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58226B - 内窥镜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58226B
CN102858226B CN201180020574.XA CN201180020574A CN102858226B CN 102858226 B CN102858226 B CN 102858226B CN 201180020574 A CN201180020574 A CN 201180020574A CN 102858226 B CN102858226 B CN 1028582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bending
treatment apparatus
endoscope
bending ope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2057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58226A (zh
Inventor
内藤公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8582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582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582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582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12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internal passag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B1/018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internal passag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for receiving instru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2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0029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ounted on or guided by flexible, e.g. catheter-like, means
    • A61B2017/003Steerable
    • A61B2017/00318Steering mechanisms
    • A61B2017/00323Cables or ro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2901Details of shaft
    • A61B2017/2906Multiple force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2901Details of shaft
    • A61B2017/2908Multiple segments connected by articulation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Endoscopes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Abstract

内窥镜装置具备弯曲操作线,通过利用处置器具操作部进行操作而牵引或松弛所述弯曲操作线,从而使处置器具弯曲部弯曲。所述弯曲操作线刚性变化线,该刚性变化线具备第一线部、第二线部和线接合部,所述第二线部设置在比所述第一线部更靠基端方向侧,且刚性比所述第一线部高,所述线接合部将所述第一线部与所述第二线部之间接合起来,在进行所述处置器具弯曲部的基端位于比所述内窥镜插入部的所述前端更靠前端方向侧的处置时,所述线接合部位于比所述内窥镜弯曲部的基端更靠基端方向侧。

Description

内窥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内窥镜和处置器具的内窥镜装置,所述处置器具贯穿插入于内窥镜的处置器具插通通道中。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内窥镜装置,所述内窥镜装置具备:内窥镜,其设置有两个处置器具插通通道;以及处置器具,其贯穿插入于各个处置器具插通通道中。在该内窥镜装置中,在利用处置器具对患部进行处置时,各个处置器具从内窥镜的前端向前端方向侧突出。 
此外,在内窥镜装置中,有时也使用设置有进行弯曲动作的处置器具弯曲部的处置器具。在具备处置器具弯曲部的处置器具中,通过牵引或松弛延伸设置在处置器具的内部的弯曲操作线而使处置器具弯曲部弯曲。弯曲操作线例如通过捻合多根单线而形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73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具备通过牵引或松弛弯曲操作线而弯曲的处置器具弯曲部的处置器具中,通过牵引弯曲操作线而使弯曲操作线伸长。由于弯曲操作线的伸长,处置器具弯曲部的弯曲量相对于弯曲操作线的牵引量发生变化。因此,处置器具的处置器具弯曲部的弯曲操作的操作性降低。 
还考虑了通过例如加粗形成弯曲操作线的各个单线的直径、或在将弯曲操作线的直径保持相同的状态下由一根单线形成弯曲操作线来提高弯曲操作线的刚性而减少弯曲操作线的伸长。但是,通常内窥镜装置的内窥镜具备进行弯曲动作的内窥镜弯曲部。因此,当弯曲操作线的刚性提高时,在将处置器具贯穿插入于内窥镜中来使用时,很难进行内窥镜弯曲部的弯曲操作。
本发明正是着眼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窥镜装置,其不会降低内窥镜弯曲部的弯曲操作的操作性,可提高处置器具弯曲部的弯曲操作的操作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一种方式中,提供一种内窥镜装置,所述内窥镜装置具备:内窥镜插入部,其插入于体腔内,具备内窥镜弯曲部和内窥镜可挠管部,所述内窥镜弯曲部进行弯曲动作,所述内窥镜可挠管部设置在比所述内窥镜弯曲部更靠基端方向侧;处置器具插入部,其具备进行弯曲动作的处置器具弯曲部,通过处置器具插通通道而插入到体腔内,所述处置器具插通通道沿着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在所述内窥镜插入部;处置器具操作部,其设置在比所述处置器具插入部更靠基端方向侧;以及弯曲操作线,其一端连接于所述处置器具弯曲部,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处置器具操作部,通过利用所述处置器具操作部进行操作而牵引或松弛所述弯曲操作线,从而使所述处置器具弯曲部弯曲,所述弯曲操作线具备刚性变化线,该刚性变化线具备第一线部、第二线部和线接合部,所述第二线部设置在比所述第一线部更靠基端方向侧,刚性比所述第一线部高,所述线接合部将所述第一线部与所述第二线部之间接合起来,在进行所述处置器具弯曲部的基端位于比所述内窥镜插入部的前端更靠前端方向侧的处置时,所述线接合部位于比所述内窥镜弯曲部的基端更靠基端方向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窥镜装置,其不会降低内窥镜弯曲部的弯曲操作的操作性,可提高处置器具弯曲部的弯曲操作的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的概略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概略图。 
图4是图3中的IV-IV线剖视图。 
图5是图3中的V-V线剖视图。 
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内窥镜装置的处置器具的弯曲操作线的概略图。 
图7是图6中的VII-VII线剖视图。 
图8是图6中的VIII-VIII线剖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的处置器具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概略图。 
图10是图9中的X-X线剖视图。 
图11是图9中的11-11线剖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概略图。 
图13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利用第一处置器具和第二处置器具进行处置时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4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的处置器具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概略图。 
图15是图14中的15-15线剖视图。 
图16是图14中的16-16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5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和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1的图。如图1所示,内窥镜装置1具备用于对患部等被拍摄体进行拍摄的内窥镜2。内窥镜2具备:内窥镜插入部4,其插入于体腔内;以及内窥镜操作部6,其设置在比内窥镜插入部4更靠基端方向侧。通用缆线8的一端连接于内窥镜操作部6。通用缆线8的另一端经镜体连接器9而连接于图像处理单元、照明电源单元(均未图示)等。 
如图1和图2所示,内窥镜插入部4具备:硬质的前端硬性部10,其设置在最前端方向侧;内窥镜弯曲部12,其设置在比前端硬性部10更靠基端方向侧,进行弯曲动作;以及长条状的具有挠性的内窥镜可挠管部14,其设置在比内窥镜弯曲部12更靠基端方向侧。在内窥镜2的内窥镜操作部6中设置有处置器具插入口16。通道 规定内周面部18沿着长度方向从处置器具插入口16通过内窥镜可挠管部14和内窥镜弯曲部12延伸设置到前端硬性部10。利用通道规定内周面部18规定处置器具插通通道19。即,处置器具插通通道19沿着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于内窥镜插入部4。 
处置器具20以沿着长度方向进退自如的方式贯穿插入于内窥镜2的处置器具插通通道19中。在利用处置器具20进行处置时,处置器具20从处置器具插入口16贯穿插入于处置器具插通通道19中,从内窥镜插入部4(前端硬性部10)的前端向前端方向侧突出。处置器具20具备:处置器具插入部22,其通过处置器具插通通道19而插入于体腔内;以及处置器具操作部23,其设置在比处置器具插入部22更靠基端方向侧。处置器具插入部22具备:前端处置部24,其设置在最前端方向侧,对患部进行处置;处置器具弯曲部26,其设置在比前端处置部24更靠基端方向侧,进行弯曲动作;以及处置器具管状部28,其设置在比处置器具弯曲部26更靠基端方向侧,沿着长度方向延伸设置。通过利用处置器具操作部23进行操作而使处置器具弯曲部26进行弯曲动作。在利用处置器具20进行处置时,处置器具弯曲部26的基端位于比内窥镜插入部4(前端硬性部10)的前端更靠前端方向侧。由此,处置器具弯曲部26能够不与通道规定内周面部18发生干扰地进行弯曲。此外,在前端处置部24上设置有把持组织等的把持部29。通过利用处置器具操作部23进行操作而使把持部29进行开闭动作并把持组织等。 
图3是示出内窥镜装置1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图。图4是图3中的IV-IV线剖视图,图5是图3中的V-V线剖视图。如图4和图5所示,把持操作线31沿着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在处置器具插入部22的内部。把持操作线31贯穿插入于把持用线圈护套32中。把持操作线31的一端连接于把持部29,另一端连接于处置器具操作部23。通过利用处置器具操作部23进行操作而使把持操作线31沿长度方向进行进退动作。利用把持操作线31的进退动作使把持部29进行开闭动作。 
此外,两对弯曲操作线33A~33D沿着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在处置器具插入部22的内部。弯曲操作线33A~33D配置成沿着处置器具插入部22的周向彼此分开大致90度。各个弯曲操作线33A~33D贯穿插入于对应的弯曲用线圈护套35A~35D中。例如,弯曲操作线33A贯穿插入于弯曲用线圈护套35A中。各个弯曲操作线33A~33D的一端与处置器具弯曲部26的前端连接,另一端与处置器具操作部23连接。通过利用处置器具操作部23进行操作来牵引或松弛弯曲操作线33A~33D,由此,处 置器具弯曲部26进行弯曲动作。例如,在使处置器具弯曲部26向图3中的箭头A的方向弯曲时,牵引作为一对弯曲操作线33A、33B中的一方的弯曲操作线33A,并松弛作为另一方的弯曲操作线33B。 
下面,对弯曲操作线33A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弯曲操作线33B~33D,由于结构与弯曲操作线33A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如图3至图5所示,弯曲操作线33A具备:第一线部41;第二线部42,其设置在比第一线部41更靠基端方向侧;以及线接合部43,其将第一线部41与第二线部42之间接合起来。在线接合部43中,第一线部41和第二线部42经由接合部件45而接合起来。在进行处置器具弯曲部26的基端位于比内窥镜插入部4的前端更靠前端方向侧的处置时,线接合部43位于比内窥镜弯曲部12的基端更靠基端方向侧。 
如图4所示,第一线部41通过捻合7根第一单线47而形成。各个第一单线47具有第一单线直径d1。如图5所示,第二线部42通过捻合7根第二单线49而形成。即,第二线部42由与形成第一线部41的第一单线47相同数量的第二单线49形成。各个第二单线49具有比第一单线直径d1大的第二单线直径d2。通过使形成第一线部41的第一单线47的数量与形成第二线部42的第二单线49的数量相同、并使第二单线49的第二单线直径d2大于第一单线47的第一单线直径d1,从而第二线部42的刚性高于第一线部41。即,弯曲操作线33A为具备第一线部41和第二线部42的刚性变化线,所述第二线部42设置在比第一线部41更靠基端方向侧,且刚性高于第一线部41。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在一边利用内窥镜装置1的内窥镜2进行观察、一边使用处置器具20来进行处置时,将处置器具插入部22从处置器具插入口16贯穿插入于处置器具插通通道19中,并使处置器具插入部22从内窥镜插入部4(前端硬性部10)的前端向前端方向侧突出。在利用处置器具20进行处置时,处置器具弯曲部26的基端位于比内窥镜插入部4(前端硬性部10)的前端更靠前端方向侧。由此,处置器具弯曲部26能够不与通道规定内周面部18发生干扰地进行弯曲。 
通过利用处置器具操作部23进行操作来牵引或松弛弯曲操作线33A~33D,由此处置器具弯曲部26进行弯曲动作。各个弯曲操作线33A~33D具备刚性高的第二线部42。因此,在各个弯曲操作线33A~33D被牵引时,被牵引的弯曲操作线33A~ 33D的伸长减少。 
此外,在进行处置器具弯曲部26的基端位于比内窥镜插入部4(前端硬性部10)的前端更靠前端方向侧的处置时,线接合部43位于比内窥镜弯曲部12的基端更靠基端方向侧。因此,刚性高的第二线部42位于内窥镜可挠管部14的内部。即,刚性低的第一线部41位于内窥镜弯曲部12的内部。因此,可防止内窥镜弯曲部12的弯曲操作的操作性的降低。 
因此,在上述结构的内窥镜装置1中,起到如下的效果。即,在内窥镜装置1中,通过利用处置器具操作部23进行操作来牵引或松弛弯曲操作线33A~33D,由此,处置器具弯曲部26进行弯曲动作。各个弯曲操作线33A~33D具备刚性高的第二线部42。因此,在各个弯曲操作线33A~33D被牵引时,可减轻被牵引的弯曲操作线33A~33D的伸长。通过使弯曲操作线33A~33D的伸长减轻,处置器具弯曲部26的弯曲量相对于弯曲操作线33A~33D的牵引量的变化减少。由此,能够提高处置器具20的处置器具弯曲部26的弯曲操作的操作性。 
此外,在进行处置器具弯曲部26的基端位于比内窥镜插入部4(前端硬性部10)的前端更靠前端方向侧的处置时,线接合部43位于比内窥镜弯曲部12的基端更靠基端方向侧。因此,刚性高的第二线部42位于内窥镜可挠管部14的内部。即,刚性低的第一线部41位于内窥镜弯曲部12的内部。因此,可防止内窥镜弯曲部12的弯曲操作的操作性的降低。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各个弯曲操作线33A~33D的第一线部41由7根第一单线47形成,第二线部42由7根第二单线49形成,但不限于此。即,只要使形成第一线部41的第一单线47的数量与形成第二线部42的第二单线49的数量相同、且使第二单线49的第二单线直径d2大于第一单线47的第一单线直径d1即可。由此,第二线部42的刚性高于第一线部41。 
此外,在弯曲操作线33A~33D中,只要第二线部42的刚性高于第一线部41即可。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弯曲操作线33A的图。图7是图6中的VII-VII线剖视图,图8是图6中的VIII-VIII线剖视图。如图6至图8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弯曲操作线33A的第一线部41通过捻合多根(在本变形例中是7根)第一单线51而形成。第一线部41具有第一线直径d3。第二线部42由一根第二单线52形成。第 二线部42具有与第一线直径d3相同的第二线直径d4。这里,第二线直径d4与第二单线52的单线直径相同。如上所述,在本变形例中,使第一线部41的第一线直径d3与第二线部42的第二线直径d4相同。此外,第一线部41通过捻合多根第一单线51而形成,而第二线部42由一根第二单线52形成。由此,第二线部42的刚性高于第一线部41。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利用弯曲操作线33A的线接合部43使第一线部41与第二线部42之间通过焊接而接合。即,只要设置将第一线部41与第二线部42之间接合起来的线接合部43即可。并且,在进行处置器具弯曲部26的基端位于比内窥镜插入部4(前端硬性部10)的前端更靠前端方向侧的处置时,线接合部43只要位于比内窥镜弯曲部12的基端更靠基端方向侧即可。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4根弯曲操作线33A~33D为具备第一线部41和第二线部42的刚性变化线,所述第二线部42设置在比第一线部41更靠基端方向侧,且刚性高于第一线部41,但不限于此。即,只要4根弯曲操作线33A~33D中的至少一根弯曲操作线33A~33D是刚性变化线即可。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处置器具弯曲部26向四个方向弯曲,但处置器具弯曲部26也可以是向两个方向弯曲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在处置器具插入部22的内部延伸设置有一对弯曲操作线33A、33B。并且,一对弯曲操作线33A、33B中的至少一方的弯曲操作线33A、33B为刚性变化线。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前端处置部24是具备对组织等进行把持的把持部29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前端处置部24也可以是用于切除患部的电手术刀。即,前端处置部24设置在处置器具插入部22的最前端方向侧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9至图11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和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说明。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插入部22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图。图10是图9中的X-X线剖视图,图11是图9中的11-11线剖视图。如图9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处置器具插入部22具备前端处置部24、处置器具弯曲部26和处置器具管状部28。处置器具弯曲部26具备第一弯曲部53和第二弯曲部55,所述第二弯曲部55设置在比第一弯曲部53更靠基端方向侧。 
如图9至图11所示,在处置器具插入部22的内部,沿着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有两对第一弯曲操作线57A~57D。第一弯曲操作线57A~57D配置成沿着处置器具插入部22的周向彼此分开大致90度。各个第一弯曲操作线57A~57D贯穿插入于对应的第一弯曲用线圈护套59A~59D中。例如,第一弯曲操作线57A贯穿插入于第一弯曲用线圈护套59A中。各个第一弯曲操作线57A~57D的一端与处置器具弯曲部26的第一弯曲部53的前端连接,另一端与处置器具操作部23连接。通过利用处置器具操作部23进行操作来牵引或松弛第一弯曲操作线57A~57D,由此,第一弯曲部53进行弯曲动作。 
此外,在处置器具插入部22的内部,沿着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有两对第二弯曲操作线61A~61D。第二弯曲操作线61A~61D配置成沿着处置器具插入部22的周向彼此分开大致90度。此外,各个第二弯曲操作线61A~61B在处置器具插入部22的周向上配置成与对应的第一弯曲操作线57A~57D大致相同相位。例如,第二弯曲操作线61A在处置器具插入部22的周向上配置成与第一弯曲操作线57A大致相同相位。各个第二弯曲操作线61A~61D贯穿插入于对应的第二弯曲用线圈护套63A~63D中。例如,第二弯曲操作线61A贯穿插入于第二弯曲用线圈护套63A中。各个第二弯曲操作线61A~61D的一端与处置器具弯曲部26的第二弯曲部55的前端连接,另一端与处置器具操作部23连接。通过利用处置器具操作部23进行操作来牵引或松弛第二弯曲操作线61A~61D,由此,第二弯曲部55进行弯曲动作。 
下面,对第一弯曲操作线57A进行说明。另外,关于第一弯曲操作线57B~57D,由于结构与第一弯曲操作线57A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如图9至图11所示,第一弯曲操作线57A具备:第一线部41;第二线部42,其设置在比第一线部41更靠基端方向侧;以及线接合部43,其将第一线部41与第二线部42之间接合起来。在线接合部43中,第一线部41和第二线部42经接合部件45而被接合起来。在进行处置器具弯曲部26的基端位于比内窥镜插入部4的前端靠前端方向侧的处置时,线接合部43位于比内窥镜弯曲部12的基端更靠基端方向侧。 
如图10所示,第一线部41通过捻合7根第一单线47而形成。各个第一单线47具有第一单线直径d1。如图11所示,第二线部42通过捻合7根第二单线49而形成。即,第二线部42由与形成第一线部41的第一单线47相同数量的第二单线49形成。各个第二单线49具有比第一单线直径d1大的第二单线直径d2。通过使形成第一线 部41的第一单线47的数量与形成第二线部42的第二单线49的数量相同、并使第二单线49的第二单线直径d2大于第一单线47的第一单线直径d1,从而第二线部42的刚性高于第一线部41。即,第一弯曲操作线57A为具备第一线部41和第二线部42的刚性变化线,所述第二线部42设置在比第一线部41更靠基端方向侧,且刚性高于第一线部41。 
下面,对第二弯曲操作线61A进行说明。另外,关于第二弯曲操作线61B~61D,由于结构与第二弯曲操作线61A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第二弯曲操作线61A是从前端到基端刚性相同的刚性不变线。第二弯曲操作线61A通过捻合7根第三单线65而形成。即,第二弯曲操作线61A由与形成各个第一弯曲操作线57A~57D的第二线部42的第二单线49相同数量的第三单线65形成。各个第三单线65具有小于第二单线直径d2的第三单线直径d5。通过使形成第二弯曲操作线61A的第三单线65的数量与形成各个第一弯曲操作线57A~57D的第二线部42的第二单线49的数量相同、并使第三单线65的第三单线直径d5小于第二单线49的第二单线直径d2,从而第二弯曲操作线61A的刚性低于第二线部42。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在一边利用内窥镜装置1的内窥镜2进行观察、一边使用处置器具20进行处置时,将处置器具插入部22从处置器具插入口16贯穿插入于处置器具插通通道19中,并使处置器具插入部22从内窥镜插入部4(前端硬性部10)的前端向前端方向侧突出。在利用处置器具20进行处置时,处置器具弯曲部26的基端(第二弯曲部55的基端)位于比内窥镜插入部4(前端硬性部10)的前端更靠前端方向侧。由此,处置器具弯曲部26能够不与通道规定内周面部18发生干扰地进行弯曲。 
在处置器具弯曲部26中,通过利用处置器具操作部23进行操作来牵引或松弛第一弯曲操作线57A~57D,由此,第一弯曲部53进行弯曲动作。各个第一弯曲操作线57A~57D具备刚性高的第二线部42。因此,在各个第一弯曲操作线57A~57D被牵引时,被牵引的第一弯曲操作线57A~57D的伸长减少。 
此外,通过利用处置器具操作部23进行操作来牵引或松弛第二弯曲操作线61A~61D,由此,第二弯曲部55进行弯曲动作。各个第二弯曲操作线61A~61D从前端到基端刚性相同,刚性小于第一弯曲操作线57A~57D的第二线部42。因此,在各个第二弯曲操作线61A~61D被牵引时,第二弯曲操作线61A~61D比第一弯曲操作 线57A~57D容易伸长。但是,在实际利用处置器具20进行处置时,与第二弯曲部55相比,位于前端方向侧的第一弯曲部53更要求弯曲操作的操作性。因此,若能够确保第一弯曲部53的弯曲操作的操作性,则对利用处置器具20进行的处置没有大的影响。 
此外,在进行处置器具弯曲部26的基端(第二弯曲部55的基端)位于比内窥镜插入部4(前端硬性部10)的前端更靠前端方向侧的处置时,第一弯曲操作线57A~57D的线接合部43位于比内窥镜弯曲部12的基端更靠基端方向侧。因此,在第一弯曲操作线57A~57D中,刚性高的第二线部42位于内窥镜可挠管部14的内部,刚性低的第一线部41位于内窥镜弯曲部12的内部。此外,通过内窥镜弯曲部12的内部的第二弯曲操作线61A~61D的刚性低。因此,可防止内窥镜弯曲部12的弯曲操作的操作性降低。 
此外,通过内窥镜可挠管部14的内部的第二弯曲操作线61A~61D的刚性低于第一弯曲操作线57A~57D的第二线部42。这里,与第一弯曲操作线57A~57D同样地,第二弯曲操作线61A~61D为具备第一线部41和第二线部42的刚性变化线。在该情况下,8根弯曲操作线57A~57D、61A~61D的刚性高的第二线部42位于内窥镜可挠管部14的内部。因此,内窥镜可挠管部14硬化,挠性降低。实际上,由于内窥镜可挠管部14在体腔内环绕或翻转,因此优选具有一定程度的挠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各个第二弯曲操作线61A~61D的刚性从前端到基端相同、并且使第二弯曲操作线61A~61D的刚性小于第一弯曲操作线57A~57D的第二线部42。由此,防止内窥镜可挠管部14的挠性降低,确保了内窥镜2的操作性。 
因此,在上述结构的内窥镜装置1中,除了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以外,还起到如下的效果。即,在处置器具20中,使各个第二弯曲操作线61A~61D的刚性从前端到基端相同,并且使第二弯曲操作线61A~61D的刚性小于第一弯曲操作线57A~57D的第二线部42。因此,即使在处置器具20设置两个弯曲部53、55、并且弯曲操作线57A~57D、61A~61D增加的情况下,也可防止内窥镜可挠管部14的挠性降低。由此,能够确保内窥镜2的操作性。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形成第一弯曲操作线57A~57D的第一线部41的第一单线47的数量与形成第二线部42的第二单线49的数量相同,并且使第二单线49 的第二单线直径d2大于第一单线47的第一单线直径d1,但不限于此。例如,如上所述,也可以使第一线部41的第一线直径d3与第二线部42的第二线直径d4相同,并且以捻合多根第一单线51的方式形成第一线部41,并由一根第二单线52形成第二线部42。即,在各个第一弯曲操作线57A~57D中,只要第二线部42的刚性高于第一线部41即可。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4根第二弯曲操作线61A~61D是从前端到基端刚性相同、且刚性低于第一弯曲操作线57A~57D的第二线部42的刚性不变线,但不限于此。即,只要4根第二弯曲操作线61A~61D中的至少一根第二弯曲操作线61A~61D是刚性不变线即可。例如,第二弯曲操作线61A~61C是刚性不变线,第二弯曲操作线61D可以是具备第一线部41和第二线部42的刚性变化线。 
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弯曲部55向四个方向弯曲,但第二弯曲部55也可以是向两个方向弯曲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在处置器具插入部22的内部延伸设置有一对第二弯曲操作线61A、61B。并且,一对第二弯曲操作线61A、61B中的至少一方的第二弯曲操作线61A、61B为刚性不变线。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2至图16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和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说明。 
图1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1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图。如图12所示,在内窥镜装置1中,将第一处置器具20A和第二处置器具20B贯穿插入于内窥镜2中(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处置器具20A相关联的结构,在标号的最后标注A,对于与第二处置器具20B相关联的结构,在标号的最后标注B)。第一处置器具20A的处置器具弯曲部26A具备:第一弯曲部71A和第二弯曲部73A,所述第二弯曲部73A设置在比第一弯曲部71A更靠基端方向侧。第一弯曲部71A和第二弯曲部73A向图12中的箭头B的方向和箭头C的方向这两个方向进行弯曲动作。此外,第二处置器具20B的处置器具弯曲部26B具备第一弯曲部71B和第二弯曲部73B,所述第二弯曲部73B设置在比第一弯曲部71A更靠基端方向侧。第一弯曲部71B和第二弯曲部73B向图12中的箭头B的方向和箭头C的方向这两个方向进行弯曲动作。 
图13是示出在利用第一处置器具20A和第二处置器具20B进行处置时的内窥镜装置1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图。如图13所示,在利用第一处置器具20A和第二处 置器具20B进行处置时,第一处置器具20A的前端处置部24A和第二处置器具20B的前端处置部24B位于内窥镜2的观察范围D。因此,在第一处置器具20A中,第一弯曲部71A以高频度向图13中的箭头B的方向弯曲,第二弯曲部73A以高频度向图13中的箭头C的方向弯曲。即,在第一弯曲部71A中,箭头B的方向是以高频度弯曲的高频度弯曲方向,在第二弯曲部73A中,箭头C的方向是以高频度弯曲的高频度弯曲方向。此外,在第二处置器具20B中,第一弯曲部71B以高频度向图13中的箭头C的方向弯曲,第二弯曲部73B以高频度向图13中的箭头B的方向弯曲。即,在第一弯曲部71B中,箭头C的方向是以高频度弯曲的高频度弯曲方向,在第二弯曲部73B中,箭头B的方向是以高频度弯曲的高频度弯曲方向。 
下面,对使第一处置器具20A的第一弯曲部71A和第二弯曲部73A弯曲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关于使第二处置器具20B的第一弯曲部71B和第二弯曲部73B弯曲的结构,由于与使第一弯曲部71A和第二弯曲部73A弯曲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图14是示出第一处置器具20A的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图。图15是图14中的15-15线剖视图,图16是图14中的16-16线剖视图。如图14至图16所示,在处置器具插入部22A的内部,一对第一弯曲操作线75A、76A沿着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第一弯曲操作线75A、76A配置成沿着处置器具插入部22A的周向彼此分开大致180度。各个第一弯曲操作线75A、76A贯穿插入于对应的第一弯曲用线圈护套77A、78A中。例如,第一弯曲操作线75A贯穿插入于第一弯曲用线圈护套77A中。各个第一弯曲操作线75A、76A的一端与处置器具弯曲部26A的第一弯曲部71A的前端连接,另一端与处置器具操作部23连接。通过利用处置器具操作部23进行操作来牵引或松弛第一弯曲操作线75A、76A,由此第一弯曲部71A进行弯曲动作。 
这里,在第一弯曲部71A向图14中的箭头B的方向即第一弯曲部71A的高频度弯曲方向弯曲时,第一弯曲操作线75A被牵引,第一弯曲操作线76A松弛。即,在第一弯曲部71A向高频度弯曲方向弯曲时,第一弯曲操作线75A是被牵引的高频度牵引线。此外,在第一弯曲部71A向高频度弯曲方向弯曲时,第一弯曲操作线76A是松弛的高频度松弛线。 
此外,在处置器具插入部22A的内部,沿着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有一对第二弯曲操作线81A、82A。第二弯曲操作线81A、82A在处置器具插入部22A的周向上配置 成彼此分开大致180度。此外,各个第二弯曲操作线81A、82A在处置器具插入部22A的周向上配置成与对应的第一弯曲操作线75A、76A大致相同相位。例如,第二弯曲操作线81A在处置器具插入部22A的周向上配置成与第一弯曲操作线75A大致相同相位。各个第二弯曲操作线81A、82A贯穿插入于对应的第二弯曲用线圈护套83A、84A中。例如,第二弯曲操作线81A贯穿插入于第二弯曲用线圈护套83A中。各个第二弯曲操作线81A、82A的一端连接于处置器具弯曲部26A的第二弯曲部73A的前端,另一端连接于处置器具操作部23。通过利用处置器具操作部23进行操作来牵引或松弛第二弯曲操作线81A、82A,由此第二弯曲部73A进行弯曲动作。 
这里,在第二弯曲部73A向图14中的箭头C的方向即第二弯曲部73A的高频度弯曲方向弯曲时,第二弯曲操作线81A松弛,第二弯曲操作线82A被牵引。即,在第二弯曲部73A向高频度弯曲方向弯曲时,第二弯曲操作线81A是松弛的高频度松弛线。此外,在第二弯曲部73A向高频度弯曲方向弯曲时,第二弯曲操作线82A是被牵引的高频度牵引线。 
下面,对作为高频度牵引线的第一弯曲操作线75A进行说明。另外,关于作为高频度牵引线的第二弯曲操作线82A,由于结构与第一弯曲操作线75A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如图14至图16所示,第一弯曲操作线75A具备第一线部41、设置在比第一线部41更靠基端方向侧的第二线部42、以及将第一线部41和第二线部42之间接合起来的线接合部43。在线接合部43中,第一线部41和第二线部42经接合部件45而接合。在进行处置器具弯曲部26A的基端位于比内窥镜插入部4的前端更靠前端方向侧的处置时,线接合部43位于比内窥镜弯曲部12的基端更靠基端方向侧。 
如图15所示,第一线部41通过捻合7根第一单线47而形成。各个第一单线47具有第一单线直径d1。如图16所示,第二线部42通过捻合7根第二单线49而形成。即,第二线部42由与形成第一线部41的第一单线47相同数量的第二单线49形成。各个第二单线49具有大于第一单线直径d1的第二单线直径d2。通过使形成第一线部41的第一单线47的数量与形成第二线部42的第二单线49的数量相同、并使第二单线49的第二单线直径d2大于第一单线47的第一单线直径d1,从而第二线部42的刚性高于第一线部41。即,第一弯曲操作线75A是具备第一线部41和第二线部42的刚性变化线,所述第二线部42设置在比第一线部41更靠基端方向侧,且刚性高于第一线部41。 
下面,对作为高频度松弛线的第一弯曲操作线76A进行说明。另外,关于作为高频度松弛线的第二弯曲操作线81A,由于结构与第一弯曲操作线76A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第一弯曲操作线76A是从前端到基端刚性相同的刚性不变线。第一弯曲操作线76A通过捻合7根第三单线65而形成。即,第一弯曲操作线76A由与形成各个高频度牵引线(75A、82A)的第二线部42的第二单线49相同数量的第三单线65形成。各个第三单线65具有小于第二单线直径d2的第三单线直径d5。通过使形成第一弯曲操作线76A的第三单线65的数量与形成各个高频度牵引线(75A、82A)的第二线部42的第二单线49的数量相同、并使第三单线65的第三单线直径d5小于第二单线49的第二单线直径d2,从而第一弯曲操作线76A的刚性低于第二线部42。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在一边利用内窥镜装置1的内窥镜2进行观察、一边使用第一处置器具20A和第二处置器具20B进行处置时,将第一处置器具20A的处置器具插入部22A从处置器具插入口16贯穿插入于处置器具插通通道19A中,并使处置器具插入部22A从内窥镜插入部4(前端硬性部10)的前端向前端方向侧突出。在利用第一处置器具20A进行处置时,处置器具弯曲部26A的基端(第二弯曲部73A的基端)位于比内窥镜插入部4(前端硬性部10)的前端更靠前端方向侧。由此,处置器具弯曲部26A能够不与通道规定内周面部18A发生干扰地进行弯曲。第二处置器具20B也与第一处置器具20A同样地进行处置。 
在第一处置器具20A的处置器具弯曲部26A中,通过利用处置器具操作部23进行操作来牵引或松弛第一弯曲操作线75A、76A,由此第一弯曲部71A进行弯曲动作。在第一弯曲部71A中,图14中的箭头B的方向是以高频度弯曲的高频度弯曲方向。在第一弯曲部71A向第一弯曲部71A的高频度弯曲方向弯曲时,第一弯曲操作线75A被牵引,第一弯曲操作线76A松弛。即,第一弯曲操作线75A成为高频度牵引线,第一弯曲操作线76A成为高频度松弛线。 
此外,通过利用处置器具操作部23进行操作来牵引或松弛第二弯曲操作线81A、82A,从而第二弯曲部73A进行弯曲动作。在第二弯曲部73A中,图14中的箭头C的方向是以高频度弯曲的高频度弯曲方向。在第二弯曲部73A向第二弯曲部73A的高频度弯曲方向弯曲时,第二弯曲操作线81A松弛,第二弯曲操作线82A被牵引。即,第二弯曲操作线81A成为高频度松弛线,第二弯曲操作线82A成为高频度牵引 线。 
各个高频度牵引线(75A、82A)具备刚性高的第二线部42。因此,在各个高频度牵引线(75A、82A)被牵引时,被牵引的高频度牵引线的伸长减少。此外,各个高频度松弛线(76A、81A)从前端到基端刚性相同,刚性小于高频度牵引线(75A、82A)的第二线部42。因此,在各个高频度松弛线(76A、81A)被牵引时,高频度松弛线比高频度牵引线(75A、82A)容易伸长。但是,在实际利用第一处置器具20A进行处置时,第一弯曲部71A和第二弯曲部73分别以高频度向高频度弯曲方向弯曲。因此,在处置时高频度松弛线(76A、81A)被牵引的频度低。因此,即使在使高频度松弛线(76A、81A)为容易伸长的结构的情况下,也不会对利用第一处置器具20A进行的处置有大的影响。另外,关于第二处置器具20B,也与第一处置器具20A的处置器具弯曲部26A同样地,处置器具弯曲部26B进行弯曲动作。 
此外,在进行第一处置器具20A的处置器具弯曲部26A的基端(第二弯曲部73A的基端)位于比内窥镜插入部4(前端硬性部10)的前端更靠前端方向侧的处置时,高频度牵引线(75A、82A)的线接合部43位于比内窥镜弯曲部12的基端更靠基端方向侧。因此,在高频度牵引线(75A、82A)中,刚性高的第二线部42位于内窥镜可挠管部14的内部,刚性低的第一线部41位于内窥镜弯曲部12的内部。此外,通过内窥镜弯曲部12的内部的高频度松弛线(76A、81A)的刚性低。设置于第二处置器具20B的弯曲操作线(75B、76B、81B、82B)也与第一处置器具20A的弯曲操作线(75A、76A、81A、82A)结构相同。因此,可防止内窥镜弯曲部12的弯曲操作的操作性降低。 
此外,通过内窥镜可挠管部14的内部的第一处置器具20A的高频度松弛线(76A、81A)的刚性低于高频度牵引线(75A、82A)的第二线部42。这里,高频度松弛线(76A、81A)与高频度牵引线(75A、82A)同样地是具备第一线部41和第二线部42的刚性变化线。在该情况下,弯曲操作线75A、76A、81A、82A的刚性高的第二线部42位于内窥镜可挠管部14的内部。因此,内窥镜可挠管部14硬化,挠性降低。实际上,由于内窥镜可挠管部14在体腔内环绕或翻转,因此优选具有一定程度的挠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各个高频度松弛线(76A、81A)的刚性从前端到基端相同,并且使高频度松弛线的刚性小于高频度牵引线(75A、82A)的第二线部42。设置于第二处置器具20B的弯曲操作线(75B、76B、81B、82B)也与第一处置器具 20A的弯曲操作线(75A、76A、81A、82A)结构相同。因此,防止内窥镜可挠管部14的挠性降低,确保了内窥镜2的操作性。 
因此,在上述结构的内窥镜装置1中,除了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以外,还起到如下的效果。即,在第一处置器具20A和第二处置器具20B中,使各个高频度松弛线(76A、76B、81A、81B)的刚性从前端到基端相同,并且使高频度松弛线的刚性小于高频度牵引线(75A、75B、82A、82B)的第二线部42。因此,即使在设置两个处置器具20A、20B、并且弯曲操作线(75A、75B、76A、76B、81A、81B、82A、82B)增加的情况下,也可防止内窥镜可挠管部14的挠性降低。由此,可确保内窥镜2的操作性。 
(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使形成高频度牵引线(75A、75B、82A、82B)的第一线部41的第一单线47的数量与形成第二线部42的第二单线49的数量相同,并且使第二单线49的第二单线直径d2大于第一单线47的第一单线直径d1,但不限于此。例如,如上所述,也可以使第一线部41的第一线直径d3与第二线部42的第二线直径d4相同,并且捻合多根第一单线51而形成第一线部41,并由一根第二单线52形成第二线部42。即,在各个高频度牵引线(75A、75B、82A、82B)中,只要第二线部42的刚性高于第一线部41即可。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处置器具20A的第一弯曲部71A和第二弯曲部73A向两个方向进行弯曲动作,第二处置器具20B的第一弯曲部71B和第二弯曲部73B向两个方向进行弯曲动作,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弯曲部71A也可以是向四个方向进行弯曲动作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设置有使第一弯曲部71A弯曲的4根第一弯曲操作线。并且,第一弯曲操作线具备:在第一弯曲部71A向高频度弯曲方向弯曲时被牵引的高频度牵引线;以及在第一弯曲部71A向高频度弯曲方向弯曲时被松弛的高频度松弛线。并且,高频度牵引线成为上述的刚性变化线,高频度松弛线成为上述的刚性不变线。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处置器具20A中设置有两个弯曲部71A、73A,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第一处置器具20A中仅设置一个弯曲部。在该情况下,设置有使弯曲部弯曲的两根弯曲操作线。并且,在弯曲部向高频度弯曲方向弯曲时,两根弯曲操作线中的一方成为被牵引的高频度牵引线,在弯曲部向高频度弯曲方向弯 曲时,两根弯曲操作线中的另一方成为被松弛的高频度松弛线。并且,高频度牵引线成为上述的刚性变化线,高频度松弛线成为上述的刚性不变线。 
并且,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处置器具20A、20B,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仅将处置器具20A贯穿插入于内窥镜2中。 
即,只要弯曲操作线具备在处置器具弯曲部26向以高频度弯曲的方向即高频度弯曲方向弯曲时被牵引的高频度牵引线(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为75A、82A)、以及在处置器具弯曲部26向高频度弯曲方向弯曲时被松弛的高频度松弛线(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是76A、81A)即可。并且,只要高频度牵引线由上述的刚性变化线构成、高频度松弛线由上述的刚性不变线构成即可。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当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形。 

Claims (4)

1.一种内窥镜装置,其中,
所述内窥镜装置具备:
内窥镜插入部,其插入于体腔内,具备内窥镜弯曲部和内窥镜可挠管部,所述内窥镜弯曲部进行弯曲动作,所述内窥镜可挠管部设置在比所述内窥镜弯曲部更靠基端方向侧;
处置器具插入部,其具备进行弯曲动作的处置器具弯曲部,通过处置器具插通通道而插入到体腔内,所述处置器具插通通道沿着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于所述内窥镜插入部中;
处置器具操作部,其设置在比所述处置器具插入部更靠基端方向侧;
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窥镜装置还具备:
弯曲操作线,其一端连接于所述处置器具弯曲部,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处置器具操作部,通过利用所述处置器具操作部进行操作而牵引或松弛所述弯曲操作线,从而使所述处置器具弯曲部弯曲,
所述弯曲操作线具备刚性变化线,该刚性变化线具备第一线部、第二线部和线接合部,所述第二线部设置在比所述第一线部更靠基端方向侧,刚性比所述第一线部高,所述线接合部将所述第一线部与所述第二线部之间接合起来,在进行所述处置器具弯曲部的基端位于比所述内窥镜插入部的前端更靠前端方向侧的处置时,所述线接合部位于比所述内窥镜弯曲部的基端更靠基端方向侧,
所述处置器具弯曲部具备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二弯曲部设置在比所述第一弯曲部更靠基端方向侧,
所述弯曲操作线具备第一弯曲操作线和第二弯曲操作线,所述第一弯曲操作线通过被牵引或松弛而使所述第一弯曲部弯曲,所述第二弯曲操作线通过被牵引或松弛而使所述第二弯曲部弯曲,
所述第一弯曲操作线由所述刚性变化线构成,
所述第二弯曲操作线具备刚性不变线,该刚性不变线从前端到基端,刚性相同,且刚性小于所述刚性变化线的所述第二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线部通过捻合多根具有第一单线直径的第一单线而形成,
所述第二线部通过捻合第二单线而形成,所述第二单线具有比所述第一单线的所述第一单线直径大的第二单线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线部由与形成所述第一线部的所述第一单线相同数量的所述第二单线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线部通过捻合多根第一单线而形成,具有第一线直径,
所述第二线部由一根第二单线形成,具有与所述第一线直径相同的第二线直径。
CN201180020574.XA 2010-09-28 2011-08-10 内窥镜装置 Active CN1028582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17904 2010-09-28
JP2010217904 2010-09-28
PCT/JP2011/068303 WO2012043076A1 (ja) 2010-09-28 2011-08-10 内視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58226A CN102858226A (zh) 2013-01-02
CN102858226B true CN102858226B (zh) 2015-02-04

Family

ID=45892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20574.XA Active CN102858226B (zh) 2010-09-28 2011-08-10 内窥镜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277526A1 (zh)
EP (1) EP2540211B1 (zh)
JP (1) JP5080702B2 (zh)
CN (1) CN102858226B (zh)
WO (1) WO201204307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11745B2 (ja) 2014-01-29 2018-10-2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医療機器
JP6637991B2 (ja) 2015-11-05 2020-01-2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医療機器
WO2019202699A1 (ja) * 2018-04-19 2019-10-2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医療機器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25303A (ja) * 1999-05-17 2000-11-2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治療装置
US6402738B1 (en) * 1999-02-04 2002-06-11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Wire connection structure for endoscope
JP2005095590A (ja) * 2003-09-23 2005-04-14 Olympus Corp 処置用内視鏡
JP2006230837A (ja) * 2005-02-28 2006-09-07 Pentax Corp 内視鏡の湾曲装置
WO2007089676A1 (en) * 2006-01-27 2007-08-09 Medtronic, Inc. Device and system for surgical dissection and or guidance of other medical devices into body
CN101061942A (zh) * 2006-04-24 2007-10-31 伊西康内外科公司 医疗套管及医疗套管系统
JP2009056130A (ja) * 2007-08-31 2009-03-19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処置具
CN101536921A (zh) * 2008-03-20 2009-09-23 理查德·沃尔夫有限公司 医疗器械
EP2158836A2 (en) * 2008-09-02 2010-03-03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oration Medical manipulator and treatment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3447Y2 (zh) * 1980-11-05 1987-06-15
JP3273676B2 (ja) * 1993-10-22 2002-04-08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二段湾曲内視鏡
JP3722578B2 (ja) * 1997-01-21 2005-11-3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操作ワイヤ
JP2000037348A (ja) 1998-07-21 2000-02-0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処置用内視鏡
US6440062B1 (en) * 1999-11-10 2002-08-27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ontrol wire driving mechanism for use in endoscope
JP2002177201A (ja) * 2000-10-02 2002-06-2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
JP2002177199A (ja) * 2000-10-02 2002-06-2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
JP2002177198A (ja) * 2000-10-02 2002-06-2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
US7115134B2 (en) * 2002-07-22 2006-10-03 Chambers Technology, Llc. Catheter with flexible tip and shape retention
US20040249367A1 (en) * 2003-01-15 2004-12-09 Usgi Medical Corp. Endoluminal tool deployment system
JP2005081100A (ja) * 2003-09-11 2005-03-31 Olympus Corp 内視鏡の可撓管
US7147650B2 (en) * 2003-10-30 2006-12-12 Woojin Lee Surgical instrument
JP2005258062A (ja) * 2004-03-11 2005-09-22 Olympus Corp 内視鏡システム、及び内視鏡装置
US7789826B2 (en) * 2004-09-30 2010-09-07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Manually controlled endoscope
JP2006181180A (ja) * 2004-12-28 2006-07-13 Olympus Corp 連結ガイドワイヤおよび連結ガイドワイヤの製造方法
JP4477519B2 (ja) * 2005-02-14 2010-06-0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
US8409175B2 (en) * 2005-07-20 2013-04-02 Woojin Lee Surgical instrument guide device
US7930065B2 (en) * 2005-12-30 2011-04-19 Intuitive Surgical Operations, Inc. Robotic surgery system including position sensors using fiber bragg gratings
US8105350B2 (en) * 2006-05-23 2012-01-31 Cambridge Endoscopic Devices, Inc. Surgical instrument
JPWO2008126434A1 (ja) * 2007-03-30 2010-07-22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処置具
JP5245138B2 (ja) * 2008-03-19 2013-07-24 哲丸 宮脇 内視鏡
JP4755732B2 (ja) * 2009-10-30 2011-08-24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視鏡
EP2446802B1 (en) * 2010-01-29 2013-02-13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Insertion instrument, endoscope
EP2457491B1 (en) * 2010-03-15 2014-10-15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Endoscope
JP5253676B2 (ja) * 2011-05-20 2013-07-31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視鏡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02738B1 (en) * 1999-02-04 2002-06-11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Wire connection structure for endoscope
JP2000325303A (ja) * 1999-05-17 2000-11-2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治療装置
JP2005095590A (ja) * 2003-09-23 2005-04-14 Olympus Corp 処置用内視鏡
JP2006230837A (ja) * 2005-02-28 2006-09-07 Pentax Corp 内視鏡の湾曲装置
WO2007089676A1 (en) * 2006-01-27 2007-08-09 Medtronic, Inc. Device and system for surgical dissection and or guidance of other medical devices into body
CN101061942A (zh) * 2006-04-24 2007-10-31 伊西康内外科公司 医疗套管及医疗套管系统
JP2009056130A (ja) * 2007-08-31 2009-03-19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処置具
CN101536921A (zh) * 2008-03-20 2009-09-23 理查德·沃尔夫有限公司 医疗器械
EP2158836A2 (en) * 2008-09-02 2010-03-03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oration Medical manipulator and treatment system.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10-201704A 1998.08.0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80702B2 (ja) 2012-11-21
JPWO2012043076A1 (ja) 2014-02-06
CN102858226A (zh) 2013-01-02
US20120277526A1 (en) 2012-11-01
WO2012043076A1 (ja) 2012-04-05
EP2540211A4 (en) 2013-03-06
EP2540211A1 (en) 2013-01-02
EP2540211B1 (en) 2013-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10267B1 (ja) 内視鏡挿入部および内視鏡
EP1844695A1 (en) Treatment device for endoscope
CN106470589B (zh) 内窥镜弯曲部以及内窥镜
CN102858226B (zh) 内窥镜装置
PT2044911E (pt) Sonda cirúrgica flexível
ATE507791T1 (de) Behandlungsinstrument für endoskope
CN106659363A (zh) 内窥镜操作部和内窥镜
JP3772085B2 (ja) 内視鏡装置
WO2009037428A3 (en) Sheath assembly
JP6062118B2 (ja) 補助具及び内視鏡システム
JP3934593B2 (ja) 内視鏡システム
CN210446967U (zh) 一种组合式软性纤维输尿管肾镜
JPS5873330A (ja) 内視鏡の湾曲表示装置
JP3733019B2 (ja) 内視鏡用処置具
JP3485662B2 (ja) カバー式内視鏡
JP2009131398A (ja) 内視鏡用バルーンの装着補助具、内視鏡用バルーン装着キット、及び、内視鏡システム
TWI571232B (zh) 金屬絲穿繞導引器
CN104955373A (zh) 医疗用机械手
CN208319175U (zh) 一种超细软性内窥镜用可调向套管及超细软性内窥镜
JP4500520B2 (ja) 内視鏡
JP2683386B2 (ja) 内視鏡
JPS5869526A (ja) 内視鏡の湾曲装置
JP6546350B2 (ja) 湾曲管構造および内視鏡
KR20240079448A (ko) 재사용 가능한 내시경 생검용 기구
JP2545627Y2 (ja) 内視鏡用洗浄ブラ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11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