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04442B - 电致发光器件 - Google Patents

电致发光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04442B
CN102804442B CN201080024816.8A CN201080024816A CN102804442B CN 102804442 B CN102804442 B CN 102804442B CN 201080024816 A CN201080024816 A CN 201080024816A CN 102804442 B CN102804442 B CN 1028044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carrier
carrier body
electrode
electroluminescent
underlayer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2481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04442A (zh
Inventor
H.F.博尔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nklijke Philips NV
Original Assignee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filed Critical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Publication of CN1028044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044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044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0444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221Static displays, e.g. displaying permanent logo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4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scatter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6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lective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8Terminals, e.g. bond pa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致发光器件(10),包括:衬底(40),以及位于该衬底(40)之上的衬底电极(20)、对电极(30)和布置在该衬底电极(20)和该对电极(30)之间的具有至少一个有机电致发光层(50)的电致发光层叠层,其特征在于适合于影响该器件(10)的外观的至少一个图像载体主体(200)至少部分布置在该衬底电极(20)上。

Description

电致发光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致发光器件,其包括衬底,以及位于衬底之上的衬底电极、对电极和布置在衬底电极和对电极之间的具有至少一个有机电致发光层的电致发光层叠层。再者,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作电致发光器件的方法。
背景技术
典型的有机发光器件(OLED)包括玻璃衬底、例如氧化铟锡(ITO)的透明衬底电极、电致发光层叠层和反射对电极。在电致发光层叠层中生成的光可以穿过衬底材料,其中当有机发光器件在横向扩展上具有均匀分层时,该有机发光器件特征为跨过整个发光场的基本上均匀的光发射。为了提供特别是在接通状态中具有图案的有机发光器件,已知有机发光器件包括图案层从而特别是在接通状态中生成图案。
US7064483B2公开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其包括具有衬底表面的衬底、沉积在所述衬底表面上的衬底电极、至少一个电致发光层和对电极。再者,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特征为具有结构的电阻层,从而在OLED器件的发光场中生成图案。遗憾的是,包括用于在接通状态中图案化发光场的电阻层的这些类型OLED在断开状态中看上去为暗的镜。再者,由于使用所述电阻层的原因,在接通状态中和在断开状态中OLED器件的不同外观的变化都强烈受限制。特别地,应用电阻层不引起在断开状态中OLED器件的图案化效应。
发明内容
因而,本发明其目的是消除上述缺点。特别地,本发明的目的是公开一种具有改进的外观变化的电致发光器件。再者,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特别是在断开状态中具有增加的设计灵活性和光效应的电致发光器件。
这个目的是通过一种电致发光器件实现,该电致发光器件包括:衬底,以及位于该衬底之上的衬底电极、对电极和布置在该衬底电极和该对电极之间的具有至少一个有机电致发光层的电致发光层叠层,其中适合于影响该器件的外观的至少一个图像载体主体至少部分布置在该衬底电极上。该图像载体主体通过胶合装置附连到该衬底电极,以及该胶合装置扩展到该图像载体主体的侧面从而防止在该图像载体主体的侧面出现产生阴影的边缘,优选地该图像载体主体完全埋嵌在该胶合装置中。该目的还通过一种用于制作根据本发明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方法实现。该电致发光器件和该方法的优选实施例在从属权利要求中限定。结合电致发光器件描述的特征和细节也适用于方法,并且反之亦然。
本发明公开了适合于影响器件的外观的至少一种图像载体主体,其至少部分布置在衬底电极上。该图像载体主体可以执行为平坦扩展主体的箔和/或板(sheet)。
本发明的主导思想是使用至少一个图像载体主体,其优选地实施为一种客观主体(objectivebody)并且可以应用在衬底电极的表面上。因而,本发明的思想不是基于在单独的区域中包括图案化层的层系统。由于客观主体优选地应用在三维扩展中得到图像载体主体,电致发光器件的外观变化显著增大。特别地,在电致发光器件的接通状态中以及断开状态中,电致发光器件的设计灵活性和光效应增大。
有利地,图像载体主体执行为平坦扩展主体的箔和/或板。因此,在图像载体主体应用在衬底电极的表面上之前,可以在表面外观中以及在特定图案中设计和影响该图像载体主体。电致发光层叠层中生成的光分别通过衬底电极和衬底材料离开器件。在图像载体主体不应用在衬底电极的表面上的发光场区域,器件的光发射不受影响。在图像载体主体应用在衬底电极的表面上的区域中发射的光,光发射被图像载体主体阻止。
有利地,图像载体主体包括应用在该图像载体主体的表面上和/或埋嵌在该图像载体主体的材料中的图案,其优选地为一个或多个文字、符号、标志和/或图像。一方面,由于应用在衬底电极的表面上的图像载体主体的特定轮廓的原因,图像载体主体可以形成图案。另一方面,图像载体主体可包括在图像载体主体的表面内的图案。因而,所述文字、符号、标志和/或图像可以由图像载体主体本身的轮廓形成,或者由图像载体主体的表面外观中的图像形成。优选地,应用在图像载体主体的表面上和/或埋嵌在图像载体主体的材料中的文字、符号、标志和/或图像优选地在断开状态中影响电致发光器件的外观。
该箔可以是合成箔,比如聚丙烯-、聚乙烯-、聚碳酸酯-箔或者可以应用在衬底电极的表面上的任何不同材料。特别是当图像载体主体特征为非自胶粘行为时,图像载体主体通过胶合装置应用在衬底电极的表面上。相邻于合成或者金属材料,图像载体主体可包括塑料、玻璃、陶瓷、印刷电路板、纸、木材或任何其它材料的箔或板。通常,图像载体主体特征为平坦扩展并且不限于特定材料。
在本发明上下文中,概念电致发光(EL)层叠层表示在衬底电极和对电极之间制备的所有层。在EL层叠层的一个实施例中,它包括在衬底和对电极之间制备的至少一个发光有机电致发光层。在其它实施例中,该层叠层可包括在衬底和对电极之间制备的若干层。所述若干层可以是有机层,诸如一个或多个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电子传输层、空穴阻挡层、发射层或者有机和无机层的组合。在该层叠层和/或电荷注入层中具有两个或更多个发光层的情况下,无机层可以是附加电极。在一优选实施例中,衬底电极和/或对电极包括下述材料中的至少一种:ITO、铝、银、掺杂ZnO或氧化物层。
在本发明上下文中,概念衬底表示电致发光器件的不同层沉积在其上的基底材料。通常,衬底是透明的且由玻璃制成。再者,会是优选的是,衬底是透明的,其优选地包括下述材料中的至少一种:银、金、玻璃或陶瓷。它也可以是透明聚合物板或箔,其具有适当水气和氧气屏障从而基本上防止水气和/或氧气进入电致发光器件层叠层。还可能使用比如金属箔的不透明材料作为衬底。衬底可包括另外的层,例如用于光学目的(比如光耦出增强)或者其它目的。衬底通常是平坦的,但是它也可以成形为期望的任何三维形状。
在本发明上下文中,概念衬底电极表示沉积在衬底之上的电极。通常它由透明ITO(氧化铟锡)构成,其可选地具有SiO2或SiO的底涂层以抑制移动的原子或离子从玻璃扩散到电极内。对于具有ITO电极的玻璃衬底,ITO通常是阳极,但是在特殊情形下它也可以用作阴极。在一些情形中,典型地厚度为大约8nm至15nm的薄的Ag或Au层被单个或者与ITO组合用作衬底电极。
如果金属箔用作衬底,它还扮演衬底电极(或者阳极或者阴极)的角色。概念“在…之上(ontopof)”表示所列的层的顺序。此概念明确包括另外的层介于称为在彼此之上的层之间的可能性。例如,可能存在布置在衬底电极和衬底之间的附加光学层以增强光耦出。
在本发明上下文中,概念对电极表示远离衬底的电极。它通常是不透明的并且由使得电极是反射的足够厚度的Al或Ag层制成,对于Al厚度典型地为100nm以及对于Ag厚度典型地为100nm至200nm。它通常是阴极,但是它也可以被偏置成阳极。对于顶部发射或透明电致发光器件,对电极必须是透明的。透明对电极是由厚度约为5nm至15nm的薄的Ag或Al层制成,或者由沉积在其它预先沉积层上的ITO层制成。
在本发明上下文中,具有透明衬底、透明衬底电极和不透明对电极(通常是反射的)的组合,通过衬底发射光的电致发光器件称为“底部发射”。
对于包括另外电极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情形,在某些实施例中,当内电极作为阴极或阳极被驱动时,衬底电极和对电极可以或者都是阳极或者都是阴极。再者,在本发明上下文中,具有不透明衬底电极和透明对电极的组合、通过对电极发射光的电致发光器件称为“顶部发射”。
在本发明上下文中,概念透明电致发光器件表示这样的电致发光器件,其中衬底、衬底电极、对电极和封装装置是透明的。此处电致发光器件既是底部发射又是顶部发射。
在本发明上下文中,如果可见范围内的光的透射大于50%,其余被吸收或反射,则层、衬底或电极称为是透明的。再者,在本发明上下文中,如果可见范围内的光的透射介于10%和50%,其余被吸收或反射,则层、衬底或电极称为是半透明的。此外,在本发明上下文中,光在具有介于450nm和650nm的波长时称为可见光。在本发明上下文中,光在由电致发光器件的有机电致发光层发射时称为人造光。
再者,在本发明上下文中,电致发光器件的层、连接器或构造元件在其电阻小于100000欧姆时称为是导电的。在本发明上下文中,无源电子部件包括电阻器、电容器和电感器。再者,在本发明上下文中,有源电子部件包括二极管、晶体管和所有类型的集成电路。
在本发明上下文中,电致发光器件的层、衬底、电极或构造元件在入射在其界面上的光根据反射定律(宏观入射角等于宏观反射角)被返回时称为是反射的。这种情况下还使用了术语镜面反射。再者,在本发明上下文中,电致发光器件的层、衬底、电极或构造元件在入射在其上的光不是根据反射定律(宏观入射角不等于返回光的宏观角)被返回时称为是散射的。还存在返回光的角度分布。替代散射,还使用了术语漫反射。
图像载体主体通过优选地包括胶合剂的胶合装置附连到衬底电极。通过使用胶合剂用于将所述图像载体主体应用在衬底电极之上,提供了一种简单且容易的制作工艺。
通常,胶合装置可以形成光学透明胶合装置,其特征为高的折射率并且优选地至少匹配衬底的折射率,从而在图像载体主体和衬底电极之间布置光学接触。通过使用具有高光学透明度的胶合剂,衬底和图像载体主体之间的光学过渡被最优化。优选地,胶合剂的折射率至少等于衬底材料的折射率,但是等于或小于图像载体主体的折射率。玻璃衬底的折射率的典型值为1.51至1.54,并且衬底电极的折射率的典型值为1.9至2.0。
在优选实施例中,胶合装置并且特别是胶合剂是无水和/或不含水的。在本发明上下文中,概念不含水和/或无水描述这样的事实:裸眼无法观察到在电致发光器件的平均寿命期间由于水含量引起的退化。由于扩散到层叠层内的水引起的有机电致发光层的可见退化可采取增长的黑点或者发射区域从边缘收缩的形式。概念不含水和/或无水不仅取决于导电胶合剂本身,而且取决于可以被有机电致发光层吸收而不损伤其的水的量
在另外优选实施例中,电致发光器件可包括水气和/或氧气屏障。在本发明上下文中,防止水气和/或氧气有害地扩散到层叠层内的层称为水气和/或氧气屏障。如果可以观察到发射光的明显寿命减小,扩散称为是有害的。根据现有技术的标准OLED器件实现约100.000小时或更多的货架寿命。明显减小表示大约2倍或更多的寿命减小。
根据涉及胶合装置的属性的优选实施例,胶合装置是不导电的。因此,胶合装置形成用于将图像载体主体与电致发光层叠层和对电极电绝缘的保护装置。胶合装置扩展超出图像载体主体的侧面从而防止在图像载体主体的侧面的区域中出现产生阴影的边缘,并且优选地图像载体主体完全埋嵌在该胶合装置中。
图像载体主体可以是导电或不导电的。一方面,图像载体主体可以特征为电导性并且保护装置优选地是不导电的,该电致发光器件在所应用的不导电保护装置的区域中看上去是暗的。
根据电致发光器件的优选实施例,电致发光层叠层和对电极沉积在图像载体主体上以及衬底电极的表面上。优选地,在图像载体主体和衬底电极的表面之间的在电致发光层叠层中以及在对电极中的过渡具有平滑形状,该平滑形状相对于衬底电极的表面的角度小于45°并且优选地小于30°,更优选地小于20°并且最优选地小于10°。利用平滑过渡,产生阴影的效应将不出现在这个过渡区域中,所述产生阴影的效应将导致有机层和对电极中的孔洞。
根据又一实施例,电致发光器件可包括用于使对电极电接触电源的至少一个电接触装置,其中所述电接触装置优选地特征为导电胶合剂,以及其中作为不导电胶合装置的该胶合装置或者作为不导电图像载体主体的该图像载体主体至少完全覆盖该电接触装置下方的区域。
所述电接触装置优选地特征为导电胶合剂。这带来的优点在于,提供了短路风险最小的三维接触方案。接触装置必须完全应用在图像载体主体上方从而避免对电极和衬底电极之间的任何短路风险。
通常,导电胶合剂含有有机胶合剂,其具有形式为导电片或颗粒的导电填充剂。在胶合剂凝结期间,胶合剂会偏移某些收缩量,这迫使一些填充剂颗粒进入底下的层,从而形成衬底电极和对电极之间的短路。为了防止这一点,有利的是使用一种保护装置,其是不导电的并且位于衬底电极和对电极之间,即保护装置完全包封图像载体主体。
因此,所有已知导电胶合剂可以用于使对电极接触到电源。保护装置必须覆盖接触装置应用到对电极之处的整个区域,因为这可能是短路的来源,但是它也可以大于接触装置的区域。为了防止对电极和衬底电极之间的直接接触,优选的是用于包封图像载体主体的保护装置具有这样的厚度和/或硬度,其确保该接触装置无法与衬底电极电接触。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在优选实施例中,保护装置可包括不导电胶合剂和不导电图像载体主体。
图像载体主体可以足够厚和硬以实现所期望的保护。根据本发明,图像载体主体的材料不限于任何特定材料并且图像载体主体可包括塑料、玻璃、陶瓷、纸、木质材料、纺织品或任何其它材料。胶合剂可以基于对于可见光具有高透明度的快速固化环氧树脂胶合剂、硅树脂凝胶、聚氨酯胶合剂。所有指出的材料形成保护装置并且达成了在衬底电极之上实现图像载体主体。
通过使用导电胶合剂作为接触装置实现的另一优点在于,可以使用仅仅具有一个相接电极的衬底,该电极用作用于电致发光器件的衬底电极。在已知OLED中,衬底上的电极至少被结构化成为两个电学分离的区域。一个用作衬底电极并且另一个连接到对电极。因而,衬底电极和对电极均在一个平面内被引到衬底的周边,在那里它们可以通过标准手段被接触。
此二维接触方案的缺点在于,衬底电极以及对电极必须共享OLED的外围用于接触,使得衬底上的电极需要划分为至少两个不相交区域,即衬底电极和将与对电极接触的第二电极从而避免使器件短路。这种所公开的三维接触消除了二维接触的这种严重缺点。
有利地,图像载体主体包括散射装置,其用于散射由有机电致发光层生成的光,从而增强光的耦出。实验表明,在电致发光器件正常操作时,保护装置应用到其的区域看上去是暗的,这是因为从对电极或衬底电极到电致发光层叠层的电荷注入被阻挡。
因此,另一优选实施例其特征在于该图像载体主体包括用于散射由电致发光层生成的光的至少一个散射装置,其中该散射装置也可以埋嵌在保护装置内。此散射装置散射和/或反射部分的由衬底引导的人造光。这导致布置图像载体主体并且特别是保护装置之处的区域增亮。因为衬底充当光导,保护装置中的散射装置使得此光能够被散射并反射到电致发光器件外。
散射装置可以由埋嵌在保护装置中的多个颜料和/或片形成。此颜料和/或片可以例如包括:铝、云母效果颜料、二氧化钛颗粒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用于散射和/或反射电致发光器件的人造光的其它片或颗粒。因而,散射装置可以应用在保护装置中和/或应用在图像载体主体中。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制作电致发光器件的方法,该电致发光器件包括具有下述的层系统:衬底,以及位于该衬底之上的衬底电极、对电极和布置在衬底电极和对电极之间的具有至少一个有机电致发光层的电致发光层叠层,其中该方法包括至少下述步骤:在该衬底电极上部分或者完全布置适合于影响该器件的外观的至少一个图像载体主体;在该图像载体主体上以及在该衬底电极上应用有机电致发光层和对电极;以及应用胶合装置用于埋嵌所述图像载体主体,使得在该胶合装置的应用在该图像载体主体上以及在该衬底电极的表面上之间的该胶合装置的过渡特征为平滑形状,该平滑形状相对于该衬底电极的表面的角度小于45°并且优选地小于30°,更优选地小于20°并且最优选地小于10°。
再者,该方法可以在下述中实施:应用胶合剂,该胶合剂具有高折射率并且优选地至少匹配该衬底的折射率,以用于将该图像载体主体胶粘在该衬底电极上以及从而在该图像载体主体和该衬底电极之间布置光学接触。
根据用于制作电致发光器件的方法的另一步骤,将图像载体主体应用到衬底电极可以在保护气体气氛中执行,该保护气体气氛优选地特征为氮气和/或氩气,其中应用烘烤工艺用于固化胶合剂,该烘烤工艺特征为温度至少低于100℃并且优选地低于80℃。
前述电致发光器件和/或方法以及所要求保护的部件和在所描述各实施例中依据本发明将使用的部件在大小、形状或材料选择方面不存在任何特殊的例外。诸如选择标准的技术构思在相关技术领域中是已知的并且可以无限制地应用。本发明的目的的附加细节、特性和优点在从属权利要求和对各个附图下述描述中公开,所述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方式,其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电致发光器件的多个优选实施例。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另外实施例将结合下述附图予以描述,在附图中示出:
图1为电致发光器件的实施例,其具有应用在衬底电极上的图像载体主体,
图2为根据图1的实施例,其具有位于图像载体主体和衬底电极之间的应用的保护装置,
图3为根据图1和2的实施例,其具有完全埋嵌图像载体主体的保护装置,
图4为示出完全埋嵌在保护装置中的图像载体主体的布置的详细视图,其中示出了有机电致发光层和对电极的过渡,
图5为电致发光器件的实施例,其具有包括散射装置的图像载体主体,
图6为电致发光器件的实施例,其具有图像载体主体以及位于对电极和封装装置之间的接触装置,以及
图7为电致发光器件的俯视图,其包括布置在衬底电极的表面上的图像载体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电致发光器件10。该电致发光器件10包括衬底电极20、对电极30和有机电致发光层50,该有机电致发光层在此实施例以及下述实施例中代表电致发光层叠层。有机电致发光层50布置在衬底电极20和对电极30之间形成所述层叠层。
这些层布置在衬底40上,形成电致发光器件10的载体材料。在所示实施例中,衬底电极20是由大约100nm厚的ITO层形成,其中ITO为透明且导电的材料。有机电致发光层50沉积在此衬底电极20上。如果电压应用在衬底电极20和对电极30之间,有机电致发光层50内的一些有机分子被激励,导致发射人造光,所述人造光是由电致发光层50发射。
对电极30由铝层形成,其充当镜将人造光反射通过衬底电极20和衬底40。为了将光发射到环境中,在此实施例中衬底40由玻璃制成。因此,电致发光器件10为底部发射OLED。在下述各图中示出的电致发光器件10和其部件以及依据本发明使用的部件不是真实按它们的比例示出。特别是电极20和30、有机电致发光层50和衬底40的厚度不是代表真实比例。所有附图仅仅用于阐明本发明。
如详细地所示,电致发光器件10包括位于衬底电极20的表面上的图像载体主体200。适合于影响器件10的外观的图像载体主体200部分或者完全布置在衬底电极20上。图像载体主体200执行为平坦的箔或板。如描述中所示,代表电致发光层叠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层50以及对电极30应用在衬底电极20的表面上以及应用在图像载体主体200的上侧上。
有机电致发光层50和对电极30应用在所述表面之上是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真空沉积工艺。图像载体主体200形成柔性箔或者一种掩模,其作为固体主体易于处理,其是刚性或柔性的并且其可以通过附连工艺应用在衬底电极20的表面上。
图2示出这样的实施例,其中图像载体主体200通过使用保护装置70附连到衬底电极20的表面。保护装置70可以执行为胶合剂,从而将图像载体主体200胶粘到衬底电极20。如所示,胶合剂扩展超出图像载体主体200的侧面,从而避免出现将引起有机层中和对电极中的孔洞的产生阴影的边缘。
图3示出电致发光器件10的实施例,该电致发光器件包括在衬底电极20的表面上的图像载体主体200,其中图像载体主体200完全埋嵌在保护装置70中。如所示,保护装置70形成从衬底电极20的表面和图像载体主体200的上侧的平滑均匀过渡。由于该平滑均匀过渡,有机电致发光层50和对电极30的沉积工艺改进。保护装置70可包括不导电胶合剂。
图4以放大图示示出包括图像载体主体200的电致发光器件10的另一实施例。图像载体主体200完全埋嵌在保护装置70中。再者,图像载体主体200的侧面201示于主体的左侧和右侧。保护装置70扩展到图像载体主体的侧面201从而防止在图像载体主体200的侧面201出现产生阴影的边缘。再者,过渡75示为具有过渡角α。相对于衬底电极的表面的过渡角α特征可以是值优选地为45°,优选地为30°,更优选地小于20°以及最优选地小于10°。对于衬底电极的表面和图像载体主体200的上侧之间的过渡75,过渡角α的值越小越好,并且由于减小的产生阴影的效应的原因,有机电致发光层50和对电极30的沉积工艺分别提高。
图5示出电致发光器件10的实施例,其具有包括散射装置180的图像载体主体200。如所示,图像载体主体200包括用于散射由有机电致发光层50生成的光的至少一个散射装置180。散射装置180可包括并且/或者由颜料和/或颗粒制成。这防止图像载体主体200下方的区域会看上去比其周围暗。这些散射装置180可包括云母或铝片或者比如TiO2颗粒的具有高折射率的材料。散射装置180也反射部分的人造光和/或部分的被引导在衬底40内的可见光,并且因此增亮图像载体主体200下方的以其它方式非发射层。
图6示出电致发光器件10的另一实施例,其包括位于对电极30和封装装置90之间的接触装置60。电致发光器件10可包括布置成用于使对电极30电接触电源的至少一个或者多个所描述的接触装置60,其实施为该封装装置90,该封装装置可以本身连接到电源。接触装置60因此为从对电极30引到电源的电流路径的一部分。在现有技术中,接触柱用作应用到对电极30的接触装置60。这种接触柱的缺点在于,它们机械地应用到对电极30并且经常导致对电极30和衬底电极20之间的短路。为了克服此缺点,本发明公开了该接触装置60为应用到对电极30的导电胶合剂。再者,保护装置70必须覆盖接触装置60应用到对电极30之处的整个区域,因为此处可能是短路来源,但是该保护装置也可以大于接触装置60的区域。
图7特征为电致发光器件10的俯视图,该电致发光器件包括衬底电极20、对电极30和有机电致发光层50。如所示,图像载体主体200形成符号,此符号涉及箭头。利用图像载体主体200的轮廓中的图案,达成了第一种图案。因而,通过在衬底电极20之上的仅仅一个所应用的图像载体主体200,即可达成不同图案主体(principal)的叠加。
作为实例,所描述的各实施例包括在层叠层内的有机电致发光层50。在落在本发明范围内的可替换实施例中,电致发光层叠层可包括有机电致发光层50之外的层,诸如空穴透明层、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电子阻挡层、电荷注入层、另外的导电层等。
附图标记列表
10电致发光器件
20衬底电极
30对电极
31对电极节段
40衬底
50有机电致发光层
60接触装置
70保护装置
75过渡
90封装装置
180散射装置
200图像载体主体
201侧面
210电子部件
α过渡角。

Claims (22)

1.一种电致发光器件(10),包括
衬底(40),以及位于该衬底(40)之上的衬底电极(20)、对电极(30)和布置在该衬底电极(20)和该对电极(30)之间的具有至少一个有机电致发光层(50)的电致发光层叠层,
适合于影响该器件(10)的外观的至少一个图像载体主体(200)至少部分布置在该衬底电极(20)上,该图像载体主体(200)通过胶合装置(70)附连到该衬底电极,以及该胶合装置(70)扩展到该图像载体主体(200)的侧面(201)从而防止在该图像载体主体(200)的侧面(201)出现产生阴影的边缘,其中所述图像载体主体(200)包括用于散射由该有机电致发光层(50)生成的光从而增强光的耦出的散射装置(180)。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致发光器件(10),其特征在于该图像载体主体(200)完全埋嵌在该胶合装置(70)中。
3.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致发光器件(10),其特征在于该图像载体主体(200)执行为平坦扩展主体的箔和/或板。
4.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致发光器件(10),其特征在于该胶合装置(70)形成光学透明胶合装置(70),该光学透明胶合装置特征为折射率至少等于该衬底(40)的折射率并且等于或小于该图像载体主体(200)的折射率,从而在该图像载体主体(200)和该衬底电极(20)之间布置光学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的电致发光器件(10),其特征在于该胶合装置(70)是不导电的,用于将该图像载体主体(200)与该电致发光层叠层和该对电极(30)电隔离。
6.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致发光器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发光层叠层和所述对电极(30)沉积在该图像载体主体(200)上以及沉积在该衬底电极(20)的表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致发光器件(10),其特征在于在其应用在该图像载体主体(200)和该衬底电极(20)的表面上之间的、在该电致发光层叠层中以及在该对电极(30)中的过渡(75)特征为平滑形状,该平滑形状相对于该衬底电极(20)的表面的过渡角α小于45°。
8.根据权利要求7的电致发光器件(10),其特征在于该过渡角α小于30°。
9.根据权利要求7的电致发光器件(10),其特征在于该过渡角α小于20°。
10.根据权利要求7的电致发光器件(10),其特征在于该过渡角α小于10°。
11.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致发光器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载体主体(200)包括执行为在该电致发光器件(10)的断开状态中显现的图案。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电致发光器件(10),其特征在于该图案应用在该图像载体主体(200)的表面上和/或埋嵌在该图像载体主体(200)的材料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1的电致发光器件(10),其特征在于该图案为一个或多个文字、符号、标志和/或图像。
14.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致发光器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载体主体(200)包括无源和/或有源电子部件(210)。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电致发光器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载体主体(200)包括承载用于照明目的的无机LED的印刷电路板。
16.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致发光器件(10),其特征在于该电致发光器件(10)包括用于使该对电极(30)电接触到电源的至少一个电接触装置(60)。
17.根据权利要求16的电致发光器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接触装置(60)特征为导电胶合剂,并且作为不导电胶合装置的该胶合装置(70)或者作为不导电图像载体主体的该图像载体主体(200)至少完全覆盖该电接触装置(60)下方的区域。
18.一种用于制作电致发光器件(10)的方法,该电致发光器件包括具有下述的层系统:
衬底(40),以及位于该衬底(40)之上的衬底电极(20)、对电极(30)和布置在该衬底电极(20)和该对电极(30)之间的具有至少一个有机电致发光层(50)的电致发光层叠层,其中该方法包括至少下述步骤:
在该衬底电极(20)上至少部分布置适合于影响该器件(10)的外观的至少一个图像载体主体(200),所述图像载体主体(200)包括用于散射由该有机电致发光层(50)生成的光从而增强光的耦出的散射装置(180);
在该图像载体主体(200)之上以及在该衬底电极(20)上应用该有机电致发光层(50)和该对电极(30);以及
应用胶合装置(70)用于埋嵌所述图像载体主体(200),使得在该胶合装置(70)的应用在该图像载体主体(200)上以及在该衬底电极(20)的表面上之间的该胶合装置的过渡(75)特征为平滑形状,该平滑形状相对于该衬底电极(20)的表面的角度小于45°。
19.根据权利要求1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角度小于30°。
20.根据权利要求1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角度小于20°。
21.根据权利要求1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角度小于10°。
22.根据权利要求18的方法,特征在于应用胶合装置(70)包括应用胶合剂,该胶合剂的折射率至少等于该衬底(40)的折射率并且等于或小于该图像载体主体(200)的折射率,以用于将该图像载体主体(200)胶粘在该衬底电极(20)上以及从而在该图像载体主体(200)和该衬底电极(20)之间布置光学接触。
CN201080024816.8A 2009-06-05 2010-05-28 电致发光器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044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9162049 2009-06-05
EP09162049.2 2009-06-05
PCT/IB2010/052391 WO2010140097A1 (en) 2009-06-05 2010-05-28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04442A CN102804442A (zh) 2012-11-28
CN102804442B true CN102804442B (zh) 2016-03-16

Family

ID=426352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2481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04442B (zh) 2009-06-05 2010-05-28 电致发光器件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466806B2 (zh)
EP (1) EP2438636A1 (zh)
JP (1) JP5714003B2 (zh)
KR (1) KR20120036940A (zh)
CN (1) CN102804442B (zh)
TW (1) TW201108853A (zh)
WO (1) WO20101400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91463B2 (en) * 2012-06-14 2018-06-05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improved shelf lives
US20150228698A1 (en) * 2012-08-20 2015-08-13 Konica Minolta Inc. Portable information appliance
JP5723344B2 (ja) * 2012-09-25 2015-05-27 株式会社東芝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および発光装置
US10084135B2 (en) 2014-11-27 2018-09-25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an illumination devic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14628A1 (en) * 2000-06-06 2002-02-07 Jun Koyama Display device
CN1525583A (zh) * 2003-02-26 2004-09-01 Ф�ء�����˹��˾ 制造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方法和有机发光二极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60573A (en) 1994-09-08 1997-08-26 Butt; James H. Electroluminescent lamp with controlled field intensity for displaying graphics
JP3865807B2 (ja) 1995-11-08 2007-01-10 株式会社アルバック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5902688A (en) * 1996-07-16 1999-05-11 Hewlett-Packard Company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JP3622874B2 (ja) * 1996-07-31 2005-02-23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
JPH10270173A (ja) * 1997-03-27 1998-10-09 Junji Kido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203391B1 (en) * 1997-08-04 2001-03-20 Lumimove Company, Mo L.L.C. Electroluminescent sign
US6501218B1 (en) * 2000-06-12 2002-12-3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Outdoor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s
JP2004513484A (ja) * 2000-11-02 2004-04-30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放出型ディスプレイの輝度向上
US7006061B2 (en) * 2002-06-04 2006-02-28 Ngk Insulators, Ltd. Display device
GB0218202D0 (en) * 2002-08-06 2002-09-11 Avecia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CN100484352C (zh) * 2003-10-02 2009-04-29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电致发光元件
JP2005139433A (ja) * 2003-10-15 2005-06-02 Toray Ind Inc 耐光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2005345815A (ja) * 2004-06-03 2005-12-15 Tohoku Pioneer Corp 表示パネル及びその形成方法、表示パネル基板
JP2006107996A (ja) 2004-10-07 2006-04-20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発光表示パネル
JP2007234526A (ja) * 2006-03-03 2007-09-13 Showa Denko Kk 表示素子
JP2008084701A (ja) * 2006-09-27 2008-04-10 Fujifilm Corp 電子デバイス用転写材料、電子デバイスの縁層形成方法及び隔壁形成方法、並びに発光素子
EP2380221A2 (en) * 2008-12-19 2011-10-26 Philips Intellectual Property & Standards GmbH Transparent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14628A1 (en) * 2000-06-06 2002-02-07 Jun Koyama Display device
CN1525583A (zh) * 2003-02-26 2004-09-01 Ф�ء�����˹��˾ 制造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方法和有机发光二极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161614A1 (en) 2012-06-28
EP2438636A1 (en) 2012-04-11
US9466806B2 (en) 2016-10-11
JP2012529139A (ja) 2012-11-15
WO2010140097A1 (en) 2010-12-09
JP5714003B2 (ja) 2015-05-07
KR20120036940A (ko) 2012-04-18
TW201108853A (en) 2011-03-01
CN102804442A (zh) 2012-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82719B (zh) 发光装置
CN102341932B (zh) 串联连接的oled
CN102576820B (zh) 封装的光电子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7965030B2 (en) Large-area OLEDs featuring homogeneous emission of light
CN102308406B (zh) 电致发光器件
CN1895003A (zh) 可挠性电致发光元件
CN102308408B (zh) 封装的电致发光设备
US20140339530A1 (en) Light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light
CN102804442B (zh) 电致发光器件
KR101695004B1 (ko) 전계 발광 장치
TWI535330B (zh) 電致發光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11201310B2 (en) Optoelectronic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n optoelectronic assembly
CN112271193B (zh) 显示屏体以及显示装置
US10082270B2 (en) Optoelectronic modu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n optoelectronic module
TWI388240B (zh) 透明電極及包含此透明電極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
KR200406245Y1 (ko) 다층 레이어 구조의 얇은 필름을 이용한 이엘 시트 및 이엘메탈 돔 시트
WO2010089684A1 (en)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CN111755632A (zh) 一种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WO2015151379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照明器具
KR20060000188A (ko) 얇고 유연한 무기전계발광소자의 제조방법
WO2010143095A1 (en)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JP2015149220A (ja) El素子用前面板及び照明装置
JP2015149219A (ja) El素子用前面板及び照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328

Address after: Aachen

Patentee after: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ddress before: Holland Ian Deho Finn

Patentee before: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16

Termination date: 2017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