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99083A - 多方向输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多方向输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99083A
CN102999083A CN2012102889707A CN201210288970A CN102999083A CN 102999083 A CN102999083 A CN 102999083A CN 2012102889707 A CN2012102889707 A CN 2012102889707A CN 201210288970 A CN201210288970 A CN 201210288970A CN 102999083 A CN102999083 A CN 1029990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age part
functional unit
linkage
directional inputting
input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8897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99083B (zh
Inventor
内田亮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990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990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990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990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薄型化的多方向输入装置。多方向输入装置(1)的特征在于,具备使操作部件(7)恢复到倾倒操作前的初始状态的弹性部件,弹性部件由分别设置于在俯视时位于第1连动部件(5)及第2连动部件(6)之间的四处的螺旋弹簧(3)构成,并且沿着操作部件(7)的突出方向,螺旋弹簧(3)的至少一部分与第1连动部件(5)及第2连动部件(6)部分重合。

Description

多方向输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方向输入装置,特别涉及对移动电话装置及游戏机用操纵器等中的方位输入操作适合的多方向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如下多方向输入装置:具备能够进行向周围的任意方向的操作的操作轴,根据对该操作轴的操作方向及操作量进行信号输出。作为这种多方向输入装置,例如提出了如下装置,该装置具备:根据操作轴的倾倒动作而转动的、互相正交配置的两个转动部件;以及螺旋弹簧,用于通过向上方弹性地按压配置于下侧的转动部件,来将这些转动部件保持在中立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4399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多方向输入装置中,由于将螺旋弹簧配置于两个转动部件的下方,因此高度方向的尺寸变大,存在难以应对多方向输入装置整体的薄型化这一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薄型化的多方向输入装置。
本发明的多方向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壳体,具有开口;操作部件,一部分从所述开口突出,能够进行倾倒操作;第1连动部件及第2连动部件,以根据所述操作部件的倾倒操作而转动并且转动轴线互相正交的方式延伸,保持于所述壳体内;第1检测单元及第2检测单元,分别检测所述第1连动部件及所述第2连动部件的转动动作;以及弹性部件,使所述操作部件恢复到倾倒操作前的初始状态,所述操作部件以向与所述第1连动部件及所述第2连动部件的各自的转动轴线交叉的方向突出的方式配置,所述弹性部件由分别在位于俯视时所述第1连动部件及所述第2连动部件之间的四处设置的螺旋弹簧构成,并且沿着所述操作部件的突出方向,所述螺旋弹簧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1连动部件及所述第2连动部件部分重合。
根据该多方向输入装置,由于在多方向输入装置的上下方向(操作部件的突出方向)上,使作为弹性部件的螺旋弹簧的至少一部分与第1连动部件及第2连动部件部分重合,因此能够减小高度方向的尺寸,能够使收纳螺旋弹簧的壳体薄型化,进而能够实现多方向输入装置整体的薄型化。另外,通过利用螺旋弹簧作为弹性部件,能够长期确保良好的恢复性能。
较为理想的是,在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中,所述壳体具有:上壳,形成有所述开口;装配部件,与所述上壳相对配置,并且承受所述螺旋弹簧的下端部;以及中间壳,配置于所述上壳及所述装配部件之间,在所述中间壳,设置使所述螺旋弹簧能够插通的贯通部,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承受所述螺旋弹簧的上端部的弹簧承受部件,所述螺旋弹簧在能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插通于位于所述弹簧承受部件及所述装配部件之间的所述贯通部。在此情况下,螺旋弹簧在能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插通于位于弹簧承受部件及装配部件之间的贯通部,因此能够使伴随螺旋弹簧的弹性变形的运动变得顺畅,能够防止损害操作性的情况。另外,将构成壳体的上壳和中间壳在重叠的状态下颠倒,能够在贯通部插入螺旋弹簧,所以能够提高组装时的作业性。
另外,较为理想的是,在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中,所述中间壳的贯通部具有:第1收纳部,收纳述螺旋弹簧的下端部的端部磨平圈部分;以及第2收纳部,形成为直径比所述第1收纳部大,配设于该第1收纳部的上方侧。在此情况下,即使在螺旋弹簧弹性变形时,也能够防止螺旋弹簧的侧面与第2收纳部的内侧壁面接触,所以能够确保螺旋弹簧的顺畅的弹性变形,能够防止损害操作性的情况。
并且,可以是,在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中,所述弹簧承受部件具有:基部,配置于所述第1连动部件及所述第2连动部件的下侧;延出部,位于所述第1连动部件及所述第2连动部件之间,从所述基部向上方侧延伸;以及承受部,从所述延出部向外侧延伸,以所述承受部承受所述螺旋弹簧的上端部,并且经由所述基部使所述螺旋弹簧的压靠力作用于所述第1连动部件及所述第2连动部件。在此情况下,承受螺旋弹簧的承受部配置于两个连动部件间,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易成为无效空间的壳体内的四角部附近的空间,能够实现壳体的小型化。
并且,可以是以下结构,在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中,所述弹簧承受部件由金属板构成,在所述承受部设置筒状部,并且在所述筒状部插入设置于所述上壳的突起,并将所述螺旋弹簧配置在所述筒状部的外周侧,在此状态下,所述弹簧承受部件能够上下移动地被所述突起引导。在此情况下,因为以金属板形成弹簧承受部件,所以能够使弹簧承受部件薄型化,能够实现壳体的薄型化。另外,因为在弹簧承受部件的筒状部插通突起,所以能够通过突起引导弹簧承受部件从而使之顺畅地上下移动,能够使螺旋弹簧良好地弹性变形。
并且,可以是,在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中,所述装配部件由金属板构成,所述弹簧承受部件和所述装配部件通过由金属线材构成的所述螺旋弹簧导通。在此情况下,能够通过由金属部件构成的弹簧承受部件、螺旋弹簧及装配部件释放落在操作部件上的操作者的静电,因此能够防止由静电引起的装置内部的电气零件等的破坏。
并且,可以是,在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中,在所述装配部件,设置向下方侧突出的弹性片。在此情况下,能够将落在操作部件上的操作者的静电释放到安装多方向输入装置的印刷线路板等的地线图案,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防止由静电引起的装置内部的电气零件等的破坏。
并且,可以是,在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中,在所述操作部件,经由所述弹簧承受部件承受所述螺旋弹簧的压靠力的凸缘部设置于所述第1连动部件及所述第2连动部件的上方侧。在此情况下,能够使设置于操作部件的凸缘部和弹簧承受部件直接接触,因此能够给操作者带来没有不适感的操作感触。另外,能够实现在对操作部件的倾倒操作被解除时,使操作部件高精度地恢复到直立状态。
并且,可以是如下结构:在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中,所述弹簧承受部件具有:基部,配置于所述第1连动部件及所述第2连动部件与所述凸缘部之间;延出部,位于所述第1连动部件及所述第2连动部件之间,从所述基部向下方侧延伸;以及承受部,从所述延出部向外侧延伸,以所述承受部承受所述螺旋弹簧的上端部,并且经由所述基部使所述螺旋弹簧的压靠力作用于所述凸缘部。在此情况下,由于承受螺旋弹簧的承受部配置于两个连动部件间,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易成为无效空间的壳体内的四角部附近的空间,能够实现壳体的小型化。
并且,可以是如下结构:在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中,在所述上壳,设置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对所述弹簧承受部件进行能够上下移动地引导。在此情况下,能够通过设置于上壳的引导部对弹簧承受部件进行能够上下移动地引导,所以即使在螺旋弹簧的各自的压靠力产生差异时,也能够使弹簧承受部件顺畅地上下移动,能够进行良好的操作。
并且,可以是如下结构:在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中,在所述第1连动部件,设置限制承受了所述螺旋弹簧的压靠力的所述操作部件向上方侧的移动的限制部。在此情况下,能够限制操作部件的向上方侧的移动,所以能够防止操作部件的凸缘部与壳体(上壳)的滑动连接,能够抑制操作部件及壳体的磨损的发生。
并且,可以是如下结构:在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中,在所述上壳及所述弹簧承受部件的承受部的至少一方,设置插入于所述螺旋弹簧的内周侧的突起。在此情况下,能够良好地保持螺旋弹簧,因此能够稳定地使操作部件恢复到初始位置。
并且,可以是,在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中,所述第1检测单元具有伴随所述第1连动部件的转动而旋转的磁铁和与该磁铁相对配置的磁检测元件,所述第2检测单元具有伴随所述第2连动部件的转动而旋转的磁铁和与该磁铁相对配置的磁检测元件。在此情况下,能够通过非接触式的检测单元检测第1连动部件及第2连动部件的转动动作,所以与接触式的检测单元相比,能够防止磨损等不良状况,能够长期间确保检测精度。
并且,较为理想的是,在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中,在所述第1连动部件及所述第2连动部件,分别在两端部设置有轴部,所述轴部能够在所述上壳与所述中间壳之间转动地被保持,并且在所述上壳及所述中间壳的至少一方设置限制部,所述限制部限制所述第1连动部件及所述第2连动部件的沿各自的转动轴线方向的运动。在此情况下,由于设置有限制第1连动部件及第2连动部件沿着各自的转动轴线方向的运动的限制部,因此能够对连动部件进行能够高精度地执行转动动作地保持,即使在利用非接触式的磁铁和磁检测元件作为检测单元时,也能够高精度地检测旋转角度。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因为以作为弹性部件的螺旋弹簧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第1连动部件及第2连动部件部分重合的方式配置,所以能够减小高度方向的尺寸,所以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薄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输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从后部斜下方观看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输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中的第1连动部件的俯视图。
图4是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中的第2连动部件的俯视图。
图5A是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中的操作部件的侧视图,图5B是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中的操作部件的仰视图。
图6是组装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从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拆下上壳时的立体图。
图8是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的剖视图,是图7的A-A线向视剖视图。
图9是从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拆下上壳时的剖视图,是图7的B-B线向视剖视图。
图10是从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拆下上壳时的剖视图,是图7的C-C线向视剖视图。
图11A是表示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中的第1检测单元(第2检测单元)的构成的正视模式图,图11B是表示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中的第1检测单元(第2检测单元)的构成的侧视模式图。
图12是从后部斜下方观看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中的操作部件、第1连动部件及第2连动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将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中的操作部件的轴部插通到第2连动部件的狭缝孔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14是表示连结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中的操作部件、第2连动部件和第1连动部件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15是用于说明通过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受理到倾倒操作时的操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16是用于说明通过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受理到倾倒操作时的操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17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输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从后部斜下方观看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输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9A是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中的操作部件的侧视图,图19B是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中的操作部件的仰视图。
图20是从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拆下上壳时的立体图。
图21是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的剖视图,是图20的D-D线向视剖视图。
图22是从上述多方向输入装置拆下上壳时的剖视图,是图20的E-E线向视剖视图。
符号说明
1:多方向输入装置
2:壳体
21:上壳
211:开口部
212:壁部
213a:卡合槽
213b:爪部
213c:缺口部
213d:毂
214a~214d:壁部
215:轴承部
216a、216b:容纳部
217:突起
218:孔部
22:盖部件
221:底面部
221a:弹性片
222:保持脚片
222a:揿钮孔
223:遮蔽片
23:中间壳
231:开口部
232:贯通孔
233:突部
234a、234b:贯通部
235:限制部
236:开口部
237:毂
3(3a~3d):螺旋弹簧
4:弹簧承受部件
41:基部
41a:开口部
42:延出部
43:承受部
43a:筒状部
44:侧壁部
5:第1连动部件
51:侧壁部
52:连结部
53:开口部
54:轴部
55a、55b:轴部
56:磁铁托
57:突出片
58:限制部
6:第2连动部件
61:长孔
61a:凹部
62:侧壁部
63a、63b:轴部
64:磁铁托
7:操作部件
71:头部
72:轴部
72a:凹槽部
73:肩部
74:缺口部
8:第1检测单元
8a:磁铁
8b:GMR元件
9:第2检测单元
9a:磁铁
9b:GMR元件
10:轴承部件
10a:壁部
10b:凹部
11:柔性基板
11a、11b、11c:加强板
111:贯通孔
12:IC
13:连接器
30:多方向输入装置
31:操作部件
311:凸缘部
311a:平面部
32:上壳
321:槽部
322:凹部
33:弹簧承受部件
331:基部
331a:开口部
332:延出部
333:承受部
333a:贯通孔
333b: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输入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从后部斜下方观看多方向输入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此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图1及图2所示的上下方向称为“多方向输入装置1的上下方向”。
如图1及图2所示,该多方向输入装置1在大致箱状的壳体2内包括:螺旋弹簧3,构成弹性部件;弹簧承受部件4,承受螺旋弹簧3的上端部;第1连动部件5及第2连动部件6,在互相正交的状态下能够转动地保持于壳体2;操作部件7,在多方向输入装置1的上下方向上延伸,根据其倾倒动作使第1连动部件5及第2连动部件6转动;以及第1检测单元8及第2检测单元9,分别检测第1连动部件5及第2连动部件6的转动动作。
壳体2包括形成有开口部211的上壳21、与上壳21相对配置的盖部件22以及配置于上壳21及盖部件22之间的中间壳23。这种壳体2的内部(上壳21与中间壳23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间,在该空间内收纳多方向输入装置1的各种构成部件。
上壳21例如对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成型而构成,大致形成为向下方侧开口的矩形状的箱状。在上壳21的中央部,设置有圆形状的开口部211。在开口部211的周围,设置有向上方侧锥状地突出的作为上壁部的壁部212。在上壳21的外周壁部,设置有与后述的盖部件22的保持脚片222卡合的多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条)卡合槽213a。在卡合槽213a的大致中央部,设置有向外侧突出的爪部213b。爪部213b与后述的保持脚片222的揿钮(スナップ)孔222a揿钮卡合。在上壳21的外周壁部的、特定的邻接的两边,设置有用于配置后述的第1检测单元8及第2检测单元9的、向下方侧开口的剖面U字状(圆弧状)的缺口部213c(参照图2)。在缺口部213c的周围,设置有向外侧突出的多个毂(ボス)213d。这些毂213d是为了将柔性基板11及加强板11a、11b装配在上壳21上而利用的,插通后述的柔性基板11及加强板11a、11b的贯通孔111,并且从该贯通孔111突出的前端部被堵死并铆接(つぶされてかしめられる),其中,柔性基板11及加强板11a、11b位于装配有构成第1检测单元8的GMR元件8b或构成第2检测单元9的GMR元件9b的部分。此外,在图2中,毂213d以铆接后的形状示出。
在上壳21的下表面,以包围开口部211的方式,向下方侧突出地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壁部214a~214d。在壁部214a~214d,分别设置有向下方侧开口的剖面U字状(圆弧状)的轴承部215。在壁部214a与上壳21的外周壁部之间,设置有用于容纳后述的磁铁9a的容纳部216a。在壁部214b与上壳21的外周壁部之间,设置有用于容纳后述的磁铁8a的容纳部216b。另外,在上壳21的下表面(顶面),向下方侧突出地设置有多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条)突起217。在上壳21的下表面,设置有压入后述的中间壳23的具有碰撞筋(クラッシュリブ)的突部233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孔部218。
盖部件22是构成装配部件的部件,作为护罩(シールド)发挥功能的磁性体,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板构成。盖部件22具有:承受螺旋弹簧3的下端部的、设置成矩形状的底面部221、从该底面部221的外周边部向上方侧直角延出的多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条)保持脚片222以及从同一底面部221的外周边部的、特定的邻接的两边向上方侧直角延出的遮蔽片223。底面部221具有使其一部分向下方侧突出的弹性片221a。保持脚片222分别具有钻开形成(くり抜かれて形成された)为大致矩形状的揿钮孔222a。这些保持脚片222与上壳21的卡合槽213a卡合,揿钮孔222a与爪部213b揿钮结合,由此盖部件22与上壳21结合。遮蔽片223分别设置于与上壳21的缺口部213c对应的位置。另外,在盖部件22的上表面中央,铆接装配有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构成的轴承部件10。在轴承部件10上,相对置地设置有向上方侧突出的一对壁部10a。一对壁部10a的上表面侧形成为球面状的凹部形状。另外,在轴承部件10上,以与一对壁部10a正交的方式,设置有大致长方形状的凹部10b。
中间壳23例如对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成型而构成,设置成大致矩形状。在中间壳23的中央部,设置有矩形状的开口部231。在开口部231的周围,设置有能够插通螺旋弹簧3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贯通孔232。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贯通部的贯通孔232与矩形状的开口部231的四角相对应而设置,与开口部231连通。在中间壳23的上表面,设置有向上方侧突出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具有碰撞筋的突部233。在突部233的外周设置的碰撞筋在使中间壳23与上壳21结合时,压入并堵死上壳21的孔部218,中间壳23压入固定于上壳21。在中间壳23上,在与上壳21的容纳部216a、216b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贯通部234a、234b。另外,在夹着开口部231与贯通部234b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狭缝状的限制部235,该狭缝状的限制部235插入在后述的第1连动部件5的轴部55b设置的突出片57。限制部235起到限制第1连动部件5在转动轴线方向上移动的作用。在中间壳23上,在与后述的IC12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开口部236。在中间壳23的下表面,与开口部236邻接地,设置有向下方侧突出的多个毂237(参照图2)。这些毂237是为了将位于装配有IC12的部分的柔性基板11及加强板11c装配于中间壳23而利用的,插通后述的柔性基板11及加强板11c的贯通孔111,并且从该贯通孔111突出的前端部被堵死铆接。
螺旋弹簧3例如由铁(钢琴线)等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线材构成,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大致相同构造的螺旋弹簧3a~3d配置于中间壳23的贯通孔232内。通过利用螺旋弹簧3作为多方向输入装置1中的弹性部件,能够长期确保良好的恢复性能。
弹簧承受部件4例如由磷青铜等非磁性体的金属板构成,具有设置成大致矩形状的基部41、从基部41向上方侧大致直角地延出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延出部42、从延出部42的上端部向外方侧大致直角地延出的承受部43以及从承受部43的外端部向下方侧大致直角地延出的侧壁部44。基部41设置成平板状,在其中央部设置有大致圆形状的开口部41a。延出部42分别从大致矩形状的基部41的四角向上方侧延出。承受部43设置成平板状,分别设置有在其中央部具有俯视大致圆形状并且向下方侧突出成圆筒状的筒状部43a。各筒状部43a被上壳21的突起217插通。通过该突起217,弹簧承受部件4(承受部43)被能够上下移动地引导。另外,在各筒状部43a的外周侧,分别配置有螺旋弹簧3a~3d。此时,成为通过延出部42和侧壁部44夹着螺旋弹簧3a~3d的状态,螺旋弹簧3a~3d的上端部与承受部43的下表面抵接。即,成为通过弹簧承受部件4的承受部43承受螺旋弹簧3a~3d的上端部的状态。另外,通过设置将承受部43弯曲成L字状的侧壁部44,能够提高弹簧承受部件4的强度。另外,基部41使由承受部43承受的螺旋弹簧3的压靠力作用于后述的第1连动部件5及第2连动部件6。即,基部41与第1连动部件5和第2连动部件6的下表面弹性连接。此外,弹簧承受部件4配设于上壳21与中间壳23之间。
第1连动部件5例如对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成型而构成。图3是第1连动部件5的俯视图。第1连动部件5具有相对配置的长的一对侧壁部51以及将这些侧壁部51的两端部彼此连结的连结部52。侧壁部51以成为从其两端部向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的、向上方侧的平缓的凸形状的方式形成。在侧壁部51及连结部52的内侧,设置有由俯视大致长方形状的长孔构成的开口部53。在侧壁部51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设置有大致圆柱状的轴部54,以便连结一对侧壁部51。轴部54形成为其中央部的直径比两端部的直径小。轴部54与后述的操作部件7卡合,起到限制该操作部件7的向上方侧及下方侧的移动的作用。通过该轴部54能够限制操作部件7的向上方侧及下方侧的移动,所以能够防止操作部件7和壳体2的直接的接触,能够防止操作部件7及壳体2的破损。另外,在连结部52,设置有分别向装置主体的侧方侧突出设置的大致圆柱状的轴部55a、55b。轴部55a、55b分别插通设置于上壳21的壁部214b、214d的轴承部215,由此在上壳21(壁部214b、214d)与中间壳23的上表面之间被支承为能够转动。在一方的轴部55a的前端部,设置有磁铁托56。在该磁铁托56上,通过铆接固定有构成检测第1连动部件5的转动动作的第1检测单元8的磁铁8a。磁铁8a具有大致圆筒形状,设置为能够容纳于上壳21的容纳部216b内的尺寸。在另一方的轴部55b的前端部,设置有向下方侧突出的突出片57。并且,在连结部52,分别设置有向开口部53侧突出而设置的限制部58。限制部58使圆柱状的轴部55a、55b向开口部53侧突出,被设计成倾斜地切掉其上半部分后的形状。该限制部58起到限制操作部件7转动到一定位置以上的作用。此外,与弹簧承受部件4的基部41抵接的第1连动部件5的下表面、本实施方式中的侧壁部51的两端部和连结部52的下表面成为平坦面。在操作部件7的非操作时,第1连动部件5的下表面(平坦面)与承受螺旋弹簧3的压靠力的弹簧承受部件4的基部41面接触(参照图9)。
第2连动部件6在第1连动部件5的上方侧以延伸方向(转动轴线方向)相对于第1连动部件5正交的方式配设。第2连动部件6例如对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成型而构成。图4是第2连动部件6的俯视图。第2连动部件6向上方侧弯曲形成为拱状,沿该拱状部分的长度方向形成有长孔61。拱状部分设定为收纳于上壳21的锥状突出的壁部212内部的尺寸(参照图8)。这样,能够将第2连动部件6的拱状部分收纳于在上壳21的开口部211周围形成的壁部212的内部,所以能够使上壳21的壁部212以外的部分薄型化,能够确保搭载多方向输入装置1的设备的设计的自由度。另外,长孔61被设定为与后述的操作部件7的肩部73的尺寸大致相同。沿着长孔61的下表面的长边部分、即在宽度方向端部的内面侧,设置有大致圆弧状的凹部61a。另外,在第2连动部件6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设置有侧壁部62。在这些侧壁部62,设置有分别向装置主体的侧方侧突出设置的大致圆柱状的轴部63a、63b。轴部63a、63b分别插通于在上壳21的壁部214a、214b设置的轴承部215,由此在上壳21(壁部214a、214b)与中间壳23的上表面之间被支承为能够转动。在一方的轴部63a的前端部,设置有磁铁托64。在该磁铁托64上,通过铆接固定有构成检测第2连动部件6的转动动作的第2检测单元9的磁铁9a。磁铁9a被设置成能够容纳于上壳21的容纳部216a内的尺寸。此外,与弹簧承受部件4的基部41抵接的第2连动部件6的下表面即侧壁部62的下表面为平坦面。在操作部件7的非操作时,第2连动部件6的下表面由于螺旋弹簧3的压靠力,与弹簧承受部件4的基部41面接触(参照图10)。
操作部件7例如对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成型而构成,具有在上端部设置的俯视大致圆形状的头部71、构成基部的圆柱状的轴部72以及在轴部72的上下方向的中间位置设置的肩部73。图5A是操作部件7的侧视图,图5B是操作部件7的仰视图。构成操作部的头部71的直径设定为比上壳21的开口部211的直径大。另外,轴部72的直径设定为比上壳21的开口部211的直径小。在组装有多方向输入装置1的状态下,上壳21的开口部211中插通有比开口部211的直径小的轴部72。因此,异物可能从在开口部211与轴部72之间产生的间隙进入壳体2内。与之相对,也可以在操作部件7设置至少在非操作状态覆盖开口部211的罩部(目隠し部)。罩部的形状例如能够设为凸缘状、沿着上壳21的突出成锥状的壁部212的形状。该罩部可以在操作部件7上一体成型而设置,也可以将弹性体(エラストマー)等双重成型(2色成形)在操作部件7上而设置。另外,也可以通过将与操作部件7不同的部件即弹性体或由橡胶等构成的环状的弹性部件装配在操作部件7上,来设置罩部。轴部72的下端部与装配于盖部件22的轴承部件10中的壁部10a的球面状的凹部形状相对应地形成为球面状的凸部形状。另外,在轴部72的下端部,设置有向下方侧开口的剖面U字状(圆弧状)的凹槽部72a。凹槽部72a与第1连动部件5的轴部54揿钮卡合。肩部73构成长形状部,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长边部分从轴部72向装置整体的两侧方侧(图5A的左右方向)突出而设置(参照图5B)。肩部73的上表面形成为沿短边部分向上凸的大致圆弧状。肩部73的短边的尺寸与轴部72的直径大致相同。在肩部73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中的下部侧中央,设置有切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缺口部74。
作为构成第1检测单元8的磁检测元件的GMR元件(巨磁电阻效应元件)8b及作为构成第2检测单元9的磁检测元件的GMR元件9b设置于柔性基板11上。在柔性基板11,除了GMR元件8b、9b以外,还设置有作为放大器发挥功能的IC12以及连接器13。GMR元件8b、9b检测磁铁8a、9a的旋转角度,通过IC12将检测结果放大,经由连接器13将检测结果输出至外部。在设置有GMR元件8b、9b的部分的柔性基板11的背面,通过两面胶带等装配有加强板11b、11a。在柔性基板11及加强板11a、11b上,设置有用于插通上壳21的毂213d的贯通孔111。在设置有IC12的部分的柔性基板11的背面,装配有加强板11c。在柔性基板11及加强板11c上,设置有用于插通中间壳23的毂237的贯通孔111。此外,通过树脂封固GMR元件8b、9b及IC12。
接下来,对组装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输入装置1的状态进行说明。图6是组装了多方向输入装置1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从图6所示的多方向输入装置1拆下上壳21时的立体图。图8是在多方向输入装置1上装配了上壳21时的、图7的A-A线向视剖视图。图9是从图6所示的多方向输入装置1拆下上壳21时的剖视图,是图7的B-B线向视剖视图。图10是从图6所示的多方向输入装置1拆下上壳21时的剖视图,是图7的C-C线向视剖视图。
如图6所示,若组装具有这种构成的多方向输入装置1,则在上壳21的卡合槽213a上卡合盖部件22的保持脚片222并且爪部213b和揿钮孔222a揿钮结合的状态下,上壳21和盖部件22隔着中间壳23而一体化,而构成壳体2。与GMR元件8b(在图6中未图示)对应设置的加强板11b在贯通孔111插通毂213d,通过铆接而装配。对盖部件22的遮蔽片223进行定位,以便为了覆盖与GMR元件8b相对的部分的加强板11b。操作部件7(轴部72)向上方向突出,在作为操作部件7的操作部的头部71从上壳21的开口部211露出的状态下,各构成零件收纳于壳体2内的空间。连接器13露出到壳体2的外部
如图7所示,在上壳21的内部,在第2连动部件6的下方侧正交地配置有第1连动部件5。弹簧承受部件4的基部41抵接于第2连动部件6及第1连动部件5的下表面的平坦面而配置。螺旋弹簧3(3a~3d)的一部分即下侧部分分别收纳于中间壳23的贯通孔232。螺旋弹簧3的下端部抵接于盖部件22的底面部221,螺旋弹簧3的上端部分别抵接于弹簧承受部件4的承受部43。这样,通过使螺旋弹簧3以能够弹性变形的状态插通于位于盖部件22及弹簧承受部件4之间的贯通孔232内(参照图8),在多方向输入装置1的上下方向(操作部件7的突出方向)上,使螺旋弹簧3的至少一部分与第1连动部件5及第2连动部件6部分重合。通过该结构,能够减小高度方向的尺寸,所以能够使收纳螺旋弹簧3的壳体2薄型化,进而能够实现多方向输入装置1整体的薄型化。
另外,螺旋弹簧3a~3d在壳体2内,沿俯视时正交配置的第1连动部件5及第2连动部件6的延设方向之间的方向而配置。即,在图7中,在从操作部件7的突出方向侧(上方侧)观看时,若将磁铁8a的位置表示为0°,将磁铁9a的位置表示为90°,将第1连动部件5的轴部55b的位置表示为180°,将第2连动部件6的轴部63b的位置表示为270°,则螺旋弹簧3a~3d的位置分别能够表示为45°、135°、225°、315°(只是,在图7中螺旋弹簧3b(135°)未图示)。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有效地利用易成为无效空间的壳体2内的四角部附近的空间,因此能够实现壳体2的小型化。
此外,如图8所示,收纳螺旋弹簧3的中间壳23的贯通孔232为两段构造,构成第1收纳部的其下侧(盖部件22侧)的直径比构成第2收纳部的上侧(弹簧承受部件4侧)的直径小。通过该结构,螺旋弹簧3的下端部即端部磨平圈部分相对于贯通孔232几乎无间隙地被收纳。另一方面,螺旋弹簧3的靠近下端部的中间部分(端部磨平圈以外的部分)相对于贯通孔232有间隙地收纳。由此,防止在螺旋弹簧3弹性变形了时的、螺旋弹簧3的下端部的横向偏移,另外,能够防止螺旋弹簧3的中间部分的侧面碰到贯通孔232的内侧壁面。因此,能够使伴随螺旋弹簧3的弹性变形的运动变得顺畅,因此能够防止损害操作性的情况。
另外,如图8所示,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弹簧承受部件4和盖部件22,经由由金属线材构成的螺旋弹簧3而导通。在盖部件22上,设置有向下方侧突出的弹性片221a(参照图2)。由此,能够将落于操作部件7的操作者的静电,经由弹簧承受部件4、螺旋弹簧3及盖部件22释放到安装多方向输入装置1的印刷线路板等的地线图案,因此能够防止由静电引起的装置内部的IC等电气零件的破坏。
如图7所示,第1连动部件5的磁铁托5的一部分6及磁铁8a的一部分收纳于中间壳23的贯通部234b。在该状态下,磁铁8a如图9所示,与支承于加强板11b的柔性基板11上的GMR元件8b相对。第1连动部件5的转动动作经由磁铁托56,向磁铁8a传递。
同样地,第2连动部件6的磁铁托64的一部分及磁铁9a的一部分收纳于中间壳23的贯通部234a。在该状态下,磁铁9a如图10所示,与支承于加强板11a的柔性基板11上的GMR元件9b相对。第2连动部件6的转动动作经由磁铁托64,向磁铁9a传递。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输入装置1中,通过连结于第1连动部件5的磁铁8a和与该磁铁8a相对配置的GMR元件8b,构成检测第1连动部件5的转动动作的第1检测单元8,通过连结于第2连动部件6的磁铁9a和与该磁铁9a相对配置的GMR元件9b,构成检测第2连动部件6的旋转动作的第2检测单元9。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输入装置1中,能够通过非接触式的检测单元检测第1连动部件5及第2连动部件6的转动动作,所以与接触式的检测单元相比,能够防止磨损等不良状况,能够长期间确保检测精度。
图11A是表示第1检测单元8(第2检测单元9)的构成的正视模式图,图11B是表示第1检测单元8(第2检测单元9)的构成的侧视模式图。如图11A所示,磁铁8a(9a)以如下方式构成:通过穿过中心的长度方向的轴将磁铁8a(9a)二分割时,在其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磁极不同。通过采用这种磁铁8a(9a)结构,能够变为难以受到多方向输入装置1的周围(例如,下方侧)的磁铁的影响。此外,GMR元件8b(9b)与磁铁8a(9a)的中心位置相对配置。
在第1检测单元8(第2检测单元9),使磁铁8a(9a)的外部磁场(图11B所示的箭头B)作用于GMR元件8b(9b)。GMR元件8b(9b)的电阻值根据磁铁8a(9a)的外部磁场的方向而变化,因此能够根据GMR元件8b(9b)的输出信号检测GMR元件8b(9b)与磁铁8a(9a)的相对旋转量(旋转角度)。在多方向输入装置1中,基于由第1检测单元8(第2检测单元9)检测的该相对旋转量(旋转角度),能够检测第1连动部件5(第2连动部件6)的旋转角度。
在此情况下,第1连动部件5的突出片57如图7所示,插入到形成于中间壳23的限制部235。通过这样将突出片57插入到限制部235,能够限制第1连动部件5的向转动轴线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高精度并且能够转动地保持第1连动部件5,即使在利用磁铁8a及GMR元件8b作为第1检测单元8时,也能够高精度地检测旋转角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连动部件5的向转动轴线方向的移动也受上壳21的壁部214b限制。即,在设置于壁部214b的轴承部215上插通第1连动部件5的轴部55a,从而壁部214b配置于连结部52与磁铁托56之间,由此第1连动部件5的向转动轴线方向的移动受限制。同样地,第2连动部件6的向转动轴线方向的移动受上壳21的壁部214a限制。在此情况下,在设置于壁部214a的轴承部215插通第2连动部件6的轴部63a,从而壁部214a配置于侧壁部62与磁铁托64之间,由此限制第2连动部件6的向转动轴线方向的移动。这样,壁部214b、214a作为限制对应的连动部件(第1连动部件5、第2连动部件6)的沿转动轴线方向的运动的限制部发挥功能。这里,对将限制连动部件(第1连动部件5、第2连动部件6)向的转动轴线方向的移动的限制部设置在上壳21的情况进行说明,但限制部也可以形成在中间壳23。另外,也能够在上壳21及中间壳23双方设置。通过设置限制第1连动部件5及第2连动部件6的沿各自的转动轴线方向的运动的限制部,能够高精度并且能够转动动作地保持连动部件(第1连动部件5、第2连动部件6),即使在利用非接触式的磁铁8a、9a和GMR元件8b、9b作为检测单元(第1检测单元8、第2检测单元9)时,也能够高精度地检测旋转角度。
操作部件7的轴部72插通在壳体2内正交配置的第2连动部件6的长孔61及第1连动部件5的开口部53。并且,操作部件7通过设置于轴部72的凹槽部72a与第1连动部件5的轴部54的揿钮卡合,而连结于第1连动部件5及第2连动部件6,并且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第1连动部件5。在多方向输入装置1中,通过这样连结的操作部件7,能够受理来自操作者的倾倒操作。
操作部件7如图7所示,在未被倾倒操作的初始状态,向与以互相正交的方式配置的第1连动部件5及第2连动部件6的各自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更详细而言,操作部件7的轴部72以轴部72的轴线方向(延伸方向)与第1连动部件5及第2连动部件6的各自的转动轴线正交的方式,向上方向突出而配置。并且,轴部72从上壳21的开口部211向外部突出。这样,操作部件7保持在直立状态是通过与承受螺旋弹簧3的压靠力的弹簧承受部件4面接触的第1连动部件5及第2连动部件6与操作部件7卡合而实现的。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螺旋弹簧3的压靠力所作用的第1连动部件5及第2连动部件6,操作部件7恢复到初始状态。
另外,在组装了多方向输入装置1的状态下,如图9所示,操作部件7的肩部73的上表面与第2连动部件6的凹部61a的下表面具有余隙(クリアランス)而相对配置。因此,若操作部件7非期望地被向上方侧牵拉,则操作部件7在向上方移动该余隙量后,与第2连动部件6的下表面抵接。这里,操作部件7的肩部73的上表面与第2连动部件6的下表面之间的余隙设定得比第1连动部件5的轴部54的半径小。因此,即使肩部73向上方移动直到与凹部61a的下表面抵接,轴部54与操作部件7的凹槽部72a的揿钮卡合也不会脱落。
另外,在组装了多方向输入装置1的状态下,操作部件7的轴部72的下端部(凸部形状的部分)于在轴承部件10的壁部10a的上表面形成的凹部形状的内部,与壁部10a的上表面(凹部形状的部分)具有余隙而相对配置(参照图9)。因此,若操作部件7非期望地被强力按入,则轴部72的下端部抵接于壁部10a的上表面。通过该抵接,能够抑制由操作部件7对第1连动部件5的轴部54施加的按压的负载(负荷),能够防止包含轴部54的第1连动部件5的破损及变形。这里,轴部72的下端部形成为球面状的凸部形状,壁部10a的上表面为与轴部72的下端部的凸部形状相对应的球面状的凹部形状,所以能够由装配于盖部件22的轴承部件10有效地承受施加于操作部件7的按压的负载。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输入装置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此外,以下所示的组装顺序只不过是一例,其顺序能够适当变更。
首先,将柔性基板11装配于中间壳23。具体而言,在装配有IC12的部分的、加强板11c的贯通孔111,插通在中间壳23的下表面设置的毂237,并铆接装配。接下来,在中间壳23的贯通孔232分别收纳螺旋弹簧3a~3d。之后,以螺旋弹簧3a~3d的上端部抵接于承受部43的下表面的方式,在螺旋弹簧3a~3d上设置弹簧承受部件4。
此时,成为如下状态:在螺旋弹簧3a~3d的上端部内周侧插通筒状部43a,并且,在弹簧承受部件4的延出部42与侧壁部44之间装入了螺旋弹簧3a~3d。
操作部件7通过如下步骤来装配:将轴部72插通到上壳21的开口部211后,插通到第2连动部件6的长孔61,之后,将设置于轴部72的凹槽部72a与设置于第1连动部件5的轴部54揿钮卡合。由此,上壳21、操作部件7、第1连动部件5及第2连动部件6连结。基于附图对该操作部件7的装配方法、即在操作部件7、第1连动部件5及第2连动部件6的连结方法进行详细地说明。图12是从后部斜下方观看操作部件7、第1连动部件5及第2连动部件6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表示将操作部件7的轴部72插通到第2连动部件6的长孔61后的状态的仰视图。图14是表示将操作部件7、第2连动部件6及第1连动部件5连结后的状态的仰视图。此外,为了易于理解,在图12至图14中,在操作部件7的头部71与第2连动部件6之间配设的上壳21省略图示。
如图12所示,在操作部件7上,设置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肩部73。在第2连动部件6上,设置有大致长方形状的长孔61。在第1连动部件5上,设置有在长度方向中央部具有轴部54的大致长方形状的开口部53。在图12所示的状态下,操作部件7的肩部73的长度方向和第1连动部件5的开口部53的长度方向一致。第2连动部件6的长孔61的长度方向与肩部73及开口部53的长度方向正交。另外,操作部件7的肩部73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第2连动部件6的长孔6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及第1连动部件5的开口部53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各个宽度方向的长度也大致相同。另外,设置于操作部件7的凹槽部72a和设置于第1连动部件5的轴部54在图12所示的状态下,它们的长度方向(延伸方向)一致。
首先,将插通到上壳21的开口部211的状态中的操作部件7的轴部72插通到第2连动部件6的长孔61。若从图12所示的状态起,向下方移动操作部件7,从而使该轴部72插通到第2连动部件6的长孔61,则肩部73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长孔6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长,因此肩部73无法通过长孔61,无法使轴部72插通长孔61。因此,为了使轴部72插通长孔61,首先,需要使操作部件7从图12所示的状态起旋转90°,来使肩部73的长度方向与长孔61的长度方向一致。若在使肩部73的长度方向与长孔61的长度方向一致的状态下,使操作部件7向下方移动,则肩部73通过长孔61,能够将轴部72插通到长孔61(参照图13)。如图13所示,肩部73的剖面大致长方形状和长孔61的大致长方形状构成为大致相同形状。
接下来,将设置于轴部72的凹槽部72a和设置于第1连动部件5的轴部54揿钮卡合。在该揿钮卡合之前,使凹槽部72a的长度方向与轴部54的长度方向一致,因此再次使操作部件7旋转90°。若从图13所示的状态起,使操作部件7旋转90°,则成为肩部73的长度方向与长孔6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状态,因此肩部73无法通过长孔61,操作部件7向上方侧的移动受第2连动部件6的一部分的限制。并且,若在使凹槽部72a的长度方向与轴部54的长度方向一致的状态下使操作部件7向下方移动,则凹槽部72a与轴部54抵接,并且,通过使操作部件7向下方移动来向凹槽部72a内按入轴部54,从而能够将两者揿钮卡合(参照图14)。此外,从图14可知,轴部54与凹槽部72a揿钮卡合的部分不是轴部54的中央部,是其两端部(粗径部分)。即,夹着凹槽部72a互相略微突出的突出部分设置于操作部件7的轴部72的下端部,该突出部分越过(乗り越え)轴部54的两端部,从而两者揿钮卡合。由此,操作部件7相对于第1连动部件5能够旋转地被支承。这样,第1连动部件5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另一方面,向上方侧的移动受第2连动部件6限制,所以在组装的多方向输入装置1中,能够防止操作部件7相对于第1连动部件5的卡合脱落,能够提高装置的可靠性。尤其是,通过旋转规定角度后的状态的操作部件7的肩部73与第2连动部件6的抵接,来限制操作部件7的向上方侧的移动,所以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可靠地防止操作部件7相对于第1连动部件5的卡合脱落。
此外,此时,形成为大致圆弧状的肩部73的上表面在沿着大致圆弧状的凹部61a的状态下相对配置,其中大致圆弧状的凹部61a沿长孔61的长边在下表面形成。由此,能够使肩部73的上表面与第2连动部件6的下表面以面来接触,所以能够使向上方向牵拉操作部件7时的应力分散,能够抑制各部件(操作部件、第2连动部件及壳体)的破损或变形。尤其是,使设置于第1连动部件5的轴部54与设置于操作部件7的凹槽部72a卡合,通过第1连动部件5能够旋转地支承操作部件7,所以例如与通过一对突起和一对凹部来能够旋转地支撑操作部件7时相比,能够降低部件的磨损,能够长期间地维持高精度的操作部件7的旋转动作。另外,凹槽部72a在下方侧开口,所以揿钮卡合于第1连动部件5的轴部54时的定位变得容易,能够成为组装性良好器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件7的凹槽部72a沿着轴部72的轴线方向(延伸方向)在下方侧开口,但凹槽部72a不限于此,也可以相对于轴线方向具有角度地在下方侧开口。
这样,操作部件7在轴部72插通于上壳21的开口部211后,与第2连动部件6及第1连动部件5连结。在此情况下,操作部件7的头部71比上壳21的开口部211大。因此,通过第2连动部件6限制操作部件7的向上方侧的移动,另一方面,通过头部71限制操作部件7的向壳体2内的移动,所以能够不考虑操作部件7的脱落地组装多方向输入装置1,所以能够提高组装时的作业性。
接下来,为了组装多方向输入装置1,将与操作部件7、第2连动部件6连结的第1连动部件5设置在弹簧承受部件4的基部41上。此时,调整位置,以使连结于第1连动部件5的磁铁8a的一部分收纳于中间壳23的贯通部234b,并且突出片57插入到中间壳23的限制部235。另外,调整位置,以使连结于第2连动部件6的磁铁9a的一部分收纳于中间壳23的贯通部234a。这样,调整位置后,在上壳21的孔部218,压入中间壳23的具备碰撞筋的突部233,并将上壳21和中间壳23固定。
之后,在装配有GMR元件8b的部分的柔性基板11及加强板11b的贯通孔111,插通在上壳21的外侧面设置的毂213d,并铆接装配。同样地,在装配有GMR元件9b的部分的柔性基板11及加强板11a的贯通孔111,插通毂213d,并铆接装配。然后,组装一体化的中间壳23及上壳21与盖部件22。具体而言,将上壳21的卡合槽213a与盖部件22的保持脚片222卡合,并且,将爪部213b和揿钮孔222a揿钮卡合,在一体化的中间壳23及上壳21上,装配盖部件22。由此,壳体2完成,并组装如图6所示的多方向输入装置1。
另外,作为多方向输入装置1的组装方法,也能够在将构成壳体2的中间壳23及上壳21一体化后使壳体颠倒的状态下,分别在中间壳23的贯通孔232中收纳螺旋弹簧3a~3d。由此,能够提高组装时的作业性。
接着,对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输入装置中,受理了对操作部件7的倾倒操作时的动作的一例进行说明。图15、16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输入装置1受理了倾倒操作时的操作状态的剖视图。图15表示受理了对操作部件7的、在第2连动部件6的长度方向(设为X方向)上的倾倒操作时的剖视图。这里,图15是为了能看到中间壳23的上表面而从略微斜上方侧观看的剖视图。图16表示受理了对操作部件7的、在第2连动部件6的宽度方向(设为Y方向)上的倾倒操作时的剖视图。此外,在图15、16中,为了便于说明,示出了拆下上壳21后的状态。
如图15所示,在受理了对操作部件7的向X方向的倾倒操作时,操作部件7以在第1连动部件5的两端部设置的轴部55a、55b为转动支点,向图15所示的P方向转动。在此情况下,对操作部件7的倾倒操作被转换为第1连动部件5的X方向的转动动作。伴随第1连动部件5的X方向的转动动作,连结于第1连动部件5的磁铁8a(在图15中未图示)也向同一方向旋转。并且,通过第1检测单元8检测与该磁铁8a的旋转相对应的信号。具体而言,由于磁铁8a的旋转,磁铁8a产生的外部磁场的方向变化,GMR元件8b的电阻值变化。基于根据该GMR元件8b的输出信号检测的、GMR元件8b与磁铁8a的相对旋转量(旋转角度),检测磁铁8a的旋转角度。
另外,若进行对操作部件7的倾倒操作,则伴随第1连动部件5的转动,与弹簧承受部件4的基部41面接触的连结部52的下表面的一部分(角部)按压弹簧承受部件4的基部41,将弹簧承受部件4向下方侧按下的力起作用。通过该力,螺旋弹簧3被弹性压缩,弹簧承受部件4被向下方侧按下。此时,弹簧承受部件4整体不是均匀地向下方侧移动,而是位于通过第1连动部件5的连结部52收到按压力的一方侧(图15的左侧)的弹簧承受部件4,比位于另一方侧(图15的右侧)的弹簧承受部件4更大幅地被向下方侧按下。此外,在图15中,为了方便,以弹簧承受部件4被均匀地按下的状态描绘。另外,在按下了弹簧承受部件4时,第2连动部件6的轴部63a、63b由中间壳23的上表面支承,因此第2连动部件6不会与弹簧承受部件4一起向下方侧移动。此外,第1连动部件5的轴部55a、55b也由中间壳23的上表面支承。
另一方面,在对操作部件7的倾倒操作被解除时,弹簧承受部件4被螺旋弹簧3的压靠力顶起(押し上げ),第1连动部件5恢复到初始状态,通过该第1连动部件5,操作部件7被恢复到初始位置。伴随与此,连结于第1连动部件5的磁铁8a恢复到操作前的初始位置,由此与初始位置相对应的信号通过连接器13被输出到外部。
另外,如图16所示,在受理了对操作部件7的向Y方向的倾倒操作时,操作部件7以在第2连动部件6的两端部设置的轴部63a、63b为转动支点,向图16所示的Q方向转动。在此情况下,对操作部件7的倾倒操作被转换为第2连动部件6的Y方向的转动动作。伴随第2连动部件6的Y方向的转动动作,连结于第2连动部件6的磁铁9a(在图16中未图示)向同一方向旋转。并且,通过第2检测单元9检测与该磁铁9a的旋转相对应的信号。具体而言,由于磁铁9a的旋转,磁铁9a产生的外部磁场的方向变化,GMR元件9b的电阻值变化。基于根据该GMR元件9b的输出信号检测的、GMR元件9b与磁铁9a的相对旋转量(旋转角度),检测磁铁9a的旋转角度。
另外,若进行对操作部件7的倾倒操作,则伴随第2连动部件6的旋转,与弹簧承受部件4的基部41面接触的侧壁部62的下表面的一部分(角部)按压弹簧承受部件4的基部41,将弹簧承受部件4向下方侧按下的力起作用。通过该力,螺旋弹簧3被弹性压缩,弹簧承受部件4被向下方侧按下。此时,弹簧承受部件4整体不是均匀地向下方侧移动,而是位于通过第2连动部件6的侧壁部62受到按压力的一方侧(图16的右侧)的弹簧承受部件4,比另一方侧(图16的左侧)更大幅地被下方侧按下。此外,在图16中,为了方便,在弹簧承受部件4被均匀地按下的状态描绘。另外,由于轴部55a、55b、63a、63b分别由中间壳23的上表面支承,因此第1连动部件5及第2连动部件6不会与弹簧承受部件4一起向下方侧移动。
另一方面,在对操作部件7的倾倒操作被解除时,弹簧承受部件4由于螺旋弹簧3的压靠力顶起,第2连动部件6恢复到初始状态,通过该第2连动部件6,操作部件7恢复到初始位置。伴随与此,连结于第2连动部件6的磁铁9a恢复到操作前的初始位置,由此与初始位置相对应的信号通过连接器13被输出到外部。
另外,在操作部件7被向X方向与Y方向的中间方向进行倾倒操作时,成为图15和图16的组合的动作,第1连动部件5和第2连动部件6的两者转动。并且,若对操作部件7的倾倒操作被解除,则通过第1连动部件5及第2连动部件6,操作部件7恢复到初始状态。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输入装置1中,沿着多方向输入装置1的上下方向(操作部件7的突出方向),使弹性部件即螺旋弹簧3的至少一部分与第1连动部件5及第2连动部件6部分重合,因此能够减小高度方向的尺寸,能够使收纳螺旋弹簧3的壳体2薄型化,进而能够实现多方向输入装置整体1的薄型化。另外,通过利用螺旋弹簧3作为用于使操作部件7恢复的弹性部件,能够长期确保良好的恢复性能。
另外,由于将螺旋弹簧3配置于两个连动部件间,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易成为无效空间的壳体2内的四角部附近的空间,能够实现壳体2的小型化。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输入装置30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输入装置1的不同点在于,操作部件的结构、上壳的结构、以及弹簧承受部件的结构。以下,以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输入装置1的不同点为中心对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输入装置30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输入装置30,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输入装置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输入装置30的分解立体图。图18是从后部斜下方观看多方向输入装置3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7及图18所示,该多方向输入装置30在由上壳32、中间壳23及盖部件22构成的大致箱状的壳体2内包括:螺旋弹簧3,构成弹性部件;弹簧承受部件33,承受螺旋弹簧3的上端部;第1连动部件5及第2连动部件6,在互相正交的状态下能够转动地保持于壳体2;操作部件31,在多方向输入装置30的上下方向上延伸,根据其倾倒动作使第1连动部件5及第2连动部件6转动;以及第1检测单元8及第2检测单元9,分别检测第1连动部件5及第2连动部件6的转动动作。
操作部件31是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输入装置1的操作部件7上还设置有凸缘部311的结构。图19A是操作部件31的侧视图,图19B是操作部件31的仰视图。如图19A所示,操作部件31在头部71与肩部73之间设置有凸缘部311。凸缘部311配设于第1连动部件5及第2连动部件6的上方侧。凸缘部311仰视时具有大致圆形状(参照图19B),凸缘部311的直径设定为比头部71的直径小。在凸缘部311的下表面部,设置有平面状的平面部311a。
上壳32例如对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成型而构成,设置成向大致下方侧开口的箱状。在上壳32的中央部,设置有圆形状的开口部211。在开口部211的周围,设置有向上方侧锥状地突出的壁部212。在上壳32的外周壁部,设置有与盖部件22的保持脚片222卡合的多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条)卡合槽213a。在卡合槽213a的大致中央部,设置有与在保持脚片222设置的揿钮孔222a揿钮卡合、向外侧突出的爪部213b。在上壳32的外周壁部中的、特定的邻接的两边,设置有用于配置第1检测单元8及第2检测单元9的向下方侧开口的剖面U字状(圆弧状)的缺口部213c(参照图18)。在缺口部213c的周围,设置有向外侧突出的多个毂213d。这些毂213d为了将柔性基板11及加强板11a、11b装配在上壳32而利用,插通到柔性基板11及加强板11a、11b的贯通孔111,并且从该贯通孔111突出的前端部被堵死并铆接,其中,所述柔性基板11及加强板11a、11b位于装配构成第1检测单元8的GMR元件8b或构成第2检测单元9的GMR元件9b的部分。此外,在图18中,毂213d以铆接后的形状示出。
在上壳32的下表面,以包围开口部211的方式,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壁部214a~214d。在壁部214a~214d,分别设置有向下方侧开口的剖面U字状(圆弧状)的轴承部215。在壁部214a与上壳32的外周壁部之间,设置有用于容纳磁铁9a的容纳部216a。在壁部214b与上壳32的外周壁部之间,设置有用于容纳磁铁8a的容纳部216b。另外,在上壳32的下表面,以包围开口部211并且其间分别夹着壁部214a~214d的方式,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槽部321。在槽部321,容纳后述的弹簧承受部件33的延出部332及承受部333。在槽部321,分别设置有向下方侧突出的突起217。在上壳32的下表面,设置有压入中间壳23的具备碰撞筋的突部233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孔部218。另外,在上壳32的下表面,在组装多方向输入装置30时与IC12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凹部322。
弹簧承受部件33例如对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成型而构成,具有:设置成大致圆筒状的基部331、从基部331向下方侧倾斜着向外侧延出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延出部332以及从延出部332的下端部向基部331的径向外侧延出的承受部333。基部311配设于第1连动部件5及第2连动部件6的上方侧并且在操作部件31的凸缘部311的下表面侧。在基部331的中央部,设置有圆形状的开口部331a。开口部331a的直径被设定为与上壳32的开口部211的直径大致相同或稍小。承受部333设置成平板状,在其中央部分别设置有贯通孔333a。另外,在承受部333的下表面,分别以贯通孔333a为中心,设置有直径比贯通孔333a的直径大的凹部333b。在凹部333b,分别收纳螺旋弹簧3的上端部。即,成为以弹簧承受部件33的承受部333承受螺旋弹簧3的上端部的状态。另外,在贯通孔333a中,分别插通上壳32的突起217。这样,插通于贯通孔333a的突起217作为对弹簧承受部件33进行能够上下动地引导的引导部发挥功能。由此,即使螺旋弹簧3各自的压靠力不同,也能够使弹簧承受部件33顺畅地上下移动,能够进行良好的操作。
接下来,对组装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输入装置30的状态进行说明。图20是从组装了多方向输入装置30的状态拆下上壳32时的立体图。图21是在多方向输入装置30装配了上壳32的状态的、图20的D-D线向视剖视图。图22是从组装了多方向输入装置30的状态拆下上壳32时的剖视图,是图20的E-E线向视剖视图。
如图20所示,在上壳32的内部,在第2连动部件6的下方正交地配置有第1连动部件5。在第2连动部件6及第1连动部件5的上方,配置有弹簧承受部件33的基部331。螺旋弹簧3(3a~3d)分别收纳于中间壳23的贯通孔232。螺旋弹簧3的下端部由盖部件22的底面部221接住(受け止められている)。螺旋弹簧3的上端部分别收纳于在弹簧承受部件33的承受部333的下表面设置的凹部333b(在图20中未图示)。这样,通过将螺旋弹簧3的一部分能够弹性变形地设置在位于盖部件22及弹簧承受部件33之间的贯通孔232内,能够在多方向输入装置30的上下方向(操作部件31的突出方向)上,使螺旋弹簧3的至少一部分与第1连动部件5及第2连动部件6部分重合。通过该结构,能够减小高度方向的尺寸,所以能够使收纳螺旋弹簧3的壳体2薄型化,进而能够实现多方向输入装置30整体的薄型化。
另外,螺旋弹簧3a~3d在壳体2内沿俯视时正交配置的第1连动部件5及第2连动部件6的延设方向之间的方向而配置。即,在图20中,在从操作部件31的突出方向侧(上方侧)观看时,若将磁铁8a的位置表示为0°,将磁铁9a的位置表示为90°,将第1连动部件5的轴部55b的位置表示为180°,将第2连动部件6的轴部63b的位置表示为270°,则螺旋弹簧3a~3d的位置分别能够表示为45°、135°、225°、315°(只是,在图20中螺旋弹簧3b(135°)未图示)。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有效地利用易成为无效空间的壳体2内的四角部附近的空间,因此能够实现壳体2的小型化。
另外,承受了螺旋弹簧3的压靠力的弹簧承受部件33的基部331上表面与操作部件31的凸缘部311下表面的平面部311a弹性连接(参照图21、22)。通过该结构,能够使凸缘部311与弹簧承受部件33的基部331直接接触,因此能够给操作者带来没有不适感的操作感触。另外,在对操作部件31的倾倒操作被解除时,承受了螺旋弹簧3的压靠力的弹簧承受部件33的基部331上表面与操作部件31的凸缘部311下表面面接触,从而能够使操作部件31高精度地恢复到直立状态。
此外,凸缘部311通过弹簧承受部件33承受螺旋弹簧3的压靠力,因此在凸缘部311作用向上方侧(上壳32侧)的力。这里,设置有凸缘部311的操作部件31与第1连动部件5的轴部54揿钮卡合。因此,轴部54成为限制部,限制操作部件31的向上方侧的移动,能够避免凸缘部311与上壳32的顶面(壁部212的下表面)抵接。因此,即使操作部件31被倾倒操作,也能够防止凸缘部311与上壳32的滑动连接,能够抑制操作部件31及上壳32的磨损的发生。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输入装置30中,沿着多方向输入装置30的上下方向(操作部件31的突出方向),使作为弹性部件的螺旋弹簧3的至少一部分与第1连动部件5及第2连动部件6部分重合,因此能够减小高度方向的尺寸,能够使收纳螺旋弹簧3的壳体2薄型化,进而能够实现多方向输入装置整体30的薄型化。另外,通过利用螺旋弹簧3作为弹性部件,能够长期确保良好的恢复性能。
另外,通过弹簧承受部件33的基部331上表面与操作部件31的凸缘部311下表面的平面部311a抵接的结构,能够使凸缘部311与弹簧承受部件33的基部331直接接触,因此能够给操作者带来没有不适感的操作感触。另外,在对操作部件31的倾倒操作被解除时,能够使操作部件31高精度地恢复到直立状态。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附图所示的大小及形状等,不限定于此,能够在发挥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适当变更。除此之外,只要未脱离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能够适当变更而实施。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位于俯视时正交配置的第1连动部件5与第2连动部件6之间的四处分别设置各一个螺旋弹簧3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结构。在想要使操作部件7(31)恢复的力变强时,还可以在四处各设置多个螺旋弹簧3。另外,也可以使在位于第1连动部件5与第2连动部件6之间的四处配设的螺旋弹簧3的数目以例如1个、2个、1个、2个的方式在各处不同。该结构在想要使操作部件7(31)的恢复特性具有方向性时是有效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利用磁铁8a、9a和GMR元件8b、9b作为检测连动部件(第1连动部件5、第2连动部件6)的转动动作的检测单元(第1检测单元8、第2检测单元9)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检测单元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使用旋转型的可变电阻器。

Claims (14)

1.一种多方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壳体,具有开口;
操作部件,一部分从所述开口突出,能够进行倾倒操作;
第1连动部件及第2连动部件,以根据所述操作部件的倾倒操作而转动并且转动轴线互相正交的方式延伸,保持于所述壳体内;
第1检测单元及第2检测单元,分别检测所述第1连动部件及所述第2连动部件的转动动作;以及
弹性部件,使所述操作部件恢复到倾倒操作前的初始状态,
所述操作部件以向与所述第1连动部件及所述第2连动部件的各自的转动轴线交叉的方向突出的方式配置,
所述弹性部件由分别在位于俯视时所述第1连动部件和所述第2连动部件之间的四处设置的螺旋弹簧构成,并且沿着所述操作部件的突出方向,所述螺旋弹簧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1连动部件及所述第2连动部件部分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方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上壳,形成有所述开口;装配部件,与所述上壳相对配置,并且承受所述螺旋弹簧的下端部;以及中间壳,配置于所述上壳及所述装配部件之间,
在所述中间壳,设置使所述螺旋弹簧能够插通的贯通部,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承受所述螺旋弹簧的上端部的弹簧承受部件,所述螺旋弹簧在能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插通于位于所述弹簧承受部件及所述装配部件之间的所述贯通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方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壳的贯通部具有:第1收纳部,收纳所述螺旋弹簧的下端部的端部磨平圈部分;以及第2收纳部,形成为直径比所述第1收纳部的直径大,配设于该第1收纳部的上方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多方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承受部件具有:基部,配置于所述第1连动部件及所述第2连动部件的下侧;延出部,位于所述第1连动部件和所述第2连动部件之间,从所述基部向上方侧延伸;以及承受部,从所述延出部向外侧延伸,以所述承受部承受所述螺旋弹簧的上端部,并且经由所述基部使所述螺旋弹簧的压靠力作用于所述第1连动部件及所述第2连动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方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承受部件由金属板构成,在所述承受部设置筒状部,并且在所述筒状部插入设置于所述上壳的突起,并将所述螺旋弹簧配置在所述筒状部的外周侧,在此状态下,通过所述突起能够上下移动地引导所述弹簧承受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方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配部件由金属板构成,所述弹簧承受部件和所述装配部件通过由金属线材构成的所述螺旋弹簧而导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方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配部件,设置有向下方侧突出的弹性片。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多方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操作部件,经由所述弹簧承受部件承受所述螺旋弹簧的压靠力的凸缘部设置于所述第1连动部件及所述第2连动部件的上方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方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承受部件具有:基部,配置于所述第1连动部件及所述第2连动部件与所述凸缘部之间;延出部,位于所述第1连动部件和所述第2连动部件之间,从所述基部向下方侧延伸;以及承受部,从所述延出部向外侧延伸,
以所述承受部承受所述螺旋弹簧的上端部,并且经由所述基部使所述螺旋弹簧的压靠力作用于所述凸缘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方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壳,设置有对所述弹簧承受部件进行能够上下移动地引导的引导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方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连动部件,设置限制承受了所述螺旋弹簧的压靠力的所述操作部件向上方侧的移动的限制部。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方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壳及所述弹簧承受部件的承受部的至少一方,设置有插入到所述螺旋弹簧的内周侧的突起。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方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检测单元具有伴随所述第1连动部件的转动而旋转的磁铁和与该磁铁相对配置的磁检测元件,所述第2检测单元具有伴随所述第2连动部件的转动而旋转的磁铁和与该磁铁相对配置的磁检测元件。
1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多方向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连动部件及所述第2连动部件上,分别在两端部设置有轴部,所述轴部在所述上壳与所述中间壳之间被保持为能够转动,并且在所述上壳及所述中间壳的至少一方设置限制部,所述限制部限制所述第1连动部件及所述第2连动部件的沿着各自的转动轴线方向的运动。
CN201210288970.7A 2011-09-15 2012-08-14 多方向输入装置 Active CN1029990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01796A JP5820209B2 (ja) 2011-09-15 2011-09-15 多方向入力装置
JP201796/2011 2011-09-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99083A true CN102999083A (zh) 2013-03-27
CN102999083B CN102999083B (zh) 2014-11-26

Family

ID=479277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88970.7A Active CN102999083B (zh) 2011-09-15 2012-08-14 多方向输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20209B2 (zh)
CN (1) CN102999083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71772A (zh) * 2014-03-21 2014-06-18 东莞福哥电子有限公司 高检测精度的3d旋转输入装置
CN105045333A (zh) * 2015-08-31 2015-11-11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摇杆机构及使用该摇杆机构的控制装置
CN105786083A (zh) * 2016-05-20 2016-07-20 艾佛森(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摇杆装置
CN111669890A (zh) * 2020-06-29 2020-09-15 深圳市致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路板、多方向输入装置、手柄及游戏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524727B2 (ja) 2020-11-18 2024-07-30 株式会社タダノ 産業用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ラ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0813A (zh) * 1999-08-10 2001-08-29 星电器制造株式会社 多向输入装置
CN1135462C (zh) * 1999-04-22 2004-01-21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多方向输入装置
CN1476030A (zh) * 2002-07-22 2004-02-18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多方向输入装置
CN1684213A (zh) * 2004-04-15 2005-10-19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多向输入装置
CN1885464A (zh) * 2005-06-22 2006-12-27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操纵杆控制器
CN101031856A (zh) * 2004-12-30 2007-09-05 电气联合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旋钮组件
CN101315569A (zh) * 2007-06-01 2008-12-03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多方向输入装置
JP2010153199A (ja) * 2008-12-25 2010-07-08 Alps Electric Co Ltd 多方向入力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12204B2 (ja) * 1987-11-25 1998-02-10 神鋼電機株式会社 ジョイステック型コントローラ
JP4599677B2 (ja) * 2000-07-13 2010-12-15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ジョイスティック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462C (zh) * 1999-04-22 2004-01-21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多方向输入装置
CN1310813A (zh) * 1999-08-10 2001-08-29 星电器制造株式会社 多向输入装置
CN1476030A (zh) * 2002-07-22 2004-02-18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多方向输入装置
CN1684213A (zh) * 2004-04-15 2005-10-19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多向输入装置
CN101031856A (zh) * 2004-12-30 2007-09-05 电气联合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旋钮组件
CN1885464A (zh) * 2005-06-22 2006-12-27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操纵杆控制器
CN101315569A (zh) * 2007-06-01 2008-12-03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多方向输入装置
JP2010153199A (ja) * 2008-12-25 2010-07-08 Alps Electric Co Ltd 多方向入力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71772A (zh) * 2014-03-21 2014-06-18 东莞福哥电子有限公司 高检测精度的3d旋转输入装置
CN103871772B (zh) * 2014-03-21 2016-06-15 东莞福哥电子有限公司 高检测精度的3d旋转输入装置
CN105045333A (zh) * 2015-08-31 2015-11-11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摇杆机构及使用该摇杆机构的控制装置
CN105045333B (zh) * 2015-08-31 2017-06-16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摇杆机构及使用该摇杆机构的控制装置
CN105786083A (zh) * 2016-05-20 2016-07-20 艾佛森(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摇杆装置
CN105786083B (zh) * 2016-05-20 2017-12-26 艾佛森(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摇杆装置
CN111669890A (zh) * 2020-06-29 2020-09-15 深圳市致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路板、多方向输入装置、手柄及游戏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20209B2 (ja) 2015-11-24
JP2013065067A (ja) 2013-04-11
CN102999083B (zh) 2014-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00434B (zh) 多方向输入装置
CN102999083B (zh) 多方向输入装置
US10468804B2 (en) Connector terminal assembly
CN104270559A (zh) 摄像机模块
US20140098491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ccessory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electronic device and accessory
CN102097241B (zh) 旋转型电子部件
JP5021096B2 (ja) 磁気カードリーダ
KR101634027B1 (ko) 스위치
CN103296529B (zh) 盘式卡插件
CN203224662U (zh) 透镜驱动装置
CN102916295B (zh) 卡连接器
CN102411397B (zh) 多向输入装置
CN102017347A (zh) 带端子电路箱
WO2009033180A1 (en) Interchangable lever assemblies
US7313410B2 (en) Mobile phone and battery-releasing device thereof
JP6037850B2 (ja) グロメット
JP5402718B2 (ja) コネクタ
JP2022095917A (ja) コンタクト
CN103163937B (zh) 多向输入装置
CN104953339A (zh)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KR101042867B1 (ko) 카드용 커넥터
JP5980140B2 (ja) カードコネクタ
KR101727994B1 (ko) 측면 실장형 컨텍트와 그 결합구조
JP5943208B2 (ja) カードコネクタ
CN102543547B (zh) 多方向输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ine Alpine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