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73547B - 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贴剂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贴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73547B
CN102973547B CN201210547936.7A CN201210547936A CN102973547B CN 102973547 B CN102973547 B CN 102973547B CN 201210547936 A CN201210547936 A CN 201210547936A CN 102973547 B CN102973547 B CN 1029735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eugenol
treatment
acupuncture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4793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73547A (zh
Inventor
文跃强
贾波
胡静
彭腾
杨洁
陈姣
冯跃
李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led Critical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to CN20121054793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973547B/zh
Publication of CN1029735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735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735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7354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贴剂,它由以下组分及重量份的组分制成:丁香酚1~2份,大蒜素1~3份。本发明由天然药用原料的提取物组合而成,涂敷在人体经络穴位上,具有针灸针刺样作用,可代替针灸针具的穴位针刺治疗,尤其适用于畏惧针刺、晕针的患者;本发明对局部穴位或局部皮肤均有渗透治疗作用,作用机制及治疗作用明确,除对消化性溃疡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外,对腹泻、腹胀具有兼顾治疗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贴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贴剂,特别涉及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贴剂。
背景技术
针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手段,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属于“内病外治”的范畴。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部位,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中医学认为穴位为经气充溢、反应敏感之处为经气输注体表和病变内传之位。现代研究经络认为穴位的反应点是人体控制系统中生理和病理信息在体表的输出端及体表上外界信息较易输入的部位。经穴区域内角质层较薄,神经结构和肥大细胞相当集中,这些结构时穴位具有外敏性。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是在中医整理观念指导下,将中药或中药的有效成分配制成丸、散、膏等剂型,直接贴敷于穴位上,利用中药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到达内病外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并以其有效性、简便性、无毒性逐渐被人们重视。
丁香(Flos Caryophylli)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Caryophyllata Thunb)的干燥花蕾。丁香主要含环烯醚萜苷类、酚酸类和黄酮类成分,其中丁香酚为丁香的主要有效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菌消炎、抗病毒和保肝利胆等药理活性,能够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性肠胃炎和急性乳腺炎等感染性疾病,同时可以预防肝损伤,增强肝脏的排泄功能。
大蒜素(Allicin)百合科植物大蒜Allium Sativum L.的地下鳞茎提取物,具有抗菌作用、抗原虫和抗滴虫作用。对肺部和消化道的霉菌感染有抑制作用,大蒜与肿瘤抽出物相混时,瘤组织发育受阻。对胆固醇引起家兔高胆固醇血症,高血液凝固性和主动脉脂质沉积具有保护作用。并有降低血胆固醇、三酸甘油酯和脂蛋白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组分简单、且由天然药用原料的有效成分或其药用原料的有效成分的提取物组合制成的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贴剂,该贴剂具有治疗消化系疾病的作用,且制作成本低廉,写到和使用方便;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时提供了一种制作该贴剂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贴剂,它是由丁香酚和大蒜素混合组成,丁香酚和大蒜素按以下重量比配比而成:丁香酚1~2份,大蒜素1~3份。
所述的中药贴剂的组分为:丁香酚1份、大蒜素2份。
所述的中药贴剂的组分为:丁香酚1份、大蒜素3份。
所述的中药贴剂的组分为:丁香酚2份、大蒜素1份。
所述的中药贴剂的组分为:丁香酚2份、大蒜素3份。
中药贴剂的制作方法为:
S1:按重量比称取丁香酚和大蒜素,将两者混合后待用;
S2:称取药用辅助料放入蒸发皿中,所述的辅助料及其重量比为:硬脂酸15份、白凡士林8份、硬脂酸甘油酯10份、甘油5份,将蒸发皿放置在恒温水浴锅上加热至80℃,直至辅助料溶解,并进行保温;
S3:将混合均匀的丁香酚和大蒜素加入蒸发皿中,并用玻璃棒均匀搅拌,使其与辅助料相溶解后注入圆形片剂模具中,冷却成型后脱模,并制备成0.5g的圆形药片;
S4:将制得的圆形药片放置在带有防渗圈的无纺胶布中间,密封包装即得成品。
丁香酚的制备方法为:在2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15g样品和100mL 90%的乙醇,微沸下回流1h,过滤。滤液用5%的氢氧化钠25mL固定(pH=9~10),过滤,蒸除乙醇,每次用25mL乙醚萃取3次;水层用5mol/L盐酸酸化,调溶液pH=5,每次用25mL乙醚萃取3次,合并萃取液,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除乙醚,得产品;折射率nD20=1.5406,确定产品为丁香酚。
大蒜素的制备方法为:取去根去皮洗净的大蒜约10kg,加入压榨机加压至80MPa冷压,所得压榨液恒温25℃1小时,抽滤,取滤液,过5L柱体积的D101大孔树脂吸附,用20L乙醇∶乙二醇∶水=5∶2∶3混合液以1BV/h流速洗脱,洗脱液经ESNA纳滤膜浓缩,得166ml浓缩液,用350ml 90%乙醇萃取,醇相减压浓缩,最终得到102g淡黄色液体产品(大蒜素含量95.3%)。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该贴剂成分由天然药用原料的提取物组合而成,涂敷在人体经络穴位上,具有针灸针刺样作用,可代替针灸针具的穴位针刺治疗,尤其适用于畏惧针刺、晕针的患者;
(2)该贴剂成分对局部穴位或局部皮肤均有渗透作用,对局部穴位或局部皮肤起治疗作用;
(3)该贴剂成分为天然药用原料的提取物,其有效成分,作用机制及治疗作用更加明确;
(4)该贴剂除对消化性溃疡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外,对腹泻、腹胀具有兼顾治疗作用;
(5)该贴剂制备成本低廉,携带和使用都很方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本发明所保护的内容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实施例1: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贴剂,它是由丁香酚和大蒜素混合组成,丁香酚和大蒜素按以下重量比配比而成:丁香酚1份,大蒜素1份。
中药贴剂的制作方法为:
S1:称取丁香酚10g,大蒜素10g,将两者混合后待用;
S2:称取药用辅助料放入蒸发皿中,所述的辅助料及其重量分别为:硬脂酸150g、白凡士林80g、硬脂酸甘油酯100g、甘油50g,将蒸发皿放置在恒温水浴锅上加热至80℃,直至辅助料溶解,并进行保温;
S3:将混合均匀的丁香酚和大蒜素加入蒸发皿中,并用玻璃棒均匀搅拌,使其与辅助料相溶解后注入圆形片剂模具中,冷却成型后脱模,并制备成0.5g的圆形药片;
S4:将制得的圆形药片放置在带有防渗圈的无纺胶布中间,密封包装即得成品。
实施例2: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贴剂,它是由丁香酚和大蒜素混合组成,丁香酚和大蒜素按以下重量比配比而成:丁香酚1份,大蒜素2份。
中药贴剂的制作方法为:
S1:称取丁香酚10g,大蒜素20g,将两者混合后待用;
S2:称取药用辅助料放入蒸发皿中,所述的辅助料及其重量分别为:硬脂酸150g、白凡士林80g、硬脂酸甘油酯100g、甘油50g,将蒸发皿放置在恒温水浴锅上加热至80℃,直至辅助料溶解,并进行保温;
S3:将混合均匀的丁香酚和大蒜素加入蒸发皿中,并用玻璃棒均匀搅拌,使其与辅助料相溶解后注入圆形片剂模具中,冷却成型后脱模,并制备成0.5g的圆形药片;
S4:将制得的圆形药片放置在带有防渗圈的无纺胶布中间,密封包装即得成品。
实施例3: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贴剂,它是由丁香酚和大蒜素混合组成,丁香酚和大蒜素按以下重量比配比而成:丁香酚1份,大蒜素3份。
中药贴剂的制作方法为:
S1:称取丁香酚10g,大蒜素30g,将两者混合后待用;
S2:称取药用辅助料放入蒸发皿中,所述的辅助料及其重量分别为:硬脂酸150g、白凡士林80g、硬脂酸甘油酯100g、甘油50g,将蒸发皿放置在恒温水浴锅上加热至80℃,直至辅助料溶解,并进行保温;
S3:将混合均匀的丁香酚和大蒜素加入蒸发皿中,并用玻璃棒均匀搅拌,使其与辅助料相溶解后注入圆形片剂模具中,冷却成型后脱模,并制备成0.5g的圆形药片;
S4:将制得的圆形药片放置在带有防渗圈的无纺胶布中间,密封包装即得成品。
实施例4: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贴剂,它是由丁香酚和大蒜素混合组成,丁香酚和大蒜素按以下重量比配比而成:丁香酚2份,大蒜素1份。
中药贴剂的制作方法为:
S1:称取丁香酚20g,大蒜素10g,将两者混合后待用;
S2:称取药用辅助料放入蒸发皿中,所述的辅助料及其重量分别为:硬脂酸150g、白凡士林80g、硬脂酸甘油酯100g、甘油50g,将蒸发皿放置在恒温水浴锅上加热至80℃,直至辅助料溶解,并进行保温;
S3:将混合均匀的丁香酚和大蒜素加入蒸发皿中,并用玻璃棒均匀搅拌,使其与辅助料相溶解后注入圆形片剂模具中,冷却成型后脱模,并制备成0.5g的圆形药片;
S4:将制得的圆形药片放置在带有防渗圈的无纺胶布中间,密封包装即得成品。
丁香酚和大蒜素的至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5: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贴剂,它是由丁香酚和大蒜素混合组成,丁香酚和大蒜素按以下重量比配比而成:丁香酚2份,大蒜素3份。
中药贴剂的制作方法为:
S1:称取丁香酚20g,大蒜素30g,将两者混合后待用;
S2:称取药用辅助料放入蒸发皿中,所述的辅助料及其重量分别为:硬脂酸150g、白凡士林80g、硬脂酸甘油酯100g、甘油50g,将蒸发皿放置在恒温水浴锅上加热至80℃,直至辅助料溶解,并进行保温;
S3:将混合均匀的丁香酚和大蒜素加入蒸发皿中,并用玻璃棒均匀搅拌,使其与辅助料相溶解后注入圆形片剂模具中,冷却成型后脱模,并制备成0.5g的圆形药片;
S4:将制得的圆形药片放置在带有防渗圈的无纺胶布中间,密封包装即得成品。
下面通过具体的药学试验来验证本发明:
一、本发明药膏治疗大鼠应激性急性胃粘膜病变试验
(一)试验材料
1、试验动物
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48只,雌雄各半,体重180±20g,由四川抗菌素研究所提供。试验前将动物称重,编号,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针灸组,试验组A组(1:1),试验组B组(2:1),试验组C组(2:3),一共六组,每组8只。
2、主要试剂及仪器
胃泌素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由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
胃动素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由北京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提供。
β–NADPH、NBT:SIGMA公司生产。
碘化乙酰硫代胆碱:SIGMA公司生产。
血管活性肠肽(VIP)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SIGMA公司生产。
WQ-10C型多用电子穴位测定治疗仪:北京海淀电子医疗仪器厂生产。
(二)试验样品制备
1、试验组A组(1:1):称取丁香酚10g,大蒜素10g,将两者均匀混合,备用。称取辅料硬脂酸150g,白凡士林80g,硬脂酸甘油酯100g及甘油50g放入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到恒温水浴锅上加热,加热至80℃溶解,保温。再将均匀混合后的原料丁香酚和大蒜素加入至蒸发皿中,用玻璃棒均匀搅拌,使其与辅料相溶解。注入圆形片剂模具中,冷却成型,脱模,制备成0.5g的圆形药片,将圆形药片放置在带有防渗圈的无纺胶布中间,密封包装即得成品。
2、试验组B组(2:1):称取丁香酚20g,大蒜素10g,将两者均匀混合,备用。称取辅料硬脂酸150g,白凡士林80g,硬脂酸甘油酯100g及甘油50g放入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到恒温水浴锅上加热,加热至80℃溶解,保温。再将均匀混合后的原料丁香酚和大蒜素加入至蒸发皿中,用玻璃棒均匀搅拌,使其与辅料相溶解。注入圆形片剂模具中,冷却成型,脱模,制备成0.5g的圆形药片,将圆形药片放置在带有防渗圈的无纺胶布中间,密封包装即得成品。
3、试验组C组(2:3):称取丁香酚20g,大蒜素30g,将两者均匀混合,备用。称取辅料硬脂酸150g,白凡士林80g,硬脂酸甘油酯100g及甘油50g放入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到恒温水浴锅上加热,加热至80℃溶解,保温。再将均匀混合后的原料丁香酚和大蒜素加入至蒸发皿中,用玻璃棒均匀搅拌,使其与辅料相溶解。注入圆形片剂模具中,冷却成型,脱模,制备成0.5g的圆形药片,将圆形药片放置在带有防渗圈的无纺胶布中间,密封包装即得成品。
(三)试验方法及步骤
1、造模方法
采用束缚-冷应激方法,将大鼠四肢固定直立浸泡于0~4℃水中,水深至剑突下,浸泡时间为30分钟。造模完成即进行试验处理。
2、治疗及处理方法
空白对照组:除禁食12~18小时外,不作其余处理。
模型组:禁食12~18小时后予以造模处理。
针灸组:禁食12~18小时后予以针刺“中脘”、“神阙”、“天枢”、“胃俞”,连接WQ-10C型多用电子穴位测定治疗仪,选用疏密波型,频率20~100Hz,强度以肌肉抽动为度,时间为30分钟。取穴定位参考有关人体穴位和《实验针灸学》一书。每日1次,共治疗3日。治疗完毕取血处死。
试验组A组(1:1):禁食12~18小时后取“中脘”、“神阙”、“天枢”、“胃俞”,穴位敷贴时间为30分钟。0.5g/贴,每日1次,共治疗3日。治疗完毕取血处死。
试验组B组(2:1):禁食12~18小时后取“中脘”、“神阙”、“天枢”、“胃俞”,穴位敷贴时间为30分钟。0.5g/贴,每日1次,共治疗3日。治疗完毕取血处死。
试验组C组(2:3):禁食12~18小时后取“中脘”、“神阙”、“天枢”、“胃俞”,穴位敷贴时间为30分钟。0.5g/贴,每日1次,共治疗3日。治疗完毕取血处死。
(四)、试验指标观测方法
1、一般状况的观察
分别观察记录各组大鼠造模前后及治疗前后的一般状态。内容包括:神态、反应、活动、大便、只听温度和颜色。
2、取材方法
六组动物同时处死,采用股动脉放血法,剖腹取胃,沿胃大弯剪开,滤纸上铺开,冷生理盐水冲洗胃内容物,计算胃粘膜损伤指数。
3、胃粘膜损伤指数
参照Guth等方法,根据出血面积的大小确定指数并累计总和。条纹状出血带长度达1mm,指数为1,条纹状出血带长度达2mm,指数为2,以此类推。不足1mm者,指数为0.5,出血带横径超过1mm者,指数加倍。最后计算指数的总和。
(Guth方法:Guth,etal.Topical aspirin plus Hcl gastric lesion inrat.Gastroenterology,1979;76(1):88)
4、血清胃泌素的测定
股动脉取血2ml注入玻璃试管中,不抗凝,静置2~4h后以棉签剥离管壁,2000r/min下离心20min,分离血清,-20℃保存。
(五)、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PEM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运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Ridit分析法。
(六)、试验结果
1、一般状况观察结果
正常大鼠活泼好动,反应灵敏,四肢色红肢温,大便呈颗粒状。造模过程中开始大鼠极力上窜挣咬,心跳呼吸加速,时发尖叫,渐渐趋于平静无力状态。造模结束时缩作一团全身哆嗦,反应迟钝,腹部以下触之冰冷,后肢色青,大便稀溏。模型组静置30min者肌肉哆嗦渐止,余情况无明显改变。三组贴剂试验组活动增多,呈缓慢爬行步态,反应增强,后肢温度上升,肢色渐红。
2、胃粘膜损伤指数观察结果
正常大鼠的胃粘膜光滑,色淡红,无出血点出血带;模型组大鼠胃粘膜出现出血点、条纹状出血带,胃体部较胃窦部为甚,严重者出血点弥漫,说明造模成功;针灸组及试验组A组、B组、C组亦有出血点、出血带,但胃粘膜损伤较模型组轻,其损伤指数见表1。
表1各组大鼠胃粘膜损伤指数比较
Figure BDA00002603213300071
Figure BDA00002603213300072
注:△表示与模型组相比P<0.05
如表1所示:模型组胃粘膜损伤指数显著高于针灸组及试验组A组、试验组B组、试验组C组(P<0.05),试验组A组、试验组B组、试验组C组与针灸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针灸组和试验组A组、试验组B组、试验组C组可改善大鼠胃粘膜的损伤,对胃粘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中实验组B组疗效优于针灸组疗效。
3、胃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胃壁各层结构清楚可见,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浆膜层均未见异常改变;模型组胃组织出现变性坏死,病变多局限于粘膜上皮及固有层内,主要变性为粘膜破损或脱落,上皮细胞和腺细胞水样变性,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内出现红染的蛋白颗粒,部分细胞呈现空网状的胞浆,甚至胞核固缩深染或溶解呈红染的无结构物质。坏死区域有少量炎细胞浸润,主要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血管扩张、充血,镜下可见组织间陈旧出血。严重者病变波及粘膜肌层和粘膜下层,出现变性坏死及水肿。针灸组与试验组A组、试验组B组、试验组C组大鼠胃壁固有层以内亦出现不同程度变性坏死,但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病理形态改变具体情况详见表2。
表2各组大鼠胃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Figure BDA00002603213300081
注:“–”表示无变性坏死;“﹢”指小灶性变性坏死;“﹢﹢”指片状、较大面积(占一个低倍视野以上)的变性坏死;“﹢﹢﹢”指有两处及以上的片状,较大面积的变性坏死。
如表2所示:上述结果提示针灸组和试验组A组、试验组B组、试验组C组穴敷对大鼠应激所致的病变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4、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结果
表3各组大鼠血清胃泌素含量的比较
Figure BDA00002603213300082
注:“﹡”表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如表3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胃泌素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针灸组和试验组A组其含量较模型组上升,呈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B组、试验组C组含量较模型组升高,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针灸组与试验组A组、试验组B组、试验组C组之间含量均较空白对照组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之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显示束缚-冷应激法造模后,大鼠血清胃泌素含量下降,通过针灸针刺或中药贴剂穴敷后可升高大鼠血清胃泌素含量。
5、一氧化氮合成酶(NOS)阳性神经染色观察
光镜下观察:空白对照组大鼠胃壁各层富含NOS阳性的蓝色神经纤维。粘膜上皮细胞深染,呈强阳性,腺体周围神经纤维呈中度染色,固有膜内大量血管内皮细胞染色浅淡。粘膜下层富含浅染的条丝状、网状神经纤维及小血管,可见少量节细胞,呈中度染色。肌层亦可见少量浅染的神经纤维及小血管。肌间神经丛神经纤维呈条状丝状分布,其间含很多深染的节细胞,或三五成群,或单个散在。胞核区空白,边界清晰,胞浆呈蓝色,部分细胞突起清晰可见。模型组NOS阳性神经分布与空白对照组大致相同,整体颜色浅,阳性神经元及神经纤维数目减少。针灸组阳性神经分布同空白对照组相似但染色浅,数量少。试验组A组、试验组B组、试验组C组阳性神经分布均同空白对照组相似,染色较深,肌间神经纤维纵横多久。空白对照组试验无阳性结果。各组肌间神经丛细胞染色深浅见表4。
表4各组大鼠胃壁肌间神经细胞NOS染色比较
由表4可知,模型组大鼠NOS肌间神经细胞染色较空白对照组浅,呈显著性差异(P<0.05)。针灸组染色较空白对照组浅,呈显著性差异(P<0.05),较模型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A组、试验组B组、试验组C组染色均较模型组深,有显著性差异(P<0.05),较空白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较针灸组染色深,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束缚-冷应激大鼠胃壁内NOS活性降低,NO含量减少,经中药贴剂治疗后其活性显著增强,NO含量增多,与正常大鼠无异,而电针治疗则改善NO含量作用不明显。
6、乙酰胆碱脂酶(AchE)阳性神经染色观察
光镜下观察:空白对照组粘膜层有大量平行排列的条丝状阳性神经纤维,呈棕黄色,由粘膜肌层向上皮层的方向逐渐由深变浅。环形肌层有大量斑点状深棕色较小的阳性细胞,纵行肌层有大量成团存在的红褐色阳性细胞。其余三组神经分布情况与空白对照组类似,唯染色深浅不一。空白对照试验无阳性结果。肌间神经丛细胞染色比较见表5。
表5各组大鼠胃壁肌间神经细胞AchE染色比较
Figure BDA00002603213300101
由表5可知,模型组大鼠胃壁AchE阳性神经染色较空白对照组深,呈显著性差异(P<0.05)。针灸组、试验组A组、试验组B组、试验组C组AchE阳性神经染色较模型组浅,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针灸组较空白对照组浅,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显示:束缚-冷应激大鼠胃壁内AchE活性增高,AchE含量增加,通过电针或中药贴剂穴敷治疗后AchE活性显著降低。
7、血管活性肠肽(VIP)阳性神经染色观察
光镜下观察空白对照组大鼠胃窦壁内VI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呈棕黄色,神经细胞胞浆着色,胞核区空白无色,粘膜下层及纵环肌间有成团阳性神经细胞,粘膜层及肌间有条纹状神经纤维,部分血管壁亦呈VIP免疫反应阳性。模型组VIP阳性神经分布特征与空白对照组相似,但染色极浅,肌间丛阳性细胞很少。针灸组和试验组A组、试验组B组、试验组C组VIP阳性神经分布情况及染色深浅与正常组相似。免疫对照试验未出现阳性反应。染色比较见表6。
表6各组大鼠胃壁肌间神经细胞VIP染色比较
Figure BDA00002603213300102
由表6可知,模型组大鼠VIP肌间神经丛细胞数量很少,染色较空白对照组浅,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灸组和试验组A组、试验组B组、试验组C组神经细胞数量较模型组多,染色亦深,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应激大鼠胃壁内神经丛VIP含量减少,针灸组及试验组A组、试验组B组、试验组C组穴敷治疗后,其含量升高至正常水平。
二、本发明组合物的止泻试验
1、试验材料
选用健康成年昆明小鼠40只,雌雄各半,体重20±2g。试验前将动物称重,编号,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试验A组,试验B组和试验C组,一共四组,每组10只。
2、试验样品制备
空白对照组:除禁食12~18小时外,不作其余处理。
试验组A组(1:1):禁食12~18小时后取“中脘”、“神阙”、“天枢”、“胃俞”,穴位敷贴时间为30分钟。0.5g/贴,每日1次,共治疗3日。
试验组B组(2:1):禁食12~18小时后取“中脘”、“神阙”、“天枢”、“胃俞”,穴位敷贴时间为30分钟。0.5g/贴,每日1次,共治疗3日。
试验组C组(2:3):禁食12~18小时后取“中脘”、“神阙”、“天枢”、“胃俞”,穴位敷贴时间为30分钟。0.5g/贴,每日1次,共治疗3日。
3、试验方法及步骤
本实验采用番泻叶致小鼠腹泻模型,各试验组在给药前24h用剪毛剪去毛,将每只小鼠独立分笼饲养,每只小鼠按上述剂量在完成治疗疗程后,再给予每只小鼠按4g/(kg.d)的剂量灌服番泻叶溶液,然后单独观察每只小鼠湿粪计数,以湿粪排出粒数的多少表示腹泻程度,记录各小鼠灌服番泻叶后4小时内的湿粪总数,并计算各组药物对番泻叶所致的小鼠腹泻抑制率。
腹泻抑制率计数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02603213300111
4、实验结果
各样品组治疗后的湿粪计数变化。结果见下表1:
表1各样品组治疗后湿粪计数
Figure BDA00002603213300112
Figure BDA00002603213300113
Figure BDA00002603213300121
结果表明,各治疗组对番泻叶致小鼠腹泻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本发明组合物试验B组的止泻作用最为明显。
三、本发明组合物临床试验研究
根据本发明贴剂前期的药学研究资料,确定本发明药膏的优选配比为2:1,即试验组B组(2:1)的配比:称取丁香酚200g,大蒜素100g,将两者均匀混合,备用。称取辅料硬脂酸1500g,白凡士林800g,硬脂酸甘油酯1000g及甘油500g放入平坦铁锅中,将平坦铁锅到恒温水浴锅上加热,加热至80℃溶解,保温。再将均匀混合后的原料丁香酚和大蒜素加入至平坦铁锅中,用玻璃棒均匀搅拌,使其与辅料相溶解。注入圆形片剂模具中,冷却成型,脱模,制备成0.5g的圆形药片,将圆形药片放置在带有防渗圈的无纺胶布中间,密封包装即得成品。规格:0.5g/片/贴。
(一)、一般资料
入组患者90例,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20至60岁。全部病例按随机原则分为3组,即甲氰咪胍组,针灸组和贴剂穴敷组。
(二)、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按1993年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制定;
(1)西医诊断标准
A:长期反复发生的周期性、节律性慢性上腹部疼痛,应用碱性药物可缓解;
B:上腹部有局限性深在压痛;
C:X线钡餐造影见溃疡龛影;
D:内窥镜检查可见到活动期溃疡。
(2)中医辨证标准
虚寒症:
主症:A:胃脘隐痛,喜暖喜按;B:每遇劳累易发作或加重;C:空腹痛重,得食则减,食后腹胀;D: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薄白;E:脉沉细或迟。
次症:A:倦怠乏力,神疲懒言;B:畏寒肢冷;C:大便溏薄。
上述主症A必须具备,并应兼具其余主症中的1项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
气滞症:
主症:A:胃脘胀痛,两胁胀闷;B:遇情志不遂则加重;C:嗳气或矢气则舒;D:善怒,喜太息。
次症:A:胸闷食少;B:泛吐酸水;C:舌苔薄白;D:脉弦。
上述主症A必须具备,并应兼具其余主症中的1项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
2、排除受试对象:
(1)在试验前30天内发生并发症,如消化道肿瘤、幽门梗阻、消化道出血而进行手术者。
(2)有特殊原因的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如胃泌素瘤等。
(3)孕妇、哺乳期妇女或在观察期间可能怀孕者。
(4)有其它并发症可影响疗效或对试验药物有禁忌的疾病。
(5)酗酒或有其他不宜作药物试验观察者。
(6)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
(7)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8)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3、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
包括消化性溃疡病人的饮食控制、心里调整等。辅助药物只给予肌苷和维生素B族,一律不给予溃疡治疗药物。
(2)西医治疗
A.一般治疗同前。
B.给予甲氰咪胍胶囊口服,每次200mg,日服3次,临睡前再服400mg,10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针灸治疗
A.一般治疗同前。
B.治疗原则:温中健脾,行气和胃、止痛。
C.取穴:主穴:中脘、神阙、天枢、胃俞。配穴:虚寒证加脾俞;气滞证加肝俞。主穴每次取1-2个,配穴必取,左右交替。
D.治法和疗程:主穴及脾俞施以提插捻转补法,肝俞用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后取针,再熏蒸脾俞、足三里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4)中药贴剂治疗
A.一般治疗同前。
B.治疗原则:温中健脾,行气和胃、止痛。
C.取穴:同针刺组。
D.治疗及疗程:用贴剂贴敷上述穴位,每穴0.5g,每日1次,每次贴敷4小时后取下,10次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4、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1993年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拟定。
(1)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A.临床治愈:主症与次症全部消失,治疗后症状积分和为零。
B.显效:主症与次症均有明显改善;或个别主症轻度改善,但其他症状全部消失,治疗后症状积分和较前下降≥2/3。
C.有效:主次症均有改善,或主症未有改善,但次症全部消失。治疗后症状积分和较前降低≥1/3,<2/3。
D.无效:主、次症均有改善,治疗后症状积分和较前降低<1/3。
(2)胃镜疗效判定标准
A.临床痊愈:溃疡全部消失,局部轻度充血,无明显水肿。
B.显效:溃疡基本消失,仍有炎症。
C.有效:溃疡面积缩小50%以上。
D.无效:溃疡面积缩小不及50%。
5、治疗效果
(1)三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A.甲氰咪胍组临床痊愈率26.67%,总有效率63.33%;针灸组临床痊愈率40.0%,总有效率86.67%;贴剂穴敷组临床痊愈率36.67%,总有效率83.33%;三组临床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B.贴剂穴敷组与针灸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药膏穴敷与针灸均能提高PU的证候疗效。
表1三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Figure BDA00002603213300141
Figure BDA00002603213300151
注:★与针灸组比较P﹥0.05,▲与甲氰咪胍组比较P﹥0.05。
(2)三组患者胃镜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2:A.甲氰咪胍组胃镜临床痊愈率23.33%,总有效率63.33%;针灸组胃镜临床痊愈率23.33%,总有效率86.67%;贴剂穴敷组胃镜临床痊愈率26.67%,总有效率86.67%。三组胃镜临床痊愈率、总有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B.贴剂穴敷组与针灸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贴剂穴敷与针灸均能提高PU的胃镜疗效。
表2三组患者胃镜疗效比较
Figure BDA00002603213300152
注:★与针灸组比较P﹥0.05,▲与甲氰咪胍组比较P﹥0.05。
(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结果见表3:A.三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均有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法对PU均有一定效果。B.三组治疗前总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贴剂穴敷组和针灸组与甲氰咪胍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贴剂穴敷组与针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贴剂穴敷组与针灸均能改善PU症状积分。
表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Figure BDA00002603213300153
Figure BDA00002603213300154
注:A、★★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甲氰咪胍组比较P﹤0.05,*与针灸组比较P﹥0.05。
B、甲氰咪胍组8例,针刺组12例,药膏组9例治疗后症状积分和为零。
(2)三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4:A.三组患者治疗后胃脘痛、肢冷畏寒及嗳气都有明显改善,且针刺组和贴剂穴敷组病人疗效明显优于甲氰咪胍组(P﹤0.01),而脘腹冷痛、纳差、反酸、腹泻、呕吐也都有明显改善,但对这些症状三组疗效差异不明显(P﹥0.05)。B.贴剂穴敷组和针灸组疗效比较都能明显改善症状,但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贴剂穴敷与针灸均能明显改善主要症状。
表4三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疗效比较
Figure BDA00002603213300162
注:*与针灸组比较P﹥0.05,▲与甲氰咪胍组比较P﹥0.05,△△与甲氰咪胍组比较P﹤0.01。
(3)三组患者治疗后舌脉象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5:A.三组舌质异常患者治疗后消失率比较,贴剂穴敷组优于针刺组和甲氰咪胍组(P﹤0.05),针刺组与甲氰咪胍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B.三组舌质异常、脉象异常患者治疗后消失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贴剂穴敷与针灸均能明显改善异常舌质。
表5三组患者治疗后舌脉象疗效比较
注:△与针灸组、甲氰咪胍组比较P﹤0.05,*与针灸组比较P﹥0.05,▲与甲氰咪胍组比较P﹥0.05。
(6)三组患者治疗后溃疡面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6:A.三组治疗后溃疡面积均明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1)。B.三组治疗前溃疡面积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贴剂穴敷组与甲氰咪胍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贴剂穴敷组与针灸组差异不明显(P﹥0.05),提示贴剂穴敷组与针灸组均能明显减少溃疡面积。
表6三组患者治疗后溃疡面疗效比较
Figure BDA00002603213300172
Figure BDA00002603213300173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甲氰咪胍组比较P﹤0.01,▲与甲氰咪胍组比较P﹥0.05,*与针灸在比较P﹥0.05。
(7)不同部位溃疡愈合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7:甲氰咪胍组、针灸组、贴剂穴敷组每组不同部位溃疡愈合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合性溃疡由于例数太少,未作统计学处理。
表7不同部位溃疡愈合疗效比较
Figure BDA00002603213300174
Figure BDA00002603213300181
注:Gu与Du疗后比较,甲氰咪胍组、针灸组、贴剂穴敷组均P﹥0.05。
(8)不同证型溃疡愈合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8:甲氰咪胍组、针灸组、贴剂穴敷组每组不同证型溃疡愈合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无论是虚寒证还是气滞证,各组的疗效相似。
表8不同证型溃疡愈合疗效比较
注:虚寒证与气滞证疗效比较,甲氰咪胍组、针灸组、药膏组均P﹥0.05。
(9)三组患者幽门螺旋杆菌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9:A.三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贴剂穴敷组转阴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甲氰咪胍组与针刺组差异不明显(P﹥0.05)。B.三组治疗前HP阳性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贴剂穴敷组与针刺组及甲氰咪胍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提示贴剂穴敷组与针灸均能使幽门螺旋杆菌转阴。
表9三组患者幽门螺旋杆菌疗效比较
Figure BDA00002603213300183
Figure BDA0000260321330019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甲氰咪胍组比较P﹥0.05。
(10)三组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结果见表10:A.三组治疗前IgG、IgM含量偏低,治疗后均显著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B.三组治疗后组间比较贴剂穴敷组和针灸组IgG、IgM显著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C.贴剂穴敷组与针灸组IgG、IgM治疗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贴剂穴敷组、针灸组均具有升高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的作用。
表10三组患者免疫球蛋白治疗前后比较g/L)
Figure BDA00002603213300193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针灸组比较P﹥0.05,★与甲氰咪胍组比较P﹤0.05。
6.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观察结果
(1)30例贴剂穴敷组病例,连续治疗3个疗程(10天一疗程),观察结果表明有3例病例(占总例数的10%,男性2例,女性1例)因贴敷时间太长(超过8小时),穴位皮肤出现瘙痒、红斑,均在减少贴敷时间后消失。其余病例未观察到有明显不良反应。
(2)对30例贴剂穴敷组患者,治疗期间血、尿、大便常规无异常,肝功能(A/G、ALT、TP、TTT),肾功能(BUN、Cr)和心电图检测指标无异常。

Claims (6)

1.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贴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丁香酚和大蒜素混合组成,丁香酚和大蒜素按以下重量比配比而成:丁香酚1~2份,大蒜素1~3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贴剂的组分为:丁香酚1份、大蒜素2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药贴剂的组分为:丁香酚1份、大蒜素3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药贴剂的组分为:丁香酚2份、大蒜素1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药贴剂的组分为:丁香酚2份、大蒜素3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药贴剂的制作方法为:
S1:称按重量比称取丁香酚和大蒜素,将两者混合后待用;
S2:称取药用辅助料放入蒸发皿中,所述的辅助料及其重量比为:硬脂酸15份、白凡士林8份、硬脂酸甘油酯10份、甘油5份,将蒸发皿放置在恒温水浴锅上加热至80℃,直至辅助料溶解,并进行保温;
S3:将混合均匀的丁香酚和大蒜素加入蒸发皿中,并用玻璃棒均匀搅拌,使其与辅助料相溶解后注入圆形片剂模具中,冷却成型后脱模,并制备成0.5g的圆形药片;
S4:将制得的圆形药片放置在带有防渗圈的无纺胶布中间,密封包装即得成品。
CN201210547936.7A 2012-12-17 2012-12-17 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贴剂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735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47936.7A CN102973547B (zh) 2012-12-17 2012-12-17 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贴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47936.7A CN102973547B (zh) 2012-12-17 2012-12-17 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贴剂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73547A CN102973547A (zh) 2013-03-20
CN102973547B true CN102973547B (zh) 2014-07-09

Family

ID=47848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47936.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73547B (zh) 2012-12-17 2012-12-17 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贴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9735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25561B (zh) * 2018-08-08 2020-07-21 邯郸学院 一种抑菌缓释剂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丁香对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韩艳等;《医药导报》;20110331;第30卷(第3期);第302-303页 *
不同幽门螺杆菌菌株对大蒜素药物敏感性的差异及其与胃疾病的相关性;王莹等;《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90131;第38卷(第1期);第15-18页 *
王莹等.不同幽门螺杆菌菌株对大蒜素药物敏感性的差异及其与胃疾病的相关性.《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9,第38卷(第1期),15-18.
韩艳等.丁香对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医药导报》.2011,第30卷(第3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73547A (zh) 2013-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04166B (zh) 一种治疗小儿皮炎湿疹的中药组合物
CN101455738B (zh) 一种治疗湿疹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347536B (zh) 治疗跌打损伤的外用制剂
CN104189789A (zh) 一种治疗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的中药组合物
CN103055285B (zh) 治疗早期肝硬化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78877A (zh) 一种治疗阴囊湿疹的外用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21079B (zh) 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中药组合物
CN102755614B (zh) 一种多效穴位敷贴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03169883A (zh) 一种治疗小儿黄疸的中药
CN102973547B (zh) 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贴剂
CN103028071A (zh) 用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191399A (zh) 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中药组合物
CN102861303B (zh) 一种治疗咳嗽、哮喘及妇科炎症的外用膏药
CN103110756B (zh) 一种治疗肾性血尿的中药组合物
CN102614456B (zh) 一种治疗盗汗型臁疮的中药洗剂制备方法
CN107961355A (zh) 一种治疗肝腹水的肚脐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6344730A (zh) 一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692858A (zh) 一种治疗胎动不安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344767A (zh) 一种治疗皮肤过敏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CN104984230A (zh) 一种治疗胎黄的中药喷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707029B (zh) 一种治疗银屑病的中药
CN105031518A (zh) 一种具有祛痰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外用中药方剂
CN104547190A (zh) 一种治疗小儿黄疸的中药
CN104474224A (zh) 一种治疗痰湿内阻型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药
CN104352573B (zh) 一种治疗阳水肿的中药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9

Termination date: 20151217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