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41961A - 操作开关 - Google Patents

操作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41961A
CN102741961A CN2010800615928A CN201080061592A CN102741961A CN 102741961 A CN102741961 A CN 102741961A CN 2010800615928 A CN2010800615928 A CN 2010800615928A CN 201080061592 A CN201080061592 A CN 201080061592A CN 102741961 A CN102741961 A CN 1027419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f spring
contact
switch
butt
travel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159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41961B (zh
Inventor
川口健一
谷口正纯
松本敦
藤本正司
大西康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7419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419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419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419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20Driving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01H1/2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with resilient mounting
    • H01H1/2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with resilient mounting with spring blade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13/3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flexing of blade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6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upon manual release of a la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022Emergency operating parts, e.g. for stop-switch in dangerous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Snap-action arrangements, i.e. in which during a single opening operation or a single closing operation energy is first stored and then released to produce or assist the contact movement
    • H01H5/04Energy stored by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5/18Energy stored by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by flexing of blade spring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操作开关,按钮开关(1)通过保持于开关壳体(3)的按钮(2)的操作来解除收容在开关壳体(3)内的固定接点(55a、56a)和可动接点(55b、56b)的接触状态。在该情况下,在开关壳体(3)内,设有第1板簧(550),其作为对处于接触状态的固定接点(55a、56a)和可动接点(55b、56b)向分离方向施力的分离施力单元,在第1板簧(550)的一端设有可相对于固定接点(55a)接触、分离的可动接点(55b)。第1板簧(550)被设置成,当该板簧的变位为零时,可动接点(55b)被配置在与固定接点(55a)分离的位置。

Description

操作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钮开关等操作开关,详细地说,涉及一种用于通过削减零部件件数来降低制造成本和组装成本的构造的改良。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在作业机械等机械设备的控制板上,设有紧急停止用按钮开关,用于在发生异常时使机械紧急停止。在这种按钮开关中,在例如日本特开2003-303527号公报所公开的按钮开关中,附加有即使在开关破损时也能避免接点彼此之间返回到接触状态用的所谓的“安全能量(日文:セ一フテイポテンシヤル)(注册商标(IDEC株式会社):以下相同)构造”。
即,如上述公报的图1、图2所示,在收容按钮(5)的按钮收容部(9)中设有:压缩弹簧(55),该压缩弹簧(55)对设在按钮(5)的下部的圆筒体(45)向开关壳体(3)侧(图示下侧)施力;以及压缩弹簧(31),该压缩弹簧(31)配置在与圆筒体(45)的下部连接的连动体(23)的下部,对连动体(23)向开关壳体(3)的下方(图示下方)施力。
此时,利用压缩弹簧(55)的反弹力,连动体(23)通过圆筒体(45)被向图示下方施力,并且,利用压缩弹簧(31)的反弹力,连动体(23)被向图示下方施力,由此,可动接点(21)被向与固定接点(17)分离的一侧施力。
因此,当通过按钮(5)的按入操作使可动接点(21)与固定接点(17)分离时,各压缩弹簧(55)、(31)的变形量减少,各压缩弹簧(55)、(31)所拥有的弹性能量减低。即,各压缩弹簧(55)、(31)的接点分离后的弹性能量比接点分离前的弹性能量小。
因此,在上述公报所示的按钮开关中,即使开关破损,接点也不会再次返回到接触状态,由此发挥按钮开关的“安全能量功能”。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结构中,存在以下的缺点:需要与接点分开地另外设置对可动接点向与固定接点分离的一侧施力的弹簧,因此零部件数量增加,其结果,制造成本和组装成本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以往的情况而作成,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削减零部件件数、其结果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和组装成本的操作开关。
技术方案一的发明的操作开关通过设置于开关壳体的操作部的操作来解除收容在所述开关壳体内的第1接点和第2接点的接触状态,在开关壳体内设有对处于接触状态的第1接点和第2接点向分离方向施力的分离施力单元,该分离施力单元由具有第1接点或第2接点的板簧构成。
此时,开关壳体内的第1接点或第2接点设置在作为接点的分离施力单元的板簧的一部分上,因此不需要与接点分开地另外设置作为分离施力单元的弹簧,并且板簧自身就能够起到具有接点的导电板的作用,由此,能够削减零部件件数,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和组装成本。
在技术方案二的发明中,如技术方案一所述的操作开关,其第1接点和第2接点中的一方的接点是固定在开关壳体内的固定接点,第1接点和第2接点中的另一方的接点是安装在板簧的一端的、可相对于固定接点接触、分离的可动接点。
此时,通过板簧的反弹力,安装于板簧的一端的可动接点被向与固定接点分离的一侧施力。并且,此时,能够将接点做成单断(日文:シングルブレ一ク)构造,因此能够削减接点的数量。
在技术方案三的发明中,如技术方案二所述的操作开关,其板簧被设置成,当该板簧的变位为零时,可动接点被配置在与固定接点分离的位置。
在技术方案四的发明中,如技术方案二所述的操作开关,在开关壳体内设置有滑动体,该滑动体可与操作部的操作连动地在该开关壳体内滑动,在滑动体中设置有:第1抵接部,该第1抵接部夹着板簧而配置在一侧,通过与板簧抵接而使可动接点与固定接点接触;以及第2抵接部,该第2抵接部夹着板簧而配置在另一侧,通过与板簧抵接而使可动接点与固定接点分离。
此时,通过滑动体的第1抵接部与板簧抵接,从而可动接点与固定接点接触而维持接点的接触状态,并且,通过滑动体的第2抵接部与板簧抵接,从而可动接点与固定接点分离而维持接点的非接触状态。
在技术方案五的发明中,如技术方案二所述的操作开关,其板簧包括:大致L字形的第1板簧,该第1板簧在一端具有所述可动接点,并且在该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具有弯曲部;以及大致U字形的第2板簧,该第2板簧的一端与第1板簧的可动接点的相反侧连接,并且在该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具有弯曲部,在开关壳体内,在与所述第2板簧的另一端对应的位置上,设有通过与第2板簧抵接而使可动接点与固定接点压接的抵接部。
此时,通过开关壳体内的抵接部与第2板簧的另一端抵接,从而第1板簧的可动接点与固定接点压接而维持接点的接触状态。并且,此时,由于可动接点的施力单元由两种板簧构成,因此与由单一的板簧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分散弹簧变位时作用于弹簧的应力,由此,能够减轻作用于各板簧的应力。此外,此时,通过适当设定各板簧的弹簧常数(弹性系数),可以调节可动接点的分离时间。
在技术方案六的发明中,如技术方案五所述的操作开关,其第1板簧和第2板簧被设置成,当该各板簧的变位为零时,可动接点被配置在与固定接点分离的位置。
在技术方案七的发明中,如技术方案五所述的操作开关,其第1板簧和第2板簧的所述各弯曲部中的至少一方由从大致L字形的角部或大致U字形的弯曲部向外方鼓出的圆弧状部构成。
此时,通过适当设定圆弧状部的曲率半径,可以调节第1板簧或第2板簧的弹簧常数。
在技术方案八的发明中,如技术方案五所述的操作开关,其第1板簧和第2板簧的各弯曲部由从大致L字形的角部和大致U字形的弯曲部分别向外方鼓出的圆弧状部构成,第1板簧的圆弧状部的曲率半径与第2板簧的圆弧状部的曲率半径不同。
采用技术方案八的发明,当例如第1板簧的圆弧状部的曲率半径比第2板簧的圆弧状部的曲率半径大时,第1板簧的圆弧状部的弯曲刚性比第2板簧的圆弧状部的弯曲刚性小,第1板簧的圆弧状部比第2板簧的圆弧状部容易弯曲变形。此时,当开关壳体内的抵接部与第2板簧的另一端抵接时,第1板簧比第2板簧容易变形。由此,能够调节接点的分离时间。
与此相反,当第2板簧的圆弧状部的曲率半径比第1板簧的圆弧状部的曲率半径大时,第2板簧的圆弧状部的弯曲刚性比第1板簧的圆弧状部的弯曲刚性小,第2板簧的圆弧状部比第1板簧的圆弧状部容易弯曲变形。此时,当开关壳体内的抵接部与第2板簧的另一端抵接时,第2板簧比第1板簧容易变形。由此,能够调节接点的分离时间。
如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的操作开关,将开关壳体内的第1接点和第2接点设置在作为接点的分离施力单元的板簧的一部分上,因此不需要与接点分开地另外设置作为分离施力单元的弹簧,并且板簧自身就能够起到具有接点的导电板的作用,由此,能够削减零部件件数,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和组装成本。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钮开关的初期位置的中心线纵剖面图。
图1B是在图1A的按钮开关中通过接点的纵剖面图。
图2是图1B的开关壳体部分的放大图。
图2A是图2的接点部分的放大图。
图3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钮开关的按钮预备按压位置的中心线纵剖面图。
图3B是在图3A的按钮开关中通过接点的纵剖面图。
图4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钮开关的钩部就要越过之前的中心线纵剖面图。
图4B是在图4A的按钮开关中通过接点的纵剖面图。
图5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钮开关的钩部刚刚越过之后且就要锁定之前的中心线纵剖面图。
图5B是在图5A的按钮开关中通过接点的纵剖面图。
图6是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钮开关中、各板簧的变位由于就要锁定之前的滑动体的移动而变为零的瞬间的、通过接点的纵剖面局部放大图。
图7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钮开关的锁定状态的中心线纵剖面图。
图7B是在图7A的按钮开关中通过接点的纵剖面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钮开关的分解装配图。
图9是上述按钮开关(图8)的接点单元的分解装配图。
图10是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按钮开关的初期位置通过接点的纵剖面图,是相当于上述实施例的图1B和图2的图。
图11是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按钮开关的钩部刚刚越过之后且就要锁定之前通过接点的纵剖面图,是相当于上述实施例的图5B的图。
图12是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按钮开关的锁定状态通过接点的纵剖面图,是相当于上述实施例的图7B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至图9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操作开关的紧急停止用按钮开关。
如图1A、图1B和图8所示,按钮开关1具有:作为由操作者操作的操作部的按钮2、保持按钮2的开关壳体3、收容在开关壳体3内且可随着按钮2的按入操作进入开关壳体内部的操作轴4、以及收容在开关壳体3内且卡止于操作轴4的顶端的接点单元5。
按钮2是帽状的部件,在按钮2的内部中央形成有孔2a,并且在孔2a的外周侧形成有环状槽2b、2c。在孔2a与环状槽2b之间形成有环状突起2A。另外,在孔2a内的局部设有卡合突起2B。开关壳体3是两端开口的圆筒状的带台阶的部件,具有插入按钮2的环状槽2c内的大径的筒状部30、以及与筒状部30形成为一体且比筒状部30小径的筒状部31。在筒状部30的内部形成有向径向内方突出的突起部30a。在筒状部30的外周面安装有用于防止水进入按钮内部的防水垫圈35。在筒状部31的外周面的局部形成有阳螺纹部,锁定螺母36与该阳螺纹部螺合。另外,在筒状部30的台阶面上安装有衬垫37。
为了将按钮开关1安装到作业机械等的控制板10上,通过如下方法进行:将开关壳体3的筒状部31插入贯通形成于控制板10的安装孔10a,并且从控制板10的内部拧紧锁定螺母36,将控制板10夹持在锁定螺母36与衬垫37之间。
操作轴4具有沿轴向延伸的中空的轴部40、以及从轴部40的大致中央部向外周伸出的凸缘部41。轴部40的一端插入按钮2的孔2a内。并且,在轴部40的一端形成有径向的卡合凹部40B。按钮2的卡合突起2B与卡合凹部40B卡合。在轴部40的另一端形成有向径向外方突出的突起部40a、以及向径向内方突出的突起部40b。在图1A、图1B所示的初期位置,该突起部40a与开关壳体3的筒状部30的突起部30a卡合。轴部40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向径向外方突出的一对突起部40c。各突起部40c在周向上例如以均等的间隔配置。各突起部40c的轴向两端分别形成有倾斜面40c1、40c2。凸缘部41上形成有与按钮2的环状槽2b相对的环状槽41a。在这些环状槽2b、41a中安装有螺旋弹簧6。
在开关壳体3的筒状部30的内部设有触发弹簧7。如图8所示,该触发弹簧7包括:具有开口的环状部70;一对钩部71,该一对钩部71从环状部70的开口两端部向环状部70的内方弯折成钩状且分别直线状延伸,并且平行地配设。在图1A、图1B所示的初期位置,各钩部71从图示下方与操作轴4的突起部40c的倾斜面40c1抵接。
接点单元5具有固定在开关壳体3的筒状部31的内部的筒状的底座50、以及轴向滑动自如地支撑于底座50的内部的滑动体51。滑动体51的一端形成有轴部52,轴部52的顶端形成有向径向外方突出的突起部52a。在图1A、图1B所示的初期位置,突起部52a与操作轴4的轴部40的突起部40b卡合。由此,滑动体51能与按钮2的操作连动地在开关壳体内滑动。
如图9所示,在底座50中设有一对固定端子55A、56A,以及分别与这些固定端子相对配置的一对可动端子55B、56B。各固定端子55A、56A为固定于底座50的大致L字形的部件,具有固定接点(第1接点)55a、56a,该固定接点55a、56a设置于底座50内的端部且固定配置在底座50内。可动端子55B、56B具有可动接点(第2接点)55b、56b,该可动接点55b、56b在底座50内被设置成可相对于固定接点55a、56a接触、分离。另外,在底座50中设有沿轴向配设的螺旋弹簧8,如图1A所示,螺旋弹簧8的一端压接于滑动体51的底壁部,螺旋弹簧8的另一端压接于开关壳体3的筒状部31的内壁部。该螺旋弹簧8被设置为对滑动体51向图示下方施力的施力单元,但终究是辅助性的结构,在本发明中不是必须的。
如图2和图2A所示,固定端子55A通过将壁比较厚的带板状导电性部件弯折成L字形而构成,固定接点55a设置于固定片55A1,该固定片55A1在底座50内沿与轴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另外,固定端子56A也具有相同的结构,这里省略详细的说明。
可动端子55B包括:第1板簧550,该第1板簧550由壁比较薄的带板状导电性部件构成,该第1板簧550被配设成大致L字形,并且在该第1板簧550的一端具有可动接点55b,且在该一端与另一端之间(这里是大致中央部)具有弯曲部550a;以及大致U字形的第2板簧551,该第2板簧551的一端与第1板簧550的可动接点55b侧的相反侧连接,并且在该一端与另一端之间(这里是大致中央部)具有弯曲部551a。
在第1板簧550中,从弯曲部550a向底座50的内部直线状延伸的可动片5501实质上具有轴向的挠性(弹性)。并且,第2板簧551通过将第1板簧550的一部分切除后将其弯折成大致U字形而构成,在第2板簧551中,从弯曲部551a向底座50的内部直线状延伸的可动片5511实质上具有轴向的挠性(弹性)。另外,可动端子56B也具有同样的结构,这里省略详细的说明。如图1A、图1B、图2、图2A所示,可动接点55b在接点连接的初期位置,由于第1板簧550的弹性而被向与固定接点55a分离的一侧施力。即,第1板簧550起到接点的分离施力单元的作用。
另一方面,如图1B、图2、图9所示,在滑动体51中设有:第1抵接指状件51A,该第1抵接指状件51A夹着第1板簧550的可动片5501和第2板簧551的可动片5511而配置在一侧(远离按钮2的一侧),通过与可动片5511抵接而使可动接点55b与固定接点55a接触;以及第2抵接指状件51B,该第2抵接指状件51B夹着第1板簧550的可动片5501和第2板簧551的可动片5511而配置在另一侧(靠近按钮2的一侧),通过与可动片5501抵接而使可动接点55b与固定接点55a分离。
在图1B、图2所示的初期位置,滑动体51的第1抵接指状件51A与第2板簧551的可动片5511抵接而使可动片5511向图示上方变位,由此,第1板簧550的可动片5501向图示上方变位,可动接点55b与固定接点55a接触。另外,此时,在第1抵接指状件51A不与可动片5511抵接而使可动片5511的变位为零的状态下,第1板簧550的可动片5501的变位也保持为零,可动接点55b就会被置于与固定接点55a分离的状态。
如图2A清楚地示出那样,第1板簧550的弯曲部550a由从大致L字形的角部向外方鼓出的圆弧状部构成,同样地,第2板簧551的弯曲部551a由从大致U字形的弯曲部向外方鼓出的圆弧状部构成。并且,在该例中,构成第1板簧550的弯曲部550a的圆弧状部的曲率半径比构成第2板簧551的弯曲部551a的圆弧状部的曲率半径大。
接着,利用图1至图7对像上述那样构成的按钮开关1的动作进行时序性说明。
【初期位置】
在不按入按钮2的按钮开关1的初期位置,如利用图1A所进行的说明那样,触发弹簧7的各钩部71(参考图8)从图示下方与操作轴4的突起部40c的图示下侧的倾斜面40c1抵接。并且,如利用图1B、图2所进行的说明那样,滑动体51的第1抵接指状件51A与第2板簧551的可动片5511抵接而使可动片5511向图示上方变位,由此,第1板簧550的可动片5501向图示上方变位,可动接点55b与固定接点55a接触。
此时,第1板簧550的可动片5501的顶端的可动接点55b由于第1板簧550的弹性而被向与固定接点55a分离的一侧施力。即,在此情况下,在第1抵接指状件51A不与第2板簧551的可动片5511抵接而使可动片5511的变位为零的状态下,第1板簧550的可动片5501的变位也保持为零,可动接点55b就会被置于与固定接点55a分离的状态。
【按钮预备按压位置】
接着,如图3所示,在从上述初期位置仅将按钮2稍稍压入的按钮预备按压位置,按钮2克服螺旋弹簧6的弹力而被向图示下方压入,按钮2的环状突起2A与操作轴4的凸缘部41抵接,但此时,操作轴4未被向图示下方压入,操作轴4和滑动体51的轴向位置未从上述初期位置变化。
因此,触发弹簧7的各钩部71与操作轴4的突起部40c的倾斜面40c1的位置关系、第2板簧551的可动片5511的变位量、第1板簧550的可动片5501的变位量、以及可动接点55b与固定接点55a的接触状态和接触压力,并未从上述初期位置发生变化。
【钩部就要越过之前的位置】
从上述按钮预备按压位置进一步按入按钮2的话,则转移到图4所示的钩部就要越过之前的位置。此时,操作轴4与按钮2一起被向图示下方按入若干量,由此,操作轴4的各突起部40c的各倾斜面40c1使触发弹簧7的各钩部71向径向外方扩径,其结果,触发弹簧7的各钩部71向马上就要从操作轴4的各突起部40c的各倾斜面40c1脱离的位置移动,换句话说,各钩部71向马上就要越过各倾斜面40c1的位置(钩部就要越过之前的位置)移动。
并且,此时,随着按钮2的按入操作,滑动体51与操作轴4一起被向图示下方按入若干量,由此,与滑动体51的第1抵接指状件51A抵接的第2板簧551的可动片5511的变位量减少,但在该情况下,第1板簧550的可动片5501仍然由于第2板簧551的可动片5511的变位而变位,可动接点55b与固定接点55a的接触状态和接触压力被维持。
【钩部刚刚越过之后的位置】
从上述钩部就要越过之前的位置进一步按入按钮2的话,则转移到图5所示的钩部刚刚越过之后的位置。此时,操作轴4与按钮2一起被向图示下方按入若干量,由此,操作轴4的各突起部40c的各倾斜面40c1使触发弹簧7的各钩部71向径向外方进一步扩径,其结果,触发弹簧7的各钩部71向刚刚从操作轴4的各突起部40c的各倾斜面40c1脱离之后的位置移动,换句话说,各钩部71向刚刚越过各倾斜面40c1之后的位置(钩部刚刚越过之后的位置)移动。
并且,此时,随着按钮2的按入操作,滑动体51与操作轴4一起被向图示下方按入若干量,由此,与滑动体51的第1抵接指状件51A抵接的第2板簧551的可动片5511的变位量从上述钩部就要越过之前的位置进一步减少,但在该情况下,第1板簧550的可动片5501仍然由于第2板簧551的可动片5511的变位而变位,可动接点55b与固定接点55a的接触状态被维持。
另外,在从上述钩部就要越过之前的位置向上述钩部刚刚越过之后的位置转移的过程中,随着按钮2的按入操作而压缩变形的螺旋弹簧6的反弹力也作用于操作轴4。并且,滑动体51由于第1、第2板簧550、551的变形所产生的弹性恢复力而被向图示下方施力。
【板簧变位为零的位置】
在上述钩部刚刚越过之后的位置,在触发弹簧7的各钩部71从操作轴4的各突起部40c的各倾斜面40c1脱离的一瞬间,通过螺旋弹簧6的反弹力、第1、第2板簧550、551的弹性恢复力、以及螺旋弹簧8的辅助性的反弹力使操作轴4向图示下方移动。由此,滑动体51的第1抵接指状件51A从第2板簧551的可动片5511离开,其结果,如图6所示,按钮开关1转移到第1、第2板簧550、551的变位为零的位置(板簧变位为零的位置)。此时,第1、第2板簧550、551被置于在滑动体51的第1、第2抵接指状件51A、51B之间自由伸长(即变位为零)的状态。并且,此时,在可动接点55b与固定接点55a之间形成间隙e,接点处于非接触状态,按钮开关1断开。由此,作业机械等进行紧急停止。
【锁定状态位置】
从图4所示的钩部就要越过之前的位置按入按钮2的话,则按钮开关1经过钩部刚刚越过之后的位置(参考图5)和板簧变位为零的位置(参考图6),转移到图7所示的锁定状态位置。
如图7所示,在该锁定状态位置,通过螺旋弹簧6的反弹力,操作轴4从图6的位置(未图示)进一步向图示下方移动,此时,突起部40c的图示上侧的倾斜面40c2移动到与触发弹簧7的各钩部71相对的位置。由此,已扩径的触发弹簧7的各钩部71由于弹性恢复力而缩径并欲返回到原来的状态,各钩部71与突起部40c的倾斜面40c2抵接。并且,此时,滑动体51也从图6的位置进一步向图示下方移动,由此,滑动体51的第2抵接指状件51B从图示上方与第1板簧550抵接,使第1板簧550的可动片5501向图示下方变位。由此,可动接点55b与固定接点55a分离。
在该情况下,在锁定状态位置,可动片5501因与滑动体51的第2抵接指状件51B抵接而产生弹性变形,由该弹性变形积蓄在第1、第2板簧550、551中的弹性能量,被设定得远远比在初期位置、由各可动片5501、5511的因与滑动体51的第1抵接指状件51A抵接而产生的弹性变形积蓄在第1、第2板簧550、551中的弹性能量小。由此,即使按钮开关1破损,也能避免接点之间返回到接触状态,维持安全能量功能。
【恢复动作】
如上所述,为了使暂时被进行按入操作的按钮2恢复到原来的初期位置,只要从图7的锁定状态位置拉出按钮2即可。在锁定状态位置,操作轴4的图示上端的卡合凹部40B与按钮2的卡合突起2B卡合,随着按钮2的拉出操作,操作轴4也向图示上方移动。此时,触发弹簧7的各钩部71沿着操作轴4的突起部40c的图示上侧的倾斜面40c2扩径且向径向外方移动,当各钩部71进一步扩径而从倾斜面40c2脱离时,按钮2和操作轴4进一步向图示上方移动。然后,当操作轴4的突起部40c的图示下侧的倾斜面40c1移动到与触发弹簧7的各钩部71相对的位置时,已扩径的各钩部71利用其弹性恢复力缩径,各钩部71与操作轴4的突起部40c的倾斜面40c1抵接。
并且,随着操作轴4的移动,通过各突起部40b和52a之间的卡合,滑动体51也向图示上方移动。此时,在返回到板簧变位为零的位置之前,第1板簧550由于其反弹力欲返回到原来的位置,第1板簧550的可动片5501向图示上方变位。然后,通过第1抵接指状件51A对于第2板簧551的可动片5511的推压力,首先,圆弧状部的曲率半径大的第1板簧550的可动片5501向图示上方变位。然后,可动接点55b与固定接点55a接触后,这次圆弧状部的曲率半径小的第2板簧551的可动片5511向图示上方变位。这样一来,按钮开关1恢复到初期位置。
采用这样的本实施例,开关壳体3内的可动接点55b或56b设置于作为接点的分离施力单元的第1板簧550,因此不需要与接点分开地另外设置作为分离施力单元的弹簧,并且第1板簧550自身就能起到具有接点的导电板的作用,由此,能够削减零部件件数,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和组装成本。
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在第1板簧550的一端设有可动接点55b或56b,因此能够将接点做成单断构造,由此能够削减接点的数量。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可动接点55b的施力单元由第1、第2板簧550、551这两种板簧构成,因此,与由单一的板簧构成的结构相比,能够分散弹簧变位时作用于弹簧的应力,由此,不但能减轻作用于各板簧的应力,还有能够通过适当设定各板簧的弹簧常数(弹性系数)来调节可动接点55b、56b的分离时间。
并且,此时,第1、第2板簧550、551的各弯曲部550a、551a由从大致L字形的角部或大致U字形的弯曲部向外方鼓出的圆弧状部构成,因此通过适当设定各圆弧状部的曲率半径,可以调整第1、第2板簧550、551的弹簧常数。
如本实施例所示,当第1板簧550的圆弧状部的曲率半径比第2板簧551的圆弧状部的曲率半径大时,第1板簧550的圆弧状部的弯曲刚性比第2板簧551的圆弧状部的弯曲刚性小,第1板簧550的圆弧状部比第2板簧551的圆弧状部容易弯曲变形。此时,当开关壳体3内的第1抵接指状件51A与第2板簧551的可动片5511的顶端抵接时,第1板簧550比第2板簧551容易变形。由此,能够调节接点的分离时间。
与此相反,当第2板簧551的圆弧状部的曲率半径比第1板簧550的圆弧状部的曲率半径大时,第2板簧551的圆弧状部的弯曲刚性比第1板簧550的圆弧状部的弯曲刚性小,第2板簧551的圆弧状部比第1板簧550的圆弧状部容易弯曲变形。此时,当开关壳体3内的第1抵接指状件51A与第2板簧551的可动片5511的顶端抵接时,第2板簧551比第1板簧550容易变形。由此,能够调节接点的分离时间。
并且,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例示了第1、第2板簧550、551的各弯曲部550a、551a双方由向外鼓出的圆弧状部构成的例子,但圆弧状部也可设置在这些弯曲部550a、551a的某一方上。
此时,具有设有圆弧状部的弯曲部的板簧容易变形,由此,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可以调节接点的分离时间。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使第1抵接指状件51A与第2板簧551的可动片5511抵接,从而使可动接点55b与固定接点55a接触,因此,不需要接触压力用的弹簧。
<其他实施例>
图10至图12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紧急停止用按钮开关。在这些图中,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另外,在这里,仅表示按钮开关的开关壳体部分。
如图10至图12所示,在按钮开关1’的开关壳体3’内设有固定端子55A’和可动端子55B’。固定端子55A’是固定于开关壳体3’的大致L字形的部件,具有固定接点(第1接点)55a’,该固定接点55a’设于开关壳体3’内的端部且固定配置在开关壳体3’内。可动端子55B’具有可动接点(第2接点)55b’,该可动接点55b’在开关壳体3’内被设置成可相对于固定接点55a’接触、分离。
固定端子55A’通过将壁比较厚的带板状导电性部件弯折成L字形而构成,固定接点55a’设置于固定片55A1’,该固定片55A1’在开关壳体3’内沿与轴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可动端子55B’由板簧550’构成,该板簧550’由壁比较薄的带板状导电性部件构成,该板簧550’被配设成大致L字形,并且在该板簧550’的一端具有可动接点55b’,且在该一端与另一端之间(这里是大致中央部)具有大致圆弧状的弯曲部550a’。
在板簧550’中,从弯曲部550a’向开关壳体3’的内部延伸的可动片5501’具有轴向的挠性(弹性)。如图10至图11的虚线所示,可动接点55b’被设置成,在变位为零(即自由伸长)的状态下,利用板簧550’的弹性而配置在与固定接点55a’分离的位置。
在开关壳体3’内,滑动体51’被设置成轴向滑动自如。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滑动体51’被设置成可与按钮(未图示)的按入操作连动地在开关壳体3’内滑动。在滑动体51’中设有:第1抵接指状件51A’,该第1抵接指状件51A’夹着板簧550’的可动片5501’而配置在一侧(图示下侧),通过与可动片5501’抵接而使可动接点55b’与固定接点55a’接触;以及第2抵接指状件51B’,该第2抵接指状件51B’夹着板簧550’的可动片5501’而配置在另一侧(图示上侧),通过与可动片5501’抵接而使可动接点55b’与固定接点55a’分离。
在图10所示的初期位置,滑动体51’的第1抵接指状件51A’与板簧550’的可动片5501’抵接而使可动片5501’向图示上方变位,由此,可动接点55b’与固定接点55a’接触。另外,在第1抵接指状件51A’不与可动片5501’抵接而使可动片5501’的变位为零的状态下,如上所述,可动接点55b’被置于与固定接点55a’分离的状态。即,板簧550’起到接点的分离施力单元的作用。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在按钮开关1’中,也与上述实施例相同,设有触发弹簧那样的触发单元,当按钮的按入量超过某个一定量时,该触发单元将按钮内部的操作轴的轴向的卡止状态解除,使操作轴与按钮一起向轴向移动。
接下来对按钮开关1’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未按入按钮的按钮开关1’的初期位置,如利用图10所进行的说明那样,滑动体51’的第1抵接指状件51A’与板簧550’的可动片5501’抵接而使可动片5501’向图示上方变位,由此,可动接点55b’与固定接点55a’接触。另外,此时,板簧550’的可动片5501’的顶端的可动接点55b’通过可动片5501’的弹性恢复力而被向与固定接点55a’分离的一侧施力。
接着,当从上述初期位置进行按钮的按入操作时,按钮内部的操作轴(未图示)被向图示下方按入,此时,触发单元动作,从而如图11所示,第1抵接指状件51A’也与滑动体51’一起向图示下方移动。此时,与第1抵接指状件51A’抵接的板簧550’的可动片5501’的变位量减少,可动接点55b’对于固定接点55a’的接触压力减少,但是仍然维持接点的接触状态。另外,在该情况下,由于板簧550’的可动片5501’的弹性恢复力,滑动体51’也被向图示下方施力。
当滑动体51’通过上述按钮的按入操作而向图示下方移动时,板簧550’的可动片5501’从图11所示的位置经过变位为零的位置(同图的虚线位置)而变位到图12所示的锁定状态位置。
在变位为零的位置,在可动接点55b’与固定接点55a’之间形成间隙,接点处于非接触状态,由此,按钮开关1’断开,作业机械等进行紧急停止。在图12所示的锁定状态位置,滑动体51’的第2抵接指状件51B’从图示上方与板簧550’抵接,使板簧550’的可动片5501’向图示下方变位。由此,可动接点55b’与固定接点55a’分离。
在这种情况下,在锁定状态位置,可动片5501’因与滑动体51’的第2抵接指状件51B’抵接而产生弹性变形,由该弹性变形积蓄在板簧550’中的弹性能量,被设定得比在初期位置、由可动片5501’的因与滑动体51’的第1抵接指状件51A’抵接而产生的弹性变形积蓄在板簧550’中的弹性能量小。由此,即使按钮开关1’破损,也能避免接点之间返回到接触状态,发挥安全能量功能。
在这种情况下,开关壳体3’内的可动接点55b’也设置于作为接点的分离施力单元的板簧550’,因此不需要与接点分开地另外设置作为分离施力单元的弹簧,并且板簧550’自身就能起到具有接点的导电板的作用,由此,能够削减零部件件数,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和组装成本。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例示了将本发明的操作开关应用于紧急停止用按钮开关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紧急停止用开关,也可应用于通过按入操作使常闭接点分离的一般的常闭开关。并且,本发明也可应用于例如选择开关、凸轮开关、安全开关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按钮开关等操作开关,尤其适用于通过削减零部件件数来要求降低成本的结构。

Claims (8)

1.一种操作开关,通过设置于开关壳体的操作部的操作来解除收容在所述开关壳体内的第1接点和第2接点的接触状态,该操作开关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开关壳体内,设有对处于接触状态的所述第1接点和所述第2接点向分离方向施力的分离施力单元,并且所述分离施力单元由具有所述第1接点或第2接点的板簧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接点和所述第2接点中的一方的接点是固定在所述开关壳体内的固定接点,所述第1接点和所述第2接点中的另一方的接点是安装在所述板簧的一端的、可相对于所述固定接点接触、分离的可动接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被设置成,当该板簧的变位为零时,所述可动接点被配置在与所述固定接点分离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开关壳体内设置有滑动体,该滑动体可与所述操作部的操作连动地在该开关壳体内滑动,在所述滑动体中设置有:第1抵接部,该第1抵接部夹着所述板簧而配置在一侧,通过与所述板簧抵接而使所述可动接点与所述固定接点接触;以及第2抵接部,该第2抵接部夹着所述板簧而配置在另一侧,通过与所述板簧抵接而使所述可动接点与所述固定接点分离。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包括:大致L字形的第1板簧,该第1板簧在一端具有所述可动接点,并且在该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具有弯曲部;以及大致U字形的第2板簧,该第2板簧的一端与所述第1板簧的所述可动接点的相反侧连接,并且在该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具有弯曲部,在所述开关壳体内,在与所述第2板簧的所述另一端对应的位置上,设有通过与所述第2板簧抵接而使所述可动接点与所述固定接点压接的抵接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操作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板簧和所述第2板簧被设置成,当该各板簧的变位为零时,所述可动接点被配置在与所述固定接点分离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操作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板簧和所述第2板簧的所述各弯曲部中的至少一方由从所述大致L字形的角部或所述大致U字形的弯曲部向外方鼓出的圆弧状部构成。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操作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板簧和所述第2板簧的所述各弯曲部由从所述大致L字形的角部和所述大致U字形的弯曲部分别向外方鼓出的圆弧状部构成,所述第1板簧的所述圆弧状部的曲率半径与所述第2板簧的所述圆弧状部的曲率半径不同。
CN201080061592.8A 2009-11-20 2010-11-08 操作开关 Active CN1027419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65042 2009-11-20
JP2009265042A JP5340892B2 (ja) 2009-11-20 2009-11-20 操作スイッチ
PCT/JP2010/070250 WO2011062124A1 (ja) 2009-11-20 2010-11-08 操作スイッ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41961A true CN102741961A (zh) 2012-10-17
CN102741961B CN102741961B (zh) 2016-08-31

Family

ID=44059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1592.8A Active CN102741961B (zh) 2009-11-20 2010-11-08 操作开关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766126B2 (zh)
EP (1) EP2503577B1 (zh)
JP (1) JP5340892B2 (zh)
CN (1) CN102741961B (zh)
WO (1) WO201106212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89946A (zh) * 2019-07-02 2019-08-30 西安易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弹片及开关
CN111373763A (zh) * 2017-11-28 2020-07-03 Idec株式会社 操作开关单元、远程操作终端以及操作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704380A2 (de) * 2011-01-24 2012-07-31 Polycontact Ag Schaltanordnung für ein Gurtschloss.
FR2979747B1 (fr) 2011-09-07 2014-05-23 Schneider Electric Ind Sas Dispositif d'arret d'urgence adaptable sur un systeme de dialogue homme-machine
US9218926B1 (en) * 2013-03-15 2015-12-22 E.M.B. Corporation Normally-closed switch with positive stops
US9356394B2 (en) 2013-12-11 2016-05-31 JAE Oregon, Inc. Self-rejecting connector
US8968021B1 (en) 2013-12-11 2015-03-03 JAE Oregon, Inc. Self-rejecting automotive harness connector
US20160071662A1 (en) * 2014-09-05 2016-03-10 Dongguan Zen-tech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Keyboard switch
JP6447463B2 (ja) 2015-11-06 2019-01-0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
TWM565390U (zh) * 2017-12-15 2018-08-11 進聯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開關裝置改良結構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6662Y1 (zh) * 1969-02-03 1976-02-24
DE2740875A1 (de) * 1977-09-10 1979-03-29 Marquardt J & J Elektrischer schalter
JPS5957817U (ja) * 1982-10-12 1984-04-16 株式会社山武 スイツチの作動装置
JPH02112119A (ja) * 1988-10-21 1990-04-24 Fuji Electric Co Ltd 小型開閉器
JPH11176270A (ja) * 1997-12-09 1999-07-02 Toyo Denso Co Ltd スイッチの接点構造
CN1450579A (zh) * 2002-04-11 2003-10-22 和泉电气株式会社 按钮开关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360168A1 (de) * 1973-12-03 1975-06-05 Marquardt J & J Schalter, insbesondere taster
JPS5815539B2 (ja) 1974-07-05 1983-03-26 株式会社東芝 シヤシンエツチングソウチ
JPH0822691B2 (ja) 1982-09-28 1996-03-06 宗幸 坂本 パイプ輸送
JPH0197335A (ja) * 1987-10-08 1989-04-14 Omron Tateisi Electron Co マイクロスイッチ
EP0837483A3 (en) * 1996-10-15 2000-11-22 Omron Corporation Switching device
US6096990A (en) * 1998-03-11 2000-08-01 Marin; Jorge Orlando Appliance switch
US6326572B1 (en) * 2000-09-02 2001-12-04 Tsung-Mou Yu Push-button switch assembly
EP1335396A1 (en) * 2002-02-07 2003-08-13 Denso Corporation Collision detection apparatus designed to minimize contact chatter
US6713702B1 (en) * 2002-03-01 2004-03-30 Shin Jiuh Corp. Electrical switch
US7081593B2 (en) * 2004-12-15 2006-07-25 John David Hopkins Quiet snap action switch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6662Y1 (zh) * 1969-02-03 1976-02-24
DE2740875A1 (de) * 1977-09-10 1979-03-29 Marquardt J & J Elektrischer schalter
JPS5957817U (ja) * 1982-10-12 1984-04-16 株式会社山武 スイツチの作動装置
JPH02112119A (ja) * 1988-10-21 1990-04-24 Fuji Electric Co Ltd 小型開閉器
JPH11176270A (ja) * 1997-12-09 1999-07-02 Toyo Denso Co Ltd スイッチの接点構造
CN1450579A (zh) * 2002-04-11 2003-10-22 和泉电气株式会社 按钮开关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73763A (zh) * 2017-11-28 2020-07-03 Idec株式会社 操作开关单元、远程操作终端以及操作系统
CN110189946A (zh) * 2019-07-02 2019-08-30 西安易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弹片及开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766126B2 (en) 2014-07-01
EP2503577B1 (en) 2017-01-25
EP2503577A1 (en) 2012-09-26
WO2011062124A1 (ja) 2011-05-26
EP2503577A4 (en) 2014-07-09
US20120228108A1 (en) 2012-09-13
CN102741961B (zh) 2016-08-31
JP5340892B2 (ja) 2013-11-13
JP2011108581A (ja) 2011-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41961A (zh) 操作开关
US6057522A (en) Keyswitch of multiple-width key
CN101546675B (zh) 电装置的可动触点保持器及可动触点保持器的装配方法
US7105761B2 (en) Push switch
EP0339209B1 (en) Push-button switch
US6888075B2 (en) Push-button switch
EP0224006A1 (en) Pushbutton switches using dome springs
CA2134181A1 (en) Circuit Breaker Trip Solenoid Having Over-Travel Mechanism
US20120103774A1 (en) Trigger action switch operator
EP0043618B1 (en) Push button switch
EP2667393B1 (en) Switch
EP1553609B1 (en) Switch device
CN101404230A (zh) 开关装置
US4831223A (en) Push-button switch
EP2362403B1 (en) Switch
US20090133995A1 (en) Inhibitor switch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1625943B (zh) 电气开关装置及其按压脱扣组件
WO2013117467A1 (en) Switch contact subassembly and construction kit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for
US6617951B2 (en) Safety switch
US7230516B2 (en) Circuit breaker
CN109219862B (zh) 电开关
US11837417B2 (en) Stackable low-profile electrical contact block
US662473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xiliary contact assembly
US11657991B2 (en) Electrical switch
CN211016973U (zh) 断路器脱扣按钮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