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67202B - 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 - Google Patents

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67202B
CN102667202B CN201080053480.8A CN201080053480A CN102667202B CN 102667202 B CN102667202 B CN 102667202B CN 201080053480 A CN201080053480 A CN 201080053480A CN 102667202 B CN102667202 B CN 1026672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nter
rail slot
ball
component
inner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5348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67202A (zh
Inventor
曾根启助
大场浩量
吉田和彦
伊藤洁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T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N Corp filed Critical NT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6672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672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672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6720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16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 F16D3/20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 F16D3/22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balls, rollers, or the like, guided in grooves or socket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 F16D3/223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balls, rollers, or the like, guided in grooves or socket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guided in groove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 F16D3/2237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balls, rollers, or the like, guided in grooves or socket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guided in groove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where the grooves are composed of radii and adjoining straight lines, i.e. undercut free [UF] type joi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16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 F16D3/20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 F16D3/22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balls, rollers, or the like, guided in grooves or socket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 F16D3/223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balls, rollers, or the like, guided in grooves or socket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guided in groove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 F16D3/224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balls, rollers, or the like, guided in grooves or socket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guided in groove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the groove centre-lines in each coupling part lying on a sphere
    • F16D3/2245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balls, rollers, or the like, guided in grooves or socket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guided in groove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the groove centre-lines in each coupling part lying on a sphere where the groove centres are offset from the joint cent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16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 F16D3/20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 F16D3/22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balls, rollers, or the like, guided in grooves or socket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 F16D3/223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balls, rollers, or the like, guided in grooves or socket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guided in groove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 F16D2003/22309Details of groo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250/00Manufacturing; Assembly
    • F16D2250/0038Surface treatment
    • F16D2250/0053Harde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Linear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确保低动作角时的耐久性且实现高动作角下的转矩容量提高的利用(8)个滚珠的免根切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在轨道槽(32)的中心与滚珠(37)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Rt、轨道槽(32)的中心与接头中心面(P)之间的轴向距离为F时,F与Rt的比R1为0.061≤R1≤0.087。在轨道槽(32)的中心到接头中心轴线(X)的距离即半径方向偏置量为fr时,fr与Rt的比R3为0.07≤R3≤0.19。在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底面上形成有硬化层,在Hv513下的有效硬化层深度为Di、滚珠的直径为d时,所述硬化层的有效硬化层深度比Di/d至少为0.111以上。

Description

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尤其涉及仅允许连结的驱动侧与从动侧的两轴间的角度变位的类型,即在机动车和各种产业设备的动力传递系统中使用的具备八个转矩传递滚珠的免根切(undercut free)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
背景技术
在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中包括球笼型(BJ)(例如专利文献1)、免根切型(UJ)等。
如图17所示,球笼式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具备:在内球面1上沿着轴向在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轨道槽2的外侧接头构件3;在外球面4上沿着轴向在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与外侧接头构件3的轨道槽2成对的多个轨道槽5的内侧接头构件6;夹在外侧接头构件3的轨道槽2与内侧接头构件6的轨道槽5之间来传递转矩的多个滚珠7;夹在外侧接头构件3的内球面1与内侧接头构件6的外球面4之间而保持滚珠7的保持架8。在保持架8上沿周向配设多个收容有滚珠7的窗部9。
保持架8分别与外侧接头构件3的内球面及内侧接头构件6的外球面进行球面接触。外侧接头构件3和内侧接头构件6的轨道槽2、5的滚珠中心轨迹线的曲率中心(O2、O1)相对于接头中心Oj分别位于对称的位置。换言之,曲率中心O1与曲率中心O2从接头中心Oj彼此向反方向等距离地沿轴向偏置。即,使外侧接头构件3的轨道槽2从接头中心Oj沿着接头中心轴线X向接头开口侧偏置规定距离,使内侧接头构件6的轨道槽5从接头中心Oj沿着接头中心轴线X向接头里部侧偏置规定距离。在此,接头中心轴线X是在接头的动作角为0°的状态下包括外侧接头构件3的轴线和内侧接头构件6的轴线的直线,接头中心面是包括转矩传递滚珠7的中心且与接头中心轴线正交的平面,接头中心Oj是接头中心面与接头中心轴线的交点。
因此,由外侧接头构件3的轨道槽2和内侧接头构件6的轨道槽5形成的转矩传递滚珠轨道呈从轴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逐渐扩大的楔形状。各滚珠7收容在该楔状的转矩传递滚珠轨道内,在外侧接头构件3与内侧接头构件6之间传递转矩。为了将所有的滚珠7保持在接头平面(与动作角的二等分线垂直的平面)上而装入保持架8。
此外,在球笼式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中,长年使用具备六个转矩传递滚珠的构造物作为技术标准,且在性能·可靠性等方面得到了很多使用者的支持,但本申请人开发出如下的球笼式接头,即,确保与作为该技术标准的六个滚珠的球笼式接头同等以上的强度、载荷容量及耐久性,且实现了高效率及彻底的轻量化·紧凑化的八个滚珠的球笼式接头,并提出了方案(例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
接下来,如图18所示,UJ型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具备:在内径面11上沿着轴向在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轨道槽12的外侧接头构件13;在外径面14上沿着轴向在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与外侧接头构件13的轨道槽12成对的多个轨道槽15的内侧接头构件16;夹在外侧接头构件13的轨道槽12与内侧接头构件16的轨道槽15之间而传递转矩的多个滚珠17;夹在外侧接头构件13的内径面11与内侧接头构件16的外径面14之间而保持滚珠17的保持架18。在保持架18上沿周向配设多个收容有滚珠17的窗部19。
在这种情况下,外侧接头构件13的轨道槽12由轨道槽滚珠中心轨迹线成为圆弧部的里侧轨道槽12a和轨道槽滚珠中心轨迹线成为与外侧接头构件轴线平行的直线部的开口侧轨道槽12b构成。在里侧轨道槽12a中,其曲率中心O2从接头中心Oj沿轴向向外侧接头构件13的开口侧偏移。此外,内侧接头构件16的轨道槽15由轨道槽滚珠中心轨迹线成为与内侧接头构件轴线平行的直线部的里侧轨道槽15a和轨道槽滚珠中心轨迹线成为圆弧部的开口侧轨道槽15b构成。开口侧轨道槽15b的曲率中心O1被设置成从接头中心Oj沿轴向朝向外侧接头构件13的里侧轨道槽12a的曲率中心O2的相反侧的里侧偏移等距离F。
如此,相对于使整个区域形成为圆弧形状的球笼式而言,UJ型的外侧接头构件13的轨道形状形成为开口侧呈直线形状的免根切型。因此,与BJ型相比,在开口部处滚珠位置位于外径侧,因此轴(嵌入于内侧接头构件的轴)与外侧接头构件13的轨道槽12的干涉角变大,UJ型比BJ型能够取到更大的动作角。此外,由于UJ型的外侧接头构件13的轨道形状在开口侧形成为直线形状,因此滚珠17的半径方向的移动量向外径侧方向变大,相应地用于保持滚珠17的保持架18的外径也变大。由此,外侧接头构件13的内球面直径变大。
然而,对于UJ型而言,通过加大外侧接头构件13的内径面(内球面),且外侧接头构件13的圆弧轨道槽向开口侧偏置,从而里侧的轨道深度变浅。因此,当如所述那样加大外侧接头构件13的内球面时,里侧轨道槽深度变得更加浅。在此,轨道深度表现为:在旋转状态下进行连接头内部力解析,从一次旋转中在轨道内沿轴向及接触角方向移动的滚珠的接触椭圆最接近球面的位置处的滚珠接触点到球面的距离。
此外,从保持架8、18对滚珠7、17的保持和轨道深度的确保方面考虑,在相同尺寸下,UJ型与球笼式相比滚珠直径大,并且滚珠的节圆PCD、以及外侧接头构件外径也形成得大。
在图18所示的UJ型中,形成为可有效确保外侧接头构件里侧轨道深度的保持架偏置形状。即,相对于接头中心Oj,保持架18的外球面18a的中心O4向轴向开口侧偏置fc,保持架18的内球面18b的中心O3向轴向里侧偏置fc。将这样的保持架偏置型称为轨道方向保持架偏置。
近年来,提出了与六个滚珠型相比外径更紧凑化的八个滚珠的UJ型接头的方案(专利文献1)。八个滚珠的UJ型接头形成有比六个滚珠的直径小的滚珠直径,因此,无论滚珠的大小、个数如何,为了确保与由PCR(将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圆弧中心或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圆弧中心与滚珠的中心连结的线段的长度)和偏置量确定的所述的半径方向移动量相当的保持架的半径方向尺寸(厚度)而将偏置量设定得小,并且如图14所示,采用保持架偏置的结构。
并且,为了在这种八个UJ型中进一步实现紧凑化,高角时的强度、耐久性的提高成为重要的课题。
此外,以往公开了下述技术,即,在六个滚珠的球笼式中,将轨道槽的中心偏置到从接头中心轴线相对于该轨道槽向半径方向相反侧离开的位置(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及专利文献4)。
在专利文献2中,由以接头中心为中心的开口侧第一引导槽和以从接头中心向半径方向相反侧偏置的点为中心的里侧第二引导槽来形成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此外,由以从接头中心沿着接头中心轴线向里侧偏置的点为中心的里侧第二轨道槽和以从该里侧第二引导槽的中心进一步向半径方向相反侧偏置的点为中心的开口侧第二引导槽来形成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
通过构成这样的结构,外侧接头构件的里侧第一引导槽的槽深度变大,此外,由于在内侧接头构件的开口侧第二引导槽的部分处内侧接头构件的壁厚变大,因此在接头取到高动作角时,可消除滚珠越上外侧接头构件的里侧第一引导槽而造成该槽的边缘部分欠缺的情况,此外,还消除了来自滚珠的载荷导致内侧接头构件损伤的情况。
在专利文献3中,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和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分别从直径方向面(接头中心面)朝向轴向两侧等距离地分离,并且偏置到从接头中心轴线向半径方向相反侧离开规定量的位置。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使接头取到最大动作角且滚珠极其接近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入口缘部的状态下的、滚珠与轨道槽的接触力减小,从而防止轨道槽的入口缘部的损伤。
在专利文献4中,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及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槽中心线的曲率中心向接头中心面的两侧偏心,且设定成在包括槽中心线和轴心的平面上处于越过该轴心的相反侧。由此,能够增大接头角的最大允许角度,无需加大外侧接头构件的外径就可以确保强度。
此外,以往具有下述技术,即能够在不对行驶特性等造成影响的情况下增大最大弯曲角度(专利文献5)。即,在专利文献5中,将行驶路的基底与接头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设定为如下方式,即,从取到最大值的点出发,轨迹曲线的切线与接头旋转轴线之间的交叉角单调增加。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3177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4-22892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2002-54139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8-128454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昭59-106724号公报
在球笼式的等速万向接头中,若减小轨道槽的中心的轴向偏置量(轨道槽的中心与接头中心面的轴向距离),或者设定半径方向偏置量(轨道槽的中心与接头中心轴线的半径方向距离),则会发现接头旋转中的轨道负载(作用在转矩传递滚珠与轨道槽的接触部的负载)的峰值上升的倾向。在专利文献2、3中,对于六个滚珠的球笼式接头而言,相对于对轨道槽的中心设置了半径方向偏置,但这是考虑了防止最大动作角或其附近的高动作角域中的轨道槽侧壁部分的损伤而设计的结构,但根本没有考虑确保低动作角域及中动作角域中的耐久性的课题。
尤其是,在所述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4所述的结构中均为六个滚珠,并且轨道槽由单一的圆弧部构成。此外,在专利文献5中为六个滚珠,并且不具有轨道槽的直线部。因此,在利用八个滚珠的UJ型的等速万向接头中,以往不存在能够确保低动作角时的耐久性并且能够使高动作角下的转矩容量提高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确保低动作角时的耐久性并且能够实现高动作角下的转矩容量的提高的利用八个滚珠的免根切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
本发明的第一等速万向接头具备:在内径面上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八条轨道槽的外侧接头构件;在外径面上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八条轨道槽的内侧接头构件;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和与其对应的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协作而形成的八条转矩传递滚珠轨道;分别配置在该转矩传递滚珠轨道中的八个转矩传递滚珠;具有保持转矩传递滚珠的凹陷部的保持架,所述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是在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底面及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底面上具有曲线部和直线部的免根切式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在所述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中,在接头的动作角为0°的状态下,当以包括所述外侧接头构件的轴线和所述内侧构件的轴线的直线作为接头中心轴线,且以包括所述转矩传递滚珠的中心且与所述接头中心轴线正交的平面作为接头中心面时,所述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和所述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分别从所述接头中心面向轴向两侧分离,并且偏置到从所述接头中心轴线相对于所述轨道槽向半径方向相反侧离开的位置,且所述保持架的外球面中心与保持架的内球面中心一致,在所述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或所述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与所述转矩传递滚珠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Rt、所述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或所述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与所述接头中心面之间的轴向距离为F时,F与Rt的比R1(=F/Rt)为0.061≤R1≤0.087,并且,在所述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或所述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到所述接头中心轴线的距离即半径方向偏置量为fr时,fr与所述Rt的比R3(=fr/Rt)为0.07≤R3≤0.19,进而,在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底面上形成有硬化层,当Hv513下的有效硬化层深度为Di、滚珠的直径为d时,所述硬化层的有效硬化层深度比Di/d至少为0.111以上。
本发明的第二等速万向接头具备:在内径面上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八条轨道槽的外侧接头构件;在外径面上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八条轨道槽的内侧接头构件;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和与其对应的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协作而形成的八条转矩传递滚珠轨道;分别配置在该转矩传递滚珠轨道中的八个转矩传递滚珠;具有保持转矩传递滚珠的凹陷部的保持架,所述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是在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底面及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底面上具有曲线部和直线部的免根切式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在所述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中,在接头的动作角为0°的状态下,当以包括所述外侧接头构件的轴线和所述内侧构件的轴线的直线作为接头中心轴线,且以包括所述转矩传递滚珠的中心且与所述接头中心轴线正交的平面作为接头中心面时,所述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和所述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分别从所述接头中心面向轴向两侧分离,并且偏置到从所述接头中心轴线相对于所述轨道槽向半径方向相反侧离开的位置上,保持架的外球面中心配置在比接头中心面靠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侧,且保持架的内球面中心配置在比接头中心面靠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侧,在保持架的外球面中心或保持架的内球面中心到接头中心面的轴向距离为fc、从转矩传递滚珠的中心到接头中心轴线的距离为R时,fc与R的比R2(=fc/R)为0.01以下,在所述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或所述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与所述转矩传递滚珠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Rt、所述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或所述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与所述接头中心面之间的轴向距离为F时,F与Rt的比R1(=F/Rt)为0.044≤R1≤0.087,并且,在所述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或所述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到所述接头中心轴线的距离即半径方向偏置量为fr时,fr与所述Rt的比R3(=fr/Rt)为0.07≤R3≤0.19,进而,在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底面乃至内径面上形成有硬化层,在Hv513下的有效硬化层深度为Di、滚珠的直径为d时,所述硬化层的有效硬化层深度比Di/d至少为0.111以上。
在常用角(动作角6°)下,所述R1值越小则轨道深度越深,R3值越小则轨道深度越深。在此,轨道深度是指,在旋转状态下进行连接头内部力解析时,从一周旋转中在轨道内沿轴向及接触角方向移动的滚珠的接触椭圆最接近球面的位置处的滚珠接触点到球面的距离。从滚珠接触点到球面部的距离越大则耐久性越好。
通过针对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曲线部的曲率中心)设置半径方向偏置,从而与不设置半径方向偏置的情况相比,轨道槽的接头里部侧部分的槽深度相对变大。因此,通过加大轨道槽的接头里部侧壁部的刚性,从而接头取到高动作角,在转矩传递将滚珠在偏向轨道槽的接头里部侧的位置传递转矩时,能够使此时的轨道槽的接头里部侧壁部的边缘部分的变形受到抑制,从提高在高动作角域的接头的扭转强度。此外,在高动作角域的转矩容量增大,轨道槽的接头里部侧壁部处的边缘负担减少,其结果是,在高动作角域的接头的耐久性得以提高。在此,转矩容量是指,在接头取到某一动作角并同时传递转矩时,转矩传递滚珠与轨道槽的接触部的接触椭圆的端部为与轨道槽的边缘线重叠时的转矩。
此外,通过使R2为0.01以下,从而能够防止保持架的开口侧的壁厚变薄。R1值越小则PV值(滚珠与轨道间的滑动速度与轨道负载相乘得到的值)越小。PV值越小则耐久性越良好。对于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底面(槽内面)而言,在Hv513下的有效硬化层深度为Di、滚珠的直径为d时,有效硬化层深度比Di/d至少具有0.111以上,因此,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肩部的边缘部的刚性得到提高,尤其是在高角时轨道较浅的直线槽部的强度及耐久性得到提高。
优选F与Rt的比R1(=F/Rt)为0.071以下,优选fr与Rt的比R3(=fr/Rt)为0.15以上。
优选,在Hv600下的有效硬化层深度为Dc、滚珠的直径为d时,保持架的有效硬化层深度比Dc/d至少为0.067以上且该保持架在非研磨表面上不具有比研磨部表面的硬度软的软化层。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构成高强度的保持架。
优选在所述外侧接头构件的内径面的开口端,在相对于轴心对称的至少两个部位设置有保持架插入用的切断部。此时,优选通过冷锻成形切断部。
优选,所述外侧接头构件具备形成有所述轨道槽的口部,在该口部的开口端部形成有朝向开口侧扩径的允许动作角用的斜面,在从该斜面与轨道槽的槽底的交点起算的口部的开口端部的突出量为t、滚珠的直径为d时,满足t=0.13d~0.185d这一关系,并且具有对口部的开口端面至与该开口端面连续的口部的外周面未实施硬化处理的非硬化层。
所述等速万向接头用于例如机动车的驱动轴的连结。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等速万向接头中,由于在高动作角时外侧接头构件里侧的转矩容量增加,因此轨道槽壁面的刚性得到提高,轨道边缘部的变形受到抑制,从而扭转强度提高。在高动作角时外侧接头构件里侧的轨道深度增加,因此越起转矩提高,边缘负担减少,高动作角下的耐久性提高。
在常用角(动作角6°)下,能够确保如以往一样的轨道深度,耐久性为以往同等或其以上。尤其是,若R1=0.071以下则轨道深度更深,PV值也变低且耐久性提高。如此,在该固定型的等速万向接头中,能够适用于高耐久性要求,因此能够实现尺寸减小,变得轻量,并且还能够实现低成本化。此外,若R1=0.087以下而为比以往品低的值,则由于从轴向的滚珠向保持架的负载及滚珠的半径方向移动量减少等,使得转矩传递效率提高。
当内侧接头构件在Hv513下的有效硬化层深度为Di、滚珠的直径为d时,有效硬化层深度比Di/d至少具有0.111以上,若为这样的结构,则能够提高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肩部的边缘部的刚性,且抑制局部的变形而提高强度和耐久性。
若为在外侧接头构件的内径面的开口端形成有两处保持架插入用的切断部的结构,则能够使对保持架外球面进行保持的接触面在向开口侧形成得大,能够抑制高载荷时的保持架的变形。因此,作为接头整体能够提高高动作角时的扭转疲劳强度和准静扭转强度。
通过使t=0.13d~0.185d而加长外侧接头构件的口部的开口侧的突出部,从而能够提高开口部的刚性而提高强度。此外,通过增加非硬化层,能够抑制用于硬化层形成的热处理中的变形。
如此,本发明所涉及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能够提供使接头的强度提高且紧凑化的结构。因此,成为最适于驱动轴用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的剖视图。
图2是所述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的剖视图。
图3是所述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的轨道槽形状的说明图。
图4是所述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的外侧接头构件的主要部分放大说明图。
图5是所述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的外侧接头构件与保持架的关系说明图。
图6是所述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的外侧接头构件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的剖视图。
图8是所述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的剖视图。
图9是折弯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动作角与动作角方向的转矩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1是表示R1与动作角方向的转矩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2是表示R1与外圈轨道深度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3是表示R3与外圈轨道深度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4是表示R1与外圈PV值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5是表示R3与轨道深度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6是表示旋转扭转强度试验结果的曲线图。
图17是球笼式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的剖视图。
图18是以往的免根切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内侧接头构件的硬化层深度比Di/d与旋转扭转试验结果的关系的图。
图20是表示旋转扭转试验结果与内侧接头构件的鼓起量及内圈的硬化层深度比Di/d的关系的图。
图21是表示内侧接头构件的鼓起量的内侧接头构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例如配置在机动车的驱动轴的固定侧(车轮侧),所以如图1和图2所示,其具备:在内径面(内球面)31上沿着轴向在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八个)轨道槽32的外侧接头构件33;在外径面34沿着轴向在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与外侧接头构件33的轨道槽32成对的多个(八个)轨道槽35的内侧接头构件36;分别配置在通过外侧接头构件33的轨道槽32与内侧接头构件36的轨道槽35协作而形成的八条滚珠轨道中的八个转矩传递滚珠37;夹在外侧接头构件33的内径面31与内侧接头构件36的外径面(外球面)34之间而保持滚珠37的保持架38。在保持架38上沿着周向配设多个收容有滚珠37的窗部39。需要说明的是,在内侧接头构件36的内径面上形成有用于连结轴部的齿型(细齿(serration)或齿条(spline))36a。
外侧接头构件33包括:具有所述轨道槽32的口部33a和从口部33a的底壁突出设置的轴部33b。口部33a的轨道槽32包括:轨道槽滚珠中心轨迹线成为曲线部(圆弧部)的里侧轨道槽32a;轨道槽滚珠中心轨迹线成为与外侧接头构件轴线平行的直线部的开口侧轨道槽32b。此外,内侧接头构件36的轨道槽35包括:轨道槽滚珠中心轨迹线成为与内侧接头构件轴线平行的直线部的里侧轨道槽35a;轨道槽滚珠中心轨迹线成为曲线部(圆弧部)的开口侧轨道槽35b。
外侧接头构件33的轨道槽32、内侧接头构件36的轨道槽35是仅通过锻造加工或在锻造加工后进行切削加工等而成形的哥特式弧状。如图3所示,通过形成为哥特式弧状,从而轨道槽32、35与滚珠37角接触。即,滚珠37形成为与外侧接头构件33的轨道槽32在两点C11、C12接触并与内侧接头构件36的轨道槽35在两点C21、C22接触的形状。相对于通过滚珠37的中心Ob和接头中心Oj的线段P1而言的、滚珠37的中心Ob与各轨道槽32、35的接触点C11、C12、C21、C22所成的角度为接触角α。
在图1及图2中示出了接头的动作角θ为0°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外侧接头构件33的轴线与内侧接头构件36的轴线在直线X上一致,此外,包括所有的转矩传递滚珠37的中心Ob的平面P与直线X正交。以下,将直线X称为接头中心轴线X,将平面P称为接头中心面P,将接头中心面P与接头中心轴线X的交点称为接头中心Oj。
如图2所示,外侧接头构件33的轨道槽32的里侧轨道槽32a的中心(曲率中心)O2偏置到下述位置,即,所述位置为从接头中心面P向接头开口侧(图2中为右侧)沿轴向离开距离F且从接头中心轴线X向相对于该轨道槽32而言的半径方向的相反侧沿半径方向离开距离fr的位置。此外,内侧接头构件36的轨道槽35的开口侧轨道槽35b的中心O1偏置到下述位置,即,所述位置为从接头中心面P向接头里部侧(该图中为左侧)沿轴向离开距离F且从接头中心轴线X向相对于该轨道槽35的半径方向的相反侧沿半径方向离开距离fr的位置。
以下,将轨道槽32、35的中心O2、O1与接头中心面P的轴向距离(F)称为轴向偏置量F,将曲率中心O2、O1与接头中心轴线X的半径方向距离(fr)称为半径方向偏置量fr。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方式中,外侧接头构件33的轨道槽32与内侧接头构件36的轨道槽35是指轴向偏置量F相等且半径方向偏置量fr相等。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保持架38的外球面38a的中心O4及保持架38的内球面38b的中心O3均位于接头中心Oj上。
如图1所示,在外侧接头构件33的轨道槽32的中心(曲率中心)O2或内侧接头构件36的轨道槽35的中心(曲率中心)O1与转矩传递滚珠37的中心Ob之间的距离为Rt,而外侧接头构件33的轨道槽32的中心O2或内侧接头构件36的轨道槽35的中心O1与接头中心面P之间的轴向距离(所述轴向偏置量)为F时,设定为F与Rt的比R1(=F/Rt)为0.061≤R1≤0.087。因此,该R1也可以称为表示偏置(轴向偏置)的程度的值。
此外,在外侧接头构件33的轨道槽32的中心(曲率中心)O2或内侧接头构件36的轨道槽35的中心(曲率中心)O1到接头中心轴线X的距离即半径方向偏置量为fr时,设定为fr与Rt的比R3(=fr/Rt)为0.07≤R3≤0.19。因此,R3也可以称为表示偏置(半径方向偏置)的程度的值。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在外侧接头构件33的口部33a的内径面31及至轨道槽32的槽底41设有硬化层S2、S1。外侧接头构件33例如由碳量为0.46~0.58mass%的碳钢构成,至少进行一次冷锻加工,使口部27的外周侧的硬度(硬化层以外的硬度)为Hv(维氏硬度)280以上且400以下,使硬化层的硬度为Hv500以上且780以下。在小于Hv500的情况下,不完全淬火组织的未固溶铁素体量增加,静扭转强度急剧下降。需要说明的是,上限由对应于该碳量的马氏体的硬度确定。在硬化层S1、S2的成形中,可以采用高频淬火或渗碳淬火等各种热处理。高频淬火是指应用了如下原理的淬火方法,即,在高频电流流动的线圈中加入淬火所需的部分,通过电磁感应作用产生焦耳热而对传导性物体进行加热。渗碳淬火是从低碳材料的表面使碳渗入/扩散,然后进行淬火的方法。
如图4所示,在口部33a的开口端部形成有朝向开口侧扩径的允许动作角用的斜面40。在这种情况下,在从该斜面40与轨道槽32的槽底41的交点X算起的该口部33a的开口端面42的突出量(突出部43的突出量)为t、滚珠37的直径为d时,设定为满足t=0.13d~0.185d的关系。此外,将口部33a的开口端面42乃至与该开口端面42连续的口部33a的外周面形成为未进行硬化处理的非硬化层44。
如图2所示,在内侧接头构件36的外径面34及轨道槽35的槽底45设置有硬化层S4、S3。该内侧接头构件36例如可以利用SCr420等为原材料,对于此时的硬化层S3、S4而言,Hv513下的有效硬化层深度为Di、滚珠的直径为d时,至少有效硬化层深度比Di/d具有0.111以上。在此,有效硬化层深度是指,从硬化层的表面到规定的极限硬度的位置的距离。因此,此时的规定的极限硬度为Hv513,在从硬化层的表面到该硬度为止的尺寸为Di、滚珠的直径为d时,具有至少Di/d为0.111以上的硬化层。在硬化层S3、S4的成形中,可以采用高频淬火、渗碳淬火等各种热处理。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该有效硬化层深度的上限,可以根据外侧接头构件33的口部33a的壁厚、非硬化部的硬度等在作为口的强度不降低的范围内任意设定。
另外,如图5及图6所示,在外侧接头构件33的内径面31的开口端,在相对于轴心对称的至少两个部位设置有保持架插入用的切断部50。该切断部50为切口成平坦状的结构,设置在相对于轴心180°对称位置上的切断部50间的尺寸D设定得比设置在相对于轴心180°对称位置上的保持架38的凹陷部间尺寸D1稍小。此外,沿着外侧接头构件33的周向相邻的轨道槽间尺寸E设定得比保持架38的凹陷部的凹陷部轴向尺寸H小。
即,如图5所示,在设置在相对于轴心180°对称位置的保持架38的凹陷部分别与切断部50对应的状态下,能够进行保持架38向外侧接头构件33的嵌入。
作为保持架38形成为如下方式,当Hv600下的有效硬化层深度为Dc、滚珠的直径为d时,至少有效硬化层深度比Dc/d为0.067以上,且在非研磨表面不具有比研磨部表面的硬度软的软化层。需要说明的是,保持架38例如以S48C为原材料,例如使用淬火炉进行热硬化处理。
接下来,图7和图8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如图8所示,保持架38的外球面中心O4配置在比接头中心Oj靠内侧接头构件36的轨道槽的中心O1侧,且保持架38的内球面中心O3配置在比接头中心Oj靠外侧接头构件33的轨道槽的中心O2侧。即,保持架38的外球面中心O4和保持架38的内球面中心O3相对于接头中心Oj沿轴线方向分别偏置fc。相对于与图18的称为轨道方向保持架偏置而言,将所述保持架偏置型结构称为反轨道方向保持架偏置。
如图8所示,在这样的情况下,同样也是外侧接头构件33的轨道槽32的里侧轨道槽32a的中心(曲率中心)O2偏置到下述位置,即,所述位置为从接头中心面P向接头开口侧沿轴向离开距离F并且从接头中心轴线X相对于该轨道槽32向半径方向相反侧沿半径方向离开距离fr的位置。此外,内侧接头构件36的轨道槽35的开口侧轨道槽35b的中心O1偏置到下述位置,即,所述位置为从接头中心面P向接头里部侧沿轴向离开距离F并且从接头中心轴线X相对于该轨道槽35向半径方向相反侧沿半径方向离开距离fr的位置。
将F与Rt的比R1(=F/Rt)设定为0.044≤R1≤0.087,并且设定为fr与Rt的比R3(=fr/Rt)为0.07≤R3≤0.19。此外,在保持架38的外球面中心O4(外侧接头构件33的内径面中心)或保持架38的内球面中心O3(内侧接头构件36的外径面中心)到接头中心面P的轴向距离为fc、从转矩传递滚珠37的中心Ob到接头中心轴线X的距离为R时,使fc与R的比R2(=fc/R)为0.01以下。
在该图7和图8所示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中,在外侧接头构件33上的口部33a的内径面31乃至轨道槽32的槽底41设置有硬化层S2、S1。在内侧接头构件36的外径面34乃至轨道槽35上设置有硬化层S4、S3。该内侧接头构件36可以利用例如SCr420等为原材料,当此时的硬化层S3、S4在Hv513下的有效硬化层深度为Di、滚珠的直径为d时,至少有效硬化层深度比Di/d具有0.111以上。需要说明的是,图7及图8所示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的其他结构与所述图1和图2所示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同样,因此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如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那样,对于沿半径方向偏置的结构而言,与以往品相比即使偏置量更小也能够使动作性变得良好。这是因为,主要因为间隙产生的内侧接头构件36的从接头中心Oj的偏移量比以往品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本发明品与以往品相比轨道槽比接头中心轴线X靠半径方向外侧,所以在取得动作角的状态下的八个轨道载荷所产生的轨道部位在以往品和开发品中有所不同,所以根据支承内侧接头构件36的滚珠的位置关系的不同使得内侧接头构件36的偏移方向及偏移量有所不同。
接下来对所述比R1(=F/Rt)的最佳范围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以无扭转转矩的方式在动作角方向上将轴折弯成动作角-20°至+20°。即,通过机构解析算出折弯时的动作角方向的折弯阻力转矩值。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接头内部间隙而言,滚珠37与内侧接头构件36的轨道槽35及滚珠37与外侧接头构件33的轨道槽32的间隙量为通常这种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中量产的部件的间隙。需要说明的是,外侧接头构件33的内球面(内径面)31与保持架外球面间隙为设定范围内的较小一侧的间隙,内侧接头构件36的外球面(外径面)34与保持架内球面38b的间隙为设定范围内的较大一侧的间隙。此外,保持架38的窗部39与滚珠37间也为间隙的设定范围内的较小一侧的负的间隙。即,容易产生动作角方向的折弯阻力转矩值,成为动作性变差的条件。
图10中示出在半径方向上未偏置的以往结构的八个滚珠(在轨道中心方向上保持架偏置)的所述解析结果。在图10中,细线表示R1为0.0701的情况,粗线表示R1为0.0771的情况,中线表示R1为0.0867的情况。根据该图10可知,在R1为0.0701的情况和R1为0.0771的情况下,从动作角为+7.5°附近开始转矩值上升并在+13°确认到峰值。此外,由解析结果可知,在R1值为0.0867时未产生转矩而顺畅地进行动作,当R1值变小时,折弯阻力转矩增加。即,该解析条件的间隙的以往品在R1值到达0.0867前动作性良好,但若小于此则动作性变差。
接下来,图11示出在相同间隙条件下对于本发明品使R1值可变,且根据相对于R1值的所述解析将最大转矩值与以往品进行比较得出的结果。在图11中,实线表示以往品(在半径方向未偏置的轨道槽且保持架偏置形状结构),单点划线表示所述图1所示的本发明品(称为本发明品A),虚线表示图7所示的本发明品(称为本发明品B)。如图18所示,以往品为轨道方向保持架偏置型,R2=0.0096,R3=0。此外,如图1所示,发明品A为保持架无偏置型,R2=0,R3=0.167。如图7所示,发明品B为反轨道方向保持架偏置型,R2=0.0095,R3=0.167。在该图11中,△表示比较品,该比较品为保持架无偏置型的BJ型等速万向接头,R2=0,R3=0.167。
如此,对于本发明品即在半径方向上偏置的结构而言,与以往品相比即使为偏置量更小叶能够使动作性变得良好。这是因为,对于主要由间隙产生的内侧接头构件的从连接头中心的偏移量而言,开发品要比以往品中。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发明品与以往品相比轨道比中心轴靠半径方向外侧,因此在取得动作角的状态下的八个轨道载荷所产生的轨道部位在以往品和开发品中有所不同。即,根据支承内侧接头构件的滚珠的位置关系的不同,使得内侧接头构件的偏移方向及偏移量有所不同。
由解析结果可知,与A型(发明品A)相比,B型(发明品B)这一方即使R1值更小也能够使动作性变得良好。并且,在本发明品A中,作为R1为0.061以上则可以称动作性良好,在本发明品B中,作为R1为0.045以上则可以称动作性良好。
此外,图11中的△的比较品为BJ结构,轨道槽的槽底为单一圆弧形状,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曲率中心与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曲率中心在径向上偏置(R3=0.167)。由该比较品可知,R1值在0.095以下时动作性变差。
如此,在偏置量小的范围内能够确保动作性是免根切结构特有的现象,利用该特有的现象实现了常用角下的耐久性的提高。
接下来,在图12和图13中示出了在常用角(6°)下的耐久试验条件时的外侧接头构件33的轨道深度的值。图12表示R1与外侧接头构件33的轨道深度的关系,在该图12中,●为保持架无偏置的A型,R2=0,R3=0.167,尤其是,○为R1=0.087(即,为A2型)。■为反轨道方向保持架偏置的B型,R2=0.0095,R3=0.167,尤其是,□为R1=0.071。▲为保持架无偏置的A型,R2=0,R3=0.221,尤其是,△为R1=0.096(即为A1型)。*为以往品,R1=0.087,R2=0.0096,R3=0。
图13表示R3与外侧接头构件33的轨道深度的关系,在该图13中,○为A2型,R3=0.167,R1=0.087,R2=0。▲为A型,R3=0.221,R1=0.087,R2=0。
在常用角(6°)下,R1值越小则轨道深度越深,另外,R3值越小则轨道深度越深。需要说明的是,B型(保持架偏置品)由于采用了较小的R1值因而有利。在此,轨道深度是指,在大的转矩的常用角(动作角6°)耐久条件下以旋转状态进行接头内部力解析时,在一周旋转中在轨道内沿轴向及接触角α方向移动的滚珠的接触椭圆51最接近球面的位置处的从滚珠接触点到球面的距离L(参照图3)。
在常用角耐久试验中,尤其在转矩大的试验中,由于轨道上的负载大因而滚珠接触椭圆51变大,该接触椭圆51向外侧接头构件33的内径面伸出而因边缘负担产生剥离,对于耐久性的提高而言,从滚珠接触点到球面部的距离L越大则耐久性越好。
接下来,图14表示由常用角(6°)耐久试验条件下的解析结果得到的外侧接头构件的PV值。PV值是滚珠和轨道间滑动速度与轨道负载相乘得到的值。该PV值越小则耐久性越好。由解析结果可知,R1值越小则PV值越小。然而,在R1值为0.071以下时,PV值的减少缓慢化。需要说明的是,B型(保持架偏置品)由于采用了较小的R1值因而有利。此外,由于R1值小,因而内侧接头构件的PV值与外侧接头构件成为反而变大的关系,因此,内侧接头构件的PV值增加可能会导致内侧接头构件耐久性的下降。在R1值为0.071时,没有确认出内侧接头构件的不良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图14中的各■、□、▲、△、●、○的发明品表示与图12所示的各■、□、▲、△、●、○相同类型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
接下来,图15表示根据动作角46°下负载了转矩250Nm时的解析结果得出的轨道深度。在图15中,□为反轨道方向保持架偏置的B型,R1=0.071,R2=0.0095,R3=0.167(即,为B1型)。●为保持架无偏置的A型,R1=0.087,R2=0,尤其是,○中R3=0.167(即,为A2型)。▲为保持架无偏置的A型,R1=0.096,R2=0,尤其是,△中R3=0.221(即为A1型)。
如此,在动作角46°下,R3值越大则轨道深度越深,而且对于R1值而言,其值越小则轨道深度越深。在R1值为0.087的情况下,当R3值成为0.07时达到与以往同等的深度。
需要说明的是,以往品与所述各发明品的各类型的R1、R2、R3的值及保持架偏置的种类在表1中示出。此外,以往的R1、R2、R3同样也是比R1(=F/Rt)、比R2(=fc/R)、比R3(=fr/Rt)。
[表1]
根据所述图10~图15可知,作为R1的优选的范围,A型为0.061~0.087,B型为0.044~0.087。由图11可知,这种情况的下限值为动作性的极限值。上限值为后述的常用角耐久试验结果及轨道深度能够确保为以往品以上的范围。尤其是,A型中为0.061~0.071、B型中为0.044~0.071为更加适当的范围。根据图14可知PV值成为以往品以下的范围。通过采用该上限范围,轨道深度进一步增大,而耐久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作为R2优选0.01以下。这是因为,当R2超过0.01时,保持架38的开口侧(接头开口侧)的壁厚变薄,强度可能下降。
作为R3优选0.07~0.19。即,如由图15可知,当适当的R1值为0.087时,轨道深度为能够确保如以往品一样的范围的0.07以上。此外,根据后述的常用角耐久时的轨道深度考虑为能够确保如以往品一样的0.19以下(参照图13)。尤其是,更优选R3为0.15~0.19。0.15是使图15中的本发明品A1的轨道深度的等级为对应于R1=0.087的R3的值。
在本发明中,通过相对于外侧接头构件33的轨道槽32的中心(曲线部的曲率中心)设置半径方向偏置,从而与未设置半径方向偏置的情况相比,轨道槽32的接头里部侧部分的槽深度相对变大。因此,通过增大轨道槽32的接头里部侧壁部的刚性,从而在接头取得高动作角且转矩传递滚珠37在偏向轨道槽32的接头里部侧的位置传递转矩时,使此时的轨道槽32的接头里部侧壁部的边缘部分的变形得以抑制,从而高动作角域中的接头的扭转强度得到提高。此外,高动作角域中的转矩容量增大。在此,转矩容量是指在接头取到某一动作角并同时传递转矩时,转矩传递滚珠37与轨道槽32的接触部的接触椭圆的端部为与轨道槽32的边缘线重叠的转矩。
如此,在本发明中,在高动作角时,由于外侧接头构件里侧的转矩容量增大,因此轨道槽壁面的刚性提高,轨道边缘部的变形得到抑制,扭转强度提高。在高动作角时,由于外侧接头构件里侧的轨道深度增大,因此越起转矩提高,边缘负担减少且高动作角的耐久性提高。在常用角下,能够如以往一样确保轨道深度,耐久性与以往相同或为以往以上。尤其是,当R1=0.071以下时,轨道深度更深,PV值也变低,耐久性提高。如此,对于该固定型的等速万向接头而言,能够适应更高的耐久性要求因而实现尺寸减小和轻量化,并且实现低成本化。此外,当R1=0.087以下而为比以往品更低的值时,由于从轴向的滚珠37向保持架38作用的负载及滚珠37的半径方向移动量减小等,所以使得效率提高。因此,本发明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最适于机动车的驱动轴用。
为了提高高动作角时的耐久性及强度,通过设定所述的R1、R2、R3的范围而增加了外侧接头构件33里侧的轨道深度。另外,对于内侧接头构件36而言,由于为UJ轨道形状,所以高角时的轨道深度较浅的一侧成为直线形状,所以即使为所述R1、R2、R3的形状,高角时的内圈轨道35(内侧接头构件36的轨道35)的深度也并未加深。因此,为了提高内侧接头构件36的高角时的耐久性及强度,着眼于有效硬化层深度,通过试验确认了对强度、耐久性有效的有效硬化层深度的范围。在此,当Hv513下的有效硬化层深度为Di、滚珠37的直径为d时,利用此时的有效硬化层深度比Di/d表示有效硬化层深度。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指标使用Di/d是基于以下的理由。所述理由为,当连接头尺寸增大时,允许转矩增加,滚珠直径也变大。在受到允许转矩时,根据从滚珠向轨道的接触力,最大应力产生在从该接触表面算起的某一深度位置。每一该连接头尺寸的允许转矩载荷时的最大应力产生的深度位置与尺寸成比例地变深,同时相对于使用的滚珠直径也成比例。有效硬化层深度以与产生该最大应力的到接触表面的深度成比例的方式被确定,因此无论连接头尺寸如何,作为表示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指标都是由除以滚珠直径而得到的比来表示。基于同样的理由可知,对于保持架的有效硬化深度也是同样,无论连接头尺寸如何,均由作为表示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指标除以与尺寸及允许转矩成比例的滚珠直径而得到的比来表示。
此外,对于内侧接头构件36而言,在Hv513下的有效硬化层深度为Di、滚珠的直径为d时,有效硬化层深度比Di/d至少具有0.111以上,因此轨道槽的肩部的边缘部的刚性得到提高,局部的变形受到抑制,而强度和耐久性有所提高。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如所述那样使用SCr420作为内侧接头构件36,从而与SCr435相比锻造性变得良好且能够实现低成本化。此外,可以使芯部硬度为Hv300至Hv400。这是因为,若小于Hv300则无法得到必要强度,若为Hv400以上则容易产生裂纹而抑制强度提高。
作为保持架38,在Hv600下的有效硬化层深度为Dc、滚珠的直径为d时,其有效硬化层深度比Dc/d至少具有0.067以上,在非研磨表面具有比研磨部表面的硬度软的软化层,因此能够构成高强度的保持架。此外,由于使用淬火炉,因此与高频淬火相比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在外侧接头构件33的内径面31的开口端,在相对于轴心对称的两个部位设置有保持架插入用的切断部(避让部),在这样的结构中,其他部位的开口侧的球面面积变大,强度及耐久性得到提高。所述两个部位的避让部50的形状为平面形状,是沿着保持架38的窗框形状,与以往的通过车削形成的圆弧状相比内球面的周向中央部的球面面积变大,因此更加优选。此外,若通过冷锻成型两处避让部,则能够以低成本实现结构。
通过使外侧接头构件33的开口端面42沿轴向以突出量t突出,能够在维持最大动作角且不增加径向尺寸的情况下使外侧接头构件33的杯部(口部)33的体积增加。此外,通过使突出部43的开口端面42及与该开口端面42连续的杯部(口部)33a的外周面具有非硬化层44,从而开口端侧的非硬化层44变多,因此该开口端侧的高频淬火导致的变形得以抑制,能够提高成品率且实现低成本化。
以上虽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所述实施方式而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轴向偏置量、径向偏置量、保持架偏置量等可以在R1、R2、及R3成为所述最佳值的范围内任意设定。此外,通过半径方向偏置使动作性提高而能够将R1值设定得低,因此也可以构成为如下方式,即,保持架38的外球面中心O4配置在比接头中心Oj靠外侧接头构件33的轨道槽32的中心O2侧,且保持架38的内球面中心O3配置在比接头中心Oj靠内侧接头构件36的轨道槽35的中心O1侧。本发明所涉及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不局限于驱动轴用,也可以用于螺旋轴以及其他各种产业机械的动力传递系统。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图1所示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图7所示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轨道槽32、35的曲线部也形成为单一圆弧,但也能以多个圆弧形成。若曲线部为单一圆弧,则具有加工容易且制造成本低的优点。
【实施例】
实施例1(在该实施例1和后述的实施例2中,将外侧接头构件称为外圈,将内侧接头构件称为内圈)
进行大转矩条件下的常用角(动作角6°)耐久试验,其结果在下表2中示出。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两个以往品的样品(以往品No.1,以往品No.2),制造两个所述发明品A1的样品(发明品A1No.1,发明品A1No.2),分别制造四个所述发明品A2及发明品B的样品(发明品A2No.1,发明品A2No.2,发明品A2No.3,发明品A2No.4,发明品B1No.1,发明品B1No.2,发明品B1No.3,发明品B1No.4)。在转矩为834Nm、旋转速度为230r/min的条件下进行了耐久试验。
[表2]
在表2中,△表示虽然产生不良情况但可以继续运转的状态,×表示不良情况严重而无法继续运转的状态。在运转时间为138小时的情况下,以往品No.1、以往品No.2中产生了内圈损坏的不良情况(能够继续运转的不良情况),相对于此,在发明品中未产生这样的不良情况。此外,在运转时间为276小时的情况下,在发明品A1No.1中,外圈与滚珠产生严重的不良情况而成为无法继续运转的状态,在发明品A1No.2中,滚珠产生严重的不良情况而成为无法继续运转的状态。此外,在该运转时间276小时中,在发明品A2No.1、发明品A2No.3及发明品A2No.4中产生了外圈损伤的不良情况(能够继续运转的不良情况)。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对各发明品进行的解析得到的轨道深度支持了所述图12和图13的曲线图,且支持了图14的PV值。
如此,以往品从内圈产生了不良情况,但发明品未产生内圈的不良情况。这是因为,在半径方向上偏置使得内圈的圆弧部半径大,因而轨道主曲率大,由此表面压力降低,对于发明品而言,与轨道深度及PV的解析结果同样,确认了在外圈产生的不良情况随着轨道深度越深或PV值越低而耐久性变得越好。由此可知发明品在耐久性方面比以往品更加良好。
实施例2
接下来进行高角下的耐久试验,其结果在下表3中示出。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两个以往品的样品(以往品No.1、以往品No.2),制造发明品A1、发明品A2及两个发明品B的样品(发明品A1No.1、发明品A1No.2、发明品A2No.1、发明品A2No.2、发明品B1No.1、发明品B1No.2)。以转矩549Nm、角度0~46°(摆动)、旋转速度80r/min的条件进行了耐久试验。
[表3]
在运转3.7小时的情况下,以往品No.1及以往品No.2产生了因外圈的里侧轨道槽的轨道欠缺而导致的不良情况。因此,两个以往品均仅将外圈更换成新品而继续运转,而在运转7.4小时的情况下,以往品No.1产生了因内圈的里侧轨道槽的轨道欠缺而导致的不良情况。在运转7.4小时的情况下,发明品A1No.1及发明品A1No.2产生了因外圈的里侧轨道槽的轨道欠缺而导致的不良情况。在运转14.8小时的情况下,发明品A2No.1及发明品A2No.2产生了因外圈的里侧轨道槽的轨道欠缺而导致的不良情况。发明品B1No.1及发明品B1No.2即使运转超过18.5小时,在外圈、内圈、保持架及滚珠也未产生不良情况。
此时,所述高角下的耐久试验中使用的表3中的以往品为表4的以往规格,此外,表3中的发明品A1、A2、B1的各内圈使用下表4的(a)规格,各外圈使用表4的(c)规格,作为保持架使用表4的(b)规格。
[表4]
如此,在使用(a)规格的内侧接头构件36的情况下,内侧接头构件36的轨道35的直线部35a肩部的边缘部的刚性得到提高,局部的变形受到抑制且耐久性得到提高。此外,在使用(c)规格的外侧接头构件33的情况下,避让部50的其他外圈内球面开口侧的球面面积变大,强度、耐久性得到提高。如此可知,发明品比以往品提高了耐久性。尤其是发明品B1优良。
实施例3
接下来进行了旋转扭转强度试验。在该试验中,动作角取46°,以低速恒定旋转的状态逐渐增加转矩直至破损,根据破损时转矩值来评价强度。其结果在图16的曲线图和下表5中示出。在以往品中,对于将内圈替代成表4的发明规格(a)的构件、保持架替代成表4的发明规格(b)的构件、将外圈替代成所述表4的发明规格(c)的构件、将外圈替代成表4的发明规格(d)的构件、将内圈和保持架以及外圈分别替代成(a)、(b)及(c)的发明规格的构件、在发明品B1中替代成(a)、(b)、(c)、及(d)的发明规格的构件进行了试验。
[表5]
根据该图16和表5可知,替代成(a)的规格的构件与以往规格相比破损转矩提高了4%,替代成(b)、(c)的规格的构件与以往规格相比破损转矩提高了8%。此外,替代成(d)的规格的构件与以往规格相比破损转矩提高了6%。进而,替代成(a)、(b)及(c)的规格的构件与以往规格破损转矩提高了24%,在发明品B1中替代成(a)、(b)、(c)及(d)的规格的构件与以往品的以往规格相比破损转矩提高了39%。
此外,如旋转扭转强度试验结果所示,t=0.13d的构件与以往规格相比提高了6%强度。因此,在本发明中,由以上可知,能够获得强度充分提高的范围为t=0.13d起。此外,将上限限定为t=0.185d是因为,当超过t=0.185d时,开口端面42的径向长度a(参照图4)变小,从而造成在为了加工而进行搬运时向其他外侧接头构件33产生伤痕而在加工方面出现不良情况。
根据应力解析(动作角46°),将外圈的内球面入口部形成为以往规格的所有部位圆筒切口形状的构件与形成为该(c)的规格的构件相比,(c)的规格的构件在开口端部轨道槽底产生的最大应力值减少15%,另外,关于(d)的规格,根据应力解析(动作角46°),将以往规格的t=0.02d与发明规格(d)的t=0.13d的构件相比,(d)规格的构件在开口端部轨道槽底产生的最大应力值减少6%。
图19利用与发明规格相关的每个试验品的旋转扭转强度试验的结果表示内圈的硬化层深度比Di/d与破损转矩的关系。在此,破损转矩由相对于以往规格的以往品平均破损转矩的比示出。以往规格在Di/d为0.075且破损转矩比为-1%~+2.1%内产生偏差,发明规格的Di/d为0.108~0.109,破损转矩比为+2.1%~+5.2%,或者Di/d虽然为0.185但破损转矩比提高了+6.5%~+7.9%。由此可知,若Di/d为0.108以上,则与以往规格相比强度得以提高,但更优选Di/d为0.111以上,若如此则能够确保强度充分提高。
在图20中,示出关于所述试验品的破损转矩和内圈球面部鼓起量(δ)(参照图21)的关系。在此,对于试验后在内圈球面上产生龟裂而损伤较大的构件无法测定鼓起量,对于除了因鼓起量无法测量的构件之外的、未产生龟裂的构件,在1个上测定八个部位的球面并根据平均δ量进行了比较。需要说明的是,损伤形态全部为保持架断裂。Di/d为0.075的以往规格内圈虽然破损转矩低但δ=190μm,因此阻碍保持架的动作,在低转矩下保持架就发生断裂。对于Di/d为0.108~0.109的发明规格内圈而言,破损转矩大则δ量大,因此,由于内圈球面部鼓起的影响及保持架自身的强度而导致保持架破裂。如此,根据发明规格可以确认,通过提高内圈的刚性而抑制鼓起导致的强度下降,从而提高了强度。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为仅允许连结的驱动侧和从动侧的两轴间的角度变位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是在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底面及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底面具有曲线部和直线部的免根切型万向接头。其可以作为驱动轴、螺旋轴以及其他各种产业机械的动力传递系统使用。
【符号说明】
31 内径面
32、35 轨道槽
33a 口部
34 外径面
37 转矩传递滚珠
38 保持架
40 斜面
42 开口端面
44 非硬化层
45 槽底

Claims (9)

1.一种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其具备:在内径面上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八条轨道槽的外侧接头构件;在外径面上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八条轨道槽的内侧接头构件;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和与其对应的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协作而形成的八条转矩传递滚珠轨道;分别配置在该转矩传递滚珠轨道中的八个转矩传递滚珠;具有保持转矩传递滚珠的凹陷部的保持架,所述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是在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底面及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底面上具有曲线部和直线部的免根切式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其特征在于,
在接头的动作角为0°的状态下,当以包括所述外侧接头构件的轴线和所述内侧接头构件的轴线的直线作为接头中心轴线,且以包括所述转矩传递滚珠的中心且与所述接头中心轴线正交的平面作为接头中心面时,
所述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和所述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分别从所述接头中心面向轴向两侧分离,并且偏置到从所述接头中心轴线相对于所述轨道槽向半径方向相反侧离开的位置,且所述保持架的外球面中心与保持架的内球面中心一致,
在所述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或所述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与所述转矩传递滚珠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Rt、所述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或所述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与所述接头中心面之间的轴向距离为F时,F与Rt的比R1=F/Rt为0.061≤R1≤0.087,并且,在所述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或所述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到所述接头中心轴线的距离即半径方向偏置量为fr时,fr与所述Rt的比R3=fr/Rt为0.07≤R3≤0.19,并且还在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底面上形成有硬化层,当Hv513时的有效硬化层深度为Di、滚珠的直径为d时,所述硬化层的有效硬化层深度比Di/d为0.111以上。
2.一种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其具备:在内径面上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八条轨道槽的外侧接头构件;在外径面上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八条轨道槽的内侧接头构件;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和与其对应的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协作而形成的八条转矩传递滚珠轨道;分别配置在该转矩传递滚珠轨道中的八个转矩传递滚珠;具有保持转矩传递滚珠的凹陷部的保持架,所述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是在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底面及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底面上具有曲线部和直线部的免根切式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其特征在于,
在接头的动作角为0°的状态下,当以包括所述外侧接头构件的轴线和所述内侧接头构件的轴线的直线作为接头中心轴线,且以包括所述转矩传递滚珠的中心且与所述接头中心轴线正交的平面作为接头中心面时,
所述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和所述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分别从所述接头中心面向轴向两侧分离,并且偏置到从所述接头中心轴线相对于所述轨道槽向半径方向相反侧离开的位置上,
保持架的外球面中心配置在比接头中心面靠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侧,且保持架的内球面中心配置在比接头中心面靠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侧,在保持架的外球面中心或保持架的内球面中心到接头中心面的轴向距离为fc、从转矩传递滚珠的中心到接头中心轴线的距离为R时,fc与R的比R2=fc/R为0.01以下,
在所述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或所述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与所述转矩传递滚珠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Rt、所述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或所述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与所述接头中心面之间的轴向距离为F时,F与Rt的比R1=F/Rt为0.044≤R1≤0.087,并且,在所述外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或所述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中心到所述接头中心轴线的距离即半径方向偏置量为fr时,fr与所述Rt的比R3=fr/Rt为0.07≤R3≤0.19,并且还在内侧接头构件的轨道槽的底面上形成有硬化层,在Hv513时的有效硬化层深度为Di、滚珠的直径为d时,所述硬化层的有效硬化层深度比Di/d为0.111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其特征在于,
F与Rt的比R1=F/Rt为0.071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其特征在于,
fr与Rt的比R3=fr/Rt为0.15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其特征在于,
在Hv600时的有效硬化层深度为Dc、滚珠的直径为d时,保持架的有效硬化层深度比Dc/d为0.067以上且该保持架在非研磨表面上不具有比研磨部表面的硬度软的软化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侧接头构件的内径面的开口端,在相对于轴心对称的至少两个部位设置有保持架插入用的切断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断部通过冷锻成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接头构件具备形成有所述轨道槽的口部,在该口部的开口端部形成有朝向开口侧扩径的允许动作角用的斜面,在从该斜面与轨道槽的槽底的交点起算的口部的开口端部的突出量为t、滚珠的直径为d时,满足t=0.13d~0.185d这一关系,并且具有对口部的开口端面至与该开口端面连续的口部的外周面未实施硬化处理的非硬化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用于机动车的驱动轴的连结。
CN201080053480.8A 2009-11-26 2010-11-25 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672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68907 2009-11-26
JP2009268907 2009-11-26
JP2010-261532 2010-11-24
JP2010261532A JP2011133107A (ja) 2009-11-26 2010-11-24 固定型等速自在継手
PCT/JP2010/070985 WO2011065400A1 (ja) 2009-11-26 2010-11-25 固定型等速自在継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67202A CN102667202A (zh) 2012-09-12
CN102667202B true CN102667202B (zh) 2015-07-22

Family

ID=44066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5348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67202B (zh) 2009-11-26 2010-11-25 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684849B2 (zh)
EP (1) EP2505863B1 (zh)
JP (1) JP2011133107A (zh)
CN (1) CN102667202B (zh)
WO (1) WO201106540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66548B2 (ja) 2011-08-22 2015-08-19 Ntn株式会社 等速自在継手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336506B1 (ko) * 2011-11-16 2013-12-03 현대위아 주식회사 차량용 볼타입 등속조인트
JP6165497B2 (ja) 2012-08-03 2017-07-19 Ntn株式会社 等速自在継手用保持器およびこれを組み込んだ固定式等速自在継手、並びにこの固定式等速自在継手を組み込んだドライブシャフト
JP6389034B2 (ja) * 2013-11-22 2018-09-12 Ntn株式会社 固定式等速自在継手
CN114294340B (zh) * 2021-12-30 2023-06-20 湖南三一中型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联轴机构及工程机械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94716C (zh) * 2003-10-01 2009-06-03 Ntn株式会社 固定类型恒速万向节
CN100507300C (zh) * 2003-12-25 2009-07-01 Ntn株式会社 固定式等速万向接头
CN101490434A (zh) * 2006-07-19 2009-07-22 Ntn株式会社 等速万向接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44196C2 (de) 1982-11-30 1986-01-02 Löhr & Bromkamp GmbH, 6050 Offenbach Gleichlaufdrehgelenk
JPH04228925A (ja) 1990-12-27 1992-08-18 Toyoda Mach Works Ltd 等速自在継手
JPH08128454A (ja) 1994-11-02 1996-05-21 Toyoda Mach Works Ltd 等速ジョイント
JP3859264B2 (ja) 1996-05-28 2006-12-20 Ntn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固定型等速自在継手
US6120382A (en) * 1995-12-26 2000-09-19 Ntn Corporation Constant velocity joint
JP2000136830A (ja) * 1998-11-02 2000-05-16 Ntn Corp 等速自在継手
FR2792045B1 (fr) 1999-04-06 2001-06-29 Gkn Glaenzer Spicer Joint homocinetique a billes
JP4048008B2 (ja) 1999-09-30 2008-02-13 Ntn株式会社 Atv用ドライブアクスル
JP2007024106A (ja) 2005-07-13 2007-02-01 Ntn Corp 固定型等速自在継手
US8147342B2 (en) 2005-03-22 2012-04-03 Ntn Corporation Fixed-type constant-velocity universal joint
JP2007255461A (ja) 2006-03-20 2007-10-04 Ntn Corp 等速自在継手
JP2007270997A (ja) * 2006-03-31 2007-10-18 Ntn Corp 固定式等速自在継手
JP2008151182A (ja) * 2006-12-14 2008-07-03 Ntn Corp 等速自在継手
JP2008274973A (ja) * 2007-04-25 2008-11-13 Ntn Corp 固定式等速自在継手
JP2009121673A (ja) 2007-10-22 2009-06-04 Ntn Corp 等速自在継手
JP5507061B2 (ja) * 2008-06-13 2014-05-28 Ntn株式会社 固定型等速自在継手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94716C (zh) * 2003-10-01 2009-06-03 Ntn株式会社 固定类型恒速万向节
CN100507300C (zh) * 2003-12-25 2009-07-01 Ntn株式会社 固定式等速万向接头
CN101490434A (zh) * 2006-07-19 2009-07-22 Ntn株式会社 等速万向接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05863B1 (en) 2019-09-11
US20120220382A1 (en) 2012-08-30
JP2011133107A (ja) 2011-07-07
US8684849B2 (en) 2014-04-01
EP2505863A4 (en) 2013-06-05
WO2011065400A1 (ja) 2011-06-03
CN102667202A (zh) 2012-09-12
EP2505863A1 (en) 2012-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67202B (zh) 固定型等速万向接头
US6506121B2 (en) Cage for constant-velocity joi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2066794B (zh) 固定式等速万向接头
WO2014057770A1 (ja) 車輪用軸受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00209034A1 (en) Wheel bear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US20190101165A1 (en) Tripod type constant velocity universal joint and heat treatment method for a tripod member
EP2202419B1 (en) Fixed constant velocity universal joint
JP2007032760A (ja) 等速自在継手及びその内方部材
EP2881605B1 (en) Cage for constant-velocity universal joint, fixed type constant-velocity universal joint incorporating same, and drive shaft incorporating said fixed type constant-velocity universal joint
US9133887B2 (en) Constant velocity joint
JP2009121673A (ja) 等速自在継手
JP5355876B2 (ja) 等速自在継手
EP2749783B1 (en) Constant velocity universal join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JP2003049861A (ja) 固定式等速自在継手のケー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固定式等速自在継手
JP2001323945A (ja) 等速ジョイント
EP4317732A1 (en) Tripod-type constant-velocity universal joint
US20230093813A1 (en) Heat treatment method for tubular shaft for drive shaft having ball spline structure and tubular shaft manufactured thereby
JP2006144934A (ja) 動力伝達シャフト
JP2000104749A (ja) 固定式等速ジョイント
CN117836530A (zh) 三球销型等速万向联轴器
WO2010045967A1 (en) Cage having a specific surface hardness for a constant-velocity rotary ball joint
WO2007097156A1 (ja) 等速自在継手及びそのケー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22

Termination date: 201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