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11301B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感应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11301B
CN102711301B CN201110398864.XA CN201110398864A CN102711301B CN 102711301 B CN102711301 B CN 102711301B CN 201110398864 A CN201110398864 A CN 201110398864A CN 102711301 B CN102711301 B CN 1027113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change
mentioned
infrared ray
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9886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11301A (zh
Inventor
松尾胜春
木村智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ris Ohyama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Consumer Electronics Holdings Corp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7085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2204314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708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2204315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Consumer Electronics Holdings Corp,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7113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113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113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1130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能够高精度地检测水的沸腾并进行烧水控制。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2)具备:玻璃制顶板(16),用于载放被加热物(35);加热器(48),设置于顶板(16)下方,利用加热线圈对被加热物(35)进行感应加热;红外线传感器(32),检测从顶板(16)及被加热物(35)辐射的红外线;控制部(41),监视红外线传感器(32)的红外线检测值及其变化率,根据该红外线检测值及其变化率控制加热器的火力。控制部(41)根据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进行沸腾检测,并根据该沸腾检测时的红外线检测值和沸腾检测以前的红外线检测值的变化率,计算顶板上的被加热物(35)的负荷量,根据该负荷量控制沸腾检测后的加热器的火力。

Description

感应加热烹调器
本申请基于日本发明专利申请2011-070853和2011-070854(申请日:2010年3月28日),并享受所述在先申请的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所述在先申请,包含所述在先申请的所有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感应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在顶板的下方具备:红外线传感器,检测由被加热物辐射的红外线;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顶板的温度。此外,有一种技术,在顶板的温度较低时,根据红外线传感器的信号和温度传感器计算出加热容器的温度。
但是,根据现有的加热控制技术,存在很难进行烧水控制的问题,即,利用红外线传感器监视容器底面的温度的同时,使水在作为烹调温度的低温的100℃下沸腾,并为了去除例如氯气等而持续加热一段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精度地检测水的沸腾来进行烧水控制或煮饭控制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玻璃制顶板,用于载放被加热物;加热器,设置于顶板的下方,利用加热线圈对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红外线传感器,检测从顶板及被加热物辐射的红外线;以及控制部,监视红外线传感器的红外线检测值及红外线检测值的变化率,根据红外线检测值和红外线检测值的变化率,控制加热器的火力。控制部根据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值进行沸腾检测,并且,根据沸腾检测时的红外线检测值和沸腾检测之前的红外线检测值的变化率,计算上述顶板上的容器被加热物的负荷量,根据该负荷量,控制沸腾检测后的加热器的火力。
根据上述结构的感应加热烹调器,能够高精度地检测水的沸腾以进行烧水控制或煮饭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火力控制装置所进行的感应加热控制的流程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火力控制装置用于加热控制的数据系列的一例的图。
图3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组装在橱柜中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拆下了其顶板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显示部的显示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纵剖侧视图。
图7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功能框图。
图8是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火力控制装置所进行的感应加热控制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火力控制装置在加热控制中使用的数据系列的一例的图。
图10是示出上述火力控制装置在加热控制中使用的数据系列(10)的变化的图表。
图11是一览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由2个温度传感器得到的检测输出的处理例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现有技术的图表,图12(a)是加热烹调器的顶板的下表面、上表面的温度分布的图表,图12(b)、(c)是示出来自顶板的下表面、上表面、煎锅下表面的红外线辐射能量的模式图。
图13是示出现有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顶板的光谱特性的图。
图14是在现有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将锅底板厚度较厚的煎锅和锅底板厚度较薄的煎锅进行加热时的温度变化的图表,图14(a)是火力(电力)变化的图表,图14(b)是示出锅底及顶板下表面的温度变化的图表,图14(c)是示出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输出的变化的图表。
图15是示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对煎锅进行感应加热时的温度分布及电流分布的说明图。
图16是示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干烤煎锅的状态时的顶板下表面温度Tpu和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值V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17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火力控制装置进行的适温检测处理的流程图。
图18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火力控制装置进行的适温检测处理中,在适温检测前后可变的火力设定值数据系列的说明图。
图19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火力控制装置进行的红外线目标温度变更处理的流程图。
图20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设定为根据升温加热时的加热经过时间可变的红外线温度上限值的图表。
图21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铁锅和各种不锈钢锅的每1kW·s的温度上升值和油温度之间关系的图表。
图22(a)是分别向珐琅锅、不锈钢锅中倒入0.5L水并用1.5kW火力烧水时的实际水温和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推移的图表,图22(b)是红外线检测值的时间变化率的推移的图表,图22(c)是时间变化率变化的推移的图表。
图23(a)是分别向珐琅锅、不锈钢锅中倒入1.5L水并用1.5kW火力烧水时的实际水温和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推移的图表,图23(b)是红外线检测值的时间变化率的推移的图表,图23(c)是时间变化率变化的推移的图表。
图2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烧水控制例1的流程图。
图25(a)是分别向珐琅锅、不锈钢锅中倒入0.5L水并用1.5kW火力烧水时的实际水温和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推移的图表,图25(b)是红外线检测值的时间变化率的推移的图表。
图26(a)是分别向珐琅锅、不锈钢锅中倒入1.5L水并用1.5kW火力烧水时的实际水温和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推移的图表,图26(b)是红外线检测值的时间变化率的推移的图表。
图2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烧水控制例2的流程图。
图2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烧水控制例3的流程图。
图29(a)是分别向珐琅锅、不锈钢锅中倒入0.5L水并用1.5kW火力烧水时的实际水温和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推移的图表,图29(b)是红外线检测值的时间变化率的推移的图表,图29(c)是红外线检测值的时间变化率变化的推移的图表。
图30(a)是分别向珐琅锅、不锈钢锅中倒入1.5L水并用1.5kW火力烧水时的实际水温和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推移的图表,图30(b)是红外线检测值的时间变化率的推移的图表,图30(c)是红外线检测值的时间变化率变化的推移的图表。
图3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烧水控制例4的流程图。
图32(a)是示出向第一次烧水后变热的珐琅锅中倒入水并进行第二次烧水时的实际水温和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推移的图表,图32(b)是红外线检测值的时间变化率的推移的图表,图32(c)是红外线检测值的时间变化率变化的推移的图表。
图33(a)是示出将用其他加热器加热的水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器中继续加热来烧水时的实际水温和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推移的图表,图33(b)是红外线检测值的时间变化率的推移的图表,图33(c)是红外线检测值的时间变化率变化的推移的图表。
图3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烧水控制例5的流程图。
图3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烧水控制例6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7,对组装在整体厨房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所应用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3、4所示,加热烹调器2的烹调器主体3以放入橱柜1上设置的开口4中的状态组装。在烹调器主体3的下部,设置了烘烤部5。
如图4所示,烹调器主体3的上表面开口,在内部的前方侧设置2个感应加热线圈8、9来作为加热器,在中央内部,例如设置了由辐射加热器构成的加热器10来作为其他加热器。在烹调器主体3内配设显示电路基板11。在显示电路基板11上安装了由多个加热强度显示用的发光二极管构成的显示器组12A、12B,并且安装了例如由荧光显示管构成的显示器15A、15B。
如图3、图5所示,在烹调器主体3的上表面,以从上方覆盖感应加热线圈8、9及加热器10的方式配置了耐热玻璃制的可透视的顶板16。在顶板16中,在与左右的感应加热线圈8、9及加热器10的上方对应的部位,分别设有圆形的烹调器载放表示部17、18、19。
图5示出从下面所述的显示部放出光,顶板16上的各显示部以浮现的方式进行光显示的状态。在烹调器载放表示部17、18的前侧,在显示器组12A、12B的上方的位置,由形成在涂装膜上的贯通孔构成了烹调条件显示部12AH、12BH。此外,在显示器15A、15B的上方的位置,由贯通孔构成了烹调条件显示部15AH、15BH。通过分别由对应的显示器从下方进行照明显示,如图5所示,隔着可透视的顶板16,能够从其上表面目视各烹调条件显示部12AH、12BH、15AH、15BH。
此外,在顶板16的前缘部(从烹调器主体3向前方鼓出的部分)的下表面,由贯通孔形成了引导输入用显示部20AH~27AH、20BH~27BH。通过来自配置于烹调器主体3内部的未图示的发光体的发光,引导输入用显示部20AH~27AH以浮现的方式进行光显示。在发光体灭灯时,成为从顶板16上表面几乎看不到内部的状态(所谓断电状态)。
右侧的引导输入用显示部20AH~27AH和左侧的引导输入用显示部20BH~27BH分别是基本上相同的结构。此外,关于设在右侧的引导输入用显示部20AH~27AH的下方部及左侧的引导输入用显示部20BH~27BH的下方部的操作部等的结构,也基本相同。因此,下面,对右侧的引导输入用显示部20AH~27AH的下方部的操作部等进行说明。
引导输入用显示部20AH用于加热烹调的开始/断开、引导输入用显示部21AH用于菜单选择、引导输入用显示部22AH用于加热强度或加热时间的增加设定、引导输入用显示部23AH用于该加热强度或加热时间的减少设定、引导输入用显示部24AH~27AH用于加热强度的设定。在引导输入用显示部20AH~27AH的下方设有操作部20AT~27AT,该操作部20AT~27AT通过静电电容的变化来检测出用户用手指进行了接触操作(参照图7)。
如图6所示,在加热烹调器2的冷却管30的内部,配置有屏蔽罩31。屏蔽罩31为截面大体呈L字形的容器,即,从感应加热线圈8的中心部向下方延伸之后,在通风口30a的正下方位置向水平方向(在图6中左方)弯折。在屏蔽罩31的内部,红外线传感器32以受光部(红外线滤光片32a)朝向水平方向(在图6中右方)的状态配置。红外线传感器32由将上述红外线滤光片32a、红外线检测部32b、未图示的信号处理电路以一个整体的方式具备的单元构成。在屏蔽罩31的内部,在与通风口30a的正下方位置对应的部分,配置有聚光反射部33。聚光反射部33构成与红外线传感器32形成一体的单元,配置在屏蔽罩31的内部。
在屏蔽罩31中,在位于聚光反射部33的上方的部分,形成有开口部34。此外,例如从煎锅等烹调器具35放射的红外线通过开口部34后,朝向聚光反射部33。
在顶板16的下表面设置有薄膜36,并构成为红外线或可见光半透过顶板16的状态,该薄膜36是通过溅射法将例如硅等金属系或氮化硅等氮化金属材料等进行成膜而成的。在顶板16的下表面且开口部34贴紧的部分的内部,即红外线传感器32的视场面,没有形成薄膜36,而是形成为透明的红外线透射窗37。由此,从烹调器具35放射的红外线高效地透过红外线透射窗37。
在这种结构中,聚光反射部33将经由顶板16的红外线透射窗37且从烹调器具35放射的红外线向大体水平方向反射,聚光到红外线传感器32(在图6中,参照用虚线表示的光路)上。
但是,若设置这种透明的红外线透射窗37,则通过红外线透射窗37可以看到感应加热烹调器2的内部。在此,在开口部34内部与红外线透射窗37对置的部分,设有红外线透射滤光片38。红外线透射滤光片38由具有比红外线滤光片32a宽的范围的波长透射区域(比图13的波段W宽的范围的波长区域)且不透射可见光的特性的部件构成。即,在从烹调器具35通过聚光反射部33到达红外线传感器32的红外线的光路的途中,双重配置了红外线滤光片。红外线透射滤光片38也可以构成为具有包括波段V和波段W这两个波段的波长透射区域。
在顶板16的下表面,在感应加热线圈8的内周侧以及位于卷绕有感应加热线圈8的部分的上方的部位,配置了例如由热敏电阻等构成的温度传感器39a、39b。温度传感器39a、39b检测顶板16下表面的温度。
图7所示的火力控制装置(控制部)41设在烹调器主体3的内部,由微型计算机构成。从配置在顶板16的下方的操作部20T~27T向火力控制装置41输入操作信号,并且,来自红外线传感器32、温度传感器39(39a、39b)的温度检测信号经由与各传感器对应的检测部32c、39c被输入至火力控制装置41。
火力控制装置41根据这些输入和预先存储的控制程序,控制显示部12H、15H、20H~27H的动作的同时控制变频器42,通过变频器42向感应加热线圈8(及9)供给高频电流进行控制。例如,当用户通过对操作部20T~27T进行操作来选择烹调菜单、设定烹调条件时,控制对应的显示部12H、15H、20H~27H的显示,并且进行对应的加热控制。
在感应加热线圈8上,串联连接了谐振电容43。为了根据烹调器具35的材质进行输出调整,线圈8或电容43可构成为线圈8的卷绕数可变(例如,多级线圈结构)或电容43的容量可变的结构。通过整流电路45将商用交流电源44变换为直流后供给到变频器42,以作为驱动用电源。商用交流电源44还经由未图示的通电控制部,向图7中省略了图示的加热器10供电。
在整流电路45的输入侧和变频器42的输出侧,分别配置了电流互感器46、47。电流互感器46、47的检测信号被提供到火力控制装置4。火力控制装置41对输入到加热烹调器2的输入电流ip和变频器42的输出电流(线圈电流)ic进行检测。感应加热线圈8及9、变频器42、谐振电容43构成加热器48。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温度测量原理进行说明。图12所示的Vpu、Vpt、Vb分别表示来自顶板16的下表面、顶板16的上表面、煎锅下表面的红外线辐射能量。输入到红外线传感器32中的能量Vto成为Vpu+Vpt+Vb。在图12中,能量Vpt、Vb透过顶板16入射到红外线传感器32中,所以成为比来自顶板16的下表面的红外线辐射能量Vpu小的值。此外,成为Vpt>Vb是由于不锈钢(SUS)制的煎锅的辐射率较小。
在图14(a)中,用P1、P2表示对锅底的板厚较厚的(热容量较大)煎锅和锅底的板厚较薄的(热容量较小)的煎锅进行加热时的电力变化。在图14(b)中,用Tb1、Tb2表示同样分别对锅底的板厚较厚的煎锅和板厚较薄的煎锅进行加热时的锅底温度变化,用Tpu1、Tpu2表示顶板16的下表面的温度变化。在图14(c)中,关于同样的加热情形,用Vto1、Vto2表示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输出的变化。
在如煎锅烹调时进行预热的情况等锅底温度急剧上升时,如图12(a)所示,顶板16的上表面的温度急剧上升,但是下表面的温度不上升。其理由是,如上所述,顶板16为玻璃制,因此导热率较差,热容量较大。另一方面,由于煎锅的辐射率较小,所以即使温度上升,所辐射的红外线较少,但是由于顶板16的上表面靠近锅底,所以因导热而温度上升,从顶板16的上表面辐射的红外线也急剧增加。因此,在不考虑通过顶板16的红外线的辐射能量的情况下,温度检测精度变差。
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2(b)、(c)分别与图12(a)的情形(2)、(5)对应,表示图14的时刻t1、t5时的煎锅的锅底温度Tb、顶板16的上表面温度Tpt及下表面温度Tpu、以及与这些温度对应的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值Vb、Vpt、Vpu。假设锅底温度Tb均为250℃。在顶板16的温度较低的图12(b)的情况下,红外线传感器的总检测值Vto成为20mV+4mV+10mV=34mV。但是,由于在现有方式中减去Vpu=10mV,所以检测值成为Vo2=24mV,这相当于检测温度250℃。
另一方面,在顶板16的温度较高的图12(c)的情况下,红外线传感器的总检测值Vto成为20mV+50mV+300mV=370mV。但是,若如现有方式减去Vpu=300mV,则检测值成为Vo5=70mV,这相当于检测温度310℃。因此,会产生60℃的误差。
此外,在红外线传感器的总检测值Vto中,与来自顶板16的下表面的辐射能量对应的Vpu所占的比例非常大。若根据由热敏电阻检测的温度推测与该Vpu相当的值,则该推测自身就不正确。即,在感应加热中,如图15所示,锅底的感应电流的分布状态有偏差,所以温度分布的偏差也较大。于是,顶板16的温度分布的偏差也较大,从而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和热敏电阻所检测的顶板16的下表面的温度不同。并且,由于在顶板16的下表面侧有冷却风在循环,所以顶板16的下表面的温度和热敏电阻检测的温度之间也产生差异。
此外,检测值Vpt随着顶板上表面温度Tpt发生变化,检测值Vb随着锅的辐射率发生变化。因此,若根据双方的误差均较大的Vto-Vpu来检测锅底温度,则检测误差变得非常大。下面,以具体例进行说明。
图16示出干烤煎锅的状态时的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和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值V的关系。检测值Vpu根据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成指数函数地上升。由于检测值Vpt伴随顶板16的上表面温度Tpt的上升而增加,所以检测值Vgo(=Vpu+Vpt)成为在检测值Vpu上追加Vpt的特性。此外,在加热开始初始阶段顶板16的温度较低时,锅底温度Tb也处于高温,所以总检测值Vto成为,基于锅底温度Tb的大体一定的检测值Vb被追加到检测值Vgo上的特性。
开始加热时,按照锅底温度Tb、顶板16的上表面温度Tpt、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的顺序上升。因此,在加热初始阶段,在总检测值Vto中Vb所占的比例变大,但是若经过时间而顶板16的温度上升,则Vgo所占的比例变大。在图12(c)的情形中,总检测值Vto为370mV,在现有方式中,减去与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220℃对应地输出的Vpu=300mV而成为Vo5=70mV。在该情况下,若检测到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为比实际温度低10℃的210℃,则成为Vpu=260mV,成为Vo5=110mV。该值相当于检测温度300℃。即,在现有方式中,若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有10℃的检测误差,则锅底温度Tb的检测误差成为50℃。
此外,在煎锅的锅底被涂装的情况下,来自锅底的辐射热增加,所以若与有光泽的不锈钢制的情况相比,Vb成为大约3倍的60mV左右。于是,在图12(c)的情形中,总检测值Vto成为410mV,若以现有方式减去Vpu=300mV,则成为Vo5=110mV。即,因相当于检测温度300℃,所以锅底温度Tb的检测误差同样成为50℃。
与此相对,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在开始加热而温度上升的期间,根据接近被加热物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的检测输出,来选择设定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并决定遵循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的设定值,该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是根据与来自顶板16的下表面的辐射能量对应的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值Vpu设定的。在通过这种结构,即便被加热物的热容量较小的情况下,也能高精度地控制温度的上升率,可靠防止被加热物处于过度升温状态。
接着,参照图1和图2,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图2示出火力控制装置41在内部的存储器中作为数据表存储保持的、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其中,除了数据系列(10’))的一例。图2的横轴示出用于数据系列(10’)的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的刻度(上轴),以及用于数据系列(1)~(9)的红外线传感器32的输出电压Vto[mV]的刻度(下轴),纵轴是感应加热的火力输出P[kW]。此外,数据系列(1)~(9)表示将从25℃起以25℃为单位上升的下表面温度Tpu作为参数的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的系列。
此时,根据有光泽的不锈钢制锅的锅底温度例如达到250℃时辐射的红外线能量,数据系列(1)~(9)的火力衰减率(直线的倾斜度)被设定为相当于红外线传感器32输出的电压Vb=20mV。此外,数据系列(1)~(9)离散地示出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的粗略的值,但是实际使用的数据为将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进一步细分的数据。
例如,在数据系列(1)中,在下表面温度Tpu=25℃时,若输出电压达到Vto=10mV,则使火力P从初始值3kW降低,当达到输出电压Vto=30mV时,将火力P设定为最低输出的200W。此外,在数据系列(6)中,在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150℃时,当达到输出电压Vto=140mV时,使火力P从初始值3kW降低,当输出电压Vto达到160mV时,将火力P设定为最低输出200W。此外,在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发生变化时,与此对应地动态变更所使用的数据系列。
在这些数据系列中,将数据系列(9)设定为上限。即,当输出电压Vto变得比数据系列(9)大时,火力P按照数据系列(9)的倾斜度减少,当输出电压Vto成为360mV时,火力P(输出)成为0kW。因此,锅底温度Tb不会上升到该值以上,所以数据系列(9)成为上限。
作为该上限值的设定方法,除此之外,例如进一步设定比数据系列(9)更靠右侧的未图示的数据系列,并设定在上述的不锈钢制锅的锅底温度成为250℃时对应的温度下倾斜度成为垂直的数据系列,则该数据系列成为上限。该上限是能够任意设定的,例如,若将与下表面温度Tpu=150℃对应的数据系列(6)的倾斜度设定为垂直,则该数据系列(6)成为上限。
此外,在遵循通常的烹调顺序的情况下,这些数据系列(1)~(9)使用在使煎锅等的烹调器具35的温度上升的期间。所谓“使温度上升的期间”是指,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达到温度上升数据系列的上限值(数据系列(9))为止的期间,例如,关于数据系列(1)~(9)是如下的期间:在煎锅等的烹调器具35的预热、油炸烹调中油成为适温为止的加热、或者在油炸烹调中投入烹调物时降低的油温度的恢复等,需要上升温度时使火力上升而在短时间内使烹调器具35的温度迅速达到目标温度的期间。此外,数据系列(1)~(9)是根据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输出来对火力P进行比例控制所需的数据系列。
此外,数据系列(10’)[温度控制数据]是根据温度传感器39检测的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进行加热烹调时使用的火力数据,成为根据检测输出对火力P进行比例控制所需的数据系列。数据系列(10’)是为了防止烹调器具35的温度过度上升而控制火力的上限值的数据。通过使数据系列(10’)位于数据系列(9)的右侧,具有例如在透明的红外线透射窗37变脏而不能很好地检测到红外线等情况下,防止温度过度上升的功能(过度升温防止功能)。即,通过将数据系列(10’)的火力上限值设定为比数据系列(9)的火力上限值高,能够进行安全的烹调。
图1是示出火力控制装置41进行的感应加热控制的流程图。首先,根据温度传感器39的输出电压,检测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步骤S1)。接着,检测红外线传感器32的输出电压Vto(图2的下侧横轴)(步骤S2)。之后,根据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及红外线传感器32的输出电压Vto,并根据图2所示的数据系列,设定温度上升火力设定值Ps1(步骤S3)。即,根据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选择数据系列(1)~(9)中某一个,在所选择的数据系列上,根据输出电压Vto设定加热火力Ps1。
例如,在检测到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为100℃时,选择图2中的数据系列(4)。之后,当红外线传感器32的输出电压Vto从80mV变成85mV时,根据其变化,基于数据系列(4)的火力设定值Ps1从1.5kW变更为0.8kW。即,如步骤S6所示,当现状的火力P与在步骤S3设定为目标值的火力Ps1相比还有差距时,控制成使现状的火力P与Ps1一致。
此外,在上述的例中,假设了即使红外线传感器32的输出电压Vto发生变化,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也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但是,实际上,输出电压Vto上升时,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也同时上升。因此,实际的火力Ps1在从数据系列(4)中相当于火力1.5kW的数据稍微偏向斜右下方,被设定到位于输出电压Vto(85mV)的延长线上的火力1.5kW~0.8kW之间。
即,在逐渐对烹调器具35进行加热的通常的烹调中,若在初始阶段烹调器具35的温度上升,则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及红外线传感器32的输出电压Vto上升。若参照图2进行说明,则火力设定值Ps1在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较低的数据系列中从火力较大的位置缓慢向火力较小的位置、即向斜右下方移动。此外,若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达到220℃,则火力设定值Ps1沿着被设定为上限值的数据系列(9)下降,以使烹调器具35的温度不会上升到220℃以上。
另一方面,若在对烹调器具35进行加热的过程中向烹调器具35内投入烹调物,则烹调器具35的温度骤然降低。此时,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不发生明显变化,但是红外线传感器32的输出电压Vto骤然减少,所以控制成火力设定值沿着基于温度Tpu的数据系列骤然上升。关于该控制,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接着,判断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图2的上侧横轴)是否为与数据系列(9)对应的220℃以上(步骤S4)。若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为220℃以上,则按照起到烹调器具35的过度升温防止功能的作用的数据系列(10’)进行控制。这与如下情况相对应:通过在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变高时根据数据系列(10’)使火力设定值降低,从而将步骤S5所示的g(Tpu)作为函数来进行比例控制。
该动作与如下情形相对应:通过根据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输出,在数据系列(9)中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超过用于防止过度升温的上限值而升高,从而红外线检测不能够适当发挥功能。在该情况下,利用只将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作为参数的数据系列(10’)控制火力。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在升温加热时进行如下的加热控制。即,进行根据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39的检测温度来校正红外线传感器32的上限温度的控制。即,在图20的图表中,在开始加热时,将上限温度数据的设定值设定为虚线的AD1(在图20中,红外线AD值为300)。之后,随着温度传感器39的检测温度的精度伴随顶板16和烹调器(锅)的温度上升而变高,使红外线温度传感器32的上限温度设定值依次移动到高温侧的虚线AD2(红外线AD值为490)、虚线AD3(红外线AD值为620)上。之后,最终设定为通常加热目标值AD4(红外线AD值为650)。例如,直到温度传感器39所检测的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达到200℃为止,用上限温度AD1进行控制。之后,直到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达到250℃为止,用上限温度AD2进行控制;直到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达到280℃为止,用上限温度AD3进行控制;在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超过280℃时,用通常的加热目标上限值AD4进行控制。通过进行这种升温加热控制,能够可靠防止过度升温加热。
一般来说,根据锅的材质,即使红外线传感器32对目标温度的检测输出相同,有时温度传感器39的检测温度也具有很大差异。若加上相同的累计电力量,则即使是材质不同的锅,实际锅的温度上升也大体相同。但是,温度传感器39的温度检测值具有低于红外线传感器32的温度计测值的倾向。因此,在加上了相同的累计电力量时,将红外线温度检测值校正为使温度传感器39的温度上升与红外线温度检测值大体一致。
因此,进行下面的处理。在加热开始初始的阶段,测定使锅温度上升一定温度幅度所需的累计电力量,根据该累计电力量的大小判断锅的材质,并改变在加热升温控制时使用的控制数据表,进行使目标温度到达时的温度传感器39的检测温度与红外线传感器32的温度计测值一致的处理。关于该升温加热控制,利用图19的流程图进行说明。首先,判断红外线目标温度是否已在此次的升温加热控制中经过了校正(步骤S111)。之后,若已校正完,则朝着校正后的红外线目标温度继续进行升温加热。
若红外线目标温度未经过校正,则接着选择对标准锅的红外线目标温度(上限值)(步骤S112)。之后,判定温度传感器39的检测温度是否从加热开始温度上升了30℃。若从加热开始温度上升了30℃,则开始累计电力,并且判断是否自电力累计开始温度Tst进一步上升了40℃(Tde=Tst+40℃)(步骤S113)。若没有上升40℃,则继续加热。
若判断为温度传感器39的检测温度比电力累计开始温度Tst上升了40℃,则接着计算自电力累计开始温度Tst上升40℃为止的累计电力量(W·秒)(步骤S114)。接着,为了进行对应于锅材质的红外线目标温度的校正,利用下一运算式求出目标温度,并将其重新设定为红外线目标温度(步骤S115)。
目标温度=(标准锅的相应累计电力量/该锅的累计电力量)×标准锅的红外线目标温度
即,在由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39检测的检测温度容易比现实的烹调器具35的温度低的烹调器具35刚开始加热后,通过将红外线目标温度的上限温度设定值变更为较低,从而控制成使温度传感器39和红外线传感器32的温度检测值尽快一致。由此,能够使依赖于作为烹调器具35的锅的锅底弯曲部分、锅的材质、表面状态的红外线辐射率的差异引起的温度检测误差变小。因此,即使使用材质或形状不同的烹调器具,也能够进行所希望的加热控制,能够谋求提高作为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烹调性能。
根据图21的图表,在作为标准锅的铁锅中,每1kW·s的温度上升值为0.6℃。相对于此,在不锈钢锅的情况下,温度上升容易,例如在不锈钢锅1中,表现出0.2℃的温度上升。此外,在不锈钢锅4中,表现出大体0.4℃的温度上升。因此,例如根据温度上升率的差异来可变地设定红外线目标温度的上限值。若将对于铁锅(设定为标准锅)的红外线目标温度的上限值设定为200℃,则在不锈钢锅1的情况下,变更为170℃,在不锈钢锅4的情况下,变更为180℃,在不锈钢锅7的情况下,变更为195℃。
接着,判断锅是否为小锅(步骤S116)。若为小锅,则将加热电力的最大电力缩小到1kW(步骤S117)。若没有判定为小锅,则继续加热控制,以便达到校正后的红外线目标温度。在该小锅判定中,当步骤S114的累计电力量比规定的基准值小很多时,即烹调器具35的热容量较小时,判定为小锅。
通过该小锅判定将加热电力的最大值缩小为1kW,由此能够防止热容量较小的小锅或不锈钢制煎锅的干烤引起的急剧的温度上升。
在对烹调器具35进行加热的过程中向烹调器具35内投入烹调物,从而烹调器具35的温度一下子降低时,控制成使火力设定值沿着基于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的数据系列急剧上升。关于此时的适温检测,参照图17的流程图进行说明。图17的流程图被作为例如在1秒内执行1次的例程来重复。最初,将红外线目标温度变换为红外线目标AD值(步骤S101)。例如,根据图2所示的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和输出电压Vto的对应关系,换算基于该红外线的温度和红外线的输出AD值。但是,由于根据设备的特性而发生变化,所以事先在火力控制装置41中按各设备登记好换算数据。
接着,判断此次的例程中的红外线计测AD值是否相对于红外线目标AD值达到一定范围内、±5以内(步骤S102)。若没有达到该范围内,则将适温通知计数器的计数值Cnt重置为0(步骤S103)。
在步骤S102的判定中,若达到了±5的范围内,接着,判定此次的例程中的红外线计测AD值是否只在前次的红外线计测AD值的±1以内发生了变化(步骤S104)。在此,若红外线计测AD值的变化不在±1的范围内,则将计数值Cnt重置为0(步骤S103)。
若该变化在±1以内,接着将适温通知计数器的计数值Cnt递增1,设为Cnt=Cnt+1(步骤S105)。之后,判定是否成为计数值Cnt≥25(步骤S106)。即,判断红外线计测AD值是否连续25秒相对于红外线目标AD值达到±5以内、且红外线计测AD值的时间变化稳定在±1/sec以内。
在该步骤S106的判定中,若红外线计测AD值还未达到持续25秒稳定的状态,则在保持适温通知计数器的计数值Cnt的状态下,转移到下一次的例程(在步骤S106中,转移到“否”后结束)。
另一方面,在步骤S106的判定中,若成为Cnt≥25,则转移到“是”,通知适温到达检测(步骤S107)。适温通知由显示部显示或者用蜂鸣器通知。
此外,如图18所示,根据适温检测的结果,能够对遵循与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输出对应的温度上升控制表的火力设定值进行变更设定。即,能够将适温检测前的红外线比例控制数据的倾斜度设定为30,较缓且迟钝,在适温检测后将红外线比例控制数据的倾斜度变更为20的较陡且敏感的设定。由此,在到达适温前的升温控制中加强火力,在到达适温后能够进行正确维持设定温度的控制。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火力控制装置41在烹调器具35的温度上升期间,根据温度传感器39的检测输出,设定用于控制加热器48的火力的数据系列(1)~(9),并且,根据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输出(不排除与来自顶板16的下表面的辐射能量对应的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输出Vpu的、整体的检测输出Vto),从数据系列(1)~(9)中决定遵照上述设定的数据系列的火力设定值。因此,在避免减去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输出而使含在该检测输出中的信息不被利用而被排除的情况下,改变根据上述检测输出设定的数据系列(1)~(9)的设定值,所以即使在烹调器具35的热容量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控制温度上升率,能够可靠防止成为过度升温状态的情况。
此外,火力控制装置41还根据温度传感器39的检测输出一并设定用于控制加热器48的火力的数据系列(10’),所以根据烹调器具35的状况和温度传感器39的检测输出来进行比例控制,由此能够提高控制及烹调性能的可靠性。
此外,火力控制装置41将数据系列(9)和数据系列(10’)分别设定为上限值,所以能够利用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输出及温度传感器39的检测输出的双方来发挥过度升温防止功能,能够双重地进行温度监视。特别是,将后者的火力输出上限值设定为比前者的火力输出上限值高,以便在由温度传感器39检测的温度比对应于数据系列(9)的温度Tpu(220℃)高时能够转到数据系列(10’)。由此,在不能由红外线传感器32适当检测到红外线的情况下,也能够作为次优的过度升温防止功能而基于温度传感器39进行控制,所以能够进行更安全的烹调。
此外,将数据系列(1)~(9)设定为分别根据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输出来对火力P进行比例控制的数据,所以例如在进行煎锅烹调时,假设烹调器具35的温度急剧上升的情况下,也能够以高精度实现过度升温防止功能。
此外,即使在煎锅中放油的预热或在炸肉排等少量油中的油炸烹调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油温急剧上升,能够可靠防止过度升温。同时,即使使用锅底的弯曲部分或红外线辐射率不同的锅,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可开始天妇罗烹调的适温通知或煎锅炒菜烹调的预热结束通知。
并且,即使使用材质或形状不同的烹调器具也能够进行所希望的加热控制,能够谋求提高作为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烹调性能。此外,在判定为热容量较小的锅或小锅时缩小加热电力的最大值,能够防止热容量小的小锅或不锈钢制煎锅的干烤引起的急剧的温度上升。
此外,在适温通知控制中,通过根据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输出来变更温度上升控制表的设定值,即使在煎锅中放油的预热或炸肉排等少量油中的油炸烹调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油温度的急剧上升引起的过热,同时针对煎锅烹调或天妇罗烹调材料投入时的温度降低,能够快速恢复火力,谋求达到烹调性能的提高。
[烧水控制例1]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2的烧水控制进行说明。在日本发明专利第4321278号公报公开的现有技术中,以不检测玻璃制的顶板1的辐射为目的,使用光电二极管作为红外线传感器。由于光电二极管的光的检测波长为1μm以下,所以几乎不检测玻璃的辐射。但是,若想要进行沸腾检测,则锅底温度大体上与沸腾温度相等,为100℃左右。在该100℃的温度状态下,1μm以下波长的光的辐射非常少,等于几乎没有。即,100℃的黑体的最大辐射波长λm为7.8μm,在该最大辐射波长λm下的光谱辐射能量Ebλm为93W/μ·m2。但是,100℃的黑体的1μm的光谱辐射能量Ebλ为0.67×10-8W/μ·m2,为Ebλm的100亿分之1以下。另一方面,与玻璃的光谱透过率发生较大变化的2.7μm的光谱辐射能量Ebλ为1.5W/μ·m2,为Ebλm的1.6%。1μm的Ebλ与2.7μm的Ebλ相比,也是1亿分之1以下,极小。在此,光谱辐射能量的单位W/μ·m2的μ为μm。
另一方面,太阳光或白炽灯泡的光因相当于数千度的光谱辐射而包含1μm以下的波长。因此,这些成为干扰光而被光电二极管检测到。因此,即使通过温度检测来进行水等的沸腾检测,也无法进行高精度的温度检测。此外,珐琅锅具有与玻璃大体相同的光谱辐射特性,所以1μm附近的光谱辐射率非常小,因此基于光电二极管的珐琅锅的辐射检测较困难,检测精度变差。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作为红外线传感器32,使用能够检测出包含2.7μm以上的长波长红外线在内的宽范围的红外线的温差电堆等红外线传感器,还检测出玻璃制的顶板16的辐射。
对顶板16的温度检测做出贡献的辐射能量,其能量比太阳光或白炽灯泡的光的干扰光能量多。因此,基于太阳光或灯泡的光的干扰光能量的影响变小。此外,不锈钢制等有光泽的金属辐射率较小,因此辐射能量也小。
但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红外线传感器32还检测来自顶板16的上表面的辐射,该辐射能量也应用于检测温度,所以还能够检测出50~100℃左右的辐射能量,能够进行高精度的沸腾检测。
另一方面,来自玻璃制的顶板16的下表面的辐射或锅的辐射率的不同成为误差要因。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烧水控制中,实施消除这些误差原因产生的检测误差并高精度地进行沸腾检测的温度检测处理。
红外线传感器32配设在玻璃制的顶板16的下部,检测由玻璃制的顶板16及被加热物35辐射的红外线量并输出到火力控制装置41。火力控制装置41检测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和其变化率,控制加热器48的火力。
此时,红外线传感器32的光谱辐射检测特性是如此特性,即与具有在红外线区域辐射率大体为100%的锅底的锅的辐射能量相比,检测出更多的玻璃的辐射能量,火力控制装置41根据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进行沸腾检测,并且,根据沸腾检测时的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和沸腾检测时以前的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的变化率,检测锅的负荷量,根据该负荷量,控制加热器48的火力。
接着,使用图22、23的图表、图24的流程图,对烧水控制例1进行说明。
图22、图23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红外线传感器32的温度检测结果。图22(a)、(b)、(c)分别表示对0.5L的水量进行烧水时的控制结果和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结果、红外线检测值变化率及变化率变化的推移。图23(a)、(b)、(c)分别表示对1.5L的水量进行烧水时的控制结果、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结果、红外线检测值变化率及变化率变化的推移。此外,Ttod、dTtod/dt、d2Ttod/dt2是珐琅锅的参数,Ttos、dTtos/dt、d2Ttos/dt2是不锈钢锅的参数。
观察图22的水量0.5L时的珐琅锅的图表。此外,Tto的后缀中的“d”表示珐琅锅,“s”表示不锈钢(SUS)锅。
若在输入1.5kW下开始加热,则水温tw上升,随着受光的红外线量的增加,检测值Ttod和温度变化率dTtod/dt均上升。此外,在时刻tbc0,检测值Ttod超过预先设定的温度规定值Ts1而上升。温度规定值Ts1是用于确认水被加热而温度上升的情况的设定值。在其前后的时刻(不特别关注该时刻),温度上升率(温度变化率)dTtod/dt大体一定,之后,水温tw进一步上升。在变化率一定的情况下,变化率变化d2Ttod/dt2成为0。
若通过之后的加热,水温tw上升到沸点附近,则在时刻tbc1,红外线检测值Ttod的上升变化趋缓,变化率dTtod/dt降低。通过该检测值变化率的降低,在时刻tbc1,变化率变化d2Ttod/dt2成为负的变化率变化规定值Ts3以下。将该时刻tbc1的变化率dTtod/dt(tbc1)存储为负荷检测温度变化率ΔTwo。
之后,继续加热,若在时刻tba1,变化率dTtod/dt成为接近0的变化率规定值Ts2以下,则进行沸腾检测。之后,在此后的时刻tba2,使输出P减小到输出规定值,继续加热必要时间。
同样,注意图23的水量1.5L时的珐琅锅的图表。若在输入1.5kW下开始加热,则水温tw上升,随着受光的红外线量的增加,检测值Ttod和温度变化率dTtod/dt均上升。因此,在时刻tbd0,检测值Ttod超过预先设定的温度规定值Ts1而上升。在其前后的时刻,温度上升率(温度变化率)dTtod/dt成为大体一定,之后,水温tw还进一步上升。在变化率一定的情况下,变化率变化d2Ttod/dt2成为0。通过之后的加热,若水温tw上升到沸点附近,则在时刻tbd1红外线检测值Ttod的上升变化趋缓,从而变化率dTtod/dt降低。通过该检测值变化率的降低,变化率变化d2Ttod/dt2成为负值,在时刻tbd1成为变化率变化规定值Ts3以下。将该时刻tbd1的变化率dTtod/dt(tbc1)存储为负荷检测温度变化率ΔTwo。
之后也继续加热,在时刻tbb1,低于预先设定的变化率规定值Ts2。在该时刻进行沸腾检测。然后,在之后的时刻tbb2,将输出P缩小到输出规定值,继续加热必要时间。该温度推移在不锈钢锅的情况下也大体同样。
因此,火力控制装置41按照图24的流程图执行烧水控制。
在步骤S200,通过加热开始,开始进行感应加热。此外,在步骤S201,判断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是否超过预先设定的温度规定值Ts1。若没有超过,则转移到“否”而继续加热。此外,若超过,则转移到“是”来判断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是否超过了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的上限值(步骤S203)。若超过,则切换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来继续感应加热。
在步骤S203,若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没有超过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的上限值,则转移到“是”,判断Ttod的变化率变化d2Ttod/dt2是否成为变化率变化规定值Ts3(设定为负值)以下(步骤S205)。在该步骤S205的判定,对温度上升曲线的倾斜度是否为一定,检测值变化率dTtod/dt是否为一定进行判断。在此,若为“否”,则继续感应加热。
若在步骤S205为“是”,则转移到步骤S207。在该步骤S207中,将变化率变化d2Ttod/dt2成为变化率变化规定值Ts3以下的时刻tbc1、tbd1的变化率dTtod/dt存储为负荷检测温度变化率ΔTwo。若水量较少,则温度上升较快,所以变化率的值较大,反过来,若水量较多,则温度上升变慢,变化率的值较小。因此,能够根据这种温度上升率大体一定的期间内的变化率值的大小来推定负荷量的大小。
之后,在步骤S209中,判断温度变化率dTtod/dt是否比预先设定的变化率规定值Ts2低。若在该判定中为“是”,则在该时刻tba1、tbb1进行沸腾检测。在不进行沸腾检测的情况下,继续加热。之后,将该沸腾判定时的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看做100℃的对应值,并存储为Tb(步骤S211)。并且,利用上面的负荷检测温度变化率ΔTwo,用下式求出负荷检测温度变化率校正值ΔTw,并且求出锅的负荷量W(步骤S213,S215)。
ΔTw=100℃·ΔTwo/Tb
W=k·ΔTw(k是常数)
此外,在沸腾检测后,根据该负荷量W,设定感应加热输出,为了去氯气或炖而继续加热(步骤S217,S219)。
如上所述,在仅是烧水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如下控制,即为了所谓去氯气,进行在沸腾检测后缩小火力来维持如5分钟沸腾温度的控制,之后进行发出沸腾警报的控制。此外,在炖煮烹调的情况下,能够在所设定的炖煮维持时间内缩小火力来持续沸腾温度,之后进行发出炖煮结束报警的控制。此外,例如,在维持95℃的情况下,利用成为(95/100)×Tb的Ttod进行火力控制。
根据烧水控制例1,将红外线传感器32的光谱检测特性设为检测玻璃的光谱辐射的一部分的特性,通过检测出锅的辐射及来自顶板16的上表面的辐射,使红外线传感器32的受光能量变大,从而能够容易进行100℃左右的较低温度的检测。
之后,利用沸腾检测时的检测值来校正温度上升时的检测值变化率,由此能够检测负荷量,在炖煮烹调等中,能够将该烹调物沸腾后的火力自动设定为最佳值。此时,利用来自锅底的导热,顶板16的上表面的温度在时间延迟较少的情况下成为与锅底温度大体相同的温度,所以即使在锅底的凹处或材质等、形状或辐射不同的锅中,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负荷检测。此外,通过检测顶板16的辐射,红外线传感器32的辐射能量检测量变多,能够不受太阳光、白炽灯泡光等干扰光的影响而高精度地进行负荷检测。并且,即使因差错而干烧,也能够防止锅的温度过度上升,锅不会受损。
此外,在烧水控制例1中,还能够采用如下的变形例。在步骤S205、S207中,在检测锅的负荷量(水量)的目的下,能够用沸腾检测之前的一定时间单位内的温度变化量,或沸腾检测之前的一定时间单位内的电力量进行检测。此外,在步骤S209,利用变化率变化的值来判断沸腾检测来代替检测值变化量成为规定值以下的判断。
[烧水控制例2]
利用图25、26的图表、图27的流程图,对烧水控制例2进行说明。
图25、26示出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红外线传感器32的温度检测结果。图25(a)、(b)分别示出对0.5L的水量进行烧水时的控制结果、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结果、红外线检测值变化率的推移,图26(a)、(b)分别示出对1.5L的水量进行烧水时的控制结果、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结果和红外线检测值变化率的推移。此外,Ttod、dTtod/dt表示珐琅锅的情况,Ttos、dTtos/dt表示不锈钢锅的情况。此外,Tto的后缀中“d”表示珐琅锅,“s”表示不锈钢锅。
若在输入1.5kW下开始加热,则随着受光的红外线量的增加,检测值变化率逐渐上升,之后以大体一定的变化率上升。之后,若上升到沸点附近,则红外线检测值的变化趋缓,变化率降低,分别在时刻tba1、tbb1,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Ttos的变化率成为预先设定的变化率规定值Ts2以下时,开始沸腾检测,在规定时间后的时刻tba2、tbb2,使输入降低到200W,进行保温。
如图25、26的图表所示,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根据锅底的形状或辐射率而不同。即,在珐琅锅的情况下,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的换算值95℃相当于沸腾温度的100℃,在不锈钢锅的情况下,检测值Ttos的换算值65℃相当于沸腾温度的100℃。因此,例如,在煮面类时等以不会溢出的程度用中火继续加热的情况下,将沸腾检测后的控制温度Tsk设定为,沸腾温度检测时刻的红外线传感器32的温度检测值Tb的95%,即,将Tsk=0.95×Tb设为设定温度。此外,在80℃下保温的情况下,同样将Tsk=0.80×Tb设为设定温度。
如上所示,在沸腾检测时刻tba1、tbb1下的红外线传感器32的温度检测值相当于100℃,所以若以检测值的规定的比例进行沸腾检测后的温度设定,则即使是锅底的凹陷或材质等、形状或辐射不同的锅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温度控制,能够进行不会发生溢出的炖煮烹调或高精度的保温控制等。
图27是上述的烧水控制的流程图。在步骤S221中,通过加热开始而进行开始感应加热。之后,在步骤S223,判断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是否超过预先设定的温度规定值Ts1。若未超过,则转移到“否”,继续加热。若超过,则转移到“是”,判断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是否超过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的上限值(步骤S225)。若超过,则切换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来继续感应加热。
在步骤S225,若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没有超过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的上限值,则转移到“是”,判断变化率dTtod/dt是否成为变化率规定值Ts2以下(步骤S227)。
通过该步骤S227的判定,在一定上升率的温度上升之后,上升率趋缓,变化率dTtod/dt接近0,能够判断为接近沸腾温度。若此处的判断为“否”,则继续感应加热。
若在步骤S227为“是”,则设为沸腾检测,在一定时间后将输出缩小到规定值,例如200W,进行保温。
之后,转移到步骤S229,将沸腾判定时的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改为100℃对应值,并存储为Tb。并且,将沸腾后的控制温度Tsk针对100℃对应的检测值Tb,用Tsk=k·Tb求出。其中,k=目标设定温度/100。之后,以成为该控制温度Tsk的方式控制Ttod(步骤S231~S237)。该温度控制一直持续到有加热结束的输入为止(步骤S239,S241)。
如上所述,在仅仅是烧水的情况下,为了所谓去氯气,在沸腾检测后,缩小火力来进行维持如5分钟沸腾温度的控制,之后能够进行发出沸腾警报的控制。此外,在炖煮烹调的情况下,在所设定的炖煮维持时间内缩小火力来继续沸腾温度,之后能够进行发出炖煮结束警报的控制。例如,在维持95℃的情况下,利用成为Tsk=(95/100)×Tb的Ttod进行火力控制。
根据烧水控制例2,将红外线传感器32的光谱检测特性设为检测出玻璃的光谱辐射的一部分的特性,通过检测出锅的辐射及来自顶板16的上表面的辐射,使红外线传感器32的受光能量变大,能够容易检测出100℃左右的较低的温度。
此外,为了简化控制,也可以不判断Ttod为温度规定值Ts1以下的情况,而是判断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为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1)~(10)的上限值以下、且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变化率为变化率规定值Ts2以下的情况,从而进行沸腾检测。
同样的方法还可应用于Ttos的控制上。
[烧水控制例3]
在烧水控制例3中,其特征在于进行如下控制:在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值的变化率dTtod/dt持续超过变化率第1规定值Ts2′(在本例中,设为Ts2′=控制例2中使用的变化率规定值Ts2。该值能够设定为不同于Ts2的值)比较设定时间Hr如2分钟以上(该时间适当设定)之后,在成为变化率第2规定值Ts2(控制例2中的变化率规定值)以下时,进行沸腾检测。
在刚结束第一次烹调之后,移除锅,为了进行其他第二次烹调,将倒入了冷水的锅放到上面并开始加热,则虽然锅的温度上升,但是顶板16的温度则降低。因此,在刚开始加热之后,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暂时下降,之后上升。在该检测值降低的期间,有时检测值变化率dTtod/dt变小,根据进行单纯的沸腾检测的烧水控制例2,有时不能够正确检测沸腾。此外,在烹调的过程中,与在顶板16变热的状态下将冷的被烹调物或水倒入锅中等烹调条件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同样暂时下降,之后上升,因此,其间变化率有时变小,有可能错误地检测出沸腾。即使加热条件如上所述地发生变化也能够高精度地检测沸腾的例子就是烧水控制例3。
在步骤S251中,通过加热开始而开始进行感应加热。之后,在步骤S253,判断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是否超过了预先设定的温度规定值Ts1。若没有超过,则转移到“否”,继续加热。而若超过,则转移到“是”,判断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是否超过了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的上限值(步骤S255)。若超过,则切换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来继续进行感应加热。
在步骤S255,若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没有超过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的上限值,则转移到“是”,判断变化率dTtod/dt是否为变化率第1规定值Ts2′以上(步骤S257)。
若在该步骤S257为“否”,则能够视为水温tw没有充分加热上升,并继续加热。另一方面,若在步骤S257为“是”,则能够视为水温tw处于上升中,所以计测检测值变化率超过变化率第1规定值Ts2′的继续时间Ht,并且,继续加热(步骤S259)。
若通过该加热的继续,水温tw上升到沸腾温度附近,则其上升率趋缓。此外,检测值变化率dTtod/dt降低。在该变化率降低时,步骤S257的判定转移到“否”,在接着的步骤S261,判定检测值变化率dTtod/dt是否比检测变化率的变化率第2规定值Ts2(与烧水控制例2中的变化率规定值相同的值)小。
通过该步骤S261的判定,在水温上升之后,上升率趋缓,变化率dTtod/dt接近0,能够判断为接近沸腾温度。若此处的判定为“否”,则继续进行感应加热。
若在步骤S261的判定为“是”,则判断变化率第1规定值Ts2′以上的持续时间Ht是否超过了比较设定时间Hr(步骤S263)。若持续时间Ht超过比较设定时间Hr,则判断为在充分的加热上升之后上升率趋缓,进行沸腾检测(在步骤S263中,转移到“是”)。
若在步骤S263检测出沸腾,则转移到步骤S265,将沸腾判定时的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视为100℃对应值,并存储为Tb。并且,针对100℃对应的检测值Tb,用Tsk=k·Tb求出沸腾后的控制温度Tsk(步骤S267)。其中,k=目标设定温度/100。此外,以成为该控制温度Tsk的方式,控制Ttod(步骤S269~S273)。该温度控制一直持续到有加热结束的输入为止(步骤S275,S277)。步骤S265~S277的控制与烧水控制例2的步骤S229~S241同样。
根据烧水控制例3,除了具有烧水控制例2的效果之外,如上所述,如在第一次烹调刚结束后移除锅,并为了进行其他第二次烹调而倒入了冷水的锅放到上面来开始加热,虽然锅的温度上升,但是顶板16的温度则降低的情况,或者,在烹调途中顶板16变热的状态下倒入冷的被烹调物或水等,烹调条件发生了变化的情况那样,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暂时降低之后上升的加热条件下,也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出沸腾。
同样的方法还可应用于Ttos的控制上。
[烧水控制例4]
利用图29、30的图表、图31的流程图,对烧水控制例4进行说明。
烧水控制例4的特征是,使用温差电堆传感器,检测出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Ttos为温度规定值Ts1以上、且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变化率变化d2Ttod/dt2,d2Ttos/dt2为负的变化率变化规定值Ts3以下的情况,并进行沸腾检测,在此,红外线传感器32的光谱辐射检测特性是如此特性,即与具有在红外线区域辐射率大体为100%的锅底的锅的辐射能量相比,检测出更多的玻璃的辐射能量。此外,为了简化控制,可以省略步骤S303的关于是否为温度规定值Ts1以上的判定。
红外线传感器32检测合计了锅35和顶板16的红外线的红外线能量,但是顶板16的温度上升比锅35的温度上升慢。另一方面,锅35的温度上升随着锅35的水量或锅底形状等而发生变化,所以若以规定的变化率检测沸腾,则可能会产生误差。即,若水量较多,锅底凹陷,则沸腾检测有变慢的倾向,若水量变少,锅底平坦,则有沸腾检测变快的倾向。因此,烧水控制例4通过检测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变化率变化d2Ttod/dt2,d2Ttos/dt2成为负的变化率变化规定值Ts3以下的情况,从而检测出沸腾,减少锅的水量或锅底形状等引起的沸腾检测误差,进行高精度的沸腾检测。
此外,在刚结束第一次烹调之后,移除锅,并为了进行其他第二次烹调,将放入了冷水的锅放到上面并开始加热。此时,虽然锅的温度上升,但是顶板的温度则降低。因此,在刚开始加热之后,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暂时下降,之后上升。即使在这种再加热的情况下,变化率变化也不会成为负,所以不会如烧水控制例2那样错误地检测出沸腾。
图29(a)、(b)、(c)分别示出对0.5L水量进行烧水时的控制结果和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结果,图30(a)、(b)、(c)分别示出对1.5L水量进行烧水时的控制结果和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结果。Ttod是珐琅锅中的检测结果,Ttos是不锈钢锅中的检测结果。此外,dTtod/dt是Ttod的变化率,d2Ttod/dt2是Ttod的变化率变化,dTtos/dt是Ttos的变化率,d2Ttos/dt2是Ttos的变化率变化。
若在输入1.5kW下开始加热,则水温tw上升,分别在时刻tbc0、tbd0成为温度规定值Ts1以上。通过之后继续加热,在时刻tbc1、tbd1,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Ttos的变化率变化d2Ttod/dt2、d2Ttos/dt2从0变成负而达到变化率变化规定值Ts3,所以在该时刻进行沸腾检测。在规定时间后的时刻tba2、tbb2,进行使输入降低到200W而保温的控制。
用图31的流程图对烧水控制例4进行说明。在步骤S301中,通过加热开始,开始进行感应加热。之后,在步骤S303,判断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是否超过了预先设定的温度规定值Ts1。若没有超过,则转移到“否”,继续进行加热。而若超过,则转移到“是”,判断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是否超过了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的上限值(步骤S305)。若超过,则切换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后继续进行感应加热。
在步骤S305,若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未超过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的上限值,则转移到“是”,判断变化率变化d2Ttod/dt2是否成为变化率变化规定值Ts3(负值)以下(步骤S307)。
若在该步骤S307为“否”,则能够视为水温tw没有充分加热上升,继续加热。另一方面,若在步骤S307为“是”,则检测出沸腾检测。即,若通过持续加热,水温tw上升到沸腾温度附近,则其上升率趋缓。之后,检测值变化率dTtod/dt降低。若该变化率降低,则变化率变化成为负值。因此,根据该变化率变化d2Ttod/dt2、d2Ttos/dt2成为变化率变化规定值Ts3以下,来判定上升到沸腾温度附近。
若在步骤S307检测出沸腾,则转移到步骤S309,将沸腾判定时的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视为100℃对应值,并存储为Tb。并且,对于100℃对应的检测值Tb,用Tsk=k·Tb求出沸腾后的控制温度Tsk(步骤S311)。其中,k=目标设定温度/100。此外,以成为该控制温度Tsk的方式控制Ttod(步骤S313~S317)。该温度控制一直持续到有加热结束的输入为止(步骤S319,S321)。步骤S309~S321的控制与控制例2的步骤S229~S241相同。此外,为了简化控制,也可以省略步骤S303的温度规定值Ts1以上的判定。
若沸腾,则锅底温度成为大体一定的温度,但是顶板16的上表面的温度则因为来自锅底的辐射和导热而上升,并且,由于存在字顶板16的热容量或向顶板背面的导热,所以顶板16的温度上升比锅慢,在锅通过沸腾而达到一定的温度之后,温度也持续上升。但是,在该时刻,锅的温度大体一定而不会上升,所以顶板16的温度上升的曲线趋缓。
如上所述,若沸腾,则锅的温度上升成为一定,顶板16的温度上升曲线趋缓,结果在沸腾时刻,红外线传感器32的温度检测值Ttod的温度上升曲线趋缓,变化率发生变化。另一方面,锅的温度上升随着锅的水量或锅底形状等而发生变化,所以若根据规定的变化率进行沸腾检测,则发生误差。即,在水量较多的情况下,或者锅底凹陷且锅底离开顶板的情况下,沸腾检测变慢。另一方面,若水量变少,锅底平坦,则沸腾检测变快。
在烧水控制例4中,在沸腾时刻,红外线传感器32的温度检测值的温度上升曲线趋缓,在变化率变化的时刻,即,根据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的d2Ttod/dt2成为负的变化率变化规定值Ts3的情况来进行沸腾检测,所以锅的水量或锅底形状等的沸腾检测误差较少,能够进行高精度的沸腾检测。
此外,根据烧水控制例4,在再加热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高精度的沸腾检测。即,关于图32(a)、(b)、(c)的再加热控制时的检测结果,在刚结束第一次烹调之后,移除锅,为了进行其他第二次烹调,将放入了冷水的锅放到上面并开始加热,则虽然锅的温度上升,但是顶板16的温度则降低。因此,在刚开始加热之后,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暂时下降至低于温度规定值Ts1,之后上升。在该水温低下时,变化率dTtod/dt在重新加热的初始阶段成为变化率规定值Ts2以下。但是,变化率变化d2Ttod/dt2不会成为负。因此,根据在检测到温度规定值Ts1之后,变化率变化d2Ttod/dt2成为负的变化率变化规定值Ts3以下时进行沸腾检测的烧水控制例4,不会错误地检测沸腾,能够高精度地检测沸腾。
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于Ttos的控制。
[烧水控制例5]
烧水控制例5的特征在于,温度检测值变化率变化一旦成为0或负值之后成为正值的情况下,之后,在检测出成为负的变化率变化规定值Ts3以下后检测沸腾。
图33示出将锅用其他热源、例如右侧的感应加热部加热到沸腾前的70℃之后,将该锅转移到左侧的感应加热部,经过短暂时间之后重新加热后的情况的检测例。此时,在用左侧的感应加热部开始加热之后,在短时间内,顶板16的背面的温度降低。因此,在加热开始时刻tst之后,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的变化率变化d2Ttod/dt2成为负,在烧水控制例4的烧水控制的情况下,有时误检测沸腾。这种误检测,也有可能发生在除此之外的加热条件中。即,若在加热的过程中降低火力,或者,在加热过程中追加冷水,则变化率变化d2Ttod/dt2暂时成为负值。另一方面,在如上所述,实际上不沸腾的情况下,变化率变化d2Ttod/dt2在成为负值之后检测值Ttod立即上升,变化率变化d2Ttod/dt2成为正值。
因此,在烧水控制例5中,在温度检测值Ttod的变化率变化d2Ttod/dt2成为0或负值之后,成为正值的情况下,通过不视为沸腾检测,之后在成为负的变化率变化规定值Ts3以下时检测沸腾,由此,在这种加热条件下,正确检测沸腾。
利用图34的流程图,对烧水控制例5进行说明。在步骤S351中,通过加热开始进行感应加热。此外,在步骤S353中,判断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是否超过了预先设定的温度规定值Ts1。若未超过,则转移到“否”,继续加热。而若超过,则转移到“是”,判断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是否未超过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的上限值(步骤S355)。若超过,则切换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来继续进行感应加热。
在步骤S355中,若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未超过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的上限值,则转移到“是”,判断变化率变化d2Ttod/dt2成为0或负值之后成为正值(步骤S357)。
若在该步骤S357中“是”,则继续加热。另一方面,若变化率变化持续为正值,则转移到“否”,进入步骤S359。
在步骤S359中,若上升至沸腾温度附近而检测值变化率dTtod/dt降低,变化率变化d2Ttod/dt2成为变化率变化规定值Ts3以下,则进行沸腾检测。若比规定值Ts3高,则继续加热。
若在步骤S359检测出沸腾,则转移到步骤S361,将沸腾判定时的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视为100℃对应值,并存储为Tb。并且,对于100℃对应的检测值Tb,用Tsk=k·Tb求出沸腾后的控制温度Tsk(步骤S363)。其中,k=目标设定温度/100。之后,以成为该控制温度Tsk的方式,控制Ttod(步骤S365~S369)。该温度控制一直持续到加热结束的输入为止(步骤S371,S373)。步骤S361~S373的控制与烧水控制例2的步骤S229~S241同样。此外,为了简化控制,能够省略步骤S353的对温度规定值Ts1以上的判定。
在烧水控制例5中,除了具有烧水控制例4的效果之外,即使在加热开始时、再次开始加热时、火力设定可变时、加热途中的冷水注水时等,有时温度变化率变化暂时成为负值,也不会误检测沸腾,能够高精度地检测沸腾。
[烧水控制例6]
在图33的图表中,烧水控制例6的特征在于,检测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的变化率变化d2Ttod/dt2为负的变化率变化第1规定值Ts3以下的情况,之后,检测变化率变化第2规定值Ts4以下持续了规定时间Ht以上的情况,并在时刻tbd3检测沸腾。
在烧水控制例6中,在步骤S401,通过开始加热,开始感应加热。之后,在步骤S403,判断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是否超过预先设定的温度规定值Ts1。若没有超过,则转移到“否”,继续加热。若超过,则转移到“是”,判断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是否没有超过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的上限值(步骤S405)。若超过,则切换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继续进行感应加热。
在步骤S405,若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没有超过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的上限值,则转移到“是”,判断变化率变化d2Ttod/dt2成为0或负值之后是否成为正值(步骤S407)。若在成为负值之后成为正值,则转移到“是”,继续加热。另一方面,若负值持续,或正值持续,则转移到“否”,进入步骤S409。
在步骤409中,判断变化率变化d2Ttod/dt2是否成为变化率变化第1规定值Ts3以下。若上升到沸腾温度附近,则温度上升率趋缓,检测值变化率dTtod/dt降低,所以变化率变化成为负值。若变化率变化d2Ttod/dt2比变化率变化第1规定值Ts3大,则转移到“否”,继续加热。另一方面,若变化率变化d2Ttod/dt2成为负的变化率变化第1规定值Ts3以下,则转移到“是”,进入沸腾检测判定的步骤S411。
若水温tw的温度上升顺利,则温度上升率趋缓,在变化率变化d2Ttod/dt2的值成为负的时刻的前后,变化率变化d2Ttod/dt2不会大幅变动。因此,若变化率变化d2Ttod/dt2成为负的变化率变化第1规定值Ts3以下,则在步骤S411,判断变化率变化d2Ttod/dt2为变化率变化第2规定值Ts4以下的持续期间是否成为规定时间Ht,若为“是”,则检测沸腾。
若在步骤S411检测出沸腾,则转移到步骤S413,将沸腾判定时的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值Ttod视为100℃对应值,并存储为Tb。并且,对于100℃对应的检测值Tb,用Tsk=k·Tb求出沸腾后的控制温度Tsk(步骤S415)。其中,k=目标设定温度/100。此外,以成为该控制温度Tsk的方式控制Ttod(步骤S417~S421)。该温度控制一直持续到有加热结束的输入为止(步骤S423,S425)。步骤S413~S425的控制与控制例2的步骤S229~S241相同。此外,为了简化控制,能够省略步骤S403的检测值规定值Ts1以上的判定。
在该烧水控制例6中,除了具有控制例3的効果之外,即时在加热开始时、再次开始加热时、火力设定可变时、加热途中的冷水注水时等,温度变化率变化暂时成为负值的情况下,也不会误检测沸腾,能够高精度地进行沸腾检测。
(第二实施方式)
图8~图11示出第二实施方式,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记来省略说明,下面,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9示出火力控制装置41在内部的存储器中作为数据表来存储保持的预热控制数据系列(其中,数据系列(10)除外)的一例。图9的横轴表示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和红外线传感器32的输出电压Vto的刻度,纵轴是感应加热的火力输出P。此外,数据系列(1)~(9)示出将从25℃起以25℃为单位上升的下表面温度Tpu作为参数的预热控制数据(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的系列。
此时,根据有光泽的不锈钢制锅的锅底温度如达到250℃时辐射的红外线能量,数据系列(1)~(9)的火力衰减率(直线的斜度)被设定为相当于红外线传感器32输出的电压Vb=20mV。此外,数据系列(1)~(9)中,离散地示出下表面温度Tpu的粗略值,但是实际使用的数据是将下表面温度Tpu进一步细分的。
例如,在数据系列(1)中,在下表面温度Tpu=25℃的情况下,若达到输出电压Vto=10mV,则使火力P从初始值3kW降低,当达到输出电压Vto=30mV时,将火力P设定为最低输出的200W。此外,在数据系列(6)中,在下表面温度Tpu=150℃的情况下,若达到输出电压Vto=140mV,则使火力P从初始值3kW降低,若输出电压Vto达到160mV,则将火力P设定为最低输出200W。此外,在预热中,下表面温度Tpu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随之动态地变更所使用的数据系列。
关于位于数据系列(9)的右侧的未图示的数据系列,若下表面温度Tpu在上述的不锈钢制锅的锅底温度成为250℃时所对应的温度下,倾斜度成为垂直,则其数据系列被设定为上限。该上限能够任意设定,例如,若将对应于下表面温度Tpu=150℃的数据系列(6)的倾斜度设定为“0”,则该数据系列(6)成为上限。关于这些数据系列(1)~(9),在遵从通常的烹调顺序时,使用于为了对煎锅等烹调器具35进行预热而使温度上升的期间。此外,数据系列(1)~(9)为,用于根据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输出来对火力P进行比例控制的数据系列。
此外,数据系列(10)“温度控制数据系列”是根据温度传感器39检测的温度Tpu进行加热烹调时使用的火力数据,是根据上述检测输出对火力P进行比例控制的数据系列。此外,图9示出根据用户的烹调设定来改变数据系列(10)时的改变例。即,图9所示的数据系列(10)为一例,实际上根据用户对烹调菜单的设定,选择图10所示的数据系列中的某一个。该图9的数据系列(10)与图10中的数据系列11a对应。
这些大体上分为4个组,数据系列1~3的第1组,例如对应于加热温度为140℃~160℃左右的“软煎蛋”或“热蛋糕”等的烹调。数据系列4~6的第2组,例如对应于加热温度为170℃~190℃的“汉堡包”等的烹调,数据系列7~14的第3组,例如对应于加热温度为200℃~220℃左右的“牛排”等的烹调。此外,数据系列12a~14a的第4组,例如对应于加热温度为220℃~270℃左右的“炒蔬菜”等的烹调。此外,在“油炸”烹调的情况下,加热温度为140℃~200℃左右,所以跨过第1组、第2组的双方。
即,在预热结束后烹调器具35的温度稳定之后进行加热烹调的情况下,主要使用图9的数据系列(10)等,但是若在加热烹调的途中追加投入材料等而烹调器具35的温度暂时降低时,有时返回到使用了图9的数据系列(1)~(9)的控制。此外,这些数据系列(1)~(10)等,不限于作为数据表而预先存储保持的,也可以使用运算式(函数)来计算。
此外,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具备图17、图18所示的适温通知控制功能,在煎锅的温度低下时的再加热时使用。
图8是表示火力控制装置41进行的感应加热控制的流程图。首先,根据温度传感器39的输出电压检测顶板16的下表面温度Tpu(步骤S11),接着,检测出红外线传感器32的输出电压Vto(图9的下侧横轴)(步骤S12)。之后,根据下表面温度Tpu及输出电压Vto,基于图9所示的数据系列设定预热火力Ps1(步骤S13)。即,根据下表面温度Tpu,选择数据系列(1)~(9)中的某一个,并在所选择的数据系列中,根据输出电压Vto设定加热火力Ps1。
接着,根据下表面温度Tpu,基于图9所示的数据系列(10),设定用于进行加热烹调的火力Ps2(步骤S14)。据此,检测出与实际输出的火力P相当的电力值(步骤S15)。之后的步骤S16~S18在预热时和加热时成为相同的控制。即,比较在步骤S15检测到的火力P和预热火力Ps1或加热火力Ps2的大小(步骤S16),若[P<Ps1,Ps2],则增加火力P(步骤S17),若[P>Ps1,Ps2],则减少火力P(步骤S18)。此外,若[P=Ps1,Ps2],则直接返回步骤S1。以如上所述,能够根据图9所示的控制数据系列,进行预热控制和之后的加热控制(如上所述,有时从加热控制转移到预热控制)。
关于上述的作用,参照图9所示的负荷线Ls2、Ls4进行说明。由于随着烹调器具35的温度上升,来自烹调器具35的散热量增加,所以这些负荷线Ls2、Ls4具有朝向右上方的倾斜度。此时的“散热”主要是,例如被从蔬菜等被烹调物夺去热,或者,通过烹调器具35自身的加热(温度上升),或来自烹调器具35的散热等,从烹调器具35的底夺取热而发生。因此,实际的负荷线是按2次曲线发生变化,但是在图9中,近似地用直线示出。
例如,假设进行“炒蔬菜”烹调,则在烹调的初始阶段,在蔬菜中含有很多水分的状态下,负荷线的倾斜度陡峭地竖立,但是随着烹调的进行,蔬菜中所含的水分减少,很难从烹调器具35的底部夺取热。于是,负荷线成为如Ls2所示,并且,若进一步进行烹调,则负荷线如Ls4那样发生变化。此外,火力P是用负荷线和数据系列(1)~(10)之间的交点来决定的。
在负荷线为Ls2的状态下,在达到与数据系列(10)的交点即Ps2之前,若下表面温度Tpu=125℃,则在Ps2′与数据系列(5)交差,所以随着红外线传感器32的输出电压Vto的上升而降低火力P。
另一方面,在负荷线为Ls2的状态下,即时在下表面温度Tpu=150℃时,也不会转移到数据系列(6)。这是因为,作为负荷线为Ls2的延长线和数据系列(6)的交点的火力设定值PA超过作为上限值的数据系列(10),所以火力设定值转移到遵循数据系列(10)的比例控制数据。即,在图9的横轴(上侧),与温度Tpu=150℃对应的数据系列(10)的火力设定值PB成为动作点。
此外,若负荷线为Ls2的状态下到达作为与数据系列(10)之间的交点的Ps2,因数据系列(10)是上限值,所以火力控制转移到数据系列(10),根据图9的横轴(上侧)的下表面温度Tpu,执行遵循数据系列(10)的比例控制。
当负荷线转移到Ls4,上升到下表面温度Tpu=150℃时,在Ps4与数据系列(6)交叉。若从该状态进一步进行烹调,则负荷线的倾斜度变得比Ls4小。另一方面,若向烹调器具35新追加投入蔬菜,则负荷线的倾斜度变成竖立。
若如上所述,负荷线的倾斜度根据烹调的进行状况而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根据与下表面温度Tpu之间的关系,负荷线成为与数据系列(10)交叉的状态时,则仅根据温度传感器39的检测输出即下表面温度Tpu,基于数据系列(10)进行加热控制。即,在图9中,以数据系列(10)作为边界时的右上部区域的数据系列不会用于火力控制,而所有的控制是根据以数据系列(10)作为边界时的左下区域的数据来进行的。
此外,图11在步骤S1取得下表面温度Tpu的情况下,一览示出怎样处理由2个温度传感器39a、39b得到的检测输出。即,根据用户所选择的烹调菜单的种类或烹调的进行状况,改变这些处理。
例如,在烹调菜单为“煎锅烹调”的情况下,在进行预热的期间,采用温度传感器39a、39b的检测输出中的检测温度较低的一方。此外,在预热后,若子菜单为如“牛排”,则采用检测温度较高的一方,若子菜单为如“炸肉排”,则采用检测温度较低的一方。此外,若烹调菜单为“炒蔬菜”,则一贯使用检测温度较高的一方,若为“煎鸡蛋”,则采用多个检测温度的平均值。
即,在“煎锅烹调:牛排”的情况下,一般倒入煎锅中的油量较少,煎锅的温度容易上升。因此,在预热时,按照选择低检测温度的方式,选择设定数据系列(1)~(9)。此外,在预热结束而进行烹调的情况下,反过来按照选择高检测温度的方式,根据数据系列(10)设定控制数据。此外,在“煎锅烹调:炸肉排”的情况下,一般倒入煎锅中的油量较多,煎锅的温度很难上升。因此,在预热时和预热后进行烹调的情况下,均按照选择低检测温度的方式,选择设定数据系列(1)~(9),并且,基于数据系列(10)设定控制数据。
此外,在“炒蔬菜”的情况下,在高温下进行烹调,所以在预热时和预热后进行烹调的情况下,均按照选择高检测温度的方式,进行数据系列(1)~(10)的选择设定。在“煎鸡蛋”的情况下,在较低温下进行烹调,并且,烹调器具35的底面全体被均一地加热的状态为佳,所以采用将2个温度传感器39a、39b的检测输出进行平均的值。
如上所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火力控制装置41在如预热时那样烹调器具35的温度上升期间,根据温度传感器39的检测输出来设定用于控制加热器48的火力的数据系列(1)~(9),并且,根据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输出(不减去排除与来自顶板16下表面的辐射能量对应的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输出的全体红外线输出),从数据系列(1)~(9)中,决定遵照上述设定的数据系列的火力设定值。因此,在避免减去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输出而导致不使用含在该检测输出中的信息而排除掉的情况下,根据上述检测输出改变设定的数据系列(1)~(9)的设定值,所以即使在使烹调器具35的热容量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地控制温度的上升率,能够可靠防止成为过度升温状态。
此外,火力控制装置41根据温度传感器39的检测输出,一并设定用于控制加热器48火力的数据系列(10),所以在预热结束而顶板16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温度较稳定的状态下进行烹调时,通过根据温度传感器39的检测输出来进行比例控制,能够提高控制精度和烹调性能。
此外,在火力控制装置41分别对数据系列(1)~(9)和数据系列(10)设定了上限值的情况下,将前者的火力输出P的上限值设定为后者的上限值以上,所以即使烹调器具35为如有光泽的不锈钢制的情况下,也能够以高精度实现过度升温防止功能。
此外,由于将数据系列(1)~(9)和数据系列(10)设定为,分别根据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输出、温度传感器39的检测输出,对火力P进行比例控制的数据,所以,例如,即使在假设煎锅烹调的预热时烹调器具35的温度急剧上升的情况下,也能够以高精度实现过度升温防止功能。此外,在预热的结束后,即使在顶板16的上表面、下表面的温度较稳定的状态下进行烹调时,也能够根据温度传感器39的检测输出,通过比例控制来提高控制精度、烹调性能。
再者,由于在火力控制装置41中,与烹调条件对应地准备多个数据系列(10),并且根据通过操作部20AT~27AT设定的烹调条件来选择某一个数据系列(10),所以即使在选择了煎锅烹调或油炸烹调等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各个烹调方式来设定用于进行最佳比例控制的数据系列。
此外,火力控制装置41根据采用由温度传感器39a、39b输出的检测结果的平均值或选择了上述检测结果中某一个的检测结果,设定数据系列(1)~(9),并且,根据上述检测结果中表示温度最低、温度最高的检测结果或上述检测结果的平均值的某一个,决定遵循数据系列(10)的控制数据。
即,在感应加热中,如图15所示,在烹调器具35的锅底中流动的感应电流的分布不均匀,所以锅底温度分布也产生不均匀。此外,在锅底的形状有凹凸的情况下,有时温度传感器39的检测结果有偏差。因此,若采用从温度传感器39a、39b输出的检测结果中表示温度最高的检测结果,则从防止过度升温的观点来说,能够控制为安全。此外,若采用上述检测结果中表示温度最高的检测结果,则能够加快基于数据系列的控制数据的变化速度。例如,在如“炒蔬菜”那样用高火力进行烹调的情况下,能够设定更高的火力。此外,若设定上述检测结果的平均值,则适合如“煎鸡蛋”那样加热温度需要精度的控制中。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利用图17、图18所示的适温通知功能,在煎锅中放油的预热或炸肉排等的少量油中的油炸烹调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油温度的急剧上升,能够可靠防止过度升温。同时,即使使用锅底的弯曲部分或红外线辐射率不同的锅,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可开始天妇罗烹调的适温通知或煎锅炒菜烹调的预热结束通知。
此外,在适温通知控制中,通过根据红外线传感器32的检测输出来变更温度上升控制表的设定值,即使在煎锅中放油的预热或炸肉排等的少量油中的油炸烹调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油温度的急剧上升的过热现象,同时,针对煎锅烹调或天妇罗烹调材料投入时的温度降低,快速恢复火力,谋求提高烹调性能。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图20所示的升温加热时,也能够采用根据Tpu的温度上升来将红外线温度上限值依次移动到高温侧的同时进行升温加热的控制。此外,能够采用根据图19、图21所示的锅的弯曲部分或材质的差异来进行红外线温度目标值的校正的控制。
再者,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烧水控制中能够采用图22~图35所示的控制。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控制部41在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1)~(9)中设定上限值(10),并且,在温度传感器39的温度超过了比相当于上限值的温度低一定值的规定值时,不依赖于温度传感器39的检测输出,而是利用遵循红外线传感器32的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10)的上限值的火力设定值进行火力控制。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能够将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沸腾控制功能,烧水控制例1~6中任一个加入到火力控制装置41中,因此,能够进行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高精度的沸腾控制。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非只限定于上述或附图中记载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如下的变形或扩展。例如,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检测输出的处理不限于图11所示的方式,也可以根据个别设计进行适当变更。温度传感器可以设置1个,或者设置3个以上。关于感应加热线圈,也可以设置1个,或者设置3个以上。关于数据系列(10),可根据需要,对每个烹调菜单设置改变例。此外,各数据系列不一定限于进行比例控制的数据,也可以适当进行变更。并且,烹调器具35不限于煎锅,在其他锅等时同样能够应用。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提示的,并不试图限度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和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主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范围中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玻璃制顶板,用于载放被加热物;
加热器,设置于上述顶板的下方,利用加热线圈对上述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
红外线传感器,检测从上述顶板及上述被加热物辐射的红外线;以及
控制部,监视上述红外线传感器的红外线检测值和红外线检测值的变化率,根据该红外线检测值和红外线检测值的变化率,控制上述加热器的火力,
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值、红外线检测值的变化率以及红外线检测值的变化率变化,进行沸腾检测,并且,根据该沸腾检测时之前的红外线检测值的变化率,计算上述顶板上的上述被加热物的负荷量,并根据该负荷量,控制沸腾检测后的上述加热器的火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沸腾检测时之前的规定时间之内的红外线检测值的变化量或规定时间之内的耗电量,计算上述被加热物的负荷量,并根据该被加热物的负荷量,控制上述加热器的火力。
3.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玻璃制顶板,用于载放被加热物;
加热器,设置于上述顶板的下方,利用加热线圈对上述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
温度传感器,检测上述顶板的温度;
红外线传感器,检测从上述顶板及上述被加热物辐射的红外线;以及
控制部,利用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控制上述加热器的火力,该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由上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和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值决定,
上述控制部在根据上述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进行火力控制的温度上升期间,设定上述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的上限值,并且,在检测到上述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值为上述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的上限值以下、上述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值的变化率变化为预先设定的变化率变化规定值以下、且上述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值的变化率为预先设定的变化率规定值以下时,进行沸腾检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在检测到上述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值为预先设定的规定值以上且上述温度上升控制数据系列的上限值以下,上述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值的变化率变化为预先设定的变化率变化规定值以下,并且,上述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值变化率为上述变化率规定值以下时,进行沸腾检测。
5.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玻璃制顶板,用于载放被加热物;
加热器,利用加热线圈对上述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
红外线传感器,设置于上述玻璃制顶板的下部,检测从上述玻璃制顶板及上述被加热物辐射的红外线;以及
控制部,检测上述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值以及该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值的变化率,并控制上述加热器的火力,
上述红外线传感器的光谱辐射检测特性是如下特性:与具有在红外线区域辐射率大体为100%的锅底的上述被加热物的辐射能量相比,检测出更多的上述玻璃制顶板的辐射能量,
上述控制部在检测到上述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值为规定温度以上、且上述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值变化率的变化为预先设定的负的规定值以下时,进行沸腾检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值变化率的变化成为0或负值之后、再成为正值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在之后检测到检测值变化率的变化为上述负的规定值以下时,进行沸腾检测。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检测到上述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值变化率的变化为上述负的规定值以下,并检测出之后第二规定值以下持续了规定时间时,进行沸腾检测。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沸腾检测时刻的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值,决定沸腾检测后的红外线传感器的控制设定温度。
CN201110398864.XA 2011-03-28 2011-12-05 感应加热烹调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113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70853 2011-03-28
JP2011070853A JP2012204314A (ja) 2011-03-28 2011-03-28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1-070854 2011-03-28
JP2011070854A JP2012204315A (ja) 2011-03-28 2011-03-28 誘導加熱調理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11301A CN102711301A (zh) 2012-10-03
CN102711301B true CN102711301B (zh) 2015-07-08

Family

ID=469037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98864.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11301B (zh) 2011-03-28 2011-12-05 感应加热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113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975178T3 (es) 2015-12-02 2024-07-03 Ego Elektro Geraetebau Gmbh Método de funcionamiento de una encimera de cocción por inducción
CN106369639A (zh) * 2016-09-22 2017-02-01 美的智慧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炉灶火力监控方法、设备、系统以及炉灶
CN106618152B (zh) * 2016-12-07 2018-11-06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加热烹饪设备及其煮水沸腾识别方法
CN108966390B (zh) * 2017-05-18 2021-03-23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锅具干烧的方法及装置
CN111096653A (zh) * 2018-10-26 2020-05-05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运行控制方法、装置、烹饪器具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579069B (zh) * 2018-11-21 2020-03-03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洗涤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灶具的防干烧控制方法
CN113568062A (zh) * 2021-06-28 2021-10-29 厦门芯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食物投入节点的检测方法、系统、介质及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01639A (zh) * 2004-01-27 2005-11-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101622905A (zh) * 2007-08-13 2010-01-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101690386A (zh) * 2007-06-21 2010-03-3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烹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55777B2 (ja) * 2009-03-19 2015-01-2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ES2368643B1 (es) * 2009-06-01 2012-10-10 Bsh Electrodomésticos España, S.A. Campo de cocción con un sensor de temperatura.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01639A (zh) * 2004-01-27 2005-11-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101690386A (zh) * 2007-06-21 2010-03-3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101622905A (zh) * 2007-08-13 2010-01-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烹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11301A (zh) 2012-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11301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100466869C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109414127A (zh) 用于烹饪系统的用户界面
US20110180530A1 (en) Cooking device for a cooking container
WO201313423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during induction cooking
CN103098542A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JP5340479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2204314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H08228937A (ja) 調理器及び調理制御方法
JP2008218280A (ja) 加熱機器
CN103650635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JP5380172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3062188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4123108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380171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241575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2204315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8071771A5 (zh)
JP2013254617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6768464B2 (ja) 温度検知装置および加熱調理器
JP2005351490A (ja) ガス調理器
JP5624392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2160303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2178241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3097936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Corp.

Patentee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817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817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Corp.

Patentee after: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Holdings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727

Address after: Miyagi Prefecture in Japan

Patentee after: IRIS OHYAMA Inc.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