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55614B - 一种多效穴位敷贴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效穴位敷贴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55614B
CN102755614B CN201210258140XA CN201210258140A CN102755614B CN 102755614 B CN102755614 B CN 102755614B CN 201210258140X A CN201210258140X A CN 201210258140XA CN 201210258140 A CN201210258140 A CN 201210258140A CN 102755614 B CN102755614 B CN 1027556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group
ointment
acupuncture
trea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5814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55614A (zh
Inventor
梁繁荣
任玉兰
杨洁
郭太品
陈姣
杨明晓
李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led Critical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to CN20121025814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755614B/zh
Publication of CN1027556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556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556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5561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效穴位敷贴药膏及其制备方法,药膏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成:附子20~50份、干姜20~50份、白芷10~30份、丁香5~25份、吴茱萸5~25份、冰片10~30份、麝香0.5~3份。制备方法:称取冰片和麝香,混合后粉碎成粉末;称取附子、干姜、白芷、丁香和吴茱萸,加入总重量8~10倍的水煎煮,合并水煎液,用纱布过滤除去杂质后再浓缩成浸膏;冷却后,均匀混合制得药膏成品。本发明可代替针灸针具的穴位针刺治疗,适用于畏惧针刺和晕针的患者;具有良好的兼顾性,对多种症状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无医源性感染,无毒副作用,患者使用安全;携带和使用都十分方便;制备成本较低,为经济困难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Description

一种多效穴位敷贴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效穴位敷贴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针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手段,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属于“内病外治”的范畴。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哪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
中医学认为穴位为经气充溢、反应敏感之处为经气输注体表和病变内传之位,现代研究经络认为穴位的反应点是人体控制系统中生理和病理信息在体表的输出端及体表上外界信息较易输入的部位。经穴区域内角质层较薄,神经结构和肥大细胞相当集中,这些结构使得穴位具有外敏性。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是在中医诊疗观念的指导下,将中药配制成丸、散、膏等剂型,直接贴敷于穴位上,利用中药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到达内病外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并以其有效性、简便性、无毒性逐渐被人们重视。然而,目前市面上销售的中药穴位敷贴药膏存在治疗功能单一、起效慢、治疗效果不显著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涂敷在人体经络穴位上的、代替针灸过程中银针针刺的、起效快、疗效显著、无医源性感染、安全性好、便于携带和使用的多效穴位敷贴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多效穴位敷贴药膏,它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成:附子20~50份、干姜20~50份、白芷10~30份、丁香5~25份、吴茱萸5~25份、冰片10~30份、麝香0.5~3份。
本发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成:附子25~45份、干姜25~45份、白芷15~25份、丁香10~20份、吴茱萸10~20份、冰片15~25份、麝香1~2.5份。
本发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成:附子40份、干姜40份、白芷20份、丁香15份、吴茱萸15份、冰片20份、麝香2份。
本发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成:附子30份、干姜30份、白芷15份、丁香15份、吴茱萸10份、冰片15份、麝香2份。
一种多效穴位敷贴药膏的制备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冰片和麝香,混合后粉碎成粉末,制得A物质;
(2)分别称取附子、干姜、白芷、丁香和吴茱萸,加入重量为附子、干姜、白芷、丁香和吴茱萸总重量8~10倍的水,煎煮2~4次,每次煎煮1~2小时,合并水煎液,用纱布过滤除去杂质后再浓缩成浸膏,制得B物质;
(3)待B物质冷却到40~60℃时,将A物质均匀混合到B物质中,制得药膏成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该药膏由天然药用原料制成,涂敷在人体经络穴位上,具有和针灸针刺相同的刺激作用,可代替针灸针具的穴位针刺治疗,尤其适用于畏惧针刺和晕针的患者;
(2)该药膏对局部穴位或皮肤有渗透作用,对相应穴位或局部皮肤产生治疗作用;
(3)该药膏具有良好的兼顾性,除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外,对坐骨神经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4)无医源性感染,无毒副作用,保证了患者的使用安全;
(5)携带和使用都十分方便;
(6)制备成本较低,为经济困难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实施例1】一种多效穴位敷贴药膏,它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成:
附子20份、干姜20份、白芷10份、丁香5份、吴茱萸5份、冰片10份、麝香0.5份。
一种多效穴位敷贴药膏的制备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冰片和麝香,混合后粉碎成粉末,制得A物质;
(2)分别称取附子、干姜、白芷、丁香和吴茱萸,加入重量为附子、干姜、白芷、丁香和吴茱萸总重量8倍的水,煎煮2次,每次煎煮1小时,合并水煎液,用纱布过滤除去杂质后再浓缩成浸膏,制得B物质;
(3)待B物质冷却到40℃时,将A物质均匀混合到B物质中,制得药膏成品。
【实施例2】一种多效穴位敷贴药膏,它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成:
附子50份、干姜50份、白芷30份、丁香25份、吴茱萸25份、冰片30份、麝香3份。
一种多效穴位敷贴药膏的制备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冰片和麝香,混合后粉碎成粉末,制得A物质;
(2)分别称取附子、干姜、白芷、丁香和吴茱萸,加入重量为附子、干姜、白芷、丁香和吴茱萸总重量10倍的水,煎煮4次,每次煎煮2小时,合并水煎液,用纱布过滤除去杂质后再浓缩成浸膏,制得B物质;
(3)待B物质冷却到60℃时,将A物质均匀混合到B物质中,制得药膏成品。
【实施例3】一种多效穴位敷贴药膏,它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成:
附子35份、干姜35份、白芷20份、丁香15份、吴茱萸15份、冰片20份、麝香2份。
一种多效穴位敷贴药膏的制备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冰片和麝香,混合后粉碎成粉末,制得A物质;
(2)分别称取附子、干姜、白芷、丁香和吴茱萸,加入重量为附子、干姜、白芷、丁香和吴茱萸总重量9倍的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1.5小时,合并水煎液,用纱布过滤除去杂质后再浓缩成浸膏,制得B物质;
(3)待B物质冷却到50℃时,将A物质均匀混合到B物质中,制得药膏成品。
【实施例4】一种多效穴位敷贴药膏,它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成:
附子40份、干姜40份、白芷20份、丁香15份、吴茱萸15份、冰片20份、麝香2份。
一种多效穴位敷贴药膏的制备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冰片和麝香,混合后粉碎成粉末,制得A物质;
(2)分别称取附子、干姜、白芷、丁香和吴茱萸,加入重量为附子、干姜、白芷、丁香和吴茱萸总重量10倍的水,煎煮4次,每次煎煮1小时,合并水煎液,用纱布过滤除去杂质后再浓缩成浸膏,制得B物质;
(3)待B物质冷却到50℃时,将A物质均匀混合到B物质中,制得药膏成品。
【实施例5】一种多效穴位敷贴药膏,它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成:
附子30份、干姜30份、白芷15份、丁香15份、吴茱萸10份、冰片15份、麝香2份。
一种多效穴位敷贴药膏的制备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冰片和麝香,混合后粉碎成粉末,制得A物质;
(2)分别称取附子、干姜、白芷、丁香和吴茱萸,加入重量为附子、干姜、白芷、丁香和吴茱萸总重量9倍的水,煎煮2次,每次煎煮2小时,合并水煎液,用纱布过滤除去杂质后再浓缩成浸膏,制得B物质;
(3)待B物质冷却到50℃时,将A物质均匀混合到B物质中,制得药膏成品。
下面通过具体的药学试验来验证本发明:
一、治疗大鼠应激性急性胃粘膜病变试验
1、试验材料
1.1试验动物
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48只,雌雄各半,体重180±20g,由XX研究所提供。试验前将动物称重,编号,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药膏低剂量组,药膏中剂量组,药膏高剂量组,一共六组,每组8只。
1.2主要试剂及仪器
胃泌素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由XX研究所提供;
胃动素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由XX研究所提供;
β–NADPH、NBT,XX公司生产;
碘化乙酰硫代胆碱,XX公司生产;
血管活性肠肽(VIP)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XX公司生产;
WQ10C型多用电子穴位测定治疗仪,XX厂生产。
2、试验样品制备
(1)药膏低剂量组:分别称取附子200g、干姜200g、白芷100g、丁香50g、吴茱萸50g、冰片100g、麝香5g;
(2)药膏中剂量组:分别称取附子300g、干姜300g、白芷150g、丁香150g、吴茱萸100g、冰片150g、麝香20g;
(3)药膏高剂量组:分别称取附子500g、干姜500g、白芷300g、丁香150g、吴茱萸150g、冰片300g、麝香30g。
除上述方法制备药膏外,也可以按照常规方法来制备该药膏。
3、试验方法及步骤
3.1造模方法
采用束缚冷应激方法,将大鼠四肢固定直立浸泡于0~4℃水中,水深至剑突下,浸泡时间为30分钟。造模完成即进行试验处理。
3.2治疗及处理方法
空白对照组:除禁食12~18小时外,不作其余处理;
模型组:禁食12~18小时后予以造模处理;
电针组:禁食12~18小时后予以针刺“足三里”、“胃俞”,连接WQ-10C型多用电子穴位测定治疗仪,选用疏密波型,频率20~100Hz,强度以肌肉抽动为度,时间为30分钟,取穴定位参考有关人体穴位和《实验针灸学》一书。治疗完毕取血处死。
药膏低剂量组:禁食12~18小时后取“足三里”、“胃俞”,穴位敷贴上低剂量药膏,时间为30分钟。治疗完毕取血处死。
药膏中剂量组:禁食12~18小时后取“足三里”、“胃俞”,穴位敷贴上中剂量药膏,时间为30分钟。治疗完毕取血处死。
药膏高剂量组:禁食12~18小时后取“足三里”、“胃俞”,穴位敷贴上代针膏穴位敷贴上高剂量药膏,时间为30分钟。治疗完毕取血处死。
4、试验指标观测方法
4.1一般状况的观察
分别观察记录各组大鼠造模前后及治疗前后的一般状态,内容包括:神态、反应、活动、大便、只听温度和颜色。
4.2取材方法
六组动物同时处死,采用股动脉放血法,剖腹取胃,沿胃大弯剪开,滤纸上铺开,冷生理盐水冲洗胃内容物,计算胃粘膜损伤指数。
4.3胃粘膜损伤指数
参照Guth等方法,根据出血面积的大小确定指数并累计总和。条纹状出血带长度达1mm,指数为1,条纹状出血带长度达2mm,指数为2,以此类推。不足1mm者,指数为0.5,出血带横径超过1mm者,指数加倍。最后计算指数的总和。
(Guth方法:Guth,etal.Topical aspirin plus Hcl gastric lesion in rat.Gastroenterology,1979;76(1):88)
4.4血清胃泌素的测定
股动脉取血2ml注入玻璃试管中,不抗凝,静置2~4h后以棉签剥离管壁,2000r/min下离心20min,分离血清,-20℃保存。
5、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PEM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运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Ridit分析法。
6、试验结果
6.1一般状况观察结果
正常大鼠活泼好动,反应灵敏,四肢色红肢温,大便呈颗粒状。造模过程中开始大鼠极力上窜挣咬,心跳呼吸加速,时发尖叫,渐渐趋于平静无力状态。造模结束时缩作一团全身哆嗦,反应迟钝,腹部以下触之冰冷,后肢色青,大便稀溏。模型组静置30min者肌肉哆嗦渐止,余情况无明显改变。三组药膏活动增多,呈缓慢爬行步态,反应增强,后肢温度上升,肢色渐红。
6.2胃粘膜损伤指数观察结果
正常大鼠的胃粘膜光滑,色淡红,无出血点出血带;模型组大鼠胃粘膜出现出血点、条纹状出血带,胃体部较胃窦部为甚,严重者出血点弥漫,说明造模成功;电针组及药膏低、中、高剂量组亦有出血点、出血带,但胃粘膜损伤较模型组轻,其损伤指数见表1。
表1各组大鼠胃粘膜损伤指数比较
Figure BDA00001926519100051
  编号   组别   动物数   损伤指数
  1   模型组   8   29.5625±13.9909
  2   电针组   8   18.3125±9.2246
  3   低剂量组   8   19.8040±12.3501
  4   中剂量组   8   16.5000±10.9251
  5   高剂量组   8   18.4680±9.8274
注:△表示与模型组相比P<0.05
如表1所示:模型组胃粘膜损伤指数显著高于电针组及药膏低、中、高剂量组(P<0.05),药膏低、中、高剂量组与电针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电针组和药膏低、中、高剂量组穴敷可改善大鼠胃粘膜的损伤,对胃粘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6.3胃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胃壁各层结构清楚可见,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浆膜层均未见异常改变;模型组胃组织出现变性坏死,病变多局限于粘膜上皮及固有层内,主要变性为粘膜破损或脱落,上皮细胞和腺细胞水样变性,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内出现红染的蛋白颗粒,部分细胞呈现空网状的胞浆,甚至胞核固缩深染或溶解呈红染的无结构物质。坏死区域有少量炎细胞浸润,主要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血管扩张、充血,镜下可见组织间陈旧出血。严重者病变波及粘膜肌层和粘膜下层,出现变性坏死及水肿。电针组与药膏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胃壁固有层以内亦出现不同程度变性坏死,但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病理形态改变具体情况详见表2。
表2各组大鼠胃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Figure BDA00001926519100061
注:“–”表示无变性坏死;“﹢”指小灶性变性坏死;“﹢﹢”指片状、较大面积(占一个低倍视野以上)的变性坏死;“﹢﹢﹢”指有两处及以上的片状,较大面积的变性坏死。
如表2所示:上述结果提示电针组和药膏低、中、高剂量组穴敷对大鼠应激所致的病变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6.4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结果
表3各组大鼠血清胃泌素含量的比较
Figure BDA00001926519100062
  编号   组别   动物数   胃泌素含量(pg/ml)
  1   空白对照组   8   99.5354±14.1170
  2   模型组   8   57.8024±15.4903﹡﹡
  3   电针组   8   73.9403±13.1252
  4   低剂量组   8   76.6485±12.2456
  5   中剂量组   8   90.1322±13.3623△△
  6   高剂量组   8   93.9350±23.3156△△
注:“﹡”表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如表3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胃泌素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电针组和药膏低剂量组其含量较模型组上升,呈显著性差异(P<0.05),药膏中、高剂量组含量较模型组升高,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电针组与药膏低、中、高剂量组之间含量均较空白对照组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之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显示束缚冷应激法造模后,大鼠血清胃泌素含量下降,通过电针或药膏穴敷后可升高大鼠血清胃泌素含量。
6.5一氧化氮合成酶(NOS)阳性神经染色观察
光镜下观察:空白对照组大鼠胃壁各层富含NOS阳性的蓝色神经纤维。粘膜上皮细胞深染,呈强阳性,腺体周围神经纤维呈中度染色,固有膜内大量血管内皮细胞染色浅淡。粘膜下层富含浅染的条丝状、网状神经纤维及小血管,可见少量节细胞,呈中度染色。肌层亦可见少量浅染的神经纤维及小血管。肌间神经丛神经纤维呈条状丝状分布,其间含很多深染的节细胞,或三五成群,或单个散在。胞核区空白,边界清晰,胞浆呈蓝色,部分细胞突起清晰可见。模型组NOS阳性神经分布与空白对照组大致相同,整体颜色浅,阳性神经元及神经纤维数目减少。电针组阳性神经分布同空白对照组相似但染色浅,数量少。药膏低、中、膏剂量组阳性神经分布均同空白对照组相似,染色较深,肌间神经纤维纵横多久。空白对照组试验无阳性结果。各组肌间神经丛细胞染色深浅见表4。
表4各组大鼠胃壁肌间神经细胞NOS染色比较
  编号   组别   动物数 ﹢﹢﹢(深染) ﹢﹢(中度)   ﹢(浅染)
  1   空白对照组   6 30   54   25
  2   模型组   6 9   44   38
  3   电针组   6 9   36   38
  4   低剂量组   6 26   47   32
  5   中剂量组   6 30   52   24
  6   高剂量组   6 33   50   21
由表4可知,模型组大鼠NOS肌间神经细胞染色较空白对照组浅,呈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组染色较空白对照组浅,呈显著性差异(P<0.05),较模型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药膏低、中、高剂量组染色均较模型组深,有显著性差异(P<0.05),较空白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较电针组染色深,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束缚冷应激大鼠胃壁内NOS活性降低,NO含量减少,经药膏治疗后其活性显著增强,NO含量增多,与正常大鼠无异,而电针治疗则未见改善。
6.6乙酰胆碱脂酶(AchE)阳性神经染色观察
光镜下观察:空白对照组粘膜层有大量平行排列的条丝状阳性神经纤维,呈棕黄色,由粘膜肌层向上皮层的方向逐渐由深变浅。环形肌层有大量斑点状深棕色较小的阳性细胞,纵行肌层有大量成团存在的红褐色阳性细胞。其余三组神经分布情况与空白对照组类似,唯染色深浅不一。空白对照试验无阳性结果。肌问神经丛细胞染色比较见表5。
表5各组大鼠胃壁肌问神经细胞Ache染色比较
编号     组别   动物数   +++(深染)     ++(中度)     +(浅染)
    1     空白对照组     6     37     155     52
    2     模型组     6     70     94     31
    3     电针组     6     18     100     59
    4     低剂量组     6     44     97     54
    5     中剂量组     6     37     81     69
    6     高剂量组     6     41     83     63
由表5可知,模型组大鼠胃壁Ache阳性神经染色较空白对照组深,呈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组、药膏低、中、高剂量组Ache阳性神经染色较模型组浅,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组较空白对照组浅,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显示:束缚冷应激大鼠胃壁内Ache活性增高,Ache含量增加,通过电针或药膏穴敷治疗后Ache活性显著降低,其中,电针组出现有一过性低于正常的趋势。
6.7血管活性肠肽(VIP)阳性神经染色观察
光镜下观察空白对照组大鼠胃窦壁内VI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呈棕黄色,神经细胞胞浆着色,胞核区空白无色,粘膜下层及纵环肌问有成团阳性神经细胞,粘膜层及肌问有条纹状神经纤维,部分血管壁亦呈VIP免疫反应阳性。模型组VIP阳性神经分布特征与空白对照组相似,但染色极浅,肌问丛阳性细胞很少。电针组和药膏组VIP阳性神经分布情况及染色深浅与正常组相似。免疫对照试验未出现阳性反应。染色比较见表6。
表6各组大鼠胃壁肌问神经细胞VIP染色比较
  编号     组别   动物数     ++++     +++     ++     +
    1   空白对照组     6     7     47     49     63
    2     模型组     6     0     0     4     44
    3     电针组     6     3     65     82     52
    4     低剂量组     6     4     46     69     73
    5     中剂量组     6     7     50     78     70
    6     高剂量组     6     5     55     63     69
由表6可知,模型组大鼠VIP肌问神经丛细胞数量很少,染色较空白对照组浅,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组和药膏低、中、高剂量组神经细胞数量较模型组多,染色亦深,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应激大鼠胃壁内神经丛VIP含量减少,电针及药膏穴敷治疗后,其含量升高至正常水平。
二、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试验
1、试验材料
1.1试验动物
选用Wister健康大鼠,雌雄各半,体重180±10g。自由饮水和摄食,在室温为25℃左右的试验条件下先驯化一周,并从78只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60只。其标准是,以辐射热灯照射两侧足跟部,测定在2秒至10秒之间能引起缩腿反应者用于实验,而少于2秒和大于10秒者表示动物反应过敏或迟钝,则弃之。
1.2主要试剂及仪器
甲醛溶液(分析纯):HCHO含量37-40%,XX厂生产;
注射用青霉素钠:80万u/瓶,XX公司生产;
固定液:0.2mol的磷酸盐缓冲液(PH=7.4)5份加25%戊二醛1份加双蒸水4份;
辐射热灯具:12V50W卤钨灯,XX研究室提供;
WQ10C型多用电子穴位测定治疗仪,XX厂生产;
JD-2型肌电图机,XX厂生产;
Olympus AX80TRF-2型系统生物显微镜;
DF-110型电子分析天平,XX公司制造。
2、试验样品
按前期药学试验结果,确定药膏的组分配比:附子30、干姜30、白芷15、丁香15、吴茱萸10、冰片15、麝香2。分别称取附子300g、干姜300g、白芷150g、丁香150g、吴茱萸100g、冰片150g、麝香20g。将所得到的药膏装入玻璃瓶中,在使用时分别抽取0.2ml的药膏注入带有防渗圈的穴位敷贴中,再将穴位敷贴贴到相应穴位。
3、试验方法
3.1动物分组
在实验条件下观察一周后,随机分成六组,每组动物均10只,雌雄各半,即正常对照组、假模型组、模型组、药膏组、电针组,药膏加电针组,对假模型组仅局部手术,不放入致炎刺激物。
3.2根性坐骨神经痛模型的建立
以上六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均用4%的戊巴比妥钠(2mg/100g体重)作腹腔注射,麻醉成功后在无菌技术操作下暴露第五腰椎(L5)椎间孔与横突之间的神经根部。将刺激物(重量为8mg的圆形定量滤纸,浸入0.5%甲醛溶液中24小时后取出)置于右侧第五腰椎神经根部,逐层缝合,无菌包扎,麻醉苏醒后模拟神经根炎症所致坐骨神经痛模型即造成。假模型组仅手术暴露右侧第五腰椎神经根后,逐层缝合,不置刺激物。以上各手术组术后3日内肌注青霉素钠2次/日,以防感染。
3.3治疗方法
在造模后的第3天开始各种治疗。
3.3.1穴位的选择
选取关元俞、环跳二穴(右侧),穴位定位参考人体穴位和《实验针灸学》一书。
3.3.2穴位敷贴治疗
贴穴隔日换膏药一次,每周3次,3周一疗程。
3.3.3电针组疗法
用0.5寸毫针,直刺0.3cm,行提插捻转手法,中度刺激,得气后(局部有肌纤维抽动),连接WQ-10C型多用电子穴位测定治疗仪。选用疏密波型,频率20~100HZ,电压2~4V,波宽0.2~0.6ms。每日1次,每次15分钟,每周6次,3周一疗程。
3.3.4药膏加电针组疗法
每日电针治疗完毕后,即进行穴位敷贴。治疗参数,疗程同上。
4、观察内容及检测方法
4.1一般状况观察
自术后至动物处死前观察记录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观察内容有:精神状态、姿势、步态、毛色、饮食、二便及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等。
4.2痛阀测定
用12V50W的卤钨辐射灯具照射大鼠右后肢足跟2×2mm2的面积,两者相距3cm,测量引起缩腿反射的潜伏期作为后根感觉神经纤维受损的指标。每次共测三次,间隔10分钟,取三次的平均值为痛阀值。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及第24天测痛阀值。
4.3神经肌电图F波潜伏期测定
用4%戊巴比妥钠(2mg/100g)进行腹腔内麻醉,待完全麻醉后,沿大鼠右侧股骨大转子内侧缘至腘窝内侧稍下方,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沿股二头肌与半腱肌和半膜肌之间钝性分离,暴露出坐骨神经干,并将近腘窝处的胫神经切断,以防止容积导电干扰,然后将紧邻股骨大转子处的坐骨神经干用生理盐水纱布保护好并悬挂在两个特制的钩状刺激电极上,两者相距约2cm;在大鼠胫骨前肌处安置好地线后,用肌电图机同芯针记录电极于右后肢足背45°角度进针0.5~1cm,使之位于足背肌群中。方式:重复刺激触发,刺激电压1~10v,刺激脉宽0.1ms,扫描速度5ms/cm。F波潜伏值为刺激伪差开始到F波的起始部的距离。F波潜伏期读数由计数器自动显示。
4.4右侧第五腰神经根病理形态学观察
由于神经组织易发生死后迅速自溶的特点,故在肌电图检查完毕后,立即采取活体灌注法:切开大鼠主动脉弓部,近心端插入2号针头,远心端结扎,然后用装有固定液的50ml针管加压灌注。每只大鼠注射约25ml固定液后,结扎端放开引流,当流出液几乎不含血液时,再将主动脉弓两端结扎,随后立即剪取L4S1段脊柱,放入固定液中并置于4℃冰箱保存、固定一周。剥离出右侧L5椎间孔内神经根,制作H.E切片、kluver Barrera特染法及电镜切片,以观察右侧L5神经根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水平的病理改变情况。
5、统计学处理方法
t检验和t′检验;q检验;直接计算概率。
6、研究结果
6.1一般状况观察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模型组术后第24天仍有神经根受损所致的运动、感觉神经障碍等表现。各治疗组经一疗程治疗后与模型组同期相比,一般情况良好,药膏组与电针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药膏加电针组改善最为显著。说明该药膏能改善模鼠的一般情况,其疗效与电针组相当,药膏与电针合用效果更好。
6.2痛阀观察
表7模型组右后肢造模前后痛阀变化比较(
Figure BDA00001926519100112
秒)
  编号   时间   动物数
  1   造模前   4.39±1.24
  2   造模后第1天   3.05±0.42△△
  3   造模后第24天   3.12±0.67△△
注:与造模前比较,△△表示P<0.01
表7显示,造模组大鼠造模前后的痛阀值变化非常显著。与造模前比较,造模后第1天和第24天的痛阀与之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造模后第1天患者痛阀明显下降,痛阀平均降低43.93%;造模后第24天患肢痛阀值仍然较造模前低下,平均降低40.71%,造模后第1天与第24天相比,痛阀值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模型组在术后一直处于痛过敏状态。
表8各组大鼠右后肢痛阀情况比较(
Figure BDA00001926519100121
秒)
Figure BDA00001926519100122
注:其余各组与正常组同期比较,○表示P<0.05,○○表示P<0.01;其余各组与模型组同期比较,△表示P<0.05,△△表示P<0.01;各组自身造模前、后比较,★表示P<0.05,★★表示P<0.01;各组造模后,疗前、疗后比较,●●表示P<0.01。
表8显示,造模前,各组大鼠右后肢痛阀与正常组同期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后疗前,各组患者肢痛阀与造模前自身对照,模型组、电针组痛阀明显降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药膏和药膏加电针组痛阀也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造模后痛阀平均降低:模型组43.93%,药膏组58.20%,电针组67.92%,药膏加电针组49.25%,但该四组之间痛阀值无显著性差异;假模型组痛阀虽然降低,平均降低22.74%,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组与造模前自身比较或与同期正常组相比,仅模型组痛阀值低于造模前,平均降低40.71%,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或模型组痛阀低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模型组痛阀低,术后一直处于痛过敏状态。各组造模后疗前、疗后对照,药膏组、电针组、药膏加电针组痛阀疗后明显升高,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各组无显著性差异,各治疗组前后平均提高痛阀百分率为:药膏组101.09%,电针组120.82%,药膏加电针组125.07%。且疗后各组与模型组同期比较,痛阀值较高,皆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各治疗方法均能显著提高大鼠的痛阀值。
6.4神经肌电图F波潜伏期观察
表9大鼠术后第24天F波潜伏期的比较
Figure BDA00001926519100131
Figure BDA00001926519100132
注:与正常组同侧比较,○○表示P<0.01;与模型组同侧比较,△△表示P<0.01;各组自身健、患侧比较,★表示P<0.05。
表9显示,各组健侧F波潜伏期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自身健、患侧比较,模型组合电针组F波潜伏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侧F波潜伏明显延长,模型组延长54.05%,电针组延长32.20%,其余各组无差异。与正常组患侧比较,假模型组、药膏组及药膏加电针组患侧F波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而模型组合电针组患侧F波潜伏期与之比较,延长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患侧F波潜伏期比较,其余各组F波潜伏期低于模型组值,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各治疗组患侧F波潜伏期之间相比,药膏组与药膏加电针组无显著性差异,电针组与前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模型组神经根运动纤维受损伤,影响F波的传导;各治疗方法是有效的,电针疗法有促进F波潜伏期正常值的趋势,但效果不及药膏组。
七、本发明组合物临床试验研究
根据本发明药膏前期的药学研究资料,确定本发明药膏的优选配比:附子30、干姜30、白芷15、丁香15、吴茱萸10、冰片15、麝香2。精密称取附子300g、干姜300g、白芷150g、丁香150g、吴茱萸100g、冰片150、麝香20g。
(一)、一般资料
入组患者93例,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20至61岁。全部病例按随机原则分为3组,即西医组,针灸组和药膏组。
(二)、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按1993年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制定;
(1)西医诊断标准
A:长期反复发生的周期性、节律性慢性上腹部疼痛,应用碱性药物可缓解;
B:上腹部有局限性深在压痛;
C:X线钡餐造影见溃疡龛影;
D:内窥镜检查可见到活动期溃疡。
(2)中医辨证标准
虚寒症:
主症:A:胃脘隐痛,喜暖喜按;B:每遇劳累易发作或加重;C:空腹痛重,得食则减,食后腹胀;D: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薄白;E:脉沉细或迟。
次症:A:倦怠乏力,神疲懒言;B:畏寒肢冷;C:大便溏薄。
上述主症A必须具备,并应兼具其余主症中的1项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
气滞症:
主症:A:胃脘胀痛,两胁胀闷;B:遇情志不遂则加重;C:嗳气或矢气则舒;D:善怒,喜太息。
次症:A:胸闷食少;B:泛吐酸水;C:舌苔薄白;D:脉弦。
上述主症A必须具备,并应兼具其余主症中的1项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
2、排除受试对象:
(1)在试验前30天内发生并发症,如消化道肿瘤、幽门梗阻、消化道出血而进行手术者;
(2)有特殊原因的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如胃泌素瘤等;
(3)孕妇、哺乳期妇女或在观察期间可能怀孕者;
(4)有其它并发症可影响疗效或对试验药物有禁忌的疾病;
(5)酗酒或有其他不宜作药物试验观察者;
(6)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
(7)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8)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3、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
包括消化性溃疡病人的饮食控制、心里调整等。辅助药物只给予肌苷和维生素B族,一律不给予溃疡治疗药物。
(2)西医治疗
A.一般治疗同前。
B.给予甲氰咪胍胶囊口服,每次200mg,日服3次,临睡前再服400mg,10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针灸治疗
A.一般治疗同前。
B.治疗原则:温中健脾,行气和胃、止痛。
C.取穴:主穴:中脘、足三里、胃俞。配穴:虚寒证加脾俞;气滞证加肝俞。主穴每次取1-2个,配穴必取,左右交替。
D.治法和疗程:主穴及脾俞施以提插捻转补法,肝俞用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后取针,再熏蒸中脘、脾俞、足三里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4)膏药治疗
A.一般治疗同前。
B.治疗原则:温中健脾,行气和胃、止痛。
C.取穴:同针刺组。
D.治疗及疗程:用药膏贴敷上述穴位,每穴0.2ml,用纱布固定,每日1次,每次贴敷6小时后取下,10次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4、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1993年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拟定。
(1)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A、临床治愈:主症与次症全部消失,治疗后症状积分和为零。
B、显效:主症与次症均有明显改善;或个别主症轻度改善,但其他症状全部消失,治疗后症状积分和较前下降≥2/3。
C、有效:主次症均有改善,或主症未有改善,但次症全部消失。治疗后症状积分和较前降低≥1/3,<2/3。
D、无效:主、次症均有改善,治疗后症状积分和较前降低<1/3。
(2)胃镜疗效判定标准
A、临床痊愈:溃疡全部消失,局部轻度充血,无明显水肿。
B、显效:溃疡基本消失,仍有炎症。
C、有效:溃疡面积缩小50%以上。
D、无效:溃疡面积缩小不及50%。
5、治疗效果
(1)三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0:A.西药组临床痊愈率26.67%,总有效率63.33%;针灸组临床痊愈率40.0%,总有效率86.67%;药膏穴敷组临床痊愈率36.36%,总有效率87.88%;三组临床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B.药膏穴敷与针灸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药膏穴敷与针灸均能提高PU的证候疗效。
表10三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临床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西药组   30   8   10   1   11   63.33
  %   26.67   33.33   3.33   36.67
  针灸组   30   12▲   8   8   4   86.67▲
  %   40.0   26.67   10.0   23.33
  药膏组   33   12★▲   11   6   4   87.88★▲
  %   36.36   33.44   18.18   12.12
注:与针灸组比较P>0.05,▲与西药组比较P>0.05。
(2)三组患者胃镜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1:A.西药组胃镜临床痊愈率23.33%,总有效率63.33%;针灸组胃镜临床痊愈率23.33%,总有效率86.66%;药膏穴敷组胃镜临床痊愈率30.30%,总有效率84.85%。三组胃镜临床痊愈率、总有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B.药膏穴敷组与针灸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穴敷与针灸均能提高PU的胃镜疗效。
表11三组患者胃镜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临床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西药组   30   7   2   10   11   63.33
  %   23.33   6.67   33.33   36.67
  针灸组   30   7▲   3   16   4   86.66▲
  %   23.33   10.0   53.33   13.34
  药膏组   33   10★▲   3   15   5   84.85★▲
  %   30.30   9.05   45.45   15.15
注:与针灸组比较P>0.05,▲与西药组比较P>0.05。
(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结果见表12:A.三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均有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法对PU均有一定效果。B.三组治疗前总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药膏穴敷组和针灸组与西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药膏穴敷组与针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药膏穴敷与针灸均能改善PU症状积分。
表1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Figure BDA00001926519100161
Figure BDA00001926519100171
注:
A、★★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西药组比较P<0.05,*与针灸组比较P>0.05。
B、西药组8例,针刺组12例,药膏组12例治疗后症状积分和为零。
(4)三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3:A.三组患者治疗后胃脘痛、肢冷畏寒及嗳气都有明显改善,且针刺组和药膏穴敷组病人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P<0.01),而脘腹冷痛、纳差、反酸、腹泻、呕吐也都有明显改善,但对这些症状三组疗效差异不明显(P>0.05)。B.药膏穴敷组和针灸组疗效比较都能明显改善症状,但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药膏穴敷与针灸均能明显改善主要症状。
表13三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疗效比较
Figure BDA00001926519100172
注:*与针灸组比较P>0.05,▲与西药组比较P>0.05,△△与西药组比较P<0.01。
(5)三组患者治疗后舌脉象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4:A.三组舌质异常患者治疗后消失率比较,药膏穴敷组优于针刺组和西药组(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B.三组舌质异常、脉象异常患者治疗后消失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药膏穴敷与针灸均能明显改善异常舌质。
表14三组患者治疗后舌脉象疗效比较
Figure BDA00001926519100173
Figure BDA00001926519100181
注:△与针灸组、西药组比较P<0.05,*与针灸组比较P>0.05,▲与西要在比较P>0.05。
(6)三组患者治疗后溃疡面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5:A.三组治疗后溃疡面积均明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1)。B.三组治疗前溃疡面积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药膏穴敷组与西药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药膏穴敷组与针灸组差异不明显(P>0.05),提示药膏穴敷组与针灸组均能明显减少溃疡面积。
表15三组患者治疗后溃疡面疗效比较
Figure BDA00001926519100182
Figure BDA00001926519100183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西药组比较P<0.01,▲与西药组比较P>0.05,*与针灸在比较P>0.05。
(7)不同部位溃疡愈合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6:西药组、针灸组、药膏穴敷组每组不同部位溃疡愈合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合性溃疡由于例数太少,未作统计学处理。
表16不同部位溃疡愈合疗效比较
Figure BDA00001926519100184
注:Gu与Du疗后比较,西药组、针灸组、药膏组均P>0.05。
(8)不同证型溃疡愈合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7:西药组、针灸组、药膏穴敷组每组不同证型溃疡愈合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无论是虚寒证还是气滞证,各组的疗效相似。
表17不同证型溃疡愈合疗效比较
Figure BDA00001926519100191
注:虚寒证与气滞证疗效比较,西药组、针灸组、药膏组均P>0.05。
(9)三组患者幽门螺旋杆菌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8:A.三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药膏穴敷组转阴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西药组与针刺组差异不明显(P>0.05)。B.三组治疗前HP阳性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药膏穴敷组与针刺组及西药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提示药膏穴敷与针灸均能使幽门螺旋杆菌转阴。
表18三组患者幽门螺旋杆菌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疗前阳性   疗后转阴   未转阴   阴转率(%)
  西药组   30   25   6   19   24.0*
  针灸组   30   26   6   20   23.08▲*
  药膏组   33   29   13   16   44.8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西药组比较P>0.05。
(10)三组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结果见表19:A.三组治疗前IgG、IgM含量偏低,治疗后均显著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B.三组治疗后组间比较药膏穴敷组和针灸组IgG、IgM显著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C.药膏穴敷组与针灸组IgG、IgM治疗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药膏穴敷组、针灸组均具有升高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的作用。
表19三组患者免疫球蛋白治疗前后比较
Figure BDA0000192651910019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针灸组比较P>0.05,★与西药组比较P<0.05。
6.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观察结果
(1)33例药膏穴位贴敷病例,连续治疗3个疗程(10天一疗程),观察结果表明有3例病例(占总例数的9.1%,男性2例,女性1例)因贴敷时间太长(超过10小时),穴位皮肤出现瘙痒、红斑、均在减少贴敷时间后消失。其余病例未观察到有明显不良反应。
(2)对33例药膏穴位贴敷患者,治疗期间所检测的安全性指标,均未有异常发现。这些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尿、大便常规,肝功能(A/G、ALT、TP、TTT),肾功能(BUN、Cr)和心电图。

Claims (4)

1.一种多效穴位敷贴药膏,其特征在于:它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成:
附子20~50份、干姜20~50份、白芷10~30份、丁香5~25份、吴茱萸5~25份、冰片10~30份、麝香0.5~3份;
所述的一种多效穴位敷贴药膏采用以下制备方法制成,所述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冰片和麝香,混合后粉碎成粉末,制得A物质;
(2)分别称取附子、干姜、白芷、丁香和吴茱萸,加入重量为附子、干姜、白芷、丁香和吴茱萸总重量8~10倍的水,煎煮2~4次,每次煎煮1~2小时,合并水煎液,用纱布过滤除去杂质后再浓缩成浸膏,制得B物质; 
(3)待B物质冷却到40~60℃时,将A物质均匀混合到B物质中,制得药膏成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效穴位敷贴药膏,其特征在于:它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成:附子25~45份、干姜25~45份、白芷15~25份、丁香10~20份、吴茱萸10~20份、冰片15~25份、麝香1~2.5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效穴位敷贴药膏,其特征在于:它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成:附子40份、干姜40份、白芷20份、丁香15份、吴茱萸15份、冰片20份、麝香2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效穴位敷贴药膏,其特征在于:它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成:附子30份、干姜30份、白芷15份、丁香15份、吴茱萸10份、冰片15份、麝香2份。
CN201210258140XA 2012-07-24 2012-07-24 一种多效穴位敷贴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556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58140XA CN102755614B (zh) 2012-07-24 2012-07-24 一种多效穴位敷贴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58140XA CN102755614B (zh) 2012-07-24 2012-07-24 一种多效穴位敷贴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55614A CN102755614A (zh) 2012-10-31
CN102755614B true CN102755614B (zh) 2013-11-06

Family

ID=47050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58140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55614B (zh) 2012-07-24 2012-07-24 一种多效穴位敷贴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556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71467A (zh) * 2015-04-02 2015-07-15 北京农学院 补中益气汤用作穴位激活剂的新用途
CN110585414B (zh) * 2019-10-12 2021-06-15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性坐骨神经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0755586A (zh) * 2019-11-08 2020-02-07 李本强 一种外用贴敷中药组合物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457A (zh) * 1997-09-23 1998-03-11 莫变林 一种治疗皮肤病的药物组合物
CN1915423A (zh) * 2006-08-18 2007-02-21 贵阳中医学院 治疗胃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48894A (zh) * 2010-12-22 2011-05-11 陈远征 一种治疗烧伤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457A (zh) * 1997-09-23 1998-03-11 莫变林 一种治疗皮肤病的药物组合物
CN1915423A (zh) * 2006-08-18 2007-02-21 贵阳中医学院 治疗胃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48894A (zh) * 2010-12-22 2011-05-11 陈远征 一种治疗烧伤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徐学义教授辩治胃脘痛经验拾萃;颜勤;《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05年消化系及肝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50601;85-88 *
清热解毒、消痈生肌法对乙酸致胃溃疡大鼠溃疡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肖景东;《中国优秀博士论文电子期刊网》;20100615;E056-14 *
石绍顺."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治规律研究及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石绍顺,中国优秀博士论文电子期刊网,医药卫生科技辑,第12期,E056-46页,2011年12月15日.《中国优秀博士论文电子期刊网·医药卫生科技辑》.2011,E056-46.
石绍顺."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治规律研究及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石绍顺,中国优秀博士论文电子期刊网,医药卫生科技辑,第12期,E056-46页,2011年12月15日.《中国优秀博士论文电子期刊网·医药卫生科技辑》.2011,E056-46. *
肖景东.清热解毒、消痈生肌法对乙酸致胃溃疡大鼠溃疡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国优秀博士论文电子期刊网》.2010,E056-14.
董方言.中药经皮给药试剂.《现代实用中药新剂型新技术》.2001, *
颜勤.徐学义教授辩治胃脘痛经验拾萃.《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05年消化系及肝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5,85-88.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55614A (zh) 2012-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68567B (zh) 一种黑膏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11743934A (zh) 一种肠道菌群调节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2697939A (zh) 一种预防糖尿病足的中药足浴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55614B (zh) 一种多效穴位敷贴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07595601B (zh) 一种治疗抑郁症的足底经络穴位按摩仪
CN101073575B (zh) 痤疮敌
CN107837380A (zh) 一种治疗癌性疼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772245A (zh) 按摩推拿保健蛇药酒及其应用
CN102145150B (zh) 一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药物
CN102973547B (zh) 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贴剂
CN109663100A (zh) 一种治疗视神经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274442B (zh) 一种用于治疗痹症的鹿骨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344730A (zh) 一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246358A (zh) 消脑瘤胶囊及生产方法
CN105194352A (zh) 一种改善学习记忆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2263663A (zh) 一种用于治疗阳虚体质相关妇科疾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09568475A (zh) 一种治疗白癜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208552A (zh) 一种治疗破伤风的中药制剂
CN103463274B (zh) 一种治疗牛皮癣的药物
CN111437308A (zh) 一种通痹养骨熏敷方及其应用
CN109528985A (zh) 一种用于治疗子宫肌瘤和小叶增生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CN111658696A (zh) 一种用于治疗血栓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5944682A (zh) 一种治疗男性前列腺疾病的中药脐贴和制备方法
CN102824546A (zh) 一种治疗肾阴亏虚型闭合性骨折的中药洗剂制备方法
CN111686231A (zh) 一种用于缓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外敷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031

Assignee: CHENGDU CHENGXIN HIGH-TEC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Assignor: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tract record no.: 2015510000009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Multi-effect acupuncture point application ointment and preparation metho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06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502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06

Termination date: 20150724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