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71063B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设置中继链路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设置中继链路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71063B
CN102771063B CN201080053876.2A CN201080053876A CN102771063B CN 102771063 B CN102771063 B CN 102771063B CN 201080053876 A CN201080053876 A CN 201080053876A CN 102771063 B CN102771063 B CN 1027710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ion
information
relaying
repeated link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5387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71063A (zh
Inventor
权亨晋
陈成根
张甲石
李禹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ETRI
Original Assignee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E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ETRI filed Critical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ETRI
Publication of CN1027710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710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710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710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beams, i.e. beam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91Space-time diversity
    • H04B7/0897Space-time diversity using beamforming per multi-path, e.g. to cope with different directions of arrival [DOA] at different multi-path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03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control
    • H04B7/2606Arrangements for base station coverage control, e.g. by using relays in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04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wireless node resources
    • H04W40/10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wireless node resources based on available power or energ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有关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利用中继来传送数据帧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及装置。根据此技术,无线通信系统中源站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从存取点或PCP接收包含在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至少一个以上的中继支持站的功能信息;利用所述源站、目标站、及所述中继支持站之间的波束形成信息和所述功能信息,选择中继支持站中的一个作为中继站;向所述目标站传送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以及从所述目标站接收包含中继链路设置结果信息的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其中,所述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和所述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经由所述中继站。

Description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设置中继链路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设置中继链路的方法和装置。特别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利用中继来传送数据帧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例如在IEEE802.11的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AreaNetwork,以下称:WLAN)环境中,数据帧可经由存取点(AccessPoint,以下称:AP)被传送,或是以点对点(peer-to-peer)的方式直接被传送。但是,一般情况下,由于将数据帧向AP上行链路及下行链路的传送方式是网络内其他的装置,例如,基站(station)为了获得信道必须竞争,因此,用于数据传送的吞吐量(throughput)会被减少。
为改善上述问题,在IEEE802.11e中,由于通过基站之间的直接链路设置DLS(directlinksetup)模式,不经过存取点,帧在基站之间直接被收发,因此,使信道使用率增加了2倍以上。但是,即使是在直接链路设置模式的情况下,由于网络中存在的多种路径、衰减、干涉等原因会使信道状态变差,无线网络吞吐量会被减少,因此,当需要类似多媒体串流的QoS时,所需的QoS不能被满足。
特别是,现标准化正在进行中,在利用类似60GHz频带的毫米波的WLAN中会使上述问题更为突出。毫米波通信,虽然可使用约2GHz的宽带且无需高调制(highmodulation)来容易地传送数Gbps的数据,但由于直进性较强的高频的特性,具有电力损耗较大的缺点。因此,为改善上述缺点,使用指向性天线来将电力聚集在一定的方向而不是全方向,从而获得高天线增益(highantennagain)的方法被推荐(recommend)。
但是,在视线(line-of-sight,以下称:LOS)没有被确保,将信号反射来传达时,在这种情况下,信号的传达距离变长且衰减损耗增大,由此因反射的损耗被增加。且由于人将视线隔离时的穿透损耗(penetrationloss)为20dB以上,一般室内存在的门或壁的隔离使损耗变得更大,因此,具有信号较难到达目标的问题。
如上所述,就算直接链路设置和利用指向性天线,但为了解决可能发生的问题点,还是需要一种不通过存取点,通过无线网络内的其他基站帧也可被中继的方法。
发明内容
技术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利用中继来传送数据帧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的其他目和优点可根据以下的说明被理解,并可通过本发明的实施例被更清楚地了解。此外,可容易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可通过权利要求书中出现的手段及其组合被实现。
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源站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所述中继链路设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从存取点或PCP接收包含在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至少一个以上的中继支持站的功能信息;利用所述源站、目标站、及所述中继支持站之间的波束形成信息和所述功能信息,选择中继支持站中的一个作为中继站;向所述目标站传送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以及从所述目标站接收包含中继链路设置结果信息的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其中,所述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和所述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经由所述中继站。
此外,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中继站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所述中继链路设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执行与源站的波束形成;将根据与所述源站的波束形成的信道检测信息传送至所述源站;从所述源站接收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从而传送至所述目标站;以及从所述目标站接收包含中继链路设置结果信息的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从而传送至所述源站。
此外,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目标站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所述中继链路设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执行与源站及至少一个以上的中继支持站的波束形成;将根据与所述源站及所述中继支持站的波束形成的信道检测信息传送至所述源站;从所述源站接收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以及将包含中继链路设置结果信息的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传送至所述源站。其中,所述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及所述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经由中继支持站中通过源站被选择的中继站。
此外,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中继链路设置的源站,所述源站包括:第1接收单元,其从存取点或PCP接收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包含的至少一个以上的中继支持站的功能信息;选择单元,其利用所述源站、目标站、及中继支持站之间的波束信息和所述功能信息来选择所述中继支持站中的一个作为中继站;传送单元,其将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传送至所述目标站;和第2接收单元,其从所述目标站接收包含中继链路设置结果信息的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其中,所述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及所述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经由所述中继站。
此外,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中继链路设置的中继站,所述中继站包括:波束形成单元,其执行与源站的波束形成;第1传送单元,其将根据与所述源站的波束形成的信道检测信息传送至所述源站;第2传送单元,其从所述源站接收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从而传送至所述目标站;第3传送单元,其从所述目标站接收包含中继链路设置结果信息的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从而传送至所述源站。
此外,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中继链路设置的目标站,所述目标站包括:波束形成单元,其执行与源站和至少一个以上的中继支持站的波束形成;第1传送单元,其将根据与所述源站和至少一个以上的中继支持站的波束形成的信道检测信息传送至所述源站;接收单元,其从所述源站接收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第2传送单元,其将包含中继链路设置结果信息的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传送至所述源站。其中,所述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及所述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经由通过所述中继支持站中的所述源站被选择的中继站。
技术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类似WLAN环境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可通过不是AP或PCP的基站来传送帧,因此,在由于通过LOS或AP的数据传送路径的信道环境变化等原因吞吐量(throughput)减少的情况下,也可通过其他路径的路径分集来使整个网的性能提高。
如上所述,利用中继的通信方法,在一般通过覆盖率比AP小的QoSSTA(station)之间的直接链路设置模式较难获得吞吐量的情况下,具有可扩大覆盖率的效果,特别是在毫米波通信中,具有可改善吞吐量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中继链路设置方法的示图。
图2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中继链路设置方法的示图。
图3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源站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的示图。
图4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中继站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的示图。
图5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目标站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为了使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可更容易地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优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地说明。通过有关附图和以下的详细说明,上述的目的、特征、及优点将更为明确。当本发明的说明中,与本发明有关的公知技术的详细说明被判断为使本发明的要点模糊不清时,将省略该详细说明。
根据IEEE802.11标准规格的无线网络,由中控型基本服务集(InfrastructureBSS)和独立基本服务集IBSS(IndependentBSS,又称adhoc)两种模式中的一种被构成。电子作为包括存取点(AccessPoint,以下称:AP)和分散系统(DS),一般情况下,是在包括基站(STA)之间的通信的所有通信过程中利用AP的BSS。
特别是,在中控型BSS中,一般情况下,帧是通过AP被收发的,但新的WLAN正在对用于QSTA(QoSSTA)之间的直接通信的直接链路设置(DLS)过程进行规定。据此,QSTA通过QoSAP或传统(Legacy)AP来收发DLS请求(request)帧及DLS应答(response)帧,设置QSTA之间的直接链路。
此外,由于在IBSS中没有AP,因此,所有的通信,需要通信的STA和DCF一起接入竞争性基本信道来执行与peerSTA的直接通信。个人基本服务集PBSS(PersonalBSS)作为IBSS中的一种类型,在PBSS中,PCP(PBSScentralPoint)执行与AP相似的作用。
本发明是针对在上述的中控型BSS或IBSS等无线通信系统中利用不是DLS路径或经由AP的路径的中继来收发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即,本发明不仅是在AP,在利用PCP或网络协调器(coordinator)的通信系统中也可被适用。以下,说明中有关AP的说明在PCP或网络协调器中也可被适用。
根据本发明,中继链路被设置,并通过设置的中继链路来收发数据。本发明选择无线通信系统中包含的基站中将要设置中继链路的中继站,并通过被选择的中继站来发送数据。即,从源站传送的数据经由被选择的中继站,从而通过目标站被接收。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设置源站-中继站(S-R)、中继站-目标站(R-D)、及源站-目标站(S-D)之间的三个链路,需要找出各基站的方向的过程。如上所述,为了检索无线通信系统中包含的基站的方向,提出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作为在利用60GHz的标准化装置中被选择的方法,将要通信的两个基站可通过指向性天线执行波束形成来确认各自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有关三个链路的波束形成可一次被执行。但是,由于波束形成过程需要大量的资源,且波束形成在不知道最初中继站的物理性位置的状态下被执行,因此可能需要大量的时间。
于是,通过预先设定的扇区单位的扫描来执行波束形成的第二种方法可确认基站的各自的方向。即,由于将要通信的基站通过扇区级别扫描(SectorLevelSweep)限制波束形成来执行,因此,可大概地确认中继站的方向并设置中继链路。此外,在波束形成的过程中,可利用所获得的信道检测信息来选择可有效地收发数据的中继站。
以下,在图1中,根据第一种方法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被说明,在图2中,根据第二种方法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被说明。此外,以下,BSS中的中继链路设置作为一个实施例被说明,但如上所述,本发明在类似PBSS的IBSS中也可被适用。
图1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中继链路设置方法的示图。
如图1中所示出的,根据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存取点101、源站103、中继站105、及目标站107。在步骤101中,源站103可根据被动式扫描(passivescan)方式将连接请求(associationrequest)帧传送至存取点101,并在步骤103中,从存取点101接收连接应答(associationresponse)帧,从而接入无线网络。源站103可接收从存取点101被传送的信标帧,从而来传送连接请求帧。此外,源站103可根据有效扫描(activescan)方式将探测请求(ProbeRequest)帧和探测应答(ProbeResponse)帧与存取点101进行传送和接收,从而接入无线网络。中继站105和目标站107也通过与源站101相同的方式接入无线网络。
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将自身的功能信息包含在连接请求帧或探测请求帧中,从而传送至存取点101。在此,功能信息显示出中继通信中所需的基站的中继功能信息。即,基站通过功能信息,可将自身是否将利用中继、是否支持中继等信息通知给存取点101。功能信息可包括中继支持信息、中继利用信息、A/C电源利用信息、移动性信息、中继优选功能信息、中继方式信息、协作通信支持信息中的一个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存取点101也可将自身的功能信息包含在连接应答帧、探测应答帧、或信标帧中,从而传送至基站。
中继功能信息作为与下面的[表1]至[表3]相同的格式,可包含在连接请求帧或探测请求帧中。[表1]显示出功能信息的格式,[表2]显示出功能信息的域。此外,[表3]显示出有关[表2]的子域。同时,在中继功能信息中可包含有关各基站的连接标识(AID)信息。
【表1】
组件ID 长度 中继功能信息
八位字节:1 1 2
<中继功能组件格式>
【表2】
<中继功能信息域>
【表3】
<中继功能信息域的子域>
“中继可支持性(RelaySupportability)”域与中继支持信息相对应,将基站是否可中继显示为0或1。
“中继可用性(RelayUsability)”域与中继使用信息相对应,将基站利用中继是否可传送帧显示为0或1。“中继可用性”域在类似毫米波的指向性通信中,不仅是LOS,还可检索中继站,从而包含能够向该方向指向性通信的功能。
“中继许可(RelayPermission)”域在包含有存取点101的BSS中,将存取点101的中继通信是否许可显示为0或1。
“A/C电源(A/CPower)”与A/C电源利用信息相对应,将存取点或基站是否从交流电源接收电源提供显示为0或1。
“移动性(Mobility)”域与移动性相对应,将存取点101或基站是否被固定或是否可移动显示为0或1。
“中继优选(RelayPreference)”域与中继优选功能信息相对应,基站是否将主要通过中继站来运作显示为0或1。“中继优选”域优选是单个基站主要通过中继站来运作。
“双工(Duplex)”域与中继方式信息相对应,显示出基站以全双工放大转发FD/AF(FullDuplexAmplify-and-Forward)的中继方式执行通信还是以半双工解码转发HD/DF(HalfDuplexDecode-and-Forward)的中继方式执行通信。当“双工”域为01时,中继站105支持FD/AF和HD/DF全部;当“双工”域为10时,中继站105支持HD/DF;当“双工”域为11时,中继站105可支持FD/AF。
最后,“协作(Cooperation)”域与协作通信支持信息相对应,将基站是否利用直接链路和中继链路全部还是只利用一个显示为0或1。当“协作”域为1时,显示出基站利用直接链路和中继链路全部的链路协作(linkcooperation)类型(模式);当“协作”域为1时,根据链路状态,显示出基站利用直接链路或中继链路的链路转换(linkswitching)类型(模式)。“协作”域只在HD/DF的中继方式中有效。
当存取点101许可中继通信时,在步骤105中,源站103将用于检索中继支持站的中继检索请求(relaysearchrequest)帧传送至存取点101中。源站103可利用从存取点101传送的存取点101的功能信息,来确认存取点101是否认可中继通信。
在步骤107中,存取点101将中继检索应答(relaysearchresponse)帧传送至源站103,其中,中继检索应答帧包括BSS中包含的基站的功能信息。如上所述,存取点101可从BSS包含的基站接收功能信息。
源站103可从存取点101接收中继站105的功能信息来选择中继站。即,在一个BSS中包括支持中继功能的至少一个以上的中继支持站,源站103可在至少一个以上的中继支持站中选择用于设置中继链路的中继站。在图1中,一个中继支持站作为中继站105被包含在BSS中,且中继链路被设置在中继站105中作为一个实施例被说明。以下,对中继站选择方法进行说明。
例如,被固定的基站比可移动的基站更优先,且使用A/C电源的基站比使用电池电源的基站更优先。此外,在“A/C电源”域和“移动性”域之间,当“移动性(Mobility)”域更优先时,可将优先顺序决定为“固定的STA>移动STA和A/C电源STA>移动STA和电池电源STA”的顺序。在这种情况下,比起移动电话,源站103可将笔记本电脑选择为中继站,且比起笔记本电脑,源站103可将电视选择为中继站。
此外,可与下面的[表4]一样来决定优先顺序。即,可将优先顺序设置为以下顺序:信道状态、中继优选功能信息、A/C电源利用信息、移动性信息。一般情况下,由于中继站105的物理性位置在通信性能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选择中继站105时,基站之间的信道状态被最优先考虑。有关信道状态的信息可通过后述的波束形成或图2中说明的扫描过程被获得。
【表4】
<中继STA选择因素>
此后,在步骤109中,源站103执行有关被选择的中继站103的中继连接过程。源站103将中继连接请求(relayassociationrequest)帧传送至存取点101。在这种情况下,源站103和目标站107之间直接链路设置(DLS)可能已被完成。即,中继连接过程是执行初期设置过程和各基站间三个链路(源站-中继站、中继站-目标站、源站-目标站)的波束形成的过程,使数据在完成直接链路设置的源站103和目标站107之间通过中继站105旁路从而被传送。
在步骤111中,存取点101应答中继连接请求帧,从而将中继连接应答(realyassociationresponse)帧传送至基站。存取点101针对三个链路预约可执行波束形成的区间,并将有关于预约的区间的起始地址(startaddress)和区间的宽度(duration)的信息包含至中继连接应答帧中并传送。由于包含在BSS中的基站103、105、107都必须执行波束形成,因此存取点101放送中继连接应答帧。此外,存取点101在分配波束形成区间时,当具有充足的资源的情况下可将3个链路一次性分配可波束形成的区间,且资源不充足时每一个链路可各自分配资源
中继连接请求帧格式可与下面的[表5]相同,中继应答帧的格式可与下面的[表6]相同。
【表5】
顺序 信息
1 分类
2 处理
3 对话框标记
4 目标中继可用性STA AID
【表6】
顺序 信息
1 分类
2 处理
3 对话框标记
4 状态代码
5 中继功能STA信息
... ...
N+4 中继功能STA N信息
在[表5]中,“分类(Category)”域是用于显示毫米波通信的域,“处理(Action)”域是用于显示帧的种类的域,“对话框标记(DialogToken)”域是包含有通过为区分请求/应答传送请求帧的基站而被选择的值的域,可被设置为非零的值。“目标中继可用STA连接标识(DestinationRelayUsableSTAAID)”域是显示对象目标站的连接标识的域。在图1中,对象目标站为目标站107。
在[表6]中,“状态代码(StatusCode)”域作为显示有关中继检索请求的状态信息的域,可表现为:当“状态代码”域为0时,显示出中继检索请求成功,并包括有关“状态代码”域下一个域的地址和功能信息、与其他基站的中继链路设置信息等;当“状态代码”域为37时,显示出中继检索请求被拒绝,当“状态代码”域为37时,显示出BSS中不包含中继支持站,中继检索请求被拒绝。“中继功能STA信息(RelayCapableSTAInfo)”域是在[表1]和[表3]中被说明的包含功能信息的域。
此外,[表5]和[表6]的“处理”域值可如[表7]所示被定义。以下被说明的帧格式的“处理”域值也可如[表7]所示被定义。
【表7】
处理域值 意味
0 中继检索请求
1 中继检索应答
2 多中继信道检测请求
3 多中继信道检测报告
4 RLS请求
5 RLS应答
6 RLS通知
7 RLS结束
8 中继应答
9-255 保留
<中继处理域值>
在步骤113、115、117中,BSS中包含的基站103、105、107可利用中继连接应答帧中包含的信息来执行波束形成。当三个链路被分配到可一次性被波束形成的区间时,以源站103-中继站105、中继站105-目标站107、源站103-目标站107的链路顺序来执行波束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在步骤119中,目标站107可将多中继信道检测报告(Multi-RelaysChannelMeasurementReport)帧传送至源站103,其中,多中继信道检测报告帧包含根据波束形成的信道检测信息;以及朝中继站105的方向和朝源站103的方向之间的各信息。根据波束形成的信道检测信息是有关中继站105-目标站107、源站103-目标站107的信道检测信息。此外,多中继信道检测报告帧将在图2中进行详细地说明。
源站103可利用波束形成结果信道检测信息来选择中继站,将包含有关中继连接过程的结果信息的中继连接报告帧传送至存取点101。如上所述,中继链路设置过程结束时,源站103、中继站105、及目标站107可利用各自的链路来收发数据。
图2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中继链路设置方法的示图。
在图2中被说明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与图1相似,但是,在图2中被说明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中,基站之间的波束形成通过预先设定的扇区单位的扫描被执行,波束形成之后,通过RLS请求帧中继链路被设定。以下对此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2中所示,根据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存取点201、源站203、中继站205、及目标站207。BSS中包含的基站203、205、207与无线网络连接,且源站203获得BSS中包含的基站和存取点201的功能信息的过程与图1相一致。即,源站203可将中继检索请求帧传送至存取点201来获得功能信息。
此后,BSS中包含的基站203、205、207通过预先设定的扇区单位的扫描来执行波束形成。当BSS中包含的基站203、205、207利用quasi-omni天线模式来扫预先设定的扇区进行扫描时,BSS中包含的基站203、205、207可掌握各自的位置。在此,面向各基站的方向在扫面时只进行扇扫(sectorsweep)的情况下可以是扇区的方向,也可以是从通过接收波束形成计算的权值向量中被推论的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存取点201可针对BSS中包含的基站预约中继扫描。在此,中继扫描时指上述的预先设定的扇区单位的扫描。由于存取点201放送中继扫描请求(relayscanrequest)帧,因此,与图1的波束形成区间预约相同,可针对预先设定的扫描区间预约中继扫描。在步骤201、203中,中继站205可将中继扫描请求帧传送至源站(203)及目标站(207),在步骤205、207中,源站(203)及目标站(207)将中继扫描应答(relayscanresponse)帧传送至中继站205,由此扫描可被执行。
通过上述扫描过程,可针对三个链路(源站203-中继站205、中继站205-目标站207、源站203-目标站207)获得信道检测信息。此外,源站203利用信道检测信息来选择至少一个以上的中继支持站中的中继站。即,源站203不是利用接收的功能信息来选择中继站,而是利用功能信息和信道检测信息来选择传送效率较高的中继站。
在步骤209中,源站203为请求信道检测信息将多中继信道检测请求(Multi-RelaysChannelMeasurementRequest)帧传送至目标站207。在步骤211中,目标站207将包含根据扫描的信道检测信息的多中继信道检测报告(Multi-RelaysChannelMeasurementReport)帧传送至源站203。在这种情况下,源站203可将多中继信道检测请求帧也传送至中继站205中。
信道检测信息可包括源站203和目标站207之间的信道检测信息、中继站205和目标站207之间的信道检测信息、及源站203-目标站207链路和目标站207-中继支持站链路之间各信息。当中继站205向源站203传送多中继续信道检测请求帧时,信道检测信息可包括源站203和中继站205之间的信道检测信息、中继站205和目标站207之间的信道检测信息、及源站203-中继站205链路和中继站205-目标站207链路之间的各信息。当BSS中包括多个中继支持站时,信道检测信息可全部包括有关多个中继支持站的信息。
多中继信道检测请求帧的格式及多中继续信道检测报告帧的格式分别在[表8]和[表9]中示出。[表9]中“信道检测信息(ChannelMeasurementInfo)”域作为包含有关至少一个以上的站和信道检测信息的域,“信道检测信息”域的格式也可与[表10]相同。
【表8】
顺序 信息
1 分类
2 处理
3 对话框标记
<多中继信道检测请求>
【表9】
顺序 信息
1 分类
2 处理
3 对话框标记
4 信道检测信息1
... ...
N+3 信道检测信息N
<多中继信道检测报告>
【表10】
<信道检测信息域>
在[表10]中,'PeerSTA连接标识'域为显示出传送多中继信道检测报告帧的站的连接标识的域。“SNR”域显示出链路中被检测的SNR值,且“内角(InternalAngle)”域显示出夹角信息。“推荐(Recommend)”域是显示出根据信道检测结果是否推荐链路的域。当推荐被检测的链路时,“推荐”域可被设定为1。
此外,为排除如下所述的情况,源站203-目标站207链路和源站203-中继支持站链路的之间各信息可被使用。
第一,在只是检测信道检测信息时,中继站垂直(或水平)地存在于源站和目标站的链路中时,可被被判为比其他情况处于更有利的位置。但是,使用中继链路的主要理由是为了在直接链路被封锁时进行旁路,当中继站在直接链路上或在直接链路周围时,通过移动物体直接链路被封锁的情况下,中继链路将被封锁的概率增大。因此,检测源站203-目标站207链路和源站203-中继支持站链路之间的夹角,选择夹角大于预先设定的临界值时的中继支持站,从而可解决上述的问题。
第二,特别是,由于比起数据收发方向相同的情况,不同方向时可防止因正反馈(positivefeedback)引起的发散,因此中继站选择全双工FD(fullduplex)方式。就算是物理性地使传送(Tx)及接收(Rx)天线、RF模块隔开,也可发生数据收发方向相同的情况。由于中继站知道此类状态,因此在夹角较大发散较大的情况下,可将“推荐”域设定为0,从而通知源站。此外,由于三个链路形成三角形,中继站205及目标站207中被检测的夹角信息可掌握源站203中中继站205及目标站207的位置。因此,由于源站203可从夹角信息确认中继站205的位置,所以,就算夹角较大,也可排除中继站205位于被封锁的概率较高的位置的情况。
例如,当中继站205位于源站203和目标站207的直接路径上时,用户经过源站203和目标站207的附近时,链路被切断的概率可能较高,因此,比起这种情况,更优选是中继站205处于倾斜的位置,且源站203可利用信道检测信息来选择最适合的中继站。
即,如上所述,源站203可利用信道检测信息及功能信息,在至少一个以上的中继支持站中选择中继台205。
在步骤213、215中当中继站被选择时,源站203将中继链路设置RLS(RelayLinkSetup)请求帧传送至目标站207。此外,在步骤217、219中目标站207将包含中继链路设置结果信息的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传送至源站203。即,在步骤217、219中,目标站207将包含自身的中继链路设置的成功或失败信息,即有关自身的中继链路设置的参与与否信息的中继设置应答帧传送至源站203。
在这种情况下,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及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经由中继站205。此外,中继站205可将包含中继链路设置结果的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传送至源站203。RLS通过与DLS相似的过程被进行。且在RLS中,中继站205执行DLS中AP的功能。
在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中包含有源站203、中继站205、及目标站207的功能信息;连接标识(AID)信息,并可一起包含中继传送参数(RelayTransferParameter)。中继传送参数可包含:中继方式信息;协作通信使用信息;根据协作通信使用与否的传送模式信息;显示链路转换区间的链路变化区间信息;显示因链路转换被延迟的时间的数据传感时间信息;源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帧交换区间信息;中继站和目标站之间的帧交换区间信息中的一个以上。
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及中继传送参数的格式分别可与[表11]至[表13]相同。如[表12]所示,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中也可包含源站203、中继站205、及目标站207的功能信息;连接标识(AID)信息。在[表12]中,“目标状态代码”域与目标站207的中继链路设置结果信息对应。目标站207参与RLS的情况下,“目标状态代码”域可被设定为0,目标站207不参与RLS的情况下,“目标状态代码”域可被设定为37,“中继状态代码”域作为中继站205的中继链路设置结果信息,可与“目标状态代码”域相同地被设定。
【表11】
顺序 信息
1 分类
2 处理
3 对话框标记
4 目标AID
5 中继AID
6 源AID
7 目标功能信息
8 中继功能信息
9 源功能信息
10 RLS超时值
11 中继转换参数组
<RLS请求>
【表12】
顺序 信息
1 分类
2 处理
3 对话框标记
4 目标AID
5 中继AID
6 源AID
7 目标功能信息
8 中继功能信息
9 源功能信息
10 目标状态代码
11 中继状态代码(可选的)
<RLS应答>
【表13】
组件ID 长度 中继转换参数
八位字节:1 1 1
<中继转换参数组IE>
此外,中继传送参数域可与[表14]相同。
【表14】
“中继转换参数(RelayTransferParameter)”域值显示出源站203设定参与RLS设置过程的中继站205的模式并在数据传送时所需的参数
“双工模式(Duplex-mode)”域对应于中继方式信息,在中继站205支持FD-AF时,FD、HD中一个的双工(Duplex)方式在“双工模式”域中被选择。使中继站205以HD-DF运作时可设定为0;以FD-AF运作时设定为1。
“协作模式(Cooperation-mode)”域对应于协作通信使用信息,链路转换(link-switching)模式或链路协作(link-cooperating)模式在“协作模式”域中被选择。在使中继站205以链路转换模式运作时,“协作模式”域可设定为0;以链路协作模式运作时可设定为1。“协作模式”域在中继站205为链路协作类型(link-cooperatingtype)且双工模式被设定为0时有效,且不是这种情况时被忽视。
“Tx模式(Tx-mode)”域对应于根据协作通信使用与否的传送模式信息,在参与RLS的三个基站以标准模式(normalmode)运作时,可设定为0,在以交替(alternationmode)模式运作时,可设定为1。标准模式为直接及中继链路中一个的链路被使用的模式,多中继模式为直接及中继链路全部被使用的模式。“Tx模式”域在中继占205为链路协作类型(link-cooperatingtype)且双工模式被设定为1时有效,且不是这种情况时被忽视。
“链路变化间隔LCI(LinkChangeInterval)”域对应于显示链路转换区间的链路变化区间信息,使显示出将源站203和目标站207之间的链路转换的区间。即,“链路变化间隔”域在使用中的路径被阻塞,将数据以其他路径旁路来发送时,告知旁路的时点的域。提供从一个被预约的区间的初始位置开始每一个LCI转换链路的机会,在一个区间内只能以一个链路传送。仅在从预约的时间开始“链路变化间隔”域值的倍数被形成的地点,数据传送路径可被旁路。
“数据传感时间(DataSensingTime)”域对应于显示因链路转换被延迟的时间的数据传感时间信息,是链路转换发生从而在现正利用的LCI的下一个LCI中显示出链路转换执行时被延迟的时间的域。其中,“数据传感时间”域不在交替模式中使用,仅在标准模式中使用。且在HD-DF中继方式下,从直接链路向中继链路转移时使用,当从中继链路向直接链路转移时则不使用。
“第一时段”域对应于源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帧交换区间信息,并在HD-DF中继方式下使用中继链路时,显示出源站和中继站之间交换帧的区间。
“第二时段”域对应于中继站205和目标站207之间的帧交换区间信息,并在HD-DF中继方式下使用中继链路时,可显示出中继站205和目标站207之间交换帧的区间和中继站205将中继站-目标站(R-D)链路的状态通知给源站203的帧区间全都包含的区间。
中继传送参数也可在中继链路设置后被更新。例如,中继传送参数被设定后,信道环境被较大地改变时,链路变化间隔”、“第一时段”、“第二时段”的域值可被改变。且,更新的中继传送参数可被包含在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中,从源站203被传送。
此外,在步骤221中,源站203根据中继链路设置结果信息将包含中继链路设置的成功信息的通知(RLSAnnouncement)帧传送至存取点201。接收通知帧的存取点201可确认中继链路设置过程已成功。通知帧的格式可与[表14]相同。通知帧中包含有参与RLS的源站、中继站、目标站的连接标识。
【表15】
顺序 信息
1 分类
2 处理
3 状态代码
4 目标AID
5 中继AID
6 源AID
<RLS通知>
在通知帧被传送至存取点后,为提高数据传送的吞吐量可重新执行有关3个链路各自的波束形成。在此,波束形成可如图1中所说明的波束过程被执行。在波束形成过程中,重新获得的信道检测信息可被传送至源站203,中继传送数据参数被更新。
同时,为了结束中继链路,源站203可将中继结束(Relayteardown)帧传送至中继站205、目标站207、及存取点201。中继结束帧可经由中继站205被传送至目标站207。中继结束帧可包含源站203、中继站205、及目标站207的连接标识信息。中继结束帧的格式可与下面的[表16]相同。
【表16】
顺序 信息
1 分类
2 处理
3 状态代码
4 目标AID
5 中继AID
6 源AID
<RLS结束>
此外,中继站205通过设置的中继链路,为了通知是否从目标站207较好地接收应答帧,将中继应答(RelayAcknowledgement)帧传送至RLS设定的源站203。中继应答帧为中继方式HD0DF,并仅在链路转换模式中使用。中继应答帧的格式可与下面的[表17]相同。“BA控制”域、“块应答启动序列控制(BlockAckStartingSequenceControl)”域和“块应答位图(BlockAckBitmap)”域可在使用块应答的情况下被使用。
【表17】
顺序 信息
1 分类
2 处理
3 BA控制(可选的)
4 块应答启动序列控制(可选的)
5 块应答位图(可选的)
<中继应答>
同时,图1和图2中说明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可一起使用或一部分过程被修改及混合使用。例如,在图1中也可执行通过预先设定的扇区单位的扫描的波束形成,图2中也可执行与图1相似的波束形成。此外,图2中也可使用类似[表4]的优选顺序。以下,对图1和图2中说明的源站、中继站、及目标站的链路设置方法进行说明。
图3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源站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的示图。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从步骤301开始。
在步骤301中,源站从存取点或PCP接收包含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至少一个以上的中继支持站的功能信息。特别是,在步骤301中,可包括以下步骤:将用于请求中继支持站的功能信息的中继检索请求帧传送至存取点或PCP;以及从存取点或PCP接收含有中继支持站的功能信息的中继检索应答帧。其中,中继支持站的功能信息,当无线网路连接时,可将自身的功能信息传送至存取点或PCP。
在步骤303中,利用源站、目标站、及中继支持站之间的波束形成信息和中继支持站的功能信息,选择中继支持站中的一个作为中继站。在这种情况下,波束形成如图1所示被执行,或是如图2所示被通过预先设定的扇区单位的扫描被执行。目标站可执行与中继支持站及源站的波束形成,且源站可执行与中继支持站及目标站的波束形成。
特别是,在步骤303中可包括以下步骤:为了请求根据波束形成的信道检测信息,将多中继信道检测请求帧传送至目标站;从目标站接收包含信道检测信息的多中继信道检测应答帧;及利用信道检测信息和功能信息来选择中继站。其中,信道检测信息包括:源站和目标站之间的信道检测信息;中继支持站和目标站之间的信道检测信息;和源站-目标站链路和目标站-中继支持站链路之间的各信息。源站也可从中继支持站接收根据波束形成的信道检测信息。
在步骤305中,源站向目标站传送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此外,在步骤307,源站从目标站接收包含中继链路设置结果信息的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在这种情况下,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及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经由中继站。
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包括源站、中继站、及目标站的功能信息;连接标识信息;和中继传送参数。其中,中继传送参数可包括中继方式信息;协作通信使用信息;根据协作通信使用与否的传送模式信息;显示链路转换区间的链路变化区间信息;显示因链路转换被延迟的时间的数据传感时间信息;源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帧交换区间信息;中继站和目标站之间的帧交换区间信息中的一个以上。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可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将源站的功能信息传送至存取点或PCP。在这种情况下,功能信息可包括中继支持信息、中继利用信息、A/C电源利用信息、移动性信息、中继优选功能信息、中继方式信息、协作通信支持信息中的一个以上。功能信息可包含在连接请求帧或探测请求帧中。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可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根据中继链路设置结果信息,将包含中继链路设置的成功信息的通知帧传送至存取点或PCP。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可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将用于结束中继链路的中继结束帧传送至中继站、目标站、以及存取点或所述PCP。在这种情况下,中继结束帧可包括源站、中继站及目标站的连接标识信息。此外,中继结束帧可经由中继站被传送至目标站。
图4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中继站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的示图。如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从步骤401开始。在图4中,中继站可为上述的中继支持站。
在步骤401中,中继站执行与源站的波束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波束形成可如图1所示被执行或如图2所示通过预先设定的扇区单位的扫描被执行。
在步骤403中,中继站将根据与源站的波束形成的信道检测信息传送至源站。中继站利用多中继信道检测应答帧来将信道检测信息传送至源站。
在步骤405中,从源站接收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从而传送至目标站。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包括源站、中继站、及目标站的功能信息;连接标识信息;和中继传送参数。其中,中继传送参数包括中继方式信息;协作通信使用信息;根据协作通信使用与否的传送模式信息;显示链路转换区间的链路变化区间信息;显示因链路转换被延迟的时间的数据传感时间信息;源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帧交换区间信息;中继站和目标站之间的帧交换区间信息中的一个以上。
在步骤407中,从目标站接收包含中继链路设置结果信息的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从而传送至源站。中继站同时应答中继链路请求帧的接收,来将包含中继链路设置结果信息的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传送至源站。
同时,根据本发明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可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将目标站的功能信息传送至存取点或PCP。其中,功能信息可包括中继支持信息、中继利用信息、A/C电源利用信息、移动性信息、中继优选功能信息、中继方式信息、协作通信支持信息中的一个以上。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从源站接收用于结束中继链路的中继结束帧;以及将中继结束帧传送至目标站。在这种情况下,中继结束帧可包括源站、中继站、及目标站的连接标识信息。
同时,在中继站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中,步骤403可被省略,源站可利用从目标站传送的信道检测信息来选择中继站。
图5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目标站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的示图。
在步骤501中,目标站执行与源站及至少一个以上的中继支持站的波束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波束形成可如图1所示被执行,或是如图2所示通过预先设定的扇区单位的扫描被执行。
在步骤503中,目标站将根据与源站及中继支持站的波束形成的信道检测信息传送至源站。特别是,步骤503中,为了请求根据波束形成的信道检测信息,可包括以下步骤:从源站接收用于请求根据波束形成的信道检测信息的多中继信道检测请求帧;将包含信道检测信息的多中继信道检测应答帧传送至源站。在这种情况下,信道检测信息包括:源站和目标站之间的信道检测信息;中继支持站和目标站之间的信道检测信息;源站-目标站链路和目标站-中继支持站链路之间的各信息。
在步骤505中,目标站从源站接收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可包括源站、中继站、及目标站的功能信息;连接标识信息;和中继传送参数。在这种情况下,中继传送参数可包括中继方式信息;协作通信使用信息;根据协作通信使用与否的传送模式信息;显示链路转换区间的链路变化区间信息;显示因链路转换被延迟的时间的数据传感时间信息;源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帧交换区间信息;中继站和目标站之间的帧交换区间信息中的一个以上。
在步骤507中,目标站将包含中继链路设置结果信息的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传送至源站。在这种情况下,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及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经由中继支持站中通过源站被选择的中继站。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可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将目标站的功能信息传送至存取点或PCP。在这种情况下,功能信息包括中继支持信息、中继利用信息、A/C电源利用信息、移动性信息、中继优选功能信息、中继方式信息、协作通信支持信息中的一个以上。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可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从源站接收用于结束中继链路的中继结束帧。在这种情况下,中继结束帧可包括源站、中继站、及目标站的连接标识信息。
此外,上述的发明针对处理过程进行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构成中继链路设置方法的各步骤也可通过装置被容易地理解。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中继链路设置方法中所包含的各步骤可通过根据本发明的原理中继链路设置装置中包含的构成要素来理解。
即,根据本发明的中继链路设置装置,包括:第1接收单元,其从存取点或PCP接收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包含的至少一个以上的中继支持站的功能信息;选择单元,其利用所述源站、目标站、及中继支持站之间的波束信息和所述功能信息来选择所述中继支持站中的一个作为中继站;传送单元,其将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传送至所述目标站;和第2接收单元,其从所述目标站接收包含中继链路设置结果信息的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其中,所述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及所述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经由所述中继站。在此,中继链路设置装置可以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中继链路设置的源站。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中继链路设置装置,包括:波束形成单元,其执行与源站的波束形成;第1传送单元,其将根据与所述源站的波束形成的信道检测信息传送至所述源站;第2传送单元,其从所述源站接收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从而传送至所述目标站;第3传送单元,其从所述目标站接收包含中继链路设置结果信息的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从而传送至所述源站。在此,中继链路设置装置可以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中继链路设置的中继站。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中继链路设置装置,包括:波束形成单元,其执行与源站和至少一个以上的中继支持站的波束形成;第1传送单元,其将根据与所述源站和至少一个以上的中继支持站的波束形成的信道检测信息传送至所述源站;接收单元,其从所述源站接收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第2传送单元,其将包含中继链路设置结果信息的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传送至所述源站。其中,所述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及所述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经由通过所述中继支持站中的所述源站被选择的中继站。在此,中继链路设置装置可以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中继链路设置的目标站。
同时,如上所述的根据本发明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可通过计算机程序来制作。此外,构成上述程序的代码及代码段可通过相关领域的计算机编程技术人员容易地被推论。此外,所述制作成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在计算机可读记录媒体(信息存储媒体)中,通过计算机被读取并实行,来体现本发明的方法。此外,所述记录媒体可包括计算机可读取的所有形态的记录媒体(不仅是类似CD、DVD的有形媒体,也可以是类广播电波的无形媒体)。
如上所示,本发明虽然已参照有限的实施例和附图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在本发明所属领域中具备通常知识的人均可以从此记载中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形。

Claims (12)

1.一种无线协作通信系统中源站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所述中继链路设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从存取点AP或个人基本服务集中心点PCP接收包含在所述无线协作通信系统中的至少一个中继支持站的功能信息;
利用所述源站、目标站、及所述至少一个中继支持站之间的信道检测信息和所述至少一个中继支持站的功能信息,选择中继支持站中的一个作为中继站;
向所述目标站传送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以及
从所述目标站接收包含中继链路设置结果信息的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
其中,所述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和所述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经由所述中继站,
该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源站的功能信息传送至所述AP或所述PCP,
其中,所述源站的功能信息包括中继支持信息、中继利用信息、A/C电源利用信息、中继优选功能信息、中继方式信息、协作通信支持信息中的一个以上,
其中,接收所述中继支持站的功能信息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将用于请求所述中继支持站的功能信息的中继检索请求帧传送至所述AP或所述PCP;以及
从所述AP或所述PCP接收包含所述中继支持站的功能信息的中继检索应答帧,
其中,所述信道检测信息包括:所述源站和所述至少一个中继支持站之间的信道检测信息;所述至少一个中继支持站和所述目标站之间的信道检测信息;以及所述源站与所述至少一个中继支持站之间的链路和所述目标站与所述至少一个中继支持站之间的链路之间的内角信息,
其中,所述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包括所述源站、所述中继站、及所述目标站的功能信息;连接标识信息;和中继传送参数,
其中,所述中继传送参数包括中继方式信息;协作通信使用信息;根据协作通信使用与否的传送模式信息;显示链路转换区间的链路变化区间信息;显示因链路转换被延迟的时间的数据传感时间信息;所述源站和所述中继站之间的帧交换区间信息;所述中继站和所述目标站之间的帧交换区间信息中的一个以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其中,所述信道检测信息是通过预先设定的扇区单位的扫描而获得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其中,所述目标站执行与所述中继支持站以及所述源站的波束形成,且
选择所述中继支持站中的一个作为中继站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将用于请求根据所述波束形成的信道检测信息的多中继信道检测请求帧传送至所述目标站;
从所述目标站接收包含所述信道检测信息的多中继信道检测应答帧;以及
利用所述信道检测信息和所述至少一个中继支持站的功能信息来选择所述中继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所述中继链路设置结果信息,将包含中继链路设置的成功信息的通知帧传送至所述AP或所述PCP。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将用于结束中继链路的中继结束帧传送至所述中继站、所述目标站、以及所述AP或所述PCP,
其中,所述中继结束帧包括所述源站、所述中继站及所述目标站的连接标识信息。
6.一种无线协作通信系统中中继站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所述中继链路设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执行与源站的波束形成;
将根据与所述源站的波束形成的信道检测信息传送至所述源站;
从所述源站接收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从而传送至目标站;
从所述目标站接收包含中继链路设置结果信息的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从而传送至所述源站;以及
将所述中继站的功能信息传送至存取点AP或个人基本服务集中心点PCP,
其中,所述中继站的功能信息包括中继支持信息、中继利用信息、A/C电源利用信息、中继优选功能信息、中继方式信息、协作通信支持信息中的一个以上,
其中,所述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包括所述源站、所述中继站、及所述目标站的功能信息;连接标识信息;和中继传送参数,
其中,所述中继传送参数包括中继方式信息;协作通信使用信息;根据协作通信使用与否的传送模式信息;显示链路转换区间的链路变化区间信息;显示因链路转换被延迟的时间的数据传感时间信息;所述源站和所述中继站之间的帧交换区间信息;所述中继站和所述目标站之间的帧交换区间信息中的一个以上,
其中,所述信道检测信息包括:所述源站和至少一个中继支持站之间的信道检测信息;所述至少一个中继支持站和所述目标站之间的信道检测信息;以及所述源站与所述至少一个中继支持站之间的链路和所述目标站与所述至少一个中继支持站之间的链路之间的内角信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其中,执行与所述源站波束形成的步骤,通过预先设定的扇区单位的扫描来执行波束形成。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从所述源站接收用于结束中继链路的中继结束帧;以及
将所述中继结束帧传送至所述目标站,
其中,所述中继结束帧包括所述源站、所述中继站、及所述目标站的连接标识信息。
9.一种无线协作通信系统中目标站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所述中继链路设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执行与源站及至少一个中继支持站的波束形成;
将根据与所述源站及所述中继支持站的波束形成的信道检测信息传送至所述源站;
从所述源站接收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
将包含中继链路设置结果信息的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传送至所述源站;以及
将所述目标站的功能信息传送至存取点AP或个人基本服务集中心点PCP,
其中,所述目标站的功能信息包括中继支持信息、中继利用信息、A/C电源利用信息、中继优选功能信息、中继方式信息、协作通信支持信息中的一个以上,
其中,所述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及所述中继链路设置应答帧经由中继支持站中通过源站被选择的中继站,
其中,所述中继链路设置请求帧包括所述源站、所述中继站、及所述目标站的功能信息;连接标识信息;和中继传送参数,
其中,所述中继传送参数包括中继方式信息;协作通信使用信息;根据协作通信使用与否的传送模式信息;显示链路转换区间的链路变化区间信息;显示因链路转换被延迟的时间的数据传感时间信息;所述源站和所述中继站之间的帧交换区间信息;所述中继站和所述目标站之间的帧交换区间信息中的一个以上,
其中,所述信道检测信息包括:所述源站和至少一个中继支持站之间的信道检测信息;所述至少一个中继支持站和所述目标站之间的信道检测信息;以及所述源站与所述至少一个中继支持站之间的链路和所述目标站与所述至少一个中继支持站之间的链路之间的内角信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其中,执行所述波束形成的步骤,通过预先设定的扇区单位的扫描来执行波束形成。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其中,将所述信道检测信息传送至所述源站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从所述源站接收用于请求根据所述波束形成的信道检测信息的多中继信道检测请求帧;和
将包含所述信道检测信息的多中继信道检测应答帧传送至所述源站。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继链路设置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从所述源站接收用于结束中继链路的中继结束帧,
其中,所述中继结束帧包括所述源站、所述中继站及所述目标站的连接标识信息。
CN201080053876.2A 2009-09-29 2010-09-29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设置中继链路的方法 Active CN1027710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090092715 2009-09-29
KR10-2009-0092715 2009-09-29
KR10-2010-0011209 2010-02-05
KR20100011209 2010-02-05
KR20100025995 2010-03-23
KR10-2010-0025995 2010-03-23
PCT/KR2010/006647 WO2011040763A2 (ko) 2009-09-29 2010-09-29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릴레이 링크 셋업 방법 및 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71063A CN102771063A (zh) 2012-11-07
CN102771063B true CN102771063B (zh) 2016-01-06

Family

ID=438267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53876.2A Active CN102771063B (zh) 2009-09-29 2010-09-29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设置中继链路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4) US8989078B2 (zh)
EP (1) EP2485411B1 (zh)
JP (2) JP2013506377A (zh)
KR (5) KR101774009B1 (zh)
CN (1) CN102771063B (zh)
WO (1) WO2011040763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40763A2 (ko) * 2009-09-29 2011-04-07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릴레이 링크 셋업 방법 및 장치
EP2538581B1 (en) * 2010-02-16 2019-06-26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roadband wireless local area communication which use a relay in transceiving operation
US9026044B2 (en) * 2010-04-16 2015-05-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sponder-aware relay station selec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KR101365439B1 (ko) * 2011-07-25 2014-02-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초음파 진단을 위한 프로브의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3782649B (zh) * 2011-09-13 2018-08-24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通过对接系统和通用网络设备驱动器的无线lan连接切换
JP5770943B2 (ja) * 2011-09-26 2015-08-26 サムス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リレー開始・リレー解除動作のための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CN103918346B (zh) * 2011-11-07 2018-05-22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收发邻居网络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US9066287B2 (en) * 2012-01-24 2015-06-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of relay selection and setup
US20130294331A1 (en) * 2012-05-03 2013-11-07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Method for Distributed Relay Discovery and Data Forwarding
US9131428B2 (en) 2012-10-31 2015-09-08 Broadcom Corporation Probe request for relay discovery within single user, multiple user, multiple access, and/or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9154430B2 (en) 2012-10-31 2015-10-06 Broadcom Corporation Buffer relay management within single user, multiple user, multiple access, and/or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WO2014084665A1 (ko) * 2012-11-30 2014-06-0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의 자원 할당 방법, 무선랜 시스템
KR102166184B1 (ko) 2012-11-30 2020-10-1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의 자원 할당 방법, 무선랜 시스템
CN103906178A (zh) * 2012-12-27 2014-07-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节点选择方法及装置
KR101432048B1 (ko) 2013-02-07 2014-08-21 전북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릴레이 통신 제공방법 및 이를 적용한 컴퓨터로 읽을 수 있는 기록매체
WO2014138523A1 (en) * 2013-03-07 2014-09-12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Range extension methods and procedures for future wifi
WO2014153237A1 (en) * 2013-03-14 2014-09-25 Google Inc. Optimizing packet/frame forwarding or routing in a wireless backhaul transport system
CN104125652A (zh) * 2013-04-25 2014-10-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中继链路的建立方法、站点和系统
JP6166469B2 (ja) * 2013-07-12 2017-07-19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複数ue協調通信をトリガ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4427592B (zh) * 2013-08-26 2019-04-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及帧发送和接收方法
KR102230652B1 (ko) 2013-09-10 2021-03-23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액세스 포인트의 동작 방법 및 릴레이의 동작 방법
US9929851B2 (en) * 2013-09-16 2018-03-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s for full duplex communication over a wireless network
US20150124647A1 (en) * 2013-11-01 2015-05-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state updates in a mesh network
JP6246384B2 (ja) * 2013-11-06 2017-12-13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協調通信においてリンクを制御するための方法、装置、およびシステム
WO2015069047A1 (ko) * 2013-11-06 2015-05-14 주식회사 케이티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US10264510B2 (en) 2013-11-06 2019-04-16 Kt Corpo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wireless LAN system
CN105191362A (zh) * 2013-12-03 2015-12-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毫米波多播通信方法、多播波束赋形计算方法及装置
US10841070B2 (en) * 2014-06-18 2020-11-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apability updat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O2015194276A1 (ja) * 2014-06-20 2015-12-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装置及び方法
US9986585B2 (en) * 2014-07-31 2018-05-29 Conversa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Inc. Rela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networks
US20160157157A1 (en) * 2014-12-01 2016-06-02 Gemtek Technology Co., Ltd. Wireless transmission system
US9673885B2 (en) * 2015-03-03 2017-06-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Push-based relay selection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US10412571B2 (en) * 2015-03-24 2019-09-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figuration by eNB for D2D UE to network relay search
CN106162506A (zh) * 2015-03-27 2016-11-23 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信息共享方法、无线通信方法、及其装置
WO2016163735A1 (en) * 2015-04-08 2016-10-1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relay support ind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6162599A (zh) * 2015-04-24 2016-11-2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和设备
WO2016175471A1 (ko) * 2015-04-30 2016-11-03 엘지전자(주) 블루투스를 이용한 메쉬 네트워크에서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9668159B1 (en) * 2015-05-12 2017-05-30 Sprint Spectrum L.P. Dynamic treatment of user equipment relay
WO2017043179A1 (ja) 2015-09-09 2017-03-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US10044491B2 (en) 2016-03-14 2018-08-07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performing full-duplex communications and base station using the same
US10063302B2 (en) * 2016-04-15 2018-08-2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hort SSW frame format for SLS beamforming process between enabled, associated stations and method of prepar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9948368B2 (en) * 2016-04-29 2018-04-17 Sony Corporation Proactive MIMO relay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09479189B (zh) * 2016-07-21 2022-04-0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设备到设备(d2d)通信中通过侧链路发现用户设备(ue)的系统和方法
CN108632919A (zh) * 2017-03-23 2018-10-09 索尼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JP6528798B2 (ja) * 2017-03-30 2019-06-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載ミリ波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US10349336B1 (en) * 2018-02-12 2019-07-09 Airspace Internet Exchange Limited High-rate multihop network with beamforming
CN111328080B (zh) * 2018-12-17 2023-03-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资源分配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JP7333387B2 (ja) * 2019-03-29 2023-08-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FI20195814A1 (en) 2019-09-25 2021-03-26 Nokia Technologies Oy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US11825387B2 (en) * 2019-12-31 2023-11-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witching techniques for message forward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WO2021252472A1 (en) * 2020-06-08 2021-12-16 Arris Enterprises Llc Method of reporting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on per frame basis in wi-fi network
WO2022110067A1 (zh) * 2020-11-27 2022-06-0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测量发送方法和测量接收方法
CN112687090A (zh) * 2020-12-18 2021-04-20 深圳市普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选择性无线数据传输中继系统及中继方法
US20240171993A1 (en) * 2021-03-30 2024-05-23 Sony Group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WO2023224336A1 (ko) * 2022-05-18 2023-11-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 센싱 절차를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WO2023249302A1 (ko) * 2022-06-23 2023-12-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 동작 방법 및 장치
CN117956535A (zh) * 2024-01-31 2024-04-30 南京勇士营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网络传输协作策略智能修正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21602A1 (en) * 2005-08-17 2007-02-22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n integrated multi-hop routing and cooperative diversity system
CN1964225A (zh) * 2005-11-11 2007-05-16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接入控制方法、中继站和基站
GB2455794A (en) * 2007-12-21 2009-06-24 Toshiba Res Europ Ltd Establishing a multi-hop route in wireless network

Family Cites Families (5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04A (en) * 1850-01-08 Connecting ctjttees to shafts of boeing instetjments
TWI289999B (en) * 2001-06-08 2007-11-11 Benq Corp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relay signal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3600578B2 (ja) * 2001-09-29 2004-12-15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lanアクセスポイント
JP3811491B2 (ja) 2002-05-27 2006-08-23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送信局、受信局、中継局および通信経路決定方法
AU2003208698A1 (en) * 2003-03-05 2004-09-28 Docomo Communications Laboratories Europe Gmbh Accounting in ad-hoc networks
JP2005045654A (ja) * 2003-07-24 2005-02-17 Nec Mobiling Ltd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経路探索方式
US7853204B2 (en) * 2004-10-21 2010-12-14 Panasonic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identifying a relay mobile st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SE0403218D0 (sv) * 2004-12-30 2004-12-30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ethod and apparatus relating to communication-
JP4756952B2 (ja) * 2005-08-22 2011-08-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設定方法、中継装置の通信設定方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中継装置
JP2007096917A (ja) * 2005-09-29 2007-04-12 Toshiba Corp 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US20070076649A1 (en) * 2005-09-30 2007-04-05 Intel Corporation Techniques for heterogeneous radio cooperation
KR101069307B1 (ko) * 2005-11-01 2011-10-05 스파이더 네비게이션즈 엘.엘.씨. 패킷교환방식 핸드오버 서포트 표시
US8077683B2 (en) * 2005-11-03 2011-12-13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erforming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ations within a basic service set
EP1958394A2 (en) * 2005-12-02 2008-08-20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Wireless systems and methods including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medium access control
US8787350B2 (en) * 2005-12-07 2014-07-22 Meshnetworks, Inc. System and method to facilitate the use of multiple radios to increase the capacity of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KR100872420B1 (ko) * 2005-12-29 2008-12-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홉 릴레이 방식을 사용하는 광대역 무선 접속 통신시스템에서 단말에게 투명성 있는 릴레이 서비스를제공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KR100901137B1 (ko) * 2006-01-03 2009-06-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홉 릴레이 방식 무선 접속 통신시스템에서 연결식별자관리 방법 및 장치
US7684337B2 (en) * 2006-01-17 2010-03-23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mmunicating in cooperative relay networks
CN101064911B (zh) * 2006-04-28 2012-08-22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接入系统的切换控制方法、中继站和基站
CN101064959B (zh) * 2006-04-30 2014-02-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城域网中网络侧发起移动终端进入空闲模式的方法
KR101277954B1 (ko) 2006-06-20 2013-06-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릴레이 방법 및 시스템
US7706283B2 (en) * 2006-09-25 2010-04-27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Decentralized and dynamic route selection in cooperative relay networks
US7873338B2 (en) * 2006-11-06 2011-01-18 Motorola Mobilit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n appropriate link path in a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433319B2 (en) * 2007-01-12 2013-04-30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hannel selection manageme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8027301B2 (en) * 2007-01-24 2011-09-27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Cooperative OFDMA and distributed MIMO relaying over dense wireless networks
KR100973670B1 (ko) 2007-03-21 2010-08-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중계 방식의 광대역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중계 링크 운용장치 및 방법
KR20080109617A (ko) * 2007-06-13 2008-12-17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다중 경로 관리 방법, 다중 경로를 이용한 데이터 송수신방법 및 그 장치
US8045497B2 (en) 2007-07-02 2011-10-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of allocating wireless resource for spac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and 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system of enabling the method
US20090046798A1 (en) * 2007-08-13 2009-02-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acquiring a training matrix for a breamforming acquisition protocol using a butson matrix
EP2195971B1 (en) * 2007-09-18 2018-11-07 LG Electronics Inc. Direct link setup procedure in tunneled direct link setup wireless network and station supporting the procedure
US20090116419A1 (en) * 2007-11-05 2009-05-07 Chia-Chin Chong Method and system of threshold selection for reliable relay stations grouping for downlink transmission
US9648493B2 (en) * 2007-11-16 2017-05-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ing identifiers to establish communication
KR101081732B1 (ko) 2007-12-05 2011-11-08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KR101572291B1 (ko) * 2008-01-02 2015-12-02 인터디지탈 테크날러지 코포레이션 협력적 무선 통신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1926100A (zh) * 2008-01-28 2010-12-22 诺基亚公司 用于使用中继节点的通信系统的分布式波束赋形的系统
US8238274B2 (en) * 2008-03-10 2012-08-07 Intel Corporation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of wireless beamforming calibration
KR101449024B1 (ko) 2008-03-14 2014-10-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이렉트 링크 설정 네트워크에서의 데이터 전송 방법과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그 데이터 전송 방법을 위한 프레임포맷
US9100068B2 (en) * 2008-03-17 2015-08-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resolution beamforming in MIMO systems
CN101277477B (zh) * 2008-04-29 2012-04-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均衡流量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KR101220774B1 (ko) * 2008-05-01 2013-01-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터널 다이렉트 링크 설정 무선 네트워크에서의 다이렉트 링크 설정 절차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스테이션
KR101447443B1 (ko) 2008-05-09 2014-10-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중계 단말들을 이용한 통신 시스템 및 통신 방법
CN101582835A (zh) * 2008-05-13 2009-11-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能力交互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US8094577B2 (en) * 2008-07-14 2012-01-10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ceiving data using relay devi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of centralized MAC
US8958288B2 (en) * 2008-07-14 2015-02-17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tting detour path in wideband high frequency wireless system using centralized MAC protocol
US8848594B2 (en) * 2008-12-10 2014-09-30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covery of relay nodes
KR101517241B1 (ko) * 2008-12-24 2015-05-06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중계국 선택 방법
US9112575B2 (en) * 2009-03-12 2015-08-18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mart relay ope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KR101521892B1 (ko) * 2009-05-13 2015-05-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핸드오버 장치 및 방법
WO2011040763A2 (ko) 2009-09-29 2011-04-07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릴레이 링크 셋업 방법 및 장치
US8787242B2 (en) * 2009-11-06 2014-07-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Header compression for relay nodes
EP2538581B1 (en) * 2010-02-16 2019-06-26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roadband wireless local area communication which use a relay in transceiving operation
JP5815571B2 (ja) * 2010-03-11 2015-11-17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アンド テレ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 リサーチ インスチチュート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無線システムのコーディネータ装置、ソース装置及びリレイ装置の通信方法及びフレーム構造
US20120135677A1 (en) * 2010-04-16 2012-05-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lay-initiated relay teardown operation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9026044B2 (en) * 2010-04-16 2015-05-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sponder-aware relay station selec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JP5683715B2 (ja) * 2010-11-16 2015-03-11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無線ダイレクトリンクオペレーションに関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EP2695047B1 (en) * 2011-04-04 2019-07-03 BlackBerry Limited Document management system using printer emulation
US20130294322A1 (en) * 2012-05-04 2013-11-07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quentially transmitting data
US9584985B2 (en) * 2013-07-30 2017-02-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anaging a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using an MBMS rel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21602A1 (en) * 2005-08-17 2007-02-22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n integrated multi-hop routing and cooperative diversity system
CN1964225A (zh) * 2005-11-11 2007-05-16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接入控制方法、中继站和基站
GB2455794A (en) * 2007-12-21 2009-06-24 Toshiba Res Europ Ltd Establishing a multi-hop route in wireless networ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70101875A (ko) 2017-09-06
JP2014143723A (ja) 2014-08-07
US20120230247A1 (en) 2012-09-13
EP2485411B1 (en) 2016-01-27
US20200245409A1 (en) 2020-07-30
WO2011040763A2 (ko) 2011-04-07
JP2013506377A (ja) 2013-02-21
WO2011040763A3 (ko) 2011-09-15
US10624155B2 (en) 2020-04-14
US20150163852A1 (en) 2015-06-11
US20170367147A1 (en) 2017-12-21
KR20200095441A (ko) 2020-08-14
JP5667317B2 (ja) 2015-02-12
KR20110035969A (ko) 2011-04-06
EP2485411A2 (en) 2012-08-08
US9736886B2 (en) 2017-08-15
US8989078B2 (en) 2015-03-24
EP2485411A4 (en) 2013-09-04
KR20180109824A (ko) 2018-10-08
CN102771063A (zh) 2012-11-07
KR20210002420A (ko) 2021-01-08
KR102328700B1 (ko) 2021-11-22
KR101905855B1 (ko) 2018-11-28
US11395368B2 (en) 2022-07-19
KR102198348B1 (ko) 2021-01-05
KR101774009B1 (ko) 2017-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71063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设置中继链路的方法
KR102293258B1 (ko) 자기 조직화된 멀티-홉 밀리미터파 백홀 링크를 형성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2860083B (zh) 无线网络中包括的协调器、中继装置、源装置和目的装置的通信方法
US1097934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tting detour path in wideband high frequency wireless system using centralized MAC protocol
CN102812647B (zh) 利用中继进行收发的宽频局域网的无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EP2157808B1 (en) Adaptive management method for wireless transfer network containing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relay stations
CN101242649B (zh) 通信架构中的无线网络、客户端设备、接入点及操作方法
RU2529891C2 (ru) Способ и система для выбора ретрансляционной станции-ответчика в сетях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EP2157806B1 (en) Method for joining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to a wireless transmission network
CN109565324A (zh) 用户设备操作管理的系统和方法
CN107078787A (zh) Sudac、用户设备、基站和sudac系统
CN103765792A (zh) 用于在毫米波移动宽带通信系统中支持网络进入的装置和方法
CN104904292A (zh) 用于无线局域网中的统一的多个接入点覆盖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和装置
WO2017198063A1 (en)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and burst transmission in a high frequency system
CN101998441A (zh) 一种动态协作的方法和系统、一种数据交换设备
CN113875290A (zh) 虚拟无线网络
Chu et al. Relay selection with feedback beamforming information through designed sector sweep report frame for mmWave WPANs
WO2020070565A1 (en) Spatial loading announcement in mmw wlan networks
Gualda Romero Application of MIH for the Lightweight Deployment of LTE-Advanced Systems through Mobile Relay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