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25599B - 热泵系统 - Google Patents

热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25599B
CN102725599B CN201080062520.5A CN201080062520A CN102725599B CN 102725599 B CN102725599 B CN 102725599B CN 201080062520 A CN201080062520 A CN 201080062520A CN 102725599 B CN102725599 B CN 1027255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ource
cold
producing medium
refrigerant
source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252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25599A (zh
Inventor
本田雅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Europe NV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Europe NV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Europe NV,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Europe NV
Publication of CN1027255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255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255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2559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2Heat pumps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F25B41/34Expansion valves with the valve member being actuated by electric means, e.g. by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wo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4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in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5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out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1Discharge pres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3Suction pres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1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suction side of the compress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2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discharge side of the compress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6Temperatures of a condenser
    • F25B2700/21161Temperatures of a condenser of the fluid heated by the condens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6Temperatures of a condenser
    • F25B2700/21162Temperatures of a condenser of the refrigerant at the inlet of the condens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6Temperatures of a condenser
    • F25B2700/21163Temperatures of a condenser of the refrigerant at the outlet of the condens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7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 F25B2700/21171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of the fluid cooled by the evapo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7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 F25B2700/21174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of the refrigerant at the inlet of the evapo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7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 F25B2700/21175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of the refrigerant at the outlet of the evapo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7/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cascade operation, i.e. with two or more circuits, the heat from the condenser of one circuit being absorbed by the evaporator of the next circui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12Hot 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pump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2Heat recovery pumps, i.e. heat pump based systems or units able to transfer the thermal energy from one area of the premises or part of the facilities to a different one, improving the overall efficienc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热泵系统(1)的控制部(1a)在制热运转时对利用侧膨胀阀(82a、82b)进行控制,以使出口制冷剂过冷度(SCu)达到目标出口制冷剂过冷度(SCus),并对热源侧膨胀阀(28)进行控制,以使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达到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此外,控制部(1a)还进行以下制冷剂回收控制:在利用侧膨胀阀(82a、82b)打开得比制冷剂回收开始开度(OPcs)大的情况下,改变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以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8)出口处的制冷剂处于湿润状态,并且若利用侧膨胀阀(82a、82b)关闭得比制冷剂回收结束开度(OPce)小,则解除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的改变。

Description

热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泵系统,尤其涉及将利用单元与具有储罐的热源单元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存在一种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163099号公报)中所示的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热泵系统)是通过将室内单元(利用单元)与室外单元(热源单元)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其中,上述室内单元具有室内膨胀阀(利用侧膨胀阀)及利用侧热交换器,上述室外单元具有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室外膨胀阀(热源侧膨胀阀)、旁通制冷剂回路(吸入返回管)及储罐。在该空调装置中,在使利用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制热运转(加热运转)时,对与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出口连接的利用侧膨胀阀进行控制,以使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出口处的过冷度即出口制冷剂过冷度达到规定的目标出口制冷剂过冷度。此处,储罐与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另外,热源侧膨胀阀与加热运转时的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入口连接。另外,吸入返回管将连接利用侧热交换器和热源侧热交换器的液体制冷剂管中的从利用侧膨胀阀到热源侧膨胀阀为止之间的部分与储罐的入口连接在一起。
发明内容
在上述现有的热泵系统中,液体制冷剂管的长度可能会变长,在加热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内容易产生大量的剩余制冷剂。
对此,可考虑进行以下控制:在加热运转时,将制冷剂经由吸入返回管从液体制冷剂管回收至储罐并作为剩余制冷剂积存于储罐。
但是,在该使用吸入返回管将制冷剂回收至储罐的控制中,在吸入返回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增加,藉此,在热源侧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少,使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出口处的过热度有升高的倾向。此外,当该过热度较大的制冷剂流入储罐时,因制冷剂自身保有的热量而导致储罐内的制冷剂被加热、蒸发,从而产生制冷剂由储罐内朝压缩机的吸入侧放出的现象。即,当进行使用吸入返回管将制冷剂回收至储罐的控制时,会产生从储罐内放出制冷剂的现象。
这样,即便进行使用吸入返回管将制冷剂回收至储罐的控制,也容易产生反复进行制冷剂朝储罐的回收和制冷剂从储罐的放出这样的不稳定的回收动作。其结果是,难以进行将制冷剂稳定地回收至储罐的控制。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在将利用单元与具有储罐的热源单元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热泵系统中,能在加热运转时将制冷剂稳定地回收至储罐并作为剩余制冷剂加以积存。
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具有制冷剂回路和控制部。制冷剂回路是将利用单元与热源单元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其中,上述热源单元具有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热源侧膨胀阀及与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在一起的储罐,上述利用单元具有利用侧膨胀阀和利用侧热交换器。控制部进行使利用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加热运转,并在加热运转时,对利用侧膨胀阀进行控制,以使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出口处的过冷度即出口制冷剂过冷度达到规定的目标出口制冷剂过冷度。此外,控制部对热源侧膨胀阀进行控制,以使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出口处的过热度即出口制冷剂过热度达到规定的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此外,控制部进行制冷剂回收控制。在利用侧膨胀阀打开得比规定的制冷剂回收开始开度大的情况下,制冷剂回收控制改变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以使热源侧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处于湿润状态。此外,在改变了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的状态下,若利用侧膨胀阀关闭得比规定的制冷剂回收结束开度小,则解除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的改变。
在加热运转时,若在制冷剂回路内产生剩余制冷剂,则容易在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中积存制冷剂。因此,若对利用侧膨胀阀进行控制以使出口制冷剂过冷度达到目标出口制冷剂过冷度,则利用侧膨胀阀朝打开的方向动作,使利用侧膨胀阀的开度有变得比恰当范围更大的倾向。但是,当剩余制冷剂积存于储罐内时,积存于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减少。因此,若对利用侧膨胀阀进行控制以使出口制冷剂过冷度达到目标出口制冷剂过冷度,则利用侧膨胀阀朝关闭的方向动作,使利用侧膨胀阀的开度有减小到恰当范围的倾向。
在该热泵系统中,能使用以使出口制冷剂过冷度达到目标出口制冷剂过冷度的方式进行控制时的利用侧膨胀阀的动作倾向,来判定是否产生剩余制冷剂。即,在该热泵系统中,通过检测出利用侧膨胀阀打开得比制冷剂回收开始开度大,能判定出产生了剩余制冷剂。另外,在该热泵系统中,通过检测出利用侧膨胀阀关闭得比制冷剂回收结束开度小,能判定出制冷剂作为剩余制冷剂积存在了储罐内。
此外,在该热泵系统中,在利用侧膨胀阀打开得比制冷剂回收开始开度大的情况下,使用热源侧膨胀阀来进行制冷剂回收控制。即,控制热源侧膨胀阀以使出口制冷剂过热度达到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在利用侧膨胀阀打开得比制冷剂回收开始开度大的情况下,通过改变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以使热源侧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处于湿状态,从而使热源侧膨胀阀朝打开的方向动作。藉此,使制冷剂在湿润状态下流入储罐,从而能将制冷剂稳定地回收至储罐内并作为剩余制冷剂加以积存,而不会对储罐内的制冷剂进行加热而使其蒸发。另外,在该热泵系统中,在利用侧膨胀阀关闭得比制冷剂回收结束开度小的情况下,通过解除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的改变来使热源侧膨胀阀朝关闭的方向动作。藉此,能使制冷剂回收控制恰当地完成。
在该热泵系统中,由于采用了上述制冷剂回收控制,因此,在加热运转时,与采用使用吸入返回管来将制冷剂回收至储罐的控制的情况相比,能将制冷剂稳定地回收至储罐以作为剩余制冷剂加以积存。
本发明第二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是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的基础上,在进行制冷剂回收控制时,控制部使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小于0℃。
在该热泵系统中,在进行制冷剂回收控制时,通过将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改变为低于0℃,使热源侧膨胀阀朝打开的方向动作,因此,能可靠地使热源侧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处于湿润状态。
本发明第三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是在第二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的基础上,在不进行制冷剂回收控制时,控制部将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设定为0℃~1℃。
在该热泵系统中,当不进行制冷剂回收控制时,将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设定为0℃~1℃来控制热源侧膨胀阀,因此,使热源侧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处于接近饱和气体状态的状态,并使热源侧膨胀阀的开度变化处于较少的状态。藉此,不进行制冷剂回收控制时的运转状态稳定,能提高使用利用侧膨胀阀的动作倾向来判定是否产生剩余制冷剂时的判定精度。
本发明第四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是在第一技术方案至第三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的基础上,制冷剂回收结束开度比制冷剂回收开始开度小。
在该热泵系统中,由于制冷剂回收结束开度比制冷剂回收开始开度小,因此能充分地进行制冷剂朝储罐的回收。
本发明第五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是在第一技术方案至第四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的基础上,控制部比制冷剂回收控制更优先地进行溢出防止控制。在制冷剂在压缩机的排出侧的过热度即排出制冷剂过热度比规定的下限排出过热度小的情况下,溢出防止控制改变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以增大出口制冷剂过热度。
在上述制冷剂回收控制时,因制冷剂朝制冷剂回路的填充量过多等某些原因而可能使积存于储罐的制冷剂溢出。当制冷剂从储罐中溢出时,排出制冷剂过热度有降低的倾向。
在该热泵系统中,能使用排出制冷剂过热度的倾向来判定制冷剂是否从储罐中溢出。即,在该热泵系统中,通过检测出排出制冷剂过热度比下限排出过热度小,能判定发生了制冷剂从储罐中的溢出。
此外,在该热泵系统中,在排出制冷剂过热度比下限排出过热度小的情况下,使用以使出口制冷剂过热度达到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的方式进行控制的热源侧膨胀阀来进行溢出防止控制。即,在排出制冷剂过热度比下限排出过热度小的情况下,通过改变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以增大出口制冷剂过热度,从而使热源侧膨胀阀朝关闭的方向动作。藉此,能提高流入储罐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并能中止制冷剂回收控制。
在该热泵系统中,由于采用了上述溢出防止控制,因此能防止制冷剂回收控制时制冷剂从热源侧储罐的溢出。
本发明第六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是在第一技术方案至第五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的基础上,控制部进行制冷剂排出控制。在利用侧膨胀阀关闭得比规定的制冷剂排出开始开度小的情况下,制冷剂排出控制改变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以增大出口制冷剂过热度。此外,在改变了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的状态下,若利用侧膨胀阀打开得比规定的制冷剂排出结束开度大,则解除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的改变。
在加热运转时,若在制冷剂回路内产生制冷剂不足,则不易在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中积存制冷剂。因此,若对利用侧膨胀阀进行控制以使出口制冷剂过冷度达到规定的目标出口制冷剂过冷度,则利用侧膨胀阀朝关闭的方向动作,使利用侧膨胀阀的开度有变得比恰当范围更小的倾向。但是,当制冷剂被从储罐内排出时,制冷剂不易积存于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因此,若对利用侧膨胀阀进行控制以使出口制冷剂过冷度达到目标出口制冷剂过冷度,则利用侧膨胀阀朝打开的方向动作,使利用侧膨胀阀的开度有增大至恰当范围的倾向。
在该热泵系统中,能使用以使出口制冷剂过冷度达到目标出口制冷剂过冷度的方式进行控制时的利用侧膨胀阀的动作倾向,来判定是否产生剩余制冷剂。即,在该热泵系统中,通过检测出利用侧膨胀阀关闭得比制冷剂排出开始开度小,能判定出产生了制冷剂不足。另外,在该热泵系统中,通过检测出利用侧膨胀阀打开得比制冷剂排出结束开度大,能判定出消除了制冷剂不足。
此外,在该热泵系统中,在利用侧膨胀阀关闭得比制冷剂排出开始开度小的情况下,使用以使出口制冷剂过热度达到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的方式进行控制的热源侧膨胀阀来进行制冷剂排出控制。即,在利用侧膨胀阀关闭得比制冷剂排出开始开度小的情况下,通过改变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以增大出口制冷剂过热度,从而使热源侧膨胀阀朝关闭的方向动作。藉此,能提高流入储罐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对储罐内的制冷剂进行加热来使其蒸发,并将积存于储罐内的制冷剂稳定地排出以消除制冷剂不足。另外,在该热泵系统中,在利用侧膨胀阀打开得比制冷剂排出结束开度大的情况下,通过解除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的改变来使热源侧膨胀阀朝打开的方向动作。藉此,能使制冷剂排出控制恰当地完成。
在该热泵系统中,由于采用了上述制冷剂排出控制,因此,在加热运转时,在制冷剂不足的情况下,能从储罐中排出制冷剂以消除制冷剂不足。
本发明第七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是在第六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的基础上,在不进行制冷剂排出控制时,控制部将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设定为0℃~1℃。
在该热泵系统中,当不进行制冷剂排出控制时,将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设定为0℃~1℃来控制热源侧膨胀阀,因此,使热源侧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处于接近饱和气体状态的状态,并使热源侧膨胀阀的开度变化处于较少的状态。藉此,不进行制冷剂排出控制时的运转状态稳定,能提高使用利用侧膨胀阀的动作倾向来判定是否产生制冷剂不足时的判定精度。
本发明第八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是在第七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的基础上,在进行制冷剂排出控制时,控制部使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改变为2℃以上。
在该热泵系统中,在进行制冷剂排出控制时,通过将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改变为2℃以上,使热源侧膨胀阀朝关闭的方向动作,因此,能可靠地提高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出口处的过热度。
本发明第九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是在第六技术方案至第八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的基础上,制冷剂排出开始开度比制冷剂排出结束开度小。
在该热泵系统中,由于制冷剂排出开始开度比制冷剂排出结束开度小,因此能充分地进行制冷剂从储罐的排出。
本发明第十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是在第一技术方案至第九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的基础上,在开始加热运转时,控制部将热源侧膨胀阀设定为最大开度的30%以下的开度,并将利用侧膨胀阀设定为最大开度的50%以上的开度。
在该热泵系统中,在加热运转开始时,通过将热源侧膨胀阀设定为最大开度的30%以下的开度,来朝打开的方向控制热源侧膨胀阀。另外,在该热泵系统中,在加热运转开始时,通过将利用侧膨胀阀设定为最大开度的50%以上的开度,可促进制冷剂从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排出。藉此,在该热泵系统中,在加热运转开始时,制冷剂不易积存于利用侧热交换器,且促进了制冷剂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从而能形成不易产生剩余制冷剂的稳定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热泵系统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表示制冷剂回收控制、制冷剂排出控制及溢出防止控制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加热运转开始时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热泵系统的示意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热泵系统的示意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热泵系统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第一实施方式
<结构>
-整体-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热泵系统1的示意结构图。热泵系统1是能利用蒸汽压缩式的热泵循环来进行作为冷却运转的制冷运转、作为加热运转的制热运转等的装置。
热泵系统1主要具有热源单元2、利用单元8a、8b、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此外,热源单元2和利用单元8a、8b通过经由制冷剂连通管13、14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热源侧制冷剂回路20。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20中封入有作为HFC类制冷剂中的一种的HFC-410A以作为热源侧制冷剂。
-热源单元-
热源单元2设置于室外,其经由制冷剂连通管13、14而与利用单元8a、8b连接,从而构成热源侧制冷剂回路20的一部分。
热源单元2主要具有压缩机21、油分离机构22、切换机构23、热源侧热交换器26、热源侧膨胀阀28、吸入返回管29、过冷却器31、热源侧储罐32、液体侧截止阀33及气体侧截止阀34。
压缩机21是对热源侧制冷剂进行压缩的机构。在此,采用收容于壳体(未图示)内的旋转式、涡旋式等容积式的压缩元件(未图示)被同样收容于壳体内的压缩机电动机21a驱动的密闭式压缩机,以作为压缩机21。热源侧压缩机电动机21a能利用逆变装置(未图示)来改变其转速(即运转频率),藉此,能进行压缩机21的容量控制。
油分离机构22是用于将从压缩机21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中所包含的制冷机油分离、并使其返回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机构。油分离机构22主要包括:设于压缩机21的排出管21b的油分离器22a;以及将油分离器22a与压缩机21的吸入管21c连接在一起的回油管22b。油分离器22a是将从压缩机21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中所包含的制冷机油分离的设备。回油管22b具有毛细管,是使在油分离器22a中从热源侧制冷剂分离出的制冷机油返回至压缩机21的吸入管21c中的制冷剂管。
切换机构23是能在热源侧散热运转状态与热源侧蒸发运转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四通切换阀,其中,在上述热源侧散热运转状态中,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6作为热源侧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在上述热源侧蒸发运转状态中,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6作为热源侧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切换机构23与排出管21b、吸入管21c、第一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4及第二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5连接,其中,上述第一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4与热源侧热交换器26的气体侧连接,上述第二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5与气体侧截止阀34连接。切换机构23能进行以下切换:使排出管21b与第一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4连通,并使第二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5与吸入管21c连通(对应于热源侧散热运转状态,参照图1的切换机构23的实线)。另外,切换机构23还能进行以下切换:使排出管21b与第二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5连通,并使第一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4与吸入管21c连通(对应于热源侧蒸发运转状态,参照图1的切换机构23的虚线)。切换机构23并不限定于四通切换阀,例如也可以是通过组合多个电磁阀加以使用等方式而构成为具有与上述相同的切换热源侧制冷剂流动方向的功能的构件。
热源侧热交换器26是通过进行热源侧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的热交换而作为热源侧制冷剂的散热器或蒸发器起作用的热交换器,在其液体侧连接有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27,在其气体侧连接有第一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4。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6中与热源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室外空气是由被热源侧风扇电动机37驱动的热源侧风扇36供给的。热源侧风扇电动机37能利用逆变装置(未图示)来改变其转速(即运转频率),藉此,能进行热源侧风扇36的风量控制。
热源侧膨胀阀28是进行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6中流动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减压等的电动膨胀阀,其设于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27。
吸入返回管29是将在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27中流动的热源侧制冷剂的一部分分支并使其返回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管,在此,其一端与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27连接,其另一端与吸入管21c连接。此外,在吸入返回管29上设有能进行开度控制的吸入返回膨胀阀30。该吸入返回膨胀阀30由电动膨胀阀构成。
过冷却器31是进行在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27中流动的热源侧制冷剂与在吸入返回管29中流动的热源侧制冷剂(更具体而言是被吸入返回膨胀阀29减压后的热源侧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热源侧储罐32设于吸入管21c,是用于将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20中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在从吸入管21c被吸入压缩机21之前暂时积存的容器。
液体侧截止阀33是设于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27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的连接部的阀。气体侧截止阀34是设于第二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5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的连接部的阀。
另外,在热源单元2中设有各种传感器。具体而言,在热源单元2中设有吸入压力传感器41、排出压力传感器42、吸入温度传感器43、排出温度传感器44、热源侧热交换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热源侧热交换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6。吸入压力传感器41是对热源侧制冷剂在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压力即吸入压力Ps1进行检测的压力传感器。排出压力传感器42是对热源侧制冷剂在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压力即排出压力Pd1进行检测的压力传感器。吸入温度传感器43是对热源侧制冷剂在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温度即吸入温度Ts1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排出温度传感器44是对热源侧制冷剂在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温度即排出温度Td1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热源侧热交换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是对热源侧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6的气体侧的温度即热源侧热交换气体侧温度Thg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热源侧热交换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6是对热源侧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6的液体侧的温度即热源侧热交换液体侧温度Thl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此外,热源单元2具有热源侧控制部39,该热源侧控制部39对构成热源单元2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此外,热源侧控制部39具有用于进行热源单元2的控制的微型计算机、存储器等,从而能与后述利用单元8a、8b的利用侧控制部89a、89b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
―液体制冷剂连通管―
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经由液体侧截止阀33而与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27连接,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是这样的制冷剂管:在切换机构23处于热源侧散热运转状态的情况下,能将热源侧制冷剂从作为热源侧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6的出口导出至热源单元2外。另外,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也是这样的制冷剂管:在切换机构23处于热源侧蒸发运转状态的情况下,能将热源侧制冷剂从热源单元2外导入作为热源侧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6的入口。
―气体制冷剂连通管―
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经由气体侧截止阀34而与第二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5连接。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是这样的制冷剂管:在切换机构23处于热源侧散热运转状态的情况下,能将热源侧制冷剂从热源单元2外导入压缩机21的吸入侧。另外,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也是这样的制冷剂管:在切换机构23处于热源侧蒸发运转状态的情况下,能将热源侧制冷剂从压缩机21的排出侧导出至热源单元2外。
-利用单元-
利用单元8a、8b设置于室内,其经由制冷剂连通管13、14而与热源单元2连接,从而构成热源侧制冷剂回路20的一部分。利用单元8b的结构与利用单元8a的结构相同。因此,在此仅说明利用单元8a的结构,至于利用单元8b的结构,则标注下标“b”以代替表示利用单元8a各部分的符号的下标“a”并省略各部分的说明。
利用单元8a主要具有利用侧热交换器81a和利用侧膨胀阀82a。
利用侧热交换器81a是通过进行热源侧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的热交换而作为热源侧制冷剂的散热器或蒸发器起作用的热交换器,在其液体侧连接有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83a,在其气体侧连接有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84a。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与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83a连接,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与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84连接。在该利用侧热交换器81a中与热源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空气是由被利用侧风扇电动机86a驱动的利用侧风扇85a供给的。
利用侧膨胀阀82a是能通过进行开度控制来改变在利用侧热交换器81a中流动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量的电动膨胀阀,其设于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83a。
藉此,利用单元8a能在切换机构23处于热源侧散热运转状态的情况下,使利用侧热交换器81a作为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导入的热源侧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此时,在利用侧热交换器81a中蒸发的热源侧制冷剂被导出至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并能进行通过热源侧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81a中的蒸发来冷却室内空气的作为冷却运转的制冷运转。另外,利用单元8a能在切换机构23处于热源侧蒸发运转状态的情况下,使利用侧热交换器81a作为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导入的热源侧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此时,在利用侧热交换器81a中散热的热源侧制冷剂被导出至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并能进行通过热源侧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81a中的散热来加热室内空气的作为加热运转的制热运转。
另外,在利用单元8a中设有各种传感器。具体而言,在利用单元8a中设有利用侧热交换液体侧温度传感器88a。利用侧热交换液体侧温度传感器88a是对热源侧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81a的液体侧的温度即利用侧热交换液体侧温度Tul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另外,利用单元8a具有对构成利用单元8a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利用侧控制部89a。此外,利用侧控制部89a具有用于进行利用单元8a的控制的微型计算机、存储器等,能与遥控器(未图示)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或与热源单元2的热源侧控制部39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
此外,由利用侧控制部89a、89b和热源侧控制部39构成进行热泵系统1的运转控制的控制部1a,进行以下运转和各种控制。
<动作>
接着,对热泵系统1的动作进行说明。
作为热泵系统1的运转,存在仅进行利用单元8a和/或利用单元8b的制热运转(加热运转)的制热运转模式和仅进行利用单元8a和/或利用单元8b的制冷运转(冷却运转)的制冷运转模式。
―制热运转模式―
在仅进行第二利用单元8a和/或第二利用单元8b的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20中,切换机构23被切换至热源侧散热运转状态(图1的切换机构23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另外,吸入返回膨胀阀30被关闭。
在这种状态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20中,制冷循环中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吸入管21c而被吸入压缩机21中,并在被压缩至制冷循环中的高压后,被排出至排出管21b。被排出至排出管21b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在油分离器22a中使制冷机油分离。在油分离器22a中从热源侧制冷剂分离出的制冷机油经由回油管22b而返回至吸入管21c。制冷机油被分离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切换机构23、第二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5及气体侧截止阀34而从热源单元2被输送至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
被输送至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被输送至利用单元8a、8b(此处,将利用单元8a、8b两者都作为进行制热运转的构件来加以说明)。被输送至利用单元8a、8b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84a、84b而被输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81a、81b。被输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81a、81b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81a、81b中与由利用侧风扇85a、85b供给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藉此,来进行室内的制热。在利用侧热交换器81a、81b中散热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利用侧膨胀阀82a、82b及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83a、83b而从利用单元8a、8b被输送至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
被输送至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后的热源侧制冷剂被输送至热源单元2。被输送至热源单元2后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液体侧截止阀33而被输送至过冷却器31。由于热源侧制冷剂在吸入返回管29中不流动,因此被输送至过冷却器31后的热源侧制冷剂不进行热交换就被输送至热源侧膨胀阀28。被输送至热源侧膨胀阀28后的热源侧制冷剂在热源侧膨胀阀28中被减压而变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并经由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27而被输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6。被输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6后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6中与由热源侧风扇36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6中蒸发后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第一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4及切换机构24而被输送至热源侧储罐32。被输送至热源侧储罐32后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吸入管21c而被再次吸入压缩机21中。
就这样,来执行仅进行利用单元8a和/或利用单元8b的制热运转的制热运转模式中的动作。
―制冷运转模式―
在仅进行利用单元8a和/或利用单元8b的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20中,切换机构23被切换至热源侧散热运转状态(图1的切换机构23的实线所示的状态)。此处,将利用单元8a、8b两者都作为进行制冷运转的构件来加以说明。
在这种状态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20中,制冷循环中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热源侧吸入管21c而被吸入热源侧压缩机21中,并在被压缩至制冷循环中的高压后,被排出至排出管21b。被排出至排出管21b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在油分离器22a中使制冷机油分离。在油分离器22a中从热源侧制冷剂分离出的制冷机油经由回油管22b而返回至吸入管21c。制冷机油被分离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切换机构23及第一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4而被输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6。被输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6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6中与由热源侧风扇36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6中散热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热源侧膨胀阀28而被输送至过冷却器31。被输送至过冷却器31后的热源侧制冷剂与从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27被分支到吸入返回管29的热源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至过冷状态。在吸入返回管29中流动的热源侧制冷剂被返回至吸入管21c。在过冷却器31中被冷却后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27及液体侧截止阀33而从热源单元2被输送至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
被输送至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被输送至利用单元8a、8b。被输送至利用单元8a、8b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被输送至利用侧膨胀阀82a、82b。被输送至利用侧膨胀阀82a、82b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在利用侧膨胀阀82a、82b中被减压而变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并经由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83a、83b而被输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81a、81b。被输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81a、81b后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81a、81b中与由利用侧风扇85a、85b供给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藉此,来进行室内的制冷。在利用侧热交换器81a、81b中蒸发后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84a、84b而从利用单元8a、8b被输送至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
被输送至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后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被输送至热源单元2。被输送至热源单元2后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气体侧截止阀34、第二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5及切换机构23而被输送至热源侧储罐32。被输送至热源侧储罐32后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吸入管21c而被再次吸入压缩机21中。
就这样,来执行仅进行利用单元8a和/或利用单元8b的制冷运转的制冷运转模式中的动作。
―加热运转中的利用侧膨胀阀的控制―
对作为上述加热运转的制热运转中的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控制进行说明。
控制部1a对利用侧膨胀阀82a、82b进行控制,以使热源侧制冷剂在作为热源侧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81a、81b出口处的过冷度即出口制冷剂过冷度SCu达到规定的目标出口制冷剂过冷度SCus。在此,出口制冷剂过冷度SCu是通过将排出压力Pd1换算成相当于冷凝温度Tc的饱和温度值、并从该热源侧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值中减去利用侧热交换液体侧温度Tul而获得的。虽然此处未采用,但也可通过在利用侧热交换器81a、81b上设置对相当于冷凝温度Tc的制冷剂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并从该制冷剂温度中减去利用侧热交换液体侧温度Tul来获得出口制冷剂过冷度SCu。
利用上述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控制(以下简称为“过冷度控制”)来对在利用侧热交换器81a、81b中流动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
―针对剩余制冷剂和制冷剂不足的控制―
在热泵系统1中,针对作为上述加热运转的制热运转时产生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20内的剩余制冷剂、制冷剂不足进行用于将热源侧制冷剂稳定地回收或排出至热源侧储罐32的控制。使用图2来说明该针对剩余制冷剂和制冷剂不足的控制。
首先,控制部1a对热源侧膨胀阀28进行控制,以使热源侧制冷剂在作为热源侧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6出口处的过热度即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达到规定的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步骤S1)。在此,出口制冷剂过冷度SHh是通过将吸入压力Ps 1换算成相当于蒸发温度Te的饱和温度值、并将该热源侧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值从热源侧热交换气体侧温度Thg中减去而获得的。虽然此处未采用,但也可认为热源侧热交换液体侧温度Thl相当于蒸发温度Te,并通过从热源侧热交换气体侧温度Thg中减去热源侧热交换液体侧温度Thl来获得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另外,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被设定为L℃。此处,L℃为0℃~1℃。藉此,热源侧热交换器26出口处的热源侧制冷剂处于接近饱和气体状态的状态,热源侧膨胀阀26的开度变化处于较少的状态。
通过这种热源侧膨胀阀28的控制(以下简称为“过热度控制”)来对热源侧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6出口处的温度进行调节。
接着,控制部1a取得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开度OPu等阀信息(步骤S2)。此处,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开度OPu将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最大开度表示为100%。
接着,控制部1a对热源侧制冷剂在热源侧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过热度即排出制冷剂过热度SHc是否比规定的下限排出过热度SHm小进行判定(步骤S3)。在此,排出制冷剂过冷度SHc是通过将排出压力Pd1换算成相当于冷凝温度Tc的饱和温度值、并将该热源侧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值从排出温度Td1中减去而获得的。另外,下限排出过热度SHm被设定为D℃。此处,D被设定为积存于热源侧储罐32的热源侧制冷剂可能会溢出的温度。当热源侧制冷剂从热源侧储罐32中溢出时,排出制冷剂过热度SHc有降低的倾向。即,步骤S3中的判定使用上述排出制冷剂过热度SHc的倾向来对热源侧制冷剂是否从热源侧储罐32中溢出进行判定。然后,在步骤S3中,在判定为排出制冷剂过热度SHc比下限排出过热度SHm小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2的处理,在判定为排出制冷剂过热度SHc不比下限排出过热度SHm小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4的处理。
接着,控制部1a对排出制冷剂过热度SHc是否比规定的基准排出过热度SHs大进行判定(步骤S4)。此处,基准排出过热度SHs被设定为A℃。A被设定为在热源侧压缩机21中不可能产生湿压缩的温度。尽管也存在仅上述步骤S3就能兼用作对热源侧压缩机21中的湿压缩进行的判定的情况,但将后述步骤S6的减小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的改变动作一直进行到可能产生热源侧压缩机21的湿压缩为止是不理想的。因此,进行该步骤S4的判定。然后,在步骤S4中,在判定为排出制冷剂过热度SHc比基准排出过热度SHs大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5的处理,在判定为排出制冷剂过热度SHc不比基准排出过热度SHs大的情况下,返回至步骤S1的处理。
接着,控制部1a对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开度OPu是否打开得比规定的制冷剂回收开始开度OPcs大进行判定(步骤S5)。此处,制冷剂回收开始开度OPcs被设定为B%。B被设定为比进行过冷度控制的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开度OPu的恰当范围大的开度。在制热运转时,当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20内产生剩余制冷剂时,在作为热源侧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81a、81b中容易积存热源侧制冷剂。因此,进行过冷度控制的利用侧膨胀阀82a、82b朝打开的方向动作,使利用侧膨胀阀OPu的开度有变得比恰当范围更大的倾向。即,步骤S5中的判定使用进行这种过冷度控制的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动作倾向来判定是否产生剩余制冷剂。此外,在步骤S5中,在判定为存在开度OPu打开得比制冷剂回收开始开度OPcs大的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6的处理,在判定为没有开度OPu打开得比制冷剂回收开始开度OPcs大的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0的处理。
接着,控制部1a改变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以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6出口处的热源侧制冷剂处于湿润状态(步骤S6)。在此,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被改变为比L℃小的C℃。C℃是低于0℃的温度。藉此,热源侧膨胀阀26朝打开的方向动作,热源侧制冷剂在湿润状态下流入热源侧储罐32。然后,能将热源侧制冷剂稳定地回收至热源侧储罐32内以作为剩余制冷剂加以积存,而不会对热源侧储罐32内的热源侧制冷剂进行加热而使其蒸发。
接着,控制部1a与步骤S2相同地取得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开度OPu等阀信息(步骤S7)。
接着,控制部1a与步骤S3相同地对热源侧制冷剂在热源侧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过热度即排出制冷剂过热度SHc是否比规定的下限排出过热度SHm小进行判定(步骤S8)。然后,在步骤S8中,在判定为排出制冷剂过热度SHc比下限排出过热度SHm小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2的处理,在判定为排出制冷剂过热度SHc不比下限排出过热度SHm小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9的处理。
接着,控制部1a对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开度OPu是否打开得比规定的制冷剂回收结束开度OPce大进行判定(步骤S9)。此处,制冷剂回收结束开度OPce被设定为E%。E被设定为比制冷剂回收开始开度OPcs(此处是B%)小的开度。因此,进行过冷度控制的利用侧膨胀阀82a、82b朝关闭的方向动作,使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开度OPu有减小至恰当范围的倾向。而且,E被设定在进行过冷度控制的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开度OPu的恰当范围内。即,步骤S9中的判定使用进行这种过冷度控制的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动作倾向来判定是否产生剩余制冷剂。然后,在步骤S9中,在判定为存在开度OPu打开得比制冷剂回收结束开度OPce大的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情况下,可认为热源侧制冷剂朝热源侧储罐32内的回收未结束,返回至步骤S6的处理,维持将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改变为C℃的状态,继续热源侧制冷剂朝热源侧储罐32内的回收。另外,在步骤S9中,在判定为没有开度OPu打开得比制冷剂回收结束开度OPce大的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情况下,返回至步骤S1的处理,解除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的改变(即,使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从C℃返回至L℃)。
通过上述步骤S1~S9的处理,能进行制冷剂回收控制,将热源侧制冷剂稳定地回收至热源侧储罐32以作为剩余制冷剂加以积存。即,在利用侧膨胀阀82a、82b打开得比制冷剂回收开始开度OPcs大的情况下,制冷剂回收控制改变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以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6出口处的热源侧制冷剂处于湿润状态。此外,在改变了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的状态下,若利用侧膨胀阀82a、82b关闭得比制冷剂回收结束开度OPce小,则解除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的改变。
另外,在步骤S5中,在判定为没有开度OPu打开得比规定的制冷剂回收开始开度OPcs大的利用侧膨胀阀82a、82b(即无需制冷剂回收控制)的情况下,控制部1a转移至步骤S10的处理。接着,控制部1a对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开度OPu是否关闭得比规定的制冷剂排出开始开度OPes小进行判定(步骤S10)。此处,制冷剂排出开始开度OPes被设定为F%。F被设定为比进行过冷度控制的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开度OPu的恰当范围小的开度。在制热运转时,当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20内产生制冷剂不足时,在作为热源侧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81a、81b中不易积存热源侧制冷剂。因此,进行过冷度控制的利用侧膨胀阀82a、82b朝关闭的方向动作,利用侧膨胀阀OPu的开度有变得比恰当的范围更小的倾向。即,步骤S10中的判定使用进行这种过冷度控制的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动作倾向来判定是否产生制冷剂不足。此外,在步骤S10中,在判定为存在开度OPu关闭得比制冷剂排出开始开度OPes小的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1的处理,在判定为没有开度Opu关闭得比制冷剂排出开始开度OPes小的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情况下,返回至步骤S1的处理。
接着,控制部1a对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平均开度OPm是否比规定的制冷剂排出开始平均开度OPmes小进行判定(步骤S11)。此处,制冷剂排出开始平均开度OPmes被设定为G%。G被设定为以步骤S10中的制冷剂排出开始开度OPes为基准的开度。然后,在步骤S11中,在判定为平均开度OPm比制冷剂排出开始平均开度OPmes小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2的处理,在判定为平均开度OPm不比制冷剂排出开始平均开度OPmes小的情况下,返回至步骤S1的处理。
接着,控制部1a改变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以使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变大(步骤S12)。在此,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被改变为比L℃大的H℃。H℃是2℃以上的温度。藉此,热源侧膨胀阀26朝关闭的方向动作,热源侧制冷剂在较高的过热度的状态下流入热源侧储罐32。然后,对热源侧储罐32内的热源侧制冷剂进行加热而使其蒸发,从而能将积存于热源侧储罐32内的热源侧制冷剂稳定地排出以消除制冷剂不足。
接着,控制部1a与步骤S2、S7相同地取得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开度OPu等阀信息(步骤S13)。
接着,控制部1a与步骤S4地相同对排出制冷剂过热度SHc是否比基准排出过热度SHs大进行判定(步骤S14)。此处,若假设未进行该步骤S14的判定,则当满足后述步骤S15、S16的判定条件时,会解除上述步骤S12的使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增大的改变。此时,由于吸入热源侧压缩机21的热源侧制冷剂的过热度变小,因此可能会产生热源侧压缩机21中的湿压缩,这点是不理想的。因此,进行该步骤S14的判定。然后,在步骤S14中,在判定为排出制冷剂过热度SHc比基准排出过热度SHs大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5的处理,在判定为排出制冷剂过热度SHc不比基准排出过热度SHs大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2的处理。
接着,控制部1a对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开度OPu是否没有关闭得比规定的制冷剂排出结束开度OPee小进行判定(步骤S15)。此处,制冷剂排出结束开度OPee被设定为J%。J被设定为比制冷剂排出开始开度OPes(此处是F%)大的开度。另外,控制部1a继步骤S15对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平均开度OPm是否比规定的制冷剂排出结束平均开度OPmee大进行判定(步骤S16)。此处,制冷剂排出结束平均开度OPmee被设定为K%。K被设定为以步骤S15中的制冷剂排出结束开度OPee为基准的开度。此外,在步骤S15、S16中,在判定为存在开度OPu关闭得比规定的制冷剂排出结束开度OPee小的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情况下,或者,在判定为平均开度OPm不比制冷剂排出结束平均开度OPmee大的情况下,可认为热源侧制冷剂从热源侧储罐32的排出未结束,返回至步骤S12的处理,维持将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改变为H℃的状态,继续热源侧制冷剂从热源侧储罐32的排出。另外,在步骤S15、S16中,在判定为没有开度OPu关闭得比规定的制冷剂排出结束开度OPee小的利用侧膨胀阀82a、82b,且判定为平均开度OPm比制冷剂排出结束平均开度OPmee大的情况下,返回至步骤S1的处理,解除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的改变(即,使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从H℃返回至L℃)。
通过上述步骤S10~S16的处理,能进行制冷剂排出控制,将热源侧制冷剂稳定地从热源侧储罐32中排出以消除制冷剂不足。即,在利用侧膨胀阀82a、82b关闭得比制冷剂排出开始开度OPes小的情况下,制冷剂排出控制改变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以增大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此外,在改变了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的状态下,若利用侧膨胀阀82a、82b打开得比制冷剂排出结束开度OPee大,则解除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的改变。
另外,在步骤S3、S8中,在判定为排出制冷剂过热度SHc比下限排出过热度SHm小的情况下,因制冷剂朝热源侧制冷剂回路20的填充量过多等某些原因而认为积存于热源侧储罐32的制冷剂可能会溢出,控制部1a转移至步骤S12的处理以进行上述步骤S12~S16的处理。此处,比上述制冷剂回收控制更优先地进行与上述制冷剂排出控制相同的溢出防止控制。即,在排出制冷剂过热度SHc比下限排出过热度SHm小的情况下,溢出防止控制改变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以增大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
―加热运转开始时的控制―
在热泵系统1中,在作为上述加热运转的制热运转开始时,进行用于形成不易产生剩余制冷剂的稳定状态的控制。使用图3,对该制热运转开始时的控制进行说明。
当开始制热运转时(步骤S21),控制部1a将热源侧膨胀阀28设定为初始开度OPhi,并将利用侧膨胀阀82a、82b设定为初始开度OPui(步骤S22)。此处,初始开度OPhi被设定为M%,初始开度OPui被设定为N%。M被设定为热源侧膨胀阀28的最大开度的30%以下,N被设定为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最大开度的50%以上。
然后,控制部1a在上述热源侧膨胀阀28及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开度设定中开始上述过热度控制及过冷度控制(步骤S23)。若这样,则在制热运转开始时,热源侧膨胀阀28被设定为最大开度的30%以下的开度,因此,朝打开的方向控制热源侧膨胀阀28。另外,在制热运转开始时,利用侧膨胀阀82a、82b被设定为最大开度的50%以上的开度,因此,促进了制冷剂从作为热源侧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81a、81b的排出。
<特征>
热泵系统1具有如下特征。
-A-
在作为加热运转的制热运转时,当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0内产生剩余制冷剂时,在作为热源侧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81a、81b中容易积存热源侧制冷剂。因此,当控制利用侧膨胀阀82a、82b以使出口制冷剂过冷度SCu达到目标出口制冷剂过冷度SCus时,利用侧膨胀阀82a、82b朝打开的方向动作,使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开度有变得比恰当范围更大的倾向。但是,当剩余制冷剂积存于热源侧储罐32内时,积存于作为热源侧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81a、81b的热源侧制冷剂减少。因此,当控制利用侧膨胀阀82a、82b以使出口制冷剂过冷度SCu达到目标出口制冷剂过冷度SCus时,利用侧膨胀阀82a、82b朝关闭的方向动作,使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开度有减小至恰当范围的倾向。
在热泵系统1中,能使用以使出口制冷剂过冷度SCu达到目标出口制冷剂过冷度SCus的方式进行控制时的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动作倾向,以判定是否产生剩余制冷剂。即,在热泵系统1中,通过检测出利用侧膨胀阀82a、82b打开得比制冷剂回收开始开度OPcs大,能判定出产生了剩余制冷剂。另外,在热泵系统1中,通过检测出利用侧膨胀阀82a、82b关闭得比制冷剂回收结束开度OPce小,能判定出热源侧制冷剂作为剩余制冷剂被积存在了热源侧储罐32内。
此外,在热泵系统1中,在利用侧膨胀阀82a、82b打开得比制冷剂回收开始开度OPcs大的情况下,使用热源侧膨胀阀28来进行制冷剂回收控制。即,控制热源侧膨胀阀28以使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达到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在利用侧膨胀阀82a、82b打开得比制冷剂回收开始开度OPcs大的情况下,通过改变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以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6出口处的热源侧制冷剂处于湿润状态,从而使热源侧膨胀阀28朝打开的方向动作。藉此,使热源侧制冷剂在湿润状态下流入热源侧储罐32,从而能将热源侧制冷剂稳定地回收至热源侧储罐32内以作为剩余制冷剂加以积存,而不会对热源侧储罐32内的热源侧制冷剂进行加热使其蒸发。另外,在热泵系统1中,在利用侧膨胀阀82a、82b关闭得比制冷剂回收结束开度OPce小的情况下,通过解除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的改变来使热源侧膨胀阀28朝关闭的方向动作。藉此,能使制冷剂回收控制恰当地完成。
在热泵系统1中,由于采用了上述制冷剂回收控制,因此,在制热运转时,与采用通过吸入返回管29来将热源侧制冷剂回收至热源侧储罐32的控制的情况相比,能将热源侧制冷剂稳定地回收至热源侧储罐32以作为剩余制冷剂加以积存。
―B―
在热泵系统1中,在制冷剂回收控制时,通过将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改变为低于0℃,来使热源侧膨胀阀28朝打开的方向动作,因此,能可靠地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6出口处的热源侧制冷剂处于湿润状态。
―C―
在热泵系统1中,当不进行制冷剂回收控制时,将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设定为0℃~1℃来控制热源侧膨胀阀28,因此,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6出口处的热源侧制冷剂处于接近饱和气体状态的状态,并使热源侧膨胀阀28的开度变化处于较少的状态。藉此,不进行制冷剂回收控制时的运转状态稳定,能提高使用利用侧膨胀阀28的动作倾向来判定是否产生剩余制冷剂时的判定精度。
―D―
在热泵系统1中,由于制冷剂回收结束开度OPce比制冷剂回收开始开度OPcs小,因此能充分地进行制冷剂朝热源侧储罐32的回收。
-E-
在上述制冷剂回收控制时,因制冷剂朝热源侧制冷剂回路20的填充量过多等某些原因而可能使积存于热源侧储罐32的热源侧制冷剂溢出。当热源侧制冷剂从热源侧储罐32中溢出时,排出制冷剂过热度SHc有降低的倾向。
在热泵系统1中,能使用排出制冷剂过热度SHc的倾向来判定热源侧制冷剂是否从热源侧储罐32中溢出。即,在热泵系统1中,通过检测出排出制冷剂过热度SHc比下限排出过热度SHm小,能判定发生了热源侧制冷剂从热源侧储罐32中的溢出。
此外,在热泵系统1中,在排出制冷剂过热度SHc比下限排出过热度SHm小的情况下,使用以使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达到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的方式进行控制的热源侧膨胀阀28来进行溢出防止控制。即,在排出制冷剂过热度SHh比下限排出过热度SHm小的情况下,通过改变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以增大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来使热源侧膨胀阀28朝关闭的方向动作。藉此,能提高流入热源侧储罐32的热源侧制冷剂的过热度,并能中止制冷剂回收控制。
在热泵系统1中,由于采用了上述溢出防止控制,因此能防止制冷剂回收控制时热源侧制冷剂从热源侧储罐32溢出。
-F-
在作为加热运转的制热运转时,当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20内产生制冷剂不足时,在作为热源侧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81a、81b中不易积存热源侧制冷剂。因此,当控制利用侧膨胀阀82a、82b以使出口制冷剂过冷度SCu达到目标出口制冷剂过冷度SCus时,利用侧膨胀阀82a、82b朝关闭的方向动作,使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开度有变得比恰当范围小的倾向。但是,当热源侧制冷剂被从热源侧储罐32内排出时,热源侧制冷剂容易积存于作为热源侧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81a、81b。因此,当控制利用侧膨胀阀82a、82b以使出口制冷剂过冷度SCu达到目标出口制冷剂过冷度SCus时,利用侧膨胀阀82a、82b朝打开的方向动作,使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开度有增大至恰当范围的倾向。
在热泵系统1中,能使用以使出口制冷剂过冷度SCu达到目标出口制冷剂过冷度SCus的方式进行控制时的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动作倾向,来判定是否产生剩余制冷剂。即,在热泵系统1中,通过检测出利用侧膨胀阀82a、82b关闭得比制冷剂排出开始开度OPes小,能判定出产生了制冷剂不足。即,在热泵系统1中,通过检测出利用侧膨胀阀82a、82b打开得比制冷剂排出结束开度OPee大,能判定出消除了制冷剂不足。
此外,在热泵系统1中,在利用侧膨胀阀82a、82b关闭得比制冷剂排出开始开度OPes小的情况下,使用以使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达到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的方式进行控制的热源侧膨胀阀28来进行制冷剂排出控制。即,在利用侧膨胀阀82a、82b关闭得比制冷剂排出开始开度OPes小的情况下,通过改变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以增大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来使热源侧膨胀阀28朝关闭的方向动作。藉此,能提高流入热源侧储罐32的热源侧制冷剂的过热度,对热源侧储罐32内的热源侧制冷剂进行加热而使其蒸发,从而将积存于热源侧储罐32内的热源侧制冷剂稳定地排出以消除制冷剂不足。另外,在热泵系统1中,在利用侧膨胀阀82a、82b打开得比制冷剂排出结束开度OPee大的情况下,通过解除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的改变来使热源侧膨胀阀28朝打开的方向动作。藉此,能使制冷剂排出控制恰当地完成。
在热泵系统1中,由于采用了上述制冷剂排出控制,因此,在制热运转时,在制冷剂不足的情况下,能从热源侧储罐32中排出热源侧制冷剂以消除制冷剂不足。
-G-
在热泵系统1中,当不进行制冷剂排出控制时,将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设定为0℃~1℃来控制热源侧膨胀阀28,因此,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6出口处的热源侧制冷剂处于接近饱和气体状态的状态,并使热源侧膨胀阀28的开度变化处于较少的状态。藉此,不进行制冷剂排出控制时的运转状态稳定,能提高使用利用侧膨胀阀82a、82b的动作倾向来判定是否产生制冷剂不足时的判定精度。
-H-
在热泵系统1中,在制冷剂排出控制时,通过将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hs改变为2℃以上,使热源侧膨胀阀28朝关闭的方向动作,因此,能可靠地提高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6出口处的过热度。
-I-
在热泵系统1中,由于制冷剂排出开始开度OPes比制冷剂排出结束开度OPee小,因此能充分地进行热源侧制冷剂从热源侧储罐32的排出。
-J-
在热泵系统1中,在作为加热运转的制热运转开始时,通过将热源侧膨胀阀28设定为最大开度的30%以下的开度,来朝打开的方向控制热源侧膨胀阀28。另外,在热泵系统1中,在制热运转开始时,通过将利用侧膨胀阀82a、82b设定为最大开度的50%以上的开度,可促进热源侧制冷剂从作为热源侧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81a、81b的排出。藉此,在热泵系统1中,在制热运转开始时,热源侧制冷剂不易积存于利用侧热交换器81a、81b,且促进了热源侧制冷剂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26,从而能获得不易产生剩余制冷剂的稳定状态。
(2)第二实施方式
<结构>
-整体-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热泵系统101的示意结构图。热泵系统101是能利用蒸汽压缩机式的热泵循环来进行冷却水介质的运转、加热水介质的运转等的装置。此处,热泵系统101能通过冷却水介质来进行作为冷却运转的制冷运转,另外,还能通过加热水介质来进行作为加热运转的制热运转和/或供热水运转等。
热泵系统101主要具有热源单元2、利用单元4a、4b、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7b、储热水单元9a、9b、水介质连通管15a、16a、15b、16b。此外,热源单元2和利用单元4a、4b通过经由制冷剂连通管13、14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0。利用单元4a、4b、储热水单元9a、9b及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7b通过经由水介质连通管15a、16a、15b、16b连接在一起而构成水介质回路70a、70b。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0中封入有作为HFC类制冷剂中的一种的HFC-410A以作为热源侧制冷剂。另外,作为水介质的水在水介质回路70a、70b中循环。
-热源单元-
热源单元2设置于室外,其经由制冷剂连通管13、14而与利用单元4a、4b连接,从而构成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0的一部分。热源单元2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热源单元2的结构相同。因此,在此省略热源单元2的详细说明。
―液体制冷剂连通管―
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的结构相同。因此,在此省略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的详细说明。
―气体制冷剂连通管―
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的结构相同。因此,在此省略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的详细说明。
-利用单元-
利用单元4a、4b设置于室内,其经由制冷剂连通管13、14而与热源单元2连接,从而构成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0的一部分。此外,利用单元4a、4b经由水介质连通管15a、16a、15b、16b而与储热水单元9a、9b及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7b连接在一起,从而构成水介质回路70a、70b的一部分。利用单元4b的结构与利用单元4a的结构相同。因此,在此仅说明利用单元4a的结构,至于利用单元8b的结构,则标注下标“b”以代替表示利用单元4a各部分的符号的下标“a”并省略各部分的说明。
利用单元4a主要具有利用侧热交换器41a、利用侧膨胀阀42a及循环泵43a。
利用侧热交换器41a是通过进行热源侧制冷剂与水介质的热交换而作为热源侧制冷剂的散热器或蒸发器起作用的热交换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的供热源侧制冷剂流动的流路的液体侧连接有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45a,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的供热源侧制冷剂流动的流路的气体侧连接有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54a。另外,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的供水介质流动的流路的入口侧连接有利用侧水入口管47a,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的供水介质流动的流路的出口侧连接有利用侧水出口管48a。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与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45a连接,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与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54a连接。另外,水介质连通管15a与利用侧水入口管47a连接,水介质连通管16a与利用侧水出口管48a连接。
利用侧膨胀阀42a是能通过进行开度控制来改变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中流动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量的电动膨胀阀,其设于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45a。
循环泵43a是进行水介质的升压的机构,在此,采用离心式或容积式的泵元件(未图示)被循环泵电动机44a驱动的泵。循环泵43a设于利用侧水出口管48a。循环泵电动机44a能利用逆变装置(未图示)来改变其转速(即运转频率),藉此,能进行循环泵43a的容量控制。
另外,在利用单元4a中设有各种传感器。具体而言,在利用单元4a中设有利用侧热交换温度传感器50a、水介质出口温度传感器51a及水介质出口温度传感器52a,其中,上述利用侧热交换温度传感器50a对利用侧热交换器41a液体侧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温度即利用侧热交换液体侧温度Tul进行检测,上述水介质出口温度传感器51a对利用侧热交换器41a入口处的水介质的温度即水介质入口温度Twr进行检测,上述水介质出口温度传感器52a对利用侧热交换器41a出口处的水介质的温度即水介质出口温度Twl进行检测。另外,利用单元4a具有对构成利用单元4a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利用侧控制部69a。此外,利用侧控制部69a具有用于进行利用单元4a的控制的微型计算机、存储器等。利用侧控制部69a能与遥控器(未图示)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或与热源单元2的热源侧控制部39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
―储热水单元―
储热水单元9a、9b设置于室内,其经由水介质连通管15a、16a、15b、16b而与利用单元4a、4b连接,从而构成水介质回路70a、70b的一部分。储热水单元9b的结构与储热水单元9a的结构相同。因此,在此仅说明储热水单元9a的结构,至于储热水单元9b的结构,则标注下标“b”以代替表示储热水单元9a各部分的符号的下标“a”并省略各部分的说明。
储热水单元9a主要具有储热水箱91a和热交换线圈92a。
储热水箱91a是积存作为用于供应热水的水介质的水的容器,在其上部连接有用于朝水龙头、淋浴器等输送变为温水的水介质的供热水管93a,在其下部连接有用于进行被供热水管93a消耗的水介质的补充的供水管94a。
热交换线圈92a设于储热水箱91a内,是通过进行在水介质回路70a中循环的水介质与储热水箱91a内的水介质之间的热交换而作为储热水箱91a内的水介质的加热器起作用的热交换器,在其入口连接有水介质连通管16a,在其出口连接有水介质连通管15a。
藉此,储热水单元9a能利用在利用单元4a中被加热后的在水介质回路70a中循环的水介质来加热储热水箱91a内的水介质,并将其作为温水加以积存。在此,作为储热水单元9a,采用将与在利用单元4a中被加热后的水介质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的水介质积存于储热水箱的储热水单元,但也可采用将在利用单元4a中被加热后的水介质积存于储热水箱的储热水单元。另外,此处,储热水单元9a构成为与利用单元4a不同的单元,但储热水单元9a也可内置于利用单元4a。
另外,在储热水单元9a中设有各种传感器。具体而言,在储热水单元9a中设有储热水温度传感器95a,该储热水温度传感器95a用于对积存于储热水箱91a中的水介质的温度即储热水温度Twh进行检测。
-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
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7b设置于室内。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7b经由水介质连通管15a、16a、15b、16b而与利用单元4a、4b连接,从而构成水介质回路70a、70b的一部分。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b的结构与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的结构相同。因此,在此仅说明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的结构,至于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b的结构,则标注下标“b”以代替表示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各部分的符号的下标“a”并省略各部分的说明。
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主要具有热交换面板71a,构成暖气片、地板制冷制热面板等。
在暖气片的情况下,热交换面板71a设于室内的墙壁等,在地板制冷制热面板的情况下,热交换面板71a设于室内的地板下等。热交换面板71a是作为在水介质回路70a中循环的水介质的散热器或加热器起作用的热交换器,在其入口连接有水介质连通管16a,在其出口连接有水介质连通管15a。
―水介质连通管―
水介质连通管15a、15b与储热水单元9a的热交换线圈92a的出口及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7b的热交换面板71a、71b的出口连接。水介质连通管16a、16b与储热水单元9a的热交换线圈92a的入口及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7b的热交换面板71a、71b的入口连接。在水介质连通管16a、16b上设有水介质切换机构161a,该水介质切换机构161a能进行将在水介质回路70a、70b中循环的水介质供给至储热水单元9a、9b及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7b双方、或将水介质供给至储热水单元9a及水利用制冷制热单元7a、7b中的任一方的切换。该水介质切换机构161a由三通阀构成。
此外,由利用侧控制部69a、69b和热源侧控制部39构成进行热泵系统101的运转控制的控制部101a,进行以下运转和各种控制。
<动作>
接着,对热泵系统101的动作进行说明。
作为热泵系统101的运转,存在制热运转模式、供热水运转模式、供热水制热运转模式及制冷运转模式,在上述制热运转模式中,仅进行使用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和/或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b的制热运转(加热运转),在上述供热水运转模式中,仅进行使用储热水单元9a和/或储热水单元9b的供热水运转(加热运转),在上述供热水制热运转模式中,同时进行使用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及储热水单元9a和/或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b及储热水单元9b的制热运转及供热水运转(加热运转),在上述制冷运转模式中,仅进行使用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和/或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b的制冷运转(冷却运转)。在制热运转模式、供热水运转模式及供热水制热运转模式中,利用单元4a、4b进行使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运转(加热运转),在制冷运转模式中,利用单元4a、4b进行使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运转(冷却运转)。
―制热运转模式―
在仅进行使用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和/或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b的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0中,切换机构23被切换至热源侧散热运转状态(图4的切换机构23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并关闭吸入返回膨胀阀30。另外,在水介质回路70a、70b中,水介质切换机构161a、161b被切换至朝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7b供给水介质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0中,制冷循环中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吸入管21c而被吸入压缩机21中,并在被压缩至制冷循环中的高压后,被排出至排出管21b。被排出至排出管21b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在油分离器22a中使制冷机油分离。在油分离器22a中从热源侧制冷剂分离出的制冷机油经由回油管22b而返回至吸入管21c。制冷机油被分离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切换机构23、第二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5及气体侧截止阀34而从热源单元2被输送至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
被输送至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被输送至利用单元4a、4b。被输送至利用单元4a、4b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54a、54b而被输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被输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与利用循环泵43a、43b在水介质回路70a、70b中循环的水介质进行热交换而散热。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散热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利用侧膨胀阀42a、42b及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45a、45b而从利用单元4a、4b被输送至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
被输送至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后的热源侧制冷剂被输送至热源单元2。被输送至热源单元2后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液体侧截止阀33而被输送至过冷却器31。由于热源侧制冷剂在吸入返回管29中不流动,因此被输送至过冷却器31后的热源侧制冷剂不进行热交换就被输送至热源侧膨胀阀28。被输送至热源侧膨胀阀28后的热源侧制冷剂在热源侧膨胀阀28中被减压而变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并经由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27而被输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6。被输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6后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6中与由热源侧风扇36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6中蒸发后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第一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4及切换机构24而被输送至热源侧储罐32。被输送至热源侧储罐32后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吸入管21c而被再次吸入压缩机21中。
另一方面,在水介质回路70a、70b中,通过热源侧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的散热来对在水介质回路70a、70b中循环的水介质进行加热。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b、41b中被加热后的水介质经由利用侧水出口管48a、48b而被吸入循环泵43a、43b中,并在压力上升后,从利用单元4a、4b被输送至水介质连通管16a、16b。被输送至水介质连通管16a、16b后的水介质经由水介质切换机构161a、161b而被输送至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7b。被输送至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7b后的水介质在热交换面板71a、71b中散热,藉此,来对室内的墙壁等进行加热或对室内的地板进行加热。
就这样,来执行仅进行使用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和/或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8a的制热运转的制热运转模式中的动作。
―供热水运转模式―
在仅进行使用储热水单元9a和/或储热水单元9b的供热水运转的情况下,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0中,切换机构23被切换至热源侧散热运转状态(图4的切换机构23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并关闭吸入返回膨胀阀30。另外,在水介质回路70a、70b中,水介质切换机构161a、161b被切换至朝储热水单元9a、9b供给水介质的状态。
此外,在上述状态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0中,进行与上述制热运转相同的动作。
另一方面,在水介质回路70a、70b中,从利用单元4a、4b输送至水介质连通管16a、16b的水介质经由水介质切换机构161a、161b而被输送至储热水单元9a、9b。被输送至储热水单元9a、9b后的水介质在热交换线圈92a、92b中与储热水箱91a、91b内的水介质进行热交换而散热,藉此,来对储热水箱91a、91b内的水介质进行加热。
就这样,来执行仅进行使用储热水单元9a和/或储热水单元9b的供热水运转的供热水运转模式中的动作。
―供热水制热运转模式―
在同时进行使用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及储热水单元9a和/或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b及储热水单元9b的制热运转及供热水运转的情况下,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0中,切换机构23被切换至热源侧散热运转状态(图4的切换机构23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并关闭吸入返回膨胀阀30。另外,在水介质回路70a、70b中,水介质侧切换机构161a、161b被切换至朝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7b及储热水单元9a、9b供给水介质的状态。
此外,在上述状态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0中,进行与上述制热运转相同的动作。
另一方面,在水介质回路70a、70b中,从利用单元4a、4b输送至水介质连通管16a、16b的水介质经由水介质切换机构161a、161b而被输送至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7b及储热水单元9a、9b。被输送至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7b后的水介质在热交换面板71a、71b中散热,藉此,来对室内的墙壁等进行加热或对室内的地板进行加热。另外,被输送至储热水单元9a、9b后的水介质在热交换线圈92a、92b中与储热水箱91a、91b内的水介质进行热交换而散热,藉此,来对储热水箱91a、91b内的水介质进行加热。
就这样,进行供热水制热运转模式中的动作,在该供热水制热运转模式中,同时进行使用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及储热水单元9a和/或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b及储热水单元9b的制热运转及供热水运转。
―制冷运转模式―
在仅进行使用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和/或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b的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0中,切换机构23被切换至热源侧散热运转状态(图1的切换机构23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另外,在水介质回路70a、70b中,水介质切换机构161a、161b被切换至朝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7b供给水介质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0中,制冷循环中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吸入管21c而被吸入压缩机21中,并在被压缩至制冷循环中的高压后,被排出至排出管21b。被排出至排出管21b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在油分离器22a中使制冷机油分离。在油分离器22a中从热源侧制冷剂分离出的制冷机油经由回油管22b而返回至吸入管21c。制冷机油被分离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切换机构23及第一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4而被输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6。被输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6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6中与由热源侧风扇36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6中散热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热源侧膨胀阀28而被输送至过冷却器31。被输送至过冷却器31后的热源侧制冷剂与从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27被分支到吸入返回管29的热源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至过冷状态。在吸入返回管29中流动的热源侧制冷剂被返回至吸入管21c。在过冷却器31中被冷却后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27及液体侧截止阀33而从热源单元2被输送至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
被输送至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被输送至利用单元4a、4b。被输送至利用单元4a、4b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被输送至利用侧膨胀阀42a、42b。被输送至利用侧膨胀阀42a、42b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在利用侧膨胀阀42a、42b中被减压而变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并经由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43a、43b而被输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被输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后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与利用循环泵43a、43b在水介质回路70a、70b中循环的水介质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蒸发后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54a、54b而从利用单元4a、4b被输送至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
被输送至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后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被输送至热源单元2。被输送至热源单元2后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气体侧截止阀34、第二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5及切换机构23而被输送至热源侧储罐32。被输送至热源侧储罐32后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吸入管21c而被再次吸入压缩机21中。
另一方面,在水介质回路70a、70b中,通过热源侧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的蒸发来对在水介质回路70a、70b中循环的水介质进行冷却。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b、41b中被冷却后的水介质经由利用侧水出口管48a、48b而被吸入循环泵43a、43b中,并在压力上升后,从利用单元4a、4b被输送至水介质连通管16a、16b。被输送至水介质连通管16a、16b后的水介质经由水介质切换机构161a、161b而被输送至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7b。被输送至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7b后的水介质在热交换面板71a、71b中吸热,藉此,来对室内的墙壁等进行冷却或对室内的地板进行冷却。
就这样,来执行仅进行使用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和/或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8a的冷却运转的冷却运转模式中的动作。
―各种控制―
在热泵系统101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热泵系统1相同,在作为上述加热运转的制热运转、供热水运转及供热水制热运转中,进行基于利用侧膨胀阀42a、42b的过冷度控制、基于热源侧膨胀阀26的过热度控制、针对剩余制冷剂和制冷剂不足的控制(即制冷剂回收控制、溢出防止控制及制冷剂排出控制)以及加热运转开始时的控制。由于上述控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热泵系统1的制冷相同,因而在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特征>
-A-
热泵系统101通过水介质进行制冷制热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热泵系统1不同。而且,热泵系统101不仅能进行制冷制热,还能进行供热水运转。
―B―
在热泵系统101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热泵系统1相同,因具有热源侧储罐32而产生加热运转(此处是制热运转、供热水运转及供热水制热运转)时的剩余制冷剂、制冷剂不足的处理等问题。但是,在热泵系统101中,也进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热泵系统1相同的各种控制。因此,在热泵系统101中,对于剩余制冷剂和制冷剂不足的处理等问题,能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热泵系统1相同的作用效果。
(3)第三实施方式
<热泵系统的结构>
-整体-
图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热泵系统201的示意结构图。热泵系统201是能进行利用蒸汽压缩式的热泵循环来加热水介质的运转等的装置。此处,热泵系统201能通过加热水介质来进行作为加热运转的制热运转和/或供热水运转等。
热泵系统201主要具有热源单元2、利用单元104a、104b、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水介质制热单元7a、7b、储热水单元9a、9b、水介质连通管15a、16a、15b、16b。此外,热源单元2和利用单元104a、104b通过经由制冷剂连通管13、14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0。利用单元104a、104b构成利用侧制冷剂回路50a、50b。利用单元104a、104b和水介质制热单元7a、7b通过经由水介质连通管15a、16a、15b、16b连接在一起而构成水介质回路70a、70b。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0中封入有作为HFC类制冷剂中的一种的HFC-410A以作为热源侧制冷剂。另外,在利用侧制冷剂回路50a、50b中封入有作为HFC类制冷剂中的一种的HFC-134a以作为利用侧制冷剂。作为利用侧制冷剂,从使用对高温的制冷循环有利的制冷剂这样的角度考虑,较为理想的是使用相当于饱和气体温度65℃的压力以计示压力表示最高在2.8MPa以下、优选在2.0MPa以下的制冷剂。此外,HFC-134a是具有这种饱和压力特性的制冷剂中的一种。另外,作为水介质的水在水介质回路70a、70b中循环。
-热源单元-
热源单元2设置于室外,其经由制冷剂连通管13、14而与利用单元104a、104b连接,从而构成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0的一部分。热源单元2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热源单元2的结构相同。因此,在此省略热源单元2的详细说明。
―液体制冷剂连通管―
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的结构相同。因此,在此省略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的详细说明。
―气体制冷剂连通管―
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的结构相同。因此,在此省略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的详细说明。
-利用单元-
利用单元4a、4b设置于室内,其经由制冷剂连通管13、14而与热源单元2连接,从而构成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0的一部分。另外,利用单元4a、4b构成利用侧制冷剂回路50a、50b。此外,利用单元4a、4b经由水介质连通管15a、16a、15b、16b而与储热水单元9a、9b及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7b连接在一起,从而构成水介质回路70a、70b的一部分。利用单元4b的结构与利用单元4a的结构相同。因此,在此仅说明利用单元4a的结构,至于利用单元8b的结构,则标注下标“b”以代替表示利用单元4a各部分的符号的下标“a”并省略各部分的说明。
利用单元4a主要具有利用侧热交换器41a、利用侧膨胀阀42a、利用侧压缩机62a、制冷剂-水热交换器65a、制冷剂-水热交换侧膨胀阀66a、利用侧储罐67a及循环泵43a。
利用侧热交换器41a是通过进行热源侧制冷剂与利用侧制冷剂的热交换而作为热源侧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热交换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的供热源侧制冷剂流动的流路的液体侧连接有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45a,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的供热源侧制冷剂流动的流路的气体侧连接有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54a。另外,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的供利用侧制冷剂流动的流路的液体侧连接有级联侧液体制冷剂管68a,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的供利用侧制冷剂流动的流路的气体侧连接有级联侧气体制冷剂管71a。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45a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连接。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54a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连接。在级联侧液体制冷剂管68a上连接有制冷剂-水热交换器65a,在级联侧气体制冷剂管71a上连接有利用侧压缩机62a。
利用侧膨胀阀42a是能通过进行开度控制来改变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中流动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量的电动膨胀阀,其设于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45a。
利用侧压缩机62a是对利用侧制冷剂进行压缩的机构。在此,采用收容于壳体(未图示)内的旋转式、涡旋式等容积式的压缩元件(未图示)被同样收容于壳体内的利用侧压缩机电动机63a驱动的密闭式压缩机,以作为利用侧压缩机62a。利用侧压缩机电动机63a能利用逆变装置(未图示)来改变其转速(即运转频率),藉此,能进行利用侧压缩机62a的容量控制。另外,在利用侧压缩机62a的排出侧连接有级联侧排出管70a,在利用侧压缩机62a的吸入侧连接有级联侧气体制冷剂管71a。
制冷剂-水热交换器65a是通过进行利用侧制冷剂与水介质的热交换而作为利用侧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热交换器。在制冷剂-水热交换器65a的供利用侧制冷剂流动的流路的液体侧连接有级联侧液体制冷剂管68a,在制冷剂-水热交换器65a的供利用侧制冷剂流动的流路的气体侧连接有级联侧排出管70a。另外,在制冷剂-水热交换器65a的供水介质流动的流路的入口侧连接有利用侧水入口管47a,在制冷剂-水热交换器65a的供水介质流动的流路的出口侧连接有利用侧水出口管48a。另外,水介质连通管15a与利用侧水入口管47a连接,水介质连通管16a与利用侧水出口管48a连接。
制冷剂-水热交换侧膨胀阀66a是能通过进行开度控制来改变在制冷剂-水热交换器65a中流动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量的电动膨胀阀,其设于级联侧液体制冷剂管66a。
利用侧储罐67a设于级联侧气体制冷剂管71a,是用于将在利用侧制冷剂回路50a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在被吸入利用侧压缩机55a之前暂时积存的容器。
这样,利用侧压缩机62a、制冷剂-水热交换器65a、制冷剂-水热交换侧膨胀阀66a、利用侧热交换器41a及利用侧储罐67a经由制冷剂管70a、68a、71a而连接在一起,从而构成利用侧制冷剂回路50a。
循环泵43a是进行水介质的升压的机构,在此,采用离心式或容积式的泵元件(未图示)被循环泵电动机44a驱动的泵。循环泵43a设于利用侧水出口管48a。循环泵电动机44a能利用逆变装置(未图示)来改变其转速(即运转频率),藉此,能进行循环泵43a的容量控制。
另外,在利用单元104a中设有各种传感器。具体而言,在利用单元104a中设有利用侧热交换温度传感器50a、水介质出口温度传感器51a、水介质出口温度传感器52a、利用侧吸入压力传感器74a、利用侧排出压力传感器75a及利用侧排出温度传感器76a,其中,上述利用侧热交换温度传感器50a对热源侧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的液体侧的温度即利用侧热交换液体侧温度Tul进行检测,上述水介质出口温度传感器51a对水介质在制冷剂-水热交换器65a入口处的温度即水介质入口温度Twr进行检测,上述水介质出口温度传感器52a对水介质在制冷剂-水热交换器65a出口处的温度即水介质出口温度Twl进行检测,上述利用侧吸入压力传感器74a对利用侧制冷剂在利用侧压缩机62的吸入侧的压力即利用侧吸入压力Ps2进行检测,上述利用侧排出压力传感器75a对利用侧制冷剂在利用侧压缩机62的排出侧的压力即利用侧排出压力Pd2进行检测,上述利用侧排出温度传感器76a对利用侧制冷剂在利用侧压缩机62的排出侧的温度即利用侧排出温度Td2进行检测。另外,利用单元104a具有对构成利用单元104a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利用侧控制部69a。此外,利用侧控制部69a具有用于进行利用单元104a的控制的微型计算机、存储器等。利用侧控制部69a能与遥控器(未图示)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或与热源单元2的热源侧控制部39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
―储热水单元―
储热水单元9a、9b设置于室内,其经由水介质连通管15a、16a、15b、16b而与利用单元104a、104b连接,从而构成水介质回路70a、70b的一部分。储热水单元9a、9b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储热水单元9a、9b的结构相同。因此,在此省略储热水单元9a、9b的详细说明。
-水介质制热单元-
水介质制热单元7a、7b设置于室内。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7b经由水介质连通管15a、16a、15b、16b而与利用单元104a、104b连接,从而构成水介质回路70a、70b的一部分。水介质制热单元7a、7b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7b的结构相同。因此,在此省略水介质制热单元7a、7b的详细说明。
―水介质连通管―
水介质连通管15a、15b、16a、16b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水介质连通管15a、15b、16a、16b的结构相同。因此,在此省略水介质连通管15a、15b、16a、16b的详细说明。
此外,由利用侧控制部69a、69b和热源侧控制部39构成进行热泵系统201的运转控制的控制部201a,进行以下运转和各种控制。
<动作>
接着,对热泵系统201的动作进行说明。
作为热泵系统201的运转,存在制热运转模式、供热水运转模式及供热水制热运转模式,在上述制热运转模式中,仅进行使用水介质制热单元7a和/或水介质制热单元7b的制热运转(加热运转),在上述供热水运转模式中,仅进行使用储热水单元9a和/或储热水单元9b的供热水运转(加热运转),在上述供热水制热运转模式中,同时进行使用水介质制热单元7a及储热水单元9a和/或水介质制热单元7b及储热水单元9b的制热运转及供热水运转(加热运转)。在制热运转模式、供热水运转模式及供热水制热运转模式中,利用单元104a、104b进行使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运转(加热运转)。
―制热运转模式―
在仅进行使用水介质制热单元7a和/或水介质制热单元7b的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0中,切换机构23被切换至热源侧散热运转状态(图5的切换机构23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并关闭吸入返回膨胀阀30。另外,在水介质回路70a、70b中,水介质切换机构161a、161b被切换至朝水介质制热单元7a、7b供给水介质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0中,制冷循环中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吸入管21c而被吸入压缩机21中,并在被压缩至制冷循环中的高压后,被排出至排出管21b。被排出至排出管21b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在油分离器22a中使制冷机油分离。在油分离器22a中从热源侧制冷剂分离出的制冷机油经由回油管22b而返回至吸入管21c。制冷机油被分离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切换机构23、第二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5及气体侧截止阀34而从热源单元2被输送至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
被输送至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被输送至利用单元104a、104b。被输送至利用单元104a、104b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54a、54b而被输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被输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与在利用侧制冷剂回路50a、50b中循环的制冷循环的低压的利用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散热。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散热后的高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利用侧膨胀阀42a、42b及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45a、45b而从利用单元104a、104b被输送至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
被输送至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后的热源侧制冷剂被输送至热源单元2。被输送至热源单元2后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液体侧截止阀33而被输送至过冷却器31。由于热源侧制冷剂在吸入返回管29中不流动,因此被输送至过冷却器31后的热源侧制冷剂不进行热交换就被输送至热源侧膨胀阀28。被输送至热源侧膨胀阀28后的热源侧制冷剂在热源侧膨胀阀28中被减压而变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并经由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27而被输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6。被输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6后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6中与由热源侧风扇36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6中蒸发后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第一热源侧气体制冷剂管24及切换机构23而被输送至热源侧储罐32。被输送至热源侧储罐32后的低压的热源侧制冷剂经由吸入管21c而被再次吸入压缩机21中。
另一方面,在利用侧制冷剂回路50a、50b中,通过热源侧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的散热来对在利用侧制冷剂回路50a、50b中循环的制冷循环的低压的利用侧制冷剂进行加热而使该利用侧制冷剂蒸发。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蒸发后的低压的利用侧制冷剂经由级联侧气体制冷剂管71a、71b而被输送至利用侧储罐67a、67b。被输送至利用侧储罐67a、67b后的低压的利用侧制冷剂被吸入利用侧压缩机62a、62b,并在被压缩至制冷循环的高压之后,被排出至级联侧排出管70a、70b。被排出至级联侧排出管70a、70b后的高压的利用侧制冷剂被输送至制冷剂-水热交换器65a、65b。被输送至制冷剂-水热交换器65a、65b后的高压的利用侧制冷剂在制冷剂-水热交换器65a、65b中与利用循环泵43a、43b在水介质回路70a、70b中循环的水介质进行热交换而散热。在制冷剂-水热交换器65a、65b中散热后的高压的利用侧制冷剂在制冷剂-水热交换侧膨胀阀66a、66b中被减压而变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并经由级联侧液体制冷剂管68a、68b而被再次输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
另外,在水介质回路70a、70b中,通过热源侧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的散热来对在水介质回路70a、70b中循环的水介质进行加热。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中被加热后的水介质经由利用侧水出口管48a、48b而被吸入循环泵43a、43b中,并在压力上升后,从利用单元104a、104b被输送至水介质连通管16a、16b。被输送至水介质连通管16a、16b后的水介质经由水介质切换机构161a、161b而被输送至水介质制热单元7a、7b。被输送至水介质制热单元7a、7b后的水介质在热交换面板71a、71b中散热,藉此,来对室内的墙壁等进行加热或对室内的地板进行加热。
就这样,来执行仅进行使用水介质制热单元7a和/或水介质制热单元7b的制热运转的制热运转模式中的动作。
―供热水运转模式―
在仅进行使用储热水单元9a和/或储热水单元9b的供热水运转的情况下,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0中,切换机构23被切换至热源侧散热运转状态(图5的切换机构23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并关闭吸入返回膨胀阀30。另外,在水介质回路70a、70b中,水介质切换机构161a、161b被切换至朝储热水单元9a、9b供给水介质的状态。
此外,在上述状态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0中,进行与上述制热运转相同的动作。
另一方面,在水介质回路70a、70b中,从利用单元104a、104b输送至水介质连通管16a、16b的水介质经由水介质切换机构161a、161b而被输送至储热水单元9a、9b。被输送至储热水单元9a、9b后的水介质在热交换线圈92a、92b中与储热水箱91a、91b内的水介质进行热交换而散热,藉此,来对储热水箱91a、91b内的水介质进行加热。
就这样,来执行仅进行使用储热水单元9a和/或储热水单元9b的供热水运转的供热水运转模式中的动作。
―供热水制热运转模式―
在同时进行使用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及储热水单元9a和/或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b及储热水单元9b的制热运转及供热水运转的情况下,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0中,切换机构23被切换至热源侧散热运转状态(图5的切换机构23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并关闭吸入返回膨胀阀30。另外,在水介质回路70a、70b中,水介质侧切换机构161a、161b被切换至朝水介质制冷制热单元7a、7b及储热水单元9a、9b供给水介质的状态。
此外,在上述状态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0中,进行与上述制热运转相同的动作。
另一方面,在水介质回路70a、70b中,从利用单元104a、104b输送至水介质连通管16a、16b的水介质经由水介质切换机构161a、161b而被输送至水介质制热单元7a、7b及储热水单元9a、9b。被输送至水介质制热单元7a、7b后的水介质在热交换面板71a、71b中散热,藉此,来对室内的墙壁等进行加热或对室内的地板进行加热。另外,被输送至储热水单元9a、9b后的水介质在热交换线圈92a、92b中与储热水箱91a、91b内的水介质进行热交换而散热,藉此,来对储热水箱91a、91b内的水介质进行加热。
就这样,进行供热水制热运转模式中的动作,在该供热水制热运转模式中,同时进行使用水介质制热单元7a及储热水单元9a和/或水介质制热单元7b及储热水单元9b的制热运转及供热水运转。
―各种控制―
在热泵系统201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热泵系统1相同,在作为上述加热运转的制热运转、供热水运转及供热水制热运转中,进行基于利用侧膨胀阀42a、42b的过冷度控制、基于热源侧膨胀阀26的过热度控制、针对剩余制冷剂和制冷剂不足的控制(即制冷剂回收控制、溢出防止控制及制冷剂排出控制)以及加热运转开始时的控制。由于上述控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热泵系统1的控制相同,因而在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特征>
-A-
热泵系统201使用由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0及利用侧制冷剂回路50a、50b构成的复叠式制冷循环这点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热泵系统101不同。因此,热泵系统201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热泵系统101相比,容易获得高温的水介质。
―B―
在热泵系统201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热泵系统1相同,因具有热源侧储罐32而产生加热运转(此处是制热运转、供热水运转及供热水制热运转)时的剩余制冷剂、制冷剂不足的处理等问题。但是,在热泵系统201中,也进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热泵系统1相同的各种控制。因此,在热泵系统201中,对于剩余制冷剂和制冷剂不足的处理等问题,能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热泵系统1相同的作用效果。
(4)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的范围内加以改变。
-A-
在上述热泵系统1中,也可进一步连接利用侧单元4a、4b和/或利用单元104a、104b。另外,在上述热泵系统201中,也可进一步连接利用单元104a、104b。此外,还可将热泵系统1、101、201做成能进行制冷制热同时运转的结构。
―B―
在上述热泵系统201中,使用HFC-134a作为利用侧制冷剂,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只要是HFO-1234yf(2,3,3,3-四氟-1-丙烯)等相当于饱和气体温度65℃的压力以计示压力表示最高在2.8MPa以下、优选在2.0MPa以下的制冷剂即可。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广泛地适用于将利用单元与具有储罐的热源单元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热泵系统。
(符号说明)
1、101、201  热泵系统
1a、101a、201a  控制部
2  热源单元
4a、4b、8a、8b、104a、104b  利用单元
20、120  热源侧制冷剂回路(制冷剂回路)
21  热源侧压缩机(压缩机)
26  热源侧热交换器
28  热源侧膨胀阀
32  热源侧储罐(储罐)
41a、41b、81a、81b  利用侧热交换器
42a、42b、82a、82b  利用侧膨胀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163099号公报

Claims (10)

1.一种热泵系统(1、101、102),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冷剂回路(20、120),该制冷剂回路(20、120)是将利用单元(4a、4b、8a、8b、104a、104b)与热源单元(2)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其中,所述热源单元(2)具有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21)、热源侧热交换器(26)、热源侧膨胀阀(28)及与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在一起的储罐(32),所述利用单元(4a、4b、8a、8b、104a、104b)具有利用侧膨胀阀(42a、42b、82a、82b)和利用侧热交换器(41a、41b、81a、81b);以及
控制部(1a、101a、201a),该控制部(1a、101a、201a)进行使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加热运转,并在所述加热运转时,对所述利用侧膨胀阀进行控制,以使制冷剂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出口处的过冷度即出口制冷剂过冷度达到规定的目标出口制冷剂过冷度,
所述控制部对所述热源侧膨胀阀进行控制,以使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出口处的过热度即出口制冷剂过热度达到规定的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而且,所述控制部进行以下制冷剂回收控制:在所述利用侧膨胀阀打开得比规定的制冷剂回收开始开度大的情况下,改变所述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以使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处于湿润状态,并且在改变了所述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的状态下,若所述利用侧膨胀阀关闭得比规定的制冷剂回收结束开度小,则解除所述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的改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系统(1、101、201),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所述制冷剂回收控制时,所述控制部(1a、101a、201a)使所述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小于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泵系统(1、101、201),其特征在于,
在不进行所述制冷剂回收控制时,所述控制部(1a、101a、201a)将所述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设定为0℃~1℃。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泵系统(1、101、201),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回收结束开度比所述制冷剂回收开始开度小。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泵系统(1、101、201),其特征在于,
在制冷剂在所述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过热度即排出制冷剂过热度比规定的下限排出过热度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1a、101a、201a)比所述制冷剂回收控制更优先地进行溢出防止控制,在该溢出防止控制中,改变所述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以增大所述出口制冷剂过热度。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泵系统(1、101、201),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1a、101a、201a)进行以下制冷剂排出控制:在所述利用侧膨胀阀(42a、42b、82a、82b)关闭得比规定的制冷剂排出开始开度小的情况下,改变所述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以增大所述出口制冷剂过热度,并且在改变了所述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的状态下,若所述利用侧膨胀阀打开得比规定的制冷剂排出结束开度大,则解除所述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的改变。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泵系统(1、101、201),其特征在于,
在不进行所述制冷剂回收控制及所述制冷剂排出控制时,所述控制部(1a、101a、201a)将所述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设定为0℃~1℃。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泵系统(1、101、201),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所述制冷剂排出控制时,所述控制部(1a、101a、201a)使所述目标出口制冷剂过热度改变为2℃以上。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泵系统(1、101、201),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排出开始开度比所述制冷剂排出结束开度小。
10.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泵系统(1、101、201),其特征在于,
在开始所述加热运转时,所述控制部(1a、101a、201a)将所述热源侧膨胀阀(28)设定为最大开度的30%以下的开度,并将所述利用侧膨胀阀(42a、42b、82a、82b)设定为最大开度的50%以上的开度。
CN201080062520.5A 2010-01-29 2010-01-29 热泵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255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00531 WO2011092742A1 (ja) 2010-01-29 2010-01-29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25599A CN102725599A (zh) 2012-10-10
CN102725599B true CN102725599B (zh) 2014-11-26

Family

ID=44318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2520.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25599B (zh) 2010-01-29 2010-01-29 热泵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950202B2 (zh)
EP (1) EP2416092B1 (zh)
JP (1) JP5312613B2 (zh)
CN (1) CN102725599B (zh)
WO (1) WO20110927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12698B1 (ko) * 2010-11-01 2013-03-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히트 펌프식 급탕장치
KR101203579B1 (ko) 2010-11-05 2012-11-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조 겸용 급탕 장치 및 그 운전방법
GB201102473D0 (en) * 2011-02-11 2011-03-30 Esg Pool Ventilation Ltd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 and related methods
JP5594267B2 (ja) * 2011-09-12 2014-09-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CN103712309A (zh) * 2012-10-04 2014-04-09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冷媒流量控制方法
US20140260380A1 (en) * 2013-03-15 2014-09-18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c. Compressor control for heat transfer system
GB2517216A (en) * 2013-08-16 2015-02-18 Bja Refrigeration Consulting Engineers Ltd Heat recovery system
EP3098531B1 (en) * 2014-01-21 2018-06-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JP6337056B2 (ja) * 2015-10-27 2018-06-06 荏原冷熱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
JP6638446B2 (ja) * 2016-02-10 2020-01-29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装置
EP3370017A1 (en) * 2017-03-03 2018-09-05 Huurre Group Oy Multi-mode refrigeration system
WO2019008667A1 (ja) * 2017-07-04 2019-01-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07990609B (zh) * 2017-11-20 2020-01-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法及冷媒循环系统
CN108168146A (zh) * 2018-02-02 2018-06-15 韩军 一种制冷与热泵机组中排气过热度控制方法
EP3879205A4 (en) * 2018-11-07 2022-08-03 Shinwa Controls Co., Ltd. TEMPERATURE ADJUSTMENT SYSTEM
CN111854204B (zh) * 2019-04-28 2021-08-24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一种冷柜设备、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WO2023228513A1 (ja) * 2022-05-23 2023-11-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制御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6185A (zh) * 2000-07-26 2002-12-1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
EP1591730A1 (en) * 2003-02-07 2005-11-02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nt pipe washing method, air conditioner replacement method, and air conditioner
CN101002059A (zh) * 2004-09-01 2007-07-1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84954B2 (ja) * 1988-12-12 1995-09-1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冷媒滞溜抑制装置
JP3327215B2 (ja) * 1998-07-22 2002-09-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冷媒充填量決定方法
JP3767586B2 (ja) * 2003-08-19 2006-04-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3757967B2 (ja) * 2003-08-25 2006-03-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4459776B2 (ja) * 2004-10-18 2010-04-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及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の室外機
JP4670329B2 (ja) * 2004-11-29 2011-04-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空調装置、冷凍空調装置の運転制御方法、冷凍空調装置の冷媒量制御方法
KR101117249B1 (ko) * 2004-12-06 2012-03-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멀티 에어컨 시스템 및 멀티 에어컨 시스템의 밸브 개도제어방법
JP4124228B2 (ja) 2005-12-16 2008-07-2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125124B2 (ja) * 2007-01-31 2013-01-2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5138292B2 (ja) * 2007-07-04 2013-02-06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042058B2 (ja) * 2008-02-07 2012-10-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用室外機及び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装置
JP5326488B2 (ja) * 2008-02-29 2013-10-3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0007994A (ja) * 2008-06-27 2010-01-14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冷媒量判定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6185A (zh) * 2000-07-26 2002-12-1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
EP1591730A1 (en) * 2003-02-07 2005-11-02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nt pipe washing method, air conditioner replacement method, and air conditioner
CN101002059A (zh) * 2004-09-01 2007-07-1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263885A 2004.09.24 *
JP特开2008-185292A 2008.08.14 *
JP特开2009-14268A 2009.01.2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12613B2 (ja) 2013-10-09
WO2011092742A1 (ja) 2011-08-04
US20120297806A1 (en) 2012-11-29
EP2416092B1 (en) 2015-07-29
JPWO2011092742A1 (ja) 2013-05-23
CN102725599A (zh) 2012-10-10
EP2416092A4 (en) 2012-12-19
EP2416092A1 (en) 2012-02-08
US8950202B2 (en) 2015-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25599B (zh) 热泵系统
CN102326040B (zh) 热泵系统
CN102326039B (zh) 热泵系统
KR101203579B1 (ko) 공조 겸용 급탕 장치 및 그 운전방법
CN102326037B (zh) 热泵系统
KR101155496B1 (ko) 히트펌프식 급탕장치
CN102326038B (zh) 热泵系统
KR101212698B1 (ko) 히트 펌프식 급탕장치
KR101175385B1 (ko) 지열을 이용한 공기조화기
CN102032698B (zh) 冷冻循环装置及温水供暖装置
CN102326028A (zh) 热泵系统
JP2010236817A (ja) 空調給湯複合システム
CN102869929B (zh) 热泵系统
CN102844630A (zh) 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
KR101155497B1 (ko) 히트펌프식 급탕장치
JPWO2006003925A1 (ja) 冷凍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KR20110132393A (ko) 히트 펌프 시스템
CN102326036B (zh) 热泵系统
CN107923680B (zh) 制冷循环装置
EP3040643A1 (en) Heat pump system, and heat pump water heater
CN102725596B (zh) 热泵系统
JP2017146033A (ja) 給水加温システム
JP2015068564A (ja)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及び、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器
JP6433602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101334058B1 (ko) 이원냉동사이클을 이용한 온수생산장치 및 실내난방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26

Termination date: 202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