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首先,将参照图1A和图IB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并且根据第二至第十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参照图2A至图10B同样地示出。
注意,在下面的实施例中,在专利文献2中示出的包括串联连接的电池的电池组的蓄电池保护IC中提供图1A至10B中所示的元件。在该蓄电池保护IC中,输入和输出端有级联连接,监测每组电池中的输出电压波动,并基于保护IC的最终端的输出来检测所有电池块中的过充电和过放电。
还请注意,所做出描述是基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的电池的过放电信号处理的示例。
[第一实施例]
首先,参照图1A和图IB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的结构。
如图1A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包括:内部参考电压发生器电路1、内部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电路2、电阻3、NMOS晶体管4和6、PMOS晶体管5、接收端CLTD、以及发送端Dout。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配置为把从发送侧保护IC(即,在图1A的下侧示出的第一保护电路)输出的信号发送到接收侧保护电路(即,在图1A的上侧示出的第二保护电路)。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中,为发送过放电检测报告信号的发送侧保护IC提供内部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电路2、PMOS晶体管5、NMOS晶体管6和发送端Dout,而为接收从发送侧保护IC发送的过放电检测报告信号的接收侧保护IC提供内部参考电压发生器电路1、电阻器3、NMOS晶体管4和接收端CLTD。
在将从发送侧保护IC(以下也称为“第一电路”或“第一保护IC”)输出的信号发送到接收侧保护电路(以下也称为“第二电路”或“第二保护IC”)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中,发送侧保护IC包括:具有栅极和漏极并且配置来由从内部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电路2输入到PMOS晶体管5的栅极的低电平信号导通的PMOS晶体管5、具有连接到PMOS晶体管5的栅极的栅极、连接到PMOS晶体管5的漏极的漏极和连接到地的源极以及配置来由从内部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电路2输入到NMOS晶体管6的栅极的高电平信号导通的NMOS晶体管6、以及连接到NMOS晶体管6和PMOS晶体管5的各自的漏极的发送端Dout。此外,在该信号发送接收电路中,接收侧保护IC包括:连接到发送端Dout的接收端CTLD、具有连接到接收端CTLD的栅极、连接到生成参考电压Vct l的内部参考电压发生器电路1的漏极和连接到地的源极的NMOS晶体管4、在NMOS晶体管3和内部参考电压发生器电路1之间连接的电阻器3以及电阻器3和NMOS晶体管4之间连接的输出端Vout 1。
接下来,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具有上述结构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中,描述发送由第一保护IC(即,图1A的下侧示出的发送侧保护电路)检测出的电池的过放电状态到第二保护IC(即,图1A的上侧示出的接收侧保护电路)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的操作。
如果由第一保护IC监测的电池单元是正常的状态,则内部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电路2输出高(H)信号,PMOS晶体管5截止,并且NMOS晶体管6导通。发送端Dout通过NMOS晶体管6连接到VSS1(即,地电压)从而使发送端Dout切换到低(L)电平。
相反,如果由第一保护IC监测的电池单元是过放电状态,内部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电路2输出低(L)信号,则PMOS晶体管5导通,NMOS晶体管6截止。发送端Dout通过PMOS晶体管5连接至VDD1(源电压)从而使发送端Dout切换到高(H)电平。
从图1A的下侧示出的第一保护IC的发送端Dout输出的信号被提供给图1A的上侧示出的第二保护IC的接收端CTLD。如果发送端Dout处于低(L)电平,则NMOS晶体管4截止,而如果发送端Dout处于高(H)电平,则NMOS晶体管4导通。
在从图1A的下侧示出的第一保护IC接收信号的图1A的上侧示出的第二保护IC中,NMOS晶体管4的源极和背栅(back gate)的电压等于VSS2(=VDD1),并且NMOS晶体管4的漏极的电压在图1A的上侧示出的第二保护IC中的内部参考电压发生器电路1发生的参考电压Vctl和VSS2之间波动。
因此,如图IB所示,当发送端Dout为L电平时,接收端CTLD接收的信号的电压等于VSS1,并且输出端Vout1等于Vctl。反之,当发送端Dout为H电平时,接收端CTLD接收的信号的电压等于VDD1,并且输出端Vout1的电压等于VSS2。
因此,如果从图1A的下侧示出的第一保护I C的发送端Dout输出的低(L)信号(=VSS1电压)通过图1A的上侧所示的第二保护IC的接收端CTLD提供给NMOS晶体管4的栅极,则NMOS晶体管4的栅极和漏极之间的电压(通常为最大电压)可以大约抑制在由VDD1+Vctl得到的电压。
此外,只要参考电压Vctl具有足以驱动后续电路的电压电平,则参考电压Vctl大约为1至2V是优选的。
因此,在此结构中,用于接收端CTLD的元件的耐电压性能大约是最大电池单元电压和2V的总和是优选的。
在此结构中,由于图1A下侧所示的第一保护IC输出的信号由图1A的上侧所示的第二保护IC的NMOS晶体管4的栅极接收,因此可以进行图1A下侧所示的第一保护IC和图1A的上侧所示的第二保护IC之间的信号传输而不会引起第一保护IC和第二保护IC之间的电流流动。
因此,由于电流不在第一保护IC和第二保护IC之间流动,因此可以不需要内部或外部的电阻器来限制电流的流动。因此,可以抑制由于额外的外部元件引起的成本增加或布局区域的增加。
注意,过放电状态的传输被用作示例来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然而,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中也可以传输过充电状态。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参照图2A和图2B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的结构。
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中,交换第一实施例中的图1A的上侧示出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保护IC和图1A的下侧示出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保护IC。
即,如图2A所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包括内部参考电压发生电路器21、内部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电路22、电阻器23、PMOS晶体管24和25、NMOS晶体管、接收端CLTD和发送端Dout。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配置来将从发送侧保护IC(即,图2A的上侧所示的第一保护电路)输出的信号发送到接收侧的保护电路(即,图2A的下侧示出的第二保护电路)。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中,为发送过放电检测报告信号的发送侧保护IC提供内部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电路22、PMOS晶体管25、NMOS晶体管26和发送端Dout,而为接收从发送侧保护IC发送的过放电检测报告信号的接收侧保护IC提供内部参考电压发生器电路21、电阻器23,PMOS晶体管24和接收端CLTD。
在将从发送侧保护IC(以下也称为“第一电路”或“第一保护IC”)输出的信号发送到接收侧保护电路(以下也称为“第二电路”或“第二保护IC”)的发送接收电路中,发送侧保护IC包括:具有栅极和漏极并且经配置来由从内部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电路22输入到PMOS晶体管25的栅极的低电平信号导通的PMOS晶体管25,具有连接到PMOS晶体管25的栅极的栅极、连接到PMOS晶体管25的漏极的漏极和连接到地的源极以及配置来从内部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电路22输入到NMOS晶体管26的栅极的高电平信号导通的NMOS晶体管26,以及连接到NMOS晶体管26和PMOS晶体管25各自的漏极的发送端Dout。此外,在该信号发送接收电路中,接收侧保护IC包括:连接到发送端Dout的接收端CTLD、具有连接到接收端CTLD的栅极和连接到生成参考电压Vctl的内部参考电压发生器电路21的漏极的PMOS晶体管24、连接在PMOS晶体管24和内部参考电压发生器电路21之间的电阻器23以及电阻器23和PMOS晶体管24之间连接的输出端Vout1。
接下来,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具有上述结构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中,描述发送第一保护IC(即,图2A的上侧示出的发送侧保护电路)检测出的电池的过放电状态到第二保护IC(即,图2A的下侧示出的接收侧保护电路)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的操作。
如果由图2A的上侧示出的第一保护IC监测的电池单元是正常的状态,则内部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电路22输出高(H)信号,PMOS晶体管25截止,并且NMOS晶体管26导通。发送端Dout通过NMOS晶体管26连接到VSS2(即,地电压)从而使发送端Dout输出低(L)信号。
相反,如果由图2A的上侧示出的第一保护IC监测的电池单元是过放电状态,则内部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电路22输出低(L)信号,PMOS晶体管25导通,并且NMOS晶体管26截止。发送端Dout通过PMOS晶体管25连接至源电压VDD2从而使发送端Dout输出高(H)信号。
从图2A的上侧示出的第一保护IC的发送端Dout输出的信号被提供给图2A的下侧示出的第二保护IC的接收端CTLD。如果发送端Dout处于低(L)电平,则PMOS晶体管24导通,而如果发送端Dout处于高(H)电平,则PMOS晶体管24截止。
在从图2A的上侧示出的第一保护IC接收信号的图2A的下侧示出的第二保护IC中,PMOS晶体管24的源极和背栅的电压等于VDD1,PMOS晶体管24的漏极的电压在图2A的下侧示出的第二保护IC中的内部参考电压发生器电路21发生的参考电压Vctl和VDD1之间波动。
因此,如图2B所示,当发送端Dout为L电平时,接收端CTLD接收的信号的电压等于VSS2,并且输出端Vout1等于VDD1。与此对比,当发送端Dout为H电平时,接收端CTLD接收的信号的电压等于VDD1,并且输出端Vout1的电压等于Vctl。
因此,如果从图2A的上侧示出的第一保护IC的发送端Dout输出的低(L)信号(=VSS2电压)通过图2A的下侧所示的第二保护IC的接收端CTLD提供给PMOS晶体管24的栅极,则PMOS晶体管24的栅极和漏极之间的电压(通常为最大电压)可以大约抑制在由VDD2-VDD1+Vctl得到的电压。
此外,只要参考电压Vctl具有足够的驱动后续电路的电压电平,则参考电压Vctl大约为1至2V是优选的。
因此,在此结构中,用于接收端CTLD的元件的耐电压性能大约是最大的电池单元电压和2V的总和是优选的。
在此结构中,由于图2A上侧所示的第一保护IC的输出的信号由图2A的下侧所示的第二保护IC的PMOS晶体管24的栅极接收,因此可以进行第一保护IC和第二保护IC之间的信号传输而不会引起第一保护IC和第二保护IC之间的电流流动。
因此,由于电流不在第一保护IC和第二保护IC之间流动,因此可以不需要内部或外部的电阻器来限制电流的流动。因此,可以抑制由于额外的外部元件引起的成本增加或布局区域的增加。
[第三实施例]
接下来,参照图3A和图3B描述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的结构。
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中,为在图1A的上侧示出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保护IC提供了由两个信号接收晶体管组成的双信号接收晶体管。
如图3A所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包括内部参考电压发生器电路3、内部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电路32、电阻器33和38、NMOS晶体管34和36、PMOS晶体管35和37、接收端CLTD以及发送端Dout。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配置来将从发送侧保护IC(即,图3A的下侧所示的第一保护电路)输出的信号发送到接收侧保护电路(即,图3A的上侧示出的第二保护电路)。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中,为发送过放电检测报告信号的发送侧保护IC提供内部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电路32、PMOS晶体管35、NMOS晶体管36和发送端Dout,而为接收从发送侧保护IC发送的过放电检测报告信号的接收侧保护IC提供内部参考电压发生器电路31、电阻器33和38,NMOS晶体管34、PMOS晶体管37和接收端CLTD。
与图1A和图IB所示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类似,图3A和图3B示出了将第一保护IC(即,图3A的下侧示出的发送侧保护电路)检测出的电池的过放电状态发送到第二保护IC(即,图3A的上侧示出的接收侧保护电路)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的操作。注意,基于图3A的下侧示出的第一保护IC的发送端Dout的电压波动的、连接到NMOS晶体管34的漏极的输出端Vout2的电压波动与第一实施例中示出的输出端Vout1的电压波动相类似,因此省略其描述。
具体地,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中,图3A的上侧所示的第二保护IC包括通过添加新的电阻器38和新的PMOS晶体管37到图1A的上侧示出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保护IC得到的双信号接收晶体管。请注意,信号发送接收电路可以包括由三个或更多个信号接收晶体管组成的三重或以上的信号接收晶体管。
即,用作外部信号接收PMOS晶体管的PMOS晶体管37包括连接到接收端CTLD的栅极、连接到产生参考电压Vctl的内部参考电压发生器电路31的源极和连接到地(VSS2)的漏极。用作外部信号接收电阻器的电阻器38连接在PMOS晶体管37的漏极和地(VSS2)之间。用作外部信号接收输出端的输出端Vout1连接在电阻器38和PMOS晶体管37之间。
在此结构中,即使图3A的下侧示出的第一保护IC的发送端Dout在高(H)电平并且图3A上侧所示的第二保护IC的接收端CTLD等于VDD1,使得图3A上侧所示的第二保护IC的PMOS晶体管37截止;或者即使图3A的下侧示出的第一保护IC的发送端Dout在低(L)电平并且接收端CTLD等于VSS1使得图3A下侧所示的第一保护IC的PMOS晶体管37导通,也都供给VSS2到输出端Vout1。
此外,如果第一保护IC的发送端Dout从第二保护IC的接收端CTLD断开连接,并且从外部施加VDD2到VSS2的电压范围到第二保护IC的接收端CTLD,则可以发送不同状态的信号到内部电路。
例如,如图3B所示,如果发送端Dout=开路,接收端CTLD=输入VDD2,则供给VSS2到输出端Vout1,并且也到输出端Vout2,如果发送端Dout=开路,接收端CTLD=输入VSS2,则供给Vctl到输出端Vout1,并且供给VSS2到输出端Vout2。
[第四实施例]
接下来,参照图4A和图4B描述根据第四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的结构。
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中,交换第三实施例的如图3A下侧示出的第一保护IC和如图3A上侧示出的第二保护IC。而且,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中,为在图2A的下侧示出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保护IC提供了由两个信号接收晶体管组成的双信号接收晶体管。
如图4A所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包括内部参考电压发生电路41、内部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电路42、电阻器43和48、PMOS晶体管44和46、NMOS晶体管45和47、接收端CLTD和发送端Dout。
根据第四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配置为将从发送侧保护IC(即,图4A上侧所示的第一保护电路)输出的信号发送到接收侧保护电路(即,图4A下侧示出的第二保护电路)。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中,为发送过放电检测报告信号的发送侧保护IC提供内部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电路42、PMOS晶体管45、NMOS晶体管46和发送端Dout,而为接收从发送侧保护IC发送的过放电检测报告信号的接收侧保护IC提供内部参考电压发生器电路41、电阻器43和48,PMOS晶体管44、NMOS晶体管47和接收端CLTD。
与图2A和图2B所示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类似,图4A和图4B示出了将第一保护IC(即,图4A的上侧示出的发送侧保护电路)检测出的电池的过放电状态发送到第二保护IC(即,图4A的下侧示出的接收侧保护电路)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的操作。注意,基于图4A的上侧示出的第一保护IC的发送端Dout的电压波动的、连接到PMOS晶体管44的漏极的输出端Vout1的电压波动与第二实施例中示出的输出端Vout1的电压波动相类似,因此省略其描述。
具体地,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中,图4A的下侧所示的第二保护IC包括通过将新的电阻器48和新的NMOS晶体管47添加到图2A的下侧示出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保护IC而得到的双信号接收晶体管。注意,信号发送接收电路可以包括由三个或更多个信号接收晶体管组成的三重或以上的信号接收晶体管。
即,用作外部信号接收NMOS晶体管的NMOS晶体管47包括连接到接收端CTLD和PMOS晶体管44的栅极的栅极、连接到VDD1(即,源电压)的漏极和连接到产生参考电压Vctl的内部参考电压发生器电路41的源极。用作外部信号接收电阻器的电阻器48连接在NMOS晶体管47的漏极和VDD1(即,源电压)之间。用作外部信号接收输出端的输出端Vout2连接在电阻器48和NMOS晶体管47的漏极之间。
在此结构中,即使图4A的上侧示出的第一保护IC的发送端Dout在高(H)电平并且图4A下侧所示的第二保护IC的接收端CTLD等于VDD2,使得图4A下侧所示的第二保护IC的NMOS晶体管47导通;或者即使图4A的上侧示出的第一保护IC的发送端Dout在低(L)电平并且接收端CTLD等于VSS2,使得图4A上侧所示的第一保护IC的NMOS晶体管47截止,也都供给Vctl到输出端Vout2。
此外,如果第一保护IC的发送端Dout从第二保护IC的接收端CTLD断开连接,并且VDD2到VSS2的电压范围从外部施加到第二保护IC的接收端CTLD,则可以将不同状态的信号发送到内部电路。
例如,如图4B所示,如果发送端Dout=开路,接收端CTLD=输入VDD1,则供给VDD1到输出端Vout1,并且供给Vctl到输出端Vout2,如果发送端Dout=开路,接收端CTLD=输入VSS1,则供给VDD1到输出端Vout1,并且也到Vout2。
[第五实施例]
接下来,参照图5A和图5B描述根据第五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的结构。
根据第五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通过将NMOS晶体管53提供到如图1A上侧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保护IC以替换电阻器3来构成。
即,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中,在图1A的上侧所示的第二保护IC的接收反向器由NMOS晶体管4和电阻器3(参见图1A)实现。然而,在根据第五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中,图5A上侧示出的第二保护IC的接收反向器由两个MOS晶体管53和54(参见图5A)的组合来实现。注意,该组合的两个MOS晶体管53和54可以基于后续的电路确定,并且可以是NMOS或PMOS晶体管。
只要与MOS晶体管和电阻器的组合来实现的接收反向器相比,两个MOS晶体管的组合用作具有低压、低电流和高精确度的恒定电流反向器来,则图5A的上侧示出的第二保护IC(即,接收侧保护IC)的接收侧恒定电流反向器由两个MOS晶体管的组合来实现是优选的。
[第六实施例]
接下来,参照图6A和图6B描述根据第六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的结构。
根据第六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通过将PMOS晶体管63提供到如图2A下侧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保护IC以替换电阻器23来构成。
即,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中,在图2A的下侧所示的第二保护IC的接收反向器由PMOS晶体管24和电阻器23(参见图2A)实现。然而,在根据第六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中,图5A下侧示出的第二保护IC的接收反向器由两个MOS晶体管63和64(参见图6A)的组合实现。注意,该组合的两个MOS晶体管63和64可以基于后续的电路确定,并且可以是NMOS或PMOS晶体管。
只要与MOS晶体管和电阻器的组合来实现的接收反向器相比,两个MOS晶体管的组合用作具有低压、低电流和高精确度的恒定电流反向器,则图6A的下侧示出的第二保护IC(即,接收侧保护IC)的接收侧恒定电流反向器由两个MOS晶体管的组合来实现是优选的。
[第七实施例]
接下来,参照图7A和图7B描述根据第七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的结构。
如图7A所示,根据第七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包括提供给如图7A上侧示出的第二保护IC(即,接收侧IC)的电阻器73和NMOS晶体管74,与图1A上侧示出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保护IC类似,并且还包括经配置来上拉电压到Vctl的新的内部上拉电阻器73a。此外,在如图7A下侧示出的根据第七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的第一保护IC(即,发送侧IC)中,移除了提供给如图1A下侧示出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保护IC(即,发送侧IC)的PMOS晶体管5,使得如图7A下侧示出的第七实施例的第一保护IC只包括NMOS晶体管76。
利用这个结构,如果如图7A下侧所示的第一保护IC(即,发送侧电路)的NMOS晶体管76执行如图7B中所示的开漏输出(open drain output)(即,Dout=开路),则内部参考电压发生器电路71输出的参考电压Vc t l通过如图7A上侧所示的第二保护IC(即,接收侧电路)中的电阻器73a施加到接收端CTLD。因此,即使如图7A下侧所示的第一保护IC(即,发送侧电路)的NMOS晶体管76截止,也可以通过上拉接收端CTLD的电压到参考电压Vctl来稳定接收端CTLD的电压。因此,可以适当地控制输出端Vout1的信号。
[第八实施例]
接下来,参照图8A和图8B描述根据第八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的结构。
如图8A所示,根据第八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包括提供给如图8A下侧示出的第二保护IC(即,接收侧IC)的电阻器83和PMOS晶体管84,与图2A下侧示出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保护IC类似,并且还包括经配置来下拉电压到Vctl的新的内部下拉电阻器83a。此外,在如图8A上侧示出的根据第八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的第一保护IC(即,发送侧IC)中,移除了提供给如图2A上侧示出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保护IC(即,发送侧IC)的NMOS晶体管26,使得如图8A上侧示出的第八实施例的第一保护IC只包括PMOS晶体管85。
利用这个机构,如果如图8A上侧所示的第一保护IC(即,发送侧电路)的PMOS晶体管85执行如图8B中所示的开漏输出(即,Dout=开路),则从内部参考电压发生器电路81输出的参考电压Vctl通过如图8A下侧所示的第二保护IC(即,接收侧电路)中的电阻器83a施加到接收端CTLD。因此,即使如图8A上侧所示的第一保护IC(即,发送侧电路)的PMOS晶体管85截止,也可以通过下拉接收端CTLD的电压到参考电压Vctl来稳定接收端CTLD的电压。因此,可以适当地控制输出端Vout1的信号。
[第九实施例]
接下来,参照图9A和图9B描述根据第九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的结构。
如图9A所示,根据第九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包括提供给如图9A上侧示出的第二保护IC(即,接收侧IC)的电阻器93和NMOS晶体管94,与图1A上侧示出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保护IC类似。此外,在如图9A下侧示出的根据第九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的第一保护IC(即,发送侧IC)中,移除了提供给如图1A下侧示出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保护IC(即,发送侧IC)的PMOS晶体管5,使得如图9A下侧示出的第九实施例的第一保护IC只包括NMOS晶体管96。而且,将外部电阻器98连接到如图9A下侧所示的第一保护IC的发送端Dout的输出侧,以将电压上拉到VDD1。
利用这个结构,如果如图9A下侧所示的第一保护IC(即,发送侧电路)的NMOS晶体管96执行如图9B中所示的开漏输出(即,Dout=开路),则电压VDD1通过外部电阻器98施加到如图9A上侧所示的第二保护IC(即,接收侧电路)的发送端Dout。因此,即使如图9A下侧所示的第一保护IC(即,发送侧电路)的NMOS晶体管96截止,也可以通过上拉发送端Dout的电压到电压VDD1来稳定接收端CTLD的电压。因此,可以适当地控制输出端Vout1的信号。
[第十实施例]
接下来,参照图10A和图10B描述根据第十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的结构。
如图10A所示,根据第十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包括提供给如图10A下侧示出的第二保护IC(即,接收侧IC)的电阻器103和PMOS晶体管104,与图2A下侧示出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保护IC类似。此外,在如图10A上侧示出的根据第十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的第一保护IC(即,发送侧IC)中,移除了提供给如图2A上侧示出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保护IC(即,发送侧IC)的NMOS晶体管26,使得如图10A上侧示出的第十实施例的第一保护IC只包括PMOS晶体管105。而且,将外部电阻器108连接到如图10A上侧所示的第一保护IC的发送端Dout的输出侧,以将电压下拉到VSS2。
利用这个结构,如果如图10A上侧所示的第一保护IC(即,发送侧电路)的PMOS晶体管105执行如图10B中所示的开漏输出(即,Dout=开路),则电压VSS2通过外部电阻器108施加到如图10A上侧所示的第一保护IC(即,发送侧电路)的发送端Dout。因此,即使如图10A上侧所示的第一保护IC(即,发送侧电路)的PMOS晶体管105截止,可以通过下拉发送端Dout的电压到电压VSS2来稳定发送端Dout的电压。因此,可以适当地控制输出端Vout1的信号。
如以上参照图1A至图10B所描述的,在根据第一至第十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中,当信号在第一和第二保护IC之间发送和接收时,接收侧IC(即,第二保护IC)的MOS晶体管的栅极以外的节点的电压由接收侧IC内的参考电压等抑制。因此,根据第一至第十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可以不需要具有更高耐电压性能的元件。
即,如图1A和图1B所示,在信号发送接收电路中,发送侧电路包括具有栅极和漏极并且经配置来由低电平信号导通的PMOS晶体管5,所述低电平信号从内部放电控制信号输出电路2输入到PMOS晶体管5的栅极;具有连接到PMOS晶体管5的栅极的栅极、连接到PMOS晶体管5的漏极的漏极和连接到地(VSS1)的源极并且经配置来由从发送电路供给到NMOS晶体管6的栅极的高信号导通的发送侧NMOS晶体管6;以及连接到NMOS晶体管6和PMOS晶体管5的各自的漏极的发送端Dout,接收侧电路包括连接到发送端Dout的接收端CTLD;具有连接到接收端CTLD的栅极、连接到生成参考电压Vctl的参考电压发生器电路1的漏极和连接到地(VSS2)的源极的接收侧NMOS晶体管4;连接在NMOS晶体管4和产生参考电压Vctl的参考电压发生器电路1之间的电阻器3;和连接在电阻器3和NMOS晶体管4之间的输出端Vout1。
或者,如图2A和图2B,在信号发送接收电路,发送侧电路包括其具有栅极和漏极并且经配置来由从发送电路供给到PMOS晶体管25的栅极的低电平信号来导通的发送侧PMOS晶体管25;具有连接到PMOS晶体管25的栅极的栅极、连接到PMOS晶体管25的漏极的漏极和连接到地(VSS2)的源极并且经配置来由从发送电路供给到NMOS晶体管26的栅极的高信号导通的发送侧NMOS晶体管26;以及连接到NMOS晶体管26和PMOS晶体管25的各自的漏极的发送端Dout,接收侧电路包括连接到发送端Dout的接收端CTLD;具有连接到接收端CTLD的栅极、连接到产生参考电压Vctl的参考电压发生器电路21的源极的接收侧PMOS晶体管24;连接在PMOS晶体管24和产生参考电压Vc t l的参考电压发生器电路21之间的电阻器23;以及连接在电阻器23和PMOS晶体管24之间的输出端Vout1。
利用这种结构,可以施加(添加)足够低的电压(Vctl)到接收从发送侧IC输出的信号的接收侧IC的晶体管的源极、漏极和背栅,从而反向器反转接收侧IC的晶体管的源极、漏极和背栅的电压。因此,即使发送侧IC的输出信号在发送侧IC的电压VDD和VSS之间充分波动,接收侧IC的晶体管最多接收VDD+Vctl得到的电压。
此外,由于信号由MOS晶体管的栅极接收,因此电流不会从发送侧IC流到接收侧IC。
此外,如图3A至图4B所示,由于信号发送接收电路包括输入信号所供给到的多个反向器,因此可以以各种方式控制供给到接收侧IC的信号。即,由于多个晶体管容易地管理所接收的信号,因此供给到接收侧IC的信号可以以各种方式控制。
此外,如图7A至图8B所示,如果信号发送接收电路包括开漏输出电路并且输出是开路状态,则可以通过使参考电压发生器电路上拉或下拉接收端的电压来稳定(防止不稳定)接收端的电压。
即,即使发送侧输出电路具有开漏输出结构并且输出是开路状态,可以通过使电阻器等上拉或下拉接收端的电压来稳定接收端的电压。因此,可以适当地控制供给到接收端的信号。
此外,如图9A至图10B所示,如果信号发送接收电路包括开漏输出电路并且输出是开路状态,则可以通过允许开漏电路中提供的外部电阻器等上拉或下拉接收端的电压来稳定(防止不稳定)接收端。因此,可以适当地控制供给到接收端的信号。
即,即使发送侧输出电路具有开漏输出结构并且输出是在开路状态,可以通过使外部电阻器等将接收端的电压上拉或下拉到发送侧VDD或VSS来稳定接收端的电压。因此,可以适当地控制供给到接收端的信号,而不会使电流在发送侧IC和接收侧IC之间流动。
因此,根据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可以不需要耐高电压元件来承受两个电池单元的总电压,因此,可以简化制造过程,并且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使用耐高电压元件通常会增加布局面积。然而,根据实施例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可以不需要承受两个电池单元的总电压的耐高电压性元件。因此,可以减小布局面积。
此外,保护包括串联连接的蓄电池的电池组(或单元组)免于过充电或过放电的蓄电池保护电路,包括监测蓄电池块的输出电压波动并且通过级联连接检测结果输出端从检测结果输出端输出检测结果的多个保护电路;和具有图1A至图10B所示的结构之一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来在多个保护电路之间发送和接收检测结果信号。利用这个结构,蓄电池保护电路可以做得更小,并可以具有提高的性能。
注意,第一至第十实施例不限于参照图1A至图10B描述的那些示例,可以做出各种更改和变化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例如,在第一至第十实施例中,对过放电状态的传输被用作描述传输检测信号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的示例。然而,如第一实施例的描述中所示出的,也可以在根据第二至第十实施例的发送接收电路中传输过充电状态而非过放电状态。
根据第一至第十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不引起电流在多个保护电路之间流动并且不使用耐高压元件的具有多个保护电路的蓄电池保护电路。利用这个结构,能够抑制处理成本、布局面积、元件成本或蓄电池保护电路的安装面积的增加。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但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修改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
本申请是基于2010年3月18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2010-062389号日本申请的优先权,通过引用方式将其全部内容合并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