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28308A - 一种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复合纱、纺纱方法及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复合纱、纺纱方法及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28308A
CN102828308A CN2012102147482A CN201210214748A CN102828308A CN 102828308 A CN102828308 A CN 102828308A CN 2012102147482 A CN2012102147482 A CN 2012102147482A CN 201210214748 A CN201210214748 A CN 201210214748A CN 102828308 A CN102828308 A CN 1028283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w
yarn
converge
traveller
ax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1474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28308B (zh
Inventor
于伟东
杜赵群
邓成亮
王东
于昊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Do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Do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21021474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828308B/zh
Publication of CN1028283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283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283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2830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复合纱、纺纱方法及其应用。该复合纱是至少以3个汇聚轴且至少有两个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汇聚点的双丝束和丝网与短纤维须条6轴系复合的双束网复合纱,可织造纹理清晰、柔软耐磨、强度高、抗起毛起球、美观舒适的织物和高档精细面料。实现该复合纱的纺纱方法是采用具有展丝功能的分劈器和左、右展丝器,使2束长丝经分劈器不对称地分为22束,其中两束直接喂入前罗拉钳口,另两束进入各自展丝器展成丝网后,喂入前罗拉钳口并在加捻三角区形成对两短纤维须条的丝束增强、丝网保护并多级汇聚复合的双束网复合纱。该方法适于超短、易掉屑、易飞花纤维和偏短、偏弱回用纤维的保护式、柔软光洁高支复合纱的纺纱。

Description

一种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复合纱、纺纱方法及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复合纱,该复合纱的纺纱方法,该复合纱及该纺纱方法的应用,属于环锭纺纱领域内的长丝束分劈成束成网的保护式复合纺纱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纺织业的快速发展,在纺织加工过程中的落棉、落毛等偏短、偏弱类纤维增加;回用纺织品所得纤维在长度和强度上同原纤维相比,都有一定差距;新的一些超短、脆弱纤维,如木棉、羽绒等,开始被关注和利用。而这些偏短、偏弱类的纤维纺出的纱线强力低,且毛羽多。这样就导致这一类偏短、偏弱的纤维不能被充分利用。
同时,现有长丝加工中为方便和高产,均生产较粗的长丝,常规品种的线密度值大于30D(旦尼尔)。若纺高支纱,即大于等于80S(公支)的纱,一根长丝束本身的就会占复合纱质量的30%以上。故两束常规长丝几乎要占到复合纱质量的60%以上,单根短纤维须条就达150S以上,若两根短纤维须条就是300S以上,这几乎是无法均匀牵伸成纱的,因为只有几根到十几根短纤维。因此,选用低旦数≤20D的长丝,甚至再分束为10D以下的长丝束,是纺制高支或超细支(≥120S)纱的必须。
有关长丝束分劈为准单层长丝层的未见报道,相近的专利如马强的专利连续纤维束分散装置(专利公开号CN1811025A)是无规分散、不是分成准单层,其主要由空气分离器和梳理器组成,空气分离器中有中空筒体,其上端口有分丝腔,分丝腔底面为分布有若干通气孔的分丝板,梳理器中装有梳理槽,这种气体分离方式根本不适于短纤维须条的纺纱,因为会加大飞花和须条的紊乱。余明伟的专利将丝束分解为平行单丝的收/放卷设备及方法(专利号公开号CN1884026A)由分筘器和张力控制装置组成,通过张力控制装置控制张力,通过分丝筘的分离作用将丝束分解成平行单丝。Joseph Lee Lifke的专利束纤维分的离方法与装置(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PEREADING FIBER BUNDLES)(专利号:US6049956)由数个分散鼓组成,通过改变分散鼓两端圆片的角度来使纤维束分散开,该方法设备机械部件多、机械协同性要求高。
上述各相关方法,其一,都是以可纺性优秀的纤维为对象、改变成纱风格和花式或高支化为目的的纺纱,无法针对可纺性差或根本无法纺纤维的进行纺纱;其二,不适于偏短偏弱纤维的高支化、甚至超高支化的复合纺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纱,该复合纱能够解决在通用环锭纺纱机上,采用较少长丝对偏短、偏弱、难纺、甚至传统纺纱不可纺纤维的低耗、高效、防飞花、掉毛和起毛的增强与保护式的复合纺纱的问题,是一种高制成率的、高支甚至超细支柔软光洁复合纱。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复合纱的纺纱方法。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复合纱及上述纺纱方法的应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复合纱,其特征在于:为左右两路丝束/短纤维须条/丝网3轴系的多级、多汇聚轴非等汇聚点复合而成的6轴系复合结构,该6轴系复合结构至少是以3个一级汇聚轴且至少有两级和两个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汇聚点的双丝束和丝网与短纤维须条复合而成的双束网复合纱,其中的级是指6轴系复合结构的纤维出前罗拉钳口后,其中的某一轴系为第i次汇聚,称第i级;汇聚轴为汇聚三角区的两条边,汇聚三角区的顶点为汇聚点;
依据由前罗拉钳口输出的不同轴的丝束、丝网和短纤维须条中轴的总数,即最初须汇聚的轴数,分为四种基本形式:即三汇聚轴结构双束网复合纱、四汇聚轴结构双束网复合纱、五汇聚轴结构双束网复合纱及六汇聚轴结构双束网复合纱,其中:
三汇聚轴结构双束网复合纱只有二级汇聚形式,即3+2+1结构形式,其中,3表示上行丝束和下托丝网或下行丝束和上盖丝网同轴夹持短纤维须条的汇聚轴,即丝束/丝网/短纤维须条的同轴或其中的上行丝束或下行丝束紧靠短纤维须条的一侧;所述的2表示一丝网同轴下托或上盖短纤维须条的汇聚轴,即丝网/短纤维须条的同轴,或一上行丝束或下行丝束同轴夹持短纤维须条的汇聚轴,或上行丝束或下行丝束紧靠短纤维须条的一侧夹持短纤维须条的汇聚轴,即丝束/短纤维须条的同轴或平行紧靠;1表示一作上或下包缠的丝束或一作上或下包缠的丝网的汇聚轴;+表示两汇聚轴的汇聚复合,只要该汇聚复合发生即为第一级汇聚复合轴,另一个+表示所剩的汇聚轴与第一级汇聚复合轴的汇聚复合,可得三汇聚轴双束网复合纱;
四汇聚轴结构双束网复合纱分为二级汇聚形式和三级汇聚形式,其中,二级汇聚形式分为(2+1)×2结构形式、3+(1+1+1)结构形式和(2+1+1)+2结构形式,其中,()表示在其内的汇聚复合为第一级汇聚复合,(2+1)×2结构形式中的1表示一作上或下包缠的丝束或一作上或下包缠的丝网,3+(1+1+1)结构形式和(2+1+1)+2结构形式中的1表示一作上或下包缠的丝束或一作上或下包缠的丝网或一短纤维须条的汇聚轴,其中,第一级汇聚复合必须包括短纤维须条,×2表示两个汇聚复合结构的汇聚轴汇聚复合,但两个汇聚轴的汇聚点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四汇聚轴结构双束网复合纱的三级汇聚形式分为2+(1+2)+1结构形式或(2+1)+2+1结构形式、2×2+1+1结构形式和3+(1+1)+1结构形式三种结构形式,其中,(1+1)中的1表示一作上或下包缠的丝束或一作上或下包缠的丝网或一短纤维须条的汇聚轴,第一级汇聚复合必须包括短纤维须条;
五汇聚轴结构双束网复合纱分为二级汇聚形式、三级汇聚形式和四级汇聚形式三种结构形式,其中,二级汇聚形式又分为第二级汇聚复合为两复合轴汇聚,包括2+1×4结构形式、(2+1)+1×3结构形式及(2+1+1)+(1+1)结构形式;第二级汇聚复合为三轴汇聚的,包括[(2+1)+(1+1)+1]结构形式、[2+(1+1+1)+1]结构形式、[1+(2+1+1)+1]结构形式;第二级汇聚复合为四轴汇聚的,包括[2+1+(1+1)+1]结构形式、[(2+1)+1+1+1]结构形式,其中[]表示在其内的汇聚复合为第二级汇聚复合;
五汇聚轴结构的三级汇聚形式又分为(2+1)+[(1+1)+1]结构形式、[(2+1)+(1+1)]+1结构形式和[(2+1)+1]+(1+1)结构形式;
五汇聚轴结构的三级汇聚形式只有2+1+1+1+1结构形式,一旦某一位置发生第一级汇聚,所述的第一级汇聚复合必须包括短纤维须条,便依左右相邻的距离依次作更高级数的汇聚复合;
六汇聚轴结构的二级汇聚形式、三级汇聚形式、四级汇聚形式和五级汇聚形式,其中,二级汇聚形式、三级汇聚形式及五级汇聚形式和五汇聚轴结构一致,四级汇聚形式分为{[(1+1)+1]+(1+1)}+1结构形式和{[(1+1)+1]+1}+(1+1)结构形式,{}表示在其内的汇聚复合为第三级汇聚复合。
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上述的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复合纱的复合纺纱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为:
第一步、在普通环锭细纱机上安装自带可移动定位导纱钩的分劈机构、可调节丝束张力的一对张力机构、可将网丝束展开成丝网的一对展丝器,并使这对展丝器紧贴前罗拉以获得引导长丝的驱动力,其中,展丝器分为左展丝器及右展丝器;
第二步、取长丝两束,分为左路行进的左长丝及右路行进的右长丝,由分劈机构分别将左长丝及右长丝作展开铺平,得左展开丝层及右展开丝层,再将左展开丝层分劈为线密度不等的左丝束与左网丝束,同时,将右展开丝层分劈为线密度不等的右丝束与右网丝束,其中,线密度是单位长度的质量;
第三步、将分劈后的左丝束及右丝束经张力机构调整张力后,再紧贴前上罗拉喂入或紧贴前下罗拉喂入,此为第一轴;将左网丝束及右网丝束分别对中喂入左展丝器及右展丝器,使左网丝束及右网丝束展开成准单层的左丝网及右丝网,再由左展丝器及右展丝器与前下罗拉或前上罗拉夹持处并紧贴前下罗拉或前上罗拉输出,此为第二轴;
第四步、第一轴的左丝束及右丝束从上、或下、或从侧边紧靠或分开;第二轴的左网丝束及右网丝束从下、或上、或从侧边;作为第三轴的短纤维须条的左路须条及右路须条分别经左集束器及右集束器居中,同步喂入前罗拉钳口,左路须条与上行或下行的左丝束和/或与下引或直行的左丝网形成同轴或不同轴的叠层或分布排列;右路须条与上行或下行的右丝束和/或与下引或直行的右丝网形成同轴或不同轴的叠层或分布排列;出前罗拉钳口后,在加捻作用下形成至少有两级汇聚的多级加捻三角区;不同轴系的纤维在汇聚点复合,并在最终汇聚点所有轴系纤维的汇聚点处,复合成丝束增强、丝网裹缠的双束网复合纱。
优选地,所述分劈机构包括左对中导纱钩及右对中导纱钩,所述左长丝及所述右长丝分别经左对中导纱钩及右对中导纱钩对中进入展丝辊上的左人字形展丝区及右人字形展丝区作展开铺平,展丝辊套接在可前后、左右移动的辊轴上,还包括带有流线型尖端的左分劈杆及右分劈杆,所述左展开丝层由左分劈杆分劈为所述左丝束及所述左网丝束,所述右展开丝层由右分劈杆分劈为所述右丝束与所述右网丝束,左分劈杆及右分劈杆接装在能左右移动的移动杆上,通过左导纱钩及右导纱钩可各自的上下移动,以调节所述左长丝及所述右长丝分别在展丝辊的左人字形展丝区及右人字形展丝区上的包围角θ1,以提高展丝效果,通过左分劈杆及右分劈杆的左右移动,以确定所述左长丝及所述右长丝分劈后的所述左丝束与所述左网丝束的左路线密度比和所述右丝束与所述右网丝束的右路线密度比,左路线密度比和/或右路线密度比为2∶8~8∶2,通过辊轴的前后、左右移动与移动杆同步,以调节分劈器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张力机构包括左张力盘及右张力盘,由左张力盘及右张力盘分别对所述左丝束及所述右丝束的张力进行调整,左张力盘及右张力盘分别套接在左轴套及右轴套上,左轴套及右轴套上穿设于定位杆上,定位杆与上下、前后移动的张力盘移架相连,在左轴套及右轴套上分别固接有左上行导丝钩及右上行导丝钩或左下行导丝钩及右下行导丝钩构成,所述左丝束及所述右丝束分别经左上行导丝钩及右上行导丝钩紧贴所述前上罗拉喂入或再经左下行导丝钩及右下行导丝钩紧贴所述前下罗拉喂入;
通过左轴套及右轴套在定位杆上各自作左右移动,以同步调节左张力盘及右张力盘和左上行导丝钩及右上行导丝钩或左下行导丝钩及右下行导丝钩的位置,即控制所述左丝束及所述右丝束的位置和间距;左上行导丝钩及右上行导丝钩和左下行导丝钩及右下行导丝钩可固定在左轴套及右轴套的不同角度位置上来改变所述左丝束及所述右丝束分别在左张力盘及右张力盘上的左包围角θL和右包围角θR,以调节所述左丝束及所述右丝束的张力;定位杆通过张力盘移架作左右移动同步调节所述左丝束及所述右丝束的位置,作上下、前后移动,调整上行的所述左丝束及所述右丝束与所述前上罗拉的包围角α1;或调整下行的所述左丝束及所述右丝束与所述前下罗拉的包围角α2;定位杆是六角形直杆;左上行导丝钩及右上行导丝钩或左下行导丝钩及右下行导丝钩为左、右手对称的一对,其固接在左轴套及右轴套上,为两枝杈型,其中一枝杈连接单圈的左上导纱钩及右上导纱钩,另一枝杈连接将所述左丝束及所述右丝束弯曲下引的左下滑杆及右下滑杆,左下滑杆及右下滑杆的另一头分别为左下导纱钩及右下导纱钩。
优选地,所述展丝器包括左下引导丝钩及右下引导丝钩或左直行导丝钩及右直行导丝钩,所述左网丝束及所述右网丝束分别经左下引导丝钩及右下引导丝钩或左直行导丝钩及右直行导丝钩对中喂入所述左展丝器中左展丝辊上的左中线及右展丝器中右展丝辊上的右中线,使所述左网丝束及所述右网丝束展开成准单层的所述左丝网及所述右丝网,所述左丝网及所述右丝网再分别绕经与所述前下罗拉或所述前上罗拉紧贴的左驱动辊及右驱动辊,由左驱动辊及右驱动辊与前下罗拉或前上罗拉夹持处并紧贴所述前下罗拉或所述前上罗拉输出;
在左展丝辊及右展丝辊的表面均刻有对称的人字形螺纹槽,所有人字形螺纹槽的顶点的连线分别为左中线及右中线;左下引导丝钩与右下引导丝钩是左、右手对称的一对,其结构分别与所述左下行导丝钩及所述右下行导丝钩相同;左直行导丝钩及右直行导丝钩为单圈导丝钩;
通过左下引导丝钩及右下引导丝钩或左直行导丝钩及右直行导丝钩的作上下、前后移动,以调节所述左网丝束及所述右网丝束对左展丝辊及右展丝辊的包围角θ2
优选地,所述长丝取与所述短纤维须条化学成分相同的长丝。
优选地,所述长丝为无捻的人造纤维长丝、合成纤维长丝和天然蚕丝一种或两种。
优选地,所述短纤维须条是由纺织常用短纤维制成的粗纱条,经由环锭纺细纱机上的后罗拉喂入,再经皮圈罗拉的牵伸所得到。
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上述的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复合纱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织造成纹理清晰、结构稳定、柔软耐磨、强度高、抗起毛起球、美观舒适的织物和精细高档面料。
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上述的复合纺纱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超短、易掉屑、易飞花纤维和偏短、偏弱回用纤维的保护式、柔软光洁高支复合纱的纺纱。
本发明的原理是将两束长丝分两路并分别非对称地分劈为丝束和丝网,以此2×2轴系的丝束和丝网对两短纤维须条分别进行同轴或平行增强和裹缠保护的6轴系复合纺纱。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能对长丝束作非对称无损的分劈和展开丝网,以及调控6轴系纤维的位置及长丝张力的纺纱机构与工艺。
本发明的特点在于:①仅在普通细纱机上增加一分劈器和一对展纱器,就解决了偏短偏弱、可纺性差、或不可纺纤维的高制成率、低毛羽量的光洁复合纱的纺纱问题,方法简捷、机构实用、安装方便、可控可调;②带有分劈器,可将长丝束分劈成两束,展开成网保护,使长丝用量减少一半,可纺支数更高;③通过调整展纱器可以方便、快捷地将长丝束展开成丝网并对短纤裹缠,以达成纱结构的稳定;④可实现对不可纺纤维如木棉和回用纤维如落棉的短纤维须条的保护,达到连续、增强、低飞花、掉毛和起毛的纺纱,当然也适于常用纤维更高支的纺纱;⑤所得光洁复合纱,可织造成纹理清晰、结构稳定、断裂强度和撕破强度高,抗起毛起球、耐磨、光泽好、美观舒适的织物和精细高档面料等。
附图说明
图1为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复合纺纱机构原理图;
图2为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复合纺纱机构原理侧视图;
图3为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复合纺纱机构的下行导纱钩结构示意图;
图4a为三汇聚轴同轴3+(2+1)结构的汇聚形式与双束网复合纱结构示意图;
图4b为三汇聚轴同轴1+(2+3)结构的汇聚形式与双束网复合纱结构示意图;
图4c为三汇聚轴对称紧靠3+(1+2)结构的汇聚形式与双束网复合纱结构示意图;
图4d为三汇聚轴同向紧靠(2+3)+1结构的汇聚形式与双束网复合纱结构示意图;
图4e为三汇聚轴同轴、紧靠组合的3+(2+1)结构的汇聚形式与成纱结构示意图;
图4f为三汇聚轴紧靠与分开组合的3+(1+2)结构的汇聚形式与成纱结构示意图;
图5a为四汇聚轴同轴束网互换的(2+1)×2结构的汇聚形式与成纱结构示意图;
图5b为四汇聚轴左紧靠对称排布的3+(1+1+1)结构的汇聚形式与成纱结构示意图;
图5c为四汇聚轴右紧靠与同轴网的(2+1+1)+2结构的汇聚形式与成纱结构示意图;
图5d为四汇聚轴网裹与双束对称紧靠2+(1+2)+1结构的汇聚形式与成纱结构示意图;
图5e为四汇聚轴上盖网裹与下行同轴2×2+1+1结构的汇聚形式与成纱结构示意图;
图5f为四汇聚轴紧靠网裹与束下缠3+(1+1)+1结构的汇聚形式与成纱结构示意图;
图6a为五汇聚轴二级在第二级为两复合轴汇聚结构的汇聚形式与成纱结构示意图;
图6b为五汇聚轴二级在第二级为四轴汇聚结构的汇聚形式与成纱结构示意图;
图6c为五汇聚轴三级(2+1)+[(1+1)+1]结构的汇聚形式与成纱结构示意图;
图6d为五汇聚轴三级[(2+1)+(1+1)]+1结构的汇聚形式与成纱结构示意图;
图6e为五汇聚轴三级[(2+1)+1]+(1+1)结构的汇聚形式与成纱结构示意图;
图6f为五汇聚轴四级2+1+1+1+1结构的汇聚形式与成纱结构示意图;
图7a为六汇聚轴二级(1+1+1)+(1+1+1)结构的汇聚形式与成纱结构示意图;
图7b为六汇聚轴三级[(1+1)+1+(1+1)]+1结构的汇聚形式与成纱结构示意图;
图7c为六汇聚轴三级(1+1+1)+(1+1)+1结构的汇聚形式与成纱结构示意图;
图7d为六汇聚轴四级1+(1+1+1)+1+1结构的汇聚形式与成纱结构示意图;
图7e为六汇聚轴四级(1+1)+{1+[1+(1+1)]}结构的汇聚形式与成纱结构示意图;
图7f为六汇聚轴五级1+(1+1)+1+1+1结构的汇聚形式与成纱结构示意图。
图中:1-长丝;1L-左右长丝、1R-右长丝;11L-左展开丝层、11R-右展开丝层;12-丝束;12L-左丝束、12R-右丝束;13-网丝束;13L-左网丝束、13R-右网丝束;14L-左丝网、14R-右丝网;
2-分劈机构;21-定位导纱钩;21L-左对中导纱钩、21R-右对中导纱钩;22-展丝辊;22L-左人字形展丝区、22R-右人字形展丝区;23-辊轴;24L-左分劈杆、24R-右分劈杆;25-分劈点;25L-左分劈点、25R-右分劈点;26-移动杆;
3-张力机构;31-张力盘;31L-左张力盘、31R-右张力盘;32-轴套;32L-左轴套、32R-右轴套;33-定位杆;34-张力盘移架;35-上行导纱钩;35L-左上行导纱钩、35R-右上行导纱钩;37-上导纱钩;38-下滑杆;39-下导纱钩;
4-展丝器;4L-左展丝器、4R-右展丝器;41L-左下引导丝钩、41R-右下引导丝钩;42L-左展丝辊、42R-右展丝辊;43L-左中线、43R-右中线;44L-左驱动辊、44R-右驱动辊;45L-左直行导丝钩、45R-右直行导丝钩;
5-前罗拉;51-前上罗拉;52-前下罗拉;53-前罗拉钳口;
6-短纤维须条;61L-左路须条、61R-右路须条;62-粗纱条;63L-左集束器、63R-右集束器;
7-双束网复合纱;8-皮圈罗拉;9-后罗拉;
Tij-汇聚三角区,其下标i表示第i级,j表示第i级的汇聚三角区数亦即汇聚点数;Pij-汇聚三角区Tij的汇聚点;Cik-第i级的汇聚轴,其下标k为在第i级的汇聚轴编号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结合图1、图2及图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复合纱的复合纺纱方法,其步骤为:
第一步、在普通环锭细纱机上安装自带可移动定位导纱钩21的分劈机构2、可调节丝束12张力的一对张力机构3、可将网丝束13展开成丝网14的一对展丝器4,并使这对展丝器4紧贴前罗拉5以获得引导长丝1的驱动力,其中,展丝器4分为左展丝器4L及右展丝器4R;
第二步、取长丝1两束,分为左路行进的左长丝1L及右路行进的右长丝1R,由分劈机构2分别将左长丝1L及右长丝1R作展开铺平,得左展开丝层11L及右展开丝层11R,再将左展开丝层11L分劈为线密度不等的左丝束12L与左网丝束13L,同时,将右展开丝层11R分劈为线密度不等的右丝束12R与右网丝束13R,其中,线密度是单位长度的质量;
第三步、将分劈后的左丝束12L及右丝束12R经张力机构3调整张力后,再紧贴前上罗拉51喂入或紧贴前下罗拉52喂入,此为第一轴I;将左网丝束13L及右网丝束13R分别对中喂入左展丝器4L及右展丝器4R,使左网丝束13L及右网丝束13R展开成准单层的左丝网14L及右丝网14R,再由左展丝器4L及右展丝器4R与前下罗拉52或前上罗拉51夹持处并紧贴前下罗拉52或前上罗拉51输出,此为第二轴II;
第四步、第一轴I的左丝束12L及右丝束12R从上、或下、或从侧边紧靠或分开;第二轴II的左网丝束13L及右网丝束13R从下、或上、或从侧边;作为第三轴III的短纤维须条6的左路须条61L及右路须条61R分别经左集束器63L及右集束器63R居中,同步喂入前罗拉钳口53,左路须条61L与上行或下行的左丝束12L和/或与下引或直行的左丝网14L形成同轴或不同轴的叠层或分布排列;右路须条61R与上行或下行的右丝束12R和/或与下引或直行的右丝网14R形成同轴或不同轴的叠层或分布排列;出前罗拉钳口53后,在加捻作用下形成至少有两级汇聚的多级加捻三角区;不同轴系的纤维在汇聚点复合,并在最终汇聚点所有轴系纤维的汇聚点处,复合成丝束增强、丝网裹缠的双束网复合纱7。
其中,所述分劈机构2包括左对中导纱钩21L及右对中导纱钩21R,所述左长丝1L及所述右长丝1R分别经左对中导纱钩21L及右对中导纱钩21R对中进入展丝辊22上的左人字形展丝区22L及右人字形展丝区22R作展开铺平,展丝辊22套接在可前后、左右移动的辊轴23上,还包括带有流线型尖端的左分劈杆24L及右分劈杆24R,所述左展开丝层11L由左分劈杆24L分劈为所述左丝束12L及所述左网丝束13L,所述右展开丝层11R由右分劈杆24R分劈为所述右丝束12R与所述右网丝束13R,左分劈杆24L及右分劈杆24R接装在能左右移动的移动杆26上,通过左导纱钩21L及右导纱钩21R可各自的上下移动,以调节所述左长丝1L及所述右长丝1R分别在展丝辊22的左人字形展丝区22L及右人字形展丝区22R上的包围角θ1,以提高展丝效果,通过左分劈杆24L及右分劈杆24R的左右移动,以确定所述左长丝1L及所述右长丝1R分劈后的所述左丝束12L与所述左网丝束13L的左路线密度比和所述右丝束12R与所述右网丝束13R的右路线密度比,左路线密度比和/或右路线密度比为2∶8~8∶2,通过辊轴23的前后、左右移动与移动杆26同步,以调节分劈器2的位置。
所述张力机构3包括左张力盘31L及右张力盘31R,由左张力盘31L及右张力盘31R分别对所述左丝束12L及所述右丝束12R的张力进行调整,左张力盘31L及右张力盘31R分别套接在左轴套32L及右轴套32R上,左轴套32L及右轴套32R上穿设于定位杆33上,定位杆33与上下、前后移动的张力盘移架34相连,在左轴套32L及右轴套32R上分别固接有左上行导丝钩35L及右上行导丝钩35R或左下行导丝钩及右下行导丝钩构成,所述左丝束12L及所述右丝束12R分别经左上行导丝钩35L及右上行导丝钩35R紧贴所述前上罗拉51喂入或再经左下行导丝钩36L及右下行导丝钩36R紧贴所述前下罗拉52喂入;
通过左轴套32L及右轴套32R在定位杆33上各自作左右移动,以同步调节左张力盘31L及右张力盘31R和左上行导丝钩35L及右上行导丝钩35R或左下行导丝钩及右下行导丝钩的位置,即控制所述左丝束12L及所述右丝束12R的位置和间距;左上行导丝钩35L及右上行导丝钩35R和左下行导丝钩及右下行导丝钩可固定在左轴套32L及右轴套32R的不同角度位置上来改变所述左丝束12L及所述右丝束12R分别在左张力盘31L及右张力盘31R上的左包围角θL和右包围角θR,以调节所述左丝束12L及所述右丝束12R的张力;定位杆33通过张力盘移架34作左右移动同步调节所述左丝束12L及所述右丝束12R的位置,作上下、前后移动,调整上行的所述左丝束12L及所述右丝束12R与所述前上罗拉51的包围角α1;或调整下行的所述左丝束12L及所述右丝束12R与所述前下罗拉52的包围角α2;定位杆33是六角形直杆;左上行导丝钩35L及右上行导丝钩35R或左下行导丝钩及右下行导丝钩为左、右手对称的一对,其固接在左轴套32L及右轴套32R上,为两枝杈型,其中一枝杈连接单圈的左上导纱钩及右上导纱钩,另一枝杈连接将所述左丝束12L及所述右丝束12R弯曲下引的左下滑杆及右下滑杆,左下滑杆及右下滑杆的另一头分别为左下导纱钩及右下导纱钩。
所述展丝器4包括左下引导丝钩41L及右下引导丝钩41R或左直行导丝钩45L及右直行导丝钩45R,所述左网丝束13L及所述右网丝束13R分别经左下引导丝钩41L及右下引导丝钩41R或左直行导丝钩45L及右直行导丝钩45R对中喂入所述左展丝器4L中左展丝辊42L上的左中线43L及右展丝器4R中右展丝辊42R上的右中线43R,使所述左网丝束13L及所述右网丝束13R展开成准单层的所述左丝网14L及所述右丝网14R,所述左丝网14L及所述右丝网14R再分别绕经与所述前下罗拉52或所述前上罗拉51紧贴的左驱动辊44L及右驱动辊44R,由左驱动辊44L及右驱动辊44R与前下罗拉52或前上罗拉51夹持处并紧贴所述前下罗拉52或所述前上罗拉51输出;
在左展丝辊42L及右展丝辊42R的表面均刻有对称的人字形螺纹槽,所有人字形螺纹槽的顶点的连线分别为左中线43L及右中线43R;左下引导丝钩41L与右下引导丝钩41R是左、右手对称的一对,其结构分别与所述左下行导丝钩35L及所述右下行导丝钩35R相同;左直行导丝钩45L及右直行导丝钩45R为单圈导丝钩;
通过左下引导丝钩41L及右下引导丝钩41R或左直行导丝钩45L及右直行导丝钩45R的作上下、前后移动,以调节所述左网丝束13L及所述右网丝束13R对左展丝辊42L及右展丝辊42R的包围角θ2
所述长丝1为无捻的人造纤维长丝、合成纤维长丝和天然蚕丝一种或两种,优选地,取与所述短纤维须条6化学成分相同的长丝。
所述短纤维须条6是由纺织常用短纤维制成的粗纱条62,经由环锭纺细纱机上的后罗拉9喂入,再经皮圈罗拉8的牵伸所得到。
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复合纱,为左右两路丝束/短纤维须条/丝网3轴系的多级、多汇聚轴非等汇聚点复合而成的6轴系复合结构,该6轴系复合结构至少是以3个一级汇聚轴且至少有两级和两个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汇聚点的双丝束和丝网与短纤维须条复合而成的双束网复合纱,其中的级是指6轴系复合结构的纤维出前罗拉钳口(53)后,其中的某一轴系为第i次汇聚,称第i级;汇聚轴为汇聚三角区的两条边,汇聚三角区的顶点为汇聚点;
依据由前罗拉钳口(53)输出的不同轴的丝束、丝网和短纤维须条中轴的总数,即最初须汇聚的轴数,分为四种基本形式:即三汇聚轴结构双束网复合纱、四汇聚轴结构双束网复合纱、五汇聚轴结构双束网复合纱及六汇聚轴结构双束网复合纱,其中:
三汇聚轴结构双束网复合纱只有二级汇聚形式,即3+2+1结构形式,该结构形式如图4a至图4f所示。其中,3表示上行丝束和下托丝网或下行丝束和上盖丝网同轴夹持短纤维须条的汇聚轴,即丝束/丝网/短纤维须条的同轴或其中的上行丝束或下行丝束紧靠短纤维须条的一侧;所述的2表示一丝网同轴下托或上盖短纤维须条的汇聚轴,即丝网/短纤维须条的同轴,或一上行丝束或下行丝束同轴夹持短纤维须条的汇聚轴,或上行丝束或下行丝束紧靠短纤维须条的一侧夹持短纤维须条的汇聚轴,即丝束/短纤维须条的同轴或平行紧靠;1表示一作上或下包缠的丝束或一作上或下包缠的丝网的汇聚轴;+表示两汇聚轴的汇聚复合,只要该汇聚复合发生即为第一级汇聚复合轴,另一个+表示所剩的汇聚轴与第一级汇聚复合轴的汇聚复合,可得三汇聚轴双束网复合纱;
四汇聚轴结构双束网复合纱分为二级汇聚形式和三级汇聚形式,其中,二级汇聚形式分为(2+1)×2结构形式(如图5a所示)、3+(1+1+1)结构形式(如图5b所示)和(2+1+1)+2结构形式(如图5c所示),其中,()表示在其内的汇聚复合为第一级汇聚复合,(2+1)×2结构形式中的1表示一作上或下包缠的丝束或一作上或下包缠的丝网,3+(1+1+1)结构形式和(2+1+1)+2结构形式中的1表示一作上或下包缠的丝束或一作上或下包缠的丝网或一短纤维须条的汇聚轴,其中,第一级汇聚复合必须包括短纤维须条,×2表示两个汇聚复合结构的汇聚轴汇聚复合,但两个汇聚轴的汇聚点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四汇聚轴结构双束网复合纱的三级汇聚形式分为2+(1+2)+1结构形式(如图5d所示)或(2+1)+2+1结构形式、2×2+1+1结构形式(如图5e所示)和3+(1+1)+1结构形式(如图5f所示)三种结构形式,其中,(1+1)中的1表示一作上或下包缠的丝束或一作上或下包缠的丝网或一短纤维须条的汇聚轴,第一级汇聚复合必须包括短纤维须条;
五汇聚轴结构双束网复合纱分为二级汇聚形式、三级汇聚形式和四级汇聚形式三种结构形式,其中,二级汇聚形式又分为第二级汇聚复合为两复合轴汇聚(如图6a所示),包括2+1×4结构形式、(2+1)+1×3结构形式及(2+1+1)+(1+1)结构形式;第二级汇聚复合为三轴汇聚的,包括[(2+1)+(1+1)+1]结构形式、[2+(1+1+1)+1]结构形式、[1+(2+1+1)+1]结构形式;第二级汇聚复合为四轴汇聚的(如图6b所示),包括[2+1+(1+1)+1]结构形式、[(2+1)+1+1+1]结构形式,其中[]表示在其内的汇聚复合为第二级汇聚复合;
五汇聚轴结构的三级汇聚形式又分为(2+1)+[(1+1)+1]结构形式(如图6c所示)、[(2+1)+(1+1)]+1结构形式(如图6d所示)和[(2+1)+1]+(1+1)结构形式(如图6e所示);
五汇聚轴结构的三级汇聚形式只有2+1+1+1+1结构形式(如图6f所示),一旦某一位置发生第一级汇聚,所述的第一级汇聚复合必须包括短纤维须条,便依左右相邻的距离依次作更高级数的汇聚复合;
六汇聚轴结构的二级汇聚形式(如图7a所示)、三级汇聚形式(如图7b至图7c所示)、四级汇聚形式(如图7d至图7e所示)和五级汇聚形式(如图7f所示),其中,二级汇聚形式、三级汇聚形式及五级汇聚形式和五汇聚轴结构一致,四级汇聚形式分为{[(1+1)+1]+(1+1)}+1结构形式和{[(1+1)+1]+1}+(1+1)结构形式,{}表示在其内的汇聚复合为第三级汇聚复合。
不等汇聚点的多级汇聚复合纺纱,主要是通过丝束、丝网和短纤维须条同轴、或紧靠或分开的距离和左右位置,以及长丝的张力来控制其汇聚的发生,上述条件变化,汇聚级数、汇聚点、汇聚轴都可能变化。下述实施例1~5仅是挑选其中最为典型、或最难实现的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复合纺纱的实例,涉及本发明所述的3~6汇聚轴形式。应该说,汇聚轴数越多、汇聚的控制要求越高,即位置、间距和张力的控制要求越高。具体实施例1~5是对不同纤维及其线密度,即选择不同的长丝、不同的粗纱条和不同的复合比例及不同复合纺纱工艺参数,即长丝的张力、锭速、前罗拉转速,纺纱捻度。进行按本发明的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复合纺纱方法的纺纱,并纺制成高支的光洁复合纱。
采用单侧毛羽计数法测定复合纱的毛羽,所得的光洁复合纱的毛羽指数(F),指单位长度纱线内单侧面上伸出长度超过某设定长度的毛羽累计数(根/m)F=A+Be-Cl,l为毛羽的设定伸出长度(mm),A、B、C为试验常数;断裂强度(P),考虑纤维粗细不同,表示纤维抵抗外力破坏能力的指标,单位(cN/tex);断裂伸长率ε=(L-L0)/L0=ΔL/L0,其中,L0为原长,L为拉伸断裂时的试样长度,ΔL为绝对伸长值,断裂伸长率表示材料断裂时伸长变形能力的大小。
实施例1:回用棉(落棉)与粘胶长丝三汇聚轴复合纺纱
采用本发明的用于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复合纺纱方法,将两股粘胶长丝束按上述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分束展丝方法进行展纱,而后在前罗拉钳口处与回用棉纤维须条进行三汇聚轴同轴3+(2+1)结构的汇聚复合纺纱,形成光洁复合纱,具体工艺参数如下表所示,纺制的纱线的汇聚形式与成纱结构如图4a所示,长丝对短纤维的裹缠保护和增强均较优。所纺成的光洁复合纱,其成纱的毛羽指数、捻回角、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及纱条细度不匀率见下表所列。其中纺纱制成率很高,表示飞花、掉屑、断头等纤维丢失很少;毛羽数也很少,表示成纱的光洁度好;千锭时断头率因长丝的连续和保护而极低,表示成纱加工的可纺性好和加工效率高。纺纱过程无明显的纤维丢失和飞花,钢领圈、板干净,证明此夹持保护式复合纺纱的有效性。
实施例2:短毛与蚕丝三汇聚轴复合纺纱
采用本发明的用于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复合纺纱方法,将两股蚕丝长丝束按上述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分束展丝方法进行展纱,而后在前罗拉钳口处与短毛纤维须条进行三汇聚轴对称紧靠3+(1+2)结构的汇聚复合纺纱,形成光洁复合纱,具体工艺参数如下表所示,纺制的汇聚形式与成纱结构如图4c所示,长丝对短纤维的裹缠保护及侧向筑坝保护与增强均较优。所纺成的光洁复合纱,其成纱的毛羽指数、捻回角、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及纱条细度不匀率见下表所列。其中纺纱制成率很高,表示飞花、掉屑、断头等纤维丢失很少;毛羽数也很少,表示成纱的光洁度好;千锭时断头率因长丝的连续和保护而极低,表示成纱加工的可纺性好和加工效率高。纺纱过程无明显的纤维丢失和飞花,钢领圈、板干净,证明此夹持保护式复合纺纱的有效性。
实施例3:木棉/PTT长丝四汇聚轴复合纺纱
采用本发明的用于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复合纺纱方法,将两股PTT长丝束按上述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分束展丝方法进行展纱,而后在前罗拉钳口处与木棉纤维须条进行四汇聚轴上盖网裹与下行同轴2 2+1+1结构的汇聚复合纺纱,形成光洁复合纱,具体工艺参数如下表所示,纺制的汇聚形式与成纱结构如图6f所示,短纤维须条中和相互间有丝束增强,须条间的接触面均为木棉纤维本身故纤维抱合优良,且双丝网对木棉须条的有对称的裹缠保护作用,防止木棉纤维的丢失和损伤。所纺成的光洁复合纱,其成纱的毛羽指数、捻回角、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及纱条细度不匀率见下表所列。其中纺纱制成率很高,表示飞花、掉屑、断头等纤维丢失很少;毛羽数也很少,表示成纱的光洁度好;千锭时断头率因长丝的连续和保护而极低,表示成纱加工的可纺性好和加工效率高。纺纱过程无明显的纤维丢失和飞花,钢领圈、板干净,证明此夹持保护式复合纺纱的有效性。
实施例4:羊绒/锦纶长丝五汇聚轴复合纺纱
采用本发明的用于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复合纺纱方法,将两股锦纶长丝束按上述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分束展丝方法进行展纱,而后在前罗拉钳口处与羊绒纤维须条进行五汇聚轴四级2+1+1+1+1结构的汇聚复合纺纱,形成光洁复合纱,具体工艺参数如下表所示,纺制的汇聚形式与成纱结构如图5e所示,短纤维的外露特征强,更好地使羊绒特征彰显,同时两羊绒短纤维须条的相互裹缠保护与增强较优。所纺成的光洁复合纱,其成纱的毛羽指数、捻回角、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及纱条细度不匀率见下表所列。其中纺纱制成率很高,表示飞花、掉屑、断头等纤维丢失很少;毛羽数也很少,表示成纱的光洁度好;千锭时断头率因长丝的连续和保护而极低,表示成纱加工的可纺性好和加工效率高。纺纱过程无明显的纤维丢失和飞花,钢领圈、板干净,证明此夹持保护式复合纺纱的有效性。
实施例5:常用棉/涤纶长丝六汇聚轴复合纺纱
采用本发明的用于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复合纺纱方法,将两股涤纶长丝束按上述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分束展丝方法进行展纱,而后在前罗拉钳口处与常用棉纤维须条进行四级(1+1)+{1+[1+(1+1)]}结构的汇聚复合纺纱,形成光洁复合纱,具体工艺参数如下表所示,纺制的汇聚形式与成纱结构如图7e所示,主要展示该六汇聚轴四级且逐级控制汇聚的高难度复合纺纱。所纺成的光洁复合纱,其成纱的毛羽指数、捻回角、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及纱条细度不匀率见下表所列。其中纺纱制成率很高,表示飞花、掉屑、断头等纤维丢失很少;毛羽数也很少,表示成纱的光洁度好;千锭时断头率因长丝的连续和保护而极低,表示成纱加工的可纺性好和加工效率高。纺纱过程无明显的纤维丢失和飞花,钢领圈、板干净,证明此夹持保护式复合纺纱的有效性。
纺制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复合纺纱纺纱工艺参数与品质指标
Figure BDA00001812670900171

Claims (10)

1.一种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复合纱,其特征在于:为左右两路丝束/短纤维须条/丝网3轴系的多级、多汇聚轴非等汇聚点复合而成的6轴系复合结构,该6轴系复合结构至少是以3个一级汇聚轴且至少有两级和两个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汇聚点的双丝束和丝网与短纤维须条复合而成的双束网复合纱,其中的级是指6轴系复合结构的纤维出前罗拉钳口(53)后,其中的某一轴系为第i次汇聚,称第i级;汇聚轴为汇聚三角区的两条边,汇聚三角区的顶点为汇聚点;
依据由前罗拉钳口(53)输出的不同轴的丝束、丝网和短纤维须条中轴的总数,即最初须汇聚的轴数,分为四种基本形式:即三汇聚轴结构双束网复合纱、四汇聚轴结构双束网复合纱、五汇聚轴结构双束网复合纱及六汇聚轴结构双束网复合纱,其中:
三汇聚轴结构双束网复合纱只有二级汇聚形式,即3+2+1结构形式,其中,3表示上行丝束和下托丝网或下行丝束和上盖丝网同轴夹持短纤维须条的汇聚轴,即丝束/丝网/短纤维须条的同轴或其中的上行丝束或下行丝束紧靠短纤维须条的一侧;所述的2表示一丝网同轴下托或上盖短纤维须条的汇聚轴,即丝网/短纤维须条的同轴,或一上行丝束或下行丝束同轴夹持短纤维须条的汇聚轴,或上行丝束或下行丝束紧靠短纤维须条的一侧夹持短纤维须条的汇聚轴,即丝束/短纤维须条的同轴或平行紧靠;1表示一作上或下包缠的丝束或一作上或下包缠的丝网的汇聚轴;+表示两汇聚轴的汇聚复合,只要该汇聚复合发生即为第一级汇聚复合轴,另一个+表示所剩的汇聚轴与第一级汇聚复合轴的汇聚复合,可得三汇聚轴双束网复合纱;
四汇聚轴结构双束网复合纱分为二级汇聚形式和三级汇聚形式,其中,二级汇聚形式分为(2+1)×2结构形式、3+(1+1+1)结构形式和(2+1+1)+2结构形式,其中,()表示在其内的汇聚复合为第一级汇聚复合,(2+1)×2结构形式中的1表示一作上或下包缠的丝束或一作上或下包缠的丝网,3+(1+1+1)结构形式和(2+1+1)+2结构形式中的1表示一作上或下包缠的丝束或一作上或下包缠的丝网或一短纤维须条的汇聚轴,其中,第一级汇聚复合必须包括短纤维须条,×2表示两个汇聚复合结构的汇聚轴汇聚复合,但两个汇聚轴的汇聚点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四汇聚轴结构双束网复合纱的三级汇聚形式分为2+(1+2)+1结构形式或(2+1)+2+1结构形式、2×2+1+1结构形式和3+(1+1)+1结构形式三种结构形式,其中,(1+1)中的1表示一作上或下包缠的丝束或一作上或下包缠的丝网或一短纤维须条的汇聚轴,第一级汇聚复合必须包括短纤维须条;
五汇聚轴结构双束网复合纱分为二级汇聚形式、三级汇聚形式和四级汇聚形式三种结构形式,其中,二级汇聚形式又分为第二级汇聚复合为两复合轴汇聚,包括2+1×4结构形式、(2+1)+1×3结构形式及(2+1+1)+(1+1)结构形式;第二级汇聚复合为三轴汇聚的,包括[(2+1)+(1+1)+1]结构形式、[2+(1+1+1)+1]结构形式、[1+(2+1+1)+1]结构形式;第二级汇聚复合为四轴汇聚的,包括[2+1+(1+1)+1]结构形式、[(2+1)+1+1+1]结构形式,其中[]表示在其内的汇聚复合为第二级汇聚复合;
五汇聚轴结构的三级汇聚形式又分为(2+1)+[(1+1)+1]结构形式、[(2+1)+(1+1)]+1结构形式和[(2+1)+1]+(1+1)结构形式;
五汇聚轴结构的三级汇聚形式只有2+1+1+1+1结构形式,一旦某一位置发生第一级汇聚,所述的第一级汇聚复合必须包括短纤维须条,便依左右相邻的距离依次作更高级数的汇聚复合;
六汇聚轴结构的二级汇聚形式、三级汇聚形式、四级汇聚形式和五级汇聚形式,其中,二级汇聚形式、三级汇聚形式及五级汇聚形式和五汇聚轴结构一致,四级汇聚形式分为{[(1+1)+1]+(1+1)}+1结构形式和{[(1+1)+1]+1}+(1+1)结构形式,{}表示在其内的汇聚复合为第三级汇聚复合。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复合纱的复合纺纱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为:
第一步、在普通环锭细纱机上安装自带可移动定位导纱钩(21)的分劈机构(2)、可调节丝束(12)张力的一对张力机构(3)、可将网丝束(13)展开成丝网(14)的一对展丝器(4),并使这对展丝器(4)紧贴前罗拉(5)以获得引导长丝(1)的驱动力,其中,展丝器(4)分为左展丝器(4L)及右展丝器(4R);
第二步、取长丝(1)两束,分为左路行进的左长丝(1L)及右路行进的右长丝(1R),由分劈机构(2)分别将左长丝(1L)及右长丝(1R)作展开铺平,得左展开丝层(11L)及右展开丝层(11R),再将左展开丝层(11L)分劈为线密度不等的左丝束(12L)与左网丝束(13L),同时,将右展开丝层(11R)分劈为线密度不等的右丝束(12R)与右网丝束(13R),其中,线密度是单位长度的质量;
第三步、将分劈后的左丝束(12L)及右丝束(12R)经张力机构(3)调整张力后,再紧贴前上罗拉(51)喂入或紧贴前下罗拉(52)喂入,此为第一轴(I);将左网丝束(13L)及右网丝束(13R)分别对中喂入左展丝器(4L)及右展丝器(4R),使左网丝束(13L)及右网丝束(13R)展开成准单层的左丝网(14L)及右丝网(14R),再由左展丝器(4L)及右展丝器(4R)与前下罗拉(52)或前上罗拉(51)夹持处并紧贴前下罗拉(52)或前上罗拉(51)输出,此为第二轴(II);
第四步、第一轴(I)的左丝束(12L)及右丝束(12R)从上、或下、或从侧边紧靠或分开;第二轴(II)的左网丝束(13L)及右网丝束(13R)从下、或上、或从侧边;作为第三轴(III)的短纤维须条(6)的左路须条(61L)及右路须条(61R)分别经左集束器(63L)及右集束器(63R)居中,同步喂入前罗拉钳口(53),左路须条(61L)与上行或下行的左丝束(12L)和/或与下引或直行的左丝网(14L)形成同轴或不同轴的叠层或分布排列;右路须条(61R)与上行或下行的右丝束(12R)和/或与下引或直行的右丝网(14R)形成同轴或不同轴的叠层或分布排列;出前罗拉钳口(53)后,在加捻作用下形成至少有两级汇聚的多级加捻三角区;不同轴系的纤维在汇聚点复合,并在最终汇聚点所有轴系纤维的汇聚点处,复合成丝束增强、丝网裹缠的双束网复合纱(7)。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复合纺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劈机构(2)包括左对中导纱钩(21L)及右对中导纱钩(21R),所述左长丝(1L)及所述右长丝(1R)分别经左对中导纱钩(21L)及右对中导纱钩(21R)对中进入展丝辊(22)上的左人字形展丝区(22L)及右人字形展丝区(22R)作展开铺平,展丝辊(22)套接在可前后、左右移动的辊轴(23)上,还包括带有流线型尖端的左分劈杆(24L)及右分劈杆(24R),所述左展开丝层(11L)由左分劈杆(24L)分劈为所述左丝束(12L)及所述左网丝束(13L),所述右展开丝层(11R)由右分劈杆(24R)分劈为所述右丝束(12R)与所述右网丝束(13R),左分劈杆(24L)及右分劈杆(24R)接装在能左右移动的移动杆(26)上,通过左导纱钩(21L)及右导纱钩(21R)可各自的上下移动,以调节所述左长丝(1L)及所述右长丝(1R)分别在展丝辊(22)的左人字形展丝区(22L)及右人字形展丝区(22R)上的包围角θ1,以提高展丝效果,通过左分劈杆(24L)及右分劈杆(24R)的左右移动,以确定所述左长丝(1L)及所述右长丝(1R)分劈后的所述左丝束(12L)与所述左网丝束(13L)的左路线密度比和所述右丝束(12R)与所述右网丝束(13R)的右路线密度比,左路线密度比和/或右路线密度比为2∶8~8∶2,通过辊轴(23)的前后、左右移动与移动杆(26)同步,以调节分劈器(2)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复合纺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张力机构(3)包括左张力盘(31L)及右张力盘(31R),由左张力盘(31L)及右张力盘(31R)分别对所述左丝束(12L)及所述右丝束(12R)的张力进行调整,左张力盘(31L)及右张力盘(31R)分别套接在左轴套(32L)及右轴套(32R)上,左轴套(32L)及右轴套(32R)上穿设于定位杆(33)上,定位杆(33)与上下、前后移动的张力盘移架(34)相连,在左轴套(32L)及右轴套(32R)上分别固接有左上行导丝钩(35L)及右上行导丝钩(35R)或左下行导丝钩及右下行导丝钩构成,所述左丝束(12L)及所述右丝束(12R)分别经左上行导丝钩(35L)及右上行导丝钩(35R)紧贴所述前上罗拉(51)喂入或再经左下行导丝钩及右下行导丝钩紧贴所述前下罗拉(52)喂入;
通过左轴套(32L)及右轴套(32R)在定位杆(33)上各自作左右移动,以同步调节左张力盘(31L)及右张力盘(31R)和左上行导丝钩(35L)及右上行导丝钩(35R)或左下行导丝钩及右下行导丝钩的位置,即控制所述左丝束(12L)及所述右丝束(12R)的位置和间距;左上行导丝钩(35L)及右上行导丝钩(35R)和左下行导丝钩及右下行导丝钩可固定在左轴套(32L)及右轴套(32R)的不同角度位置上来改变所述左丝束(12L)及所述右丝束(12R)分别在左张力盘(31L)及右张力盘(31R)上的左包围角θL和右包围角θR,以调节所述左丝束(12L)及所述右丝束(12R)的张力;定位杆(33)通过张力盘移架(34)作左右移动同步调节所述左丝束(12L)及所述右丝束(12R)的位置,作上下、前后移动,调整上行的所述左丝束(12L)及所述右丝束(12R)与所述前上罗拉(51)的包围角α1;或调整下行的所述左丝束(12L)及所述右丝束(12R)与所述前下罗拉(52)的包围角α2;定位杆(33)是六角形直杆;左上行导丝钩(35L)及右上行导丝钩(35R)或左下行导丝钩(36L)及右下行导丝钩(36R)为左、右手对称的一对,其固接在左轴套(32L)及右轴套(32R)上,为两枝杈型,其中一枝杈连接单圈的左上导纱钩及右上导纱钩,另一枝杈连接将所述左丝束(12L)及所述右丝束(12R)弯曲下引的左下滑杆及右下滑杆,左下滑杆及右下滑杆的另一头分别为左下导纱钩及右下导纱钩。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复合纺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展丝器(4)包括左下引导丝钩(41L)及右下引导丝钩(41R)或左直行导丝钩(45L)及右直行导丝钩(45R),所述左网丝束(13L)及所述右网丝束(13R)分别经左下引导丝钩(41L)及右下引导丝钩(41R)或左直行导丝钩(45L)及右直行导丝钩(45R)对中喂入所述左展丝器(4L)中左展丝辊(42L)上的左中线(43L)及右展丝器(4R)中右展丝辊(42R)上的右中线(43R),使所述左网丝束(13L)及所述右网丝束(13R)展开成准单层的所述左丝网(14L)及所述右丝网(14R),所述左丝网(14L)及所述右丝网(14R)再分别绕经与所述前下罗拉(52)或所述前上罗拉(51)紧贴的左驱动辊(44L)及右驱动辊(44R),由左驱动辊(44L)及右驱动辊(44R)与前下罗拉(52)或前上罗拉(51)夹持处并紧贴所述前下罗拉(52)或所述前上罗拉(51)输出;
在左展丝辊(42L)及右展丝辊(42R)的表面均刻有对称的人字形螺纹槽,所有人字形螺纹槽的顶点的连线分别为左中线(43L)及右中线(43R);左下引导丝钩(41L)与右下引导丝钩(41R)是左、右手对称的一对,其结构分别与所述左下行导丝钩(35L)及所述右下行导丝钩(35R)相同;左直行导丝钩(45L)及右直行导丝钩(45R)为单圈导丝钩;
通过左下引导丝钩(41L)及右下引导丝钩(41R)或左直行导丝钩(45L)及右直行导丝钩(45R)的作上下、前后移动,以调节所述左网丝束(13L)及所述右网丝束(13R)对左展丝辊(42L)及右展丝辊(42R)的包围角θ2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复合纺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长丝(1)取与所述短纤维须条(6)化学成分相同的长丝。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复合纺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长丝(1)为无捻的人造纤维长丝、合成纤维长丝和天然蚕丝一种或两种。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复合纺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短纤维须条(6)是由纺织常用短纤维制成的粗纱条(62),经由环锭纺细纱机上的后罗拉(9)喂入,再经皮圈罗拉(8)的牵伸所得到。
9.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复合纱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织造成纹理清晰、结构稳定、柔软耐磨、强度高、抗起毛起球、美观舒适的织物和精细高档面料。
10.一种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纺纱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超短、易掉屑、易飞花纤维和偏短、偏弱回用纤维的保护式、柔软光洁高支复合纱的纺纱。
CN201210214748.2A 2012-06-26 2012-06-26 一种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复合纱、纺纱方法及应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283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14748.2A CN102828308B (zh) 2012-06-26 2012-06-26 一种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复合纱、纺纱方法及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14748.2A CN102828308B (zh) 2012-06-26 2012-06-26 一种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复合纱、纺纱方法及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28308A true CN102828308A (zh) 2012-12-19
CN102828308B CN102828308B (zh) 2015-01-07

Family

ID=47331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14748.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28308B (zh) 2012-06-26 2012-06-26 一种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复合纱、纺纱方法及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828308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34564A (zh) * 2017-05-23 2017-08-11 东华大学 前置移动耦合包缠的渐变功能纺纱机构与方法及用途
CN107099898A (zh) * 2017-05-23 2017-08-29 东华大学 变跨距轨道式耦合渐变色高弹差结构纺纱机构、方法及用途
CN107190389A (zh) * 2017-05-23 2017-09-22 东华大学 等半径轨道式耦合渐变色低弹差结构纺纱机构、方法及用途
WO2018148976A1 (zh) * 2017-02-17 2018-08-23 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环锭细纱机的纱线加捻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39566A (en) * 1971-07-01 1973-06-19 P Smith Apparatus to produce yarn
JPS4981646A (zh) * 1972-12-15 1974-08-06
JPS554866B2 (zh) * 1972-12-20 1980-02-01
JPS59116439A (ja) * 1982-12-21 1984-07-05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シ−ス・コア構造糸の製法
JPH06257027A (ja) * 1993-03-03 1994-09-13 Toyobo Co Ltd 複合糸及びその製造法
JPH08246282A (ja) * 1995-03-16 1996-09-24 Toray Ind Inc 長短複合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856607A (zh) * 2003-09-26 2006-11-01 塞拉尼斯阿希德特Llc公司 用于制造吸收性复合物的方法和设备
CN101133196A (zh) * 2004-09-15 2008-02-27 赛拉尼斯醋酸盐有限公司 用于解开丝束的设备
CN101935898A (zh) * 2010-09-02 2011-01-05 湖北维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高弹包芯集合纱纺纱方法及其装置
CN102304796A (zh) * 2011-08-23 2012-01-04 武汉纺织大学 一种高弹力复合纱的三轴系对称复合纺纱工艺及其设备
CN102312305A (zh) * 2011-08-23 2012-01-11 东华大学 一种易掉屑短纤维的三轴系复合纺纱装置及纺纱方法
US20120137649A1 (en) * 2010-11-29 2012-06-07 Amann & Sohne Gmbh & Co. Kg Yarn, especially a thread or an embroidery thread as well as a method to produce such a yarn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39566A (en) * 1971-07-01 1973-06-19 P Smith Apparatus to produce yarn
JPS4981646A (zh) * 1972-12-15 1974-08-06
JPS554866B2 (zh) * 1972-12-20 1980-02-01
JPS59116439A (ja) * 1982-12-21 1984-07-05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シ−ス・コア構造糸の製法
JPH06257027A (ja) * 1993-03-03 1994-09-13 Toyobo Co Ltd 複合糸及びその製造法
JPH08246282A (ja) * 1995-03-16 1996-09-24 Toray Ind Inc 長短複合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856607A (zh) * 2003-09-26 2006-11-01 塞拉尼斯阿希德特Llc公司 用于制造吸收性复合物的方法和设备
CN101133196A (zh) * 2004-09-15 2008-02-27 赛拉尼斯醋酸盐有限公司 用于解开丝束的设备
CN101935898A (zh) * 2010-09-02 2011-01-05 湖北维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高弹包芯集合纱纺纱方法及其装置
US20120137649A1 (en) * 2010-11-29 2012-06-07 Amann & Sohne Gmbh & Co. Kg Yarn, especially a thread or an embroidery thread as well as a method to produce such a yarn
CN102304796A (zh) * 2011-08-23 2012-01-04 武汉纺织大学 一种高弹力复合纱的三轴系对称复合纺纱工艺及其设备
CN102312305A (zh) * 2011-08-23 2012-01-11 东华大学 一种易掉屑短纤维的三轴系复合纺纱装置及纺纱方法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48976A1 (zh) * 2017-02-17 2018-08-23 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环锭细纱机的纱线加捻方法和装置
US11098417B2 (en) 2017-02-17 2021-08-24 The Hong Ko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xtiles and Apparel Limited,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Yarn twisting method and device for ring-spinning machine
CN107034564A (zh) * 2017-05-23 2017-08-11 东华大学 前置移动耦合包缠的渐变功能纺纱机构与方法及用途
CN107099898A (zh) * 2017-05-23 2017-08-29 东华大学 变跨距轨道式耦合渐变色高弹差结构纺纱机构、方法及用途
CN107190389A (zh) * 2017-05-23 2017-09-22 东华大学 等半径轨道式耦合渐变色低弹差结构纺纱机构、方法及用途
CN107190389B (zh) * 2017-05-23 2019-05-03 东华大学 等半径轨道式耦合渐变色低弹差结构纺纱机构、方法及用途
CN107034564B (zh) * 2017-05-23 2019-06-25 东华大学 前置移动耦合包缠的渐变功能纺纱机构与方法及用途
CN107099898B (zh) * 2017-05-23 2019-07-23 东华大学 变跨距轨道式耦合渐变色高弹差结构纺纱机构、方法及用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28308B (zh) 2015-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04058B (zh) 丝束与丝网上下换位喂入复合纺纱方法、复合纱及应用
CN102704124A (zh) 等张力双长丝紧靠加捻三角区的三轴系复合纺纱方法及应用
CN102747486B (zh) 不等根数分束的同轴束网复合纱、纺纱方法及应用
CN102704074B (zh) 一种长丝螺旋展开的下托式复合纺纱机构、方法与应用
CN102828308B (zh) 一种非等汇聚点双束网复合纱、纺纱方法及应用
CN102733032B (zh) 丝网上盖式2乘2轴系复合纱、纺纱方法及应用
CN102747487B (zh) 非对等分束的不同轴束网复合纱、纺纱方法及应用
CN102787413A (zh) 前后互动间歇式超喂复合纺纱装置及工艺
CN102747489B (zh) 双张力盘阻尼差动二级分劈展纱器、纺纱方法及其应用
CN102808262A (zh) 一种前置式超喂复合纺纱装置与工艺
CN102704114B (zh) 非对称分束展丝的不等汇聚点纺纱方法、复合纱及应用
CN102704127B (zh) 一种下托式包芯增强三轴系复合纱、纺纱方法及应用
CN102704131B (zh) 非对称展丝分束的再展与集束复合展丝器、方法及应用
CN102704113B (zh) 对称分束展丝双下托2乘2轴系复合纱、纺纱方法及应用
CN102704123B (zh) 对称分束展丝同步上盖下托复合纱、纺纱方法及应用
CN102704073B (zh) 分束长丝同轴双向展丝器及应用
CN102808261A (zh) 一种双位间歇式超喂复合纺纱装置与工艺
CN102704075B (zh) 长丝分束二轴系展丝器及应用
CN102704122B (zh) 一种上盖下托式三轴系复合纱、纺纱方法及其应用
CN102704077B (zh) 二轴系展丝分束的再展与集束复合展丝器、方法及其应用
CN102704076B (zh) 长丝展开分劈后上下层再展的复合展丝器、方法及应用
CN102704125B (zh) 一种双束网对称复合纱、纺纱方法及应用
CN102704112B (zh) 一种双束网非对称复合纱、纺纱方法及应用
CN102704121A (zh) 长丝分劈等张力双边限位复合纺纱装置、方法与应用
CN102808260A (zh) 一种后置开槽超喂复合纺纱装置与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07

Termination date: 2021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