,但是肱骨状部件90、前臂骨状部件、以及腕骨-掌骨-指骨状部件分别具有近似于肱骨、前臂骨、以及腕骨-掌骨-指骨的形状,且这些部件具有近似于人骨的配置关系。另外,肱骨状部件90和前臂骨状部件可相互移动地连接,前臂骨状部件与腕骨-掌骨-指骨状部件可相互移动地连接,各部件按照具有与人体的活动范围相同的活动范围的方式构成。
如图26所示,肱骨状部件90由近端骨片部件91和远端骨片部件92构成,近端骨片部件91和远端骨片部件92在肱骨远端的肱骨内上髁和外上髁的上部附近分离。为了更准确地再现肱骨髁上骨折,分离优选在肱骨远端的肱骨内上髁和外上髁之上且在近端侧2cm以内。近端骨片部件91和远端骨片部件92的分离面大致是平面,当将两部件对合时,能成为再现了正常状态的肱骨的肱骨状部件90。需要说明的是,分离面并不限于平面,也可以做成凹凸面。
近端骨片部件91可以采用铁或不锈钢等磁性体制或合成树脂制的,也可以组合它们来制作。
如图26及图27所示,在近端骨片部件91的分离面侧末端附近内置有磁铁93。磁铁93收纳在近端骨片部件91的分离面上形成的孔中并由盖部件(未图示)密封。将磁铁安装到近端骨片部件并不限于此,可以采用从近端骨片部件的外侧用螺丝等公知的固定手段来进行固定等各种安装方法。
另外,远端骨片部件92整体由铁或不锈钢等磁性体形成,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通过用聚氯乙烯等合成树脂来成形远端骨片部件92,并在与近端骨片部件91的分离面及其附近,固定铁或不锈钢等磁性体部件而成的。由此,在使远端骨片部件92相对于近端骨片部件91移位时,由于磁铁的吸附力,近端骨片部件91和远端骨片部件92不分离,从而能够在人体模型教具上再现肱骨髁上骨折的伸直型骨折或屈曲型骨折。
磁铁93的种类和磁力、形状、大小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在近端骨片部件91和远端骨片部件92不分离而移位的范围内使用各种磁铁。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使用了人体模型教具的肱骨髁上骨折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
首先,将人体模型教具的骨状部件配置为异常连接状态、即近似于人体的肱骨髁上骨折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远端骨片部件92的分离面从近端骨片部件91的分离面偏移。此时,如果使远端骨片部件92相对于近端骨片部件91向后方(图26的左侧)偏移,则如图28所示能够再现伸直型骨折的移位状态,相反,如果使远端骨片部件92相对于近端骨片部件91向前方(图26的右侧)偏移,则如图29所示能够再现屈曲型骨折的移位状态。在近端骨片部件91的分离面附近收纳有磁铁93,远端骨片部件92由磁性体材料形成,所以通过磁铁的吸附力,近端骨片部件91和远端骨片部件92在异常连接状态下不分离地维持。由此,能在人体模型教具上再现近似于人体的肱骨髁上骨折的状态。
接着,固定近端骨片部件91,对远端骨片部件92实施牵引、向内、向外、内旋、外旋、向前、向后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正骨操作,使配置为异常连接状态的近端骨片部件91和远端骨片部件92移动到正常连接状态、即与正常肱骨相同的形状。
通过如上构成人体模型教具,用该人体模型教具来掌握正骨技术,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达到本发明的作用/效果。
第8实施方式的掌握肱骨髁上骨折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及使用了人体模型教具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与前面说明过的第7实施方式基本相同,所以以不同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
虽然未特别图示,但是第8实施方式的掌握肱骨髁上骨折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以下称为人体模型教具)与第7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肱骨状部件的近端骨片部件由配合了钕磁铁粉末的环氧树脂形成。将钕磁铁粉末配合到环氧树脂中,达到近端骨片部件和远端骨片部件吸附的程度即可。通过这样构成,也能够达到与第7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涉及能够掌握颞下颌关节前脱臼的正骨技术的人体模型教具及使用了该人体模型教具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在进入第9实施方式的说明之前,简单说明颞下颌关节前脱臼的发生机制、症状及正骨法。
头盖是位于身体最上部的骨骼部,其不是由一块骨头构成的,若将其分解,则由15种23块头盖骨构成,头盖的连结除下颌骨和舌骨之外都是固定结合,下颌骨由颞下颌关节与头盖可动地结合。颞下颌关节是颞骨与下颌骨之间的关节,颞骨的下颌窝与下颌骨的下颌头连结,下颌窝与下颌头之间有隆起于下颌窝的前缘的关节结节、纤维性的圆板即关节盘。
(发生机制和症状)
所谓颞下颌关节脱臼是指,在所谓下巴掉了的状态下颞下颌关节的下颌头、下颌窝、关节结节、关节盘等结构失去正常的相对位置关系,偏离生理上的活动范围而变得不能发挥功能,通常下颌头大幅脱离下颌窝,向关节结节的前方脱出、移位。原因是由于哈欠等过度的开口或伴有骨折等的外力造成的。根据脱臼的方向,可分为前脱臼(双侧脱臼、单侧脱臼)、后脱臼、侧脱臼等,而后、侧脱臼伴随骨折,通常几乎都是前脱臼。
(正骨法)
作为前脱臼的正骨法,有口内法和口外法。在口内法的情况下,(1)使患者呈背卧位或坐位,使头部呈前屈位并保持。(2)操作者在两拇指上缠绕纱布,伸入患者的口腔,将拇指腹放在左右的磨牙上,其他四指从口外握住下颌骨。(3)当用两拇指腹慢慢将大臼齿向下方按压,并进而不松劲地按压以使其导向后方时,则略有关节头被拉入的感觉传来。此时,将握住的下颌向前上方举起地进行操作,完成正骨。在口外法的情况下,(1)使患者呈背卧位或坐位。(2)在背卧位的情况下,操作者端坐,将患者的后头部放在膝上并使头部前屈,使左右鱼际从下颌角紧贴下颌体部并握住。在坐位的情况下,操作者站在患者的后方,使身体挨着背部。接着使左右鱼际从下颌角紧贴下颌体部并握住,使头部前屈。(3)握住的鱼际不松劲,将下颌体向前下方慢慢按压,张口变大,阻力感增强。此时,用其他手指上举颌部,使口闭上地进行操作,完成正骨。
图30是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掌握颞下颌关节前脱臼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的结合头盖骨状部件与下颌骨状部件的正常连接状态的示意侧视图;图31是图30的结合头盖骨状部件与下颌骨状部件的颞下颌关节前脱臼状态的示意侧视图。第9实施方式的掌握颞下颌关节前脱臼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及使用了人体模型教具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与前面说明过的第1实施方式基本相同,所以以不同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
如图30及图31所示,第9实施方式的掌握颞下颌关节前脱臼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以下称为人体模型教具)具备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和下颌骨状部件101。这里,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具有近似于15种23个头盖骨中、除下颌骨和舌骨之外的骨头坚固结合形状的形状。另外,下颌骨状部件101具有近似于下颌骨的形状。这些骨状部件具有近似于人骨的配置关系。此外,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和下颌骨状部件101通过后述的磁铁的吸附力可相互移动地连接,各部件按照具有与人体的活动范围相同的活动范围的方式构成。
关于软质部件,虽然未特别图示,但是优选使用覆盖所谓颜面、头部的面罩状的橡胶原料,特别是口的部分开口、并相对于骨状部件可装卸的橡胶原料。
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在颞骨的下颌窝及与关节结节前方对应的2个部位处,分别固定有磁铁102a、102b。将磁铁102a、102b安装到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上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采用从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的外侧用螺丝等公知的固定手段来固定等各种安装方法,但优选将磁铁102a、102b嵌入到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上形成的凹部中来固定,以使其不从骨状部件突出。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可以采用铁或不锈钢等磁性体制或合成树脂制,但是在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上安装磁铁102a、102b的情况下,优选采用合成树脂制。
另外,在下颌骨状部件101上,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的下颌窝及与关节结节前方接触的部位即相当于下颌头的部位由铁或不锈钢等磁性体部件103形成。其中,将磁性体部件103安装到下颌骨状部件101的方法不限于此,也可以用聚氯乙烯等合成树脂来成形下颌骨状部件101,在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的下颌窝及与关节结节前方接触的部位处固定铁或不锈钢等磁性体部件。由此,在使下颌骨状部件101相对于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移位时,由于磁铁的吸附力,下颌骨状部件101与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不会分离,从而能够在人体模型教具上再现颞下颌关节前脱臼。
磁铁102a、102b的种类、磁力、形状或大小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在使下颌骨状部件101与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不会分离地进行移位的范围内使用各种磁铁。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使用了人体模型教具的颞下颌关节前脱臼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
首先,将人体模型教具的骨状部件配置为异常连接状态、即近似于人体的颞下颌关节前脱臼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1所示,使下颌骨状部件101从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向前方偏移。在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的关节结节前方固定有磁铁102b,由于下颌骨状部件101的相当于与磁铁102b接触的下颌头的部位由磁性体部件103形成,所以通过磁铁的吸附力,下颌骨状部件101与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在异常连接状态下不会分离而被维持。由此,能在人体模型教具上再现近似于人体的颞下颌关节前脱臼的状态。
接着,相对于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对下颌骨状部件101实施向前、向后、向上、向下、向右、向左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正骨操作,或者相对于下颌骨状部件101,对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的颜面部实施向右、向左、向上、向下、右侧屈、左侧屈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正骨操作,使配置为颞下颌关节前脱臼这一异常连接状态的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与下颌骨状部件101移动到正常连接状态、即与正常颞下颌关节相同的形状。于是,下颌骨状部件101的磁性体部件103被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的下颌窝附近固定的磁铁102a吸附,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与下颌骨状部件101稳定在正常状态。
通过如上构成人体模型教具,用该人体模型教具来掌握正骨技术,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达到本发明的作用/效果。
图32是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掌握颞下颌关节前脱臼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的结合头盖骨状部件与关节盘状部件的正常连接状态的示意侧视图;图33是图32的结合头盖骨状部件与关节盘状部件的颞下颌关节前脱臼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第10实施方式的掌握颞下颌关节前脱臼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及使用了人体模型教具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与前面说明过的第9实施方式基本相同,所以以不同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
如图32及图33所示,第10实施方式的掌握颞下颌关节前脱臼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以下称为人体模型教具)与第9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与下颌骨状部件101之间,还具有关节盘状部件104。
关节盘状部件104具有近似于具有后方肥厚部、中央狭窄部、前方肥厚部的关节盘的形状,关节盘是纤维性的组织并有弹性,所以关节盘状部件104优选由橡胶等挠性原料形成。
在关节盘状部件104的其后方肥厚部和前方肥厚部的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侧固定有磁性体部件105a、105b。磁性体部件105a、105b也可以是磁铁。由此,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与关节盘状部件104可相互移动地连接。另一方面,在关节盘状部件104的后方肥厚部和前方肥厚部的下颌骨状部件101侧未固定有磁性体部件105a、105b。因此,下颌骨状部件101和关节盘状部件104处于可相互独立地移动的状态。另外,磁性体部件105a、105b优选不固定在中央狭窄部。由此,能够在具有挠性的中央狭窄部折弯。
通过这样构成,如图33所示,当使下颌骨状部件101从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向前方偏移时,关节盘状部件104也向前方偏移,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的关节结节前方的磁铁102b、和关节盘状部件104的磁性体部件105a、105b通过磁铁的吸附力固定,关节盘状部件104与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在异常连接状态下不会分离而维持。由此,能在人体模型教具上再现近似于人体的颞下颌关节前脱臼的状态。另外,通过实施上述正骨操作,当使关节盘状部件104移动到与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正常连接的状态、即与正常颞下颌关节相同的形状时,关节盘状部件104的磁性体部件105a、105b被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的下颌窝附近固定的磁铁102a吸附,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与关节盘状部件104稳定在正常状态。
如上所述,通过本实施方式的人体模型教具,在实施正骨操作时,能够拆下关节盘状部件104,用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和下颌骨状部件101进行正骨操作。另外,在学习在颞下颌关节前脱臼时和正骨时成为阻碍的机理时,通过在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与下颌骨状部件101之间安装关节盘状部件104,能够再现脱臼时和正骨时关节盘状部件104与下颌骨状部件101的下颌头越过结合头盖骨状部件100的关节结节而向前方移位的情况和向后方正骨的情况,从而能提供实用性高的颞下颌关节前脱臼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磁铁和/或磁性体被安装或收纳于预先成形的骨状部件,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下述方式形成:在骨状部件的成形时,在将合成树脂浇注到模具内时将磁铁先配置在模具内,然后在成形的骨状部件内嵌入磁铁及/或磁性体。由此,无需磁铁及/或磁性体的安装金属零件,所以容易制造,而且还能够使骨状部件的形状更接近骨骼的形状。此外,在将磁铁及/或磁性体埋设在骨状部件的内部的情况下,还有下述优点:磁铁和/或磁性体不露出到骨状部件的表面而处于受保护的状态,从而不易破裂。作为这种骨状部件的制作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列举出下述方法:用高粘度的合成树脂将磁铁及/或磁性体临时固定在模具内的期望位置上,然后浇注低粘度的合成树脂来成形。
符号说明
Claims (5)
1.一种掌握肩关节脱臼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其具有硬质的骨状部件,所述硬质的骨状部件至少具备肱骨状部件、肩胛骨状部件、锁骨状部件及胸廓状部件,且这些部件具有近似于人骨的配置关系;其中,
肱骨状部件与肩胛骨状部件邻接;
在肱骨状部件的骨头部设有磁性体,肩胛骨状部件的关节盂的至少一部分由磁铁形成;
或者,在肱骨状部件的骨头部设有磁铁,在肩胛骨状部件的关节盂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磁性体;
肩胛骨状部件与锁骨状部件连结固定,锁骨状部件与胸廓状部件可相互移动地连接,肩胛骨状部件与胸廓状部件可相互移动地连接或连结固定;
肱骨状部件与肩胛骨状部件具有在近似于人骨的正常连接关系的状态下连接的正常连接状态、和在近似于肩关节脱臼的状态下连接的异常连接状态这至少两种连接状态;
在所述肱骨状部件的骨头部设有磁铁的情况下,在与处于所述异常连接状态的肱骨状部件的骨头部邻接的部位设有磁性体;
在所述肱骨状部件的骨头部设有磁性体的情况下,在与处于所述异常连接状态的肱骨状部件的骨头部邻接的部位设有磁铁。
2.一种掌握锁骨骨折典型移位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其具有硬质的骨状部件,所述硬质的骨状部件至少具备肱骨状部件、肩胛骨状部件、锁骨状部件及胸廓状部件,且这些部件具有近似于人骨的配置关系;其中,
肱骨状部件与肩胛骨状部件可相互移动地连接,肩胛骨状部件与锁骨状部件连结固定,锁骨状部件与胸廓状部件可相互移动地连接,肩胛骨状部件与胸廓状部件可相互移动地连接或连结固定;
锁骨状部件包含在中外1/3交界处分离且邻接的近端骨片部件和远端骨片部件;
近端骨片部件的与远端骨片部件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由磁性体形成,在远端骨片部件的与近端骨片部件接触的一侧设有磁铁;
或者,在近端骨片部件的与远端骨片部件接触的一侧设有磁铁,远端骨片部件的与近端骨片部件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由磁性体形成;
近端骨片部件与远端骨片部件具有连接为与正常锁骨相同形状的正常连接状态、和在近似于锁骨骨折典型移位的状态下连接的异常连接状态这至少两种连接状态。
3.一种掌握肱骨髁上骨折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其具有硬质的骨状部件,所述硬质的骨状部件至少具备肱骨状部件、前臂骨状部件、以及腕骨-掌骨-指骨状部件,且这些部件具有近似于人骨的配置关系;其中,
肱骨状部件与前臂骨状部件可相互移动地连接;
前臂骨状部件与腕骨-掌骨-指骨状部件可相互移动地连接;
肱骨状部件由在肱骨远端的肱骨内上髁和外上髁的上部附近处分离且邻接的近端骨片部件和远端骨片部件构成;
近端骨片部件的与远端骨片部件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由磁性体形成,在远端骨片部件的与近端骨片部件接触的一侧设有磁铁;
或者,在近端骨片部件的与远端骨片部件接触的一侧设有磁铁,远端骨片部件的与近端骨片部件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由磁性体形成;
近端骨片部件与远端骨片部件具有连接为与正常肱骨相同形状的正常连接状态、和在近似于肱骨髁上骨折的状态下连接的异常连接状态这至少两种连接状态。
4.一种掌握颞下颌关节前脱臼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其具有硬质的骨状部件,所述硬质的骨状部件至少具备结合头盖骨状部件和下颌骨状部件,且这些部件具有近似于人骨的配置关系;其中,
结合头盖骨状部件与下颌骨状部件可相互移动地连接;
结合头盖骨状部件的与下颌骨状部件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由磁性体形成,在下颌骨状部件的与结合头盖骨状部件接触的一侧设有磁铁;
或者,在结合头盖骨状部件的与下颌骨状部件接触的一侧设有磁铁,下颌骨状部件的与结合头盖骨状部件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由磁性体形成;
结合头盖骨状部件与下颌骨状部件具有连接为与正常颞下颌关节相同形状的正常连接状态、和在近似于颞下颌关节前脱臼的状态下连接的异常连接状态这至少两种连接状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掌握颞下颌关节前脱臼的正骨技术用人体模型教具,其中,
在结合头盖骨状部件与下颌骨状部件之间,还具备关节盘状部件;
结合头盖骨状部件与关节盘状部件可相互移动地连接,下颌骨状部件与关节盘状部件可相互独立地移动;
结合头盖骨状部件的与关节盘状部件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由磁性体形成,在关节盘状部件的与结合头盖骨状部件接触的一侧设有磁铁;
或者,在结合头盖骨状部件的与关节盘状部件接触的一侧设有磁铁,关节盘状部件的与结合头盖骨状部件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由磁性体形成;
结合头盖骨状部件与关节盘状部件具有连接为与正常颞下颌关节相同形状的正常连接状态、和在近似于颞下颌关节前脱臼的状态下连接的异常连接状态这至少两种连接状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166478 | 2010-07-23 | ||
JP2010166478 | 2010-07-23 | ||
PCT/JP2011/065969 WO2012011417A1 (ja) | 2010-07-23 | 2011-07-13 | 整復技術習得用の人体模型教材および該人体模型教材を用いた整復技術の習得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03856A CN103003856A (zh) | 2013-03-27 |
CN103003856B true CN103003856B (zh) | 2015-09-02 |
Family
ID=45496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35530.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03856B (zh) | 2010-07-23 | 2011-07-13 | 掌握正骨技术用的人体模型教具及使用了该人体模型教具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135832B2 (zh) |
EP (2) | EP2806416A1 (zh) |
JP (1) | JP5156147B2 (zh) |
CN (1) | CN103003856B (zh) |
WO (1) | WO201201141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156147B2 (ja) | 2010-07-23 | 2013-03-06 | 周平 ▲高▼須 | 整復技術習得用の人体模型教材および該人体模型教材を用いた整復技術の習得方法 |
US9129535B2 (en) | 2010-07-23 | 2015-09-08 | Shuhei Takasu | Anatomical model for training aid for learning reduction techniques and a method for learning the reduction techniques using the anatomical model for training aid |
US9842515B1 (en) * | 2013-10-03 | 2017-12-12 | Encoris Group Corporation, Inc. | Apparatus for surgical training |
WO2015111186A1 (ja) * | 2014-01-24 | 2015-07-30 | 株式会社フラディス | 骨格模型 |
US10008130B2 (en) * | 2014-09-17 | 2018-06-26 | Humanetics Innovative Solutions, Inc. | Omni-directional shoulder assembly for crash test dummy |
JP6268335B2 (ja) * | 2015-08-21 | 2018-01-24 | 中澤 妙子 | 関節脱臼に対する整復操作を習得するための疑似関節構造体及び整復操作習得装置 |
CN105139738B (zh) * | 2015-09-22 | 2017-09-19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人体前臂骨折仿真正骨训练装置 |
CN105575239B (zh) * | 2015-12-15 | 2018-04-06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 | 一种骨折复位训练模型角度检测装置及其方法 |
KR101749459B1 (ko) | 2016-07-15 | 2017-06-21 | 동의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알루미늄 분말과 흑연을 포함하는 열전도성 복합수지 조성물의 제조 및 이를 사용한 방열구조물. |
CN106297515A (zh) * | 2016-08-22 | 2017-01-04 | 叶强 | 仿真人模型 |
CN106205323A (zh) * | 2016-08-22 | 2016-12-07 | 叶强 | 仿真人体关节 |
WO2019075582A1 (en) * | 2017-10-20 | 2019-04-25 | Societe de Commercialisation des Produits de la Recherche Appliquée Socpra Sciences et Génie S.E.C. | SYSTEM FOR SIMULATION OF CERVICAL COLUMN MOVEMENTS |
CN108648590A (zh) * | 2018-05-22 | 2018-10-12 | 昆明市儿童医院 | 一种用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体格检查的模型 |
RU2715146C1 (ru) * | 2019-06-05 | 2020-02-25 | Игорь Георгиевич Киселев | Симулятор для получения практических навыков по хирургическому лечению травма-ортопедических патологий млекопитающих и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практических навыков по хирургическому лечению травма-ортопедических патологий млекопитающих |
JP6917095B1 (ja) * | 2020-08-03 | 2021-08-11 | 日本プレーテック株式会社 | 鉄被覆処理されたプラスチック製模型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7493015B2 (ja) * | 2021-12-07 | 2024-05-30 | 良幸 新海 | 人体模型 |
WO2023186195A1 (de) * | 2022-03-29 | 2023-10-05 | Marenco Ag | Künstlicher knochen mit fraktur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244759Y (zh) * | 1995-06-01 | 1997-01-08 | 简明 | 多功能仿真人体模型 |
CN1561885A (zh) * | 2004-03-31 | 2005-01-12 | 陈建国 | 活动人体模型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41247A (en) | 1986-09-17 | 1988-05-03 | Rexa Corporation | Pneumatic actuator apparatus |
US4773865A (en) * | 1987-06-26 | 1988-09-27 | Baldwin Jere F | Training mannequin |
SU1651317A1 (ru) * | 1988-06-15 | 1991-05-23 | Кур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Медицин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 Модель плечевого сустава |
US20020087213A1 (en) | 2000-10-18 | 2002-07-04 | Morton Bertram | Total joint replacements using magnetism to control instability |
US20030236572A1 (en) * | 2000-10-18 | 2003-12-25 | Morton Bertram | Total joint replacements using magnetism to control instability |
WO2006027991A1 (ja) * | 2004-09-06 | 2006-03-16 | Kabushiki Kaisha Hayashibara Seibutsu Kagaku Kenkyujo | 頭蓋骨模型 |
GB0422223D0 (en) * | 2004-10-07 | 2004-11-03 | Browne Wilkinson Oliver | Orthopaedic demonstration aid |
JP2007272115A (ja) | 2006-03-31 | 2007-10-18 | Matsuuchi:Kk | 骨格模型 |
WO2008057565A2 (en) * | 2006-11-06 | 2008-05-15 | Howmedica Osteonics Corp. | Artificial cushion joint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
JP3144317U (ja) | 2008-06-13 | 2008-08-21 | 周平 ▲高▼須 | 整復技術習得用の人体模型教材 |
TW201102115A (en) * | 2009-07-14 | 2011-01-16 | Chen-Kun Liaw | Magnet preventing dislocation of artificial joints |
JP3157322U (ja) | 2009-11-25 | 2010-02-12 | 耕一 中川 | 関節脱臼整復疑似体験装置 |
JP5156147B2 (ja) | 2010-07-23 | 2013-03-06 | 周平 ▲高▼須 | 整復技術習得用の人体模型教材および該人体模型教材を用いた整復技術の習得方法 |
WO2012056925A1 (ja) * | 2010-10-25 | 2012-05-03 | Takasu Shuhei | 筋の学習教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教育方法 |
-
2011
- 2011-07-13 JP JP2012512725A patent/JP5156147B2/ja active Active
- 2011-07-13 EP EP20140180075 patent/EP2806416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1-07-13 CN CN201180035530.4A patent/CN10300385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7-13 EP EP20110809591 patent/EP2584553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1-07-13 US US13/811,890 patent/US9135832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7-13 WO PCT/JP2011/065969 patent/WO201201141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244759Y (zh) * | 1995-06-01 | 1997-01-08 | 简明 | 多功能仿真人体模型 |
CN1561885A (zh) * | 2004-03-31 | 2005-01-12 | 陈建国 | 活动人体模型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584553A1 (en) | 2013-04-24 |
WO2012011417A1 (ja) | 2012-01-26 |
JP5156147B2 (ja) | 2013-03-06 |
EP2806416A1 (en) | 2014-11-26 |
EP2584553A4 (en) | 2014-02-26 |
US20130122478A1 (en) | 2013-05-16 |
JPWO2012011417A1 (ja) | 2013-09-09 |
CN103003856A (zh) | 2013-03-27 |
US9135832B2 (en) | 2015-09-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03856B (zh) | 掌握正骨技术用的人体模型教具及使用了该人体模型教具的正骨技术的掌握方法 | |
US20160051434A1 (en)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ssisted physical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robot used for treatment of damaged and weakened muscles and rehabilitation of the patient | |
US7998099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ody work | |
JP3144317U (ja) | 整復技術習得用の人体模型教材 | |
US9129535B2 (en) | Anatomical model for training aid for learning reduction techniques and a method for learning the reduction techniques using the anatomical model for training aid | |
JP2012173614A (ja) | 肘関節脱臼整復実習模型 | |
CN103117019A (zh) | 一种x线检查技术摆位模拟人 | |
JP5394429B2 (ja) | 整復技術習得用の人体模型教材 | |
WO2015111186A1 (ja) | 骨格模型 | |
CN202761645U (zh) | 动态稳定髋关节支具系统 | |
RU89375U1 (ru) | Ортопедический аппарат (экзоскелетон) на верхнюю конечность после межлопаточно-грудной резекции | |
KR101351766B1 (ko) | 척주 측만 무선 교정 보조기 | |
JPWO2015166561A1 (ja) | 肩鎖関節脱臼または鎖骨遠位端骨折の治療用肩装具 | |
CN102846417A (zh) | 动态稳定髋关节支具系统 | |
Manske et al. | Orthopedic joint mobilization and manipulation: 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 |
US20230051049A1 (en) | Physical manipul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s of use and manufacture | |
RU66671U1 (ru) | Ортопедический аппарат на верхнюю конечность (экзоскелетон) после межлопаточно-грудной резекции | |
Shirani et al. | A New Method for Surgical Treatment of Subcondylar Fractures: A Case Report | |
Larson | Entry Level Skill Checklists for Physical Therapist Assistant Students | |
Simancek et al. | Deep tissue massage treatment: a handbook of neuromuscular therapy | |
Słonka et al. | The importance of physiotherapy in the process of posture formation in children with obstetric brachial plexus injury | |
RU118190U1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тренировки сгибателей кисти и восстановления ротационных движений предплечья | |
CN117316025A (zh) | 一种多功能肩关节脱位复位模型 | |
CN117316026A (zh) | 一种多功能桡骨远端骨骺损伤的腕关节模型 | |
Hafizuddin | Dislocation Of Shoulder Joint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