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10803A - 布线管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布线管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810803A CN102810803A CN2012101744325A CN201210174432A CN102810803A CN 102810803 A CN102810803 A CN 102810803A CN 2012101744325 A CN2012101744325 A CN 2012101744325A CN 201210174432 A CN201210174432 A CN 201210174432A CN 102810803 A CN102810803 A CN 10281080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stener
- jockey
- installation pipe
- main body
- mention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6—Joints for connecting lengths of protective tubing or channels, to each other or to casings, e.g. to distribution boxes; Ensuring electrical continuity in the joint
- H02G3/0608—Joints for connecting non cylindrical conduits, e.g. channel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00—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e.g. hangers, holders, clamps, cleats, clips, brackets
- F16L3/26—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e.g. hangers, holders, clamps, cleats, clips, brack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the pipes all along their length, e.g. pipe channels or duc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5/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identical counterparts, e.g. for distributing energy to two or more circuits
- H01R25/14—Rails or bus-bars constructed so that the counterparts can be connected thereto at any point along their length
- H01R25/145—Details, e.g. end pieces or j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 Supports For Pi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种布线管连接装置,在连接装置主体(1)的长度方向X的两侧具有第1及第2连接部(3A、3B),在长度方向X的中央部分设置有具有突片形状的第1及第2卡止部(30A、30B)作为中心对齐用的止动结构(20)。该第1及第2卡止部(30A、30B)被配置为相对于连接装置主体(1)的中心呈点对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使布线管彼此电连接的技术。
背景技术
为了使分开的布线管彼此电连接,使用布线管连接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等)。该布线管连接装置为如图13、图14所示的结构。即,布线管连接装置具有图示的俯视图中大致矩形状的连接装置主体101,在该连接装置主体10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具有从侧面突出有接触件102的第1及第2连接部103A、103B。第1及第2连接部103A、103B分别插入所对应的布线管110的端部开口,将从侧面突出的接触件102与布线管110内所配置的导体115电连接。
但是,在这种布线管连接装置中,为了容易进行连接装置主体101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对齐,在连接装置主体101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设置有止动结构120。
该止动结构120由被施力为从连接装置主体101的一面101a侧突出的第1及第2卡止部130A、130B构成。第1卡止部130A在连接装置主体101的第1连接部103A插入到一个布线管110的壳体111内时,与壳体111内表面抵接而被压入并容纳于其中。第2卡止部130B在第2连接部103B插入到另一个布线管110时,与该布线管110的壳体111内表面抵接而被压入并容纳于其中。
根据设置有该止动结构120的布线管连接装置,如图14所示,若将第1连接部103A向一个布线管110内插入,则第1卡止部130A被压入布线管110内,第2卡止部130B的突出端部分与布线管110的壳体111端面抵接。由此,布线管连接装置的插入在中心位置处停止。
接着,若将第2连接部103B向另一个布线管110内插入,则在第2卡止部130B被容纳在另一个布线管110内的状态下,布线管110彼此经由该布线管连接装置而被电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26830号公报
在图13、图14所示的具有止动结构120的布线管连接装置中,存在连接完成后的连接装置主体101容易在布线管110内倾斜的问题。这是因为,将第1卡止部130A和第2卡止部130B设置成在连接装置主体101的一侧呈俯视图中线对称的配置,因此两个卡止部130A、130B由于其作用力而受到的反作用力使连接装置主体101的整体向一个方向(参照图14中的箭头r)倾斜。因此,现有的布线管连接装置容易使接触件102与布线管110内的导体115的电连接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抑制连接装置主体在连接后的布线管内倾斜,从而使布线管连接装置与布线管的电连接稳定化。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布线管连接装置具备以下结构。
本发明的一种布线管连接装置,在连接装置主体的中央部分具有由被施力为从一面侧突出的第1卡止部及第2卡止部构成的止动结构,上述连接装置主体在两侧具有第1连接部及第2连接部,将上述第1卡止部及第2卡止部配置为相对于上述连接装置主体的中心呈点对称。
优选的是,在本发明的布线管连接装置中,设置有多对被配置为点对称的上述第1卡止部及第2卡止部的对。
此外,优选的是,设置有两对被配置为点对称的上述第1卡止部及第2卡止部的对,将一对中的上述第1卡止部和另一对中的上述第2卡止部配置成相对于在长度方向上将上述连接装置主体一分为二的中心线呈线对称。
此外,优选的是,使被配置为点对称的上述第1卡止部及第2卡止部位于上述连接装置主体的宽度方向中央。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能够抑制连接装置主体在连接后的布线管内倾斜,从而使布线管连接装置与布线管的电连接稳定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布线管连接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将上述布线管连接装置插入到一个布线管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上述布线管连接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上述布线管连接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布线管连接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将上述布线管连接装置插入到一个布线管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上述布线管连接装置的俯视图。
图8是上述布线管连接装置的侧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布线管连接装置的立体图。
图10是将上述布线管连接装置插入到一个布线管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上述布线管连接装置的俯视图。
图12是上述布线管连接装置的侧视图。
图13是现有的布线管连接装置的立体图。
图14是将现有的布线管连接装置插入到一个布线管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装置主体
3A第1连接部
3B第2连接部
20止动结构
30A第1卡止部
30B第2卡止部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在所有附图中对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以同一参照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1~图4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布线管连接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布线管连接装置的基本结构与图13、图14所示现有的布线管连接装置相同。即,本实施方式的布线管连接装置包括俯视图中大致矩形状的连接装置主体1,在该连接装置主体1的长度方向X的两侧形成有第1及第2连接部3A、3B。
第1及第2连接部3A、3B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说明第1连接部3A的结构。
从第1连接部3A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面分别突出有接触件2。该接触件2在长度方向X上隔开距离而例如在两个位置形成有呈凸状的接触部分4。在第1连接部3A容纳有对各接触件2向外方施力的弹簧部件(未图示),两侧的接触件2被向彼此分离的方向弹性施力。
布线管110具有如图2所示的长筒型的壳体111,壳体111的内部空间成为长槽型的芯。从壳体111的两侧壁的内表面突出设置有导体保持部112,在该导体保持部112的前端部固定有导体115。导体115沿着布线管110的长度方向X配置,朝向芯内露出平坦的连接面。
连接装置主体1上所形成的第1及第2连接部3A、3B分别插入对应的布线管110的端部开口中,使接触件2与布线管110内所配置的导体115的连接面电连接。
在连接装置主体1的长度方向X的中央部分,形成有用于进行连接装置主体1的长度方向X的中心对齐的止动结构20。本实施方式的止动结构20由被施力为从连接装置主体1的一面(图1中为上表面)1a突出来的一对第1及第2卡止部30A、30B构成。
在此,俯视图中在长度方向X上将连接装置主体1一分为二的线设为连接装置主体1的中心线L1。将该中心线L1的宽度方向Y的中心设为连接装置主体1的中心点P。此时,如图3等所示,第1及第2卡止部30A、30B具有观察连接装置主体1的一面1a侧时(即,俯视连接装置主体1时)以中心点P为中心呈点对称的配置及尺寸形状。以下,进一步具体说明。
第1卡止部30A配置于隔着中心线L1而分开的连接装置主体1的半部分中第1连接部3A侧的半部分的中心线L1附近,具有突片形状。第1卡止部30A为其突出端朝向中心线L1侧的姿势,并且处于在没有外力作用的状态下以越接近突出端时越远离一面1a的方式倾斜的姿势。
第2卡止部30B也具有与第1卡止部30A相同的突片形状。即,第2卡止部30B配置于隔着中心线L1而分开连接装置主体1的半部分中第2连接部3B侧的半部分的中心线L1附近。第2卡止部30B为其突出端朝向中心线L1侧的姿势,并且处于在没有外力作用的状态下以越接近突出端时约远离一面1a的方式倾斜的姿势。
并且,第1卡止部30A配置于宽度方向Y的两端部中的一个端部,第2卡止部30B配置于宽度方向Y的两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
根据以上结构,第1卡止部30A和第2卡止部30B配置于以中心点P为中心呈点对称的位置(即,俯视图中以中心点P为中心旋转180度时与旋转前相同的位置),并且被设置为以同一中心点P为中心呈点对称的尺寸形状。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布线管连接装置,若第1连接部3A被插入到一个布线管110内,则突片状的第1卡止部30A与布线管110的壳体111内表面滑动接触,并且以逐渐减小其倾斜的方式挠曲。并且,在第1卡止部30A的突出端与壳体111内表面抵接而被压入的状态下被容纳于该布线管110内。
并且,在连接装置主体1的半部分被容纳于布线管110内的时点,突片形状的第2卡止部30B的突出端被推抵布线管110的壳体111端面。由此,连接装置主体1的插入在中心位置停止。在此,在布线管110上从第2卡止部30B的突出端所推抵的壳体111端面向下方形成有凸部(未图示)。
接着,将连接装置主体1的第2连接部3B侧插入于另一个布线管110。由此,经由布线管连接装置,一个布线管110和另一个布线管110电连接。
在此,在另一个布线管110上也从第1卡止部30A的突出端所推抵的壳体111端面向下方形成有凸部(未图示)。即,在连接装置主体1的半部分容纳到布线管110内的时点,若连接装置主体1的另一个半部分容纳到另一个布线管110内,则第2卡止部30B与布线管110的壳体111内表面滑动接触,并且以逐渐减小其倾斜的方式挠曲。但是,由于从布线管110的壳体111端面向下方形成有凸部,因此第2卡止部30B的突出端抵接于该凸部。同样,由于在另一个布线管110的壳体111上也从端面向下方形成有凸部,因此第2卡止部30B的突出端推抵于该凸部,连接装置主体1被固定为无法移动。
此外,向在布线管110内处于挠曲的状态的第1连接部3A作用有要恢复成没有外力作用的状态的作用力。第1连接部3A从布线管110受到该作用力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施加给连接装置主体1整体。
同样,向布线管110内的第2连接部3B作用有要恢复成没有外力作用的状态的作用力。并且,该作用力的反作用力通过第2连接部3B施加给连接装置主体1整体。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第1卡止部30A和第2卡止部30B设置为在俯视图中相对于中心点P为点对称。因此,第1卡止部30A受到的反作用力和第2卡止部30B受到的反作用力相抵消,连接装置主体1上难以产生倾斜。
图5~图8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布线管连接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布线管连接装置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布线管连接装置相同。因此,以下详细说明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连接装置主体1的长度方向X的中央部分所配置的止动结构20,突片状的第1及第2卡止部30A、30B的对形成有两对。第1及第2卡止部30A、30B的各对为分别相对于中心点P点对称的配置及尺寸形状。并且,一对中的第1卡止部30A和另一对中的第2卡止部30B为以在长度方向X上将连接装置主体1一分为二的中心线L1为中心呈线对称的配置及尺寸形状。即,一对中的第1卡止部30A和另一对中的第2卡止部30B具有隔着中心线L1使彼此的突出端相向的突片形状。
在此,俯视图中在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上将连接装置主体1一分为二的线设为连接装置主体1的中心线L2时,一对中的第1卡止部30A和另一对中的第1卡止部30A为以中心线L2为中心呈线对称的配置及尺寸形状。同样,一对中的第2卡止部30B和另一对中的第2卡止部30B为以中心线L2为中心呈线对称的配置及尺寸形状。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布线管连接装置,若第1连接部3A被插入一个布线管110内,则各对的第1卡止部30A变形并向布线管110内容纳,连接装置主体1的半部分被容纳到布线管110内的时点,各对的第2卡止部30B的突出端与布线管110的壳体111端面推抵。由此,连接装置主体1的插入在中心位置停止。接着,使连接装置主体1的第2连接部3B侧插入于另一个布线管110,从而一个布线管110与另一个布线管110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对中第1卡止部30A受到的反作用力和第2卡止部30B受到的反作用力相抵消。因此,连接装置主体1难以产生倾斜。
图9~图12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布线管连接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布线管连接装置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布线管连接装置相同。因此,以下详细说明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连接装置主体1的长度方向X的中央部分所配置的止动结构20,在俯视图中连接装置主体1的宽度方向Y的中央部分形成有一对具有突片形状的第1及第2卡止部30A、30B。第1及第2卡止部30A、30B相对于中心点P点对称的配置及尺寸形状。即,位于宽度方向Y的中央的第1及第2卡止部30A、30B具有隔着中心线L1使彼此的突出端相向的突片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的布线管连接装置中,随着第1连接部3A被插入一个布线管110内,第1卡止部30A也挠曲并被容纳于布线管110内。在连接装置主体1的半部分被插入到布线管110内的时点,第2卡止部30B的突出端与布线管110的壳体111端面推抵,在中心位置停止。接着,使连接装置主体1的第2连接部3B侧插入于另一个布线管110,从而一个布线管110与另一个布线管110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用于第1卡止部30A的反作用力和作用于第2卡止部30B的反作用力也相抵消。因此,连接装置主体1难以产生倾斜。
以上,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布线管连接装置,在两侧具有第1及第2连接部3A、3B的连接装置主体1的中央部分具有由被施力成从一面1a侧突出的第1及第2卡止部30A、30B构成的止动结构。并且,将第1及第2卡止部30A、30B配置为相对于连接装置主体1的中心呈点对称。
因此,在安装了连接装置主体1的状态下,第1卡止部30A从布线管110受到的反作用力与第2卡止部30B从布线管110受到的反作用力相抵消,连接装置主体1整体的倾斜被抑制。由此,接触件2与布线管110内的导体115的电连接被稳定化。
此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布线管连接装置中,被配置为点对称的第1及第2卡止部30A、30B的对设置有多对。
由此,通过被设置的多个第1卡止部30A及同样被设置的多个第2卡止部30B,能够更切实地进行对连接装置主体1进行连接时的中心对齐。并且,连接后第1及第2卡止部30A、30B的各对的反作用力相抵消,连接装置主体1的倾斜被抑制。
此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布线管连接装置中,点对称配置的第1及第2卡止部30A、30B的对设置有两对,将一对中的第1卡止部30A和另一对中的第2卡止部30B配置为相对于在长度方向X上将连接装置主体1一分为二的中心线L1而线对称。
由此,一对中的第1卡止部30A与另一对中的第2卡止部30B相对于在长度方向X上将连接装置主体1一分为二的中心线L1而线对称,并且两对中的第1卡止部30A彼此和两对中的第2卡止部30B彼此相对于在宽度方向Y上将连接装置主体1一分为二的中心线L2而线对称。根据该配置,用于中心对齐的止动功能平衡地发挥作用,此外连接后的连接装置主体1的姿势也能够良好地保持平衡。
此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布线管连接装置中,使点对称配置的第1及第2卡止部30A、30B位于连接装置主体1的宽度方向Y的中央。
由此,第1卡止部30A与第2卡止部30B点对称,并且还相对于在长度方向X上将连接装置主体1一分为二的中心线L1线对称。并且,通过两个卡止部30A、30B受到的反作用力也作用于连接装置主体1的宽度方向Y的中央部分。根据该配置,用于中心对齐的止动功能平衡地发挥作用,此外连接后的连接装置主体1的姿势也能够良好地保持平衡。
以上,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在实现本发明的范围内,则可以进行适当的设计变更。
Claims (4)
1.一种布线管连接装置,其中,
在连接装置主体的中央部分具有由被施力为从一面侧突出的第1卡止部及第2卡止部构成的止动结构,上述连接装置主体在两侧具有第1连接部及第2连接部,将上述第1卡止部及第2卡止部配置为相对于上述连接装置主体的中心呈点对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线管连接装置,其中,
设置有多对被配置为点对称的上述第1卡止部及第2卡止部的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布线管连接装置,其中,
设置有两对被配置为点对称的上述第1卡止部及第2卡止部的对,将一对中的上述第1卡止部和另一对中的上述第2卡止部配置成相对于在长度方向上将上述连接装置主体一分为二的中心线呈线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线管连接装置,其中,
使被配置为点对称的上述第1卡止部及第2卡止部位于上述连接装置主体的宽度方向中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22576A JP5699283B2 (ja) | 2011-05-31 | 2011-05-31 | 配線ダクト接続装置 |
JP122576/2011 | 2011-05-3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10803A true CN102810803A (zh) | 2012-12-05 |
CN102810803B CN102810803B (zh) | 2015-06-17 |
Family
ID=472344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174432.5A Active CN102810803B (zh) | 2011-05-31 | 2012-05-30 | 布线管连接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699283B2 (zh) |
KR (1) | KR101340182B1 (zh) |
CN (1) | CN102810803B (zh) |
TW (1) | TWI48722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670947A (zh) * | 2020-11-30 | 2023-08-29 | 松下控股株式会社 | Dc管道系统、dc管道、供电构件和供电系统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016498U (zh) * | 1973-06-11 | 1975-02-21 | ||
JPS5017797U (zh) * | 1973-06-12 | 1975-02-26 | ||
JPS5048999U (zh) * | 1973-09-04 | 1975-05-14 | ||
JPS5170490A (ja) * | 1974-12-17 | 1976-06-18 | Hitachi Cable | Raiteingudakutosenro oyobi sorenishosareru setsuzokusochi |
JPS5545679U (zh) * | 1978-09-20 | 1980-03-25 | ||
JPS5545670U (zh) * | 1978-09-19 | 1980-03-25 | ||
JPS60138281U (ja) * | 1984-02-24 | 1985-09-12 |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 配線ダクト接続装置 |
DE4406686A1 (de) * | 1994-03-01 | 1995-09-14 | Halloform Gmbh & Co Kg | Anschlußeinrichtung für Stromschiene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180070A (ja) * | 1984-02-27 | 1985-09-13 |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 円筒形ニツケルカドミウム蓄電池の製造法 |
JP3079925B2 (ja) * | 1994-11-21 | 2000-08-21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
JP2001126830A (ja) * | 1999-10-22 | 2001-05-11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配線ダクト接続装置 |
JP4737515B2 (ja) * | 2005-04-28 | 2011-08-03 |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 配線装置および配線ダクトシステム |
JP2008130317A (ja) | 2006-11-20 | 2008-06-05 | Namio Nakazawa | 配線ダクトおよび配電ダクト連結器 |
-
2011
- 2011-05-31 JP JP2011122576A patent/JP5699283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5-25 KR KR1020120056216A patent/KR101340182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2-05-30 CN CN201210174432.5A patent/CN102810803B/zh active Active
- 2012-05-31 TW TW101119587A patent/TWI487229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016498U (zh) * | 1973-06-11 | 1975-02-21 | ||
JPS5017797U (zh) * | 1973-06-12 | 1975-02-26 | ||
JPS5048999U (zh) * | 1973-09-04 | 1975-05-14 | ||
JPS5170490A (ja) * | 1974-12-17 | 1976-06-18 | Hitachi Cable | Raiteingudakutosenro oyobi sorenishosareru setsuzokusochi |
JPS5545670U (zh) * | 1978-09-19 | 1980-03-25 | ||
JPS5545679U (zh) * | 1978-09-20 | 1980-03-25 | ||
JPS60138281U (ja) * | 1984-02-24 | 1985-09-12 |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 配線ダクト接続装置 |
DE4406686A1 (de) * | 1994-03-01 | 1995-09-14 | Halloform Gmbh & Co Kg | Anschlußeinrichtung für Stromschienen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1340182B1 (ko) | 2013-12-10 |
KR20120134037A (ko) | 2012-12-11 |
TW201315070A (zh) | 2013-04-01 |
JP5699283B2 (ja) | 2015-04-08 |
CN102810803B (zh) | 2015-06-17 |
TWI487229B (zh) | 2015-06-01 |
JP2012252803A (ja) | 2012-12-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22274B (zh) | 用于拼装玩具套件的偏置行列间距系统 | |
CN102782953B (zh) | 连接器和连接器用夹具 | |
US7555192B2 (en) | Connecting structure of optical connectors | |
TWI373892B (en) | Female connector structure, male connector structure, battery, adaptor and electric device | |
CN103931053A (zh) | 连接器 | |
WO2008085858A3 (en) | Connector assembly for end mounting panel members | |
CN100566618C (zh) | 片材安装器具 | |
US11342712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terminal comprising two overlapping terminal pieces | |
JP4847404B2 (ja) | コネクタ、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ライト装置 | |
JP2014002846A (ja) |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拡張構造および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 |
CN102810803A (zh) | 布线管连接装置 | |
JP2005129453A (ja) | フローティング構造を有するコネクタ | |
US20150017823A1 (en) | Connector | |
JP7051706B2 (ja) | 光コネクターおよび光コネクターのための接触要素 | |
JP2009070565A (ja)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
CN102859804A (zh) | 插座连接器 | |
US20150037089A1 (en) | Lever connector | |
JP5009742B2 (ja) | プログラマブルコントローラにおけるバス拡張構造 | |
CN102668169A (zh) | 连结构造 | |
JP2022174189A (ja) | コネクタ | |
JP6359903B2 (ja) | コネクタ | |
CN205051085U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US8979577B2 (en) | Bridging terminal | |
US10511126B2 (en) | Movable connector | |
JP2014207232A (ja) | コネクタエレメント、該コネクタエレメントを有したケーブルエレメント、及び車両若しくは自動車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027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