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84809B - 具有压缩腔的同轴扬声器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具有压缩腔的同轴扬声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84809B
CN102884809B CN201180012209.4A CN201180012209A CN102884809B CN 102884809 B CN102884809 B CN 102884809B CN 201180012209 A CN201180012209 A CN 201180012209A CN 102884809 B CN102884809 B CN 1028848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ducer
diaphragm
electrodynamic transducer
magnetic circuit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220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84809A (zh
Inventor
Y·弗拉维尼亚尔
P·勒萨热
A·勒鲁
N·克勒维
J-L·泰贝克
B·艾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varay Manufacturing Co
Original Assignee
PHL AUDI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HL AUDIO filed Critical PHL AUDIO
Publication of CN1028848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848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848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8480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2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 H04R1/32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only
    • H04R1/323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only for loudspeak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2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 H04R1/22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only 
    • H04R1/24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separate transducers or of two parts of the same transducer and responsive respectively to two or more frequency ran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2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 H04R1/22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only 
    • H04R1/30Combinations of transducers with horns, e.g. with mechanical matching means, i.e. front-loaded hor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25Magnetic circuit
    • H04R9/027Air gaps using a magnetic flui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 H04R9/063Loudspeakers using a plurality of acoustic driv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具有至少两路的同轴扬声器系统(1),所述系统包括低音电动换能器(2)和具有压缩腔的高音换能器(3),高音换能器相对于低音换能器(2)同轴地和在正前安装。

Description

具有压缩腔的同轴扬声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又被称为电动换能器或电声换能器的扬声器进行声音再现的领域。 
声音再现在于将电能(或电功率)转化为声能(或声功率)。
背景技术
电能最常见地通过放大器提供,放大器的功率特征可从对于小功率的家用音频设备的数瓦特到对于某些专业音响系统(录音室、音乐舞台、公共场所等)的数百或数千瓦特变化。
至于声能,该声能通过振膜进行辐射,振膜的移动引起周围空气的压力变化,其以声波的形式在空间中传播。
即便相对新兴,声音再现技术从20世纪20年代起以数量众多的不同设计产生,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Chester W.RICE和Edward W.KELLOG进行了初期经验,这两人的姓名组合在今天还表示最常见的电声换能器类型:“Rice-Kellog”电动扬声器。
在这类换能器中,振膜由活动音圈促动,活动音圈包括螺线管,螺线管伸入到磁场中和由(来自放大器的)电流经过。电流和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以名称“洛伦兹力(force de LAPLACE)”已知的作用力,该作用力产生活动音圈的移动,活动音圈借此带动振膜,振膜的振动是声辐射源。
尽管每个个体具有固有的听觉特征,人耳被认为对介于20Hz到20000Hz(20kHz)之间的频率范围(被称为声频带)上的声音敏感。小于20Hz的声音被称为“次声”;大于20kHz的声音被称为“超声”。次声和超声可被某些动物感觉到,不过被认为是人耳感知不到的(对此问题可参考一般书籍,如Le livre des techniques du son(声音技术册),卷1,基础概念,第三版,第四章,听觉感知,191-192页)。
这是为什么在扬声器构造中通常致力于再现限定于所述声频带的信号的原因。按照惯例,将在20Hz到200Hz之间的频率范围称为“低音”;将在200Hz到2000Hz(2kHz)之间的频率范围称为“中音”;将在2000Hz到20000Hz(20kHz)之间的频率范围称为“高音”。
设计允许令人满意地再现完整声频带的单一电动扬声器的尝试曾是非常多的。但这些尝试没有获得成果。
实际上,低音频率的再现需要大尺寸的换能器,因此需要能有大振幅的大尺寸振膜。相反地,高音频的再现只有利用小尺寸的声源、因此小振膜才可以是令人满意的。此外,小振膜的行程幅度小。这些特征是相悖的,可以容易理解的是:令人满意地覆盖整个声频范围的单一换能器的构造实施起来确实是非常困难的。
这就是为什么电动扬声器通常被设计成再现可优化换能器响应的较小频率范围的原因。
利用与声谱分析仪相关联的测量麦克风测得的这类换能器的频率声响应,通常以曲线的形式表示,所述曲线示出信号声压级(以dB为单位,在通常介于60dB到110dB之间的线性刻度上)随信号频率(以Hz为单位,通常按照介于20Hz到20kHz之间的对数刻度)的变化。
即便在理论上考虑这样三种换能器:低音、中音和高音换能器,但实际上分类是更加精细的,因为换能器的响应是可交迭多个频率范围的连续函数。因此,作为示例,被设计用以再现低音的换能器会提供在中音的低音部分(中低音)中的合适的响应;相似地,高音换能器会提供在中音的高音部分(中高音)中的合适的响应,以使得通过语言使用惯例习惯于:
-用“低音换能器”来表示能够再现低音和至少中低音的换能器,
-用“中音换能器”来表示能够再现中音和低音的至少高音频部分和/或高音的至少低音频部分的换能器;
-用“高音换能器”来表示能够再现高音和至少中高音的换能器。
除尺寸差别以外,换能器的设计根据涉及的是低音或中音换能器、还是高音换能器变化。因此,即便存在许多形式的振膜,锥形形状(或伪锥形形状,根据母线的形廓)现今在低音和中音换能器中使用最广泛,而球顶振膜在高音换能器中使用最广泛。
为实现整个声频带的再现,因此习惯于组合多个换能器来实施一个声音再现系统。一种流行的解决方案在于组合三种专门的换能器:一种用于低音,一种用于中音和一种用于高音。不过,出于主要地经济的原因,常见的是限于两种换能器,即能够再现低音和至少中低音的低音换能器、和能够再现高音和至少中高音的高音换能器。换能器通常被安装在同一音箱上,最为常见地安装在同一表面(称为音箱的前表面)上。在音箱的术语中,“路”的数目等于在声频带上实施的分节的数目。实际上,音箱的路的数目对应其所包括的换能器的数目。因此,包括低音换能器和高音换能器的音箱是两路音箱。
但是,换能器的专业化存在与通常被称为滤波的信号电分布相关的困难。可以容易理解的是,每个换能器仅仅在声谱的一部分上得到优化,应对信号进行过滤以仅将每个换能器可合适地再现的声谱部分向每个换能器引导。不良的滤波会根据频率具有不同的后果。要注意的是,向低音换能器引导的高音信号并没有相当简单地得到再现,而向高音换能器引导的低音信号会容易破坏该高音换能器,对此并不进行细述。
为简化,两路音箱的滤波器包括:低通类型的滤波部分,其与系统的低音换能器相连接和主要地仅允许小于预定的截止频率的频率通过;和高通类型的滤波部分,其与系统的高音换能器相连接和决定性地允许大于所选择的截止频率的频率通过。
用于滤波的技术的选择问题对换能器的设计并没有影响,因为滤波是在上游实施的。相反地,通过多路音箱进行的声音再现的本身原理对扬声器系统的空间布置提出基本的物理问题,这是由于需要重新组合来自不同路的单独的声音信号。这种重新组合在空气中实施,来自系统的不同换能器的声波的路径的最小差别会发生时间上的失真和产生使重新组合的信号变质的干涉。
为摆脱这些失真和干涉,许多制造商尝试将一合成系统的不同换能器相互最接近地安装。实际上,经验表明:在轴间距小于所考虑的波长的1/4的相位辐射和并置的两个换能器几乎如单一声源般作用。即便这类尺寸标准对于低频率看来是可接受的(对于小于250Hz的最大使用频率,计算主张大约350mm的最大轴间距,这是可以容易实现的),但这对高频率不 再是满足的:例如,在2kHz的频率,在换能器之间的间隔不应超过42.5mm,这在实际中不是可实现的(参考:Jacques Foret,音箱,Le livre des techniques du son(声音技术册),卷2,技术篇,第三版,第三章,149页)。
这就是为什么某些制造商提出如下系统的原因:所述系统的换能器同轴地安装,使得换能器的辐射轴线重合,以便减少在声音信号再组合的时刻的失真和干涉。
不过,仅靠换能器的同轴安装,不能解决对指向性控制的问题。实际上,换能器的声辐射在空间中通常并不是均匀的。在低音(即具有大波长)中,相对波长的小尺寸的振膜可被视为是辐射全向球形波的点声源。相反地,在高音(即具有小波长)中,面对波长的大尺寸的振膜不再被视为是以全向方式辐射的声源,而是其趋向于变得有指向性。
换能器的指向性根据再现的频率变化,来自这类扬声器系统的再组合的信号可以同时包括来自换能器之一(例如来自在其声谱的高音频部分中辐射的低音换能器)的以指向性方式辐射的信号分量、和来自另一换能器(例如来自在其声谱的低音频部分中辐射的高音换能器)以全向性方式辐射的信号分量。
容易理解的是,重新组合的信号在空间中并不是均匀的,和通过人耳捕捉的感觉可能会变质。实际上,来自音箱的声信号不是在任何方向上都相同,到达听者耳朵的不同信号(直接的信号和在房间壁上反射的信号)并不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的缺失对于声音再现的质量是有损害的。
此外,各种换能器的指向性随着频率增大。音响系统的专业人士知晓的是,位于扬声器轴线以外的音乐厅的听众不会感觉到高音。
为消除这些困难,一些制造商刻意地不使换能器是全向性的而无论所辐射的频率如何(这对于现今的技术阶段显得是不可能的),而是通过使换能器的指向性在整个发射的声谱上保持相对恒定来控制换能器的指向性。
允许控制扬声器系统的指向性的一项熟知技术在于:使用具有压缩腔和喇叭筒的高音换能器,该高音换能器同轴地安装在被称为主换能器的具有锥形振膜的低音换能器的后侧。
这项长久已知的技术引发很多的构造变型,如由Whiteley自1952年所提出的变型(英国专利GB 701,395),其中,高音换能器的喇叭筒凸伸在低音换能器的锥形体的中心。其它变型提出使用低音换能器的锥形体来构成高音换能器的喇叭筒,参照特别是Tannoy(天朗)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提出的结构(“Dual Concentric(双同轴)”,“Twelve”模型),该结构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都在进行改进(1978年的美国专利US 4,164,631和1979年的US 4,256,930)。这种技术允许获得声场与在发射的全部声谱上相对恒定的锥形指向性的良好一致性,其中一些设计者声称其可达到90°(参照:L.Haidant,Guide pratique de la Sonorisation(音响系统的实用指南),第六章,第64-67页)。
具有喇叭筒和压缩腔的换能器的使用还具有其他的优点。在该类换能器中,振膜并不直接地在大气空间中辐射,辐射被迫在其截面小于振膜截面的有限空间(被称为喉部)中经过,由此产生表述“压缩腔”。
间接辐射式的具有压缩腔的换能器的效能明显高于直接辐射式的换能器的效能。
换能器的效能被定义为由换能器在整个大气空间中辐射的声能、与换能器所吸收(或消耗的)的电能之间的商。一般性地,Rice-Kellog类型的常见设计的直接辐射式电动换能器的效能特别小,从千分之几到百分之几(不超过,或很少地,5%)。
效能不能直接地被测量,标准IEC 60268-5推荐声源的声功率测量。通过忽略换能器的指向性,其效率级别,也称为灵敏度,即对于1W的消耗电功率,换能器在1米的半空间自由场(“half-space free field”)中产生的声压(单位dB),允许良好估计其效能。效率级别以在1米的dB/W表示。这种测量在换能器的有效声频带和其轴线中进行,可构成换能器的频率响应曲线。
即便现今许多努力都针对声音再现的质量(或又称保真度),但似乎这个时代并不在于追求最佳效能,许多制造商认为小的能量效能可通过使用大功率的放大器来补偿。的确,考虑到所要求的声音范围小(至多数米),家用设备可满足于低效能的换能器。但相反地,对于要求很长的声音范围的专业音响系统(特别是在宽敞大厅或露天的给定音乐会的情形下),经 验表明,优选的是宁可使用在平均电功率下进行供给的高效能换能器,而不使用在高电功率下进行供给的低效能换能器。一方面,大部分电功率在磁路处以热量的形式散逸,在第二情形中可以观察到达几百度温度的非常高的热能级,其会影响换能器的声学性能和需要设置复杂的冷却装置。另一方面,通过增大电功率对低效能的补偿受到称为热压缩的声级限制现象约束。
已经指出的是,具有喇叭筒和压缩腔的换能器提供的效能明显高于传统的直接辐射式换能器。这些性能自20世纪20年代非常早地就被观察到和对压缩腔进行初期发展。仅部分地在其设计者Edward C.WENTE的专利n°US 1,707,545中描述过的著名模型WE 555W(由美国西部电气公司从1928年起投放市场,用于剧场和早期有声电影的音响系统)的灵敏度,实际上达到118dB/W/m(在具有喇叭筒的原始模型上进行的测量)。为利用灵敏度在高保真度领域中(现今)被判断为还算良好的普通现代换能器(88dB/W/m)在等同频率下获得这样的灵敏度,需要在1000W的电功率下对其进行供给(需要提醒的是,测量是对数式的,灵敏度因数10对应于10dB的偏差,使得因数103=1000对应于30dB的偏差)。
因此可以理解的是,具有带喇叭筒和压缩腔的高音换能器的同轴扬声器系统除其在指向性和空间一致性方面有利的性能外,还因其高效能而受到音响系统专业人士青睐。本发明旨在完善的正是这种类型的系统。这种类型的扬声器系统尽管其优质,但实际上仍具有一定数目的缺陷,其中可以提到的是:
-高音换能器的辐射相对主换能器的辐射的时延;
-主换能器的尺寸结构对辐射覆盖角的开度所要求的极限(换句话说,指向性的特征),这是因为其承袭由主换能器的几何形状所要求的指向性特征;
-主要轴向的系统尺寸大小及其质量的增加;
-由于需要在主换能器磁芯的中心布置用作对于具有压缩腔的高音换能器的喇叭筒开始部分的通道,则对于主换能器而言实施强磁路的困难性。实际上可以观察到在某些实施上缺乏主换能器的磁路的磁场的集中(这种缺失源于磁性饱和的这样凹形的磁芯内部的磁通量的通道截面小)。
在高档专业音响系统中,高音路相对低音路的延迟可通过数字类型的主动滤波(以英语首字母缩合词DSP即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数字信号处理)已知)来补偿。然而这种补偿只能是局部的,通常是在轴线中。此外,更常见的(和较低廉的)的电感和电容被动滤波技术不能补偿在已知同轴系统上测得的、可达到250微秒的大延时。这类延时,尽管表面上很短,但却具有不可忽略的心理声学效应和降低声音播放的质量。特别地,其对声音工程师惯于将其与专业音响系统相联系的“不良声音实现”或“不良声音质量”的名声负有责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对解决上文所述的问题献计献策,对具有压缩腔的同轴扬声器系统进行改进。
为此,根据第一实施方式,本发明提出一种具有至少两路的同轴扬声器系统,其包括用于再现低音频和/或中音频的主电动换能器,所述主电动换能器包括:
-确定主磁隙的主磁路,
-活动系统,活动系统包括振膜,振膜与伸入在主磁隙中的活动音圈连在一起;
该系统此外包括用于再现高音频的副电动换能器,副电动换能器相对于主电动换能器以同轴和在正前的方式安装,副电动换能器包括:
-副磁路,副磁路与主磁路区分开和确定副磁隙;
-活动系统,该活动系统包括膜片,膜片与伸入在副磁隙中的活动音圈连在一起; 
-波导,波导在膜片附近安装,具有与膜片相对和在膜片附近的、界定压缩腔的表面,该波导确定喇叭筒开始部分,主换能器的锥形的振膜延伸在喇叭筒开始部分的延长部分中。
这类系统借助高音换能器相对于低音换能器的正前同轴的安装,提供以下的优点: 
-前者相对于后者的时延可被最小化,有利于声音均匀性;
-同样地,可消除施加于传统系统指向性的极限,传统系统的特征在 于喇叭筒在低音换能器的磁路中心的贯穿安装;
-系统的轴向尺寸等于低音换能器的轴向尺寸,质量增加变得是可忽略的;
-对磁通量的通道截面限制更少,可以最大化主换能器的磁场的值和聚集,这是因为不再需要将主换能器的磁路穿孔,以布置构成用于高音换能器的喇叭筒开始部分的通道。
副换能器可安装在主磁路的极性构件的前表面上。更为确切的说,主磁路包括例如后极性构件,后极性构件包括中心磁芯,中心磁芯具有前表面,副换能器安装在该前表面上。
根据一实施方式,主换能器的活动音圈包括支架和在该支架上卷绕的螺线管,副换能器可被接纳在主换能器的这样的空间中:该空间向后由主磁路的极性构件的前表面和在侧面由活动音圈的支架的圆柱形壁界定,即在“正前”同轴的位置。
优选地,换能器的安装被实施成主副换能器的声中心重合或几乎重合。
根据一实施方式,喇叭筒开始部分在与振膜的接合处的切线与垂直于换能器的轴线的平面形成在30°到70°之间的角度。
此外,副换能器的结构可有利地是“内骨架式”类型的,和可具有固定的内框架,其称为内骨架,副换能器的活动系统通过膜片的内悬架被安装在内骨架上,副换能器的活动系统优选地未设有膜片的外悬架。
副换能器可通过其内骨架被固定在主换能器上。该内骨架例如包括:盘板,盘板固定在副磁路上;和杆,杆与盘板连在一起和副换能器通过该杆被固定在主磁路上。
副换能器的波导例如包括一外侧壁和多个翼片,多个翼片从该外侧壁起径向地向内凸伸。
此外,该外侧壁可配有一些外槽口,一些翼片在这些外槽口中径向地延伸。
其次,本发明提出一种音箱,所述音箱包括如上文所述的同轴扬声器系统。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进行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的目的和优点将得到展示,附图中: 
-图1是剖视图,其示出包括主低音换能器和具有压缩腔的高音换能器的同轴扬声器系统;
-图2是高音换能器的剖视图;
-图3是高音换能器的俯视图;
-图4是图2的一细部的视图;
-图5是示出高音换能器的一细部的剖视图;
-图6与图5相似的视图,示出高音换能器的一实施变型;
-图7是透视图,其示出用于如图2到图5上所示的换能器的波导的一实施变型;
-图8是与图1相似的视图,示出一实施变型;
-图9是透视图,其示出包括如图1上所示的同轴扬声器系统的音箱。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上示出多路同轴扬声器系统1。在示例中,系统1包括两路,不过可设计具有三路或更多路的系统。
系统1被设计用以覆盖宽广的声谱,理想地覆盖整个声频带。所述系统包括:低音换能器2,其被设计用以再现声谱的低音频部分,将其称为“主换能器”;和高音换能器3,其被设计用以再现声谱的高音频部分,将其称为“副换能器”。
实际上,主换能器2可被设计用以再现低音和/或中音、和如有需要一部分高音。为此,主换能器的直径优选地介于10cm到38cm之间。尽管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不是在于确定涉及系统1的不同换能器所覆盖的声谱的建议,但要明确指出的是,由主换能器2覆盖的声谱可以覆盖:低音,即20Hz到200Hz的声频带;或中音,即200Hz到2kHz的声频带;或甚至低音和中音的至少一部分(和例如全部低音和中音);如有需要,一部分高音。作为示例,主换能器可被设计用以覆盖20Hz到1kHz或从20Hz到2kHz、或者甚至从20Hz到5kHz的声频带。
副换能器3优选地被设计成其通频带在主换能器2的通频带的高音中 至少互补。因此要注意的是,副换能器3的通频带覆盖至少部分中音和直到20kHz的全部高音。
优选的是,换能器2、3的振幅响应在恒定水平的频带部分地交迭,和高音换能器的灵敏度至少等于低音换能器的灵敏度,以避免在对应主换能器2的声谱的高音部分和副换能器3的声谱的低音部分的某些频率所述系统1的总体响应的降低。
在图1上清晰可见的,主换能器2包括主磁路4,主磁路4包括环形的磁体5,磁体5被夹置在形成场板的两个低碳钢制极性构件之间,这两个极性构件即后极性构件6和前极性构件7,它们通过粘接被固定在磁体5的两个相对的表面上。
磁体5和极性构件6、7围绕公共轴线A1呈回转对称性,公共轴线A1形成主换能器2的总轴线,在下文中被称为“主轴线”。
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后极性构件6是整体件。其包括:环形的底部8,其固定于磁体5的后表面9;和圆柱形的中心的磁芯10,其在底部8的相对向上具有前表面11,开通有中心孔道12,该中心孔道通达到磁轭6的两侧。
前极性构件或前场板7具有环形垫圈的形状。前极性构件或前场板具有:后表面13,所述前极性构件或前场板通过该后表面固定于磁体5的前表面14;和相对的前表面15,其与磁芯10的前表面11在相同平面中延伸。
前场板7在其中心具有孔道16,孔道16的内径大于磁芯10的外径,使得在该孔道16和容置于其中的磁芯10之间确定磁隙17,磁隙17被称为主磁隙,由磁体5产生的磁场的一部分处于在该磁隙中。
此外,主换能器2包括:框架18,其称为盆架,包括基座19,盆架18通过该基座被固定在主磁路4上,更为确切地固定在前场板7的前表面15上;环冠20,换能器2通过所述环冠被固定在承载结构上;和多个分支21,所述多个分支将基座19连接于环冠20。
主换能器2此外包括活动系统22,活动系统22包括振膜23和活动音圈24,活动音圈24包括螺线管25,螺线管25卷绕在与振膜23连在一起的圆柱形支架26上。
振膜23以刚性和轻质的材料如浸渍纤维素纸浆制成,和具有带曲线形 母线(例如根据圆周定律、指数定律或双曲线定律)的围绕主轴线A1的锥形或伪锥形的回转形状。
振膜23通过周沿悬架(又被称为边部)27固定在环冠20的周廓上,周沿悬架27可由在振膜23上附加和粘接的环形构件组成。悬架27能以弹性体(例如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聚合物(蜂窝状的或非蜂窝状的)、或以浸渍和涂层无纺布或织物制成。
振膜23在其中心确定开口28,支架26以前端部通过粘接被固定在开口28的内边部上。采用一级近似,开口28的几何中心被视为是主换能器2的声中心C1,即主换能器2的声辐射从其发射出的等同的点声源。
以非声发射性材料制成的半球形的防尘帽(cache-noyau)29可在开口28附近被固定于振膜23,以保护其不受粉尘侵入。
以(例如铜或铝制)金属导线制成的螺线管25,在支架26的伸入到主磁隙17中的后端部处被卷绕在该支架上。根据主换能器2的直径,螺线管25的直径可介于25mm和一百多mm(plus de 100mm)之间。
活动系统22的定中心、弹性复位和轴向引导共同地通过周沿悬架27和又称为定心支片(spider)的中心悬架30来保证,该定心支片通常呈环形,带有同心波纹,定心支片具有周沿边部31,定心支片30借助周沿边部31(通过粘接)被固定在盆架18的邻近基座19的凸缘32上,定心支片还具有内边部33,定心支片30借助内边部33(也通过粘接)固定在圆柱形的支架26上。
利用两个电导体(未显示)以传统的方式实施对螺线管25提供电信号,所述两个电导体将螺线管25的两个端部中的每一端部连接到换能器2的一接线柱,在此处执行与功率放大器的连接。
如在图1上所示的,副换能器3被容置在主换能器2中,同时被接纳在正前中心的空间内(即在磁路4的前侧),该空间向后由磁芯10的前表面11界定和在侧面由支架26的内壁界定。
副换能器3包括副磁路34,副磁路34与主磁路4区分开,该副磁路包括中心环形的永磁体35,永磁体35被夹置在形成场板的两个极性构件之间,这两个极性构件即后极性构件36和前极性构件37,它们通过粘接被固定在磁体35的两相对的面上。
磁体35和极性构件36、37围绕公共轴线A2回转对称,公共轴线A2形成副换能器3的总轴线和在下文中被称为“副轴线”。
优选地,磁体35以钕-铁-硼稀土合金制成,钕-铁-硼稀土合金具有这样的优点:提供的能量密度高(直至等同尺寸大小的钡铁氧体永磁体的能量密度的12倍)。
如在图2上清晰可见的,称为磁轭的后极性构件36在此情形下是整体件的和以低碳钢制成。其具有呈U形径向截面的剖面形状并包括:底部38,其固定于磁体35的后表面39;和周沿侧壁40,其从底部38起轴向地延伸。侧壁40在与底部38相对的前端部终止于环形的前表面41。底部38具有后表面42,后表面42以同轴的方式紧贴靠磁芯10的前表面11,即使得副轴线A2与主轴线A1基本重合。
被称为磁芯的前极性构件37也以低碳钢制成。其呈环形和具有:后表面44,被称为磁芯的前极性构件通过后表面44被固定在磁体35的前表面45上;和相对的前表面46,前表面46与磁轭36的侧壁40的前表面41在相同的平面中延伸。
如在图2上可见的,磁路34是超薄的,即其厚度与其全径相比较小。此外,磁路34延伸直到换能器3的外径。换句话说,磁路34的尺寸相对于换能器3的全径最大化,这增加其功率性能以及磁场值、和因此换能器3的灵敏度。
磁芯37具有的全径小于磁轭36的侧壁40的内径,使得在磁芯37和磁轭36的侧壁40之间确定副磁隙47,在副磁隙内集中了由磁体35产生的磁场的大部分。
在磁隙47处,磁芯37和磁轭36的棱边可被倒角,或优选地和如图2上所示的,这些棱边是修圆的,以避免有害的飞边。
副换能器3此外还包括活动系统48,活动系统48包括球顶形的膜片49和与膜片49连在一起的活动音圈50。
膜片49以刚性和轻质的材料例如热塑性聚合物或甚至铝基轻质合金、以镁或钛制成。其被定位成在磁芯37侧上覆盖磁路34,和以使其回转对称轴线与副轴线A2重合。在这些条件下,膜片49的位于副轴线A2上的顶部可被视为是其声中心C2,即副换能器3的声辐射从其发射的等同的点 声源。
膜片49具有圆形的周沿边部51,其略微抬高以方便活动音圈50的固定。
活动音圈50包括(例如铜制或铝制的)导体金属线螺线管(其截面是圆形的或矩形的),其优选的宽度为0.3mm,呈螺旋形卷绕以形成圆柱体,该圆柱体的上端部通过粘接被固定于膜片49的抬高的周沿边部51。音圈50在这里未设有支架(不过该音圈可包括支架)。
活动音圈50伸入在副磁隙47中。活动音圈50的内径极略微地大于磁芯37的外径,使得设于活动音圈50和磁芯37之间的内运行间隙相对磁隙47宽度很小。作为变型,运行间隙能以惯常的方式被定尺寸。
根据一优选的实施方式,磁芯37的至少周廓优选地被覆以低摩擦系数聚合物薄层,如聚四氟乙烯(PTFE或特氟龙)层,其厚度接近(或小于)1/100毫米,优选地为数十微米(例如大约20微米)。
由此,尽管磁芯37和活动音圈50之间的间隙小,但一方面,活动音圈50在磁隙47中的安置到位是相对容易的,和另一方面,在运行时,活动音圈50的轴向运动不会受到磁芯37接近的妨碍,即便假定这两个元件会偶然地和暂时地相互接触。
实际上,活动音圈50和磁隙47优选地被定尺寸以使得:
-在活动音圈50和磁芯37(包含覆层)之间的间隙小于1/10毫米,例如在0.05mm到0.1mm之间。根据一优选的实施方式,内间隙为0.08mm(而不排除用传统的方式对该间隙定尺寸);
-设在活动音圈50和磁轭36的侧壁40之间的外间隙小于0.2mm,例如在0.1mm到0.2mm之间。根据一优选的实施方式,外间隙为0.17mm。
因此,对于宽度为0.3mm的活动音圈50,磁隙47的最大宽度为0.6mm(内间隙为0.1mm和外间隙为0.2mm)。在该构型中,活动音圈50在磁隙47中的占用率接近50%,该占用率等于活动音圈50和磁隙47的截面之比。在优选构型中,对于0.55mm的磁隙宽度、0.08mm的内间隙和0.17mm的外间隙,活动音圈50在磁隙47中的占用率为大约55%。
这些值与现有技术的换能器的占用率相比,小大约35%。
由于磁隙47的宽度减小,而导致在磁隙47中的磁通量密度增大,和 换能器3的灵敏度的随之增大,灵敏度随磁隙47中的磁通量密度的平方变化。
可具有这样的优点:为磁隙47配以载有磁性微粒的矿物油,例如由FERROTEC公司(日本磁性流体技术株式会社)以商业名称Ferrofluid(磁性流体)(注册商标)投放市场的类型。这类填料具有以下的优点:
-其有利于活动音圈50在磁隙47内的定中心,
-其具有动态润滑的作用,有利于换能器3的运行静音,
-借助其远高于空气导热率的导热率,其有利于向磁路34、和特别地向磁轭36排放由焦耳效应在活动音圈50中产生的热量。
副换能器3此外包括支架52,支架52固定于副磁路34,活动系统48悬挂于该支架。支架52以反磁性和电绝缘的材料制成,例如以如聚酰胺或聚甲醛(含或不含玻璃)的热塑性材料制成,该支架52具有呈T形截面的围绕与副轴线A2重合的一轴线的回转对称整体形状。
是整体件的支架52,对于换能器3形成内骨架;其包括:环形的盘板53,盘板53紧贴靠磁芯37的前表面46;和圆柱形的杆54,杆54从盘板53的中心起向后凸出地延伸和容置在互补的圆柱形的空槽部(emplacement)55中,空槽部55实施在磁路34中和由制在磁轭36、磁体35和磁芯37中的一系列同轴开孔形成。
如在图2上所示的,内骨架52利用螺母56刚性地固定于磁路34,螺母56在锪孔57内旋拧在杆54的螺纹部分上和紧靠磁轭36,锪孔57在后表面42的中心实施在该后表面上。这样,盘板53紧贴靠磁芯37的前表面46,而没有转动的可能性。这种固定如有需要可通过在盘板53和磁芯37之间涂覆一薄层黏合剂来完成。 
考虑到盘板53相对于磁路34的正前定位,该盘板在膜片49所界定的透镜状的内容积空间中延伸。盘板53包括周沿环形的边框58和中心盘59,杆54连接到该中心盘。中心盘59可开通有孔洞60,这些孔洞60的作用在于最大化在膜片49下方的空气容积,以降低活动系统48的谐振频率。
边框58基本具有滑轮的轮廓,和包括周沿环形的凹槽61,凹槽61径向地通向外部、与位于边部51附近的膜片49内表面的周沿环形部分62相对。
凹槽61将边框58分为相对的两个侧板,它们形成凹槽61的侧壁,这两个侧板即支靠磁芯37的前表面46的后侧板63、和前侧板64。侧板63、64通过形成凹槽61的底部的圆柱形腹板65相连接。
活动系统48通过内悬架66安装在内骨架52上,内悬架66保证在膜片49和盘板53之间的连接。这种悬架66呈以轻质、弹性和非声发射性的材料制成的回转构件的形式(为此可选择多孔材料)。优选地,这种材料耐抗换能器中存在的热量,材料弹性选择成使活动系统48的谐振频率小于通过换能器3再现的最低频率(在此情形下是500Hz到2kHz)。
由于悬架66的非声发射性,仅仅呈球顶形状的膜片49发射声辐射。这样,避免了本征模、谐振、和更为一般性地悬架66的干扰声辐射,其会干扰膜片49的声辐射和严重破坏换能器3的性能。
根据在这里称为“浮置安装”和特别在图2、图4和图5上所示的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悬架66具有基本呈多边形的截面,该悬架包括:直的、即呈围绕副轴线A2的回转圆柱形的内边部67;和基本截锥形的周沿外边部68。
悬架能以天然纤维(例如棉)或合成纤维(例如聚酯、聚丙烯酸、尼龙和更为特别地芳纶,其中有Kevlar(凯芙拉,即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注册商标)的织物制成,或能以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混合物(例如涤棉)制成,这些纤维浸有赋予悬架66以强度和硬度及弹性的热固性或热塑性的树脂。不过优选地,悬架将以网状的聚合物泡沫塑料(例如聚酯或三聚氰胺)实施,该泡沫塑料特别地适合,因为其具有高的孔隙性。
悬架66通过其截锥形的外边部68,通过粘接被固定在膜片49的内表面的周沿部分62上。作为变型,假定活动音圈50包括与膜片49连在一起的、和螺线管将安装在其上的圆柱形支架,则悬架66可通过其周沿外边部(其此时是圆柱形的)固定在该支架的内表面上。
如在图2上所示,悬架66的厚度(沿副轴线A2测量)即便小于其自由长度(在侧板63、64和膜片49的内表面62之间径向地测量),但也并非相对于其是可忽略的,而是相同量级的。更为确切的说,悬架66的自由长度和厚度之间的比率优选地小于5(在此情形下该比率小于3)。这样最小化悬架66的自由长度的事实,允许稳定活动系统48和阻止其摆动(反 摇摆效应)。
悬架66在其内边部67侧上,被容置在凹槽61中,同时在侧板63、64之间略微地被压缩以避免干扰杂音,但并未固定于这些侧板。此外,悬架66的内径大于凹槽61的内径(即大于边框的腹板65的外径),使得在悬架66和腹板65之间设置一环形空间69。
这样,悬架66相对于盘板53的边框58是浮置的,具有径向行程的可能性,悬架66能相对于侧板63、64滑动。为有利于这种滑动,可在侧板63、64上涂覆糊状润滑剂层如润滑脂层。由在悬架66和腹板65(即凹槽61的底部)之间的环形空间69确定的径向间隙优选地小于1mm。根据一优选的实施方式,该间隙大约为0.5mm。出于清晰的考量,在附图上该间隙被夸大。
根据称为“非浮置”安装的一变型,悬架66可被粘接在侧板63、64的内部,而不是简单地被涂以润滑剂。在此情形下,径向间隙的定尺寸将是常见类型的和并不如在上述浮置安装中那样小。在非浮置安装中,活动系统48将利用定中心工具(还被称为“假磁轭”),以如在下文中关于图6上所示的“定心支片”类型的悬架66的变型所描述的方式相对于磁隙被定中心。
此外,优选的是,悬架66的在凹槽61中容置的部分的宽度(径向地测量)大于或等于其厚度,以保证平面支撑类型的机械连接和最小化悬架66相对于盘板53的任何有害的倾转效应。
因此,悬架66在膜片49内部延伸。外周沿悬架的取消允许消除在已知换能器中膜片辐射和其悬架的辐射之间存在的声干扰。
此外,悬架66不在膜片49上施加任何径向应力,其不强加使膜片相对于副磁路34定中心的功能,有利于副换能器3的装配的简易性或在发生故障的情形下替换膜片49的简易性。
膜片49的定中心在活动音圈50处实施,活动音圈50以小间隙在磁芯37上配合,和自伸入在磁隙47的磁场中的活动音圈50通过调制电流被施以运动起,相对于其自动地定中心。
相反地,悬架66保证活动系统48向中间息止位置的复位功能,中间息止位置是在没有施加于活动音圈50上的轴向应力的情形下(即实际上, 在没有电流经过活动音圈的情形下)采用的。在附图上示出的副换能器3正是在该中间位置。
悬架66还保证对膜片49的基部的保持功能,即在垂直于副轴线A2的平面中保持膜片49的周沿边部51的功能,以避免加重膜片运行负担的膜片49的任何倾转或摇摆。
在图6上示出副换能器3的称为“非浮置式”的实施变型,其与刚刚描述的优选实施方式通过悬架66的设计和内骨架52的形状相区别。
悬架66实际上是定心支片类型的,该悬架以天然纤维(例如棉)或合成纤维(例如聚酯、聚丙烯酸、尼龙和更为特别地芳纶,其中有Kevlar(凯芙拉,即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注册商标)的织物制成,或以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混合物(例如涤棉)制成,这些纤维浸有在热成型成形后赋予悬架66以强度、硬度及弹性的热固性或热塑性的树脂。
悬架包括:环形的、平坦的内部分98,该内部分通过粘接固定在盘板53的上表面99上;和周沿部分100,周沿部分围绕内部分98延伸。周沿部分100在盘板53以外径向地自由地延伸,和包括可通过热成型获得的波纹101。
悬架66通过外边部102,利用粘接被固定在邻近膜片周沿边部51的膜片49内表面上。作为变型,假定活动音圈50包括与膜片49连在一起的和螺线管安装在其上的圆柱形支架,悬架66则可通过其外边部固定在该支架的内表面上。
需要注意的是,活动系统48应相对于磁路34完美地定中心,更为确切的说应相对于活动音圈50容置在其中的磁隙47完美地定中心。为此,使用内骨架52定位在其中的定中心装配系统(又称为假磁轭)。定中心装配系统包括孔道(其直径等于槽座55的直径),内骨架52的杆54被插入在该孔道中。继而实施悬架66在盘板53上的粘接。在用黏合剂之前,保证活动音圈50的内径相对于定中心装配系统的孔道的定中心,这保证活动系统48相对于内骨架52的定中心。在黏合剂干燥之后,包括活动系统48和内骨架52的组件则可被安装,同时在磁路34中完美地定中心,这在制造时和在通过替换活动系统48进行修复时都如此。
电流通过两个电路70被引至活动音圈50,这两个电路将活动音圈50 的端部与换能器3的两个供电电接线柱(未显示)相连接。
如在图2上所示,每个电路70包括:
-大截面的导体71,其包括通过塑料罩隔绝的铜线,穿过磁路34,同时被容置在纵向地实施于内骨架52的杆54中的槽道内,其裸露的前端部72通过在中心盘的孔洞60之一处从磁路34凸伸出,通到膜片49的内容积空间中;
-电气接合元件,其例如呈嵌接在所述孔洞60中的(铜或黄铜制)金属环圈(oeillet)73的形式,导体71的裸露的端部72与之电连接(例如通过未显示的焊点);
-小截面的导体74,其呈非常柔软的和合适地被成形的金属带的形式,在称为“浮置安装”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情形中,其跨过边框58和悬架66,在膜片49的内容积空间中延伸,其内端部75电连接到金属环圈73(例如通过未显示的焊缝),而其相对的外端部电连接到活动音圈50的一端部。
在图2上可见单一的小截面导体74,与第一小截面导体径向相对的第二小截面导体位于附图剖平面的前侧。
补充于这些导体74大柔性的(U状)弧形形状,允许这些导体毫无困难地发生变形和跟随伴随活动音圈50振动的膜片49的行程运动,而无需施加会损害活动系统48的定位自由度的径向或轴向的机械应力。
最后,副换能器3包括与磁路34连在一起的声波导76。
波导76呈以具有大于50W.m-1.K-1的高导热率的材料例如铝(或以铝合金)制成的整体件的形式。
呈回转形状的波导76在磁轭36上固定和包括基本圆柱形的外侧壁77,外侧壁77在磁轭36的侧壁40的延长部分中延伸。优选地,利用数目等于3或大于3的螺钉通过拧紧进行固定。为最大化在这两个构件之间的热接触,有利的是通过涂覆导热膏来补充该拧紧操作。
如在图2和图5上可看见的,波导76在后周沿边部上具有一裙部78,裙部78会配合在制于磁轭36中的具有互补形廓的凹部79上。因此产生波导76相对于磁轭36、更一般性地相对于磁路34和膜片49的精确定中心。此外,在两构件36、76之间的热传导得到改善。
波导76具有后表面80,后表面80具有基本球形的帽状的形状,与膜 片49同心地、与该后表面部分地覆盖的膜片外表面相面对和相邻近地延伸。
根据在图1到图5上示出的一优选的实施方式,后表面80是开有孔眼的和包括:连续的周沿部分81,周沿部分81在波导76的后边部附近延伸;和非连续的中心部分82,其由一系列翼片83带有,从侧壁77向内(即向换能器3的轴线A2)径向地凸伸。后表面80在内部、即在膜片49侧,由花瓣形状的边棱84界定。
如在图3上可见的,翼片83没有接合到轴线A2上,而在离开轴线A2一段距离处的内端部中断。翼片83每个在其顶部具有一曲线形的边棱85。
波导76的侧壁77向内由非连续的截锥形的前表面86界定,前表面86分布在多个角扇区87上,所述多个角扇区在翼片83之间延伸。前表面86形成喇叭筒开始部分(amorce de pavillon),该喇叭筒开始部分从内向外和从后边部直到前边部88延伸,其中,所述后边部由构成喇叭筒开始部分86的喉部(gorge)的花瓣形的边棱84形成,而前边部88构成喇叭筒开始部分86的开口。喇叭筒开始部分86的角扇区87是这样的回转锥体的一些部分:所述回转锥体的对称轴线与副轴线A2重合,和其母线是曲线形的(例如按圆周定律、指数定律或双曲线定律)。喇叭筒开始部分86保证在由喉部84界定的空间和由开口88界定的空间之间的声阻抗的连续匹配。
根据一实施方式,喇叭筒开始部分86在开口88上的切线与垂直于副换能器3的副轴线A2的平面形成介于30°到70°之间的角度。在图上示例中,该角度大约为50°。
其作用将在下文中进行描述的翼片83每个在侧面具有两个颊面89,这两个颊面在外侧通过倒圆角90连接于喇叭筒开始部分86的角扇区87。
在图7上所示的实施变型中,波导76形成的不是喇叭筒开始部分,而是形成一个完整的喇叭筒(例如围绕副轴线A2回转对称),其喉部84的轮廓是圆形的和其长度使得:当副换能器3安装在主换能器2中时,如在图8上所示,开口88可延伸在振膜23的周沿悬架27的高度以外。
波导76在膜片49上界定两个相区分的和互补的区域,即:
-暴露的内区域91,其呈花瓣状,在外侧由喉部84界定,
-遮盖的外区域92,其与暴露的内区域91形状互补,在内侧由喉部84界定。
波导76的后表面80和膜片49的对应的遮盖的外区域92在它们之间确定空气容积空间93,其被称为压缩腔,在压缩腔中,由在磁隙47中移动的活动音圈50带动的振动膜片49的声辐射不是自由的,而是受到压缩。暴露的内区域91与相对的喉部84直接地连通,所述喉部集中整个膜片49的声辐射。
换能器3的压缩率由其发射表面积与由喉部84的在垂直于副轴线A2的平面中的投影所界定的表面积之商确定,其中,所述发射表面积对应于膜片49的(在边部51上测量的)全径所界定的平坦表面。这种压缩率优选地大于1.2:1,例如大约1.4:1。可考虑例如直到4:1的高压缩率。
如在图1上所示的,副换能器3同时以如下方式安装在主换能器2中:
-以同轴的方式,即主轴线A1与副轴线A2重合,
-以正前的方式,即副换能器3布置在主磁路4的前方(换句话说,在振膜23延伸的磁路4侧上)。
实际上,副换能器3在主磁路的前方被固定在该主磁路4上,同时如已看见的,其被接纳在这样的空间中:该空间向后由磁芯10的前表面11界定,和在侧面由圆柱形支架26的内壁界定;副磁路34的磁轭36直接地或通过隔板紧贴磁芯10的前表面11。为此,副换能器3具有的全径小于圆柱形支架26的内径。不过,优选最小化在副换能器3和支架26之间的间隙,以降低通过设在它们之间的环形腔所产生的有害声学效应。但是,该间隙应足以避免支架26在副换能器3上的摩擦。为十分之几毫米(例如介于0.2mm到0.6mm之间)的小间隙构成良好的折中(在图1和图7上,出于示图清晰的目的,该间隙被夸大)。
如在图1上所示的,内骨架52的杆54被接纳在磁芯10的孔道12中,副换能器3利用螺母94刚性地被固定于主换能器2的磁路4,螺母94在杆54的螺纹部分上拧紧,紧靠磁轭6和必要时可插置有垫片。
被形容为“正前”的该安装与在后部的安装相反,在后部的安装中,换能器安装在磁轭的后表面上(参照例如Tannoy(天朗)专利US 4,164,631), 该正前的安装借助于高音换能器3的所谓“内骨架式”类型的特定结构而成为可能。
首先,悬架66在球顶形的膜片49内部的定位和以非声发射性材料实施悬架66,消除了在悬架66和膜片49之间的声干扰。
其次,悬架66在膜片49内延伸和不在膜片外延伸的事实,允许将发射表面增大到膜片49的全径的100%。
膜片49的发射表面的这种增大允许换能器3的灵敏度方面的显著增益,这是因为该增益与发射表面积的平方成正比。实际上,换能器3的结构以等同的换能器全径,允许可提高到17%的发射表面积的增量。因此对于该值,产生就灵敏度而言大约1.4dB的增益。
第三,借助不存在膜片的外悬架,活动音圈50的直径可被增大,使其等于膜片49的直径。因此使得与活动音圈直径增大成比例的活动音圈50的容许功率增大。更为确切的说,活动音圈的直径增加20%,引起功率性能的等同增益。
第四,活动系统48的固定通过悬架66和内骨架52在膜片49内部实现,则换能器3摆脱膜片49的外支架的径向尺寸。考虑到膜片49的达100%的发射特征,因此显著地增大发射表面积/全径向尺寸之比(等于膜片和换能器的半径的平方之商),其可提高到大约70%。
该比允许实施轴向上短的喇叭筒开始部分86,这有效地允许换能器3在低音换能器2中以轴向和正前的方式的安装,同时喇叭筒开始部分86与低音换能器2的振膜23的形廓相切地连接。
此外,外骨架的不存在避免了磁路34的热约束。该方面与在磁轭36与以良好导热材料实施的波导76之间的直接热接触相结合,允许显著地改善换能器3的散热能力和因此改进其功率性能。
如已经指出过的,换能器3摆脱膜片49的外支架的径向尺寸,这是由于支架利用内骨架52实现。该方面与等于膜片49直径的活动音圈50直径的增大相结合,允许增大磁路34的直径,磁路34的直径可等于换能器3的全径,如在图2和图6上所显示的。
因此产生BL积(磁隙47中的磁场与螺线管50的线的长度之积,产生活动系统48的移动的洛伦兹力与其成比例)的增益,其中得到换能器的 灵敏度方面的增益(与BL积的增量的平方成正比)。实际上,可利用换能器3的“内骨架式”类型的结构获得大于大约40%的BL积的增量和因此获得可提高到大约3dB的灵敏度方面的增益。
除副换能器3相对于主换能器2的正前同轴定位以外,它们各自的几何形状,特别地(而非仅仅地),磁路4、34的厚度和振膜23的曲度(和因此深度)优选地适于允许换能器2、3的声中心C1和C2的至少大致的重合,使得在换能器2、3的声辐射之间的时间偏移是感知不到的(此时则认为换能器2、3时间配准)。系统1则可被视为是完美一致的,尽管存在声源的双重性。
可合理地认为:小于大约25微秒的时间偏移δ完全是感知不到的。实际上,按照以下的转换公式,这类时间偏移沿主轴线A1由小于大约10mm的声中心C1、C2之间的物理移位d来表示:
d=δCair
其中,Cair是在空气中的声音的速度。
系统1的良好一致性消除了引入对时间偏移进行补偿的必要性,时间偏移不可能在被动滤波进行校正,而在主动滤波对其的校正可能引起声轴外的时间一致性缺陷。
此外,如在图1上所示的,在主要实施方式中,副换能器3相对于主换能器2的轴向定位和波导76的几何形状使得:振膜23在喇叭筒开始部分86的延长部分中延伸。换句话说,喇叭筒开始部分86在开口88上的切线与振膜23在其中心开口28上的切线相重合。在该构型中,波导76和主换能器2的振膜23共同形成用于副换能器3的一个完整喇叭筒,从而允许两个换能器2、3具有均匀的指向性特征。
在图7的实施变型中,形成完整喇叭筒的波导76独立于主换能器2的振膜23。在该构型中,两换能器2、3的指向性特征是相区分开的和可以单独地被优化,这在某些应用如在舞台回响扬声器中是有利的。
除在喉部84和开口88之间的副换能器3的声阻抗的匹配之外,波导76还保证在磁路34处产生的热量的消散作用,这特别是借助于翼片83的存在。
根据在图8上所示的一可选的实施方式,用作散热器的波导76可在实 施于与每个翼片83相对的侧壁77外周廓中的槽口96内,包括补充的肋条(relief)97,这些肋条97由一些外径向翼片形成,而这些外径向翼片径向地延伸,直到换能器3的全径但不超过它。
考虑到这些外翼片97在副换能器和主换能器2的活动音圈24的支架26的内表面之间的环形空间中的位置,这些外翼片有效地有助于副换能器3的冷却,其中,由换能器1的活动系统22的移动产生的脉冲空气流在所述环形空间中流动。
在上文所述的正前同轴结构中,由螺线管25向内部辐射的热量的一部分被排向磁路4的后侧,而该热量的一部分也与副换能器3相联通。该热量引起副换能器3的外感发热,其添加到由其本有的活动音圈50通过焦耳效应产生的内源性发热。即便副换能器3的内源性发热比主换能器2的内源性发热小,不过仍需要保证在副换能器3处产生的热量的消散:这是波导76的第二功能,这:
-首先,借助于以导热率很高(即大于50W.m-1.K-1,甚至优选地大于100W.m-1.K-1、甚至200W.m-1.K-1)的材料来实施波导,
-第二,(对于在图1到图5上所示的主要实施方式),借助于翼片83的存在(和必要时外翼片97的存在),这些翼片增大与周围空气的换热面积,
-第三,借助于膜片49的内悬架66及不存在外悬架,其因此导致:
-一方面,作为热源的活动音圈50的直径的增大,和因此其向副换能器3的周沿的偏置,
-另一方面,波导76在磁轭36上的直接固定(外周沿悬架的存在会引起在波导76和磁轭36之间插置抑制散热的隔热材料构件),
-第四,借助于源自称为“浮置式”安装的优选模式的在活动音圈50和磁路34的磁隙47之间的运行间隙的减小,和特别地外间隙的减小,因而减小在活动音圈50和磁轭36之间的环形空气层(隔热属性)的厚度,和因此有利于热量从活动音圈50通过磁轭36向波导76的传导。
这样,在副换能器3处累积的热量可以经由系统1的前侧通过辐射和对流至少部分地被排出。实际上,当系统1通过其盆架18的环冠20被固定在音箱的竖直壁上时(轴线因此水平地延伸),通过波导76在前面释放 的热量加热周围空气,周围空气趋向于上升,因此产生新鲜空气的抽吸和空气循环的上升对流运动,从而排出热量和保证副换能器3的冷却。
在主要实施方式中,每个翼片83的渐尖的和圆形的实施旨在最小化翼片83对膜片49的声辐射的影响,其中,所述翼片的颊面89,一方面从位于膜片侧(和承载后表面80的中心部分82)的翼片83底部向位于前侧的顶部边棱85倾斜,和另一方面通过具有圆形截面的倒圆角90连接到喇叭筒开始部分86。
系统1可安装在各种类型的音箱上,例如具有倾斜正前面的舞台回响音箱95,如在图9上作为示例所示的。

Claims (10)

1.具有至少两路的同轴扬声器系统(1),所述同轴扬声器系统包括用于再现低音频和/或中音频的主电动换能器(2),所述主电动换能器包括:
-主磁路(4),其确定主磁隙(17),
-活动系统(22),其包括振膜(23),所述振膜与伸入在所述主磁隙(17)中的活动音圈(24)连在一起;
所述同轴扬声器系统的特征在于:
该同轴扬声器系统包括用于再现高音频的副电动换能器(3),所述副电动换能器相对于所述主电动换能器(2)以同轴和正前的方式安装,所述副电动换能器包括:
-副磁路(34),其与所述主磁路(4)区分开,所述副磁路确定副磁隙(47);
-活动系统(48),其包括膜片(49),所述膜片与伸入在所述副磁隙(47)中的活动音圈(50)连在一起;
-波导(76),其安装在所述膜片(49)附近,具有与所述膜片相对和靠近该膜片、并界定压缩腔(93)的表面(80);
所述波导(76)确定喇叭筒开始部分(86);
并且,所述主电动换能器(1)的呈锥形的所述振膜(23)在所述喇叭筒开始部分(86)的延长部分中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扬声器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电动换能器(3)具有固定的内骨架(52),所述副电动换能器(3)的活动系统(48)通过所述膜片(49)的内悬架(66)安装在所述内骨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轴扬声器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电动换能器(1)的活动音圈(24)包括支架(26)和卷绕在所述支架(26)上的螺线管(25);并且,所述副电动换能器(3)被接纳在一空间中,所述空间向后由所述主磁路(4)的极性构件(6)的前表面(11)界定和在侧面由所述活动音圈(24)的支架(26)的壁界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轴扬声器系统(1),其特征在于,主和副电动换能器(2、3)具有重合或几乎重合的声中心(C1、C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扬声器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电动换能器(3)的活动系统(48)未设有所述膜片(49)的外悬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同轴扬声器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电动换能器(3)通过其内骨架(52)被固定在所述主电动换能器(2)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同轴扬声器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骨架(52)包括:盘板(53),所述盘板被固定于所述副磁路(34);和杆(54),所述杆与所述盘板(53)连在一起,所述副电动换能器(3)通过所述杆被固定在所述主磁路(4)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轴扬声器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导(76)包括一外侧壁(77)和多个翼片(83),所述多个翼片从该外侧壁(77)起径向地向内凸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同轴扬声器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导(76)的外侧壁(77)设有外槽口(96),补充的翼片(97)在所述外槽口中径向地延伸。
10.音箱(95),所述音箱包括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扬声器系统(1)。
CN201180012209.4A 2010-01-15 2011-01-14 具有压缩腔的同轴扬声器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848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1000154A FR2955444B1 (fr) 2010-01-15 2010-01-15 Systeme de haut-parleur coaxial a chambre de compression
FR1000154 2010-01-15
PCT/FR2011/000022 WO2011086299A1 (fr) 2010-01-15 2011-01-14 Système de haut-parleur coaxial à chambre de compressio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84809A CN102884809A (zh) 2013-01-16
CN102884809B true CN102884809B (zh) 2015-07-22

Family

ID=4233102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220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84809B (zh) 2010-01-15 2011-01-14 具有压缩腔的同轴扬声器系统
CN20118001220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07115B (zh) 2010-01-15 2011-01-14 具有至少两路的同轴扬声器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220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07115B (zh) 2010-01-15 2011-01-14 具有至少两路的同轴扬声器系统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9084056B2 (zh)
EP (2) EP2524519B8 (zh)
CN (2) CN102884809B (zh)
BR (2) BR112012017575B1 (zh)
CA (2) CA2787167C (zh)
FR (1) FR2955444B1 (zh)
WO (2) WO201108630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55446B1 (fr) * 2010-01-15 2015-06-05 Phl Audio Transducteur electrodynamique a dome et suspension flottante
CN103153031A (zh) * 2013-03-15 2013-06-12 宗鸿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音响散热装置
GB2502189B (en) * 2013-03-25 2014-06-04 Tannoy Ltd Loudspeaker
GB2525407B8 (en) 2014-04-23 2017-03-01 Martin Audio Ltd Loudspeaker apparatus
JP1526064S (zh) * 2014-12-25 2015-06-15
US9538282B2 (en) * 2014-12-29 2017-01-03 Robert Bosch Gmbh Acoustically transparent waveguide
CN104837097B (zh) * 2015-05-08 2018-11-02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扬声器装置
CN104822115B (zh) * 2015-05-08 2018-11-02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扬声器装置
CN204795584U (zh) * 2015-06-25 2015-11-18 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扬声器的引线结构
KR101728541B1 (ko) * 2015-08-07 2017-04-19 부전전자 주식회사 선형음향 변환장치
GB2543322A (en) * 2015-10-14 2017-04-19 Music Group Ip Ltd Loudspeaker
US10375470B2 (en) 2015-11-12 2019-08-06 Anthony Allen BISSET Coaxial centerbody point-source (CCPS) horn speaker system
GB2546067B (en) 2015-12-14 2021-11-17 Martin Audio Ltd Loudspeaker
CN105430574A (zh) * 2016-01-01 2016-03-23 苏州井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扬声器的耐高温音圈线
DE112017000373T5 (de) 2016-01-14 2018-09-27 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Mehrwegige schallwandkopplung für oberflächenmontierte lautsprecher
TWM524028U (zh) * 2016-03-25 2016-06-11 Jetvox Acoustic Corp 具有集流管之耳機裝置
KR101760291B1 (ko) * 2016-08-23 2017-07-24 레프릭오디오주식회사 다이나믹 스피커를 이용한 일체형 2웨이 스피커
DK201770717A1 (en) * 2016-09-23 2018-04-03 Tymphany Hk Ltd Loudspeaker assembly
US11006220B2 (en) * 2016-11-21 2021-05-11 Robert Bosch Gmbh Loudspeaker with multiple stage suspension system
KR101909234B1 (ko) * 2016-11-21 2018-10-17 주식회사 이어브릿지 하이브리드 스피커
CN106507254B (zh) * 2016-11-30 2022-07-08 唐永均 扬声器号角
DE102016124084B4 (de) * 2016-12-12 2023-06-29 D&B Audiotechnik Gmbh & Co. Kg Lautsprechersystem mit Richtwirkung
CN110620975A (zh) * 2018-06-20 2019-12-27 惠州迪芬尼声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端子组及具有端子组的扬声器
US10694281B1 (en) * 2018-11-30 2020-06-23 Bose Corporation Coaxial waveguide
GB2587702B (en) * 2019-08-23 2021-11-03 Tymphany Acoustic Tech Ltd A diaphragm for use in an audio transducer, an audio transducer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diaphragm
GB2587899B (en) * 2019-08-23 2022-04-20 Tymphany Acoustic Tech Ltd Coaxial loudspeaker
CN111615043B (zh) * 2020-05-29 2020-12-18 东阳市海强电声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扬声器制造方法
CN111711898B (zh) * 2020-08-20 2020-11-20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声装置模组
JP2023019839A (ja) * 2021-07-30 2023-02-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気音響変換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72339A (en) * 1997-08-28 1999-02-16 Hanson; Charles Anthony High performance loudspeaker system
EP0341926B2 (en) * 1988-05-09 2001-02-07 Kh Technology Corporation Loudspeaker
WO2008008034A1 (en) * 2006-07-12 2008-01-17 Sagren Anders High frequency diaphragm and voice coil assembly

Family Cites Families (7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31646A (en) 1924-03-27 1927-06-07 Gen Electric Sound-reproducing apparatus
US1707570A (en) 1925-04-20 1929-04-02 Gen Electric Loud-speaker
NL22539C (zh) 1926-08-04
US1766473A (en) 1928-05-05 1930-06-24 Bell Telephone Labor Inc Electrodynamic device
FR703234A (fr) * 1929-09-28 1931-04-25 Electrical Res Prod Inc Perfectionnements aux systèmes électro-acoustiques de transformation tels que des haut-parleurs
US1930915A (en) 1932-07-13 1933-10-17 Bell Telephone Labor Inc Acoustic device
US2037187A (en) 1933-03-28 1936-04-14 Bell Telephone Labor Inc Sound translating device
US2269284A (en) 1937-12-08 1942-01-06 Rca Corp Signal translating apparatus
US2490466A (en) 1944-07-19 1949-12-06 Rca Corp Loudspeaker diaphragm support comprising plural compliant members
US2442791A (en) 1945-09-07 1948-06-08 Bell Telephone Labor Inc Acoustic device
FR1001734A (fr) 1946-08-13 1952-02-27 Subalpine Apparecchiature Elet Haut-parleur à large bande de fréquences et à double système vibrant
GB652378A (en) 1947-09-12 1951-04-25 Gen Electric Co Ltd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multi-channel pulse communication systems
GB701395A (en) 1951-04-23 1953-12-23 Whiteley Electrical Radio Comp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loudspeakers
US3328537A (en) 1964-01-09 1967-06-27 Hecht William High frequency sound translating device
US3991286A (en) 1975-06-02 1976-11-09 Altec Corporation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for loudspeaker voice coil
GB1572024A (en) 1977-05-06 1980-07-23 Tannoy Products Ltd Moving coil loudspeakers
US4256930A (en) 1978-02-22 1981-03-17 Tannoy Products Limited Loudspeaker having improved magnetic assembly
JPS606593B2 (ja) 1978-07-06 1985-02-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ホ−ンスピ−カ
US4283606A (en) 1979-07-16 1981-08-11 Cerwin Vega, Inc. Coaxial loudspeaker system
US4532383A (en) 1980-01-04 1985-07-30 Willy Erazm A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having a variable thickness diaphragm
GB2139040B (en) 1983-04-25 1986-07-30 Tannoy Ltd Moving coil loudspeakers
FR2565058A1 (fr) 1984-05-28 1985-11-29 Audax Diaphragme de haut-parleur
JPS60253399A (ja) * 1984-05-30 1985-12-14 Hitachi Ltd 3ウエイスピ−カシステム
US5548657A (en) * 1988-05-09 1996-08-20 Kef Audio (Uk) Limited Compound loudspeaker drive unit
US4933975A (en) 1988-05-19 1990-06-12 Electro-Voice, Inc. Dynamic loudspeaker for producing high audio power
DE68918332T2 (de) 1988-06-02 1995-01-19 Boaz Elieli Elektroakustischer Wandler und Lautsprecher.
US5042072A (en) 1989-04-14 1991-08-20 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 Self-cooled loudspeaker
JPH0346292U (zh) 1989-09-14 1991-04-30
GB8923681D0 (en) 1989-10-20 1989-12-06 Lyth Charles 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loudspeakers
FR2667212B1 (fr) 1990-09-25 1997-05-09 Phl Audio Transducteur electroacoustique de puissance.
GB2250658A (en) 1990-12-07 1992-06-10 Canon Res Ct Europe Ltd Loudspeaker
US5181253A (en) 1991-01-08 1993-01-19 Southern Audio Services, Inc. Loudspeaker assembly
IT1258008B (it) 1992-01-14 1996-02-20 Trasduttore elettroacustico composito per la riproduzione delle frequenze medio-alte
GB9215222D0 (en) 1992-07-17 1992-09-02 Electro Acoustic Ind Ltd Loudspeaker
WO1994019915A1 (en) * 1993-02-25 1994-09-01 Heinz Ralph D Multiple-driver single horn loudspeaker
JP2860225B2 (ja) 1993-04-09 1999-02-24 株式会社ケンウッド スピーカの構造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DE69430776T2 (de) 1993-04-28 2003-03-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Lautsprecherapparat
DE4329982C2 (de) 1993-09-04 2003-05-28 Sennheiser Electronic Elektrodynamischer Schallwandler
GB9407101D0 (en) * 1994-04-09 1994-06-01 Harman Motive Ltd A modular tweeter
FR2735646B1 (fr) 1995-06-16 1997-08-22 Phl Audio Haut-parleur pour frequences elevees
DE19610997B4 (de) 1996-03-21 2006-07-13 Sennheiser Electronic Gmbh & Co. Kg Elektrodynamischer Schallwandler mit Magnetspaltenabdichtung und Hörhilfe
IT1297378B1 (it) 1997-12-05 1999-09-01 B & C Speakers S P A Trasduttore acustico elettrodinamico a ridotta induttanza equivalente dell'equipaggio mobile
JPH11275678A (ja) 1998-03-25 1999-10-08 Sony Corp スピーカ装置
US6647122B1 (en) 1998-09-28 2003-11-11 Pioneer Electronics Technology, Inc. Loudspeaker drive unit
US6922477B1 (en) 1999-11-04 2005-07-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peaker
US7548631B2 (en) 2000-01-19 2009-06-16 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Speaker surround structure for maximizing cone diameter
CA2352732A1 (en) 2000-07-11 2002-01-11 Philip Jeffrey Anthony Compound loudspeaker drive unit having a magnet system
US6792125B1 (en) 2000-08-23 2004-09-14 Boston Acoustics, Inc. Pivotable speaker mounting apparatus
US6774510B1 (en) 2000-10-25 2004-08-10 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 Electromagnetic motor with flux stabilization ring, saturation tips, and radiator
CA2441420C (en) 2001-01-04 2009-03-31 Vifa-Speak A/S Double-dome speaker
US7035424B1 (en) 2001-05-18 2006-04-25 Brandt Eugene P Loudspeaker having an inner lead wire system and related method of protecting the lead wires
GB2377849A (en) * 2001-07-21 2003-01-22 Kh Technology Corp Loudspeaker drive units with smooth transition to surround
DE10207561C1 (de) 2002-02-22 2003-07-24 Harman Becker Automotive Sys Kalottenlautsprecher
DE10211086B4 (de) 2002-03-13 2006-08-10 Harman/Becker Automotive Systems Gmbh (Straubing Division) Lautsprecher, insbesondere Kalottenlautsprecher
US6963650B2 (en) 2002-09-09 2005-11-08 Multi Service Corporation Coaxial speaker with step-down ledge to eliminate sound wave distortions and time delay
DE10303030A1 (de) 2003-01-25 2004-08-05 Norman Gerkinsmeyer Treiber
GB2404520A (en) 2003-07-28 2005-02-02 Turbosound Ltd Phase plug equalizer used as heat sink for loudspeaker
FR2859864B1 (fr) 2003-09-15 2005-12-30 Cabasse Acoustic Ct Haut-parleur et enceinte acoustique correspondante
US6963651B2 (en) 2003-09-30 2005-11-08 Meiloon Industrial Co., Ltd. Single magnetic circuit dual output speaker
JP2005328336A (ja) 2004-05-14 2005-11-24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スピーカー装置用ダンパー、そのダンパーを用いたスピーカー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379558B2 (en) 2004-12-16 2008-05-27 Jl Audio, Inc. Loudspeaker with integrated spider standoff ring
US7319772B2 (en) * 2005-01-07 2008-01-15 George Chang Speaker device for improving mid/high-range frequencies
KR20060133749A (ko) * 2005-06-21 2006-12-27 주식회사 현대오토넷 동축형 스피커
ATE409396T1 (de) * 2005-07-15 2008-10-15 B & C Speakers S P A Koaxial zwei-wege-hornlautsprechertreiber
FR2892887B1 (fr) * 2005-11-03 2007-12-21 Bernard Richoux Transducteur electrodynamique a dome a suspension ferrofluide
CN1992996B (zh) 2005-12-30 2012-02-29 丁轶 扬声器振膜的分体式支承结构
JP4739064B2 (ja) 2006-02-27 2011-08-03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
GB2437126B (en) 2006-04-13 2011-02-09 Gp Acoustics Phase plug
GB2437125B (en) 2006-04-13 2011-02-09 Gp Acoustics Phase plug for compression driver
US8316958B2 (en) 2006-07-13 2012-11-27 Black & Decker Inc. Control scheme for detecting and preventing torque conditions in a power tool
US20080166010A1 (en) 2007-01-04 2008-07-10 Stiles Enrique M Overlapping surround roll for loudspeaker
KR20110082583A (ko) * 2008-10-28 2011-07-19 코닌클리케 필립스 일렉트로닉스 엔.브이. 오디오 스피커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41926B2 (en) * 1988-05-09 2001-02-07 Kh Technology Corporation Loudspeaker
US5872339A (en) * 1997-08-28 1999-02-16 Hanson; Charles Anthony High performance loudspeaker system
WO2008008034A1 (en) * 2006-07-12 2008-01-17 Sagren Anders High frequency diaphragm and voice coil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24518B1 (fr) 2016-07-13
EP2524518A1 (fr) 2012-11-21
CA2787160C (fr) 2018-05-22
EP2524519B8 (fr) 2019-05-22
FR2955444B1 (fr) 2012-08-03
CN102907115A (zh) 2013-01-30
BR112012017572B1 (pt) 2020-12-08
CN102907115B (zh) 2015-12-09
FR2955444A1 (fr) 2011-07-22
US20130064414A1 (en) 2013-03-14
BR112012017572A2 (pt) 2018-09-25
US9084056B2 (en) 2015-07-14
BR112012017575A2 (pt) 2016-08-16
WO2011086299A1 (fr) 2011-07-21
US9232301B2 (en) 2016-01-05
US20130121522A1 (en) 2013-05-16
CN102884809A (zh) 2013-01-16
WO2011086300A1 (fr) 2011-07-21
CA2787160A1 (fr) 2011-07-21
BR112012017575B1 (pt) 2021-01-19
CA2787167C (fr) 2017-10-31
EP2524519B1 (fr) 2019-03-06
EP2524519A1 (fr) 2012-11-21
CA2787167A1 (fr) 2011-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84809B (zh) 具有压缩腔的同轴扬声器系统
US7302076B2 (en) Low profile speaker and system
US5548657A (en) Compound loudspeaker drive unit
US3720787A (en) Omni-directional globular speaker system
US20040076308A1 (en) Compact high performance speaker
US20030228027A1 (en) Sub-woofer with two passive radiators
CA1339519C (en) Loudspeaker
CN106973339B (zh) 用于扬声器的声透镜系统
CN108632724B (zh) 扬声器声学多样性孔状框架
US20180279039A1 (en) Speaker device
CN102884813B (zh) 具有浮置悬架和球顶形体的电动换能器
CN102884811B (zh) 具有内悬架和球顶形体的电动换能器
US11523210B1 (en) Omnidirectional speaker with inverted dome diaphragm and separate exits
US11490194B1 (en) Omnidirectional speaker with an inverted dome diaphragm and asymmetric vertical directivity response
JP3115186B2 (ja) スピーカの構造
JPS6019419Y2 (ja) 複合型スピ−カ
CN220985844U (zh) 一种扬声器及耳机
US20110158445A1 (en) Dipole loudspeaker with acoustic waveguide
CN113490087B (zh) 扬声器系统和音箱
US20240007784A1 (en) Omnidirectional loudspeaker with asymmetric vertical directivity
JP2002209293A (ja) スピーカユニット
KR930001940Y1 (ko) 고저음용 복합 스피커
JP2934282B2 (ja) ホーン型スピーカ
Martin MICROPHONES, LOUDSPEAKERS, AND EARPHONES
JP2000197175A (ja) スピ―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Chatelettes, France

Patentee after: Devaray manufacturing Co.

Address before: Chatelettes, France

Patentee before: PHL AUDIO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