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71057B - 无线通信系统、通信装置及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通信装置及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71057B
CN102771057B CN201180010219.4A CN201180010219A CN102771057B CN 102771057 B CN102771057 B CN 102771057B CN 201180010219 A CN201180010219 A CN 201180010219A CN 102771057 B CN102771057 B CN 1027710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or
turbo
coding unit
constraint length
frequency b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021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71057A (zh
Inventor
后藤淳悟
浜口泰弘
横枕一成
中村理
高桥宏树
衣斐信介
三瓶政一
宫本伸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saka University NUC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saka University NUC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saka University NUC,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Osaka University NUC
Publication of CN1027710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710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710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7105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1/0047Decoding adapted to other signal detection operation
    • H04L1/005Iterative decoding, including iteration between signal detection and decoding operation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9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combining two or more codes or code structures, e.g. product codes, generalised product codes, concatenated codes, inner and outer codes
    • H03M13/2957Turbo codes and decoding
    • H03M13/296Particular turbo code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5Transmission of mode-switching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H04L1/0068Rate matching by puncturing
    • H04L1/0069Puncturing patter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Abstract

通信装置具备含多个分量编码器的Turbo编码部,Turbo编码部内的多个分量编码器各自使用不同的约束长度。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通信装置及集成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系统、通信装置、程序及集成电路。
本申请基于2010年2月22日在日本提出的特愿2010-036479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关于作为有限资源的无线频率的高效的利用方法的研究正在盛行。在无线通信中,由于接收机的热噪声或频率选择性衰落等,所传输的信息会产生错误,成为使频率利用效率降低的一个原因。作为对因接收机中的热噪声引起的错误进行纠正的纠错手法,有:非系统卷积(NSC:Non-Systematic Convolutional)码或递归型系统卷积(RSC:Recursive Systematic Convolutional)码等的卷积码、LDPC(低密度奇偶校验)码、将RSC码并行级联而成的Turbo码(参照非专利文献1)等。尤其,在使用Turbo码的情况下,在发送机的编码部中,经由交织器并行级联作为分量编码器(RSC编码器)的生成RSC码的编码器,来进行Turbo编码。另一方面,在接收机的解码部中,通过执行进行迭代解码处理的Turbo解码,能够实现接近香农极限的特性。在此,Turbo编码是指,通过在编码器中具有多个RSC编码器,并对要进行编码的信息比特应用交织器,从而由各自的RSC编码器独立地进行编码的编码方式。
作为对频率选择性衰落进行补偿的手法,一般采用频域均衡处理的手法。例如,基于最小均方误差(MMSE: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规范的手法等。
进而,还研究了将Turbo码中所使用的迭代解码的手法应用于均衡器和解码部的Turbo均衡技术(参照非专利文献2)所带来的接收特性的改善。一般而言,在单载波传输中,通过将基于脉冲响应的发送信号的卷积和基于纠错编码的信息比特的约束分别视为内码、外码来执行迭代,能够尽可能地去除符号间干扰(ISI:Inter Symbol Interference)的影响。另外,作为用于Turbo均衡的纠错码,研究了使用能够获得良好的接收特性的Turbo码(参照专利文献1)。在此,Turbo均衡是指,通过基于Turbo原理的MAP(最大后验概率)检测器和解码器的迭代处理来交换外部信息从而进行信号检测的手法。单载波的MAP检测器成为消除从解码器反馈的ISI、用户间干扰、小区间干扰、天线间干扰等的副本的软消除部,实现频域均衡。还能应用于多载波的情形,在此情况下的MAP检测器中成为消除码间干扰、载波间干扰等的副本的软消除部。
另一方面,作为使频率利用效率提高的传输技术,有多天线技术的MIMO(多输入多输出)传输。
另外,有下述技术:在接收机的接收天线少于发送天线的情况下,容许将在该状态下可用的扩频后的信号即频谱分配至一部分重叠的频率范围,通过作为迭代均衡技术的Turbo均衡来在接收机中进行信号检测(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250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09/022709号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C.Berrou,A.Glavieux,and P.Thitimajshima,″Near Shannon limiterror-correcting coding and decoding:turbo-codes″,in Proc.ICC′93,Geneva,Switzerland,May 1993,pp.1064-1070
非专利文献2:C.Douillard,M.Jezequel,C.Berrou,A.Picart,P.Didier,A.Glavieux,″Iterative Correction of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Turbo-Equalization″,European Trans.Telecommunications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vol.6,no.5,pp.507-511,Sept-Oct 1995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干扰高的通信环境下,在将Turbo均衡这样的迭代处理均衡中使用的纠错码设为Turbo码的情况下,存在迭代处理的收敛性差、且信号检测的差错率特性大幅度劣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使用Turbo码作为纠错码的通信系统中能够进一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的无线通信系统、通信装置、程序及集成电路。
为解决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
(1)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具备第1通信装置和第2通信装置,其中,在所述第2通信装置进行基于Turbo均衡的信号的接收处理的情况下,所述第1通信装置具备以不同的约束长度来构成不同的约束长度的多个分量编码器的Turbo编码部。
(2)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可以是,在所述第1通信装置将信息比特作为发送信号向所述第2通信装置发送之际,所述第1通信装置通过具有生成纠错码的多个分量编码器的所述Turbo编码部,向信息比特插入多个所述纠错码,并对插入了所述纠错码后的信息比特进行编码,来生成所述发送信号。
(3)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可以是,所述Turbo编码部将由所述第2通信装置根据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接收到的信号的传播特性而设定的通信参数、与针对所述通信参数所设定的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来以不同的约束长度构成所述多个分量编码器。
(4)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可以是,对构成所述Turbo编码部的多个分量编码器之中的任一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进行变更。
(5)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可以是,所述多个分量编码器分别被设定成不同的约束长度。
(6)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可以是,在所述通信参数之中的任一个符合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的情况下,改变所述Turbo编码部内的任一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
(7)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可以是,在所述第2通信装置容许对多个所述第1通信装置分配重叠的频带,并通过Turbo 均衡中的迭代处理来对接收到的所述发送信号进行解码处理的情况下,所述第2通信装置决定由针对多个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每一个分配的频带、编码率及调制符号的调制多值数、所述第2通信装置所使用的接收天线的根数构成的控制信息,所述第2通信装置将由所述控制信息和以重叠的方式分配给多个第1通信装置的频带的重叠率构成的所述通信参数的全部或一部分通知给所述第1通信装置,所述第1通信装置通过将所通知的通信参数、与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进行比较,来使用以不同的约束长度构成所述多个分量编码器的Turbo编码部进行编码。
(8)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可以是,在所述第2通信装置决定针对所述第1通信装置所具有的多根发送天线的每一根分配的频带,容许对所述多根发送天线分配重叠的频带,并进行基于Turbo均衡处理的接收处理的情况下,所述第2通信装置决定由针对所述多根发送天线的每一根分配的频带、编码率及调制符号的调制多值数构成的控制信息,所述第2通信装置将由所述控制信息、以重叠的方式分配给多根发送天线的频带的重叠率、和接收天线的根数构成的所述通信参数的全部或一部分通知给所述第1通信装置,所述第1通信装置通过将所通知的通信参数、与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进行比较,来使用以不同的约束长度构成所述多个分量编码器的Turbo编码部进行编码。
(9)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可以是,在所述第2通信装置容许对多个所述第1通信装置分配重叠的频带,并进行基于Turbo均衡处理的接收处理的情况下,所述第2通信装置决定由针对多个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每一个分配的频带、编码率及调制多值数构成的控制信息,所述第2通信装置通过将由所述控制信息、以重叠的方式分配给多个第1通信装置的频带的重叠率、和所述第2通信装置所使用的接收天线的根数构成的所述通信参数的全部或一部分、与相应的所述通信参数的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进行比较,来决定所述第1通信装置中的Turbo编码部的每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并将所述约束长度的信息通知给所述第1通信装置,所述第1通信装置改变所述 Turbo编码部中的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
(10)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可以是,在所述第2通信装置决定针对所述第1通信装置所具有的多根发送天线的每一根分配的频带,容许对所述多根发送天线分配重叠的频带,并进行基于Turbo均衡处理的接收处理的情况下,所述第2通信装置决定由针对多根发送天线的每一根分配的频带、编码率及调制多值数构成的控制信息,并通过将由所述控制信息、以重叠的方式分配给多根发送天线的频带的重叠率、和接收天线的根数构成的所述通信参数的全部或一部分、与相应的所述通信参数的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进行比较,来决定所述第1通信装置中的Turbo编码部的每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且将所述约束长度的信息通知给所述第1通信装置,所述第1通信装置改变所述Turbo编码部中的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
(11)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可以是,在所述第1通信装置利用多根发送天线向所述第2通信装置传输进行了空间复用的信号、且所述第2通信装置利用多根接收天线来进行经空间复用的信号的分离和基于Turbo均衡的接收处理的情况下,所述第2通信装置决定由针对多根发送天线的每一根分配的频带、编码率及调制多值数构成的控制信息,并通过将由所述控制信息、根据多根发送天线的每一根的传播路径估计而算出的天线间的相关值、和接收天线的根数构成的所述通信参数的全部或一部分、与相应的所述通信参数的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进行比较,来决定所述第1通信装置中的Turbo编码部的每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且将所述约束长度的信息通知给所述第1通信装置,所述第1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约束长度的信息来改变所述Turbo编码部中的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
(12)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可以是,在所述第1通信装置利用多根发送天线向所述第2通信装置传输进行了空间复用的信号、且所述第2通信装置利用多根接收天线来进行经空间复用的信号的分离和基于Turbo均衡的接收处理的情况下,所述第2通信装置决定由针对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分配的频带、编码率及调制多值数、根据所述多根天线的每一根的传播路径估计而算出的天线相关值、和接收天线根数构成的 控制信息,并将所述控制信息发送给所述第1通信装置,所述第1通信装置通过将所述控制信息的参数的全部或一部分、与相应的所述通信参数的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进行比较,来决定Turbo编码部的每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且所述Turbo编码部中的多个分量编码器使用不同的约束长度。
(13)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可以是,在编码率高于规定值的情况下,改变所述编码部的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
(14)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可以是,所述第2通信装置决定由针对多根发送天线的每一根分配的频带、编码率及调制多值数构成的控制信息,并通过将由所述控制信息、根据多根天线的每一根的传播路径估计而算出的天线间的相关值、和接收天线的根数构成的通信参数的全部或一部分、与相应的所述通信参数的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进行比较,来决定所述第2通信装置中的Turbo编码部的每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且将所述约束长度的信息通知给所述第1通信装置。
(15)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通信装置具备Turbo编码部,该Turbo编码部具有多个分量编码器,所述Turbo编码部内的多个分量编码器各自使用不同的约束长度。
(16)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通信装置中,可以是,在将信息比特作为发送信号向其他通信装置进行发送之际,通过具有生成纠错码的所述多个分量编码器的Turbo编码部,向信息比特插入多个所述纠错码,并对插入了所述纠错码后的信息比特进行编码,来生成所述发送信号。
(17)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通信装置中,可以是,在所述通信参数之中的任一个符合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的情况下,改变所述Turbo编码部内的任一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
(18)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通信装置中,可以是,在所述其他通信装置容许对多个所述通信装置分配重叠的频带,并进行基于Turbo均衡处理的接收处理的情况下,所述Turbo编码部内的多个分量编码器各自具有不同的约束长度。
(19)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通信装置中,可以是,在所述其他通信 装置决定针对所述通信装置所具有的多根发送天线的每一根分配的频带,容许对所述多根发送天线分配重叠的频带,并进行基于Turbo均衡处理的接收处理的情况下,所述Turbo编码部内的多个分量编码器各自具有不同的约束长度。
(20)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通信装置中,可以是,根据从所述其他通信装置接收到的信号的传播特性,将由所述其他通信装置设定的通信参数、与针对所述通信参数而设定的、使所述通信装置中的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来改变所述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
(21)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通信装置中,可以是,所述通信装置将所述Turbo编码部内的2个分量编码器的各自的约束长度设为:任意一个是3,另一个是4。
(22)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通信装置中,可以是,所述通信装置被所述其他通信装置通知由频带的分配信息、调制方式、编码率、频带的重叠率、天线间的相关值、和接收天线的根数构成的通信参数的全部或一部分,并基于所通知的通信参数的信息决定所述Turbo编码部中的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来进行Turbo编码。
(23)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程序是一种计算机可执行的程序,用于使计算机执行对通信装置进行控制的处理,在其他通信装置进行基于Turbo均衡的信号的接收处理的情况下,使所述通信装置以不同的约束长度来构成不同的约束长度的多个分量编码器。
(24)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程序中,可以是,基于自所述其他通信装置通知的由频带的分配信息、调制方式、编码率、频带的重叠率、天线间的相关值、和接收天线根数构成的通信参数的全部或一部分的信息,对Turbo编码部内的每个分量编码器决定约束长度,来进行Turbo编码。
(25)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程序中,可以是,将由对所述其他通信装置的频带的分配信息、调制方式、编码率构成的控制信息、以及所述控制信息中的频带的重叠率、以及天线间的相关值、以及所述通信装置的接收天线根数作为通信参数,所述通信装置将其作为决定Turbo编码部内的每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的信息而向所述其他通信装置发送。
(26)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程序中,可以是,将由对所述其他通信装置的频带的分配信息、调制方式、编码率构成的控制信息、以及所述控制信息中的所述装置间的频带的重叠率、以及天线间的相关值、以及所述通信装置的接收天线根数作为通信参数,根据该通信参数来求取所述其他通信装置中的Turbo编码部内的每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并向所述其他通信装置发送所求出的约束长度。
(27)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集成电路是一种通信装置的集成电路,在其他通信装置进行基于Turbo均衡的信号的接收处理的情况下,所述通信装置以不同的约束长度来构成不同的约束长度的多个分量编码器。
(28)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集成电路中,可以是,在所述通信装置将信息比特作为发送信号向所述其他通信装置进行发送之际,所述其他通信装置通过具有生成纠错码的多个分量编码器的所述Turbo编码部,向信息比特插入多个所述纠错码,并对插入了所述纠错码后的信息比特进行编码,来生成所述发送信号。所述Turbo编码部内的多个分量编码器各自使用不同的约束长度。
(29)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集成电路中,可以是,在所述其他通信装置将信息比特作为发送信号向所述通信装置发送之际,所述通信装置通过具有生成纠错码的多个分量编码器的Turbo编码部,向信息比特插入多个所述纠错码,并对插入了所述纠错码后的信息比特进行编码,来生成所述发送信号,决定由针对多根发送天线的每一根分配的频带、编码率及调制多值数构成的控制信息,通过将由所述控制信息、根据多根天线的每一根的传播路径估计而算出的天线间的相关值、和接收天线的根数构成的所述通信参数的全部或一部分、与相应的所述通信参数的使Turbo均衡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进行比较,来决定所述其他通信装置中的Turbo编码部的每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并将所述约束长度的信息通知给所述其他通信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使用Turbo码作为纠错码的通信系统中,通过根据编码率、调制方式、频带的分配信息、与其他发送装置之间的频带分配的重叠率等来变更分量编码器中的编码的约束长度,能够提高通信的可靠性, 与现有相比能够提高频率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构成例的概念图。
图2是表示在终端装置UE2及UE3对基站装置eNB进行数据发送之际,在发送中所用的频带的离散性的分配的一例的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UE2及UE3的构成例的框图。
图4是表示Turbo编码部101及701的构成例的框图。
图5A是表示编码部201或204的构成例的框图。
图5B是表示编码部201或204的其他构成例的框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eNB中的接收装置的构成例的框图。
图7是表示由编码方法决定部107(708)进行的约束长度的设定处理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基于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构成的误帧率、和每1信息比特的平均发送信号能量与噪声功率频谱密度之比之间的对应的曲线图。
图9是表示使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eNB1的接收装置与使用了多载波的通信对应起来的情况下的构成例的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UE1的构成例的框图。
图11是表示针对发送天线T1及T2的离散性的频带的分配的图。
图12是表示针对发送天线T1及T2的连续性的频带的分配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eNB2的接收装置的构成例的框图。
图14是表示由编码方法决定部708进行的约束长度的设定处理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针对第3实施方式中的每根天线分配频带的一例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eNB3的接收装置的 构成例的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中的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及708)所进行的约束长度的控制处理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图。
在图1中,基站装置eNB利用下行链路及上行链路而与多个终端装置UE1、UE2、UE3相互进行无线通信。基站装置eNB以及多个终端装置UE1、UE2、UE3分别是具有收发机的功能的装置。但是,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的说明之中,说明终端装置UE1、UE2、UE3分别通过上行链路将数据信号发送至基站装置eNB的情况。为此,在数据信号的发送侧与接收侧的意义上,将终端装置称为发送装置,将基站装置eNB称为接收装置。因此,在此提及的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包含前者是指终端装置的发送部、后者是指基站装置的接收部的情形,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在此,终端装置UE1进行采用了使用2根发送天线T1及T2进行了空间复用的同一频率的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传输。另一方面,终端装置UE2及UE3进行基于1根发送天线的数据发送。关于各终端装置UE1、UE2、UE3在数据发送中所用的天线的根数,由基站装置eNB根据传播路径状况来决定在发送中所用的天线数及频带的分配,并对各个终端装置UE1、UE2、UE3进行通知。
在图1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装置eNB可以对终端装置UE2及UE3进行离散性的频带的分配。图2示出离散性的频带向终端装置UE2和终端装置UE3的分配的一例。在图2中,横轴取频率。以向右下方倾斜的斜线施加了阴影线的山形图形C101、C107、C108、C113、C114、C115、以及以向右下方和向左下方倾斜的网格线施加了阴影线的山形图形C102、C103、C111、C112,表示向作为用户终端的终端装置UE2分配的子载波。以向左下方倾斜的斜线施加了阴影线的山形图形C104、C105、C106、C109、C110、以及以向右下方和向左下方倾斜的网格线施 加了阴影线的山形图形C102、C103、C111、C112,表示向作为用户终端的终端装置UE3分配的子载波。因此,以向右下方和向左下方倾斜的网格线施加了阴影线的山形图形C102、C103、C111、C112,表示向终端装置UE2及UE3双方分配的子载波、即向多个终端装置分配的子载波。另外,在图2的上部,将纵轴设为传播路径增益,表示终端装置UE2及UE3的传播路径的传播路径增益曲线。即、曲线G11表示终端装置UE2的传播路径的传播路径增益曲线。另外,曲线G12表示终端装置UE3的传播路径的传播路径增益曲线。在图2中,虽然以子载波为单位来说明向各终端装置UE2及UE3的分配,但是也可将子载波的整数倍作为分配的频带宽度的最小单位。例如,也可以12个子载波作为资源块,来进行以资源块为单位的分配。在图2的例子中,对2个用户并非进行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频分复用)的分配,而由基站装置eNB分配终端装置UE2及UE3的各自的传播路径增益高的子载波,因而成为一部分的子载波C102、C103、C111、C112重叠了的分配。
接着,在图1中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以使用了基站装置eNB、和终端装置UE2及UE3的、基于单载波的数据发送为例,来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
利用图3来说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发送装置构成。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UE2及UE3的构成例的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终端装置UE2及UE3的发送装置的构成来说明。终端装置UE2具有:Turbo编码部101、调制部102、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里叶变换)部103、映射部104、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里叶逆变换)部105、参考信号复用部106、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及控制信息接收部108。终端装置UE3是与终端装置UE2同样的构成。
在图3中,终端装置UE2由控制信息接收部108接收从基站装置eNB的接收装置通知的控制信息D11。在此,控制信息接收部108接收的控制信息包含编码率、调制方式、频带的分配信息、与其他发送装置之间的频带分配的重叠率等。控制信息接收部108将该控制信息中所包含的编码率、调制方式及频带的重叠率等的信息输出至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另外,控制信息接收部108将控制信息中所包含的调制方式输出至调制部102。 另外,控制信息接收部108将频带分配信息输出给映射部104。
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基于所通知的编码率,从预先设定的多个打孔模式之中选择其中一个打孔模式,来决定要使用的打孔模式。另外,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基于编码率、调制方式及重叠率,来决定与编码的约束长度相关的信息。并且,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将所决定的打孔模式以及与编码的约束长度相关的信息输出至Turbo编码部101。编码方法决定部107使编码率和打孔模式建立对应关系之后进行存储。在此,约束长度是指,在由RSC编码器生成的卷积码中被卷积的比特数。
Turbo编码部101利用从编码方法决定部107输入的与编码相关的信息,对终端装置UE2的数据比特D12进行编码,并将编码比特输出给调制部102。
调制部102对所输入的编码比特实施QPSK(Quaternary Phase Shift Keying;四相相移调制)、16QAM(16-ary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16正交振幅调制)等调制之中的、基于从控制信息接收部108收到的调制方式的调制,来作为调制符号。然后,调制部102将该调制符号输出至FFT部103。
在此,将构成1调制符号的比特数设为调制多值数,例如在QPSK的情况下由2比特构成1符号,在16QAM的情况下由4比特构成。 
FFT部103将从调制部102输入的调制符号从时域变换成频域的数据信号,并将变换后的数据信号输出给映射部104。
映射部104基于从控制信息接收部108输入的频带分配信息,进行将频域的数据信号分配至对应的频带的处理,并将分配的数据信号输出给IFFT部105。
IFFT部105将频域的数据信号变换成时域的发送信号,并将变换后的发送信号输出至参考信号复用部106。
参考信号复用部106在时域中对发送信号进行复用参考信号D13(编码模式为已知的导频信号)的处理,并作为终端装置UE2的发送信号D14来输出。
虽然在图3中进行了省略,但是发送信号D14在被插入了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之后,通过D/A(Digital/Analog;数字/模拟)变 换而被变换成模拟的信号,接着被升频变换至射频。升频变换后的信号,在由PA(Power Amplifier;功率放大器)放大至发送功率之后从发送天线发送。以下,所生成的发送信号的发送处理设为同样的处理,并省略其说明。
另外,终端装置UE3也通过与终端装置UE2同样的信号处理,生成发送信号并进行升频变换,由功率放大器PA放大至发送功率之后从发送天线发送。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参考信号复用部106在时域中复用了参考信号,但是也可采用映射部104在频域中对发送信号复用参考信号的构成。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参考信号复用部106。
接着,利用图4来说明Turbo编码部101的构成。由于Turbo编码部101及701采用同样的构成,所以图4以Turbo编码部的构成为代表来进行说明。Turbo编码部101具有:编码部201、打孔部202、排序部203、编码部204及编码比特输出部205。
在Turbo编码部101中,包括打孔模式和与约束长度相关的信息在内的数据D15从编码方法决定部107输入。在此,约束长度的信息设为: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基于编码率、重叠率、调制方式的信息而对Turbo编码部101内的编码部201和编码部204分别求出的约束长度的信息。
编码部201对数据比特D12(信息比特)实施所通知的约束长度的RSC(Recursive Systematic Convolutional;递归系统卷积)编码,并输出作为数据比特本身的系统比特D16、和通过RSC编码而得到的奇偶校验比特D17。在此,编码部201将系统比特D16输出给编码比特输出部205,并将奇偶校验比特D17输出给打孔部202。
排序部203取代所输入的数据比特的比特顺序来进行数据比特的排序(交织),并将排序后的数据比特输出至编码部204。
编码部204根据从编码方法决定部107通知的约束长度,对从排序部203输入的排序后的数据比特进行RSC编码。
在此,排序部203的排序的模式在Turbo编码部101和基站装置eNB中的解码部之中,预先保持同一模式。为此,编码部204无需发送系统比特。因此,编码部204仅生成奇偶校验比特,并输出给打孔部202。上述 的编码部201及204分别将对作为信息比特的系统比特附加的不同的奇偶校验比特作为纠错码来生成。
打孔部202根据从编码方法决定部107通知的包括打孔模式和与约束长度相关的信息在内的数据D15,对从编码部201输出的奇偶校验比特D17和从编码部204输出的奇偶校验比特进行打孔。
打孔模式在终端装置UE2的Turbo编码部101和基站装置eNB中的解码部之中,预先设定相同的模式。
编码比特输出部205对从编码部201输入的系统比特D16、和从打孔部202输入的被打孔后的奇偶校验比特D18进行连结。 
Turbo编码部101将对系统比特D16、和从打孔部202输出的奇偶校验比特D18进行连结而得到的比特串,作为编码比特D19来输出。
接着,图5A及图5B是表示编码部201或编码部204的构成例的图。作为进行约束长度为4的RSC编码的编码部201(204)的一例,而示出图5A的构成。另外,作为进行约束长度为3的RSC编码的编码部的一例,而示出图5B的构成。在此,利用输入比特和在延迟电路中保持的比特来生成奇偶校验比特,由此约束长度成为延迟电路的个数加1后的值。
图5A的编码部201(204)由延迟电路204-11、204-12、204-13以及加法器204-21、204-22、304-23、204-24构成。
图5B的编码部201(204)由延迟电路204-31、204-32以及加法器204-41、204-42、204-43构成。
编码部201及编码部204分别对应于从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图3)输入的约束长度,并按照在时间序列上输入的数据比特的卷积数成为约束长度的比特数的方式来控制延迟电路和加法器的连接。例如,在编码部201中的约束长度从4变更为3的情况下,从图5A变更为图5B的延迟电路和加法器的连接。在此,编码部201及编码部204的约束长度也可以与最初不同的个数来设定。
接着,利用图6来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eNB。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为eNB、将接收天线设为1根的构成例的图。
在图6中,基站装置eNB具有:参考信号分离部301、FFT部302、解映射部303、软消除部304、均衡部305、IFFT部306、解调部307、 解码部308、副本生成部309、FFT部310、IUI提取部311、传播路径估计部312、软消除部324、均衡部325、IFFT部326、解调部327、解码部328、副本生成部329、FFT部330、IUI提取部331。
参考信号分离部301通过接收天线TB1从多个发送装置(终端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从终端装置UE2及UE3)同时接收接收信号D21,进行编码数据和参考信号的分离。
此时,参考信号分离部301将所接收到的接收信号D21降频变换成基带信号,并通过进行A/D变换而变换成数字信号。
另外,参考信号分离部301在从数字信号中去除了循环前缀CP之后,将各发送装置的参考信号分离,并将分离后的参考信号输出至传播路径估计部312。另外,参考信号分离部301将参考信号被分离出的数据信号输出至FFT部302。
并且,传播路径估计部312根据所输入的各发送装置的参考信号来估计多个发送装置的各自的传播路径特性,并输出给解映射部303及均衡部305。
另外,传播路径估计部312根据所估计出的传播路径特性,来对每个发送装置设定频带分配(频带的分配信息)、编码率、调制方式等。此时,传播路径估计部312在设定频带分配之际,基于各发送装置的传播路径特性而容许重叠了的分配,因而包含与其他发送装置的分配频带的重叠率来设定频带分配。在此,重叠率是指,相对于多个发送装置而言,对多个发送装置分配的相同频率在所分配的频带中的比例。例如,发送装置数为2个,对各自的发送装置分配10个子载波,在5个子载波重叠了的情况下,重叠率为0.5(=5个子载波/10个子载波)。
并且,传播路径估计部312将由所设定的频带的分配信息、编码率、调制方式及重叠率构成的控制信息变换成用于反馈的信号D22,经由未图示的调制部、无线部及发送天线而发送至各发送装置(终端装置UE2、UE3)。在此,在传播路径估计部312中,对应于传播路径特性而预先设定了通过实验等以得到规定的差错率的方式求出的控制信息,并输出与所输入的传播路径特性相对应地进行了存储的控制信息。另外,传播路径估计部312根据上述控制信息来求取约束长度及打孔模式,并将所求出的约 束长度及打孔模式输出给解码部328。
FFT部302将数据信号从时域的信号变换成频域的信号,并将变换后的频率信号输出给解映射部303。
解映射部303根据存储于内部的之前发送至发送装置之时的映射信息即频带的分配信息,将频率信号分离成来自各发送装置的信号。即、解映射部303将其分离成:来自终端装置UE2的信号A、和来自终端装置UE3的信号B。
并且,解映射部303将分离了频率信号而得到的来自各发送装置的信号输出至不同的检测路径。在本实施方式中,解映射部303将分离了频率信号而得到的信号A输出给软消除部304,并将信号B输出给软消除部324。在此,由于在本阶段仅是单纯利用映射信息来分离频率信号,因此在发送时重叠了的一部分的分配频带的频率信号相互作为干扰而残留着。
软消除部304根据来自后述的解码部308的反馈信息即与ISI相关的信息、和来自IUI提取部331的因其他发送装置重叠地向频带分配信号而引起的用户间干扰(IUI:Inter User Interference)的信息,对分离出的信号A(特定的发送装置的信号)进行从接收信号中减去ISI和IUI的软副本的处理来作为软消除处理。由此,软消除部304进行消除ISI及IUI的处理。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同时减去并消除了ISI和IUI,但是也可以进行分别单独地减去并消除ISI和IUI的软副本的处理。
另外,软消除部304将经过软消除的信号A输出至均衡部305。
其中,软消除部304在第一次处理中,没有反馈信息,并且没有自IUI提取部331输入因由其他发送装置重叠地向频带分配信号而引起的用户间干扰的信息。因而,软消除部304不进行消除ISI和IUI的处理。
均衡部305根据由传播路径估计部312估计出的传播路径特性,对从软消除部304输入的信号A进行乘以MMSE权重等的、补偿无线传播路径失真的均衡处理,并将均衡处理过的信号A输出给IFFT部306。
IFFT部306将从均衡部305输入的被进行过均衡处理的信号A,从频域的信号变换成时域的信号,并作为变换结果而将处理信号A1输出至解调部307。
解调部307对应于上次发送给发送装置的调制方法,对从IFFT部306 输入的处理信号A1进行调制符号的解调处理,并将解调后的解调信号A2输出给解码部308。
解码部308对从解调部307输入的解调信号A2进行基于作为控制信息而通知给发送装置的编码率等的控制信息(编码信息D23)的解码处理,并将解码结果作为信号比特A3而输出至副本生成部309。
副本生成部309对应于上次发送给发送装置的调制方法,再次将解码比特变换成调制符号,并作为副本信号RA而输出至FFT部310。
FFT部310将从副本生成部309输入的副本信号RA从时域的信号变换成频域的信号。并且,FFT部310将变换结果作为反馈信息而输出至软消除部304及IUI提取部311。
软消除部304根据从FFT部310输入的反馈信息,进行自身的信号A中的ISI干扰的消除处理。
IUI提取部311根据从FFT部310输入的反馈信息来生成IUI干扰副本RA2,并将该IUI干扰副本RA2输出给软消除部324。该干扰副本RA2用于在软消除部324中从其他通信装置、即终端装置UE3发送出的信号B之中去除因信号A而引起的IUI干扰。
另外,在软消除部324、均衡部325、IFFT部326、解调部327、解码部328、副本生成部329、FFT部330及IUI提取部331中,也进行与上述的软消除部304、均衡部305、IFFT部306、解调部307、解码部308、副本生成部309、FFT部310及IUI提取部311的处理同样的处理。
即、软消除部324根据来自后述的解码部328的反馈信息、和来自IUI提取部311的因其他发送装置重叠地向频带分配信号而引起的用户间干扰的信息,通过软消除处理而对被分离出的信号B(特定的发送装置的信号)进行消除ISI和IUI的处理。
另外,软消除部324将经过软消除的信号B输出至均衡部325。
其中,软消除部324在第一次处理中,没有反馈信息,并且没有自IUI提取部311输入因由其他发送装置重叠地向频带分配信号而引起的用户间干扰的信息,因而不进行消除ISI和IUI的处理。
均衡部325根据由传播路径估计部312估计出的传播路径特性,对从软消除部324输入的信号B进行乘以MMSE权重等的、补偿无线传播路 径失真的均衡处理。并且,均衡部32将均衡处理过的信号B输出给IFFT部326。
IFFT部326将从均衡部325输入的被进行过均衡处理的信号B从频域的信号变换成时域的信号,并作为变换结果而将处理信号B1输出至解调部327。
解调部327对应于上次发送给发送装置的调制方法,对从IFFT部326输入的处理信号B1进行调制符号的解调处理,并将解调后的解调信号B2输出给解码部328。
解码部328对从解调部327输入的解调信号B2进行基于作为控制信息而通知给发送装置的编码率、和传播路径估计部312根据控制信息求出的约束长度及打孔模式的信息的解码处理,并将解码结果作为信号比特B3而输出至副本生成部329。
副本生成部329对应于上次发送给发送装置的调制方法,再次将解码比特变换成调制符号,并作为副本信号RB而输出至FFT部330。
FFT部330将从副本生成部329输入的副本RB信号从时域的信号变换成频域的信号,并将变换结果作为反馈信息而输出至软消除部324及IUI提取部331。
软消除部324根据从FFT部330输入的反馈信息,进行自身的信号B中的ISI干扰的消除处理。
IUI提取部331根据从FFT部330输入的反馈信息来生成IUI干扰副本RB2,并将该IUI干扰副本RB2输出给软消除部304。该干扰副本RB2用于在软消除部304中从其他通信装置(即终端装置UE2)发送出的信号A之中去除因信号B而引起的IUI干扰。
迭代执行:在从上述的软消除部304至IUI提取部311所构成的系统下的来自终端装置UE2的发送信号的解码处理、以及在从软消除部304至IUI提取部311所构成的系统下的来自不同于终端装置UE2的发送装置即终端装置UE3的发送信号的解码处理。
上述每个发送装置的发送信号的解码处理迭代执行任意次数或规定次数。并且,最后通过在解码部308、328的各自的后级所设的未图示的判定部来对解码比特进行硬判定等,从而获得每个发送装置的解码数据。
接着,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及708中的接收装置根据从发送装置输入的控制信息来决定约束长度的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频带的重叠率的增加、因调制方式的多值化而引起的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的变化,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及708的各个分别决定作为Turbo编码部101及701的内部的分量编码器(RSC编码器)的编码部201及编码部204的约束长度。
此时,若将编码部201和编码部204双方的约束长度都设定较短,则进行上述的各解码处理的系统中的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变好,但是另一方面对所接收到的信号的纠错能力劣化。
相反,若将双方编码部的约束长度都设定得较长,则对所接收到的信号的纠错能力得到了提高且变高,但是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变差。
因而,优选根据频带的重叠率、调制多值数、编码率,在考虑了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的基础上,来决定作为分量编码器的编码部201及编码部204的约束长度。在此,调制多值数作为多值调制方式中的以1个符号进行发送的比特数、调制方式,而从接收机输入。另外,优选Turbo编码部101及701内的2个分量编码器(编码部201及编码部204)通过使用不同的约束长度、或者仅变更其中一方的约束长度,从而决定既能抑制纠错能力的劣化又能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变得良好的编码方法。
在此,利用图7来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编码方法决定部107的编码率的决定方法的一例。图7是表示编码方法决定部107的编码率的决定方法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步骤S1:
控制信息接收部108接收从作为接收装置的基站装置eNB所通知出的控制信息,并将所接收到的控制信息输出至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在从接收装置所通知出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编码率、调制多值数、与其他发送装置的频带分配的重叠率。在此,将编码率设为C,将调制多值数设为M,将与其他发送装置的频带分配的重叠率设为R。
步骤S2:
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判定在所接收到的控制信息中所包含的编码率C是否为比使收敛性变差的较高编码率的阈值的rc更高的值。
在此,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在编码率C与编码率的阈值rc之间的关系为C>rc的情况下,使处理进入步骤S3。另一方面,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在编码率C与编码率的阈值rc之间的关系为C≤rc的情况下,使处理进入步骤S6。
步骤S3:
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在步骤S2中被判定为编码率高的情况下,判定所通知出的调制多值数M是否为比使收敛性变差的多值数m1更大的值。其中,QPSK的调制多值数为2,16QAM的调制多值数为4。
在此,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在调制多值数M与多值数m1之间的关系为M>m1的情况下,使处理进入步骤S4。另一方面,在调制多值数M与多值数m1之间的关系为M≤m1的情况下,编码方法决定部107使处理进入步骤S5。
步骤S4:
编码方法决定部107使编码部201和编码部204之中的任一者的约束长度变短。由此,Turbo解码处理的收敛性得到了改善。
编码方法决定部107例如将编码部204中的约束长度从约束长度4向约束长度3地下降一个,并将求出的约束长度输出给编码部204。
之后,编码部204对应于从编码方法决定部107输入的约束长度,变更内部的逻辑运算电路的构成以变更作为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在约束长度的变更过程中,例如编码部204以从图5A变更为图5B所示的方式变更延迟电路与加法器的连接的构成。或者,在编码部内具有图5A和图5B所示的RSC编码器、即编码部具有多个不同的约束长度的RSC编码器,编码部根据来自编码方法决定部107的约束长度来变更在纠错码的生成中使用的RSC编码器。在此,使哪个编码部的约束长度变化、且使约束长度的长度变化多少,在编码方法决定部107的内部被预先设定。
例如,也可以具有下述表格:根据调制多值数M与多值数m1之间的差分、编码率C与阈值rc之间的差分、重叠率R与阈值r0之间的差分等的组合等来设定要变更的约束长度的长度(1个或2个以上的多个)。并 且,在步骤S4中,也可构成为:从该表格中读出与组合对应的约束长度,并根据所读出的约束长度来进行调整。
另外,例如也可构成为:按照在步骤S2中为“否”、且在步骤S5中为“是”的情况下降低1个约束长度,在步骤S2中为“是”、且在步骤S3中为“是”的情况下降低2个约束长度等方式,根据比较对象的组合来设定变更约束长度的个数,从而根据该组合来选择约束长度。
步骤S5:
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判定从接收装置通知出的频带的重叠率R是否为比使收敛性变差的阈值的r0更高的重叠率。
在此,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在重叠率R与阈值r0之间的关系为R>r0的情况下,使处理进入步骤S4。另一方面,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在重叠率R与阈值r0之间的关系为R≤r0的情况下,使处理进入步骤S6。
步骤S6:
如果编码率C是rc以下的编码率,则编码方法决定部107无需通过改变约束长度来改善收敛性。因而,编码方法决定部107设定成:不使作为2个分量编码器的编码部201及204的约束长度变化,而采用同一约束长度(例如,约束长度4)。
如上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根据频带的重叠率、调制多值数及编码率来逐次变更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因而,例如在是同一约束长度的情况下,变更任一个来给予差异。由此,能够使用超过现有技术中使收敛性变差的阈值的编码率、或者超过使收敛性变差的阈值的重叠率。为此,能够改善各种调制方式通信方式中的差错率特性。
另外,采用了作为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的阈值rc、m1、r。的约束长度的决定,在接收机中也是必要的。因此,3个参数预先在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中决定为同一值,并且分别进行存储。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变更约束长度的例子。但是,也可使多个分量编码器具有与同一约束长度的Turbo编码部不同的约束长度的Turbo编码部,根据图7的条件来决定在纠错中所用的Turbo编码部。
图8是表示在将作为发送装置的终端装置数设为2个(终端装置UE2、UE3)、接收装置容许频率的频带的一部分的重叠地分配、发送装置的编 码设为编码率3/4的情况下的FER(Frame Error Rate;误帧率)、与Eb/N0(每1信息比特的平均发送信号能量与噪声功率频谱密度比)之间的仿真结果关系的曲线图。另外,将接收装置中的Turbo均衡中的迭代次数设为8次、Turbo解码的迭代次数设为8次。
在图8中,约束长度(K1,K2)表示将Turbo编码部101内的作为2个分量编码器的编码部201及204的各个编码部的约束长度分别设为约束长度K1和约束长度K2的情况。约束长度(3,3)表示进行了将约束长度3的分量编码器并行级联的Turbo编码的情况下的特性。在图8中,特性G21表示Turbo码约束长度(4,3)的情形。另外,特性G22表示Turbo码约束长度(4,4)的情形。另外,特性G23表示Turbo码约束长度(3,3)的情形。
由图8可知,在将Turbo编码部101内的编码部201及204的约束长度设为约束长度3的情况、或者设为约束长度4的情况下,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干扰多时并行设置约束长度3和约束长度4的不同约束长度的分量编码器,并应用将由各个编码器生成的码连结起来而形成的Turbo码。由此判别出:即便噪声比高,FER也变低,因而通信的特性得到了改善。例如,在Eb/N0为6dB之时,在2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为(3,3)的情况下误帧率为0.166。另外,在约束长度为(4,4)的情况下误帧率为0.052。与之相对,在约束长度为(4,3)的情况下误帧率为0.013。也就是说,误帧率进一步得到了改善。
另外,Turbo编码部701也采用与Turbo编码部101同样的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考虑因IUI和ISI而引起的干扰来改变Turbo编码部101内的每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的情形。但是,即便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记载的干扰,也适用于通过Turbo均衡这样的迭代处理来抑制干扰的情形。
另外,作为将发送装置设为UE2及UE3、接收装置设为基站装置eNB的上行链路而进行了说明。但是,也适用于发送装置为多个基站装置eNB、且接收装置为UE的下行链路。这种情况下,发送装置也能决定频带分配、调制方式、重叠率等,除了从发送装置向接收装置通知在数据发送中所用的控制信息之外,还能够通知在纠错码中所用的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 从而能够得以实现。
另外,将发送装置的个数设为终端装置UE2及UE3的2个进行了说明。但是,即便在发送装置的个数为3个以上的情况下,接收装置通过将图6中的软消除304~解码部308设为与发送装置相同个数来进行处理,也能适用。例如,在终端装置为3个的情况下,在软消除部304中,成为要消除的ISI的信息仅为从解码部308反馈的软副本。另外,从其他2个解码器各自反馈的软副本成为IUI信息。并且,ISI信息和IUI信息分别用于针对符号间的干扰以及用户间的干扰消除的消除处理。
另外,说明了将传输方式设为单载波、且对接收处理应用了Turbo均衡的例子。但是,即便在多载波中,也可以适用于由接收装置进行干扰消除和解码部的迭代处理的情形。
例如,在图3所示的发送装置中,也可不针对调制部102调制后的调制符号进行由FFT部103执行的从时域向频域的变换处理。即、调制部102也可将调制后的调制符号输出给映射部104。
之后,映射部104也可根据频带分配信息将调制符号映射至各频率,并将所分配的数据信号输出给IFFT部105。
由于以后的处理与已经说明过的发送信号的处理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接着,在将传输方式设为多载波的情况下的基站eNB1的接收装置采用图9所示的构成。图9的接收装置与图6的接收装置不同之处在于:没有均衡部305、325以及IFFT部306、326,而新追加了信号检测部351及352。
信号检测部351及352各自基于从传播路径估计部312输入的传播路径特性的估计值,来进行从解映射部303输入的经解映射后的信号的相位检波,并分别输出给软消除部304、325。由于其他处理与已经说明过的动作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编码方法决定部107中,基于由编码率、调制方式(调制多值数)、与其他发送装置的频带分配的重叠率等的项目而构成的通信参数,通过和与各个项目对应的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进行的图7所示的比较处理,来决定每个分量编码器的 约束长度。
也可与上述的构成不同,关于该约束长度,在接收装置侧的传播路径估计部312中根据基于与所估计出的各发送装置之间的传播路径而设定的编码率、调制方式、频带的重叠率等来决定各发送装置的每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并将决定出的约束长度作为控制信息而通知给发送装置。另外,作为控制信息也可以包含接收装置的接收天线的根数,与后述的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决定约束长度而构成。
另外,也可以是,接收装置不向发送装置通知频带的重叠率,发送装置的编码方法决定部107通过将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的其中一个项目或两个项目、来和与各个项目对应的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进行比较,并根据该比较结果来决定约束长度,由此构成编码方法决定部107。
另外,作为另一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的决定方法,也可以是,接收装置向发送装置仅发送频带的重叠率,发送装置通过将频带的重叠率、与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进行比较,并根据该比较结果来决定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由此构成编码方法决定部107。
而且,关于约束长度的决定,针对为了改善收敛性而仅使一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变短的例子来说明了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但是,也可在Turbo编码部101(或701)内的2个分量编码器使用同一约束长度的情况下较短的约束长度例如为3之时,与本实施方式相反地,仅将1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变长,从而在2个分量编码器中使用不同的约束长度。
如上述,通过应用本实施方式,从而在使用Turbo均衡这样的迭代处理的接收装置中,即便在高编码率、频带的分配的重叠率高的情况下、或者调制多值数为一定的值以上等的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变差的环境下,通过以不同的约束长度来构成Turbo编码部内的分量编码器,也能够改善收敛性。由此,能够提高频率利用效率。
另外,通过应用本实施方式,根据编码率来决定编码的约束长度及打孔模式,从而生成Turbo码,所以即便对于各种各样的调制方式、通信方式、传播路径特性,在干扰多的环境下也可以改善差错率特性。
<第2实施方式>
在第2实施方式中,将发送装置设为进行基于多天线的MIMO传输的终端装置UE1(参照图1),将接收装置设为基站装置eNB2。并且,利用图10来说明下述构成例:在接收装置使用Turbo均衡这样的迭代处理的情况下,在高编码率、多值调制、天线间的相关值高等的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变差的环境下,通过由不同的约束长度来构成Turbo编码部内的分量编码器,从而改善收敛性。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作为发送装置的终端装置UE1的构成例的框图。终端装置UE1具有:Turbo编码部701、S/P(Serial/Parallel;串行/并行)部702、调制部703、FFT部704、映射部705、IFFT部706、参考信号复用部707、编码方法决定部708、控制信息接收部709、调制部713、FFT部714、映射部715、IFFT部716及参考信号复用部717。
在作为发送装置的终端装置UE1中,控制信息接收部709接收从基站装置eNB2发送的控制信息D31。在控制信息接收部709所接收的控制信息中,包含与编码率、调制方式、频带的分配信息、天线间的相关值有关的信息等。控制信息接收部709将在该控制信息中所包含的编码率、调制方式及频带的重叠率等的信息输出至编码方法决定部708。另外,控制信息接收部709将在控制信息中所包含的调制方式输出至调制部703及713。
另外,控制信息接收部709将频带分配信息输出至映射部705及715。
编码方法决定部708基于作为控制信息而被通知的与编码率、调制方式、天线间的相关值有关的信息,与图3所示的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及708)同样地,决定打孔模式及Turbo编码部701内的每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之后,编码方法决定部708将所决定的打孔模式及约束长度输出至Turbo编码部701。在本实施方式中,Turbo编码部701采用与图4的Turbo编码部101同样的构成,所以省略其说明。
Turbo编码部701以由编码方法决定部708决定出的编码方法进行编码,即与图4所示的Turbo编码部101同样地,根据打孔模式及约束长度对数据比特D32进行编码。并且,Turbo编码部701将编码后的编码比特输出至S/P部702。
S/P部702将从Turbo编码部701输入的编码比特,按照被输入的 顺序而S/P变换成并行2比特,将并行2比特的一比特作为发送比特而输出给调制部703,并将另一比特作为发送比特而输出给调制部713。该并行2比特各自成为从每根发送天线、即发送天线T1(参照图1)及发送天线T2(参照图1)发送的发送比特。
调制部703及713各自根据与从控制信息接收部709输入的调制方式的信息相对应的调制方式,生成调制符号。另外,调制部703将所生成的调制符号输出给FFT部704。另外,调制部713将所生成的调制符号输出给FFT部714。
FFT部704将从调制部703输入的调制符号从时域变换成频域的数据信号,并将变换后的数据信号输出给映射部705。
同样地,FFT部714将从调制部713输入的调制符号从时域变换成频域的数据信号,并将变换后的数据信号输出给映射部715。
映射部705基于从控制信息接收部709输入的频带分配信息,对频域的数据信号进行分配至对应频带的处理,并将所分配的数据信号输出给IFFT部706。
映射部715基于从控制信息接收部709输入的频带分配信息,对频域的数据信号进行分配至对应频带的处理,并将所分配的数据信号输出至IFFT部716。
IFFT部706将频域的数据信号变换成时域的发送信号,并将该变换后的发送信号输出至参考信号复用部707。
IFFT部716将频域的数据信号变换成时域的发送信号,并将该变换后的发送信号输出至参考信号复用部717。
参考信号复用部707在时域中进行对发送信号复用参考信号D33(编码模式为已知的导频信号)的处理,并作为面向发送天线T1的发送信号D34进行输出。 
参考信号复用部717在时域中进行对发送信号复用参考信号D33的处理,并作为面向发送天线T2的发送信号D35进行输出。 
虽然在图10中省略了图示,但是来自参考信号复用部717的发送信号D35被插入了循环前缀CP,由D/A变换变换成模拟的信号之后被升频变换至射频。被升频变换后的信号在由功率放大器PA放大至发送功率 之后,从发送天线T2发送。
在此,图10所示的发送装置进行MIMO发送,因而多根发送天线(发送天线T1、发送天线T2)在同一时刻使用同一频率。因此,进行图11所示那样的离散性的频带分配、或者图12例示的连续性的频带分配。
图11示出向发送天线T1和发送天线T2的离散性的频带的分配的一例。即、图11示出向发送天线T1和发送天线T2分配存在于离散性的频带的10个子载波C201~C210的情况。
图12示出向发送天线T1和发送天线T2的连续性的频带的分配的一例。即、图12示出向发送天线T1和发送天线T2分配存在于连续性的频带的10个子载波C301~C310的情况。
接着,参照图13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eNB2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eNB2的接收装置的一例的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图1所示的情况同样地,对具有2根接收天线的接收装置(基站装置eNB2)进行说明。但是,接收装置(基站装置eNB2)也可具有3根以上的接收天线。
在图13中,基站装置eNB2具有:参考信号分离部801、FFT部802、解映射部803、软消除部804、MIMO分离部805、IFFT部806、解调部807、P/S部808、解码部809、S/P部810、副本生成部811、FFT部812、传播路径估计部813、参考信号分离部821、FFT部822、解映射部823、软消除部824、IFFT部826、解调部827、副本生成部831、FFT部832。
参考信号分离部801通过接收天线TB1接收来自发送装置(终端装置UE1)的接收信号D41,进行编码数据和参考信号的分离。
另外,参考信号分离部821通过接收天线TB2接收来自发送装置(终端装置UE1)的接收信号D42,进行编码数据和参考信号的分离。
在此,接收天线TB1及接收天线TB2各自同时接收来自终端装置UE1的接收信号。 
另外,参考信号分离部801将所接收到的接收信号D41降频变换成基带信号,通过进行A/D变换而变换成数字信号,并将该数字信号输出至FFT部802。
同样地,参考信号分离部821将所接收到的接收信号D42降频变换成基带信号,通过进行A/D变换而变换成数字信号,并将该数字信号输出至FFT部822。
另外,参考信号分离部801及821各自从接收信号D41及D42中去除循环前缀,将参考信号从数字信号中分离,并将该分离出的参考信号输出至传播路径估计部813。
传播路径估计部813根据所输入的各发送装置的参考信号来估计多个发送装置的各自的传播路径特性,并输出给MIMO分离部805、解映射部803及823。
另外,传播路径估计部813根据所估计出的传播路径特性,针对每个发送装置设定频带分配(频带的分配信息)、编码率、调制方式等,并算出天线间的相关值。
并且,传播路径估计部813将由所设定的频带的分配信息、编码率、调制方式及天线间的相关值而构成的控制信息D43,变换成用于反馈的信号。并且,传播路径估计部813将变换后的控制信息D43经由未图示的调制部、无线部及发送天线而发送至发送装置(终端装置UE1)。
FFT802及822各自与图6的FFT部302同样地,将时域的信号变换成频域的信号,并分别将变换结果的信号输出给解映射部803、823。
解映射部803及823与图6的解映射部303同样地,根据从传播路径估计部813输入、存储于内部的上次发送给发送装置的映射信息,分离成来自各发送装置的信号。并且,解映射部803及823分别将分离出的信号输出给软消除部804、824。
软消除部804及824的各自分别进行与图6的软消除部304及324同样的处理,并将消除了ISI和IUI的信号输出至MIMO分离部805。
MIMO分离部805基于从传播路径估计部813输入的、且根据由接收天线TB1、TB2各自接收到的参考信号而估计出的传播路径信息,对经空间复用后的信号进行分离。
并且,MIMO分离部805例如将分离出的接收天线TB1的信号输出给IFFT部806,将接收天线TB2的信号输出给IFFT部826。
IFFT部806将从MIMO分离部805输入的接收天线TB1的信号从频 域的信号变换成时域的信号,并作为变换结果而将处理信号B1输出至解调部807。
同样地,IFFT部826将从MIMO分离部805输入的接收天线TB2的信号从频域的信号变换成时域的信号,并作为变换结果而将处理信号B2输出至解调部827。
解调部807对应于上次发送给发送装置的调制方法,对从IFFT部806输入的处理信号B11进行调制符号的解调处理,并将解调后的解调信号B12输出给P/S部808。
解调部827对应于上次发送给发送装置的调制方法,对从IFFT部826输入的处理信号B21进行调制符号的解调处理,并将解调后的解调信号B22输出给P/S部808。
P/S部808将从解调部807输入的解调信号B12、和从解调部827输入的解调信号B22,以由图10的S/P部702进行S/P变换之际的顺序来进行P/S变换,并输出至解码部809。
解码部809对从P/S部808输入的进行过P/S变换的信号,进行基于作为控制信息而通知给发送装置的约束长度、编码率的信息(编码信息D44)的解码处理,并将解码结果输出至S/P部810。
S/P部810进行与图10的S/P部702同样的S/P变换,将与处理信号B11对应的信号比特串输出给副本生成部811,将与处理信号B21对应的信号比特串输出至副本生成部831。
副本生成部811与图6的副本生成部309同样地,根据与处理信号B11对应的信号比特串来生成副本信号RB1,并将所生成的副本信号RB1输出至FFT部812。
同样地,副本生成部831与图6的副本生成部309同样地,根据与处理信号B21对应的信号比特串来生成副本信号RB2,并将所生成的副本信号RB2输出至FFT部832。
FFT部812与图6的FFT部330同样地,将从副本生成部811输入的副本信号RB1从时域的信号变换成频域的信号。并且,FFT部812将变换结果作为反馈信息而输出至软消除部824。
软消除部804根据从FFT部812输入的反馈信息,来进行自身的处 理信号B11中的ISI干扰的消除处理。
FFT部832将从副本生成部831输入的副本信号RB2从时域的信号变换成频域的信号。并且,FFT部832将变换结果作为反馈信息而输出至软消除部824。
软消除部824根据从FFT部832输入的反馈信息,来进行自身的处理信号B21中的ISI干扰的消除处理。
之后的解码处理与图6中的对应各部的处理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接着,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编码方法决定部708(图10)中的、根据从发送装置输入的控制信息来决定约束长度的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接收装置去除ISI的目的下,进行将解码部809的输出反馈至软消除部804及824的Turbo均衡处理。
因而,在高编码率、天线间的相关值高、残留天线间干扰(IAI:Inter Antenna Interference)多的情况下,按照调制多值数为一定的值以上等的使用了Turbo解码部的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的变化,由编码方法决定部708来决定Turbo编码部内部的作为分量编码器的编码部201(图4)和编码部204(图4)的约束长度。
在此,编码方法决定部708按照因天线间的相关值、调制多值数、编码率而引起的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的变化,来决定作为分量编码器的编码部201和编码部204的约束长度。利用图14来说明该决定方法的一例。图14是根据天线间的相关值、调制多值数、编码率来求出约束长度的流程图。
步骤S11:
控制信息接收部709接收从基站装置eNB2通知出的控制信息,并将所接收到的控制信息输出给编码方法决定部708。在从接收装置通知出的控制信息中,将编码率设为C,将调制多值数设为M,将天线间的相关值设为A。
步骤S12:
编码方法决定部708判定在所接收到的控制信息中所包含的编码率C是否为比使收敛性变差的较高的编码率即阈值rc更高的值(是否C>rc)。
此时,编码方法决定部708在编码率C超过阈值rc(C>rc)的情况下,使处理进入步骤S13。另一方面,编码方法决定部708在编码率C为阈值rc以下(C≤rc)的情况下,判定为无需通过改变约束长度来改善收敛性,使处理进入步骤S16。
步骤S13:
编码方法决定部708判定所通知的调制多值数M是否为使比收敛性变差的多值数m1更大的值(是否M>m1)。
此时,编码方法决定部708在调制多值数M超过多值数m1(M>m1)的情况下,判定为收敛性差,使处理进入步骤S14。另一方面,编码方法决定部708在调制多值数M为多值数m1以下(M≤m1)的情况下,使处理进入步骤S15。
步骤S14:
编码方法决定部708使编码部201和编码部204之中的任一者的约束长度降低。由此,Turbo解码处理的收敛性得到了改善。
编码方法决定部708例如将编码部204中的约束长度从约束长度4向约束长度3地下降一个,并将求出的约束长度输出给Turbo编码部701的编码部204(图4)。之后,编码部204对应于从编码方法决定部708输入的约束长度,变更内部的逻辑运算电路的构成以变更作为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在约束长度的变更过程中,例如编码部204以从图5A变更为图5B所示的方式变更延迟电路与加法器的连接的构成。或者,在编码部内具有图5A和图5B所示的RSC编码器、即编码部具有多个不同的约束长度的RSC编码器,编码部根据来自编码方法决定部708的约束长度来变更在纠错码的生成中使用的RSC编码器。在此,使哪个编码部的约束长度变化、且使约束长度的长度变化多少,在编码方法决定部708的内部被预先设定。
步骤S15:
编码方法决定部708判定从接收装置通知出的天线间的相关值A是否为比使收敛性变差的阈值ac更高的相关值(是否A>ac)。
此时,编码方法决定部708在天线间的相关值A超过阈值ac(A>ac)的情况下,判定为收敛性差,使处理进入步骤S14。另一方面,编码方法 决定部708在天线间的相关值A为阈值ac以下(A≤ac)的情况下,判定为无需通过改变约束长度来改善收敛性,使处理进入步骤S16。
步骤S16:
因为编码方法决定部708无需通过改变约束长度来改善收敛性,所以编码部201及编码部204的2个分量编码器使用同一约束长度。例如,编码方法决定部708将编码部201及编码部204各自的约束长度设定为4,并结束约束长度的控制处理。
另外,使用了在图14所示的流程图中所用的阈值rc、m1、ac的约束长度的决定,在接收机中也是必要的,所以3个参数预先在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双方中决定为相同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因IAI和ISI而引起的干扰来改变Turbo编码部701内的作为分量编码器的Turbo编码部201及204的每个编码部的约束长度。但是,即便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记载的干扰,也适用于通过Turbo均衡这样的迭代处理来抑制干扰的情形。
另外,虽然说明了将发送装置设为UE1、将接收装置设为基站装置eNB2的上行链路,但是在发送装置具有多个接收装置的情况下也可适用于下行链路。
另外,将发送装置的发送天线数设为2根进行了说明,但是在3根以上的情况下也可同样适用。
虽然说明了将传输方式设为单载波、且对接收处理应用Turbo均衡的例子,但是也可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即便在多载波中也可适用于由接收装置进行干扰消除和解码部的迭代处理的情形。
在本实施方式的编码方法决定部708中,基于由天线间的相关值、编码率、调制方式(调制多值数)等的项目而构成的通信参数,通过和与各个项目对应的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进行比较的图14所示的处理,来决定了每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也可在接收装置侧对各发送装置的每个分量编码器决定该约束长度,并作为控制信息进行通知。
另外,也可以是,接收装置不向发送装置通知天线间的相关值,发送装置进行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的其中一个项目或两个项目、和与各个项目对 应的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之间的比较,并根据该比较结果来决定约束长度,由此构成编码方法决定部708。
另外,作为另一种的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的决定方法,也可按照仅根据天线间的相关值来进行决定的方式构成编码方法决定部708。
而且,关于约束长度的决定,针对为了改善收敛性而仅使一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变短的例子来说明了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但是,也可在2个分量编码器使用同一约束长度的情况下较短的约束长度例如为3之时仅将1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变长,来在2个分量编码器中使用不同的约束长度,从而构成编码方法决定部708。
如上述,通过应用本实施方式,从而在使用Turbo均衡这样的迭代处理的接收装置中,在高编码率、天线间的相关值高的情况下、或者调制多值数为一定的值以上等的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变差的环境下,通过以不同的约束长度来构成Turbo编码部内的分量编码器,也能够改善收敛性,并且能够提高频率利用效率。
<第3实施方式>
在第3实施方式中,发送装置进行基于多天线的发送,针对每根天线分配传播路径增益高的子载波。并且,在仅一部分子载波重叠的情况下,在接收装置使用Turbo均衡这样的迭代处理之时,在高编码率、多值调制、天线间使用的频带的重叠率高等的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变差的环境下,通过以不同的约束长度来构成Turbo编码部内的分量编码器,从而改善收敛性。利用图16来说明该构成例。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eNB3的接收装置的构成例的图。
图15表示针对本实施方式的每根天线来分配频带的一例。虽然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各天线分配了同一频带,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对每根天线分配不同的频带。
图15的上图(分配1)示出天线T1的分配。在此,对天线T1分配子载波C401~C411。图15的下图(分配2)示出天线T2的分配。在此,对天线T2分配子载波C421~C431。
此时的发送装置(终端装置)的构成与图10相同。另外,接收装置如图16所示那样,除了将图6的IUI提取部311和IUI提取部331设为 IAI提取部401和IAI提取部431之外,其余都相同。IAI提取部401和IAI提取部431分别生成在IAI(Inter Antenna Interference;来自其他天线的干扰)的去除中所用的IAI干扰副本。
在此,IAI提取部401根据从FFT部310输入的反馈信息来生成IAI干扰副本,并将该IAI干扰副本输出给软消除部324。同样地,IAI提取部431根据从FFT部330输入的反馈信息来生成IAI干扰副本,并将该IAI干扰副本输出给软消除部304。
另外,编码方法决定部107中决定Turbo编码部内的每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的方法,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图7的流程图来决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因IAI和ISI而引起的干扰来改变Turbo编码部内的每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但是,即便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记载的干扰,也适用于通过Turbo均衡这样的迭代处理来抑制干扰的情形。
另外,虽然说明了将发送装置设为UE1、将接收装置设为基站装置eNB3的上行链路,但是也可适用于下行链路。
另外,将天线数设为2进行了说明,但是在3以上的情况下也可同样适用。
虽然说明了将传输方式设为单载波、且对接收处理应用Turbo均衡的例子,但是也可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即便在多载波中也可适用于由接收装置进行干扰消除和解码部的迭代处理的情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编码方法决定部107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基于由编码率、调制方式(调制多值数)、与其他发送装置的频带分配的重叠率等的项目而构成的通信参数,通过和与各个项目对应的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进行比较的图7所示的处理,来决定每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也可在接收装置侧对各发送装置的每个分量编码器决定该约束长度,并作为控制信息通知给发送装置。
另外,也可以是,接收装置不向发送装置通知频带的重叠率,发送装置进行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的其中一个项目或两个项目、和与各个项目对应的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之间的比较,并根据该比较结果来决定约束长度,由此构成编码方法决定部107。
另外,作为另一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的决定方法,也可按照仅根 据频带的重叠率来决定的方式构成编码方法决定部107。
而且,关于约束长度的决定,针对为了改善收敛性而仅使一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变短的例子来说明了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但是,也可在2个分量编码器使用同一约束长度的情况下较短的约束长度例如为3之时,与本实施方式相反地,仅将1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变长,来在2个分量编码器中使用不同的约束长度。
如上述,通过应用本实施方式,在使用Turbo均衡这样的迭代处理的接收装置中,即便在高编码率、频带的分配的重叠率高的情况下、或者调制多值数为一定的值以上等的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变差的环境下,通过以不同的约束长度来构成Turbo编码部内的分量编码器,也能够改善收敛性,并且能够提高频率利用效率。
<第4实施方式>
在第4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下述例子:在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的由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在接收装置使用Turbo均衡这样的迭代处理的情况下,在接收装置的接收天线根数少、且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差的环境下,通过以不同的约束长度来构成Turbo编码部内的分量编码器,从而改善收敛性。在此,说明使用基站装置eNB(图6)的情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站装置eNB在编码率、调制多值数、频带的分配信息(或者天线间的相关值)等的信息中添加接收装置中的天线根数,并将由此得到的信息作为控制信息通知给作为发送装置的终端装置UE2及UE3(或UE1)。由于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及编码方法决定部708中的约束长度的控制的处理相同,因而以编码方法决定部107为例来进行说明。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及708)所进行的约束长度的控制处理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步骤S21:
控制信息接收部108接收从基站装置eNB的接收装置通知出的控制信息,并将所接收到的控制信息输出给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在从接收装置通知出的控制信息中,将编码率设为C,将调制多值数设为M,将天 线的根数设为ARXNUM
步骤S22:
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判定在所接收到的控制信息中所包含的编码率C是否为比使收敛性变差的较高的编码率即阈值rc更高的值(是否C>rc)。
此时,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在编码率C超过阈值rc(C>rc)的情况下,使处理进入步骤S23。另一方面,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在编码率C为阈值rc以下(C≤rc)的情况下,判定为无需通过改变约束长度来改善收敛性,使处理进入步骤S26。
步骤S23:
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判定所通知出的调制多值数M是否为比使收敛性变差的多值数m1更大的值(是否M>m1)。
此时,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在调制多值数M超过多值数m1(M>m1)的情况下,判定为收敛性差,使处理进入步骤S24。另一方面,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在调制多值数M为多值数m1以下(M≤m1)的情况下,使处理进入步骤S25。
步骤S24:
编码方法决定部107使编码部201和编码部204之中的任一者的约束长度降低。由此,Turbo解码处理的收敛性得到了改善。
编码方法决定部107例如将编码部204中的约束长度从约束长度4向约束长度3地下降一个,并将求出的约束长度输出给编码部204。之后,编码部204对应于从编码方法决定部107输入的约束长度,变更内部的逻辑运算电路的构成以变更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的方式。在约束长度的变更过程中,例如编码部204以从图5A变更为图5B所示的方式变更延迟电路与加法器的连接的构成。或者,在编码部内具有图5A和图5B所示的RSC编码器、即编码部具有多个不同的约束长度的RSC编码器,编码部根据来自编码方法决定部107的约束长度来变更在纠错码的生成中使用的RSC编码器。在此,使哪个编码部的约束长度变化、且使约束长度的长度变化多少,在编码方法决定部107的内部被预先设定。
步骤S25:
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判定从接收装置通知出的接收天线根数ARXNUM是否比判定为使收敛性变差的阈值的接收天线根数ARX MIN更少(是否ARXNUM<ARX MIN)。
此时,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在接收天线根数ARX NUM小于阈值ARX MIN(ARXNUM<ARXMIN)的情况下,判定为收敛性差,使处理进入步骤S24。另一方面,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在接收天线根数ARX NUM为阈值ARX MIN以上(ARX NUM≥ARX MIN)的情况下,判定为无需通过改变约束长度来改善收敛性,使处理进入步骤S26。
步骤S26:
因为编码方法决定部107无需通过改变约束长度来改善收敛性,所以编码部201及编码部204的2个分量编码器使用同一约束长度。例如,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将编码部201及编码部204各自的约束长度设定为4,并结束约束长度的控制处理。
另外,使用了在图17所示的流程图中所用的阈值rc、m1、ARX MIN的约束长度的决定,在接收机中也是必要的,所以3个参数预先在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双方中决定为同一值。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可适用于下行链路、上行链路的任何链路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作为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差的环境而接收天线根数少的情况。但是,在超过CP长度的延迟波到来的情况、小区间干扰多的情况、频率选择性强的情况、在上行链路中小区内的多个发送装置的发送定时有较大偏差的情况等、频偏大的情况等干扰强的通信环境下,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变差,因此可适用于上述任意的情况。
通过应用本实施方式,在接收天线根数少、且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变差的环境下,通过以不同的约束长度来构成Turbo编码部内的分量编码器,从而能够改善收敛性,并且能够提高频率利用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编码方法决定部107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基于编码率、调制方式(调制多值数)、接收装置的接收天线的根数等,通过图17所示的处理来决定了每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关于该约束长度,也可在接收装置侧决定各发送装置的每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 度,并作为控制信息而通知给发送装置。
另外,也可以是,接收装置不向发送装置通知接收天线根数,而根据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的其中一个通信参数的项目的任一者或两者的信息,进行与各个对应项目的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之间的比较,在判定为使其恶化的结果的情况下,按照进行使约束长度变长的决定的方式构成编码方法决定部107。
另外,作为另一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的决定方法,也可按照仅根据接收天线根数来进行决定的方式构成编码方法决定部107。
<第5实施方式>
在第5实施方式中,说明下述例子:在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的由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在接收装置使用Turbo均衡这样的迭代处理的情况下,考虑解码处理的运算量,将较短的约束长度的Turbo码应用于纠错,而在干扰多、且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无法正确地收敛的环境下,将较长的约束长度的Turbo码应用于纠错,从而改善收敛性。以下,以第1实施方式为例进行说明。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中,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在考虑接收装置中的解码处理的运算量的情况下,通过以下的处理来决定约束长度。
传播路径估计部312估计传播路径特性并获得传播路径特性的估计值,根据该估计值来设定编码率、调制方式(调制多值数)、重叠率、频带的分配信息,并将它们作为控制信息而发送给发送装置(终端装置UE)。
并且,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判定编码率、调制方式(调制多值数)、重叠率的各个值是否均高于下述阈值,该阈值表示是对应于各个值而预先设定的在干扰少的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易正确地收敛的环境下的阈值。
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在编码率、调制方式(调制多值数)、重叠率都比各个阈值低的情况下,将Turbo编码部101内的分量编码器全部设为预先设定的较短的约束长度例如约束长度3,来进行纠错编码。
另一方面,编码方法决定部107在编码率、调制方式(调制多值数)、频带的分配信息之中的任一个为各自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使Turbo编码部101内的编码部201及编码部204中的任一者的约束长度增加,例如从 约束长度3增加为约束长度4。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向多个发送装置或天线重叠地分配频带之际的重叠率高的情况、在MIMO传输中天线间的相关值高等的干扰变多的情况下、或无法获得充足的接收功率的接收天线根数少的情况等下,将成为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无法正确地收敛的状态、即易产生堆积的环境。因而,在发送装置中,考虑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为了易正确地收敛,而将从短的约束长度的Turbo编码到长的约束长度的Turbo编码用于纠错。
另外,即便在调制多值数多的情况或编码率高的情况下,同样地也可使用较长的约束长度的Turbo编码。在此,关于约束长度的决定,既可由接收装置通知频带的重叠率、天线间的相关值、接收天线根数,并由发送装置的编码决定部进行决定,也可由接收装置进行决定并将Turbo编码部内的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通知给发送装置。即便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干扰以外的干扰,同样地也可在干扰变多的环境下改变约束长度。
通过应用本实施方式,考虑对Turbo均衡这样的迭代处理进行使用的接收机的收敛性以及解码处理的运算量,在位于Turbo编码部101、701内的多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较短的情况下使收敛性变差的干扰量多的环境下,使1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变长。由此,既能抑制低运算量的大幅度增加,又能改善收敛性,能使频率利用效率得以提高。
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涉及的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中进行动作的程序,是对CPU等进行控制以实现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的功能的程序(使计算机发挥功能的程序)。并且,在这些装置中所处理的信息,在进行该处理时被暂时蓄积在RAM中,其后存储到各种ROM或HDD中,根据需要由CPU将其读出并进行修正、写入。作为存储程序的记录介质,可以是半导体介质(例如,ROM、非易失性存储卡等)、光记录介质(例如,DVD、MO、MD、CD、BD等)、磁记录介质(例如,磁带、软盘等)等的记录介质。
另外,通过执行所加载的程序,不仅能够实现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功能,有时还能基于该程序的指示,通过与操作系统或其他应用程序等一起进行处理,从而实现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的功能。另外, 在使其在市场上流通的情况下,能够将程序存储于可移动型记录介质中进行流通,或者转发至经由因特网等网络而被连接的服务器计算机。此时,服务器计算机的存储装置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另外,也可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的一部分或全部作为典型的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既可将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的各功能块单独地进行芯片化,也可将一部分或全部集成地进行芯片化。
另外,集成电路化的手法并不限于LSI,也可以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此外,在伴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而出现了取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基于上述技术的集成电路。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具体构成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的设计等也包含在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中。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将Turbo码用作纠错码且根据调制解调的参数、通信方式、传播路径等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的无线通信系统、通信装置、程序及集成电路等。
标号说明
101、701...Turbo编码部;102、703、713...调制部;103、302、310、330...FFT部;104、705、715...映射部;105、306、326、706、716、806、826...IFFT部;106、707、717...参考信号复用部;107、708...编码方法决定部;108、709...控制信息接收部;201、204...编码部;202...打孔部;203...排序部;205...编码比特输出部;204-11、204-12、204-13...延迟电路;204-21、204-22、204-23、204-24...加法器;204-31、204-32...延迟电路;204-41、204-42、204-43...加法器;301、801、821...参考信号分离部;704、714、802、812、822、832...FFT部;303、803、823...解映射部;304、324、804、824...软消除部;305、325...均衡部;307、327、807、827...解调部;308、328、809...解码部;309、329、811、831...副本生成部;311、331...IUI提取部;312、813...传播路径估计部;351、352...信号检测部;401、431...IAI提取部;702、810...S/P部;805...MIMO分离部;808...P/S部;UE1、UE2、UE3...终端装置;eNB、 eNB1、eNB2、eNB3...基站装置。

Claims (19)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具备第1通信装置和第2通信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2通信装置进行基于Turbo均衡的信号的接收处理的情况下,所述第1通信装置具备以不同的约束长度来构成不同的约束长度的多个分量编码器的Turbo编码部,
所述Turbo编码部将由所述第2通信装置根据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接收到的信号的传播特性而设定的通信参数、与针对所述通信参数所设定的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来以不同的约束长度构成所述多个分量编码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对构成所述Turbo编码部的多个分量编码器之中的任一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进行变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在所述通信参数之中的任一个符合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的情况下,改变所述Turbo编码部内的任一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在所述第2通信装置容许对多个所述第1通信装置分配重叠的频带,并通过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来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码处理的情况下,
所述第2通信装置决定由针对多个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每一个分配的频带、编码率及调制符号的调制多值数、所述第2通信装置所使用的接收天线的根数构成的控制信息,
所述第2通信装置将由所述控制信息和以重叠的方式分配给多个第1通信装置的频带的重叠率构成的所述通信参数的全部或一部分通知给所述第1通信装置,
所述第1通信装置通过将所通知的通信参数、与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进行比较,来使用以不同的约束长度构成所述多个分量编码器的Turbo编码部进行编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在所述第2通信装置决定针对所述第1通信装置所具有的多根发送天线的每一根分配的频带,容许对所述多根发送天线分配重叠的频带,并进行基于Turbo均衡处理的接收处理的情况下,
所述第2通信装置决定由针对所述多根发送天线的每一根分配的频带、编码率及调制符号的调制多值数构成的控制信息,
所述第2通信装置将由所述控制信息、以重叠的方式分配给多根发送天线的频带的重叠率、和接收天线的根数构成的所述通信参数的全部或一部分通知给所述第1通信装置,
所述第1通信装置通过将所通知的通信参数、与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进行比较,来使用以不同的约束长度构成所述多个分量编码器的Turbo编码部进行编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在所述第2通信装置容许对多个所述第1通信装置分配重叠的频带,并进行基于Turbo均衡处理的接收处理的情况下,
所述第2通信装置决定由针对多个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每一个分配的频带、编码率及调制多值数构成的控制信息,
所述第2通信装置通过将由所述控制信息、以重叠的方式分配给多个第1通信装置的频带的重叠率、和所述第2通信装置所使用的接收天线的根数构成的所述通信参数的全部或一部分、与相应的所述通信参数的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进行比较,来决定所述第1通信装置中的Turbo编码部的每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并将所述约束长度的信息通知给所述第1通信装置,
所述第1通信装置改变所述Turbo编码部中的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在所述第2通信装置决定针对所述第1通信装置所具有的多根发送天线的每一根分配的频带,容许对所述多根发送天线分配重叠的频带,并进行基于Turbo均衡处理的接收处理的情况下,
所述第2通信装置决定由针对多根发送天线的每一根分配的频带、编码率及调制多值数构成的控制信息,
并通过将由所述控制信息、以重叠的方式分配给多根发送天线的频带的重叠率、和接收天线的根数构成的所述通信参数的全部或一部分、与相应的所述通信参数的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进行比较,来决定所述第1通信装置中的Turbo编码部的每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且将所述约束长度的信息通知给所述第1通信装置,
所述第1通信装置改变所述Turbo编码部中的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在所述第1通信装置利用多根发送天线向所述第2通信装置传输进行了空间复用的信号、且所述第2通信装置利用多根接收天线来进行经空间复用的信号的分离和基于Turbo均衡的接收处理的情况下,
所述第2通信装置决定由针对多根发送天线的每一根分配的频带、编码率及调制多值数构成的控制信息,
并通过将由所述控制信息、根据多根发送天线的每一根的传播路径估计而算出的天线间的相关值、和接收天线的根数构成的所述通信参数的全部或一部分、与相应的所述通信参数的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进行比较,来决定所述第1通信装置中的Turbo编码部的每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且将所述约束长度的信息通知给所述第1通信装置,
所述第1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约束长度的信息来改变所述Turbo编码部中的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在所述第1通信装置利用多根发送天线向所述第2通信装置传输进行了空间复用的信号、且所述第2通信装置利用多根接收天线来进行经空间复用的信号的分离和基于Turbo均衡的接收处理的情况下,
所述第2通信装置决定由针对多根天线的每一根分配的频带、编码率及调制多值数、根据所述多根天线的每一根的传播路径估计而算出的天线相关值、和接收天线根数构成的控制信息,并将所述控制信息发送给所述第1通信装置,
所述第1通信装置通过将所述控制信息的参数的全部或一部分、与相应的所述通信参数的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进行比较,来决定Turbo编码部的每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且所述Turbo编码部中的多个分量编码器使用不同的约束长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在编码率高于规定值的情况下,改变所述编码部的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第2通信装置决定由针对多根发送天线的每一根分配的频带、编码率及调制多值数构成的控制信息,
并通过将由所述控制信息、根据多根天线的每一根的传播路径估计而算出的天线间的相关值、和接收天线的根数构成的通信参数的全部或一部分、与相应的所述通信参数的使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进行比较,来决定所述第2通信装置中的Turbo编码部的每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且将所述约束长度的信息通知给所述第1通信装置。
12.一种通信装置,具备Turbo编码部,该Turbo编码部由多个分量编码器来编码信息比特,在将信息比特作为发送信号向其他通信装置进行发送之际,通过由所述Turbo编码部向信息比特插入多个纠错码来编码信息比特,其中,
基于通信装置在信息比特的发送中使用的通信参数即第1信息、以及频带的重叠率即第2信息,改变所述Turbo编码部内的任一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通信参数为对作为其他通信装置的接收处理的Turbo均衡中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进行决定的通信参数内的至少一个。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通信参数为表示多个所述通信装置所使用的频带是否重叠的通信参数。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通信参数为表示针对所述通信装置所具有的多根发送天线的每一根所使用的频带是否重叠的通信参数。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通信参数是根据所述其他通信装置接收到的信号的传播特性而由所述其他通信装置设定的通信参数,将所述通信参数、与使所述其他通信装置中的Turbo均衡的迭代处理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来改变所述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通信装置将所述Turbo编码部内的2个分量编码器的各自的约束长度设为:任意一个是3,另一个是4。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通信装置被所述其他通信装置通知由频带的分配信息、调制方式、编码率、频带的重叠率、天线间的相关值、和接收天线的根数构成的通信参数的全部或一部分,并基于所通知的通信参数的信息决定所述Turbo编码部中的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来进行Turbo编码。
19.一种通信装置的集成电路,其中,
在其他通信装置进行基于Turbo均衡的信号的接收处理的情况下,所述通信装置以不同的约束长度来构成不同的约束长度的多个分量编码器,
在所述其他通信装置将信息比特作为发送信号向所述通信装置发送之际,所述通信装置通过具有生成纠错码的多个分量编码器的Turbo编码部,向信息比特插入多个所述纠错码,并对插入了所述纠错码后的信息比特进行编码,来生成所述发送信号,
决定由针对多根发送天线的每一根分配的频带、编码率及调制多值数构成的控制信息,
通过将由所述控制信息、根据多根天线的每一根的传播路径估计而算出的天线间的相关值、和接收天线的根数构成的所述通信参数的全部或一部分、与相应的所述通信参数的使Turbo均衡的收敛性恶化的条件值进行比较,来决定所述其他通信装置中的Turbo编码部的每个分量编码器的约束长度,并将所述约束长度的信息通知给所述其他通信装置。
CN201180010219.4A 2010-02-22 2011-02-22 无线通信系统、通信装置及集成电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710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36479A JP5622404B2 (ja) 2010-02-22 2010-02-22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装置
JP2010-036479 2010-02-22
PCT/JP2011/053771 WO2011102521A1 (ja) 2010-02-22 2011-02-22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集積回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71057A CN102771057A (zh) 2012-11-07
CN102771057B true CN102771057B (zh) 2015-09-30

Family

ID=44483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021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71057B (zh) 2010-02-22 2011-02-22 无线通信系统、通信装置及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87029B2 (zh)
EP (1) EP2541795A4 (zh)
JP (1) JP5622404B2 (zh)
CN (1) CN102771057B (zh)
WO (1) WO20111025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71430B2 (en) * 2010-05-25 2015-03-03 Kyocera Corporation Receiving device,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JP5858573B2 (ja) * 2011-08-26 2016-02-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
JP2014093655A (ja) * 2012-11-02 2014-05-19 Sony Corp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6153404A1 (en) * 2015-03-25 2016-09-2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reparing transmission signals for transmission
KR102283465B1 (ko) * 2015-05-29 2021-07-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필터 뱅크 다중 반송파 심벌들을 검출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US9614632B2 (en) * 2015-06-26 2017-04-04 Intel IP Corpor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processing one or more received radio signals
CN105872651A (zh) * 2015-12-18 2016-08-17 乐视移动智能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5209221A (zh) * 2022-06-14 2022-10-18 北京博雅睿视科技有限公司 视频帧率的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59563A (ja) * 2001-03-19 2002-12-13 Mitsubishi Electric Inf Technol Center Europ Bv 符号化されたデータのブロックのサイズを最適化する方法、データのブロックを反復復号化するための方法、符号化されたデータのブロックを反復復号化するための装置、符号化/復号化システム、データのブロックを符号化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データのブロックをターボ等化するための装置
US7076720B1 (en) * 1999-05-28 2006-07-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ncoding apparatus and decoding apparatus
WO2009022709A1 (ja) * 2007-08-13 2009-02-1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装置、受信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09131156A1 (ja) * 2008-04-22 2009-10-29 国立大学法人大阪大学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送信装置、受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00881B1 (en) * 1998-03-02 2004-03-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Rate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for C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00068862A (ja) * 1998-08-19 2000-03-03 Fujitsu Ltd 誤り訂正符号化装置
JP2001028548A (ja) * 1999-05-28 2001-01-30 Canon Inc 誤り訂正符号化装置及び方法、誤り訂正復号装置及び方法、情報処理装置、無線通信装置、並びに記憶媒体
US20020172292A1 (en) * 2000-05-05 2002-11-21 Gray Paul K. Error floor turbo codes
JP4364405B2 (ja) * 2000-06-12 2009-11-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3558965B2 (ja) * 2000-06-13 2004-08-2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及び送信装置並びにこれらを用いた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端末装置
EP1179934A1 (en) * 2000-08-11 2002-02-13 Mitsubishi Electr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re Europe B.V. Adaptive turbo-equalization
KR100442685B1 (ko) * 2000-10-21 2004-08-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시스템에서 부호 생성장치 및 방법
JP2003006993A (ja) 2001-06-25 2003-01-10 Fujitsu Ltd データ再生装置及びデータ記録再生装置
JP4386170B2 (ja) 2003-11-12 2009-12-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振動型ジャイロスコープ
US7995667B2 (en) * 2004-02-13 2011-08-09 Broadcom Corporation Reduced latency concatenated reed solomon-convolutional coding for MIMO wireless LAN
JP4936680B2 (ja) 2005-05-20 2012-05-23 富士通株式会社 Ofdm受信方法及び受信装置
KR100678580B1 (ko) * 2005-10-14 2007-02-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시스템에서 터보부호의 성능을 향상하기 위한 장치 및방법
US8266508B2 (en) * 2007-06-08 2012-09-1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Computational efficient convolutional coding with rate matching
JP2010036479A (ja) 2008-08-06 2010-02-18 Seiko Epson Corp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US8726137B2 (en) * 2009-02-02 2014-05-1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Encoding and decoding methods for expurgated convolutional codes and convolutional turbo code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76720B1 (en) * 1999-05-28 2006-07-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ncoding apparatus and decoding apparatus
JP2002359563A (ja) * 2001-03-19 2002-12-13 Mitsubishi Electric Inf Technol Center Europ Bv 符号化されたデータのブロックのサイズを最適化する方法、データのブロックを反復復号化するための方法、符号化されたデータのブロックを反復復号化するための装置、符号化/復号化システム、データのブロックを符号化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データのブロックをターボ等化するための装置
WO2009022709A1 (ja) * 2007-08-13 2009-02-1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装置、受信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09131156A1 (ja) * 2008-04-22 2009-10-29 国立大学法人大阪大学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送信装置、受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71057A (zh) 2012-11-07
EP2541795A4 (en) 2016-05-18
US20120324308A1 (en) 2012-12-20
US8887029B2 (en) 2014-11-11
JP2011172186A (ja) 2011-09-01
JP5622404B2 (ja) 2014-11-12
EP2541795A1 (en) 2013-01-02
WO2011102521A1 (ja) 2011-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71057B (zh) 无线通信系统、通信装置及集成电路
KR101301189B1 (ko) 연속하는 간섭 소거를 이용하여 mimo 시스템에서 디코딩 순서를 결정하기 위한 방법들
CN102130865B (zh) 无线电接收机和信道估计方法
US20060105767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bits and coding assignment utilizing Eigen beamforming with fixed rates for closed loop WLAN
EP2926462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dvanced iterative decoding and channel estimation of concatenated coding systems
WO2018028800A1 (en) Superposition coding of pdsch and pdcch
US20160234844A1 (en) Transmission and Receiving Method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985746B2 (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devices and methods thereof
JPWO2009107419A1 (ja) 復号装置、復号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EP3439209B1 (en) Reception device and reception method
US20110320920A1 (en) Coding apparatus, receiving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puncturing pattern selecting method and program thereof
WO2012173142A1 (ja) 受信装置、周波数割当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集積回路
JP5753678B2 (ja) 無線送信装置
CN104871467A (zh) 用于相位和增益检测器的数据调制的导频
US11240764B2 (en)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an up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method
US20100229065A1 (en) Radio reception device, radio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JP2010193266A (ja) デジタル伝送方式の送信装置、受信装置及び送受信装置
AU2015400707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non-orthogonal transmissions
US9179442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program
EP1451962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i for rate matching and decoding
WO2010146937A1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US10778365B2 (en) Transmission device, reception devic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ception method
KR20220054419A (ko) 낮은 피크 평균 전력비(papr)를 위한 변조 방식
Latif et al. Link abstraction for variable bandwidth with incremental redundancy HARQ in LTE
Ahrens et al. Iterative detection for spatial multiplexing with adaptive power alloc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30

Termination date: 201802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