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32030A - 脱模材 - Google Patents

脱模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32030A
CN102732030A CN 201210104035 CN201210104035A CN102732030A CN 102732030 A CN102732030 A CN 102732030A CN 201210104035 CN201210104035 CN 201210104035 CN 201210104035 A CN201210104035 A CN 201210104035A CN 102732030 A CN102732030 A CN 1027320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ultipolymer
expression
formula
compound
demoulding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1010403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坂口雄吾
笠崎敏明
吉田隆彦
柴垣茂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a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7320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20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Forming Nitrogen-Containing Linkages In General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lyurethanes Or Polyureas (AREA)
  • Reinforced Plastic Materials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脱模性和耐磨损性优异的脱模材。该脱模材由下述通式(I)表示的结构单元和下述通式(II)表示的结构单元的共聚物(A)构成,所述脱模材通过将该共聚物(A)的酰亚胺化前的共聚物(B)保持在纤维中,一边加热至超过100℃的温度一边加压,并在该加压的同时或加压后,将上述共聚物(B)酰亚胺化而成。
Figure DDA0000151868710000011
[式(I)、(II)中,R1~R6为有机基团,n为0~100整数]。

Description

脱模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脱模性和耐磨损性优异的脱模材。
背景技术
脱模材在需要顺畅地剥离的各种领域中,以多种的形态使用。例如在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造中,使用片状的脱模材。若具体地说明,则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造,首先如图1(a)所示,将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2并联地配置。接着,在各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两面隔着由乙烯醋酸乙烯酯树脂等的片状的密封剂3、3,层叠保护玻璃4、背板5,得到层叠体1。
如图1(b)所示,在层压装置所具备的一对热板50、50之间挟持该层叠体1,沿箭头A方向进行热压时,密封剂3熔解。其结果是,如图1(c)所示,得到各太阳能电池单元2由密封剂3密封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0。
这里,将层叠体1热压时,有时熔解的密封剂3从层叠体1流出,附着于热板50的表面。为了防止密封剂3在该热板50的表面熔敷,在热板50的表面,配置有将脱模材加工为片状的脱模片51。
关于脱模片51,通常使氟树脂浸渗保持在玻璃纤维中而得到(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熔敷于该脱模片51的密封剂3,通常利用在设置于层压装置中的辊刷等刷部除去。
然而,由上述的组成构成的脱模片51,脱模性和耐磨损性不充分。因此,以往的脱模片51,通过刷部除去熔敷的密封剂3时易于发生磨损,因此存在寿命短,而且产生的削屑易于混入太阳能电池组件10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721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提供脱模性和耐磨损性优异的脱模材。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不断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包含以下的构成的解决方法,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1)一种脱模材,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保持于纤维中的酰亚胺改性弹性体构成的脱模材,上述酰亚胺改性弹性体由下述通式(I)表示的结构单元和下述通式(II)表示的结构单元的共聚物(A)构成,所述脱模材通过将该共聚物(A)的酰亚胺化前的共聚物(B)保持于上述纤维中,一边加热至超过100℃的温度一边加压,而且在该加压的同时或加压后,将上述共聚物(B)酰亚胺化而成。
Figure BDA0000151868690000021
[式(I),(II)中,R1和R4分别为相同或不同的基团,表示含有芳香族环或脂肪族环的2价的有机基团。R2表示重均分子量为300~10000的2价的有机基团。R3表示含有芳香族环、脂肪族环或脂肪族链的2价的有机基团。R5表示具有硅氧烷键的2价的基团。R6表示含有4个以上的碳的4价的有机基团。n表示1~100的整数。]
(2)上述(1)所述的脱模材,上述纤维为玻璃纤维。
(3)上述(1)或(2)所述的脱模材,上述通式(I)表示的结构单元和上述通式(II)表示的结构单元的共聚比,以重量比计,为99∶1~1∶99。
(4)上述(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脱模材,上述共聚物(B)通过使下述聚氨酯-脲化合物、聚硅氧烷-脲化合物和四羧酸二酐的混合物反应来得到,其中,所述聚氨酯-脲化合物是用第1二胺化合物通过脲键使如下的聚氨酯预聚物进行链延长而得到的聚氨酯-脲化合物,所述聚氨酯预聚物由第1二异氰酸酯和多元醇得到的分子两末端具有异氰酸酯基的聚氨酯预聚物,所述聚硅氧烷-脲化合物是用具有硅氧烷键的第2二胺化合物通过脲键使第2二异氰酸酯进行链延长而得到的聚硅氧烷-脲化合物。
(5)上述(4)所述的脱模材,其中,上述多元醇为选自聚碳酸酯多元醇、聚酯多元醇和聚醚多元醇中的至少1种。
(6)上述(5)所述的脱模材,上述聚碳酸酯多元醇为下述式(1)表示的聚碳酸酯二醇。
Figure BDA0000151868690000031
[式中,x表示5或6的整数。y表示1~76的整数。]
(7)上述(5)或(6)所述的脱模材,上述聚酯多元醇为下述式(2)表示的聚酯二醇。
Figure BDA0000151868690000032
[式中,z表示1~37的整数。]
(8)上述(5)~(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脱模材,上述第2二胺化合物为下述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0151868690000033
[式中,R1和R2分别为相同或不同的基团,表示亚烷基。R3~R6分别为相同或不同的基团,表示氢、烷基、苯基。m表示8~160的整数。]
(9)上述(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脱模材,其中,上述加压下的压力为0.2MPa以上。
(10)上述(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脱模材,其中,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10μm以下。
(11)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用脱模片,其由上述(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脱模材构成。
(12)一种带,其由上述(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脱模材构成。
此外,本发明中的上述所谓“酰亚胺改性弹性体”,是指具有酰亚胺成分的弹性体,根据上述酰亚胺成分的比例(酰亚胺分率),也包含树脂的概念。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使由具有脱模性且耐磨损性优异的特定组成的共聚物(A)构成的酰亚胺改性弹性体保持在纤维中,因此耐磨损性优异,而且由于将该共聚物(A)的酰亚胺化前的共聚物(B)保持在纤维中并进行加压,因此脱模材的表面变得平滑,其结果是,共聚物(A)所具有的上述脱模性提高,因此能显示优良的脱模性。
附图说明
图1(a)~(c)是表示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一般的制造方法的概略说明图。
符号的说明
1层叠体
2太阳能电池单元
3密封剂
4保护玻璃
5背板
10太阳能电池组件
50热板
51脱模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本发明的脱模材所涉及的一个实施形态进行说明。本实施形态的脱模材,由保持在纤维中的酰亚胺改性弹性体构成。作为上述纤维,例如可举出玻璃纤维、氧化铝纤维等无机纤维;芳族聚酰胺纤维、全芳香族聚酯纤维等有机纤维等,特别优选玻璃纤维。在这样的纤维中保持酰亚胺改性弹性体时,能够使脱模材的拉伸强度提高。另外,例示的这些纤维中,优选具有耐热性的纤维。纤维的质量、厚度、织密度等物性,没有特别限定。
上述的保持于纤维中的酰亚胺改性弹性体,由上述的通式(I)表示的结构单元和通式(II)表示的结构单元的共聚物(A)构成。该共聚物(A)具有脱模性,且耐磨损性优异。
在上述的通式(I)、(II)中,上述R1和R4分别为相同或不同的基团,表示含芳香族环或脂肪族环的2价的有机基团。作为该有机基团,例如可举出,根据后述的反应流程式(A),能够与多元醇(b)一起形成聚氨酯预聚物(c)的第1二异氰酸酯(a)中,除去异氰酸酯基(-NCO)的残基;根据反应流程式(C),在通过脲键能进行链延长的第2二异氰酸酯(f)中,除去异氰酸酯基(-NCO)的残基等。
上述R2表示重均分子量300~10000,优选300~5000的2价的有机基团。作为该有机基团,例如可举出根据反应流程式(A),能与第1二异氰酸酯(a)一起形成聚氨酯预聚物(c)的多元醇(b)中除去2个羟基(-OH)的残基等。
上述R3表示含有芳香族环、脂肪族环或脂肪族链的2价的有机基团。作为该有机基团,例如可举出根据反应流程式(B),在能够通过脲键使聚氨酯预聚物(c)链延长的如下的第1二胺化合物(d)中,除去氨基(-NH2)的残基等,所述第1二胺化合物(d)为选自碳数6~27的芳香族二胺化合物、碳数6~24的脂肪族二胺化合物和碳数6~24的脂环式二胺化合物中的至少1种。上述的脂肪族链含有碳数1的基团。
上述R5表示具有硅氧烷键的2价的基团。作为该基团,例如可举出根据反应流程式(C),在能通过脲键使第2二异氰酸酯(f)链延长的具有硅氧烷键的第2二胺化合物(g)中除去氨基(-NH2)的残基等。
上述R6为表示含有4个以上的碳的4价的有机基团。作为该有机基团,例如可举出根据反应流程式(D),能在脲键部导入酰亚胺单元的选自碳数6~18的芳香族四羧酸二酐和碳数4~6的脂环式四羧酸二酐中的至少1种的四羧酸二酐(i)的残基等。
上述n表示1~100,优选为2~50的整数。
共聚物(A)是将利用第1二胺化合物通过脲键使由第1二异氰酸酯和多元醇得到的分子两末端具有异氰酸酯基的聚氨酯预聚物进行链延长而得到的聚氨酯-脲化合物,以及利用具有硅氧烷键的第2二胺化合物通过脲键使第2二异氰酸酯进行链延长而得到的聚硅氧烷-脲化合物混合后,在上述聚氨酯-脲化合物和上述聚硅氧烷-脲化合物的各自的脲键部通过四羧酸二酐导入酰亚胺单元的物质。共聚物(A)例如可以经过以下所示的反应工序式(A)~(D)来制造。
[反应流程式(A)]
Figure BDA0000151868690000061
[式中,R1、R2、n与上述相同。]
(聚氨酯预聚物(c)的合成)
如反应流程式(A)所示,首先,由第1二异氰酸酯(a)和多元醇(b)得到的分子两末端具有异氰酸酯基团的聚氨酯预聚物(c)。聚氨酯预聚物(c)具有氨基甲酸酯结构单元,因此耐磨损性、拉伸强度优异。
作为第1二异氰酸酯(a),例如可举出2,4-甲代亚苯基二异氰酸酯(TDI)、2,6-甲代亚苯基二异氰酸酯(TDI)、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聚合物型MDI(Cr.MDI)、联茴香胺二异氰酸酯(DADL)、二苯基醚二异氰酸酯(PEDI)、二甲基联苯二异氰酸酯(TODI)、萘二异氰酸酯(NDI)、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MDI)、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赖氨酸二异氰酸酯甲基酯(LDI)、间亚二甲苯基二异氰酸酯(MXDI)、2,2,4-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TMDI)、2,4,4-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TMDI)、二聚酸二异氰酸酯(DDI)、异丙叉双(4-环己基异氰酸酯)(IPCI)、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氢化MDI)、甲基环己烷二异氰酸酯(氢化TDI)、TDI二聚体(TT)等,可以使用这些中的1种或混合2种以上使用,优选使用减压蒸馏物。
作为多元醇(b),例如可举出聚丙二醇(PPG)、聚四氢呋喃二醇(PTMG)、聚合物多元醇等聚醚多元醇;聚碳酸酯多元醇;己二酸(酯)系多元醇(缩合聚酯多元醇)、聚己内酯系多元醇等聚酯多元醇;聚丁二烯多元醇;丙烯酸多元醇等,可以使用这些中的1种或混合2种以上使用。
例示的多元醇(b)中,优选选自聚碳酸酯多元醇、聚酯多元醇和聚醚多元醇中的至少1种。由此,由于在上述通式(I)表示的结构单元的主链上导入耐磨损性优异的聚碳酸酯结构单元、聚酯结构单元和聚醚结构单元的至少1种,因此共聚物(A)的耐磨损性得以提高。
作为上述聚碳酸酯多元醇,优选上述式(1)表示的聚碳酸酯二醇(以下,称为“聚碳酸酯二醇(1)”。)。将该聚碳酸酯二醇(1)作为多元醇(b)使用时,可以获得高脱模性、耐热性和耐磨损性。聚碳酸酯二醇(1)是通过碳酸酯键使2成分共聚而得的二醇成分,为所谓的共聚聚碳酸酯二醇。聚碳酸酯二醇(1)在室温(23℃)下为液状,因此处理性优异。上述式(1)中,上述x表示5或6的整数。上述y表示1~76,优选表示6~15的整数。
作为聚碳酸酯二醇(1)以外的其他聚碳酸酯多元醇,例如可举出使多元醇(多价醇),与光气、氯甲酸酯、碳酸二烷基酯、碳酸二烯丙基酯、碳酸亚烷基酯等缩合聚合而得的聚碳酸酯多元醇等,作为上述多元醇,例如可举出1,6-己烷二醇、1,4-丁烷二醇、1,3-丁烷二醇、新戊二醇、1,5-戊烷二醇等,作为上述碳酸二烷基酯,例如可举出碳酸二甲基酯、碳酸二乙基酯等。作为上述聚碳酸酯多元醇的具体例,可举出聚四亚甲基碳酸酯二醇、聚六亚甲基碳酸酯二醇等聚碳酸酯二醇。
另一方面,作为上述聚酯多元醇,优选上述式(2)表示的聚酯二醇(以下,称为“聚酯二醇(2)”。)。将该聚酯二醇(2)作为多元醇(b)使用时,可以得到高脱模性、耐热性和耐磨损性。聚酯二醇(2)是在二醇成分分子内具有酯基和作为侧链的甲基的含有侧链的聚酯二醇。聚酯二醇(2)在室温(23℃)下为液状,因此处理性优异。上述式(2)中,上述z表示1~37,优选为3~7的整数。
作为聚酯二醇(2)以外的其他聚酯多元醇,例如可举出多元羧酸和多元醇缩聚而得的聚酯多元醇等,作为具体例,可举出聚己二酸乙二醇酯、聚己二酸二亚乙酯、聚己二酸丙二醇酯、聚己二酸四亚甲基二醇酯、聚己二酸六亚甲基二醇酯、聚己二酸新戊二醇酯、3-甲基-1,5-戊烷二醇和己二酸构成的多元醇、ε-己内酯开环聚合而得的聚己内酯多元醇,聚己内酯二醇,用乙二醇将β-甲基-δ-戊内酯开环而得的多元醇等,这些可以使用1种或2种以上混合使用。
进而作为其他聚酯多元醇,例如可举出选自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酐、琥珀酸、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二烷二酸、二聚酸(混合物)、对氧苯甲酸、偏苯三酸酐、ε-己内酯、β-甲基-δ-戊内酯中的至少1种的酸,与选自乙二醇、丙二醇、1,4-丁烷二醇、1,5-戊烷二醇、1,6-己烷二醇、新戊二醇、聚乙二醇、聚四亚甲基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季戊四醇、3-甲基-1,5-戊烷二醇中的至少1种的二醇的共聚物等。
多元醇(b)优选使用在70~90℃,1~5mmHg,10小时~30小时左右的条件下进行减压干燥的物质。另外,多元醇(b)的重均分子量可以为100~10000,优选为300~5000。上述重均分子量是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多元醇(b),将得到的测定值进行聚苯乙烯换算而得的值。
反应是以规定的比例混合第1二异氰酸酯(a)和多元醇(b)之后,在氩气、氮气等惰性气氛下,在室温(23℃)~90℃反应1小时~5小时左右即可。第1二异氰酸酯(a)和多元醇(b)的混合比(摩尔),优选设为第1二异氰酸酯(a)∶多元醇(b)=1.01∶1~2∶1的范围。
得到的聚氨酯预聚物(c)的重均分子量可以为300~50000,优选为500~45000。该重均分子量,是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聚氨酯预聚物(c),将得到的测定值进行聚苯乙烯换算而得值。
[反应流程式(B)]
Figure BDA0000151868690000091
[式中,R1~R3、n与上述相同。]
(聚氨酯-脲化合物(e)的合成)
使用上述中得到的聚氨酯预聚物(c),根据反应流程式(B),合成作为酰亚胺前体的聚氨酯-脲化合物(e)(以下,有时称为“化合物(e)”。)。即,用第1二胺化合物(d)通过脲键使聚氨酯预聚物(c)进行链延长得到化合物(e)。
作为第1二胺化合物(d),例如可举出1,4-二氨基苯(别名:p-亚苯基二胺,简称:PPD)、1,3-二氨基苯(别名:间亚苯基二胺,简称:MPD)、2,4-二氨基甲苯(别名:2,4-甲苯二胺,简称:2,4-TDA)、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别名:4,4’-甲撑二苯胺,简称:MDA)、4,4’-二氨基二苯基醚(别名:4,4’-氧二苯胺,简称:ODA,DPE)、3,4’-二氨基二苯基醚(别名:3,4’-氧二苯胺,简称:3,4’-DPE)、3,3’-二甲基-4,4’-二氨基联苯(别名:邻联甲苯胺,简称:TB)、2,2’-二甲基-4,4’-二氨基联苯(别名:间联甲苯胺,简称:间TB)、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简称:TFMB)、3,7-二氨基-二甲基二苯并噻吩-5,5-二氧化物(别名:邻联甲苯胺砜,简称:TSN)、4,4’-二氨基二苯甲酮,3,3’-二氨基二苯甲酮、4,4’-双(4-氨基苯基)硫醚(别名:4,4’-硫代二苯胺,简称:ASD)、4,4’-二氨基二苯基砜(别名:4,4’-砜基二苯胺,简称:ASN)、4,4’-二氨基苯甲酰替苯胺(简称:DABA)、1,n-双(4-氨基苯氧基)链烷(n=3,4,5,简称:DAnMG)、1,3-双(4-氨基苯氧基)-2,2-二甲基丙烷(简称:DANPG)、1,2-双[2-(4-氨基苯氧基)乙氧基]乙烷(简称:DA3EG)、9,9-双(4-氨基苯基)芴(简称:FDA)、5(6)-氨基-1-(4-氨基甲基)-1,3,3-三甲基茚满,1,4-双(4-氨基苯氧基)苯(简称:TPE-Q)、1,3-双(4-氨基苯氧基)苯(别名:间苯二酚氧基二苯胺,简称:TPE-R)、1,3-双(3-氨基苯氧基)苯(简称:APB)、4,4’-双(4-氨基苯氧基)联苯(简称:BAPB)、4,4’-双(3-氨基苯氧基)联苯、2,2-双(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简称:BAPP)、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砜(简称:BAPS)、双[4-(3-氨基苯氧基)苯基]砜(简称:BAPS-M)、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简称:HFBAPP)、3,3’-二羧基-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简称:MBAA)、4,6-二羟基-1,3-亚苯基二胺(别名:4,6-二氨基间苯二酚)、3,3’-二羟基-4,4’-二氨基联苯(别名:3,3’-二羟基联苯胺,简称:HAB)、3,3’,4,4’-四氨基联苯(别名:3,3’-二氨基联苯胺,简称:TAB)等碳数6~27的芳香族二胺化合物;1,6-六亚甲基二胺(HMDA)、1,8-八亚甲基二胺(OMDA)、1,9-九亚甲基二胺,1,12-十二亚甲基二胺(DMDA)、1-氨基-3-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烷(别名:异佛尔酮二胺)、4,4’-二环己基甲烷二胺、环己烷二胺等碳数6~24的脂肪族或脂环式二胺化合物;1,3-双(3-氨基丙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等硅酮系二胺化合物等,这些可以使用1种也可混合2种以上使用。
反应是将聚氨酯预聚物(c)和第1二胺化合物(d)以等摩尔,优选以NCO/NH2比为1.0左右的比例进行混合后,在氩气、氮气等惰性气氛下,在室温~100℃下,使其发生2小时~30小时左右的溶液聚合反应或本体聚合反应。
作为上述溶液聚合反应中可以使用的溶剂,例如可举出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2-吡咯烷酮(NMP)、N-己基-2-吡咯烷酮、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等,特别优选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2-吡咯烷酮(NMP)、N-己基-2-吡咯烷酮、1,3-二甲基-2-咪唑啉酮。这些溶剂,可以使用1种或混合2种以上使用,优选使用利用常法进行脱水处理的溶剂。
[反应流程式(C)]
Figure BDA0000151868690000111
[式中,R4、R5与上述相同。]
另一方面,如反应流程式(C)所示,利用具有硅氧烷键的第2二胺化合物(g)通过脲键对第2二异氰酸酯(f)进行链延长,得到作为酰亚胺前体的聚硅氧烷-脲化合物(h)(以下,有时称为“化合物(h)”。)。化合物(h)具有硅氧烷结构单元,因此脱模性优异。另外,化合物(h)的疏水性也优良。
作为第2二异氰酸酯(f),可举出在第1二异氰酸酯(a)中例示的物质相同的二异氰酸酯。第2二异氰酸酯(f)可以是与第1二异氰酸酯(a)相同的二异氰酸酯,也可以是不同的二异氰酸酯。
作为第2二胺化合物(g),只要是具有硅氧烷键就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优选上述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等。上述通式(3)中,R1和R2分别为相同或不同的基团,表示亚烷基。作为该亚烷基,例如可举出亚甲基、亚乙基、正亚丙基、异亚丙基、正亚丁基、异亚丁基、仲亚丁基、叔亚丁基、亚戊基、异亚戊基、新亚戊基、亚己基等碳数1~6的亚烷基。
R3~R6分别为相同或不同的基团,表示氢、烷基、苯基。作为上述烷基,例如可举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戊基、异戊基、新戊基、己基等碳数1~10的直链或支链的烷基。m表示8~160的整数,优选为10~100的整数。
第2二胺化合物(g)优选使用在50~70℃,1~5mmHg,的条件减压干燥1小时~3小时左右的化合物。另外,第2二胺化合物(g)的重均分子量可以为500~15000,优选为500~5000。上述重均分子量是用GPC测定第2二胺化合物(g),并将得到的测定值进行聚苯乙烯换算而得的值。
反应将第2二异氰酸酯(f)和第2二胺化合物(g)等摩尔,优选NCO/NH2比为1.0左右的比例混合后,在氩气、氮气等惰性气氛下,在室温~100℃,使溶液聚合反应或块状聚合反应2小时~30小时左右即可。作为上述溶液聚合反应中可以使用的溶剂,除了与反应流程式(B)中例示的的溶剂相同的溶剂之外,可举出环己酮等。
[反应流程式(D)]
Figure BDA0000151868690000121
[式中,R1~R6、n与上述相同。]
(共聚物(A)的合成)
最后使用上述得到的化合物(e)、(h),根据反应流程式(D)合成共聚物(A)。即,混合化合物(e)、(h)之后,用四羧酸二酐(i)在化合物(e)、(h)的各脲键部导入连续的2个酰亚胺单元,由此得到上述的通式(I)表示的结构单元和通式(II)表示的结构单元的共聚物(A)。
得到的共聚物(A)是上述的通式(I)、(II)表示的各自的结构单元无规共聚的下述通式(III)表示的共聚物。
Figure BDA0000151868690000131
[式中,R1~R6、n与上述相同。]
作为四羧酸二酐(i),例如可举出均苯四羧酸酐(PMDA)、氧代二邻苯二甲酸二酐(ODPA)、联苯-3,4,3’,4’-四羧酸二酐(BPDA)、二苯甲酮-3,4,3’,4’-四羧酸二酐(BTDA)、二苯基砜-3,4,3’,4’-四羧酸二酐(DSDA)、4,4’-(2,2-六氟异丙叉)二邻苯二甲酸二酐(6FDA)、间(对)-三联苯基-3,4,3’,4’-四羧酸二酐等碳数6~18的芳香族四羧酸二酐;环丁烷-1,2,3,4-四羧酸二酐、1-羧基甲基-2,3,5-环戊烷三羧酸-2,6:3,5-二酐等碳数4~6的脂环式四羧酸二酐等,这些可以使用1种也可混合2种以上使用。
反应将化合物(e)、(h)和四羧酸二酐(i)按规定的比例加入到溶剂中,在氩气、氮气等惰性气氛下,设定反应温度为100~300℃,优选135~200℃,更优选140~160℃,反应时间设为1小时~10小时左右进行即可。由此,得到含有化合物(e)和化合物(h)共聚而成的共聚物(B)的溶液(以下,称为“共聚物(B)溶液”。)。共聚物(B)为将共聚物(A)酰亚胺化前的共聚物。即共聚物(B)为酰亚胺改性弹性体的前体,为下述式(j)表示的聚酰胺酸。
Figure BDA0000151868690000141
[式中,R1~R6、n与上述相同。]
优选将化合物(e)和化合物(h)的混合比设定为基于固体成分换算的重量比计,为化合物(e)∶化合物(h)=99∶1~1∶99的范围,更优选设定为99∶1~20∶80的范围。由此,上述通式(I)表示的结构单元和上述通式(II)表示的结构单元的共聚比,以重量比计,为99∶1~1∶99,优选为99∶1~20∶80。
化合物(e)的比例特别多时,氨基甲酸酯结构单元的比例增多,因此酰亚胺化后的共聚物(A)的耐磨损性、拉伸强度有提高的倾向。化合物(e)的比例多时,化合物(e)和化合物(h)的混合比,优选设为基于固体成分换算的重量比计,为化合物(e)∶化合物(h)=99∶1~60∶40的范围,更优选设定为99∶1~80∶20的范围。由此,上述通式(I)表示的结构单元和上述通式(II)表示的结构单元的共聚比,以重量比计,为99∶1~60∶40,优选为99∶1~80∶20。
关于化合物(e)、(h)和四羧酸二酐(i)的混合,将化合物(e)的合成中使用的第1二胺化合物(d)和化合物(h)的合成中使用的第2二胺化合物(g)的合计摩尔数设为A,将四羧酸二酐(i)的摩尔数设为B时,优选以达到A∶B=1∶2~1∶2.02的范围的比例进行混合。由此,能够确实地在脲键部导入酰亚胺单元。
作为可使用的溶剂,可举出与反应流程式(B)、(C)的溶液聚合反应中例示的相同的溶剂。此外,在反应流程式(B)、(C)中,利用溶液聚合反应得到化合物(e)、(h)时,可以在该溶剂中进行反应。
接着,将上述得到的共聚物(B)酰亚胺化(脱水缩合反应)得到共聚物(A)。关于酰亚胺化,在共聚物(B)不发生热分解的条件下进行即可,具体而言,将反应温度设为150~250℃,反应时间设定为90分钟~150分钟左右进行即可。酰亚胺化前,将共聚物(B)设定为70~200℃左右,在20分钟~3小时左右的条件下进行热处理,可以使溶剂挥发。
这里,本实施形态的脱模材是使共聚物(B)保持在上述的纤维中,边加热到超过100℃的温度下边进行加压,并且在该加压的同时或加压后,将共聚物(B)酰亚胺化而得到。即,酰亚胺化前的共聚物(B)与酰亚胺化后的共聚物(A)相比,刚性低。将该共聚物(B)保持在纤维中,边加热到超过100℃的温度,优选超过100℃且230℃以下,更优选110~230℃,进一步优选120~220℃,进一步优选130~210℃的条件下,边加压时,共聚物(B)显示适度柔软性,纤维的凹凸被共聚物(B)被覆,脱模材的表面变得平滑。具体而言,基于JIS B 0601 1994(表面粗糙度-定义和表示),使用KEYENCE公司制的激光显微镜“VK-8710”测定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通常为10μm以下,优选为4~10μm。其结果,共聚物(A)所具有的脱模性提高,得到优良的脱模性。
作为使共聚物(B)保持在纤维中的方法,为了能高效率保持,优选将纤维在共聚物(B)溶液中浸渍、取出后进行酰亚胺化的浸渍法。另外,也可代替浸渍法,将共聚物(B)溶液在纤维上通过辊对辊(Roll to Roll)的方式进行涂布后,进行酰亚胺化。进而,可以是将共聚物(B)溶液涂布或喷雾到纤维上之后再进行酰亚胺化。
加热可以使用加热器等加热设备进行。加压除了使用具备一对热板的加压装置之外,还可以使用带式加压装置、辊式加压装置等各种的加压装置来进行。采用带式加压装置、辊式加压装置等时,可进行连续加压。作为加压下的压力,优选为0.2MPa以上,更优选0.2~10MPa,进一步优选0.4~10MPa。
另一方面,作为将共聚物(B)酰亚胺化而成的共聚物(A)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10000~1000000,更优选为15000~150000,进一步优选20000~100000。共聚物(A)的重均分子量太小时,有可能耐热性和耐磨损性低,另外过大时,有可能成形性低。上述重均分子量,用GPC测定共聚物(B),是从将得到的测定值进行聚苯乙烯换算而得的值导出的值。此外,不测定共聚物(A),而是用GPC测定共聚物(B),是由于共聚物(A)在GPC的测定溶剂中不溶。
包含共聚物(A)的酰亚胺改性弹性体,通过调整其酰亚胺分率,即酰亚胺改性弹性体中的酰亚胺成分的比例,可以任意调整弹性模量。酰亚胺分率只要根据弹性模量等任意选定即可,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为5~45重量%,优选为5~40重量%。
酰亚胺分率是根据第1二异氰酸酯(a)、多元醇(b)、第1二胺化合物(d)、第2二异氰酸酯(f)、第2二胺化合物(g)、化合物(e)、(h)和四羧酸二酐(i)的投料量算出的值,是由下述式(α)算出的值。
【数1】
酰亚胺分率(%)={[a×(Wa’+Wc+Wd)+b×(We+Wd)]
/(a×Wtotal1+b×Wtotal2)}×100…(α)
a:化合物(e)的投料比例(重量比)
b:化合物(h)的投料比例(重量比)
Wtotal1:(Wa+Wb+Wc+Wd )
Wtotal2:(We+Wf)
Wa:第1二异氰酸酯投料量(摩尔)×第1二异氰酸酯式量
Wb:多元醇投料量(摩尔)×多元醇式量
Wc:第1二胺化合物投料量(摩尔)×第1二胺化合物式量
Wd:四羧酸二酐投料量(摩尔)×四羧酸二酐式量
We:第2二异氰酸酯投料量(摩尔)×第2二异氰酸酯式量
Wf:第2二胺化合物投料量(摩尔)×第2二胺化合物式量
Wa’:[第1二异氰酸酯投料量(摩尔)-多元醇投料量(摩尔)]×
第1二异氰酸酯式量
作为通过酰亚胺分率调整的酰亚胺改性弹性体的弹性模量,优选为1.0×106~1.0×109Pa左右。弹性模量如后所述,使用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测定得到的在50℃的储存弹性模量E’的值。
本实施形态的脱模材除了可以在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造用途之外,例如可举出热密封用途、非粘合用途、热处理用途、塑料加工用途、高频干燥用途等中使用。可举出具体例,由本实施方式的脱模材构成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用脱模片、由本实施方式的脱模材形成的带等。
作为上述的带,例如食品用传送带,基板传输用带,在粘接剂使用工序或聚合物合成工序等中使用的传送带,除此之外,还可举出驱动用带,吸附(suction)(开孔)带等。特别是由于在组装基于刷部等的带式表面的清扫工序的用途中需要耐磨损性,因此可以特别优选使用由本实施方式的脱模材构成的带。
上述的带可以是具有后述的接头部的无端状的环形带,所述接头部为通过热压将在后述的实施例中说明的被切割的带两端部对接熔合后的接头部,也可以是没有接头部的无缝带。
关于制作具有接头部的无端状的环形带时的、保持在纤维中的共聚物(B)的进行酰亚胺化前的边加热到超过100℃的温度边加压,可以在接头部的形成前进行,也可以在接头部的形成同时进行,或可以在形成后进行。另外,制作具有接头部的无端状的环形带时,优选另外制造由共聚物(B)构成的片,将该片在位于带两端部的对接部的带的一面或两面处层叠,在该状态下进行热压。
另一方面,没有接头部的无缝带,耐久性优异,例如可以通过例如离心成形法等制作。
另外,本的脱模材由于具有橡胶弹性,因此也可以在例如隔膜、密封件、垫圈等中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脱模材的用途,不限于例示的这些用途,在要求脱模性和耐磨损性的领域,可以适宜地使用。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当然也包括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任意的方式。例如,上述的一实施方式的纤维作为保持有酰亚胺改性弹性体的保持材使用,但是也可以作为填料(填充材)使用。另外,可以组合使用由上述纤维构成的填料和其他填料。进而,也可以代替由上述纤维形成的填料,仅使用其他填料使用。作为其他填料,例如可举出短纤维、长纤维,炭黑,碳纳米管,二氧化硅等增强填料;无机填料;纳米尺寸填料等,可以使用这些以外的各种的公知的填料。进而,可以使具有无纺布、织布的形态的材料复合化。
作为在酰亚胺改性弹性体中加入填料的方法,可采用各种的公知的方法。作为具体例,例如可举出使用辊、混炼机、班伯里混炼机等,可以在酰亚胺改性弹性体中混炼投入填料,用双轴挤出机等挤出机在酰亚胺改性弹性体中填充填料。填料在溶剂中可溶时,可以在将填料在溶剂中溶解的状态下在酰亚胺改性弹性体中混炼。另外,也可以使用将填料与得到酰亚胺改性弹性体前的中间阶段的液状的物质、酰亚胺改性弹性体的合成时使用的药品一起填充之后,结束合成的方法。其他构成,与上述的一实施方式的脱模材相同。
另外,上述的一实施方式中,将作为酰亚胺改性弹性体的前体的共聚物(B)保持在纤维中,但是也可以代替该共聚物(B),而使用具有脱模性且耐磨损性优异的聚合物的前体,使该前体保持在纤维中,进行加热加压,并且在该加热加压的同时或加热加压后,使上述前体反应。
以下,举出合成例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说明,但是本发明不受以下的合成例和实施例的限定。
共聚物(B)基于上述的反应工序式(A)~(D)合成。合成例中使用的材料如下。
·第1、第2二异氰酸酯(a)、(f):使用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的三井化学(株)制的商品名“Cosmonate PH”。
·多元醇(b):使用了作为聚碳酸酯二醇(1)的旭化成化学公司制的“Duranol T5652”。该聚碳酸酯二醇(1)的重均分子量为2000,上述式(1)中,x表示5或6,y为14~15的整数。
·第1二胺化合物(d):使用了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的三井化学(株)制的商品名“MDA-220”。
·第2二胺化合物(g):使用了上述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的信越化学工业(株)制的商品名“X-22-161B”。该化合物在上述通式(3)中,R1和R2都表示亚丙基。R3~R6都表示甲基。m表示30~40的整数。
·四羧酸二酐(i):使用了三菱气体化学(株)制的均苯四羧酸酐。
<合成例>
(聚氨酯预聚物(c)的合成)
首先,将第1二异氰酸酯(a)减压蒸馏,将多元醇(b)在80℃,2~3mmHg,24小时的条件下进行减压干燥。接着,将第1二异氰酸酯(a)35g、多元醇(b)140g分别投入具备搅拌机和气导入管的500ml的四口分体烧瓶中,在氮气气氛下,在80℃进行2小时搅拌,得到在分子两末端具有异氰酸酯基的聚氨酯预聚物(c)。在GPC测定该聚氨酯预聚物(c),结果为进行聚苯乙烯换算的值的重均分子量为11000。
(聚氨酯-脲化合物(e)的合成)
首先,以该第1二胺化合物(d)和聚氨酯预聚物(c)的合计的固体成分浓度达到15重量%的比例的方式,将第1二胺化合物(d)加入至称量的三菱化学公司制的N-甲基-2-吡咯烷酮(NMP)中,并进行溶解。接着,将该全部溶液加入至上述得到的聚氨酯预聚物(c)中,得到混合溶液。在该混合溶液中,将残存异氰酸酯(残存异氰酸酯基)和胺的比例设定为等摩尔。将该混合溶液在氮气气氛下,室温(23℃)下进行24小时搅拌,得到固体成分浓度15重量%的聚氨酯-脲化合物(e)的溶液。
(聚硅氧烷-脲化合物(h)的合成)
首先,将第2二胺化合物(g)207.57g加入至具备搅拌机和气导入管的500ml的四口分体烧瓶中,在60℃,2~3mmHg,2小时的条件下进行减压干燥。接着,用环己酮150g将第2二胺化合物(g)溶解,以使固体成分浓度达到60重量%。
在该溶液中,加入第2二异氰酸酯(f)17.43g,在氮气气氛下,以60℃进行4小时搅拌后,将温度从60℃降至室温(23℃),该温度下进行24小时搅拌,得到聚硅氧烷-脲化合物(h)的溶液。将该聚硅氧烷-脲化合物(h)的溶液加入至环己酮1125g中,将固体成分浓度调整至15重量%。
(共聚物(B)的合成)
首先,在上述得到的聚氨酯-脲化合物(e)的溶液中加入聚硅氧烷-脲化合物(h)的溶液并进行搅拌。化合物(e)和化合物(h)的混合比,基于固体成分换算的重量比计,设为化合物(e)∶化合物(h)=90∶10。
接着,氮气气氛下,将温度从室温(23℃)升温至150℃后,以规定的比例加入四羧酸二酐(i)。在该溶液中,继续加入规定量的NMP以使得固体成分浓度达到15重量%,在150℃进行7小时搅拌,得到共聚物(B)溶液。
(共聚物(A)的物性)
作为从共聚物(B)溶液得到的共聚物(A)的物性,测定酰亚胺分率、弹性模量和重均分子量。具体而言,首先,将得到的共聚物(B)溶液流入至离心成形机的模具中,以120℃、300rpm,2小时条件进行离心成形将共聚物(B)成形为片状。接着,将该成形为片状的共聚物(B)和模具一起在减压干燥器内进行200℃、2小时加热处理(脱水缩合反应),进行酰亚胺化,得到上述通式(I)中的n为1~100,厚度为0.1mm的片状的共聚物(A)。对于该共聚物(A),测定酰亚胺分率、弹性模量和重均分子量。
测定结果如下。
·酰亚胺分率:28重量%
·弹性模量:2×108Pa
·重均分子量:44000
此外,酰亚胺分率由上述的式(α)算出。弹性模量使用SeikoInstruments Inc.制的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DMS 6100”,在10Hz,5℃/分钟,-100~400℃的升温过程中,测定50℃的储存弹性模量E’。重均分子量从用GPC测定共聚物(B)并对得到的测定值进行聚苯乙烯换算而得的值导出。另外,对于共聚物(A),利用ATR法测定IR谱的结果中,在1780cm-1,1720cm-1和1380cm-1观察到来自酰亚胺环的吸收。
[实施例I]
<脱模材的制作>
首先,将得到的共聚物(B)溶液在纤维上以辊对辊(Roll to Roll)进行涂布,在80℃进行30分钟热处理,由此使共聚物(B)在纤维中保持。使用的纤维如下。
·纤维:使用了尤尼吉可公司制的玻璃纤维“H201 M 104F”。该玻璃纤维的参数为,质量210g/m2,厚度0.18mm,平织,编织密度(纵×横)42×32根/25mm。
接着,将该在玻璃纤维中保持的共聚物(B)加压,同时在加压后在200℃对共聚物(B)进行2小时加热处理(脱水缩合反应),进行酰亚胺化,得到由保持在玻璃纤维中的共聚物(A)构成的厚度0.4mm的片状的脱模材(表1中的试样No.I-1~6)。
加压可以将保持在玻璃纤维中的共聚物(B)夹持在具有加压装置的一对热板之间进行。在该加压装置中,在对置的热板的各表面,按顺序层叠编织布、由橡胶的层叠体构成的弹性层、有聚四氟乙烯构成的脱模层。另外,在热板中,以能控制其表面温度的方式内置有加热器。
加压条件如下。
·压力:如表1所示。
·温度:190℃
·时间:10分钟
<评价>
对于得到的各脱模材(表1中的试样No.I-1~6)和由保持在玻璃纤维中的聚四氟乙烯构成的厚度0.24mm的片状的脱模材即中兴化成工业公司制的“FGF-500-10”(表1中的试样No.I-7),评价180°剥离强度。评价方法如以下所示,其结果示于表1。
(180°剥离强度)
首先,由乙烯醋酸乙烯酯树脂构成的宽100mm、厚度0.15mm的片中,对脱模材施加150℃的温度的加热,同时进行加压使其熔敷。接着,在23℃的环境温度下,使用压力传感器(load cell)以300mm/分钟的速度将脱模材从上述片上进行180°剥离,依照JIS Z0237,测定180°剥离强度。
表1
1)*标记表示本发明的范围外的试样。
2)温度:190℃,时间:10分钟
由表1可知,将共聚物(B)在玻璃纤维中保持并边加热到超过100℃的温度边加压、并且在加压后将共聚物(B)酰亚胺化而得的试样No.I-2~6,与不加压而将共聚物(B)酰亚胺化而得的试样No.I-1以及由在玻璃纤维中保持的聚四氟乙烯构成的试样No.I-7相比,180°剥离强度的值小,因此脱模性优异。
[实施例II]
使用表2所示的试样No.II-1~12的脱模材,与上述的实施例I同样地评价180°剥离强度,并评价算术平均粗糙度(Ra)和泰伯(Taper)磨损量。
具体而言,除了加压条件设为以下条件以外,与上述的实施例I同样地得到由在玻璃纤维中保持的共聚物(A)构成的厚度0.4mm的片状的脱模材(表2中的试样No.II-1~9)。
·压力:8.4MPa
·温度:如表2所示。
·时间:10分钟
另外,加压条件如下设置,除了在加压同时将共聚物(B)酰亚胺化以外,与上述的实施例I同样地,得到由保持在玻璃纤维中的共聚物(A)形成的厚度0.4mm的片状的脱模材(表2中的试样No.II-10)。
·压力:8.4MPa
·温度:如表2所示。
·时间:2小时
与上述的实施例I同样地,将保持在玻璃纤维中的共聚物(B)在200℃进行2小时加热处理进行酰亚胺化后,与上述的试样No.II-1~9同样地加压,由此得到由保持在玻璃纤维中的共聚物(A)构成的厚度0.4mm的片状的脱模材(表2中的试样No.II-11)。
作为表2所示的试样No.II-12的脱模材,使用了与上述的试样No.I-7相同的脱模材,即由保持在玻璃纤维中的聚四氟乙烯构成的厚度0.24mm的片状的脱模材的中兴化成工业公司制的“FGF-500-10”。
(算术平均粗糙度(Ra))
依照JIS B 0601 1994(表面粗糙度-定义和表示),使用KEYENCE公司制的激光显微镜“VK-8710”进行测定。
(泰伯磨损量)
依照JIS K 7204 1999(由塑料-磨损轮进行的磨损试验方法),测定将(株)安田精机制作所制的泰伯磨损试验机“5150 ABRASER”的磨损轮H-18设定为1000转时的脱模材的磨损量。
表2
Figure BDA0000151868690000251
1)*标记表示本发明的范围外的试样。
2)压力:8.4Mpa,时间:10分钟
由表2可知,将共聚物(B)保持在玻璃纤维中,边加热到超过100℃温度边加压,并在加压后将共聚物(B)酰亚胺化而成的试样No.II-5~9和在加压同时将共聚物(B)酰亚胺化而成的试样No.II-10,与不加压而将共聚物(B)酰亚胺化而成的试样No.II-1、加压中的温度为100℃以下的试样No.II-2~4、将共聚物(B)酰亚胺化后再进行加压而成的试样No.II-11以及由保持在玻璃纤维中的聚四氟乙烯构成的试样No.II-12相比,180°剥离强度的值小,因此脱模性优异。另外,试样No.II-5~10与由保持在玻璃纤维中的聚四氟乙烯构成的试样No.II-12相比,泰伯磨损量的值小,因此耐磨损性也优良。
[实施例III]
<带的制作>
首先,与上述的实施例I同样地,得到由保持在玻璃纤维中的共聚物(B)构成的厚度0.4mm的片(a)。另外,将上述的合成例中得到的共聚物(B)溶液通过流延进行制膜,得到由共聚物(B)构成的厚度0.1mm的片(b)。片(b)用于后述的带两端的咬合部(接头部)的贴合,共聚物(B)不保持在玻璃纤维中。
得到的片(a),(b)中,从片(a)带状地切出宽20mm、长度1000mm的带,并且将切出的带的两端冲切加工为锯齿状。具体而言,将带的两端冲切加工为相邻接的齿尖之间的距离为10mm,从齿尖至谷底的距离为70mm的锯齿状。
接着,将冲切加工的锯齿状的带两端彼此咬合后,将成形为宽20mm,长度70mm的形状的上述的片(b)层叠至位于咬合部的带的一面,对整个带进行加压。
加压使用与上述的实施例I同样的加压装置进行。具体而言,上述的加压装置所具备的一对热板之间将带的一部分挟持,进行加压后,移动带,将没有加压的带的一部分在一对热板之间挟持,由此重复加压的操作,对整个带进行加压。
加压条件如下。
·压力:0.4MPa
·温度:170℃
·时间:10分钟
进而,加压后,将构成带和片(b)的各共聚物(B)在200℃进行2小时的加热处理,进行酰亚胺化,得到具有接头部的无端状的平带(表3中的试样No.III-1)。
另一方面,从上述的实施例II中的试样No.II-11的脱模材,即由保持在玻璃纤维中的共聚物(A)构成的、且将共聚物(B)酰亚胺化后进行加压而成的厚度0.4mm的片状的脱模材上以带状切出的宽20mm、长度1000mm的带,并将切出的带的两端冲切加工为与上述的试样No.III-1同样的锯齿状。
接着,将冲切加工后的锯齿状的带两端彼此咬合后,将与上述的试样No.III-1同样地得到的宽20mm、长度70mm的片(b)层叠在位于咬合部的带的一面,对带进行加压。
关于加压,除了仅对位于咬合部的带进行加压以外,与上述的试样No.III-1同样地进行。然后,加压后,对构成片(b)的共聚物(B)在200℃进行2小时加热处理,进行酰亚胺化,得到具有接头部的无端状的平带(表3中的试样No.III-2)。
<评价>
对于得到的平带,进行了拉伸试验。评价方法如以下所示,并将其结果示于表3。
(拉伸试验)
从位于平带中的没有接头部的区域的带本体部,切出宽20mm、长度100mm长条状的带本体部试验片。另外,从包含平带中的接头部的区域,切出宽20mm,长度100mm的长条状的接头部试验片。
对于切出的各试验片,依照JIS K 6251,以拉伸速度200mm/分钟的条件测定拉伸强度。将得到的测定值代入式:(接头部试验片的拉伸强度/带本体部试验片的拉伸强度)×100中,算出接头效率(%)。
表3
Figure BDA0000151868690000281
1)*标记表示本发明的范围外的试样。
由表3可知,试样No.III-1与试样No.III-2相比,接头部的拉伸强度高,接头效率也优良。另外,可以提供脱模性和耐磨损性优异的环形带。

Claims (12)

1.一种脱模材,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保持于纤维中的酰亚胺改性弹性体构成的脱模材,
所述酰亚胺改性弹性体由下述通式(I)表示的结构单元和下述通式(II)表示的结构单元的共聚物(A)构成,
所述脱模材通过将该共聚物(A)的酰亚胺化前的共聚物(B)保持于所述纤维中,且一边加热至超过100℃的温度一边加压,而且在该加压的同时或加压后,使所述共聚物(B)酰亚胺化而成,
Figure FDA0000151868680000011
式(I)、(II)中,R1和R4分别为相同或不同的基团,表示含有芳香族环或脂肪族环的2价的有机基团,R2表示重均分子量为300~10000的2价的有机基团,R3表示含有芳香族环、脂肪族环或脂肪族链的2价的有机基团,R5表示具有硅氧烷键的2价的基团,R6表示含有4个以上的碳的4价的有机基团。n表示1~100的整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模材,其中,所述纤维为玻璃纤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脱模材,其中,所述通式(I)表示的结构单元和所述通式(II)表示的结构单元的共聚比,以重量比计,为99∶1~1∶99。
4.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脱模材,其中,所述共聚物(B)通过使下述聚氨酯-脲化合物、聚硅氧烷-脲化合物和四羧酸二酐的混合物反应来得到,
所述聚氨酯-脲化合物是用第1二胺化合物通过脲键使下述的聚氨酯预聚物进行链延长而得到的聚氨酯-脲化合物,所述聚氨酯预聚物为由第1二异氰酸酯和多元醇得到的分子两末端具有异氰酸酯基的聚氨酯预聚物,
所述聚硅氧烷-脲化合物是用具有硅氧烷键的第2二胺化合物通过脲键使第2二异氰酸酯进行链延长而得到的聚硅氧烷-脲化合物。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脱模材,其中,所述多元醇为选自聚碳酸酯多元醇、聚酯多元醇和聚醚多元醇中的至少1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脱模材,所述聚碳酸酯多元醇为下述式(1)表示的聚碳酸酯二醇,
Figure FDA0000151868680000021
式中,x表示5或6的整数,y表示1~76的整数。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脱模材,其中,所述聚酯多元醇为下述式(2)表示的聚酯二醇,
Figure FDA0000151868680000022
式中,z表示1~37的整数。
8.如权利要求5~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脱模材,其中,所述第2二胺化合物为下述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FDA0000151868680000023
式中,R1和R2分别为相同或不同的基团,表示亚烷基,R3~R6分别为相同或不同的基团,表示氢、烷基、苯基,m表示8~160的整数。
9.如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脱模材,其中,所述加压下的压力为0.2MPa以上。
10.如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脱模材,其中,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10μm以下。
11.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用脱模片,其由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脱模材构成。
12.一种带,其由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脱模材构成。
CN 201210104035 2011-04-13 2012-04-10 脱模材 Pending CN10273203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89346 2011-04-13
JP2011089346A JP2012218400A (ja) 2011-04-13 2011-04-13 離型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32030A true CN102732030A (zh) 2012-10-17

Family

ID=46988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10104035 Pending CN102732030A (zh) 2011-04-13 2012-04-10 脱模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218400A (zh)
KR (1) KR20120116858A (zh)
CN (1) CN102732030A (zh)
TW (1) TW20124528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75274A (zh) * 2015-09-02 2015-12-23 陕西师范大学 一种长效环保型隔离剂及其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8690B (zh) * 2022-08-23 2023-10-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太陽能模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68236B2 (ja) * 2001-11-30 2007-08-29 株式会社カネカ 感光性カバーレイフィルム
JP4273990B2 (ja) * 2004-02-13 2009-06-03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透明複合基板の製造方法
JP5065577B2 (ja) * 2005-03-17 2012-11-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ムレスベルトの形成方法、シームレスベルトおよび電子写真装置
JP2008101195A (ja) * 2006-09-19 2008-05-01 Nitta Ind Corp イミド変性エラストマー
JP4851970B2 (ja) * 2007-03-16 2012-01-11 ニッタ株式会社 イミド変性シリコンエラストマー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75274A (zh) * 2015-09-02 2015-12-23 陕西师范大学 一种长效环保型隔离剂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20116858A (ko) 2012-10-23
JP2012218400A (ja) 2012-11-12
TW201245283A (en) 2012-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58347B1 (en) Polyimide resin
KR101077944B1 (ko) 이미드 변성 엘라스토머
EP2081087A1 (en) Belt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20110076966A (ko) 용융 코팅 공정을 위한 tpu 조성물
CN103314071B (zh) 树脂组合物及粘接复合体
JP5602339B2 (ja) イミド変性エラストマー
JP5485103B2 (ja) 離型材
CN102732030A (zh) 脱模材
JP4953964B2 (ja) 精密駆動用シームレスベルト
JP7268791B2 (ja) 積層体
JP4851970B2 (ja) イミド変性シリコンエラストマー
JP5798912B2 (ja) ポリイミド樹脂
JP5437055B2 (ja) 離型材
CN101232996B (zh) 柔性覆金属层合板
JP2013078880A (ja) 離型材
JP2010217777A (ja) 多層無端ベル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222567A (ja) 低摩擦弾性シート
JP2013057019A (ja) イミド変性エラストマーの製造方法
JP2013129720A (ja) イミド変性シリコーンエラストマー
JP201103147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印刷媒体搬送用サクションベルト
JP2010208221A (ja) チップ割り無端ベル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