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90087B - 扬声器系统和音箱 - Google Patents

扬声器系统和音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90087B
CN113490087B CN202110876147.7A CN202110876147A CN113490087B CN 113490087 B CN113490087 B CN 113490087B CN 202110876147 A CN202110876147 A CN 202110876147A CN 113490087 B CN113490087 B CN 1134900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rn
sound
sound outlet
loudspeaker
baff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7614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90087A (zh
Inventor
李震
王书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7614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9008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900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900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900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900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2Casings; Cabinets ; Supports therefor; Mountings therei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2Casings; Cabinets ; Supports therefor; Mountings therein
    • H04R1/025Arrangements for fixing loudspeaker transducers, e.g. in a box, furnit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btaining Desirable Characteristics In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扬声器系统和应用该扬声器系统的音箱。其中,扬声器系统包括壳体、号筒以及扬声器,号筒具有背对设置的里端和外端,外端的内径按照里端至外端的方向逐渐增大,里端收容在壳体内,外端具有出声口,出声口连通至壳体外;扬声器设置在里端中,并朝向出声口设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提供一种既能够增加音响输出响度、又能保持原有能耗水平的方式。

Description

扬声器系统和音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声能转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扬声器系统和应用该扬声器系统的音箱。
背景技术
音箱,是一种能够将音频信号转换为声音的设备。常规音箱如果需要增加其输出响度,一般都会采用更大功率的放大器给扬声器供电。但是,这样的方式无疑会增加音箱的能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扬声器系统和应用该扬声器系统的音箱,旨在提供一种既能够增加音响输出响度、又能保持原有能耗水平的方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扬声器系统,该扬声器系统包括:
壳体;
号筒,所述号筒具有背对设置的里端和外端,所述外端的内径按照所述里端至所述外端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里端收容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外端具有出声口,所述出声口连通至所述壳体外;以及
扬声器,所述扬声器设置在所述里端中,并朝向所述出声口设置。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号筒包括第一号筒和第二号筒,所述第一号筒的外端具有第一出声口,所述第二号筒的外端具有第二出声口;
所述扬声器包括第一扬声器和第二扬声器,所述第一扬声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号筒的里端中,并朝向所述第一出声口设置,所述第二扬声器设置在所述第二号筒的里端中,并朝向所述第二出声口设置。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声口与所述第二出声口朝相反方向设置。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号筒的里端与所述第二号筒的里端对接,并通过分隔板实现内部空间的隔离,所述第一扬声器和所述第二扬声器分别设置在所述分隔板的两侧。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所述第一号筒、所述第二号筒共同围合形成有内腔,所述第二扬声器与所述分隔板之间的空间通过所述第二号筒里端侧壁上的贯通孔与所述内腔连通设置。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以及围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相对设置,所述围板围绕在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的四周,并与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围合形成安装空间;
所述第一号筒的里端和所述第二号筒的里端均收容在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第一号筒的外端穿设于所述第一隔板,以使所述第一出声口连通至所述壳体外,所述第二号筒的外端穿设于所述第二隔板,以使所述第二出声口连通至所述壳体外;
所述安装空间的位于所述第一号筒外侧的、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号筒外侧的部分形成所述内腔。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设于所述第二隔板的背离所述第一隔板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二隔板相对设置,所述围板的背离所述第一隔板的一端向所述第三隔板延伸设置,并环接于所述第三隔板的外缘;
所述围板的位于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三隔板之间的部分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二出声口的声孔。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隔板的面向所述第二出声口的表面设有反射锥,用于将所述第二出声口发出的声波向所述声孔扩散;
且/或,所述声孔沿所述壳体的周向环绕设置。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扬声器系统还包括出声网罩,所述出声网罩罩设在所述出声口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还提出一种音箱,该音箱包括扬声器系统,该扬声器系统包括:
壳体;
号筒,所述号筒具有背对设置的里端和外端,所述外端的内径按照所述里端至所述外端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里端收容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外端具有出声口,所述出声口连通至所述壳体外;以及
扬声器,所述扬声器设置在所述里端中,并朝向所述出声口设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将扬声器设置在号筒的里端中,并使扬声器朝向号筒外端的出声口设置,便可利用号筒从里端至外端的渐扩设置,将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借由号筒外端的外扩形状向四面八方扩散,从而提高了声效率,即提高了扬声器的音量,提高了扬声器的响度。可以理解地,这样的响度提升方式完全依靠物理结构实现,可有效替代相关技术中采用更大功率的放大器给扬声器供电的方式,当其应用于音箱时,即可在保持原有能耗水平的情况下,实现音响输出响度的提升。同时,可以理解地,由于更大功率的放大器的取消,与之匹配的更多的散热设计也可以得到取消,从而不仅有利于降低能耗,还有利于降低扬声器系统的体积,有利于降低搭载了该扬声器系统的音箱的体积。同时,还可以理解地,由于号筒在壳体上呈“内嵌式”设置,还避免了号筒对壳体外部空间的占用,避免了号筒的引入可能带来的扬声器系统体积的增加,实现了紧凑型的结构设计,从而有利于搭载了本发明的扬声器系统的音箱体积保持在较小的水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扬声器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扬声器系统 30 第二号筒
10 壳体 31 里端
10a 内腔 32 外端
11 第一隔板 33 第二出声口
12 第二隔板 34 贯通孔
13 围板 40 第一扬声器
131 声孔 50 第二扬声器
14 第三隔板 60 分隔板
20 第一号筒 70 反射锥
21 里端 80 出声网罩
22 外端 90 支撑座
23 第一出声口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及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扬声器系统,旨在提供一种既能够增加音响输出响度、又能保持原有能耗水平的方式。
可以理解地,本发明提出的扬声器系统可以应用于例如普通音箱、智能音箱等电子设备。
下面将在具体实施例中对本发明提出的扬声器系统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扬声器系统100一实施例中,该扬声器系统100包括:
壳体10;
号筒,所述号筒具有背对设置的里端和外端,所述外端的内径按照所述里端至所述外端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里端收容在所述壳体10内,所述外端具有出声口,所述出声口连通至所述壳体10外;以及
扬声器,所述扬声器设置在所述里端中,并朝向所述出声口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情况下,为了提高扬声器系统100的响度,通常都是采用更大功率的输入(如背景技术所说)或者选取更大振动面积的扬声器。前一种方法虽然不会直接增加扬声器系统100的体积,但是会带来更多的散热设计以及更多的能耗,更多的散热设计往往也意味着需要更大的空间或者设备来进行散热,也会一定程度导致体积的增加;而后一种方法无疑会增加扬声器系统100的体积。
相比之下,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扬声器设置在号筒的里端中,并使扬声器朝向号筒外端的出声口设置,便可利用号筒从里端至外端的渐扩设置,将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借由号筒外端的外扩形状向四面八方扩散,从而提高了声效率,即提高了扬声器的音量,提高了扬声器的响度。可以理解地,这样的响度提升方式完全依靠物理结构实现,可有效替代相关技术中采用更大功率的放大器给扬声器供电的方式,当其应用于音箱时,即可在保持原有能耗水平的情况下,实现音响输出响度的提升。同时,可以理解地,由于更大功率的放大器的取消,与之匹配的更多的散热设计也可以得到取消,从而不仅有利于降低能耗,还有利于降低扬声器系统100的体积,有利于降低搭载了该扬声器系统100的音箱的体积。同时,还可以理解地,由于号筒在壳体10上呈“内嵌式”设置,还避免了号筒对壳体10外部空间的占用,避免了号筒的引入可能带来的扬声器系统100体积的增加,实现了紧凑型的结构设计,从而有利于搭载了本实施例的扬声器系统100的音箱体积保持在较小的水平。
并且,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需要更大振动面积的扬声器,也不会出现相关技术中选取更大振动面积的扬声器所带来的体积增大的问题。
此外,相关实验数据还表明,在扬声器声音向外辐射过程中由于经过号筒,可以大大提高声音辐射效率(35%左右);也就是说,除号筒以外的其他设计一致时,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把声音的响度提升35%左右。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扬声器朝向出声口设置,是指扬声器的正面面向出声口所在位置设置。扬声器的正面是相对于扬声器的背面而言的,二者背对设置,且分别朝向扬声器的前方和后方设置。一般地,扬声器的正面设有振膜,用于向扬声器的前方辐射声波;扬声器的背面设有泄漏孔,用于平衡扬声器内部的气压。
关于扬声器在号筒里端中的固定,可通过固定在号筒里端内壁上的支撑结构(例如环形支撑板、支撑环台等)实现;其中,支撑结构与号筒里端内壁的固定方式,可以是一体成型、胶粘连接、焊接、过盈配合等;扬声器与支撑结构的固定方式,可以是胶粘连接、焊接、螺钉连接等。
关于扬声器在号筒里端中的固定,还可通过将号筒与扬声器的外壳进行固定得以实现,具体的固定方式可以采用一体成型、胶粘连接、焊接、过盈配合等。
关于出声口连通至壳体10外的方式,至少可以是:在壳体10上开设避让孔,使号筒穿设于该避让孔,并使号筒的外侧壁与该避让孔的孔壁密封连接(具体可以使用密封圈、密封胶水等);如此,号筒的出声口直接显露于壳体10的外表面,与壳体10的外部空间连通,用于将声波导出至壳体10外。当然,也可以采用下文中介绍的第二出声口33连通至壳体10外的方式,即通过在壳体10内配置连通第二出声口33和壳体10的外部空间的导声通道实现。
关于号筒的内径,既可以是号筒的内径按照里端至外端的方向逐渐增大,也可以仅仅是号筒的外端的内径按照里端至外端的方向逐渐增大(此时,号筒的里端为直段,内径不变)。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扬声器系统100一实施例中,所述号筒包括第一号筒20和第二号筒30,所述第一号筒20的外端22具有第一出声口23,所述第二号筒30的外端32具有第二出声口33;
所述扬声器包括第一扬声器40和第二扬声器50,所述第一扬声器40设置在所述第一号筒20的里端21中,并朝向所述第一出声口23设置,所述第二扬声器50设置在所述第二号筒30的里端31中,并朝向所述第二出声口33设置。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号筒和扬声器均配置有两个,且一个号筒对应一个扬声器进行适配。此时,第一扬声器40和第二扬声器50便可以按照音箱等电子设备的音频输出需求进行合理的配置,具体可以是:将第一扬声器40配置为可以播放高频的扬声器,如高频扬声器或中高频扬声器;第二扬声器50配置为可以播放低频的扬声器,如低频扬声器或中低频扬声器。
并且,可以理解地,由于两个扬声器均得到了号筒的加持,二者的输出音量(即输出响度)均得以提升,从而有利于实现更加良好的中高频音效和更加良好的低频音效。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两个号筒的朝向,除了后文中介绍的实施方式外,至少还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实施:
以在音箱中的应用为例,用于实现低频输出的扬声器和与之配套的号筒朝下设置,通过架空音箱使低频声音得以扩散;用于实现中高频输出的扬声器和与之配套的号筒朝前设置,直接朝向用户所在方位进行中高频声音的输出。
当然,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号筒的朝向还可以实现其他朝向的适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合理实施,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常规立体声音箱,其扬声器的布置通常无法做到每一个扬声器都是360°播放声音。因此,通常会选择低频扬声器朝上或朝下来实现低频的扩散,选择中高频扬声器朝前来避免因为中高频指向性强而导致的中高频成分的缺失。但是,这种方式只会在音箱正面才能感受到良好的中高频音效,使用较为局限。
为了解决这一缺陷,还可以在前述“双扬声器+双号筒”的实施方式下,进一步做出改进: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扬声器系统100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声口23与所述第二出声口33朝相反方向设置。
以图示方位为例,第一号筒20和第二号筒30均竖直设置;其中,第一号筒20的外端22朝上设置,以使第一出声口23朝上,第二号筒30的外端32朝下设置,以使第二出声口33朝下。这样,位于第一号筒20里端21中的第一扬声器40便可以被配置成中高频扬声器,位于第二号筒30里端31中的第二扬声器50便可以被配置成低频扬声器,以使指向性强的中高频声波得以朝上传播,从而借由第一号筒20使中高频声音沿着号筒尾部形状向四面八方扩散,进而提高声效率,提高中高频音量,同时改善中高频声音特性,使其FR曲线更为平坦,听感更佳;同时使指向性弱的低音声波得以向下传播,从而借由第二号筒30使低频声音沿着号筒尾部形状向四面八方扩散,进而提高声效率,提高低频音量。如此,便可实现真正意义上低音和中高音都可以360°环绕发声的效果。
并且,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号筒20和第二号筒30采用的是“直线式”的布局形式。这样,当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应用于音箱时,两个号筒的布置便可以充分利用音箱的高度进行展开,不仅有利于实现低频、中高频的360°环绕发声,而且还有利于实现两个号筒在音箱上的“内嵌式”设置,实现音箱的紧凑型设计,从而大大降低音箱的尺寸。
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想要中高频声音不损失,通常会采用正面放置中高频扬声器的方式来规避中高频指向性强的问题。但很少会使用号筒来扩散中高频,因为号筒会占用较多壳体10的体积,导致音箱体积过大。然而,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合理布置第一号筒20和第二号筒30的位置,形成了“直线式”的布局形式,不仅实现了360°环绕发声,避免了中高频声音损失,而且还实现了对音箱高度方向空间的利用,解决了号筒引入可能带来的体积增加的问题,得到了巧妙的紧凑型设计方式,更加节省音箱体积。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一号筒20而言,由于其中的中高频扬声器发出的中高频声波频率较高,在第一号筒20内按照内端至外端的方向传播时,声波会在第一号筒20的内壁发生较为强烈的反射。并且,随着第一号筒20外端内径的逐渐增大,反射后的声波所能覆盖的范围得以有效增大,从而实现了中高频的扩散,缓解了中高频指向性过强的缺陷,有利于形成360°播放的效果。
对于第二号筒30而言,其中的低频扬声器发出的低频声波频率较低,虽然不会像中高频声波一样在第一号筒20内发生较为强烈的反射,但是依靠第二号筒30外端内径的逐渐增大和一定程度的反射,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低频声波所能覆盖的范围。并且,第二号筒30的存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收集反射回来的低频声波的作用,从而利用这部分声波与新发出声波的融合实现提高低频响度的目的。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扬声器系统100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号筒20的里端21与所述第二号筒30的里端31对接,并通过分隔板60实现内部空间的隔离,所述第一扬声器40和所述第二扬声器50分别设置在所述分隔板60的两侧。
可以理解地,第一号筒20的里端21与第二号筒30的里端31的对接设计,可使两个号筒之间的距离得以拉近,从而有利于两个号筒在音箱上的“内嵌式”设置,有利于降低音箱的尺寸。同时,分隔板60的设计,可以将中高频扬声器的后腔和低频扬声器的后腔隔离开,从而避免两个扬声器的相位互扰,保障了两个扬声器的声音品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号筒20和第二号筒30既可以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部件,分别加工制造得到,后期通过例如胶粘连接、焊接、卡扣连接、螺钉连接等方式拼接在一起;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一个部件,经一次加工制造得到,后期经人为“划界”而被分为两个部分。
另一方面,分隔板60的设置,可以根据第一号筒20和第二号筒30的制造过程进行合理的适配,例如:
(1)当第一号筒20和第二号筒30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部件时,第一号筒20和第二号筒30可以分别固定在分隔板60的两侧表面,固定方式可以采用胶粘连接、焊接、卡扣连接、螺钉连接等;此时,相当于分隔板60同时盖设在第一号筒20的里端21开口上和第二号筒30的里端31开口上。
(2)当第一号筒20和第二号筒30是一体成型的一个部件时,分隔板60可以从任一号筒的外端开口伸入至第一号筒20和第二号筒30的交界处,然后封堵两个号筒所形成的通道,并使分隔板60的外缘与该通道的内侧壁环接密封即可,环接密封的方式可以是例如胶接、焊接等;此时,相当于分隔板60将由第一号筒20和第二号筒30连通形成的通道进行隔断,以得到两个号筒。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扬声器系统100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所述第一号筒20、所述第二号筒30共同围合形成有内腔10a,所述第二扬声器50与所述分隔板60之间的空间通过所述第二号筒30里端31侧壁上的贯通孔34与所述内腔10a连通设置。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用于实现壳体10内除了第一号筒20内部空间和第二号筒30内部空间以外的其余部分与低频扬声器的后腔的连通,从而使低频扬声器的等效后腔体积得以增大,使低频扬声器的重放频率得以降低,进而可以有效增强扬声器系统100的低频输出能力。可以理解地,这样的增大低音后腔的设计,可以实现对音箱内部容积最大程度的利用,从而在达到同等音效的情况下减小音箱尺寸,或者在同等音箱尺寸的情况下增强低频输出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壳体10的具体结构形式,除了后文介绍的实施方式外,还至少存在以下形式:壳体10为中空的球体,该球体的顶部开设有供第一号筒20的外端22伸出的开孔,该开孔的孔壁与第一号筒20外端22的外侧壁之间密封连接(具体可以通过密封圈、密封胶水等),以使第一号筒20的第一出声口23连通至外界,用于将声波导出;同时,该球体的底部开设有供第二号筒30的外端32伸出的开孔,该开孔的孔壁与第二号筒30外端32的外侧壁之间密封连接(具体可以通过密封圈、密封胶水等),以使第二号筒30的第二出声口33连通至外界,用于将声波导出;进一步地,该球体可通过支架架空,以使第二号筒30的第二出声口33与支撑面间隔,便于声音的传播。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设计出其他合理且有效的实施方式,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壳体10发生共振,对于壳体10的选材一般会选择刚性较强的材料,例如玻璃等。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扬声器系统100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包括第一隔板11、第二隔板12以及围板13,所述第一隔板11与所述第二隔板12相对设置,所述围板13围绕在所述第一隔板11和所述第二隔板12的四周,并与所述第一隔板11和所述第二隔板12围合形成安装空间;
所述第一号筒20的里端21和所述第二号筒30的里端31均收容在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第一号筒20的外端22穿设于所述第一隔板11,以使所述第一出声口23连通至所述壳体10外,所述第二号筒30的外端32穿设于所述第二隔板12,以使所述第二出声口33连通至所述壳体10外;
所述安装空间的位于所述第一号筒20外侧的、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号筒30外侧的部分形成所述内腔10a。
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的壳体10设计,不仅可以实现内腔10a与低频扬声器后腔的连通,而且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装配快捷,同时还具有稳定性、可靠性、整体性优异等优势。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扬声器系统100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还包括第三隔板14,所述第三隔板14设于所述第二隔板12的背离所述第一隔板11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二隔板12相对设置,所述围板13的背离所述第一隔板11的一端向所述第三隔板14延伸设置,并环接于所述第三隔板14的外缘;
所述围板13的位于所述第二隔板12和所述第三隔板14之间的部分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二出声口33的声孔131。
可以理解地,第三隔板14和声孔131的设计,不仅可以将第二扬声器50发出的声音由壳体10内传播到壳体10外,而且无需借助外界的支撑面作为声音的扩散平面,即便将壳体10直接放置在外界的支撑面上,也不会阻碍第二扬声器50发出的声音的对外传播。同时,第三隔板14的设计,还可以实现对第二号筒30和第二扬声器50的保护,降低第二出声口33外露带来的例如异物进入、第二扬声器50损伤、第二号筒30损伤等风险。
进一步地,为了将第二扬声器50发出的声音最大程度地由壳体10内扩散到外界四面八方,保障响度和音质,还可以对声孔131进行合理的配置:所述声孔131沿所述壳体10的周向环绕设置。
关于声孔131则至少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进行配置:
(1)声孔131由多个条形孔组成,每一条形孔沿壳体10的周向延伸设置,多个条形孔沿壳体10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
(2)声孔131由若干微孔组成,若干微孔沿壳体10的周向均匀部分在一个带状区域内。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三隔板14的背对第二隔板12的表面还凸设有支撑座90,用于架空壳体10,降低壳体10与外界的支撑面发生共振的几率。并且,为了进一步避免共振的发生,还可以对支撑座90的材料进行合理的选择,例如选择橡胶等具有弹性的材料。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扬声器系统100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隔板14的面向所述第二出声口33的表面设有反射锥70,用于将所述第二出声口33发出的声波向所述声孔131扩散。
可以理解地,将反射锥70放置在用于实现低频输出的扬声器的前方,可以帮助低频声波更好地由号筒出声口向四面八方扩散,从而实现更加良好的低频音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反射锥70与号筒同轴设置;反射锥70的高度,由反射锥70的中心径向向外逐渐降低设置;并且,反射锥70的上表面的边缘与第三隔板14的上表面平滑过渡。可以理解地,“同轴”、“高度由中心径向向外逐渐降低”的设置,可以帮助低频声波在周向上更加均匀地扩散。“高度由中心径向向外逐渐降低”、“边缘平滑过渡”的设置,可以帮助低频声波更加平滑、更加顺利地扩散,从而减少低频损失。
当然,其他实施例中,反射锥70也可以采用其他有效的形式进行配置,例如:“不同轴”、“高度由中心阶梯式下降”、“边缘与第三隔板14的表面存在落差”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或实际需求合理选择实施方式,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扬声器系统100一实施例中,所述扬声器系统100还包括出声网罩80,所述出声网罩80罩设在所述出声口处。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上述两个号筒的实施方式,出声网罩80既可以只配置一个,罩设在第一出声口23处或者罩设在第二出声口33处;出声网罩80也可以配置两个,分别罩设在第一出声口23处和第二出声口33处。当然,当第二出声口33通过壳体10内的导声通道连通至壳体10外时,如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用于罩设在第二出声口33处的出声网罩80,也可以“移植”到导声通道的出口处。
可以理解地,通过出声网罩80上阻尼效果的合理设计,可以实现对低、中、高频输出的优化,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音效。同时,出声网罩80的设计,还可以降低灰尘、异物等落入号筒中的可能性,提升扬声器系统100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出声网罩80在出声口处的固定,既可以采用胶粘连接、螺钉连接、焊接、过盈配合等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将出声网罩80一体成型于壳体10而与壳体10形成一体结构的方式实现,从而减少后期的组装过程。出声网罩80既可以采用“网布+支撑环”的结构形式,也可以采用全金属出声网罩80的结构形式,亦或是其他合理且有效的形式,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音箱,该音箱包括如前所述的扬声器系统100,该扬声器系统100的具体结构参照前述实施例。由于本音箱采用了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可以理解地,音箱可以是但并不限于普通音箱、智能音箱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扬声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号筒,所述号筒具有背对设置的里端和外端,所述外端的内径按照所述里端至所述外端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里端收容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外端具有出声口,所述出声口连通至所述壳体外;以及
扬声器,所述扬声器设置在所述里端中,并朝向所述出声口设置;
所述号筒包括第一号筒和第二号筒,所述第一号筒的外端具有第一出声口,所述第二号筒的外端具有第二出声口;
所述扬声器包括第一扬声器和第二扬声器,所述第一扬声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号筒的里端中,并朝向所述第一出声口设置,所述第二扬声器设置在所述第二号筒的里端中,并朝向所述第二出声口设置;
所述第一出声口与所述第二出声口朝相反方向设置;
所述第一号筒的里端与所述第二号筒的里端对接,并通过分隔板实现内部空间的隔离,所述第一扬声器和所述第二扬声器分别设置在所述分隔板的两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号筒、所述第二号筒共同围合形成有内腔,所述第二扬声器与所述分隔板之间的空间通过所述第二号筒里端侧壁上的贯通孔与所述内腔连通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扬声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以及围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相对设置,所述围板围绕在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的四周,并与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围合形成安装空间;
所述第一号筒的里端和所述第二号筒的里端均收容在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第一号筒的外端穿设于所述第一隔板,以使所述第一出声口连通至所述壳体外,所述第二号筒的外端穿设于所述第二隔板,以使所述第二出声口连通至所述壳体外;
所述安装空间的位于所述第一号筒外侧的、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号筒外侧的部分形成所述内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扬声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设于所述第二隔板的背离所述第一隔板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二隔板相对设置,所述围板的背离所述第一隔板的一端向所述第三隔板延伸设置,并环接于所述第三隔板的外缘;
所述围板的位于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三隔板之间的部分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二出声口的声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扬声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隔板的面向所述第二出声口的表面设有反射锥,用于将所述第二出声口发出的声波向所述声孔扩散;
且/或,所述声孔沿所述壳体的周向环绕设置。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系统还包括出声网罩,所述出声网罩罩设在所述出声口处。
7.一种音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扬声器系统。
CN202110876147.7A 2021-07-30 2021-07-30 扬声器系统和音箱 Active CN1134900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76147.7A CN113490087B (zh) 2021-07-30 2021-07-30 扬声器系统和音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76147.7A CN113490087B (zh) 2021-07-30 2021-07-30 扬声器系统和音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90087A CN113490087A (zh) 2021-10-08
CN113490087B true CN113490087B (zh) 2022-10-18

Family

ID=77945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76147.7A Active CN113490087B (zh) 2021-07-30 2021-07-30 扬声器系统和音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90087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479331U (zh) * 2009-08-28 2010-05-19 四川湖山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高音和中音单元的同轴声源结构的扬声器
CN202652517U (zh) * 2012-04-11 2013-01-02 天津洪波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双向号筒扬声器
CN206100359U (zh) * 2016-09-21 2017-04-12 东莞市三基音响科技有限公司 水平360度全指向性音箱
CN208638553U (zh) * 2018-06-12 2019-03-22 广州市迪士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成型的音箱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479331U (zh) * 2009-08-28 2010-05-19 四川湖山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高音和中音单元的同轴声源结构的扬声器
CN202652517U (zh) * 2012-04-11 2013-01-02 天津洪波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双向号筒扬声器
CN206100359U (zh) * 2016-09-21 2017-04-12 东莞市三基音响科技有限公司 水平360度全指向性音箱
CN208638553U (zh) * 2018-06-12 2019-03-22 广州市迪士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成型的音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90087A (zh) 2021-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84809B (zh) 具有压缩腔的同轴扬声器系统
US9613614B2 (en) Noise-reducing headphone
US10469943B2 (en) Loudspeaker assembly
CN114554369A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23050984A1 (zh) 一种耳机
US20050175208A1 (en) Audio speaker system employing an annular gasket separating a horn waveguide from a sound reproducing membrane
WO2023185412A1 (zh) 发声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4630249A (zh) 发声模组和电子设备
US7203329B2 (en) Audio speaker system employing an axi-symmetrical horn with wide dispersion angle characteristics over an extended frequency range
CN113490087B (zh) 扬声器系统和音箱
US20180242061A1 (en) Speaker device
CN218387772U (zh) 一种音箱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CN217240925U (zh) 发声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6347302A (zh) 扬声器模组和耳机
CN211909132U (zh) 一种双12寸有源四分频线性阵列音箱
WO2017038017A1 (ja) スピーカ装置
CN109996141B (zh) 音箱
US20040109576A1 (en) Multi-channel earphone module
CN217063997U (zh) 号角及扬声器
CN214381388U (zh) 一种环形线阵全指向扬声器
EP2129164A1 (en) Dipole loudspeaker with acoustic waveguide
CN220858403U (zh) 一种非球面波的超薄线性阵列扬声器装置
CN220022994U (zh) 音箱及视听设备
RU2793245C2 (ru) Громкоговори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CN220457577U (zh) 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