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28794A -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28794A
CN102828794A CN2012100323935A CN201210032393A CN102828794A CN 102828794 A CN102828794 A CN 102828794A CN 2012100323935 A CN2012100323935 A CN 2012100323935A CN 201210032393 A CN201210032393 A CN 201210032393A CN 102828794 A CN102828794 A CN 1028287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locking component
retardation angle
angle side
combustion eng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3239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28794B (zh
Inventor
加藤裕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287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287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287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2879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23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feeding circu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means for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 F01L2001/34453Locking means between driving and driven members
    • F01L2001/34469Lock movement parallel to camshaft axi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means for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 F01L2001/34453Locking means between driving and driven members
    • F01L2001/34476Restrict range lock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即使在内燃机自动地停止的情况下,也能够不依赖于液压而使气门正时向滞后角侧保持。该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具有第一、第二锁止销(26、27)和第一、第二锁止孔(24、25),其中第一、第二锁止销(26、27)分别设置在叶片部件(16)的第一、第二叶片(16a、16b)上;第一、第二锁止孔(24、25)设置在链轮(1)上,当叶片部件相对罩体(7)相对旋转到最前进角侧和最滞后角侧之间的中间位置时,第一、第二锁止销的各前端部(26a、27a)与第一、第二锁止孔(24、25)卡合。当内燃机怠速停止时,若叶片部件旋转到最滞后角侧,则第一锁止销的前端部与第三锁止孔(47)卡合,将叶片部件保持在最滞后角位置上。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根据运转状态可变控制进气门及排气门的开闭定时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搭载于所谓混合动力车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在以下的专利文献1中有记载。
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构成为:在内燃机通过点火开关操作而起动时,通过将进气门的气门正时保持在最滞后角位置和最前进角位置的中间位置而使起动性提高,而在基于行驶模式的切换要求使内燃机自动地起动时,通过将所述气门正时保持在比中间位置更靠近滞后角侧而使起动时的振动降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95308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记载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为了将进气门的气门正时保持在中间位置,采用锁止销和中间锁止孔进行保持,但是,在内燃机自动停止时,为了保持在滞后角侧的位置而利用液压。因此,即使在内燃机的自动停止中也需要通过液压向滞后角侧保持,因此,必须另外设置向滞后角侧保持的液压的液压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技术课题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在内燃机自动地停止的情况下,也能够不依赖于液压而使气门正时向滞后角侧保持。
第一方面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锁止部件,其在罩体和叶片部件中的一方上被设置为向轴向进退移动自如;第一锁止凹部,其设置在所述罩体和所述叶片部件中的另一方上,当所述叶片部件相对旋转到最前进角侧和最滞后角侧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时,所述第一锁止部件与该第一锁止部件卡合;第二锁止部件,其在所述罩体和所述叶片部件中的一方上被设置为向轴向进退移动自如;第二锁止凹部,其设置在所述罩体和所述叶片部件中的另一方上,当所述叶片部件相对旋转到最前进角侧和最滞后角侧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时,所述第二锁止部件与该第二锁止凹部卡合;第三锁止凹部,其相比所述第一锁止凹部设置在圆周方向的滞后角侧,通过所述第一锁止部件与该第三锁止凹部卡合而将叶片部件的相对旋转位置限制在最滞后角侧;
所述第一锁止凹部在卡合有所述第一锁止部件的状态下,允许该第一锁止部件向前进角方向移动规定量,限制向滞后角方向移动;
所述第二锁止凹部在卡合有所述第二锁止部件的状态下,允许该第二锁止部件向滞后角方向移动规定量,限制向前进角方向移动。
根据本发明,在内燃机自动地停止的情况下,也能够不依赖于液压而使气门正时向滞后角侧保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实施方式的整体构成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叶片部件保持在中间相位旋转位置的状态的图1的A-A线剖面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叶片部件旋转到最滞后角相位位置的状态的图1的A-A线剖面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叶片部件旋转到最前进角相位位置的状态的图1的A-A线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各锁止销的动作的图2的B-B线剖面图及C-C线剖面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各锁止销的其它动作的图3的D-D线剖面图及E-E线剖面图;
图7是作为参考表示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的第一锁止孔和第二锁止孔的形成位置的图2的B-B线剖面图及C-C线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链轮
1a~1c第一~第三锁止孔构成部件
2凸轮轴
3相位变更机构
4第一液压回路
7罩体
7a罩体主体
9叶片部件
10蹄块
11滞后角液压室
12前进角液压室
16a~16c叶片
18滞后角油通路
19前进角油通路
20油泵
20a排出通路
21第一电磁切换阀
22排放通路
24第一锁止孔
25第二锁止孔
26第一锁止销
26a前端部
26b后端部
26c第一受压部
26e第一受压面
27第二锁止销
27a前端部
27b后端部
27c第二受压部
27e第二受压面
28第二液压回路
29、30第一、第二弹簧(施力部件)
31a、31b第一、第二销孔
32、33第一、第二解除用受压室
34供排通路
36第二电磁切换阀
37通路构成部
43、44呼吸孔
47第三锁止孔(第三锁止凹部)
47a相对内侧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将本发明所涉及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应用于例如混合动力车、怠速停止车等的进气门侧的实施方式。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包括:经由正时链条被内燃机的曲轴驱动旋转的驱动旋转体即链轮1、沿着发动机前后方向配置并设置为相对所述链轮1可相对转动的进气侧凸轮轴2、配置于所述链轮1和所述凸轮轴2之间用于变换该两者的相对转动相位的相位变更机构3、使该相位变更机构3动作的第一液压回路4。
所述链轮1形成为较厚的大致圆板状,外周上具有卷绕所述正时链条的齿轮部5,并且,构成为闭塞后述的罩体的后端开口的后罩,在中央贯通而形成有支撑孔6,该支撑孔6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固定在所述凸轮轴2上的后述的叶片部件的外周上。
所述凸轮轴2构成为:通过凸轮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未图示的气缸盖上,在外周面上使进气门进行开闭动作的多个凸轮一体地固定在轴向的规定位置上,并且,在一端部的内部轴心方向上形成有内螺纹孔2a。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相位变更机构3包括:从轴向与所述链轮1结合且内部具有动作室的罩体7、使用在所述凸轮轴2一端部的内螺纹孔2a中螺纹安装的凸轮螺栓8固定且相对旋转自如地收容在所述罩体7内的从动旋转体即叶片部件9、所述动作室被所述罩体7的内周面所具有的三个蹄块10和叶片部件9分隔而成的滞后角液压室11和前进角液压室12各三个。
所述罩体7包括用烧结金属形成为圆筒状的罩体主体7a、通过冲压成型形成且闭塞所述罩体主体7a的前端开口的前罩13、闭塞后端开口且作为后罩的所述链轮1,罩体主体7a、前罩13及链轮1使用贯通各所述蹄块10的各螺栓插孔10a的三根螺栓14共同紧固在一起。在所述前罩13的中央贯通而形成有插孔13a。
所述叶片部件9由金属材料形成为一体,其包括在凸轮轴2的一端部上用凸轮螺栓8固定的叶片转子15,和在该叶片转子15的外周面上沿圆周方向大致120°的等间隔的位置以放射状突出地设置有三个叶片的第一~第三叶片16a~16c。
所述叶片转子15形成为前后方向长的大致圆筒状,在前端面15b的大致中央位置一体地设有厚度较薄的圆筒状的密封部件插入导向部15a,并且,后端部15c向凸轮轴2方向延伸,在所述叶片转子15的前端侧的内部形成有圆柱状的嵌合槽15d。
另一方面,如图2~图4所示,所述第一~第三叶片16a~16c分别配置在各蹄块10之间,并且,在圆周方向上的宽度各不相同,宽度最大的第一叶片16a和宽度中间的第二叶片16b形成为大致扇状,宽度最小的第三叶片16c形成为厚度较厚的板状。所述第一叶片16a和第二叶片16b分别形成有用于实现外周面的轻量化的切口部16f,并且,分别在形成有切口部的外周面的圆周方向一侧部设置有凸部16g,在形成于各该凸部16g和第三叶片16c的外周部的密封槽内,分别嵌装有一边在罩体主体7a的内周面上滑动一边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17a。另一方面,在形成于所述各蹄块10的前端内周部的密封槽内,分别嵌装有一边在叶片转子15的外周面上滑动一边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17b。
另外,如图3所示,如果所述叶片部件9向最滞后角侧相对旋转,则第一叶片16a的一侧面16d与形成在相对的一个所述蹄块10的相对侧面的突起面10b抵接而最大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被限制,如图4所示,如果向最前进角侧相对旋转,则第一叶片16a的另一侧面16e与相对的另一蹄块10的突起面10c抵接而最大前进角侧的旋转位置被限制。
这时,其它的第二、第三叶片16b、16c的两侧面从圆周方向上不与相对的各蹄块10的相对面抵接而处于离开状态。因此,提高了叶片部件9和蹄块10的抵接精度,并且,液压向后述的各液压室11、12供给的速度加快,从而提高了叶片部件9的正反旋转响应性。
在所述第一~第三叶片16a~16c的正反旋转方向的两侧面和各蹄块10的两侧面之间,分隔有前述的各滞后角液压室11和各前进角液压室12,各滞后角液压室11和各前进角液压室12通过在所述叶片转子15的内部形成为大致放射状的第一连通孔11a和第二连通孔12a分别与所述第一液压回路4连通。
所述第一液压回路4有选择地向各所述滞后角液压室11和各所述前进角液压室12供给或排出工作油(液压),如图1所示,该第一液压回路4包括:经由第一连通路11a向各滞后角液压室11供给或排出液压的滞后角油通路18、经由第二连通路12a向各前进角液压室12供给或排出液压的前进角油通路19、有选择地向各该通路18、19供给工作油的流体压力供给源即油泵20、根据内燃机的动作状态切换所述滞后角油通路18和所述前进角油通路19的流路的第一电磁切换阀21。所述油泵20为被内燃机的曲轴驱动旋转的余摆线泵等普通泵。
所述滞后角油通路18和所述前进角油通路19各自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电磁切换阀21的通路孔连接,而另一端侧经由在插入保持于所述叶片部件9的叶片转子15的内部以及所述密封部件插入导向部15a内的大致圆柱状的通路构成部37内沿着轴向平行地形成的通路部18a、19a及所述第一、第二连通路11a、12a分别与各所述滞后角液压室11和各所述前进角液压室12连通。
在所述通路构成部37中,外侧的端部固定在未图示的链条罩上而构成为非旋转部,并且在内部轴向上除各所述通路部18a、19a之外,还形成有解除后述的锁止机构的锁止的第二液压回路28的通路。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电磁切换阀21为四口二位的比例型阀,通过未图示的电子控制器,使在阀体内被设置为向轴向滑动自如的未图示的滑阀阀体向前后方向移动,使油泵20的排出通路20a和所述油通路18、19中的任一油通路连通的同时,使油通路18、19中的另一油通路和排放通路22连通。另外,在内燃机停止时等,所述滑阀阀体被保持在轴向的中间移动位置,全部切断所述油通路18、19和排出通路20a、排放通路22的连通,由此在各液压室11、12内封入工作油。
油泵20的吸入通路20b和排放通路22与油底壳23内部连通。另外,在油泵20的所述排出通路20a的下游侧设有阻挡过滤装置(濾過フイルタ)50,并且,在该下游侧与向内燃机的滑动部等供给润滑油的主油通道M/G连通。另外,油泵20中设有使从排出通路20a排出的过剩的工作油向油底壳23排出而控制在适当流量的流量控制阀51。
所述电子控制器构成为:内部的计算机输入来自未图示的曲轴转角传感器(检测内燃机转速)、空气流量计、内燃机水温传感器、内燃机温度传感器、节流阀开度传感器及检测凸轮轴2的现在的旋转相位的凸轮角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的信息信号并检出现在的内燃机运转状态,并且,向第一电磁切换阀21及后述的第二电磁切换阀36的各电磁线圈输出控制脉冲电流以控制各自的滑阀阀体的移动位置,由此切换控制各所述通路。
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设有相对罩体7将叶片部件9保持在最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图3的位置)和最前进角侧的旋转位置(图4的位置)之间的规定的中间旋转相位位置(图2的位置)的位置保持装置和保持在所述最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的位置保持装置。
在该位置保持装置中,如图2~图6所示,首先,作为用于保持在所述中间旋转相位位置的第一保持装置,主要包括:在所述链轮1内侧面的圆周方向的规定位置上设置的圆环状的两个第一、第二锁止孔构成部件1a、1b、分别在该各锁止孔构成部件1a、1b中形成的锁止凹部即第一、第二锁止孔24、25、在所述叶片部件9的两个第一、第二叶片16a、16b的内部设置而分别与各所述锁止孔24、25卡止或脱离的两个锁止部件即第一、第二锁止销26、27、解除各该锁止销26、27对于各所述锁止孔24、25的卡合的所述第二液压回路28(参照图1)。
另外,作为用于保持在所述最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的第二保持装置,包括:在所述第一锁止孔构成部件1a的圆周方向的图5和图6中左侧设置的圆环状的第三锁止孔构成部件1c、形成于该第三锁止孔构成部件1c的锁止凹部即第三锁止孔47、与该第三锁止孔47卡止或脱离的所述第一锁止销26、所述第二液压回路28。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液压回路28构成卡止脱离装置之一。
如图2~图6所示,所述第一锁止孔24沿着第一锁止孔构成部件1a的内周面形成为圆形状,并且,形成在与链轮1的内侧面1c的所述叶片部件9的最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相比靠近前进角侧的中间位置上。
所述第二锁止孔25沿着第二锁止孔构成部1b的内周面形成为与第一锁止孔24相同的内径的圆形状,并且,形成在与链轮1的内侧面1c的所述叶片部件9的最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相比靠近前进角侧的中间位置上。
所述第三锁止孔47沿着第三锁止孔构成部件1c的内周面形成为与第一锁止孔24相同的内径的圆形状,并且,隔着隔壁部48形成在与所述第一锁止孔24的形成位置相比靠近图中左侧的最滞后角侧的位置上。所述隔壁部48形成在第一锁止孔形成部件1a和第三锁止孔形成部件1c之间,其宽度较大,该较大的宽度如后面所述,根据第一、第二锁止销26,27与第一,第二锁止孔24,25的卡合状态来设置。
如图1、图5等所示,所述第一锁止销26形成为圆筒状,其外周面为台阶形状,滑动自如地配置在沿着第一叶片16a的内部轴向贯通而形成的第一销孔31a内,由最小径的前端部26a、比该前端部26靠近后部侧的中径部26b、在该中径部26b的后端侧的外周面上形成的大径凸缘状的第一受压部26c一体地形成。
所述前端部26a形成为小径的大致圆柱状,外径被设定为小于所述第一锁止孔24的内径。另外,该前端部26a的前端面26f形成为能够与所述第一锁止孔24的各底面抵接而处于密接状态的平坦面状。
所述中径部26b构成为:前端部26a侧在压入固定于所述第一销孔31a的前端侧的套筒40的内周面上液密地滑动,并且,后端部26d在第一销孔31a的小径端部中液密地滑动。
另外,该第一锁止销26受到作为施力部件的第一弹簧29的弹簧力向与第一锁止孔24卡合的方向被靠压,该第一弹簧29弹性地安装在从中径部26b的后端侧沿着内部轴向形成的凹槽底面和前罩13的内表面之间。
另外,在该第一锁止销26中,前端部26a和后端部26d通过在所述第一叶片16a上形成的前后的油孔45a、45b受到来自所述前进角液压室12的同一液压的作用。
即,将与一个所述油孔45a面对的所述前端部26a的前端面26f和中径部26b的环状前端面26g合计的受压面积,和将与另一个所述油孔45b面对的后端部26d的后端面26h和弹簧槽的底面26i合计的受压面积被设定为相同,在这些受压面上分别同时作用前进角液压室12的同一液压。
另外,在所述第一受压部26c中,图中下端面构成与后述的第一解除受压室32面对的第一受压面26e,而上端面通过以与所述第一叶片16a内部和前罩13内部连通的状态形成的呼吸孔43向大气开放。
另外,如图5所示,第一锁止销26在与第一锁止孔24卡合时,前端部26a的一侧边缘与第一锁止孔24的滞后角侧(第三锁止孔47侧)的相对内侧面24a抵接,限制向滞后角侧的移动,另一方面,卡合时,前端部26a的另一侧边缘与第一锁止孔24的前进角侧的相对内侧面24b之间保持规定的间隙C1,利用该间隙Cl允许向前进角方向稍微移动。
所述第二锁止销27滑动自如地配置在沿着第二叶片16b的内部轴向贯通而形成的第二销孔31b内,与第一锁止销26同样,外径形成为台阶径状,由最小径的所述前端部27a、比该前端部27a靠近后部侧的中径部27b和在该中径部26b的后端侧的外周面上形成的大径凸缘状的第二受压部27c一体地形成。
所述前端部27a形成为圆柱状,前端面27f形成为能够与所述第二锁止孔25的底面抵接而处于密接状态的平坦面状。
另外,所述中径部27b构成为:前端部27a侧在压入固定于所述第二销孔31b的前端侧的套筒41的内周面上液密地滑动,并且,后端部27d在第二销孔31b的小径端部中液密地滑动。
另外,该第二锁止销27受到作为施力部件的第二弹簧30的弹簧力向与第二锁止孔25卡合的方向被靠压,该第二弹簧30弹性地安装在从中径部27b的后端侧沿着内部轴向形成的凹槽底面和前罩13的内表面之间。
另外,在该第二锁止销27中,前端部27a和后端部27d通过在所述叶片16b上形成的前后的油孔46a、46b受到来自所述前进角液压室12的同一液压的作用。
即,将与一个所述油孔46a面对的所述前端部27a的前端面27f和中径部27b的环状前端面27g合计的受压面积,和将与另一个所述油孔46b面对的后端部27d的后端面27h和弹簧槽的底面27i合计的受压面积被设定为相同,在这些受压面上分别同时作用前进角液压室12的同一液压。
此外,在所述第二受压部27c中,图中下端面构成与后述的第二解除受压室33面对的第二受压面27e,而上端面通过横跨所述叶片16b内部和前罩13内部而形成的呼吸孔44向大气开放。
如图5所示,该第二锁止销27在与第二锁止孔25卡合时,前端部27a的一侧边缘与第二锁止孔25的前进角侧的相对内侧面25a抵接,限制向前进角侧的移动,另一方面,卡合时,前端部26a的另一侧边缘与第二锁止孔25的滞后角侧的相对内侧面25b之间保持规定的间隙C2,利用该间隙C2允许向滞后角方向稍微移动。
如上所述,所述第一、第二锁止销26、27分别与对应的第一、第二锁止孔24、25同时卡合,由此,叶片部件9相对罩体7被保持在最滞后角相位和最前进角相位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
另外,在第一锁止销26与第三锁止孔47卡合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第二锁止销27从第二锁止孔25拔出,并且在第二弹簧30的弹簧力的作用下,前端部27a的前端面与链轮1的内表面弹性地接触,在该状态下,所述第一锁止销26的前端部26a的一侧边缘与所述第三锁止孔47的前进角侧的相对内侧面47a抵接,限制向前进角方向的移动,另一方面,前端部26a的另一侧边缘与滞后角侧的内侧面47b之间保持规定的间隙C3,能够向滞后角方向稍微移动。
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第二液压回路28包括:在所述第一销孔31a的大径台阶部和第一锁止销26的第一受压部26c之间形成的所述第一解除用受压室32、在第二销孔31b的大径台阶部和第二锁止销27的第二受压部27b之间形成的所述第二解除用受压室33、通过从所述油泵20的排出通路20a分支的供给通路35a对第一、第二解除用受压室32、33供给液压并且通过从所述排放通路22分支的排出通路35b排出工作油的供排通路34、根据内燃机的状态有选择地切换所述供排通路34和各通路35a、35b的第二控制阀即所述第二电磁切换阀36。
所述第一解除用受压室32和所述第二解除用受压室33使被供给到各自内部的液压作用于所述第一、第二受压面26e、27e,使第一、第二锁止销26,27抵抗各弹簧29、30的弹簧力而从第一、第二锁止孔24,25后退,从而解除各自的卡合。
所述供给排通路34的一端侧与所述第二电磁切换阀36所对应的通路孔连接,而分支的另一端侧的供排通路部34a从所述通路构成部37的内部轴向向径向弯曲,经由在所述叶片转子15内分支形成的第一、第二油通路孔38a、38b分别与各所述第一、第二解除用受压室32、33连通。
另外,所述通路构成部37在外周面的轴向的前后位置形成有圆环状的多个嵌合槽,并且,在各该嵌合槽中分别嵌装固定有三个环状密封部件39,该三个环状密封部件39密封在各所述通路部18a、19a和第一供排通路部34a的支撑孔15d侧形成的各自的开口端之间等。
所述第二电磁切换阀36为四孔三位的比例型阀,根据从所述电子控制器输出的导通/截止的控制电流及内部的阀簧的弹簧力,利用滑阀阀体,有选择地适当连通所述供排通路34和所述通路35a、35b,并且,遮断供排通路34和各通路35a、35b的连通,以在所述各解除用受压室32、33内封入工作油。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短时间停止后的动作控制〕
首先,说明内燃机不依靠点火开关的断开操作而自动停止的情况(怠速停止时)。
在该情况下,在即将完全自动停止之前的时刻,允许所述叶片部件9的正反自由的旋转,从所述电子控制器向第一电磁切换阀21输出控制电流,使排出通路20a和滞后角油通路18连通,并且,使排放通路22和前进角油通路19连通。由此,各滞后角液压室11处于高压状态,而各前进角液压室12处于低压状态。因此,如图3所示,所述叶片部件9向滞后角侧相对旋转以使第一叶片16a与位于旋转方向相反侧的一个蹄块10的突起面10b抵接,在最滞后角侧的位置限制其过度旋转。
这时,如图6所示,第一锁止销26在弹簧29的弹簧力的作用下进行进出动作,使前端部26a与第三锁止孔47卡合,因此,叶片部件9相对罩体7被保持在最滞后角侧的位置。另一方面,第二锁止销27从第二锁止孔25的位置拔出而解除卡合,并且,在所述第二弹簧30的弹簧力的作用下,前端部27a被保持在与链轮1的内表面弹性地接触的后退位置。
所述电子控制器根据来自所述凸轮角传感器的检出信号确认该最滞后角相位的变换状态之后使内燃机停止。
之后,在短时间内内燃机自动地由启动电动机使曲轴开始旋转的情况下,此时所述叶片部件9使所述第一锁止销26与第三锁止孔47的卡合状态继续维持,被保持在图3所示的最滞后角侧的旋转相位位置,因此,对进气阀而言,其闭阀时期相比活塞下死点靠近最大滞后角侧。由此,有效压缩比下降,泵送损耗变小,并且,能够充分降低起动时的振动,从而能够获得良好的起动性。
另外,通过维持第一锁止销26与第三锁止孔47的卡合状态,能够充分抑制交变扭矩变动等导致的所述叶片部件9的晃动,尤其是,由于第一锁止销26的一侧边缘与相对内侧面47a抵接,因此,能够充分抑制向前进角侧的晃动。
在该再起动开始之后,电子控制器向第二电磁切换阀36导通控制电流,使所述供给通路35a和供排通路34连通,向各受压室32、33供给液压,因此,在该液压的作用下,第二锁止销27维持从第二锁止孔25拔出的状态,但是,第一锁止销26进行后退动作而与第一锁止孔24的卡合被解除。由此,叶片部件9被允许自由的旋转,能够根据内燃机运转状态,通过第一液压回路4任意地变换控制叶片部件9的相对旋转相位。
〔经过长时间后的动作控制〕
在车辆行驶之后,如果对点火开关进行关闭操作而使内燃机停止,则在下一次的再起动时处于冷机状态的概率高。
于是,在对点火开关进行关闭操作而使内燃机停止的情况下,在即将完全停止之前,从电子控制器向第一电磁切换阀21输出控制电流,使滑阀阀体向轴向的一方向移动,使排出通路20a与滞后角油通路18和前进角油通路19中的一方连通,并且,使排放通路22与所述油通路18、19中的另一方连通。即,电子控制器基于来自凸轮角传感器及曲轴转角传感器的信息信号检出现在的叶片部件9的相对旋转位置,据此向各所述滞后角液压室11或各所述前进角液压室12供给液压。由此,如图2所示,将所述叶片部件9旋转控制到最滞后角侧和最前进角侧之间的规定的中间相位位置。
同时,向第二电磁切换阀36通电而使供排通路34和排出通路35b连通。由此,排出第一、第二解除用受压室32、33内的工作油而成为低压,如图5所示,各锁止销26、27受到各弹簧29、30的弹簧力而向进出方向(与锁止孔24、25卡合的方向)被靠压,各锁止销26、27分别与各锁止孔24、25卡合。
在该状态下,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锁止销26的前端部26a的一侧边缘与第一锁止孔24的滞后角侧的相对内侧面24a抵接,限制向滞后角方向的移动,而所述第二锁止销27的前端部27a的一侧边缘与第二锁止孔25的前进角侧的相对内侧面25a抵接,限制向前进角方向的移动。
如图2所示,通过该动作,叶片部件9被保持在中间相位位置,进气门的闭阀时期被控制在比活塞下死点更靠前的前进角侧。
因此,在自内燃机停止开始经过足够的时间后冷机再启动内燃机的情况下,利用所述进气门的特异的闭阀时期,能够提高内燃机的有效压缩比,从而进行良好的燃烧,能够谋求起动的稳定化,提高了起动性。
另外,如果转移到内燃机的暖机完成后的通常运转,例如处于高旋转域,则第一电磁切换阀21使排出通路20a和前进角油通路19连通,并且,使滞后角液压室18和排放通路22连通。
由此,各滞后角液压室11成为低压,而各前进角液压室12成为高压,因此,如图4所示,所述叶片部件9向最前进角侧旋转移动。由此,进气门的开阀时期提前,从而与排气门的气门重叠变大,使吸入空气量增加而提高输出。
在该时刻,如前所述,第二电磁切换阀36使供排通路34和供给通路35a连通,向各受压室32、33供给液压,并且,维持封闭排出通路35b的状态,因此,能够确保叶片部件9的自由旋转。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内燃机的停止时间即内燃机的温度,变更了再起动时的内燃机压缩比,因此,降低了利用点火开关再起动时的扭矩负荷等,从而提高了起动性,并且,能够降低自怠速停止再起动时的振动,提高了排气排放性能。
此外,通过位置保持装置提高了叶片部件9在中间相位位置的保持性,并且,在怠速停止时等的暖机状态下,由于在最滞后角相位位置第一锁止销26与第三锁止孔47卡合,因此,也提高了不依赖于该最滞后角相位位置的液压的保持性。
进而,如前所述,在所述中间相位位置保持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锁止销26的前端部26a的一侧边缘与第一锁止孔24的滞后角侧的相对内侧面24a抵接,限制了向滞后角方向的移动,而所述第二锁止销27的前端部27a的一侧边缘与第二锁止孔25的前进角侧的相对内侧面25a抵接,限制了向前进角方向的移动,从而使两锁止销26、27配置在彼此接近的方向上,因此,能够尽可能地加厚所述隔壁部48的厚度。
即,在适于冷机起动的所述中间相位位置叶片部件9相对所述罩体7的旋转位置为图5所示的位置,但是,如图7所示,假设在第一锁止销26的前端部26a的侧边缘与第一锁止孔24的前进角侧的相对内侧面24b抵接,并且第二锁止销27的前端部27a的侧边缘与第二锁止孔25的滞后角侧的相对内侧面25b抵接的情况下,即在第一锁止销26和第二锁止销27通过间隙C3、C4处于彼此分离的方向的情况下,必须缩短第一锁止孔构成部件1a(第一锁止孔24)和第三锁止孔构成部件1c(第三锁止孔47)之间的距离。因此,不得不使所述隔壁部48’的厚度缩小。该结果不仅使强度降低,而且在布局上根据情况可能不能形成第三锁止孔47。
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前述的特异的构成,能够确保第一锁止孔24和第三锁止孔47之间的距离充分长,因此能够增加所述隔壁部48的厚度,因此,可获得高的强度,并且,能够避免布局上的制约。
另外,作为作用于各所述受压室32、33的液压,使用有别于各所述液压室11、12的液压的其它系统的液压,因此,与使用各液压室11、12的液压的情况相比较,液压对于各所述受压室32、33的供给响应性良好,提高了各锁止销26、27的后退移动的响应性。另外,不需要自各液压室11、12到各受压室32、33之间的密封机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所述锁止销26、27的轴向两端侧通过各油孔45a、45b与所述前进角液压室12连通,从而在各锁止销26、27的各自的前后被施加同一液压以在轴向上得到平衡,因此,利用各所述弹簧29、30的弹簧力与供给到所述第一、第二解除受压室32、33的液压的差压,能够使各锁止销26、27快速地进退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使各所述受压部26c、27c的各受压面26e、27e的相反侧的上端面侧向大气开放的所述各呼吸孔43、44形成在各叶片16a、16b的内部和前罩13内,不与所述前进角液压室12完全连通,因此,在此工作油不会渗漏。
由于向所述锁止销26、27的轴向的两端供给前进角液压室12内的液压,因此,能够实现各锁止销26、27的动作的稳定化。
即,在内燃机起动时供给到所述滞后角液压室11的工作油中有时混入空气,如果将混入了空气的工作油供给到锁止销26、27的两端,则混入所述液压的空气使锁止销26、27的动作变得不稳定,从而可能发生撞击声等。
但是,在内燃机起动后的正常运转中空气几乎不混入供给到前进角液压室12的液压中,因此,所述锁止销26、27的动作稳定,能够抑制发生撞击声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参数采用了自内燃机停止到再起动的经过时间,但是,可以不采用经过时间,而是直接采用来自内燃机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息作为参数进行控制,也能够将温度信息分为规定温度以下和规定温度以上来控制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位置保持装置分为第一锁止销26和第一锁止孔24以及第二锁止销27和第二锁止孔25两个而形成,由此,能够减小形成各锁止孔24、25的所述链轮1的厚度。因此,能够缩短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轴向的长度,提高了布局的自由度。
另外,将各所述锁止销26、27形成为非圆锥状的圆柱状,而且与之对应地将各锁止孔24、25形成为圆形状,因此,在解除卡合时,能够抑制各锁止销26、27被各锁止孔24、25的孔边缘挂住的现象,从而能够总是得到顺利的解除卡合作用。
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的构成,气门正时控制装置不仅能够应用于进气侧,还可以应用于排气侧。
另外,作为所述相位变更机构3,不限于使用叶片部件9的构成,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例如使螺旋齿轮向轴向移动以变换相位的构成等。
另外,作为内燃机自动停止的车辆,除所述怠速停止车以外,也可以将本发明适用于根据车辆的行驶模式将驱动源切换为电动电机和内燃机的所谓混合车。
以下说明除了从所述实施方式掌握的所述发明以外的发明技术思想。
〔发明a〕第一发明所记载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一锁止部件和第二锁止部件的与各所述锁止凹部卡合的各前端部形成为圆柱状。
通过将各前端部形成为圆柱状,能够从各凹部顺利地进行后退移动。
〔发明b〕第一发明所记载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锁止部件和第二锁止部件能够任意地进行进退移动。
〔发明c〕发明b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锁止部件和第二锁止部件各自的轴向两端部上作用同一压力,并且,
通过向各锁止部件的各自外侧面所设有的凸缘状的受压部作用液压,能够向轴向移动。
根据该发明,由于同一压力作用于各锁止部件两端部,因此,能够通过向各所述受压部作用的液压使各锁止部件快速动作。
〔发明d〕发明c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锁止部件和第二锁止通过施力部件向各锁止凹部的方向被靠压,并且,
所述受压部的受压侧的相反侧向大气开放。
〔发明e〕发明d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在专用的液压回路中设置的液压控制阀,能够向所述受压部进行液压的供给和排出。
根据该发明,由于使用相位变更机构所使用的液压回路以外的专用液压回路使各锁止部件后退移动,因此,不受相位变更机构的液压的左右。
〔发明f〕第一发明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锁止部件和第二锁止部件设置在所述叶片部件上。
〔发明g〕发明f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多个所述前进角液压室、所述滞后角液压室和所述叶片,所述第一锁止部件和第二锁止部件设置在不同的叶片上。
〔发明h〕第一发明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燃机不依赖于点火开关的操作而自动地停止,在通过点火开关的操作而使内燃机停止的情况下,以使所述第一锁止部件与第三锁止凹部卡合并且维持第二锁止部件后退的状态的方式进行控制。
〔发明i〕发明h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燃机通过电子控制器确认第一锁止部件插入第一锁止凹部或者第三锁止凹部之后停止。

Claims (9)

1.一种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罩体,其从曲轴被传递旋转力,内部具有动作室;
叶片部件,其固定在使进气门进行开闭动作的凸轮轴上,将所述动作室分隔成前进角液压室和滞后角液压室,并且,通过有选择地对所述前进角液压室和所述滞后角液压室进行工作油的供给或排出,该叶片部件相对所述罩体相对旋转到前进角侧或滞后角侧;
第一锁止部件,其在所述罩体和所述叶片部件中的一方上被设置为向轴向进退移动自如;
第一锁止凹部,其设置在所述罩体和所述叶片部件中的另一方上,当所述叶片部件相对旋转到最前进角侧和最滞后角侧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时,所述第一锁止部件与该第一锁止凹部卡合;
第二锁止部件,其在所述罩体和所述叶片部件中的一方上被设置为向轴向进退移动自如;
第二锁止凹部,其设置在所述罩体和所述叶片部件中的另一方上,当所述叶片部件相对旋转到最前进角侧和最滞后角侧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时,所述第二锁止部件与该第二锁止凹部卡合;
第三锁止凹部,其相比所述第一锁止凹部设置在圆周方向的滞后角侧,通过所述第一锁止部件与该第三锁止凹部卡合而将叶片部件的相对旋转位置限制在最滞后角侧;
所述第一锁止凹部在卡合有所述第一锁止部件的状态下,允许该第一锁止部件向前进角方向移动规定量,限制向滞后角方向移动;
所述第二锁止凹部在卡合有所述第二锁止部件的状态下,允许该第二锁止部件向滞后角方向移动规定量,限制向前进角方向的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锁止部件和所述第二锁止部件中与各所述锁止凹部卡合的各前端部形成为圆柱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锁止部件和第二锁止部件能够任意地进退移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在专用的液压回路中设置的液压控制阀,对所述受压部进行液压的供给或排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多个所述前进角液压室、所述滞后角液压室和所述叶片,所述第一锁止部件和所述第二锁止部件设置在不同的叶片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燃机不依赖于点火开关的操作而自动地停止,在内燃机通过点火开关的操作而停止的情况下,以使所述第一锁止部件与所述第三锁止凹部卡合,并且维持所述第二锁止部件后退的状态的方式进行控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燃机通过电子控制器确认所述第一锁止部件插入所述第一锁止凹部或所述第三锁止凹部之后停止。
8.一种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罩体,其从曲轴被传递旋转力,内部具有动作室;
叶片部件,其固定在使进气门进行开闭动作的凸轮轴上,将所述动作室分隔成前进角液压室和滞后角液压室,并且,通过有选择地对所述前进角液压室和所述滞后角液压室进行工作油的供给或排出,该叶片部件相对所述罩体相对旋转到前进角侧或滞后角侧;
第一锁止部件,其在所述叶片部件上被设置为向轴向进退移动自如;
第一锁止凹部,其设置在所述罩体上,当所述叶片部件相对旋转到最前进角侧和最滞后角侧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时,所述第一锁止部件与该第一锁止凹部卡合;
第三锁止凹部,其相比所述罩体的所述第一锁止凹部设置在圆周方向的滞后角侧,通过所述第一锁止部件与该第三锁止凹部卡合而将所述叶片部件的相对旋转位置限制在最滞后角侧;
所述第一锁止凹部在卡合有所述第一锁止部件的状态下,前进角侧的内面和与该内面相对的所述第一锁止部件的外面成为非接触,并且,滞后角侧的内面和与该内面相对的第一锁止部件的外面抵接限制。
9.一种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驱动旋转体,其从曲轴被传递旋转力;
从动旋转体,其固定在使进气门进行开闭的凸轮轴上,该从动旋转体根据内燃机的动作状态以其与所述驱动旋转体的相对旋转角度处于规定角度范围内的方式旋转;
相位变更机构,其具有前进角液压室和滞后角液压室,通过有选择地对该两液压室进行工作油的供给或排出,使所述从动旋转体相对所述驱动旋转体相对旋转到前进角侧或滞后角侧;
第一锁止部件,其在所述驱动旋转体和所述从动旋转体中的一方上被设置为向轴向进退移动自如;
第一锁止凹部,其设置在所述驱动旋转体和所述从动旋转体中的另一方上,通过所述第一锁止部件与该第一锁止凹部卡合,使所述从动旋转体保持在最前进角侧和最滞后角侧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
第二锁止部件,其在所述驱动旋转体和所述从动旋转体中的一方上被设置为向轴向进退移动自如;
第二锁止凹部,其设置在所述驱动旋转体和所述从动旋转体中的另一方上,通过所述第二锁止部件与该第二锁止凹部卡合,使所述从动旋转体保持在最前进角侧和最滞后角侧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
第三锁止凹部,其相比所述第一锁止凹部设置在圆周方向的滞后角侧,通过所述第一锁止部件与该第三锁止凹部卡合,使所述从动旋转体的相对旋转位置限制在最滞后角侧;
所述第一锁止凹部在卡合有所述第一锁止部件的状态下,允许该第一锁止部件向前进角方向移动规定量,限制向滞后角方向移动;
所述第二锁止凹部在卡合有所述第二锁止部件的状态下,允许该第二锁止部件向滞后角方向移动规定量,限制向前进角方向移动。
CN201210032393.5A 2011-06-17 2012-02-14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287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34739A JP5763432B2 (ja) 2011-06-17 2011-06-17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2011-134739 2011-06-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28794A true CN102828794A (zh) 2012-12-19
CN102828794B CN102828794B (zh) 2016-06-15

Family

ID=47228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3239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28794B (zh) 2011-06-17 2012-02-14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20399B2 (zh)
JP (1) JP5763432B2 (zh)
CN (1) CN102828794B (zh)
DE (1) DE102012010858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61036A (zh) * 2013-03-21 2014-09-24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4295334A (zh) * 2013-07-15 2015-01-21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可变凸轮相位器
CN107614839A (zh) * 2015-05-20 2018-01-19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9312641A (zh) * 2016-08-10 2019-02-05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以及该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组装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41317B2 (ja) * 2012-02-08 2014-07-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DE102012205022A1 (de) * 2012-03-28 2013-10-02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ockenwellenversteller
JP6171423B2 (ja) * 2013-03-11 2017-08-0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JP6225725B2 (ja) * 2013-03-11 2017-11-0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US10151375B2 (en) * 2013-03-12 2018-12-11 Motus Labs, LLC Motorized gearbox mechanism
JP5928400B2 (ja) * 2013-04-09 2016-06-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6134398B2 (ja) * 2013-06-19 2017-05-24 ボーグワーナー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油圧により係合されるロックピンを備えた可変カムシャフトタイミング機構
JP6036860B2 (ja) * 2015-01-19 2016-11-30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フレックスフューエルエンジン
DE102017113518A1 (de) 2017-06-20 2018-04-05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Hydraulischer Nockenwellenversteller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39332A1 (en) * 2001-03-28 2002-10-03 Akihiko Takenaka Variable valve timing apparatus
US6477999B1 (en) * 1999-12-28 2002-11-12 Borgwarner Inc. Vane-type hydraulic variable camshaft timing system with lockout feature
CN101341314A (zh) * 2005-12-20 2009-01-07 谢夫勒两合公司 具有锁紧装置的凸轮轴调节器
JP2010195308A (ja) * 2009-02-26 2010-09-09 Toyota Motor Corp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制御装置
CN102052112A (zh) * 2009-10-28 2011-05-11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包括带有双锁定位置的凸轮相位器的发动机组件
WO2011055589A1 (ja) * 2009-11-04 2011-05-1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11655B1 (en) * 2000-01-21 2001-11-06 Borgwarner Inc. Multi-position variable cam timing system having a vane-mounted locking-piston device
JP4411814B2 (ja) * 2001-03-30 2010-02-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4687964B2 (ja) * 2005-08-31 2011-05-2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WO2011001702A1 (ja) * 2009-07-01 2011-01-0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JP2011134739A (ja) 2009-12-22 2011-07-07 Kyocera Corp セラミックパッケー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50480B2 (ja) * 2010-07-20 2014-07-1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5722743B2 (ja) * 2011-10-14 2015-05-27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77999B1 (en) * 1999-12-28 2002-11-12 Borgwarner Inc. Vane-type hydraulic variable camshaft timing system with lockout feature
US20020139332A1 (en) * 2001-03-28 2002-10-03 Akihiko Takenaka Variable valve timing apparatus
CN101341314A (zh) * 2005-12-20 2009-01-07 谢夫勒两合公司 具有锁紧装置的凸轮轴调节器
JP2010195308A (ja) * 2009-02-26 2010-09-09 Toyota Motor Corp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制御装置
CN102052112A (zh) * 2009-10-28 2011-05-11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包括带有双锁定位置的凸轮相位器的发动机组件
WO2011055589A1 (ja) * 2009-11-04 2011-05-1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61036A (zh) * 2013-03-21 2014-09-24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4061036B (zh) * 2013-03-21 2017-12-05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4295334A (zh) * 2013-07-15 2015-01-21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可变凸轮相位器
CN104295334B (zh) * 2013-07-15 2017-06-30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可变凸轮相位器
CN107614839A (zh) * 2015-05-20 2018-01-19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9312641A (zh) * 2016-08-10 2019-02-05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以及该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组装方法
CN109312641B (zh) * 2016-08-10 2021-02-09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以及该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组装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318218A1 (en) 2012-12-20
DE102012010858A1 (de) 2012-12-20
JP2013002373A (ja) 2013-01-07
JP5763432B2 (ja) 2015-08-12
US8720399B2 (en) 2014-05-13
CN102828794B (zh) 2016-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28794A (zh)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2465726A (zh)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JP6373464B2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US9133734B2 (en) Valve timing control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5471675B2 (ja) オイル圧制御装置
CN102337942A (zh) 内燃机的阀门定时控制装置
CN102865115A (zh) 用于配气正时控制装置的控制阀
US8955479B2 (en) Variable valve timing control apparatu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CN102588028A (zh)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2562202A (zh)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JP5916441B2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6368008B2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CN103670725A (zh)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202926421U (zh) 液压控制装置
CN104454063A (zh) 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
JP6267608B2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5980086B2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2005147152A (ja) 可変カムシャフトタイミングシステム
JP2009079475A (ja)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機構
US10837326B2 (en) Valve timing control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21067176A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15

Termination date: 2021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