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54333A - 制冷剂回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剂回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54333A
CN102654333A CN2012100482823A CN201210048282A CN102654333A CN 102654333 A CN102654333 A CN 102654333A CN 2012100482823 A CN2012100482823 A CN 2012100482823A CN 201210048282 A CN201210048282 A CN 201210048282A CN 102654333 A CN102654333 A CN 1026543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storehouse
flow path
cold
producing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4828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54333B (zh
Inventor
玉置泰三
石野裕二
山上雄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Retail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Retail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Retail System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543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543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543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543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 Control Of Vending Devices And Auxiliary Devices For Ven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实现库外热交换器的小型化的制冷剂回路装置。具有制冷剂回路(10),其通过制冷剂配管(25)连接以下部件而构成:配置于商品收容库(3)内部的库内热交换器(24);压缩机(21);库外热交换器(22)和膨胀机构(23),库外热交换器(22)具有:第一制冷剂流路(22a),通过第一制冷剂入口(22a1)流入被压缩机(21)压缩的制冷剂,并使流过自身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出口(22a2)向膨胀机构(23)流出;和第二制冷剂流路(22b),其以在第一制冷剂流路(22a)的途中合流的方式设置,通过第二制冷剂入口(22b1),流入所供给的制冷剂,并使流过自身的制冷剂通过合流位置(P2)进入第一制冷剂流路(22a),并从制冷剂出口(22a2)流出。

Description

制冷剂回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剂回路装置,更加详细来讲,涉及例如用于自动销售机等的制冷剂回路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作为用于自动销售机等的制冷剂回路装置已知有以下那样的装置。即,具有:主路径;高压制冷剂导入路径;散热路径;和返回路径的制冷剂回路的装置。
主路径,通过制冷剂配管将库内热交换器、压缩机、库外热交换器和膨胀机构依次连接成环状而构成。库内热交换器分别配置于自动销售机主体中的各商品收容库的内部。压缩机位于自动销售机主体的内部,但配置于成为商品收容库的外部的机械室,吸引流过库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对吸引的制冷剂进行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状态,并将其排出。库外热交换器与压缩机同样配置于机械室,导入被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并使其冷凝。膨胀机构与压缩机和库外热交换器同样地配置于机械室,对流过库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进行减压,并使其绝热膨胀。
在这样的主路径中,被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通过库外热交换器冷凝,被冷凝的制冷剂通过膨胀机构而被绝热膨胀,通过库内热交换器而蒸发。通过该库内热交换器蒸发的制冷剂,被压缩机吸引,再次被压缩并循环。由此,配置有库内热交换器的商品收容库的内部空气被冷却。
高压制冷剂导入路径,通过导入被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并将其供给至构成主路径的库内热交换器中的配置在作为加热对象的商品收容库的库内热交换器,使制冷剂在该库内热交换器冷凝。由此,配置有该库内热交换器的商品收容库的内部空气被加热。
散热路径,导入成为加热对象的商品收容库的在库内热交换器冷凝的制冷剂,并将其供给至上述库外热交换器。由此,在库外热交换器中,通过的制冷剂与周围空气进行热交换,由此进行散热。
返回路径,导入通过库外热交换器散热的制冷剂,并使其返回主路径中的膨胀机构的上流一侧。由此,流过返回路径的制冷剂到达主路径,之后流过膨胀机构,被输送到规定的库内热交换器。
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制冷剂回路装置中,库外热交换器具有第一制冷剂流路和第二制冷剂流路。第一制冷剂流路构成主路径,通过第一制冷剂入口流入通过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并使流过该第一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通过第一制冷剂出口流出。该第一制冷剂流路使通过自身的制冷剂与周围空气进行热交换并冷凝。第二制冷剂流路,通过散热路径从第二制冷剂入口流入来自成为散热对象的商品收容库所供给的制冷剂,并使通过了该第二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通过第二制冷剂出口流出。即在上述制冷剂回路装置的库外热交换器中,第一制冷剂流路与第二制冷剂流路完全独立地设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050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想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那样的制冷剂回路装置中,构成库外热交换器的第一制冷剂流路和第二制冷剂流路完全独立设置,因此由于在需要充分确保通过第一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的冷凝量以及通过第二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的散热量的关系,导致库外热交换器的大型化。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库外热换热器的小型化的制冷剂回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的制冷剂回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制冷剂回路,上述制冷剂回路,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以下部件而构成:库内热交换器,其配置于对象室的内部;压缩机,将流过成为冷却对象的对象室的库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进行吸引和压缩;库外热交换器,当对全部的对象室的内部空气进行冷却时,使被上述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冷凝,另一方面,当对一部分的对象室的内部空气进行冷却时,使从成为加热对象的对象室的库内热交换器供给的制冷剂散热;和膨胀机构,使通过了上述库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绝热膨胀,上述库外热交换器具有:第一制冷剂流路,由上述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通过第一制冷剂入口流入该第一制冷剂流路,并且,流过该第一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出口向上述膨胀机构流出;和第二制冷剂流路,其以在上述第一制冷剂流路的途中合流的方式设置,从成为加热对象的商品收容库的库内热交换器供给的制冷剂通过第二制冷剂入口流入该第二制冷剂流路,并使流过该第二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通过合流位置进入上述第一制冷剂流路,并从上述制冷剂出口流出。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的制冷剂回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的第一方面中具有阀部件,其配置于上述制冷剂回路的上述压缩机的下游一侧,当对全部的对象室的内部空气进行冷却时,将被上述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输出至上述库外热交换器,另一方面,当对一部分的对象室的内部空气进行冷却时,将被上述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输出至成为加热对象的对象室的库内热交换器。
发明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制冷剂回路装置,由于库外热交换器具有:第一制冷剂流路,通过第一制冷剂入口流入被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并且,流过该第一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出口向膨胀机构流出;和第二制冷剂流路,其以在上述第一制冷剂流路的途中合流的方式设置,从成为加热对象的商品收容库的库内热交换器供给的制冷剂通过第二制冷剂入口流入该第二制冷剂流路,并且,流过该第二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通过合流位置进入上述第一制冷剂流路,并使其从上述制冷剂出口流出,所以能够实现库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路的通用化,与现有方式那样的制冷剂流路完全独立的装置相比能够变小。因此,起到能够实现库外热交换器的小型化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正面观看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装置的自动销售机的内部结构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自动销售机的内部结构的图,是右侧的商品收容库的截面侧视图。
图3是示意地表示图1和图2所示的自动销售机使用的制冷剂回路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从右侧上方观看图3所示的制冷剂回路的主要的结构的连结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从左侧上方观看图3所示的制冷剂回路的主要的结构的连结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从左侧观看图5所示的连结状态时的侧面图。
图7是表示图5和图6所示的托盘部件和蒸发薄板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从左侧上方观看图3所示的库外热交换器时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从左侧观看图3所示的库外热交换器时的侧面图。
图10是表示进行CCC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进行图10所示的CCC运转时的在库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进行HCC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进行图12所示的HCC运转时的在库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从正面观看图1所示的自动销售机的主要部分时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制冷剂回路装置的适合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从正面观看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装置的自动销售机的内部结构时的截面图。在此,例示的自动销售机具有主体箱体1。
主体箱体1是呈前面开口的长方体形状。该主体箱体1在其内部例如以左右并列的方式设置有被两个绝热分隔板2分隔的三个独立的商品收容库(对象室)3。该商品收容库3是以将罐装饮料或瓶装饮料等的商品维持为所期望的温度的状态对其进行收容的构件,所以具有绝热结构。
图2表示图1所示的自动销售机的内部结构,是右侧的商品收容库3的截面侧视图。还有,在此关于右侧的商品收容库3(方便起见以下也称为右库3a)的内部结构进行表示,但中央的商品收容库3(方便起见以下也称为中库3b)和左侧的商品收容库3(方便起见以下也称为左库3c)的内部结构也为与右库3a大致相同的结构。还有,本说明书的右侧表示从正面观看自动销售机时的右方,左侧表示从正面观看自动销售机时的左方。
如该图2所示,在主体箱体1的前面设置有外门4和内门5。外门4用于打开和关闭主体箱体1的前面开口,内门5用于打开和关闭商品收容库3的前面。该内门5上下分隔,当补充商品时,上侧的门5a打开和关闭。
在上述商品收容库3设置有商品收纳搁架6、搬出机构7和搬出斜槽(chute)8。商品收纳搁架6用于以沿上下方向并列的方式收纳商品。搬出机构7设置于商品收纳搁架6的下部,用于一个一个地搬出在收纳于该商品收纳搁架6商品群的位于最下方的商品。搬出斜槽8用于将从搬出机构7搬出的商品导向设置于外门4的商品取出口4a。
图3是示意的表示在图1和图2所示的自动销售机应用的制冷剂回路装置的示意图。在此,例示的制冷剂回路装置构成为,具有由主路径20、高压制冷剂导入配管31和散热配管32组成的制冷剂回路10。制冷剂回路10的内部封入有规定量的制冷剂。
主路径20,通过将压缩机21、库外热交换器22、膨胀机构23和库内热交换器24依次连接于制冷剂配管25而构成。
压缩机21也如图2所示配置于机械室9。机械室9位于主体箱体1的内部,与商品收容库3分隔,并且是商品收容库3的下方一侧的室。该压缩机21通过吸引口吸引制冷剂,将吸引后的制冷剂进行压缩,使其为高温高压的状态(高温高压制冷剂),并通过排出口将其排出。
库外热交换器22也如图2所示与压缩机21同样配置于机械室9。该库外热交换器22,当被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通过自身的流路时,使该制冷剂与周围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其冷凝。关于该库外热交换器22的结构在后文述说。在连接该库外热交换器22与压缩机21的制冷剂配管25设置有三通阀26。关于该三通阀26在后文述说。
膨胀机构23例如为毛细管那样的构件,也如图2所示,与压缩机21和库外热交换器22同样配置于机械室9。该膨胀机构23对通过库外热交换器22的制冷剂进行减压,使其绝热膨胀。
库内热交换器24设置有多个(在图示的例中为三个),位于各商品收容库3的内部较低的区域,配置于背面导管(duct)D(参照图2)的前面侧。连接这些库内热交换器24与库外热交换器22的制冷剂配管25,被在其途中配置的分配器27分支为三部分,对于配置于右库3a的库内热交换器24(以下也称为右库内热交换器24a)、配置于中库3b的库内热交换器24(以下也称为中库内热交换器24b)以及配置于左库3c的内部的库内热交换器24(以下也称为左库内热交换器24c)以与各低压制冷剂入口241连通的方式连接。
还有,在该制冷剂配管25中,在从分配器27分别到达右库内热交换器24a、中库内热交换器24b和左库内热交换器24c的途中设置有低压侧电磁阀281、282、283。低压侧电磁阀281、282、283是能够打开和关闭的阀体,当从未图示的控制装置给予打开指令时打开,容许制冷剂通过,另一方面,当被给予关闭指令时关闭,限制制冷剂的通过。
在上述库内热交换器24分别设置低压制冷剂流路245(参照图4)。低压制冷剂流路245是形成曲折状的制冷剂的流路,通过低压制冷剂入口241流入制冷剂,并使通过自身的制冷剂(低压制冷剂)从低压制冷剂出口242流出。在这些库内热交换器24中,在通过低压制冷剂流路245的制冷剂与配置有其自身的商品收容库3的内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利用流过该低压制冷剂流路245的制冷剂蒸发,来冷却该商品收容库3的内部空气。这些库内热交换器24的出口侧以与各低压制冷剂出口242连通的方式与制冷剂配管25连接,该制冷剂配管25在途中的合流点P1合流,然后与压缩机21连接。
在这样的主路径20中,图3中的符号29是内部热交换器。内部热交换器29使高压制冷剂与低压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高压制冷剂导入配管31与三通阀26连结,并且以与该高压制冷剂入口243连通的方式与左库内热交换器24c连接。该高压制冷剂导入配管31导入被压缩机21压缩的制冷剂(高压制冷剂)。
在此,三通阀26是能够在将被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向库外热交换器22输出的第一输出状态;与将被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向高压制冷剂导入配管31输出的第二输出状态之间选取其一进行切换的阀门装置。该三通阀26的切换动作对应于从控制装置传来的指令进行。
还有,左库内热交换器24c,除了设置有上述低压制冷剂流路245之外,还设置有高压制冷剂流路246(参照图4)。高压制冷剂流路246是曲折状形成的制冷剂的流路,通过高压制冷剂入口243流入制冷剂,并且使通过了自身的制冷剂(高压制冷剂)从高压制冷剂出口244流出。该左库内热交换器24c在通过高压制冷剂流路246的制冷剂与左库3c的内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利用流过该高压制冷剂流路246的制冷剂冷凝,来加热该左库3c的内部空气。
散热配管32,一端以与高压制冷剂出口244连通的方式与左库内热交换器24c的出口侧连接,另一端与库外热交换器22连接。该散热配管32用于将被左库内热交换器24c冷凝的制冷剂供给至库外热交换器22。
还有,图中的符号H、F1和F2分别是加热器、库内送风风扇和库外送风风扇。加热器H是加热装置,其配置于中库3b和左库3c,通过驱动成为通电状态,对配置有自身的商品收容库3的内部空气进行加热。库内送风风扇F1配置于各商品收容库3,通过驱动使通过库内热交换器24的周围的空气在商品收容库3的内部进行循环。库外送风风扇F2配置于库外热交换器22的后方一侧,是通过驱动使室外空气通过库外送风风扇F2的周围,并将通过的室外空气向后方输出的输出装置。
图4是表示从右侧上方观看图3所示的制冷剂回路10的主要的结构的连结状态的立体图。如该图4所示,右库内热交换器24a和中库内热交换器24b在左侧部设置有低压制冷剂入口241和低压制冷剂出口242,左库内热交换器24c在右侧部设置有低压制冷剂入口241、低压制冷剂出口242、高压制冷剂入口243和高压制冷剂出口244。
换而言之,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装置中,配置在两侧端的商品收容库3(右库3a和左库3c)的库内热交换器24(右库内热交换器24a和左库内热交换器24c),在左右两侧部中的内方一侧设置有制冷剂入口241(243)和制冷剂出口242(244)。进一步详细说明,配置于右库3a的右库内热交换器24a,在左右两侧部中的成为内方一侧的左侧部设置有低压制冷剂入口241和低压制冷剂出口242,配置于左库3c的左库内热交换器24c,在左右两侧部的成为内方一侧的右侧部设置有低压制冷剂入口241、低压制冷剂出口242、高压制冷剂入口243和高压制冷剂出口244。
还有,图4中的符号RP是铅管(lead pipe)。铅管RP是将制冷剂配管25和高压制冷剂导入配管31、散热配管32以规定的组合成束而成。
图5是从左侧上方观看图3所示的制冷剂回路10的主要结构的连结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从左侧观看图5所示的连结状态的侧面图。如这些图5和图6所示,在机械室9配置有托盘部件41和蒸发薄板42。如图7所示,托盘部件41例如是由树脂材料形成的盘状的部件。该托盘部件41配置于机械室9中的制冷剂回路10的低压配管33的下方区域、即配置于与从膨胀机构23至压缩机21的路径相当的低压部位的下方区域。该托盘部件41储存在低压配管33的表面产生滴下的结露水。
蒸发薄板42是由能够通过毛细管现象吸收水分的吸水性材料形成的薄板体。如图7所示,该蒸发薄板42形成适当弯曲的形状,具有配置在托盘部件41的底面上的基部421和从该基部421的端部向上方延伸的上延部422,并立起设置于托盘部件41。蒸发薄板42的上延部422在机械室9中位于库外送风风扇F2的后方侧,位于比低压配管33更靠近前方侧的位置。该上延部422具有足够的大小,使得通过库外送风风扇F2的驱动而通过库外热交换器22的周围的空气(室外空气)全部通过该上延部422。换而言之,蒸发薄板42以通过了库外热交换器22的周围的空气通过自身达到低压配管33的方式立起设置于托盘部件41。
图8和图9分别是表示图3所示的库外热交换器22的图,图8是表示从左侧上方观看库外热交换器22时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从左方观看库外热交换器22时的侧视图。如这些图8和图9所示,库外热交换器22构成为,具有第一制冷剂流路22a和第2制冷剂流路22b。
第一制冷剂流路22a形成为曲折状,通过第一制冷剂入口22a1流入制冷剂,并使流过该第一制冷剂流路22a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出口22a2流出。在此,具有第一制冷剂入口22a1的部位221与连结于三通阀26的制冷剂配管25连接,具有制冷剂出口22a2部位的222与连结于膨胀机构23(内部热交换器29)的制冷剂配管25连接。换而言之,第一制冷剂流路22a流入通过第一制冷剂入口22a1被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并将流过该第一制冷剂流路22a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出口22a2向膨胀机构23流出。
第二制冷剂流路22b以在第一制冷剂流路22a的途中合流的方式设置。该第二制冷剂流路22b通过第二制冷剂入口22b1流入制冷剂,并使流过该第二制冷剂流路22b的制冷剂通过合流位置P2进入该第一制冷剂流路22a。在此,具有第二制冷剂入口22b1的部位223与散热配管32连接。换而言之,第二制冷剂流路22b通过第二制冷剂入口22b1流入从左库内热交换器24c供给的制冷剂,并使流过该第二制冷剂流路22b的制冷剂通过合流位置P2进入该第一制冷剂流路22a,并从制冷剂出口22a2流出。
具有这样的第一制冷剂流路22a和第二制冷剂流路22b的库外热交换器22,当制冷剂通过第一制冷剂流路22a时,使该制冷剂与周围空气进行热交换,由此使该制冷剂冷凝,另一方面,当制冷剂通过第二制冷剂流路22b时,使该制冷剂与周围空气进行热交换,由此使该制冷剂散热。
具有以上的那样的结构的制冷剂回路装置,以以下的方式对收容于商品收容库3的商品进行冷却或者加热。
首先,对进行CCC运转(对全部的商品收容库3的内部空气进行冷却的运转)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使三通阀26为第一输出状态,对低压侧电磁阀281、282、283给予打开指令。由此,被压缩机21压缩的制冷剂以如图10所示的方式进行循环。
即,被压缩机21压缩的制冷剂,经由处于第一输出状态的三通阀26到达库外热交换器22的第一制冷剂入口22a1。如图11所示,到达第一制冷剂入口22a1的制冷剂通过第一制冷剂流路22a(参照图11中箭头)。在通过该第一制冷剂流路22a的过程中,与周围空气(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来进行冷凝。在通过第一制冷剂流路22a的过程中冷凝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出口22a2流出,在通过内部热交换器29之后,在膨胀机构23进行绝热膨胀。在膨胀机构23进行过绝热膨胀的制冷剂被分配器27分支为三部分,到达右库内热交换器24a、中库内热交换器24b和左库内热交换器24c的各低压制冷剂入口241。到达各低压制冷剂入口241的制冷剂,在通过各库内热交换器24的低压制冷剂流路245的过程中蒸发,从商品收容库3的内部空气夺取热量,由此对该内部空气进行冷却。被冷却的内部空气,通过各库内送风风扇F1的驱动在内部进行循环,由此,收容于各商品收容库3的商品被循环的内部空气冷却。在通过各库内热交换器24的低压制冷剂流路245的过程中蒸发的制冷剂,从各低压制冷剂出口242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25,在合流点P1合流之后,经由内部热交换器29被压缩机21吸引,被压缩机21压缩,并重复上述的循环。
接着,对进行HCC运转(对左库3c的内部空气进行加热并对右库3a和中库3b的内部空气进行冷却的运转)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使三通阀26为第二输出状态,对低压侧电磁阀283给予关闭指令,对低压侧电磁阀281、282给予打开指令。由此,被压缩机21压缩的制冷剂以如图12所示的方式进行循环。
即,被压缩机21压缩的制冷剂经由处于第二输出状态的三通阀26通过高压制冷剂导入配管31,到达左库内热交换器24c的高压制冷剂入口243。到达高压制冷剂入口243的制冷剂,在通过左库内热交换器24c的高压制冷剂流路246的过程中,与左库3c的内部空气进行热交换,对该内部空气进行散热并冷凝。由此,加热左库3c的内部空气。被加热的内部空气,通过库内送风风扇F1的驱动,在左库3c的内部进行循环,由此收容在左库3c的商品被循环的内部空气加热。
左库内热交换器24c的在通过高压制冷剂流路246的过程中冷凝的制冷剂,从高压制冷剂出口244流出,通过散热配管32,到达库外热交换器22的第二制冷剂入口22b1。如图13所示,到达第二制冷剂入口22b1的制冷剂在通过第二制冷剂流路22b之后,从合流位置P2进入并通过第一制冷剂流路22a(参照图13中箭头)。在通过该第一制冷剂流路22a的过程中,与周围空气(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来进行散热。在通过第一制冷剂流路22a的过程中散热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出口22a2流出,在通过内部热交换器29之后,在膨胀机构23进行绝热膨胀。在膨胀机构23绝热膨胀的制冷剂被分配器27分支为两部分,到达右库内热交换器24a和中库内热交换器24b的各低压制冷剂入口241。达到各低压制冷剂入口241的制冷剂,在通过右库内热交换器24a和中库内热交换器24b的低压制冷剂流路245的过程中蒸发,从右库3a和中库3b的内部空气夺取热量,对该内部空气进行冷却。被冷却的内部空气通过各库内送风风扇F1的驱动在内部进行循环,由此收容在右库3a和中库3b的商品被循环的内部空气冷却。在通过右库内热交换器24a和中库内热交换器24b的低压制冷剂流路245的过程中蒸发的制冷剂,从各低压制冷剂出口242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25,在合流点P1合流之后,经由内部热交换器29被压缩机21吸引,并被压缩机21压缩,重复上述的循环。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装置中,配置于两侧端的商品收容库3(右库3a和左库3c)的库内热交换器24(右库内热交换器24a和左库内热交换器24c),在左右两侧部中的内方一侧设置有制冷剂入口241(243)和制冷剂出口242(244),所以不需要以现有的方式使制冷剂配管朝向左右地盘在商品收容库的底面,不需要用于保护该制冷剂配管25的保护材料。
所以,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装置,不需要保护材料,所以通过削减部件件数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
还有,通过在配置于两侧端的商品收容库3(右库3a和左库3c)的库内热交换器24(右库内热交换器24a和左库内热交换器24c)的左右两侧部中的内方一侧,设置制冷剂入口241(243)和制冷剂出口242(244),如图14所示,能够在承载器50的下方区域形成间隙S。在此,承载器50是设置于两侧端的商品收容库3(右库3a和左库3c)的搬出斜槽8的部件。因为商品取出口4a设置于外门4的中央区域下部,所以该承载器50是用于使商品靠近于中央侧。能够这样在承载器50的下方区域形成间隙S,所以通过库内送风风扇F1的驱动被输出的内部空气通过该间隙S能够向前方流动,能够良好地进行内部空气的循环。良好地进行内部空气的循环,所以能够实现使商品成为所期望的温度状态的時间的缩短,能够抑制在各商品收容库3的商品温度的偏差。进而,不需要制冷剂配管25(高压制冷剂导入配管31、散热配管32)配置在两侧端的商品收容库3(右库3a和左库3c)的外壁面(当右库3a时为右壁面,当左库3c时为左壁面),所以能够抑制热泄露。还有,进而能够使配管结构集中在中央附近,所以在维修作业等中,能够容易进行装置的拆卸等。
在上述制冷剂回路装置中,托盘部件41配置于机械室9的制冷剂回路10的低压配管33的下方区域,储存在该低压配管33产生的结露水,蒸发薄板42能够通过毛细管现象吸收储存在托盘部件41的结露水,并以通过库外热交换器22的周围的空气通过自身的上延部422到达低压配管33的方式立起设置于托盘部件41。由此,能够良好地收集在低压配管33产生的结露水,而且能够使收集的结露水在蒸发薄板42蒸发。而且,通过库外热交换器22的周围的空气从通过蒸发薄板42的上延部422到达低压配管33,所以当该空气通过低压配管33的周围时充分变为低温,不存在将通过低压配管33制冷剂加热到需要以上的问题。
所以,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装置,能够使结露水良好地蒸发,并抑制库内热交换器24的冷却能力的降低。
还有,也不存在将通过低压配管33的制冷剂加热到必要以上的问题,不需要在低压配管33卷绕绝热材料,由此,能够通过削减部件件数实现成本的降低,并且能够使装置的组装变得容易。
还有,在上述制冷剂回路装置中,库外热交换器22具有:第一制冷剂流路22a,由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通过第一制冷剂入口22a1流入该第一制冷剂流路,并且,流过该第一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出口22a2向膨胀机构23流出;和第二制冷剂流路22b,在第一制冷剂流路22a的途中以合流的方式设置,通过第二制冷剂入口22b1流入从左库内热交换器24c供给的制冷剂,并通过合流位置P2使通过了该第二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进入该第一制冷剂流路22a,从制冷剂出口22a2流出。由此,当进行CCC运转和HCC运转时,能够实现库外热交换器22的制冷剂流路的通用化,与现有的方式制冷剂流路完全独立的情况相比,能够变小。
所以,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装置,能够实现库外热交换器22的小型化。
还有,能够实现库外热交换器22的小型化,当进行CCC运转和HCC运转等时,能够降低被封入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中的未使用量、所谓潴留量。而且,通过向制冷剂回路10封入足够量的制冷剂,不设置过量的电磁阀等,也能够发挥足够的冷却能力和加热能力,也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
以上,关于本发明的适合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关于进行CCC运转和HCC运转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通过驱动加热器来进行HHC运转。
还有,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仅仅在左库内热交换器24c设置高压制冷剂流路246,但也可以在中库内热交换器设置高压制冷剂流路。在该情况下,高压制冷剂导入配管和散热配管以在途中分支的方式与中库内热交换器连接。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制冷剂回路装置在例如销售罐装饮料和瓶装饮料等的商品的自动销售机有用。
符号说明
1    主体箱体
10   制冷剂回路
20   主路径
21   压缩机
22   库外热交换器
22a  第一制冷剂流路
22a1 第一制冷剂入口
22a2 制冷剂出口
22b  第二制冷剂流路
22b1 第二制冷剂入口
23   膨胀机构
24   库内热交换器
24a  右库内热交换器
24b  中库内热交换器
24c  左库内热交换器
241  低压制冷剂入口
242  低压制冷剂出口
243  高压制冷剂入口
244  高压制冷剂出口
245  低压制冷剂流路
246  高压制冷剂流路
25   制冷剂配管
26   三通阀
27   分配器
281  低压侧电磁阀
282  低压侧电磁阀
283  低压侧电磁阀
31   高压制冷剂导入配管
32   散热配管
33   低压配管
41   托盘部件
42   蒸发薄板
421  基部
422  上延部
50   承载器
F1   库内送风风扇
F2   库外送风风扇
H    加热器
P1   合流点
P2   合流位置
RP   铅管
S    间隙

Claims (2)

1.一种制冷剂回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通过由制冷剂配管连接以下部件而形成:
库内热交换器,配置于对象室的内部;
压缩机,对流过成为冷却对象的对象室的库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进行吸引和压缩;
库外热交换器,当对全部的对象室的内部空气进行冷却时,使被所述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另一方面,当对一部分的对象室的内部空气进行冷却时,使从成为加热对象的对象室的库内热交换器供给的制冷剂散热;和
膨胀机构,使流过所述库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绝热膨胀,
所述库外热交换器具有:
第一制冷剂流路,由所述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通过第一制冷剂入口流入该第一制冷剂流路,并且,流过该第一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出口向所述膨胀机构流出;和
第二制冷剂流路,其以在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的途中与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合流的方式设置,从成为加热对象的对象室的库内热交换器供给的制冷剂通过第二制冷剂入口流入该第二制冷剂流路,并且,流过该第二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通过合流位置进入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从所述制冷剂出口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回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阀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制冷剂回路的所述压缩机的下游侧,当对全部的对象室的内部空气进行冷却时,将被所述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输出至所述库外热交换器,另一方面,当对一部分的对象室的内部空气进行冷却时,将被所述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输出至成为加热对象的对象室的库内热交换器。
CN201210048282.3A 2011-03-04 2012-02-28 制冷剂回路装置 Active CN1026543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48333 2011-03-04
JP2011048333A JP2012184882A (ja) 2011-03-04 2011-03-04 冷媒回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54333A true CN102654333A (zh) 2012-09-05
CN102654333B CN102654333B (zh) 2015-07-29

Family

ID=46729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48282.3A Active CN102654333B (zh) 2011-03-04 2012-02-28 制冷剂回路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184882A (zh)
CN (1) CN102654333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04144A (zh) * 2003-09-30 2005-04-06 三电有限公司 自动售货机
JP2007327707A (ja) * 2006-06-09 2007-12-20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
JP2010159895A (ja) * 2009-01-06 2010-07-22 Fuji Electric Retail Systems Co Ltd 冷媒回路装置
JP2010169362A (ja) * 2009-01-26 2010-08-05 Fuji Electric Retail Systems Co Ltd 冷媒回路装置
JP2010282384A (ja) * 2009-06-04 2010-12-16 Fuji Electric Retail Systems Co Ltd 自動販売機
JP2011022763A (ja) * 2009-07-15 2011-02-03 Fuji Electric Retail Systems Co Ltd 自動販売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33965U (ja) * 1983-02-28 1984-09-07 株式会社ボッシュオートモーティブ システム 自動車用冷却装置における凝縮能力調整装置
JP2003130496A (ja) * 2001-10-19 2003-05-08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4557010B2 (ja) * 2007-08-30 2010-10-06 富士電機リテイ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自動販売機
JP5024198B2 (ja) * 2008-06-24 2012-09-12 富士電機リテイ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自動販売機
JP5417961B2 (ja) * 2009-04-17 2014-02-19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冷媒回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04144A (zh) * 2003-09-30 2005-04-06 三电有限公司 自动售货机
JP2007327707A (ja) * 2006-06-09 2007-12-20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
JP2010159895A (ja) * 2009-01-06 2010-07-22 Fuji Electric Retail Systems Co Ltd 冷媒回路装置
JP2010169362A (ja) * 2009-01-26 2010-08-05 Fuji Electric Retail Systems Co Ltd 冷媒回路装置
JP2010282384A (ja) * 2009-06-04 2010-12-16 Fuji Electric Retail Systems Co Ltd 自動販売機
JP2011022763A (ja) * 2009-07-15 2011-02-03 Fuji Electric Retail Systems Co Ltd 自動販売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84882A (ja) 2012-09-27
CN102654333B (zh) 2015-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97882B1 (ko) 스위치 캐비닛의 실내에 배치된 부품들을 위한 냉각 장치
US3392541A (en) Plural compressor reverse cycle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system
JP4935077B2 (ja) 冷却装置および自動販売機
JP5176327B2 (ja) 自動販売機
CN105473960A (zh) 冷冻装置的除霜系统以及冷却单元
JP6390374B2 (ja) 冷媒回路装置
CN102654334A (zh) 制冷剂回路装置
JP5375342B2 (ja) 自動販売機
CN106016852B (zh) 制冷剂回路装置
CN102654333A (zh) 制冷剂回路装置
KR20030006580A (ko) 신선 농산물의 이동식 예냉예건겸용장치
JP4569545B2 (ja) ショーケース
JP5369971B2 (ja) 冷媒回路装置
US11703262B2 (en) Cold generator and refrigerating plant having a cold generator
JP2007108915A (ja) 冷却装置および自動販売機
JP5417961B2 (ja) 冷媒回路装置
US3289428A (en) Reverse cycle refrigeration system
JP6405977B2 (ja) 冷媒回路装置
CN105899898A (zh) 冷却机组
JP5747567B2 (ja) 冷媒回路装置
JP2005003351A (ja) 冷却装置
JP2004162986A (ja) 冷却装置
JP5278025B2 (ja) 自動販売機
JP5458588B2 (ja) 自動販売機
JP5983341B2 (ja) 自動販売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FUJI ELECTRIC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FUJI ELECTRIC MOTOR RETAILING EQUIPMENT AND SYSTEM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2121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1217

Address after: Japan's Kawasaki City

Applicant after: Fuji Electric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Electric Motor Retailing Equipment and System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