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33941B - 一种新型载片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载片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33941B
CN102833941B CN201210324546.3A CN201210324546A CN102833941B CN 102833941 B CN102833941 B CN 102833941B CN 201210324546 A CN201210324546 A CN 201210324546A CN 102833941 B CN102833941 B CN 1028339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catalytic ink
copper
copper wire
lin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2454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33941A (zh
Inventor
王庆军
刘锋
赵妙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Tien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LANPE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LANPE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LANPE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32454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833941B/zh
Publication of CN1028339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339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339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339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nufacturing Of Printed Wiring (AREA)
  • Inks, Pencil-Leads, Or Cray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印制电子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新型载片及其制备方法。该新型载片包括绝缘基板,所述绝缘基板上表面设有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所述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外侧设有第一铜线路层。其制备方法包括印制、置换、镀铜及后续加工利用等步骤。本发明的新型载片设计巧妙,结构简单,制备过程有别于现有载片的减成法生产工艺,不仅工艺简单,并且环境污染小、成本低廉,更符合现代化绿色生产的要求,适于工业化的大规模推广应用。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载片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印制电子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新型载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PCB(PrintedCircuitBoard),中文名称为印制电路板,又称印刷电路板或印刷线路板,是一种重要的电子部件;PCB作为电子元器件的支撑体,是电子元器件电气连接的提供者。PCB根据电路层数可以分为单面板、双面板和多层板:单面板(Single-SidedBoards)在最基本的PCB上,零件集中在其中一面,导线则集中在另一面上,因为导线只出现在其中一面,所以这种PCB叫作单面板(Single-sided);双面板(Double-SidedBoards)的两面都有布线,并且如果需要用上两面的导线,需要在两面间设立适当的电路连接;多层板(Multi-LayerBoards)是为了增加可以布线的面积,使用更多单或双面的布线板,也称为多层印刷线路板。
目前PCB载片的常规制造工艺是铜箔蚀刻法,也称减成法。它是用覆铜箔层压板为基板,经光致成像形成抗蚀线路图形,由化学蚀刻得到电路;并进行孔金属化与电镀,实现层间电路互连。可见现有的PCB制造过程复杂、工序多,势必耗用大量的水与电,也会耗用许多铜与化学品材料,产生大量的废水和污染物。
PCB行业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被摆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中国PCB抄板工业的发展必须加强治理,使之走上清洁生产的循环经济轨道,PCB行业才能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行业。因此,PCB企业必须积极面对这个形势,加速对传统PCB生产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真正实现节能减排。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印制线路板及其制造方法,该印制线路板制造方法流程简单、环境污染小、成本低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载片及其制备方法,克服了现有PCB(印制电路板)制备过程复杂、耗水耗电并且污染环境的问题,使印制电路板的制备更加简单、高效、节能环保。
本发明首先公开了一种新型载片,包括绝缘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基板上表面设有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所述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外侧设有第一铜线路层。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基板还设有上下贯通所述绝缘基板的导通孔,以及位于所述绝缘基板下表面的第二催化油墨线路层,所述第二催化油墨线路层外侧设有第二铜线路层;所述导通孔内壁覆盖有催化油墨导通层,所述催化油墨导通层外侧覆盖有铜导通层;所述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与第二催化油墨线路层通过导通孔内的所述催化油墨导通层连接,所述第一铜线路层与所述第二铜线路层通过导通孔内的所述铜导通层连接。
较优的,所述绝缘基板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塑料膜绝缘基板、聚酰亚胺(PI)塑料膜绝缘基板、陶瓷薄板或玻璃纤维环氧树脂(FR4)薄板。
更优的,所述绝缘基板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塑料膜绝缘基板。
较优的,所述催化油墨线路层、催化油墨导通层由可光聚合催化油墨制成,所述可光聚合催化油墨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分:
更优的,所述可光聚合催化油墨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分:
其中,催化油墨线路层的制备方法为采用可光聚合催化油墨在缘绝基板上进行印制、固化,获得催化油墨线路层。所述印制可采用丝网印刷法、照相凹版印刷法、柔性版印刷法、胶版印刷法、喷墨法、凸版印刷法或者凹板印刷法等传统印刷方式印刷到缘绝基材上。催化油墨导通层的制备方法为采用可光聚合催化油墨对绝缘基板的导通孔进行灌印、固化,获得催化油墨导通层。
较优的,所述功能材料为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或者活泼金属与金属氧化物按任意重量比例混合的混合物,并且功能材料的颗粒直径在30纳米~25微米范围。
更优的,所述活泼金属为比铜活泼的金属。
最优的,所述活泼金属为铝、锰、锌、铬、铁、镍、锡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金属氧化物为氧化亚铁、氯化亚铁、氯化亚锡、氧化亚铜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较优的,所述助还原剂选自葡萄糖、甲醛、次亚磷酸钠、硼烷类物质、水合肼、氯化亚锡、氯化亚铁、氯化亚铜中的至少一种。
较优的,所述有机聚合物载体为含氯聚合物、乙烯基类聚合物、丙烯基类聚合物、聚酰胺、聚氨酯、聚酯或纤维素类聚合物。
其中,所述含氯聚合物选自聚氯乙烯、聚偏氯乙烯、氯化聚乙烯、氯化聚丙烯、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氯乙烯-甲基丙烯腈共聚物、偏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偏氯乙烯-甲基丙烯腈共聚物、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中任一。
其中,所述乙烯基类聚合物选自聚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聚乙烯醇缩甲醛、聚乙烯醇缩丁醛中任一。
其中,所述丙烯基类聚合物选自聚丙烯腈、聚甲基丙烯腈、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甲基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丙烯酸胺-丙烯酸烷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胺-甲基丙烯酸烷酯共聚物、甲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即ABS)、聚(ɑ-甲基苯乙烯)、聚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乙酯、聚甲基丙烯酸乙酯、聚丙烯酸丁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聚丙烯酸异丁酯、聚甲基丙烯酸异丁酯、聚丙烯酸已酯、聚甲基丙烯酸已酯、聚丙烯酸2-乙基已基酯、聚甲基丙烯酸2-乙基已基酯、聚丙烯酸烷基酯、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中任一。
本发明涉及到的聚(甲基)-R(R代表其他有机基团)的化合物均代表聚-R和聚甲基-R两种物质。
其中,所述聚酯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二烯丙酯、聚对羟基苯甲酸酯、不饱和聚酯树脂、酚醛树脂、丙烯酸树脂中任一。
其中,所述纤维素类聚合物选自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乙酰纤维素、羟基-(C1-4-烷基)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中任一。
较优的,所述感光可聚合齐聚物选自聚氨酯丙烯酸酯齐聚物、聚酯型齐聚物、聚醚型脂肪族型齐聚物、芳香族甲基丙烯酸酯型齐聚物中任一。
更优的,所述聚氨酯丙烯酸酯齐聚物选自聚酯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改性环氧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低聚物、聚丁二烯丙烯酸酯低聚物、金属化的丙烯酸酯低聚物、水溶性丙烯酸酯低聚物、甲基丙烯酸酯化丙烯酸酯低聚物中任一。
较优的,所述感光可聚合单体为由不饱和羧酸和脂肪族多元醇化合物合成的酯,或者由不饱和羧酸和脂肪族多元胺合成的酰胺。
更优的,所述由不饱和羧酸和脂肪族多元醇化合物合成的酯选自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衣康酸酯、巴豆酸酯、异巴豆酸酯、马来酸酯中任一;所述由不饱和羧酸与脂肪族多元胺化合物合成的酰胺选自亚甲基二丙烯酰胺、亚甲基二甲基丙烯酰胺、1,6-亚已基二丙烯酰胺、1,6-亚已基二甲基丙烯酰胺、二亚乙基三胺三丙烯酰胺、二亚甲苯基二丙烯酰胺、二亚甲苯基二甲基丙烯酰胺中任一。
其中,丙烯酸酯选自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三甘醇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1,3-丁二醇二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三羟基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三羟基甲基丙烷-(丙烯酰氧基丙基)醚、三甲醇乙烷三丙烯酸酯、已二醇二丙烯酸酯、1,4-环已二醇二丙烯酸酯、四甘醇二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二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二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山梨醇三丙烯酸酯、山梨醇四丙烯酸酯、山梨醇五丙烯酸酯、山梨醇六丙烯酸酯、三(丙烯酰氧基乙基)雷尿酸酯中任一。
其中,甲基丙烯酸酯选自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基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甲醇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3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已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山梨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山梨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对-(3-甲基丙烯酰氧基-2-羟基丙氧基)苯基]二甲基甲烷、二[对-(丙烯酰氧基-乙氧基)苯基]二甲基甲烷中任一。
其中,衣康酸酯选自乙二醇二衣康酸酯、丙二醇二衣康酸酯、1,3-丁二醇二衣康酸酯、1,4-丁二醇二衣康酸酯、季戊四醇二衣康酸酯、山梨醇四衣康酸酯中任一。
其中,巴豆酸酯选自乙二醇二巴豆酸酯、1,4-丁二醇二巴豆酸酯、季戊四醇二巴豆酸酯、山梨醇四巴豆酸酯中任一。
其中,异巴豆酸酯选自乙二醇二异巴豆酸酯、1,4-丁二醇二异巴豆酸酯、季戊四醇二异巴豆酸酯、山梨醇四异巴豆酸酯中任一。
其中,马来酸酯选自乙二醇二马来酸酯、三甘醇二马来酸酯、季戊四醇二马来酸酯、山梨醇四马来酸酯中任一。
较优的,所述引发剂选自芳酮、芳鎓盐、有机过氧化物、硫代化合物、六芳基双咪唑化合物、酮肟酯化合物、硼酸盐化合物、吖嗪鎓盐化合物、茂金属化合物、活性酯化合物和含碳-卤键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本发明的光聚合引发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形式使用。另外,现有的光聚合引发剂也可用于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并作为本发明的引发剂。
优选的,所述引发剂具体选自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磷(TPO)、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UV1173)、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基-1-丙酮(UV907)、1-羟基-环已基-苯基甲酮(184)、异丙基硫杂蒽酮(ITX)、叔丁基过氧化苯甲酸酯(TBPB)、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安息香双甲醚(BDK)、4-(N,N-二甲氨基)苯甲酸乙酯(EPD)、二苯甲酮(BP)、4-氯二苯甲酮、邻苯甲酰苯甲酸甲酯、二苯基碘鎓盐六氟磷酸盐、对位N,N-二甲氨基苯甲酸异辛酯、4-甲基二苯甲酮、邻苯甲酰苯甲酸甲酯、2,4,6-三甲基苯甲酰基苯基膦酸乙酯(TPO-L)、2,4-二乙基噻唑酮(DETX)。
较优的,,所述溶剂为有机溶剂,所述有机溶剂选自二氯甲烷、四氢呋喃、甲苯、二甲苯、丙酮、丁酮、异氟尔酮、环已酮、乙酸乙酯、乙二醇一甲醚乙酸酯、乙二醇乙醚乙酸酯、乙二醇一异丙基醚、乙二醇一丁基醚乙酸酯、丙二醇一甲醚乙酸酯、丙二醇一乙醚乙酸酯、3-甲氧基丙基乙酸酯、二乙二醇一甲醚乙酸酯、二乙二醇一乙醚乙酸酯、二乙二醇一丁醚乙酸酯、γ-丁内酯、乳酸甲酯、乳酸乙酯、乙二醇一甲醚、乙二醇一乙醚、乙二醇二甲醚、丙二醇一甲醚、丙二醇一乙醚、二甘醇一甲醚、二甘醇二甲醚、二甘醇二乙醚、3-甲氧基-丙醇、甲氧基乙醇、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亚砜中任一。
较优的,所述助剂包括分散剂(或表面活性剂)、流平剂、消泡剂、流变助剂。
其中,分散剂采用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和两性型中的一种。阳离子型优选为聚乙烯亚胺、双十八烷基双甲基氯化铵或者咪唑啉季铵盐;阴离子型优选为大豆卵磷脂;非离子型优选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两性型优选为椰油基磺丙基甜菜碱。本发明的分散剂也可以选自硅烷偶联剂,如信越(日本)化学的KBM-403硅烷偶联剂,道康宁的偶联剂6020。
其中,流平剂选自聚丙烯酸类、醋丁纤维素聚二甲基硅氧烷类、聚甲基苯基硅氧烷类、有机硅改性聚硅氧烷类和氟系列流平剂。如BYK公司的
其中,消泡剂选自聚醚类、聚醚改性硅类、氟改性有机硅类、聚硅氧烷类消泡剂。如BYK公司的
其中,流变助剂为触变剂,所述触变剂可采用氢化蓖麻油、纳米碳粉、纳米二氧化硅或者有机膨润土。
本发明的可光聚合催化油墨的制备方法为:按照可光聚合催化油墨的原料配比先将除功能材料和有机聚合物载体外的其余原料组分加入到有机聚合物载体中,再将功能材料加入到上述混合物中,然后搅拌至各原料组分分散均匀,即可获得所述可光聚合的催化油墨。
由于催化油墨中含有活泼金属的颗粒,因此能够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在印制的催化油墨层上置换出一层铜的薄层。
更优的,所述第一铜线路层外侧还设有镍镀层或金镀层,或者所述第一铜线路层、铜导通层及第二铜线路层外侧均设有镍镀层或金镀层。
更优的,所述第一铜线路层、第二铜线路层、铜导通层的厚度为1~10μm。
更优的,所述金镀层或镍镀层的厚度为20~1000nm。
本发明第二方面公开了前述新型载片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印制:使用可光聚合催化油墨在所述绝缘基板的上表面按照所需要的线路进行印制,固化,获得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
2)置换:在上述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外侧通过置换法置换出一层对应的薄铜层;
3)镀铜:在所述薄铜层外侧电镀铜,烘烤,获得第一铜线路层;
4)后续加工或利用。
进一步的,前述新型载片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印制:在所述绝缘基板上钻出上下贯穿所述绝缘基板的导通孔,使用可光聚合催化油墨对所述导通孔进行灌印,使所述导通孔内壁覆盖一层可光聚合催化油墨;并使用可光聚合催化油墨在所述绝缘基板的上表面及下表面,按照所需要的线路分别进行印制,固化,获得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第二催化油墨层以及催化油墨导通层;
2)置换:在上一步骤制备的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第二催化油墨线路层以及催化油墨导通层的外侧通过置换法置换出一层对应的薄铜层;
3)镀铜:在上一步骤制备的薄铜层外侧电镀铜,烘烤,获得第一铜线路层、第二铜线路层以及铜导通层;
4)后续加工或利用。
步骤1)所述印制可采用丝网印刷法、照相凹版印刷法、柔性版印刷法、胶版印刷法、喷墨法、凸版印刷法或者凹板印刷法等传统印刷方式印刷到缘绝基材上。
较优的,步骤1)所述固化的方法为紫外线固化法或者电子能束固化法。
更优的,所述紫外线固化法的条件为:紫外线发射波长380~430nm,优选波长390~420nm,持续固化20~120s。
更优的,所述电子能束固化法的条件为控制表面能量密度20~500μJ/cm2,优选控制表面能量密度100μJ/cm2,持续固化1~100s。
更优的,步骤2)所述置换法为将所述印制有催化油墨层的绝缘基板浸入到铜的盐溶液中,通过置换反应在所述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外侧,或者通过置换反应在所述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第二催化油墨线路层及催化油墨导通层外侧,置换出一层对应的薄铜层。
所述催化油墨层包括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第二催化油墨线路层和/或催化油墨导通层。
进一步的,所述铜的盐溶液为硫酸铜溶液,并且所述硫酸铜溶液的浓度为10~100g/l。
更进一步的,所述置换反应的时间为10~600s。
较优的,步骤3)所述烘烤温度为120~180℃,时间为20~120min。
较优的,步骤4)所述后续加工为在所述第一铜线路层外侧镀镍或金,或者在所述第一铜线路层、第二铜线路层及铜导通层外侧镀镍或金,获得产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首次公开了一种在绝缘基板外侧印刷催化油墨线路层、并在催化油墨线路层外侧设置铜线路层的载片,该载片不仅设计巧妙,结构简单,并且由于该载片的特殊设计,避免了现有的减成法生产过程中铜消耗量大,以及产生大量工业含金属废水污染环境等问题;还可省去现有生产方法中的孔化或黑孔等工序,制备工艺被极大的简化。可见本发明的新型载片设计巧妙,结构简单,制备过程有别于现有载片的减成法生产工艺,不仅工艺简单,并且环境污染小、成本低廉,更符合现代化绿色生产的要求,适于工业化的大规模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新型载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2:新型载片单面板的纵切图
图3:新型载片双面板的纵切图
图4:催化油墨电阻测试图形示意图
1.绝缘基板2.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3.第一铜线路层4.金镀层5.导通孔2’.第二催化油墨线路层3’.第二铜线路层20.催化油墨导通层30.铜导通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可光聚合的催化油墨的制备
下表1为本发明可光聚合催化油墨原材料的配方,其制备方法为:按照表1中的原材料配方,先将除功能材料和有机聚合物载体外的其余原料组分加入到有机聚合物载体中,再将功能材料加入到上述混合物中,然后充分搅拌至各原料组分分散均匀,即可分别获得方法1-10的可光聚合的催化油墨。
表1:可光聚合催化油墨原材料配方(原料数值单位:重量份数)
注:CN710,CN959,CNUVE151是Sartomer公司的可UV固化齐聚物;SR238,SR285,SR256是Sartomer公司的可UV单体。Darocur是Ciba公司商标。Darocur184和Darocur1173是汽巴精化公司的紫外光引发剂。金属粉末的颗粒直径在30纳米~25微米范围。
本发明催化油墨本身不具有导电性,电阻率ρ>2×108Ω·cm,本发明可光聚合的催化油墨电阻测试图形如图4所示,由本发明催化油墨制作的印刷电路可靠,电阻率低,导电性能好,经测量样品电阻小于10欧姆(样品图形如图1为:线长1米,线宽0.4毫米);同样图形的低温固化银浆形成的电路的电阻值大于20欧姆(厚度为5微米)。方法1-10中的功能材料、助还原剂、有机聚合物载体、感光可聚合齐聚物、感光可聚合单体、引发剂、有机溶剂以及助剂分别采用如下对应物质进行替换以及采用各对应物质相互之间的合理组合进行替换,均可获得的本发明的可光聚合的催化油墨,其电性能与方法1-10所获得的可光聚合的催化油墨具有相同或等同的实验效果或技术效果。
功能材料采用氧化亚铁、氯化亚铁、氯化亚锡或氧化亚铜;或者铝、锰、锌、铬、铁、镍、锡中的一种金属与氧化亚铁、氯化亚铁、氯化亚锡和氧化亚铜中的一种金属氧化物以1:1的重量比进行混合的功能材料,且功能材料的颗粒直径在30纳米~25微米范围。
助还原剂选自葡萄糖、甲醛、硼烷类物质和水合肼中的至少一种替换次亚磷酸钠。
有机聚合物载体,其中,含氯聚合物中的聚氯乙烯、聚偏氯乙烯、氯化聚乙烯、氯化聚丙烯、氯乙烯-(甲基)丙烯腈共聚物或偏氯乙烯-(甲基)丙烯腈共聚物替换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有机聚合物载体还可以替换选自乙烯基类聚合物,具体选自聚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聚乙烯醇缩甲醛、聚乙烯醇缩丁醛。有机聚合物载体还可以替换选自丙烯基类聚合物,具体选自聚(甲基)丙烯腈、(甲基)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胺-(甲基)丙烯酸烷酯共聚物、(甲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即ABS)、聚(ɑ-甲基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乙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聚(甲基)丙烯酸异丁酯、聚(甲基)丙烯酸已酯、聚(甲基)丙烯酸2-乙基已基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有机聚合物载体中的聚酯还可以替换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二烯丙酯、聚对羟基苯甲酸酯、不饱和聚酯树脂、酚醛树脂和丙烯酸树脂。有机聚合物载体中的聚酯还可以替换选自纤维素类聚合物,具体选自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乙酰纤维素、羟基-(C1-4-烷基)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
感光可聚合齐聚物还可替换选自聚酯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改性环氧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低聚物、聚丁二烯丙烯酸酯低聚物、金属化的丙烯酸酯低聚物、水溶性丙烯酸酯低聚物、甲基丙烯酸酯化丙烯酸酯低聚物。
感光可聚合单体还可替换选自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衣康酸酯、巴豆酸酯、异巴豆酸酯、马来酸酯等类型的酯,或者替换选自亚甲基二丙烯酰胺、亚甲基二甲基丙烯酰胺、1,6-亚已基二丙烯酰胺、1,6-亚已基二甲基丙烯酰胺、二亚乙基三胺三丙烯酰胺、二亚甲苯基二丙烯酰胺、二亚甲苯基二甲基丙烯酰胺等不饱和羧酸与脂肪族多元胺化合物合成的酰胺单体。
其中,丙烯酸酯具体选自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三甘醇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1,3-丁二醇二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三羟基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三羟基甲基丙烷-(丙烯酰氧基丙基)醚、三甲醇乙烷三丙烯酸酯、已二醇二丙烯酸酯、1,4-环已二醇二丙烯酸酯、四甘醇二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二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二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山梨醇三丙烯酸酯、山梨醇四丙烯酸酯、山梨醇五丙烯酸酯、山梨醇六丙烯酸酯、三(丙烯酰氧基乙基)雷尿酸酯。
其中,甲基丙烯酸酯具体选自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基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甲醇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3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已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山梨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山梨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对-(3-甲基丙烯酰氧基-2-羟基丙氧基)苯基]二甲基甲烷、二[对-(丙烯酰氧基-乙氧基)苯基]二甲基甲烷;
其中,衣康酸酯具体选自乙二醇二衣康酸酯、丙二醇二衣康酸酯、1,3-丁二醇二衣康酸酯、1,4-丁二醇二衣康酸酯、季戊四醇二衣康酸酯、山梨醇四衣康酸酯;
其中,巴豆酸酯具体选自乙二醇二巴豆酸酯、1,4-丁二醇二巴豆酸酯、季戊四醇二巴豆酸酯、山梨醇四巴豆酸酯;
其中,异巴豆酸酯具体选自乙二醇二异巴豆酸酯、1,4-丁二醇二异巴豆酸酯、季戊四醇二异巴豆酸酯、山梨醇四异巴豆酸酯;
其中,马来酸酯具体选自乙二醇二马来酸酯、三甘醇二马来酸酯、季戊四醇二马来酸酯、山梨醇四马来酸酯。
引发剂还可替换选自芳酮、芳鎓盐、有机过氧化物、硫代化合物、六芳基双咪唑化合物、酮肟酯化合物、硼酸盐化合物、吖嗪鎓盐化合物、茂金属化合物、活性酯化合物和含碳-卤键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具体选自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磷(TPO)、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基-1-丙酮(UV907)、异丙基硫杂蒽酮(ITX)、叔丁基过氧化苯甲酸酯(TBPB)、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安息香双甲醚(BDK)、4-(N,N-二甲氨基)苯甲酸乙酯(EPD)、二苯甲酮(BP)、4-氯二苯甲酮、邻苯甲酰苯甲酸甲酯、二苯基碘鎓盐六氟磷酸盐、对位N,N-二甲氨基苯甲酸异辛酯、4-甲基二苯甲酮、邻苯甲酰苯甲酸甲酯、2,4,6-三甲基苯甲酰基苯基膦酸乙酯(TPO-L)、2,4-二乙基噻唑酮(DETX)。
溶剂还可替换选自二氯甲烷、四氢呋喃、甲苯、二甲苯、丙酮、丁酮、异氟尔酮、环已酮、乙酸乙酯、乙二醇一甲醚乙酸酯、乙二醇乙醚乙酸酯、乙二醇一异丙基醚、乙二醇一丁基醚乙酸酯、丙二醇一甲醚乙酸酯、丙二醇一乙醚乙酸酯、3-甲氧基丙基乙酸酯、二乙二醇一甲醚乙酸酯、二乙二醇一乙醚乙酸酯、二乙二醇一丁醚乙酸酯、γ-丁内酯、乳酸甲酯、乳酸乙酯、乙二醇一甲醚、乙二醇一乙醚、乙二醇二甲醚、丙二醇一甲醚、丙二醇一乙醚、二甘醇一甲醚、二甘醇二甲醚、二甘醇二乙醚、3-甲氧基-丙醇、甲氧基乙醇、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亚砜。本发明的可光聚合的催化油墨中可以含有有机溶剂,也可以不含有有机溶剂。
助剂还可替换选自分散剂、流平剂、消泡剂、流变助剂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分散剂具体选自聚乙烯亚胺、双十八烷基双甲基氯化铵或者咪唑啉季铵盐、大豆卵磷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椰油基磺丙基甜菜碱,或选自信越(日本)化学的KBM-403硅烷偶联剂、道康宁的偶联剂6020。流平剂选自聚丙烯酸类、醋丁纤维素聚二甲基硅氧烷类、聚甲基苯基硅氧烷类、有机硅改性聚硅氧烷类和氟系列流平剂等,具体为BYK公司的 消泡剂选自聚醚类、聚醚改性硅类、氟改性有机硅类、聚硅氧烷类消泡剂,具体选自BYK公司的流变助剂选自氢化蓖麻油、纳米碳粉、纳米二氧化硅或者有机膨润土。
实施例2单面载片的制备
1.单面载片的结构
载片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绝缘基板1,绝缘基板1上表面设有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2,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2外侧设有第一铜线路层3。第一铜线路层3外侧设有金镀层4。
2.制备方法
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塑料膜绝缘基板(购自日本东洋坊公司)的上表面上,使用实施例1方法1的可光聚合催化油墨印制出所需要的线路图,通过电子能束固化法进行固化,固化时的表面能量密度为100μJ/cm2;将制备好的上表面印制有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塑料膜绝缘基板浸没在10g/L的硫酸铜溶液中,在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上置换出一层薄铜层;在上一步置换出的薄铜层外侧,通过电镀的方法电镀铜,从而在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外侧得到第一铜线路层,180℃烘烤20min。在第一铜线路层外侧镀金,获得结构如图2所示的载片。
实施例3双面载片的制备
1.双面载片的结构
双面载片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聚酰亚胺(PI)塑料膜绝缘基板1(购自美国杜邦公司),聚酰亚胺(PI)塑料膜绝缘基板1上表面设有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2,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2外侧设有第一铜线路层3。聚酰亚胺(PI)塑料膜绝缘基板1上还设有上下贯通绝缘基板1的导通孔5以及位于绝缘基板1下表面的第二催化油墨线路层2’;第二催化油墨线路层2’外侧设有第二铜线路层3’;导通孔5内壁覆盖有催化油墨导通层20,催化油墨导通层20外侧覆盖有铜导通层30;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2通过导通孔5内的催化油墨导通层20与第二催化油墨线路层2’连接,第一铜线路层3通过导通孔5内的铜导通层30与第二铜线路层3’连接。
2.制备方法
在聚酰亚胺(PI)塑料膜绝缘基板上钻出贯穿所述绝缘基板的导通孔,使用实施例1方法2的可光聚合催化油墨对所述导通孔进行灌印,并在所述基板上表面及下表面,使用可光聚合催化油墨按照所需要的线路分别进行印制,然后通过紫外线固化法进行固化,固化的条件为:紫外线发射波长390nm,持续固化90s,分别获得位于上表面的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位于下表面的第二催化油墨线路层及催化油墨导通层;将上一步印制好的绝缘基板浸入电镀铜槽液中,通过置换反应,在所述绝缘基板上表面的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下表面的第二催化油墨线路层,以及通孔内的催化油墨导通层外侧置换出相对应的薄铜层;在上一步反应置换出的薄铜层外侧电镀铜,120℃烘烤120min,分别获得位于绝缘基板上表面的第一铜线路层、位于绝缘基板下表面的第二铜线路层以及位于所述绝缘基板导通孔内的导通铜层,获得产品。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任何形式上和实质上的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方法的前提下,还将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当可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发明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发明的实质技术对上述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载片,包括绝缘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基板上表面设有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所述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外侧设有第一铜线路层;
所述绝缘基板还设有上下贯通所述绝缘基板的导通孔,以及位于所述绝缘基板下表面的第二催化油墨线路层,所述第二催化油墨线路层外侧设有第二铜线路层;所述导通孔内壁覆盖有催化油墨导通层,所述催化油墨导通层外侧覆盖有铜导通层;所述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与第二催化油墨线路层通过导通孔内的所述催化油墨导通层连接,所述第一铜线路层与所述第二铜线路层通过导通孔内的所述铜导通层连接;
所述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第二催化油墨线路层、和/或催化油墨导通层由可光聚合催化油墨制成,所述可光聚合催化油墨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分:
所述感光可聚合齐聚物选自聚氨酯丙烯酸酯齐聚物、聚酯型齐聚物、聚醚型脂肪族型齐聚物、芳香族甲基丙烯酸酯型齐聚物中任一;所述聚氨酯丙烯酸酯齐聚物选自聚酯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改性环氧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低聚物、聚丁二烯丙烯酸酯低聚物、金属化的丙烯酸酯低聚物、水溶性丙烯酸酯低聚物、甲基丙烯酸酯化丙烯酸酯低聚物中任一;
所述感光可聚合单体为由不饱和羧酸和脂肪族多元醇化合物合成的酯,或者由不饱和羧酸和脂肪族多元胺合成的酰胺;所述由不饱和羧酸和脂肪族多元醇化合物合成的酯选自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衣康酸酯、巴豆酸酯、异巴豆酸酯、马来酸酯中任一;所述由不饱和羧酸与脂肪族多元胺化合物合成的酰胺选自亚甲基二丙烯酰胺、亚甲基二甲基丙烯酰胺、1,6-亚已基二丙烯酰胺、1,6-亚已基二甲基丙烯酰胺、二亚乙基三胺三丙烯酰胺、二亚甲苯基二丙烯酰胺、二亚甲苯基二甲基丙烯酰胺中任一;
所述引发剂选自芳酮、芳鎓盐、有机过氧化物、硫代化合物、六芳基双咪唑化合物、酮肟酯化合物、硼酸盐化合物、吖嗪鎓盐化合物、茂金属化合物、活性酯化合物和含碳-卤键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所述功能材料为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或者活泼金属与金属氧化物按任意重量比例混合的混合物,并且功能材料的颗粒直径为30纳米~25微米;所述活泼金属为铝、锰、锌、铬、铁、镍、锡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金属氧化物为氧化亚铁、氯化亚铁、氯化亚锡、氧化亚铜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2.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所述的载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铜线路层外侧还设有镍镀层或金镀层,或者所述第一铜线路层、铜导通层及第二铜线路层外侧均设有镍镀层或金镀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铜线路层、第二铜线路层、铜导通层的厚度为1~10μm;所述金镀层或镍镀层的厚度为20~1000nm。
4.权利要求1-3任一权利要求所述载片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印制:在所述绝缘基板上钻出上下贯穿所述绝缘基板的导通孔,使用可光聚合催化油墨对所述导通孔进行灌印,使所述导通孔内壁覆盖一层可光聚合催化油墨;并使用可光聚合催化油墨在所述绝缘基板的上表面及下表面,按照所需要的线路分别进行印制,固化,获得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第二催化油墨层以及催化油墨导通层;
2)置换:在上一步骤制备的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第二催化油墨线路层以及催化油墨导通层的外侧通过置换法置换出一层对应的薄铜层;
3)镀铜:在上一步骤制备的薄铜层外侧电镀铜,烘烤,获得第一铜线路层、第二铜线路层以及铜导通层;
4)后续加工或利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固化的方法为紫外线固化法或者电子能束固化法。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紫外线固化法的条件为:紫外线发射波长380~430nm,持续固化20~120s;所述电子能束固化法的条件为控制表面能量密度20~500μJ/cm2,持续固化1~100s。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置换法为将所述印制有催化油墨线路层的绝缘基板浸入到铜的盐溶液中,通过置换反应在所述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外侧,或者通过置换反应在所述第一催化油墨线路层、第二催化油墨线路层及催化油墨导通层外侧,置换出一层对应的薄铜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的盐溶液为硫酸铜溶液,并且所述硫酸铜溶液的浓度为10~100g/l。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烘烤温度为120~180℃,时间为20~120min。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后续加工为在所述第一铜线路层外侧镀镍或金,或者在所述第一铜线路层、第二铜线路层及铜导通层外侧镀镍或金,获得产品。
CN201210324546.3A 2012-09-04 2012-09-04 一种新型载片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28339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24546.3A CN102833941B (zh) 2012-09-04 2012-09-04 一种新型载片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24546.3A CN102833941B (zh) 2012-09-04 2012-09-04 一种新型载片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33941A CN102833941A (zh) 2012-12-19
CN102833941B true CN102833941B (zh) 2016-03-16

Family

ID=473368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24546.3A Active CN102833941B (zh) 2012-09-04 2012-09-04 一种新型载片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8339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26776A (zh) * 2013-07-09 2013-12-04 上海百嘉电子有限公司 智能卡载带的制造方法
CN104515313B (zh) * 2013-09-29 2016-05-11 宁夏银晨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热水器用真空玻璃集热管及其制备工艺
CN105338760A (zh) * 2014-08-06 2016-02-17 上海信维蓝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Nfc天线线路板的制造方法
CN106398390B (zh) * 2016-09-05 2019-10-22 济南阿波罗文化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低粘度有色3d-sla打印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89587A (zh) * 2018-04-26 2018-09-28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地锁式智能充电桩及其工作方法
CN108615973A (zh) * 2018-04-26 2018-10-02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用于智能终端的天线的制造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73313A (zh) * 2012-02-13 2012-07-11 苏州晶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贱金属催化油墨制作印刷电路的方法
CN102625570A (zh) * 2012-04-27 2012-08-01 上海贺鸿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印制线路板及其加成法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14356A1 (en) * 2006-06-16 2008-01-17 Ilsoon Lee Selective metal patterns using polyelect rolyte multilayer coatings
US7569160B2 (en) * 2007-04-10 2009-08-04 Henkel Ag & Co. Kgaa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UV-curable ink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73313A (zh) * 2012-02-13 2012-07-11 苏州晶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贱金属催化油墨制作印刷电路的方法
CN102625570A (zh) * 2012-04-27 2012-08-01 上海贺鸿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印制线路板及其加成法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33941A (zh) 2012-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33941B (zh) 一种新型载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19243B (zh) 图案化金属线路的制备方法
CN103113786B (zh) 一种石墨烯导电油墨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50506A (zh) 基于纳米线的透明导体
CN102612269B (zh) 全印刷印制电路板
CN102827513B (zh) 一种可光聚合的催化油墨及其应用
CN110415865A (zh) 一种光学一致透明导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3666363A (zh) 一种含有导电高分子的导电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6531285B (zh) 一种紫外光固化导电银浆、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4170029A (zh) 导电图案的形成方法以及导电图案基板
TW202040809A (zh) 透明發光裝置顯示器
CN102300415B (zh) 一种导电性均匀的印制电子用银导线的制备方法
CN108148469B (zh) 一种水性uv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
Zhang et al. Microscale Hybrid 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Ultra‐Fine, Embedded Cu/Ag (shell)–P4VP (core) Grid for Flexible Transparent Electrodes
CN104858437A (zh) 一种印刷导电线路用纳米银浆及其制备方法
CN114049987A (zh) 一种金属网格导电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2858111B (zh) 一种新型具有天线功能的电子壳体及其制作方法
WO2013123731A1 (zh) 基材表面的铜膜、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3412662A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209168059U (zh) 触控面板与触控传感器卷带
CN208459988U (zh) 触控面板
CN208273367U (zh) 对部件承载件的导电层结构进行蚀刻形成导体迹线的设备
CN110267406A (zh) 一种超薄柔性电致发光片及其制备方法
CN206759807U (zh) 一种fpc电路板
CN202095176U (zh) 一种制作多层线路板的塑料薄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216

Address after: 201815 Shanghai City, Jiading District Hui Fu Road No. 946 Building 2 Room 201

Applicant after: Shanghai Lanpe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Songjiang District Minyi road 201262 Shanghai City No. 201 building 12 Room 401

Applicant before: Shanghai Lanpe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729

Address after: No. 6 Helitai Road, Xinfeng County Industrial Park, Ganzhou City, Jiangxi Province, 341600

Patentee after: Jiangxi Tieno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815 Shanghai City, Jiading District Hui Fu Road No. 946 Building 2 Room 201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Lanpe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