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84826B - 通信方法、通信系统及其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通信系统及其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84826B
CN102684826B CN201210033997.1A CN201210033997A CN102684826B CN 102684826 B CN102684826 B CN 102684826B CN 201210033997 A CN201210033997 A CN 201210033997A CN 102684826 B CN102684826 B CN 1026848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bit
data bit
level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3399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84826A (zh
Inventor
广濑佳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848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848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848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848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38Synchronous or start-stop systems, e.g. for Baudot code
    • H04L25/40Transmitting circuits; Receiving circuits
    • H04L25/49Transmitting circuits; Receiving circuits using code conversion at the transmitter; using predistortion; using insertion of idle bits for obtaining a desired frequency spectrum; using three or more amplitude levels ; Baseband coding techniques specific to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38Synchronous or start-stop systems, e.g. for Baudot code
    • H04L25/40Transmitting circuits; Receiving circuits
    • H04L25/49Transmitting circuits; Receiving circuits using code conversion at the transmitter; using predistortion; using insertion of idle bits for obtaining a desired frequency spectrum; using three or more amplitude levels ; Baseband coding techniques specific to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L25/4917Transmitting circuits; Receiving circuits using code conversion at the transmitter; using predistortion; using insertion of idle bits for obtaining a desired frequency spectrum; using three or more amplitude levels ; Baseband coding techniques specific to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multilevel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7/00Conversion of a code where information is represented by a given sequence or number of digits to a code where the same, similar or subset of information is represented by a different sequence or number of dig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仅使用一根信号线就能够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进行双向串行通信,并且能够在第二设备中检测从第一设备发送来的信息的错误的通信方法、通信系统及其设备。具有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模式为从第一设备(11)以第一通信格式将信息连同时钟发送到第二设备(12),所述第二模式为从第二设备以第二通信格式将信息发送到第一设备,第一通信格式中接着开始位具有多个数据位以及多个倒置数据位、以及根据多个数据位生成的校验位以及倒置校验位,第二通信格式中接着开始位具有多个数据位和根据多个数据位生成的校验位。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通信系统及其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双向串行通信的通信方法、通信系统及其设备。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就存在进行双向串行通信的通信系统。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对数据以及时钟进行时分多路复用并通过一根总线线路进行传输,利用连同用于发送/接收判定的总线线路的共两根总线线路从双向相互进行收发。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发送时,闩锁电路与时钟电路的时钟信号同步,通过来自数据输入部的数据H将IN端子的电源电压Vcc输出到开关的接点a,通过数据L使接点a为经电阻R1和R2分压后的分压值,开关根据时钟信号切换为a、b,通过a输出数据,通过b输出时钟信号,经由收发切换开关送出至数据时钟传输线路;在接收时,将由收发切换开关输入到分离电路的信号通过电平判别分离为数据和时钟信号,数据在闩锁整形电路中进行闩锁以及波形整形后输出;在发送时,译码器运算收发判定线路的电平和发送请求输入H,并输出H,将收发切换开关切换到发送侧,使收发判定线路为L,从而对数据和时钟信号进行时分多路复用并通过总线线路进行传输。
而且,提出有如下技术:将信号块分割成分别包括多个段的多个原始子块,与各原始子块相对应地生成多个包括倒置信息的倒置子块,并通过合并多个原始子块和所生成的多个倒置子块,从而将信息块转换为代码快(参照例如专利文献2)其中,所述倒置信息是将分配给各原始子块中所含多个段的每一个的原始信息全部倒置后得到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9524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124960号公报
现有的技术存在如下问题:进行双向串行通信需要数据时钟传输线路和收发判定线路,仅使用一根信号线不能进行双向的串行通信。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以上问题点,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仅使用一根信号线就能够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进行双向串行通信,并且能够在第二设备中检测从第一设备发送来的信息的错误的通信方法、通信系统及其设备。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是通过一根信号线将第一设备(11)和第二设备(12)之间连接,并使用电平互不相同的第一电平和第二电平、以及所述第一电平与第二电平的中间电平进行串行通信的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具有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模式为从所述第一设备(11)以第一通信格式将信息连同时钟发送到所述第二设备(12),所述第二模式为从所述第二设备(12)以第二通信格式将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一设备(11),所述第一通信格式中接着开始位具有多个数据位和多个倒置数据位、以及根据所述多个数据位生成的校验位和倒置校验位,所述第二通信格式中接着开始位具有多个数据位和根据所述多个数据位生成的校验位。
优选所述第一通信格式中交替配置有数据位和倒置数据位。
优选所述第一通信格式中依次配置有所述多个数据位以及所述校验位、固定位、所述多个数据位的一部分以及所述多个数据位的一部分之外数据位的倒置数据位以及所述倒置校验位。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通信方法是通过一根信号线将第一设备(11)和第二设备(12)之间连接,并使用电平互不相同的第一电平和第二电平、以及所述第一电平与第二电平的中间电平进行串行通信的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具有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模式为从所述第一设备(11)以第一通信格式将信息连同时钟发送到所述第二设备(12),所述第二模式为从所述第二设备(12)以第二通信格式将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一设备(11),所述第一通信格式中接着开始位具有多个数据位和多个倒置数据位、以及根据所述多个数据位生成的校验位和倒置校验位,所述第二通信格式中接着开始位具有多个数据位和根据所述多个数据位生成的校验位。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设备是下述通信系统的第一设备,所述通信系统通过一根信号线将第一设备(11)和第二设备(12)之间连接,并使用电平互不相同的第一电平和第二电平、以及所述第一电平与第二电平的中间电平进行串行通信,所述第一设备具有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其中,所述发送单元以第一通信格式将信息连同时钟发送到所述第二设备(12),所述接收单元接收从所述第二设备(12)以第二通信格式发送的信息,所述第一通信格式中接着开始位具有多个数据位和多个倒置数据位、以及根据所述多个数据位生成的校验位和倒置校验位,所述第二通信格式中接着开始位具有多个数据位和根据所述多个数据位生成的校验位。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括弧内的参考符号是为了易于理解而添加的符号,仅为一个例子,并不限于图示的方式。
根据本发明,能够仅使用一根信号线就能够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进行双向串行通信,并且能够在第二设备中检测从第一设备发送来的信息的错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通信系统一个实施方式的模块结构图。
图2是电池监视IC和保护IC的信号输入输出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路结构图。
图3是控制命令发送模式的信号时间图。
图4是命令接收模式的信号时间图。
图5是中断接收模式的信号时间图。
图6是电池监视IC中的状态迁移图。
图7是保护IC的信号输入输出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路结构图。
图8是图7中各部分的信号波形图。
图9是移位寄存器的结构图。
图10是控制命令发送模式下图7中各部分的信号波形图。
图11是状态询问命令接收模式下图7中各部分的信号波形图。
图12是中断接收模式下图7中各部分的信号波形图。
图13是保护IC所执行的信号输出处理的流程图。
图14是信号线中的波形图。
图15是控制命令发送模式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信号格式。
图16是错误检测处理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17是控制命令发送模式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信号格式。
图18是错误检测处理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中:10:二次电池,11:电池监视IC,12:保护IC,21、31:输入输出电路,24、33、42~45:变换器,41:逻辑电路,46、47:“或非”电路,M11~M13:MOS晶体管,R11、R12:电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通信系统的模块结构>
图1表示本发明通信系统一个实施方式的模块结构图。图1中,端子B+、B-之间连接有锂离子电池等二次电池10,端子B+连接在P+上,端子B-经由电阻R4以及MOS晶体管M2、M1连接在P-上,端子P+、P-之间连接有负载或者充电电路。
第一设备即电池监视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11将电阻R4两端电压提供给端子VRSM、VRSF,根据端子VRSM、VRSF的电位差检测二次电池10的充放电电流。另外,二次电池10的电池电压经由保护IC12提供给端子VBAT,电池监视IC11将端子VBAT的电压检测为二次电池10的电压。另外,电池监视IC11对端子VDD提供通过保护IC12稳定后的电源。电池监视IC11内置有微型计算机,通过累计二次电池10的充放电电流来计算电池剩余电量,并且进行二次电池10的过压检测以及充放电的过流检测等,基于该检测结果进行保护IC12的控制。
第二设备即保护IC12使从二次电池10经由电阻R3提供给端子VDD的电压稳定化并从端子VREGOUT提供给电池监视IC11。另外,二次电池10的电池电压经由电阻R1提供给端子VSENSE,将该电池电压分压后从端子VBAT提供给电池监视IC11。另外,保护IC12将端子VSENSE的电压与过充电阈值以及过放电阈值比较,在端子VSENSE电压超出过充电阈值时,看作处于异常状态,使MOS晶体管M1断开(off),在低于过放电阈值时,看作处于异常状态,使MOS晶体管M2断开(off)。与此同时,保护IC12将来自电池监视IC11的控制命令保存在内置的控制用寄存器中,通过依照控制用寄存器的内容切换MOS晶体管M1、M2的接通(on)/断开(off),来进行二次电池10的充放电控制。
电池监视IC11的端子ICOM和保护IC12的端子ICOM通过信号线13连接,电池监视IC11和保护IC12之间进行双向的三值串行通信。
<通信系统的输入输出电路的构成>
图2表示电池监视IC11和保护IC12的信号输入输出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路结构图。图2中,电池监视IC11的端子ICOM上并设有电池监视IC11的输入输出电路21。在输入输出电路21内,电池监视IC11的端子ICOM经由电阻R11与电源VDD连接,并且,经由电阻R12与n沟道MOS晶体管M11的漏极连接,MOS晶体管M11的源极与电源VSS连接。从通信控制电路22向MOS晶体管M11的栅极提供中间电平(middle level)输出信号。
另外,电池监视IC11的端子ICOM与n沟道MOS晶体管M12的漏极连接,MOS晶体管M12的源极与电源VSS连接。从电池监视IC11内的通信控制电路22向MOS晶体管M12的栅极提供低电平输出信号。并且,电池监视IC11的端子ICOM经由变换器(inverter)23与通信控制电路22连接。变换器23具有作为中间电平与低电平的中间电位的第一阈值,在端子ICOM为低电平时向通信控制电路22提供高电平,在端子ICOM为中间电平或者高电平时向通信控制电路22提供低电平。
另外,保护IC12的端子ICOM上并设有输入输出电路31。在输入输出电路31内,保护IC12的端子ICOM与n沟道MOS晶体管M13的漏极连接,MOS晶体管M13的源极与电源VSS连接。从保护IC12内的通信控制电路32向MOS晶体管M13的栅极提供低电平输出信号。
并且,保护IC12的端子ICOM经由变换器33、34与通信控制电路22连接。变换器33具有作为中间电平与低电平的中间电位的第一阈值,在端子ICOM为低电平时向通信控制电路22提供高电平,在端子ICOM为中间电平以上时向通信控制电路22提供低电平。变换器34具有作为高电平与中间电平的中间电位的第二阈值,在端子ICOM为中间电平以下时向通信控制电路22提供高电平,在端子ICOM为高电平时向通信控制电路22提供低电平。
此处,电池监视IC11在从端子ICOM输出高电平的信号时向MOS晶体管M11、M12提供值为0的信号,在从端子ICOM输出低电平的信号时向MOS晶体管M11提供值为0的信号,向MOS晶体管M12提供值为1的信号。另外,电池监视IC11在从端子ICOM输出中间电平的信号时向MOS晶体管M11提供值为1的信号,向MOS晶体管M12提供值为0的信号。
另外,保护IC12在端子ICOM为中间电平期间从端子ICOM输出低电平的信号时向MOS晶体管M13提供值为1的信号。
<控制命令发送模式>
图3表示从电池监视IC11向保护IC12发送控制命令的控制命令发送模式的信号时间图。
首先,如图3(A)所示,电池监视IC11使端子ICOM仅在预定期间τ/2(例如数10μsec)为中间电平(开始位(start bit)),接着使端子ICOM仅在预定期间τ/2为高电平。电池监视IC11以中间电平向保护IC12通知控制命令发送模式,在中间电平以及高电平期间τ内通知1时钟周期。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的斜线部分表示是中间电平和低电平中某一个。
之后,通过使中间电平或者低电平的预定期间和高电平的预定期间反复例如14次来包含时钟,通过图中以(1)~(14)所示的中间电平或者低电平发送14位(bit)的控制命令。对于各个位,使中间电平的值为1,使低电平的值为0。但是,上述14位之中,奇数位(1)、(3)、(5)、(7)、(9)、(11)是控制命令的各位(数据位)的值,偶数位(2)、(4)、(6)、(8)、(10)、(12)是使之前的奇数位(1)、(3)、(5)、(7)、(9)、(11)倒置得到的倒置数据位。而且,奇数位(13)是作为奇数位(1)、(3)、(5)、(7)、(9)、(11)的奇数奇偶校验位的校验位,偶数位(14)是使校验位倒置得到的倒置校验位。即,控制命令实际是包含校验位的7位结构。而且,作为控制命令,具有MOS晶体管M1的接通/断开的控制、MOS晶体管M2的接通/断开的控制等。
然后,在电池监视IC11使端子ICOM为中间电平的时间,保护IC12如图3(B)中(15)所示,使端子ICOM仅在预定期间τ/2为高电平或者低电平,向电池监视IC11通知奇偶校验位(15)。该奇偶校验位(15)是根据接收到的奇数位(1)、(3)、(5)、(7)、(9)、(11)、(13)生成的奇数奇偶校验位的值。此处,在正常接收到控制命令的情况下,使奇偶校验位(15)为低电平,在未能正常接收到的情况下,使奇偶校验位(15)为高电平。由此,信号线13、即电池监视IC11和保护IC12的端子ICOM成为图3(C)所示的信号状态(信号格式)。
<状态询问命令接收模式>
图4中表示从电池监视IC11向保护IC12询问状态并通过电池监视IC11接收从保护IC12发送的状态的命令接收模式的信号时间图。
首先,如图4(A)所示,电池监视IC11使端子ICOM仅在预定期间τ/2为低电平,接着使端子ICOM仅在预定期间τ/2为高电平。电池监视IC11以低电平(开始位)向保护IC12通知状态询问命令接收模式,在中间电平以及高电平期间τ内通知1时钟周期。然后,通过使中间电平的预定期间和高电平的预定期间反复例如14次来发送时钟。
然后,在电池监视IC11使端子ICOM为中间电平的时间,保护IC12以图4(B)中(1)~(14)所示的高电平或者低电平发送14位的状态。对于各个位,使高电平的值为1,使低电平的值为0。但是,上述14位之中,位(1)~(13)是状态的各位(数据位)的值,位(14)是作为位(1)~(13)的奇数奇偶校验位的校验位。即,控制命令实际是包含校验位的14位结构。由此,信号线13、即电池监视IC11和保护IC12的端子ICOM成为图4(C)所示的信号状态(信号格式)。而且,作为状态,具有MOS晶体管M1的接通/断开状态、MOS晶体管M2的接通/断开状态等。
<中断接收模式>
图5中表示从保护IC12对电池监视IC11进行中断并通过电池监视IC11接收从保护IC12发送的状态的中断接收模式的信号时间图。
首先,如图5(B)所示,保护IC12使端子ICOM仅在预定期间τ/2为低电平。保护IC12以低电平(开始位)对电池监视IC11通知处于中断接收模式。
对此,如图5(A)所示,电池监视IC11使端子ICOM仅在预定期间τ/2为低电平,接着使端子ICOM仅在预定期间τ/2为高电平,反复例如14次来发送时钟。
然后,在电池监视IC11使端子ICOM为中间电平的时间,保护IC12以图5(B)中(1)~(14)所示的高电平或者低电平发送14位的状态。对于各个位,使高电平的值为1,使低电平的值为0。但是,上述14位之中,位(1)~(13)是状态的各位(数据位)的值数据,位(14)是作为位(1)~(13)的奇数奇偶校验位的校验位。即,控制命令实际是包含校验位的14位结构。由此,信号线13、即电池监视IC11和保护IC12的端子ICOM成为图5(C)所示的信号状态(信号格式)。
<电池监视IC11的状态迁移图>
图6是电池监视IC中的状态迁移图。图6中,初期状态是0序列。当电池监视IC11中开始控制命令发送模式后,从0序列迁移到T1序列,如果没有问题则以时钟周期依次经由T1序列~TEND序列后返回0序列。
另外,当电池监视IC11中开始状态询问命令接收模式后,从0序列迁移到R1序列,如果没有问题则以时钟周期依次经由R1序列~REND序列后返回0序列。
另外,当电池监视IC11检测到端子ICOM的低电平后,成为中断接收模式,电池监视IC11从0序列迁移到I1序列,从I1序列依次经由I2序列、R3序列~REND序列后返回0序列。
此处,在T1序列、T2序列、R1序列、R2序列之一中,当电池监视IC11检测到端子ICOM的低电平后,迁移到J1序列。这在控制命令发送模式或者状态询问命令接收模式和中断接收模式竞争的情况下发生。
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避免该竞争,将中断接收模式的优先度设定为高于控制命令发送模式或者状态询问命令接收模式。由此,从由于竞争导致的J1序列迁移到I2序列,然后依次经由R3序列~REND序列后返回0序列。
<保护IC的信号输入输出部的构成>
图7表示保护IC12的信号输入输出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路结构图。图7中,对与图2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符号。在图7中,来自保护IC12的端子ICOM的输入信号经由变换器33、34提供给通信控制电路32。
通信控制电路32将从变换器33提供的输入信号的时钟分离,与分离后的时钟同步,在14位的状态中应该进行低电平输出的时间,如图8(A)所示输出高电平期间为τ/2的脉冲信号。该通信控制电路32所输出的脉冲信号通过变换器42、43、44、45提供给“或非(NOR)”电路46,并且提供给“或非(NOR)”电路47。
变换器43、44的连接点通过电容器C1接地,由于上述脉冲信号,电容器C1的电压如图8(B)所示成为倾斜波形。由此,如图8(C)所示,变换器45的输出信号的脉冲宽度被缩小。
“或非”电路46的输出被提供给MOS晶体管M13的栅极,并且被提供给“或非”电路47的输入端子,“或非”电路47的输出被提供给“或非”电路47的输入端子。因此,如图8(D)所示,“或非”电路46的输出的脉冲宽度窄于通信控制电路32的输出脉冲信号。在该“或非”电路46所输出的脉冲信号的高电平期间内,MOS晶体管M13接通,从而端子ICOM如图8(E)所示地与时钟同步成为低电平。也就是说,图8(E)的低电平期间的脉冲宽度窄于通信控制电路32的输出脉冲信号的脉冲宽度(τ/2)。如果保护IC12所输出的图8(E)的低电平期间为τ/2,则会导致电池监视IC11以中间电平输出的时钟的信息全部消失。因此,为了不使上述中间电平的时钟信息全部消失,使图8(E)的低电平期间窄于τ/2。
此处,图7中所示通信控制电路32中设有图9中所示的移位寄存器。移位寄存器由n级的D型触发器100-1~100-n和与各触发器的D端子连接的开关101-1~101-n构成。开关101-1~101-n在端子102被提供例如值为0的信号时与端子103-1~103-n侧连接,从端子103-1~103-n提供的n位的状态通过来自端子105的时钟的输入设置在触发器100-1~100-n中。
然后,端子102的值成为1,开关101-1使触发器100-1的D输入端子与端子104连接,开关101-2~101-n使触发器100-2~100-n的D输入端子与前级的101-1~101-n-1的Q输出端子连接,从而构成移位寄存器。端子105中输入由通信控制电路32从端子ICOM的输入信号分离出的时钟,提供给触发器100-1~100-n的时钟输入端子。通过该时钟的输入,设置在触发器100-1~100-n中的n位的状态依次移位到触发器中,从端子106串行输出。
图10(A)~(E)中表示控制命令发送模式中图7的变换器42输入、电容器C1的电压、变换器45输出、“或非”电路47输出、端子ICOM各自的波形图。此处,保护IC12为了从端子ICOM进行低电平输出而对变换器42提供图10(A)所示的高电平的脉冲P1后,端子ICOM如图10(E)所示地在脉冲P1的期间τ/2的前半部分成为低电平,在之后成为中间电平。
图11(A)~(E)中表示状态询问命令接收模式中图7的变换器42输入、电容器C1的电压、变换器45输出、“或非”电路47输出、端子ICOM各自的波形图。此处,保护IC12为了从端子ICOM进行低电平输出而对变换器42提供图11(A)所示的高电平的脉冲P2~P5后,端子ICOM如图11(E)所示地在脉冲P2~P5的各期间τ/2的前半部分成为低电平,在之后成为中间电平。
图12(A)~(E)中表示中断接收模式中图7的变换器42输入、电容器C1的电压、变换器45输出、“或非”电路47输出、端子ICOM各自的波形图。此处,保护IC12为了从端子ICOM进行低电平输出而对变换器42提供图12(A)所示的高电平的脉冲P6~P9后,端子ICOM如图12(E)所示地在脉冲P6~P9的各期间τ/2的前半部分成为低电平,在之后成为中间电平。
<保护IC的信号输出处理>
图13表示保护IC12所执行的信号输出处理的流程图。图13中,在稳定状态下,通过步骤S1判别保护状态是否发生了变化,即保护状态是否从稳定状态变成了异常状态等。如果保护状态没有发生变化,则通过步骤S2判别是否具有来自端子ICOM的输入信号,如果没有输入信号,则进入步骤S1。
在通过步骤S1判别为保护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在步骤S3中,使第一个脉冲为低电平,从端子ICOM输出,向电池监视IC11通知处于中断接收模式,并进入步骤S2。然后,在步骤S2中具有输入信号的情况下,通过步骤S4判别端子ICOM中第一个脉冲是否为中间电平。
步骤S4中如果第一个脉冲不是中间电平,则处于状态询问命令接收模式或者中断接收模式,因此在步骤S5中识别状态的输出,在步骤S6中对应于时钟发送状态的各个位。接着,通过步骤S7判别是否是从前一次脉冲输入起即使经过了一定期间(例如τ的几倍~几十倍程度)后也不存在下一次脉冲输入。
在超过一定期间不存在下一次脉冲输入的情况下,视为步骤S3中输出的低电平未被电池监视IC11识别而再次进入步骤S3,反复步骤S3的处理。在一定期间内存在下一次脉冲输入的情况下,在步骤S8中计数15个高电平的脉冲,在该期间内完成14位的状态发送,然后返回稳定状态。
另一方面,步骤S4中如果第一个脉冲是中间电平,则处于控制命令发送模式,因此在步骤S9中接收从电池监视IC11发送来的控制命令的各个位并输入。接着,通过步骤S10判别奇数位(1)、(3)、(5)、(7)、(9)、(11)、(13)是否分别与偶数位(2)、(4)、(6)、(8)、(10)、(12)、(14)一致,并且根据奇数位(1)、(3)、(5)、(7)、(9)、(11)运算得到的奇数奇偶校验位与奇数位(13)的校验位是否一致。然后,在一致的情况即奇偶校验吻合的情况下,在步骤S11中从端子ICOM输出高电平,对电池监视IC11通知处于正常接收,返回稳定状态。在不一致的情况即奇偶校验不吻合的情况下,在步骤S12中从端子ICOM输出低电平,对电池监视IC11通知处于接收异常,返回稳定状态。由此,能够使用一根信号线进行双向的串行通信。
而且,在上述的说明中,从电池监视IC11以高电平和中间电平发送时钟并从保护IC12发送低电平的信号来进行双向通信,但是也可以从电池监视IC11以低电平和中间电平发送时钟并从保护IC12发送高电平的信号来进行双向通信。
<噪音混入>
图14中表示信号线13中的波形图。图14中,如果在非通信时混入负极性脉冲的噪音N1,则电池监视IC11错误识别为开始了中断接收模式,保护IC12错误识别为开始了状态询问命令接收模式。由此,电池监视IC11至通信完成为止自动地以一定周期输出时钟,保护IC12对应于上述时钟的中间电平期间进行状态的输出。
设电池监视IC11所输出的第一个中间电平M1与第二个中间电平M2之间再次混入了负极性脉冲的噪音N2。此时,电池监视IC11不会由于该噪音N2在序列间行进。但是,保护IC12错误识别上述噪音N2是从电池监视IC11进行中间电平输出的结果而在序列间行进。这是由于保护IC12在信号线13的电压为第二阈值以下的情况下识别为中间电平,从而与该中间电平同步地进行通信。
电池监视IC11至中断接收模式的通信结束为止输出时钟,然后识别为处于非通信状态。保护IC12比电池监视IC11所输出的时钟的脉冲数多一次地检测了信号线13的中间电平输出,因此在电池监视IC11的第14次中间电平M14的输出后识别为非通信状态,将下一个电池监视IC11所输出的中间电平M15错误识别为控制命令发送模式的开始信号。
设电池监视IC11在进行上述中间电平M15的输出几个时钟后开始了状态询问命令接收模式。此时,保护IC12识别为正处于控制命令发送模式,而不是状态询问命令接收模式。根据这样的现象,可能会对保护IC12的寄存器写入错误的值的控制命令。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执行后述的错误检测处理,防止了对保护IC12的寄存器的错误写入。
控制命令发送模式中的奇偶校验位在保护IC12能够正确接收数据的情况时值总是0。只是在通信过程中由于噪音等的影响进行了错误的接收时值可能会为1,因此在控制命令发送模式下电池监视IC11接收到了值为1的奇偶校验位的情况下,电池监视IC11将其识别为通信时错误。
<错误检测处理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15中表示控制命令发送模式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信号格式。图15对应于图3(C)。图15中将电池监视IC11最初输出的中间电平表示为开始位S,将奇数位(1)表示为数据位D1,将偶数位(2)表示为倒置数据位/D1(/表示倒置),以下也与此相同,将奇数位(11)表示为数据位D6,将偶数位(12)表示为倒置数据位/D6。另外,将奇数位(13)表示为校验位C,将偶数位(14)表示为倒置校验位/C。另外,将保护IC12所输出的奇偶校验位(15)表示为奇偶校验位P。
图16表示保护IC12所执行的错误检测处理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流程图。图16中,在步骤S21中接收位D1并保存在寄存器#1中。在步骤S22中接收位/D1。通过步骤S23判别位/D1的值是否与将保存在寄存器#1中的值倒置得到的值相同,如果相同,则进入步骤S24,如果不相同,则进入步骤S36。
在步骤S24中接收位D2并保存在寄存器#2中。在步骤S25中接收位/D2。通过步骤S26判别位/D2的值是否与将保存在寄存器#2中的值倒置得到的值相同,如果不相同,则进入步骤S36。
在步骤S26中如果相同,则针对位D3~D5和位/D3~/D5也进行与S21~S23同样的处理,如果位D3~D5分别与位/D3~/D5相同,则进入步骤S27,如果不相同,则进入步骤S36。
接着,在步骤S27中接收位D6并保存在寄存器#6中。在步骤S28中接收位/D6。通过步骤S29判别位/D6的值是否与将保存在寄存器#2中的值倒置得到的值相同,如果相同,则进入步骤S30,如果不相同,则进入步骤S36。
在步骤S30中接收位C并保存在寄存器#7中。在步骤S31中接收位/C。通过步骤S32判别位/C的值是否与将保存在寄存器#7中的值倒置得到的值相同,如果相同,则进入步骤S33,如果不相同,则进入步骤S36。接着,通过步骤S33判别保存在寄存器#7中的值是否与保存在寄存器#1~#6中的值的奇数奇偶校验位的值相同,如果相同,则进入步骤S34,如果不相同,则进入步骤S36。
在步骤S34中将保存在寄存器#1~#6中的值转送到保护IC12的控制用寄存器。接着,在步骤35中对应于从电池监视IC11提供的时钟从端子ICOM进行低电平输出后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36中,待机至从电池监视IC11提供的时钟被提供15脉冲为止。接着,在步骤37中不对应于从电池监视IC11提供的时钟从端子ICOM进行低电平输出,而是结束处理。通过这样,能够防止对保护IC12的控制寄存器的错误写入。
但是,在与电池监视IC11开始控制命令发送模式的同时由保护IC12开始了中断接收模式的情况下产生竞争,由于控制命令发送模式与中断接收模式中帧长不同,因此可能在保护IC12识别为处于通信过程中的情况下通信会被中断。这与图14的噪音混入的情况类似。此时,在开始其他通信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保护IC12的控制位写入错误的数据。但是,本实施方式的图3中所示的信号格式中,仅仅在控制命令发送模式下从电池监视IC11输出作为正信号的数据位D1~D6和作为倒置信号的倒置数据位/D1~/D6的对(pair),因此能够在保护IC12侧检测到通信中存在异常,从而不被写入控制用寄存器。
<错误检测处理的第二实施方式>
图17中表示控制命令发送模式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信号格式。图17(A)中,电池监视IC11接着开始位S输出数据位D1~D6,输出作为上述数据位D1~D6的奇数奇偶校验位的校验位C。然后,以值0(低电平)输出固定位0。进一步,再次输出数据D1,输出倒置数据位/D2~/D6,输出作为倒置得到的奇数奇偶校验位的倒置校验位/C。然后,保护IC12输出接收到的上述数据位D1~D6以及作为校验位C的奇数奇偶校验位的校验位P。
而且,也可以取代图17(A)采用变形为如图17(B)所示的构成,即,依次输出数据位D2~D6、C、D1,输出固定位0,然后依次输出数据位D2、倒置数据位/D3~/D6、倒置校验位/C、倒置数据位/D1。
图18表示保护IC12所执行的错误检测处理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流程图。该处理对应于图17(A)中所示的信号格式。图18中,在步骤S41中接收位D1~D6并保存在寄存器#1~#6中。在步骤S42中接收位C并保存在寄存器#1~#6中。进一步,在步骤S43中接收位0并保存在寄存器#8中。在步骤S42中接收接着位0的位D1。
在步骤S45中判别步骤S44中接收到的位D1的值是否与保存在寄存器#1中的值相同,如果相同,则进入步骤S46,如果不相同,则进入步骤S55。
在步骤S46中接收位D/2~D/6。通过步骤S47判别位/D2~/D6各自的值是否与将分别保存在寄存器#2~#6中的值倒置得到的值相同,如果相同,则进入步骤S48,如果不相同,则进入步骤S55。
在步骤S48中接收位/C,通过步骤S49判别位/C的值是否与将保存在寄存器#7中的值倒置得到的值相同,如果相同,则进入步骤S51,如果不相同,则进入步骤S55。
通过步骤S51判别保存在寄存器#7中的值是否与保存在寄存器#1~#6中的值的奇数奇偶校验位的值相同,如果相同,则进入步骤S52,如果不相同,则进入步骤S55。在步骤S52中判别保存在寄存器#8中的值是否为0,如果寄存器#8的值为0,则进入步骤S53,如果不为0,则进入步骤S55。
在步骤S53中将保存在寄存器#1~#6中的值转送到保护IC12的控制用寄存器。接着,在步骤54中对应于从电池监视IC11提供的时钟从端子ICOM进行低电平输出后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55中,待机至从电池监视IC11提供的时钟被提供16脉冲为止。接着,在步骤56中不对应于从电池监视IC11提供的时钟从端子ICOM进行低电平输出,而是结束处理。通过这样,能够防止对保护IC12的寄存器的错误写入。
在图15中所示的信号格式中,在D1~D6为0、1交替图案(pattern)这样的情况下,在电池监视IC11和保护IC12间产生了序列的偏差的情况下,可能存在不能在保护IC12侧检测出序列的偏差的情况。但是,通过使用图17(A)、(B)中所示的信号格式,在电池监视IC11和保护IC12间产生了序列的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在保护IC12侧可靠地检测出错误。

Claims (5)

1.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通过一根信号线将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连接,并使用电平互不相同的第一电平和第二电平、以及所述第一电平与第二电平的中间电平进行串行通信,
该通信系统具有第一模式、第二模式和第三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模式为从所述第一设备以第一通信格式将信息连同时钟发送到所述第二设备,所述第二模式为基于所述第一设备的询问从所述第二设备以第二通信格式将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一设备,
所述第三模式为优先于所述第一模式或者所述第二模式、且所述第二设备中断发送信息的模式,
所述第一通信格式中接着开始位具有多个数据位和多个倒置数据位、以及根据所述多个数据位生成的校验位和倒置校验位,
所述第二通信格式中接着开始位具有多个数据位和根据所述多个数据位生成的校验位,
将所述第三模式的优先度设定为高于所述第一模式或者所述第二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信格式中交替配置有数据位和倒置数据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信格式中依次配置有所述多个数据位以及所述校验位、固定位、所述多个数据位的一部分以及所述多个数据位的一部分之外数据位的倒置数据位以及所述倒置校验位。
4.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一根信号线将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连接,并使用电平互不相同的第一电平和第二电平、以及所述第一电平与第二电平的中间电平进行串行通信,
该通信方法具有第一模式、第二模式和第三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模式为从所述第一设备以第一通信格式将信息连同时钟发送到所述第二设备,所述第二模式为基于所述第一设备的询问从所述第二设备以第二通信格式将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一设备,
所述第三模式为优先于所述第一模式或者所述第二模式、且所述第二设备中断发送信息的模式,
所述第一通信格式中接着开始位具有多个数据位和多个倒置数据位、以及根据所述多个数据位生成的校验位和倒置校验位,
所述第二通信格式中接着开始位具有多个数据位和根据所述多个数据位生成的校验位,
将所述第三模式的优先度设定为高于所述第一模式或者所述第二模式。
5.一种通信系统中的第一设备,所述通信系统通过一根信号线将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连接,并使用电平互不相同的第一电平和第二电平、以及所述第一电平与第二电平的中间电平进行串行通信,所述第一设备的特征在于,
该第一设备具有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其中,所述发送单元以第一通信格式将信息连同时钟发送到所述第二设备,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基于所述第一设备的询问从所述第二设备以第二通信格式发送的信息,
所述第一通信格式中接着开始位具有多个数据位和多个倒置数据位、以及根据所述多个数据位生成的校验位和倒置校验位,
所述第二通信格式中接着开始位具有多个数据位和根据所述多个数据位生成的校验位,
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二设备中断发送信息时,将该中断的优先度设定为高于所述发送单元的发送和所述接收单元的接收。
CN201210033997.1A 2011-02-16 2012-02-15 通信方法、通信系统及其设备 Active CN1026848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30413 2011-02-16
JP2011030413A JP5644570B2 (ja) 2011-02-16 2011-02-16 通信方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デバイ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84826A CN102684826A (zh) 2012-09-19
CN102684826B true CN102684826B (zh) 2016-08-17

Family

ID=46636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33997.1A Active CN102684826B (zh) 2011-02-16 2012-02-15 通信方法、通信系统及其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654870B2 (zh)
JP (1) JP5644570B2 (zh)
KR (1) KR101819710B1 (zh)
CN (1) CN1026848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38303A1 (ja) * 2016-02-08 2017-08-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CN106385304B (zh) * 2016-08-31 2019-10-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6528484A (zh) * 2016-10-28 2017-03-22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一种串行通信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5103998A (zh) * 1985-05-23 1986-12-31 D·A·V·I·D·系统公司 高速数字回路收发两用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9671B2 (ja) * 1975-03-25 1983-06-2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デ−タデンソウアヤマリケンシユツホウシキ
JPS57123750A (en) * 1981-01-23 1982-08-02 Hitachi Ltd Signal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
JPS57135538A (en) * 1981-02-14 1982-08-21 Omron Tateisi Electronics Co Series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JP2502491B2 (ja) * 1983-09-16 1996-05-2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通信処理回路
JP2500801B2 (ja) * 1983-09-21 1996-05-2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端末処理装置
JP2548693B2 (ja) * 1985-03-13 1996-10-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リアルデータ通信方式および装置
JPS61253941A (ja) * 1985-05-07 1986-11-11 Japanese National Railways<Jnr> 1対n時分割フエイルセイフ伝送方法
JPH04255141A (ja) * 1991-02-06 1992-09-10 Yamatake Honeywell Co Ltd データ伝送方法
US5548711A (en) * 1993-08-26 1996-08-20 Emc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ult tolerant fast writes through buffer dumping
JPH0795248A (ja) 1993-09-20 1995-04-07 Fujitsu General Ltd 時分割データ通信方式
JPH07264250A (ja) * 1994-03-17 1995-10-13 Nissan Motor Co Ltd シリアルデータ伝送装置
DE19651126A1 (de) * 1996-12-09 1998-06-18 Siemens Audiologische Technik Serielles, bidirektionales Datenübermittlungsverfahren
JP3578645B2 (ja) 1998-10-19 2004-10-2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変換方法、復調方法、変換装置、及び復調装置
US6987461B2 (en) * 2001-02-13 2006-01-17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dressing optical emanations from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JP2002252660A (ja) * 2001-02-22 2002-09-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シリアルデータ通信装置及び通信エラー検出方法
JP2010258985A (ja) * 2009-04-28 2010-11-11 Sony Corp 信号処理装置、及び誤り訂正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5103998A (zh) * 1985-05-23 1986-12-31 D·A·V·I·D·系统公司 高速数字回路收发两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20094438A (ko) 2012-08-24
US20120207230A1 (en) 2012-08-16
JP2012169953A (ja) 2012-09-06
US8654870B2 (en) 2014-02-18
JP5644570B2 (ja) 2014-12-24
KR101819710B1 (ko) 2018-02-28
CN102684826A (zh) 2012-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70179543A1 (en) Battery pack with locally controlled disconnect safeguards
US7564217B2 (en) Battery pack manager and method of detecting a line cut
CN101714649B (zh) 电池部件以及使用了该电池部件的电池系统
TWI672889B (zh) 控制裝置、蓄電裝置、蓄電系統以及記錄媒體
US20090267565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ell equalization with charging sources and shunt regulators
JP5497421B2 (ja) 多直列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情報伝達システム
US20160380442A1 (en)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secondary protection signal and diagnosis signal using a small number of insulation elements
CN104842798B (zh) 动力电池继电器断开过程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3109197A (zh) 组装电池的半导体保护装置、包括半导体保护装置的电池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02684826B (zh) 通信方法、通信系统及其设备
CN102638338A (zh) 通信系统及其设备
CN111693901A (zh) 一种用于多节锂电池保护芯片的断线检测系统
CN105277902A (zh) 电池异常状态检测电路以及电池异常状态检测系统
CN110994744A (zh) 一种多电池充放电控制装置和系统
EP2216873B1 (en) Battery state monitoring circuit and battery device
CN211830247U (zh) 一种多电池充放电控制装置和系统
KR101434093B1 (ko) 2차 전지의 보호용 반도체 장치
KR102035682B1 (ko) 배터리 팩의 직병렬 동작 제어 장치
CN116526620A (zh) 一种储能系统及其主动均衡系统
JP6005445B2 (ja) 電池システム監視装置
EP3961852A1 (en) Battery protection circuit and batter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2016178748A (ja) 組電池の制御装置
JP2010243156A (ja) 組電池の状態監視装置
JP2015184178A (ja) 電池監視装置
CN115622212B (zh) 充放电管理电路和具有其的芯片、设备和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